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抒情朗诵稿范文

抒情朗诵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抒情朗诵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抒情朗诵稿

第1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1.反复朗诵,品出诗味

诗歌语言凝练,诗意隽永,感情激荡。单凭一般的阅读或讲解很难透彻体会,必经反复朗诵才能以充分感悟。背诵下来,不时涵泳,其味会愈品愈浓。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诵训练作为重点,贯彻于诗歌教学始终。

诗歌朗诵训练,除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根据诗的内容,正确掌握朗读的重音,停顿,速度,及抑扬顿挫等技巧。一般来说,教每首诗歌都应有范读或放录音,力求通过朗诵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读文脉,抓捕作品的语言形象,明悟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在课堂上,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小组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

2.多种手段,引入意境

意境是诗歌对所描绘的画面,塑造形象的有机统一。诗歌的意境是从表现方法上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标志,是深入领悟诗歌意蕴和思想感情的关键,也是欣赏诗歌创造性艺术的核心。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以实现与诗人感情发生共鸣。具体方法为:

2.1 表情朗读。表情朗读往往运用一些朗读技巧,能够如描如画,能够因声传情,使静止的诗句活起来,变得听得到,看得见的形象画面,将学生直接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情景交融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意美。

2.2 绘生绘色的描述。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能使诗中的画面和意象渲染得活灵活现,形象生动,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能将诗人当时的处境,忽然听到捷报的心理反映、诗人和妻子的表情、行为,以及归心似箭的感情加以形象的描述和渲染,学生就会看到那种又哭又歌,欣喜若狂的激动人心的场景。

2.3 启发联想和想象。要依据诗中所提供的某些语言信息,启发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多侧面的延伸、补充、连缀意向及其蕴义,使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诗歌的意境。

2.4 诗、画、音、像综合利用。教学中,若能将诗歌的朗诵与图画、乐曲、录像等结合在一起,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从而实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诗配画,配乐朗诵等。

3.抓住“诗眼”精讲点拨

我们说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是因为它言简而意永,往往因一字而尽传神韵。这“一字”人们称之为“诗眼”。教学时应抓住“诗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其妙处。诗眼不仅表现在动词,形容词的选择和锤炼上,一些数词、量词、副词等也往往精妙传神。如《回延安》中“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扑”字固然用的精确,而用“心”作“话”的量词,用数量词“一头”表现“扑”的情态,用副词“登时”修饰“说不出来”,更增加了其形象性和生动感。

揣摩诗歌的语言,还要体味运用修辞的技巧。如《回延安》中的比兴和夸张,《梅岭三章》的借喻和借代,《木兰诗》中的铺陈和对偶,《乡愁》中的比喻、排比和反复……学习这些修辞技巧不仅可以更深入地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4.陶冶性情,涵养人文

第2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61-02

作者简介:李江超(1981―),女,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靖江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自2005年江苏省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和编排都得到了优化,诗歌方面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部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部分以主观题型出现,分值也逐年攀升。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相对于现代文的阅读而言依然薄弱,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和热情,诗歌部分的得分率和答题水平,让教育界堪忧。为此,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浅吟高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体会到美,而且往往会被诗歌中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笔者尝试使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1.导入情境式,激发学生朗诵的愿望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先让学生欣赏同名音乐,悠扬的古典旋律激发了学生朗诵这首诗歌的欲望。再如,笔者教《雨霖铃》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和动画,进而让学生品味语言、领悟意境,以之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教师泛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在进行诗歌学习之前或者学完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泛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审美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例如,笔者在讲解舒婷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读出缓慢而又沉痛的语调,以此体会我们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和疾苦。

3.分角色朗读与朗诵比赛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渗透和竞赛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牢固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小组合作进行朗诵,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对角色的把握,在朗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进入角色扮演,从而对诗歌的内涵以及所流露出的情感进行真正的感悟。

二、斟酌诗歌字句,品鉴诗歌韵味

对古诗而言,诗人特别注重对字句的锤炼与斟酌。贾岛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之“春风又绿江南岸”、苏小妹之“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无不诠释着诗人炼字的艰辛与古诗的伟大魅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关键字句的鉴赏能力。

学习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在教授“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时,引导学生通过“穿、惊”两字的运用,深刻体会山势的险峻,以及汹涌澎湃的巨流对岩石的冲击。在学习晏殊的《蝶恋花》时,教师则引导学生理解“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运用的妙处。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这个“凋”字是用得最精辟的一个字,换成任何一个字都难以表达秋天的萧索悲凉以及作者满眼满心的伤感。

通过对诗歌字斟句酌的赏析,探讨关键字句的妙处,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四、诗歌补白与改写,在创造与审美中提高能力

“留白”几乎是每首诗歌都会有的现象。每一个意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这造成了读者对诗歌理解的不确定性以及差异性,这样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审美空间和回味无穷的效果。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单一地理解诗歌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结合起来,教师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破坏诗歌原有意境和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对古诗中的补白内容进行再次改写。

笔者引导学生学习《长亭送别》时,积极引导学生对原诗进行改写。其中就有学生写道:“愿清风满载我的思念,吹向你的心中,需几日,比肩而坐,携手言欢划夕阳。十里长亭送别,历历在目,盼君满载思念而归。”这是学生在充分领会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而创造出的佳句。

实践证明,学生对诗歌的补白与改写是充满兴趣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作,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分析诗歌技巧,感受诗歌魅力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是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一把金钥匙,而苏教版必修教材对此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在苏教版必修二中,“千古江山”就有两道相关的题目。如:“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请你说说《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哪些古事” 。而在必修四中也有类似的题目。所以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显性和隐性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能力。比如在《雨霖铃》的上阙中,“寒蝉凄切……竟无语凝噎”这个部分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是对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描述。而下阙“念去去千里烟波

……”这部分则是虚写,是诗人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学生只有掌握了虚与实的技巧,才可以在实写部分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孤寂心情,也才能在虚写部分把握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而在《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中有相当多的典故,学生只有对诗歌中的典故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忧愤。

参考文献:

[1]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第3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对话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改变了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现象。而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其中的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整个课堂对话活动的基础,是一个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运用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提取信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开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对话”演变成“满堂问”,更不能剥夺学生自己品读课文的时间,而应该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交流,感悟和品味文本。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自然就越丰富,与老师、同学的对话,就越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对话”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怎样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地读,细细地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交流、感悟和品味文本呢?下面我以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课文为例谈谈看法。

一、听读

听读就是学生听老师、磁带,以及多媒体设备对课文的范读,有时甚至可以是听班上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的范读。听读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教学中,尤其是文学类课文,往往要通过听读,让学生熟悉课文,感知课文。如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教学板块:听读(磁带的配乐朗诵)、试读(主要是初步朗读诗歌)、导读(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诵读四个部分。在进行第一教学板块“听读”环节时,我这样设计:

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一遍(录音机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再听读课文一遍。听的时候要理解诗中的“意象”。

师:请同学们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真情”,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接着进入第二块教学板块“试读”环节。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有朗读训练的要求,又有听读方面的要求,读中有听,听中有读,读读听听,听听读读,突出了诗歌教学熏陶感染的特点,教学过程非常细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自读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读”。所谓的“自读”,就是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资料等,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读文,或默读,或轻声读,或边读边想,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读,与老师探讨等,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在教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部分:一是聆听范读;二是自由朗诵;三是自由背读;四是抒发感受。教学过程以“读”为主线,学生在“读”中不断建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适时与学生展开对话:

师:同学们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什么?

生:乐观的态度。

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生:坚强的人生信念。

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这里的“生活欺骗了你”应如何理解呢?

生:是指生活中的各种痛苦。

生:是指生活中受到的种种打击。

生:是指生活中的挫折、痛苦甚至是不幸。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里的“欺骗”可作广义的理解,它可以是被人欺侮、灾难突降、命运不幸,也可以是失学、失恋、失败,等等。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打击,我们都要坚强,勇敢面对,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本节课的特点是教师退居幕后,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自读中体味感悟、建构意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导读

“导读”就是学生在“读”时给予一定的阅读指导。“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重视学生的“读”,但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读方式。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听读(磁带的配乐朗诵)、试读(主要是初步感知诗歌)、导读(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诵读四个部分。在导读阶段,我让全班齐读后,这样指导学生:

师:同学们,我们读诗,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第一要素是把节奏读好。所谓节奏是指诗句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地短暂停顿。第二,节奏读好之后,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这就是重音。第四,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什么是押韵: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做押韵。本诗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余各节隔行押韵,每节换韵。朗诵时,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运用停连、轻重、节奏、语调等技巧,表现诗中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朗读第一节宜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加上适当的气音效果更好,一开始把听众引入佳境。接下来,应情随景变,情随意生,起伏高低,长短强弱,在变化中推进情感,充分展示出诗作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师:请同学们按以下标注试读全诗,看看在感情表达上跟初读时有何不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末尾一字是韵脚;“・”表示是重音。)

师:请同学们遵照以上标示朗读全诗。(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可再分组朗读或请学生单独朗读)

这样的学生朗读活动,既训练了学生朗读的基本技能,又在朗读活动中使学生体味到了诗中那“韵在骨子里”的音乐美,感受到了诗人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真挚感情和深邃意境。总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适时进行“导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诵读

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所谓“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都是强调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还没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得马虎,就减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①叶圣陶先生的批评,至今仍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在不知不觉中背离了自己的传统,传统的重视诵读、重视感悟等教学方法被一些时髦的重理性、重分解的教学方法取代了。

诵读,包括朗读、背诵、吟诵等具体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默读、朗读、吟诵,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增强对语言、语法、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的感性认识,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言语形式的内化,充分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如散文《家》,现代诗《再别康桥》,古文《与朱元思书》,古诗《蒹葭》,等等,均宜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如上例《再别康桥》一课,在经历听读、试读、导读三个环节后,我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然后由学生推举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上台吟诵,比比谁吟诵得好,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领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并不是诵读一定要配乐,如果确实有必要,就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品读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这需要对课文进行一翻品读。所谓品读,就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等方面品味课文,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如在教学《故乡》一文时,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听读、自读、品读三部分。在探究小说主题的时候,学生们通过现实的故乡与记忆的故乡的景物对比,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认识到故乡经济的萧条,以及人性的扭曲,我指导学生继续品读小说,探究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反映了农村经济萧条的普遍性。然后与学生开展对话:

师:闰土与杨二嫂前后的巨大变化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贫穷。那么他们的贫穷是否有普遍意义呢?

生:有,闰土代表的是破产的农民,杨二嫂代表的是破产的小市民。

师:闰土和杨二嫂他们都辛苦地活着,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辛苦地活着呢!小说中哪些地方可集中体现“我”的境况呢?

生:“我”在外面奔波辗转,最后竟然要回家卖掉祖屋,可见“我”境况的困顿。

生:如果说祖屋还比较值钱的话,那么家里面那些破旧的“木器”实在算不上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我”竟然还要把它们卖掉,好凑些钱再去增添,可见“我”的境况是何等的困顿。

师:如果说闰土代表的是破产的农民,杨二嫂代表的是破产的小市民,那么“我”代表的是什么阶层呢?

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师:闰土辛苦麻木地生活,杨二嫂辛苦恣睢地生活,“我”辛苦辗转地生活,其他人的日子又过得怎样呢?

生:其他人的日子也同样困顿。这从“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可看出来。

生:从“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可看出来,杨二嫂是明索,“这些人”是暗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闰土、杨二嫂、“我”和“我”的那些同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穷!那么,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问题是不是个别人的问题?

生:不是,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经济衰败。

从上例可看出:通过品读,学生围绕被许多人忽视的“木器”体会到社会经济萧条的普遍性,从而深化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对话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读”法,用心去感受、体会,“对话”教学才能有源头活水,我们相信,形式多样的“读”一定会让语文课越读越精彩。

注释: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56.

参考文献:

第4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一、活动主题

弘扬传统文化,感悟国学精髓

二、活动时间

xx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

三、活动范围

西北师范大学全体师生

四、组织单位

主办:共青团西北师范大学委员会 学生会

承办:文史学院团委 学生会

五、 活动内容

(一)活动筹备

从三月中旬开始,西北师范大学第九届大学生读书节进入筹备阶段,包括前期活动策划、宣传、内容完善、联系报告会专家等等。

(二)活动开展

1. 开幕式

本届活动开幕式计划在4月26日举行。开幕式分别在主会场学术会堂和分会场中心广场两个会场同时进行。

以下为开幕式大致流程:

第一项:邀请我院主要领导讲话;

第二项:优秀学生代表发言;

第三项:学校有关领导宣布读书节开幕;

第四项:以书香情缘为主题的读书节文艺演出;

第五项:学校邀请专家学者为我校师生做学术报告。

2. 活动内容介绍

根据本届读书节的时间安排并结合具体活动的特点,大致将读书节分为名师导读、多彩学习、知识共享、读书三味、书香情缘五大板块。以下为各个板块的活动介绍:

*名师导读*

(1) 名师名讲

着力保证每天一讲,每天一学的形式,名师名讲让同学们与名师零距离接触,更好的汲取知识。每天一讲的形式提供给同学们一套丰富的知识大餐,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平日学习的专业局限,学习到专业以外的知识。

(2) 名师好书推荐

一个有花香的地方会令人眷恋流连,一个飘着书香的校园必定和乐而文明,书香经典,让经典图书世代留香。在这一板块中的精品图书分别为老师推荐,同学意见征集汇集而成,最终将以展板的方式进行宣传,使好书更接近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生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

(3) 名师座谈

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当今热点学术问题,举行一场高档次的学术交流。

*多彩学习*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读书积极性,增加学习的乐趣,在本届读书节,我们安排了多彩学习这一板块,使本届读书节知识性与趣味性同在。

(1)经典电影展播

每部电影都是书籍在视觉,听觉上的展示,通过国内外优秀电影展播,既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每部电影都设主讲人一名,在轻松的音乐,愉悦的谈话中与大家一起欣赏影片,剖析影片情节,共同探讨影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能够使我院学生深刻的理解电影的内涵。届时,将展播奥斯卡经典影片或者有启发意义的影视作品。

活动的开展是以展映与讲析的形式,每部电影都设主讲人一名,在轻松的音乐,愉悦的谈话中与大家一起欣赏影片,剖析影片情节,共同探讨影片中的人文精神以及人物的心路历程。

开展此次经典电影展播的目的在于拓宽广大学子的视野。使我们明显的感受影视与书籍的异同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广大学子的多面性思维。与此同时更好的全方位的为读书节这一主题服务。

(2)图书推荐

这里的图书推荐不同于名师导读,将推荐一批离专业性较远,人文气息浓厚的书籍,包括市场畅销书,同学推荐的各类优秀的文学作品。旨在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提高读书的兴趣,养成以读书为休闲方式的习惯。图书推荐仍以展板的形式,每本书籍配有相关介绍,增加同学们对推荐书目的了解。

(3)书籍价值人生与一抹中国红,感受国学精彩征文比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最好的人生伴侣,不同的书中蕴含着不同的人生哲学。品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本届读书节的征文比赛可以是对组委会推荐书目的评论,也可以是介绍一本看过的书及自己对其的感想和收获的抒情性文章。本次比赛以班级形式组织参加,选出的优秀作品将集结成册,还会选出部分优秀作品通过校广播站进行实名播放。

*知识共享*

(1)学子论坛

邀请我校杰出校友或优秀在校大学生为我们作报告,以知识共享为主旨,分享成功的学习生活经验。

(2)书香班级

各班进行书香班级主题文化建设。通过张贴标语,开展主题班会,建设班级图书馆,实现好书共享。

(3)晨读倡议

鼓励同学们自发地到学校中心广场进行集体晨读,诵读国内外名家经典,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读书三味*

读书节期间,校园主干道路的推荐图书展板旁边都将出现便利贴,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读书心语,书籍推荐,或者感动过自己的一些句子写在便利贴上,所有大家的留言都将展示在读书三味的展板上,增进各学院同学们的专业交流,方便全校师生更直接参与到本次读书节活动中来。

1、图书漂流社

鼓励各学院同学们把自己读过的图书捐出来,由各学院在指定活动地点举行换书活动,全校师生都可以拿他们的书刊到活动地点交换自己满意的图书,也可以低价出售。我们将建立西北师大图书漂流社,将活动中的剩余图书和资金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儿童,为他们带来读书的乐趣。

2、美文朗诵专场

此次读书节美文朗诵不再是以单独节目加入整个活动中,而是设有美文朗诵专场。通过对古今中外名篇名作的诵读,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读书兴趣和文学创作的动力。此项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和扩大中国诗词朗诵的艺术形式,扩大国学的影响力,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丰富我院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力。

此次美文朗诵我们以丁香溢毓院 雅言蕴经典为主题,内容为古典诗词、文化沙龙、文学讲座、主题晚会等,形式丰富多样,选拔优秀朗诵同学编排精品节目,以完全新颖的形式将我们所理解的文学去尽可能的诠释,

*书香情缘*

1、方寸世界蕴书情书签设计大赛

书签设计比赛作为本届读书节新增参与性较高活动之一,我们倡导积极参加,本次书签设计大赛将对征集作品展开评审,评选出优秀设计,通过展板等并制成作品展示,优秀作品将参考同学们投票和评委意见确定。最终优秀作品将统一印发,相互传阅。

2、方寸世界蕴书情海报创意大赛

与书签设计同为一个板块,两个活动具有相似性,都为读书的外延,也为本届读书节的亮点之一。相对于书签大赛,海报创意大赛更能体现同学们的创作才华,获奖作品同样也会展示在我校师生面前。

3、第九届读书节节徽设计

读书节已然成为我校特色校园文化类活动之一,为了更进一步扩大读书节在我校校园文化类活动中的影响,本届读书节我们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主题鲜明,意义深远且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读书节节徽。各学院征集作品筛选后上报,然后统一由组委会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并授予最佳设计奖。

4、课外阅读调查

针对我校同学组织的大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将涉及同学们所关心的有关读书的各个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参与面更广,方便了解我校学生读书情况。

5、图书与版权法制宣传

版权不容侵犯,我们要争当版权法制的宣传者,制作图书与版权的法制宣传板报,并组织签名活动。

(三)活动总结表彰

西北师范大学第九届读书节总结表彰大会,将对读书节各项活动中的获奖个人、书香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并将邀请院领导对活动进行总结。表彰大会上也将邀请比赛中的获奖作者进行汇报演出,同时将展示活动中的优秀作品。

一、活动创新之处

1、范围更广,参与性更强,积极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使本届活动的互动性增强;

2、在以往几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届读书节内容得以充实,增加了读书三味书香情愿两大新的活动板块,具体活动内容也更加具有参与性。如书签大赛,海报大赛,读书节节徽设计等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读书节的趣味性;

3、提升了活动质量,压缩了活动时间,避免因活动过多而占用学生正常学习时间的情况。

4、活动更多的考虑全校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同学们的要求,更具有全局性。

二、活动分工

1、学习部负责全部活动内容;

2、宣传部负责对活动的宣传(前期宣传,中期筹备,以及在活动期间的宣传稿与照片的拍摄);

3、生活部负责活动期间活动用品的调配;

4、思想调研室负责读书节的调研通讯、调研问卷以及心理电影展播;

5、办公室负责相关文件的传送;

6、体育部、组织部负责活动期间的组织、纪律问题;

7、素质拓展中心负责活动期间的各项人员调度和核录;

8、文艺部负责活动期间礼仪和文艺演出的安排;

第5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土地也会累。经年累月地付出心血,神仙也会疲倦的。农人心疼土地,比心疼自己的儿女还甚,于是以卑贱者的聪明发明了一种让土地歇乏的方法:倒茬。也就是换一物种种植,让土地产生新鲜感,消除审美疲劳。在东晋,有位着粗布短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文人,宠爱土地极甚,竟然在自家田园种上一畦畦闲适的诗。此人自称五柳先生,同辈的乡亲多呼他元亮。五柳先生那个暖暖的村子现在还在,只是去看望他的外人挺多,村子已不再宁静。

宁静是环境的状态,更是心境的禅定。宁静之人,喧哗中心如止水,躁动中心平若镜,即使身置闹市,也心远尘嚣。

五柳先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9岁时才“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宋书》)35岁时在州府干了不到二年,又因母亲去世而回归故里。41岁复出参军、彭泽县令数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听从内心的呼唤,决然弃职返乡,归隐田园。此后二十余年,他勤于农事,教授生徒,闲暇之时饮酒莳诗,委怀琴书,陶然自得,再不肯出仕。今存诗文130余篇,《桃花源记并诗》为大家最为熟悉。桃花源的景致美如仙境:溪水两岸是大片桃花林,几百步内无其它杂树。芳草萋萋,鲜嫩娇美,飘落的桃花瓣就像纷纷的花雨。走过狭窄山口,眼界豁然开朗,井田如镜,阡陌纵横,桑竹阴影相叠,鸡犬之声相闻。更为奇异的是,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居民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朝何代。这样理想的世外桃源,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五柳先生居住的村子也十分祥和宁静:“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诸葛孔明茅庐书联:淡泊以明智,宁静而致远。五柳先生家的柴门有没有联?不大清楚。只知道门口有五棵柳,青丝拂面,绿荫静心;篱下有数丛菊,夏绿秋黄,香气醉人。五柳先生的脚丫是粘着泥的,有诗为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土养人,也养诗,与地气相接,他的心变得宁静而宽厚,他的诗绿得鲜嫩,每片叶子都滴着露珠。五柳先生嗜酒。重阳节这天,家中无酒,五柳先生坐卧东篱下的丛中,手持大把,竟然嗅出酒香。忽见江州刺史弘送酒至,即刻就酌,醉而自归,忘乎所以。他《饮酒二十首》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前人对这组诗是很珍视的,认为是作者情操志趣、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所达到的率真自然的境界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其中第五首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句,王国维说“采菊”二字“无我之境也”。五柳先生天生淡定达观、澹泊宁静,虽然清贫得连酒都时常断顿,但精神依然富足得流光溢彩。

宁静是幸福的,渗透生命的宁静是可畏的。我这样想,五柳先生却不这样看。元嘉四年丁卯,六十三岁的五柳先生自感将于秋天离世,坦然作《拟挽歌辞》三首,并为自己写好了祭文。十一月,先生真的就“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先生何许人也?浔阳柴桑陶潜陶渊明是也。

代当下疑者言:五柳先生自私,也自我。放着俸禄不取,偏一脚水一身泥地去种稻,种稻也罢了,还写诗,让家人跟着受穷遭罪,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吟诗作文,不是一己情感,就是无边的田园,是否远离时代了?

读后感:能在喧哗中宁静,是高人;能在宁静中喧哗,是好诗。

扬州的鬼才

世有奇人,然后有奇才。奇人常有,而奇才不常有。奇才有盖世之技,有匡世之术。世有怪人,然后有怪才。怪才思维异端,行为不轨,每有出人意料之举,令人叹服折服。又奇又怪之才可谓鬼才。鬼才比奇才略方,比怪才略圆,又须仙风道骨定心,鬼气神气盈身,故最难修炼。

鬼才多少年能出一个?恐怕得五百年。唐朝的李贺算一个,清朝的罗聘和当代的魏明伦合起来算一个。何种理由?李贺是公认的诗鬼,没啥说的。罗聘被称为“五分人才,五分鬼才”,只能算半个;“文才盖世,戏胆包天”的魏明伦可惜姓魏,魏字一半是鬼,只好委屈了。此话乃笑谈,不可当真。

玩味上世纪八十年代版《扬州八怪画集》,得知罗聘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七生于扬州弥陀巷内。据说他小时候眼睛有点像欧洲人,眼眸泛蓝,清澈透明,家人给他起了个可爱的小名叫“阿喜”。阿喜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诗画长进如芝麻开花,二十几岁就成为扬州画坛后起之秀。扬州是当时中国的大都会,艺苑花枝招展,文坛百花盛开,尤其是画界,狂士蜂拥,大师云集,后生罗聘何以能立足?关键在于他成为金农的入室弟子后,继承师法,又不拘泥师法,独辟蹊径,以画鬼树立起自己面目。《鬼趣图》是他的存世名作。一组八幅鬼之景象,有胖鬼,有瘦鬼,有衣衫褴褛的穷鬼,有好色摆阔的富鬼,形形,仿佛聊斋插图,犹如讽刺漫画。不是鬼才,如何能生出这般诡异念头?二百多年来,评论者多看重画家拿鬼说事儿,讽喻现实,再现世相,如纪晓岚所说:凡有人处皆有鬼,鬼所聚恒在人烟密簇处,“所画有《鬼趣图》颇疑其以意造作”,其实,我相信罗聘画鬼着墨处是在鬼的“趣”。如果只描鬼脸,不写意趣,岂不成了恐怖的“鬼片”,谁还买他的画。请看我称之为“阔鬼求爱”那幅:一个穿着考究,眼睛如铜钱的富鬼,手拿一束兰花,好似在向女鬼求爱,又像是给小妾献殷勤,旁边那个拿着扇子和雨伞的白无常仿佛是大款鬼的随从,在一边偷听情话。鬼态即人态,妙趣横生,人间烟火味甚浓。说罗聘是鬼才,一是他才华出众,二是他善画鬼,另外一点是鬼气十足。他说自己的蓝眼睛可以白日见鬼,还煞有介事地告诉别人:白天鬼少,夜里鬼多,而中午时分,鬼绝迹不敢出。营造出这样的舆论氛围,鬼拿他都没办法,何况人乎?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此有人替罗聘担忧,要是哪天他作古了,鬼们难为他,让他画人怎么办?学人唐|先生有大智慧,亦有大趣味,他说其实这很好办,罗聘只要带着这八帧《鬼趣图》去见鬼,同时告诉他们说:“这便是人!”

年前回乡间老家,见老宅日益衰落,问原因,家兄说,房子离不开烟火熏燎,离了烟火就会破败;人离不了地气的滋养,脱离地气人就会没精神头儿。阅读罗聘作品,一葫芦图册页让我流连。画上两只葫芦,一稳坐,一倾斜,一老气横秋,一稚气未脱。看着,不觉眼熟,忽然想起老家墙腰搭着的那两只大肚葫芦,一青一黄,与之像极。想必罗聘的“朱草诗林”宅子里,不单有兰,不单有竹,也一定有匏。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开始种植葫芦了,那时候不叫葫芦,而是叫“壶”,也叫匏,诗经中有首很伤感的诗歌,开头一句是:匏有苦叶。诗中说,秋天的早晨,墙根下的葫芦叶子已经枯黄了,一位姑娘独自徘徊在岸边,期待男朋友佩带葫芦过河来迎娶她,却久久不见人来。入诗入画的葫芦,由大俗走向大雅,但其依然故我,与草根共享那份阳光雨露、地气人气。有些像一生未仕的阿喜。

《清史稿》称罗聘“多摹佛像,又画《鬼趣图》,不一本。游京师,跌宕诗酒,老而益贫。”他的钱因画而生,他的诗因酒而生,他的钱又因酒千金散尽,一个鬼才,最终仍归为一介“穷鬼”。嘉庆四年七月三日,清贫落魄的罗聘悄然辞世,喧哗的扬州画坛立时沉寂下来,从此风光不在。那一年,是西历1799年,宫墙内外鬼影绰绰,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合上“八怪”画册,心里涌出一股怪怪的滋味。想起早市听到的一句话:褒贬是买家。我知道自己不是买家,只是看客,我是没有资格去褒贬的。

最后一个悲情诗人

而今已经没有人抒情。普通人忙于生计,没有功夫抒情,也没有心情抒情;诗人们后现代了,已不屑抒情。这种境况下,即使有情,也是不好意思抒的。当一个大的氛围笼罩你,就像头顶一片带雨的云,你是逃不脱被淋湿的。你可能是戴着草帽的,突然间你发现,草帽亦是抒情的,于是你只好把草帽也抛弃了:光头。

时常想起古人。诗经年代,有夜不能寐,站在河岸思慕窈窕淑女的男生;乐府年代,有《上邪》姑娘的海誓山盟。那时候,粗茶淡饭,布衣草履,但人们身上不乏浪漫气质,而且比我们重情。时间到了晚唐,一个叫玉溪生的人,于夜深人静吟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听一次,都会心动一次:那是一刃锋利的痛楚,一团柔软的感伤。人活一世,能被爱折磨一回,也算值了。

李商隐的命运与爱情相关。16岁以古文闻名,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入幕府。令狐楚病逝后,李商隐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召入幕下,“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旧唐书》)从此,李商隐无端卷入“牛李党争”,屡遭排斥压抑,位卑禄微,素志未遂,四十五岁抑郁寂寞中离开人世。他的朋友崔珏哭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其实,都是想不开。一介文人,能活到这份上也算不错了,当皇帝又能怎样?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只在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这样的广告词崔珏写不了,李商隐也未必能写了。李商隐成为了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他不知道,一代代看风景的人都在欣赏他。历史是现实的装饰;人是人的装饰。

李商隐与妻子王氏情深意切,感情非常好。从《夜雨寄北》共剪西窗烛中可以想见夫妻间的亲昵之态和恩爱之情。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到处飘泊,与妻子聚少离多,而且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就不幸去世了。多年以后,李商隐又回到令他心碎的伤心之地,面对青苔点点,人去楼空,鼠窜蝙飞的老宅,写下《正月崇让宅》这首诗:“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他不说自己想亡妻,而说亡妻在想着自己,感人致深,催人泪下。

此前,才华横溢的李商隐就曾与爱情不期而遇。女孩名字叫柳枝,年方十七,活泼开朗,是洛阳一位商人的女儿。柳枝偶尔听到李商隐的《燕台诗》,心生爱慕之情,遂让丫鬟捎话给李商隐,三日后会面。可惜李商隐因故失约了,此后两人再也无缘相见。那年,李商隐刚23岁。李商隐非常珍视这一次微妙蒙胧的初恋,作《柳枝五首》并二百六十字的序,记述了这段风花雪月的故事。李商隐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还有人猜测他曾与令狐楚家叫“锦瑟”的侍女恋爱。有关李商隐的爱情,民国时期的苏雪林曾作《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其实都是扑风捉影。李商隐多次诗赠歌妓、筝妓,难道他与她们都有染?文人有时真的很无聊,让自己都觉得少些斤两。

以我的想法,在唐朝诗人中,诗仙诗圣外,就是李义山了,或者说,从艺术感染力和读者喜爱程度上,李商隐是不逊于杜甫的。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收录李商隐诗三十首,首数仅次李杜,在晚唐独树一帜,擎唐诗三分天下。他的诗歌更接近诗本身,所抒之情更体现“自我”,即使“言志”咏史,也不缺大家气象。“无题”命篇,是他的一大创造。清人叶燮评李商隐:“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九章・惜诵》中首次使用“抒情”一词,李商隐《南潭上亭宴集以疾后至因而抒情》,不说咏怀,亦直道抒情。李商隐是最后一位杰出的悲情诗人,他之后,诗歌枯萎,词园葳蕤。

一个人不懂抒情,怕是有些愚,若是不肯抒情,就是矫情,到了不屑抒情,肯定是危险的。抒情的事情铺张一些是不为过的。

橡树的爱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舒婷有一首《致橡树》的诗,像诗中的木棉花,很红,甚至有点微微的紫色,被公认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有趣的是,说她是朦胧诗,却都读懂了。写诗的人,不写诗的人,都喜欢背靠一株树,吟哦或者朗诵几句,可以说,只要有绿色青春生长的地方,都少不了茁壮的橡树和多姿的木棉。这样的状况以后似乎再未发生。

在我的印象中,那个远去的年代天空透明而湛蓝,让人想象到赤子的眸子;空气清澈纯净,纤尘不染。而风总是翘着脚尖行走,如同天鹅湖畔的的。这样的日子最适合诗歌的萌芽,也最适合爱情的生长。《致橡树》是发自心底的深情歌吟,诗人对坚贞爱情的咏叹,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对青春理想的追寻,应和了一代人的心理需求。那高举着铜枝铁干的橡树,那绽放着红硕花朵的木棉,摇曳着现代青年卓尔不群的姿态,永恒着在河之洲的忠贞不俞的爱情。和诸多人一样,笔者也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爱恋诗的,也是在那个时节生发爱情的,因而,至今读《致橡树》,仍然怦然心动。其实,诗歌如野菜一般疯长的时节并不令人怀念,值得向往的倒是有不写诗的女人,端坐在午后的长椅静心读诗的风景。那是一种美丽,一种高贵,一种极至的和谐。

了解有呼吸的橡树早于读舒婷的诗至少十年。那时候教室取暖靠生铁炉。于是老师领一群学生到深山去采松塔。也就是那个时候,我认识了橡树。老师是这样传道授业的:大家认识这棵树吗?它叫橡树,我们吃的橡子面,就是橡树的果实磨的。它的叶子光亮油滑,也叫玻璃叶,做过年蒸饺子的屉布非常好,有清香味。特殊的语境,暗示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生活境况,自然而贴切,生动而鲜活。关于橡树,我曾查阅了几种资料,包括古老的释名工具书《尔雅音图》,包括很现代的网上,都不甚明了。《辞海・生物分册》列“种子植物”不下七百种,惟独不见“橡树”条目。也可能有其他名目,不得而知。真得感谢当年老师的教诲,否则很可能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种普通的植物一无所知,进而也可能影响到对《致橡树》的阅读与理解,以及对一段过往生活细节的记忆缺失。

俄罗斯诗人密尔兹利亚可夫曾写过一首被谱曲并广泛流行的诗――《孤独》,同一国度的风景画大师希什金,把此诗中的一个句子“在平坦的盆地中间”作为画题,成就了他一幅影响甚大的作品。画面是无边无际的、岗峦起伏的草原中间,独立着一株枝叶茂密的橡树。这幅画充满了浓郁的诗情和蓬勃的生命气息。化“孤独”为“独立”,彰显出别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不知道舒婷读没读过这幅画。我觉得《致橡树》从意象到形象都是与之契合的。人类共通的交流是艺术和情感。爱是直抵人心、走向世界的绿卡。无独有偶,荷兰画家凡・惠恩四百多年前也曾画过一幅有关橡树题材的油画――《有两棵橡树的风景》。画面是两株历尽沧桑的橡树,虬劲的树干,短发般的枝叶,仿佛牵手百年、比肩而立的老人。有一场雨在天空酝酿,空气质感而湿润,阳光照射在树干和小丘上,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冷暖。两棵橡树迎风而立,从容而坚定。我一直以为,左侧的那株稍矮些的是雌性,讲述的是异国的不老的爱情。

如果人能放下架子,把自己作为一株普通的懂得爱的橡树,一棵诗一样纯净的植物,那么世界就是六十亿株绿色生命汇成的“爱琴海”。

扬州的梅花

我是挺无知的,很久以来,一直以为腊梅是梅的一个品种,就像人分男人女人一样;更为愚昧的是,不知道话梅是用梅的果实做的。查《辞海・生物》才知道:梅,蔷薇科,落叶乔木。腊梅,腊梅科,落叶灌木。植物学分类是特别纷繁复杂的,我好像明白了一点:不同科的植物不是一类植物。那么诗人咏的、画家画的是梅,还是腊梅?

没去过扬州,据说扬州多梅,特别是“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清代扬州,瘦西湖梅林夹岸,小金山花开如雪,平山堂有十亩梅园,梅花岭上暗香铺路。清朝的扬州还出了几位画梅的高手,比如扬州八怪中的高西唐、金冬心和汪士慎,尤其是号巢林的汪士慎,与梅结下半生缘。我在读汪巢林的几幅梅花图时,一直猜测他画的是梅还是腊梅,后来想起梅是乔木,才断定他画的都是梅,而非灌木的腊梅。《梅花图卷》梅干以淡墨挥洒点染,梅枝横斜而出,转折自然;千万朵梅花争相开放,仿佛成群结队的江南女子在唱山歌,春意浓浓,生机勃勃。《墨梅图轴》却又另一番面貌:横空倒挂一二瘦枝,枝上超然聚散八九朵清瓣。居中右题诗一首: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诗画和谐,质朴而有韵致。

汪士慎爱梅爱得颠痴。五十四岁那年他左目失明,仍画梅不止,且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着梅花”。乾隆十九年秋天,花甲之年的汪士慎在扬州城郊购置一处“蓬窗”小屋,春赏竹,夏赏兰,秋赏菊,冬赏梅,每日品茗读书,赋诗作画,日子安宁而恬静。可惜屋角的梅花仅开数度,汪士慎的右眼也失去了光明。家人和朋友为他担扰,他却颇为豁达:“衰龄忽而丧明,然无所痛惜,从此不复见碌碌寻常人,觉可喜也。”双目俱瞽,但仍能以意运腕作狂草,可谓“盲于目,不盲于心。”据说当时江宁府出土了一块古碑,无人能识别上面的文字,找来汪士慎,他用手轻轻触摸,不仅能识别碑文,而且还判断出碑的形成年代和风格特点。为梅花写尽目力,为艺术至死不渝,这样的事,似乎只有在古代才能发生。1759年的那一天,孤寂凄凉的汪士慎伴随一缕暗香西去,再也没有回来。我们只能从他留下的诗画中去怀念他梅一样疏淡高傲的笑容,我们只能从他留下的《巢林集》中追寻他诗一样孤独蒙胧的身影。

最写意的梅生长在扬州,最抒情的梅生长在宋代。北宋诗人林逋一生不仕不娶,终日种梅养鹤,世称“梅妻鹤子”。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道尽了梅之神韵。王安石写梅,更强调五官与内心的呼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一般清高自负的李清照作梅词云:“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墨迹未干,就后悔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遗憾的是这位绝代女词人至死也没有读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第6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关键词:情感;体验;欣赏;想象;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52-01

“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就没有相应的审美层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音乐美、理解音乐美、体验音乐美、表现音乐美。以多种形式体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将美育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

一、理解作品,升华情感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歌唱教学要“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当演唱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演绎。在音乐学唱中要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以陶冶心灵的目的。所以说,音乐的教育本身是审美的教育,通过审美来获取音乐中的情感。所以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拥有丰富的音乐情感。

《爱的人间》这首歌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专门为盲童写的一首感人的歌曲,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观看残奥会视频,介绍青年盲人歌手杨光,8个月就因病而双目失明,他以乐观的方式寻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绘着美好的生活。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杨光用音乐唱出人的心灵、情感的美好、生活的恩赐。还播放了《千手观音》录像,借助音响资料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精神世界,感受残疾人以顽强的毅力超越残障、超越自我的人格魅力。充分让学生感受文化底蕴与内涵,让学生产生心灵与情感上的共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歌曲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学生。这样,我们就发挥了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提高了审美趣味,使他们不仅有美的心灵,更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尽情地领略美、创造美!

二、体验音乐,提升欣赏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指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的感受,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借助音乐欣赏培养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培养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想象以及理解。音乐的感知为音乐审美最初的阶段,是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所以,要了解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体会和感受,就必须使学生了解音乐里的情感。音乐的审美是无法脱离想象的,但必须要以音乐的情感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音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促使学生在音乐上的欣赏能力不断地提高。

如在欣赏《森林水车》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内容,上课伊始,我播放了欧洲古老的水车图片,并配以相应的文字介绍,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水车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不同的角色,一个组围成一个圆圈转起来表现水车的转动,很有力量和气势;一组同学表现水,通过手的上下摆动表现水的波浪。在音乐的表演中,表演者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升华和表现。随着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逐渐将感情投入到音乐中。

三、发挥想象,提高音乐表现力

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包括歌唱能力、演奏能力以及综合表演能力等。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唱歌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但仅仅唱会歌曲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使学生会唱歌、唱好歌,这样才能体验到歌曲的旋律美、意境美。合唱是训练学生音准的途径,很多教师认为一定要把单声部唱准再进行合唱,其实这样很难让学生真正唱准,合唱进入得越早效果越好。越早进行合唱训练,学生的能力提高得越快,学生能够参与唱出和声效果的美好享受是无可替代的。审美、艺术的表现功能,有助于克服机械、消极、被动的模仿论、反映论,突出审美创造美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表现与再现的统一,是中外美学、艺术的优良传统。

歌词教学是“音乐想象”的基础。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音乐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鲜明生动,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能力,要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音乐之美。将美育融入音乐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淡化技能、鼓励参与、培养兴趣,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愉悦和美的享受。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艺术审美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 次.音乐美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 闫 妍.浅议钢琴教学中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宿州师专学报,2002,6.

第7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一、我国古代“因声求气”的诵读实践

分析古文诸家的诵读经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诵读倡导的“因声求气”的诵读实践。所谓“气”,主要是指酝酿已久的成熟思想和积蓄压抑的强烈情感。

(一)诵读之目的在于“求气”

韩愈很看重“气”,他认为只有气盛,才能带来语言上的张力,只有蓄积已久的思想感情找到恰当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抒发,才显得有气势。徐梵澄更准确指出文章的“气”(生命力)“一诵读即知”。桐城派认为文法不可空言,而必以诵读古贤文章培养文气或辞气,从而立意作文。认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密咏恬吟”其实就是诵读,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更有利于读者悉心体察诗文深远的内在韵味。因此,在古文大家们看来,诵读的目的在于“因声求气”,在诵读中体悟先贤的思想和情感,在声调、韵律、节奏的变化中直接感受文章的气势和生命力。因为声音本身有种种格调,诵读时更有种种姿态和手势随之,它比无声阅读方式更能传情达意,更能表达文章的气势和生命力。

(二)历代推陈,精选诵读内容

由于诵读对文本情感和语言的特殊要求,古文大家们在整理和总结文论精华的基础上,特别编纂各类文选以适合诵读的需要。如桐城派在历代“文选”传统上进一步开拓扩展,编辑了范文读本,成为近代诵读的经典。晚清前较好的诵读范本有方苞的《古文约选》、刘大的《评选唐宋八家文钞》和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其中以《古文辞类纂》为代表。该书选录从先秦到清代古文名家名作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该书采辑之博,选择之精,分类之善,评校之妙,均超出此前历代文选,是古代最适合诵读的读本。

(三)适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诵读方法

在目前的课堂中,诵读与朗读等同,已沦为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事实上,传统教学中的诵读有着丰富的内涵,诵读方法也依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读”的腔调。语文教育家黄仲苏在《朗诵法》中将古人所言“诵读”分为四大类:诵、吟、咏、讲。“诵”读,即“诵谓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辨、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吟”读,即“吟,呻也,哦也。宜用于读绝诗、律诗、歌曲及其他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咏”读,“咏者,歌也,……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讲”读,“讲者,说也,谈也。说乃说话之‘说’,谈则谓对话。宜用于读语体文”。在传统书院、私塾中,诵读是其教与学的主要方式。

叶嘉莹在谈到古典诗歌吟诵传统时也指出,中国语文是“以一种独体单音的语文而要寻求一种诗歌之语言的节奏感,因此中国的诗歌遂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对于诗歌吟诵时之顿挫的重视。而中国古典诗歌之节奏感的形成,也就主要依赖于诗句中词字的组合在吟诵时所造成的一种顿挫的律动”。因此,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不让学生过早地了解意义,而运用“诵、吟、咏、讲”诵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的意韵,这正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二、诵读教学现状堪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同时,似乎传统又一次站到了现代的对立面,诵读教学方式被冠以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或“灌输式”,依然受到口诛笔伐。虽然诵读常常运用于课堂,但不过只是作为教学中无关痛痒的某个环节。诵读这一主要的传统教学方式,何以沦为“鸡肋”?追溯历史,我们可以从近代以来学校制度的变迁和教育内容的嬗变中得到答案。

清末以来,传统教育迅速向现代教育转型,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制度,则是完全改变了中国教育数千年来传统规制,走上了十足的西化形式。体现在学校课程设计上,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特别是进入隋、唐以来,学校教育以经学、史学和文学为核心内容的学校课程体系,变为以近代西式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第8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一、树立 “以文本促人本” 的意识

以课文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内外结合,广泛联系,辐射生活。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文化内涵,追求美好的人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实现两个前提:教师先进文本,教师先思学情

每篇教材都蕴藏着情感教育的内容,或多或少,或正面或反面,教师应从整体、局部挖掘,从中找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为他们所需要的情感教育内容。有时是爱自然、爱国家、感恩父母、情感意志力等角度,有时是一些微乎其微却一直影响人的一生成长的东西,如对事物的热忱、做事的坚韧性、对人的热心等,这些正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

如果教师用心灵贴近了文本,用情感体验了文本,就会发现《秋水》里有“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对亲人、对上级说话的艺术,《触龙说赵太后》里有劝说的步骤和最佳方式,《林黛玉进贾府》里有最妙的推辞的礼仪,《胡同文化》中有“忍”字精神对现代学生进行引导――哪些我们要忍,哪些我们不应该忍。教师激活了文本中潜在的鲜活生命力,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实施七点做法

1.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

转化角度,把社会视角转向学生个体,从成人经验转向学生体悟,从关注外部转向关注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教育而是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他们想学的东西,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说他们最感兴趣的话。合作课堂提供了很好的转化条件。

2.拓宽“文本”与“人本”对话的渠道

课堂上加入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元素,如《牡丹的拒绝》展示雍容华贵的牡丹图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加入林冲忍无可忍举枪杀掉陆虞候的片段,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加“人本”与“文本”交流的可能。

3.设置开放性题目

编写导学案时,设置开放性的题目,进行由文到人的教学搭桥,提供让学生“人本”发展的平台。

如教学《病梅馆记》时设置题目:我们是“病梅”吗?结果很多学生都回答因为有高考的压力,整天学习,我们是“病梅”。等学生稍微平静后,我引导他们返回文本,思考龚自珍笔下的病梅“病”表现在哪儿,再找出病梅形成的根源。学生安静地找,我再指导他们进行对照:你们是“曲了、欹了、疏了”,还是“直了、正了、密了”?你们是被人“斫正、删密、锄直,变得没有生气,无一完者”,还是可以通过学习提升精神层次、增加文化厚度,通过高考实现不同的人生目标?

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设计题目:在电影《杜十娘》中杜十娘投江前说:“我十娘所求不多,只想堂堂正正做一个人,可是……”杜十娘的悲剧给现代女性带来怎样的启示?无论是对生与死的思考,还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无论是对爱情对象的选择,还是对美好人生的执著,甚至是杜十娘不讲求任何物质功利条件的爱情追求,又何尝不是学生要学习和借鉴的呢?

4.打造和谐平等的课堂

呵护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与胆量,催化“文本”和“人本”的交流碰撞。

教学《项链》时,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有学生同情她的遭遇,更有一个男生随口说:“路瓦栽先生是个无能的人,因为他不能让妻子得到幸福。”大家都笑了,纷纷提出异议:他其实还不错,懂得设法拿到舞会邀请函让夫人开心;夫人没有参加舞会的服装,他能拿出存了许久的所有的私房钱;他能割舍自己的爱好成全夫人的兴趣;他能在舞会结束后贴心地为夫人披上自己悄悄准备的外衣;他能在丢了项链后独自一人承担寻找的任务;他为了偿还项链的债务,拿出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遗产;他甚至冒险到处借高利贷,每天辛苦替人写账目抄书稿,不离不弃用了十年的时间和妻子共同偿还债务。最后有学生这样总结:他是个真正的男人。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到这儿,我感觉还不过瘾,于是顺势引导:“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好男人、真男人变得如此狼狈、如此可怜?”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小人物的命运越悲惨越可怜,越能表现作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大罪恶的批判,完成了主题的挖掘。

对于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不要轻易放过,顺势让学

生回到文本发现答案,让他们不套用成人的、教科书的观点,而用真情实感与文本进行真诚的交流,我觉得应该保护这种“原生态”的学习方式。

5.多种方式朗读,给学生还原文本的机会

有幸听到这样一节示范课,授课内容是冰心女士的《谈生命》。刚开始授课,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配乐中,穿着白衫配着绿裙的女老师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而是童话式的述说,时而是勇敢地抒情,时而是低沉的吟咏,她用自己的声音、感悟与激情向所有人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无论是教师还是朗诵,都给人美的感受,让人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战胜困难,享受快乐。

多朗读,就能和学生一起体会《失街亭》中马谡三笑是一次比一次狂妄,一笑比一笑露骨。特别是读到最后一笑,与战前再三试探十分谨慎老道的司马懿一比,学生早就知道街亭一战还没开打,诸葛亮就输了,对罗贯中的写作技法心生佩服,逐渐培养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

6.举一反三,联系实际,进行由文到人的情感迁移

学习《红楼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人物命名的艺术;联系《药》、《祝福》中人名的特殊含义,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命名对近现代小说的影响;还可以联系自己的名字,解读自己生命的密码,领悟父辈的殷切期望。

7.进行“文本”与“人本”的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教学《我与地坛》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层层剥笋,进行“文本”与“人本”的换位交流。从身体上比较,史铁生是残疾的,我们是健康的;从亲情上比较,史铁生的母亲是爱儿子的,我们的母亲也是爱我们的;从心理上比较,史铁生经受磨难而异常顽强,而我们呢?再从行动上比较,史铁生立志为母亲写作,要活出一番名堂来孝敬母亲,而我们呢?在这样的换位比较中,学生领悟的不仅是母爱,更有了要与困难抗争的收获。

第9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一、卒章言“志”表真诚?

这是竞聘演讲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主要是指演讲者表明自己“上任”后的抱负和决心。在竞聘村委会主任的演讲会上,一位刚从管理学院毕业的小伙子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我虽然没有当干部的经验,但我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村的热情。如果选我当村委会主任,我保证两年之内实现以上规划,让咱村改变面貌。让大家人人抱上金饭碗。说到做到,决不放空炮。如不兑现,我甘愿下台受罚!不仅我这一百多斤要交给大家,我还要把我家的楼房和几万元存折都压上。”

他“明明白白”表明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使听众很快由怀疑、惊奇变为信任和亲近,话音刚落,台上台下便掌声一片。他的真诚深深感动了乡亲们,不少人都投了他的票。?

二、发出号召表真心有的演讲者还在结尾时直接向听众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这种“号召”大大不同于一般演讲的“号召”,它是以竞聘成功为直接目的的,说白了,也就是号召听众投自己的票。例如,在某企业竞聘副经理演讲时,一位演讲者在演讲结束时直截了当地向听众说:“同志们,朋友们,请大家助我一‘笔’之力投我一票吧,因为选我就等于选了你自己!”(掌声热烈)

他的这一号召很管用,言语不多,却亲切感人,如同一根魔棒一样触动了听众的心灵,使大家的心和他紧紧拴在了一起,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以“谢”圆场表真情

当竞聘演讲结束时,一般都要礼貌地说声“谢谢”。但“谢”字也有会说不会说之分,会说的,不仅可以表示自己礼貌待人的文明素质,还可成为沟通人们心灵的虹桥。

请看下列三段结尾: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最后,让我再次感谢领导给我这个难得的竞聘机会,感谢各位评委和在座的所有听众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今天天气这么冷大家还都来捧场,这使我非常感动。无论我竞聘是否成功,我都要向各位领导、评委,和在座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说完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以上是三名演讲者在同一次竞聘演讲会上的结束语,虽都是言“谢”,但第一个人的有“客套话”之嫌,掌声一般。第二个人的“再次感谢”比第一个人的要显得真诚,因此获得的掌声较热烈。反响最强烈、给听众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三个人的结尾,他字字含真情,句句发肺腑。所以在他下场之后,人们还在为他鼓掌。由此看来,“谢”字里面也大有文章。

四、巧借“东风”表决心

这是一种借他人结尾作为自己结尾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顺手牵羊用别人结尾中的原话来表自己的志向;二是简单汇总他人的“意思”作为自己的“意思”。如,在竞聘厂长的演讲会上,许立华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刚才刘勇同志说的完全代表了我的心,那就是:无论能不能获得这个职位,我都要发奋图强,为咱厂迅速创造新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掌声)他巧妙借他人之言表达自己的决心,看似重复却又新鲜,不仅没有拾牙慧之嫌,还能让人在重复之中看出演讲者不凡的智慧。

在竞聘校长的会上李连山是最后一个出场演讲的,当他看到前边每个人最后都是希望和决心作结以后,他没有再讲自己的决心,而是灵机一动说:“朋友们,至于决心在这里我也就不表了,因为前边每一位竞聘者的心声就是我的心声,他们的决心就是我的决心!”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会后人们说:“他的这种方法很不错,不表决心胜于表决心。”

五、借景抒情显水平?

在竞聘演讲结尾时如能巧妙地借用当时的景物来抒情表志,也可助自己一臂之力。一次,县委在县大会议室举行副局级干部竞聘演讲会。那天天很阴,当诸葛洪钢竞聘教育局副局长的演讲就要到尾声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几乎淹没了他的声音。他稍停顿了一下,指着窗外说:“同志们,听着窗外响起的阵阵春雷,我的心中不由得一震,是啊,我们的屋内不也是春雷滚滚吗?干部聘任制度改革的春雷正在我们这块天空上震响,在这场竞争中也许我只是一个过客,但我要张开双臂,为春雷春雨的到来而欢呼!”

他巧借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起那些“背稿”的演讲者来显然棋高一筹。他的讲话激起了如雷般的掌声。会后人们还对他的机智赞不绝口。

六、设问收束增语气

“同志们,当听完我的构想以后,也许你会想:你的想法倒挺好,可实现得了吗?说实话,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不是神,我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要是光靠我自己,甭说是三年,就是三十年也实现不了。可古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在座的各位都?着膀子和我一起干,我敢肯定,不久的将来,梦想定会变成现实!”(热烈掌声)

这位竞聘者在讲完自己的实施方案后,先抓住听众的心理来了一个设问,但他并不急着回答,而是故意用否定的话荡了一个“秋千”,之后再进行肯定。话语不多但含义颇深。其一,表明了自己的自知之明的态度;其二,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自己的构想并非是“吹牛”,从而激发了大家对自己的信任;另外,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全体听众的信任和自己的决心。?

有时为了表“情”的需要,还可以用反问句作结。如,一位年轻人在竞聘乡长演讲收束时说道:“大家知道,我是一名孤儿,是在党和乡亲们的关怀培养下长大的。如果不当好人民的公仆,不把乡里的事办好,能对得起培养我的党吗?能对得起各位父老乡亲吗?”他的反问加强了他要当好乡长的语气,犹如一股强劲的风,吹动了听众的心,全场掌声一片。?

七、欲说还休耐寻味?

这是一种欲言又止的含蓄结尾法。?美国一位演讲家说过:“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到时果断收束,未尽时戛然而止。”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演讲在处于的时候,听众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情绪和能力都由此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中突然收束,那么保留在听众大脑中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如,一位中年妇女在竞聘居委会主任时,结尾用了这样两句话:“最后,我也不想再表白什么了,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我相信大家的眼睛。谢谢。”(热烈掌声)她在讲完构想之后既没有表决心,也未发号召,而是以虚代实,用一两句话突然煞住,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情绪和节奏之快让听众始料不及,心里不由一震,于是一个良好的印象就在大家心里定格了,很是耐人寻味。?

八、名言作结添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