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

走月亮课文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走月亮课文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走月亮课文教案

第1篇: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教改环境 困境 反思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推行已经多年,大家认识到:名师或优质教学归功于某种特殊的教学法。实则任何一种教学法,在某些情况下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或达到不良的效果。笔者以我校中职语文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为例,分析讨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应对之道。

一、当下师生关系

在当前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怎么进行优质中职语文教学呢?成功的教学,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因为当学习者愿意打开耳朵听、愿意敞开胸襟接受时才会知道老师讲得不难听,教学双方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挑战中,包括:发现自己和一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一起。学生进入教室后,书包始终背在身上,桌面却没有任何纸笔、书本;在教室内讲话,随意走动;借故上厕所,实际出去过烟瘾……这些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亟待克服的挑战。面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经常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规范他们在教室的行为。

二、当前中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授课当中缺乏教学特色。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参看教师的教案,多数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疏通段落大意—分析文章,那么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看到什么了呢?懒散的表情,暗淡的目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教学鲜见令人“惊艳”之作。又或者课堂流于浮华,比如一些优质课或示范课,课堂热闹有加,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似乎非常精彩,然而,繁华的背后似乎缺少实质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中缺乏创新。

1.完全雷同的教学结构

通过听我校的语文教师的课发现,比如同样是教授《我与地坛》,前10分钟内,都是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带出全篇文段结构及写作技巧;在教授应用文类型的课程时,都是先说明应用文的标准格式,然后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试写应用文,没有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还是不明白这类型的应用文对自己有何用处。教授口语交际课,都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导学案的问题,希冀提高学生讨论、互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课堂上往往只有冷场。

2.全然相同的延伸阅读

比如几位青年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都不约而同地以《沁园春·雪》作为延伸阅读,而没有思考所选择的延伸阅读材料对学生能否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三)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具。

教师当中,经常使用教学辅具的不到三分之一,当下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大范围使用,让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制作和选择教学辅具的重要性。

三、如何给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扶持和指导

从以上课堂教学存在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或缺少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神来之笔,无法令学生豁然受益。在教学中,如何举证补充,如何阐述诠释,都略显拖泥带水。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对所教授课文内容相当熟悉,方能游刃有余。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虽然不足,但并非都语文素养低下。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足,本身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依赖于网上下载的教案,而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透彻研究,学生是很容易看出破绽,进而不信任这位教师的。

(二)旁征博引,课堂上灵活应变。

在《促织》一课的听课当中,授课的某教师本想作为知识的拓展内容,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上有类似之处。学生听后很感兴趣,多问了一句:“老师可否举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结果教师自身对《阅微草堂笔记》不够了解,一时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慌张之下又没有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

(三)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得以大开大合。

以古诗为例,由于物理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因此,古诗文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石钟山记》关于声音的考证即为一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广泛课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或者通过学科的整合,使自己的讲授生动有趣。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下,需要多样化人才,不应限制于框架中。教师对教材教法如能挥洒自如,既不离题,又适度补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那么每堂课就好比聆听一首隽永、完整的篇章。

(四)既能博大又能高、知识面广阔且具深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古往今来,无所不包。语文课本许多内容,尤其古诗文部分,涉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什么?而当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为什么是“七月既望”的天气?这些问题,授课的教师如果对天文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就可以将不易理解的课文化难为易,让学生彻底明白。还能结合古人关于“节气”的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当中可以延伸且灵活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苏轼所指的“赤壁”,今天所属何地?前人对“赤壁”一地的考证、说法又是如何?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讲解自如,才可以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愿意奉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而背离“学高为师”,就无法持续地进行专业进修与发展,也无法肩负“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5(36):07.

[2]郑成生.浅谈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课[J].中等职业教育,2010(08):14-15.

第2篇: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

写下“明明白白设计,实实在在训练”的标题是有一定的底气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2001版的实验稿语,且2011版修订稿没有改动,这是一种坚守。)成尚荣先生在解读2011版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时这样说:“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又说:“说到语文实践,自然想到惯常使用的‘训练’。语文教学确实有一个训练问题。无可非议,语文教学应当理直气壮地加强训练……”

那么,既然要实践,既然语文学习离不开训练与练习,且又不能陷入“重复的,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成尚荣语)泥潭中,就离不开谈优化,离不开重新定位练习设计的目的性和重新思考练习的实效性。究竟怎样“设计”,怎么“优化”?我认为,广大语文教师在每天的教案预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有考虑与尝试,现在就以笔者执教过的教材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供大家讨论批评。

一、明明白白设计——练习要有目的性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散文。散文语言优美,感情真切,构思精巧,意韵深远。

1.我们学过《爱如茉莉》,青春年少的映儿看到病房里的父母执手而眠,她情不自禁地感叹:(白板出示,学生读,下同)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2.我们学过《月光启蒙》,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

3.幼小的孙友田依偎在母亲的怀抱,母亲为他哼起了民歌民谣,他又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美妙的文字里徜徉着脉脉的温情,这就是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童年和爱。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散文,走近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才女式作家萧红,走进她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式的小说《呼兰河传》,感受她的故事的魅力。

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所选为一组散文,主题是亲情、爱和童年生活。我从已学课文中选择了三句很有散文味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复习,一是进一步体会散文语言;二是利用“教师语言引领”加“学生感情齐读”的形式,使学生迅速调整状态,很快进入学习本课的“场”。

这是我设计本课时导入的目的。这样的导入扣住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预热式的练习设计。

再看巩固式的课后作业设计:

师:好,最后让我们拿出纸(事先下发的作业稿,如下)、笔,边听音乐边回忆课文,用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自己增添)完成老师的板书。

我和祖父的园子——萧红(回忆童年)

人物:

动物:

植物:

祖父:

孩子:

事情:

这样的课堂练习设计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识记,把写渗透进第一课时;强调了教材的人文内涵,还隐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体会散文的特色。散文写人记事描景都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怀!学生不懂“形散神不散”,但日后读到散文时也许会想到这样一份表格式板书作业。

二、实实在在训练——练习要讲究有效性

还是看成尚荣先生解读新课标,他说:“训练现在虽然仍在语文新课程中,但是已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模型中……”专家的话不太容易懂,窃以为先生的意思还是在谈优化,说练习要从知识的训练提升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僵化死板的练习模式而寻求真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效性。教师认真设计一份练习,那他(她)肯定就会带着一定的目的性,究竟训练有没有效呢?这是个问题。新课标理念认为:学国语言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特质。只有练习的设计始终围绕语文的特质,语言学习的核心任务,才有可能设计出有效甚至高效的训练题。

还是回到上面《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板书练习,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篇课文是出试题的高频材料——词语识记,课文填空,朗读背诵,人文内涵理解。那这样一份作业肯定有助于应付这样的试题,但如果把这份练习作为整篇课文学完后的练习作业,那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就应该学萧红怎样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和有趣,进而也学着表达生活的乐趣。相较于此,这份作业比较肤浅,它只能当第一课时的巩固性练习。我们不妨这样来设计本课的仿写练习:

师:同学们,萧红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写下了童年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生活,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这种生活的自由快乐和幸福。老师给你们收集了萧红的几篇内容与此相关或相似的散文以及《呼兰河传》中的片段,请你们来赏读赏析,进一步品评萧红的语言特色。

生:阅读交流(略)。

师:你们是不是也羡慕萧红的语言感染力?其实,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和伙伴一起去爬树,是我童年生活中最得意的事 。

还记得我帮爸爸锄草的糗事, 。

夏天的午后,我和某某去捉知了啦, 。

还有一次, 。

第3篇:走月亮课文教案范文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因为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会认几个字、理解几个词、能背诵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语文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精神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拓展,意志的强化,心灵的滋养,人格的升华。

正如钱理群教授对学生所讲的:“(语文)这门课程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同学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烧’了进去,把你的心交出来,与这些民族的以至人类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担生命的轻与重,就在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你会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你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被开发出来,你的精神自由而开阔了,你的心灵变得更美好了。”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追求一点诗意,让学生在诗意的学习生活中精神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而要达到这样诗意的教学效果,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付出相应的努力。

一、教学激情――首先自己要燃烧

教师的教学激情是指这样一种教学状态:教师在教一堂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逐步引入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

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做到以情激情。教学激情完全出自教师的责任感,不能仅仅看成是什么“技巧”和“方法”,更不应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一个激情的教师始终想学生所想,始终和学生一起共享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李镇西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

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语文教师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

于漪老师曾这样谈她的教学体会:“我教《,你在哪里》时,课堂上哀思如潮,学生难以自控,这是因为我自己的教案就是用泪水写出来的。我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放射出的火光与热量才会传递给学生,从而产生巨大的美感力量。”

也曾听到两位老师讲授当代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位老师在一堂课中花了大量时间重点讲这首诗的结构、立意、语句、词语、情感、主旨等,之后还再三地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直到所有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他才放心地在下课铃声中走出课堂……学生是否真的学懂了这首诗呢?答案可想而知。缺少了情感基调,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正如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的那样:“教师本身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有什么效果的。”相反地,另一位老师在上这首诗时,只是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一起感悟,最后大家一起流泪,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中学课本中,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借鉴: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魏巍的小学老师蔡芸芝是“温柔和美丽的人”, “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使学生“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背诵她教的诗。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生难忘。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激情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二、创设情境――营造诗意氛围

卢梭在他的《爱弥尔》里曾谆谆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同年轻人干巴巴地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夸美纽斯也说过:“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要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教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受到熏陶。

在课程起始阶段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望满足的心理。如于漪老师上《春夜的回忆》时,引用了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这样的诗句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学生的心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设定的情境,升腾起对开国总理的思念。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于漪老师以沈德伦的水彩画《海燕》为出发点,让学生观画想象。画意与“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的诗意相合。于漪老师要求学生想象雨前景象,推想雨后景象,想象天空和大海的变化,想象海燕的形象,使静画动起来,从而身临其境地在壮美的意境中神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悟文章重点语句、重点字词所表达出来的形象美、色彩美、声音美,并通过这样的感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如余映潮老师上的一节题为《近体诗二首》的教学示范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用描述来表现诗境。他先给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边读边张开想象的翅膀,读完之后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有一学生当堂对《山居秋暝》作了如下描述:“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晚钟的声音,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流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凉的细流潺潺地淌过石头,隐隐地流向远方……时光如水,春芳已歇;宁静与闲适,让人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缈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处。”可见学生通过想象,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

在课的收束阶段,教师也可以创设诗境,让语文课堂诗意萦绕。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当学生在笔者

的启发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学积累,用古诗文概括并描述文中的画面之后,笔者满怀激情地说:“在同学们诗情画意的描述下,我们都被这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了,被同学们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了,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了。春,已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下面我们不说诗人的诗,我们来说自己的‘诗’,你们能不能自拟一句略带诗意的话表达出春天的景物带给你的启示呢?如:春草告诉我,只要有一股钻劲,就一定能成功。”片刻之后,学生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生1:春草告诉我,只要我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就一定能钻出岩层。

生2:春花告诉我,只要敢于开放,就会绚丽多彩。

生3:春风告诉我,要把温暖、芳香献给大地。

生4:春雨告诉我,“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你给别人带来快乐,你就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生5:春柳告诉我,只有春天勤生绿叶,夏天勤送浓阴,才能感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

这个教学片断用诗歌诗化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诗情洋溢,促成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情感碰撞,使他们频闪智慧的灵光,燃烧起发现的渴望,让语文真正成为“诗意语文”!

三、激发爱憎――用美去塑造诗意心灵

好的语文课是一种“点燃的艺术”,是用那些优秀诗文蕴藏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情趣来点燃学生心头的火焰,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圣火照亮人间一样。而语文教师,就是为学生高擎这火把的前行者和领路人。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情感世界的心弦调拨得十分敏感、坚韧,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从而为他们整个生命航程确定好方向和目标。

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寻找最科学合理的动情点。讲课时,悲的地方要让学生潸然泪下;喜的地方要让学生开怀大笑;乐的地方要让学生忍俊不禁;怒的地方要让学生义愤填膺;美的地方要让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要让学生嫌恶讨厌。从而使教学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教师成为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引导学生们演奏出一曲曲爱和恨的交响乐。

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孔乙己那种好喝懒做、不发挥自己特长来谋生的做法对我们不是一个警醒吗?酒店老板和那些酒客们对孔乙己这个可怜的人的无情嘲笑和奚落不昭示我们对弱势群体要多一些关爱吗?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路瓦栽夫人那种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做法对我们不也是一个教训吗?而她绝境中不消沉、不耍赖、不逃避、不出走,勇敢地面对厄运,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命运的精神,对我们不也是一种鼓舞吗?

于漪老师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会和她一样对小女孩产生深深的同情;讲《孔乙己》时,学生辛酸得直把眼泪往肚里咽;讲《过零丁洋》时,学生胸间油然而生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讲《多收了三五斗》时,平时腼腆温和的女学生竟怒不可遏地站起来,脸气得通红,猛击一下桌子:“于老师,米我们不卖了,运回去自己吃。”看,于漪老师已经把爱与憎的情感深深植入学生纯真的心灵,使美的种子结出善的果实,这样既传授了语文知识,又塑造了美的心灵。

语文界泰斗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确实道出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个性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它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行动起来,对生活抱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上倾注自己满腔的爱与激情,一定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教与学弹奏出美妙的心曲,让学生享受诗意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