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

第1篇: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 园林植物栽培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四位一体;内容;优势

中图分类号 G712;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34-01

园林植物栽培学在园林绿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重在学生动手实验、实训和实习操作,而以往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主要以学期结束前某个实践技能操作为主要依据得出成绩,这样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掌握情况,同时造成学生在平时实践性操作过程中存在得过且过、重视不够的现象。

“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就是学生自评、小组测评、项目指导教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的“四位”,学生整个实训过程的总体表现为“一体”。采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对每个实训项目要求的理解,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使课程任课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实践动手能力[1-3]。

园林植物栽培学是天津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中职园林绿化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通过项目研究提出“四位一体”的课程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1 “四位一体”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为4∶6,重点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课程总教学时数为72个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各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公司进行1个月的校外专业教学实习,其中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校外实习时间为1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全方面覆盖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个表现,再现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使教学评价从单一的考试考核转变成为整个学习阶段全过程的评价体系。

1.1 学生自评

课程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每个实训项目都要求学生个人撰写实训实习报告,把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技能要求、动手训练、个人体会进行叙述,重点阐述个人的体会和感想,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得失。在学期结束之前把所有实训报告进行汇总,由学生个人进行自评得出成绩。

1.2 小组测评

在实训过程中每5个学生分成1组,让每个小组组员之间进行测评,即从服从安排、团队协作、吃苦耐劳、主动参与、态度认真等方面进行打分,按照小组其他成员实际打分情况进行平均,即得出测评成绩。

1.3 项目指导教师评价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实训过程中的表现,以学生平时出勤率、上课是否认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实训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操作过程是否细心、动作是否规范、是否遵守实验场所纪律规定以及实验过程自我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总体上把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都包含在内,进行综合评价打分作为教师评价成绩。

1.4 企业师傅评价

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园林绿化、园林苗木种植、园林植物养护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业教学实习,让学生实地了解园林绿化相关的知识,体验与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操作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实习企业会安排实习师傅进行传授和帮带,指导学生完成这1个月的专业实习。通过对实习学生的敬业精神、学习的自主性或求知欲、团队协作、纪律意识、文明礼仪、个人操守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即为企业师傅评价成绩。

2 采用“四位一体”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势

在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四位一体”的实践性评价体系,让学生从始至终都注重自己的学习态度,不会出现松懈或懈怠的现象,使其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克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改变了以往学期结束前考试考核的方式,彻底扭转了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强化技能操作的做法,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平时用功学、认真练以获得较好学习成绩的习惯。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真正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模式[4-5]。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夯实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同时强化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学生今后就业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参考文献

[1] 朱益湘.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性研究[J].教师,2013(17):101.

[2] 张建玲,姬彦红.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理论课学习现状调查――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19):22-26.

[3] 张守兴.高职课程改革凸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4):46-48.

第2篇: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问卷设计;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85-01

一、形成性评价概述

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定义,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学习情况)作出的一系列反馈,从而提供以便促进以后教学活动展开的方法。

形成性评价有多种理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首先,多元智能理论。它的广阔性和开放性特点对形成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多元智能体系,但他们开发程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在智能上的差异性特点,认真分析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和能力考核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应得到重视。所以,形成性评价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包括学习策略、学习态度、文化意识等)。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它主要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学习,认为应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学习者主动、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形成性评价应该是学生、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尤其应该在形成性评价的各个环节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评价来刺激学生,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不断的动力。

最后,人本主义理论,则强调人的个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的个性的发展。它认为形成性评价应该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需要,体现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性评价认为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且面向每一位学生;形成性评价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而非教师单独的评价。除此之外,鉴于形成性评价的民主性特点,应该在一个开放、民主的环境下进行。最后,人本主义认为学生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实践中来,评价形式应该灵活多变,例如学生的自评、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等。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

本文的主要目是为了了解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使用情况,因此在参考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的同时,根据本次调查的实际编写了教师访谈提纲和学生的调查问卷。本次访谈提纲共设有5个题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调查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现状。第一题:旨在了解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情况;第二题:主要目的是调查形成性评价类别的使用状况;第三题:是了解教师对于形成性评价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第四题:主要了解形成性评价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造成的原因;第五题涉及了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此次访谈调查对一中的教师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主要目的是了解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哪些形成性评价以及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态度。而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总共设计了 15 个问题,如:对形成性评价的态度和期望值、形成性评价的内容等,分别向高一和高二年级的一中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300份学生问卷,收回237份,有效问卷为 215份。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从对学生调查问卷和的教师访谈结果与讨论,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1、高中英语教学中目前形成性评价使用情况如下:第一,除了使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价、观察评价、讨论评价、以及通过学生学习档案进行评价这几种常见的评价类别以外,还有听写单词、朗读课文、小测验、背诵等等多种灵活的评价方式。由此可见,形成性评价类别灵活多样。关于学生态度和教师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观察进行评价和教师评价等这几种评价方式使用较多。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把握教学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特点,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因此形成性评价在实践中和理论有所不符。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的分析的结果显示:教师使用评价的频率十分高,而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很少,只是偶尔使用。所以在真正教学实践中学生并没有取代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较为成熟,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性也较强。除此之外,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必须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各方面情况。同时学生的自评和相互评价也需要教师的支持鼓励和引导。

3、教学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内容多样化特点并未得到体现。《课标标准》提倡评价内容多样化――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这五个方面。而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数据分析可知: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学习情况评价的主要方面。由此可见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目前还只是集中在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方面,尤其对语言知识的关注更为显著,因为教师的作为传统教育评价者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

4、学生对于形成性评价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利用观察进行评价这几种评

参考文献:

[1] 黄志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 朗 雪《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调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第3篇: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一、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近两年来,中学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热情高涨,已由原先的观望等待的被动开展,转变为现今的积极主动、共同参与.但部分教师现今又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无所不能的新式武器来看待而贪多求全,教学中适合开展研究的内容搞研究性学习,不太适合的内容也搞,似乎谁不开展研究性学习谁就落后于形势.一时间,是校校搞、班班搞、科科搞.处处研究、全面开花,却不问研究效果到底如何,学生能力是否真正提高.如某校高一学习了《简单的几何体》后就要求学生研究“多面体欧拉定理”,全不问高一学生在刚刚接触几何体的前提下能否真正研究得了.有时过分热衷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掌握.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不是当代人的创造,而是对古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借鉴.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并不应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把研究性学习当成克服数学教学的救世主是错误的.

其实,研究性学习只是适应社会需求,以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6本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样尽管这节课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兴趣盎然.这种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励的机制、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等特征,以探索性、自主性学习为主,以培养学习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一种为未来而服务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发展.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非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固然正确,但就中学教学而言不能以之替代或影响常规教学,而应服务于中学教学,不应随意夸大它的功能,应结合中学实际和学生情况进行,其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二、研究主体宜多不宜少

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既然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那么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就不应是少数人,而是全部或大多数学生参加的“群体”.但是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受升学率的牵制,加之常规教学任务重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本身要求也较高,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往往多在优秀班级及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中进行,中等生和后进生成了陪衬或旁观者,致使研究性学习成了少数同学的专利.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了研究性学习出台的初衷,如不纠正,研究性学习就会变成“精英学习”,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就会落空.

其实,学生能力不齐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开展能否成功贵在教师的引导和多数学生的参与的程度,而不在于少数尖子学生写出了几篇论文.研究性学习要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在班级积极创设一个研究意识浓厚的氛围,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励广大学生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次,有的放失,科学安排,以分组研究与发挥个人特长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不排除个人的独立研究,但在中学阶段小组合作研究应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一般做法是学生由3-6人组成课题组,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专长由学生自行分工.组织能力强的任组长,能力一般的可做资料员等,强弱搭配、发挥专长、集体研究、各尽其能.笔者曾在所任班级进行了《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此次学习就采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事实证明,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人人参与的集体意识,研究性学习才能较好开展.

三、研究课题宜浅不宜深

受社会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有的学校和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也有贪多求深之倾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刚刚接触,或课本内容还未掌握,有的老师就带学生仓促上阵,且一开始课题往往就是“证券投资中的数学”、“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等过大过难的题目.这种课题中学生难以操作,材料的占有、梳理、提炼困难都很大.按此思路操作不仅难出成果,而且还会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增添不必要的困难,甚至产生恐惧感,从而影响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这里我们反对研究课题过深过大并不是主张研究性学习简单化、平庸化、走过场,而是说研究性学习方向的确定、问题的产生、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形式都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求解、创新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获得有效发展的能力.如果研究课题过大过难往往将学生引入歧途而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实,中学研究课题完全可以做到专而小、浅而易.如高一数学必修五中阅读材料《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测量两岸的距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刚学习的正、余弦定理解决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处,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用这种难度较低的课题来深化拓展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做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课本教学的结合,也更能调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BP(]四. 研究过程宜“导”不宜“散”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努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能否敢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成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但有的老师怕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推广实施中思想不够解放,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而采取了“少问不导”的做法,甚至为一味突出学生的“自主”而完全放手.从选题、求证、研讨全由学生自主实施,教师成了一个旁观者.变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到研究学习的“大放羊”,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研究性学习表面开展得轰轰烈烈实则成盲目进行、放任自流状态.研究过程学生随意散乱,有时呈失控状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的研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研究性学习成了花架子.最终会流于一种形式而消失.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给学生学习的自并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和控制;相反,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对教师的主导要求反而更高了.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还未形成,知识结构也不够完善,在研究中,一个人甚或一个小组在选题、搜集资料、提炼观点、等方面还存在这一定得困难,特别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往往有一定局限,容易走极端,轻易肯定或否定、夸大或缩小问题的实质.这时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必需.

五、研究操作宜“实”不宜“虚”

多年以来,数学教学的新教法、新学法、新流派层出不穷,但大多流派是昙花一现、不能久长.究其因,大多流派只是一般做法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难以推广外,不少做法脱离学生实际、华而不实也是重要原因.中学研究性学习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也要力戒急功迫利思想,克服华而不实弊端,摒弃花架子,反对形式主义.

第4篇: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多元智能理论;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1-0024-03

一、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了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倡的正是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注重智能的多元发展,这与我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而且新课程改革也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平等看待学生,多样化评价学生,对于实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其出版的著作《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后,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并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智力理论是以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核心评价一个学生的聪明程度,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的智能发展的不平衡是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而且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各不相同,每个人智能发展的不平衡也造成了每个人的智能特征各不相同。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智能强弱项,并发展其强项智能,同时将强项智能的特点迁移到弱项,以弥补其弱项智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使用多种智能来解决问题,因此,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要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智能组合的整体提高。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只停留在言语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包括诸如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人际沟通智能等多个智力领域的发展,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作出评价。评价应该反映各种预期与非预期的结果,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评价范围不应仅局限于学习结果,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习能力,更要关注学习态度;不仅要关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要关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1.学习态度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数据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学生档案袋中包含的内容是否丰富,修改后的作品是否比最初的作品有很大进步,学习反思是否详细等。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评价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使学生某些方面的态度发生改变。

2.协作精神

良好的协作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人际沟通技巧、表达技巧和交流能力。协作比一个人独立完成工作能够产生更多的思想,因此,协作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积极情感。主要通过学生在参加协作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作为评价依据。如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活动中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观点并接受他人的新颖想法,是否能够和其他成员分享关于自己的知识、学习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遇到问题时,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3.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实践的、参与的和开放的探究学习。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可以考察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探究结果的表达。如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和表达学习结果时能否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观点等。

4.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可从学生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来评价。如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是否能够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是否善于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二)评价方法多元化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拥有不同程度的多种智能。使用单一的纸笔测验作为评价方式,无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无法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得到展现,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而评价方法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1.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一种基于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活动的评价方式。档案袋中收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反映其所做努力、取得进步、目标实现程度的有意义的作品集,例如:专题作业、论文、研究报告、汇报材料、学习心得与体会、学习反思等。根据学习目标和制定的评价标准,教师、小组协作者和学生个人可以对档案袋中的材料就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档案袋能够更加全面和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智能强弱项;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满足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

2.量规

所谓量规,是对学习者学业绩效(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认知、态度)和学习结果(如作品、口头陈述、调研报告、论文)进行评价的一套标准。量规从不同维度和等级对评价指标进行详细描述和说明。

量规更多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协作交流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与新课程改革、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不谋而合。量规不但可以用于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而且可以用于学生自评或同学互评。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事先告知学生评价量规,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达到的学习标准,这样使得学习目标具体化,并且有效降低了学生自评或者互评时的主观随意性,同时更容易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另外,对于教师,可以依据量规评价的结果,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3.学习契约

学习契约是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的一种契约,契约中界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以及评定学习活动。学习契约有5个构成要素: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与策略、完成学习目标的证据、评价证据的标准及工具、完成学习目标的时间表。

由于学生在制定学习契约内容的过程中,界定了学习目标、达到学习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和评定学习活动所依据的标准等,所以,学习契约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决定权,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掌控学习进程,真正做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学习契约,所以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契约的内容随时评价自己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有助于获得更高的评价效度。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如何使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仅有教师参与评价过程是不够的,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要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过程。

1.学生评价

新课改提出学生不再只是被评价对象,而是提倡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过程。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对其学习过程中所参与的任务和活动进行的评价,是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有助于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

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团队协作的方式,协作学习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优点,学会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比如向别人说明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善待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从而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丰富的认知;学会同伴之间相互接纳、欣赏、分享、帮助等。相互评价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2.教师评价

多元智能强调学生的多维发展,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判,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充分发现自己的各种智能并且展现自己的智能、促进自己的智能。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展开自我学习、是否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是否主动参与协作任务、是否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师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学生表现欠佳的方面进行点拨引导,鼓励学生踊跃质疑,大胆创新。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认可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并给予积极评价,最终帮助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第5篇: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86-01

1.合作教学与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

合作体育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协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合作教学的特点是尊重学生个性和发挥师生共同潜能,是在师生合作的前提下,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并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教育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合作教学的特点恰好与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具有天然的联系和众多相似一致之处。

2.合作体育教学的教学程序设计

合作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分成合作学习技术合作实践技术两个阶段来实施教学。在合作学习技术阶段又分为新技术讲授和科学分组两个环节,在合作实践技术阶段又分为教学实施和成绩评价两个环节。

2.1新技术讲授。合作教学通常以项目学习为一学习单元,新技术讲授阶段通常是每一学习单元的前半段,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讲授要学习的技术,使全体学生初步掌握和领悟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要领,同时发现、培养体育骨干,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差异。②科学分组。科学地对学生分组是合作教学的关键环节。依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性别、技术掌握差异、体育接受能力、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等因素,将学生科学地分成4人一组。③教学实施。合作教学通过学生间的互教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达到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④成绩评价。单元学习结束,进行小团体间的个人技术展示、团体展示,及时进行教学评价,评价采取自评、团体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2.2高中体育合作教学开展的主要方法

2.2.1科学分组是合作教学模式的基础。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标准化、统一化的模式,当然,这种方式有着工作量小、易于管理等优点,但从长远来看,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环境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逐步脱离了教育实际。实际上,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爱好取向、体育天赋、知识背景差别很大,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如果不能在分组中体现出来,那么必然就会造成分组不公平,或者使分组流于形式。所以,分组需要教师做足前期工作,可以采用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家访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把资料进行汇总,之后再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科学组合。切记不可使分组活动成为"表面工程",或者就近原则,或者自愿原则,那样的分组合作模式必然不是最有效的。另外,这种分组的方式可以随着学生知识的改变而调整,随着学生能力的变化、爱好的变化、学习状况的变化也可以对其作出相应的调整。

2.2.2组内加强了解是合作教学的重要出路。合作教学是基于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内的成员需要互相弥补、取长补短,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各小组的成员之间之前彼此之间了解的并不多,所以需要更多的彼此学习和彼此了解。另外,相互之间的合作方式也需要不断的磨合。一般来说,合作教学的小组是6人制,每组设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监督员等不同职务。其中,组长负责本组的全面工作,主持组内讨论,分配发言任务,协调学习进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组长时要非常谨慎,既要注重学生的组织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况,选出的组长必须能有综管全组和发现大家优缺点的能力。或者针对体育课程的特殊性,组长可以侧重选择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来担当,这样有利于组内进步。记录员记录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意见情况;报告员搜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结果;监督员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学习及纪律情况。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小组合作时间的延长,个人的能力水平的变化和心理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呈现动态变化的,这样既可以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在不同的职位上锻炼,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教师认真观察每一位成员的学习情况,非常有益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师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第6篇: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本文认为,与按科学探究过程展开的科学探究式教学不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技术设计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技术课题,按技术设计的过程所展开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它既是学生实践过程又是教学过程。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技术设计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9-01

1.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人体保健等各种相关技术正给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近些年国际中、小学科学界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这在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TEM课程(指在科学课程中嵌入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应用)等中都有充分体现。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如现行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就设有相关主题,并强调"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北京版教材中设有生物技术的专门章节,其它章节的技术性内容也有所增加。但总地来说,相对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而言,目前我国初中生物学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重视得还不够,相关的技术性内容还较少,尤其是忽视其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有不少教师在技术性内容的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或盲目套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一切都极大影响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客观上也是造成我国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普遍较差的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让学生亲历技术开发、设计、应用等技术实践活动过程是提高其技术素养的最有效途径,而技术设计活动是技术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在教学中按技术设计活动的过程开展技术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术性知识、方法、技能,有效提高技术设计能力,更好地认识和运用技术,从而有效提高相关的技术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科学性知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鉴于此,本人近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技术设计活动"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并积累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概括如下,以供相关研究和实践参考。

2.主要概念的界定

2.1 技术与科学。"技术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工艺知识、技术期望、工具仪器设备、能源和材料去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技术与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主要关注对客观世界存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其成果主要是科学概念、原理、理论,其途径主要是以实验、调查为主的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或展开调查--分析实验或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推论和讨论等。按此过程展开的教学即科学探究式教学。

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主要关注怎么利用、保护和合理地改造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其成果主要是发明或制造出某种新产品、新作品、新工艺流程或提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新方法等,其途径是以技术设计、试验为主的技术实践活动。

技术和科学相互联系、影响和交叉。科学理论常可转化为技术原理,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离不开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术需要又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技术设计活动的步骤、原则与策略

3.1 确定技术课题。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怎么设计和制作出某产品、作品或怎么解决生产、生活中某个实际问题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提出相关的技术课题。例如:

【教学案例】制作酸奶

在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生物技术 第一节传统生物技术的应用 中有关发酵技术的教学中,课本中原来安排了【实习】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

考虑到制作酸奶更接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我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的技术设计活动"。

上课一开始,我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制的酸奶并让他们品尝,还告诉他们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喝酸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如易于消化、有助于调节肠胃功能等),这时,很多学生提出:怎么自制酸奶?我说,这就是下面咱们要完成得课题。

3.2 展开学习与交流,形成初步设计方案。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必要的提示,启发和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方法、技能,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出制作某产品或解决生产、生活中某实际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学生要形成初步设计方案,需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方法、技能,有时,教师可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把它们先教给学生;而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先做些提示并提供一些学习资源(不应局限于课本),让学生课下围绕课题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边学边用,在学习相关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直接应用它们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如让学生在自学人体传染病和免疫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防治艾滋病等人类传染病的措施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交流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资源等方面的帮助。

3.3 实施设计方案。让学生在课上或课下日常学习、生活中按设计方案展开各种实践活动,得出相关成果,最后写出技术报告、总结等。

对有些方案而言这一步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一个技术方案的试验论证过程(如上述探索制作酸奶的适宜温度等),教师先应结合相关案例先教给学生一些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对照试验、性能试验等,并组织和指导学生设计试验方案,展开相关的试验活动。

在这一步,老师也应提供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帮助。

3.4 交流与评价初步成果。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和展示各自方案实施的初步结果、产品等,自评成功和不成功之处;问题、原因、与改进设想;知识、方法、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等,然后组织其他学生在这些方面就方案实施的初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自的意见和改进完善的建议,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补充。

3.5 进一步改进、完善与实施设计方案,总结和宣传最终成果。让学生针对产品或问题解决方案实施结果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上述老师、同学的建议对设计方案展开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实施、汇报交流过程,直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写出最终的技术研究报告和反思总结等。

第7篇: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整合运用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何通过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的教学探究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浅谈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 例谈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自主与合作学习方式的结合应用 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谈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教学和合作学习实践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英语教学中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中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谢咏梅")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前主题汇报作为高职英语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之一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种形式实现了三者的有效结合,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能力培养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49-03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迫使高等院校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主要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或集体探究一个虚拟的或真实的现象并得出结论。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设计研究、收集信息、分析资料、建构证据、进行讨论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促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是一种互相获取知识提高成绩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所需的核心能力。如何实现三者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小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尝试将小组合作进行课前PPT主题汇报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种形式,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等多方面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 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如何?(2)高职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如何?(3)高职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如何?

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对象为笔者所在高职院一年级非英语专业,来自护理、检验、会计等不同专业的152名学生。这些学生在进入高职后有了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英语学习的经历,第二学期公共英语的课时为每周两节课。

3.教学设计

课题组成员在任教的14级学生中随机选择一个实验班,期初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考核目标和评价办法,以及教师指导、监控、考核的措施。具体要求为:学生自由组合成4~6人的学习共同体,在教材涵盖的单元内容中任选一个主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展开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前提下,运用批判性思维围绕该主题进行讨论,最后借助PPT在课前向班级进行5分钟的主题汇报,由学生和教师进行现场评价。同时要求学生提交个人学习自评书面报告;学期末由教师结合三方评价给每个学生打出形成性考核的分数,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

4.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英语学习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第二部分是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知和表现;第三部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运用,均采用单项选择的方式。

5.数据收集

本研究问卷在学期末最后一次课前发放,10分钟内完成并回收。共发放问卷152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其中男生问卷占10.5%,女生问卷占89.5%。对问卷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学生英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况。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情况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后,对试验班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得分最高(M=3.635),学习目标设定、学习反思与改进、结果评估等依次排后。所有要素均分为3.438,表明学生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潜能。笔者曾对苏州三所高职院12级563名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情况做过同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要素的得分均低于本次调查的得分,平均分仅为3.036。以上数据表明,通过实施小组合作主题汇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在学习观念和反思与自我评估方面,主动意识显著提升。在学习策略方面,尤其是社交策略的使用明显增加,学习目标设定和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也有明显提升。

2.高职生合作学习情况

在合作学习方面调查的内容涉及合作态度、合作行为和个人评估。具体结果如下:

对于实施的小组合作主题汇报,23%的学生选择很感兴趣,70%的学生选择有时有兴趣,只有7%的学生选择没有兴趣;64%的学生认为有参与合作的机会,36%的学生选择偶尔有机会,没有学生认为合作的机会很多或者完全没有合作机会;在选择队友和任务分工方面,72%的学生选择与自己优势互补的队友,但也有28%的学生坚持选择比自己英语水平高或成绩相当的队友;68%的同学都倾向于大家协商分工,32%的学生倾向于个人选择任务角色;在完成小组任务时,96%的学生非常乐意或者乐意为队友提供帮助,7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本学期合作学习中个人的态度是非常积极或积极的,但是也有30%的学生客观地认为自己表现出的合作态度一般;75%的学生认为小组内成员展示才能的机会均等;在进行小组汇报时,多数学生为参与团队任务而自豪,但同时有44%的学生遗憾同伴之间合作不够充分、小组任务完成效果不够理想。对于本期小组合作,55%的学生认为最深刻的体会是理解了沟通协作和承担责任的意义。

3.高职生探究学习情况

本期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自主选择主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汇报。这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书面表达能力、连贯性口语表达能力、图文审美能力、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和演讲技巧运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团队的合作,并发挥好每个成员的个人优势,进行不断的探究实践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承担不同任务的学生个人收获是有差别的,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学生们对自己的收获反馈如下:

有81%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会独立思考,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努力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其次会在小组内商量讨论,最后才向老师和其他人请教。87%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增强了自己的沟通协调意识,84%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75%的学生认为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67%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反思和自我评估的意识,64%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意识,62%的学生认为通过这种带着任务压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激发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 讨论

1.自选主题汇报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Little(1991)把学习自主性定义为“一种独立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定并实施行为的能力”。它要求学习者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正是目前高职学生所缺乏的。小组合作的主题汇报任务要求学生齐心合作才能实现目标,因此首先要做好任务分解,每个成员自己必须明确责任,设定目标,并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这种以团队的形式督促和约束的机制有效促使学生逐步具备自主学习者的行为特征:明确目标、管理学习实践、正确使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以及具有自我效能感。

2.小组任务提升了学生协作探究实践的能力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结成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任务目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探究学习主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小组合作在选择主题、收集资料、讨论观点、撰写文稿、制作PPT、矫正语音、训练演讲和现场汇报等各个环节中,学生遇到很多困难,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新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 结束语

第8篇: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一、新课程理念要求为学生发展提供机会

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和核心。究竟让学生往什么方向发展,决定着我们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

1.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真正符合当今教育新理念的教学应该是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励学生主动地从事各种创新教育和实践探索的,因此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中应尽可能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主动和自主发展。

2.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这种能力获得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而化学实验课正是这些最佳途径中的一种。

3.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使学生得到最优化发展的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习者面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在依靠个人现有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就需要借助学生的集体智慧。教师应在实验课中因势利导,既可解决重共性轻个性的“行为失调”病症,又可防止学生个性潜能的片面发展,使化学实验课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实验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

化学实验课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能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离此便谈不上学生的真正发展。合作学习是目前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合作实验学习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有指导型、过程型、结构型、探究型等,在初中化学实验课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型方法和策略,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课前指导。鉴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所掌握的知识未成系统,因此每做一个实验,都必须做课前指导。如从网上搜索,查阅有关实验项目的相关信息资料;温故知新等。就后者来说,在上《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实验课时,我首先在课前指导学生回顾前面实验课中的两种制氧法,通过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装置的优劣,从中归纳出气体发生装置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从而决定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仪器装置和实验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小组的集体智慧比教师硬性决定一个实验方案所带来的学生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步:分工合作。实验方案确定后,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如实验中遇到障碍,应当有的负责查资料,有的负责请教师指导等,做到人人动手,个个进入角色。遇到意见分歧,心平气和地分析、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然后带着一系列新问题再查阅、再思考、再组织,如此反复、滚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知识面,最后达到实验的学习目标,形成小组的实验总结报告。整个过程,生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

第三步:成果展示。步骤一是对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选。教师先让各组代表对自己的总结报告自评,然后各组互评,最后由教师作出综合评价,并作书面鉴定。评判以“实验方案是否科学,装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报告语言流畅与否”等五个方面作为标准。将较好的总结报告张贴在教室学习栏上,进行展示。让学生享受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四步:反思。展示之后,教师应让出一定时间给各实验小组讨论,总结每次实验的经验,成功在哪里,失误在哪里,并提出弥补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参与者在课前查阅时扩大知识面;在实验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发展,在课后增进团结合作。这种具体反思使学生能总结得失,认识协作精神在实验中的重要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每次实验过程虽然都由学生自主决断,教师只起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但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9篇:中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心理特点;心理分析;非重点中学;高中学生;教学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9岁之间,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调查:(一)通过分组座谈:共收集到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684条。(二)无记名问卷调查:抽样对三所非重点学校高中学生发放了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其中高一310份、高而295份、高三226份,收回率100%。(三)对前来心理咨询室320人次的咨询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二、情况分析经过对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反复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非重点学校的高中学生基本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智力水平相对初中阶段进一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增强,思维活跃,喜欢变化,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相当部分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表现懒散。各年级无明显差异。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流行时尚信息好奇心强,接受快,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方面缺乏动力和自觉性。当问到“你自习课或晚修时,多数时间在做什么?”,回答“做作业、看学习有关的书籍”占65%,有25%在“看与学业无关的课外书”,有10%在“玩手机、聊天、睡觉、无所事事等”;当问到“空闲时你怎么度过?”,回答“看学业有关的书”占55%,有30%在“看小说等、上网”,15%在“宿舍睡觉、聊天或无所事事”。由此可以看出,相当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很少投入到对学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中。前来咨询的学生也反映,他们的部分闲暇时间都是在看漫画、小说或闲聊中度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虽然高中生的成人感、渴望自立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在心理和行为上仍然难于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一旦离开了老师的看管,家长的监督,虽然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但部分同学学习自主性差,有目标无行动,得过且过混日子。

(二)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心理冲突明显,在学习、生活上表现有很强的上进心,但行动力不够、自信心不足。各年级无明显差异。

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由于他们面临升学、社会化等课题,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更加明显,同时随自身体验的增加。当问到“你认为自己的自信心如何?”回答一般或差的同学占67%,回答较强或强的同学只占33%,学生的自信心普遍不足,因为他们都是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过去的不成功经历带给他们的是自卑等负面情绪体验,自我评价比较消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在咨询中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别人为什么老是议论我?”,对处理人际关系缺乏自信。在问到“你想提高个人素质吗?”这一问题时,有65%的人回答“想,但缺乏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虽然想上进,想提高个人素质,但现实中缺乏行动力。在学习中也常常出现自己理想的学习成绩与目前状况之间的差距。“我的学习成绩为什么老上不去?”,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希望尽快提高,但在学习困难面前又缺乏勇气和恒心。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成绩的提高不如想象的那么快,就容易处于一种慢性焦虑状态,对现状的不满。有些同学甚至出现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症状。也有些同学的目标定得太高,又在现实中却缺乏行动和恒心,而不能实现,引起内心的冲突。

(三)学生的社会情感日益丰富,理智感、审美感发展日趋成熟,友谊感、道德官有了新发展。但的情绪反应强烈、不稳定,具有两极性。

对“你会经常情绪低落吗?原因是什么?”调查显示:90%的同学回答“会”,原因有学习不好、同学关系不好、情感问题等。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情绪感受性显著提高,常常容易兴奋,兴趣较易转移,意志易动摇,情绪反应强烈,有时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闷闷不乐,一句表扬,又会使他们受到鼓舞,感到激动。他们的情绪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容易走极端,情绪高涨时像火山,情绪低落时又像冰山。取得成绩时,兴高采烈,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遇到挫折时,又会悲观失望,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另外,由于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表现出否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否定的倾向表现为他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喜欢怀疑一切,他们内在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对周围的人总想反抗、唱反调。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经常处于不愉快、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尤其是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情况时常有各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

(四)学生性意识有了显著的发展,早恋现象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

在回答“你认为在我校学习期间谈恋爱是否适合?理由是什么?”这一调查问题时,认为合适的高一有20%,高二有31%,高三有35%,随年级增加有上升趋势。认为合适的理由有:早恋可以使双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进入青春期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渴爱有个异性朋友伙伴等等。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生随着身体的成长和性生理成熟,他们的性意识萌动和发展。他们正处在向往和接近异性期时期,他们对性的问题感到好奇,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对异性感兴趣,喜欢接触异性,倾向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二是在充满憧憬的初中阶段,没能进入重点中学,原来有意无意被暂时压抑的丰富的青春期情感得以爆发,渴望通过恋爱让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三是一些学生生活学习没有坚定的信念,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对是否能够考上理想大学迷茫,感觉到生活太单调,于是想找一个恋爱对象来充实空虚的心灵,寄托自己的感情;四是从众的心理,使早恋现象随着年级增加,有上升趋势。虽然一些学生进入高中时表示全力以赴认真学习,考取理想大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周围的同学谈恋爱,就会产生困惑,自然会激发恋爱意识和行为,原先的信念就动摇了,有些同学会觉得别人谈而自己不谈,别人会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没本事,产生危机感、失落感,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于是自己也加入到恋爱队伍只中。

三、教学的建议

(一)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以“刺激S—心理过程O—反应R”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过程O,它的实质是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心智为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激发人的潜能,鼓励和支持个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更大程度上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性倾向性动力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并发出极大的学习激情,进而形成一种优势的意识倾向。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贪玩的、不自觉的、不成熟的,同时又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巨大发展潜力和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学生求知成才欲望是主流,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激发。教学中吸引学生听课是第一,只有让学生听的课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愉快、轻松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动,进而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相反,压抑、烦闷等消极的情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吸引学生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弹性地适应学生素质,完全接纳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视觉去了解有关信息,在教学手段上也要张驰有度,有人说:好的老师驾驭的课堂就象是一曲完美的乐章,有波澜起伏,也有风平浪静。每40分钟一节课,大部分学生注意集中时间大约20—25分钟,要适当给学生说的时间或作轻松调侃,学习时的愉快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动力。

2、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角色,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方法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才能得以实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对所教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及时、适时的指导,可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醒。如,课堂讲课中哪些内容该做笔记、如何做,要随时提醒,反复强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其次,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适应高中紧张学习特点的指导。

3、教学设计个性化、人性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均有其缺点和特长,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设立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多设案例,多使用直观感性的教学语言导入主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想象、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心和能力感。跟据学生差异,制定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习效果,也要体现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多表扬、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鼓励基础好的更上一层楼,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成不骄,败不馁,及时总结、提高。这样,能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塑造学生的成才心理品质。

成才是要付出努力的,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非常艰巨,要学到真本领,就必须加倍努力。

成才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自我控制能力是成才的核心,塑造成才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可以有以下途径:

一是发挥榜样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人生观可塑性极强的高中生,通过典型引路,激发学生对高目标追求的欲望。典型可包括伟大人物、班内或校内的先进人物、学校已经毕业考上大学本科的优秀学生等。组织学生学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请其中一些校友回母校作报告,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立志成才。有了学习的榜样以后,关键是让学生找出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及原因并制定切实的计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是经受挫折,稳定心态。挫折感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学生面对挫折要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坦然地经受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自我心理调控的方法,保持良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维护心理平衡,在困境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三)创建团结和睦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既是班级的组织者又是班集体的成员,应与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班风。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风建设的主体,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班风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教师可以开展班风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统一目标;同时可以开展自评、自控的形式,让同学们自己评分,相互监督。让学生就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办法、提建议;通过民主集中的办法创建团结和睦的班集体,营造良好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正确引导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减少早恋的消极影响。

早恋现象禁而不止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对早恋问题,宜疏不宜堵。要引导异性同学间正常适度的交往。正常适度的异往有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互补,健全人格。男女生是有差异的。男女生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可以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广泛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人格相互渗透,人格互补,人格健全,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感情体验更为丰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二是丰富感情。人际交往间的感情是丰富而微妙的,两性的感情特点是有差异,在异往中获得的感情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三是产生动力。由于“异性效应”,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往往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但必须教育学生要把握好异往尺度,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尚未成熟,过早涉足早恋很可能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伤害。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书育人,方法有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标一致,殊途同归。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非重点高中教师应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学习、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教书、育人的双重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