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类中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如何加强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行业竞争趋势日益增加,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必须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对建筑企业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建筑行业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保证提高企业的中和素质和正佳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从而使生产经营理论有效的实施,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和资料的可靠性,以防止经济内部出现偏差和重要方针决策失误,经营风险等推行的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内部管理行政控制主要包括对计划、决策、生产、质量、技术、设备、物资、人力资源、销售等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包括对财务收支的批准权限、计划预算、核算、审核、分析和处理各种会计信息资料及出具财务报告的手续、程序、步骤和方法等的控制。一下我们讨论建筑企业内部错在的问题,病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一、建筑行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当今,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这一种普遍的现象,即起也对自己的内部员工不够重视,企业的管理机构和组织不够合理,而企业的管理者对该行业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甚至根本就为学习过该行业的知识,并且,由于企业的领导对企业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起不了相应的约束作用,这样就导致了严重的内部控制出现严重失调现象。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执行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切内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大部分建筑施工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由相应的机构制定的,往往是各个部门一起总结后,综合起来作为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做也有一定的有点就是概括的比较全面,但是,制定的制度不够专业,且约束力低。并且许多制度自之间存在冲突,发挥不出有效的控制作用。其次,企业内?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倍钥刂浦贫热狈ψ愎坏娜鲜叮嬖谀诓靠刂浦贫炔煌晟疲葱辛Σ畹认窒蟆?/p>
各个项目风险制定不够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对市场的风险预防不够积极,且防御机构不够完善,对风险的评定缺乏该口型的认识。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对市场的调查来自与一小部分的调查,对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透彻,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岁管理和控制断魂南国各方面带来的不利没有预定的估。
企业内部控制监制不够得当,内部审核不被够严谨,尤其实在建筑施工企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要严格的执行。通常,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和纠正体系。
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在财务和建材挑选上工作态度不认真,由于企业受先前观念的影响,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的整体监督意识不强,法律认识弱。当今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素质不高,学历低,业务生,缺乏判断能力,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只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企业应如何使建筑行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得到完善,何使企业的内不控制制度严格有效的执行?如何提高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我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内容: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与员工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整体工作人员对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养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一寸的主流意识,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无形的、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力量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内部控制是各单位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业务组织形式和相互制约的职责分工制度,其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规范性,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两者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支持,而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内部控制的理念注入到企业的管理文化中,可以使建筑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这样内控实施的效果就好,企业的效益也就好,竞争力也就无形中加强了。
(二)重视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
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货币资金作为建筑企业内流动性最强、控制难度最大的资产,企业要更加重视对其的管理。在资金管理上,主要存在资金管理分散、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有的建筑企业图一时的方便设立多个对外银行账户,使得资金无法集中管理和使用,同时多个银行账户也给资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如果管理不严格,很容易出现资金被侵占、挪用等现象。针对上述情形,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如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还可以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但凡是涉及到款项和财务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负责,同时会计审核人员要把好关,做好凭证的复核工作。建筑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加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管理,明确审批人员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程序以及具体可以批准的金额等。
(三)重视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人员是受所有者之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可靠地计量、确认、记录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筑企业参与的经济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会计人员转换为会计信息为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全面的掌握企业各种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同时,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也可作为各部门考核激励的依据;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信息与沟通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的编制表现出来的,这些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工作。毋庸置疑,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信息中心,由会计人员负责内部控制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重视建筑企业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贯彻和预期目标的取得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地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得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建筑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层的级次就越多,经营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就越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客观地识别和评估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负责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可以视成本效益和企业人员的素质情况,将内部审计外包,减少审计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三、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明确的得出,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最主要的因素决定于公司的内部人员,所以提高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意识最为重要,其次,企业的内部制度的执行力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可以逐渐完善,另外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监督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一定的影响,企业要着重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时监督,确保其严格的执行,才能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丁玉海.论建筑行业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 2011(17) 85-86
[2]马玉涛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商情》2009(13) 34-35
[3]马冬梅.浅析加强企业内部控制[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11) 91-92
[4]刘世.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 113-114
[5]罗胜强.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与案例解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01)
[6]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05)
[7]梁晟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合规实务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04)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3.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中图分类号:J525.1 文献标识码:A
盆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熔造型艺术和园艺科学于一炉,是以植物、山石为主要素材,通过立意、造型、布局、养护等艺术的和科学的手段,在特定的盆盎内构成立体景观,以小中见大为特色。这门反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统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几近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在艺术界和科学界的地位还有待提高。本文通过对1978-2008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发表的以“盆景”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研究分析,为把握今后中国盆景的学术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况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以“盆景”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30年(1978年11月17日至2008年11月17日)里发表的文章多达2292篇。从发表年度来看,1979-1988年间发表的以“盆景”为关键词的文章是130篇;1989-1998年间发表445篇;1999-2008年间发表1717篇。
但从其出版来源看,绝大部分发表于《花木盆景》、《中国花卉盆景》、《园林》、《农村百事通》等科普刊物上,占总量的90%以上发表于《河南林业科技》、《安徽农业科学》、《湖南林业》、《广东园林》、《天津农业科学》等中级科技期刊上的关于盆景的文章不到3%;在《中国园林》(9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7篇))等高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更是凤毛麟角。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盆景艺术论文较为少见,如作者在美国的《园艺技术学报》发表的论文[1]。
从研究层次来看,关于盆景的2292篇文章绝大多数为专业实用技术介绍、行业技术和职业指导,以及大众文化和高级科普文章。即使包括科普类杂志在内,能够归属自然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政策研究类的有关盆景研究的文章也仅占总数的7.3%,而且,这些研究文章仅有3篇获得基金资助,分别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和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各一项,迄今尚未有国家级的盆景研究基金资助。。
研究生学位论文反映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通过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盆景”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表明,近30年(1978年11月17日至2008年11月17日)里,仅有5位硕士研究生以盆景为学位论文研究题材,其中,只有2篇是关于盆景艺术的;没有博士生对盆景艺术进行专门研究。
我国盆景界的技艺交流和展会十分活跃和频繁,然而,在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里,没有关于盆景的重要会议论文集收录;只有在其他主题的重要会议中,检索到8篇关键词是“盆景”的学术论文,均是2000年以后召开的。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关于中国盆景的起源与历史研究
贾祥云、贾涛、夏名采(2001)的研究结论认为[2],盆景艺术同园林艺术一样,受中国传统自然山水诗、自然山水画的影响,追求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内涵。关于盆景形成时代,众说纷纭,过去以唐代章怀太子墓的壁画为依据,将唐代定为中国盆景的形成时期。但是经多年研究考证和新的考古发现,全面而翔实的考古材料证明了中国的盆景最迟在1500年前的北齐时代已经形成,并且已作为礼品向外宾赠送。据此,中国盆景的形成时代从唐代向前推进了一个半世纪。中国盆景艺术是世界盆景的源头,对世界盆景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韦金笙(2001)分析了中国盆景的历史、流派及艺术欣赏意境[3],指出盆景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珍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知考古、文献记载,起源于东汉(公元25-220年),形成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兴盛于明清(公元1368-1911年)。盆景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
胡一民(1999)研究了我国元代盆景技艺,认为在中国盆景发展史中,有关元代的盆景技艺是一个研究断层[4]。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著述的盆景专著,对元代的盆景技艺几乎都没有深究,仅提及元代高僧韫上人的“些子景”而已,其根据是蒙族入主中源,崇尚武功,不重视文化艺术的原因所致。该学者查阅了有关史料,经对比分析,得出了与上述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
李树华(2007)对中国盆景的形成与起源进行了全面研究?[5],认为先秦时代以前(公元前221以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盆景产生基础的自然观、陶瓷技艺、园艺栽培技术以及爱石风习已经形成;验证了有关盆景起源的各种学说;概括了我国盆景艺术形成的过程,亦即盆景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昆仑神话与神仙思想、“一池三山”园林手法的出现、缩地术与壶中天、博山炉与砚山的流行等诸阶段,到了汉代,盆景最初出现。
李树华(2004)立足于古典文献资料与绘画作品,专门对我国梅花盆景的产生、发展与变化进行了考证研究,提出由于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促使赏花成为一种大众时尚,文人盆景开始盛行,而梅花盆景最早也就出现于宋代[6]。同时进一步探明了我国梅花盆景流行地区的变化,梅花盆景制作技艺的发展以及各发展时期梅花盆景使用的梅花品种。
此外,李树华(1997)也对我国明代末期五篇盆景专论进行了文献分析[7]。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五篇盆景专论的作者、收录书藉、写作年代以及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了相互间的写作关系、总结了当时盆景的名称和主要植物种类,同时还提出明末的这五篇专论是我国盆景发展史上鼎盛时期园艺文化中的一笔财宝贵富。
(二)关于中国盆景的分类研究
唐贝(1987)根据中国盆景发展的现实情况, 博采众家之长, 提出了五级分类系统, 即将中国盆景划分为三类、五型、四个亚型、若干式、四个号[8]。根据盆景用材的不同,将其分为桩景类、山水类和树石类。其中,桩景类分为自然型和规则型,再根据其枝干特征分为四个亚型,每个亚型中包含若干式。山水类又分为水盆型、旱盆型和水旱型,每个型下包含若干式。按盆景尺寸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大号为80-120cm、中号为40-80cm、小号为10-40cm、掌上盆景为10cm以下。
傅珊仪(1988)在探明盆景范畴的基础上,将盆景分为植物盆景、山水盆景、壁挂盆景、组合盆景和工艺盆景五大类[9]。其中,植物盆景中分为树桩盆景、丛林盆景、竹草盆景、插花盆景四类;山水盆景中分为水景、水旱景、旱景三类;工艺盆景中分为岩石盆景、树木朽皮盆景、塑料盆景和石玩。
周政华和李怀福(2002)研究认为,中国盆景源远流长,流派众多,类型复杂,形式多样[10]。长期以来,中国盆景的分类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给中国盆景在科研、生产、评比、销售、教学、著述、学术交流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争论和麻烦,对中国盆景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他们在研究了中国盆景的各种分类方法、中国盆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并详细论述了“中国盆景系统分类法”。该方法提出了“类――型――组――式――号――名”的六级分类体系,把现有的中国盆景分为三大类、七型、十六组、一百零一式、五号及不同景名。
明军、廖卉荣、陈辉和汪敏(2001)研究了盆景分类的历史和现状,认为现有的盆景分类方法中存在着概念不清,分类标准、等级不统一等问题,并且提出了盆景分类的新系统[11]。该分类系统以主景材料作为第一级分类等级类的标准,分树木盆景、树石盆景、山石盆景和其他盆景4类;以干数、景型作为第二级分类等级型的标准,分七个型;再以干形,干姿,枝姿、峰数等因素为第三级标准划分不同的式;最后将所有盆景按盆或山石、树木的大小、高矮划分成5个规格型。
(三)关于中国盆景艺术风格与流派的研究
钱安(1985)认为虽然我国盆景制作种类繁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但归纳起来,只有北派和岭南派两大派别[12]。并且从树种选择、造型与栽培养护和艺术构思等方面,比较了两大流派的风格差异。
胡挺进、彭春生(2003)对盆景的风格因子进行了探究,提出盆景艺术风格是盆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外在表现,它对盆景艺术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对盆景的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于盆景的风格[13]。基于对艺术发展规律和中国各种艺术风格盆景发展历史的研究,他们详细论述了影响盆景艺术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外在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怎样给我国盆景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欧阳广和梁广茂(1995)总结了岭南盆景艺术的发展状况[14]。认为岭南盆景是我国南方文化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历来为城乡居民所喜爱,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岭南万户皆春色”([宋]苏轼诗)的景象,到了清代已是“风俗家家九里香”([清]屈大均诗)。改革开放以来,岭南盆景更是身价倍增。首先是随着城市宾馆的崛起,高档盆景随同来自外国宾客,纷纷被请进高级宾馆,代表中国古老艺术,陈列于宾客必到的客厅、走廊,参与迎接五洲嘉宾。其次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岭南盆景作为中华艺术作品,倍受海外人士的青睐,纷纷飘洋过海,落户五洲各国。第三是随着我国南方城乡居住条件的改善,岭南盆景又纷纷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城乡居民经济、文化生活改善的一个明显标志。第四是岭南盆景艺术的研究机构、生产基地、学术团体、盆景展览、学术讨论以及盆景艺术出版物,有如雨后春笋,盆景艺术创作界和理论界,纷纷探索岭南盆景艺术发展的新机遇、新起点,研究创新的途径,追求时代的新目标。
曾雪宏(1997)对岭南盆景进行了研究总结[15],指出岭南盆景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一块瑰宝,长期以来,岭南盆景多在露天花园、阳台、天台供人欣赏。随着国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宾馆、酒店、写字楼越来越多,岭南盆景摆设在宾馆大堂、室内会客厅,无疑是一件有生命的艺术作品,给人很高的艺术享受和熏陶。但岭南盆景品种都是阳性植物,向来都是室外栽培,室内光线弱,相对湿度低,尤其在宾馆、酒店空调环境下,对盆景观赏期有很大影响,应当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何少云和黄淑美(1999)从纵向的角度研究了岭南盆景美学思想。指出受地理环境、经济、技术和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岭南盆景美学思想具有自己的特征。岭南盆景艺术是以形传神,以神达意的[16]。
何应基(1990)在对岭南盆景的研究中,归纳出一些盆景制作名家的个人风格[17]。比如以孔泰初为首的“苍劲浑厚”风格,以素仁为代表的“清疏秀雅”风格,以陆学明为首的“苍劲潇洒”风格等。作者认为,虽然岭南盆景有一般的结构模式,但由于各制作者风格各有不同,所以岭南盆景无固定的绝对模式可寻,这也是其成功之处。
在各盆景流派的代表人物研究方面,吴锦胜(2002)对岭南盆景代表人物素仁作了专门研究,认为其作品大胆突破了一般盆景所刻意追求枝无寸直的要求,勾勒出空静圆满的态势,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同时调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来营造出静境,让人获得安静闲远、心灵融合自然、远离喧嚣城市的美妙境界,闪烁着空灵的禅意[18]。
(四)关于中国盆景艺术审美问题研究
徐志苗(2001)认为,近20多年来,我国的盆景艺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沐浴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茁壮生长,空前发展,不仅在数量上迅猛增长,而且也带来了质的飞跃[19]。盆景理论的研究也比较活跃。盆景的发展需要理论导向。如果冷静审视一下盆景理论研究的现状时,就会感到理论研究还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
按照方志鹏(2003)的观点,在当代盆景界,上至名家巨匠,下至后学稚子,都是以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式”盆景为创作目标[20]。“自然式”盆景已形成一股主导潮流。对“自然式”的追求,给盆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盆景艺术由边缘艺术或“准艺术”走向高等艺术的必由之路。
周武忠(1997)探讨了在艺术与审美范畴内盆景的意义和特点。认为盆景是活的艺术品,具有现实的时空与艺术的时空的审美二重性[21]。中国盆景艺术的美可以从“美在物理,美在创造,美在奇丑,美在意境”这四个方面着手探讨;欣赏中国盆景可概括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赏者在感受作品具体形象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联想、想象、移情、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于盆景的艺术审美欣赏活动。
吕坚(1993)总结了微型盆景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22]。认为微型盆景作为一种感情载体,突破了有限的空间,超越了外在素材和形象的束缚,极大程度地诱发了人们的想象。微型盆景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此。
孟兰亭(1995)研究了中国绘画与中国盆景的关系,指出二者都属于造型艺术,并且在构思、布局、造型、题名等方面也有着很多相同之处[23]。绘画是在一定的尺幅上以笔墨写出大自然的形象,盆景是在一定的领域内以树、石、配件来塑造大自然的形象。二者可谓是异工同曲。盆景艺术和绘画都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艺术作品的创作最终目的,是作品的灵魂。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多研究中国绘画的理论和领略大自然。中国绘画创作,首先是“立意”,然后进行构图。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三远法”。一,高远:自山下而仰望山巅,高峰林立,远而且高,其势突兀。山水画用以表现山川雄伟、壮丽。二,深远:自山前观山后,曲径通幽,“望之无穷尽,不知千万重”。其意境重叠,尽头别有洞天。既能表现景物的深度,又有远的感觉。三,平远:自近山望远山,其意冲融,缥缥缈缈,给人以空洞的感觉。
黄映泉(1999)认为对盆景美学的研究应有其特殊的内容[24]。作为造型,它不但具备形体美(形式美),而且具备意境美(内容美)。它的素材是有生命的树木花草,生机蓬勃,因而盆景又具有生命活力((生气贯注美)。诚然,树木花草这种生命活力的美属于自然美的范畴,但盆景中的树木花草由于有人的有意识地施加作用(艺术劳动和科学管理),所以盆中树木花草的生命活力美就不是一般的自然美,而成为艺术和自然相结合的美,是渗透着自然美的艺术美。
李整军(1990)较为详尽地阐述了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认为掌握艺术的美学特征对于创作和鉴赏艺术作品都有指导作用[25]。对美学特征认识的深浅,直接影响作品的创作和鉴赏。该学者认为,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四项:一、艺术形象的不稳定性和可逆性;二、形象的直观性与强烈的感情性;三、审美、实用的统一性和民族、地域的差异性;四、物质材料对形象创作的局限性。
贺淦荪(1996)在对树石盆景的研究结论中指出,盆景是以树、石为主要用材,借以表现自然、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活的艺术品[26]。中国盆景源远流长,它以饱含诗情画意、讲求神韵和意境的艺术特色,闻名于世。主张动势盆景的造型应该是“创意为先,以动为魂”,在深化单体造型的基础上,沿着“树石”、“丛林”、“组合多变”的方向发展。
徐志苗(2004)分析了盆景作品的三重性,指出盆景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载体发展到今天,其普及程度、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27]。在大好形势下,有许多问题需要冷静地去思考、去探索。盆景艺术被称为高等艺术,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为何独高,自有其质的规定性。在纷繁的盆景家族中又如何权衡其高低雅俗,也需要有公允的价值尺度。
(五)关于中国盆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兰海波、肖建忠、张媛、郑宝强、齐靖(2007)分析了果树盆景的应用发展现状[28],指出果树盆景是盆景中的一枝新秀,通过对果树盆景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盆景植物培育中的应用大致可归纳为快速培育、矮化和整形及促花保果等几个主要方面,并列举了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盆景制作中的应用实例,着重介绍了生长调节剂在延迟果树盆景植物落果方面的研究进展。
覃超华(2001)对“盆景不超一米二”的传统说法提出质疑,认为盆景体量的增大,是一种创新[29]。大型盆景同中、小型盆景一样,都是运用“缩龙成寸”、“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概括反映自然。大型盆景突破了传统盆景个体体量的框框,它仍然遵循盆景创作的基本法规,仍然具有盆景的所有特征。所以,它同一般意义上的盆栽、园林绿化树有质的区别,它是盆景艺术的范畴。
方志鹏(2003)对“传统”、“规则式”、“继承传统”与“创新”等概念作出自己的诠释,提出“继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30]。并且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盆景艺术创新的动力:首先,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新的创作理念必将出现;其次,随着创作者素质提高,盆景创作的匠气将会减少;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盆景制作与养护将更趋完善;第四,随着创作者的探索,表现形式也将更加丰富。
周武忠(1988)对悬挂式盆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价,认为这是在盆景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也为盆景艺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艺术中的普及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31]。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即壁挂和盆景。壁挂的取材十分广泛, 常见的如陶瓷盆、竹编、画框等。壁挂的大小、形状和色彩都要与组合的盆景相协调。“ 盆景”仍是悬挂式盆景的主体, 但由于悬挂的需要, 不仅所用的容器更为玲珑精巧, 而且盆中植物的造型要求亦更为讲究, 要符合“画的构图”。
三、研究展望
早在1989年,著名盆景艺术家耐翁就呼吁盆景的学术研究[32]。他认为盆景艺术家是中国盆景事业的中坚力量。在盆景事业迫切要求进一步发展的今天,盆景艺术家必须真正地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并有端正的艺术道德、高超的艺术风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切实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以获得社会的拥护和尊重。当前,盆景艺术家所承担的使命首先是应大力提倡学术研究。这是提高和发展盆景事业的主要手段,我们的方针是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应该反映生活,作为形象艺术的盆景也应如此。而作为盆景创作者的艺术家们不仅仅要用作品反映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和人们现实生活,更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积极探索和总结盆景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要善于运用新材料,吸收新技术,寻找新题材,反映新生活,创造新形式,为传承和创新我国盆景艺术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只要盆景艺术家们将创作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样投入学术理论研究中,必然会积累和产生丰厚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必将孕育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盆景艺术的发展历程,展望21世纪的中国盆景艺术前景,我们充满信心,因为在新的世纪里是人材辈出、艺术繁荣的时代,只要我们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不断进取,中国盆景艺术还将在世界艺坛上展现出强国的风采。(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 Zhou, Wuzhong. Penjing: the Chinese art of Bonsai[J]. HortTechonology, 1993, (2):150-154.
[2]贾祥云、贾涛、夏名采.中国盆景起源研究――中国盆景艺术形成于魏晋南北朝[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1,(6):9-11.[JP][3]韦金笙.中国盆景的历史、流派及其艺术欣赏意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5):81-83.
[4]胡一民.论我国元代的盆景技艺[J].广东园林,1999,(3):25-26,43.[5]李树华.中国盆景的形成与起源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7,(10):44-53.
[6]李树华.中国梅花盆景史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12):101-105.[7]李树华.关于我国明代末期五篇盆景专论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7,(1):40-43.
[8]唐贝.盆景分类之我见[J].中国花卉盆景,1987,(3):29.
[9]傅珊仪.中国盆景分类法[J].中国园林,1988,(4):59-61.
[10]周政华,李怀福.论中国盆景系统分类法[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2,(5):18-21.
[11]明军、廖卉荣、陈辉、汪敏.盆景系统分类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6):59-63.
[12]钱安.我国现代盆景的风格流派[J].中国花卉盆景,1985,(2):15.
[13]胡挺进、彭春生.盆景风格因子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4-57.
[14]欧阳广,梁广茂.论岭南盆景艺术的发展[J].花木盆景,1995,(5):20-21.
[15]曾雪宏.岭南盆景室内摆设与复壮研究[J].花木盆景,1997,(2):32-33.
[16]何少云,黄淑美.中国岭南盆景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20-124.
[17]何应基.岭南盆景名家风格简介[J].中国花卉盆景,1990,(Z1):1.
[18]吴锦胜.读素仁盆景风格[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 ,2002,(3):19.
[19]徐志苗.国盆景艺术流派何去何从[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1,(10):14-17.
[20]方志鹏.对“自然式”盆景的理解[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3,(12):18-19.
[2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46-49.
[22]吕坚.微型盆景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J].中国园林,1993,(2):13.
[23]孟兰亭.中国绘画与中国盆景[J].花木盆景,1995,(2):22.
[24]黄映泉.有关盆景美学的探索:美是难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J].花木盆景,1999,(1):18-20.
[25]李整军.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J].广东园林,1990,(1):37-38,40.
[26]贺淦荪.论树石盆景[J].花木盆景,1996,(5):20-25.
[27]徐志苗.论盆景作品的三重性[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4,(11):14-19.
[28]兰海波、肖建忠、张媛等.果树盆景的发展现状及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进展[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645-649.
[29]覃超华.论大型盆景――也谈盆景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广西林业,2001,(4):32-33.
[30]方志鹏.谈盆景的“传承”与“创新” [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3,(9):12-13.
关键词:5M1E 会计课程 会计课程教学 会计课程教学过程
一、引言
会计课程教学是理论界普遍探讨的热点问题。纵观近年的研究成果,一类是从会计教学体系、会计教育等方面做出的系统性研究,如“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对策”、“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等;另一类是从具体教学方法或结合具体会计课程做出的针对性研究,如“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策略分析”、“《基础会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沙盘模式教学情景设计与实践”、“《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探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经管类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思考”等。本文对这两大类中涉及到的与会计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及理念、会计课程的课程设置、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总结。
二、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及理念 潘煜双等(2009)认为,会计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分层次确定各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应定位于培养一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凝练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提高专业的适用性。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实务型,学术型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型,培养学生具有研究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研究生教育更要强调学术研究能力,地方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复合型,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孟焰(2008)认为,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美、英国家的会计教育目标,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并随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寻找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要从目标设定这个视角加以审视,即会计人才的供求双方需要及时有效的沟通。美、英大学会计教育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是与其对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大学的会计教学能够培养出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人才,会计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李长青认为,会计教育要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职业技能要求,找准学校专业定位,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变静止的教育观为动态的教育观,应从满足通识教育、突出特色教育、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等角度来调整课程体系构成,整合课程内容。栾甫贵提出了会计学专业中要坚持的哲学思维、比较教学、解惑教育、整体理解、经济后果、产权维护、管理思维、服务管理、道德教育、政治协调等十种教学理念;王爱国教授认为,30年来我国会计教育理念可分为专才教育理念和通才教育理念阶段。他倾向于通识教育理念,赞成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专业教育。综合以上专家的观点,对于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及理念,不管各位学者是从教育的层次出发,还是从国内外的比较出发,还是从学校的定位出发,甚而至于从思维的逻辑角度和方式出发,基本都本着通过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正如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的:“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为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成为社会所认可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学以致用的实战家。
(二)会计课程教学的课程设置 李秀莲提出了构建“柔性”课程体系、加强系列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的对策。曲吉林认为,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构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朱莲美提出了一套以财务报表为核心,旨在培养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戴新民教授根据CPA专业的素质要求,提出应该设置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五大模块课程体系。王华认为,要以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作为导向来设计和设置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要从专业能力培养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要淡化专业学科界限,改变专业课程过多,专业课时大的现状,要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孟焰(2008)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改革开放的前十年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已经非常接近于发达国家,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高校中,教学计划更新速度比较慢,已经发现了不合理的教学结构,却迟迟不肯做出变更;此外,因人设课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必要的课程可能因为师资的缺乏而最终被放弃;再者,开设课程的先导课程规定不够明确,或者干脆没有强制的规定。李晓慧(2009)认为,会计课程体系应当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既突出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又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从社会、经济、生活大背景中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纵观以上专家的观点,会计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上文各位专家提到的目标和理念,同时,考虑会计课程本身的学习特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一种重要的商业语言和工具,服务的行业较多较杂,即会计课程的学习是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服务的,但又不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感,因此,要将会计课程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
(三)会计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 刘永泽(2004)系统阐述了实现会计教学内容、会计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国际化的途径和对策,强调会计教育要通过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等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李晓慧(2009)认为,会计课程教学应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学和体验”为主。减少老师课堂讲授知识和概念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利用“课堂圆桌会议”、学生演讲、案例讨论、做试验或实操等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传授学生如何学习会计,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如何利用获取的知识来合理配置资源及动手分析和决策,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动和反馈,鼓励学生及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不断进行演练和实践。孟焰(2008)提出,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在技术层面落实,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大行其道。常说重要的是给学生捕鱼的网,而不只是那条鱼,但问题在于教师可能也没有那张网。这完全不能归咎于教师个人,因为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课题、课堂讲演、分组辅导、校外实习等丰富教学方法的采纳必须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为实施的保障,现有的课时安排、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等都要重新设计。启发式教学无疑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国际会计师职业教育标准指出,职业会计师所需要的技能包括智利能力、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能力、交际和交流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五个方面。这些技能的培养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国际教育准则》明确提出了鼓励会计职业教育者“使用一种广泛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中就包括发达国家的会计教育目前所采用的案例教学、研究计划、小组学习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综合以上专家观点,可以看到,会计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理论界已经总结的较全面了,并且相应具体方法也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关键问题是长期以来的教学观念和习惯,这些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是否均得到有效实施,在实施中的瓶颈是什么?值得探讨和研究。
(四)会计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 李晓慧(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的实地考察,发现英国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的考评其实也是与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的,由课程论文、小组作业及期末考试三部分构成,其中,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课程论文的评价主要通过参考文献的数量及其对文献的评述和引用、研究方法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小组作业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演讲的结构和内容、每个成员演讲的语言表达、观点阐述、证据与观点。孟焰(2008)认为,我国本科会计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存在不少弊病。很多课程的成绩是由期末一次考试的成绩决定的,如果不按试卷成绩上报教务部门会有麻烦。考核标准绝对单一,这不但有失公允,也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态,即使平时不用功(甚至不上课),考试也能过。美、英国家商学院将平时成绩纳入总成绩的方法很值得推广,但要注意避免平时成绩评定的随意性,力求按学生的努力程度加以区别。刘永泽(2004)认为,我国目前在评价学生时,都是以学校为主导,但学校在进行评价时过分强调全面发展以及评价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不关联,学校对成绩的考察仅限于必修的分数,导致其他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处于下风,然而这些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对必修分数的考察又只注重卷面成绩不重视实际能力,只注重期末成绩不重视平时成绩。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仅凭考试来定夺,知识掌握不很扎实的学生往往靠临时抱佛脚能取得好成绩。因此,需要改变学生评价方法,应将学校主导型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该调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考察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这种调查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的首要选择。综合以上专家观点,会计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首先是跟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其次会计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灵活度,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人为操纵、不客观、不好量化的弊端;再有就是刘教授提到的可以结合市场这把尺子来衡量,因为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接受市场的考验的,这种观念可以理解,但具体怎么落实、可操作性如何?总之,考核学生其实也是在考核教师,具体怎样有效的考核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
三、基于5M1E理论的会计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一)人(Man) 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者都影响了最终的教学质量。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加以分析。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是理论和实务联系较为紧密。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的基础,抽象、晦涩难懂;会计实务:会计理论的运用,操作性强。与此同时,要想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那么对会计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作者认为会计教师应主要具备如下这些能力:第一,会计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专业知识不单指狭义的会计知识,而应是广义的专业知识,即除了会计外,还应精通与会计相关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等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触类旁通;第二,会计教师不仅应具备上述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说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这也是会计课程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游刃有余;第三,会计教师还应具备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广博的其他知识,比如文学修养、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等,这些都可以使授课锦上添花。因为做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讲授会计课程时,更要求教师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问题形象化…这种讲解能力与教师广博的知识面是分不开的。至于学生这个因素,虽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直接因素,但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的素质相应也有差别,在此无需展开描述。
(二)法(Method) 教学过程不同于生产过程的另外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方法。生产过程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定、程序化,而教学方法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比较灵活。如果说“人”的因素是教学质量的根基,那“法”就是教学质量的灵魂。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个宽泛的大概念,我将其划分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的具体方法两大方面。教学理念方面,我们应摒弃以往一堂课,一本教材,教师按大纲将内容讲解完就走人,学生上完课就万事大吉、大功告成,学生和教师互动很少的方式,而应本着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在本科阶段的会计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按照教材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还要给学生指定几本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其他版本的教材让学生去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编者对同一知识点的诠释,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老师所讲知识点进行复习、深刻理解的过程,比单纯布置一两道题目的效果要好。除教材外,还应指定一些跟专业相关的期刊杂志让学生看,这些杂志既应包括与会计相关的学术性的杂志,也应包括与企业、管理等相关的杂志,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有助于学生日后科研方面的发展。这样,最终使学生感觉到,上完课只是他学习的开始,形成学生自主看书钻研,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良好局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备课,由于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知识点的微妙变化、相互关联,备课时都要把课上要讲的内容再看一遍,保证自己确实搞懂了。然后再考虑怎样讲解,以使这些晦涩的理论比较容易的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备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就要充分调动自己掌握的其他知识,梳理讲课思路,组织授课语言,将所讲的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理论通俗形象化。其次,谓厚积薄发,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讲课顾名思义,讲解课程,语言方面的运用在上述备课过程已经提及,除此之外,教师讲课还会利用相应的辅助工具。当今,教师的教学工具不仅有黑板(粉笔),还有电脑(投影仪),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板书,还可以使用PPT。教学过程中电脑的引入确实给传统的板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但同时,PPT教学方式的便利、生动也给传统板书教学带来了竞争和挑战。因此,有的教师理所当然、顺其自然的丢弃了粉笔,以此摆脱一堂课下来满手、满脸、满身粉笔灰的“白粉佳人”时代。但笔者认为,尤其对于会计课程,这种完全依靠PPT讲课的方式还是不可取的,会计教师应当将板书和PPT两种方式结合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需要用T形账户演示账户之间的关系或其他需要画图画表画线的逻辑性比较强、理解起来较困难的内容时,教师就必须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即所谓手把手的教。而对于一些讲课的提纲,讲课需要的辅助练习题、会计分录等内容,PPT的方式既省时又形象美观。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只顾自说自话,而应兼顾学生的反应,这个在下文也会提到,从而适时调整自己讲课的速度、方式等。总之,教师精心的备课,两种教学工具的结合使用,学生反应、课堂气氛的整体把握和灵活控制,均是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良“法”。
(三)测(Measurement) 教学过程的测量,也与生产过程的测量有很大差异。生产过程的测量通常都有一定的标准,易操作。而教学过程的测量,有弹性、灵活性,没有标准,难操作。传统的教学过程的测量方式主要是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以分数来衡量。本文认为,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是理想和实用的方式,学生通过期末突击考个高分,结果过个一年半载又统统把学的东西还给老师的现象并非不存在,而会计课程又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们的饭碗,因此,传统期末考试的方式只能作为考核教学过程的一种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方式。我们应该本着当前与立足长远相结合的原则,重在平时,动态的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监督和测评。具体而言,“本着当前”,即采用随堂提问的方式动态了解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了解前文教学理念中提到的所布置课外内容的完成情况。“立足长远”,即平时就要给学生树立考会计证、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观念和信心。因为在校期间专业课程的学时毕竟有限,这样学生的眼光就不会只局限于应付期末的考试,从而树立持续不断学习的态度。那么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上述某种考试,甚至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并且如果在工作中做的游刃有余,同时得到领导和社会的认可,不都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很给力的一种“测”吗?
(四)机(Machine)、料(Material)、环(Environment) 会计课程教学中,“机”可以指教学的工具,如黑板,电脑等;“料”可以指教材、相关辅助资料等;“环”可以指校园及周围的环境、教室的设施和条件、上课的时间等。这三方面,笔者将其统称为“硬件”方面,这些因素灵活性不大,并且在“软件”方面的三个因素分析里也曾提到,所以在此就不再展开描述。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业企业质量控制的5M1E分析法运用于此,从这一独特视角对会计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新的分析研究。会计课程教学过程的把握,以至于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需我们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2]刘永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孟焰:《国外大学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2期。
[4]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5]潘煜双:《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6]钟念:《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11年第25期。
[7]时军:《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财会通讯》2011年第27期。
论文摘要:鉴于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师资培养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又是中职师资培训包项目开发的基石,故我们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除了加强对有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更注重对相关企业、职业学校以及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十一五”期间,54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按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开发70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形成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培训包,为全国中职师资培训提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指导,以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承担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教材开发项目。根据项目开发的要求,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则是在整个项目当中处于首要的地位,故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开发这一标准,以促进整个培训包项目的开发与推进。
一、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美术设计作为物质和文化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它在中国古代被称作“百工巧艺”,其显著的特点是美术设计与生产、设计与制作紧密结合。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广为世界称誉的成果。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美术设计的外延远远超过了过去以手工工艺为核心的产业圈,而涵盖了从手工到电脑的所有技术产品。
作为培养美术设计相关产业的初、中级专业人才基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美术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乃当务之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素质也迫在眉睫。
制定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为指导,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为目标,广泛吸收其他师资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构建一个以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导教师专业成长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休的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标准程式。
二、相关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完全是一项首创性的工作,现今只有一些相近或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较有参考意义的主要是:
(一)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年12月。这是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组织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而开发的一个标准,教育部将以此为依据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这个“标准”把相关人员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三类,其中“教学人员”的能力区分为4项: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二)《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试行)))[2]0 2007年7月的《中国一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国家报告》称之为中国的首个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它借鉴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从职业道德教育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鉴定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9项能力领域,“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要素、能力表现水平”等4个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教师能力提出具体要求。
(三)《教师能力标准》[3],这是一本介绍“IBSTPI教师能力标准”的书。2004年,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Board‘Standardsfor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简称IB-STPI)了修订的教师能力标准,包括5个维度、18项能力以及98条具体绩效指标。这5个维度是专业基础、教学计划和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估与评价和教学管理。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较为权威、最为全面的国际教师能力标准。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的成果,2001年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颁发。它的内容包括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等,是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指导方案从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需要的角度制定了能力标准,即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业务范围、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三、对美术设计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学校及师资培训机构的调研
为了给制定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客观依据,课题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美术设计类行业、企业,二是各地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学校,三是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地学校。
(一)调研的内容
1.对行业企业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美术设计产业在我国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其物质文化人力资源的配置,相关行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规范、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从业者的素质构成,上述用人单位对中职美术设计类毕业生职业技能、知识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在制定培训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的标准时,如何处理地域分布广泛、门类繁多所形成的美术设计职业技术人员培养中差异性与普适性的协调问题。
2.对职业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在一些不同地区的大致分布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美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对培养美术设计从业者的适用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学习动机、就业展望,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基本状况以及接受培训的意愿和具体要求。
3.对国家级培训基地学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充分收集目前正在开展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有关信息,重点是借鉴他们所确立的培训目标。
(二)调研的基本结论
1.行业、企业的调研结论。“美术设计”涵盖了所有企业或商业活动中与美术有关的设计工作,这一庞大的行业从照应职业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细分,可以大致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和数字艺术设计四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多样化需求的增长,美术设计行业已受到广泛重视和政策扶持,发展迅速,分布广泛。同时,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观念、工具、技能等更新换代快,地域差异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业内人士对从业人员的观点大致如下:目前我国美术设计从业人员,特别是来源于中职学校的员工,大多数的基本职业能力较低,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技能不强,知识面不广,外语水平较差,而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关键能力和跨专业能力、应变能力)更是巫待加强。
企业对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评价是中职师资已经具备的大学本科以上的专业知识,是美术设计流程中的上游,他们缺乏的是处于动态中千差万别、不断更新的中下游的技能知识。重点要加强实践运用和技能培养.丰富行业的实践经验.培养美术设计专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以及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行业实际要求相联系的主动性等。他们在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所接受的行业应用流程和技能训练愈多,其所培养的美术设计人员就愈能适应高度细分的行业市场。
2.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结论。资料显示,近20多年来,美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发展很快。但是,美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仍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国内美术设计行业的需求。我国的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未完全成熟;教材存在信息滞后、内容空疏化的问题;由于资金投人不足、企业参与不积极、实训基地缺失等诸多原因,该专业实训或实践课的安排仍不够理想。
从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师资的现状来看,总体数量尚有不足,美术设计专业教师课时任务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都巫需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给作品的设计及作品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些刘美术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中职学校开始设置新兴专业方向。然而,美术设计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以及创作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从事图形图像处理教学的美术设计教师无法胜任,即使是包装、广告、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商业插画等传统美术设计专业课,教师的能力表现也因人而异。另外,相当一部分美术设计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不规范,在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术设计专业教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能够承担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工作的人才更是稀有。
目前,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从事相关实践的机会不多,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难以做到统一,反映到具体的教学中则表现为对美术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行为掌握不足,不具备应付多元多变要求的实际设计能力,也较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创业动机,难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承担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的基地学校所确立培训目标的分析。2008年,中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河南技术师范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五所院校承担。综合分析其培训目标的要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了解职业教育的形势、任务和政策,掌握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掌握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掌握若干种类美术设计作品的创作技术,具备指导其他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的能力,熟悉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与需求,进行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培训。
四、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