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

第1篇: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会议由部分从事化妆品功效评价的专家自发而起,在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召开。来自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卫生部门、质检部门、科研院所以及宝洁、强生和上海家化等著名企业的20名专家共聚一堂,就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技术和法规等问题进行研讨。这是我国功效评价专家学者的首次聚首。

“如何对化妆品功效进行科学评价?”一直是化妆品行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现代生物物理学、光学、电子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使功效评价仪器和手段不断革新、日新月异。会议主持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消费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董益阳博士认为,为促进我国化妆品行业的进步,对行业提供指导性的规范,从科研和技术方面为政府服务,联谊会成员有责任和义务本着沟通、协同、合作、共赢的态度,加入到联谊会的学术研讨活动中,创建中国的功效评价体系。他的意见得到了参会20位专家学者的认同。

此次联谊会首次在学术上突破学科领域界线,为业界跨学科技术交流开创了先河。与会专家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增进了友谊,形成了共识,表示要积极推进化妆品功效评价工作的技术进步,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持。

北京工商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董银卯教授总结各方意见,宣读了全国化妆品功效评价联谊会倡议书。

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副校长代表东道主做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词。他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学校的概况和专业发展,希望化妆品功效评价联谊会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推动行业进步做出贡献。

个人护理品销售整体堪忧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市场销售数据显示,在美国整体低迷的消费品市场映衬下,个人护理品独立傲雪。但2008年的美国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同比2007年,市场零售额下降了2.7%,仅为3432亿美元。业内有关人士评论这一结果如同“现实版的灾难片”。其中,汽车和汽油的销售额下降了0.7个百分点,但其他消费品情况更糟糕,同比上年下降了3.1%,这一数字降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低。

然而个人护理品和保健品的表现出人意表,调整后销售额达209.2亿美元,同比2007年竞增加了5.65%,全年平均增长率达4.0%,销售额为2470亿美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食品饮料类产品才是增长的主因,其增幅高达5.1%。尽管不能排除促销因素,但分析者认为圣诞节期间,多数美国消费者还是倾向于购买香水和护肤品来赠送亲友,作为礼物,此类商品的性价比还是相对较高的。可见这一轮经济危机严冬中,“口红效应”又一次显灵。人们放弃了大牌皮包、手表、首饰一类的奢侈品,转而购买相对便宜的小型奢侈品例如彩妆,护肤品,以此奖励辛苦了一年的自己。

除食品饮料类产品之外,分析者认为个人护理产品销售额的下滑,应归结于商家促销降低了产品售价。但是,对于快速消费品生产商和销售商们,这个结果实在不易消化。但是其他国家的情况并不比美国乐观,例如英国近日也公布了令人沮丧的月度个人护理品销售数据。

在英国,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没能逃脱金融危机的诅咒。据英国零售组织(BRC)和KPMG的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12月,盥洗用品和化妆品销量连续6个月下降。

由于经济危机,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清,据BRC统计14年的市场调查数据记录显示,2008年创下了有史以来零售销量增幅的新低。不计入2008年新开业和刚停业的商家销售额,同比往年销售额,2008的销售额下降了3.3%,年度平均销售额下降了1.4%。分析者普遍认为,该数据必将影响2009年的个人护理品销售,但同时也看到,美国个人护理品市场相对较安全,从业者暂可安心避过经济危机的扫荡。

――颇具新意的2009年中国零售商大会:

让零售商真正成为内需“发动机”

曹进堂

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商务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香港贸易发展局、亚太零售商协会联盟秘书处等单位支持的2009年(第四届)中国零售商大会暨中国商业地产交流交易会即将于5月下旬在苏州举办。

“提振消费,温暖市场,助益民生”是本届大会的主题。大会的组织方将根据业内需求聚焦于零售企业的业绩发展和效率提升,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第2篇: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全球专业人才招聘顾问的领军机构华德士公司,日前在北京一年一度的《华德士全球薪资调查报告》,该报告对当前全球招聘趋势和薪资水平给予了综合全面的评述总结。华德士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王强先生和他的团队在新闻会上,对中国市场的薪酬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展望。

 

一、中国大陆地区市场薪酬概况

王强介绍,在表现相对强劲的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在2012年遭受全球经济危机进一步蔓延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第二季度的市场表现最为突出,人才流动性高,招聘活动十分活跃。但从全年来看,各行业的招聘水平呈现出明显差异。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普遍遭受全球市场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企业迫切希望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加大销售人才招聘的力度;与此同时,鉴于成本控制的需求而不得不冻结某些岗位的招聘。

 

第二,零售、奢侈品和快速消费品行业均呈现出增长态势。这主要归因于大量国际品牌向二三线城市的扩张,从而带动了销售、人力资源、培训、业务开发和商务租赁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第三,外资的涌入带动了IT行业的持续发展,市场对具有跨地域业务经验的IT专业人员、程序员以及能够帮助拓展业务的商业分析师都呈现出一定的需求。

第四,众多跨国公司致力于推动其在华业务的本地化,因此对欧美人才的需求有所降低。相反,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地区的求职者凭借普通话沟通技能和对本地文化的适应性,受到雇主的普遍青睐。

 

第五,在2012年,专业人士通过更换工作获取的薪资增幅较往年有所降低;求职者在更换工作时普遍获得15%-20%的薪资增幅(2011年则为15%-30%)。但背景和业绩出色的优秀人才则能获得高达40%的薪资增幅。

 

第六,随着经济复苏迹象的愈加明显,跨国企业集团在2013年将继续大力投资中国市场。

第七,随着各公司继续招募高素质的求职者,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因此,吸引和挽留现有顶尖人才将成为一项重要挑战。

第八,中国GDP预计将突破8%,通货膨胀率也将进一步上升,在此大环境下,2013年的薪资水平较2012年将略有提升,求职者在更换工作时,薪资增幅通常会达到15%-25%。

 

二、各地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市场特点

1.北京: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职位将尤其紧缺

2012年,国际性和区域性企业继续扩大其在京业务和市场,企业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的需求相应增加。快速消费品、奢侈品、零售业和汽车行业的招聘需求较大。伴随着各行业的强劲发展,公司倾向于在企业内部培养并发展人才,因此带动了对企业发展管理人士和培训发展专员以及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需求。尽管多数专业人才对更换岗位持开放态度,但高层人才对此持谨慎态度。求职者在更换工作后,通常会获得 25%至30%的薪资提升。

 

预计在 2013年,更多的跨国公司和投资将继续涌入北京市场,由此将带动财务和会计,以及人力资源领域的招聘活动。人力资源领域的招聘规模在2013年将稳步扩大,对具备出色软性技能、沟通技能和本地市场洞察力的人事经理和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需求将显著上升。他们将需要与全球与本地团队开展沟通,并充分了解本地的市场需求。人才流失和人才短缺等因素将继续对企业构成挑战,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的职位将尤其紧缺。与 2012年一样,更换工作的专业人士通常会获得20%至25%的薪资增幅,而停留在原职的专业人士通常能获得 8%至10%的薪资提升。

 

2.南京:大多数专业人士希望通过更换工作获得20%的薪资增幅

2012年上半年,招聘活动保持较高水平,尤其是在汽车、化工和快速消费品行业。南京涌现出大量跨国企业开展的新项目,带动了人力资源领域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人士为了寻求更好的职业生涯,更倾向于去上海或其他城市发展,因此南京的人力资源就业市场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显现。从第三季度开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大规模蔓延,并对很多公司造成了影响,这一时期,大部分招聘需求仅限于现有岗位的人员更替。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变得更加谨慎,并倾向于通过内部人员调动来满足岗位需求, 并节省所需的培训时间。尽管求职者对工作前景持乐观心态,他们也察觉到了年底相对保守的招聘形势,因此对寻求新的工作机会持谨慎态度。求职者在更换工作时,通常希望获得20%的薪资提升,市场普遍的薪资增幅为5%至12%。

 

2013年,由于外商投资者对汽车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大,招聘水平将会有所提高。各行业对具有财务控制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仍然存在普遍需求,而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招聘需求将主要局限于现有岗位的人员更替。求职者可能会对新的工作岗位持开放态度,并希望进入具有更好发展前景的行业。大多数专业人士希望通过更换工作获得20%的薪资增幅,然而受当前运营预算的限制,企业会发现吸引优秀人才的挑战颇为艰巨。

 

3.上海:经验丰富的企业发展专业人士十分紧缺

2012年第一季度,各领域招聘活动均呈现强劲态势,其余三季度则与2011年持平。在零售、奢侈品和快速消费品等增长性行业,为满足企业的扩张需求,招聘数量相应增加,招聘水平相对较高。随着许多机构向二三线城市不断拓展,人力资源业务合伙人和培训专员尤其受到市场青睐。此外,企业亟需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方案以吸引和挽留优秀人才,因此对薪资福利领域的专业人员也存在需求。纵观市场,了解行业知识、具备出色领导力和沟通技巧的优秀求职者备受企业青睐。随着众多企业将地区总部迁往上海,双语能力对于大多数职位而言依然是必要条件。鉴于求职者对市场环境普遍持谨慎态度,公司若能够提供充足的培训计划和合适的薪资方案,大部分员工更愿意保留原职。综合来看,市场对人才的激烈争夺,使 2012年度的整体薪资水平较2011年有所提高。比如,2011年薪资福利经理的薪资水平为45万至70万人民币,但在2012年,该数字达到了50万至70万人民币。同时,由于企业逐渐意识到挽留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人才经理和组织发展经理等职位的薪资水平提升了10%至15%。

第3篇: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同时,在这35年中,无论在意识形态、商业模式还是文化的全球融合方面,中国消费者的变化巨大。近几年,圣诞节的概念愈加深入人心。 美国篇:传统中的改变

传统:“黑色星期五”

美国零售商们往往用红墨水来标注生意的亏损,用黑墨水填写盈利记录。每年11月份感恩节的第二天恰巧是周五,是美国人正式开始办“年货”的时候,自然也是商人们大赚特赚的一天,很多帐簿上连续几个月“一片惨红”的公司就等着在这一天翻本,因此这天也被叫作“黑色星期五”。

这个“黑色星期五”购物的传统从1924年就开始了。从“黑色星期五”到第二年新年是美国传统的节日销售季节。“黑色星期五”当天的销售额对商家来说,就如同整个销售季的晴雨表。

“消费者已经习惯于在感恩节后的第一天开始大量购物,而且一直以来,零售商在那天的促销工作也做得不错。”比尔·马丁说。他是芝加哥研究公司ShopperTrak的创办人之一,该公司统计数据来自于各类零售商和购物中心,并通过安装在全球各地购物场所的4万台摄像机估算顾客流量。“讽刺的是,对商家来说,近些年‘黑色星期五’的利润非常小,因为彼此之间的打折比拼越来越厉害了。”

虽然“黑色星期五”与之后的周末每年的单日销售额都非常大,但是据ShopperTrak统计,十二月份才是名副其实的购物月,去年排名前10位的单日消费额有9个都发生在12月。

改变:11月就来的圣诞老人

零售商正在尝试提早销售旺季的开始时间。沃尔玛在2005年的11月1日就开始了它的节日广告攻势,在店内立起圣诞树、堆砌大批促销商品、张贴圣诞海报,其它商店也都是如此。而依照惯例,这种节日促销一般11月6日后才会开始。

这个看起来好像是零售商的新策略,但似乎是他们自己玩的把戏。无论零售商多么努力去尝试,无论百货公司的“当季最低价格!”标语多么惹眼,对消费者而言,直到感恩节结束,真正的圣诞购买才会开始。

同时,虽然节日消费额的确很庞大—根据美国零售业协会统计,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150亿美元—但这一数字是有限且比较固定的。这种销售额就像是“零和博弈”,即赢家的钱来自输家的钱。具体来讲,就是沃尔玛多得1美元的销售额,等于其老对头目标(Target)连锁集团少得1美元;11月多得1美元的销售额,等于12月少得1美元。所以,就像市场研究公司Retail Forward的高级经济师及全球计划经理巴迪洛所说:“销售旺季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而非短跑比赛。”

但是零售商可不管这个,他们极力想要在一年一度的销售旺季赚取更多的钱。“11月的好开头是非常重要的,能为整个销售旺季打下好的基础。”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今年的“黑色星期五”表示,预计公司11月份的销售额将较上年同期增长4.3%。

同时,通过商家的努力,变化还是有的。服装行业的“11月份圣诞老人”现象明显。节日服装的购买热潮正从12月一点点移向11月,甚至在10月就开始准备。消费者正在远离圣诞节传统购买服装。

吸引:购物兑换券盛行

最吸引人的变化发生在GAFO中—根据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对不同的零售商店进行的分类,GAFO是其中家具家装用品店、家电电子产品店、服装服饰店、运动休闲音像用品店、综合性商店(连锁或不连锁)的总称。这类的商品通常作为消费者的圣诞礼物,在圣诞节那天被摆在圣诞树下。

依照美国普查数据,GAFO销售额近些年来一直在下降,从1990年的24%降至2004年的22.5%。商业协会的主要经济学家涅米拉(Michael Niemira)解释说,越来越大的商品折扣和服务类型礼物的增长是两个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礼物兑换券的兴起。礼物兑换券为商家锁定了消费者,但它会干扰商家统计自己的节日销售额,因为只有在兑换券被兑换后,商家才将其计入销售。

根据BIGresearch为美国零售协会撰写的消费数据报告显示,2005年销售旺季的礼物兑换券销售额预计将上涨6.6%,达到185亿美元;平均每个消费者将会在礼物兑换券上花费88.03美元,是节日消费预算的15.6%。

礼物兑换券将商品的销售机会从节日销售旺季扩充到一月份。这对零售商是个好事—一旦消费者没有严格地在节日销售旺季兑换礼物券,那么过了节日销售旺季后,该消费者将不能享受节日商品折扣。

所以,虽然礼物兑换券为商家希望在感恩节前达到更多的销售额创造了障碍,但是对于商家的圣诞销售季来说,“晚到的总比没有好”。

网购:“电脑星期一”PK“黑色星期五”

经过感恩节周末长假之后,消费者周一开始上班并且使用他们的宽带网连接。而据调查,这个周一通常是节日网上销售旺季的开始,被称为“电脑星期一”。

根据comScore公司的统计,仅2005年11月28日一天,美国人在网上的非旅游消费支出总额就达4.8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6%。感恩节之后的所谓“节日周末”(从25日~27日)网上销售也比2004年同期增长26%,达9.25亿美元。

另据一家网络调查公司的统计,在“电脑星期一”这一天,美国共有2770万人上网购物,比上一个周五增加了15%。其中在eBay网站购物人数达1170万,亚马逊网站购物人数为560万,沃尔玛网站购物者为309万。

“电脑星期一”的兴起正是网上节日销售热潮的代表之一。据comScore网络公司称,美国消费者2005年11月和12月非旅游产品的在线购物开支将达到196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的158亿美元增长24%。

为什么网上节日购物如此火热?零售商协会Shop.org最近的调查显示,虽然对目前的网络购物者有吸引力的主要是方便性,例如可以避免排队和开车的费用,还可以使用Shopping.com、Shopzilla、雅虎购物和Google的Froogle等网站提供的价格对比工具,但是,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免费送货的优惠。

另外据高盛公司、哈里斯网上评估公司和尼尔森网络评估公司的一项节日网上消费调查报告称,在2004年美国圣诞节期间,服装类产品居网上销售额榜首,总额达38亿美元,占网上购物总量的16%,玩具和电脑游戏类产品的销售量居第二位。而网上购买金额同比增幅最大的产品依次为珠宝首饰、鲜花和电脑硬件类产品。 中国篇:洋节的中国味道

在全球的圣诞节礼物有70%“Made in China”、义乌圣诞礼品定价几乎成为决定世界圣诞礼品行情的“道·琼斯指数”的今天,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在世界圣诞销售旺季中分了杯羹,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也不可避免地、欣喜地投入全球“圣诞大餐”当中,感受圣诞文化,为垂涎三尺的国内外企业亮出了自己的钱包。

聚会:圣诞的中国“大餐”

随着文化的互渗,中国的中青年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15~45岁)在接受圣诞节的同时,将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视为一种与朋友聚会的机会。在2004年年末中国社会调查所所作的关于“中国人如何过圣诞节”的调查中,37%的被访者表示会和朋友、同事去娱乐场所尽兴狂欢;23%的被访者表示会和家人或朋友去饭店“大吃一顿”;8%的被访者表示会和朋友去电影院度过;14%的被访者表示会和家人、朋友去商场感受一下“打折”的热闹;12%的被访者表示会和同学、朋友去教堂参加联谊活动;10%的被访者表示在家和家人度过。

中国人过圣诞节的原因分别是:感受新年气氛,占68%;与朋友、同事借机拉近感情,占57%;忙碌一年了,借此放松一下自己,也顺便凑凑“洋节”的热闹,占46%;借圣诞节的浪漫,向爱人、朋友、家人表示一下自己的感情以拉近亲情,占36%;赶赶洋人的时髦,占27%。

同时,在中国,圣诞节的普及有个特殊推动力:圣诞节除了中青年人群非常接受外,许多企业或单位也加入了进来。企业或单位愿意选择在圣诞节搞派对或酒会,其意图大多是借过节的名义拉近与客户的感情,或是感谢自己的员工一年以来的辛勤劳动等。被调查者中67%的被访者表示很欢迎单位的这种形式和做法。

以上的这些特点也促使餐饮业成为中国圣诞节期间的最大赢家。目前,平安夜饭店、酒吧聚会的风潮已经扩大到二线城市。

时间:节日气氛早早来临快快走

2005年11月9日,GMI环球市场调研公司针对18个国家的17000位消费者进行了相关的节日调研。相比2004年同期,2005年的圣诞节68%的中国人将在礼品采购上投入更多的消费,排名首位(紧随其后的两个国家为印度和俄罗斯,比例各占51%)。而在80年代初圣诞节刚刚进入中国时,仅有一些海归人士接受这个概念。

据GMI中国公司的调查报告,对中国而言,岁末的节日气氛来临很早。53%的中国人倾向于商家从十月开始即推出圣诞节或节假日商品。这似乎缘于十月初国庆黄金周的原因。这一期间,很多商家已经开始提供大量打折商品,较早地调动了消费者的采购心态。

然而,中国人对于商店从十月初提供打折商品的偏爱,并不能直接促成人们购买礼品的行为。超过80%的中国应答者在节日前一周或前一个月开始购买礼品。

同时,因为没有假期,所以中国的庆祝活动几乎100%都聚集在夜晚进行。高校里的学子们最热衷于此,尤其是那些热恋之中的情侣,都会选择在平安夜里聚众狂欢。也是由于没有假期,所以圣诞节热潮仅止于圣诞节,中国商家对于圣诞节的炒作所得到的直接回报也仅止于平安夜或圣诞节当天。

购物:并未普及 服饰第一

在中国,过圣诞节时,有多少公众会购买圣诞礼物呢?中国社会调查所调查显示:42%的被访者表示会;37%的被访者表示还没有考虑;11%的被访者表示不会。由于中国传统新年的影响,送圣诞礼物的习惯并未像西方那么普及。

根据GMI中国公司的调查报告,在中国人的购物清单中排名三甲的是服饰(占78%)、家用电器(占59%)以及玩具(占59%)。玩具的排名在其它国家如墨西哥(占61%)和加拿大(占59%)中也很高。而在中国,因为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岁末往往成为家长和亲属花费大量钱财为孩子购买玩具礼品的绝佳机会。

在中国,“口碑”对购买决定的影响惊人之高,达到40%。这一结果无疑对那些正将“口碑”因素融入核心市场策略的在中国的营销人员启迪颇多。 其它篇

根据GMI环球市场调研公司名为“GMI Poll”的调查,全球的圣诞消费季有些有趣的数据统计:

∠服饰成为所有国家中最受欢迎的礼品(68%),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如墨西哥(90%)和印度(83%)。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日本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电子产品企业,但仅有19%的消费者表示他们计划购买家用电器。

∠荷兰和丹麦的应答者仍然偏爱在岁末才营造圣诞节的节日气氛。73%的荷兰人和71%的丹麦人对商场从十月份就开始供应礼品类商品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在圣诞节或节假日期间度假的趋势降温,仅有8%的应答者表示在此期间常有外出度假计划。而多数应答者均选择呆在家里(52%)。

∠随着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消费者愈加精明,70%的印度应答者计划在节假日购买电器。

∠在众多其它国家中,选择和家人一起共度佳节的人数仍然排名第一,如墨西哥(90%)、加拿大(84%)、波兰(83%)。

∠圣诞节的真正蕴义似乎正在现代消费理念中逐步淡化。在所有受访国家中,不足50%的人能够将圣诞节或犹太光明节与宗教庆典联系起来。

∠德勤事务所的调查显示,在2005年圣诞,所有欧洲国家,圣诞节的玩具和食品开支预计将有所增长,但最看好的礼品首先是录像带、CD和DVD,其次是图书和服装、化妆品和香水。

第4篇: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一、 经销商的费用截流。经销商的短视行为决定了促销费用的被截留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快速消费品的经销商,他们通常认为:

1) 促销是厂家的事,由厂家负责,与经销商无关。

2) 促销就是给经销商让利,而不是促进产品的销售。他们直接截流,在渠道上失去了竞争力,促销的效果大打折扣。

3) 新产品上市和处理滞销品,应该加促销,否则只有增加库存。

二、 业务人员对形式的认知性偏差。很多业务人员的惯性思维常常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上的误差。销售人员一般认为:

1)淡季做市场,旺季等销量,只要淡季把市场做稳了,根本不需要做促销。

2)促销就是降价。

3)所有的厂家都在搞促销,促销只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最好所有产品都搞促销。以上的思路导致了促销的手段花样繁多,无法达到促销的初衷。

三、 市场的多变的环境。世异则时移,事异则备变。现在的市场竞争更加的激烈,营销环境的多变性给促销的决策带来一定难度,导致的结果是促销的效果与预期存在很大的偏差。

四、 执行力差。执行力差是我们促销不到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再有创意的促销方案,如果我们的执行力差,促销预期的目的就无法达到。

五、 缺乏促销的后续支持。很多时候厂家的促销只是为了配合收款,厂家把库存转移到经销商后,对二批和终端的促销缺乏跟踪的控制,表现在:

1) 二批及终端的铺货不能及时跟进,促销的政策“上浮”,费用的截流导致终端的积极性不高。

2) 一般多为对渠道的促销,对消费者的促销较少。只有酒类营销和饮料营销中会出现再来一瓶的促销,而像方便面等的快速消费品则较少。

3) 促销活动的前后“断层”,促销无果而终

4) 缺乏广告与价格等竞争优势的支持。

六、 对促销的节奏感把握不准。在旺季的促销中大多的厂家常犯的毛病就是对促销的节奏感把握不准,直接的后果就是促销“失衡”,通常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 时间太长,让渠道成员认为是该产品有可能降价或是淘汰性产品,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促销乏力。

2) 时间过短,宣传不到位,消费者和渠道成员对产品的认知度不够,促销无效。

3) 促销力度把握上受竞争对手的影响或大或小,或者受到竞争对手打压,或者力度过小根本无法对竞争对手造成威胁,难以形成优势。

那么,旺季的促销如何才能到位呢,从厂家的思维角度考虑,应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做好调研工作,设计科学的促销方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掌握有可能多的市场信息,才能在考虑竞品的前提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促销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效果不言自明。调研的内容重点应考虑:

1) 宏观环境调研;

2) 费者需求调研;

3) 销售渠道调研;

4) 竞争对手调研。

一套科学的促销方案不是单一的促销手段和单一的促销功能,应考是多种促销手段的有机结,以达到促销的战略功能与战术功能的有机结合,即既要考虑要有效提升销量的战术层面的作用,又要考虑到有效提升品牌形象和忠诚度的战略层面作用。

二、加强人员的培训。促销执行力差成了很多企业的通病,究其原因还是人员的素质决定的。因此,加强人员的培训对促销的执行非常必要。这里涉及到很多关于培训的事项需要每个企业把握:

1) 培训的人员界定:包括对如下人员的培训:销售经理、业务主管、促销员、助销员、经销商、二级商、终端服务员。

2) 培训的内容——ASK模式:

SKILL:营销技能的培训。实战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市场调研、细分和定位、社交与礼仪、演讲与口才、客户沟通与谈判等。

KNOWLEDGE:知识培训。营销理论、管理、财务等大的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ATTITUDE:心智培训。营销人员的自信心是决定营销人员的执行力强弱的重要因素,通过心智培训,使营销人员鼓舞志气,,增强凝聚力。

3)培训的形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营销人员分散性大,流动性大,除了淡季公司统一培训外,在促销活动方案实施前以区域市场为单位的对人员有针对性的培训,非常重要。

三、加强促销的过程控制,监督促销费用的流向。在促销费用的管理上,由市场部设计专门工作流程,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加强三个方面的控制管理:

1) 加强促销费用的审批管理制度,对促销的可行性做出准确性判断。

2) 加强促销品的发放的监管力度,谨防业务人员的暗箱操作。

3) 加强促销费用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出现问题及时纠差。

4) 加强促销活动的过程控制,市场部应以对促销活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的协作与配合、执行到位情况进行全程协调与监控。

另外、在促销费用的报销上,为防止经销商费用的截流,需做改进:

1) 需要有市场部的调查报告。

2) 要有促销活动中二批或终端的签字、电话等。

四、提高促销活动执行力。提高促销的执行力对旺季的促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该着重从两个方面加强:

1) 强促销人员的绩效考核。在通路和营销人员具备了执行力的能力后,解决他们是否愿意执行成了关键。因此,在“人叫人动人不动,利益驱动积极性”的原则指导下,加强促销绩效考核很有必要。

2) 强促销制度的完善。只所以我们的执行力差,一方面由于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自身的惰性有关,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管理制度有问题,管理本身的桎梏让我们的业务人员在具体的促销手段上无法实施,很多的企业执行力不强,总是责怪我们的员工,这一点需要我们及时改进执行力的环境,完善促销制度。这一点是执行力的关键,也是促销到位、成功的前提。

五、完成后续工作,做到促而能销,并且畅销。

1) 加快铺货,为消费者购买提供便利。谨防走促而能销但终端无货的健力宝的老路。

2) 及时总结促销效果,根据市场竞争,调整促销方式。

第5篇: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来自三四线城市的物流挑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及收入的增长,对食品的需求也增长迅速。特别是我们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导致易腐食品的需求上升,如动物蛋白、奶制品、冷冻食品及巧克力甜食等。而需求的增长考验的是企业的物流能力,特别是食品行业要求特殊的冷链物流来说,面临的挑战可谓异常艰巨。

童卫红向我们表示,“其实在中国,很多地方不是没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到处都是,但是最考验我们的是物流能力。”虽然当前社会各方对物流的重视越来越多,物流已不是一个新鲜词。但是冷链物流还是与传统物流还是不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冷链,冷链更是一个新的概念,是相对小的一个领域。”童卫红如此说。

当前,对于包括巧克力食品在内的快速消费品,在中小城市的消费增长非常快,“根据调查报告,现在79%的快速消费品增长来源于二三四线城市。”童卫红说。但是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物流挑战,主要包括:远离中心城市, 需要长距离运输;运输网络及物流配套设施欠发达;订单小而分散;对于冷链产品, 产品共同配送可能性小。如果不能解决这些挑战无疑就会加重物流成本。“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满足偏远城市小批量多频次的冷链产品配送需求。”童卫红说到。

小型冷链箱做偏远地区的配送

对于偏远地区的小批量多频次的难题,玛氏与其物流供应商一道开发了一种小型冷链箱。该冷链箱有多重规格,童卫红说,“根据我们的产品规格和订单大小,设计了很多箱型,然后根据不同的订单大小把巧克力放在箱子里。”如何才能保证巧克力的温度要求呢?童卫红也做了解释,“在冷链箱里要放上蓄冷板,蓄冷板的数量要根据放在箱子里产品的体积和当时的环境温度以及运输的距离来选择,这里有一套经验数据是根据实际摸索出来的。这种蓄冷板形式上像家里冰箱的蓄冷板,但是它的蓄冷能力要比冰箱的蓄冷板强10多倍,这样的话,即便在夏天,我们也能够长时间的保温。”

为了更形象的说明冷链箱的使用,童卫红举了一个新疆地区配送的例子。“我们以新疆地区的配送为例,新疆地区的配送是北京的分销中心来覆盖的。巧克力从北京运输到新疆地区的客户,路程会从3000多到4000多公里不等,以前是通过公路配送,但往往配送时间长,而且成本比较高,有些生产厂家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可能会专门在新疆地区建配送中心。而我们没有并没有这样做,我们通过铁路配送。”具体做法就是,“把巧克力放到冷链箱里,然后把冷链箱放在火车上,通过火车定时快速的运输,来满足新疆地区客户的物流需求。”

这种创新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我们所有新疆地区的客户,配送时间在4天到6天之间,这在行业里是属于非常快的。”童卫红说。快速的配送时间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也提升了品牌效果,最重要的是新疆地区的消费也快速增长。对此,童卫红深有感触的说,“对于物流创新来说,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是公司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创新多温控产品的配送模式

玛氏在新疆地区的配送有了改善之后,进一步推广了小型冷链箱方案,把这种小型冷链箱应用在公路网络上,解决了配送中许多实际难题。比如说,对于孤立点小订单的冷链配送难题,玛氏使用小型冷链箱与常温产品共配,来很好的解决这一孤立点小订单配送的难题。方法虽然简单,却很实用,而且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确保成本不至于过高。

对于小型冷链箱的公路配送,玛氏也推出了多种创新的配送模式。包括:直线配送模式与小型冷链箱方案的结合;环路配送模式与小型冷链箱方案的结合;交叉理货模式,环路配送模式与小型冷链箱方案的结合。

直线配送模式与小型冷链箱方案的结合,也就是采用非冷链产品和冷链箱混合从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到需求点的配送模式。童卫红举了一个例子,“以河南省的配送做进一步的解释,对于河南省来说,也是由北京的配送中心直接覆盖,这种模式叫直线运输模式。这种模式可能对于常温产品、非冷链运输是一种常用的办法,但对于冷链产品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在河南省目前的订单还非常小。现在我们有了冷链箱,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跟非冷链产品结合,能够很好的解决客户服务水平和成本之间的平衡。”

环路配送模式与小型冷链箱方案的结合,具体来说就是配送车辆从配送中心出发,完成所有地区的配送之后再回到配送中心。这种模式是对直线配送模式的优化,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特别小而且分散的订单。童卫红依然以河南省的配送为例,“我们在河南地区根据订单不同情况也会采用这种模式。特别是对于巧克力的淡季来说,夏天可能订单会比较少,有了冷链箱后,我们可以把冷链箱和常温产品进行共配,利用环路配送模式,能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难题。”

第6篇: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一、物流成本研究的目的

无论如何,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总成本(TotalLogisticsCosts)。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物流管理,就是要寻求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对企业物流经理来说,合理的控制存货——既不能损害客户服务水平,也不能使企业因为持有过多的存货而增加成本——就成为物流管理或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把物流管理理解为“对处于运动(运输)和静止(仓储)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就更具有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性意义。

织梦好,好织梦

因为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是物流成本与企业其它成本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

毫无疑问,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的战略决策资源。我们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就是为了掌控这一战略资源。

二、跨越物流成本研究的障碍

由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料回运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所以,至少是在现阶段,物流成本仍然是物流业界的一个“无法承受的爱”。

1、开发物流成本测算的可操作性模型

从物流管理理论研究或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是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绩效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本概念。显然,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本文来自织梦

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TotalLogisticsCosts)=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Cost)+存货持有成本(InventoryCarryingCost)+物流行政管理成本(LogisticsAdministrationCost)

显然,这是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来分类考虑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由普遍的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和开放性(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特点,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实现产品的场所(Place)和时间(Time)效用,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概念性公式,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准确把握实际上的难度很大。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Mercer,2002)。这不仅是现代物流管理知识普及不够的问题,把握物流总成本在实际操作上的难度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顺便指出,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测算(Activity-BasedCosting)方法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但是,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如RayMundy教授(2002)给出的一个基于ABC管理原理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物流总成本=物流费用+所动用的物流服务资产的总价值x资产占用费率

虽然这一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们的实际应用离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Bowersox,1998)。

2、跨越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障碍

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平均在9.5~10%之间(一般认为,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但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个水平不仅是太高了,而且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最大的挑战(Caltagirone2002)。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管理大师PeterDrucker(1962)首次提出物流管理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以来,已经过去整整40年。虽然从那时以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和物流服务市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62年的14.9%降到了2001年的9.5%,同时,第三方物流(3PL)市场的份额在2001年也已经达到了6.3%的份额,即608亿美元的规模。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其物流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几乎成为我们进行物流研究的唯一参照系的国家,在《工业周刊》(IndustryWeek)杂志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价值链(Value-Chain)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40%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大小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又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内容来自dedecms

由此可见,恐怕不少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是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而且一摸就是40年。只不过河水清一些,摸的经验比我们多一些罢了。应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利本质,市场经济体系的竞争压力和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美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模糊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启示:

(1)、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物流成本数值的精确性的追求上,还是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上呢?显然,答案应该是后者。

(2)、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

正如“黑箱理论”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还无法弄清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行为的观察上。确定系统的输入,测定系统的输出,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推断该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类输入/输出关系即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各种经验性的数据积累和模型建构,以及由这些模型给出的所谓物流成本结构或分配公式。

虽然IT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准确的测算物流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正确把握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

3、物流成本测算的三要素

物流成本的测算,就如同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一样,必须要有材料——数据,工艺设备——模型,和最重要的设计——物流管理知识这三个资源要素的共同投入。如果说在物流成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管理要素在起作用的话,那就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权衡——物流成本研究技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在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欠缺。

三、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

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方法,我们还是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美国物流成本研究为例。

我们经常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比较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Management)。那么,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年度报告撰稿人RobertV.Delaney先生已经连续13年编纂出版《美国物流年度报告》(Annual“StateOfLogisticsReport”),而对美国物流成本测算的年代则已经上溯到1960年。

Delaney先生给出的美国2001年的物流总成本的结构如表1所示。

*

下面我们就结合《报告》的内容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一简要的分析,以期从中获得我们研究物流成本总量的线索和借鉴。

1、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这就是Delaney先生一贯所持有的物流总成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Delaney先生在给出物流成本结构时,特别注明了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JamesL.Heskett博士等的专著《BusinessLogistics》第二版,还用了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这样的大词。可见该书的内容对其研究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事实上,Heskett教授等(1973)在《BusinessLogistics》一书中阐述的研究物流的方法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之间,企业物流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系统要素的行为变化时,应尽可能的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发现相关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模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系统要素:存货设施,运输设施,物流费率和服务。二是系统关系:采购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和客户服务标准。三是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存货模型,选址模型,调度模型和整合模型。四是系统管理:订单处理,包装和物料搬运,从此,交通和运输,组织结构,绩效评估和控制,以及跨组织边界的管理。

(3)、所谓对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就是在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时,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在既定客户服务水平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权衡(Trade-off)。换句话说,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还是客户“用脚投票”所产生的缺货成本。本文来自织梦

由此可见,Delaney先生在研究报告中使用“美国商业物流系统”(U.S.BusinessLogisticsSystem)这个术语,并以全部商业系统的存货管理水平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始终不变的研究主题就毫不奇怪了。

2、有关数据来源

就运输成本而言,Delaney先生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ENOTransportationFoundation)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inAmerica)中获取得。ENO运输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非盈利的慈善组织。该基金会的定期出版物为《运输季刊》。迄今,已经出了第19版《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inAmerica)(2002)。其中,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了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虽然该项物流成本的份额比较小,但该项成本是如何估计和测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就存货持有成本而言,注明的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IncomeandProduct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SurveyofCurrentBusinessMarch2002)和《美国统计摘要》(U.S.StatisticalAbstract)等。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U.S.DepartmentofCommerce,CensusBureau)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ServiceAnnualSurveyReport)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Delaney先生自己测算的。二是全部商业存货,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数据。

3、有关计算方法

就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言,Delaney先生自1973年开始撰写《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时起就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来测算的。即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

但是,有关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就不那么简单了。Delaney先生一直是用Alford-Bangs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的。所谓Alford-Bangs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由L.P.AlfordandJohnR.Bangs创立于1955年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如表2所示。

*

虽然该公式问世已接近50年,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和咨询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修正公式,如认为仓储成本的费率被低估了,而贬值和过时费率却估高了。为了防止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重复计算,公式中属于企业存货点之间的或仓库内部的运输成本,以及收发货时产生的搬倒成本可以不予考虑。应该用银行年均最优惠贷款利率的1.5倍来代替6%的利率取值等(Heskett,1973)。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差不多,即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约为其年均存货价值的25%左右。所以,该公式是一个目前仍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公式。

内容来自dedecms

历史的来看,存货持有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引起的,所以,该公式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企业类型和金融市场条件等因素对某些参数加以修正。这里主要是对利率取值的修正。Delaney先生选择的是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在计算2001年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时,就是根据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3.8%的水平测算的。2000年的取值是6.4%。1999年则为5.1%。显然,商业汇票贴现率是一个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的资金占用成本费用率。这种与存货变现能力相关的考虑似乎比银行贷款利率更符合企业资产管理和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比例从1999~2001年分别为24.1%,25.4%和22.8%。

事实上,虽然Alford-Bangs公式是针对存货持有成本所给出的测算模型,但是其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成本分配结构却对后来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及物流绩效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该公式的扩展的应用我们在本文的后面部分还会提及。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Outsourcing),使得所谓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PartyLogisticsServicesProvider)市场逐步形成。所以,从物流服务运作的市场关系来看,在美国的制造业和分销业所支出的9700亿美元的物流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换句话说,物流成本的总量中也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贡献。

织梦好,好织梦

因此,所谓物流市场规模就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交易的规模,而不是物流成本支出的宏观总量。

对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量和结构的测算,Armstrong&Associates咨询服务公司的研究是比较权威的,如表3所示。Delaney先生也是直接引用其结论。

*

资料来源:10thWho’sWhoInLogistics?–Armstrong’sGuidetoThirdPartyLogisticsSerciceProviders,Armstrong&AssociatesInc.Stoughton,WI

该研究结论是基于对占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55%以上份额的38家核心样本企业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结果。

有关数据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填报名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简介》的调查问券的方式获取的。虽说是简介,但实际的内容要求却非常全面。包括公司背景,高管层人员,财务信息,资产状况(运输资产和仓储资产),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运输管理服务内容,仓储管理服务内容,国际化服务内容,其它3PL增值服务,客户群等。填报企业还可以随时进行有关数据的网上更新。

内容来自dedecms

顺便指出,该公司出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全——物流服务供应商指南》(Who’sWhoInLogistics?-Armstrong’sGuidetoThirdPartyLogisticsServiceProvider)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情况、服务能力特点、优劣势比较和重大事项分析的评估报告。2002年的第10版已经从2001年的102家企业增加到2002年的130家。所包含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球。

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测算,Mercer管理顾问公司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对我国8个行业的48个大型客户企业和至少24家知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以及8家大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问券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后,得出了200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约为400亿元人民币的结论(2002)。

五、行业物流成本水平的标杆测算

由于直接计算企业物流成本存在着现实的困难,同时企业的市场竞争又要求建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参照系,以便对其进行控制,所以,采用标杆管理的理念,通过对企业的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应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来推断经验性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就成为业界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显然,建立分行业或分产品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不仅在方法上可行,而且所给出的标杆数据会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比如,Establish咨询公司就是通过《物流成本和服务数据库调查》(LogisticsCostAndServiceDatabaseSurvey)来获取行业分析数据,进而给出分行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之标杆值的。如工业耐用品行业为7.7%;非耐用工业品行业为9.3%;非耐用消费品行业为7.6%;制药业为4.4%,等等(2000)。

迄今,该公司已经积累了包括30个行业,为期28年的基础数据。

为了鼓励企业参加调查,该公司承诺凡完成调查问券的企业都可以进入数据库,并获得一份保密的有关本行业的物流成本标杆报告。这就使得其物流成本数据库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分析测算的物流成本标杆值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

Establish咨询公司得出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企业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为7.65%,比2001年下降了近8%,是自1997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相应的成本结构如表4所示。同期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为7.36%,其成本结构如表5所示。

*

该公司还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公司的物流成本支出水平随着产品单位重量价值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公司年销售额规模的下降而上升。

从该公司2002年调查问券的结构来看并不复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公司业务性质:制造商还是批发商,所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耐用品还是非耐用品;

(2)、客户:是消费者还是工业用户,营业额,发货量,发货点数目,发货线路数,订单数,和存货单位数(SKUs),运费自付和客户支付的比例等;

(3)、物流总成本:包括:a.成品运输费用,包括从工厂和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一次运输,和送到客户的二次运输;b.成品仓储费用;c.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d.分销管理成本和e.成品存货持有成本(按平均存货价值的18%计算);

(4)、订货周期和成品的可得性,等。

综上所述,采用问券调查的方法来测算行业物流成本的支出水平,在理论和方法均合理的情况下,还要有长期持续一致的跟踪和积累。只有跟踪积累才能发现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内容来自dedecms

六、重要的是趋势

我们仍以Delaney先生的美国物流研究年度报告为例。

Delaney先生对物流成本总量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确定了物流成本总量与当年GDP的比例关系,而且在于他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的跟踪研究。相应的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198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成本

占GDP比重关系——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的变化趋势图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已经超出本文的范畴,故这里不准备展开对这张图的详细讨论。但根据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图,我们不难看出:自1981年以来,美国的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导致物流成本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存货持有成本(ICC)。所以,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存货水平的控制。实际上,他所编纂的2001年美国物流年度报告的主标题就是《高度的保持对存货的好奇心》(UnderstandingInventory–StayCurious)。

七、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

无论如何,物流成本研究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立场来看,物流成本的研究是为了进行物流服务营销。事实上,客户企业购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首先还是从节约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向客户展示其物流服务的效果呢?

根据Heskett教授等关于所有的物流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的观点,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基于Alford-Bangs公式的物流成本节约效果测算模型,以期进一步拓展我们物流成本研究的思路(SRIInternational,2002)。

SRI国际研究所为了计算FedEx的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节约的贡献,首先根据Alford-Bangs公式,测算其存货持有成本费率。

该公司认为:物流管理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FedEx所递送的货品或包裹都是客户企业的存货。由于FedEx的快速运输,以及定时和“门到门”的服务,缩短了这些存货的在途时间。因此,相对于那些非快递的、非定时的和非门到门的运送方式来说,FedEx为客户节约了物流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这些在途存货的持有成本仍然服从Alford-Bangs模型。

根据使用FedEx快递业务的客户基本特点,该公司根据美国产业分类标准(StandardIndustryClasscification)将FedEx从1993~2000财政年度的运送业务数据分成高技术产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两大类,同时还认为,高技术企业产品因为过时特别快和物流运作条件要求高,其存货持有成本应明显高于一般企业产品。据此,该公司建立了这两类企业物品递送的存货持有成本结构,如表6所示。所节约的时间如表7所示。

*

由此获得使用FedEx快递服务企业的存货持有成本节约公式为:

FedEx为客户节约的存货持有成本=

包裹的价值x(存货持有成本÷365)

x使用FedEx服务所节约的时间

据此,SRI计算出在2000财年,FedEx为其美国的客户节约的存

货持有成本价值2.68亿美元,为出口客户节约物流成本5700万美元。自1993年到2000年,FedEx累计为国内客户节约物流成本11亿美元,相应的为美国出口的物流运作节约成本2.56亿美元。

在数码物流的时代就是要用数字语言来说话。

本文来自织梦

八、我们需要行动

1、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要获取这一资源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知识化的提炼。相对而言,一次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对一次数据或二手资料的进一步细化的处理、分析和判断。所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际上是知识的不对称问题。所以,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不仅要掌握调查统计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背景知识。

2、我们需要中国的物流成本指数。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在宏观总量的层面上,还是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上,重要的不在于时间断面的数据测算是不是那么精确,而在于历史过程数据测算的口径和方法是不是能够保持一致,在于所获得的数据是不是具有可比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流成本都实施有效的控制。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精确的成本测定或分配。所以,有关物流成本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趋势比其在某个时点上的绝对值更有价值。

3、尽快建立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的参考标准。主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企业运输成本的确认和会计科目单列。二是统一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原则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变革——建立以预算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显然,我国企业目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广泛展开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行“购销分离”和“运销分离”变革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在这个事关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问题上,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关各方应尽快建立协调机制,设计统计框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测算方法,研究数据挖掘和组织实施物流行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要等纳入政府统计序列以后再做,或者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去做。

4、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信息体系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和参照国际标准颁布了新的《国家经济行业分类》(2002)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参照Delaney先生的方法来测算我国物流成本总量和编制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并以此为参照系,充分利用现行统计体系和信息系统资源,

反向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体系的数据结构及其与物流管理基础数据的接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数据剥离、补充专项调查统计和分析测算解决方案。该项工作的展开应当有经济学家和经济统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直接参与。

5、选定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的方法来获得行业物流成本的标杆数据。这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获得各种有关物流服务市场发展变化的即时数据提供了很方便的工具。政府部门和企业应积极资助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期刊杂志,咨询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开展对物流管理服务市场的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此外,也要创造条件展开与国外咨询机构等的合作。织梦好,好织梦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由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已经展示了良好的效果。即将出版的由国家经贸委和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2002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将为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提供更加翔实和全面的研究资料。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纂的《中国物流企业名录2001-2002》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市场调查报告,并且为进一步的分类调查或深度分析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其价值不可低估。

第7篇: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实际上,零售门市的形象是给顾客的第一个印象,影响门市形象的要素包含了公司形象,门市整体视觉感受、产品品类、广告与促销活动、经验与口碑、以及人潮流动。零售门市相较于其它服务业的最大挑战在于消费者平时尚未有购买需求时,随时有机会路过零售门市获得对该门市的第一印象,在绝大多数未进入到门市内参观商品的情形下,门口的橱窗浏览或是路过的视觉印象,往往会造成消费者对于该零售门市的刻板印象。当消费者产生购买需求的时间到来,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印象中觉得不错的零售门市,然后直接前往参观选购。也就是说,零售门市必须随时随地掌握住消费者的心中占有率(Mind Share),不能因为消费者目前没有购买需求或是消费金额不高而忽略对于消费者的照顾与满意度。

在竞争惨烈的现代经营环境里,品类管理(Category Management)对于刺激消费、加速产品流动、增加品牌和零售门市的竞争力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按照定义,品类管理是指“消费品制造商,零售商以品类为营运单元的管理流程,通过消费者研究,以资料为基础,对一个品类做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决策思维。”这个定义的范围包括:了解顾客需要,提高顾客需求,确保适当的货品,在适当的时候,放置在适当的地点,并且以顾客接受的价钱销售等等。品类是指购物者认为是相关联的或可以相互替代的,易于一起管理的一类产品。定义品类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为核心,同时适当考虑零售商管理方面的需要。简单来说,拥有符合顾客需求的完整品类,将有助于零售门市掌握顾客的忠诚度与互动频率。

据统计,高效率的品类管理能够使得门市的销售额和毛利提高10%到15%,使得库存周转速度提高10%到15%。高效率的品类管理指的是,产品组合的目标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降低产品的重复性。所谓重复性产品,是指功能及卖点类似、市场占有率低、生意贡献小、占据资源的产品,亦称同质化产品。所谓多样性产品,是指能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全面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根据Cannondale Associates最近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品牌制造商和零售门市对于品类管理都相当重视。并且,被调查的厂商和零售门市都表示。他们都将是否重视品类管理作为评估对方营销表现,和挑选合作企业的重要标准之

从产品中心到消费者中心

过去零售商和生产商的品类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企业所掌握的资料大多数为出货量、销售点数据,因此,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销售量、单店销售额、某种产品型号的销售额等。这种以产品为中心的品类管理结果是,一个在初期表现很好的品类往往后期销量并不理想,因为以产品为中心的品类管理往往会让企业做出针对所有消费者的解决方案,或者是只考虑单品利润而忽略顾客忠诚度,使得产品的回收报酬受到了限制。

传统的品类管理方法是根据产品销售的一些历史资料和资料来预测未来的销售额和销售潜力,而新的品类管理方法主要是依据消费者实际的购买偏好和购买行为来预测潜在的销售增长,因此能够发现更多的新的利润来源。

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购物者的思维过程是有一个序列的,我们将其称为购物者购买决策树。但对购物者的调查表明,74%的购物者会先考虑品牌,后考虑功能:只不同的品牌会有小同的购买决策树。为确保品类定义能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群的需求,可以将所选择的产品按购买决策树的内容进行分类,以检查是否在每一个需求点都有适合的产品,购买决策树不仅影响产品的定义,其各需求的排列顺序同时还会影响到产品的陈列。

不仅如此,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类管理更加注重按照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和购买行为来进行细分,并且将这种细分与零售店铺的细分和选择结合起来。相较起传统的品类管理方法,这种新的方法更加便于企业降低库存,投资回报更加可观。

顾客导向的品类管理

品类角色是品类管理的灵魂,它会影响零售门市对于该品类商品的资源投入以及相关的门市行销活动,包括占地面积、商品陈列数量、陈列位置、促销策略等。然而多数零售门市都是靠直觉来确定店内的品类角色。或简单地根据销售额排名来决定,难免会产生偏差。顾客导向的品类管理必须以数据为依据,从品类对消费者的重要性、品类对门市的重要性、品类对市场的重要性多角度思考才完整。

特定零售门市要了解品类对于自己顾客的重要性,可以参考客户关系管理的RFM分析模式。RFM模型是美国数据库营销研究所阿瑟・修斯的研究结果,R(Recency)表示离客户最近一次购买的时间有多久,F(Frequency)表示客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购买的次数,M(Monetary)表示客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购买的份额。

RFM模型是在不需要复杂的数据挖掘技术前提下,对客户分类的方法。也常用于监测客户消费行为异动、防范重要客户流失等方面,同时该模式可以用来提高顾客的交易次数,分析顾客是否流失及其原因;根据RFM模型了解客户差异。

R:调查顾客最近一次消费的时间

最近一次消费是指上次购买的时刻――顾客上一次是何时来门市消费、上一次出现需要售后服务是什么时间,也就是多久顾客没有上门或失去联系了。当顾客间隔一段很长的时间不再有任何消费纪录,客观上已经隐含着你失去了一位顾客。许多银行号称信用卡会员40万人,但是实际上仍持续使用的顾客多半只有一半甚至更低。

F:调查顾客的消费频率

消费频率是顾客在限定的期间内所购买的次数。我们可以说最经常购买的顾客,也是满意度最高的顾客。如果相信品牌及商店忠诚度,最常购买的消费者,忠诚度也就最高。

M:调查顾客的消费金额

消费金额是所有顾客价值分析的支柱,也可以验证“柏拉图法则”(Pareto’sLaw)――公司80%的收入来自20%的顾客。它显示出排名前10%的顾客所花费的金额比下一个等级者多出至少2倍,占公司所有营业额的40%以上。

品类对购物者的重要性是指购物者对该品类产品的需求程度,该品类是每日必需品,还是偶尔购买的产品呢?如果是每日必需品,其单价可能不高,但购物者有可能每天到商店来,其经营好坏很可能还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整个商店的看法。因此,衡量品类对购物者重要性的指针是购物频率,也就是会直接影响到RFM模型中的R和F数据。购物频率最高,品类对购物者越重要。

品类对门市的重要性是指该品类在门市的贡献度,包括销售额贡献和利润贡献,以及顾客到店流动率。门市大多数都会偏重销售额和利润做为衡量重要性的指针,分别给予不同权重计算出重要性的排名。但是千万别忘记零售门市也需要销售数量高但利润贡献相较低的品类,以吸引提升顾客进入门市的频率,进一步创造潜在的销售机会或是进阶销售的机会。例如当一位新顾客进入门市购买隐形眼镜药水的时候,可能可以创造出太阳眼镜或传统眼睛的生意机会。

第8篇: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企业;价格行为;“囚徒困境”;“智猪博弈”

作为社会生产资料和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企业的价格行为是影响物价水平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分析物价水平上涨的调控措施应当从分析企业价格行为出发。

一、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分析

(一)原材料价格

2009年下半年起,国内市场上钢铁、棉花、橡胶等多种原材料的价格开始呈现上涨趋势。之后,涨价潮愈演愈烈,各类原材料价格都全线飙升,农副产品原材料、纺织原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价格涨幅处于领跑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企业原材料价格从2009年12月起,连续18个月呈正增长。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推动着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也呈现近乎同步的增长。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提高了生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使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二)人工成本

伴随着许多产业的西迁内移,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上升,“用工荒”问题逐步在全国范围内突显。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中国正式步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紧缺。再加上高行的通货膨胀率推升居民的生活成本,也倒逼工人工资的提升。在多种压力下,企业纷纷开出高工资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工人,一些企业甚至将工资标准提高到了往年的3倍。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的《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94.2%的被调查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较去年末上升,5.4%认为基本持平,仅有0.4%认为下降。同时报告还显示,有72.5%的被调查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上涨问题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主要困难。而且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9%,而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3%。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工资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呈两位数的大幅增长可以反映出企业用工成本的压力。

二、成本上升压力下的企业价格行为博弈分析

在原有价格水平上,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企业不得不重新核算单位成本,选择和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以应对成本上升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严峻考验。面临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企业通常有以下三种基本价格行为,即提高价格、内部消化和隐性涨价。内部消化是指企业没有将成本上涨的压力传给下游,而是维持原来价格不变,通过压缩自身利润空间来实现对高成本的消化,内部消化主要表现在竞争性较强的行业,比如衣着行业,即使在纺织类原材料价格增长率飙升到15.76%时,衣着类产品价格也只有1.80%的小幅上涨;隐形涨价是指企业虽然没有提高产品的名义价格,但是通过降低产品质量、调整产品规格等方式来变相实现产品实际价格的提高,最明显便是在副食品行业,“大包换小包”、“大瓶换小瓶”的报道屡见不鲜。显然,在成本上升压力下,不同企业表现不同,而相同行业内的企业往往“步调一致”。对于价格行为的行业性,做出如下分析。

假定(1),企业产品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仍有较高的替代性。

假定(2),市场中同规模的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政府政策待遇等相同。

(一)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智猪博弈”

在市场势力较为集中的行业,少部分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在综合竞争势力上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这些少部分企业在维护自身利益上的需求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更为迫切。比如此次涨价潮中的饮品、日化产品等,这些行业中有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这些行业中的带头企业都以提高价格或者隐性涨价的方式推高价格,之后提价便在全行业内进行。因而,企业呈现“智猪博弈”。

假定少部分大企业为一方,其他企业为另一方,假设任何一方主动提高价格,都要支付的成本为2,而等待的一方不需支付成本。假设全部行业从提高价格中获得的收益合计为10,而且如若大企业先提价,大小企业因为价格上升带来的收益比6:4;小企业先提价的情况下,大小企业因为价格上升带来的收益比为9:1;若两企业同时提价,则双方收益比为7:3。则支付矩阵中各选项表示了双方博弈的四种可能:(1)大企业与小企业同时提高价格,则大企业获得净收益是净收益是5(7-2),其他企业获得净收益为1(3-2);(2)大企业如果选择等待,小企业主动提价,则大企业获得净收益是9,小企业获得净收益为-1(1-2);(3)大企业主动提价而小企业等待,则大企业获得净利为4(6-2),小企业为4;(4)两方都选择等待,则双方都无法获利,即收益为0。因此,不论大企业采取何种价格行为,理性的小企业都会选择“跟随”。即在市场势力较为集中的行业,大企业的价格行为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个行业的价格行为。

(二)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囚徒困境”博弈

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市场力量分散,每个企业都临着产品价格的两难,即企业或者承受成本上涨的压力,或者面临提高价格的成本(销售量的下降带来的损失)。如果提高价格的收益要大于相应的成本,那么提高价格是一个占优策略。但是在现实中不难发现,竞争市场中企业往往因为市场力量分散、不可能合作而选择承受价格上升的压力,维持价格不变。比如在此次涨价潮中,纺织、家电、汽车等行业中的企业几乎都没有将高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纷纷选择内部消化,通过革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来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而在市场势力较为集中的行业中,小企业由于跟随大企业因而是被动的接受市场价格,因而不是分析的重点。大企业之间较为容易取得协同行为,因而常常出现集体涨价的现象。这时,企业面临的是“囚徒困境”博弈。

假定企业1和企业2维持现状,不提价的成本为8(不提高价格,便会继续承受成本上升的压力)。提高价格成本分两种情况,一是企业1和企业2只有其中一个提价,则提价的那方将独自承担价格上涨的成本,假定为7;二是企业1和企业2都提高价格,则提价成本可以分摊,假定各自需承担提价成本为3(因为规模较大的价格上升带来相对较少的销售量的下降)。提高价格收益也分两种,一是企业1和企业2只有一个提价,则提价的企业可以获得收益为4,不提高价格的国家可以获得收益为3(因为企业1市场份额减少而自身份额扩大而取得的收益);二是两者都提价,则双方从中都可以获得获得收益为4。支付矩阵中个选项表示了两方博弈的最终结果:(1)双方都不提高价格,则两个企业的净收益均为-8;(2)企业1选择提价,其收益为-11(-8-7+4),企业2选择不提价,其收益为-5(-8+3);(3)企业1选择不提价,其收益为-5(-8+3),企业2选择提价,其收益为-11(-8-8+4);(4)企业1与企业2都提价,则其收益均为-7(-8-3+4)。因而,在竞争压力较大是,企业之间没有合作的前提,各企业的博弈结果都是不提高价格。在较为容易达成合作时,理性的企业会选择形成价格联盟,共同提高价格取得收益。

三、企业价格行为博弈对抑制物价上涨的启示

(一)鼓励竞争

充分鼓励自由竞争,不仅可以增加囚徒困境中的奖励机制,增强背叛也即不提价的吸引力,也可以分散市场力量,减少串谋涨价的可能,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同时,激烈的产品间的竞争也可以可以增加社会产品供给,减少企业提价的激励,拉低价格水平,稳定产品价格。鼓励自由竞争,发展民营经济,促使企业不断革新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控制单位成本、压低产品价格,有利于居民生活福利的提高。

(二)转变企业发展模式

在产业优化升级大背景下,产业转型是企业在长期内保持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思路。一方面加大高科技设备的投入,促进企业由劳动力密集生产模式向技术密集的自动化生产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促进创新与研发,优化产品结构。同质化、低价位、低档次的产品与服务不能保障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有不断研发与创新,推出特色化、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企业的涨价压力,维持物价稳定。

(三)规范市场秩序

一方面规范企业的行为,尤其是市场势力集中行业中的大企业的行为,减少其串谋涨价,有利于控制全行业的价格行为,维护整个行业产品的价格稳定。另一方面规范产品规格,加强监督管理,抑制隐性涨价。目前我国在产品规格标准方面尚处于空白状态,这为商家隐性涨价提供了活动空间。必须制定产品规格标准、加强监督管理,以抑制隐性涨价、规范市场秩序,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

四、结束语

此轮通货膨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企业价格行为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除货币政策工具之外的思路来解决物价过快上涨的问题,并且有利于物价水平长期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曼昆.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8-104

[2]易宪容.治过高通货膨胀要对症下药.华夏时报,2008年3月15日第027版

[3]徐梓.厉以宁常委:竭力避免滞胀,稳定通胀预期[N].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23日第A01版

[4]陈克新.目前涨价的首要原因是什么?[N].现代物流报,2010年12月6日第B02版

[5]徐丽艳.企业三招破解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企业报,2010年9月20日第001版

作者简介:

第9篇:消费品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In September, China auto market sales reached 2024800, 21.6% growth compared to August and the year on year growth was 2.1%. The total sales of first 9 months were 17056500, with a year on year growth of 0.3%.

9月份我国汽车工业市场销量,一改前5个月的低迷状态,开始出现了小幅增长,同时环比正增长。9月份狭义乘用车环比增长了24.2%。尽管轿车与去年相比依然负增长11%、MPV负增长4.2%,但依仗SUV 62.7%的高增长,狭义乘用车同比出现正增长6.1%。1~9月累计增长了4.9%。事实上,这种势头向好的趋势在8月份已经显示,其预示着乘用车的销售前景正在向好。

经济发展前景足以支持刚需的延续

汽车工业产销数增跌往往与整体国民经济走势密切相关,更与其中的投资增长率相关。商用车尤其为如此。今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不搞欧洲和日本正在进行中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国已基本结束),而更强调结构调整,从改革中获取红利,并且心甘情愿地承受7%增长率所带来的承重压力。但改革红利释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像于2009年4万亿投入所取得的市场效果。

但乘用车作为我国居民的刚性需求性质并未改变,无论是以全国人口为基准的千人保有量,或是以城镇居民人数为基准千人保有量,都分别低于全球平均数,或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仍具有内在的发展潜力。

最近在访美前夕,17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方工商代表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实际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结果。中国经济仍然拥有巨大的潜能、回旋余地和内在刚性,完全有条件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因此,对汽车市场的前景应抱有足够的信心。

另外,在轿车市场负增长8.9%的情况下,有一个出人意料之外的统计数据,即1~8月的豪华车(包括进口)市场走势从8月开始呈反弹状态,环比上升6.7个百分点,同比上涨4%,累计销量116.3万辆,实属难能可贵。在福布斯《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中,中国目前大众富裕阶层人数达到1528万人,共拥有114.5万亿可投资资产总额。这部分人收入相对稳定,人数也逐年增长,他们是豪华车市场消费的最主要人群。实际上,富裕阶层的流失K不如传说中那未严重。这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可期有密切关系。

9月16日,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世界汽车组织(OICA)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消费者依然在整体上看好汽车业的发展。该调查由TNS索福瑞公司在占全球汽车销量份额76%的中、美、日、德、巴西等18个国家和地区展开。调查显示,汽车工业的“声望指数”为59,高于普通消费品行业的52,但低于IT行业和旅游业的62和60。受访者中的57%无法想象脱离汽车的生活;65%的受访者认为拥有私家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60%的受访者认为汽车是最高效的出行方式。从以上这个侧面可以认为汽车还将持续成为各国人民的刚需。

具体而言,当前促进新车销售方面还有很多有利因素。在今年第四季度,随着国Ⅰ排放标准的黄标车在国内许多城市的城区被禁行,因此一大批旧车更新将带动车市的提振。今年黄标车淘汰任务尚有40%未完成,计有47万辆将在第4季度内淘汰。从明年开始,国内一些城市还将陆续对国II排放标准的老旧汽车采取程度不同的限行政策,这也会带来汽车市场更新换代的推动力。从2004年7月1日实行国II排放汽车标准,到2007年7月1日开始实行国III标准之间,共生产了1996万辆汽车,其中仅轿车就有1300万辆。

更为重要的是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议中,关于汽车的三项政策措施:一是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二是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快淘汰营运黄标车。

这些政策措施简直就是2009年“汽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的2015版!当时就在这项“振兴规划”支持下,销量突破1千万辆并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5年过去了,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超过了2300万辆。今年S着第四季度开始执行这项政策,如果再加上节能汽车的3000元补贴的组合拳,其国家优惠补贴不可谓不大矣!

另外,三季度末和四季度国内仅开工的铁路项目投资就达1万亿元。另外还有许多其它项目投资,包括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及电动车都将纳入稳增长重大工程的项目包。股市趋稳也正成为汽车销售的正面因素。那么,今明两年的销量前景如何?可以做个“梦”了吧!

领潮流者得天下之SUV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SUV作为一个新兴的车种,在汽车市场中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车型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只是称其为吉普,使用者主要是部队、野外勘测、工程建设、油田矿山开发等等单位使用。还有就是一些县团级单位领导买上海牌轿车不够资格,就只能用北京212吉普。

后来到了90年代,随着需求水平和汽车设计、制造技术的提升,从北美传来了一个新概念车型MPV、SUV。其中SUV(Sport Utility Vehicle)就是运动型多用途车,或称运动型多功能车。其功能无非是增加了轿车的舒适性,用途增加了野外旅游而已。国内市场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概念。于是切诺基吉普也就摇身一变归化到了SUV的类别中,进口的三菱帕杰罗、日产奇骏等等都变称SUV。

但在当初国内市场SUV的膨胀算是缓慢的,一来是国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初期消费者还只认为轿车能撑面子;另一方面SUV的品种较少,也比较耗油。但到了最近几年,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SUV大量采用两驱形式,且油价一直走低,自驾游成为新潮,SUV市场逐渐成熟,已成后来居上之势。

从今年4~9月的乘用车市场份额来看,SUV呈逐月上升的趋势。4月25.4%、5月26.08%、6月30.46%、7月31.75%、8月32.8%、9月34.1%。5个月之内,SUV市场份额增加了7.4个百分点。

从市场增速来看,今年1~9月,在狭义乘用车仅为4.9%的低速情况下,SUV增速达到了48.8%,而与此同时轿车却呈现-9.2%的减速,反差如此之大,充分映证了SUV的发展潮流。

其实,国内SUV与美国汽车市场相似度极高。1~9月美国轿车市场同比下滑了2.1%,但轻卡(SUV、MPV、Pickup)市场同比增长了11.5%。其市场份额为包括轿车在内轻型汽车的55.56%。这其中主要贡献者就是SUV。

SUV的逆势增长引起了国内企业纷纷开发投入。这就是“顺市场潮流者昌”原则的体现。其中吉利汽车已经公开承认此前对SUV重视不够,因此要加紧布局上市。观致汽车作为一个汽车后来者,近年来销量一直低迷,但及时开发投入了SUV产品,情况有了初步改善,为提振观致销量作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8月份上市的31款车型之中,SUV有18款,占了58%,而轿车新款仅为8款,只占上市新车的25.8%。其余为MPV 16.2%。

随着2016年1月1日将启动第四阶段燃油消耗限值标准,企业平均油耗限值将执行5.0L/100km的标准,此时,如果一味地开发传统SUV将要拖企业达标的后腿,因此必须抓紧时间规划开发新能源SUV。在这方面比亚迪是先导者。PHEV唐已率先上市,抢得了先机。传统SUV大户长城汽车业宣布将投巨资168亿开发包括“三电”、智能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上汽宣布明年10月将上市PHEV SUV。北汽新能源也将投放 EV SUV等等。尽管他们的动作都大大落后于比亚迪,但能反应过来还是好的。

未来汽车市场趋势SUV、MPV等将与轿车平分秋色,因此必须顺势而动。得潮流者得天下。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跨界车型(Crossover)的市场需求动向,譬如SUP(Sport Utility Pickup)运动型多用途皮卡等等,不但产品创新,还要概念创新,从而掌握市场的先发优势。

成长中的中国品牌和新能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称9月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中有两大亮点:一是中国品牌乘用车;二是新能源汽车。

这个评价毫不为过。在乘用车产销连续几个月下降的趋势中,唯中国品牌乘用车的销量和市场份额保持增长,这实属难能可贵。9月份其销量为69.86万辆,同比增长6.9%。市场份额达39.9%,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1~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595.03万辆,同比增长11.7%,市场份额达40.9%,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在中国品牌乘用车中又以长安、长城、吉利、上汽通用五菱等既有20万辆上的规模(1~9月合计),9月份又有15%以上的两位数增长的企业为排头兵。而在这些企业中又各具特色,如长安是以小型车为特色,长城SUV独占鳌头、吉利则以轿车为其主打产品、上汽通用五菱则雄踞MPV细分市场。

从长远来看,中国品牌应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这在全球汽车工业发达国家都是如此,概无例外。这个任务对于自主企业而言,任重而道远但却无可回避。

第二个亮点是新能源汽车。虽然目前销量比以前有数倍的增加,1~9月销售136733辆,同比增长2.7倍,但毕竟绝对值还很低,占全部汽车的总销量还不到1%。然而新能源汽车却是一个方向。“中国制造2025”中有关汽车工业的规划指出,到2025年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300万辆,占国内全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80%。因此,这是一个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领域。现在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传来利好消息,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限购、限行,因此各大城市的新能源牌照仍将继续发放。理论上讲,也不得通过摇号来限购。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车辆更新和公交车新增和更新都要求按一定比例进行,否则将扣减地区公交部门的燃油和运营补贴。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注重点不是什么同比增长了几倍,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