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累的名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名言(简洁版)
1) 资源有限大难题,垃圾分类来解决。
2)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为了你我他。
3) 垃圾分类,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
4)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利国利民。
5) 别把垃圾中的宝物与废物混为一谈!
6) 为了节约资源,请给废纸、塑料袋一个家。
7) 请让垃圾桶不再“五味俱全”。
8) 垃圾需要自己的家,大家快来帮帮它!
9) 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家,不要让它们走错啦!
10) 变废为宝,点铁成金。
11) 垃圾也有用,请别乱扔它。
12) 垃圾有家我送它,保护环境你我他。
13) 细节决定成与败,分类决定废与宝。
14) 举手之劳小动作,破解环境大难题。
15) 垃圾分类,从小做起。
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名言(精选版)
1) 适量点菜,餐后打包,倡导绿色消费。
2) 参与垃圾分类,保护地球家园,共创美好世界。
3) 垃圾要分类,生活更美好。
4) 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
5) 要使垃圾变为宝,分类回收不可少。
6) 请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7)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变废为宝,美化家园。
8) 世界变成大花园,垃圾分类是关键!
9) 众人一条分类心,垃圾也能变成金!
10) 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
11)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同呵护绿色家园。
12)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13)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14)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15) 回收一张纸,少毁一片林!
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名言(经典版)
1)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 ——但丁(意)
2) 1吨废物=700公斤的错误条件+200公斤的懒惰思想+100公斤真正的废物。 ——舒尔茨(德)
3) 从垃圾中淘宝不如变垃圾为宝。 ——日本民谚
4) 垃圾应该成为当今时代的一首诗。 ——安蒙斯(美)
5) 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在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 ——托夫勒(美)
6) 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壑。 ——甘地(印)
7) 希望有一天,垃圾桶也会下岗。
8) 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
9) 垃圾要分类,资源要利用。
10) 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
11)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创优美社区环境。
12) 分类收集人人有责,男女老幼齐来参与。
13) 未来人类的文明,将是绿色文明。
14) 提高社区的品味,从垃圾分类开始。
15)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
16)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17) 配合垃圾分类,争做文明市民。
18) 举手之劳,资源永续的源泉。
19) 绿色餐饮,洁净家园。
20) 养成文明餐饮习惯,减少餐厨垃圾排放。
看了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名言还看:
1.不乱扔垃圾的名人名言
2.保护校园环境的名人名言
3.环境污染经典语录大全
关键词:服装功能衍变;艺术文明;多功能服装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服装的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以及生产力的进步,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与功能。从最早原始社会中服装的遮羞取暖的功能开始,随着衣服的普及以及生产力与生产水平的进步,服装的装饰作用以及标识作用的产生,更进一步表明,人们相对于衣物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生理需求,更偏重于向心理需求的发展。
近年来,审美的观念进步改变了服装的装饰性作用,伴随着阶级的产生,不同种类的服装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的阶层的标识。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被应用于服装的制作,使服装更具有了特殊的功能性,服装的功能被一次次赋予新的内容,这其实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一、服装功能衍变分析
(一)原始功能
在原始社会,服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于对人体的保护所产生的生理需求学说;第二,基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的羞耻心以及爱美之心的心理需求学说。例如,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为例应对四季变化,或避免身体受到外来物体的伤害,采用动物毛皮装饰自身的表皮,便是最为典型的服装原始功能体现。
(二)装饰功能
装饰功能是在原始功能实现后,服装之于人类的第二个外延功能。笔者认为,服装的人体保护功能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装饰则是来源于人的心理需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只有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保障之后,随着不断进步的社会生产力,达到了基本生存指标,从而是人类向更高一层的精神层面产生了心理需求,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标识功能
人类由原始社会不断发展,但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均、地域性等各种原因,导致了阶级及种族的产生,服装在这时又扮演了一个地位不低的角色。不同阶级种族的人穿着各不相同的服装,例如封建社会的官服、各民族的民族服装等等。通过服装来区分不同的人群,这便是服装的标识功能。在上述社会中,往往通过一件衣物或者是配饰就能够表明这一个人的职业或阶级。
二、服装功能衍变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
(一)标志文明发展进程的不断进阶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等的差异,人类社会经过了很多不同的社会阶段例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等。同时,人们有能力使各种各样的材料被应用于服装的制作,越来越先进的加工技艺使得服装的材质变的越来越丰富多彩,这从侧面标志着人类艺术文明发展的不断进阶。
例如,伴随的人类对服装的装饰性的越来越高的追求,为了制作出更精美、舒适的服装。人类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发明,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者便是丝绸,丝绸这一发明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几千年之前,各种商业产品被送往欧洲,之间的这条路被称作丝绸之路。这便是因为丝绸几乎就成了灿烂的东方文化的象征,正是因为丝绸类服装的出现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推动了人类艺术文明的发展。
(二)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辅助标志
文化与宗教发展的历程中,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服装功能衍变所带来的标志。例如,在我国各民族中,许多国家及民族都拥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像汉服、旗袍、胡服等等。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如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妇女有一种名字叫做“纱丽”传统的服装,越南的国服则叫做“奥黛”,韩国的国服叫做“韩服”等等。上述不同民族的服装,都成为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辅助标志,也成为民族的代表性语言,而这种标志和语言的出现,正是服装在人类文明史发展中不断衍变的外在体现,甚至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
(三)诠释了功能多样化发展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服装更多的功能需求,出现了很多拥有多功能的特殊服装,例如:宇航服、潜水服、防静电服、防弹服、防尘服、抑菌服等都属于特殊服装。在这些特殊的服装当中,每一项都代表着一项或多项的科学技术的支持,诠释了服装功能多样化衍变发展的魅力。
例如:宇航服,即航天服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服装,更接近于一种设备,它可以保证宇航员在外太空的环境中可以正常的生存与工作。再比如,防弹服,是用于保护人体减少受到子弹或者流弹碎片等等外来伤害或者冲击的一种单兵防护服,一般是背心状,根据性能的差异大多分为警用与军用。
此外,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于普通服装。例如防辐射服装,在服装质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金属纤维,从而使得电磁波辐射无法穿透衣物,起到防辐射的作用。同时,因为该类服装经过纳米科技的处理,所以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非常适合孕期的妇女穿着。伴随着服装生产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功能更为多元化的服装体系将不断出现,让服装家族的成员越来越多。
三、结束语
本文对服装功能的衍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意义进行了调研和论述,从生理需求、生产力发展、宗教民族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服装功能也将向着多样化、实用化、艺术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明图》在航海图学史上的图类定位
1.1 航海图的分类
就专用性航海图而言,航海学上按其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航海总图,比例尺一般小于1∶,只表示海区与相关陆地的概貌,供研究海区形势和制订航行计划之用;第二类是航行图,比例尺介于1∶~1∶之间不等,主要表示与航行有关的要素,如海岸地形、地物、导航定位陆标、海上航道相关岛礁、水流、碍航物等,供海洋调研和船舶航行时使用,这类沿海航行所用的航行图也被称为海岸图;第三类是港湾图,比例尺一般大于1∶,详细标注港湾内部的有关要素,如海岸性质、进出港湾标志物、水文、地貌、碍航物等,供船舶进出港湾和避风锚泊时使用。
对中国古代航海图进行航海图类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它有利于我们科学判别古航海图在航海活动和航海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可以反推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阶段及其广泛的内涵。
1.2 中国古代航海图图类概述
从历史文献看,至迟在12世纪的北宋时期,我国已有专用性航海图的记载。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五月十六日,徐兢一行乘由4艘神舟和6艘客舟组成的船队前往高丽,在其归撰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即称,“神舟所经岛洲苫屿而为之图”,然惜图失经存,令人难识其貌而遗憾万分。
及至元代,此类航海图的应用更为普遍。元丞相伯颜入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时,曾得学者金履祥进献“由海道直趋燕”之“书及图”;而后朱清、张瑄“献海漕之策”时,亦有图书晋献,且校“视履祥图书咫尺无异”。由此可知,当时在我国北方海区,航海图已广为使用。
另据明《海道经》所附《海运以远就近则例之图》,元代海道都漕运万户府已曾“推究地理远近,将船户湾船处及装粮路分,通画图书,明白标写去处里路”,并于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九月“著为定式,刻之于石”。此石刻航海图在《海道经》面世时尚存,只是“缺字石损候补”,可惜历经沧桑,今已荡然无存。所幸,在《海道经》中还保存了一幅元人底本的《海道指南图》(见图2),殆为目前所能见到的我国专用性古航海图中的最早版本。
到了明代,载于茅元仪辑录《武备志》卷二百四十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即著名的《郑和航海图》,见图3)作为专用性航海图流传至今。自此以后,各种专用性航海图陆续问世并流传至今,如《新河海运图》《三才图会·海运图》《海运图》《琉球过海图》《琉球国志略·针路图》等,但大多数仍为各类绘有国内外陆地、城镇、地形、河流、岛屿等的海陆形势图和沿海海防图,如明代胡宗宪的《筹海图编》、郑若曾《郑和杂著》中的《海防图》、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沿海全图》、邵广文的《七省沿海图》,以及绘有海外地区的《安南图》《日本图》《朝鲜图》《东南海峡图》和《西南海夷图》等,这些带有海陆区域的地图,虽然也可供航海者参考,但并非专用性航海图,只能列入广义的古代海图范畴。
1.3 《明图》:第一幅流传至今的古代航海总图
相比于现代海图,其图幅稍大些。从图上可以看到,其所覆盖的区域极其广大,描绘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陆地及海区基本概貌。除我国内陆和日本地区标有详细地名外,其他地区及海区只对沿海城市和重要的定位导航岛礁进行标注,并在一些区域标注了海流和航路指示的简要信息。从这些直观图景可粗略判断,其为一幅航海总图性质的古代海图。
为进一步证实这一图类定位,笔者实测《明图》所绘航线之长度并对照其相应的实际航距,推算此图比例尺的大致数值。以下,即选取《明图》中分纬度区间①的几条主要航区航线进行概略的比例尺数据测算。
1.3.1 中国沿海航区比例尺
以漳泉—广州段为例:(1)《明图》实测航线长度:L图≈9.94 cm;(2)相应实际航距②:L实≈294 =544 km =54 400 000 cm; (3)比例尺=L图 / L实=1∶5 472 837≈ 1∶
.3.2 东洋航区比例尺
以福州—琉球段为例:(1)《明图》实测航线长度:L图≈17.36 cm;(2)相应实际航距:L实≈390 n mile=722 km =72 200 000 cm; (3)比例尺=L图/L实=1∶4158986≈ 1∶
1.3.3 西洋航区比例尺
以广州—广南段为例:(1)《明图》实测航线长度:L图≈17.69 cm;(2)相应实际航距:L实≈492 =911 km =91 100 000 cm; (3)比例尺=L图/L实=1∶≈ 1∶
由上可知,对《明图》中分纬度附近不同航区航线进行测算,其比例尺大略为1∶~1∶,故从航海学角度考察此图在航海图学的分类,无疑应属于航海总图之列。
《明图》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首例中国航海总图,其在中国航海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的定位可谓非同凡响,较之《郑和航海图》毫不逊色。后者作为中国古代航行图的杰出代表无可置疑,而前者作为中国古代航海总图的稀罕案例则更显珍贵。
名词名句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阅读材料与素材的支持,课本上语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前知道自己哪句不理解,有针对性的学习加上自己的悟性逐步掌握名词名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古词或者诗词意境要呈现相应的教学策略,学生自主解析名词名句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形象化的引导,如“相关信息启发”引导,使学生能直观的研读课本的词句,把握作者的主旨思想,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才能不断加强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通过学生对诗句的预读,了解到所描述的情景,授课教师可以提出“根据前后诗句的学习,你们可以放大自己的思维,体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意境,能不能体会到此时的思想?”授课教师的引导给学生提供解析的方向。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词句的有效积累大有帮助,在提高学生的诗词分析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名言词句的理解性积累。
二、自主探索性引导,逐步提高名言词句积累
名词名句的教学方式是围绕“阅读”项目展开的教学,知识的学习重在对知识的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学过的知识要清晰地与新学的知识形成对比,进行不断地对比学习,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讨论交流和表达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授课教师讲解完某一课程的内容时,通过学生对相关名言词句的理解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此时学生难免会有一些表达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授课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而教师则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通过抒发思想和自由发挥达到理解名言名句思想意境的目的,更好的积累。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课内作品时,学生对苏轼的作品的写作风格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行寻找相关苏轼事迹解读,并要求学生阅读后写出自己的感想,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词句,其中应该涵盖:作者的思想主旨、所描述的诗人的性格分析等,鼓励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自由发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开展互助学习,加强自主巩固积累
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课前主动解析名词名句,课后教师引导复习的步骤,由于各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不同给课堂教学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教学内容偏向抽象,学生思考理解时间不充足,教学内容重复性高,学生对语文名言名句的应用认识不足等都给学生和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课堂内外互助学习,分组讨论的模式,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和重难点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的同时,学生也学到了知识和知识的应用,助于学生对名词名句的理解和积累与应用。例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为体现学生对教学的深入体验,教师课下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掌握名词名句,并检查理解背诵能力,根据词的意境提问名句的出处,教师也可实行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名词名句“展开课堂教学”。
四、开展名词名句背诵,强化自主积累能力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对语文课堂内容的熟悉程度,坚持培养背诵意识,课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不断背诵相应词句,这样可加深对名言名句的理解。或者教师分配背诵任务,同时阶段性的对学生的背诵式学习状况做出评价,或赞扬或含蓄批评,做到游刃有余,使学生感受到压力的同时而不紧张,逐步引导学生增强学生自主名词名句学习的全面性。采用名词名句综合评价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善积累名言名句的方式与习惯。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与语文名词名句的掌握程度相关的,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不同的评价方面,让学生保证课堂内容完整性的同时做好名词名句积累工作。例如,授课教师可以在每周末组织一次学习交流座谈会活动,一方面缓解一下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会,注重进行名词名句的引导。教师可以让同桌间先相互分享自己积累的名词名句,面向全体学生阐明名词名句的思想意境。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情况等最后做出总结,从整体上获得良好的课前教学方法的大总结。
五、结语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日积月累 教学现状 教学方式
“日积月累”出自朱熹《答周南仲书》:“随时体究,随时讨论,但使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则日积月累,自然纯熟,自然光明矣。”“日积月累”顾名思义是一天天、一月月积累,这个积累过程是动态的,是持续的。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每组“语文园地”中都有一个栏目“日积月累”,它主要包括“识字、对联、经典诗文、名人名言”等,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但教学实践不容乐观,普遍重知识的机械运用,轻积累的方法指导。教师教的方式单一,学生学得乏味。
一、“日积月累”几种教学现状
(一)机械识记型。
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版块时都采用五步法,第一步读读,第二步背背,第三步抄写,第四步默写,第五步查漏补缺,不会背的继续反复读,不会默写的继续反复默写,直到全部过关为止。
(二)自生自灭型。
一部分老师,特别是处在相对成熟的教龄段中的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版块时,运用的是自生自灭型。因为这一部分老师已经从多年的教学沙场中总结出本版块的考查模式,基本上是填空、默写,所以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自己读背,会默写了就不会影响考查考试成绩。在教学时怎样处理“日积月累”完全取决于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时间充分,那么在课堂上读背写,如果没有时间就一句话“课后读背,会默写”。
(三)蜻蜓点水型。
部分老师在教学本版块时蜻蜓点水,浮在表面。如教学第八册P50的气象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老师关注到“鱼鳞斑”,先让学生读准“鱼鳞斑”的音,接着看“鱼鳞斑”的图片,最后就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样学生虽然对鱼鳞斑有初步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教学我认为缺少灵动和生命力,学生难以感悟到这民间的气象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四)盲目拓展型。
部分老师认为“日积月累”重在积累,拓展的内容多多益善。于是,随心所欲地让学生无限制地抄写同类词语、句子或者诗句,学生苦不堪言。
综上所述,“日积月累”这一版块教师教得单调,学生学得乏味,教学现状处于困境之中。
二、改变“日积月累”的教学方式
(一)乐积农谚,感受生活乐趣。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几乎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小学阶段“日记月累”涉及农谚的有四次,分别是二年级下册《节气歌》,三年级上册《蔬菜季节歌》,另外六册、八册都收集了气象谚语。但是因为农事与孩子的生活没有紧密关联,因而学生一般不感兴趣。于是在教学八册农谚的时候,我就运用“调查收集――分类整理――明晰依据――故事激趣”的思路开展积累活动。
1.调查收集。古代劳动人民充满智慧,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通过祖祖辈辈的经验积累,口口相传,民间流传了非常多而实用的农谚。我就根据农村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起来,组织学生到周边村子收集农谚。他们收集到的农谚很丰富,有气象类的,也有农耕类的,这些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念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兴趣很浓厚。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谚在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2.分类整理。学生收集到的农谚很多,有节气方面的,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等,类似二年级下册《节气歌》;也有农耕类的,如“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类似三年级上册《蔬菜季节歌》;也有关于风、云、雨等。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角度给收集到的农谚分门别类。
3.明晰依据。无论是什么农谚都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都是实践的经验积累,几乎都可以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因此,我拓展了语文学科的教育,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农谚相关的科学道理。如:“燕子低飞蛇过道,风雨不久就来到。”让学生研究燕子为什么会在下雨前低飞?蛇为什么在下雨前过道?它是回到洞里去呢还是从洞里出来透气呢?
4.故事激趣。历史上有许多利用气象的故事,如著名的《草船借箭》。教学时先播放《草船借箭》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观看结束以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白机智的诸葛亮在一个早上获取了十万支箭,就是利用了有大雾的天时。有了这个故事的引入,学生就自然对《三国演义》感兴趣了。
通过实地调查、分类整理、故事激趣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不仅积累了农谚,还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
(二)巧积歇后语,感受语言魅力。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虽然短小,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小学阶段歇后语共出现四次,分别是六册、八册、九册、十册,相对集中。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策略:
1.内容重组。三年级第六册第八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课文《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西门豹》等学生学得不亦乐乎。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就是围绕“神话和传说”的,而且“日积月累”的歇后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等也是关于神话、传说。在教学时采用了单元重组的方法,把“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日积月累”版块进行整合。
2.情境创设。语言的积累离不开实践运用,运用让语言浑身充满活力,让其更灵动。如学校经常举行各项比赛,每次比赛总有人获胜,有人落选。于是就以学生象棋大赛、歌唱比赛为背景,情景模拟相声《妙语连珠》。
甲:你的象棋技术真好,就像飞机上挂水壶――高水平(瓶)!
乙:你的歌唱得也不错,就像高山上打大锣――四方闻名(鸣)!
甲:不提不提了,听说你上次住院了,我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乙:不要紧,不要紧,就像牛身上拔根毛――无伤大体。
甲:那就好,那就好,我们说句歇后语就下台吧。
甲乙:唱戏的忘了台词――赶快下台。
内容重组,情境创设都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方法。除此以外,还可以运用看图猜歇后语、看动作猜歇后语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运用。
(三)妙积名言警句,感受人生哲理。
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整个小学阶段,每一册的日积月累都有“名言警句”,涉及珍惜时间、为人处世等方面。在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引导。
1.课堂渗透。语文课堂是名言警句积累运用的主战场。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主题的揭示都可以用名言警句。如教学《和时间赛跑》,在课后资料和“日积月累”环节都有珍惜时间的格言。引入时可以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
2.营造氛围。积累离不开良好氛围的创设,名言警句流传至今的很多,涉及的内容很宽泛。有生命意义方面的,如第八册巴金――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有爱国方面的,如第十一册――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的泉源;针对这些内容,组织学生选择相应的名言警句布置在教室、食堂、图书室等场地,营造处处有警句,处处有名言的氛围,督促学生时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聚沙成塔,聚腋成俅。郭沫若先生曾作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驰。”老师应是魔术师,灵活地运用乐巧妙三招解日积月累教学之困,把学生引向自主积累的美好殿堂,让其快乐地徜徉在“日积月累”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毛玲斐.日积月累有效提高.教育科学,2012、6.
[2]林志强.教学“日积月累”应有智有趣.2011.12语文・小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古诗词名句,积累运用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能让人知古鉴今,开启心扉,体味情趣哲理,涵养道德品行,能给人熏陶和滋养,使人终生受益。
古诗词名句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兼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古典文化的精粹。对于这些名言诗句,如果仅仅为考卷上的8分而疲于诵记,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没有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古诗词名句的诵记和说话、写作活动挂起钩来,并运用于其中,完成诵记、理解和应用的一步到位。
然而,在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中,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朗读、理解、背诵三位一体的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仅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连过程方法都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被生硬移植。这还是好的,有的学校有的教师,甚至不曾正式、完整地上过一节古诗词的阅读教学,直接就告诉学生背诵默写,更不要说是否会用心设计教学,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魅力和传承民族传统经典的使命更是遥不可及了。
这种随意性极强或者老套的教学模式和以会背能默写的机械目标致使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因为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度自然不高,更不要说理解和运用并且养成良好习惯了。
下面是我多年来关于古诗词名句积累与运用的实践:
1.要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因此,古诗词阅读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观念上,从对学生的引领上,从古诗词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探索新路,改革和创新古诗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让学生形成自觉积累和运用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吸收并传承民族文化经典,让积累和运用古诗词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本能的习惯和自觉的需求。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古诗词的习惯
2.1 要激发兴趣,多途径积累。
2.1.1 开发网络资源,广泛积累。每天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上网查询,寻找有关诗句。选择5至10句名言摘录到笔记本上。
2.1.2 开发课外书籍资源,看见感受深刻的诗句都摘录下来。
2.1.3 利用黑板一角积累。把黑板右下角留出一块,专门用来书写名句,采取学生轮值书写制度,按座号顺序上去书写,每天一人,书写的内容不能重复,既锻炼书写,又加强了积累。一年来,班上50多位学生每人都写了4句以上,单在黑板上出现,学生抬眼就能看见的名句就有220多句。例如: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2.1.4 举行朗诵、默写、仿写古诗词名句比赛,刺激学生加强积累。在仿写比赛中,有的学生还写得特别好。如:仿写岳飞《满江红》句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勿虚度,废了年轻时,徒哀叹!”……
2.1.5 分类整理,方便记忆。如古诗词中关于春、夏、秋、冬、花、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春花秋月何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2.2 采用串联记忆法,高效积累。
采用串联记忆法,化“点”记忆为“线”记忆,在短时段内完成高效的学习。
2.2.1 教师示范,学生仿照。
课堂上,教师先作示范:每堂课定一个主题,选择4-6句名言,用一段话将它们串联成一则有意义的识记材料。学生在这过程中要做的事就是找到相应的名言,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背诵。由于目标集中,又已经具备对材料一定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另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建议他们在下课后或者早晚读抽几分钟时间强化,其他同学也要在课余及时巩固。
2.2.2 学生写串联短文。
串联短文的写作主要在课外完成,上课前同学之间先互相交流,并进行修改,推荐出妙文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学生们也在展示自己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觉,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常有充满奇思异想的妙作出现。例如:
(1)绘月。在旷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在大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在密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在大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环保。眼下的环境恶化已经十分严重。由于空气污染,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情景;噪声污染使我们难以进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地;林木被砍伐,植被大大减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地方难得一见,真怀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环境。
2.3 灵活运用,提升效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和优美词句,大胆地运用到口语交际中,尝试写进习作中。让学生在“主动积累——活学活用”的历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每次作文,学生习作中都不乏“引经据典”的佳作,如写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学生就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名言名句。名句的恰当运用,让学生的作文显得才情飘逸。
2.4 开展诗歌朗诵会、唱诗会、写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兴趣和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的引领和日常练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课,给学生展示学习古诗词成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的兴趣和自信心。在诗歌朗诵会上,为学生的朗诵编配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利用音乐和图片做背景,使学生的美的享受中感悟诗歌的情境。在唱诗会上,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伴奏音乐,让学生的音乐的引领下自由歌唱,学生唱得很有气势,也很快乐!
总之,古诗词积累与运用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教学,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古诗词名句 积累 学生
古诗词名句,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是兼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古典文化的精粹。对于这些名言诗句,如果仅仅为考卷上的8分而疲于诵记,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没有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古诗词名句的诵记和说话、写作活动挂起钩来,并运用于其中,完成诵记、理解和应用的一步到位。下面,是笔者多年来关于古诗词名句积累与运用的实践。
一、激发兴趣,多途径积累
1.开发网络资源,广泛积累。每天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上网查询,寻找有关诗句。选择5至10句名言摘录到笔记本上。
2.开发课外书籍资源,看见感受深刻的诗句都摘录下来。
3.利用黑板一角积累。把黑板右下角留出一块,专门用来书写名句,采取学生轮值书写制度,按座号顺序上去书写,每天一人,书写的内容不能重复,既锻炼书写,又加强了积累。一年来,班上50多位学生每人都写了4句以上,单在黑板上出现,学生抬眼就能看见的名句就有220多句。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黄巢《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宋]李清照《如梦令》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唐]黄巢《题》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4.举行朗诵、默写、仿写古诗词名句比赛,刺激学生加强积累。在仿写比赛中,有的学生还写得特别好,如仿写岳飞《满江红》句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勿虚度,废了年轻时,徒哀叹!”等等。
5.分类整理,方便记忆。如古诗词中关于春、夏、秋、冬、花、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唐]齐己《早梅》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冬雷阵阵,夏雨雪。――汉乐府民歌《上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梁]王籍《入若耶溪》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春花秋月何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
二、采用串联记忆法,高效积累
采用串联记忆法,化“点”记忆为“线”记忆,在短时段内完成高效的学习。
1.教师示范,学生仿照
开始第一两堂课,教师率先作示范工作:每堂课定一个主题,选择7~10句名言,用一段话将它们串联成一则有意义的识记材料,如修身。
一个人怎样提高修养呢?《礼记》有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璞玉要经打磨方能成人间美玉,人只有经过知识的洗礼,才能成就美好的品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圣人修身达到了无出其右的境界。成长的道路上总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即便是君子也会犯错。最要紧的是,知错能改,这正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事就是找到相应的名言,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背诵。所给时间视他们对名言的熟悉程度而定。考虑到课堂上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所给时间最多不超过五分钟。由于目标集中,又已经具备对材料一定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另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建议他们在下课后或者早晚读抽几分钟时间强化,其他同学也要在课余及时巩固。
2.学生的具体操作
学生更多的实践,是写串联短文。串联短文的写作主要在课外完成,上课前同学之间先互相交流,并进行修改,推荐出妙文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学生们也在展示自己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觉,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常有充满奇思异想的妙作出现,如绘月:
月在旷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在大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在密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在大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月在楼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环保:
眼下的环境恶化已经十分严重。由于空气污染,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情景;噪声污染使我们难以进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地;水污染使得我们几乎见不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更难得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林木被砍伐,植被大大减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地方难得一见,真怀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环境。
……
一 、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 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
语言材料的积累,光靠教材二、三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光靠五、六篇作文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大大地向课外延伸。低年级,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选择短小精悍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物,让学生立竿见影学会有针对性的阅读例如《小布头奇遇记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笨笨猪》《狐狸列娜的故事》《米切尔·恩德童话绘本》等有趣的故事书。中高年级推荐名著中的经典场面,激发学生积累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二、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1. 摘抄。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之一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小学生,阅读和作文处在起步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俗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低年级主要积累四字词语和优美的句子,中年级积累古诗、成语、优美词句,高年级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甚至逐步学会积累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每周利用阅读课集中摘抄一次,主要摘录一些名言警句以及生动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鲜活素材。有关课文中涉及到的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西游记》、《红楼梦》等,让学生利用假期去阅读,同样要求有笔记、有心得体会。
2. 背诵。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古诗文120篇(段)。我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课文中的经典篇目,可采用每篇必背的方式,进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