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柳永雨霖铃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柳永雨霖铃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柳永雨霖铃赏析

第1篇: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1.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3.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大家知道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学过或在课外学习到的相关诗句。

二、讲授新课

1.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2.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v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3.整体感知

播放《雨霖铃》原声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整体感受,引导学生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请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词的意境和感情。从整体把握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和下阕写离别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找出诗中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

4.名句赏析

赏析思路:手法+依据+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例: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寒蝉、长亭、日暮、雨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进行赏析。

5.分析下阕中的典型意象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酒、柳、月、风。)

6.讲解虚实结合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联想:由此及彼。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三、诗词小结

第2篇: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关键词】古诗 情感教育 渗透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08-01

中国的古典诗文非常繁荣,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名家辈出。诗人们借着诗文来抒怀,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这些美妙的古诗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些千古流芳的著名诗文都是诗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浓厚的、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学中,我们可把其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 美妙导入,激发学生热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意在强调美妙导入的重要性,同样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也可通过美化导语来燃起学生赏读古诗文的兴趣。每堂课的导入语都非常重要,同样创设古诗文情感意境也可用导语,美妙的导入语意味着高效课堂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教学古文时,尤其是文言文,由于其晦涩难懂,学生心理上首先就有种抵触情绪,听课自然就会被动,此时教师需善于运用生动优美的导入语引领学生走进课堂,使学生用心感觉整篇课文内容,与古人进行心灵交往,聆听智慧的声音,感悟睿智的光芒,逐步形成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射,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从而进行高效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 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激情

美妙的导入语已成功了一半,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有效组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持续下去。此时教师通过有效的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古诗文的情感很关键。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言:“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意即质疑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教学古诗文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质疑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动学生敢于解疑。如教学《雨霖铃》时,我们可这样设置问题:明代著名的词评家贺裳说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有一“千古俊句”,请同学们先阅读整篇词,然后说说哪一句是贺裳所说的“千古俊句”。结果几乎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呢?为激发学生继续思考,我们可将其改为“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及情感体验共同揣摩、讨论。学生们普遍认为古代文人几乎都酷爱酒,文人与恋人分别后,最好的消忧解愁之法就是麻醉自己的神经,于是就有了借酒浇愁,终至酣然一醉。“酒醒”即“愁醒”,曾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柔肠寸断无以排遣。这就是用“酒醒”二字的美妙之处,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惆怅情怀。若改为“梦醒”,白日尚“执手相看泪眼”,入夜后便恬然进入梦乡,岂不是有点逢场作戏的味道?整篇文章的情感体验大打折扣。通过这样对比体验,学生在揣摩、讨论中既深刻理解了作者柳永这种柔肠寸断无以排遣的愁绪,又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诗文用词的奇妙之处,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古诗文的兴趣。

三 美讲精析,渗透情感

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道:“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感等方面受到陶冶,首先教师自己得发挥联想,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美讲精析引领学生评价古诗文的情感。古诗文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高度重视情感渗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讲处纵横驰骋、淋漓尽致,使学生心灵得到一番经典之美的洗礼,不当讲时鼓励每个学生各抒己见。在环节设计中,在学生既有情感的基础上,把对学生的关心、期待、鼓励融化在自己的教学语言中,使学生思想上得到启发,情感上得到纯化,产生美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古诗文情感教育的目的。

第3篇: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一、主题相似,体验内涵

主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有的时候也泛指其主要内容。在古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如展现闲情雅致的田园山水诗,体现志向的咏物言志诗,展现少年意气的边疆征战诗,体现离愁别绪的思妇闺怨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总结课文中所学诗歌的中心思想,然后在课外阅读中寻找同主题的诗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涵。

李清照的《声声慢》体现了作者哀婉凄苦之情,她描写了自己在万物凋零的秋天心中所愁所感,体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这种黍离之痛是亡国之民经常撰写的创作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找找其他相同主题的诗词,并进行对比品鉴,如李煜的《虞美人》就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在大量阅读此类诗词作品之后,学生发现同样是表现亡国之痛这个主题,不同的诗词作品所体现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如《声声慢》主要体现的是亡国给自己带来的不幸,描写的主要是自己孤苦伶仃、无枝可依的悲哀之情,而《虞美人》同样写的是亡国题材,但是主要展现的却是对往日所作所为的悔恨,体现了对往事的追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泊秦淮》、《}临安邸》、《春望》等具有相同主题的诗词,在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它们的创作风格和内涵体现皆有不同。

主题拓展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通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同主题的诗歌作品,能令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创作风格,让他们尝试分析相同主题所展现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二、情感延伸,激活共鸣

古代诗歌大多都有言志咏情的特点,能从诗词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指导学生拓展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延伸法,让他们阅读一些体现同类情感的诗歌,在大量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登高》是杜甫创作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远望时内心所想所感,分析这首诗歌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一开始作者描写的是萧瑟的秋景,表现内心凄切悲哀之情,而后当他看到无边落木萧萧的场景,则情感又变得豪壮,最后他再次回想自己的经历,又产生悲苦之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古人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生迟暮的悲哀之情,尝试找出这些诗词并加以分析。”学生分别找到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诗词作品进行阅读。在大量阅读之后,学生感受到了古人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却无奈二毛已生,心中无限悲伤之情。在此过错中,他们和作者形成了情感共鸣,体会到了凝聚在诗词中的英雄迟暮的悲伤之感。

《尚书》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可见古人很早就对诗歌有准确的认知,知道诗歌具有抒发胸臆、表达心曲的效果。在阅读诗歌并感受诗人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古人用诗歌表达人生理想,抒发内心情感的创作风格。

三、风格近似,引导鉴赏

不少优秀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汲取某一作者的诗词作品进行综合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他独有的创作风格。除此以外,在诗词创作中还形成了不少风格相近的流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代表作进行阅读,感受这些流派不同的创作风格。

在学习《雨霖铃》之后,学生对于柳永的创作风格有了大致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并组织学生阅读柳永其他的词,鉴赏其创作风格。柳永是北宋年间第一个专注写慢词的人,他运用原有曲调来翻制新曲,打破了文人词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改写慢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由此可见柳永的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注重铺叙,常常在写作中加入口语或俚语成分,体现了词的赋化。学生阅读了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等作品,总结柳永作品更多的风格特点,如喜欢使用“伊家、阿谁”等代词,“都来、消得”等口语化词汇;喜欢用一组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主人公的情怀,体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擅长借助时空转换来叙事、言情,创作结构十分巧妙等。

风格指的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面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展现创作者思想,体现时代和民族特点。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让他们赏析具有相似风格的作品有助于他们尝试总结,提高鉴赏能力。

第4篇: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1. 柳永《雨霖铃》一词的艺术特色。

  答:《雨霖铃》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

  2.李白的《行路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过程?

  答: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赏析题

  要求: ①在概述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评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⒈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第5篇: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一、赏析诗歌语言

(一)赏析语言

诗歌语言是文学语言中的金子,它含蓄、委婉,或激情奔放,或纯朴淡雅,令人回味无穷,只有品味好诗歌语言,才能真正领悟诗歌美的意蕴。

赏析诗歌语言,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品味分析,领悟其中的韵味,古人写诗大多十分含蓄、凝练,因此在鉴赏时要认真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中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写法,品味诗歌表现手法上的妙处。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它要比“浓”、“暖”、“多”等强的好多,通过联想,能感觉出红杏枝头,蝴蝶翻飞,蜜蜂嗡嗡叫的大好春色,也联想到整个春天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姜夔)

一个“仍”字,让人联想过去,“二十四桥明月夜”时,歌女在桥上吹箫,红男绿女,歌舞升平,扬州十分繁华。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万分。一个“冷”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烘托了人物心境的凄凉。

(二)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在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感情奔放,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各有其妙。

①直接抒情:

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衰绝,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乃敢与君绝。”这首诗表现了怀春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表白,可谓热情奔放,毫无矫饰之情。

②间接抒情,一般包括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借美景难留诗人,表现诗人思念家乡心切的感情,正如王国维说:“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了诗人登高所见,表现了诗人在晚年四处漂泊,贫病交加,但仍不忘忧国忧民的可敬又可悲的感情。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方法。

2.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烘托、对比、白描等。

①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开头“君不见黄可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了起兴手法,使文章雄浑奔放,气势不凡,同时引出下文所要抒写的不满之情。

②虚实结合,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等是送别的实景;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晓风残月”等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这样实景重渲染作者悲凉的心境,而虚写着意写诗人的孤寂之感,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③烘托,烘托也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开头“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用气势不凡的景象来反衬周瑜这个英雄人物。为英雄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还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正面衬托诗人与汪伦深厚的友谊,形象生动。

④对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中“赵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⑤用典,如姜夔的《杨州慢》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运用了王勃的“豆蔻稍头的月初”、“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诗,表现了扬州如今的衰败不堪。

⑥白描:绘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是艺术上不加渲染烘托的写法,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几句就写出农民的艰辛和官家的贪婪。

⑦动和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中“明月”是静景,“泉流”是动景。动静结合,风景优美。

表达技巧还包括修辞手法,而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拟人、对比、夸张等。

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

故人云:“诗言志”。古人在写诗时,一般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而发,也有直抒胸臆意,表达自己情感,所以把握诗歌情感时,一定要抓住意象来分析诗人情感,同时注意作者本人,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身世遭遇,进而推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通过意象把握情感

如“十里楼台依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崖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文中有“楼台”、“杜鹃啼”两个典型意象,这两个意象都是表现思念的,抒写主人公思念亲人和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

(二)借事抒怀

如杜甫的《咏怀五百字》作者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中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看着自己小儿子被饿死,自己也辗转漂泊,于是发出“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其中含有诗人多少激愤之情!

(三)知人论世推情感

第6篇: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就是一首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学生初读此诗,在自由赏读环节,对主体情感的认识会有偏颇:有的认为抒发了重新被起用后的喜悦之情;有的认为表达的是对人情世味有了清醒认识之后,想要回家过闲适生活的愿望;有的认为是体悟到世态炎凉后,想要及时行乐的思想。究其原因,大多是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两联的解读存在误解造成的。于是我便引导学生查阅了陆游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等相关资料,让他们做到知人论世,把握住作者的主体情感,透过景象细加玩味,真正体会到以乐写哀的精妙之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住在烟雨江南西子湖畔雅致精巧的阁楼上,夜晚隔着竹帘聆听着润物细无声的潇潇春雨,在淅淅沥沥的声响中幻想着经此春雨洗涤,悄然绽放的红杏,似乎听到明日清晨在幽深的小巷里传来了“卖杏花来喽”的悠悠叫卖声。这两句画面感极强,意境极美,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有身临其境之感。“春雨”“杏花”无不是美的事物,无不透出春的生机,然而作者是否就在借此传达一种对美妙春色的喜爱之情呢?很显然不是。此时的陆游已是六十二岁,花甲之年,少年时“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纵马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气壮如山的志向已被偏安一隅屈膝求和的南宋小朝廷扼杀殆尽。虽然“青衫犹是g行旧”,怎奈“白发新从剑外生”,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却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罢官后在家乡山阴赋闲。虽然这一年春,被起用做严州知府,然而从皇帝“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的话中看出,严州知府只是一个闲职,与陆游恢复中原的大志相悖。梦里都是“直斩单于衅宝刀”,现实却是“谁料如今袖手看”,这就像一个战士无仗可打,一个先生无书可教,一个农民却无田可种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和绝望啊!悲哉悲哉!

可以想见在西湖客栈里等待皇帝召见的陆游,是怎样的郁闷压胸、愁绪满怀。饱经了世事沧桑,看透了人情薄如纱翼,世态炎凉如寒水,又何来的半点喜悦?一夜春雨正说明诗人情绪淤积心头,无法排遣,以至于辗转反侧,整夜未寐,潇潇春雨便成了唯一与之相伴的知音,内心何等凄苦,杏花虽美无绪去赏,反添其乱,又是何等焦灼。此时的陆游已淡去了早年的几多慷慨雄壮,归于平静,但是这种表面的平静实际上蕴含着更为沉郁的潜流,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景色越是幽美,情感就愈加沉郁。

有了以上的分析,颈联就很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行完成,学生在前面的手法分析基础上和情感氛围的感染下做到了很好的赏析。“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不知召见在何日,不知何处打发光阴,百无聊赖之际信手在短小的纸上做起了颇为费时的草书,对着窗外明媚的春光随意品鉴着茶香。看似极闲适中却藏着无尽的人生感慨和满腹的委屈牢骚。所以,在尾联中陆游压不住的激愤终于喷薄而出,自嘲自己只是一介素衣,不必再有什么“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感叹,既然误落尘网,世态炎凉,报国无门,意不得舒,何不趁早归家,躬耕南亩?从不留恋都市繁华,从不图个人安逸,却偏偏要置身其中,又不得脱身,这是怎样的一种内心煎熬和痛啊!痛哉痛哉!

此时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陆游,崇高的爱国形象也呼之欲出,让我们感知他那郁结心头终不得发的深沉痛楚,肃然起敬,潸然泪下,精神提升。学生在掌握诗歌鉴赏方法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由此看出,以乐景写哀情,确实倍增其哀,收到了摄人心魄的文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手法,以便在以后诗词鉴赏的过程中熟练运用,我设计了以下探究性作业:请在学过的诗词中找出一些运用以乐写哀手法的句子,并进行简要赏析。以下为部分学生赏析示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出征之日,与家人离别,想到此日一别,不知何日是归期,心里满是依依不舍之情,充满感伤,可眼前却是依依杨柳在风中舒展,而此时却要离别。在征人眼里,这明媚的景象,别后再不能与亲人共赏,在风中飘扬的杨柳枝条,千丝万缕也成了挽留的臂膀,此时怎能不黯然神伤?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今日别过,纵是良辰美景,已无人共赏,一腔心事已无人可诉,从此不再有赏心乐事,一切成为虚设。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阵春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柳色也格外清亮,一切都令人身心舒畅,可是此时却要送友人去远方,折柳赠别,倍加伤感啊。

第7篇: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一、理清文脉,训练思维逻辑性

思路就是围绕立意构架的思维轨迹,作者创作是利用思路来实现创作意图,读者就可以通过理清文脉,还原作者的构思,找到作者的思维轨迹,进而把握文章立意,这应是一条基本阅读规律。如指导阅读说明文,就要遵循“特征思路”,因为说明事物围绕的是事物的特征;阅读议论文则往往遵循“问题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漫话清高》;叙事类文学作品往往按时间先后、空间顺序或人物活动的几个方面来展开;抒情文体往往是采用“意境思路”“感情思路”,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而记叙文章往往涉及很多人,许多矛盾,我们在繁杂的头绪中应抓一个或一组人物,因为记叙类文章往往通过最主要人物来反映主题的,比如说《鸿门宴》。可见通过探究“思路”“文脉”,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文章结构安排的目的,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

二、启发质疑,培养思维创新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例如,阅读《失街亭》,传统的观点是马谡的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寻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新的信念和决心。需提及的是,在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同时,又要切合作者和生活,这就需要教师有意义的点拨,有见地的指导。

三、完善补充,增强思维的严密性

对课文的观点、构思、写作手法乃至句子、词语的注释进行完善补充,着眼于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同样也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含答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就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逻辑经验的积累以及自身修养去补充完善。

四、联想拓展,激发思维的想象力

联想力与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联想拓展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顺着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作家创作的思路继续联想下去,从而体现纵向思维的开拓。例如阅读《项链》,可以让学生思考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生活,这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再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简洁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问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学生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夫妻之情感人入微,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做适当的点拨,那水下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了。

五、比较迁移,挖掘思维的深刻性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文本解读中要鼓励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比如词中写愁的名句: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可以让学生选取不同的可比点比较,从修辞角度看,李煜的词将愁形象化,且比喻新颖,想象丰富,更胜一筹。从表情感染力上,李清照词语言简白却更觉神妙,更堪咀嚼。通过比较,我们不仅可以学习从多个角度去评价词句的方法,更披文入情,体会了词中滋味,且加深了对二位词人词风的印象。

新课程语文教材把“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编者力求把同中有异的课文及各项内容组成为一个个有机的小综合体,这就为“比较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语文单元教学方法的特点就在于比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些条件。同时,我们还可以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杜牧的《赠别》、晏殊的《清平乐》等,无论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友人分手的不舍,都为多愁善感的词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流泻下了当时的感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融入了词的意境,触摸到了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词之美,还提高了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第8篇: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一、创设情境,感悟意象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诗词描写的意象、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的主旨。教师只有耐心引导学生感悟意象,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思想境界;而合理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俱佳,能成功营造浓郁的师生互动氛围,因此,适度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煜的《虞美人》一课时,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影视片段《虞美人》,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感悟作者对故国的无限怀念。接着,要求学生反复诵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佳句,初步体验作者作为阶下囚,深深怀念昔日花天酒地的生活以及面对残酷的现实所产生的无限愁思。

再如,在学生鉴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先播放了《春江花月夜》的FLASH,那一幅幅美妙的江南春夜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的意境中,自然地感受到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

鉴于中学生比较喜欢音乐的特点,我们还可以用美妙的音乐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助力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进入诗词的意境,把握其中的意象。如我在执教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一课时,就开门见山地播放费玉清演唱的《春夜别友人》,让学生感悟挚友分手时刻的惜别心态,体会诗人目送友人赴古道时心中忐忑不安的情怀。

二、注意积累,体验意象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素质,必须让学生注重知识积累,尤其要积累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具体为抓住两个“把握”。

第一,把握作品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是作者表情达意所依托的客观物象。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必须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真正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古诗词里所叙之事和描摹的物态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都是为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一些意象至关重要,因为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感悟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学生假如不了解作品中相应意象蕴含的意义,就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感情。

诸如“红豆”比喻朋友情谊或男女爱情,“柳絮”表达人与人之间送别离愁之情,“采薇”主要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鸿雁”和“双鲤”指代书信,翠竹象征向上、正直、有气节……学生掌握这些意象的内涵非日积月累不可。2010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2011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雁”的文化常识。可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意象、风格等文学常识非常重要。

第二,把握作品的艺术手法。那些名篇佳作能流芳百世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一个重要因素,诸如《琵琶行》( 白居易 )中的生动比喻,《雨霖铃》( 柳永 )中的虚实相间,《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中的大胆夸张和奇丽的想象,《声声慢》( 李清照 )中的精巧叠字,《山居秋暝》( 王维 )中画面的勾勒等。这些表现手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利于学生在体验意象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三、捕捉信息,认识意象

意象是构成诗词意境的重要条件,更是领悟诗词思想情感、揣摩诗词意境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捕捉意象,才能让他们全方位感悟诗词的意境,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学生在赏析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作品时,可以将作者描写的物象作为突破口,借助意象的动静、虚实和色彩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9篇:柳永雨霖铃赏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鉴赏

一、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流程

1.朗读为主。古诗鉴赏教学的流程要以朗读为着手点,只有学生通过朗读才能开启真正鉴赏的大门。因为对于古诗而言,诵读品味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的作为一种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诵读本来就有着极其优越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古诗,古诗韵律和谐,通过朗读才能感受到这种中国文字特有的魅力,也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初步地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并形成继续探究的欲望。之后,在学生鉴赏诗词的含义之后,朗读就更是带有了个人主观色彩的情感表现方式,是对阅读文本的再加工。是通过对言语、声音、形态的感知和塑造以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方法。宋代的朱熹也说:诵读是“得他滋味”。“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高中语文课堂上要以朗读为主开展鉴赏教学,朗读的模式要多样化,以教师范读和配乐朗读为引入,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自由读为展示,以此迈出赏析的第一步。

2.知人论世。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了解作者的出身、诗风及他们诗词语言的特点。在做诗词鉴赏题时,如果了解诗词的作者,就可以从作者的诗风特点入手去领会本题。如:赏析李煜的词,从词中学生就能够感受到那种无法言喻的“哀伤”,词中表现看似淡淡,但是细细品位,这种“哀伤”好似渗入骨髓般的痛彻心扉。学生如果能够对李煜的生活经历有全面的了解,自然就能够对这种诗词意境有更为深刻地感受。因此,鉴赏教学的第二步就是要明确古诗的作者和所处的朝代,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基础,对很多名人有了基本的认识,历史知识的增加也使得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朝代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当时诗作创作的具体背景进行讲解,也可以请同学们课后进行准备,然后进行课堂集体交流。总之,知人论世是进行诗词鉴赏教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讲授诗作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设身处地地理解诗词含义。

3.意境赏析。“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的鉴赏离不开对意境的赏析,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诗词意向,大体上都有着相同的意境含义。例如:斜阳含有凄惨之感,多会出现在离愁别绪的情感表达中;残月表示孤独忧愁的心绪,多会出现于思念、思乡的情感寄托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诗作中出现的意象进行整理,然后通过对意象的常用表现情感的方式进行查阅,通过自己的整理理解古诗意境。然后教师再整合全班同学的建议后进行意境赏析品味。

二、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实施策略

1.画面转换时空。诗歌中多种情、境的交融,涉及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使诗歌意境显得更加阔大、跌宕。因此在古诗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对画面转换的内容理解指导,这种转换对于教学过程中的 “画面拓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的情感出现了从过去到现在的不停的时空转换,而且转换的方式是随机的,有着随心所欲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随时将诗中所呈现出来的时间转换表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较为难懂的诗。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同时,这种画面的时空转换使得诗的画面拓展更为丰富,可以由此联想到李商隐的一生“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以此来深刻感悟此诗的深意。

2.意境转化形象。意境转化形象就是将古诗中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以此了进行全面的拓展化阅读。高尔基说:“艺术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来描写现实。”要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形式,就必须丰富学生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古诗教学中可以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感受,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的意境内容丰富,意象众多,包括“月”“柳”“蝉”“ 长亭”等。这些意象内容都有着古诗词的代表性,均与别离、思念、悲凉等相关。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这些意境内容具体地转换为形象,进而鼓励学生以诗词内容为主进行现代散文的形式转变,以写作带动诗词赏析。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