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采集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集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采集技术论文

第1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如果根据历史成本法对可以扣除的成本进行相关的计算,那么在当前房地产的价格时常发生一些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就不可能正确的计算出应该扣除多少成本。在税法当中的第二个地方就是对盘盈固定资产方面的计算过程当中,以和固定资产相同的重置成本价值作为计税的基础。

二、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和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的不同点

(一)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在使用历史成本中存在的差异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进行比较的话,财务会计更注重决策的相关性,而相关性所具备的特征肯定是需要选择和计量对象的决策最具相关的计量属性,这就比较明显的显示出历史成本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有所降低,无法和税务会计中一家独大的地位相比较。

(二)公允价值: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间存在的差异

1.在两者中的适用范围不同。在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当中相关性最大的计量属性,对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条件也可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此类资产的计税基础仍是使用历史成本。只有在历史成本和当前的市场价格都无法确定时,税务会计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它是被当作补充的计量属性来使用,只局限于资产,不包括负债。2.使用的目不同,且存在差异。近年来,财务会计由于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以及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不断衍生,很多新的金融工具业务不断出现,它们通常都是属于履行中的合约,尤其是新衍生的金融工具,企业一般情况下都无需付出初始的净投资或者初始的净投资也很少,和金融工具有关的资产、负债的转移通常也需要到相关的合约到期或者是履行时才可实现,对此类业务进行核算,就需多次的使用到公允价值。

三、结语

第2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胡萝卜;青菜;马铃薯;甜瓜;复种

胡萝卜与青菜、马铃薯及甜瓜的间套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资源,促进生育期与有利气候同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近年来,射阳县耦耕镇示范推广的近666.7hm2多效多复种田,年均净产值达12.795万元/hm2(胡萝卜4.5万kg/hm2×0.8元/kg、越冬青菜2.4万kg/hm2×1元/kg、春小青菜0.6万kg/hm2×0.8元/kg、马铃薯2250kg/hm2×1.4元/kg、甜瓜3万kg/hm2×2元/kg)。其复种要点如下:

1科学选地布局

选择地势高爽、排灌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于胡萝卜、马铃薯播栽前,结合耕翻基施优质腐熟粪肥2.25万kg/hm2、腐熟饼肥90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硝酸钾300kg/hm2;再进行深沟高畦种植,畦宽3m,胡萝卜秋播时全田撒播,苗距13cm,留苗60万株/hm2;马铃薯每畦2组合,每1.5m组合春植3行马铃薯,薯间行距45cm(留60cm空幅栽甜瓜,其空幅先种一季春小青菜),平均行距50cm,株距20cm,植9.9万株/hm2;甜瓜每畦2行,行距1.5m,株距40cm,栽1.65万株/hm2左右。

2优化选用良种

胡萝卜选用优质高产、耐热抗病、质脆味甜的扬州红一号等(须用当年新种15kg/hm2);春小青菜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上海小叶青等(需种5.25kg/hm2);冬青菜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寒的矮杂2号等(需种2.25kg/hm2);春马铃薯选用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的克新四号等(以脱毒种薯为好);播前30d再选择表皮光滑、色艳形正、芽眼饱满、匀称的无病(伤)薯切块催芽(需种2.1kg/hm2);甜瓜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贮运的雪美、翠蜜等一代杂交厚皮种(需种0.75kg/hm2);就近销售者也可选用肉脆、汁多、味甜的海冬青等青皮绿肉型薄皮甜瓜。

3合理安排季节

据试验,长江、淮河流域胡萝卜于8月初择晴天抢墒均匀稀播;11月中旬采收。越冬青菜于10月上旬撒播育苗;11月中旬即胡萝卜采收时随即挖墒畦。选壮苗进行低沟套种栽植(东西向);春节前后上市,2月底采收完毕。春马铃薯于2月上旬栽植,随即于甜瓜预留空幅间撒播小青菜;4月下旬采收。甜瓜于3月20日左右选择晴天营养钵薄膜育苗;4月下旬(5cm地温15℃以上)待苗龄30~35d、有3~4片真叶时选择晴天进行地膜移植;6月下旬开始采收,7月下旬采收完毕。

4注重精细管理

4.1胡萝卜播前搓去刺毛,播时掺适量干细土,播后浅耧拍实,趁墒情好时用48%氟乐灵1875ml/hm2对水600kg/hm2均匀喷于土表(用药后随即浅耧),灭草保苗。齐苗后结合松土锄草,及时疏苗、间苗2~3次;定苗后用腐熟粪肥9000kg/hm2对水浇施,隔20~25d再施1次腐熟稀粪水,配施适量磷钾肥,催苗促长;肉质根膨大期经常浇水保湿,以满足植株对水分的需要。

4.2青菜须适墒播种,播后浅耧拍实,保墒出苗。因青菜为速生型蔬菜,生长期间须注重肥水管理,轻浇水、勤浇水,通常每5~7d追施1次稀粪水,因苗配施适量速效氮肥。冬青菜于越冬前施用腐熟人畜粪2.25`万kg/hm2对水浇施,结合盖草,有条件的最好在严寒来临前用遮阳网浮面覆盖,以御寒防冻,护苗安全越冬。

4.3春马铃薯地膜栽培(每组合3行覆1m宽地膜),播前先开沟一次性施足肥水,后下种覆土、喷药化除(用50%赛克津750g/hm2);有条件的在催芽前再用膨大素165g/hm2对水30kg/hm2喷拌切块,堆闷24h后上床催芽;盛蕾初花期因苗喷施1~2次多效唑(即15%可湿性粉剂247.5g/hm2对水750kg/hm2),以抑制地上部营养生长过旺,合理调节植株体内光合产物的运转,促地下块茎迅速膨大。4.4甜瓜在地膜(膜宽50cm)移栽前一次性施足肥水,喷药化除(用50%扑草净2.25kg/hm2);定植后浇足定根水,培土保湿。生长期间应注重植株调整,待幼苗有5片左右真叶时摘心,实行双蔓整枝,即每株选留2条健壮子蔓;待子蔓长至5~6叶时进行摘心,每子蔓选留3条健壮孙蔓结果(余者全部摘除);待孙蔓基部细果坐稳后留3片叶左右时进行第3次摘心,每一孙蔓留1果,每株留果5~6个,使其成熟期早而集中,果形大小均匀一致。伸蔓期因苗追施1次坐果肥,用腐熟粪肥9000kg/hm2,配施硝酸钾150kg/hm2对水开塘追施;结合坐果前期叶面喷施植物活力素1000倍液,以利早熟增产。生长期间注意查治黄守瓜、红叶螨及霜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遇多雨季节及时清沟排水,以起到防渍保苗,促进生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春强,廖平安,靳文奎,等.小麦、甜瓜、棉花复种高效种植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30.

[2]蒲国年.大蒜间作玉米复种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J].农技服务,2007,24(2):18.

第3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基地土质以富含有机质的菜园土为宜,选择土层较厚、肥沃、通气性好的砂壤土或粘质壤土的地块,pH值5.5~7.0,具备较好的排灌条件。基地周边3km以内无工矿企业、医院等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标准。菠菜产地应集中连片,前茬应避开菠菜类蔬菜,以提高菠菜生长势,减少病害发生。

2选择优良品种

菠菜是典型的长日照作物,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耐旱力强,可耐短期-40~-30℃的低温,在-10℃的青海地区,可以露地安全越冬,菠菜生长适温15~25℃,最适温度为15~20℃,青海是栽培菠菜的较适地区。春季和越冬菠菜应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夏季和秋季栽培选用耐热品种。即春菠菜和越冬菠菜选用青岛菠菜和东北尖叶,夏季和秋季选用广东圆叶和成都大叶。

3周年生产茬口安排

根据茬口不同,有越冬菠菜(也叫根茬菠菜)或堤头菠菜、春菠菜(也叫顶凌菠菜)、夏菠菜(也叫火菠菜或伏菠菜)、秋菠菜等4种。在青海的具体栽培时间为:越冬菠菜于9月中下旬播种,次年2月上旬至4月中旬收获;堤头菠菜于11月中旬在节能日光温室中播种,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春菠菜于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节能日光温室),次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收获。夏菠菜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播种,次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收获。秋菠菜于8月上旬至8月下旬播种,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收获。

4种子播前处理

菠菜果实的果皮较厚,水和空气不易进入,干籽播种出苗慢,不齐。高温季节播种的菠菜和早秋菠菜将种子用凉水浸10~12h,在15~20℃催芽,3~4d即可发芽。为防止果皮表面带有病原菌,可将种子在1%高锰酸钾或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15~20min,用清水洗净后再进行催芽处理。

5重施基肥

播前用优质农家肥60~75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600kg/hm2,施肥后深翻耙耱,让肥料与土混匀,耙平。

6适当调整播种量、平畦条播

以南北方向作畦,畦宽1.5~1.6m,长8~10m。条播时,播前浇足底水,然后按不同季节选用不同行距开沟,在沟内均匀播种,覆土厚2~3cm。越冬菠菜按行距8~10cm,用种75kg/hm2;春菠菜按行距10~15cm,用种150~180kg/hm2;夏菠菜按行距15~20cm,用种150kg/hm2;秋菠菜按行距10~15cm,用种60kg/hm2。

7霜霉病无公害防治

菠菜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湿度大,栽培过密发病较重,在青海发病主要在夏季和秋季。防治以发病前收回上市为主要措施,结合采用低毒农药进行药剂喷雾。

7.1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边缘不明显,病斑正面呈淡黄色或苍白色,背面初为灰白色,后变为紫灰色霉层。湿度大时叶片腐烂,干燥时病叶枯黄。

7.2发病条件

霜霉病是霜霉属的真菌侵染所致,病孢子在病叶内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的来源,借气流、灌水、农具和昆虫在田间进行传播。

7.3防治方法

根据其发病的原因,在防治上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选择颗粒饱满、不带病的优良种;播种时掌握好播种量,适度稀植,保证田间的通气;在生长期间保证其对水肥的需要,培育壮苗,增强植株的防病、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及时拔除枯黄植株,一旦发生霜霉病,应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75%百菌清乳油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7~10d喷1次,可连续喷2~3次。

8适时收获

当植株长到20~25cm高时,即可收获上市。收获一般采用镰刀沿地面割起的办法,去根,然后捆把上市。

参考文献

[1]彭美科.高原冷凉地区无公害菠菜四茬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6(12):14.

[2]关婷卉.秋菠菜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06(9):16.

[3]兰孝潭,衣大鹏.夏菠菜的无公害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06(3):21.

第4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EPPCPLDFIFO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系统中,通过微机COM端口的RS-232串行通讯及通过微机并行端口的并行通讯具有开发使用方便的特点,前者可与工作于11.0592MHz晶振下的8052单片机在波特率115200时,实现10ksps(samplespersecond)的连续数据采集和传输而不丢失数据,若要达到更高速率的数据采集,可以通过并行口通讯方式实现。当前微机均可通过配置CMOS,将基地址为378H的并行口设置为EPP模式以支持通过数据口双向传输通讯,并由芯片硬件自动产生握手信号,实现高速传输的目的。

为充分实现EPP模式的高速特性,外设应当及时响应EPP的握手信号,当数据采集系统工作于非实时多任务的WIN98操作系统环境下,为实现数据高速、均匀性采样,还需要在外设配置必要的数据缓冲存储器。如果数据采集速率低于EPP模式数据读入平均速率,就可能实现数据的连贯有效性。有资料[1]说明在EPP模式,可实现500kBytes/s以上的传输速率,这表明通过EPP模式,可以实现500ksps的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对EPP模式的深入实验分析,发现要实现500ksps,外设硬件及微机软件程序均要采取一些策略:硬件上必须配置FIFO数据缓冲存储器,才能协调数据采集严格的时间间隔要求与数据传输给微机的非实时、非均匀性之间的矛盾;软件程序方面应当采取双字读的方法,否则EPP模式下仅能实现250kBytes/s数据读取可行性。

1EPP模式读取速率的实验分析

图1为实验EPP模式读取速率的电路,实验程序为

Delphi结合内嵌汇编语言,涉及EPP读取的关键代码如下:

FUNCTIONREADDATA:BYTE;

VAR

STARTTIME,STOPTIME,DELAY:INT64;

NUMBER:LONGWORD;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ARTTIME);

FORNUMBER:=0TO999999DO

BEGIN

ASM

MOVDX,$37C

INAL,DX

MOVRESULT,AL

END;

END;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OPTIME);

DELAY:=STOPTTIME-STARTTIME;

END;

此为循环1000000次读取EPP数据口程序,循环仅为方便用计时及示波器观察而设,并在执行前后分别读取系统计数值,DELAY值除以1.2后为执行花费的时间(单位为微秒),执行前先通过对地址379H的D0位写入高,使该位为低(注意:对该位写入低通常不能达到使该位变为低的目的,只有采取写入高才能使该位变为低),以清除EPP超时位,当A、B点均为低时,可实现最快的EPP握手,若A为高、B为低时,由于EPP周期开始时满足WAIT为低的要求,EPP自动在DATASTB处输出低,但因WAIT没有出现表示应答的高状态,EPP在延时10μs后,将DATASTB恢复为高以结束该次EPP访问过程,并置超时位。稍后因WAIT为低再次开始一次EPP访问过程,如果B为高,则WAIT为高,不能满足EPP的开始条件,故DATASTB保持为高,EPP在延时10μs后结束该次EPP访问过程,并置超时位。在发生超时情况下,数据仍然可正确读入

(这一特性与笔者所查资料[1]有出入),此结论可通过对比循环前后时间差来及实际读入数据值证实。

注意程序循环中并未执行清除EPP超时位的指令,根据笔者实验,即使已发生EPP访问超时,也不影响下一次的EPP读周期(包括对37BH的地址读及对37CH的数据读),但超时对EPP写周期有影响,在清除超时位之前,EPP写周期无效(因本文不涉及EPP写周期的内容,此处不再展开探讨)。在图2所示意波形中,当有正确握手的EPP读周期执行时间约为1.5μs,此时间是字节模式下一次有效EPP访问所需最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INAL,DX”这一条指令占据了约90%以上的访问时间,验证此点仅需临时屏蔽“INAL,DX”指令,并比较所花费的时间差别即可。1.5μs相当于接近700kBytes/s的数据读速率。如果以“INEAX,DX”替代“INAL,DX”指令,可以充分利用EPP模式下硬件将4个8位数自动合并为1个32位数的特性,在一次I/O访问中由硬件自动产生4个DATASTB负脉冲从而实现4个字节的输入。因为一次字节模式的I/O访问所费时大约间需要1.5μs,减少这类指令的执行次数有利于实现更高速的EPP访问过程,经实验发现以4字节方式访问的EPP过程可以在3.2μs内读取一次,即平均每字节需0.8μs,相当于1.2MBytes/s,此实验结果是基于外设可以连续不断的输送数据理想前提,实际上要实现有效的数据传输,可得到的速率要低于该值。

2WIN98下高速EPP接口的构成

在WIN98环境下,由于非实时多任务的特性,运行于RING3的应用程序频繁作系统打断,这决定了靠软件无法实现连续均匀的数据采样,只有在硬件上配置数据缓冲存储器并及时传入微机以免数据缓冲存储器溢出。只要保证一定深度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且满足数据传输平均速率大于数据采样速率,就能将所采集的数据传入微机的大容量内存,以备处理。在硬件构成方面,为以较低代价获得大容量的FIFO数据缓冲存储器,采取CPLD器件结合512KB的SRAM方式,实现,由CPLD器件完成读写控制的FIFO特性及EPP模式的应答握手信号。接口结构及CPLD内部功能模块见图3所示,数据在CPLD控制下,以2μs的固定速率存入SRAM环状连续增量地址,因为EPP模式读取速率与数据采样的固定速率是异步的,控制逻辑为保证2μs的固定采样速率,当采样时间点到达时,不论当前是否处于EPP应答处理期间,优先执行数据采样,因为处理是在系统时钟脉冲驱动下的硬件行为,仅存在固定的传输延时,故两次采样间隔是严格保证的。

EPP模式的读取平均速率必须高于数据采样速率,一旦FIFO数据读空必须让微机正确处理,由前述实验可知,每次字节方式I/O执行时间约为1.5μs,如果通过在EPP的状态口(379H)的保留位输入代表FIFO读空的信号,则每完整读取均要执行两次I/O指令:EPP数据读及EPP状态读,至少需3μs完成读取一个字节,这也是通常方式能达到的最快有效读取速率。当采用双字读读及EPP状态读的方式时,需4.8μs完成4个数据字节读取,但此方式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由于双字方式EPP数据读由硬件自动产生4个EPP数据读周期,当其执行完毕,执行EPP状态读发现FIFO已空,微机软件无法判别在从第几个EPP数据读周期开始FIFO为空,从而影响对数据队列的正确排序,故CPLD逻辑应当在FIFO队列还有至少4个未读数据时必须发出读空信号,微机程序应当在每次EPP开始前执行读取状态口的指令,以决定是否可以开始EPP数据读周期,从上分析可以看出为实现有效的EPP数据读取,平均每字节至少需要1.2μs,即可

以获得最快约800kBytes/s的数据传输速率。因500ksps的数据采集设计速率仅略低于800kBytes/s的数据传输速率,考虑WIN98工作环境,配置大容量的FIFO十分必要,采用大容量SRAM与CPLD器件构成FIFO,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通过使用VHDL的行为描述,经CPLD器件开发软件的编译、综合、仿真、适配、下载,实现所需要的控制逻辑。根据设计,当数据锁存输出的下一个时钟脉冲(即83ns后),WAIT将输出为高电平,EPP在此时读取数据口信号,如果不采用外部缓冲驱动器,数据上升过程将耗时80ns,对EPP数据接收可靠性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为减小电缆电容的影响,数据输出使用了74ALS574芯片作缓冲,其高电平输出能力达15mA,是ispLSI1032高电平输出能力的3.5倍,在电缆电容有100pF时,23ns可达到3.5V的逻辑高电平,保证数据接收可靠性。

仿真波形参见图4,出于方便,仿真时钟设置为12.5MHz。系统每24个时钟脉冲产生一次数据采集,仿真采样速率521ksps。数据由DIN[7:0]输入,通过CPLD内部数据输入触发时钟(该时钟同相缓冲后形成RAMOE脉冲,持续宽度为两个系统时钟)的上升沿锁存,并控制地址选择器将写地址输出到ABUS上,在RAMOE为高期间,DBUS开放三态数据触发器输出使能,使被锁存的8位数据经DBUS输出,数据输入触发时钟过后一个系统时钟,RAMWR产生一个系统时钟宽度的负脉冲,控制SRAM将DBUS上的数据写入,再下一个系统时钟的上升沿,RAMWR变高,RAMOE变低使SRAM输出有效,三态数据触发器恢复为高阻状态,ABUS变为待读数据地址,完成一次数据采集、存储过程。微机软件执行EPP数据读前先读取状态口(379H)以判别READ_EN是否有效,当READ_EN为高时,可以执行EPP数据读周期,CPLD在同步DATASTB_IN的下降沿后,产生一个宽度的OUTCLK输出锁存脉冲,其上升沿将相应待读地址的SRAM数据锁存于外部74ALS574,下降沿使WAIT_OUT上升,形成EPP模式的应答握手信号。WAIT_OUT在DATASTB_IN的上升沿异步复位以响应下一次EPP模式访问。数据写入优先于数据读取,当到达固定的采样间隔点时,CPLD总是推后OUTCLK及WAIT_OUT的执行,待采样并存储完毕才继续被暂缓的EPP应答,在设计中,数据的采样及存储需要两个系统时钟周期共167ns,远低于EPP的超时参数,故有充分的时间正确地完成EPP握手。图4仿真了数据读空状态,在图中部,READ_EN信号存在一个低电平区域,此负脉冲前,根据RAMWR个数可知当时采样了11个数据,根据OUTCLK个数可知读取了8个数,剩下3个数不足以提供EPP执行双字读的操作,如果此时微机需要访问EPP,在其对状态口的读取中,因得知READ_EN无效而暂缓EPP的执行,当再次完成一次数据采样后,达到至少存在4个未读数据的条件,READ_EN重新变为有效,可供微机读取。

第5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建立一套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财务危机有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对策,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

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第6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1.构建国际大赛平台在互联网广为普及的今天,国际大赛已经不再象以往那样遥不可及,各种国际性设计竞赛的信息可以通过专业网站或网络传播轻而易举的获得,即便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也不必因为和大城市的地域差距而影响到信息的接收。由于设计专业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设计的视野需要更加国际化、设计理念要与时俱进,所以为学生构建参与国际竞赛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参赛之前,首先要对参加的赛事有所选择,尽量挑选一些与课程训练相对接的项目;其次在设计竞赛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辅导,分析项目的选题,同时对学生的参赛心理进行辅导。2.构建国内竞赛平台近些年来,国内很多的赛事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比如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台湾时报主办的“金犊奖”、以及在国内形成惯例定期举办的“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和一些国内专业设计协会(团体)知名高校机构主办的设计竞赛,这些竞赛针由权威部门承办、选题具有广泛性,体现了市场化与学术化的特点。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竞技及交流的平台。3.构建校内竞赛平台对于专业竞赛的组织与构建,不能只着眼于高层次、高水平的赛事。因为既然是设计竞赛,就免不了竞争与淘汰,越是高层次的竞赛这种落选率也就越高。很多学生会因为参与专业竞赛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双重驱动下的艺术设计屡战屡败的经历而感到沮丧、失落,此时适当的组织院内、校内的专业竞赛就显得由为重要,一方面这种校内竞赛更符合本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项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另一方面,这种竞赛可以适当的给学生鼓励,会使他们对专业更加热爱,学习兴趣会更浓厚、行动力会更强。校内的竞赛不但可以在专业技能上锻炼学生,还可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和价值观。

二、建立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艺术设计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实施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全国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对于艺术设计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数企业要求具有社会实习经历这一现状,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建立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教学中突出实践。1.建立面向设计行业的课程体系要想推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了解艺术设计行业对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根据设计行业的需要,调整课程安排、培养目标,注重课程基本理论的扎实性,以及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养部分的加强。形成纵向有序衔接,横向合理交叉的课程体系。2.根据市场需要及自身特点确立艺术设计学科的核心研究方向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及自身的特点确立符合自身艺术设计学科核心研究方向,不必一味复制其他院校的教学体系及研究内容。比如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将自身的核心研究方向确立为为本地区输送优秀的设计人才上来,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可适当加入民族民间艺术设计的相应教学内容及项目。在课程的设置及内容比例上也可以根据该地区特色产业进行适当的倾斜配置。3.以产学研为特色的毕业实习模式对于毕业实习,现阶段很多院校采取的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脱离学校教师的辅导的分散实习,这样的实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方面是学生不一定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实习单位,有些勉强找到与本专业无关的单位进行实习,有些甚至找不到实习单位。另一方面,这种分散实习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实习成果的评价,实习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改革短学期实践内容及体系,增强毕业生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性、系统性,重点在于开展以产学研为特色的毕业实习体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建设,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到企业、设计公司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或者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实习。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完成实习与就业的衔接。

第7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云定制的使用方便大批量采集控制服务器的集中管理,尤其在批量采集策略变更时为集中更改提供便利。广播电视音视频采集广泛分布在各无线频段和有线网络之中,采集种类多,数据存在差异,采集地域分布广,通过专网将采集前端设备、集中控制服务器等连接起来,并反馈给数据处理服务器。云定制屏蔽了采集前端设备的差异性、分散性,将其集中在同一个云之中,实现定制服务的远程控制和自由变更。如图3所示。

通过架设云定制服务器Web服务端作为云端,依靠B/S系统结构,使用者仅需在专网之中使用任意一台计算机设备即可连接云端,进而连接所有采集前端,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无需安装软件,便可通过浏览器登陆广播电视音视频采集云定制系统,对所有前端设备、控制服务器进行操作。云定制服务器基于C#语言,基于Socket通信协议编写通信模块,与前端采集控制软件通信,接收并汇总采集端控制软件返回的结果,下发采集服务定制的命令至采集端控制软件进行变更操作,并预留二期开发接口,方便其他系统对云定制切换服务的调用。采集集中控制服务器与采集前端系统通过采集端控制软件接收来自云端的命令,并反馈采集状态与命令执行状态,执行云端下发的采集策略,变更采集方案,实现所有广播电视音视频数据按需分类、分时采集。软件测试阶段,发现前期测试始终存在指令丢失的情况,后经反复测验,发现本策略对网络时间同步、数据可靠传递要求较高,需要引入GPS校时系统,以解决网络设备时间不统一的问题。在自动切换策略时间的过程中,专网网段采用统一的GPS校时服务器,并在采集端C/S软件嵌入校时功能,确保整个网络内设备时间一致。同时对Socket通信数据进行编码校验,采用8位2进制数顺序累加做校验,一旦校验失败便启用数据重传机制,确保数据传输稳定、可靠,无指令数据丢失或错乱。指令收到后,返回执行状态,以使云端准确收到各设备采集端切换策略的执行情况。

2自动切换策略的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广播电视音视频采集策略会根据业务需求变化,业务需求又分为周期性变化与临时性非周期变化。云策略变更的命令下发后,采集集中控制服务器接收采集前端的命令,并将采集策略转化为采集指令,根据采集策略规定的时间启用或停止某一类广播电视音视频数据采集。同时使用C#Process类对采集服务进程进行实时监测,以掌握采集命令执行是否成功,采集端进程是否正常启用或者关闭,并将所有进程终止与启动情况记入前端log文件,并阶段性回收至云端数据库。前端采集服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硬件不同,驱动不同,使用C#语言,依托不同硬件的DLL封装文件,将采集服务最小分割,并打包存储,由采集端控制软件集中调用。在采集集中控制服务器存储config配置文件,将周期性、预期性采集策略的变更存储其中,依靠定时器触发采集策略的变更,实现自动切换采集策略。采集策略一旦变更,需要对采集数据进行抽样测试,如发现数据开启采集仍未回传、数据关闭采集仍有回传等切换失败的情况,需要对采集进程进行2次校验操作,即回复之前策略,校验数据采集状态,再重新执行采集切换策略。

3采集状态实时监测、记录与预警

广播电视音视频采集对实时性与采集质量要求很高,一旦因前端软件或设备故障影响采集,势必影响下游业务,因此需在采集前端控制软件中增加监测、记录与预警的功能,对采集进程实时监控,一旦采集进程卡死或进程终止,需立即激活采集服务重启响应采集任务。同时将所有采集状态通过Socket通信反馈至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将所有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计入数据库中,形成采集状态记录并报警,便于对采集前端的设备软件故障进行及时处理,同时也有利于积累长期的采集数据,用于日后数据汇总分析。在测试中发现,采集策略切换失败主要由前端C/S软件通信数据堵塞、软件卡死、内存溢出、config配置文件读写错误等问题引起,一般重启前端软件后即可恢复正常。多次测试发现,广播电视音视频数据采集量大,采集时间长,设备一直满负荷运转,因此需要对前端软件定时重启。后期完善中,增加采集端软件进程监视模块,并在每天23:59:59对前端软件自重启,对16台前端设备分组测试,累计测试7天,A组使用定时重启功能,B组不使用该功能,测试结果表明,A组7天内未发生切换失败故障,B组7天内仍有2次切换故障,故引入定时重启可确保软件运行正常。

4总结

第8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1.1煤炭开采机械化水平

煤炭是在地底下经过几十年的地质作用转变而成的,它质地坚硬,且开采主要是在地下,因此需要采用机械化作业。这样不仅效率有保障,还能节约人力成本,降低事故发生率。当前的煤炭开采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特别是国有大型煤矿,这些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有能力购买大型的开采设备,机械化水平比较高,能够建立一整套的煤炭开采管理的体系,为煤炭企业树立了榜样。而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中小型煤矿,这些企业资金薄弱,无力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又加之这些地区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使用也阻碍了煤矿开采的机械化水平。机械化开采技术的应用是煤矿开采的重要手段,机械化程度和装备水平越高,安全性就越有保障。因此,要不断提高煤炭开采的机械化水平,从而确保煤炭开采的高产高效。

1.2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与土地、水等环境资源紧密相关,在煤炭开采技术的使用中,或多或少的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煤炭的开采会破坏矿区周围的土地、植被、水、草原等自然环境,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对水资源和空气产生的污染尤为严重。煤炭开采可以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露天开采是在敞露地表的采矿场采出有用煤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采掘不但破坏了大量土地,在使用大型移动式机械设备进行穿孔爆破时,会产生诸如粉尘、有害有毒气体、放射性气溶胶等尘毒污染,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在进行地下开采时,一般要先抽出煤层以上的地下水,这样会破坏地下水的水质,并会产生一定的矿井水,亦会排放出洗煤的废水。在开采的过程中,机械设备也会产生各种废弃的油料,污染水源,矿井排放的污水排放量大,所含成分复杂,不仅会污染附近的地表水体,破坏地下水资源,甚至还会威胁到整个矿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用水安全。因此,要采用现代的开采技术管理手段,减少煤炭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煤炭开采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3煤炭的安全开采技术

我国煤炭的分布状况影响着煤炭的安全生产,受资源赋存条件的限制,很多煤炭的开采都是采取地下开采的方式。这样的开采方式不但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成本较高,而且在开采的过程中极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常见的就是矿井瓦斯爆炸,矿井中的甲烷与空气作用产生的激烈氧化反应就会发生爆炸。爆炸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很多矿井安全装备配置不足,制定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方针未得到完全落实。瓦斯爆炸不仅会破坏机械设备,损坏巷道,还会产生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伤亡。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煤炭开采技术的安全性。

2关于煤炭科学开采的管理

2.1成本管理

受生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煤炭开采的成本管理有其特殊性,煤炭生产有掘进、回采、井下运输、排水、地面运作等环节,开采成本较大。购置先进的开采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煤炭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矿工协助才能完成,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这两者的花费就占据了煤炭开采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企业开采煤矿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要降低煤炭开采的成本,就要投入更多的大型设备,依靠科技,逐步提高开采的机械化水平。此外,要减少下井矿工的人数,尽量采取机械化作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矿工,并适当采取激励机制,关心矿工的基本生活,保障矿工的基本利益,让矿工安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留住煤炭开采的专业人才。通过这些措施,减少煤炭开采管理的成本支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2安全管理

煤炭开采是一项劳动强度极大、危险系数极高的一项工作,保证煤炭开采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要想确保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安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强化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配备专门的人员对设备进行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②强化矿工的业务技术素质。煤炭的开采需要矿工对设备进行操控,这就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提高矿工的专业技术能力,管好、用好开采设备。要经常对矿工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同时学习企业有关安全生产的制度。③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很多时候瓦斯的爆炸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很多矿工违反有关规定,在矿井下抽烟、违章放炮、明火作业,这些都极容易引起瓦斯爆炸。因此,在矿井中作业,一定要严格遵照《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④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对矿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煤炭安全开采的重要举措。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矿工的安全意识淡薄,要通过宣传、学习、培训,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并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定时进行专项检查,增强督查的时效性,确保煤炭的安全生产。

2.3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煤炭经济为主的单一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转型势在必行。煤炭资源开采如何才能在转型的大潮中创新发展,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由于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煤炭开采是一种落后的、掠夺式的生产方式,煤矿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开采存在着采易弃难、采厚弃薄的问题,煤炭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比较低,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所谓煤炭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能够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量,使资源再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当前,人们往往忽视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只注重开采,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要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降低成本,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并运用经济管理的手段,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3结语

第9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我国的煤炭资源较丰富,目前的保有储量1100多亿t,且有48%的煤层属于高瓦斯和突出煤层,因此瓦斯储量丰富。埋深2000m以浅已探明煤层气资源约为31万亿m³,位列世界第三。但我国大规模的商业化瓦斯开采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出台较晚,或尚不明朗。这里有认识和技术问题,更有我国煤层的透气性差,抽放困难等原因。我国70%以上的煤层渗透率小于0.001μm²,属于低透气性煤层,其透气性比美国和澳大利亚低2--3个数量级,钻孔有效排放半径和钻孔瓦斯流量小,衰减快,透气性最好的抚顺煤层井下水平钻孔与美国同类条件相比,钻孔影响范围仅30--50m,而美国可达到100m以上。煤层气体压力也对瓦斯的抽放起着重要作用,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煤层压力普遍偏低,这对抽放瓦斯极为不利。中国的含煤地层一般都经历了成煤后的强烈构造运动,煤层内生裂隙系统遭到破坏,成为低透气性的高延性结构。目前,我国瓦斯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煤阶是中阶煤和高阶煤,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导致井网的井间干扰效应降低,相互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系,水力压裂增产效果也不明显。

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理论基础

限制我国高瓦斯矿井井下瓦斯抽放的原因,主要是煤层的低渗透率和高可塑性,使得沿煤层打钻孔困难,煤层采前预抽效果较差。由于我国含煤地层一般都经历了成煤后的强烈构造运动,煤层内生裂隙系统遭到破坏,塑变性大大增强,因而成为低透气性的高可塑性结构,这使得地面钻孔完井后采气效果差,水力压裂增产效果不明显。而且煤层普遍具低渗透率,一般在0.0000001×0.000001μm²范围内,水城、丰城、霍岗、开滦、柳林等渗透率较好的矿区也仅为0.1×10ˉ³--1.8×10ˉ³μm²,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地面开发煤层气的难度很大。鉴于此,我国煤层气开发生产的重点应放在井下,利用井下的采掘巷道,并尽量利用煤层采动影响,通过打钻孔和其它各种有效技术强化煤层的瓦斯抽放。同时,应进一步研究和不断完善提高煤层渗透率的技术和钻孔技术,研究提高气体质量的技术,研究井下煤炭与瓦斯的协调开采配套技术以及煤矿瓦斯利用技术,使之与井下煤层气开发产业配套,实现煤与瓦斯的安全共采。现场测定和实验研究表明,不论原始渗透系数怎样低的煤层,在采动影响煤层卸压后,其渗透系数会急剧增加,煤层内瓦斯渗流速度大增,瓦斯涌出量也随之剧增。因此,只要合理布置钻孔位置和其它相关参数,完全能够高效地实现瓦斯抽放。

三、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煤层甲烷研究开始于50年代煤矿井下的瓦斯抽放,其中抚顺、阳泉是抽放量最大的矿区。目前,我国已有123个矿井建立了井下瓦斯抽放系统,年抽放量达6亿m³,抽放瓦斯利用率达80%,但井下瓦斯的抽放率很低,只有20%左右.60年代到70年代,一些高瓦斯矿区抽放的瓦斯气体即可投入民用和小规模的工业利用。70年代末期开始了矿井地面瓦斯抽放工作,主要集中于抚顺龙凤矿、阳泉矿、焦作中马村矿、湖南里王庙矿,并进行了压裂实验,但是效果不佳。80年代初期,国内开始进行煤层甲烷相关资源研究。“六五”期间,煤炭、石油以及地质等行业通过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国内煤成气资源进行区域性评价和基础理论研究。随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了“我国煤层甲烷的富集条件及资源评价”专题,取得了对中国煤层气资源状况的初步认识。华北石油地质局1986年在唐山地区开展了煤层甲烷勘探开发实验和工艺技术研究,并进行了“煤层甲烷评价与开发利用状况”调研。1989年,第一次“开发煤层气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标志着煤层甲烷从“瓦斯灾害”到“优质能源”的认识转变、从“井下抽放”到“地面开发”的技术转移。“八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了“有利区块煤层吸附气开发研究”专题。此后,煤层甲烷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开发工艺攻关上。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通过全球环境基金资助我国开展了“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项目,1993年又资助了“中国深层煤层气勘探”项目,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6年,一批有影响的研究项目和规划相继完成,如原煤炭部计划项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国家计委Ⅰ类资源勘查项目“中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全国煤层气综合规划研究”、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煤层气选区评价与配套工艺技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新集浅层煤层气示范开发成套工艺技术及专用装备研究”等。到目前为止,对全国范围内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储层特征取得了基础性认识,基本明确了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地区。但是由于我国的煤层地质现状(地质条件复杂,构造煤发育,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低,渗透率低等),煤层气的地面开发并不能很好解决井下瓦斯问题。现阶段,井下瓦斯抽放方法很多,例如,掘前预抽、边掘边抽、采后抽取、卸压瓦斯钻孔抽取、以及开采层、邻近层、采空区瓦斯抽取等等。因此,如何将井下瓦斯抽放与地面煤层气开发协调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之,我国煤与瓦斯共采的研究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煤与瓦斯共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深入的理论研究

利用采动卸压场与裂隙场增加煤层瓦斯的解吸速度与煤岩的透气性,实现矿井煤与瓦斯双能源开采的思想提出来已经有几年了,按照这一技术思路,我国相关大学和企业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理论研究有落后于工程实践的趋势,今后在理论上需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有:

1、采动裂隙场的透气规律研究

经过多年采矿学者和技术人员的研究,目前对于采动卸压场和裂隙场的范围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成果和研究手段,研究的技术思路上也相对成熟,有经验的学者已经能够估算出采动卸压场和裂隙场的范围以及随采动影响的变化规律,这对于裂隙场卸压抽放瓦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裂隙场内岩体的破裂情况及破裂分布尚没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对于瓦斯气体在裂隙场内的解吸、扩散、渗流等规律以及裂隙场内的透气性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进行煤与瓦斯抽放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掌握高浓度瓦斯的分布规律,为抽放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有卸压带、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场内等不同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随着工作面推进以及风量变化等的动态变化规律。

3、瓦斯抽放时的流动规律

主要研究采空区和裂隙场内进行不同压力抽放时瓦斯流动规律、瓦斯气体与裂隙岩体的耦合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原始煤体、卸压带与裂隙带内瓦斯抽放过程中固体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尤其是抽放过程中透气性变化规律等,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研制专用的试验设备及大量的现场观测与试验研究。

(二)增加和稳定抽放的瓦斯浓度

在原始煤体中进行预抽放的瓦斯体积分数可以达到30%以上,但是由于原始煤岩的透气性低,抽放难度较大,且一般只能抽出煤层瓦斯的20%--30%,煤体中还残留大量瓦斯。在高位裂隙带内抽放的瓦斯体积分数可以达到20%以上,这两部分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高,具有利用的前景和可行性,而且目前大部分也进行了利用。在煤层卸压带内和采空区抽出的瓦斯体积分数一般均低于20%,大部分为13%--15%,这主要是由于卸压带内煤岩破裂、空气渗入,采空区顶板垮落,大量空气混入等原因,对于这些相对浓度较低的瓦斯输送、利用和安全保障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低浓度瓦斯利用与提纯

除了原始煤层中预抽和高位裂隙带内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高外,采空区、卸压带内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低,巷道风排的瓦斯浓度更低,但是这些低浓度的瓦斯量很大,一般会占瓦斯总量的50%以上,如何安全利用这些低浓度瓦斯,一直是瓦斯作为能源开采时的最大障碍之一。目前,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许多探讨和研究,但是核心问题,如输送与使用的安全问题、提纯的高成本问题等,依然没有解决。

五、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

煤层的采动会引起其周围岩层产生“卸压增透”效应,即引起周围岩层地应力封闭的破坏(地应力降低-卸压、孔隙与裂缝增生张开)、层间岩层封闭的破坏(上覆煤岩层垮落、破裂、下沉、下位煤岩层破裂、上鼓)以及地质构造封闭的破坏(封闭的地质构造因采动而开放、松弛),3者综合导致围岩及其煤层的透气性系数大幅度增加,为卸压瓦斯高产高效抽采创造前提条件。煤层卸压瓦斯的流动是一个连续的两步过程:第1步,以扩散的形式,瓦斯从没有裂隙的煤体流到周围的裂隙中去;第2步,以渗流的形式,瓦斯沿裂隙流到抽采钻孔处。卸压瓦斯的运移与岩层移动及采动裂隙的动态分布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高抽钻孔组抽采技术原理

煤层开采将引起岩层移动与破断,并在岩层中形成采动裂隙。按采动裂隙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离层裂隙,是随岩层下沉在不同岩性地层之间出现的沿层裂隙,它可使煤层产生膨胀变形而使瓦斯卸压,并使卸压瓦斯沿离层裂隙流动;另一类为竖向破断裂隙,是随岩层下沉破断形成的穿层裂隙,它构成上下层间的瓦斯通道。当采空区顶板充分垮落后,采空区中部岩层和下方的矸石紧密接触,从而使得采空区中部顶板岩层裂隙基本被压实,结合采场空间特点,采空区四周形成了一个环形的采动裂隙发育区,文献称之为“O”形圈。在“O”形圈上方或者下方受采动影响的煤层瓦斯在含量梯度和压力梯度作用下以扩散和渗流的形式向“O”形圈内运移,使得“O”形圈成为卸压煤层瓦斯聚集和运移的主要通道。卸压瓦斯“O”形圈抽采理论表明,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的合理位置应打到离层裂隙的“O”形圈内。高抽钻孔组就是在沿工作面倾斜方向靠近回风巷侧布置一组千米大直径抽采钻孔,利用采动裂隙“O”形圈作为运移通道来抽采采空区瓦斯。高抽钻孔组布置靠近在“O”形圈的回风侧,改变了采空区瓦斯流场,有效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且“O”形圈长期存在,抽采钻孔能够长时间、稳定的抽采出高含量瓦斯。

(二)顶板裂隙钻孔组抽采技术原理

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上覆岩层下沉稳定后,在采动区沿垂直方向由上至下形成了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研究表明,在回采过程中,靠近工作面一定范围内的采空区中部上覆岩层离层裂隙发育,结合采动裂隙“O”形圈,在采空区竖直方向上,形成了一个“∩”形拱采动裂隙区采空区不同瓦斯涌出源的瓦斯在浮力作用下沿采动裂隙带裂隙通道上升,上升中不断掺入周围气体,使涌出源瓦斯与环境气体的密度差逐渐减小直到密度差为零,混合气体则会聚集在裂隙带上部的离层裂隙内。涌入采空区的瓦斯,在其含量梯度作用下引起普通扩散,由于空气的重力产生方向向下的压强梯度,则其产生的扩散流方向,与压强梯度反向,即瓦斯气体具有向上扩散的趋势。因此,在瓦斯浮力、含量梯度及通风负压的作用下“∩”形拱采动裂隙区成为瓦斯聚集区,为采动裂隙带内钻孔抽采、巷道排放等治理瓦斯技术提供依据。由于沙曲矿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的赋存特性瓦斯涌出量大,仅靠高抽钻孔组不能完全解决沙曲矿的瓦斯治理难题,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在采空区顶板裂隙区布置顶板裂隙抽采钻孔组,。顶板裂隙钻孔组加强了采空区瓦斯抽采,直接对上邻近层卸压瓦斯进行抽采,减弱了采空区瓦斯涌出强度,从根本上解决瓦斯超限难题。

(三)构建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

依据以上分析研究,结合本煤层预抽法,构建沙曲矿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

六、煤与瓦斯共采的研究方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