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人的亲情小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

第1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是六年级八班的苑志飞!我的演讲题目是《我爱主题阅读丛书》!

大家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已经不陌生了吧,这是一套充满真情与爱的丛书,而它也是一位无私奉献给我们知识道理的无声老师。读了这丛书,可以让你感受到这个世界不仅仅有罪恶与战争,它还有善良与和平,总之这丛书包涵了世界上所有的善良与罪恶,它可以让你感受到这个社会大家庭的善良之爱,也可以让你感受到这个社会的罪恶之情。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读《语文主题学习》更是在聆听课文的背景音乐。

《语文主题学习》是根据课内知识给我们补充的相关知识。这本书是根据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编写的,《语文主题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内容十分丰富,有散文、诗歌和小故事。有让人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有让人鼓起勇气的励志短文;还有让人知识广泛的历史文章……可以说,《语文主题学习》在语文的长河里无处不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主题丛书的内容五彩缤纷,让人读起来如饥似渴……险刺激的神魔故事,历史悠久的国学文化,引人入胜的感恩故事都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倘若你用心去读,它会使你废寝忘食。其中,我最喜欢《最美的力量》这本书了。这本书书名上的“力量”两个字,就是指“爱”。然而,这种力量是最美的,所以,作者起的这个书名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无可挑剔!而《把生的权力留给别人》这篇文章最让人难以忘怀。也许大家会觉得,狼是一种没有“爱”的动物,你完全想错了,这篇文章中说,有三只狼,为了掩护狼群,被猎人打死了。三只狼明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许多人的生还,是值得的。狼与狼之间的关怀,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狼的无私与善待狼族成员的情操确实让我们感慨万千。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语文主题学习》是根据课内知识给我们补充的相关知识。读《语文主题学习》就像是在聆听课文的背景音乐。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让人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有危险刺激的神魔故事,有让人鼓起勇气的励志短文;还有引人入胜的感恩故事……可以说,《语文主题学习》在语文的长河里无处不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然而我最喜欢《真爱无声》这本书。书中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体会到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启发我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些故事每个都让人感动的流泪,正如他的书名,处处表达了无声的爱,要让我们爱生活,甚至于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能创造奇迹,爱能改变人生。

《金色小提琴》一文告诉我们:真爱无价。亲情是一池清澈温暖的湖水,是寒冬里一盆燃烧正旺的炭火,是炎炎夏日里的一片榕树下的绿荫,是漫漫荒漠中的绿洲。当你疲惫的时候,亲情是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当你伤心怯懦的时候,亲情给你信心和勇气,当你受到侮辱的时候,亲情为你找回公道和尊严,当你悲痛欲绝的时候,亲情会在你冰洁的心海注入暖流。

我们应该去深刻理解“亲情”,不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后悔。亲情是充满温馨、甜蜜、快乐的家园,即使我们多么落魄,亲情大门永远为我们敞开。

亲爱的同学们:不要抱怨。不要抱怨家长,不要抱怨老师,不要抱怨朋友——要学会感恩。在书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去感悟真情,体验真情,奉献真情,做一个有感情的高尚的人现在,我已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已陪伴我整整六个学期,它让我充满伤心的哭过,也让我发自内心的笑过,它就是一丛集满世间点点滴滴的书,然而,我即将升入中学,将告别陪伴我六年的母校和小学主题学习丛书,同时,我将与新的学校和中学主题丛书会面,我相信,中学主题的语文丛书会让我重新面对这个熟悉多年的社会,重新理解这个社会存在的意义,我的生活已离不开这丛书了,我感觉它已融为我身体中的血液在流动,在我的体魄里,它让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它给我的知识道理,这丛书之所以让我这么着迷和爱恋,就是它的内容像重新演绎我的生活一般,教给了我许多学不到的人生道理,让我对这个枯燥无味的社会生活又燃起了绝望之海中的一盏航标灯,要是没有这丛书,我也许早已陷入充满孤独的破裂空间,在那度过被遗忘的一生。

我知道,我用千言万语都无法感谢语文主题学习给我的快乐与幸福,但我还是想说一句:语文主题学习,谢谢你!

第2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人性;亲情;价值取向

7月26日,冯小刚新作《唐山大地震》在首个周末带来了国内罕见的票房高峰之后,开始迎接来自影迷、影院经理、专业影评人乃至国外媒介的感性关注和理性分析,“不哭不是人”①的极端观影感受与“为什么自己找罪受”的观影畏惧心理并存;“国内首个登上IMAX银幕的电影”的特效突破与“民族情感又一次直面曾经的鲜血淋漓”互为矛盾。

笔者比较认同导演冯小刚的观点:这绝不是好莱坞式的灾难片。我们更希望把观众真正带入地震亲历者的内心世界。影片合乎主流意识形态,不设定灾难的“预言者”角色;挖掘中国人心理特点,以“亲情”探讨复杂的人性。

文学往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情绪。无论是小说、诗歌、话剧、散文,等等。文学艺术高于生活,也源于生活。好的文学作品和好的影视,应当反映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电影起于“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选择。一场地震,不仅使李元妮失去丈夫,还让她在作出救儿子不救女儿的选择后,开始了纠缠一生的内疚和自责,这样的爱恨纠结,引爆了一场又一场的泪水。《唐山大地震》讲述的只不过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小故事,只是这小故事里蕴藏了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大情感以及亘古不变的民族凝聚力和人性的光辉。

影片的创作思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用贴近人心的温情故事来以小见大,反映了社会和时代气息。一个一家四口人的经历,却代表了多少个有同样经历的家庭呢?32年后的母女重逢是亲情的伟大力量;收养女儿的夫妇无私的爱感染着人心;还有姐弟俩32年后不约而同地奔赴四川灾区救援是在经历灾难时受人救助后的感恩之情。丰富的情感使得影片显得十分饱满,充实而生动。所以说,小故事中隐藏的实际是大情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博大无私的爱心、是知恩图报的良心,是人性的光辉的集中反映。

亲情既是一切人性的基础,也是一切人际关系的根基,更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成长与发展内在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对一部电影来说,这样一个角度既是平凡的,也是超越平凡的;既是琐碎的,也是深邃的,这就使得电影有了进退有余的可能。

冯小刚在谈到《唐山大地震》时说:我的《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当然我们也要让观众看到那些具有强烈视听冲击力的画面,这些手段我们都有;但我们更希望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震”的不是这些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影片就成功了。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冯小刚影片中始终贯穿着的价值观。

在《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片子里,人物不管怎么调侃,怎么不着调,朋友之间和亲人之间的情感自觉不自觉都会在片子里流露,也就是 “人道主义”的大原则在这个片子里,它符合冯小刚对家庭的看法。冯小刚痴迷于人性中最柔软最温暖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能真正感受到唐山人心底的这道伤口。当人性被天灾逼到极限时,我们看到了亲历者内心的崩溃和坍塌。这种伤痛不仅是地震发生的瞬间,也不仅是失去亲人的那一刻,更是伴随着那些幸存者日后每天的生活。《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是残酷的,母亲面对的是一个死局,无论她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为此纠结一生。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废墟已经被清理得了无痕迹,震塌的房子也都得以重建,但她内心深处的这道伤口,实际上一直没有愈合,李元妮就是守着这些心灵深处的废墟。可以说,地震只有23秒,而本片那些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余震却持续了32年。

“当灾难的飓风扫过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惟一留下的就是亲情。靠着这惟一剩下的亲情支撑着他们的生活,这是他们活下来的希望和勇气。”②所以,在电影里,冯小刚安排了个大团圆结局,让李元妮一家三口团聚,彼此原谅。他就是希望让观众感觉到:“地震把所有东西都摧毁了,惟一剩下的就是亲情。”对于最后的结局处理,冯小刚早就预料到可能会有人觉得他没有将主题的深刻性再推进一步,就像之前的《集结号》,很多人告诉他就应该让谷子地在寻找战友的途中饿死,这才叫深刻。但这显然不是冯小刚的风格,在他看来,这种所谓“大团圆式”的结局,与其说是为了迎合观众,不如说是为了迎合他自己,他说自己天性中向往温暖和光明的东西,如果非要留下一个残酷的尾巴,他反而觉得违背自己的良心和愿望。“我们这个电影非常非常人道主义。其实不仅这一部电影,我所有电影都贯彻人道主义。这符合我的(风格)。艺术片往往要拍人性的恶,我为什么拍不了艺术片,就是因为这样。”

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说,泪水是被影片里彰显的大爱所感动的,虽然看见的是一场灾难,但心却是温暖的。冯小刚的影片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这个核心一直不动摇。所以,谈到这部电影的情感诉求时,他屡次强调同一句话:“你会哭,但哭完了之后,心里是暖暖的。”

电影《唐山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关乎中国电影的艺术追求。《唐山大地震》抛给中国文学和中国电影深刻的反思。因此,直到今日,影片票房已突破5亿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用一颗朴素感怀的心去对待它。因为它带给我们的除了泪水所凝聚的深切感动以外,更多的是对于亲情、善心、感恩以及宽恕和原谅的种种思考。并且我们坚信,这种思考会随着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丰满而愈发深刻。

两年前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曾感动了无数文艺工作者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作出一批感人肺腑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冯小刚避开了离灾难发生时间太近、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神经的汶川,而选择了发生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同时又让影片中一对离散的母女32年后意外重逢于汶川,从而将中国两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涵盖了广阔时空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余震32年,对人心的伤害可能远远超越了和平年代人们的想象力。当人性被天灾逼到一个角落和绝境,亲历者内心的崩溃和坍塌也可能同样处于黑暗。“几十年过去了,废墟已经被清理得了无痕迹,震塌的房子也都重建、恢复了,但内心深处的这种伤痛,实际上一直没有愈合。几十年的时间,我觉得这些亲历者,这些失去亲人的人,他们每天就守着他们心灵深处的废墟在度日。”③冯小刚说。而在女主角徐帆看来,人有各种各样的痛苦,但却不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发泄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与传统的主旋律影片并不相同。电影则直接抒写温暖的部分,并不是假,只是人性的另一种需求的反映。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唐山大地震》没有赘述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而是转而描写这种大灾难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创伤以及如何修复创伤。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却很少有文学作品或者电影作品去表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记者对徐帆的采访:

记者:片中您总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李晨也说地震将母亲的心震碎了,心里的房子再也没有搭起来过。而冯小刚导演之前也明确表态,认为心灵无法重建。您怎么理解心灵重建,认同冯导的看法吗?

徐帆:我很认同冯导的看法。我觉得人心被极大地伤害了,即使你再修补也是有痕迹的,再也不能回到以前那样的完整无缺。所以只能尽全力去温暖人心,让那些曾经受过伤害的心灵尽可能回暖。④

是的,灾难过后,摧毁的房屋可以重建,龟裂的大地可以填平,然而受伤的心灵呢?影片中抛给人们的心理治疗问题也比较明显。经过地震,方达成了身体上的残废,方登成了心理上的严重残疾――早恋,大学怀孕,退┭А…这些都是更为严重的心理残疾。心理的残疾和缺失,只有在这种温暖的理想希冀中,现实失序的残酷与压迫性才能得以缓解。它是虚伪的,但当温情被塑造后,人们从自身的人情与感伤本能出发,就会天然拥抱这温情虚伪的慰藉,社会矛盾冲突就会由此缓解。其实,电影工业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这样自然地迎合人们与社会双重需求的前提下,赢得有关艺术境界的美誉,从而获取商业价值。无论好莱坞还是欧洲电影、俄罗斯电影,无不如此,只不过价值观导致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唐山大地震》表现的不仅是灾难,更是灾难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表现的不仅是亲情,更是亲情带给人们的道德思考。李元妮选择的是坚守,她坚守着中国女性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道德操守;方达选择的是逃避,用现时的成功疗治历史的伤痛;方登选择的是固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既折磨了别人又折磨了自己。

三个人的选择既相互纠结,又相互矛盾,构成了现实社会的道德困境。

有人评价说冯小刚由一个娱乐导演变成了一个 “公民导演”,但我们也许可以说,这是“冯小刚作品中现实主义的新高度”。《唐山大地震》的主题是“温暖人心”, 不让大家看到伤痛,看到伤疤,更多看到故事和人物后面的坚强。

好莱坞大片往往通过技术手段将意识形态的所谓艺术表现发展到了极致,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无不成为牵制、感化人心的典范之作――技术越高明,就越能混淆现实中无法消弭的社会关系,营造出令人心灵得以改正的理想国。每个营造精致的理想国都会成为一枚牵动你心弦的催泪弹,最后,压迫一定会解除,结局一定会帮助你获得一次心理的洗涤与释放。

从这些前提看冯小刚,他或许是最早敏感到了社会流向与电影工业本质关系的一个中国导演,他的一步步跃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命运之手的推力。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的一部又一部电影才总能从立意到最终实现都能超越也许比他掌握了更多社会或艺术资源的对手。从《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他的视角从一个个人对一个团队的情感转向了家庭,把对正义的弘扬转为对怨恨的疏解,伦理与道德的调和,在以温情来重建破碎的家庭关系背后,显然是这个社会迫切需求的缩影――冯小刚强调的是以家庭关系为核心所营造的安全感,这是多么敏感的对社会普遍矛盾的感知!而唐山与地震,只不过一个符号而已。

有关这部电影,更值得考察的是,当它终于变为与社会需求极端合拍的意识形态时,能激发出多大的艺术能量与社会能量?这正是我们关注它的前提。

注释:

① 《〈唐山大地震〉公映 观众喊“不哭不是人”》, 《重庆晨报》, 2010年6月29日 。

② 冯小刚:《“5亿票房”还是保守说法》, 解放网,2010年5月31日。

③ 《十问冯小刚 〈唐山大地震〉人道主义才是最重要》, 红网(长沙),2010年7月16日。

第3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一、创造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开头,我们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我是这样激趣的:有一个人一心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呢?黄金、美女、钻石、权利、知识、法术……众说纷纭。因为弄不清真正的宝贝是什么,这个人便决定走遍天涯海角去找。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发现,原来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便是自己的家。亲情感人至深,傅雷是怎样通过一封封家书向千里之外的儿子传达家的温暖的呢?这样以感人的故事导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其实创设情景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强烈愿望。有时我们在教学时也可以倡导学生走近和崇拜课文的作者,并因崇拜作者而喜欢他们的文章,从而引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开头情景激趣时,要尽可能做到:

1.让作家走进学生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逸闻趣事,并因材料有趣而对作家及其作品产生兴趣;突出作家

的平凡之处,让学生了解伟人的另一面。比如我在上《听雨》时,对季羡林先生作了介绍,还给学生讲了他的一些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再去讲这篇文章时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就更强了。

2.让学生崇拜作家

让作家成为标杆,让学生在作家身上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成才等,并要

学会如何将作家的思想转化为适合现代人的思想。比如我在上《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介绍了的做人、做事、成才的故事,并讲到获得35个博士学位时,学生赞叹不已,油然而生敬佩之意。这将对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开头激趣方式应该多样。或以课文的平凡来历激趣,或以课文的不平凡地位激趣,或以别人对课文非同寻常的评价激趣,或以与作者的趣味故事激趣,或以情感故事激趣…… 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期待感、新鲜感。

二、理解课文,升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升发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是浅显处求深。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写“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反复默念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是:“心里默念”能准确地表现若瑟夫既想相认,但又迫于父母态度而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而“叫出声来”在当时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则是不可能的。这句默念的话,属心理描写,它反复强调了于勒和菲利普之间亲兄弟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冷酷做法的不满,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是平淡处求妙。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平淡无奇之处往往是不平凡之处。一旦学生深入研究进去,会让学生觉得语文是有生命力的,是有趣味的,是有文化思想内涵的。如《故乡》一文三次写到“飞”,在三种情景下“飞”的含义不同。“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的“飞”传神形象的表达出儿童欢快、活泼、好奇的天性,写出宏儿迎接我的喜悦之情。孩子喜,大人悲,相比之下,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这个“飞”字写出了“我”见闰土的急切喜悦心情,形象逼真,符合儿童的心理。“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的这么快”,这里“飞”字写出了杨二嫂拿到东西后急于想离开的心理,表现杨二嫂的自私、贪婪的市侩形象。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比如《走一步,在走一步》这篇文章围绕“我”读,是一种人生历练,围绕“父亲”去读,是一种处事气度与智慧;前者面对困境,后者处理困境,学生由此获得的感悟不同。

第4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微电影《父亲》是导演筷子兄弟对日常生活的“美学关注”,它不再是对生活“宏观层面”的迷恋,而是从生活的“微观层面”去进行人生哲理和命运悲剧的“反思”。艺术来源于生活,观众更希望看到真实的生活面貌,而不是美化过虚假的生活,或是时不符合逻辑或经验的生活。电影观众的更加注重情境的类似性,由于微电影《父亲》符合生活的逻辑,并真实地表现人的本貌和生活的细节,促使观众向电影的画面认同,并通过镜头所表达的形象认识自我、观照自我、意识自我,使自己看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一般而言,“微电影”由于影片时间限制,不能设置繁复的线索和错综复杂的纠葛,缺乏沉淀和积累,而对于细节不能深度推进,导致了微电影很难对主题进行深刻的挖掘。但艺术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帮助人们把熟悉的东西利用“陌生化”,以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或期待,对事物产生新鲜和陌生的感觉,从而走出对生活的麻木和困境。这种陌生化实际上是用突破常规的方法唤起接受者的关注。而纪实风格的手段恰恰有一种将司空见惯东西新鲜化的功能,比如:我们对父亲手把手教我们写字的事情记忆深刻,可一出现在影片里就觉得新鲜而亲切。父母为我们补衣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可一出现在影片中里就引人注目。观众正是从这一类观影经验中产生了要看既新鲜又熟悉的人物和景物的期待视野。在《父亲》中,虽然人物关系、影片线索和故事情节都十分简单,但是影片通过将一个小家庭中父女之间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联系起来,不断地对细节进行发大和积累。其内容来自普通人的生活,更多地体现了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怀与温情。总之,从《父亲》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等方面来说,影片在主题表现和对艺术接受者的心灵把握上是成功的。

二、期待视野下的美学审视

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美学命题,在他看来,生活即美,美即生活,“审美经验是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并非游离于其他经验之外”,也就是日常生活蕴含着美的元素和人生哲理。筷子兄弟的电影美学思想显然受到杜威的影响,《父亲》就是从一对普通父女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体验美,探索人生哲理,发现社会问题的旅程。父爱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父亲与子女的问题在这个社会广泛存在着,是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素材之一,在解读父爱和反思父子关系的过程中往往包含了许多的辛酸和泪水,所以从共鸣角度来讲是占了先机的。导演筷子兄弟在影片《父亲》中,以平民的视角对社会底层人和现实的社会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与此同时,电影还涉及了许多其他社会问题领域,如现代人的冷漠,职场性骚扰等,进行“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和反思,以引发观众反思生活,反思人生。现代电影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怀旧,美国后现论家杰姆逊认为,怀旧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历史的场景,而是展现一个具体历史时期的文化经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抵制以主观意图对日常生活的粗暴介入,或随意干涉和生硬的切割,其主张电影应该表现真实的人,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反对幻想、想象。其审美元素可以概括为:取消人为臆造的情节,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直接在街头巷尾摄取影片素材,以此来反映当前的社会现状。显然,新现实主义拒绝像现实主义那样对生活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过滤,而是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的本真状态、自然状态。《父亲》是怀旧情结、再现历史和表现文化经验的融合,它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影响,努力还原生活真实,把观众带回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在这里,电影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经验的集体记忆。《父亲》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把摄影机扛上街头,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怀旧”把握无微不至,力求带着观众一起集体“穿越”到小平房的老街,街头的摩托车,理发匠,严厉的小学老师,顽皮、童真、整蛊的小孩,孩子间的小吵小闹,飘扬的红领巾,巷子里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医院里冷漠无情的护士的服务态度,组成了社会的风俗画,在坚持来源于生活基础之上聚焦70、80后这代人的成长,叙述了小家庭、小故事、小温情的平民生活。其目的是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日常生活之美,再度唤醒大众的集体回忆。有人这样评论道:“《父亲》是人对生命、生活的回望,这种回望,透过亲情、爱情和邻里之情,跨越地域及文化差异,浓厚的人情味使得这幕剧回到港产片的传统时代,怀旧特色也成为它最真诚的标签。”

三、期待视野下的情感共鸣

“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以后对该事物的评价,是因为人们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已有的经验或获得的信息为依据,即以已有的期待视野来判断或解释后来得到的信息。因此在观影中,已有的期待视野能促使观众更快地建立影像与自身之间的亲密关系,观众的心情跟随着影像变化而起伏,银幕仿佛就是一面镜子,观众往往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电影题材所表现的情感与受众的内在情感体验相同或相似,从而引发对过去的追忆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就会“触碰这一代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断层中的群体心中最柔软也最心疼的部位”。在播放电影前推出同名歌曲《父亲》也很好地调动了观众在期待视野下的情感共鸣,歌曲《父亲》用高度凝练的歌词突出了父爱的主题思想,使《父亲》这首歌深入人心,加深我们对电影主题的认同。一方面,影片的配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烘托作用,渲染了一种悲伤感人的气氛,深化父爱的主题,为观众提供了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使观众仿佛亲身体验了身体的,俨然自己就是影片中的父亲,在险象环生的恶劣条件下与敌人作搏斗;或是女主角,经历了重重苦难,终于与心上人走在一起。此时,艺术意象已不仅仅停留在心中,而是作为生命意象与受众的生命体验产生了和谐的交响。

四、结语

第5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明白了他们经历的是我们不能经历的。他们在中途受到过伤害,可是他们却没有哭,也没有放弃,他们选择了坚强。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艰难幸苦,但那个小木屋里却充满了幸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学生写作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学生写作一

在《草原上的小木屋》这套书中,罗兰以她细腻、诚恳的笔法,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生动感人,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阿曼乐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时代人们的勤奋,勇敢,对大自然的虔敬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开拓新生活的期望鼓舞下,父母亲带着不满7岁的罗兰和姐姐妹妹,驾着大篷车离开了威斯康星洲的大森林。他们经过明尼舒达州、艾奥瓦州和密苏里州,驶过结冰的湖面、度过激流、攀登悬崖,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达堪萨斯州大草原。建起了小木屋,在独立镇附近定居下来。爸爸开垦荒地、打猎,一家人抵抗过狼群的袭击,躲过草原大火,挨过热病的生死关头,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不但资料丰富,并且让我感触很深。这本书叙述了西部草原的拓荒故事,劳拉一家艰辛的生活,长途跋涉的劳累他们不怕,重建小木屋的辛苦他们不怕,被狼群包围的威胁他们也不怕……他们用智慧和行动勇敢地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书中还把各个人物写得十分生动:有百折不挠、关心家人的查尔斯爸爸;有勤劳、勇敢的卡罗琳妈妈;有幽默友好的爱德华先生;有文静、懂事的姐姐玛丽;有惹人喜爱的小宝宝嘉利;还有忠诚、听话的狗狗杰克……活灵活现的人物让我久久沉浸在故事里感受这坚强而幸福的一家人,从他们身上,让我明白了坚持就有期望、有胜利,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不应当去害怕,而是勇敢去应对,去解决,这样人就会有提高,社会才会发展。他们的日子过得虽然艰辛,而那简陋的小木屋却充满了爱,装满了幸福。他们感到无比温馨。

幸福是一个甜蜜的字眼,它不在他方,就在我们身边,幸福来之不易,所以需要我们珍惜,珍惜幸福相当于珍惜生命,无论你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只要怀着一颗珍惜幸福的心就会倍感幸福。

它的作者是罗兰·英格斯·怀德。罗兰根据自我的成长经历,费了十年的心血完成了《草原上的小木屋》系列小说。这套书记录了在美国西部拓荒热潮中,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爸爸妈妈四处迁移,艰苦开拓;直至拥有幸福生活的人生经历。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学生写作二

在放寒假前,教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草原上的小木屋》,我对它很感兴趣,便去书店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的继续,主要讲了原本可爱的大森林被人砍伐了不少树,罗拉一家因为忍受不了这种生活而来到西部。在去西部的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一次困难时渡溪,当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溪水突然上涨,十分可怕,经过许多困难后,他们最终到达了大草原,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小木屋,故事就这样开始。罗拉一家逃过狼群的围攻,挨过热病的袭击,躲过草原的大火,经历印第安人的战争……而最终却不得不选择离开。这本书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拓荒生活,刻画了移民质朴、勤劳、善良的品格和勇敢的精神。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玛丽,因为玛丽大方、乖巧,在《印第安人的营地》这一章中,罗拉和玛丽捡回许多漂亮的珠子,玛丽想都没想地说要把珠子给卡丽,而罗拉却想自我留着。我要学习玛丽那种大方的品质,好的东西要与大家一齐分享,而不能独占。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一本好书,如果有时间,你也去读一读吧。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学生写作三

《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不但资料丰富,并且让我感触很深,在读这本书时,有时会微微地笑,有时会感动地哭,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和教育。

这本书叙述了西部草原的拓荒故事,劳拉一家艰辛的生活,长途跋涉的劳累他们不怕,重建小木屋的辛苦他们不怕,被狼群包围的威胁他们也不怕……一个个小故事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生动感人。他们用智慧和行动勇敢地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书中还把各个人物写得十分生动:有百折不挠、关心家人的查尔斯爸爸;有勤劳、勇敢的卡罗琳妈妈;有幽默友好的爱德华先生;有文静、懂事的姐姐玛丽;有惹人喜爱的小宝宝嘉利;还有忠诚、听话的狗狗杰克……活灵活现的人物让我久久沉浸在故事里感受这坚强而幸福的一家人,从他们身上,让我明白了坚持就有期望、有胜利,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不应当去害怕,而是勇敢去应对,去解决,这样人就会有提高,社会才会发展。

他们的日子过得虽然艰辛,而那简陋的小木屋却充满了爱,装满了幸福。他们感到无比温馨。我们这一代的小朋友,有许多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还不知足。有许多人不知父母辛苦,不知为人父母的艰辛,不知父母白手起家的辛劳,赚来的血汗钱,任意浪费,不节俭用钱,不关心父母的身体,这样的小朋友就有必要认真阅读一下《草原上的小木屋》这本书了。读过这本书就会收获很多,就能体会“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意境,也会懂得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幸福。

幸福是一个甜蜜的字眼,它不在他方,就在我们身边,幸福来之不易,所以需要我们珍惜,珍惜幸福相当于珍惜生命,无论你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只要怀着一颗珍惜幸福的心就会倍感幸福。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学生写作四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做《草原上的小木屋》。我十分爱看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劳拉一家人离开了威斯康星大森林,驾着马车,经过重重困难,搬到了大草原上居住的故事。

他们一家人生活在碧绿的大草原上,虽然他们有吃有穿,可是也时时存在着威胁与危险。但他们勇敢并且坚强:重新建一个房子很幸苦,他们不怕;被狼群包围的危险,他们也不怕;在草原上熊熊的大火,他们仍然不怕,而是谨慎的处理。他们用他们的智慧与行动克服了种种困难,这种坚强地意志深深地感动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他们经历的是我们不能经历的。他们在中途受到过伤害,可是他们却没有哭,也没有放弃,他们选择了坚强。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艰难幸苦,但那个小木屋里却充满了幸福。

和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过得比他们幸福多了。我们每一天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吃着美味的食物,有学习和朋友,住着好看的房子,而他们却没有。

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要想办法克服,要有坚持到底的心,并且相信自我。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学生写作五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美国作家劳拉·英格斯·怀尔德的代表作。

在一个深冬的黎明,地上的积雪还闪着淡淡的星光,故事的主人公劳拉就和她的家人一齐,驾着马车离开了他们在威斯康星州大森林里的家。他们要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那里有一望无边的大草原,草长得又高又密,好像丰饶的牧场。他们翻过数不清的小山,穿过数不清的树林,渡过了波涛翻滚的密西西比河……最之后到了堪萨斯州,那里有碧绿碧绿的草儿,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在草丛中开心地玩耍,清澈的小河里,一条条鱼儿游来游去,青蛙在河水里开着歌唱会。爸爸决定,就在这儿为家人盖一座小木屋。

劳拉一家在寻找新家园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路途的艰辛,狼群的围攻,疟疾的侵害,印第安人的袭扰,草原的大火,等等。可是应对重重困难,一家人始终以乐观进取的心态微笑着应对每一天。在一家人的努力下,他们有了充足的食物,有了结实的小木屋,有了干净的水井……他们在劳动中获得完美,收获愉快。

第6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学习是谁的事情?(我们)

师:那课堂上谁是主人?(我们)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主人?对了,课堂应该是同学们尝试和学习的场所,只有大家都去动脑筋发言,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这节课,我少讲,让你们自己学习与尝试,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获得成功,有信心么?

生:(欣喜齐答)有!

师:让我们来静心冥想一下,调整自己的心情。(轻音乐响起)

师:(轻声)请大家双脚平放在地上,双手交叉放在额头,轻趴桌上闭眼,肩膀放松并往下沉,深呼吸,吸气呼气,再来一次,慢慢地抬起头来。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这句话不是空洞的口号,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是应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是绝对相信他们凭借自己的已知之情和求索之心,能够学会课文。

科学家用无数的实践和数据证明:“以冥想开启思维,可获得创新的启示。”用音乐冥想创造一种氛围,为上课做好心理准备。这也是“友善用脑”的策略之一。此时,是上课伊始,需要学生从课间的活动进入课堂的沉静思考,所以播放与心跳节奏相当的音乐,适合大脑安静、清醒的需要。

???????????????????????????????

【教学片段2】

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并且完成了自学导航,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易写错和读错的生字词。

(学生交流)

师:大家交流得很好。现在,哪一小组为大家说说你们要提醒的字词?

生:我们小组认为,需要提醒大家:“悬”上面是“县”字,里面是两横,不能写成三横,悬崖,就是很陡峭的山崖。

师:非常好,能不能上来为我们画一画。

生:好的。(生在黑板上画出陡峭的山崖,但只画好一侧。在教师点拨下,添画完整)

生:我们还要说的是“既”“即”,这两个字,同学们容易读错,如果你这样记,“既”就就不会读错了。的右边是四笔,读第四声,“即”的右边是两笔,读第二声。

生: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认读这几个词语:狩猎、桥墩、猛蹬、目瞪口呆。

生:我们想请大家和我一起写写“即”这个字。

(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写在习字册上)

师:刚才小组汇报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通过预习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故事的经过,一群羚羊被猎人逼到悬崖边,在危急关头,老羚羊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了一座生命桥。真的很感人啊!

师:对本文的作者,你们有什么了解?

生:沈石溪享有“动物小说之王”美誉。

生:他之所以能写出好多动物小说,是他长期观察和经历,才写出那么生动感人的小说。

生:这篇文章是从沈石溪《斑羚飞渡》中节选来的,主要的故事情节都在,可是也少了很多。

师:同学们真的了解了很多,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看看这位“动物小说之王”是如何将故事描述得异常感人的。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决不能仅仅体现在教师预设的教案中,更多的应是产生于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文章的学习过程也绝不是教师搀扶学生走,而是学生要靠自己学习,再产生疑问,教师充其量是个同行者、见证者、可以商量者,但同时也是个引路的人。

【教学片段3】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触深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有兴趣的同学可尝试做批注,也可以在你的思维导图上添加。(播放轻音乐)

师:互相看看,同桌的批注给了你什么启迪?

师:再请小组内四位同学,一起确定一段,讨论一下字里行间带给你们的感受,尤其是那些震撼你们的画面可以重点说说。(学生小组内四人讨论)

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是有区别的,传统的线性总结和做笔记的方法使用的主要是左脑的功能,而这里所提倡的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它既有线性的逻辑关系,又可以使用形状、颜色、关键词等能使右半脑把新知识与已经存在记忆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存储和处理新的信息,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课前我已经指导学生预习,并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此时,在学生深度感悟文本时,再让他们随机添加、修改。最后课终还通过展示、交流等方法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思维导图的意义和价值。

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走动式教学”,走到学生中,仔细看、认真听、默默记,对每一位学生和他的思维状况都给予无声的关注;于此同时,我也在观察、思考、综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个性化的问题,哪些共性化的问题,哪些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和代表性的问题,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我默默记下他们讨论的焦点问题,闪光点以及有争议的地方,也在思考下一步着重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以学生为主,字当头“引”

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教师“引”的,只有教师引得到位,引得其当,课堂才能真正精彩。

【教学片段4】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各小组的发言。其他小组也可适时补充。

生:我们小组在一起讨论的是第1自然段。我们觉得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从这个“逼”字可以看出来。

师:这里有一段沈石溪原文中的话,看看对你们学课文有没有帮助:“悬崖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羚羊虽有肌腱发达的四条长腿,极善跳跃,是动物中跳远冠军,但就像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羚羊最多只能跳出五米远,母羚羊、小羚羊和老羚羊只能跳出四米左右,而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呢……”

生:读了这一段,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的状况。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千钧一发”。

生:这段话让我们更加知道了“悬崖”,真的是陡峭之极啊!

生:这段话告诉我们,他们处境的危急,没有办法逾越这条山涧。我不免也在想,怎么办呢?这段文字真好,让人不知不觉想追着情节往下看。(众生笑)

师:很好,那就往下看。

生:我们小组在读这段文字中描述老羚羊和小羚羊动作的一些词时,很感动。

师:动物们的情感可能就是通过他们特有的动作和声音表现出来的,你们想想,再说说。

生:我从“一叫一应”,仿佛听到老羚羊在叫:你过来啊。小羚羊饱含泪水说:好的。这里的语言是最动听的。

生:老羚羊的动作“走、叫、飞跃”,年轻羚羊的“走、后退、奔跑、跳”,这些词语显示出一个惊心动魄的画面。

四、适当点拨,教学有法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怎么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境界呢?完全取决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片段5】

生:奇迹出现了!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到了惊叹“紧接着,”

师:奇迹,词典上的解释为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这里的奇迹呢?结合书上的插图,思考:此处之“奇”是什么意思?找出有关词语,交流一下。

生:感觉到不可思议,感觉到这是一个奇迹。

生:这“刚好”不是凑巧,能这样准确地估算,动物能这样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生:猛蹬一下,对于年轻羚羊而言,尽管它不忍,尽管它痛苦,但是它依然要猛蹬一下,它要把这种悲痛化作一种力量啊。

生:年轻羚羊的一蹬,必定加速了老羚羊下坠的速度,老羚羊一坠必定是粉身碎骨。

师:是的,让我们都来蹬一下双脚。此时你能体会小羚羊的感受吗?

生:是的,这一蹬很有力。这一蹬,脚下是老羚羊。虽然内心不忍,但是没有办法啊。

生:这一蹬,是老羚羊自愿让小羚羊蹬的,用自己的死亡托起了小羚羊的新生啊。

师:这一蹬啊——“试跳成功!”这里蕴含着哪些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有喜悦的情感。年轻的羚羊群有了生的希望,多么令人欣喜!

生:也有悲伤的情感,为了年轻羚羊的成功跳跃,甘做垫背,而笔直地坠落山涧,又多么令人悲伤!

师:再请看看这段原文中的文字:“……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又有什么感觉?

生:好无畏的老羚羊!舍己救人,勇往直前。

生:这段文字更生动地写出老羚羊的精神品质,仿佛是长辈们为了年轻一代默默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无怨无悔。

生:老师,原文中讲的真好!我很想读读原文的全部。

生:老师,我知道原文中还写了一只镰刀头羊,我以前看过的,是它指挥大家逃生的。

师:是的,原文的确写得非常感人,课后,大家可以去认真地读读《斑羚飞渡》,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感悟。

五、升华情感,提炼主题

先学后教也好,以学定教也罢,总之,是要教的。在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自己的领悟和理解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及时把握火候,再添一把火,燃烧他们思想的萌芽,让更多星星之火燎原。这样才能化问题为收获,变自主学习为自主能力。这节课,学生通过对文章中能凸显老羚羊精神品质的文字推敲,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但限于认识水平、理解不全面,不完整、不深刻,所以,在其中我及时添加一些可以推波助澜的文字资料,让他们的思维能够及时得

到供给,并且及时用集体的力量来实现对问题的正确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班级研讨等形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仍有问题是难以理解和回答的。这篇故事中蕴含着的对“生命”的讴歌,到底还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所以,不能空洞地说教,以一个小故事引出,更为恰当。此时教师必须出场加以引导,于是,我说:“无论是在动物界,还是在我们人类,像老羚羊这样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下一代架起生命之桥的精神无处不在,让我们来看这样的故事——《骇世亲情》。”(故事略)

著名歌唱家韩红在读了《骇事亲情》后,创作了一首歌《天亮了》,闭上双眼伏在桌上听一听,静静地回忆本节课你的所得。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想呼唤些什么?用图画、用文字把这些都记录在你的思维导图上。

如果说先前的依托教材让学生去品读,去理解,是引导学生自己与文本充分对话,那么,此时就是促进学生放飞思绪,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理解,发现文章的意义。

有时候,课堂显示出意料之外的东西,往往就是在学生最放松,而那时也就是他思维最为敏锐的时候出现的,这也正是“友善用脑”给我们的启迪:”“大脑是在最放松的状态下最灵活。

第7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二、实施背景:

如今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却很少从父母的角度去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越来越多的家长诉苦: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说什么都不听。学生也是烦恼多多:烦死了,讨厌死了!爸妈实在太罗嗦。特别是妈妈,最烦人!因此,我们开展《感恩父母,点亮亲情》主题班会,让学生能体会父母,感恩父母。

三、组织分工:

班长筹备整个活动

文娱委员准备服装、相关音乐《感恩的心》《母亲》等

四、预期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感激父母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

五、主要内容:

1、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诗朗诵《感恩》

3、小组合唱《感恩的心》

4、小品《如此儿子》

5、讲述自己的故事

5、听歌曲《母亲》,谈怎样孝敬父母

7、感恩调查

8、班主任小结

九、活动过程:

第一部多媒体片:【感恩父母,点亮亲情主题班会】

班级:二年三班

第二部多媒体片:【感恩辛勤哺育你的人,拌音乐】

 

主持人(甲):父爱如山,凝重沉默,给我们心灵以支持;母爱如海,宽广纯粹,给我们一生爱的滋润。 

主持人(乙):母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父亲一直牵着我们的手;父母的爱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明。

主持人(甲):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更教会我们怎样做人,苍老的容颜里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慈祥。

支持人(合):父母的爱是崇高的、无私的和伟大的! 初二、三班“感恩父母,点亮亲情”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乙):1、全体起立,

                          2、坐下。

第三部多媒体图片:【5.12汶川地震图片、音乐】

主持人(甲):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10年5月12日,就在母亲节的第二天,四川汶川发生的那一场地震。有许多的父母在这失去了生命。 

主持人(乙):其中一对母子被埋在废墟下整整5天,五天呀!当救援人员发现他们的时候,压在废墟下的这位母亲,双膝跪地,用自己的身躯庇护着孩子。几个月大的孩子安然无恙,而这位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人间。这位母亲留下一条手机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主持人(甲):嗯,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生的希望、把她全部的爱留给了她的孩子!

第四部多媒体片:【配乐诗朗诵】

主持人(乙):请听诗朗诵《感恩》。

      感恩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有一个人最要感谢

她就是——妈妈

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面对妈妈深沉的感情

聆听妈妈殷切的心愿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学会感激

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这种关爱,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

渐渐忘记了感动,忘了说声谢谢

妈妈的爱像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

所有的恩情我们铭记于心。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

常怀感激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

感激的话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谢谢”

第五部多媒体片;【所以,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

主持人(乙):让我们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

第六部,插播:歌曲MV【感恩的心】

主持人(甲):接下来请欣赏歌曲《感恩的心》。

歌词: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第七部多媒体片:【如此儿子图片】

主持人(甲):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不让我们吃一点苦,受一点累。 可有一些人认为父母养我们,关心,照顾我们是天经地义的。 总是埋怨父母唠叨,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

主持人(乙):请看小品《如此儿子》

(儿子在房间偷偷玩手机游戏,妈妈在门外头看,儿子发现马上把手机收起来了。一会,儿子边听耳机周杰伦的《东风破》边写作业、、、、、、)

妈妈突然进来说:“儿子呀,来,喝瓶牛奶,休息一会儿。”(儿子没动静)“唉,你听什么呢?妈跟你说话呢。”

儿子:“听英语呢,你能不能安静点!”

妈妈:“哦,是吗!那你好好听吧,我先出去了!”

旁白:(半个小时过去了)儿子开始玩电脑!妈妈又进去了!

妈妈:“儿子,作业写完了吗?”

儿子:“写完了!”

妈妈:“是吗?来,我帮你检查检查。”

儿子:“反正做完啦,明天再检查不行啊!”

妈妈:“不行,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拿来!”

儿子喃喃自语些什么:“、、、、、、” (懒洋洋的拿了作业给妈妈)

妈妈:“昨天的作业怎么那么多叉子和问号!怎么没改啊?”

儿子:“答案对了,老师看不懂!”(边玩电脑边跟妈妈说话)

妈妈:“老师不懂怎么当你的老师啊!她不懂怎么给你讲啊!赶快当着我面改了!”(不情愿的改了)

妈妈:“今天的作业为什么这么多没写,空着呢?”

儿子:“不会!明天问老师!”

妈妈:“今天干嘛去了?为什么今天不问?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讲?现在马上写,我看着你写!”

儿子:“行,我写就是啦,你先出去!”

妈妈:“我不出去!你快写!”

儿子:“你在这我没办法写下去!”

妈妈:“我不出声!”

儿子:“不行,我看着你烦!”

妈妈:“我就不出去了!快写!”

儿子:“我就不写,熬呗,看谁先熬到12点!”

妈妈:“你说说你,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办啊?现在学习为了谁啊,不就是为你以后能上个好学校吗!我能得到什么啊!不都是为你好吗!我这何苦!你说说,现在人口那么多你再不努力你怎么能竞争的过人家呢。”

儿子:“行了行了,你烦不烦啊!说够了吗?在学校这个老师也说那个老师也说,天天说大道理,回家你又唠叨个不停,你还让不让我活啊?你不走吧!行!我走!”

妈妈:“你给我回来!你要去哪?”(退场)

主持人(乙):同学们,看了这个小品你想说些什么?请你对这对母子做一个评价。

第八部多媒体片;:【说出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图片

主持人(甲):同学们,我们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定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小故事。(选4-5位同学讲讲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小故事)

主持人(乙):点点滴滴都是情!听了大家的倾诉,我们情不自禁的为爱而感动,只要我们有一颗细腻的心仔细去体会,慢慢去感受,我们就明白,我们正生活在爱的海洋里。

第九部,插播歌曲MV;创设情境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 ,咱的妈。

主持人(甲):听了这首感人的歌曲,让我想到父母为我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他们含辛茹苦培养我们,那么我们该怎么回报父母?同学我们用几句简短的话,谈一谈怎样孝敬父母?

第十部多媒体片;【如何孝敬你的父母】

(选一部分同学们简单谈谈)

主持人(乙):同学们,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说声谢谢。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

主持人(甲):其实父母并不需要我们以后轰轰烈烈的去为他们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体会一下他们的苦心,陪他们聊聊天,谈谈心。

第十一部多媒体片;【感恩调查】十个问题

主持人(乙):这次活动课又到尾声了,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感恩大调查(出示问题)

1、了解父母各个方面吗?(如: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辛苦吗?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2、你能经常与父母交流、沟通,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吗?

3、你能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当面顶撞父母,不和父母发脾气吗?

4、你会厌烦父母对你的教育,甚至恨父母吗?

5、你会因父母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而看不起他们吗?

6、学习遇到困难时,你会抱怨父母没给你聪明的脑袋吗?

7、你能为父母分担忧愁吗?你知道父母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

8、你会为父母做家务活,帮他们洗衣服等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负担吗?

9、你外出时,有没有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

10、你能做到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吗?

主持人(甲):同学们,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在此,我们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康!快乐!

主持人(甲):下面请班主任讲话。

第十二部多媒体片;【感恩父母,点亮生活】

班主任: 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的班会取得了成功。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知道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同学们,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感恩他们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感谢父母们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吧。

第8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励志;课堂教学

教师要在设计课程中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共同处于相同的环境,全面沉浸在自己设定的情景之中去感悟感恩,理解感恩产生共情,放大课堂中的情感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感恩的情怀。

一、感恩励志教育要注重小学生身心特点

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是一天两天出来的,想要感恩教育有良好的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纪学生的发展特点、身心健康程度,多角度展开感恩励志教育。

(一)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小学有六个年级,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牢牢掌握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语文授课中,明白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模式、认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感恩励志教育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一个语文教师教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此时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家庭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姊妹之间的亲情励志教育;在面对三、四年级的中年级学生时,可以利用书本内容对学生集体意识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灵活根据书本知识和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的初步感恩励志教育。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方面的感恩励志教育,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要适应小学各个年级的个性心理需求小学六年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发生变化,心理需求也是呈一种上升趋势的。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影响,他们的情感、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应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相吻合。单方面的感恩励志教育的输出不仅得不到学生的好感和学习,反而会引起学生的不适与反感。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是直接点出学生对家庭应该时常怀感恩之情,教导他们如何在家里去表现自己对父母等亲人的感激;在面对中高年级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或者课外文章的阅读,启发学生去寻找文中暗藏的感恩之情,而不是一味地单方面灌输。这样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需求阶段去进行感恩励志教育,效果将会强很多。

(三)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要贴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体力水平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身体都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虽然只有几年的差距,但是学生体现出来的体力水平是大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在走出课堂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体力发展水平,不能冒进。如在对于低年级采取身体力行的教育时,可以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如打扫卫生、捡拾垃圾、为家人端茶倒水、为父母洗脚等做起。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多多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庭,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比如进入社区中参与社区卫生劳动、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具有一定社会性的活动,助力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

二、感恩励志教育要注重学生认知、感情与行为同步发展

感恩励志教育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效果,不仅要从学生的认识方面下手,也要注意学生在情感行为方面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行为的综合协调发展。

(一)故事感化促进学生感恩认识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都是以形象的方式为主,这和他们的身心特点还有大脑的发展状态相适应。小学生普遍都比较喜欢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这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利用故事感化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促进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传统的,带有感恩励志性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感恩的认识、认知。例如,在讲到论语有关孝顺的语录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引用传统的二十四孝中的小故事或者童话故事去进行有关孝顺的感恩励志教育,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感恩教育的课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心理感受,在故事中引导学生体会背后的哲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体验人生的哲学,而不是呆板地、机械式地讲大道理。这样的课堂效果远远比直接说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使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学生的心中。在针对不同年级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层层递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心理能力重点展开。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不再主动讲故事,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去讲解故事,让他们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去感受感恩,或者教师开展一些有关感恩故事的小比赛、小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更加深刻地把握感恩,促进学生对感恩励志教育的学习。

(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感恩情怀提升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认知上的教育,他也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的成效是通过教师的情感输出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更应该注重情感的传递、情感的投入,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丰富他们的感知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自觉地融入课堂。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文有关亲情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味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如父母每天早上给他煮的早饭,还有每天给他洗衣服,由细节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感动和关怀,让学生对父母的不容易产生理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这份细腻的关怀,促进学生增加对感恩这种情感的理解能力。又或者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具有感恩意义的集体活动,比如清明节去扫墓。在扫墓的过程中,采用心灵情感的策略对扫墓这种行为背后的意义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先烈的付出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感人。感恩教育活动中情感的层层递进,才能使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达到预想的效果,切勿急于求成使效果大打折扣。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也需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的支持驱动才会使感恩励志教育更加有效地落实。教师在举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本身兴趣的选择和偏好,激发他们对感恩教育的向往,激发学生和感恩励志教育之间的火花,开启学生感恩的心灵之窗,大力引导学生在周边的平凡事情中去体验感恩,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去领悟感恩,鼓励学生对所进行的感恩活动展开分享,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相互交流,激发他们心灵中的感恩情怀,放大他们对生活中感恩的发现。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大力引入感恩励志教育内容,这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书本内容以及背后的哲理问题,还要求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离不开教师在课下的精心研究和对学生状态的整体把握。这也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将学生作为上课的主体,而不是自己作为主体,不能将自身摆在一个我讲你听的传统教育状态。只有将学生摆在感恩励志教育的中心,才能让学生的感恩思想、感恩行为有质的提高。

(三)实践锻炼促进学生感恩行为发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进行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而要通过具体的落实实践,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在实践中去感恩,激发学生的自主感恩、感谢能力。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有很多种形式,具体可以归纳到以下几种方式。

1.让学生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单元的总结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或者课外活动。如在学习到有关感恩教育单元的总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份带有感恩之情的小礼物,送给自己周围想要感谢的人,鼓励他们对感谢方式进行积极创新,如可以送给想感谢的人一张小卡片,上面写满感谢的话;或者是给想要感谢的对象进行歌曲的演唱;也或者是对想要感谢的对象表演故事等。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去给感恩对象表示感恩。

2.鼓励学生将自己身边周围的感恩事迹讲述出来。生活中总是不缺乏一些感恩的事情,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其记录下来,以周记或者作文的方式,写在本子上,然后再在班上交流讨论演讲。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能够通过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二次回忆起发生在周围的感恩事件,加强对感恩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感恩,也能收获更多份的感恩。利用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可以使感恩励志教育的效果更加深刻。

3.创设利用各种感恩情景,引导学生去锻炼,去实践。感恩教育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亲身经历的一些特定环境下的实践能够有效促进感恩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师在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介绍“保护鸡蛋”的活动,让学生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带上一颗生鸡蛋,并保护鸡蛋到下午放学时不能被损坏。通过这个小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保护这颗鸡蛋的不容易,并且通过保护鸡蛋这个活动,去理解父母在培养他们时的用心和辛苦。感恩励志教育不仅只是书面上的一种教育形式,而是有效的、切实落实下去的真正的感恩励志教育实践活动。

第9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不时震撼着我的心灵,那一腔“河山只在我梦里,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情怀激发了我的憧憬。“中国”两个字令我心神俱醉,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情怀,仿佛在梦般地荡涤着心胸。纯真的童年时代,虽然没有多少音乐方面的天赋,但是,那一种动人心魄的旋律中,怀揣着对国,对家,对亲人的一颗搏动的红心,在催人奋进。

读小学时,音乐课里,老师教的歌曲至今也只留下几首歌,《卖报歌》和《读书郎》等飘飞在那个懵懂的年代。在家,在学校,在路上,与同学一起哼着几句,也充满了一股快乐和满足感。在期待的未来里,歌声也至少伴随着痴迷与感动。薄薄的音乐书也吸引着我,激发了我简单又乐意的兴趣。

后来,青春飞扬,书生意气,十几岁的年纪平添了竹笛和口琴的音律。动听的和迷人的声音牵引着我的心弦。我与同学一遍又一遍地吹奏,一遍又一遍地投入,身心俱受感染。在理解的眼神里,在相视里,彼此心照不宣。青春的相伴令光阴增色不少。

小虎队的《爱》也曾经多次被我大声唱出来,并被同伴们录在三用机里,委婉的声音仿佛携带着磁性,悦耳动听,飘荡在冬季温暖的小屋里。放歌的年代令热血沸腾。我与邻家的哥哥妹妹们常常相聚在一起,谈论着喜欢的歌曲,诸如《恋曲1990》和《你从哪里来》等等,我们心意相通,令时光摆脱伤感,温厚而宁静,像一首首押韵的小诗,也像一个个真挚的小故事,在慢慢地感染着每一颗心。时光不再寂静,岁月留下步履,一时间仿佛旁若无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然而妩媚,像吃了糕点一样香甜晶亮。年少因为歌声飘扬而变得张扬,甚至亮丽与辉煌。

奏笛弄箫,曾经的学习,紧张累人,笛声和箫音也就缓解了那可以碎心的压力。在午饭后,它们使人轻松自在。在屋里,流淌着拨云见日的喜悦。屡屡寻觅到随时随地的快乐与单纯。音乐,不但武装了我们,而且我们更愿意在音乐里弄丢自己,沉浸在美妙的朦胧中。就这样,日子不再忧伤与沉闷,学习中多了几分雅趣,也加进了几分浪漫,至今想起来仍然温馨无比。

记得大学时代,吉他突然闯进心里,让我欣喜无比。琴弦发出的声音激动了我,也曾经陶醉了我。我不顾指尖的疼痛,在婉转的和弦里,经过天天练习,夜夜推敲,终于学会了几曲歌。在通风的宿舍里,我唱完一次又一次,沉迷在音乐的一种多愁善感里。随着歌声的意境,我或忧伤,或快乐,或振作……一首首歌让我们感知音乐的无止境的追求。只是,它有时也让我沮丧泄气,但是,更多的是酣畅淋漓,流连忘返。

我曾经在师哥的吉他伴奏里折服过,也在他流畅的音乐里迷失过自己。心在多种的曲乐里被人勾走。常常,一个人徘徊在吉他的演奏里等待自己的意外喜悦。当同伴的赞扬声响起时,当掌声响起时,自己也被自豪拥抱,投身在拥有小小成绩的海洋里。

恋爱的日子是美妙的。曾经多少次,我与爱人坐在沙发上,同唱一首首歌曲,享受时光的静好。我也曾经在婚后悠闲的时光里听着手机发出的歌声。此后,在一段时间里,在《想你的夜》里留下残梦,在《分手了别来打扰我》里回忆初恋的刻骨铭心和美好无比,我甚至在歌声里,想象着时光倒流,“请你打扰我”。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几番的尝试后,竟然被我“几度夕阳红”,舒服地唱了出来,惹得路人的欣赏,惹得我心花怒放。郑智化的《堕落天使》令我百唱不厌,老狼的《同桌的你》让我至少多次思念高中的同学的情谊,不免有一种愉快与甜蜜的感觉。这时,友谊也随着歌声飘过来,进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