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到极度疯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次欣赏时看的是原版碟片,纯正的性感的法语发音。
影片一开始就把我带入了一种兴奋状态,那一段长达近两分钟的场面是那么真实自然,干净优质的画面让这一切都充满了神秘和性感。然而也还是惊讶和好奇。另类电影我看的不多,一开始朋友就介绍了这个片子。我没有看影片介绍,与其左右都是听不懂的,那么我想就彻底的让自己去猜测和想象,就当是个游戏,测验自己的理解能值多少分。
导演是尚贾克贝内 (Jean Jacques Beineix) ,只依稀记得大概是2001年的时候,他曾经被邀请参加台湾金马奖影展。他似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要遮掩着去表现他要的东西。男人女人快乐的,美丽的黄昏,野性十足的座驾……一开始颇有些火热的场景,年轻男女的如胶似漆,酣畅淋漓,给观众带来了激情与幻想,看下去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迎着夕阳的余晖走来的那个女孩,由远而近,她短发短裙,提着简单的行李,步履轻盈地踏上木楼梯,镜头从她的脚背慢慢往上移到她的脸,那张脸上有着春风一般明媚的笑容和令人过目不忘的热烈红唇。 就是这样的阳光下,空旷的海滨,可爱的木房子,女人出现了,顶着阳光,火红的凉拖鞋,红的像血的厚大嘴唇,大大圆圆的银色耳环。我不由得想起这个中文片――巴黎野玫瑰。
这是两个恋爱的年轻人。他们之间的性和爱都是我所熟悉和理解的。没有谈过恋爱的人是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亲热,那种无时无刻不在说话和疯狂的眼睛和动作。爱轻易就这么洋溢出来。我是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的,我只是在感觉,用我的心我的爱。
我以为它就是个纯粹的另类片,顶多就是拍摄迷人。可是我错了。
接下来,女人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张力让我颤栗,导演表现角色的自然处理让我惊讶也欣赏。女人似乎有张扬到疯狂的自我个性,她近乎是一个精神极度崩溃的病人。她在绝望和愤怒的情况下很容易歇斯底里,也容易做出伤害人和被伤害的举动。我看到她跟男人或女人吵架,争执,用暴力宣泄自己的内心。我也不得不承认,在我看到她抓起叉子插入女顾客的胳膊时,我真得不由自主地吐了一句:她有病啊。女人似乎不满意他们的现在,应该是不满意男人的现在。她在乱扔东西的同时翻到了一大堆笔记本,我猜测那可能是男人写下的一些东西,在他们一把火烧光小木屋之后,他们到了在城市的朋友家,她似乎很希望这些文字得以发表,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印。之后天天等待出版通知。她很自信。
而男人也是极度疼爱她的,每次在她病发的时候总是想办法去抚慰她,爱护她。那就是宽容,爱衍生出来的宽容。甚至去抢劫银行,尽管那是一个有些喜剧化的场面。可是这样一个女人我总是可以看到她悲剧般的结局。她终究还是没有快乐起来,我不清楚是因为什么事情刚刚好填满了她内心的失望,我听不懂他们的对话,可是她真的是已经沉寂起来。她的眼睛应该是自己弄瞎的了。她被关进了应该是疯人院的地方。男人心疼地快崩溃了。任性率真性感的女人不见了。植物人一般躺在那儿,他似乎预感到了她精神的死亡。他用枕头杀死了她。泪水连连双手颤抖却还是动了手。影片结尾男人生活在回忆中,只是不再一味地喝酒嘻笑,而是提起笔开始写字。
电影里并没有提到贝蒂在认识索格之前的一些经历,所以我们也无从推测她的悲剧性格形成的原因,按道理说,一切事情,都该有个因由的。
其实一直后悔写下这些字,因为我亵渎了这部影片。可这也是我在没有任何翻译和介绍情况下最原始的角度。它展现痛苦的内心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化解,就走向了崩溃。承认电影有点夸大,但是相对内心的痛苦,它是自然流畅也是感人的。
二、37度2
看完了这部近三个小时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关于它的介绍。又名37度2,很多人引用的是:37°2是时的温度,也是病态的温度。再看了电影简介,也才真正理解了剧情。
男人叫索格,女人叫贝蒂。
导演显然是别具匠心,贝蒂的美不高贵、不精致,但却性感撩人,带着灼痛男人眼睛的光芒,疯狂而且歇斯底里,蔑视一切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恣意妄为,我行我素。遇上这样的女子,不知是你的幸运还是不幸,她是那么热烈,爱起来象熊熊燃烧的火焰要融化了你,你不可能不爱她,但她又是那么任性,象一匹不可驯服的烈马,时时刻刻制造出其不意的麻烦,你也不可能不恨她,或许爱恨都是说不清的,重要的是她曾经带给你如此强烈的震撼。她其实不属于任何人,她只属于她自己,为了爱,为了理想,她可以不顾一切,放火烧毁房子,用刀叉刺伤傲慢的顾客,粗暴地上门与出版商理论……如果你了解贝蒂,这些,都只是小意思而已。
回到影片本身,这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贝蒂发现男友索格尘封已久的“伟大”作品,她要向世人证明索格的过人才华,于是开始了不屈不饶的奋斗。然而南部小镇的宁静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她无法忍受男友沦为安于现状的杂工,在她眼中写作仿佛天生就是一个反抗平庸的崇高职业,这个理想,甚至连索格都已经放弃而她却始终坚持,她开始带着他应该是无意的去突破现实,终究她是个自由的女人。很多场景都充满了法国式的浪漫,如贝蒂站在台阶上,对着目瞪口呆的索格微微一笑,扬手将火把丢进木屋,大火冲天而起,两人手拉着手奔跑着穿越小镇;开往巴黎的卡车上,贝蒂一次次把头伸出窗外快乐地大喊“我爱你”……这种浪漫真是没有一点矫情,甚至让人心醉神驰。
到了巴黎,他们住在房号为13的租房内,两人靠打零工为生。贝蒂一心想要出版索格的小说,充满信心地等待着成功的那一天。这其中的生活一次次的让她突兀狂躁。又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们陪朋友回老家奔丧,并受托经营朋友母亲留下的钢琴店,在那个风景怡人的小镇,索格买车购物,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中也开始掺杂了很多世俗琐碎的东西,一切似乎隐隐暗示着一种闲适安定生活的可能。然而,越是平静,生活对希望的打击也就越大,贝蒂的敏锐心灵并不因为外在世界的美好而安宁,应该说,她是个非常直接单纯的女孩,她的快乐来得简单,痛苦也来得直接,正因为此,绝望对她的打击也远比对一般人要大。在索格小说的出版问题上连连受挫之后,她在某一天重新把希望寄托在和索格共同拥有一个孩子的快乐上,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重新燃起的希望仿佛一粒微小的火种足可以照亮幸福的将来,但是同时也暗示了可能更危险的后果,“如果没有怀上怎么办”?因为到这个时候,她再也经不起任何意外的打击了。果然,怀孕的希望落空之后,贝蒂彻底疯狂,内心深处的狂燥开始如潮水一般汹涌而来,并且以自虐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先把自己搞得像鬼一样,抢别人的孩子,整夜整夜地坐在厕所发呆。当索格到出版社要发表他书的消息后,他喜极忘外地跑去告诉贝蒂,但开门进去,满屋子都是血。墙壁上、地板上、天花板上、桌椅上、浴缸里,镜子上,无处不有。他才得知贝蒂用刀挖出自己的眼睛。最后贝蒂被送进医院,索格看着躺在病床上被绑着手脚、面无血色、整天被注镇定剂的贝蒂,他知道她永远走不出这个房门了,他们永远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他用枕头把贝蒂闷死。
其实,整个故事很简单,贝蒂和索格之间的爱情自始至终都很完美,没有波折,没有考验,没有第三者,一直为人所争议的大胆表现在片中没有起到更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仅仅是表示了一种生活的常态,是对爱情的真实细腻的展现而不只是梗概,和贝蒂火热的个性也是颇相吻合的。影片着意刻画的矛盾不是他们的爱情,而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这是和他们的爱情线纠缠在一起的另一根灯芯,是贝蒂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得以燃烧的根本。
重点似乎并不是在女孩一人的身上。是整体体现了一种类似于37度2这个温度的生活态度和方式。37度2,稍稍高温但并非病态。这是临界状态的魅力。
三、 理想和现实
我终于知道什么是爱情的温度了,是两个人肌肤相亲时的温度,是徘徊在病态和正常人理性边缘的温度,比37°度高一点,比38°低一点,微微发烧的眩晕,也许37°2的身体里正蕴育着喷薄将出的热烈和疯狂…… 法国人的至情至性刚刚好驾御这样一部电影,将所有法国式的浪漫元素集合在一起,就连与镜头都显得那么唯美。 同时,从另一个方面,男主角索格隐忍的性格才是对贝蒂最好的反衬。严格来说,索格是个非常不法国的男人,他对生活的态度总是逆来顺受,从来不去要求过多的什么,他的生活总是在被人控制着,先是老板,再是贝蒂。但是他都能忍受,他唯一的乐趣就是在自己的写作之中,这大概也是贝蒂会这么深沉地爱着他的原因吧?只是这种爱到底是种束缚还是爱呢?也可能在最后捂死贝蒂的举动中,也是对索格最大的解脱吧?还记得以前,跟许多朋友一起看这部电影时的感觉,所有的女孩子都说,非常希望成为贝蒂,我想她们大概并不是想做一个贝蒂那样极端的女人吧?很大的原因还是想找到一个像索格一样隐忍的男朋友才好。女主角碧翠丝・黛尔在片中的表演似乎要好过男主角安格拉德,因为她的奔放、狂野、热烈简直就是巴黎野玫瑰的化身,因此片一举成名,但也因为本片的太过出色,使得她之后的大部分角色都无法被人记住了。
相形之下安格拉德的含蓄演技显得逊色,其实我还是很欣赏他的,他将索格的隐忍、激情、无奈和偶尔的疯狂、冲动都表现得相当到位。这个好脾气的男人,似乎时刻都在小心地防备着最糟糕结果的出现,终于还是无能为力。因为爱,他包容贝蒂一切的疯狂和无理,他藏起信箱内的退稿信,他在她大发脾气的时候安慰她,他开车带她出去兜风,在郊外迷人的旷野中,有透明的阳光,有晨光笼罩的木屋,有柔软的草地……他对她说一切都是你的,所有的所有,为了生活得更好,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化装成女人去抢劫。这一切,都是他为贝蒂做的,可是他还是没有办法安慰贝蒂。因为这个世界对贝蒂来说太小了,她想要的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得不到,她注定是要疯狂的,虽然没有人刻意要去伤害她。 索格用枕头闷死了已经成为植物人的贝蒂,那一刻,我潸然泪下,他们那么相爱,所以他一定无法忍受没有知觉的贝蒂,不能忍受充满活力的贝蒂从此被束缚在精神病床上苟延残喘。这也许有悖于道德,也许也可以被人理解,让爱成为永恒的回忆还是痛苦地延续下去直到变质,从来就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题。
很难对贝蒂做出合适的评价,她天性如此,天生就不是这个文明的世界所能包容的,她为爱生存,或者为理想而死,可谁又能不爱她呢?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包法利夫人的婚姻和两段婚外情向我们表现了她的爱情观――追求伪浪漫,不切实际,向往新鲜和刺激。我们可以通过爱玛与她的男人之间的交往来了解爱玛悲剧式的爱情,同时了解什么才是符合爱玛的浪漫主义爱情。
关键词:爱玛;爱情;浪漫主义
法国是一个浪漫主义气息浓重的国家,尤其是上流社会的推崇更是自上而下的使它的根基深厚。《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就是一位从小受到贵族教育的乡村女孩,这一身份与价值观的矛盾性直接导致了她悲剧的一生。那么究竟是什么把爱玛推上了毁灭之路?与她关系匪浅的三个男人绝对是重要因素。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爱玛经历过的三个男人对其究竟是怎样的态度。
一.查理・包法利――隐藏的浪漫主义情痴
大部分人对查理・包法利的看法是一个庸俗无为、愚钝无趣的小男人。李健吾曾这样评价他:“他羡慕诧怪;然而因为他不好奇,他永远愚,缺乏了解力。这仿佛的深海,无论什么坠下去,也漩不起回声;或者仿佛是一块青石,怎么敲打,也迸激不出火花。”①
查理从小在一个极度没有优雅情调和选择权的环境中长大,这对查理不解风情、无志上进的性格和人生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没有罗曼蒂克式的情怀并不意味着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优雅情调。在娶艾玛之前,查理的母亲和杜比克寡妇让他感受最多的是厌烦,没有温暖与尊敬。直到他碰上美丽热情的爱玛,那个重新燃起他生活的太阳的女人,于是便向艾玛付出了他的全部。他虽然举止粗俗不文,但是对待爱玛那简直是爱到心坎里去了,他可以感受到爱玛带给他的那些愉悦的变化,并且为这种新的温暖的生活感到满足与享受。为了爱玛,他可以抛弃刚刚安稳的在道特的生活去永镇,最后他在看到爱玛与人私通的情书后见情敌时,也没有埋怨谴责。我们可以指责这正是查理懦弱、不思上进的表现,但是这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爱玛没有底线的爱情。甚至连他们的女儿白尔特也不能取代爱玛的地位,否则查理不会在发现爱玛移情的事实后不顾女儿放逐自己死去。
我觉得查理的爱是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伽西莫多是有相似之处的。他以满足爱玛和无尽的付出来表现自己的爱,虽然有点无底线、无作为,但也是一种有瑕疵的高尚爱情观。虽然行动上没有流露,但是与爱玛相识以来所有的日子里他都把爱玛当做女神一样敬仰和宠爱,从未有过肮脏的想法与目的,只想对她好,让她幸福。但是他的木讷平淡注定是得不到爱玛的垂青的,就像伽西莫多所获得的只有同情,没有爱情。查理・包法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正是一个浪漫主义情痴。
二.罗道尔弗・布朗热、赖昂・迪皮伊――肤浅的伪浪漫主义情调
爱玛在参加昂代维利耶侯爵的舞会后,她开始精神出轨,那个邀请她跳舞的温文尔雅的子爵成为其幻想的对象并一直贯穿她的一生。在永镇遇到赖昂,成为包法利夫人幻想的宣泄口。赖昂对艺术的一点鉴赏力,对浪漫的一种外现的追求,让爱玛感觉找到了知己,他们渴望着对方却畏惧世俗压力而假正经,终于赖昂放弃了。爱玛的失意与萎靡不言而喻。但是花花公子罗道尔弗出现了,正是他引爱玛走出了毁灭的第一步。罗道尔弗硬朗多金,是个情场老手,他对爱玛只有玩弄之情,想好怎么追到手的同时也为自己准备好了退路。他给爱玛写情书,为她营造一种风花雪月的场景,甚至在写告别书都不忘撒上几滴水来表现自己的“忧伤痛苦”。在最后爱玛走投无路求他借钱时,他冷漠的四个字“我没有钱!”把爱玛心中对情的一丝残存终于全部幻灭了。他给爱玛带来的不过是通奸的刺激与伪浪漫主义泡沫,艾玛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品。
赖昂对于爱玛来说是一个比罗道尔弗高级一点的情人,因为他也读浪漫主义小说和诗歌,也喜欢惺惺作态,李健吾的评价就是“他不知道他浪漫的情绪全从书里来,却以为生性如此,仿佛一位乡下大姐,摸了一脸城里买来的粉,涂了一脸城里买来的红,于是在青布裙幅底下,行着两只扁鱼大脚,羞羞答答,还自以为就是乡下的美人,其实骨子里仍是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民。”②如果说在永镇与爱玛的擦肩而过是因为道德,那么在剧场的重逢则已经与道义无关,因为艾玛已经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赖昂在巴黎的生活也让他不再年轻羞涩。爱玛在与罗道尔弗的交往中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而在与赖昂的关系中却占得主位。她疯狂地借钱打造与赖昂约会的优雅的环境,为的就是体验当年在修道院听到地读到地那些神秘浪漫的奇幻。莱昂开始觉得很对胃口,但是对于爱玛小说式的求爱渐渐吃不消了。爱玛不能带给他财富和地位,而这个社会最看重的恰好是这两点,什么爱情、浪漫都是上层人才有的消遣,所以他也狠心的抛弃了爱玛。赖昂的浪漫气息处在最肤浅、最皮毛的层次上。
三.爱玛――敢于反抗却看不透自己的爱情牺牲品
爱玛的性格是热情骄傲、倔强刚烈的,她敢于寻求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幸福,敢于反抗环境和阶级带给她的不平等的人生。但是她的倔强已经到了执拗的境地,她从来不肯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像一只被困在迷宫里的斗牛不断寻找出口却撞得头破血流至死方休。她所崇尚的那种流于表面的浪漫爱情也是肤浅的,因为那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而且她所羡慕的是骑士佳人为了爱情克服困难而所做的奋斗的激情与。她在现实中处处模仿里面女主人公的姿态,她追求刺激新鲜,哪怕是贬义方面的,只要能让她的生活总是有新的亮点和乐趣都可以让她心仪高兴。很不幸,查理・包法利很难满足她,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是心灵的不契合总是绝对的天堑拦在他们中间;赖昂和罗道尔弗也不能在长久的日子里满足她的渴望。哪怕爱玛真的加入豪门很快也会感到无尽的苦恼和烦闷,在那个男权的时代下,谁会关心一个女子的多愁善感的小心思呢?或许真的只有那个理想化的子爵才是抚慰爱玛的优质男人。
查理・包法利、罗道尔弗・布朗热、赖昂・迪皮伊这三个摧毁爱玛的男人,本身各有各的可怜与可恨之处。他们对待爱玛的方式与态度不尽相同,与爱玛构成了多对爱情关系的范例,而这正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与回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娄军良;冯英巧.资产阶级夹缝中的生存者――夏尔包法利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2012(5).
[3]刘晓蕾.庸俗的浪漫之爱――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10).
[4]刘丽琼.带着镣铐跳舞――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追求[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注解:
莫文蔚如果是个导演,一定会有演员怕她,因为她对灯光、服装,甚至发型都要求非常严格。她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方式也很简单,就是直接表达出来。这是现实中最真实的一面,严格也好,挑剔也罢,莫文蔚是有主见的。
莫莫速写
莫文蔚是工作狂,她每天的行程就是睁眼开工,不在工作就在坐飞机去工作的路上。她说,工作是享受,她从来不嫌累。“我爱我的工作!”莫文蔚提高分贝说,“我3岁时就知道了,我属于舞台。”
莫文蔚是黄金剩女,她已经40岁,谈过几场著名的恋爱,始终对爱保持着信心,她对剩女的说法并不在乎。她说,不要去找爱情,要让爱情走过来找你。
莫文蔚是美女,她自信自己美丽性感,也证明自己美丽性感。曾有记者提问刚开头说“你长得不是很漂亮……”,她根本不给对方机会问下去那个“但是”,就直接打断说:“对不起,我觉得我非常漂亮。”
莫文蔚是才女,香港十大杰出学生,伦敦大学主修意大利文学,精通英、法、意三国语言,民族舞、爵士舞、钢琴、古筝、双簧管都达到专业水平。出身名门的她,是因为热爱表演才命中注定般自我选择了演艺之路。
莫文蔚也是死硬环保分子。她从不穿皮衣,她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和亚洲动物基金会大使。她每年花费大量时间做公益。她爱猫,家中始终养着两只以上的猫猫。
莫文蔚不太在意年纪这回事,问到她最近的状态,她笑着回答说:“一直都维持得很好,尤其在工作的时候就完全来电了!”她说环游世界始终是她的梦想,但太多工作想去做,只好把这个梦想先放着。
这个工作狂女人对自己有信心,她曾说:“即使不进娱乐圈,无论在哪个领域里面,相信我都能够成为最拔尖的角色。”进入2011年,她更加相信自己:“以前可能还在摸索,就算我自己已经很认可一些想法,可我不确定我的想法是不是对的,可能我还会让别人主导,现在会比较有信心自己来主导这一切。”
音乐:爱最简单的歌
1996年,大部分人认识莫文蔚,是从周星驰的《食神》开始的。其实在那一年,她还干过一件轰动香港的事――出镜。作为第一张粤语专辑《全身》,封套上的莫文蔚留着寸头,安然地卧在沙发上,撩动了全港人的心,但专辑只卖了3000张。以至于2001年终于站上香港红馆的舞台时,她感慨,如果走正常一点的路,可能早就站在这儿了……但她不会,也永远不要。
经历过无数的风格转换,这次,莫文蔚回到质朴。《宝贝》不玩性感,“唱了这么多年,让我觉得唱歌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就像你刚会一样,什么感觉、心情都可以直接用音乐表达出来,不一定需要多复杂的东西,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能打动人”。
为了这个简单,她亲自挑选了去澳大利亚昆士兰拍摄MV。“这里的一切都很符合我对美的定义,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 风景虽好,MV也美,但拍摄的过程却伴随惊险。其中一个场景选在大堡礁拍摄,那里有很多海中的礁石退潮的时候才会露出来,一涨潮就被海水吞噬了。她跟两名摄影师坐着直升机过去,直升机把她一人放到只有一百多米宽的沙丘上,她只有一部对讲机跟摄影师沟通。沙粒软软的,莫文蔚光着脚,似乎随时都可能陷入海底。
一向是看到动物就会发疯的她,特别在一处农场选景拍摄主打歌《宝贝》,就连MV的男主角也是农场里的一只小狗。“我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会是怎样,因为音乐可以打动连我们都不会注意到的情感状态。”或许,莫文蔚在打动我们之前,早已被自己的音乐打动过无数次。
电影:爱到深入骨髓
别看她这两年经典的电影作品不多,但一部百老汇音乐剧《吉屋出租》,已是震惊四座。其实从排练到上台,莫文蔚只花了三周时间,剧组的人一开始以为她肯定无法胜任,没想到她硬是背下大段大段的台词,表演令百老汇音乐制作人和男主角都连声称赞。
得到这样的肯定,比拿个最佳女主角奖还要令莫文蔚开心,“觉得自己原来‘还有货’,这种感觉真好”。很多时候,因为工作太多,不断接戏拍戏,不断发片巡演,莫文蔚也会不禁怀疑自己,究竟还有没有其他做戏的方法,究竟还可以怎样把歌唱到更好。“所以有时真需要休息一下,试试其他新事物。”
莫文蔚定义自己是工作狂,对于表演的热爱更是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无论是什么演出,只要有得做,我就会高兴得发疯。”读书时,每天早上都会有一名同学负责在全班同学面前念《圣经》,莫文蔚把这也当成是一种表演,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看得出,她是真心爱表演。
试想,为了追日光,必须三四点钟出门。坐船出海吐得人仰马翻,刚刚吐完,又必须在日光最美的那一刻摆POSE。真的不累,不辛苦?只是她从来不提。她说:“若非真的热爱,应该会受不了,或者过得很不开心,但真的热爱,你就会愿意为它付出一切。”她曾拍过一套专辑内页,里面的内衣都是自己的珍藏,多好,可以把这两个爱好结合起来!她甚至不介意在片场过生日、过圣诞,她提高分贝强调着:“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这是你的工作,又是你的爱好,还可以为你赚钱,多好啊。我非常享受。”
爱情:不好不如不要
工作中的莫文蔚,总是那样的较真,一切不做到最好决不罢休。为了保持体力,她甚至要求在房间里放置一台跑步机,不管工作到多晚,睡觉前依旧要用半小时来跑步。
只是,跑步可以掐秒表,而娱乐圈却没有定论。“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的人生,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就已经可以向自己交代了。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我觉得我很漂亮,也知道必须坚持必须努力,我不是来玩一玩的,这是我终生要做的事情。”
就是这般自信,让她的美更加不可妥协。她甚至自信地给自己起了个外号――“黄金剩女”,她解释,那就是拥有智慧、漂亮和金钱。她始终相信,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别人怎么来爱你?爱情和工作一样,开心最重要,不是一失恋就一定要哭,也不是谈恋爱就意味着要结婚,凡事都不能勉强自己。对自己而言是这样,对他而言,仍然是这样,“最好两个人都有一样的心意、一样的投入”。
虽说绯闻不少,但莫文蔚真正承认的只有周星驰和冯德伦。2007 年,她在演唱会上说:“《其实我一直都想对你说》这首歌是唱给他的,我们分手了。”曾经,她与冯德伦这段姐弟情,男才女貌,羡煞旁人,甚至一度传出结婚的计划。可惜到最后,总没有遂了看客的心愿。她也大方承认分手:“时间长了,感情自然就淡了,与旁人无关,我们还是朋友。”她不想勉强自己去守着什么,爱情如果不好,还不如不要。
短短时间,她的绯闻又来了,外籍男友?张亚东?旁人看花了眼,只有她自己才清楚。她不否认爱才子,也不否认会在工作中爱上合作伙伴,但爱分很多种,谈恋爱又是另外一回事儿。她坦言,父母专情一生的感情观对自己影响很深,她热爱表演,可以剃光头、,但在感情上,绝不似外界所想的狂野。说白了,双子座的她,放在外面的是那样一个古灵精怪、大胆放纵,骨子里,一如她对古筝、旗袍的热爱,却是一个极度专情的女子。
关键词:《红玫瑰与白玫瑰》;婚姻困境;悲彩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是我国近代一位著名作家,无论是她本人还是她的小说都充满着强烈的悲彩,苍凉是张爱玲小说的根本基调。“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来源于她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悲剧性体认,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其笔下成就了许多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朴素而现实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却也是迷茫与无奈的人生,苍凉的人生。爱情在世俗和功利面前,是何等苍白无力。她笔下的主人公总是那样的无奈与无助,卑微与苍凉,都把婚姻看做是自己的最终归宿,都在竭力地追求爱情与婚姻的结合,都逃脱不了婚姻的困境,在不安稳中求安稳,在不能忍受中继续忍受,在人物的生存状态、情感状态、人物与社会的关系状态上都笼罩着一层灰色的阴霾。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笔下的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从、爱情、女性传统美德等视角切入,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苦苦挣扎、委屈求全的婚姻困境和生存困境。小说是现实的、客观的、苍凉的,故事的一幕幕无不显示着人物复杂的心理矛盾,无不笼罩着一层悲彩。
一、 红玫瑰——热烈而勇敢地追求,最终沦为平庸的“艳俗”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对于笔下的人物她往往赋予其现代意识。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红玫瑰娇蕊是一个饱含现代意识的女性,她在新加坡长大,在伦敦留学,从思想到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上都有浓重的西化色彩,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她风情万种,年轻而单纯,作为王士洪的太太,她过着富足的生活。但这种富足只是物质上的不缺乏,在精神上她是空虚的寂寞的,她拥有的只是婚姻,而不是爱情。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家里送我到英国读书,无非是为了嫁人,好挑个好的。”“玩了几年,名声渐渐不大好了,这才手忙脚乱地抓了个士洪。”可见,娇蕊是表面富足而内心空虚。然而,娇蕊又任性放浪,已成为有夫之妇的她还与旧情人保持联系,并且是那样的明目张胆。在遇到振保以后,她更是热烈而勇敢,她爱振保爱得义无反顾,大胆彻底,并且毅然决然地主动向士洪提出离婚,“把一切都告诉了士洪,要他给她自由”。年轻的女子企图摆脱无爱情婚姻的束缚,自由追求爱情与婚姻的结合。
不料,这只是娇蕊单方面的意愿,振保把有关爱情的一切,有关娇蕊的一切都看作是“身外之物”,在爱情与前程之间,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在世俗与自由之间,他做出了选择“我不能叫我母亲伤心”, “社会上是决不肯原谅我的——士洪到底是我的朋友”,“我们的爱只能是朋友的爱”,并且企图说服娇蕊昧着良心掩盖事实欺骗士洪欺骗自己,“等他来了,你就说是同他闹着玩的,不过是哄他早点回来”。可怜的娇蕊早已抛开一切,本以为可以得到振保的认同并与他双宿双飞,没想到这次果然是“坏女人上了当了”。面对已经撕破的残局,娇蕊并没有失掉自己的底线,她爱得那样热烈而直接,她的追求是那样的勇敢而义无反顾,虽然失去了振保的爱,但她还是独自去面对士洪,收拾残局,为了爱情、为了自由,她与士洪离了婚,毫不犹豫地结束了这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最终,娇蕊再嫁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体会到爱情的真谛,正如多年后她与振保相遇时所说的“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爱的”; “我不过是往前闯,碰到什么就是什么”; “是的,年纪轻,长得好看的时候,大约无论到社会上做什么事,碰到的总是男人。可是到后来,除了男人之外总还有别的……总还有别的……”这是一种成熟的韵味,这是一种何等热烈而坚定的追求,这是一种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永不言败的执着,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气概。就如振保的感受“连她的老,他也妒忌她”。可以说红玫瑰娇蕊是爱得比较彻底的。但这些都是以青春以血和泪作为代价换来的,正如笃保所说的“老了,老得多了”。一个平凡的女子为了追求自我解放,突破自我,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振保爱情的牺牲品,名誉受损,被社会鄙视,最终沦落为憔悴的、平庸的“艳俗”,包括振保在内,无人不为之感到惋惜。
二、 白玫瑰——圣洁而苍白的坚守,化作无法改变的悲伤旋律
张爱玲笔下刻画的女性悲剧形象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封建枷锁和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形象。“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女性独立生存价值被男权意识遮蔽而生存处境艰难卑下。” “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受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普遍有较好的家庭,却也是封建没落贵族里、男权社会中的牺牲品。白玫瑰孟烟鹂就是这样一类悲剧女性。
孟烟鹂一家本来是殷实的商家,后因父亲过世,家道中落;孟烟鹂虽是一名大学生,接受现代教育,但思想里却有着浓重的传统封建色彩。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悲剧的结局往往是由于悲剧者自身的缺失造成的”。张爱玲笔下很多的女性悲剧是由自身人格的缺失所造成的。孟烟鹂在传统思想的熏陶下完全失去了自我,为人顺从、呆板、软弱、乏味,没有个性。婚前,在振保面前,她卑躬屈膝,“走路总是走在靠后”, “不能够自然地接受这些份内的权利”,像任何一位普通女性一样,她虽然对爱情也充满着渴望,但仍坚守着男尊女卑的本分,默默接受社会对她的一切安排,并坚信“现在是好的,将来还要好”。婚后,对于振保在外的拈花惹草、花天酒地、公开的生活,她默默忍受,视而不见,并为振保的卑劣行径找各种借口。她爱振保爱得单纯,爱得死心塌地,“她爱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许多人之中指定了这一个男人是她的”。她时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口边:“等我问问振保看。”“顶好带把伞,振保说待会儿要下雨的。”他就是天。
而振保,打从一开始就没有爱她的意思,娶她只是为了报答母亲,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为了符合传统观念的要求。虽然振保履行了丈夫的责任努力对她好,但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难以经受考验的。烟鹂没有情趣,没有个性,不谙世故,全然只是一片“白”,与振保喜欢的热情奔放的现代女性类型截然相反。没有爱情没有情趣的婚姻最终致使振保对她冷落,促进她家庭地位的下降,尊严的丧失,再加上婆婆到处宣扬她不中用,又嫌弃她生的是个女孩,使她的地位连女佣都不如。烟鹂是善良的,单纯的,传统的,贤惠的,她是“美丽娴静的最合理想的朋友的太太,可以作男人们高谈阔论的背景”,但振保的朋友全都不喜欢她。 后来的便秘症更是将烟鹂困在一个小小的浴室里,而也只有在浴室的几个小时,她才能够找回自我。丈夫的冷落、婆婆的嫌弃、社会的排斥、自身的软弱、内心的羞辱、思想的挣扎、心头的愤恨最终使烟鹂做出愚蠢、无力、自残的反抗与排泄——与行貌猥琐的裁缝私通。而这反抗只起了反作用,带来的是振保对她的极度鄙视、憎恨、变本加厉的肆虐和压制以及家庭物质生活的拮据。虽然烟鹂最后在恐惧不安、狼狈不堪中草草结束了这段丑恶肮脏的婚外情,但由一个圣洁的传统贤妻到一个背叛婚姻的的转变给她带来无限的精神困扰,传统妇女的妻性意识又将她牢牢套在无爱的婚姻里。
圣洁的白玫瑰烟鹂一心只想维持一个家,对丈夫百般宽容,倍受男权主义束缚,堪称是千千万万个甘为男性附庸的女奴典型。在以振保为中心的生活里,她完全失去了自我,无视自我的需要,最终却只得到振保的人得不到他的心,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她永远处于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悲伤的旋律不得不成为她生活的主题曲。
三、 佟振保——在自由与传统之间挣扎,始终无法建立一个“对”的世界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地撕开生命外表的华美,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这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挖掘。同时,张爱玲善于以为切入点,揭示人性的弱点,再加上物欲的罗网,使笔下人物在命运面前,在家长制的束缚和压迫下,在封建伦理道德的钳制下,变得无奈无助、委曲求全。
《红玫瑰与白玫瑰》开篇就说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而这一切在佟振保看来,是“有始有终,有条有理”的,“理想化的”, “他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 “侍奉母亲,谁都没有他那么周到;提拔兄弟,谁都没有他那么经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在外人看来,振保是正直、正经、正派的人,出身寒微,却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富含责任心,他被称为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而事实上,振保的生活是否是那么“理想化”呢?
1. 在的世界里徘徊,突显人性弱点
“一个优秀作家塑造出来的文学人物,自然是血肉丰满呼吸生动的”,而“作为人的本性,作为窥探人性腹地的切入点,吸引了作家对之持续地关注”。作为张爱玲小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子, 使笔下人物血肉丰满,人性弱点捉襟见肘。振保就是一个在之中苦苦挣扎的人物。为振保除去“童子之身”的人是巴黎的一个。虽然在身上振保的得到肆意放纵,但他是不满足的。他不是不满足于“得下流,随便,肮脏黯败”,而是“在她身上花了钱,也还做不了她的主人”。从那天以后,“振保就下了决心要创造一个‘对’的世界,随身带着。在那袖珍世界里,他是绝对的主人。”在的世界里,振保的形象是复杂多变的。在与初恋情人玫瑰分手之际,振保本可以“想怎样就怎样”,做绝对的主人,但顾及玫瑰是个正经人,最终努力克制自己,硬着心肠将玫瑰送回家去。但事后,他又为自己的自制力而感到惊讶,并为当晚背叛了自己而深感懊悔。当遇到娇蕊的时候,振保的表现更是复杂多变、波澜起伏。显然,热情奔放、风情万种的娇蕊是振保喜欢的女性,她的肥皂沫子、她的头发、她的言语神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振保心头。从相见的那一刻开始,振保心里就一直充满着对娇蕊的各种幻想,但他又时刻提醒自己“这女人是不好惹的”, “绝对不能认真哪!那是自找麻烦”。但面对娇蕊动人的体态,他又企图说服自己“为什么不呢?她有许多情夫,多一个少一个,她也不在乎”,并“挖空心思想出各种的理由,证明他为什么应当同这女人睡觉”。进与退,压制与渴望在振保的欲壑中翻来覆去,不停斗争。最终,在看到娇蕊疯狂迷恋自己的大衣和香烟的时候,振保完全被这个“婴儿的头脑与成人的美”相结合的诱惑体征服了,在钢琴上宣泄了自己压抑已久的,背叛了当初光明磊落的自己,从此开始了他“的快乐”。
2. 在功利与爱情中抉择,成为爱情逃兵
振保与娇蕊是相爱的,但他们的爱是不符合道德准绳的。当听到娇蕊说“她写了航空信去,把一切都告诉了士洪,要他给她自由”的时候,振保犹如从天堂跌进地狱,一下子惊醒了。他发现自己已经脱离了原先的轨道,以前拒绝玫瑰,是因为他认为“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里,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跟朋友的妻子娇蕊在一起,是因为他坚信“一个任性的有夫之妇是最自由的妇人,他用不着对她负任何责任”。他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他没想到蕊爱他爱得那么认真,那么果断,他更没想到自己爱娇蕊爱得失去了方向,正如他自己承认的“一切都是极其明白清楚,他们彼此相爱,而且应当爱下去”。但振保没忘记“他在爱丁堡读书,他家里怎样为他寄钱,寄包裹,现在正是报答他母亲的时候”。还有他的理想:“第一先把职业上的地位提高。有了地位之后他要做一点有益社会的事,譬如说,办一贯贫寒子弟的工科专门学校,或是在故乡的江湾弄个模范的布厂”。回忆起自己昔日是如何打拼、争取自由,最终才“站在世界之窗的窗口”,有了眼前的成就,如今面对娇蕊的痴心真情和热烈执着,振保不能不考虑到世俗的眼光、传统的道德,“如果社会不答应,毁的是他的前程。”在现代爱情与传统伦理道德的矛盾下,在母亲的期望与自我感情的相互冲突下,在世俗功利与爱情生活的对立中,振保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冲击,自制力涣散,在无可奈何之下最终做了爱情的逃兵,铁石心肠地放弃了相爱的深爱的王娇蕊。
3. 男权主义下的无爱情婚姻,终成永远无法拭去的灰色背景
振保逃出了娇蕊的情网后,在母亲多次泪流满面的哭诉下,终于娶了世人看来是最合适当太太的孟烟鹂,为自己“正派诚恳”的成功传统好男人形象贴上了一块耀眼的标签。在妻子面前,振保就是天,在家里振保的男权主义思想暴露无遗。但是,“男性文化不但严重地压抑着窒息女性的生存和发展,也窒息和压抑着男性的生存和发展。”振保对妻子没有爱情可言,娶她只是为了建立一个“对”的世界。妻子在他看来苍白无味,没个性没热情,连“最好的户内运动”也不喜欢。面对无爱无味的婚姻生活,振保开始宿,开始后悔,开始展现男权主义的霸道,连挑选都选择“黑一点胖一点的”。他认为这种“丰肥的屈辱” “对于从前的玫瑰与王娇蕊是一种报复”,实际上,这是对他自己的报复。妻子让他失望,母亲让他心生怨恨。他后悔于自己当初“崇高的理智的制裁”,无奈于母亲与妻子的不和。当重遇娇蕊的时候,振保甚是嫉妒,心里充满悔恨。他竭力企图用两句简单的话语来归纳自己完满幸福的生活,最终却是他的眼泪滔滔而下,现实与理想的不符,无奈与压抑的生活一瞬间倾盆涌现。
“振保自从结婚以来,老觉得外界的一切人,从他母亲起,都应当拍拍他的肩膀奖励有加”,并给自己一点温情的补偿。然而妻子与猥琐裁缝私通的低贱行为让振保倍感失望、悲伤与愤恨。妻子的背叛触犯了振保的底线,破坏了振保在“对”的世界里绝对主人的形象。从此以后,振保男性主义霸权形象暴露无遗,他公开,回家打砸东西,对妻子无限度肆虐,直到“她完全被打败为止”。面对的妻子,面对自己“在空虚之中唤出来的”女儿,面对自己手造的世界,振保心里重复着一句话“打碎它!打碎它!”但是,在现实的世界里,振保无法毁灭这一切。愚蠢软弱的妻子“像一个不敢现形的鬼怯怯向他走过来,央求着”,振保心里又浮现“责任”、“世俗”、“功利”等字眼,作为男人、丈夫,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作为“对”的世界的决策者,振保又变成了一个好人,在现实生活中委曲求全,继续无爱情婚姻,为他“对”的世界套上永远无法拭去的灰色背景。
张爱玲以有力的笔触刻画了红玫瑰娇蕊、白玫瑰烟鹂以及佟振保三人在同一时空下不同的心理矛盾和生活困境,但无论是富有现代意识的娇蕊、圣洁固守传统的烟鹂还是强烈渴望自由的振保,在时代转型时期都无一幸免地成为爱情与婚姻的牺牲品。娇蕊的热烈没有得到回应,烟鹂的圣洁没有换来爱情,振保的理智也没有为他建立一个“对”的世界,他们都是传统伦理与现代意识交锋中的殉葬者。对于这些悲剧者,张爱玲的立场是客观的,同时也渗透着一丝怜悯情怀。小说最后说到振保“用手巾揩干每一个脚趾,忽然疼惜自己起来。他看着自己的皮肉,不像是自己在看,而像是自己之外的一个爱人,深深悲伤着”,这其实印证着张爱玲对悲剧者的怜悯之心,正如她自己所说的“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愿望, 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将爱情的梦幻彻底打破,将在古老腐朽文化和压制下的人性弱点暴露无遗,将生命深处根深蒂固的悲剧性推上了新的高峰,更引导读者对在传统思想和现代意识冲突下的婚姻困境和民族心理进行深刻反思,进一步突显了小说所蕴含的社会批评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长华.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4.
[2] 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3] 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4] 魏晓苗.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5] 曾颂勇.人性腹地的勘探与呈现[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3.
[6] 易光.男性关怀:从母性到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