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范文

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信息系统;综合管理

0 前言

从国务院学位学院委员会于1997年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的专业学位起,工程硕士培养从最初的只有九个培养单位、十个工程领域、年招生仅一千多人,发展到如今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的主要人才输出渠道之一,其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规范管理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籍、培养工作,成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猛的如今,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是现今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解决方案。通过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中间架起一个信息互通的桥梁,便于三方及时沟通,从而实现准确、高效率的教学管理。

1 在职工程硕士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职研究生的工学结合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管理上不能完全照搬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在课程信息及时、监督培养过程方面要进行比较大的改善,针对其特点设计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管理系统,方便在职研究生准确获取学校通知的同时也增加其在管理中的参与感,更好的完成学业。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大部分都是全日制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共用一套系统,造成数个环节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1-3]。

1.1 学籍管理

在职工程硕士的学制一般为3―5年,远长于全日制的研究生,并且毕业时间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籍管理与监控上更为严格准确。在职工程硕士多数都已经脱离校园学习生活多年,重新回到校园后对于学校的管理缺少参与感,加之工作任务繁重与校内导师或院系教学秘书疏于联系,有些学员超出学习年限后并不自知,从而错过答辩时机。每年都有不少学员面临未取得学位就要取消学籍的境况,给学生的学业、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都带来较大影响。

1.2 信息备份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为学员和管理者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诸多便利的身后,隐藏的是管理者过度的信赖与依赖,容易使其忽略信息备份和信息安全等问题。系统和数据不出问题的时候“顺风顺水”,系统出现问题之后却“一筹莫展”。教育管理的数字信息化虽然比实体纸质记录在存档和整理方面来的简单、迅速,但也同样面临着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1.3 信息安全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包含大量的学生信息和学校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旦遭到破坏会对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正常工作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管理者和维护者对于信息安全有足够的重视,设置和维护防火墙以防范网络病毒与黑客的攻击。由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都是由第三方开发,后台服务器即使是存放在学校,维护方也有最高使用权限,签订数据安全协议也是必要的。数据的安全与保密都是要长期注意与投入大量精力的重要课题。

1.4 二级管理中的权限分配

大部分高校的在职工程硕士管理模式也是沿袭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二级管理制度,而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同样需要体现二级管理,院系教学秘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明确系统中的权限分配。高校在在职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混乱,在管理中既要保证院系教学秘书的足够管理权限也不能赋予其太高权限,不能把管理权利全部放在院系,以免出现管理过于松散的情况。

2 一些措施建议

1)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善预警系统,对于临近超出培养期限的学员,要适时给予提醒,并同时提醒其导师,以督促学员完成学分、开题,并在培养期限内完成论文与参加答辩。同时系统要具备学员的培养中间过程监控功能,管理者需要实时观察并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展,“到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做好提醒和督促的工作,使学生的在校学习顺畅、紧凑、高效的进行,从而减少学员超出培养期限被取消学籍的情况。

2)虽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代替了很多纸质记录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工,但是信息备份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一是平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网络数据丢失、损坏;二是信息数据与实体数据同时备份,如每个学年的纸质成绩单、纸质学籍卡片等,都要打印并留存,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在职工程硕士,外地进修班的数据更是要重视并存档,例如开课的课程记录、进修班人员名单、课程设置表之类信息,都要妥善保留和存档。

3)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其所修课程要满足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培养方案与学生选课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登录自己的用户,了解自己的培养方案并查询所修学分是否满足了培养方案,增加学员的管理参与感并及时了解自身情况。对于进修生考取在职工程硕士入学资格后的课程免修管理,需要有明确的规章管理制度规定,来决定新的管理程序和操作方法的更新,使得信息化的内容与管理制度统一、协调,使管理平稳、有序。

4)要重视信息安全工作,重点保护在网络上已经存储了的数据安全,以防不法分子对软件破坏,从而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教育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或利用教务网站平台不实信息,做出危害学校和学生的利益的事情。对此,要积极设立功能健全的网络“防火墙”以抵御病毒和黑客的攻击。除此之外,要经常对所有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备份,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管理能力及网络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应考虑到教务人员熟悉管理工作周期较长,尽量减少教务管理者的变动,也是有利于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也有利于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化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在职工程硕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开发和完善,无论从技术上、规章制度上、管理人员配置上,都需要随之进行变化和改进。各高校只有从自身出发,结合在职工程硕士的工学结合的特点,不断探索、思考,通过现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仇守银.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荟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慧.浅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9):50-50.

[3]王莉莉.在职硕士综合管理系统构建[D].复旦大学,2012.

第2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范文

一、该班属_________工程领域,按照当年该工程领域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_________大学_________院(系、所)负责组织教学并进行管理。

二、乙方负责选拔符合下列条件者为本班学员,学员资格由甲方审核批准。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满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者;

3.工作业绩突出。

三、该班学员按如下方式进行培养

1.符合报考条件的学员需报名参加当年由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甲方从成绩合格者中择优选拔录取。被录取者采取单位委托培养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需另签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录取工作结束后,甲方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授课。

2.若录取的工程硕士生不满_________名,则在未录取的考生中,由本人申请,经甲乙双方研究视其成绩较好与表现突出等,准予参加本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同意其参加_________年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择优录取为工程硕士生。

3._________年仍未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学习,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4.仅参加部分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四、教学安排

按乙方的要求,该工程硕士生班应为非脱产(脱产、半脱产)学习。授课地点经双方协定,安排在乙方(甲方)进行,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累计授课时间不少于_________学时(培养方案另附)。甲方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教学安排、教师选派、教材选择、授课和考试等)。

五、论文工作

按照培养要求,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者,一般在完成必修课程学分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从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到提交学位论文、申请答辩的时间)。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原则上安排在甲方进行,在职工程硕士生在校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位论文工作按甲方《_________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培养过程最长不得超过5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经本班承办院(系、所)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可以适当延长。

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有两名指导教师。依据论文课题方向,由甲方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并聘请乙方一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

六、获得学位

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符合该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满足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_________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管理

1.按照_________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籍管理有关条款,由本班承办院(系、所)负责办理研究生证、ic卡等;

2.在职工程硕士生应遵守_________大学有关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按时注册;

3.为保证培养质量,学员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乙方指派管理人员负责。甲方本班承办、院(系、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

八、培养费用

课程学习阶段,每位学员需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人民币(不含教材费用)。按上课学员总人数计算,由乙方一次(分两次)向甲方付清。(乙方具体交付培养费办法为:第一次于开班前交付总费用的一半,第二次于课程教学过半,再交付剩余的全部费用。)中途辍学不退学费。

论文工作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生需向甲方交纳论文指导费_________元人民币,按录取工程硕士生总人数计算。在开题报告前一次付清。未完成论文者,不退指导费用。

九、费用分担

甲方负责支付办班的业务费和教学、管理酬金;

乙方负责支付在乙方授课的教室安排和任课教师食宿;

(甲方、乙方)负责支付甲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赴乙方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的差旅费(或乙方承担差旅费的单程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政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第3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范文

“工学结合”注重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高校侧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理论教学和心理疏导,企业则更注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作为企业来讲,更加注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其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高校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是很健全,在企业更加缺乏专门人员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因此培养方向的侧重和师资队伍的不健全阻碍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管理机制的不成熟,课程灵活性的缺乏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之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高校和企业由于人员结构复杂,在管理组织方面相对缺乏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整体性构建,导致了在教学管理机制方面不完备。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完善的内容保障和监督机制,致使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课时相对较少,仅占全部课程的4%,且课程内容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与企业,社会联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高校和企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缺失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渗透,从而使得具体工作缺乏实效性。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环节。

1.创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创新教育理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之下,高校和企业应认识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未来企业战线上的骨干人员和科技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将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运,同时也是影响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全日制工程硕士具有提前进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践的特殊条件,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不良思潮的矛盾中,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状况呈现出无序性、多样性等特点。这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将给高校和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和企业必须面对新形势,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2.注重工学结合,拓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渠道

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之下,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相对的不稳定性,逐步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组织管理模式的新渠道成为高校和企业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第一,拥有一支由高校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是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建立以党委为领导,以党委工作部、团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学生管理中心为核心和各系党总支、团总支以及学生管理机构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高校应结合“工学结合”的特殊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双导师”优势,加强交流,积极建立导师责任分配制度。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自身的特点,可以选拔优秀的毕业生提前攻读博士,同时担任硕士生辅导员,充实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企业可以利用优势资源吸纳企业的先进模范,管理精英和技术能手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高校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家团队,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提出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方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制定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第三,健全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机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具体表现建立新型的学分分配方式,使课堂成绩与企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建立考评制度,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情况和效果作为评价和衡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列入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评估体系,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明确考核责任,在课程教学的环节由授课老师根据其平时表现和最终的考试成绩给予综合评分,在实践教学环节,则要结合其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表现。考核的结果要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企业和高校要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逐步探索出在“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之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新方式。

3.学目标,努力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高校和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着力把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成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只是在教学目标的侧重上有所不同。统一高校和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实质就是在具体的操作和运用上进行有机结合。

第一,在企业建立德育基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企业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践教学的初期由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教师和企业的实践教学队伍共同制定德育培养的具体方案,方案的制定应结合理论教学的目标和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期间,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教师应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生活困难。企业的领导干部也应高度重视对企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使得他们更好的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要求学生参加本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和其他的社会活动,真正做到在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真正使“工学结合”作为一种理念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第二,构建网络平台,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极强,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新的领域。找准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运用先进的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的地点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的时间也具有灵活性,因此运用现代网络平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之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把高校和企业的工作动态有机结合,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和高校的工作安排,同时结合自己的时间积极参与到企业和高校的教育活动之中。进行灵活多样的网上互动,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利用企业文化,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传承性质的精神文化财产,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对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真实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和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显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展隐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丰富的企业文化之中,逐步实现教育的主体的客观接受性和主观认同性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宣传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等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内在的引导和外部的“隐性灌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机的融合起来,真正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的结合,在吸收企业文化内涵的过程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结束语

第4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范文

2011考研国家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复试分数线

报考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的考生请注意,考生关注的2011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考研国家线将于3月下旬公布,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已公布!

为了方便考生及时查询,

报考学科门类(专业)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哲学[01] 320 45 68 经济学[02] 350 55 83 法学[03] 320 50 75 教育学[04] 320 50 150 文学[05](不含艺术学[0504]) 355 55 83 理学[07] 310 50 75 工学[08](不含照顾专业) 310 45 68 医学[10] 315 50 150 管理学[12] 345 55 83 艺术学[0504] 335 45 68 照顾专业(一级学科)* 300 45 68 强军计划 295 40 60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240 30 45 应用统计硕士 310 50 75 国际商务硕士 345 50 75 法律硕士 315 45 68 教育管理硕士 315 50 75 艺术设计硕士 320 40 60 英语笔译硕士 355 50 75 工程硕士 295 40 60 工商管理硕士 170 50 100 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165 50 100 会计硕士 345 50 75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 总分降20分,单科降5分

以上是

第5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范文

一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工程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90年代末,国务院学位办先后颁布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开启了我国实施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层次人才教育模式。专业学位设立初期,培养对象主要是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在职人员,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结构逐渐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求。2009年,教育部新增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推动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形成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行的培养方式。与之前的工程硕士培养不同的是,招生对象扩展到了应届毕业生,其目标是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转型和结构调整。

二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管理制度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首先,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知上看,无论是研究生导师、学生本人,还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感都不高,形成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指标好分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难分配的局面,招录过程中存在“矮化”现象,也使得部分导师和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歧视。

其次,从学位管理情况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仅仅局限于成果的级别,如论文的收录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目标达成度,这与高校中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问题是一致的,如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中更加突出工程实践取得的研究成效。

再者,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知识架构的设计管理上看,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每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都将伴随着人才培养结构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实现,单一的学科、专业背景越来越难以支撑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从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切入,切实搭建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需求。

2 教育资源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初衷,其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工程实际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而开展的,因此从研究生导师的配备等方面都应与工程实际息息相关。

从师资方面来看,高校为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项目、论文一直是衡量师资水平的方向标,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需要一些从一线生产实践中走出来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固有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研究背景难以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从课程体系设置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上稍有差异,学分一般有所减少,但课程设计内涵几乎变化不大,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雷同,课程仅仅是学分获取的途径,并没有真正体现工程技术的理念在课程设置和讲授中的作用。

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各高校虽然都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要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但一方面由于工程实践课题研究周期长,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修业年限比学术型研究生的修业年限短,造成研究生难以在修业年限内真正研究好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扩张,也造成许多企业难以接纳过多的研究生从事工程研究工作。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过程中,只能实现课题与实际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并不能完全达到企业工程实践的要求。

从实验过程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仍以学校培养为主体,而学校的实验设备多以开展科学研究为主,缺少工程研究装备和中试研究场所,难以适应工程实践相关技术问题。

3 产学结合有效途径和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传统上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以论文收录和影响因子为导向也成为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生评价的标准,“配个企业导师,到企业转一圈,”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花絮,许多产学结合“被形式化”,这些成为困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难题之一。如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周期内有效实现产学融合,需要重新设计传统的论文式培养框架。

三 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1 强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知

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学位体系中的两种类型,为避免专业学位研究生被“矮化”,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部门的引导,如在招生名额分配和导师配备时,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配招生指标和配备导师,以导师是否具备承担较大横向课题为配置依据,避免按导师学术能力强弱分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另一方面要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得广泛认可,逐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

2 建立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学位管理体系

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管理以学术性的研究和成果评价为导向,特别是在学位取得资格上,注重在核心期刊、三大检索收录期刊情况。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学位的标准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应加强对于研究生应用性、实践性、专业性能力的评价,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标准。一方面,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设置更加注重职业导向,更加注重从职业岗位的工作选题,建立与对应的职业资格能力相匹配的评价标准,更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针对性。如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职业从业资格证书,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上,从选题到学位论文,既要体现研究生专业能力的高水平、知识的综合性,又要突出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工程性。丰富学位论文的内涵,改变学位论文仍以学术研究模式的撰写要求,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以工程技术开发和改进报告等形成的学习成果进行学位资格审核,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建立以行业工程知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初衷源于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如何将工程技术的理念渗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和实践模式等方面。课程体系设置更加注重工程实际问题的讲授,有必要设置与工程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加大选修课比重、加强工程技术性专业课设置等方式,为学生工程技术知识储备提供更多机会。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是可以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内涵的针对性;二是可以将部分专业课的教学场所向企业转移,以现场教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三是改变传统的课本式教学,推行案例式教学,用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工程实践具体问题和处理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能力,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理论与实践融合转化的能力。突破学科界限,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有利于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加强学生在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成果的可考性,切实通过基地实践,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2009年以来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我国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的双向融通奠定基础。突出职业资格知识和能力储备,将是未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需要通过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探索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唐继卫.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综合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9)。

[2]沈岩,秦颖超,高彦芳,贺克斌.推进综合改革,创新培

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2014(2)。

第6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范文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硕士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为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从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1997年,我国正式开展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工作。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这是对以往硕士生培养过于偏重学术、脱离市场、知行脱节等弊端的一种完善,也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约为1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生在校生人数要实现1:1。然而,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的迅速扩大,其教育培养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1社会认可度不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存在一定误解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从开始招生至今只有短短4年时间,属于“新生事物”,所以无论是生源还是用人单位方面,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存在一些偏差。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过去传统的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混为一谈,甚至认为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生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条件低、培养目标要求不高、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与学术型差别不大、学位证书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就业前景不乐观。加之,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由其它专业调剂而来,认为专业型不如学术型。因此,导致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对自己的身份都不认可。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优先考虑学术型,对专业学位存在一定歧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还尴尬遭受着“不如学术硕士硬”、“山寨硕士生”、“培养无特色”、“就业前景担忧”等质疑。

1.2教育管理特色不突出,缺乏有效培养过程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学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学位要求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但是高校在对硕士生及导师的管理、质量评价及考核评估上大都采取一样的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特色性和科学性,也严重影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在培养方面,学术型硕士生偏重理论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具体到培养方案、选题报告、中期考核等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很多培养单位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特点突出的、有别于学术型的具体方案和有效的监控措施。例如,课程设置上除了少数几门学位课不同之外,并无其它差异,缺乏新意,导师也不清楚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否需要增加额外的要求,应该如何区别对待。专业实践也由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践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少有获得真正落实。此外,全日制专业学位在论文类型、评价标准与机制等学位论文规范方面,均未能突出专业学位特色。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监控与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现有“航天工程”和“航空工程”两个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起,招收“航天工程”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2010年开始,招收“航天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2014年,“航空工程”领域也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生。目前,已累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近130人,累计毕业近70人。毕业生中近40%的学生就业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另有近40%就业于国内大中型企业,其余20%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迅速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论从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等都趋于稳定,这就对如何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多渠道提高生源质量,严格导师资格认证量

鉴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发展时间短,认可度还不够广泛,为了提高生源质量,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采取多渠道招生的办法。首先,从我院“力学”本硕连读生、“工程结构分析”及“飞行器设计”专业中,选拔一定数量成绩较优异的本科生经推荐、免试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其次,在统考生中,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在笔试、面试方面区别于学术型考生,内容都更侧重工程应用方面,面试考官也选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教师担任;另外,报考学术型的考生如果愿意转报专业学位,将给予优先录取。最后,对于招生剩余名额,会从报考机械、能动、电气、电信、材料等相关专业的考生中预录,将同时愿意转为专业学位的学术型考生与报考专业学位考生一同笔试、面试,按顺选拔综合成绩高的考生进行录取。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较高的生源质量,也能达到不同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采取自愿报考的形式,从一开始就稳固了考生的心理认可度。

同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指导教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严格把关。由于专业学位对应的学科只有一级没有二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目录上并没有标明特定的导师,而是在每年招生前期,会对导师就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意愿进行摸底,并对那些愿意招收的导师在总招生数量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对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除了常规的要求之外,对其工程背景、主持横向课题以及到款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为之后的专业实践做好铺垫。

2.2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实践应用特色。进一步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培养定位应有别于上述两者,有其自身特色。总体来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科与行业的特点,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具体到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航空航天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能够在航空航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机构或大型企业承担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

2.3培养过程监控措施及其实施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制为2~3年。在第四学期可申请转博,通过学院考核并获得专业学位后第五学期转入博士阶段学习攻读博士学位,这样,为那些愿意并适合继续深造的硕士生提供了机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业学位在硕士生中的认可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环节,均实行学分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并辅助以校外研究单位或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导师合作指导。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分工明确:校内导师负责硕士生在校学习与科研等,并负责在校外研究单位或企业聘请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全职人员作合作导师,与合作导师一起落实并管理硕士生专业实践并指导学位论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校期间,须修满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学术活动、中期考核、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的学分。除全校公共课之外,学院专门设置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作为学位课或选修课供硕士生选择。此外,为拓宽硕士生知识面,要求在答辩前听够规定的学科前沿性讲座。

大部分课程学习集中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二学期开始,硕士生陆续进入专业实践阶段,专业实践应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考虑到每位硕士生专业实践的情况有所差别,所以,专业实践一般应在校外实践单位完成,可以连续完成,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分段完成。对于以导师主持的横向课题为专业实践内容的硕士生,部分专业实践内容可在校内进行,但须保证有多次赴实践单位进行调研与研开的经历。校内导师与合作导师要定期检查专业实践情况,处理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第三学期结束前,学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进行中期考核,除课程学习、成果发表之外,重点考察专业实践情况,对于考核未通过者,将作为重点跟踪对象转入下一次考核。专业实践结束后,硕士生提交由校内导师、合作导师、实践单位共同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向学院汇报并接受考核,未通过者将重新进行专业实践,并取消其校内指导教师下一年度招生资格。

奖助金评定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生享受同等待遇,单列指标,分开评定。依据课程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进行排名,末位学生将转为自筹生。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建议导师提供相应的助研岗位津贴,并协助其申请助学贷款,或者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此外,为鼓励硕士生重视专业实践,对于专业实践审查中成果突出或解决了重大工程问题的学生及其导师会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2.4学位规范多样化,评价机制特色化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技能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是可否被授予学位的关键。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学位论文的要求及评价机制都不能完全照搬学术型硕士生的办法。

我们的做法是:学位论文可由校内导师与经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要把完成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位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软件研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形式,论文字数要求3万左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通过中期考核后,才可申请学位。在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预答辩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及正式答辩。送审时,论文评阅人共2名,其中1名必须是校外研究机构或企业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答辩委员会由3至5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一位应是相关专业领域的校外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专家,也可以是硕士生的校外教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要求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各环节要求且成绩合格,通过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后,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专业学位。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几年以来,我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逐步进入正轨,规范化和特色化愈来愈明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有了较大提升,不再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达100%,去向包括研究院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等。然而,在实际管理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中期考核、奖助金评定等指标体系中除专业实践外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差异不大,部分学生专业实践内容与学位论文结合不够紧密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工作中不断改进。

3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3.1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

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排名靠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亟需进一步改革。改革表现之一,就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由此应运而生。如何转变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模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树立为真正教育品牌的关键所在。

首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特点决定了学生不能只坐在书斋中,要真正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基于这个特点,学校应积极调整过去“关门搞学术”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在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社会实践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良性互动。其次,完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内部评价和使用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评价,除了在招生、培养、专业实践、学位答辩等环节中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外,还要引入外部评价机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逐步调整管理理念与模式,这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能否真正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关键所在。最后,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3.2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实践与就业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特定职业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因此,要特别注重专业实践对其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具体说来,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学院和导师的作用,加大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授课教师和导师,应本着“实践第一”的原则合理匹配,更多吸纳一些具有企业一线科研、管理、经营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加入授课、指导教师队伍。应以横向课题为主,要求指导教师将所指导的专业型研究生纳入课题组,参与完成一些任务。另一方面,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投入,用于包括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导师培训、课程建设、硬件设施配置、与实践单位交流合作、校外导师聘任、就业指导等方面。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渠道。

3.3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有益经验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它是当今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专业学位早期主要向德国学习,到1970年后,“本土化”趋势开始加强。经过近90年的发展,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有力推动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逐步形成结构日益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7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范文

第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平衡院系间的双重管理。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应首先明确院系的职责,对所属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划分,将院系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并且设立科学标准的教学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学校在监督检查及协调统一方面的职责,从而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奠定基础,使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各院系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要求进行管理和教学,针对分层次比较明显的研究生应该分别进行教学管理,使其可充分地了解研究生的各项素质培养,以达到科学管理的目标。第二,发挥导师的核心作用,与研究型实验室之间协同管理。导师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在学业上为研究生排忧解难,还承担着研究生的思想培养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的管理责任。除了研究生导师以外,学校成立了研究型实验室协同配合完成管理工作,将方向相近的导师组织在一起成立导师团队,以团队形式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并研究课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尤其要注重课题在科学合理及可行性方面的研究,对其进行严格检查,而且要对研究生在试验中所会发生的突况及问题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另外,作为导师应该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发挥其充分的指导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时间,加强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前沿技术、理论研究、实验仿真、实践应用等知识的学习,从而使研究生的学习方法、研究能力、成果总结、文章撰写等方面有充分的理解和拓展,在根本上提高他们自身学习、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第三,以研究生为主体,建立研究生组织。国家提倡,任何阶段的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时,一定是以他们为主体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自制力,他们的思想比较成熟,学习方式方法也已经成为习惯,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方面,要尽可能地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以及空间,要创造个性化、独立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他们的自我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学校可以在众多的研究生中成立组织,组织的成员不需要过多,但是一定要具有领导力和组织力。然后将这些组织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联系的桥梁,这样学校就可以准确地、及时地去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变化,从而调整新的教学路线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组织去间接地完成对研究生的管理,每一个研究生一定要服从组织和学校的规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业。

二、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

第一,培养方式全面化。在最近几年中由于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比较快速,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培养人才方面也从学术性硕士延伸到了工程硕士方向。所以,高校也应该与时代接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但要与时展向结合,还应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及科学又合理的培养机制,并对研究生的质量保障系统进行优化和健全,提高导师的师资力量和水平,以便于可以更好地培养出与时代接轨且能力较强的研究生。由于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设置的各有不同,所以应对研究生类别进行分类,为研究生制定专业性的培养模式,与导师相结合,从而让研究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还应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对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为研究生以后的发展开发出更广阔的空间。第二,培养模式体系化。健全的运行体系可以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提供最有效、最基础的保证,它是教育网络管理化实施的关键。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人们可以将职能职责进行划分,一般情况下都分为四级,分别为校级、院级、实验室级、导师级,每一级的分工一定要明确,职责的划分一定要清晰,这样能够减少工作的重叠,提高工作效率和研究生教学指导效果。另外,每一级之间要能互相交流和沟通,及时地传递信息和讨论对策,这样才能够将学校的管理进行串联,最后形成网状式的格局。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有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选择了读研,这就使得高校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扩增。如果高校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全面地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能力,就必须要不断地改革,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勇于创新,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要提高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一定要实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要让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能力以及教育水平。

作者:刘明慧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梁传杰,葛文胜,符策.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20-25.

[2]谭晓梅.关于高校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模式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8(23):118-119.

[3]张敏,王春燕.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112-113.

第8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协同管理;校院两级;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张小红(1966-),女,河北昌黎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董丽凤(1981-),女,辽宁锦州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院两级协同管理体制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研究”(赣教研字[2009]16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1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各类学历的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攀升。[1-2]从2009年124.6万人报考(录取47.5万人)、2010年140万人报考(录取47.2万人)、2011年151万人报考(录取49.5万人)到2012年165.6万人报考(录取51万人),研究生招生及学历教育也进入迅速扩充的阶段。[3]研究生教育经历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形成招生规模增长较快、人才培养类型多元化、学科结构趋于完善的态势,面对现有的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原本的各校院级统一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偌大的一个研究生群体,招生工作脱轨、质量监控保障、专业个性的彰显、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矛盾和缺陷已愈发凸显。[4-5]因此如何在校院级管理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校院双向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更趋和谐,并促进研究生教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提升,已成为各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迫切任务,也是高校培养人才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6-7]

一、校院两级管理的宏观调控和目标考核策略

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专家亨利·莱文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最好的大学都是适当放权、相信并发挥教师和学生才能的学校;在一个学校统一的大构架内应该充分放权,让最接近实际层面的人做与之相关的决策。”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中,学校研究生学院通过宏观把握各学科优势与发展特点,在招生计划制订、招生名额分配、学术型/专业型比例调整、招生环节宣传、培养环节检测或抽查(主要是文献综述、开题、中期、预答辩、学位答辩)以及学生助研、助教、助管“三助”等日常管理与制度约束,每年及连续三年向各二级学院下达目标考核任务与指标(参见表1)。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和督导作用,利用激励手段全面驱动,宏观调控。在日程教学管理中,学校的研究生管理机构从过去的过程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种教学监督制度,建立符合现代教学活动规律的教学评估体系,健全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评估成绩突出的学院应给予一定奖励,使教学管理评价成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环节,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和学院教学秘书激励机制以及奖惩措施。通过教学管理、督导机制、评估机制、反馈机制从宏观上监控学校的教学发展方向,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管理手段从具体管理变为监控管理。

表1 研究生学院对二级学院下达的目标考核主要内容

研究生招生 教学管理 学位论文

全日制招生率(%) 第一志愿上线率(%) 外校生源录取率(%) 在职硕士招生率(%) 管理达标率(%) 调停课率(%) 教学差错率(%) 电子检测合格率(%) 外审平均分 论文优秀率(%)

学生管理 质量工程与创新教育

违纪率(%) 安全稳定(%) 就业率(%)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数 省级创新项目数 公开发表核心期刊(含专利)比率(%) 学术活动次数 科技竞赛获奖数

二、制定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培养方案优化机制

校院两级管理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大势所趋,也是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责、权、利下放到两级学院以后,给各学院充分自主培养的机遇同时,也给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体鲜明特色和专业技能的研究生是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必须认真规划和具体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最根本和最纲领性的一个环节。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及时修订,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制订相应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各院级培养单位应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考核并修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可采用灵活化的培养方式,本文在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和研究结构上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和优化(参见图1)。制订不同标准,分类培养,这样硕士生的发展就有更多的选择性,保证了其培养质量。确保学业内容上有稳定的、也有长远的方向,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新技术、新内容,不能一成不变。

第9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 评估

一 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本科生就业前景严峻,考研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高校招收的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但也有不少高校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1.导师队伍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导师队伍流失严重。2. 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有的高校由于科研气氛等原因很难吸引高层次的人才,这样不利于培养研究型人才;3. 科研经费学校学科之间不平衡。一般工科性的学校和专业的科研项目比较多,相应的科研经费比较充足,而那些基础性和文科专业的科研经费就少许多;4. 研究生培养经费标准过低。研究生对住宿条件、就餐条件、教室条件、实验室仪器设施配备、专业图书资料配备、外语教学条件和校园网络服务水平等满意度较低;5. 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研究生质量不高; 6.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数量未能随着研究生规模增长而有所变化,人员短缺现象严重,有的专业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比例达到了1:220。

这些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研究生的正常健康培养,然而有些高校还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为此,我省去年组织开展了“湖北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行动,起到了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和质量水平。

二 研究生评估指标

针对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现状,从构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出发,省教育部门推出了“湖北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行动,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分博士授予单位和硕士授予单位2个层次4大类进行,有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

此次评估主要采取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三 我校在评估中的体会和经验

我校目前拥有岩土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18个硕士点;还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我校从1997年就开始和外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01年开始独立培养研究生,在这几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我们配备了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并加强导师管理,发挥导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搞好培养工作的关键。并且破除导师终身制,改变现在高校普遍实行的导师终身制,对连续3年没有科研项目或没有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学校就取消其导师资格。

2、加强学科建设。我校拥有野外科学观测国家重点试验站1个;水工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水电站仿真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在“水工结构工程”与“岩土工程”学科设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并且“水工结构工程”与“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我校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这些都为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

3、加强课程结构调整和课堂教学。我们更新了教学内容, 淘汰或改造教学内容重复过窄、陈旧的课程, 重新确立课程体系。开设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现实性较强的课程, 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 增强学以致用意识。指派资深的教师任教,确保研究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同时还能启发他们今后的研究。改革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增加讨论答疑、辅导时间。

4、研究生培养实行中期考核分流的淘汰机制。为严把质量关,鼓励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竞争,以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才,我校建立了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和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并完善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对第二年级研究生从思想品质与业务素质进行中期考核,对完成学业确有困难的研究生,实行淘汰并按有关规定处理;对确有特殊才能的研究生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可不受培养方案的限制。

5、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为鼓励支持研究生大胆开展创新性强、具有原创性课题的研究,我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高素质、科研型人才,学校还与许多单位共建产学研培养基地。它的建立为研究生实践教学及科研培养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为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加强学位论文质量。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1)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按时上交。为保证研究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必须保证开题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2)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保证论文完成进度;3)将完成的学位论文送出外校和本校的导师进行审查,给出评审意见,返回给研究生进行修改;4)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5)论文答辩。要求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硕士学位申请人按硕士学位的授予标准进行认真的审查,并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作出授予或不授予学位的建议。并将答辩意见报请学校学位委员会进行确定。

通过这些措施,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在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的好评。评估专家组及省学位办领导对我校研究生培养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和核查性评估。 听取汇报后,专家们进行了提问,并先后召开了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走访了部分学院,实地查看了“四室”,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认为:(1)我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炼学科方向,努力提升学科水平,学校部分学科或研究领域已形成特色和优势,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学校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大力推行“151”人才工程,实施“三峡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利用社会资源开门办学,完善学术梯队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的研究生教师队伍。(3) 学校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加强对研究生教室、寝室、实验室、图书馆、图书资料等硬件条件建设;逐年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经费和学生奖助学金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了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经费,有较好的研究生培养条件。(4) 学校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地处三峡的地域优势,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让研究生参加实际课题的研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5)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工作规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专家组认为,我校十分重视本次评估工作,为评估做了充分的准备,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我校依托区域优势,发挥水电行业特色,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