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秋天的作文范文

有关秋天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秋天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秋天的作文

第1篇:有关秋天的作文范文

秋天的英语作文篇(一)

Autumn is my favourite season. I like it because autumn is so beautiful.

In the autumn, the weather is cool. There are lots of good things, fruits, crops, vegetables …and so on. Autumn is a harvest season, a golden season.

I like autumn becaus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in it. This yea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lmost coming together with our National Day. I’m so happy and so excited, I can eat moon cakes again. I can receive the presents from my father, too. On this Mid-autumn festival, I will go hiking, I will eat moon cakes with my father and we can stay with my family. Oh, what a wonderful season!

In the golden season, we have begun the new term, I believe that I can get a good result.

I like autumn, what about you?

秋天的英语作文篇(二)

Of all the seasons,i like fall best.In this season,farmers are busy harvesting in the field.I often feel cool light wind blow when i walk on the country road.At that moment,i always see yellow leaves fall from the tree and fly away.Once in a while,i pick fruits from trees and they tastes good.Besides,many animals run or fly in the air here and there.They look very cute.Grass in hills feels soft.I think it must be more comfortable than any other beds.I love fall!

秋天的英语作文篇(三)

第2篇:有关秋天的作文范文

Last autumn we took a trip to Qianshan by bus. It is about thirty miles from the city. We planned to put up in a hotel there in order to watch the sun rise the next morning.

As soon as we got there, we began to climb up the mountains. How great the sight is! We felt as if we had entered amother world full of beauty, peaeefulness and loveliness. There are hundreds of mountains, one after another. there are magnificent cliffs, one above another. We climbed up vigorously and breathed the fresh air greedily. As the sun was going down, we descended to a little hotel at the foot of the hill, where we had a big dinner, and then went to bed early so as to regain the energy ior the expedition next morning.

Before daybreak, we reached the peak of the highest mountain after a hard groping and climbing in the dark. Unaware of the cold wind, we stood motionlessly, with our eyes fixing at the hr end of the east. Suddenly thin ravs of red hue spread across the sky. As the redness deepened, some mysterious clouds moved across thc sky, dividing heaven from the earth. Just at this moment, up from the brightening far east rose the sun. It was so red and yet so tender that we could gaze at it with naked eyes. and a slight applause from us. the amazed spectators, rang through the peak. Up, up it rose, adding to itself strength and glory at every step. It dazzled with vigour, driving away darkness, cold, and misery from the earth, and bring light, warmth, and happiness to men.

We were completely amazed at the wonder and the greatness of nature. We jumped and shouted like innocent children and we bathed in the first rays of the sun with the peak till it was time for our return.

千山秋游

去年秋天我们乘公共汽车去千山游玩了一次。它距城市大约三十英里。为了第二天早晨看日出,我们计划住在那儿的旅馆里。

我们一到那里就开始爬山。那里的景色太美了!我们感到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美丽、和平和可爱的世界。那里有数百座山峰鳞次栉比:有壮观的悬崖层出不穷。我们精力充沛地向上攀登,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当太阳下落时,我们来到山下的一家小旅店,在那里美美地吃了一顿晚饭,然后早早地上床睡觉,以便恢复精力第二天早晨远征。

第3篇:有关秋天的作文范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 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

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

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 “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 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3、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改变评改方式,提高评改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

第4篇:有关秋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学科;写作;多读

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说话、写句到写作,是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根据大纲要求和语文教材的安排,教师已将“初读――再读――精读”的精神贯彻于语文课的教和学中。一读再读的确为学生开拓了学习思路,流畅了他们的口头语言,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指导学生写作上,教师一般比较忽略“读”的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我经过认真总结,认为指导学生写作也不能轻“读”:一读课外书报,二读有关范文,三读自己习作。通过“读”,作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略谈一下我的“三读”。

一、读课外书报

进入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好的阅读能力,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同时兴趣爱好广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历史课、地理课、音乐课、劳技课等,比比谁的课外知识多。比如历史课上,可以让学生比比谁能将讲更多的历史故事;地理课上,可以比比谁了解更多的中国地名和地方文化;音乐课上,可以比比谁能唱更多的歌等等。这些都可以从课外书报中获得的。老师只要在表扬之余问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知识的呀?就能在班上掀起一个小小的“读书热”。只要老师不随意抹杀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将走进图书馆,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将零花钱花在买课外书上,将课余时间花在读课外书上。同时,在读书上还要求学生除了能积累间接材料之外,还可以通过摘抄来积累语言材料,如名言警句、好词妙句、诗词名句等等。好词妙句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所读的文章里选择,名言警句和并记录下来。

二、读范文

一般基础训练上的习作练习,在教材中都有精美的范文安排。有时,老师的范文可以来源多样化,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学生的课外读物,甚至可以是诗歌、剧本。除了多读、精读这样的范文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多读些论坛类的范文。如作文课上安排写“你如何来描绘冬天的冷”,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外读物上寻到类似文章,可以有说明文的形式,也可以有散文形式,甚至可以有诗歌。读完后安排半周或一周时间观察。有一位作家说:“生活是创作的做好来源。”既然这样,等学生在一段时间里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更得心应手些。例如有的同学这样描写冬天的冷,说:“冬天一步步逼近了,人们的表情好像也一天天严肃起来,是被寒风冷雨冻僵了吗?”通过人们的表情的严肃来反衬冷,本句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冻僵”。句子虽然稚嫩,但初中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已经不简单了。

三、读自己的习作

每次作文课后,安排一节阅读习作课,让学生伴着音乐朗读自己的作文。文章要求能尽量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开始可能读的支支吾吾,零零乱乱,但多次阅读课的培养后,学生的阅读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也水涨船高,因为一个能把文章读出情感的人,他对语言会特别敏感,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更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写出更好的文章。久而久之,交上来的作文,句子会写得越来越美,语言会越来越具有表现力。

语言问题解决以后,深入一步指导的该是文章的结构和立意了。平时教学中多读中心句,给一段文字分层等,其实都是深入指导写作的伏笔。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在写《秋天,真美》中,写到他选取的秋天美的各类内容,都用“我爱秋天,爱她的……”作为段落的开始,给人显得结构层次非常清晰。结尾处写道:“秋天,你给我带来了享受;你给我带来了喜悦;你给我带来了美的意境。我感谢你,我深爱你!”精练的语句,已经让文章结构完整、题意鲜明了。

总之,从一开始接班就培养他们每天都去多读课外读物,去感受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积累真实深刻的生活体验。并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丰富多彩的间接体验和语言材料,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在习作的诵读中,培养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只有当材料达到一定量,语言的运用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作文才能达到一定水平。所以,指导作文,绝不能轻“读”。因为“读”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必须从“读”开始,从“读”中积累素材,培养语言能力,否则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 秦兆基,王家伦.中学作文写法借鉴辞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第5篇:有关秋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远程应用;巧用电化教学;妙解作文难题

a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最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大难题。我从事语文教学30年,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云一般空前拓展,面对丰富和快捷,前瞻的选择或许就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

经过几年巧妙运用电化教学的尝试,我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作文教学课堂,利用其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极大地增强开放作文的教学氛围,激发写作兴趣,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解决了学生作文难题。

一、利用电化教学辅助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利用电化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1.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习作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眼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效果很好,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训练。由于小学生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突破地域、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等通过熟悉的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形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积极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素材,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还解决了素材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3.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改变评改方式,提高评改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

第6篇:有关秋天的作文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梯度明显: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观察要求的逐步提高,不仅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习作源泉,而且也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养成观察力与观察习惯。

“失败”的实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观察情境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无论是在激发习作兴趣,还是在习作题材以及内容上都要优越。那么优势到底在哪里?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作文对比实验。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对比研究命题作文与观察情境作文的差异。

作文课上,我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不做任何指导、提示,让学生当堂完成。习作的完成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全班54位学生,描写了银杏树、梧桐树、枫树、柳树、广玉兰、松柏等十几种常见的树叶,其中15人描写了一种树叶,39人描写了两种以上的树叶;孩子们抓住了秋天树叶的特点,写出了秋天各种树叶的不同色彩、形状,甚至是秋风中飞舞的情态;其中4人描写了用各种树叶制作书签或树叶拼贴画等,11人想象树叶飘飞的故事。再仔细阅读孩子们的习作,一段段鲜活的文字更让我惊叹不已。

按我原先的估计,学生完成这次命题作文会比较困难,但实验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是为什么?难道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学生一样能写出出色的“命题作文”?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到学生中寻找答案。

课后,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这次作文大家写得都特别出色,能说说是怎么写的吗?”“你怎么认识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树叶,又怎么描写出秋叶飘落的情景呢?”学生兴致勃勃地回答着我的问题:“我一边回想着树叶飘落的情景一边写作文,就觉得特别容易写。”“老师,你忘了吗,一年级时,你带我们开展了‘秋天,飘飞的精灵’的主题情境活动,我们去了人民公园观察各种树叶,捡落叶,还制作了落叶拼贴画呢。”“我连续观察了树叶的变化,发现树叶不是一下子枯黄的……”“我还发现树叶飘下来大多背面朝上,就查了资料弄清了这个问题……”

学生们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这次“命题作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这些观察活动教师可能已经淡忘了,但却深深地积淀在孩子们的心里。观察活动激发了孩子们认识秋叶的热情,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不断观察身边树叶的变化,阅读有关描写树叶的短文诗句,查阅有关落叶的知识……这一切都成为这次习作成功的基础。

“失败”后的追问

从这次看似失败的实验中,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观察对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重要性,带有情感的观察活动会长久地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观察活动呢?我进一步追问:

首先。怎样的观察活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身体的五种感官,所获的不同信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来储存。当学习者回忆某一经验时,一种联系组织(树突)可以将相关部位联系起来,这时相关的储存系统和路径都被激活而形成一个图像,学习过的知识得以再现出来,人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激活中也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只有当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发展思维能力。

回忆两年前的观察活动,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观察落叶,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倾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不仅看落叶在空中飘飞的情景,还捡起各种各样的落叶,辨识它们的名称,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不仅在公园里进行观察,回到学校后,我们还制作落叶拼贴画,编落叶的童话故事……

每一次观察活动,我都会尽量让学生观看、倾听、嗅闻、触摸、品尝。在“捧回一个大西瓜”的观察活动中,我带着孩子们来到瓜棚,看西瓜、挑西瓜、摘西瓜、抱西瓜、尝西瓜;在“小草青青,亲亲小草”的观察活动中,我和孩子们来到草地上,观察刚刚探出脑袋的草芽,趴在草地上和小草说悄悄话,赤脚在草地上走一走……

这样的眼、耳、鼻、手、口协同的观察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它对学生的各种器官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很容易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场景长久地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一旦遇到相应的作文题,这些观察经验就能被调动起来,成为源源不断的素材。

其次,何种观察活动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学生掌握丰富的词语和句式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学生在课文学习和日常阅读时会接触到许多精彩的语句,但是为什么在习作中难见它们的踪影呢?因为学生所学的语言并没有走进他们的心中。维果茨基说:“语词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那么,何种观察才能真正成为丰富儿童词汇、发展儿童语言的途径呢?

我对《秋天的树叶》这篇习作进行了统计,学生描写树叶色彩的词和短语有:火红、红彤彤、红艳艳、金黄、金灿灿、黄灿灿、枯黄、葱绿、郁郁葱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像铺了一地碎金……对树叶形状的描写也非常形象:枫叶像鸡爪、银杏叶像小扇子、梧桐叶像大手掌、柳叶像一把小刀、小叶黄杨像瓜子……对树叶状态的描写各不相同:垂挂在枝头、在空中打着旋儿、上下翻飞、飘向远方、依偎在大树妈妈的脚边……这些词语和句子是如何通过观察进入学生记忆中的呢?

我认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让观察的客体和词句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发生“视觉经验词语化”。第一,观察时有意识地将词语归类提供给学生。比如观察秋叶,提供一组描写秋叶颜色、形状的词语;观察桂花,就会让学生将眼前的桂花与“一朵朵、一串串、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这类表示数量的词语相联系;聆听小鸟时,不仅出示一组描写鸟叫的词语:“唧唧、啾啾、咕咕、布谷布谷”等,而且出示一组形容叫声动听的词语:“清脆、悦耳、婉转、嘹亮、悠扬”……第二,观察时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儿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直觉,观察时的直观感受最能刺激儿童的语言直觉,激发儿童语言的敏锐性,将对语言的感悟引向深刻。在观察树叶飘落的情景时,我提供了“飘”“飞”“落”“掉”等词语,让学生比较,选择其一描述眼前的情景,并说说选择这个词语的原因,通过辨别体会用词的精确。第三,观察时要鼓励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比如在描述事物时,可以用不同的句式。

观察中,当学生切身感受到语言的温度,领略到语言的画面,体会到语言的意蕴时,语词就再也不是书本中抽象的符号,而是带着形象活生生地进入学生的意识,也更容易在运用时被提取。

再次。如何在观察中激发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为儿童思维积累了表象,表象又为想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使他们有可能组合创造新的形象,并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去想象。在观察活动中,丰富观察客体,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才能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在观察、倾听、触摸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美感,激发创造的思维。

在带领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前,我总要优选富有美感的观察客体。因为富有美感的客体会带着鲜明的形象和画面进入儿童的意识,为他们展开想象积累多姿多彩的感性经验。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以美激情,以情激智,正是因为情感既可形成表达欲望,又可启迪智慧,并引着孩子由此想象开去。”

秋天一到,校园里、马路边、花坛中到处都会飘飞落叶,经过实地考察与筛选,我确定去人民公园观察落叶,因为公园里的树木集中,种类也比较多,特别是那里的林荫道旁栽种着两排枫树,公园的一角还有一片小型的银杏树林,这里有着丰富的观察客体。但想象的激发,仅有丰富的表象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拓宽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我们来到了那片银杏林,一阵秋风吹来,秋叶随风飞舞,如金色的蝴蝶在空中打着转儿,是那么富有诗意。根据学龄初期的孩子喜欢让事物人格化的特点,我启发说:“秋叶娃娃也是有生命的,你听,‘沙沙沙’——树叶娃娃在和大树妈妈说什么呢?”

我进一步打开孩子们的思路,问:“如果你就是一个树叶娃娃,当你离开了大树妈妈,会飞到哪儿去?做什么呢?”多姿多彩的树叶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变换角色又拓宽了想象的空间,想象把他们带到一个神奇而广阔的世界: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话别;大树妈妈对孩子亲切地嘱咐;小树叶随着秋风旅行,遇到了好些朋友……

在观察时,把儿童带入有情有趣的宽阔空间里,让儿童获得“直接的印象”,再利用情境拓展广远的意境,给予想象需要的推动”。这样联想、想象尽情展开,正所谓“神思飞扬,视通万里”。

最后,如何让观察的直观感受得到理性提升?

观察也是一种理性活动,它既有直观的一面,也有概念的一面;既有感性的特质,也有理性的意蕴。我认为,观察活动要从感受形象出发,从“形”着手,“以美激情”,通过情感的体验得到理性的提升。

每次观察时,我都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摘西瓜时,通过与瓜农的谈话,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观察小草时,通过现场阅读提问,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观察丰收的田野时,通过计算对比,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的贡献……

孩子们看到纷纷扬扬飘落的树叶,他们情不自禁地问我:“为什么夏天树叶绿油油的,可到了秋天就变黄了呢?”“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要离开大树妈妈?”“为什么树叶离开大树,还会落到大树妈妈的脚边?”于是,我站在树下给孩子们讲光合作用的原理,讲树叶变黄、掉落的原理。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还一起阅读了金波的散文《做一片美的叶子》……

有了这些思考的铺垫,我在对习作的统计中欣喜地发现,有十分之一的孩子写出了对落叶即将飘零、失去生命的惋惜,五分之二的孩子写到了小树叶与大树妈妈的依依惜别之情,小树叶为大树输送营养、回归树根的奉献精神以及春天还会变绿的顽强生命力……

第7篇:有关秋天的作文范文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魔幻效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地优化了作文教学,充分地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大大提高了作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 变静为动,引导学生入门作文

小学生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机会很少,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录像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如教学《秋天的一处景》时,我给学生播放秋天的田野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寻找秋天的踪迹,观察秋天的美景,再鼓励学生说说看到的高粱、大豆的样子。亲眼见过之后,学生大都能将看到的情景粗略地描述出来,然后动笔写作文对他们来说难度就小了。

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作,无法展示具体的过程。如果学生对画中内容缺乏生活体验,必然不能生动形象地加以描述。此时,若能将动作的过程制成多媒体动画,并展示于学生眼前,必定能让学生看得仔细、清晰,必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把图像中难以理解的部分形象化地展示出来,就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写出合理而又生动的作文。如《保护青蛙》是一个由四幅图组成的故事,图中的主人公在查阅相关资料之后,知道了青蛙的益处。这些益处学生平日里或许就已了解,但是城市里的孩子却从未有机会亲眼看看青蛙的捕虫过程和技艺,因此无法真正认识青蛙高超的本领,这样内心深处也很难对青蛙产生由衷的敬佩与保护之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播放青蛙在田间活动或捕虫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爱蛙护蛙的感情。与以往的挂图教学相比较,从学生的参与面和表达的流畅性看,都说明动画的运用对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作文。

二、 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多媒体技术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进行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做到有序到位。如在指导学生写《我最喜爱的文具》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个“文具盒”,再用分层出示的办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文具盒的外形,学生个个言之有序。

在三年级的《动物名片》习作指导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按一定顺序并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介绍。然而许多学生却只能说:“大象有长长的鼻子,小小的眼睛,大大的耳朵,大大的身子……”为何学生的表达这么简单?因为学生对大象外形特征认识有限,平日积累的词语也有限。如果教师在此时将课前查找的有关描写动物外形特征的好词佳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指导时让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把相关的词语在多媒体中相机显示,也可让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整理的好词佳句通过投影仪展示,那么学生在描写动物外形时就有了参照,就能按一定的顺序,逼真地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了。

三、 以说促写,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境。还是以指导学生写《我最喜欢的文具》为例。当学生观察了文具盒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每位同学都有自己最喜欢、最有感情的文具,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教师课间拍摄的班上同学的各种文具。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看着自己的“宝贝”出现在屏幕上,欢呼雀跃!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刚才的观察办法加以观察,然后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的解说最好。”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滔滔不绝,说得开心,写成的习作内容丰富而有趣。

四、 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取长补短

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总觉得再好的朗读,再多的话语,都无法将所要表扬或强调的内容完整呈现。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学生的习作直接展示在大屏幕上。教师可以在讲评课上,用笔直接将学生工整美观的书写,精彩完整的段落布局,优美生动的好词好句画出表扬,对于一些错别字、病句也能在展示的过程中一一详细指出纠正。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直接帮助展示作文的同学,还可以让全班同学受益。讲评过后的习作修改效果明显。

第8篇:有关秋天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作文教学;应用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模式及取得的成效。

一、明确概念

刚刚我们已明确了信息技术的概念,何为“作文教学”呢?即指教师指导学生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何为“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即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作文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作文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尝试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

(一)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以前,提起教师就是用几根粉笔一张黑板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冠冕堂皇之曰:手持银犁耕耘在这片黑色的沃土上。现在应更新思想了,光能“耕”还不够,还要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耕”。现代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是首当其冲,从简单的幻灯片到flash、Autrlorware、到网页制作,从点滴入手到制作成功的作品,一步步艰辛走过,一次次苦尽甘来,切身体会出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其中也走了不少弯路。我认为信息技术不能片面追求其先进性与新颖性而无目的地随意安排,不能喧宾夺主。总之信息技术对作文教学来说只是辅助工具,在课堂中安排要有的放矢。

(二)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作文教学,采用“情景――探究”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在该模式中与作文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机地结合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学生们也逐步认识了多媒体网络,并逐步学会使用它们。像我校已具备了两间微机室,一间多媒体制作室,一间多媒体教室,已为教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整合作文教学,并充分发挥两门学科的优势,得到最优化发展。

(三)合作探究,进行相关知识重构

例如,关于秋天的一次作文,我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把你感受到的秋,体味到的秋,形成口头语言说一说或者画一画。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学生把有关秋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完成独立思考和实践结果的重构,再归纳总结。然后全班合作交流,形成对秋天的认识,老师点评。最后把口头的语言形成文字,独立成文。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了解作文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依照小学作文“以我口说我心、以我手写我口”的原则,在设定的情景中打开学生的思路,展开其想象的翅膀,激发起创作的欲望和动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学生克服了“作文是老虎”的思想,使他们知道从何处构思,何处落笔,怎样成文。使学生选材也能“选其所爱,爱其所选”了。

三、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作文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体系封闭僵化,存在各种问题,像重“作文”轻“做人”;重“应试”轻交流、沟通等等,但现在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老师教的方式的巨变。以前作文课总是老师负责说要求,学生写作文,顶多老师读几篇范文点拨一下,就算万事大吉了,至于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生活经历都不去问他。现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使学生扩大选材范围,开阔知识视野,有的放矢地去做作文。

(二)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使学生学习同样的东西,在时间上要快,在理解上要深,在应用上要强。像我班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爱上作文课了。这样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厚了,词汇量掌握的越来越多,同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非常强。像在写《我敬佩的XX》时,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散文《雨中的红蝴蝶》,选材已不局限于熟悉的爸爸、妈妈等,有一位同学写的《我敬佩的陌生人》,主要内容是写上学路上我的自行车掉了链子一位陌生人帮助她而不求回报的事。抓住了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的描写,尤其是陌生人在帮她挂链子时的动作和肖像描写很到位、很形象。

就这样我们在风风雨雨中走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中大胆地做了各种尝试,网络教学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虽曾陷入过误区,但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成效是那么微小,只是万里的第一步,但是我相信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未来无限光明,我们会继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第9篇:有关秋天的作文范文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才能愿意主动习作,有的学生不是没有写作的能力,而是直接拒“写作”于门外,提到写作就会产生讨厌、畏难、恐惧的心理,这种排斥就相当于面对写作关闭了一扇心门,拒绝所有与写作有关的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想方设法在这扇“门”外吸引学生,让学生有打开“门”的欲望。那么,应该如何入手呢?教师应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习作。简言之,习作就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写出来。习作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敢于提笔写作,这是培养学生习作学习主动性的第一步,只有迈出了这第一步,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求锦上添花、精益求精。

二、习作要求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在学生刚接触习作学习时,尽量降低要求。在学生不排斥作文课之后,再分层次提出作文要求。如: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写作文,只提出两条简单的要求:(1)正确运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2)语句通顺。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详略不得当、段落划分不清等问题可以暂时忽略。当学生能达到这种初级习作要求时,再一点点提高作文要求,如: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段落清晰,记叙生动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类的作文,对小学生的要求之一都是“写出真情实感”,所以教师要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经历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如:在写作文《雪》前,教师可以在下雪时带领学生去雪地中观察、嬉戏,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让学生体验雪中的景色之美和活动的乐趣。而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小树林中、田野里去感受身边景物的变化,感受秋天这个季节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有顺序、有侧重点地观察身边的景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会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每个孩子都想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付诸笔端。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习作教学中的选材问题就解决了。

四、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