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术患者的护理问题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整体护理;应用;围手术期;效果分析
医院护理管理中实施整体护理是一种新的医学模式,预测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护理措施,收集各种有关资料,预防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手术成功率进一步提高,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对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2131例。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325例,女806例,年龄10~78岁,平均52.5岁。其中普外科手术492例,骨外科手术408例,妇产科手术376例,微创外科手术344例,耳鼻喉科手术136例,泌外科手术123例,胸外科手术165例,其他手术87例,实施整体护理后,患者均能主动配合手术,术后精神状态较好,无并发症发生,对手术效果满意2120例,满意率达98.48%。传统护理模式常规护理手术患者3258例,对手术满意2945例,满意率90.01%。
2 实施方法
护士长根据各临床科室的手术相对固定,可采取半年轮换一次,指定1~2名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责任心较强的护师担任责任护士,通过手术前期访视,手术中配合及手术后随访,对接受手术的患者实行整体护理。
2.1 术前访视 (1)责任护士应有计划地了解有关手术患者的病史和病房责任护士的整体护理计划。责任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后,与手术前参加科室的术前讨论,了解麻醉方法和手术途径,方式,特殊的要求及各种与手术有关的检查结果。术中手术患者的全身状况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2)手术前指导内容包括:①与患者会面,自我介绍,问候患者和说明前来访视的目的,鼓励和安慰患者,倾听并用和蔼可亲的语言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疑虑;②科学客观的解释患者病情,手术的必要性及预后情况;③简要介绍有关麻醉知识、,消除患者对麻醉的恐惧感;④介绍术殊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⑤与家属沟通,以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让患者感到他并不孤独;⑥常规手术可印一些相关手术的健康教育小册子。详细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经过及注意事项,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将要施行的手术目的,护士应给予指导;⑦对某些精神特别紧张的患者应给予心理安慰,通过与患者谈心等以使患者心情放松或指导患者做放松疗法锻炼。
2.2 术前预测和制定手术中护理措施 根据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类型及患者本身的具体情况预测术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因人施护,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3 手术中整体护理 制定护理措施,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在术中责任护士要用熟练的操作技术及专业知识配合手术,根据护理计划实施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术中各种变化,及早发现问题,果断做出正确判断,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以手术顺利完成。
2.4 术后随访与总结 手术结束送患者返回病房,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术中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应注意事项,并和病房护士交接,交待术中护理措施实施情况。手术后第二天随访患者,查看患者有无出现麻醉及手术病发症,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对手术的感受,术中情况及对护理情况给予评价,手术医师对手术护士术中配合质量的评价,综合评估术中护理落实情况。根据围手术期护理计划落实情况和手术后随访两阶段护理工作和术后患者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由责任护士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护士长写出对护理质量的评语。
3 讨论
3.1 手术室施行整体护理的好处 ①手术科室患者在手术室停留的时间是访视,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及心理护理,使接受手术的患者感到被关心和被尊重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和安全感,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从身心两方面取得了主动性,为手术做好了思想准备[1]。文献报道,术前接受教育程序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未接受教育者[2]。手术室施行整体护理,保证手术患者在护理上的完整和连续性,传统手术科室护士对患者护理的计划中,只有术前和术后两部分而术中全是空白,手术室责任护士将术中护理计划及实施情况,记录于表内,在术后随访中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以利于实施术后护理计划;②实施整体护理,密切了手术护士与患者及临床医务人员的关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而工作中相互联系,保证术中的默契配合,同时也便于护士长对的工作的检查和对每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及专业知识全面性的考核;③对某些特殊患者实施心理谈心,进行放松疗法训练等,让患者紧张心理得到有效的放松,患者在术中能够主动地配合手术,术后主动进行康复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围手术期的护理取得更好的效果[3]。
3.2 责任到人,而工作到患者在护理上的完整和连续性,传统手术可使手术室施行整体护理有待完善的问题:①新的医疗配合模式要求护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技术熟练,更应有为患者服务的热情,因而要求手术室护士长和护士不断地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不断地总结积累工作经验,护士长更应身体力行,护士长应定期组织专题学习和有针对性的业务讨论,并经常在手术日晨交接时,对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等问题以及手术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必要地提问,手术室要有计划的选送护士,去外地医院学习深造,以便掌握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更好的配合手术开展做准备;②目前实施手术室整体护理的主要困难是护理人员不足,手术室工作量较大,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术前随访时、术后随访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主要工作,如术中使用的各类辅料的制作准备等,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没有更多的时间,让手术室护士走出手术室,走向病房更好的做术前访视、术后随访工作;③手术室的整体护理过程还缺乏连续性,许多护理问题应与病房的护理接轨,因此,要加强健康教育,更好的使用整体护理程序,更加深入的开展整体护理打下坚实基础;④使用手术期整体护理更加完善患者更加满意。
参 考 文 献
[1]石学俭.心理干预对手术患者术前紧张的影响.中国理论学杂志,2005,5(10):19331955.
[2] 孙秀娟,徐光.视力障碍与眼科护理.中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2):74.
【关键词】 常规护理; 普外科手术; Zung焦虑表; 心理护理; 焦虑情绪
doi:10.14033/ki.cfmr.2017.6.0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79-03
一般而言,入院后1 d内,患者焦虑程度会达到峰值,5 d左右,患者才会适应应激反应,鉴于此,为提升手术质量及安全性,需对患者施以心理护理,通过缓解其焦虑心理,确保手术操作流程能顺利进行,以促进其有效康复[1]。此次为总结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作用,以58例于2015年
1月-2016年9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行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2016年9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中,采取随机法抽选出58例进行分析,予以分组。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20~76岁,平均(47.62±10.55)岁;大学以上文凭13例,初、高中文凭12例,小学文凭4例,该组普外科患者行常规护理。治疗组29例,有男18例,女11例;年龄19~77岁,平均(46.77±11.40)岁;大学以上文凭13例,初、高中文凭11例,小学文凭5例,该组患者加行心理护理措施。58例患者自愿接受这次调查工作,均已签订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29例普外科患者行常规护理:予以术前健康指导,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向患者宣教术中配合措施,并加强术后切口护理等。治疗组29例患者则加行心理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入院后心理指导 首先,入院时,患者通常会对医疗环境感到陌生,以至于焦虑情绪出现,所以护理人员要以热情态度对待、迎接患者,带领患者熟悉院内环境及各种医疗设备。其次,向患者介绍其医师团队与护理团队人员结构,安排患者住院,通过创建良好关系,以提升患者安全感及归属感等[2]。最后,还要向患者介绍同房患者,鼓励两者加强密切联系,患者间通过交心沟通,在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可防止焦虑问题发生。此外,由于患者间不良情绪通常会相互影响,所以护理人员要酌情安排床位。
1.2.2 以年龄结构为标准,行个体性的心理指导 一般而言,年龄结构不同时,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的概率也会出现差异,其中又以中年患者出现焦虑问题的可能性最高,所以要进行个体性的心理指导。中年患者除了要承担巨大家庭负担外,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加之会对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手术影响等产生担忧情绪,所以其焦虑问题往往会加重。鉴于此,在对中年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求护理人员深入了解、分析其心理活动,在向患者介绍其疾病信息、干预措施、手术类型及安全性的基础上,确保患者安心应对后期手术。与此同时,针对年老患者,受费用因素、手术质量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同样会有焦虑问题发生,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健康指导,重点向患者介绍自我照顾方式,通过提升老年患者自护技能,再嘱咐其家属进行密切照顾、探视,以缓解患者空虚感,可防止焦虑问题发生。此外,客观评估患者经济状况,选择适合患者的药品进行治疗。
1.2.3 以文凭结构为标准,行个体性的心理指导 除年龄因素外,文凭结构同样是焦虑问题发生的关键性诱因之一,如果患者文凭较低,出现焦虑问题的概率、程度等都会比文化^高的患者更高。究其原因,是由于如果患者文凭偏低,不仅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较为缺乏,而且医护人员在介绍疾病知识、进行健康宣教时,这部分患者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和接受,较之沟通技能普遍偏差,以至于难以客观对待自身病情,也不能理解手术意义,导致焦虑问题发生[3]。鉴于此,进行心理指导工作时,护理人员应以患者文凭结构作为指标,针对不同文凭结构的患者,以不同语气、不同语言形式进行沟通,确保所有患者都可以理解。此外,对于存在疑问、焦虑倾向的患者,鼓励其主动表现自我,并表述出自身问题,明确其焦虑诱因后,护理人员再加以指导与安慰。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于护理前、护理后,选择Zung焦虑表对所选患者焦虑状况进行评定,该量表涉及20个项目,如果评分超过40分,表明该患者已有焦虑情绪,而且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状况愈加突出[4]。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数据均导入至SPSS 19.0统计软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接受护理前,对照组29例患者Zung焦虑表评分(57.12±4.23)分,治疗组29例(56.77±5.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51.76±9.22)分,治疗组(43.02±2.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普外科临床治疗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案,手术除了会出现一定创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因此往往会使患者心理层面产生压力和负担,以至于焦虑心理出现[5]。不仅如此,患病后,受疾病因素影响,大多患者的承受能力都会明显减弱,加之不熟悉自身治疗环境,对于自身病症也缺乏深入了解,在手术流程、麻醉风险性等方面都存在错误认知,或者是未做好充分准备便进行手术,就可能会有焦虑问题发生,除了会影响手术质量外,还会对其安全性带来不利因素,需加以干预和防护,并施以心理指导[6]。
心理护理强调以“调节心理”为手段和目标,在入院后在密切交谈、热情接待、环境介绍及合理安排床位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年龄结构的不同、文凭结构的不同,通过对其家庭结构、性格特征、经济状况及职业类型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行个体性的心理指导工作,同时合理处理与患者间关系,加强疾病宣教,认真解答其疑问,再取得其家属认可与支持,两者间通过有效配合,并且共同为患者提供帮助、干预,即可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7]。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邀请治愈患者回院进行交流,以提升其信心,始终以乐观态度应对疾病和手术程序,同样能使其焦虑问题得到缓解[8]。此次对两组实施两种干预措施,在接受护理前,对照组29例患者Zung焦虑表评分(57.12±4.23)分,治疗组29例(56.77±5.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51.76±9.22)分,治疗组(43.02±2.79)分,可见两组Zung焦虑表评分都有改善,而且治疗组的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普外科患者,为防止焦虑情绪出现后影响其手术效果,需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通过改善其焦虑情绪,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以提升疗效。
参考文献
[1]刘鑫.分级心理护理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368-2370.
[2]吴志娟,吉雅玲,孙春霞,等.心理护理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5):2159-2162.
[3]沈亚红,陈爱国,吴敏珠,等.优质护理在基层医院普外科患者术前准备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68-69.
[4]刘曼,刘晓静,杨妮,等.优质护理对普外科患者疾病认知度、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90-92.
[5]李武静,许亚红,田丽,等.北京市三甲医院普外科护士肠造口护理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152-154.
[6]成承,李文婷,裴常伯,等.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1):24-26.
[7]杨帆,陈贤,刘蓉,等.暗示性心理护理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39-41.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整体护理在手术室运用的相关因素,寻找相应措施以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从手术室开展整体护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 发现护理人员素质偏低,健康教育力度不够,手术室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管理缺陷等因素制约了整体护理在手术室运用。结论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加强在职人员培训,转变护理观念,加强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以确保整体护理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 整体护理;现状;问题;对策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1〕。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的转变,整体护理从病房逐渐深入到手术室。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开展整体护理,确保了护理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
1 手术室整体护理的现状
1.1 术前护理
1.1.1 术前访视 安排在手术前一天的下午进行,时间一般为10~15min。目的是通过与患者家属的交谈,取得患者信任,减轻其心理压力,同时介绍手术室情况,如手术间的布置、先进设备等,了解麻醉方式、手术的摆放等,以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1.1.2 术前评估 (1)患者的一般生理、心理和发育情况;(2)患者事先对手术的了解程度、接受手术的态度、对医疗的配合程度。
1.1.3 确定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 访视护士根据收集的资料和手术种类预测术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2 术中配合 (1)手术当天早会,由访视护士汇报病历,列出护理问题和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然后由护士长和其他护士加以补充,使计划更趋完善。(2)准备常用物品、药品,严格检查手术间的设备是否齐全、功能是否良好;调节适宜的手术间温、湿度,根据手术类型准备特殊的器械及辅助设备等。(3)热情迎接患者进入手术室。严格核对患者及术前准备情况,清点随患者带入手术间的物品,再次向患者讲明手术配合的注意事项。(4)巡回护士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术中输液、输血通畅。安置手术,尽量减少患者身体的暴露,以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和减少体液的丢失。全程陪护患者,同时整理护理记录。(5)器械护士准备手术器械,熟悉手术步骤,力求做到稳、准、快。术中不谈论无关话题、不议论患者病情,以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或加重其疑虑心理。手术结束前,认真清点纱布、缝针、器械,保管手术切除标本等。
1.3 术后随访 (1)术后48~72h到病房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切口疼痛及感染情况。征询患者对手术室工作不满意之处,填术室整体护理反馈表。(2)收集有关手术操作、麻醉、手术、术中护理带来的后续效果的资料,从而对手术期护理做出客观评估。(3)术后随访后,通过手术护士自评、护士长对手术护士工作及术后有无并发症的评审、患者的评价、麻醉师和手术医生对手术护士配合质量的评价以确认整体护理计划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 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人员素质偏低,护理观念陈旧 开展整体护理,手术室的护士不但需要具备传统的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手术的能力,还要求具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具备在生理上及社会心理健康方面评估患者的能力及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而目前护士的培养以中专为主,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另外,整体护理虽然已在我国临床实践中推行和应用,但目前大多数手术室仍以传统的护理观念和模式服务于患者,即医生―护士―仪器―患者的服务模式〔2〕。
2.2 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片面、肤浅,缺乏自我保健、疾病预防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教育;(2)教育方式单一,健康教育多停留于口头宣教,影响了患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3)教育时机把握不当,对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阶段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及方式。
2.3 手术室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环境限制了整体护理的开展 (1)手术室护理工作时间性强,工作量大,抢救任务多、要求高;(2)手术室护士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医生和患者,手术室护士既要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手术配合;(3)患者在手术室停留时间短暂,使护士难以按照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4)手术室长期的传统护理模式影响护士的价值观、短程更新和才能发挥。
2.4 管理缺陷 整体护理要求护理管理实行分层、能级化、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对护士的管理仍然是简单的,即所有护士不论学历、职称、职务都值同样的班,做同样的工作,承担同样的责任。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开展整体护理和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一部分手术室护士长缺乏有关整体护理的管理技巧,缺乏与下属沟通,限制了护士参与计划和决策的权利,导致整体护理在手术室难以实施和开展。
3 对策
3.1 转变护理观念 组织大家学习整体护理理论知识,接受模式训练,使大家认识到,手术室护士从术前访视到术中给予患者的关心、支持是其他科室护士所无法代替的。
3.2 加强在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鼓励护士参加各类专科、本科的学习,提高知识层次;加强在职培训,拓宽知识面;强调手术室护士的角色功能,即:顾问指导角色、安全卫士角色、体贴的亲人角色、协调管理角色等,使手术护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拓展〔3〕。
3.3 加强健康教育 (1)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讲解相关知识和护理技巧;(3)选择健康教育的恰当时机。
3.4 努力创造宽松的环境,减轻护士压力 如多配备工人,加强计算机网络的运用,使手术室护士从一些非护理技术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只有医院从上到下在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真正形成护理与医疗平等、互助、配合的格局,才能使手术室护士在实施整体护理中发挥自主行为,提高护理水平和整体护理的效果〔2〕。
3.5 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护理管理者加强自身修养。其次,充分运用现代管理学知识、方法,发挥领导者的非权利因素和特殊魅力(知识、才能、品格的情感),加强管理中的计划职能和沟通联络,成立各种质量管理小组和贵重物资管理小组等,使管理职能下放,从而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整体护理在手术室的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 沈志萍.浅谈整体护理在手术室的实施.铁道医学,2001, 29(3):173.
[2] 杨晓莹,吴元琼,胡正浩.手术室实施整体护理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10):50-51.
[3] 谢卫.巡回护士在整体护理中的角色功能.九江医学,2000, 15(1):54-5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我院集束化护理的68例术后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9~75岁,平均年龄(37.8±4.7)岁,其中阑尾切割术42例、胃肠道手术18例、胆道手术8例。另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常规护理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8~74岁,平均年龄(39.2±3.9)岁,其中39例为阑尾切割术、19例为胃肠道手术、10例为胆道手术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等一般治疗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对患者实施基础性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患者采用技术化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根据患者手术种类和手术部位,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措施;(2)成立专门的技术化护理小组,并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指导;(3)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环境,保证手术过程的清洁;(4)对相关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5)加强对患者手术部位的监测,护理人员及时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等。
1.3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及影响其有效实施的原因构成进行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对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严格按照相应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对比采取X2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实施集约化护理措施实施情况及影响其有效实施的原因分析如下表1,由表可知,技术化护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患者自身、医院设备设施以及医务人员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其各项措施完成情况较高。
表1 集束化护理措施实施情况及影响其有效实施的原因分析(%)
2.2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如下表2,观察组患者出现手术感染的有1例,感染发生率为1.47%,明显较对照组的13.24%低。两组患者组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临床治疗中,术后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较大。手术过程的不规范、患者自身体征原因、医务人员的操作不当、病菌的侵入等都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原因[2]。浅部感染表现为患者术后30h内出现皮肤组织感染,伴随有切口疼痛等现象;深部感染则更为严重,常表现为患者切口深部有脓液流出、患者出现体温上升、手术部位疼痛等症状。手术部位感染严重影响到患者术后恢复,也给术后护理带来更大挑战。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对临床护理方法的探究也逐渐增多。集束化护理也被逐渐应用到手术部位感染的护理中,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针对不同手术类型的患者,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提高医务人员的护理技能,密切监测患者的手术部位,及时发现引起感染的因素;同时,加强对患者术后恢复的指导,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等,都是集束化护理的主要措施。临床研究发现,对患者术前进行皮肤清洁工作,能减少皮肤上细菌的数量[3];实施无菌手术,能有效切断细菌传播,减少患者与病菌感染的机会,而加强对患者手术部位的监测,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干预,多种措施实施,能有效减少手术感染。本组研究显示,在对68例手术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47%,远低于对照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此外,在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的过程中,发现其落实情况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自身对护理的不重视、护理人员措施不当等,都会影响到集束化护理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控制措施;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9-0054-01
近些年来伴随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较多的复杂性外科疾病均可进行手术治疗,同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手术室感染问题逐渐获得了临床重视和关注[1]。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患者2000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00例,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1000例,其中男性患者521例,女性患者479例,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38.50±2.50)岁;综合组患者1000例,常规组患者1000例,其中男性患者520例,女性患者480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39.50±2.00)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排除手术禁忌症、麻醉禁忌症和严重精神障碍等情况发生。
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1000例,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护理措施干预。
综合组患者1000例,针对患者的手术类型和机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常规干预同常规组患者主要措施为:(1)首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对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进行与急性评估,对感染性手术和非感染性手术分别安排手术室手术[2]。(2)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彻底的清洁,注意给患者应带一次性无菌手术帽子,注意清洁外伤和急诊患者污染皮肤,对择期手术治疗患者注意在术前加强营养饮食,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机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及对细菌和病毒的抵御。(3)针对手术室内的空气、呼吸机、吸痰器、地面手术床、器械架、地面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并且定期进行菌落培养和监测。对已经消毒好的器械和设备做好标记,详细标明日期和时间,对已经失去消毒规定的时间设备和器械,重新进行消毒处理。(4)在手术开始确定无菌范围,降低污染和暴露时间,确立无菌时间为4小时[3]。
3.统计学分析
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 ±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数据录入计算机 ,用 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二、结果
综合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比例25例(2.50%)、空气菌落数合格率997例(99.70%)、室内设备和器械菌落检测合格率998例(99.8%)、患者满意度1000(100.00%)均显著优越于常规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比例106例(10.60%)、空气菌落数合格率890例(89.00%)、室内设备和器械菌落检测合格率864例(86.40%)、患者满意度782(78.20%),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手术患者感染风险,近年来,由于医学技术更新较快,如缺乏再教育意识,很容易因知识结构欠缺造成安全缺陷。有学者研究发现,护理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也是导致手术室护理安全缺陷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护理人员因过度劳累而造成工作失误[4]。手术室护理工作存在步骤多、风险大及技术性强等特点,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护理安全问题出现。不但增加患者负担.也会给医院的医疗质量带来负面影响。本文研究通过对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比较发现,手术室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众多,如手术操作过程中各种因素均可诱发手术室内感染、麻醉方式也容易引起感染风险增加、手术器械物品的消毒不规范及手术室空气质量也是导致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重要诱因,而手术室的工作人员自我消毒意识薄弱则是纯粹的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5]。
本文中对在我院手术治疗患者2000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综合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比例、空气菌落数合格比例、室内设备和器械菌落检查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几率、提高空气菌落合格率、室内设备、器械合格率,促进术后患者恢复,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适宜手术室内应用和开展。
参考文献:
[1]郑香华,康迎秀,杨翠平.浅谈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护理研究,2006,20(4C):111l―1112.
[2] 贾淑娟.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5):166-168.
[3]宋国敏,方欢.流程再造在手术切ISI感染控制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289―129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循证心理护理措施。方法根据2009年1月至20]0年12月78例乳腺癌手术患者心理情况,提出护理问题,收集相关研究证据,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患者不良心理减轻或消除,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结论采取循证护理方法可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乳癌;手术治疗:心理:循证护理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尽管保乳手术逐渐增多,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仍是切除乳腺癌的标准术式,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手术导致极大创伤尤其缺如所致不良心理,使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康复期面临诸多问题。循证护理(EBN)是指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将科研结论与患者需求相结合,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的方法。循证护理有助于护士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决策,帮助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乳腺癌手术患者78例,年龄21-78岁,其中乳腺癌根治术24例,改良根治术48例,单纯切除4例,保乳手术2例。通过围术期实施循证护理,使患者在围术期及康复期维持了身心最佳功能状态,积极配合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2循证护理
2.1循证
根据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问题,查阅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并科学地解释和帮助患者减轻或解除不良心理。其不良心理主要产生于:①自我概念的改变大部分患者因为缺如而感到忧郁、悲哀,从而导致自我概念降低。具体表现在:患者对自己身体特征(包括身体外形、功能、健康情况)的感受能力下降。②不确定感及过度敏感乳腺癌术后缺如患者,常感觉不能预测治疗后的效果和未来的生活,而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如术后生活质量,心理负担重并且担心被人笑话,自尊心受伤害。③社会适应力的改变部分患者因担心女性特征缺如,常会感到女性尊严和勇气的丧失,从而产生“害怕社交”的心态,导致患者进入自卑、孤独等无助状态中。
2.2循证护理措施
2.2.1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术前恐惧心理
病房护士主动热情介绍环境,消除因陌生而引起的紧张感,手术室巡回护士术前1日访视病人,讲解以往成功病例,使患者产生安全和信任感,重视语言艺术,有针对性地交谈,如担心麻醉、手术安全性,告知此病常需术中病理检查方能确诊,让患者既避免侥幸心理,又充满信心积极治疗。交谈过程中护士仪态端庄,举止文雅,关心体贴患者,鼓励他们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帮助患者解除术后逃避心理
是女性性别的重要标志,器官的缺失,严重自卑感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担心家人不能接受以及百年之后无完整躯体入土,逃避现实。家庭参与及社会支持是医治躯体和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最为敏感的问题,可通过多种渠道为患者、患者家属及周围人群讲解患者病后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以及与疾病有关的医学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接受事实并有一个逐步建立的心理准备过程,避免了患者及其家属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病情稳定后我们及时主动、细致地向患者讲解假体植入术等整形手术的效果和配戴义乳,或者用胸罩弥补外形缺陷,保持良好的外观形象,维护患者的自尊,提高生活质量。
2.2.3帮助患者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31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57-02
手术室以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手术治疗和急诊抢救的重要场所。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手术室护理安全事故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伤害,对手术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根据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具体要求,制定安全管理措施,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对于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对的防范措施。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安全隐患分析
1.1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最佳配置标准为1:3,多数医院均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由于手术室日常工作量较大,极易出现人力紧张现象,造成护理超负荷工作,导致护理出现精力不足、疲劳现象,从而增大了手术室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2护理技术因素
1.2.1搞错病人,做错手术部位由于部分护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同时由于工作量较大,想会出现由于未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认真核对导致患者被接错或手术间放错,特别是在患者由于术前紧张或使用镇定剂后,由于无法对护理人员的问询进行正确回答导致此类事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另一方面,对于肢体手术和双器官手术,时有出现弄错左右侧、或由于手术医师、巡回护士未对手术部位进行认真核对导致做错手术部位。
1.2.2压疮、坠床及坠车对于老年患者、危重患者及小儿等自制力较差的患者,由于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对患者进行保护和约束,导致在手术完成时由于患者尚处于麻醉状态或床旁无巡回护士,造成发生坠车、坠床等事故;术中对患者的未正确放置,若手术时间较长,极易导致发生压疮。同时,若对患者过紧约束或过度外展肢体,极易引起神经受压,导致患者的呼吸功能或循环系统功能受到影响。
1.2.3电灼伤由于护理人员的粗心大意,在术前准备是未将患者身上携带的金属物品除去,或由于患者体表的部位同托盘、手术床等金属表面发生直接接触,造成在使用电极切刀等手术器械时发生电灼伤。
1.2.4术后未对手术物品认真核对部分手术中,由于护理人员大意或疏忽,导致在手术结束后未能详实记录物品清单,或对部分物品漏记错记,导致发生手术结束后患者体内存在异物遗留、混淆或遗失病理标本。
1.2.5术中感染由于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无菌观念,在手术过程中未对无菌操作规定严格执行,出现未对空气严格消毒,术前未对手消毒、未对手术器械及敷料包进行灭菌消毒,或由于不慎将无菌包包布弄湿,导致发生术后感染事件。
1.2.6术后处理不当由于护理人员未对患者进行妥善固定,在病人术后转移时导致引流管脱出,或引流液倒流;在术中采用止血带进行止血操作时,未记录时间,导致止血带使用超时,引起血循环受损。
1.3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近年来各地医患纠纷多有发生,由于手术室的特殊作用,因此在众多医患纠纷事件中手术室是高发地区,如护士不能正确认识护理记录单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记录不规范或不正确,术中未严格执行手术室工作要求,这些都是引起医患纠纷的可能原因。
1.4手术室管理由于手术室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未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或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这些倒是引起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也是威胁的安全最主要原因。
2安全防范措施
2.1加强职责培训,强化管理意识改善手术室的人力资源配置,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加强其业务学习,对技能操作和专业理论的相关培训提高重视程度,促使护理人员对新技术、新理论和新仪器尽快及时掌握。提供护理人员进修学习机会,定期对其进行相关安全教育,及时对潜在安全隐患进行发掘和改正。同时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自律能力,要求对手术护理记录单做到正确规范书写。
2.2加强工作责任心,转变护理观念
2.2.1重视术前访视在手术前对患者的相关信息做到基本了解,重点对患者的手术名称、手术内容及血型等做到掌握,将有关的手术事项向患者进行讲解,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以提高手术配合度。
2.2.2严格把关手术流程手术前要做好五查十八倍,要求对各项手术流程进行认真查对,在接患者时,要求将通知到同患者的病历信息进行仔细核对,在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患者的腕带及病例,对患者的身份、手术部位和术前准备情况进行严格检查,术后再次对以上各项内容进行核查,并在手术记录单上进行规范记录。
2.2.3正确进行护理操作大部分手术室安全事故均是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所致,在接送患者时,要求对患者进行妥善固定,避免过紧过松,合理使用约束带,同时按照手术要求,调整患者至合适,避免造成肢体过度外展;在需要使用电刀的手术中,要求对仪器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并按照相关操作要求使用,手术前对患者身上的特殊物品如义齿等去除放好,仔细使用消毒液,避免负极板被消毒液浸湿。
2.2.4认真执行术后整理工作在手术结束后,要求对手术物品进行严格清点,对缝针、纱布等小物品的数目仔细清点,避免遗留;对于送检病理标本,在对病理单进行正确填写后,由专人核对后送至病理科。
综上所述,对手术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手术治疗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彬,李春燕,范娟,等.加强手术安全核查,防范医疗差错事故[A].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G].2011:273.
[关键词] 手术室;院内感染;措施 控制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153-02
院内感染也称为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看病患者或者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1]。但是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属于院内感染的范畴。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均属于院内感染的对象,其中主要对象为住院病人和医务工作者[2]。为探讨相关解决措施,减少发生的概率,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该院从2009年以来,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工作中,主要从手术室护理工作入手,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加强手术室环境的检测、控制手术室人员的流动、及时合理处理废弃医疗垃圾以及严格落实各项无菌规范操作等,逐渐形成了一套院内感染的手术室护理防控体系,现报道如下。
1 手术室引起院内感染的因素
1.1 患者因素
大多数的手术患者由于疾病或者创伤导致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抵抗力较低,在手术室中极易发生感染。同时,手术患者的个人卫生也不容忽视。
1.2 手术室环境因素
手术室的环境对于院内感染的防控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首先是手术室的布局问题,如布局不合理,限制区和半限制区区分不清或者手术操作区不洁净极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空气中沉浮着各种病原体,随着人员的流动空气中病原体的数量和种类发生改变,如不重视也容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此外,手术室中废弃医疗垃圾没有及时的处理也是重要问题之一[3]。
1.3 医护工作者操作水平
在手术室中,医护工作者的操作水平也是导致原因之一,手术室的任何操作都属于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可将外源病原体带入到患者的体内,导致感染。医护工作者如操作不当,无菌操作不规范,消毒工作不彻底等均会导致感染的发生。同时还会导致交叉感染,如手术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感染,手术患者与家属的感染及前后手术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感染。
1.4 相关人员的意识
医护工作者及保洁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不够,意识较差,没做好各项防范措施,也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手术室护理工作防控院内感染的措施
2.1 加强手术室环境质量的控制
严格执行手术室区域及通道的划分,既三区三通道: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手术病人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污物通道,贴出显目标语,以提示及警示医护人员严格执行三区三通道管理制度;加强手术间人员管理,禁止台下人员互串手术间;限制进入手术室人员数量,参观人员固定手术间,不可随意走动;定期完成空气质量、物体台面采样监测,以便发现与及时追踪不良因素。
2.2 增强低年资护理人员的感染预防控制能力
科室的感染控制,低年资护理人员是薄弱环节,对于进入手术室的新职工及护生,该科在入科后有计划的安排感控知识及专科等相关的理论及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做到岗前学习培训与强化;上岗后有计划的根据科室培训目标,不断强化学习,加强继续教育,让低年资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对每位参与进行手术的护理人员提出明确要求,每次手术前,做好手术区域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做好手术区的空气消毒,对手术中使用的各种器械严格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对一次性使用的物品仔细检查,以防止物品过期或者出现外包装破损的情况;手术中,不随意走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后,及时按要求处理医疗用物,必须严格灭菌后才能再次使用,对废弃垃圾要按医疗垃圾分类处理,对手术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统一做无害化处理。
2.4 有效的监测手段
对手术室进行有效的监测,及时发现可疑的感染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感染发生率以及发生的危害程度。监测的内容重要包括:手术室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医务人员手监测、无菌物品监测、灭菌器监测等。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提出整改意见,对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人员,进行教育改正。
2.5 加强术前健康教育工作
手术前,须对手术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让其知道预防工作对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性,并指导其正确的预防方法,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3 结果
通过对手术室环境的整改,规章制度的建立,护理工作的整改以及检测,使手术室的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大大降低了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提高了医院护理的质量和医疗水平。
4 讨论
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不但严重影响住院病人术后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而且给医院的工作人员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对于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不容忽视。随着社会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于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评价某个医院医疗水平和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医护工作者的无菌操作不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不健全导致感染源传播;或对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效果医院缺乏有效的监测。
在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手术室护理质量对于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手术患者病情严重、加之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应激,抵抗力十分低下。此时如操作不当,极易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同时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的康复。我科在认真分析手术室引起院内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针对措施,从而显著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初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可以有效地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也是控制院内感染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邹菊梅.基层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145-146.
[2] 卢志清.手术室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有效途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 12(15):4092.
[3] 邢小芳.新生儿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2,(7):114-115.
[4] 孙芳.加强手术室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方法与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5):537.
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09年3月~2010年6月,经心理干预措施的1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人性化护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论: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有效减少患者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但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更强化了护士的责任心,也是保证患者治疗顺利及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心理干预 妇产科 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33-02
随着时代进步和医疗模式的改变,以往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人性化、整体化护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对妇产科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发现患者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特别引产孕妇,紧张、顾虑心理,担心手术对今后生育造成影响,对护士工作不配合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消除紧张与恐惧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是顺利治疗和日后康复预后的关键因素[1]。对我院妇产科2009年3月~2010年6月,经心理干预措施的1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6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妇产科2009年3月~2010年6月间经心理干预措施的患者。年龄为:16~45岁,平均年龄为:30.5岁。其中:人流术48例,剖宫产术86例,子宫切除术9例,宫外孕手术15例,经腹子宫肌瘤手术2例。
2 不良心理反应
2.1 恐惧心理反应。在手术进行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莫名的,不自控的恐惧、紧张、易激惹、多虑、爱挑剔、无法对不同医护进行配合,导致影响治疗及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导致术后的心慌、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食欲不振等应激性心理问题的产生,较常发生自身组织脏器的缺失感及术后、生育能力、女性特征,正常的家庭起居生活等的缺失感。
2.2 抑郁心理反应。大部分女性患者对子宫的解剖知识,及子宫生理结构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大部分患者,会凭自我意识来进行判断子宫缺失会导致性生活、肥胖、提前衰老发生,进而产生强烈的压抑感、自卑感。日常生活行为上较长时间表现不开心、不愿动、不愿说、易激惹、孤独、睡眠不佳、食欲不振、不愿主动关心其他的人或事及同他人良好的接触等,害怕手术会导致严重后果会对生活、工作、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2.3 失望悲观心理反应。较常见于性格内向,病情较重的患者。较长时间的身心折磨,病情程度逐渐恶化加重,对手术治疗的方法丧失信任及自信心,导致绝望的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为悲愤、冷漠、拒绝手术治疗、失望不合作,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还会伴有轻生自杀的念头。
2.4 封闭心理反应。导致封闭心理的因素,排除患者自身性格原因外,还因离开家人及对陌生的生活环境不适应、缺少安全感,四周环境的角色变化,导致患者产生自我封闭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淡漠不愿主动同人沟通,常会伴有孤独、紧张,在进行检测问题回答时比较犹豫不定。
3 心理干预措施
在妇产科手术大多都涉及到女性患者的隐私部位,因此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能将患者信息和病情透露给无关人员。对患者护理中,注重患者隐私保护,在病房有其他患者家属在的情况下,不要大声讨论患者病情,以免患者产生心理压力。在术前护士应进行术前访视,告知患者以及家属手术方法以及治疗效果,对患者和家属提问进行一一解答,做到细致耐心、言辞诚恳[2]。
3.1 对待失望悲观,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的患者,应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心理疏导,嘱咐其家属增加关心及关注程度,注意平时说话及做事的语气和态度。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及思维模式,增加患者心理反应的缓解和康复。
3.2 对待年龄较大及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应增加关心程度对其进行更加细致的护理干预措施,由于接受能力及理解问题的方式不同,需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进行心理疏导以解除患者的顾虑。要增加对患者的照顾及关心,语气平缓,尽量详细生动的进行讲解有关知识。以保证患者及家属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加巡视及查房的次数,以便于及时解决患者的新进问题,及避免严重性事件的发生及发展。将事态的发展的严重性及危险性降到最低。
4 讨论
产妇在术前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术前访视能有效地降低产妇紧张、恐惧、焦虑心理。通过对产妇术前心理护理,使产妇感到被尊重和被关心,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与安全感,这样产妇情绪稳定,精神轻松,从身心两方面为主动配合手术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加人性化的对待术后的患者,以增加患者的幸福指数,加速患者回到正常生活及工作的轨道,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针对其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可有效的缓解患者在术后的心理焦虑、恐惧及紧张的情绪,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增加患者配合治疗,有效减少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的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玲,王爱华.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7.669-670
[2] 许志娟.浅析妇产科心理护理的临床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9,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