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第1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考集训 默写 设计课 心理辅导 家长职能

在近几年的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我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在当前的美术教学、特别是高考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高中美术教学从业者反思。

在结合历届高考集训教学实践,对学生高考上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对美术高考集训教学进行了以下总结和反思。

一、课时安排应凸显美术专业课特点

对于高考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言,文化课与专业课不能顾此失彼。因此美术专业课程得不到充足的课时保障也在情理之中。但我认为,美术专业课与文化课在教学中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美术专业课在学习规律上的特殊性,学生需要用相比文化课长得多的时间来进入状态和进行持续强化练习。因此,我建议学校针对美术专业教学的这种特殊性,在课时设计上,特别是针对高一和高二阶段的专业课安排上进行适当倾斜,合理安排课程,尊重和凸显美术专业教学的特点。美术专业课程的合理和优化设计将使学生专业知识的“消化期”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期”整体前移,从而为高三阶段的集训教学减压。

二、联考牵制,“默写”成应届考生的短板

学校和学生都必须兼顾联考和外省院校测试这两项考试。由于这两项考试在考察侧重点和考试方式上虽有共同性(考察基本功),但是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联考内容主要考察学生人物素描、速写的写生和色彩默写能力,而省外的大部分院校则更侧重于考察学生默写能力。还有,有的美院会考到色彩头像、半身像、创作等。这样不仅分散了学生精力,而且压缩了学生练习默写的训练课时。因此,默写,特别是素描默写,成了多数应届学生考取外省院校的短板。面对很多外省院校比较刁钻的素描试题,学生考试结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所以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该更早的让学生接触默写,掌握、总结绘画中的规律。

三、侧重基础课程,“设计课”被边缘化

高中美术教学的另外一个现状是:素描、色彩和速写作为基础课程贯穿高中美术教学始终,而设计课所占课时极为有限。但从清华和央美等院校历年高考过线情况来看,由于应届生硬拼专业并不占优势,竞争强度大,所以不少人选择了“学设计”这条路。

单从高考的功利角度来讲,那些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又有绘画天分的学生选择“学设计”的确是一条避重就轻的捷径,而且也是提高学校专业升学率的一个办法。无论是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还是学生和学校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学校都应该改变设计课被边缘化的现状,认真、科学地研究和安排设计课程。

四、侧重教学,师生心理辅导不到位

进入高三年级,一方面学校课时安排紧迫,另一方面,高考临近,来自外界的压力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不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学生考前心理辅导,使其能够从容、自信、积极地备战高考。

在这短短几个月内,美术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进度,同时还要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成绩,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心理辅导。本人曾经努力做过一些尝试,但专业课老师在心理辅导方面的精力和能力都非常有限。而针对美术考生,“心态决定一切”更为重要。

所以学校完全有必要专门针对高三年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同时,专业课老师同样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心理辅导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专业课老师也存在迫切的心理辅导需求。

五、家长职能缺失

家长职能缺失可以说是困扰美术专业教学的问题之一。在配合学校教育和教学上,不少家长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一方面,平时疏于学生管理,不能与专业老师保持积极沟通。另一方面,在学生择校和人生规划上表现得异常强势、盲目和主观,与学生、老师产生矛盾和分歧。

第2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管理;价值

引言

心理辅导主要是指以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以此帮助个体、群体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功能的过程。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该年龄阶段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在该阶段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乃至将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针对该阶段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缓和师生关系,推动班级和谐发展。

1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和功能

在学生成长过程当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班级建设和进行科学的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学生需要朋辈关系入心入耳的帮助———辅导介入。这种辅导并非是一种知识性的教导,而是通过心理学方法帮助中学生提高自信、兴趣、意志等。实践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中学班级管理,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激发其潜能,提高班级凝聚力,推动班级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1认知功能:

在班级心理辅导当中,可进行结构性的认知学习或者咨询,主要包括了情绪处理、人际交往训练、性格培养等方面,这种方式和传统的单向性的传递方式有所不同,这种方式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类团体活动,并在活动当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手段完成。

1.2发展功能:

通过团体辅导,促使学生在团体活动当中了解自身,并通过活动了解他人,从而更为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信心,并学会接纳他人。通过团体活动融入班级和学校,促进其在成长前期学会自尊、友爱,以及后期的知、美、自我的实现。

1.3矫治功能:

中学生的年龄特殊性决定了该阶段的学生较为自我,对于事情的看法也较为片面,通过团体互动则更为容易使其在活动过程当中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诊断和治疗功能也较为显著。

2实践分析

设计科学的团体活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下结合实践谈谈在活动设计当中一些想法。

2.1开展学生团队活动,改善学生间关系:

比如可以固定的开展心理展示活动。某学校将五月作为学校的心理展示节,为了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某七年级班级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特邀八年级班级加入。在活动当中将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困难等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让学生通过参与团体活动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在团体生活当中健康成长。通过此活动,最为直接的效果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班级也变得更加具有凝聚力。在团体活动当中,学生们共同完成任务,克服遇到的困难。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当中,积极的配合,从而圆满完成任务。学生在活动当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互助的积极作用,自觉融入到集体当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此外,在活动当中由于有高年级的孩子参与其中,面对活动当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大龄孩子积极的进行指导,并辅助低年级的孩子完成任务。通过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朋辈”辅导方式,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所获得的结果也更为喜人。同时这种“朋辈”辅导方式也是符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原则的,体现了合作性和趣味性。

2.2加强学生活动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班级的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具有针对性。比如刚入学新生正处于小学与初中衔接阶段,因此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性。如八年级学生到七年级学生班级中进行经验介绍,帮助七年级学生建立正确的目标,树立自信心,成功的度过该衔接阶段。与此同时,八年级学生也在活动当中获得的自我认可,提高了自信心,也是一种成长。

2.3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乐观成长:

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在活动当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需要热情的投入到活动当中,正确引导活动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保持高涨的热情,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活动,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适当的给予夸奖和鼓励。此外,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但要注意小组的划分应当包含各种性格的学生,帮助学生适应组间学生合作和学习,达到互补的效果。比如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活动,应当将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分到一组,采用叠加介绍的方式进行小组内部的自我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认识其他学生,降低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促使课堂更为融洽。

3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年龄特性决定了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青春期叛逆、学业困惑等,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对其之后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在班级管理当中融入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团体合作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指导老师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永江.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二学生班级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周元臣.班级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张晓霞.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3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一、小组心理辅导的提出

基层学校的心理辅导站的常规工作有两大项: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针对大部分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用性较高、涉及面较广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而个别辅导针对的是个体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性较强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借用的形式有师生对话和心理咨询两种。这两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可以大大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我校在近八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和探索中,积极研究符合本校特色的心理辅导工作。小组心理辅导便是其中的一项。小组心理辅导属于团体辅导的一种。我校的团体辅导主要形式有三种:团体辅导广播或电视、心理活动课和小组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广播或电视针对全校师生,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心理规律,发展良好的性格品质。心理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立以“快乐适应、自知自信、合作进取” 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小组心理辅导则是对有某一类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中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鼓励、协同发展,使他们增强信心,帮助他们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小组心理辅导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改善成员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进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根据多年的观察和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中的学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有校本特色的小组心理辅导活动。如针对低年级的部分学生中出现的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我们进行的是《他是我的好朋友》主题活动;部分孩子注意力分散,我们进行的是《感觉统合训练》。在中段学生中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不少,我们进行的是《做个受欢迎的朋友》的活动;面对班干部的苦恼,我们进行的是《做个好领导》的活动。而高段学生中亲子交往的矛盾普遍存在,我们进行的是《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对六年级女生,我们为她们准备的是《女孩子的悄悄话》,以帮助她们适应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小组心理辅导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为辅导任务,通过组内互动和辅导老师引导,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烦恼,获得健康的发展。

二、小组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的心理场理论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即人的行为是由场所决定的。可以用公式B=f(PE)来表示,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E表示环境。勒温非常重视在生活环境中对人行为的研究,他将场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1)场是融行为主体及其环境为一体的整体;(2)场是一个动力整体,具有整体自身独有的特征;(3)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事实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团体咨询过程中团体氛围的创设,利用群体内聚力提高咨询的效果。

2.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主张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和依靠间接经验的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在小组心理辅导中,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充满理解、关爱和信任的情景,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他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心理学家有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就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令家庭幸福美满,使雇员心情舒畅,让公众称心如意。”

小组心理辅导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在小组内,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良好的发展。

三、小组心理辅导的原则

小组心理辅导过程中,要让每个人都能安全、开放、愉悦地参与辅导,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保密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下,要充分尊重每一个成员的隐私,增强互信和理解,增加团体的凝聚力。

2.民主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使每个成员在活动中有平等的地位。整个小组保持良好的秩序和轻松的氛围,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3.发展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辅导老师要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成员的问题和把握小组辅导的进程。

四、小组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参与小组心理辅导学生的构成

1.广播招募构成

利用学校心理辅导广播,在每天广播快结束时,公布平时观察到的学生烦恼,以知心姐姐的名义,欢迎学生参与小组心理辅导。广播结束之后,马上报名。报名表如下:

这样将有共同烦恼和问题的学生招募起来,以小组辅导的最佳人数6至10人为一组,参与小组活动。如果来报名的学生众多,可按主题分成几组。

2.教师推荐构成

教师推荐的方式多用于低段学生,因为低段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对心理辅导还不了解。几年的实践和思考,使我们将一、二年级的小组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定位为感觉统合训练。在低段学生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显出分心、多动和学习障碍。他们由教师推荐到心理辅导老师处,由心理辅导站讨论编组,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感觉统合训练的游戏。

(二)小组心理辅导老师的作用

1.组织作用。从小组心理辅导开始、到过程中、到一次辅导的结束,辅导老师要做好几件事。首先要建立关系,告知小组心理辅导的原则,使小组成员减少拘束感。其次在活动中,保持小组成员的互动沟通,运用保证、鼓励、支持的技术,使辅导顺利进行。最后,在小组总结中,对活动作出正确的解说,重申保密原则。

2.倾听作用。辅导老师始终保持真诚、接纳、同感的态度,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他们的言语,也指导他们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不随意插话。辅导老师在倾听过程中还可以适时采用复述、反映与澄清等技术。

3.教育作用。因为小组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在校学生,所以小组心理辅导老师在小组成员能够接纳你的条件下,将社会的认知、良好的行为加以指导,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自我发展。可以采用的技术有适时和适当的提问、面质、聚焦、示范等。这样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效仿榜样,形成适应性的行为。

(三)小组心理辅导的方法使用

1.团体讨论法:就团体共同关心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使问题更加清楚,达成共识。

如在《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活动过程:

(1)忆往事,激感

首先让小组成员畅所欲言,一起来回忆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感知父母的不易。

(2)谈唠叨,宣泄不满

爸爸妈妈也有很多的烦心事,有时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们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请具体说说。

你们听了爸爸妈妈的唠叨后,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想策略,搜索方法

有时免不了会和爸爸妈妈产生一些摩擦,弄得他们不开心,自己也不开心,其实我们心里也不愿这样。商量一下:面对他们的唠叨,我们最好怎么办?大家各想各的主意,请一位同学快速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在许多主意中挑选出你们认为较好的三条,打上五角星。

通过生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搜索多种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在交流、筛选的过程中获得应对唠叨的积极方法。

(4)说方法,理解共情

说说大家挑出的方法,这样操作有什么好处?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在说方法的时候,让小组成员思考得更细致,更好地处理具体的问题情景。通过谈收获,不仅能够巩固团体讨论的结果,更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理解父母的心情。

2.角色扮演法: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如在《做个好领导》的小组心理辅导中,辅导老师针对中队干部提出的“有的同学不服管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创设情境。在自修课上,教师扮演那个老是不做作业、调皮的孩子。请小组成员作为班干部来管理,用好办法来劝说,让同学听从班干部正确的做法,遵守纪律,好好学习。

这个主题下进行的几次小组心理辅导,故事情境相同,但每次角色扮演都会根据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每一次辅导老师扮演不守纪律的孩子总会给班干部增加难度,以确保情境接近现实。但每组在操作时,因为遇到的是个性不同的班干部,所以总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这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快速地调整角色。在其中一次的角色扮演中,“调皮孩子”遇到了能够为他人着想的好干部,马上就自觉学习。于是扮演“调皮孩子”的辅导老师马上请小组成员讨论,这个好干部是怎样能够让同学遵守纪律的?而在另一次的活动中,这个“调皮孩子”没有遇到能让他遵守纪律的干部们,于是,辅导老师适时而止,请小组成员来扮演“调皮孩子”,自己扮演班干部,用爱心、用智慧使“调皮孩子”不再妨碍大家。然后再次引发比较、讨论,使小组成员理解调皮学生渴望关注、渴望关爱的心情,也掌握了一些班级管理的技巧。

3.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

如在小学低段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好动易分心,情绪不稳定,是较为典型的注意力障碍,我们就通过小组心理辅导让学生参与《感觉统合训练》的主题活动。在每次的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分别安排跳羊角球、袋鼠跳、走平衡木、匍匐前进、前滚翻、趣味手工等训练,促进这些特殊学生对身体协调、空间知觉和运动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活动时要遵循从易到难、教师示范、帮助强化的原则。 我们发现:学生在这个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能够尽情地玩耍、发泄,的确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4.认知改变法:通过改变当事人的认知―心理意象、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重建其理性化思考,进而改变情感体验与行为模式的方法。其主要技术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应对技巧训练、内隐示范等。

如在高段学生中进行的小组心理辅导《考试紧张怎么办》,我们就运用了认知改变法。活动过程如下:

(1)倾诉苦闷,获得共情

请大家都说说自己考试紧张的经历。

(2)科学改变认识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诉说,我们发现许多同学考试的时候都会紧张。其实,很早以前,心理学家就发现了这一现象。考试紧张被称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

考试焦虑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像觉得考不好丢面子、影响自己前途或担心考不好受父母责备等都属于考试焦虑的认知成分,而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汗腺分泌、肌肉颤抖等属于身体反应成分。

其实考试焦虑也并非坏事。中度压力与焦虑是考试的最佳状态,利用好考试的压力,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调整和放松自己。只是过度的考试焦虑会使人注意力涣散,干扰回忆过程和思维过程。

(3)改变自己的看法

知道了有关考试焦虑的一些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4)寻找例外,调整认知

今天我们还想讨论一个话题:你有没有一次考试,是不太紧张或你觉得适度紧张的,并从那次考试中总结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从大家的谈话中总结:认真复习,提高自信;平心静气,由易到难;自我调节,学会放松。

(5)练习放松,储备方法

教师讲解深呼吸缓解法和肌肉放松法。

深呼吸缓解法:紧张焦虑会导致呼吸不由自主地加快,从而导致“过度呼吸”。所以,当你在焦虑紧张时,要学会控制呼吸。通过呼吸缓解焦虑。具体做法是:保持坐姿,身体向后靠,将双掌轻轻放在肚脐上,要求五指并拢,掌心向下。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气,大约数四个节拍,然后慢慢吐气,也用四个节拍,每次连续做4~10分钟即可。也可以闭上眼睛做,边做深呼吸边想象一些美好的情景。

肌肉放松法:紧张焦虑会导致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血液中的比例失调,从而改变血液的酸性,引起钙在肌肉和神经中的急剧增加,令其敏感度提高,使人感到颤抖、紧张。因此,肌肉松弛法有利于缓解肌肉紧张。具体做法是:A.头部放松。用力紧皱眉头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力闭紧双眼,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舌头抵住上腭,使舌头前部紧张,保持10秒钟后放松。B.颈部肌肉放松。将头用力下弯,努力使下巴抵达胸部,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C.腹部肌肉放松。绷紧双腿,并膝伸直上抬,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将双脚向前绷紧,体会小腿部的紧张感10秒钟,然后放松……还有肩部、臀部、胸部等肌肉的放松。

(6)说说感受,巩固认知

在这次小组心理活动结束前,请学生说说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小组心理辅导的后续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的小组心理辅导探索》在我校仍在研究中,我们下阶段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更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开发出整套更为完善的小组心理辅导课程体系。

第4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治疗音乐心理辅导身心健康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第5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那个仲夏,我和你们共同走进了这所大学。日子如同白驹过隙,眨眼间,我们已经坐在了2010的末班车上,在这半年多的时光中,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心理辅导员,伴随着咱们电子班的强大我也逐渐成长了很多,我努力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同时不断总结实际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也积累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这其中也不能缺少你们的支持和鼓励。那么,接下来,我本学期的工作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在这一学期的工作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落魄,在老师和学长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也深刻领悟到我的这个工作并非简单易行,我得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动态,比如这段日子的学习状态、身体健康、情感变化等等。身处这个特殊的部门,我尽心尽力和其他班委们多交流、思考。讨论如何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大学生活的美好。尽最大努力减少大学生心理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学期里,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过多个全体性活动,比如:中秋晚会,大学生辩论会,智力快车问答,宿舍联谊活动,迎新晚会等等。同学们通过参加这一项项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里的生活,也无形中锻炼了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和团队精神,这同时也是我们锻炼的好机会。但在调节一些同学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针对有些以前没有遇到的情况,不能很好的帮同学解决,自己也会有所迷惑。但多亏老师和热心的学长们帮忙,我最终还是很好的解决了一些大学生心理方面棘手的问题。

二、主动提高思想认识

对于这个特殊的工作,首先我应该自己调节好自己,多去关注大学生新闻,看一些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多去请教老师和学长,积累尽可能多的经验,应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而且在思想上,我很明确作为一名班委,是要切实立足于同学,服务于同学,为广大同学解决根本问题。我自成为心理辅导员以来,从未脱离这一主题,认真履行职责,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每一次学生会的活动时,我都会做好 “同学的公仆”,也就是这个主题使我的责任感更强了,组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各项活动,我收获不少,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学会了主动思考。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1)细节决定成败。 密切观众同学们的心理动态,往往一个很细小的动作或者语言,都会无形中透露出某个同学的心理问题。每一句话都是一剂精神良药,我们要找准问题所在,对症下药。(2)一切从“心”开始。 在工作中我首先应该打开自己的心扉,让同学不要有什么心理障碍,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温馨、和善的去和同学交流沟通,去婉转的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从细微处去帮助他们。(3)坐好后续工作。每当完成一个同学的心理辅导,不能就此完结,过后还应该多询问、多沟通交流,看他们是否真的走出不愉快。及早发现及早解决。把每一个同学都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去关照呵护他们。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实践,领会,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些话有了较深的认识,自身思想素质也提高了很多。

第6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干预措施;系统评价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学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之下,其主观幸福感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主观幸福感是目前积极心理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主题之一。文章拟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措施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综合实践提供参考。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心理学参数,它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根据个体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通常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幸福感和情感幸福感两个成分。认知幸福感是指个体按照一定标准对其生活中各个领域(如工作、家庭、自我等)满意程度所作出的综合性判断。情感幸福是指人们对不断发生的生活事件的情感反应。

一、资料与方法

文章使用大学生、幸福感为关键词,词间用“并”连接,对四大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WangFang Data)进行检索,并纳入文献。纳入文献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和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排除新闻、评论、社论、普通综述等文体的文献,排除无对照的研究、无干预结局的研究。文章采用定性方法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纳入文献信息和结果,在结果中详细介绍了相关干预措施及其效果。

二、结果分析

从2006年开始我国才开始出现有对照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干预研究。经过归纳整理,各类研究中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有团体辅导、感恩回顾、正念训练、自主学习、针对性生命教育、幽默干预、音乐治疗、审美化教学等8种形式。除针对性生命教育之外,其余干预措施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常用的一种干预措施。在团体的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健康人格的目的。团体辅导的开展形式较多样化,有单纯团体心理辅导、以感恩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积极团体心理辅导、与讲座结合的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结合的团体辅导等。团体辅导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提高幸福感指数的各因子得分,阻止负性情感因子得分。

2.感恩心理

感恩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两种形式:感恩主题团体辅导与感恩回顾。感恩主题团体辅导是根据积极心理学以及相关文献设计的以感恩心理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感恩心理的另外一种干预方案为感恩日记,通常与心情日记相对比说明干预效果。感恩日记分为感恩拜访日记以及善行日记两种,感恩拜访日记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像帮助自己的人道谢,并且记录感谢的人事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回馈;善行日记是指帮助他人,记录帮助对象、助人后感受以及受助者的回馈,善行日记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感恩日记的写作频率一般为每日书写或每周至少书写3篇。相关研究表明,两种感恩干预措施均能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而两者相结合的形式,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3.正念训练

正念起源于南传佛教中的毗婆舍那禅修系统,正念产生后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得到广泛传播。在传承中因为地区和文化的原因,逐渐演化为正念禅、禅、大手印等,但是本质并未发生变化。正念训练是指用正念来进行心理干预,其主要技术有静坐冥想、身体扫描、行禅、三分钟呼吸空间、正念瑜伽等。正念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促进作用,主要影响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促进个体主动建立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4.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必要指引、辅导以及帮助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我国学者王坦指出,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的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朱克卿在体育教学中分别设置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合作学习三种教学,以传统教学方式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仅自主学习班能够在自我满意、消极情绪、积极情绪以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上有相应的提高。说明自主学习能够提高自我满意度、增加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

5.针对性生命教育

针对性生命教育主要通过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价值观,使学生产生应有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从而达到珍惜生命、提高主观幸福感的目的。邹兵的试验主要将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相结合,从而对学生进行干预。但是结果显示该干预措施无法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6.幽默干预

幽默干预主要围绕幽默感的四个维度(幽默接受、幽默欣赏、幽默表达和幽默创造)分八步,以认知语言、认知行为为理念促进成员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改善。该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主观幸福感。

7.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指以音乐的实用性为基础,按照系统的治疗程序,应用音乐或音乐相关体验作为手段治疗疾病或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团体音乐治疗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促进作用,实验组在干预后总体幸福感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

8.审美化教学

审美化教学主要指开展高校美育课程,从而对学生实施干预,其能够提高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能力: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这说明审美化教学能够多方面作用,显著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三、讨论与结论

纳入研究中,团体辅导是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常用的方法。其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普遍较好,且有一定维持效果。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多用于对消极情感、消极情绪的干预,如对自卑、抑郁、焦虑、厌学等的研究,而鲜少对幸福感这类积极情感进行研究。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有积极影响,因此我们推断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团体辅导对于学校心理健康的工作来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但是目前没有公认的针对主观幸福感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各研究均是研究者参照幸福感方面组成和影响因素等自行制订。因此我们认为,团体心理咨询对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是一个亟待展开的领域。

近几年,感恩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加,其方法易于实施且效果较好,也是实践中可行性比较好的方案。自主学习、正念训练、幽默干预、音乐治疗以及审美化教学的研究数量较少,但是对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仍然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恰当地引用。

参考文献:

[1]周末,毛荆利,杨鑫辉,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 312-314.

[2]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3]陈婧.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学理论,2009(13): 17-18.

[4]邵华.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5]刘迪.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干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

[6]浦昆华,宋娜,杨萍,等. 团体辅导增进大学生感恩、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的效果评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3): 142-144.

[7]单颖,郭菊.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效性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4,30(4):139-141.

[8]姜涛,贾蕊,兰洪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试验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2):120-121.

[9]黄海.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和幸福感调查与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 1231-1232.

[10]杜红梅,张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实验[J].学周刊・ 下旬刊,2014(7): 22-23.

[11]贺腾飞,董彩云,刘文英.大学生感恩心理对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4,30(8): 1111-1113,1116.

[12]张睿,苑容.不同感恩方案对贵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效果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3): 30-43.

[13]吴九君,郑日昌.心智觉知干预述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48-151.

[14]杨予西.正念训练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

[15]吴欣洋.正念训练对大学生正念水平及幸福感的影响[D].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2014.

[16]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法,2005(1): 30-35.

[17]朱克卿.自主合作体育学习模式对大学生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及运动学习绩效的影响[D].江苏: 扬州大学,2009.

[18]郑玉章,陈菁菁.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探索,2004(3): 91-94.

[19]陈海容.音乐团体治疗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音乐创作,2010(1): 174-176.

[20]徐祯.审美认知、审美体验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2007.

第7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形式。它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借助团体动力,通过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获得领悟和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团体小训练、头脑风暴等。活动的设计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内容需要有一定的内涵和深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启发。总之,课堂的设计和操作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这成为授课教师的一项重要挑战。笔者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教学课例,谈谈心理实验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

一、运用心理实验的可行性

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回顾心理学发展史,延迟满足实验、皮格马利翁实验、从众实验……这些经典的心理实验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现代心理学提出的理论、原理和规律大都来自实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大厦的坚固基石,可以说,没有心理实验,心理学就无法得以发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理论向导,通过精心设计将心理学的有关理念技巧传达给学生,其中渗透的很多心理学知识是以经典的心理实验结论为基础的。

近几年,全国中小学校都已普遍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在迎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春天之时,许多心理教师也有这样的感受:许多学生在参与活动时非常积极,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体验环节却默不作声,即使能参与分享,其体验和感悟也比较肤浅。这使得心理课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有效辅导的作用。因此,心理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课堂设计,活动内容要有一定的内涵和深度,能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增强,思维的创造性也日益明显,他们能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分析。试想,如果能让心理实验走进心理课堂,其新颖的活动形式、真实可靠的结论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可见,尝试将心理实验运用于心理课堂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虽然严谨的心理实验要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干扰变量,但许多现场的实验同样能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作为一个真实的实验情境,存在着社会群体压力、群体规范、群体促进性等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中实施心理实验,能够代表班级群体学生心理的真实特点。所以,对于一些实验控制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便于操作的心理实验完全可以在课堂中重现。因此,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堂中,巧用心理实验,创设课堂情境,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思路。

二、尝试运用心理实验的课例分析

创造力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七、八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以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为主,能处理抽象概念,此阶段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思考模式。因此,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但打破思维定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势呢?我运用邓克的盒子问题经典实验来尝试教学。在七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创意金头脑――打破思维定势”的课堂活动中,我进行了这个实验。

结合实际课堂的教学情境,准备的教具有:一盒火柴、两枚图钉、一支蜡烛。布置任务:请根据以上三样东西把蜡烛点燃,并固定在教室直立的墙壁上。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供实物,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完成活动。学生们拿到实验物品后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交流时不断比划操作,每位学生都强烈地表现出“主人翁”的意识。课堂上,各小组解决盒子问题的对策多种多样:有学生先将蜡烛点燃,把燃烧的蜡油涂在墙壁上,将整支蜡烛粘贴在墙面。可惜,没过几秒钟,蜡烛便固定不了掉下去了;有学生将两枚图钉横向排列钉在墙面上,把蜡烛卡在这两枚图钉之间,再点燃烛芯,看似合理的解决方式,却固定不了蜡烛;还有的学生直接将图钉穿透蜡烛中心,利用细微的图钉头把蜡烛固定在墙面上,但图钉重量远远小于蜡烛的重量,此方式也以失败告终……进行了一番尝试后,未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正当学生们愁眉不展时,我略加引导:“请发挥这三样物品更多的功能来解决。”学生们又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实验活动中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们积极热情地投入活动,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最终找到了利用火柴盒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用火柴把蜡烛点燃,然后用图钉把空火柴盒固定在墙上,再用蜡油把蜡烛粘在火柴盒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活动感受。一名学生说:“我好笨呀,竟然想不到这么简单的方法。”另一名学生说:“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大胆发挥想象力就可以解决的,火柴盒在这里是装火柴的容器,但它也可以有固定蜡烛的功能。平时,我们都是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使用这些物品,却看不到其他的功能。”在学生的感悟分享中,我借机解释了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概念。显然,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得知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性,能运用克服功能固着的方法训练创造性思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便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了课堂活动效率。

根据现阶段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大纲和要求,可引用的心理实验很多。比如,有关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学习能力主题的心理课,可以做注意起伏现象实验、记忆广度实验、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等。另外,从众心理实验、社会刻板印象实验等可运用于人际交往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三、心理实验应用在心理课堂的意义

结合以上课堂纪实,将心理实验引入心理课堂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第一,能够直观地验证某一理论规律,将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具体化,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有关的理论概念,学生可以自发觉察感悟,提升课堂活动效率。本课例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便可轻松理解“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的概念。 第二,通过亲自参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易于领悟心理学知识的内涵和实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解决“盒子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分享活动感受,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学生便有的放矢,活动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可操作的经典心理实验运用于心理课堂,为心理教师设计辅导活动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有效地拓宽了课程资源。根据不同主题课程需要,教师可示范操作实验,也可提供材料供学生操作、感悟。

四、运用心理实验需注意的事项

(一)实验选择需结合课堂内容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为目标的课程。心理实验进课堂不是为了讲授心理学原理或知识,课堂设计一定要把握好“度”,要选择与课堂主题紧密相关的实验。初中阶段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蓬勃发展的阶段。因此,选择的实验内容需有可操作、可觉察、可领悟的特点,切不可将心理实验随意搬进课堂。比如,这次的课例,选择“邓克盒子问题”的实验,较符合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自我觉察活动意图,从而达到课堂目标。之前,笔者在设计该主题活动时,尝试引用“摆钉子”实验,要求在立着的一颗钉子上摆放十颗钉子。笔者选择了两个班级授课,结果没有一个小组的实验活动是成功的。课后分析反思,“摆钉子”实验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它更适用于高二、高三的学生。所以,心理实验的合理选择对课堂的活动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心理实验操作需强调活动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要想构建有效的心理课堂,必须与学生达成共同的约定。我们知道心理辅导活动课有相应的课堂要求,如真诚开放、积极主动、乐于分享、遵守保密原则等,心理实验运用于心理课堂在满足辅导活动课要求的同时,还需强调其特殊的规定。结合笔者所执教的这堂课,因实验材料火柴和图钉都存在安全隐患,我首先强调重中之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地感知、觉察、领悟,从而逐步靠近课堂活动目标。因此,教师需结合不同心理实验的材料和预设目标,强调心理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三)熟悉实验流程,做好课堂掌控

心理实验进入课堂后,就将成为一个团体活动,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熟悉实验流程,控制干扰因素,并做好对突发结果进行解释的准备。本课例中,学生在实验时,存在较强的思维定势,反复尝试用原来的方式操作实验,难以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这时,教师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方法,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时间。另外,课堂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不可控因素很多,只有那些操作简单,对实验环境不作太多要求的实验才适合引入课堂,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合理解释实验结果,避免“贴标签”

第8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目前,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大多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这种形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以讲解理论为主要内容,虽然能使心理委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但由于缺少心理辅导的实践机会,当面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时很多心理委员不知从何下手。

心理委员培训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意识的启发和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在心理委员培训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不但增强了他们学习心理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敏锐性,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较快地适应了岗位职责,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培训效果,选择的案例应当既适合培训的需要,同时又要密切联系实际。选择培训心理委员的案例,一定要围绕我国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展开,因为培训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越贴近现实的案例就越有价值,越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的开展。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案例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方式要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具有参考、借鉴和启发作用。

(二)案例内容的选择

案例内容以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为主,如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学习压力问题、自卑、抑郁、焦虑等。还要包括当事人成长过程中各类基本信息、重要事件、本次诱发导火线、主要症状与问题等,要具体详实、真实可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心理辅导要遵守为当事人保密的原则,故所引用的案例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必须要加以调整。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集体参与的原则。培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心理委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的讨论氛围。案例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以下4个环节:

1.阅读、分析案例。让心理委员仔细阅读所选取的案例,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心理委员应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以咨询者的角色和地位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来访者的认知障碍和行为问题。在确定运用哪种心理辅导理论解决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时,一定要以能够促进来访者成长为目的。

2.小组讨论。把心理委员分成5~8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每人就第一阶段的阅读、研究、分析所获得自己关于案例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发表见解。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言,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顺序逐一发表各自高见,可将几个有关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3.集体讨论。集体讨论是在培训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为了使集体讨论有效地开展, 培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材料外,还要谙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心理原理、规则等知识,以便引导心理委员概括出来。培训教师还要依据培训计划的具体安排,重点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案例中反映的心理委员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

4.总结评述。搞好总结评述是案例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总结评述使心理委员对学习成果有一个概要性的认识,可以帮助他们思考、提升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巩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的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样心理委员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培训心理委员的效果

(一)调动了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由于案例教学法主张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去策划分析,这就促使心理委员必须主动地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如《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等理论,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总结评述的过程,促使心理委员思考、消化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心理知识,并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融合,成为已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理论和操作方法。

(二)培养了心理委员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在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采取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心理委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学习对自己和他人已有经验的利用,这些都促使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如提出假设的解决方案主要运用发散思维,论证方案是否成立主要运用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法;选择最适当的方案主要运用聚合思维,通过比较、评价,确定对目标实现的利弊,这实际上又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因此说,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培训也就是对心理委员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过程。

(三)增强了心理委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中,案例的解决没有统一、权威的答案,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案例为全体心理委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开拓心理委员思路,启发其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加快了心理委员对心理辅导技巧的掌握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培训心理委员时,由于经常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扮演教师或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角色,使他们逐渐能够根据所扮演的角色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心理辅导理论和方法、恰当的提问技巧和共情手段来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还要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注意调整自己的辅导行为,消除自己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这样,在模拟解决和处理心理和行为问题中,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心理委员较快地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技巧,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打下了基础。

(五)提高了心理委员对心理危机预警的敏锐性

第9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摘要】高中时期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高中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于是容易急躁、焦虑,如果没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辅导,就会使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准确把握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弄清高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

一、高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育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在高中生所有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中,因为学习知识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所占的比重最大。高中生学习繁重,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很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前面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后面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就会脱节,并且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最终造成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走下坡路线。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

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很多同学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到位,同学关系不融洽,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长期发展下去学生还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和心理障碍。

3.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心理题在高中生心理问题中十分普遍,高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性发育逐渐成熟,性心理则相对幼稚,很多学生心里都会萌发出对异性的向往,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缓解自己因性发育产生的压力,高中生在青春期出现的情绪得不到释放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二、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1.充分了解高中生的心理问题

要想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教师要对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充分地了解和认知,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通常情况下,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针对学生个体的特殊性,高中生具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多和孩子谈心,细致清楚地了解高中生或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哪方面的问题,根据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高中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做到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观察他们行为特点的变化,找出高中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课后多和学生交谈,这样才能更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根据这些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找到加强高中生心理辅导的突破口。

2.针对性地做好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要想有效提高高中生心理辅导的效果,教师必须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确保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模式的多样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和学生心平气和地沟通,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如果采用方法不当,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还会让学生排斥教师、排斥同学,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进而加重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在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不受侵犯,不要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一种错误,强加在学生身上。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感受,才能确保高中生心理辅导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想取得学生的信任,必须理解学生,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并在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遵循交友性原则,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信赖,再对其加以心理辅导,就能达到良好的心理转化效果。当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时,教师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对于存在早恋问题和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该站在朋友的角度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这种行为予以理解,再向学生讲述这样做可能带来的问题和不良影响,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并意识到问题所在,这样才能使学生配合教师进行心理辅导。

3.学校、家庭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家庭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联系,很多家庭矛盾和家庭问题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相关知识宣传时,一定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让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成长,促进高中生心理辅导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如果学生拒绝沟通,不配合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联系,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倡导学生家长和校方共同展开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增强高中生对教师和家长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努力克服学习中各种苦难,引导学生处理好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孤独感,让学生具备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结

学校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必须对高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针对性地做好高中生心理辅导工作,学校还要联合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这样才能推进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坚,冷淑敏,朱晓玲.“90”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