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存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提升采集技能等级可以采集更高级树木、矿石和麻,提升制作技能等级可以解锁更多新工具和道具,提升战斗技能等级可以提升角色综合战斗能力。
3、目前生存技能点获取途径单一,只能通过氪金获得,不过相信公测后会有更多新的获取方法。
4、前期技能点非常紧缺,战斗、采集和制作各方面技能缺一不可,等级10级前尽量都加通用技能上,其中战斗基础技能一定要加满,后期再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偏重。
关键词:数字化生存能力;效度;信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4-0038-03
大学生作为数字化世界的原住民,他们的数字化生存能力让其他“数字化移民”望洋兴叹。但就是这样土生土长的数字化公民,他们面对越来越智能化的学习媒体,越来越复杂的数字化环境,其数字化生存能力也需要不断地锻炼、提高,与时俱进。
我国有针对初中生和高校教师的数字化生存能力调查研究,但是较少有关于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的研究。笔者借助于已有的研究,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编制出适合于黑龙江省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量表。量表的开发和使用能促进该研究领域的发展,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靠而有效的评估工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华德学院(省属民办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省属重点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省属普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省属重点大学)、牡丹江医学院(省属普通大学)5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到有效样本为852人,有效率85.2%。其中男463人,女389人;大一216人,大二291人,大三135人,大四210人;理科183人,文科69人,工科208人,农学179人,医学213人;356人来自城镇,496人来自农村。
初测结束后,其中352人参加了效度测试,162人参加了1个月后黑龙江省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量表重测。
2.量表的编制
(1)访谈
采用开放式问卷访谈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华德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学生共20名。开放式问卷包括以下九个题目:
①你认为什么是信息技术,它在你的个人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如何?
②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经常通过Email、BBS、QQ等信息技术工具与朋友和家人进行交流?
③你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来说重要吗?能谈谈原因吗?
④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你是否会想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解决?
⑤你会利用网络(如Email、PPT、QQ等)与其他同学进行协作学习吗?能谈谈效果吗?
⑥你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生活的点滴吗?
⑦你如何看待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节?你是怎么做的?能谈谈为什么吗?
⑧你觉得什么因素会对你数字化生存水平产生影响?
⑨你对校园的公共网络设施满意吗?你希望自己身边的数字化环境能有什么样的改变?
(2)量表的初步确立
笔者将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编码,并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最终编制了反映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要求的条目共53条。为了保证问卷项目的有效性,在5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师的指导下,合并了一些相关性较强或重复的条目,对一些相关性不强或有歧义的条目进行了删除,最终形成初试问卷。[1]初试问卷共26题,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网络使用状况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者对这些能力条目的胜任情况作评价,胜任程度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分。
3.问卷调查统计方法
用SPSS11.0作统计分析,采用方法为探索性因素分析、区分度分析、信效度检验。使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二、结果
1.项目分析
对26个条目进行项目分析,根据题总相关>0.30、删除条目后总体α系数提高的保留标准删题。删除以下5题:7、21、22、16、1。总体α系数0.842,为最大值。
2.效度检验
(1)探索性因素分析
随机选取500份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极大方差旋转对21个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KMO值为0.84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1740.249,P
(2)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余下的数据中,对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得到的4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拟合指数均符合统计学标准,结果见表2。
进一步考察各因素之间及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2-0.52,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67-0.80,均P
3.信度检验
(1)内部一致性信度
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量表的总体α系数为0.81,数字化学习能力、网络社交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4个因素的α系数分别为0.75、0.64、0.65和0.50。
(2)重测信度
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9,数字化学习能力、网络社交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4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3、0.60、0.66和0.53。
由于该量表测量的是能力变化情况,而能力变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一个月的时间,其重测信度与初测信度在数值上大体一致,无明显变化,这也符合能力变化情况的理论构想。
三、讨论
1.黑龙江省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结构
笔者认为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可以概括为:数字化学习能力、网络社交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网络社交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涵盖了知、情、意、行各个方面,既外显为实践能力,又内隐为心理品质,每个能力分支包含的要素都有层级的递进关系。他们共同组成了数字化生存能力的结构,也是数字化公民的基本素质。[2]详见下图。
在数字化学习能力方面,要求培养大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科学知识,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并能合理地批判、评价和创新。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的重要考察方面,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而这里的学习既包括显性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隐形知识、意识的锻炼,[3]最重要的是批判、评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网络社交能力方面,要求培养大学生能够知晓数字化礼节,遵守数字化法律,在数字化环境中能够有效的沟通、交流。
在技术应用能力方面,要求培养大学生关注技术的发展及资源应用,会操作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利用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信息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培养大学生学会信息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够保障自己的数字化安全,并能进行高效的数字化生产。
2.黑龙江省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量表的属性
黑龙江省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属性。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都较高,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在重测信度方面,由于该量表测量的是能力的变化,而能力是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在短时间内改变的,其重测信度处于中等水平,也符合能力变化的理论构想。
四、未来研究方向
在当前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为了方便取样,样本取样较集中,且样本过小。大部分问卷向哈尔滨华德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牡丹江医学院五所高校发放,可能无法代表黑龙江省大学生群体,以后的研究需要采取更为科学的方法,分地域或分层取样。
其次,本研究虽然综合了国内外对于数字化生存能力框架界定的相关研究,但仍可能有失偏颇。将来的研究要加强对国内外数字化生存能力理论方面的研究,不断吸取同仁的研究经验,进一步修订黑龙江省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量表。
参考文献:
[1]邹循豪,陈俊钦.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4):57-6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师范院校 贫困生 生存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师范院校学生生存能力的必要性
信息素养或称为信息能力、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善于利用和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获取、整理、利用、评价的能力。
师范院校是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教师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及幼儿教师,一直以来传统的观念都认为教师具备基本的表达、书写、运算及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基本素养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而要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而且是进行师范大学生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它要求从事教师职业和即将从事教师的人保持高度的信息意识,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永远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随时随地按照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及自己的意愿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改善、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各方面能力永远不落伍。
二、贫困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欠缺是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发展,使其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师范院校的贫困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以我们调查的川西北地区师范院校的贫困生为例,他们普遍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家庭经济收入低,来自贫困农村,知识面狭窄,社会生活经验少,学习方法单一,在中学阶段不是很优秀,女生比例大,其贫困的结构不只是维持基本学习和生活需要的经济贫困,更主要的是他们知识贫困、心理贫困,尤其是能力贫困。这些贫困学生在过去几乎很少有接触现代教育技术的机会,到了学校后,他们仍然采用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他们不知道怎样利用电子网络查阅图书,怎样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即使在学习中开始有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学习的机会,但他们的起点较低,信心不足,尤其女生对操作信息技术方面的仪器设备本身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始终采取的是一种回避和远离的态度。又由于经济的原因使他们很少获得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因此,长期下来,这些贫困学生在信息教育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水平低于其他的非贫困生。在几项调查中:如你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吗?学校成立的计算机协会等社团你会参加吗?我与其他同学相比计算机操作技能、普通话技能有差距?等等,从贫困学生回答中反映出来其参与和掌握的程度都低于非贫困学生。
在这样的现状面前我们认识到:在贫困生的解困工作中,必须重视贫困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本身就是贫困生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突破口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改善和提高贫困学生的生存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师范院校贫困生社会生存能力的途径
和学校对其他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的措施和途径类似,我们首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它的实质就是结合学科的特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在所有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专门的文献检索课、开设计算机运用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理论课等等。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开放电子阅览室等。而且除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外,我们的所有课程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比例高达80%,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贫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找到了较好的切入点。
其次,针对贫困学生专门考虑的措施有:学校为贫困生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免费为贫困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为贫困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微格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成立了贫困生的校园网站,同学们可以自由地信息,交流思想,自主管理;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校相继制定的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勤工助学的岗位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鼓励贫困学生的参与;学校招生就业办专为贫困学生开设就业信息查询,为贫困学生自主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优秀学生优先就业。具体地说,我们把贫困生的生存能力提高主要放在专业学习能力、教师职业技能、勤工俭学能力、择业就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能力上。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在21世纪的基本竞争能力。大学是一个人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应该说贫困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努力程度上是有优势的,但他们在边远中学时代所经历的传统教学大多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放松了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信心的提高。如何面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这是贫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障碍。通过实现信息教育与课程整合这一途径以后,信息技术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所有学生包括贫困学生不再仅仅是在单一的信息技术课以及文献检索课中学习专门的信息技能,而是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随时接触到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多媒体情境。在教学中,这种多媒化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使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网络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很易于激发贫困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利用网络,贫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确定学习进程,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这种形势下,贫困大学生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更有效地获取学习资源信息,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既促进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更好地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二)利用信息技术训练贫困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师范生接受的教育是教师专业的基础性教育,它决定了新教师质量以及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并最终体现在教师的职业能力中,体现在怎样将知识有效地传播给学生,但现实的情况是师范贫困生比较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师范能力的培养,忽视教育专业能力的训练,导致师范贫困生实践能力不足,工作适应性差,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择业和社会适应。
我们首先尝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训练贫困生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如语言表达技能:通过发放录音磁带和录音训练教学来培养,通过培训班学习和一帮一的活动帮助贫困生矫正自己的方言,尽量学习掌握流利的普通话。其二,帮助贫困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应用技术,学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学会用现代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处理教材内容。其三,利用录像设备和微格教室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课程中,教师采用录像分段,引导师范生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观看,教学情境有实习教师、不同经验教师以及自己教学实习的录像,分析录像中教师的能力表现,尤其分析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正、掌握技能,这个技能形成阶段大概占用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通过这些辅助手段使贫困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重视自身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在训练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现状
勤工俭学作为贫困生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贫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将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及时而满意地就业或更好地创业。目前我校贫困生勤工俭学的方式主要是其一体力打工:如到超市推销产品、发送试用品、送报纸、去肯德基或德克士做服务员等等。其二是知识打工:如家教。从学生自身条件和相应报酬、辅导对象特征等方面综合考虑,家教可能是最适合师范院校贫困学生开展的最广泛的一种勤工俭学方式。其三是特殊技能打工。如做网页管理员,做歌手或其他兼职,这要求学生有特殊的才能。但总的来说目前勤工俭学的路径不广,而且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也良莠不齐。一些中介机构或个人利用贫困大学生急于寻找兼职工作和社会经验欠缺的心态,往往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取押金、信息费等。另外,一些雇佣者利用大学生对劳动保护法规的不熟悉,把他们视为廉价劳动力,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任意克扣拖欠工资报酬,还有些学生私自从事一些活动,加上社会阅历浅,受骗上当的不少。
基于这种的情况我们首先做的是:为贫困学生进行免费的信息技术培训;大力开展社团活动,为贫困学生设立专门岗位,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尽量健全完善有效的勤工俭学体制,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建立了贫困生信息网,对所有勤工俭学的聘用信息和学生情况做出了详细的记录,配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全面负责管理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俭学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实行信息跟踪和回访,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
(四)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择业就业的能力
师范院校贫困学生感到就业特别艰难。究其原因,存在着贫困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结合之间的矛盾问题,师范院校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着社会支持不够,社会经验不足,部分学生由于还贷问题造成诚信不足等因素,也存在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生源地、毕业生性别以及就业时要求交纳一定金额的保障金等特殊要求的客观原因。为此我校把握好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方向,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人素质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试图探索解决现今师范学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的这一难题。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就业渠道,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招生就业办专为贫困学生开设就业信息查询,为贫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作为学校优先推荐优秀的贫困大学生优先就业的平台,通过专场招聘会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广泛信息宣传充分发动毕业生到基层、到乡镇锻炼等。
其次,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诚信记录来规范还贷。通过金融系统的广泛性与连网性来进行跟踪,实现学生个人身份记录和信用记录挂钩,从而有效规范和约束学生贷款和还贷。
第三,学校确立性别平等的观念,就业公平意识。充分利用媒体,在校内外大力宣传成功女性的事迹,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对其勤奋、刻苦、耐心等诸多优点进行大力宣扬,使女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被社会认可,同时要求女贫困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主动改变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
(五)用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贫困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由于学校为贫困生提供的丰富信息技术资源和参与的机会,很多贫困生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一方面在参与社团活动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进了与他人信息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得到了广阔交友的机会,体会到现代技术带给他们的更自由的生活空间,模拟真实的社会生活,了解了更多的人的生存方式和内心世界,学到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能力。这种网络的交往方式也使他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平等和惬意,大大舒缓他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局促与自卑,当然我们也不排除网络对少数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我们看到的是贫困生在大量利用网络等社会资源的同时,的确视野更开阔了,与人交往的自信心也更强了。
同时,在班集体的管理和辅导中进行爱的教育,建立班级成员网,指导学生互相帮助、关心贫困学生,教师在各方面要平等待人,不偏好不嫌差,尽力营造一个具有良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氛围。这也有助于增强贫困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是我们在解决贫困生能力问题及实践中的一些探索。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引起我们全社会对贫困生能力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我们对这些问题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俊杰.略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论坛,2004,(8).
[2]张倩苇.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1998,(6).
[3]马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4]张雳.论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
[5]郑彩莲.高校“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前景[J].中国青年研究,2002,(6).
20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纷纷从学校毕业,追随父辈的身影顺理成章地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新生代农民工”随之出现。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身上显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第一代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很低,以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居多,其中文盲还占有一定比例,进城后大多从事艰苦行业的工作,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主要靠出卖劳动力为主。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大为不同,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有的在进入社会前还在专门职业学校学习或接受过培训。第二,对农村和城市的认同感互换。
第一代农民工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农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即使在最后时刻想到的都是叶落归根,他们会把进城打工的不得已称为“背井离乡”。相反的,新生代农民工则是主动自愿的追求城市生活,对未来充满自信和憧憬,希望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获得工作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在城市生活是他们的奋斗目标。第三,思想观念转变。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挣钱养家是第一位的,对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待遇条件等不会过多的挑剔,也没有融入城市的打算。而新生代的农民工由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工作岗位相对挑剔,他们已无法从事像父辈那样的艰苦工作。往往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根本没有回农村的想法,他们想通过城市生活来充实和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第四,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变化。第一代农民工往往省吃俭用,除了工作以外,基本没有精神文化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难觅老一辈农民工土里土气的身影,他们更乐意花钱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他们追求时尚的服装,轻松体面的工作,亲睐高科技电子产品,有着一定的休闲文化生活需求,俨然和市民已无多少区别。第五,维权意识和社会主人公意识增强。新世纪“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深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有了很大的改变,加之国家对农民工利益和生存环境的重视,他们不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利益受损时只会忍气吞声,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和舆论压力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些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在城市赶出一番事业,或成为行业标兵,或成为创业成功者,赢得了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也开始为地方发展和农民工自身地位的提高积极呼吁和行动,作为城市一份子的主人公意识明显增强。
“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不仅仅是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相应的一系列诸如住房、交通、就业、社会治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生活空间和政府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新生代农民工一心想融入城市生活当中,而城市人则通过种种制度壁垒将农民工排挤出城市,不容许侵占他们既得的空间和利益。至此,长期的拉锯战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这就是既回不去农村,也融不进城市。
对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可是,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未来则多是迷茫,自小在城市或学校中长大的他们,对农村生活不了解也没任何生存经验,就认准了城市生活这一条路。即使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徘徊,哪怕不能被城市人认可,他们也没有退路可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往往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这种生存境遇使得他们形成了自卑、心理失衡、心理挫败的复杂心理,尤其是当理想破灭、求助无望时,自杀、犯罪等一系列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和谐的问题就产生了。
(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
他们面对的困境主要是来自于城市制度壁垒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将公民人为地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人口,并且赋予二者不同的权利[2]。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迁移、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构成的制度屏障,人为地设置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城的成本和障碍。城市建设一方面需要农民工的贡献,因此在经济上采取吸纳政策;另一方面在城市福利分配与享有方面则设置壁垒,采取排斥态度。这种在“经济上吸纳,社会关系和福利上排斥”的双重态度,使得农民工被迫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第二,就业制度。很多城市为了缓解本地区的就业压力都会制定一些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政策,使得外来农民工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在就业方面的歧视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在城市供职于“低端”职业,大多数成为为酒楼、宾馆或饭店的服务员、保安以及制造加工企业工人,劳动时间普遍较长,工作待遇偏低且稳定性较差,更谈不上职业发展,这些都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之路并不顺畅。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封闭性,没有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其中,或者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而难以纳入保障体系。这些现实情况致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普遍缺乏保障,这必然制约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和进程。第四,住房制度。城市市民子弟由于继承了父辈们享有过的福利住房待遇,在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之后,属于白手起家,首要的就是住房难。他们面临着工资低、房价高的严峻形势,农民工只能是选择偏远的郊区或者是脏乱差的贫民区居住,不仅拥挤,而且没有安全保障。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成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奢望和梦想。由于在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住房,没法改变户籍身份,只能成为城市中的农村人,随之而来的下一代上学难也使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甚至被迫打碎他们的城市梦;另外,由于没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医疗保障方面也面临更高的成本,除此之外,由于没钱身份,还得再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受到城市人的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挤。因此,他们的融城之路的成本异常高昂。新生代农民工融城之路上的重重障碍,更容易使得他们对城市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纾解,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情来,因此,有必要在制度上寻求突破,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城之路扫清障碍,这不仅能够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也能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新生代农民工回去农村同样困难
首先,生活方式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多是80、90后,自小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中或一直在学校读书,大多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这使他们缺乏农村生活的体验,其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更多的是趋同于城市,他们已经不愿意接受农村单调、简朴的生活方式,更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守着家乡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其次,生产方式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当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受父母宠爱,生活条件相对宽裕,很少接触农业生产。由于大多是在接受教育后直接进入城市,不仅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缺乏了解和体验,也没有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的动力。所以,他们既无农业生产的兴趣,也无农业生产的经验和能力。同时,由于看到农村的落后和父辈的艰辛,也使得他们认为农业生产不仅辛苦、挣钱少,而且缺乏发展空间、不够体面,所以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回到农村。再次,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不适应。农村的社会成员在农村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农村观念和行为,而且这种的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和人际交往实践的人是很难理解并融入农村社会系统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长期的求学和外出打工经历,已经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农村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更接近城市,他们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显得与传统农村社会的格格不入,他们俨然已经成了农村社会系统的陌生人。同时,他们从农村社会系统获得的情感、交往等社会性的支持也十分有限。上述要素都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回乡之路的不顺畅。回乡务农显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用自己的新思维和新的观念去影响传统的农村社会,促进农村观念更新和经济发展,走一条回乡而不务农的创业之路,未必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限制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但还是徘徊于城市的边缘地带,除了有城市制度壁垒的限制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自身素质的不足,自身能力和素质尚不足以满足城市较高待遇和岗位的职业的要求。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缺失,也是他们不能胜任城市相应岗位的重要原因。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激增,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9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面对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强大教育需求,教育培训供给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地方政府没能做好功能定位,要么没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么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偏差,没能满足农民工的心理预期。同时,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培训存在偏见,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均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进而制约了他们胜任更高标准岗位的能力和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途径
融入不了城市,也回不去农村,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处于尴尬境地,然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又是他们不得不做出的抉择。摆在他们的道路只有两条,这就是回乡而不务农,子承父业从事农业生产很显然已不现实,那么只能自主创业,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另一条道路则是继续融入城市,进一步市民化。无论哪条道路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都是行之不易的。因此,地方政府必须积极介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回乡创业和进一步市民化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资金方面的保障。只有通过地方政府和新生代农民工双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职业能力,才能完成无论是“回乡”还是“融城”的职业发展之路。同时,也只有新生代农民工完成职业生涯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
一 重视朗读、理清思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有多种形式,默读、速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而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课前可结合汶川大地震,营造氛围,再通过配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仿佛进入当时的情景,也就能理解课文的语言了。而那些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桂林山水》,教学时可让学生闭起眼睛随着音乐静静地感受,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优美的画面,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进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二 深刻理解、及时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只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刻”在心中,背诵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趁着小学生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在他们的脑海里装进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脑子中有东西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学校应该定期开展诗文诵读活动,学生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反复背诵,如能天天坚持,定能水滴石穿,到时满腹文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同时,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活用词语、句式、写法。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可以板书大榕树(静态)、大、茂盛、鸟(动态)、多欢快这些词,进行复述的练习,然后拍一些树的照片或就窗外的树进行口语训练,这样就不会孤立地学习课文和掌握词语。
三 广泛阅读书籍,写好读书笔记,积累好词佳句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也说:“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说明,写作上的成功往往得益于多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从中汲取语言的营养,积累与丰富语言词汇,积累好词好句,并以摘记的形式写好读书笔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做好不同形式的摘记工作,做好读书笔记。低年级侧重摘抄好词佳句,高年级可增加读后的感想,这样既积累了语言文字,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勤思勤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我是一名乡镇小学教师,我校生源大都来自周边村屯,因为家长忙于农活和家务,疏于对幼儿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引导,所以我们的大部分学生上小学时,没有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多少计算能力。多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思索,不断实践,有了一些心得。
1.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随时改进教学方法
孔子云:"因材施教"。学生个体差异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自然也不同。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性格特点很有必要,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尽力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且随着时间的迁移,教学方法也要不断调整。大致以2000年为分水岭,这之前的小学生,家境大多一般,能吃苦耐劳,虽然几乎都不曾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但是听老师的话,学习很努力,课上课下注意力集中,认真完成作业,当教师的工作就比较简单,指导方法,多做练习,大部分的学生计算能力都不错。2000年以后的学生,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开始做父母等原因,学生越来越娇气,注意力、耐力、控制力都让人头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改进教育方法,努力采用多种方法、形式,以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激发兴趣是永远的工作
低年级的学生有学具配合时,学生很乐意计算,但接触到应用题时,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厌倦的心理。为了防止学生产生这种不利于学习的心理。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的学生对孙悟空猪八戒感兴趣,我就自编问题,"孙悟空摘了10个桃子,猪八戒偷吃了2个,还剩几个?"学生非常愉悦,很快就能计算出结果。我继续说:"孙悟空又去摘了很多个桃子,路上不小心丢了一些,它还有多少?"学生一起大叫道:"老师你也没说数啊,我们怎么算。"看到学生的计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及时鼓励学生自己编题,请同学计算,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现在的学生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我就把它们"请"进课堂,学生爱吃的零食,爱做的游戏,爱看的电视剧,我都常常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计算能力。
我还模仿语文课前三分钟说话的形式,在数学课上进行三分钟口算的训练。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尽量采用多种形式。有时两个学生站在讲台前,一个出题一个答题,看谁的准确率高,有时或者一组同学从排头到排尾,快速回答问题,有时让学生向自己的对手发出挑战,对方答对多少道题就算挑战失败。其实学生自己就能想出很多种办法。这些办法都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的。总之,作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工作,要不断求新、求变。
3.明白算理才能打好基础
关键词:口语交际 学会倾听 激发兴趣 开展活动 用好教材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他们说得流畅,说得精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指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认真安静地听他人讲述。倾听,是一个人能力的反应、素质的体现、品质的外露。倾听,是口语交际的第一步,倾听别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礼貌的一种表现。缺少倾听的口语交际不能算是真正的口语交际。学会倾听是小学生获取信息,提炼信息,交流信息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必须努力培养。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要教会学生善做“倾听者”,在别人说话时,安静、耐心、专注、谦虚,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明确说话者表达的意思,并及时作出应对。这样听清楚了听明白了,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桥梁,才能提高“说”的质量。
二、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新课标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要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口语交际情境”中去,学生才会想说、乐说、有话说,最终达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交际情境。教师可以根据交际内容,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实际情景,展示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点拨口语交际方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的爱》,上课开始,我面带微笑,亲切地向孩子们自我介绍:“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爸爸。我非常疼爱我的儿子,他不在我身边,我很想念他,我们经常通电话、QQ,他虽然远在天边,但我感觉他近在咫尺。我想天下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表现爱的方式不尽相同。你们能说说你们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关爱你们的吗?”老师这样导入,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并建立了交际话题――父爱、母爱。这时,孩子们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举起小手抢着发言。有的说:“我妈妈每天早上都会骑车送我到学校,嘱咐我听老师的话,然后到工业园上班。”有的说:“我爸爸到广东打工,他很久才回来一次,可是他经常给我打电话,每次回来都给我买好东西,我很想念他。”……我趁机引导学生,要想让这样的爱长住我们的家,我们该怎么做呢?同学们深思了一会儿后,争先恐后地扬起小手抢着发言。有的说:“爸爸工作回来,我都会倒一杯茶给爸爸喝。”有的说:“我会帮妈妈做家务。”有的说:“我会做好饭菜等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有的说:“我们要孝敬爷爷奶奶,让爸爸妈妈放心工作。”……然后我让孩子们分小组扮演角色,如何孝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再推荐小组上台表演。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发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掌控教学秩序,灵活应变,以确保学生的口语交际顺利进行。
2.利用图片、音像等创设交际情境。利用幻灯片制作一个或几个动物图片或场景,创设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童话故事。或者教师事先做好录音,叙述一个故事的结尾,让学生想象故事的前一部分。在叙述的过程中,可适当地加入动作表演,引发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在上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感动》,上课开始,我说:“生活中每天都会有一些事感动着我们,一片落叶、一滴雨水、一个举动都会有它感动的理由,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就特别让人感动,我们一起来看看。”接着就播放中央电视公益广告――表现幼小的孩子给自己的妈妈端水洗脚的视频。然后鼓励学生用概括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这则公益广告主要讲了些什么?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孩子们的情趣一下就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3.开展活动创设交际情境。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如“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指导说:游戏开始我们做什么?过程怎样?结果怎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同学们的反应怎样?这样孩子们的兴趣就上来了,口语交际也就水到渠成。
三、用好教材,上好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课堂教学又是口语交际训练的最佳途径。当前各年级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话题鲜活,形式多样,便于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例如,低年级的《春天在哪里》、《买文具》;中年级的《以诚待人》、《编童话》;高年级的《劝说》、《小小推销员》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各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为指导,并根据各年级阶段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训练。此外,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交际互动,引导学生在互相说话、辩论、评析中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途径
社会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随着国内、国际间交流的不断增多,口语交际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交际形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其总目标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成为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 口语交际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
《语文标准解读》指出: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坚持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领会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要上好口语交际课,应该做到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做到:①精心准备是前题。教师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学生要准备有关的说话内容。做到了这一步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教学时应对自如。②情境创设是先导。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氛围,让学生充满表达的欲望,达到“欲言”的目的。③学生参与是关键。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绝对不是一个班级中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课,而应是集体参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课。因此,就要求在一堂课中要充分利用课堂环境,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练习。④说法辅导是基础。要达到“畅”的目的就需要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中还要注意方法的传授,其中包括观察的方法、思维的方法、谈话的技巧等,只有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得到螺旋式的提高。⑤恰当评价是动力。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将恰如其分的赞赏评价贯穿于你的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2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始终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每节课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件事情,或讲述一条新闻。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之中充分的利用好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①立足画面,描述画面。各册教材中尤其是实验年级教材中有几乎每一课都有主题图和许多插图。这些图画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隐含其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图画,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②凭借内容,复述课文。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语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③重视阅读,创设口语。语文教材既是读写训练的材料,同时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材料,我们在低年级阅读教材中重视阅读教学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捕捉听说点,渗透听说训练,把听说训练和理解内容思想教育及课后作业结合起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3 其它学科教学是实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
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壁垒。这样就为各学科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可能。其实,各个学科之中都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介质,关键是学科教师如何运用。比如:数学中看情境图提数学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品德与生活中多是提供一个画面反映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可能。
4 学校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渠道
每所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定数量的活动,这些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周一、周五的升降旗活动,以及其它如庆“六一”活动等我们都让学生轮流去主持。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也由学生去讲,学生从照书读,到背,到声情并茂的演讲,学生的口语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再如:学校组织小报比赛,让学生去当评委,在评选中不但要打分,而且要说理由,这其实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式。另外,我们还利用文明礼仪执行岗培养在岗同学的交际能力,检查其它同学文明用语的情况。利用每天中午的红领巾广播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 日常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试验场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题材,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进行口语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快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①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对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说话方式,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说话具有即时性。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地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②活动之后话活动。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 艺术节”活动、“六一”游园活动、班队活动等。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如果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提高。③利用学校的其它载体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校实行了“我为大家服好务”要求每个学生为全班学生服务一天。班主任老师服务的学生每天上课之前首先发表演说:我怎样为大家服好务。放学再说说:我是怎样为大家服务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大家服务的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途径也有很多,但这些途径应该是一个整体,而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文教学的问题。正如新课程标准解读所言:①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②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当然,以上仅就常见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应该还有很多。不过,无论运用何种途径,关键还是看是不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只能望语兴叹了。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教育
2 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
加强计算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下面结合自己这三十多年来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谈如何提高我们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俗话说,好的习惯受益终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根据本人三十多年教学经验,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习惯使计算题错误占大多数。有的学生是因为计算时粗心大意,把数字写错了;有的学生把运算符号写错了,书写也不规范;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还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狠抓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指导学生“看”
指导学生做每一道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包括有无括号);其次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数字”。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抄错符号。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看清楚每一个“运算符号”和每一个“数字”是提高做题正确率的首要前提。学生抄题时,让学生先读算式,然后再边读边抄算式,抄完算式后再回头与原式对照一下,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心理品质。
第二步,指导学生“想”
“想”就是思考。第一要思考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二要思考题完成所需要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第三要思考题中的“数与数”之间有无特殊的关系,如果有,能简算就要简算。动手计算前对题进行一番深思熟虑后,对运算的顺序、方法和能否简算就会胸有成竹,计算起来就会水到渠成,下笔若有神。因此,“想”是计算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绝不可忽略轻视。
第三步,指导学生“算”
“算”是动手操作,是一步一步的计算递等出最终结果的过程。计算时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格式符合规定、边算边想、边算边查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当然,在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心算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估算不像笔算那样精确,但能够得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其他的题目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这就需要教给他们一些估算的方法。估算可以减少计算中的低级错误,培养良好的检查习惯。另外,还要让学生注意辨清一些容易混淆的心算题。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如8×125=1000,4×25=100等,从而提高心算速度,而且还会促进解题的灵活性。
第四步,指导学生“检”
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小学生由于意志力弱,注意力易分散,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常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或验算时,直接照抄前面算式中的数,往往不能达到检验的目的;或者说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在教学中多教给学生一些验算的方法,如:用加法(减法)验算减法(加法),乘法(除法)验算除法(乘法),这不仅有效地发现、纠正计算中的错误,还能使学生从逆运算的角度理解计算过程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大有益处,更能从小就培养他们对生活认真负责的良好态度,而这一点可使学生受益终生。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可是,计算却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尤其重要的。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不稳定,且无意注意占主导,如果能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配上一些优美动听的旋律,相信学生的注意力会被牢牢吸引。吸引学生注意力,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从而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训练效果。
第二、童趣练习,保持兴趣
计算练习的形式要有童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产生跃跃欲试的情绪,不知不觉融入到计算练习中来,而且计算的准确率也会让人欣喜!像“摘苹果”、“找朋友”、“送信”……这些小游戏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对计算的兴趣。
第三、及时评价,增强兴趣
学生天生爱表扬。在日常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我就会及时给予恰当的口头评价,决不吝啬。如进行口算抢答时,第一个举手并正确地说出答案时,我会说“哇塞!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诺贝尔奖也在向你招手呢!”“数学小博士”通过这样的口头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再次,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