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成教育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师生共同制定班级星级考核细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制订班级星级考核细则时,要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成为全班共同信守的规章制度,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具体实施班级星级考核细则时,要周周小结,月月大结,月考核的星星最多的学生的名字红星少年,将红星少年名单公布在学校宣传栏,这样以点带面,年底评优选文明班级也直接用星级考核直接决定。
二、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习惯
民主选举班委会,细化分工指责,强化监督力度,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班委会学生自主选举,班委会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其他事务,行使班级管理职权,如科代表日常工作、监督学生课间行为,对好人好事加以表扬,对违反人和事进行批评,使班务管理透明化。与此同时班级设有“值日小标兵”、“环保小卫士”、“安全岗”等班级管理岗位,创设机会尽量使多数学生以各种角色活跃于班集体管理的位置上,并定期竞选轮岗。在竞争中,变“别人要”为“我必须这样做”。由于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分配到人,实行责任到人,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管理的主人,充分展示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使每位学生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使每位学生的个性获得不断发展。
三、创建健康和谐.文明优雅的班级室内环境
我校自搬迁进校学校后,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我班也响应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号召,让小小的班级空间成为教育的大大的一片天,让学生在健康和谐,文明优雅的班级物质文化中潜移默化,发挥班级文化的“人在幽兰身自香”的教育效果。
特色班级环境布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布置“共同的家”。教室四壁精心布置“我最棒”、“小荷才露尖尖角”、“丰收园”、“诗香飘溢”、“图书角”。
在优雅的班级环境氛围中学习、生活,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启迪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榜样的感召下孩子们则在无形中变不文明行为为文明行为。课余时间追打嬉闹,吵吵嚷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静静地阅读,悄悄地欣赏。同学间你追我赶,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展示自我,关心集体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灵世界得到净化和充实,文化素养得以提高,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四、创建班级活动文化,培养学生创新习惯
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且活动形式和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和谐班级精神。
1.通过小故事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学生犯错误时,我用小故事化解学生心中的阴霾,让心中充满阳光;当学生情绪低落时,我用小故事激励斗志,使其充满自信;当学生不能坚持好的习惯时,我用小故事让其品出习惯养成的人生哲理。
2.通过班会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形式可以是辩论会、演讲、观看视频等,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阶段性班级工作、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为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要注意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教育,行动上得到改进。
3.开展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我经常结合节日或学习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在平时经常举行唱唱跳跳、说说笑笑的的文娱活动等等。此外,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我校广播操比赛、冬季长跑比赛、校运动会、六一文艺汇演等,通过这些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发展了特长。
4.开展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清明节、“六一”、“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队宣誓、书画展、征文等。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小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5.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小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张爱萍将军故居,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如“拒用一次性餐具”;开展一些爱心义卖活动,如“爱心送灾区”,“为学校捐书”等,这些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总之,一个具有特色的班集体文化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塑造,具有极大的美育功能,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人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感悟,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班级文化宛如春风化细雨,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
关键词:样例交互式 三维动画 草图 ROI 动画合成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120-01
1、引言
在三维动画的制作中,IK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IK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建立骨骼结构,其次调整骨骼结构,最后一步是通过骨骼驱动模型。然而,传统的IK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与不足,表现为定义关节结构比较复杂,参数的设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文章在基于网格的逆向运动学的基础之上,运用不同对象已经有的动画样例姿势,从而实现了对目标对象动作空间的定义。
2、绘制草图并生成相应的ROI
为了确定源和目标的对应关系,在他们对象上需要生成很多个不同的ROI。而为了指定源和目标的ROI,通常使用标记点,但是该方法输入的工作量比较大,并且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本文使用一对草图来分别指定源和目标的ROI。草图的表示方式是折线,草图的建立十分简单和直观,可以将草图分为在网格表面上的和在网格内部的两种不同类别。使用草图能够确定ROI,找出草图与网格顶点间的关系,并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3、源ROI映射到目标ROI
生产源ROI和目标ROI之后,就需要将源ROI映射到目标ROI。在进行映射的时候,主要的工作是将草图作为中介,并且,在源ROI上面所有的网格顶点,如果源草图发生变化,他们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完成这项工作,进行下一步工作之前,就有必要调整源ROI和目标ROI的方向。通过对方向的调整,如果源ROI发生变形的话,就能够有意义的传输到目标ROI。
4、利用仿射矩阵描述源动画变形
在实践中,常常需要描述源顶点的变形,为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运用3×3的仿射变换矩阵M,运用一个平移分量D,它们的作用是用来表示网格顶点变形。为了确定源网格顶点V的仿射变换矩阵,在操作中,必须找出V领域之内的相邻顶点。通过相应的赋值和计算,能够获得M和D,在实际中,往往只使用M。
5、交互式三维动画生成
(1)单个样例作用下目标ROI顶点的变形。当提取了源ROI顶点的变形信息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通过均值坐标,从而使之映射到目标ROI的顶点之上。均值坐标最初的目的是,将定义在网格顶点上的值,使之推广到网格顶点以外的区域。在实际工作中,当源ROI映射到目标ROI之后,我们能够将源网格各顶点的值推广到目标网格的顶点上,不要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2)交互式动画合成算法。这种算法是,直接通过不同的源网格对象的样例姿势,进而达到交互的产生新对象的动画。为了让人们有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我们将以马和骆驼为例,运用两个样本姿势,并且,对骆驼的右前腿进行控制。其操作方法如下,在马和骆驼的右前腿上面,通过输入一对草图,当草图输入完毕之后,并在这二者之间建立关联。然后,以两个马的不同样例姿势为例,并在它们的约束之下,生成各种姿势。此外,用户还可以对其进行交互控制,这样就可以生成各种不同的姿势。
6、实验结果与分析
(1)猫约束狼的例子。对于该种操作方法,为了验证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用了比较复杂的例子对其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使用有八个姿势的猫作为约束条件,以达到控制一只狼的目的。其具体的流程如下:选用六对草图,并在猫和狼之间建立关联。当这种对应关系建立好之后,为了方便操作,可以在目标网格狼上边设置一些控制点,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生成交互式动画的目的。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操作,得出了相应控制点的结果,其中,每个图的第一个图为初始图,这时候形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其余的图为操作结果,并且,对于不同的控制点,其操作结果往往不尽相同。
(2)骆驼和蛇约束狼的例子。为了对结果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下面将通过两个对象来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运用的是骆驼和蛇约束狼的例子。其具体的方法如下,利用骆驼的四肢和躯干来控制狼的四肢和躯干,利用蛇的尾巴来控制狼的尾巴。为了达到更好的约束效果,骆驼和蛇的动作是固定搭配的。通过相应的操作和试验,得出了源网格和目标网格所需要的草图,草图一共有六对,都是通过相应的操作所得到的。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骆驼右前腿对应狼的右前腿;骆驼右后腿对应狼的右后腿;骆驼左前腿对应狼的左前腿;骆驼左后腿对应狼的左后腿;骆驼躯干对应狼的躯干;蛇尾巴对应狼的尾巴。此外,还得出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的同一个计算结果,以及计算结果的权重值。值得指出的是,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对于控制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控制点不得少于两个;一般来说,为了完成交互式操作,使用2-5个控制点即可,但是也需要保证控制点的数量适中,不能太多,太多反而最终影响了控制效果。对于控制点的布置,需要分散进行,这样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此外,对于不同的控制点,应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7、结语
文章主要介绍了基于样例交互式三维动画的生成方法,其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样例模型和目标模型可以是不一样的,并且,可以采用多个不同的样例模型。本文的算法有着显著的优点,它既不需要建立复杂的IK模型,还可以直接重用现有的三维动画,这样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该算法还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大大的节约了时间。事实表明,本文介绍的技术是符合实际的,能够适用比较广泛的范围,今后在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涤非.一种基于样例的三维动画生成方法[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黄良.对传统二维动画与其它形式动画结合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0(1).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班干部;养成;教育
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的习惯培养开始。”童年和少年时期不仅是人的智力水平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文明道德素质、良好行为举止养成的最佳时期,耽误、错过了这一最佳养成时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都是失败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形象的表达:“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次善意的言行,会心的微笑,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发生久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在教育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从教二十多年来,接触的学生一届又一届,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自己慢慢成熟起来,教育的思想也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地变化着,在班级管理中,我采用了如下的做法,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在班级管理中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在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要自己有好的习惯,时刻约束自己,努力做到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来感染学生。一味地说教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榜样,事事做好示范,抓住点滴,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应率先垂范。如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老师在楼道里就应该带头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就应严于律己。如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教师不仅不能在公共场所随手扔垃圾,而且在校园内还应养成随手将垃圾捡起来的习惯(尤其是在学生的面前)。
二、注重班级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作为一个班主任,研究少年儿童的心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了解更多关于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要在实践中了解孩子,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班级如同一个人,学生们如同大大小小的器官,只要每个器官正常运转,生命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班级只靠一个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来管理,这个集体就会失去活力。作为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有事可做,有责任可担。在对班级管理中,首先是建立班级管理负责制。取消以往的班长、学委等班干部,将班级划分成细小的责任区,每个责任区都有负责人。如室内卫生、分担区卫生、收作业、发作业、评比台、眼操、饮水、学习互助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负责人等等,总之根据班级建设的需要,根据学校各项活动及评比的要求,设立不同的负责人。要让班级的每一名学生都有事干,初步树立一种责任心。其次是对负责人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教给他们管理方法,培养责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让他们去带动更多的学生。最后是运用恰当的评价强化责任意识。每个星期利用班会课,根据每个负责人的表现进行评比,评出优秀负责人为其颁发喜报,鼓舞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制度的建立,让更多的学生都有了为班级着想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在班级管理中用心关注后进生,让他们的长处得以发挥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就是家长,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快乐成长。后进生,是一个常常被老师忽视的对象,更是让大多数老师头疼的群体。其实,他们才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声温馨的问候,都会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动。首先,要细心呵护后进生的自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曾经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这“抬起头来”就是信心的体现,后进生们面对自己屡屡出现的错误,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们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后进生的过错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作为老师不仅要细心呵护他们仅存的那点儿自信,宽容他们,还要深入到每个后进生内心世界中去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更要大胆地信任他们,许多事情可以放手让他们尝试,充分发挥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欣赏我了”,他们就会肯定自己,发现“我也行”,从而树立起“我一定行”的信心。其次,细心帮助后进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后进生的内心是极其脆弱的,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班主任一定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就需要班主任细心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课堂上要细心观察他们的神情,当他们眉头紧锁时,班主任轻轻地走到他们身边,几句耐心的点拨、一个安慰的眼神、一个鼓励的笑容,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当他们在为自己犯错误而自责时,班主任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帮助分析错误原因,从中找出解决办法,就可以让他们在宽容中改正错误,在宽容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宽容中逐渐成长。
四、在班级管理中从小事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对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诚意地爱学生,才会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心灵”。教师要捕捉生活当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当学生过生日,送去温馨的祝福;当天气要有变化,及时提醒孩子们增添衣服,准备雨具;当学生生病了,及时送去药品和开水;当学生与家长出现了矛盾,及时的进行调解。现在的小学生是非观念较弱,但个性较强,他们做一件事很少想后果。当他们做错一件事,教师只是一味的批评、指责,往往适得其反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班级常常会出现丢钱、丢学习用品、少一盒午餐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冲动、草率的处理。要先不动生色的观察,仔细找出出现问题的同学后,单独与他谈心,了解情况,暗示其做法不当,让他正视错误,及时改正。细腻的情感交流,会让一个孩子改正错误,心里充满阳光。
五、将班级管理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参与班级的管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关于卓越计划的意义的思考
1、对国家的意义
卓越班的开设背景是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0年时间实施的卓越计划对国家未来的若干年来说,正面的作用无疑是有重要的意义的,这个意义需要未来的20年以后甚至更久才能看到今天的教育计划的影响意义,毕竟百年树人,但值得思考的是,10年后,国家的这个卓越计划是否持续执行呢?10年后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呢?
2、对学生个人的影响
通过对正在学习和已经毕业的卓越班学生的座谈走访,可以看到学生对卓越班存在很多的困惑,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对卓越班优势的困惑,例如有的学生大学选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的卓越班(电力企业信息化),这个专业的特点是课多,上三年课程,大四学校安排实习,在大二的时候主修电路等课程,学生说本来是准备向程序员方向发展的,现在莫名成了双修,如果要准备考研,学习时间比普通班少,如果要去工作,电力方面还是程序员方面也没有想好,如果都包含进去好像就真的只有电力企业发展了,同一个班的同学都有很多疑惑,这样的卓越工程师班的优点和缺点在哪里?
(2)对实习单位的选择的困惑,有的学生实习时已经听说要去一家软件公司实习(公司略差),家里人能找的实习单位比这好太多,学生是真心不想去。就目前来看,实习单位都是学校统一联系的,这样能对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如果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管理就会出现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
(3)对前途的困惑,有的学生说,如果没进卓越班,大四时就可以勇敢的去做很多的事情,比如创业,比如考研,比如出国,学生说有太多美好的选择可以去努力。他的人生会是自由的,并且他会为着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奋斗。而现在,他只能把这一年的实习期熬完,他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有的学生说至少进入卓班实习让他确信自己不喜欢这个工作和这样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更加的体会到了自己的自由,确信了自己的不喜欢,所以可以默默的忍受实习这一年。到时候就会更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直到现在才体会到为自己所想创造的价值而奋斗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进入卓班,没有现在的实习,也许根本不会知道自己竟然是这么的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四也会同多数人一样无所事事的过去了。能够让学生从卓越计划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这也是卓越计划的另一方面的重要的意义。卓越计划能否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再次选择的机会呢?这也是可以考虑的。
二、关于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的思考
1、现有的培养模式
目前卓越计划主要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下模式:
(1)好一点的高校实行的是本硕博贯通、重视创新。按照“学士+硕士+博士” 三段贯通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本科、研究生阶段提供长短期海外名校学习经历或国内第二校园经历。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向该计划学生开放;加强产业合作,与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专用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2)本科阶段,现在卓越计划都是实行以“3+1”为基本培养模式,其中:3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1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卓越班学生以工程技术为培养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企业学习,有的学校还能实现国际交流过程,学生在学期间要求至少参加一项工程项目训练,有一年的企业学习经历,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思维及工程管理能力。
2、关于卓越计划发展方向的思考,探索更好的培养模式
(1)与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的矛盾。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看到卓越班,自然认为是更好的选择,至于具体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和家长也都不明白,笔者也曾作为考生家长面对过给自己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问题,在院校的志愿里看到卓越班,潜意识里也认为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在高考报志愿时填报卓越班的也都是分数相对来说高的学生,所以从录取到卓越班的学生来看,是比其他学生高考考分高的,家长和学生对卓越班的期望值也是很高的,如何使卓越计划的发展符合家长和学生的期望,这确实是很有必要研究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方面的问题。
(2)卓越计划适合的学生群体。就目前来看,每个学校特点不同,有些省属学校的特点以及专业特点,对于很多不想读研的同学来说卓越班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对于要考研的就另说了。而且保研机会也还是有的,有的学生成绩排名是专业前几,保研机会就很大。卓越班最大的优势就是实习部分,可能学校会提供一些不错的实习机会。有的卓越班定位规划不是很清晰,感觉跟正常班级没有太大区别。有的学校关于卓越班的定位和未来的计划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减短毕业上岗的磨合期,其实这样的卓越班适合成绩中等偏上,对考研还是工作没有明确打算的同学。所以,如何从高考录取时就能找准考核点,选拔适合卓越计划的学生,并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使喜欢并适合卓越计划的学生能参与这个计划,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它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三个环节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是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27-04
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和《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启动了我国新一轮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
纵观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一个主流趋势就是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性、实践性以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以达到满足工程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标准。这一点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与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制”以及美国“合作教育”、加拿大“能力本位”等世界知名教育模式一样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人们习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并以此来强调两种教育类别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别,而忽视了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上的共同点——为目标岗位(群)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忽视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的职业属性。
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其目标就业岗位定位为“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所有这些均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特征。研究和分析这些特征,将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防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目标和过程虚化,避免改革陷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目标定位特征
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作为工程教育理念的回归,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具有明显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征。也就是说,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本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通过基于“能力本位”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并重的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养成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定位的职业能力在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提升,不仅需要受教育者具有优秀的事务处理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工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方面较强的拓展迁移能力,从而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明显区别。
(二)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特征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明确了工程教育改革中专业设置(调整)的基本原则,即工业界当前需要什么、国内外工程技术如何发展成为制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工业界的人力资源需求、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影响均将成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岗位群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专业体系和培养方案,才能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的“产销脱节”、“学用分离”等问题,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宏观战略需求与工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衔接。当然,通过职业分析来改革和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必须注意岗位和职业选择的典型性、代表性,并强调分析结果的共性需求和普适性原则。
(三)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核特征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试考核机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职业分析基础之上的专业设置方案,还需要满足任职资格标准需求的课程体系及其考试考核机制来支撑。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就是强调必须以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为目标,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必须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轨迹相吻合,并建立与任职资格标准内容和体系一致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四)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组织特征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在真实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条件下,以完成技术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式使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五)基于“合作教育”的教学机制特征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上通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要求学生具有一段时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要深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成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必有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角色定位
近十年来,国家及有关部委先后就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规划了我国“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框架、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明显提高,为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相对滞后,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形成了“企业缺人才、学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面向一线、强化实践、能力为先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定位向上延伸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将传统的职业教育范畴从专科层次拓展到了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如果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称之为“技能型职业教育”,则卓越工程师计划可称之为“技术型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的对接实现了从初高级施工技师、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工程师的职业人才需要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一一对应(见图1),完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从一线操作人员到研究型工程师全系列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覆盖,从而也进一步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具有的职业教育属性以及在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
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角色定位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由于职业能力需求和目标就业岗位上的差别,在“技能型职业教育”领域中成功的教改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技术型职业教育”。因此,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办学条件探索自身的教改方案和思路。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个关键环节
卓越工程师计划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具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带有典型的职业教育属性。因此,在制定、实施、考核、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处理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
培养具有优秀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职业人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最终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和条件,社会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保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养成可以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实现;社会能力是使人才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
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必须以具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来体现。要根据职业能力养成的规律,将职业能力要求目标转化成人才培养目标,并做到目标的具体化、措施化以及课程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在一个合理、先进、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条件下,通过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最终才能实现学生工程技术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专业设置目的为基础。就高等教育而言,专业就是根据社会职业分类而设立的培养人才的学科门类,它的设置口径和方向必须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以及发展预期而定。尽管有部分学者强调,我国在专业设置上过分讲求专业与职业、岗位口径的对应,而缺乏相应的灵活性,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必须成为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确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基本方针(见图2)。
如何在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第一,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的职业是广义的、面向岗位群的典型性职业,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或具体的职位所对应的职业。第二,岗位群的划分和选取可以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相近或者产品类别属性相同的原则进行,对应学科知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既要能够保证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又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一个周期内被全面、有序地实施和完成。第三,针对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只有经过分析、提炼、归纳之后才能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它并不是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是广义的、具有代表性,要具有跨行业、企业间通用的可行性。第四,职业资格标准向人才培养计划的过渡必须遵循教育学方法和规律,充分考虑到任职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性和迁移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结合条件、环境等多种因素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现的可行性。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职业生涯是由具体而独立的职业活动所组成,职业活动又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在一个工作过程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性工作来体现职业价值。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环节,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来自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养成。
传统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通过一些诸如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但这些环节一般是孤立、分散的,并且在内容和要求上进行了过多的教学化处理,使其与真实环境、条件以及过程相差甚远,学生需要通过入职后较长时间的体会和实践才能领会到课堂知识的精髓和实质,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延缓了职业能力的养成过程。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通过校企结合的合作教育方式、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感受一种真实的氛围等一系列典型性、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种以职业活动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成之后结合专业课课堂教学活动交叉进行,又可以一个独立的时间单元系统地去完成。与专业课交叉进行的实践环节是将职业活动过程转化成教学案例、项目或课题的形式进行,以独立时间单元进行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全过程参与学校所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又可以深入企业之中,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攻关活动,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雷环,汤威颐,Edward F,等.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2]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8-13.
一、课程内容:课程建设与文化发展同向
学校制订了《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和《航华二中探究型课程方案》,结合校情、教情、学情开展科目设计,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在科目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开发学生潜能。近几年,学校先后开设了30多门校本课程,其中一些课程已经有了与之匹配的校本教材。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探索的几年里,一方面,学校要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创建保持一致,与学校的文化发展相契合。学校于2012年提出“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并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为办学思想,以“包容自信、乐观向上”为学生的品格导向,追求“博纳、超越”的学校精神和“包容开放、自信挑战”的学校文化。
除此之外,基于初中学校的性质和特点,课程设计还应与基础课程和学校活动全面融合,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并受益。因此,学校把目光从基础型课程的知识视野延伸出去,拓展、探究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了海洋政治、海洋地理、海洋与物理化学、海洋与艺术、海上运动以及航海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特色”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学校整体思考课程建设,构建系统的特色校本课程。基于对特色课程构建与学生不同年龄段学习特点的考量,学校尝试分年级设计海洋特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通适性课程上,以探究课整班授课方式,做了如下设计:海洋由水构成,低年级段首先认识海水;其次认识海洋生物,并对海洋资源进行认识;在了解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知识后,要知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学生对海洋认识的加深,高年级要上升到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海洋精神的教育。课程依据梯度设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等。
学校还设计了与海洋教育相关的科普活动和分年级段的德育系列活动。科普活动,设计了以“走向深蓝”为主题的科技节或科技周;德育系列活动有六年级的“浪花一朵朵”,七年级的“海燕振翅飞”,八年级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九年级的“扬起远航的风帆”。
三、课程实施: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根据基础型课程要全面、拓展型课程要针对性强、探究型课程要系统性强的原则,学校结合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诉求,寻找最佳的实施途径,使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1.基础型课程渗透海洋文化精神。基础型课程主要以呼应海洋文化教育特色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海洋精神、品质等方面的价值培养,提升学生海洋文化的知识素养及基础能力。例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基础性学科中,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上,凸显海洋文化教育特色,挖掘基础课程中有关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识别能力、交互能力等。通过专题形式,提炼、渗透、融合各科知识,逐渐形成单元专题。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以海洋文化相关文本进行特色教学,后来开始提炼海洋文化教育教学案例,发展到现阶段则以“人人课堂”构建教学要求,落实学校“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培养目标。
2.拓展型课程拓宽海洋文化知识。学校围绕“海洋科普教育平台构建”,共开设了6门拓展型课程,并配备了6名教师承担课程实施工作。拓展型课程采用走班制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由教导处统一管理,主要在六七年级中开设。上课时间固定在周一下午的自主拓展活动课,每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在30左右。目前,教师可以在课程中使用《神奇的海水》《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探宝》《海洋权益纵横》《让海洋述说历史》《海洋动物探秘》《蓝色桅影》7本编印成册的校本教材。
3.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探究型课程主要在六至八年级中开设,定位于单元教学,即以学校自编的分年级单元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课程安排在学校正常课表中。单元主题依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
四、n程评价:课程实施与育人目标一致
学校从课程的计划准备和实施效果两方面入手,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评价表》,侧重于对任课教师在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教学实效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案(或校本教材)、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效果、课堂管理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检查教学设计等。
论文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在部分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计划中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紧要任务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其在学校及石油行业中的特殊地位,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为了制订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与本专业特点结合紧密的培养计划,分别对目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困惑与愿望以及新的培养计划的评价体系等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细致的探讨。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及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前身是“石油矿场机械”专业)1952年成立于清华大学石油系,1953年以石油系为基础创建北京石油学院时正式定名。198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矿业机械”专业。199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1999年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合并,改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代码080301)。2008年,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8月,教育部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教高厅函〔2011〕40号),正式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加入“卓越计划”。自2012年起成立1个30人的本科试点班。试点班学生的培养注重机械设计与制造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以石油机械为特色,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为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校机自专业不仅是通用的机械工程学科,而且是石油机械工业的支撑学科。50多年来,机自专业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石油机械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与石油装备相关的高新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对机自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机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中国石油大学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机自专业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石油石化机械特色鲜明,有足够的石油主干专业基础,注重高新技术在石油石化机械中的应用;厚基础、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培养,专业设置模块化方向明确。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分总量偏高
全国各大高校机自专业学分要求基本在180学分左右,其中山东大学要求最低,为152学分;中北大学学分最多,为211.5学分。中国石油大学机自专业学分要求194.5学分,从整个调研状况来说偏高。学生也反映课程设置比较多,学生很多情况下都是排满全天的课程,不仅听课效果不好,甚至连做作业的时间都很紧张。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学生的思考及创新活动在时间上受到很多限制。
2.专业课开设比较晚,且过于集中
现有教学计划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专业课程开设较晚。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在一、二年级几乎很少体现专业间的差别,即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公共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在第二学年的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分别开设的“电工电子学(一)”和“电工电子学(二)”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造成学生因为对专业不了解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与其他专业有什么区别,个别同学这种迷茫情绪蔓延,甚至会导致厌学。
从整个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专业课主要在第三学年即第五学期开始,第五学期要求完成22个学分,除了一门高级外语,其余均为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大都集中在第六、第七学期,其中第六学期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12门次,计25个学分。第七学期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22门次,计51学分,学生普遍反映专业选修课开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取舍,与当初宽口径的专业教学产生了矛盾。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课程设计、学校工厂实习以及企业参观实习为主。目前来看,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各种实践为主,到企业和生产现场去实习,则主要是以参观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中,而在学校里完成的实践教学则存在着设备及知识更新慢、与社会生产脱节的情况。
4.总体培养模式单一,对学生个体差异化培养关注不够
针对目前一个专业一个培养计划的情况,可以说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大胆改革和尝试。从本校机自专业来看,从近5年本科生毕业去向分析,约有20%左右选择读研,另外80%选择就业走向社会。但是事实上,在本科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同一套系统进行的,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差异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学生毕业的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单一培养模式下本科毕业生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考研深造的学生,其科研及创新能力明显不够,几乎所有上研的同学的科研工作都是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的;对于走向社会的同学,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对其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三、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目前机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订为契机,充分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培养计划进行改革和修订,从而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另外,“卓越计划”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把提高和增强本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精减学分,突出石油特色
针对目前机自专业学分多、课程重的情况,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精减学分,减轻学生负担。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目前所设课程中有内容重复的现象,还有一部分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够,学生学完之后的收获仅限于拿到了学分,并没有对专业学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上述课程,在充分论证之后应予以精减。
在中国石油大学框架下的机自专业,学生的就业有80%是石油相关企业,具有石油机械的相关知识对于就业的学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对于目前培养计划中已有的石油机械的相关课程继续保留,以强化机自专业的石油特色,实现中国石油大学机自专业特色及差异化发展。
2.合理配置专业课,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
针对目前专业课开设较晚的情况,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将专业基础课提前到二年级,甚至可以在一年级就增加一些诸如专业概论这样的渗透性课程,让学生在基础学习的同时对于机自专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明确相关基础课程在将来专业学习中的作用与意义,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向主动学习的模式进行转变。
针对目前专业选修课过于集中的情况,需要对专业选修课进行分组和分类,内容重复的进行优化和精减,并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将专业基础课程部分提前到第三和第四学期。
3.校企联合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资源优势,与相关石油企业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工程师共同制订灵活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计划,最大限度地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实践教学就从学校虚拟走向生产企业,从纸上谈兵升级为现场操作。为了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为了加强本科生的工程实践经验,美国、法国、德国都将职业教育作为本科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4]机自专业也相应地增设AutoCAD认证、SolidWorks认证、Pro/ENGINEER专业认证、UG认证等软件工程师职业培训内容。企业需要的是独立工作的专门人才,经各种软件工程师的培训,是从“通才”到“专才”的后续教育,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力保证,经过职业资格培养的高校毕业生能够更快地入独立工作状态,很受企业欢迎。
4.加强专业引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卓越工程师人才选拔上,要充分体现专业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入学一年级两个学期的教学中,改变专业介绍是学生与专业唯一一次接触的现状,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从了解专业深化为理解专业,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人能力进行理性的自主选择。对于动手能力强、就业目标明确、自主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引导其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方向;而对于创新能力强、有刻苦钻研精神并致力于读研深造的学生,则更多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使得卓越工程师的选拔更加客观,并加强了对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关注。
四、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保障措施
1.学生遴选与教学等相关制度的配套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在目前来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全新尝试和探索,尽管从培养的目标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情况看,其积极意义是肯定的,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求学校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相关制度配套。
首先,学校层面要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鼓励、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并理解机自专业的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工作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制度。
其次,对于卓越工程师“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在教学资源配置、学籍管理等方面走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前面,针对一些常规的情况和一些特殊的情况,相应的应对措施要全面、可靠,真正做到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2.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与选拔制度
要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学校应加大对在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引入和培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出台一系列特殊政策,鼓励在校教师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到企业攻读博士后、挂职锻炼及科研合作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职称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推进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
其次,将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聘请为卓越工程师的现场指导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政策,因为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可能由于学历问题、编制问题而不具备被高等学校聘为指导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但是,恰恰是这部分工程师才是弥补学校教育的最好的合作伙伴。聘任的企业兼职教师依侧重有不同要求: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较深厚宽广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从事相关专业技术10年以上的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3.密切校企关系,建立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高原石油装备公司、孚瑞特石油装备公司、科瑞石油装备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国家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装备总厂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为校企联合培养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制订完善的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评价一直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瓶颈,因为实践教学的模式与课堂理论教学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教学环境具有不确定性,考核形式多样,学生个体工作量化标准难建立等,使得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够客观,从某些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以上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一套可操作性强、比较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总结答辩和职业资格认证。
实践教学总结答辩,针对教学内容与时间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指导教师组织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答辩,并邀请企业或者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参加,这样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掌握学生完成实践学习的情况,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在完成全部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后,可以根据专业情况进行职业资格的认证,职业资格认证也同时实现了全面考核学生实践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液压与气压传动 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关于液压与气动技术一般规律及应用的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教学内容枯燥、直观性弱,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难,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设计机会比较少。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在该计划下,如何构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知识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利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考核体系等方面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
1 精选教学内容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根据此特点,结合课程大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精选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也就是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按模块划分,每个模块的内容均由理论和实践内容共同组成,教学内容必须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舍弃那些不为工程应用所必需的公式推导过程,力求简单实用,以实用理论为主,注重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删除了流体力学中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动量方程等烦琐公式的推导和论证,将重点放在其公式在工程实际的应用上;简化了泵阀流量压力参数计算和蓄能器容量计算过程,加入了泵阀缸等元件的选型方法和常见故障诊断等内容,在基本回路章节中增加了回路的设计方法。这样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贴近工程实际应用需要。
同时,为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液气压传动的新技术,使学生了解目前最先进的液气压传动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建设“动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具体的工程项目实例,并不断对实例更新,配合工程现场实践,实现了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工程应用先进性的统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液气压传动技术的运用热情。
2 改革教学方法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工程应用性非常强,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教学上,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2.1 完善多媒体教学方法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中很多重要的液压元件由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零件组成,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复杂,同一张液压回路图要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工作状态。如果仅利用板书和静态挂图讲解,让学生自己想象,势必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直观性差、难懂而失去学习兴趣,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除书中所涉及图片外,将大量的动画、照片和录像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复杂的液压元件结构形状、零件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动画仿真演示,增加了元件结构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使抽象深奥枯燥的工作原理变得简单直观。将液压回路和系统图制作成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动画,在不同工况下,控制元件和执行元件的动作顺序、油液的流动方向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而言,可以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提高专业素质和讲课艺术,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轻松和愉快。
2.2 实施启发式教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教学上,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例如在讲解外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先讲解齿轮泵的结构,接着演示齿轮泵的工作原理动画,让学生观察,接下来教师复述上节课的知识点容积泵工作三要素,引导学生从容积泵工作三要素的角度分析,外啮合齿轮泵是如何工作的?学生盯着动画,积极思考,互相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应适时鼓励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又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先导式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后,设置问题:如果先导式溢流阀高压不溢流,它的故障会出在哪里?如果低压就溢流,故障又出在哪里?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先导式溢流阀工作原理的理解。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采用比较式教学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的元件结构、工作原理和职能符号,有的从外观看比较相像,容易使学生混淆。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类比式教学法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压力阀的重点讲述内容先导式溢流阀、先导式减压阀和先导式顺序阀,其外观近似,结构和工作原理复杂且有相似之处,在讲授该知识点时,将3个阀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职能符号、安装位置、作用等列表对比,并多次播放工作原理动画,在不断地比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讲授叶片泵时,在介绍完单作用叶片泵和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之后,列出一系列问题对二者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者之间的不同。学生在分析和比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牢牢掌握了教学内容,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工程综合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我们建立了创新实践实验室,除传统的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外,重点建设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构建且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性实验,学生利用现有的QCSB双面气体传动实验台和YCSB液压传动测试实验台,设计自主实验项目。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1)充分了解实验台中的各个元器件,挑选出其中的一些为己所用,准备进行液压与气压系统的设计。
(2)设定自己所搭建的系统要实现哪些功能,并确定系统的名称,绘制自己要设计系统的系统图,写出设计系统的工作原理。
(3)利用所选元器件搭建系统,并请教师检查,以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4)动手操作进行演示,如果实现预期的功能则该实验成功。当学生看到自己搭建的系统按照预期设计进行动作时,大大提高了其进行工程实践的自信心。
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为将来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的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
4 改革考试体系
传统的考试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考试形式均为卷面考试,无法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针对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目标,建立新的考试体系,使之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考试内容更加多元化,考试方法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考试内容和方法为:
(1)作业占10%。作业的起步成绩为6分,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正确性、独立性和工整性,教师给出评语,获到“好”一次,作业成绩加1分,加至10分为止,得到“?”一次,作业成绩扣1分,扣至0分为止,没有得到评语,不加分也不减分。作业成绩打分机制避免了作业抄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严谨的好习惯。
(2)课堂表现占10%。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在课堂中设疑,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表现的起步成绩为7分,学生回答一次问题加1分,加至10分为止。这种答题积分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实验占10%。泵阀元器件的拆装实验和液气压基本回路实验为传统实验项目,占5%,这5分学生比较容易拿到,对于设计性实验,当学生所设计系统无误且动手操作使系统正常动作时,才拿到另外的5分。在实实在在分数的驱动下,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被大大激发,从而在动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期末考试占70%。考试内容中除了非常重要的占60%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占考试成绩10%的系统分析和设计题目,题目中的系统元件残缺不齐,让学生根据工况要求添加所需要的元件,并设计不同工况下各个元件的工作状态,这种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复杂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将来在工程实际中独立进行液压与气压系统设计的自信心。
这样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动手操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5 结束语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过程更应该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课程建设的层次,逐步形成了一套基本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新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继海,宋锦春,高常识.液压与气压传动[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姚春东,高殿荣,刘劲军.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6,29(2):155-156.
[3] 芮宏斌,周春国,高峰.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液压与气动,2012(6):92-96.
>> 地方大学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地方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青海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策性研究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英语教改探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工程素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 依托行业背景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试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和思考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制订与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选拔模式研究与探索 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山东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zygcs/pyfa/.
为清晰、完整地展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了解其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本部分从各校各专业总学分及平均值、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通识课程设置、实习实践课程(环节)时间、伦理课程设置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1. 总学分及平均值。从表1可以看出,在“卓越计划”专业(实验班)的总学分上,无论从每个专业还是从各专业的平均值看,华中科技大学都是最高的,湖南大学其次,山东大学最低。而且在以上3所大学内部,各专业总学分数值也相近,如华中科技大学在188.5—206分之间,湖南大学在173—178之间,山东大学在160—166.5分之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高校间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差异。
表1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总学分及平均值
2. 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从表2可以看出,3所大学的课程大致都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课程、实践环节3个板块(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另有课外学分部分),这与“卓越计划”所强调的“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同于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均学分及所占比例最多(高)而学科及专业课程次之,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课程无论绝对值(学分)还是相对值(比例)都处于决定地位,通识课程次之,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居末。在各校内部,这三类课程的绝对值与相对值大小是一致的,即某类课程的绝对值大,其相对值也大。具体来说,3所大学通识课程的平均学分及比例由多
(高)到少(低)依次为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而在学科及专业课程方面,依次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实践课程(环节)方面,依次为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因此,从平均学分及比例这个角度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在这3所大学当中,华中科技大学更为重视通识教育,湖南大学更为重视学科及专业教育,山东大学更为重视实践环节。
表2 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
3. 通识课程设置。根据对这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公共)课程的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思政课程(“两课”)、传授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占据比例过大,如湖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除开放实验、体育与军事课程外几乎全为此类课程;其二,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如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的“电路理论”课程。此外,根据对这些专业中可供选修的通识课程数量和比例的统计,发现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在这3所大学17个“卓越计划”专业当中,可供学生自由选修的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平均为5.12%,最高的仅为12.5%,其余皆在10%以下,若干专业甚至为零。
4. 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1)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及企业学习时间。在17个专业中,共有16个专业(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除外)在培养方案中提供了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信息,但仅有5个专业(湖南大学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明确的企业学习时间。以一学年36周计,仅从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看,这17个专业当中就有10个专业没有达到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要求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如单从企业学时间看,在明确提供信息的5个专业中有1个(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没能达到这个标准。而如果将军训等校内实践与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的时间去除,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国家规定。
(2) 企业部分的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及时间。从表3可以看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大致都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毕业设计等内容。明确提供这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为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从明确提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可以明显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毕业设计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这就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不足;其二,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
表3 两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
5. 伦理课程。经统计分析,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未详细列出全部课程名称及其实施场域,因此无从判断,但在列出的课程中没有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几乎没有。强调一般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也更为根本,但它不能代替专门的工程伦理教育。而且在目前“两课”重灌输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下,仅仅依靠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想保证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伦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 “卓越计划”专业与普通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
作为国家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有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有无特色是“卓越计划”是否有存在必要的根本,也是这项重大教改计划成败的关键。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以下简称“计划班”)相比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同一专业(以下简称“普通班”)应该呈现出明显的特色和差异性。但现实状况是否如此呢?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状况。由于以上3所“985工程”大学“普通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未在网上公布以及不详细等原因,因此本文仅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第一组)、土木工程(第二组)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第三组)共3个专业进行“普通班”和“计划班”的对比(见表4和表5)。
通过对比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通识课程学分及占总学分的比例上,两者差异并不明显;第二,两者的课程结构几乎一致,即基本上课程模块是相同的;第三,相对于“普通班”,“计划班”明显更为重视实践教学,无论从学时、学分以及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如此;第四,从实践环节看,“计划班”明确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实践范畴。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划班”较之“普通班”还增加了毕业实习这个环节。
三、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卓越计划”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计划班”与“普通班”的课程体系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思政课程、工具性知识与技能课程等外在功利性明显的课程占据比例过大,而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的课程缺乏;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
2. 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在文章涉及的17个“卓越计划”专业中,大多数(10个)的实习实践总时间不足一年,如果去除校内和社会实践课程(环节)时间,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时间不足。此外,还存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实施场域没有进行明确规定,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等问题。
3. 伦理课程缺失。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伦理教育课程,而没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4. “卓越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更为重视实践教学,同时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学习范畴,同时增加了毕业实习等环节。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为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加强“卓越计划”的特色,根据对3所实施“卓越计划”的“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所发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通识课程。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代工程的疆界已远远超出了工业活动的范围,已成为以制造活动为基础,涉及科学活动、社会活动、管理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复杂体系[7]。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工程师的素质结构是综合性的,即现代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这就需要以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卓越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卓越计划”需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创造性、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等”,而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其强调的知识整合、视野拓展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其注重的能力、方法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8]。因此,鉴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当前“卓越计划”实施当中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需要完善通识课程设置,强化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训练思维、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养成、公民意识陶冶、非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坚持通识课程的“通识”特性,即“具有贯通性、普遍性的知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原理性知识”[9];二是加强通识课程中选修课的比例,以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其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
第二,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型人才,扎实的实践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走培养工程师毛坯而在就业后再由企业进行工程师综合素质与能力训练的两阶段模式[10],而需要在本科教育期间就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企业学习阶段的各种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因具有巩固和拓展知识,培养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生产经验和技能,熟悉和适应企业环境等功能,所以其成效就成为决定“卓越计划”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前文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培养方案中确保学生一年左右的企业学习时间,并增加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时间。同时,还要对各个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分别进行明确划分,即某环节具体是多少时间,究竟在校内还是企业实施。只有规定明确,才能执行顺畅,落实到位。
第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面对一项工程,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会不会做”,还要问“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因此,工程教育还要凸显工程理念、工程伦理、工程文化、工程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10]。而且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高科技如果由素质不高的人去掌握,就难以发挥其正面的作用,就可能以其负面的作用严重危害人类,遗患后世,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11]。近些年发生的“瘦身钢筋”、“地沟油”以及屡屡见诸媒体的“楼脆脆”等低劣短命建筑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问题。这既受目前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也源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功利主义倾向。
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偏爱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以价值理性与人本主义文化所构成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环节被长期且严重压抑[12]。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技术至上的工程理念,而忽视了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因此,基于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专门工程伦理课程的缺失,需要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一个人的品性更多地来自遗传以及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经历”,因此,“意图通过大学里的工程伦理教育让一个不道德的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显然不可行。但对于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通过工程伦理教育,提高他们识别伦理问题、伦理推理与判断的能力等却大有可为”[13]。
在课程内容上,“提升伦理意识,应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存在的形形的伦理问题,使他们拥有道德敏感性,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快速察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为进一步的伦理判断打下基础。提升伦理判断能力,需要学生在识别工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其伦理价值观,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或规范进行伦理推理,进而做出判断”[13]。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内容: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中的伦理冲突和伦理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13]。
在教学方式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学生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如“可让学生先阅读伦理理论课本和相关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报告,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安排和引导下展开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在师生互动和学生相互启发下逐渐生成自己的伦理智慧”[1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20130506].http://.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3]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 [20130506].http://.
[5]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20130506].http://.
[6] 朱永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1(6):2729.
[7] 汪应洛,王宏波.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5963.
[8] 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2(3):711.
[9]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4.
[10]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11] 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M] //眭依凡.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第1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