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

第1篇: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经济周明定律

定律1: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只有熟悉并利用经济周期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当“百年企业”、“基业长青”、“永续经营”成为中国众多企业的目标甚至口头禅时,企业一定要明白,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和多个产业周期,既享受了经济繁荣的红利,又经历过经济衰退的磨难,甚至经历了经济萧条的九死一生。

只有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才会明白企业的资产绝不仅仅限于资本、品牌、技术和人才,还包括经历经济周期所积累的智慧、面对危机时候的从容、在经济高涨期为危机所做的准备。

因此,当本轮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到来时,企业获得了以往在经济学教科书上难以学到的东西,企业一定要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知识管理。企业既要努力应对金融危机滋生的各种难题,更要以基业长青目标来研究经济周期的规律,积累应对经济危机的智慧。

或许,本轮经济危机过去了,最值得庆幸的既不是企业活下来了,也不是销量或利润的增长,而是经过经济危机,企业对基业长青和经济周期的理解更深刻了,企业更成熟了,对基业长青的理解更深刻了。

无论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上学到过多少关于经济周期的知识,都不如一场实际发生的经济危机教给我们的知识那么多。

定律2:经济周期是逃不开的,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经济危机其实是企业经营的常态。

静止,增长,信心,兴奋,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经济总是逃不开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数百年来,市场经济动作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

知名的经济周期有长度为2至4年的存货周期(基钦周期)、长度为9年的资本性支出周期(朱格拉周期),长度为18年的房地产周期(库兹涅茨周期)。

熊彼特认为,周期是驱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实际上,每次经济周期后,经济总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运行。同时,对于陶醉在狂热增长而失去理性的人而言,经济周期其实是迎头浇的一桶冷水。

经济周期是检验一个企业实力的最好考试。巴菲特说:潮水消退,才知道谁没穿泳裤。没有通过经济周期考试的学生算不上优等生。

定律3:我国的经济周期大约每隔10年发生一次。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大约经历了三次经济危机:1989年中国经济陷入低谷;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中国经济经历了震荡;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中国经济受到影响。

经济周期有其规律,但它最独特的规律却是:当你自以为搞清楚规律时,它的规律又发生了变化。

信心定律

定律4: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慌。

金融危机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放弃努力。因此,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宝贵”。

金融危机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经济时,人们相信是永恒的,没有为危机做好准备;金融危机下之所以绝望,就在于继续看淡经济,没有发现谷底已经到来。

有办法才有信心,有信心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

定律5:传媒主导社会舆论的时代,金融危机的负面消息被夸大,保持信心最大的障碍不是经济危机本身,而是对金融危机的传播。

媒体天生对负面消息敏感。当媒体主导社会舆论时,负面消息比正面消息有更多被报道的机会。因此,要正确了解金融危机的影响,既不能被媒体所主导,也不能被以讹传讹的各种小道消息所主导,一定要深入一线,亲自了解金融危机到底如何。

可怕的决策莫过于根据错误的信息做出了正常的决策,企业的信心源于正确的信息。经济危机期正确的信息源于企业老总(老板)深潜市场。

定律6:“积极的消极”比“消极的积极”更可怕。

是否有信心不在于嘴上说什么,而在于行动做什么。如果采取消极措施,说明信心不足;如果采取积极措施,说明有信心。

如果措施是消极的,越是积极地执行,结果越可怕;如果措施是积极的,哪怕执行得并不到位,结果仍然是积极的。

即使金融危机的影响足够大,也一定要保持积极的行为。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我发现一家企业的营销人员比2008年增加了50%。我问他们为什么敢于增加人员,老板告诉我:只要更多的人更积极地做事,企业就能在危机期仍然保持增长。一旦繁荣期到来,我们也为调整增长做好了准备。

定律7:金融危机下企业收缩或瘦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陷入螺旋式收缩或瘦身,从而进入螺旋下降通道。

金融危机下的消极思维是瘦身。瘦身的结果是企业能力下降,导致企业陷入螺旋下降通道。即瘦身一能力下降一业绩下降一继续瘦身一能力持续下降一业绩持续下降……

螺旋式下降是企业消极行为的结果。当对未来特别不看好时,企业行为就会消极。一旦消极行为促使企业进入螺旋下降通道,企业的信心就会受到反复打击,因此,一定要避免陷入螺旋式下降。

定律8:经济危机情况下企业需要稳定的信心,判断稳定的信心的标志是是否找到新的营销节奏。

金融危机打乱了多数企业的营销节奏,原来的目标和方案都在调整。“冒烟”的市场很多,所以很多企业都在救急。企业救急时不仅失去了原有的营销节奏,而且很难有稳定的信心。

稳定的信心不是对一件事的信心,而是对未来的信心。只有当企业找到新的营销节奏,才表明企业对危机有了稳定的判断,对应对危机有了成套方案。

定律9:金融危机情况下更需要活跃市场,活跃市场首先需要的不是政策,而是创新思维。

金融危机时,企业的“姿态”很重要,“姿态”是企业向社会传递的信号。活跃市场就是企业的信心的“姿态”,它既传递信心,也能收到实效。

定律10:经济高涨时员工的信心可能靠激励出来,可以靠员工“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危机时的信心通常要靠高层指导出来。

经济高涨时,只要员工有激情。措施不那么到位和正确,照样会有效。经济危机时,员工可能束手无策,高层空洞的激励无法产生信心。

一般来说,多数员工没有经历多个经济周期,所以普遍缺乏应对方法。因此,经济危机期,高层对员工的指导要更加具体,对员工行为的反馈要更加及时。

经济危机时的有效办法也许是员工“发明”的,但一定是高层“发现”的。个别员工的有效措施要靠高层“发现”,然后全面推广。

定律11:经济危机期的企业信心并不一定来自结果。往往来自趋势或好的苗头。因此要拿着放大镜发现营销的“亮点”,“火花”,那可能就是信心的种子。

经济危机期,并非所有市场都有问

题,一定会有些市场表现得超出寻常的好。个别市场能够做到,为什么其他市场不能做到?因此,经济危机期一定要特别关注那些表现杰出的市场。

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笔者曾经花了20天时间考察了30个县级以上市场,很快就找到了破解危机的“处方”才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定律12:经济危机期判断企业是否正常不是纵向比较,而是横向比较。

经济高涨期判断企业运行状态,通常是看销量或利润增长情况。经济危机期,销量或利润下滑是正常现象,传统的判断方法就失去了标尺作用。

判断经济危机期企业是否正常有两个重要指标:

一是看企业增长速度是否低于行业增长速度,企业在行业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企业与行业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船的关系,水涨船高,水降船落。销量增长并不代表企业进步,销量下降也不一定代表企业退步。当行业增长时,企业增速低于行业增速,企业实际上在退步。当行业下降时,企业下降速度低于行业下降速度,也说明企业在进步。

二是看企业离“死亡底线”有多远。经济危机总有一些企业要死亡,每个行业都有一个“死亡底线”,在“死亡底线”之下的企业多数会死亡。

机会定律

定律13: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因为抓住了机会。经济危机情况下也是如此。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因为抓住了机会。”我们研究过一些著名企业或企业家,他们的财富积累速度在危机期比高涨期更快。

把所有的机会列个清单,把所有的问题列个清单。可以发现,当抓住机会时,问题可能就自然消失了。

经济危机是企业无法左右的,产生的问题也是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成功就是当大众沉浸在危机伤害氛围时,能够发现一线生机。

定律14:我的困难是问题,对手的困难是我的机会,大家的困难是我的最佳机会。

经济危机是所有企业的问题,大家的问题就是我的机会。因为大多数企业可能难以找到危机期企业生存的正确方法。那么,少数找到正确方法的企业就找到了机会,在危机期迅速与对手拉开距离。

定律15:机会不在企业内部,而在企业外部。

经济危机时,企业需要处理的问题比平时更多,因此,企业老板(老总)和管理者们很容易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内部事物。

解决经济危机的机会不在企业内部,而在企业外部。因此,老板(老总)应该走出去,用更多的时间发现市场的机会。只要找到了机会,内部的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

一般而言,企业一线人员在危机期传回来更多负面消息,原因有二:一是限于一线人员的视野和水平,他们虽然身在一线,却通常不是一线思维,而是负向思维,即对负面消息比正面消息更关注;二是负面消息通常是自己业绩下滑的“理由”,隐含的意思是“市场如此,我也没办法,完不成任务的责任不在我”。

在危机情况下发现机会,通常需要高层人员深潜市场,以不同于以往市场调研的方式去洞察市场。老总深潜市场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解决金融危机下营销转型的灵感源泉不在专家,不在办公室,一定在市场一线。自老板以下的所有管理者深入一线的时间一定要翻番。

比如,2009年春节,当媒体爆炒2000万打工仔失业回乡时,一家企业老总下乡后发现,由于农民工回流,农村市场比往常购买力更强。当农民工把沿海消费模式带回农村时,农村消费面临着一个升级的机会。因此,面对农村市场的产品只要调整结构,是有机会的。

定律16:机会存在于大众思维盲点。

机会没有被发现时,不是机会;机会被所有人发现时,也不是机会。机会只有被少数人发现时才是真正的机会。

有些机会,大家都“看见”了,但只有少数人“发现”了。这是因为机会源于大众思维盲区。即机会不是视觉问题,而是思维问题。面对同样一个现象,有人认为是问题,有人认为是机会,这就是思维问题。

比如,商超目前正在向农村乡镇渗透,这种现象怎么看?做通路销售的人说:“由于通路销量下降,所以公司销售遇到很大问题。”做商超的人则可能说:“由于商超销量增加,所以公司的机会来了。”同样的问题,思维方式不同,则结论不同。

一些企业问我:“现在有哪些机会?”我会告诉他们,如果我没调查就能够告诉你,那么这样的机会还是机会吗?

定律17:经济危机下通常会有大量企业脱颖而出,快速发展。找到这批企业,接近他们,接受他们的感染。你或许也能在经济危机下脱颖而出。

越是经济危机,越是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流,特别是跨行业的交流。虽然说隔行如隔山,但实际上隔行不隔理。总结1997年成功渡过亚洲金融风暴的企业,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普遍采取了市场重心下沉的措施、着力改善产品结构、越是困难越要推新产品等。

最近在与众多企业交流中,发现应变良好的企业都找到了破解危机的办法,甚至还有不少企业把危机当成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在这样的企业,不仅仅老板有这样的信心,员工也有这样的信心。因此。我们相信,信心是可以感染的。信心的源泉是对机会的把握与认识。

与优秀企业接触、交流,接受优秀企业的感染,对于缓解金融危机的恐慌,正确理解金融危机非常有益。

本能定律

定律18:成功是超越了人性和本能。

当一件不利的事情发生时,基于人的自卫的本能,企业一定会做出自卫性防卫。自卫性防卫通常不是争取利益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即如何把不利事件形成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如此,当不利事情发生时。企业通常不是采取积极性应对措施,而是消极性应对措施。

如果成功仅仅靠本能,那么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成功。如果成功仅仅靠本能,那么专业还有何用?

不管是否经历过专业化的训练,人在面对危机时的反应一定是本能而不是专业的。本能是人的求生能力,它是人瞬间的反应能力。在企业的拓展训练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或专家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竟然完全忘记了专业,竟然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做出的是本能的反应。这是正常的。

成功一定是超越了人性和本能。因此,面对危机时,成功企业与普通企业的差别不在第一反应,而在第二反应。即当第一反应是本能时,随即能够做出第二反应,即基于专业和理性做出的反应。

当金融危机发生时,第一反应做出自卫性防守。但超越本能的做法则是在稳定情绪后迅速做出第二反应,第二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反应,即目标不是损失最小化,而是利益最大化。

定律19:大众的集体本能反应必然形成“合成谬误”,因此。本能反应看似合理。实则不合理。

金融危机会在瞬间传染到产业链的所有企业。当收益下降时,企业的集体性本能反应是:削减费用、裁减

人员、降价或促销、减少广告费用,即当收益无法扩大时,通常降低费用保住企业的利润。

殊不知,削减费用、裁减人员会造成营业额的再次下滑,并导致企业进入第二轮下降循环。同时,当对手集体削减费用、缩编人员时,意味着市场出现了空当,意味着市场的竞争在短期内降低了。

所谓合成谬误,就是局部有效但全局无效。一个企业或少数企业采取某种做法是有效的,但如果多数企业都采取相同或相似的做法,则该做法无效。

人的本能是相似的,金融危机情况下的本能反应也是相似的。集体本能反应就会进入合成谬误。这也是为什么说成功是因为超越本能的重要原因。

为了避免进入合成谬误,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做法是什么,更要考虑大众的做法是什么。如果大量企业采取相同的做法,则很容易进入合成谬误。

定律20:企业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因此,即使不得不采取节支手段,也尽可能不要节省创造收益的支出。

我们理解企业在看淡未来时采取的本能的节支措施。但是,在什么领域节约支出,在什么领域扩大支出,则是值得仔细斟酌的事情。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所有工作产生的都是成本,只有营销产生收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营销产生的收益,其他的成本越大,企业的利润就越低。因此,如果节支成为企业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那么,在营销领域的节支必须慎之又慎。

定律21:经济危机期为了挽救销量,企业的本能营销措施是降价、促销等似乎短期见效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即使能够短期挽救销量,也会把企业逼向螺旋下降通道。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时,多数企业在初期都采取了降价的措施,促销这种营销方式的流行也是拜亚洲金融风暴所赐。但企业很快发现,降价是经济危机期典型的合成谬误行为,因为这是企业最容易想到的简单办法。然而,一旦开始降价,就难以再涨回来,企业难以承受长期降价。于是,被迫采取降质降成本措施弥补降价损失,于是企业进入恶性循环。

结构定律

定律22:经济危机的表象是总量收缩,本质是结构变化。

经济危机发生时,最突出的现象确实是总量萎缩。但是,真正在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恰恰是通过结构解决总量问题。

经济危机导致总量下降,这个现象毋庸置疑。然而,不同品类、不同档次下降的幅度并不一样,自然导致结构性变化。但是,总量下降掩盖的结构变化,或者说总量下降是显性的,而结构变化是隐性的。因此,结构变化更能反映经济危机的本质。

定律23:经济危机时,结构改善比规模增长更重要。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很多大企业死亡了。为什么?因为经济高涨时,规模经济是优势。但在经济危机情况下,规模优势有可能变成“规模包袱”。一旦亏损,往往是规模越大亏损越多。

规模分摊成本,结构产生利润。经济危机情况下,多数企业总是过分关注于销量增长或下降。其实,产品结构的变化才是根本。因此,越是经济危机,越应该调整产品结构。

定律24:梯队化的中国市场结构是企业解决经济危机的重要空间。

中国的市场,既有与发达国家接轨的都市化市场,也有仍然处于原始状态的市场,从而形成了一个多种市场状态共存的“宽频谱”市场。“宽频谱”市场给了企业延伸的巨大空间。把一线市场的营销模式延伸到二线、三线,就能开辟一片巨大的新市场空间。

目前,中国还很少有企业能把国内的所有市场空间全部占领,每个企业都有巨大的市场延伸空间。市场延伸空间越大,企业的机会就越多。

定律25:升级新品通常是经济危机期挽救困境的有效办法。

经济危机期推新品固然很难,然而新品挽救企业的能力最强,越是经济危机期越是要坚定地推新品。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有两家企业,初期都采取降价措施。后来一家企业采取既跟随降价、又推新品的方式。为了推广新品,企业硬是顶住压力把推新品不力但为企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营销副总免职,才最终通过新品挽救了企业。而另一家推新品不利的企业则最终失败了。

定律26:中国营销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式营销,有精耕细作的巨大空间。

以笔者看来,经济高涨期的多数中国企业不是在创造客户,而是在“挑选”客户,“客户是上帝”只不过是说起来没有任何敬畏感的话。实际上,经济危机期只要把过去的空白市场开发出来,把过去不愿意服务的客户捡起来,或许就足够了。

定律27:不要指望经济危机过去后再重出江湖,那时已经是别人的江湖了。

很多处于边缘化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时的如意算盘是:暂时退出市场,等到市场好转时再“卷土重来”。

这样的算盘通常会落空。

经济危机使企业从渐变状态进入到剧变状态。危机后生存下来的企业比危机时有了质的变化,危机结束时将不会给传统营销模式的企业留下市场空间。

整合定律

定律28:经济危机相当于对行业的一次自然洗牌,清理门户的作用非常明显,其效果与价格战相似。

中国的很多行业面临的问题是“该死的企业死不了,该活的企业做不大”。没有产业整合,就难以崛起世界级的大企业。

自然状态下的市场整合是缓慢的,代价是巨大的。经济危机其实相当于一次自然洗牌,它能够让处于死亡边缘的企业瞬间死亡。经济危机会使落后企业的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自然转移”,比起残酷的对抗性竞争形成的市场整台,其实更有效。从这个角度讲,经济危机其实能够推动中国企业的整体进步,对于崛起世界级的大企业是有益的。

定律29:经济危机会加速产业整合速度。

产业整合的基本方式有三种:一是市场整合,二是资本整合,三是政策整合。经济危机会调整上述三种整合的时间点和节奏。

在经济繁荣期,通过市场整合弱势企业的难度很大。但是,经济危机可能使得市场整合“不战而胜”,即没有发生对抗性竞争,对手就消失了。问题是,消失的对手,他们的市场被谁接收了?是被你的企业接收还是被其他的对手接收?

经济繁荣期,资本整合的代价比较大,通常要以“溢价收购”的方式整合对手。但是,经济危机使得一些不存在生存问题的企业遇到生存困难,资本整合的机会增多,代价降低。但是,资本整合的风险也增大。

我们的建议是:经济危机初期,要更加关注市场整合问题。因为只要有企业退出市场,就少了一个对手,就要考虑接收他的地盘,“不战而胜”的事不做,难道还要等到下一轮繁荣期吗?因此,优势企业在经济危机期的销量可能下降,但市场份额完全有可能迅速上升。

经济危机后期,更多地要考虑资本整合。因为经济危机初期就熬不下去的企业是没有资本整合价值的。在经济危机后期才熬不下去的企业才有整合价值。而且,资本整合后就面临

经济复苏,资产会迅速增值。

客情定律

定律30:经济危机最大的问题是客户遇到了困难,最大的机会也是客户的困难。

经济危机下之所以出现困难,是因为你的客户遇到了困难。如果没有解决客户的困难,自身的困难就永远无法解除。然而,一旦你帮助客户解决了困难,就把困难甩给了对手,自己则赢得了机会。

营销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解决客户的问题。在经济高涨期,客户的问题或许不突出,而在经济危机期,这个问题就特别明显。因此,经济危机往往把营销最本质的东西显露出来了。

定律31:经济危机使传统客情关系变为非典型客情关系。

经济危机使所有企业的客情关系面临考验,以前靠客情关系可能是有效的,现在可能是无效的。同理,对手的客情关系同样会遇到问题。因此,经济危机可能是拓展新型客情关系的最佳时机。

定律32:经济危机使客户从至高无上的“上帝”变为“生病的上帝”。

经济危机使多数客户变成“病人”。当一个人变成病态时,他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因为病人的心态是脆弱的。

讨好一个“病人”不如治好一个“病人”,或者给“病人”介绍一个会治病的“好大夫”。如果你的客户成了“病人”,而你恰好是一个会治病的“大夫”,那么,客情关系有可能发生反转,即“病人”因为指望着你“救命”而把你当做“上帝”。因此,经济危机期一定要研究客户的问题,协助客户解决问题。

定律33:经济危机会使大量可靠的客户变得不可靠,不可能的客户变得可能。

经济危机会使客户以更挑剔的标准审视企业,以前勉强维持的关系或许维持不下去了。然而,经济危机也会使以前不正常的关系变得难以维持。比如,靠吃喝或靠灰色交易维持的关系或许难做了,客户需要真正的服务了。

正因为如此,经济危机期的关系更应该回归关系的本质。同时,在维持老关系时,也获得了发展新型关系的机会。

定律34:经济危机期,客户对自身问题的关注往往超过对供货商产品的关注。

营销的真谛是:因为你解决了产品的问题,所以你的产品被“搭配”出去了。企业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能够解决客户的问题。

经济危机期,企业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企业的产品却难以发生变化。企业最容易变化的是与产品配套提供给客户的解决方案。

定律35:经济危机期,增值服务是比降价或促销更有效的维护关系的方式。

经济危机期,客户肯定要求降价或促销,因为这样能够把危机的损失向产业链前端转移。然而,转移损失不如消灭损失。增值服务的本质是把客户的困难向产业链前端转移,但不是转移损失,即由供应商协助解决企业的难题。

经济危机期企业应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主要应该是帮助客户解决困难、缓解危机的增值服务。

变革定律

定律36:营销变革的最佳时机要么是形势最好的时候,要么是形势最差的时候。

营销形势好的时候是发起营销变革的最佳时机之一,因为此时开展营销变革没有压力,能比较从容。同时,经济危机期也是开展营销变革的最佳时机,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企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反正都已经这样,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平时搞营销变革,可能瞻前顾后,当无路可走的时候,可能只有创新一条路了。

定律37:经济危机是营销变革的“倒逼机制”。

因为变革有巨大的风险,所以中国人的信条是“利不百,不变法”。正常经营期,人们面对变革的思维往往是“变革会产生什么问题”。经济危机期,人们的思维可能转变为“维持现状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变革的最大障碍是思维在过去的围城中无法跳出。倒逼机制就是把你逼出围城,站在围城外看待围城。

定律38:每次经济危机。既有一批巨型企业沉没,也有一批企业新贵崛起。企业新贵往往代表着创新营销模式。

企业的营销模式往往随着经济周期变迁,经济危机通常宣告一种成功的营销模式终结。经济危机期,比平时做得“更好”不一定能找到破解危机的办法,但是,要跳出原有的营销模式和思维,则有可能柳暗花明。

经济危机使市场环境发生质变,新营销环境通常会催生新营销模式。因此,一定要密切关注那些在经济危机期表现优秀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并不大却充满生机的企业。

管理定律

定律39:经济危机会成为很多人无法完成任务的借口,破解困境要先把借口堵死。

经济危机发生时,有一句话很流行:“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我们……”我发现,在一些受益于经济危机或基本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行业,也有一些企业把业绩波动归咎为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把借口堵死。堵死借口不是不讲经济危机,而是不能仅仅从概念化的角度讲经济危机。

说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往往是概念化的。只要找到经济危机的具体化影响,才能找到破解方法。一家企业的老板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把员工大而化之讲的影响条理化了,并且为每个具体的影响找到了解决办法。

定律40:经济危机期,比裁员更重要的是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效率。

裁员是节省费用的办法,提高效率是增加业绩的办法。只要营销人员的工作是高效的,人员就不存在裁减问题。

据我们对中国营销人员的了解,其实非常多的人在“努力做无用的事”,营销人员的工作效率有2-3倍的提升空间。所以,让营销人员更有效率地工作,通过高效的工作提高营销业绩,比裁员等节省费用的方法更有效。

第2篇: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启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产生之前,一次商品交换行为既是买进又是卖出,买卖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步进行,鲜少出现生产过剩,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但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买卖成为了两个阶段,商品所有者要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商品买卖脱节、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其中也就酝酿着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起点;进入萧条阶段后生产逐渐恢复,逐渐转入复苏阶段;在复苏阶段,没有破产的资本家加紧改进技术,投入生产,加紧对工人的剥削,生产不断扩大,逐步进入高涨阶段。而在繁荣的背后,新的危机也在酝酿之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像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子,只要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存在,这种“周期性现象”就不可避免。

二、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如今,2008年金融危机余波未了,欧债危机又接踵而至,成为了2012年达沃斯经济论坛的重点议题,但是仍然未能找到解决危机的有效方法,这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一)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实质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放任金融创新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此次金融危机与传统的经济危机有很大不同,表现为消费过度而并非消费不足,而导致危机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缺失和金融创新过度等金融市场的自身因素,而事实上,此次危机同时存在着物质产品与虚拟产品过剩的问题,金融产品过剩刺激着虚假的消费需求,产生了许多经济泡沫,一旦这些经济泡沫破裂,危机便无可避免。美国金融危机是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次级贷款这种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刺激了消费需求,导致了“需求过度”,出现了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过度的需求导致了违约率的不断攀升,最终导致了经济泡沫的破裂。所以,此次金融危机仍然是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特点

此次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是一场以银行信用危机为起点,进而扩展到实体经济的有别于以往的新型经济危机。这场新型的经济危机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传统的经济危机由实体经济领域蔓延到金融领域,此次危机是从金融领域进一步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其二,信用对危机的影响已经大大地增强了。其三,以往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的边缘或非核心地带,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相对较小,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心脏地带——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影响颇大,甚至还导致了当今的世界性难题——欧债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危机。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引发了西方社会的“《资本论》热”,他们试图从中找到解决之道。巨额救市方案与《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都只是治标之策。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但是现阶段社会主义仍然有发生经济危机的风险,在我国,市场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继续存在,贫富悬殊也较大,加之我国经济具有的开放性以及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经济危机也具有的全球性,使得我国也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为指导,提高警惕,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努力防范经济危机风险。

(一)正确认识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以及信用的缺失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这在虚拟经济极为发达的今天尤其引人深思:虚拟经济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虚拟经济的发展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讲还处于“幼年期”,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较小,也反映出我国金融业发展还不成熟,开放性不够。美国金融危机给了我们警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虚拟资本的投机性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推动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要监督虚拟经济的发展,严格控制虚拟经济泡沫和恶性投机行为,引导虚拟经济走上优质轨道,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实理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金融监管

次贷危机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缺位、金融创新过度以及信息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是对金融自由化的更正。事实证明,金融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和金融市场自身具有的内在缺陷表明金融行业’需要政府进行监管。我们必须要防范和控制好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在金融创新中应当坚持适度原则,过犹不及,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金融市场将资金带来时,也带来了风险。我国的金融业开放程度不足,这使得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这同时也说明我国金融业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也较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势必会融入全球金融圈中,这时,加强金融监管就显得十分迫切。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的金融监管经验,加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控制金融创新,通过立法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三)政府管制与市场调节的有效结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非常具有活力的,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缺陷,如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就孕育着经济危机。所以,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有形之手”也不可或缺,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形之手”既不能缺位,也不能错位,应当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有进有退,实现政府职能的收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弥补市场调节所固有的缺陷。

(四)刺激内需

经济危机表现为消费不足,因此,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成为了应对和防范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在美国,消费者的支出部分大约占总体经济活动的三分之二,因此,消费需求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最值得关注的因素。”当前扩大内需主要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农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当致力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有财产性收入,在小城镇兴办小型微型企业,拉动农村和小城镇经济以拉动内需;合理规划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比例,以需求带动投资,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控制房地产业过度开发

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房地产市场开始蔓延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住房升级换代的需求刺激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非理性繁荣,我国的房价上涨已经超过了收入水平的上涨,房地产市场对我国GDP的贡献非常大。这也是地方政府不舍得割爱的原因之一,相比教育等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房地产业更有吸引力。“次贷危机表明,向本来无住房购买力的人群推销次级抵押贷款并不能真正增加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同理,我国人口城市化、消费升级换代等所谓的‘刚性’需求也并不等于有效需求。”所以,稳定房价,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是规避风险,防止美国金融危机在中国重演的重要手段。

第3篇: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推理法;宏观经济学;凯恩斯流动性偏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73-02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常常有学生被“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凯恩斯区域”以及“古典区域”等概念弄得糊里糊涂,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基本的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引申出的政策含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深刻理解经济政策的适用性,必须认真学习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应用历史推理法,把对概念和政策的理解融入到对历史背景及其背后经济逻辑的理解和掌握之中。

所谓历史推理法,指的是在熟悉掌握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依照经济学的逻辑推理方法,对宏观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及其背后隐藏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掌握概念和理解政策的一种逻辑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区别于一般逻辑分析法在于它分析问题的起点是问题本身具备的历史背景,而不是一般逻辑分析所具备的逻辑假设条件。

以理解和掌握“凯恩斯流动性偏好”为例,历史推理法要求从这个概念所处的历史背景出发,而这个背景恰恰也是整个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具备如下特征:第一,从供给方面来看,企业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供给能力没有问题,能够迅速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增加。凯恩斯假定社会供给能够以不变的价格持续满足需求,尽管这种假设有些苛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供给不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并且供给的确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满足需求的增加。第二,从需求方面来看,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前景暗淡,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即使政府出台相关的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政策,依然不能摆脱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第三,完全依靠市场解决经济危机的不可行。众所周知,这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本身就是信奉完全自由竞争观点的恶果,实际上是市场本身固有缺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因此,依靠市场不能解决当时的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承担起宏观经济调整的职责。

在了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之后,我们再把这种历史背景和经济逻辑结合在一起,来理解“凯恩斯流动性偏好”概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和投资,市场的利率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理性人预计到利率在不久的将来会上升,而对应的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因此,人们纷纷抛售手中的债券,换成现金储存在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经济主体,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是现金为王的坚定信奉者,都无一例外地把收到的现金储存起来,不进行任何消费或者投资。由于货币的基本特征是流动性,而人们对于货币现金的无限偏好,可以表述为流动性偏好。那么,流动性偏好对当时的政策制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在流动性偏好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情况下,这种共识必将深刻地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果政府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进一步降低利率,增加社会的流动性,从而改善经济状况,这种政策意愿很可能会落空。原因在于,当政府增发的货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流转到经济主体手中的时候,受流动性偏好的影响,经济主体会不约而同地把收到的货币储存起来,从而使这些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经济主体对货币的偏好以及储藏行为与政府发行货币促进交易,盘活经济的政策意图背道而驰,因此,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在当时是无效的,而财政政策则是非常有效。之所以说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摆脱流动性偏好陷阱。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发行公债以及减税,能够直接带来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这种总需求的增加又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的增加而得到满足,并且这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以社会物价基本不变为基础的。因此,在流动性偏好存在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对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无能为力,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如果以上的经济逻辑成立,那么,政府必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承担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政府如何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就成为一门科学,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就是历史的必然。至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无非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极端情况而已。在“凯恩斯区域”,LM 曲线呈水平状,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能带来利率的上升,而不能带来社会总产量的增加。相反,如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则可以实现在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达到增加社会总产量的目的。因此,在“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有效。与之相反,“古典区域”对应的LM曲线是垂直线,这是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不仅能够降低利率水平,而且能够促进社会总产量的增加。如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造成利率的上升,物价的上涨,而对经济增长毫无帮助。因此,在“古典区域”,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这场危机认识的越深刻,对历史背景掌握的越充分,越能够正确地理解宏观经济学中凯恩斯提出的各种概念和政策主张,越能够高屋建瓴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第4篇: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经济危机 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的使用者之间建立相互沟通、全面协调、依法治理、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本着互惠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公平、平等的建立劳动关系,并解决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当前经济危机下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紧张冲突表现的比较突出。18世纪产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大量手工业者失业,恶劣的工作条件、原始的剥削方式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劳资矛盾不断激化。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引发的各种劳动关系纠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和由劳动关系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而在当前,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劳动关系问题开始爆发,直接挑战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发展。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1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

经济危机下因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而采取的裁员、减薪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劳动争议案件不断攀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于是裁员、减薪等手段成为企业应对危机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不仅一些中小型企业如此,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采取同样的措施。企业裁员、减薪的措施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1.2 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

经济危机下,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过去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因用人单位除名、辞退而发生的争议,现在主要有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的劳动争议,而其中又以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居多。在劳动报酬的争议中,有关加班工资的争议最多,占到60%左右。

1.3 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

现阶段,伴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暴露出程序繁琐、环节多、消耗时间长,劳动监察不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仲裁与审判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等问题,甚至出现强制仲裁和仲裁前置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带来重重困难。

1.4 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和职能密切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凸显

招聘管理中的公平就业、各种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来源地歧视、户籍歧视等)、劳动合同不规范;薪酬管理中的工资、加班工资、保险福利等、人力资源离职中相关的培训费、薪酬等之争。

2 经济危机下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分析

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过程中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更与我国长期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劳动关系的问题一直“潜伏在水下”,但是当经济危机时,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原本就存在的劳动关系矛盾开始“冲出水面”,凸显出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口号上。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制定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比例仅为12.9%,建立并按照制度执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9%,建立并执行员工申诉制度及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的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在已建立起相应制度的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不按照公司的规定执行考核制度及员工培训制度。曾湘泉做过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调查后发现90%的企业不知道什么叫工作分析、工作评价。

经济危机发生后,企业的应对方案除了解决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上的问题之外,主要解决的是管理的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很多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感受到由于没有解决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迫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感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2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多的是停留在理念上

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盛行。曾湘泉曾撰文指出:“中国人的概念之先进可以与美国人相媲美,美国今天登出的东西,一周后绝对在中国的报纸上能看到。多年来概念是满天飞, 行动是地上爬。”“中国人不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而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所以我们掌握着世界非常先进的理念,但是实践操作上却远远落后。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很好的工作分析技术,没有职位说明书,没有基础工具,我国企业的招聘、考核、薪酬、晋升、培训缺乏依据。正是由于实践操作上的薄弱,使得企业在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只能靠裁员来应对,而裁员时不分良莠,不管有用无用,一刀切。这种“冲动式裁员”带来的是经济一旦好转,企业将无才可用。现在经济开始逐渐回暖,很多企业又出现招人难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当前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力变得尤为重要。

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进程较慢

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井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较慢,使得类似案件长期积累是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存在拖欠工资、超时加班、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行为,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没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仍然沿用原来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员工的维权意识随着《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实施正在日益增强,对法律规定的了解也日渐深入,广大员工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是企业既要面对内部员工越来越高的维权的呼声,又受到政府日益严格的监管,还要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依法管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

3 抓住机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经济危机对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该如何应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提出,经济危机是一次灾难,更是一次机遇,经济调整必然导致资金的重新配置,甚至是国际性的重新配置,其中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配置。也就是说,经济危机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创新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定基础。

3.1 重视并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贯彻以人为本,就应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了,员工的利益得到保障了,员工的满意度就提高了,企业的目标也实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落到实处了。要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入手。

一是要结合企业各个岗位的实际,运用适合企业的工作分析技术,编制好企业的职位说明书,为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模块的操作提供依据。二是完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建立起有效的晋升、晋级制度与灵活的激励机制,体现公平与公正原则,使奖励、晋升有助于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员工和企业绩效。三是建立健全企业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四是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五是开展多样化的福利措施,持续地改善职工生活质量。

3.2 企业应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为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经济危机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招聘活动普遍低迷,有很多企业冻结招聘,或大面积裁员。我国的企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但是,我们也看到经济危机给我国企业吸收高素质人才和紧缺人才带来了机遇。企业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人才储备。因此,经济危机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带来了新机遇。

一是经济危机给企业选人带来机遇。在经济危机时期进行人才储备对于企业是非常有利的,一是由于很多企业大幅裁员,以及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劳动力资源丰富;其次由于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对薪酬、岗位、行业、地区等过去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的要求不再挑剔,为企业增大了获得优秀人才的空间;企业选择这个时机招聘,会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用人成本,企业能够以最低的代价获取优质人才;现在招聘,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现在很多企业打破常规,积极网络人才,为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二是经济危机是育人的良好时机。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在困难中培育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可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在经济危机下,很多企业开始采取多样的培训方法培养人才,既暂时化解目前企业生产不足、人员过多又不愿裁员的矛盾,又为企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三是经济危机为企业用好人才带来契机。企业如何用人可以说是一门艺术。经济危机下,企业要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他们能够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四是经济危机下企业更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经济危机下,既容易留人,又容易“流人”。容易留人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较大,员工更愿意稳定,降低了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容易流人是由于很多企业在现在的环境下,认为市场上有的是人,谁走都无所谓,忽视人才在心理上、事业上的需求,忽视人力资源制度特别是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的公平性,一旦市场好转或有其他的机会,这些人才必将流失。因此,越是在内外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越是在企业困难时期,越要想办法留住人才。

所以危机,它是‘危’,也是‘机’。假如企业能看清形势,抓住机遇,顺利度过这段‘低潮期’,到经济复苏时,就是‘机’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回暖,现在的进出口贸易额已开始攀升,已经做好人才储备的企业,这时笑到了最后。

3.3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素质,改进服务质量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定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实施能力。对于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制度和方案的制定只是一部分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如何与本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具备较强的实施能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将更有效的推动制度的落实,扮演好企业的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变革的推动者和员工激励者四种角色,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实现提高企业和谐度的目标。

3.4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劳动关系

企业工会是广大员工的“娘家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与工会的沟通,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职工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同时工会组织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是员工利益的代表,也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实现良好沟通的桥梁和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工会组织,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困难,了解企业的问题,传达企业的战略,让员工理解企业的困难,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因此企业应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工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3.5 切实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规范企业用工,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

一是企业要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是建立稳定协调劳动关系的基础,也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依据。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就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与员工签订合法有效的规范的劳动合同。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在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下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样既使员工的合法权益有了保障,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又能够使企业广纳贤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二是要依法办事。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管理员工,合理合法的使用员工,避免违法侵权事件的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由于违法侵权而产生的成本。三是要加强员工法律的培训,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帮助员工了解法律,提高法律意识,合理使用法律,什么情况下才能去维权,学会维权。

总之,经济危机下使企业的各种劳动关系问题开始凸显与爆发,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但同时经济危机也给企业破解劳动关系问题的难题提供了新契机,企业应充分抓住机遇,通过创新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展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化解各种劳动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科.大陆失业洪峰预警[j].凤凰周刊.2008,19(296).

[2] 王菊芬.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j].工会理论研究.2009,2.

[3] 涂晓亮.现状与问题思路与对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劳动关系扫描[j].劳动关系.2009,4(260).

[4] 窦海蓉.实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提升核心竞争力[j].集团经济研究.2005,11.

第5篇: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 公允价值 计量方法

华尔街爆发的金融次贷危机使得全球的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的企业因此发生了破产,使得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使用会计的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成为了受到很大非议的事情。在经济危机发生是时候,并不是因为会计的公允价值导致的,但是发生经济危机和会计的公允价值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在后危机时代使用会计的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是要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的,为了使经济市场快速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在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解决的措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可以顺利使用。

一、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出现的缺陷以及成因

会计的公允价值是在市场环境井然有序的情况下进行交易才能够实现的,而且在进行交易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市场是在正常的环境下的,交易的双方必须是自愿的,并且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必须是公平和公正的。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价格才能真正体现商品的价值,公允价值才能够真正得到体现。但是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市场的环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缺陷。在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导致公允价值会计出现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和极端市场条件出现有很大原因的,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市场中的投资者因为经济危机而出现恐慌的情况,在市场中对自己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进行抛售,使得市场交易出现停顿的情况,这时就会导致公允价值会计失去意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会计、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进行审视一定会发现制度方面的缺陷,但是,即使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考虑的再全面也会是受到现实情况的影响的,这时制度就会出现无法面对考验的情况。对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评价是非常不公正,而且是非常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的。因此,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会计准则方面的改革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来进行。在2008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资产进行了重新的分类,这样就会导致会计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受到政治的影响。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方面做出了一项重要的决定,但是,只是在进行资产的划分上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在计量问题上仍然不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在金融资产的计量上采用了混合尽量的模式,两种准则对金融资产的计量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在企业中,只能依靠管理者进行判断。

二、公允价值会计在对减值模型进行改革时面临的挑战

在资产减值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要用预期损失模型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进行这种改革主要是为了使风险和报酬保证一致。使用预期损失模型可以使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保证,同时也会减少损失发生的周期效应。预期损失模型对会计进行信用损失的确认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和信用风险管理也是非常吻合的。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预期损失模型也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得出,预期损失模型在理念上是优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但是预期损失模型在实际的操作中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要面临很多的挑战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基础条件的挑战

预期损失模型在使用的时候,范围是非常广的,其中在大型的商业银行使用的是非常好的。在一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使用这种损失的模型来进行减值的时候要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这主要是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报告的主体上是缺乏信用风险的模型的。特别是在一些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国家,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在评估数据库的建设、模型的开发使用以及专业评估技术和人员方面都是十分的缺乏的,这样就使得在基础条件方面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

2.对内部控制的挑战

使用预期损失模型对企业的损失进行评价,使得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要面临很多的挑战。在一些金融机构中,例如银行机构在市场中重要是通过信贷业务来得到利益的。在信贷业务中,要经过不同部门共同运作来实现信贷业务。这样就使得银行在确定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时候要通过不同的部门进行交互测算,这样就使得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一定要是非常的严格的,同时在对企业的内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有严格的规范来进行管理。在金融机构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现值的测算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操作进行指引,使得不同的部门在进行测算的时候可以做到有据可依。

3.对金融监管方面的挑战

在金融机构中,预期损失模型在使用的时候,金融机构的管理层是要进行估计和判断的,因此预期损失模型在使用的时候对管理层是非常依赖的,这样也就会导致透明度下降的情况出现,对金融监管和盈余控制都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使金融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更加的透明,在金融监管方面,管理层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开,避免出现利用预期损失模型进行利润调节的事情,进而对股价进行控制。

4. 对独立审计的挑战

预期损失模型将大幅增加审计难度和诉讼风险。由于预期损失模型取消了以触发事件作为确认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前提条件, 计提减值准备不再需要充分确凿的证据, 审计轨迹不再那么清晰可辨, 这不仅将加大审计的难度和成本, 而且将降低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解决会计估计和判断意见分歧的讨价还价能力。

三、结束语

在会计计量方法中,公允价值会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允价值会计在使用的时候是必须要符合很多的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市场环境一定要是有序的,但是在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公允价值会计在计量方面就出现了很大的缺陷。为了使公允价值会计在后危机时代还可以发挥作用,一定要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改革,找到解决的措施。

第6篇: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精心设问 合作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92

2014年4月下旬通州区“名师之路”协会(高中政史地会员组)在姜灶中学组织了“手拉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研讨主题,历史学科由笔者与姜灶中学徐老师 “同课异构”执教了《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必修二第17课)。活动虽早已结束,但回味与思索仍在。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精心设问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几点拙见。

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变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也拓宽了学习历史的途径, 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以问题为任务,通过热烈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清晰认知和理性感悟。因此精心设问成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有价值呢?

一、设计的问题数量和难度要适当

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时间有限,故问题数量不宜太多,以确保学生有充分开展讨论、合作探究的时间,贪多只会让小组合作学习匆匆走过场。或者是当学生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教师在设计学习问题时还要把握好难易度。问题过难很难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过易学生张口就来,看起来气氛活跃, 却容易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应遵循“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则,参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以“可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为准则。

考虑到《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部分内容主线清晰,重难点明确,笔者围绕“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主线,就危机爆发原因、爆发过程、危机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分别设计合作探究问题:“1.经济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吗?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经济危机?对此你怎么看?2.这场经济危机为何会从美国迅速波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而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有学者认为‘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这场经济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机会?以史为鉴,我们应从这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整堂课围绕三大板块着力解决上述问题,精简保证了基本都能在合作学习的时间内完成探究,设问紧贴教材实际又高于教材,学生有所思必然有所答,但要答出要义更需深入探求。因此,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

“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课堂学习过程来看,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能针对学习中的“疑难杂症”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思维得到碰撞、认知得到升华,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上述问题涉及史学界的新研究、新观点、新成果较多,有些问题甚至当前史学界仍存有争议,问题的思辨性强,联系现实密切,学生有所感有所知,但更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识。如问题1就是要求学生在已形成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三大原因认知的基础上,联系当前中国经济与之相似的三大现象,通过对原有观点的质疑引出思考。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形成激烈的思维碰撞,小组间在交流时不断提出新的认知视角,最终达成共识:“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与社会制度、阶级无关。单纯从制度性差异的角度来分析原因不科学。当今经济危机更是世界性经济发展问题,我们应以市场化、全球化的眼光来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这些新见解与当前新的史学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只要问题设计有思考的着眼点和拓展面,中学生也能成为史学研究者。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问题,一般是指有多种答案,或者是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获得答案的问题。设计的问题除了思维的深度,问题本身还要有一定的张力,让认识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的影响,应时应景体悟时展动态。这样的合作学习无疑让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

“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上述问题3就属开放性的讨论题,对此学生有话可说,但历史学科讲究“以史为证,史论结合”的原则,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条理、有深度、有张力。在参与小组讨论之初感觉学生的回答杂乱无序,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随着组间合作的深入,学生原先散乱的陈述有了归纳、整理、提炼甚至是观点升华。到各小组交流时已能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等层面逐层展开,做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论据充分。学生思维的活跃、合作的密切程度远远超出了笔者的课前预设,所呈现的很多新颖的观点是笔者始料未及的,也无形中化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主动探求获得的深刻认知远超出教师苍白的讲述,而这也正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设计问题要选取合适时机

教学中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一般来说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生个人探索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同伴的帮助时(如问题2),此时的合作最有效;在学生意见不一致时(如问题1),此时教师把有争论价值的疑点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争辩,最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并提升其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如问题3),因解题视角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此外在化解教学重难点关键处(问题1、2、3均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而非教师直接的灌输,这样的学习效果更持久更深刻。而这些时机的择取要求教师课前做足准备,使设计的学习问题有合理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便于开展组际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情况,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利用恰当的时机,开展适当次数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实现培育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育人目的。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体现师生价值观、焕发师生生命力的最好舞台,相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伴着新课改的深入,焕发出自己应有的生命活力!

第7篇: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计规范

20世纪以前,会计的发展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由放任的状态之中,会计准则还属于一种非正式规则。20世纪初,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会计职业界首先感到了会计管制的必要性,人们开始要求使用统一的会计规范。1906年,针对当时铁路行业对重置会计的滥用,美国制定了赫本法案(hepburn act),授权州际商业委员会为铁道业制定一套统一的会计制度,铁路业成为最早受到会计管制的行业。1917年,美国公众会计师协会(aapa,现已改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表了现代会计的第一份权威性指南《统一会计》(the uniform accounting),标志着人类开始通过会计规范对会计行为实行管制时代的到来。

一、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

1929爆发了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市场大跌价。几周之内,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下跌了50%,大约260亿美元失去了,大体相当美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支出的费用。通商,贸易流通中的交换手段被冻结,制造业的残骸到处都是,农民找不到产品的销售市场。成千上万的多年储蓄化为乌有。

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空前的经济危机,松散的会计实务和对创造性会计的滥用被指责为市场崩溃和经济萧条的罪魁祸首。为了响应纽约证交所的要求在大萧条中逐渐恢复公众和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公允性的信心,国会成立了sec,它有权规定财务报告编制中会计处理方法,并确保上市公司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这一机构先于确定gaap的主体成员之前就开始运作,可以看到政府对规范会计准则的急切心情。随后,sec着手组织会计职业界制定gaap,投票决定了依靠民间机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制定的制度,sec希望能够通过对其施加压力来影响会计准则。

二、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12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成员m.zubaidur rahman向该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会计披露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吸取的教训》的研究报告,分析了东亚金融危机的一般特征、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区域内国家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会计审计准则质量较差、会计信息使用者忽视了引发金融危机的诸种要素,严重降低了公司和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会计在金融危机预警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各种有助于提高会计披露质量和透明度的建议:如风险集中与会计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披露、或有负债问题与会计披露等。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告成立,倡导在全球推出统一的会计标准,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在13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

三、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成为千夫所指。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经济危机期间,欧美政治家、银行家们纷纷将矛头对准了按市价计算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认为正是这种会计方法导致了危机的恶化。2008年12月30日,sec向国会提交报告表示,公允价值条款不可废止,但应修改完善。随即,iasb计划推出与银行资产减记有关的减损支出披露准则,要求公司公布在不同减损模型下计算得出的公司资产价值有何不同。同时,iasb还拟于2009年开展对减损准则的全面修订,并有望在2009年内推出。

四、经济危机下对会计规范制定的反思

(一)需要客观看待会计规范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会计准则会对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全无偏的准则是不实际的,会计准则的改变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适时地调整准则可以在危机中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当然,会计准则并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可能靠它解决经济危机。正如80年代银行危机出现时,许多人认为这是70年代的会计准则15号公告的后遗症,它并未消除危机,只是延迟了危机。

(二)需要在危机中发现会计规范的缺陷

准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会计准则的局限性。如前所述,8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被认为比历史成本更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的缺陷暴露无疑。金融业的利润在经济形势好时,由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高估,夸大了对经济的乐观预期;经济形势不好时,资产的市场定价往往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数据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这误导了投资者,使他们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悲观。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也是相对的。

(三)需要构建更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准则实质是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的,而在危机中准则制定机构的立场很可能屈从于政治需要。为了防止在危机中出现“救火式”的准则,需要构建一个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简称cf)并作为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使具体的准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有助于fasb更能体现公众利益。从理论上讲通过cf的研究,逐步确立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化思想,并使现有的会计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化,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更加集中,这样也避免了在每次经济危机中,会计准则都成为危机“替罪羊”的尴尬局面,帮助会计准则赢得广泛的信任和权威。

参考文献

[1]亚洲金融危机的会计原因[j].

[2]黄平,简剑辉.经济危机与会计披露监管演进分析[j].财经论丛.

[3]王棣华,花婷婷.事件推动会计准则的完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8篇: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经济危机; 大学; 财务可持续能力; 完全成本核算

一、导言

大学不再是一个教学和科研的安静场所,正在面临更多挑战和社会责任(Skilbeck,2001)。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大学的使命,大学必须保证其财务可持续能力。以欧洲大学为例,近年来,除了占其收入主要地位的公共财政资金之外,他们积极拓展收入渠道,通过学费、与企业合作、慈善捐款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等方式获得收入。同时,欧洲大学积极引入完全成本核算,更好地确认其教学和科研活动发生的成本。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其引发的债务危机致使一些国家甚至被迫接受紧急经济救助,如希腊和爱尔兰。大部分欧洲国家开始执行由德国和法国倡导的紧缩财政政策,大幅减少公共支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危机对大学的财务可持续能力产生了什么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本文试图研究的目标。

二、文献回顾

大学的资金问题近年来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大部分研究是围绕大学资助模式和方法以及资助与自治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关注大学财务可持续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

Johnstone(1998)的研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学费收入增加,私人部门也增加了对大学的投入,收入多元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Alonso等(2001)研究了西班牙公共研究中心的资助战略如何受到收入多元化的影响,他们把公立研究中心的资助战略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外部资金在总的研发经费中的比例来解释公立研究中心的变化程度。研究发现,自较高、急需资金投入的研究中心对取得外部资金更感兴趣。Aghion等(2008)分析了业绩表现、自治度和公共财政资金程度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大学公共资金的增加和自治度的提高,能够共同促进其业绩表现。欧洲大学协会2008年的研究报告《大学的财务可持续能力:欧洲大学面向完全成本核算》分析了大学识别其所有作业的完全成本的能力,并确认了欧洲大学致力发展完全成本核算①的需求。该报告认为,实施完全成本核算,正确核算大学各项作业的成本,是实现财务可持续能力的前提。

三、大学的财务可持续能力

(一)概念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4年的研究报告《危险边缘:拯救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的定义,财务可持续能力可以被定义为:如果一所高校能够回收其完全经济成本,并以适当的速度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物的、人力的和智力的),以保证其未来具备实现战略规划、服务学生及其他客户等必需的产出能力,那么,我们认为它的运营是基于财务可持续的②。

(二)内涵组成

一般来说,大学的财务可持续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合理的多元化收入结构、可识别和可理解的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核算)。其中,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是财务可持续能力的基础,完全成本核算是财务可持续能力的前提,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是大学得以获得自、自我管理以完成受托责任的保障。

1.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

欧洲公立大学属于公共部门,虽然欧洲各国情况各有不同,但是欧洲大学收入主要依靠来自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的直接财政拨款,这种拨款称为直接拨款。一般而言,直接拨款分为固定拨款、定向拨款和项目拨款。

固定拨款是指覆盖若干项支出(如教学、持续经营费用和研究活动等)的一笔财政资金。在这一框架内,大学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资金在内部进行分配。定向拨款是一种重新分配的资金,是整体拨款中一部分用于特定项目的资金。通常定向拨款往往旨在实现国家战略的优先特定目标。其他的资金一般通过项目拨款进行分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特定机构进行竞争性分配。在固定拨款不增加或者实际上减少的情况下,这些竞争被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一个简化的公共财政资金资助模式如图1所示。

2.完全成本核算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日益增加的受托责任要求、新的社会需求以及上涨的人力资源支出只是当前大学面临的高额运营成本的部分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识别大学各项活动作业的真实成本。为此,欧洲大学协会建议采用“完全成本核算”来代表大学识别和计算所有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的能力,核算大学的教学、科研和其他活动。由于不能正确识别成本,欧洲大部分大学还没有认识到成本问题对于财务可持续能力的重要性。

完全成本的实施过程面临着来自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最常见的内部困难是员工对变革的抵制、缺少领导层支持以及对时间重新分配所带来的挑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很有必要说服高层领导和关键的学术和行政人员,让他们理解完全成本核算的好处。最常见的外部困难是缺少自、存在法律障碍、利益相关人之间缺乏信任。由于完全成本法的实施需要资金,因此缺少资金支持也是困难之一。

完全成本核算在各国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国家如英国和荷兰已经实行了统一而灵活的成本核算体系。然而,一些国家如斯洛文尼亚和爱沙尼亚还没有开始引入完全成本核算。

3.合理的多元化收入结构

大学严重依赖公共财政资金并不意味着财政资金是其唯一的资金来源。欧洲大学正在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收入。“多元化”一词有很多不同含义,但是在资金方面通常指在整体收入结构中不同资金来源的分配,它们包括公共财政资金、通过学生捐助(或学费)得到的私人资金以及其他资金来源(或称替代性收入来源,其他私人资金,第三方资金等)。其他资金来源包括来自与私营部门的合同收入(涉及研究和教育活动合同)、捐赠收入和大学提供服务所获得的资金。欧洲大学平均的收入结构见图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私人资金的有限性。因为在短期内增加私人资金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公共财政资金减少导致的资金缺口难以通过私人资金进行弥补。来自学费和其他私人部门的资金不能替代公共财政收入,而只能作为公共资金的一个补充。

四、经济危机对欧洲大学财务可持续能力的影响

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欧洲全境,演变成为严重的债务危机。欧洲高等教育也遭受重创,大学的财务可持续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一)对公共财政资金的影响

1.经济危机导致公共财政资金减少

经济危机迫使各国政府降低教育投资,给大学的财政带来很大压力。教学和科研必须在紧缩的大形势下与公共预算中的其他优先项目(如社会保险和健康等)展开竞争。公共财政资金增加的希望渺茫。公共支出填补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几无可能。

欧洲大学协会在2009年对27个欧洲国家的超过100所大学的高等教育公共财政资金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④,图3是按照大学所在国家分类显示的调查结果。

从图3中我们看出,超过一半的国家(52%)削减了对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其中拉脱维亚削减力度最大,该国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减少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的建议,2009年初高等教育投入削减了48%,在2010年削减了18%。这种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大幅削减给该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样大幅减少财政投入的还有希腊(30%)和意大利(17%)。保持原有水平不变的主要是北欧国家,如挪威、瑞典和芬兰等。相比之下,只有德国、法国和葡萄牙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当然,这三个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法国,是欧洲地区的两大主要经济体。

2.经济危机引起资金分配方式变化

一般而言,经济危机下,教学比科研受到的影响更甚。因为发生经济危机时,大学面临着对高等教育需要增加投入的压力。除了正常受教育人口的增长外,由于经济危机,失业率升高,更多的人希望到学校充电以提高竞争力。即使是那些预算没有减少的大学,生均教育支出也有所下降。增加的学生人数和减少的教学投入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大学被迫减少了一些学习项目,增设远程教育来加以应对。一些大学甚至减少雇用教学和管理人员,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危机也影响了大学的科研活动。和教学支出一样,很多国家削减了科研经费投入。在有限的科研经费情况下,愈来愈多的资助机构采用竞争性资助工具分配科研经费。仅考虑竞争性的话,引入竞争性资助系统能够在提高科研质量等方面达到积极效果。但是,这种竞争性科研经费分配会危及大学的财务可持续能力,特别是当他们获得的科研经费不足以抵偿科研项目成本时。这样的机制下,大学必须使用自由资金或者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来自丹麦的例子表明,当整块拨款也改为竞争性拨款时,个别大学甚至无力支付人员工资,因为大部分拨款都被个别科研人员赢得,因而只剩下缺少经费的大学行政部门。增加的竞争性资助也导致资助来源的过于分散化,影响了大学的可持续能力和自。因为大量费时费力的申请和报告程序会严重影响大学的正常工作。

在欧洲各国纷纷采取紧缩政策,压缩公共教育支出的形势下,增加其他资金来源和努力降低成本或许是大学所能采取的对策。

(二)大学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

随着公共资金的削减,私人资金收入对于大学的收入多元化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经济危机对来自私人部门的资金的影响各不相同。可能的情况是学费比例增加,其他私人资金比例降低。

在许多国家,经济危机引发了公众关于学费的争论。各方展开了关于收取或者提高学费以帮助大学解决资金缺口的争论,甚至爆发了示威活动⑤。尽管遭遇抵制,改变正在发生。在北欧的瑞典、丹麦和芬兰,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强烈认为高等教育应当由国家资助,一些大学开始引入收费制度,例如,对外国留学生收取不菲的费用。在英国,虽然大学已经实行收费多年,但是作为确保大学取得稳定收入来源的一种可能,学费上涨方案正在考虑之中。

经济危机也对其他私人资金产生影响。随着业务量的减少,许多公司收入降低,裁减人员。相应的,他们与大学的合作项目也受影响而延迟或取消。此外,来自慈善组织和基金会方面的消息,他们的资金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面临运营压力。慈善资金对一些大学的资助已经开始减少,在英国,这个数字下降了20%⑥。

经济危机在减少公共财政资金的同时,也说明了收入多元化对于大学财务可持续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应当努力争取巩固私人资金来源:学费制度的引入势在必行,同时,大学应继续保持与企业和慈善资助的良好关系,不仅仅是现在,也为将来经济复苏打好基础。

(三)危机为大学实施完全成本核算提供了契机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公共财政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但是对于大学实施全面成本核算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由于公共开支的削减导致大学收入减少,而支出却由于学生人数增加而增加,开源节流是大学的必然选择。所谓节流,就需要大学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根据欧洲大学协会(2008)的研究,实施全面成本核算可以优化大学的作业分析,提高内部资源分配的效率,更好地理解和制定投资决策。可以说,经济危机为大学实施完全成本核算创造了条件。

当然,完全成本核算的实施仅仅依靠学校显然是不够的,这还需要政府或大学组织的支持。英国大学的例子告诉我们,政府的支持在大学实施完全成本核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⑦。相比之下,由于缺少政府支持,爱沙尼亚大学尚未引入完全成本核算。在经济危机导致公共财政资金减少而且这种情况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加大对大学实施完全成本核算的政策支持也许是政府的一个正确选择。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经济危机对欧洲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由于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大部分欧洲国家减少了公共财政资金。公共资金的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影响更大,科研资助则更多地采取了竞争性资助计划。

另一方面,研究显示,经济危机也影响了私人的资金来源,进而导致大学的多元化结构收入发生变化。危机迫使更多的大学收取学费,而来自企业和基金会的捐赠收入也随着危机的影响而减少。因此,大学的收入结构中学费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本文认为,经济危机为完全成本核算的实施提供了机遇。基于“开源节流”的考虑,当前的形势迫使大学实施完全成本核算,以优化作业分析,提高运营效率。当然,政府和有关大学组织的大力支持对于成功实施完全成本核算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Skilbeck,M..The university challenged: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issu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Ireland.Dublin:Higher Education Authority and Confederation of Heads of Irish Universities,2001.

[2] D.Bruce Johnstone,The Financing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A Status Report on Worldwide Reforms,1998.

[3] Sonia Alonso et al,Spanish Public Research Centre’s Responses to Changes:Diversification of Funding Sources,Government Laboratories,2001.

[4] Aghion et al. Higher Aspirations:An Agenda for Reforming European Universities.Bruegel blueprint 5,July 2008.

[5] J.Ritzen,A Chance for European Universities,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10.

[6] OECD/IMHE-HEFCE project,On the Edge:Secur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Higher Education,2004.

[7]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Financially sustainable universities:Toward full costing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2008.

[8] OECD Working Paper,Funding Systems and their Effects o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 International.2007.

[9]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Financially sustainable universities II:European universities diversifying income streams,2011.

第9篇: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金融数学;挑战;发展前景

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金融中存在的风险,然后探讨了使用金融数学迎战金融风险的措施,最后探讨了金融数学的发展前景。

一、金融存在的风险

当前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中处于首位的便是经济。经济的不确定性是各大金融学派要面对的挑战之一。怎样在这种不确定因素中寻找稳定自身经济的方法,保障自身的发展,提升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金融数学的重要性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得以显现,当时人们都关心买房,经济水平限制了房地产业要向缺乏经济实力的人提供贷款买房服务。但是受限于经济能力,人们的偿还能力有限,最后出现并放大一连串问题,由房地产业引发并波及各行各业的次贷危机影响至今。但是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前,有学者已经指出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由此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存在极大的风险,我们要予以防范。

二、利用金融数学迎接金融风险挑战

我们需要对经济随机性问题进行研究,学会怎样去处理,使用的方法为随机最优控制理论。中国之所以能迅速走出次贷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大原因是我们做好了经济随机估计。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内房地产经济有一定的改善,国内现行的体制也限制了贷款,导致出现国外房地产市场低迷,国内房地产依然火爆的情况。其次,我们也应该归功于所做出的预计工作。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一,世界各国经济必须依赖人口的促进。国外很多国家依赖国内的劳动力,需要国内的人口提升销量,相对而言,国内在这一方面对国外的依赖较少,这也是金融数学的直接考量因素。

我们使用数学微分方法能够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金融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使用微分方法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减少这一担忧。最近几年,经济金融界有两大派别,一个派别相信金融存在一定的规律,发展模式是循环;另一个派别认为经济金融的发展无规律可循。最新的研究理论证实,实际情况介于上述两派别所持观点之间,从整体上看,经济金融一般会遵循周期性的规律,如果市场中出现政治、文化因素等的影响,那么周期性规律的情况也有可能持续。引入微分方法,能够解决其中的很多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大都使用两种数学模式描述金融经济,其一,决定论模型,其二,随机游动模型,前一种模型事先给出初始状态,那么接下来的经济可能会确定,后者主要能划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首先,我们要综合分析经济金融变、动的直觉三性,对相继的过度条件加以确定,认识转变机理等,这也和人们采取的金融对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综合分析以信用货币为中心的三量,为有效界定均衡或者非均衡货币提供正确的数学模型和金融理论,对社会经济金融总量加以改善,为四大平衡“财政、金融、物质、外汇”提供依据。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综合分析三大金融支柱,选择与国家、区域或单位相符合的生产力配置方式,综合金融指标,确定经济走向,尤其是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幻。

我们继续分析2008年次贷经济危机。从某一方面来看,国内也受到波及。国内监管市场以政府为主,但是如果政府对市场过度监管会使市场的活性降低,生存能力减弱,最终导致政府调控占据主导地位,或者过度依赖,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与此相比,一定程度上的政府干预对经济来讲具有较强的积极意义。这需要辅以金融数学,一方面通过指数的稳定性观察当前的经济情况,有效避免由不确定问题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是我们仅仅治理引发经济危机的行业,由于各行各业的相互关系,这种治理方式难有成效,同时,各行各业相互关联的指数日益复杂,所以发展金融数学是大势所趋。

三、金融数学发展前景

对于金融行业来讲,金融数学比较重要。股神巴菲特对美国经济束手无策说明我们必须对这一代表深入研究,以更新的理论来指引经济发展走向。经济的发展可以提升军事、政治水平。任何国家在没有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无法获得其他方面的发展。改革开放使国内经济水平更加攀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金融,因此今后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金融数学。同时,当前各国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交互关系,全球化的经济趋势让金融学更加复杂,应对的问题不断增多,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金融数学着眼于全球经济,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学习,利用好金融数学,以更好地把握全球经济。

参考文献:

[1]丛国华,叶永刚,王树忠.关于金融数学深入认识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