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关于春节的介绍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 关于大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方圣诞节相比,您更喜欢哪一个?
A春节 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文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部分 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非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非常了解春节的来历,而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 B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 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十晚上还是会进行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比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一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选)
A手机短信 B打电话 C上网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问候 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里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这些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会面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比,现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种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 存在问题
3.1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5参考资料
初中调查报告格式一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
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初中调查报告格式二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我作了调查。
调查时间:2019年4月15日晚。地点:家庭网络。调查对象: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情况。调查结果:
1、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的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以学分制为主线,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以评估为契机,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
创新思维求真务实——建立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体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我院师德师风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浅析网络防火墙技术
浅谈黔东南州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认真学习新《规定》着力推进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柑桔产业化的调查与分析——贵州省从江县柑桔产业化调查
式与开放式饮水对种鸡生产效果比较试验
清热祛湿健脾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5例
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
医学高职药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实验室管理探讨
搞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学生“森林调查”技能培养探讨
浅谈护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初探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浅析高校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统一
高职大学生焦虑量表的编制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后进生问题研究
“三功一心”——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院校保卫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苗药榜梗边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及毒性试验观察
试述桑蚕产业发展前景与高效种桑养蚕技术
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探微
孔子的生命美学思想浅探
谈美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我院开展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普查活动
回归学校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浅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盘轴滚边绣工艺初探
传统文化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及其原因浅析
《论语》中的“和谐”思想之析
新时期社会历史批评转型概说
云南省红河州借胡村居住民俗调查报告
浅谈果树繁殖材料的采集和保存
论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公共关系教学策略探析
附加疑问句用法的几个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
例谈平面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求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诊断知识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诊断学基础体格检查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我校162名学生刷牙知识调查报告
兔手术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工程系简介
油菜硼肥肥效研究
杂交玉米育苗方法试验初报
浅谈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的临床应用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头疼88例病症的体会
论《云兴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
云南昭通端公戏研究综述
唐朝与南诏对峙时期的昭通政区
简评《大救驾》在创作上的得与失
民国时期滇东北彝族上层的民族意识
线性代数在逻辑推理中的运用
云南昭通苗族服饰造型特色解析
浅谈泰国华人小小说中的潮汕文化
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分类研究Pell方程
先秦时期昭通与巴蜀的历史联系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试论昭通四筒鼓舞的保护与开发
昭通市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及分析
论刘平勇农村题材小说主题选点突破的多元性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要
昭通市电力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之关系研究
沉重的祭品——曹七巧悲剧内涵再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朗读——语文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齐民要术》个体量词使用特点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柴胡中丁香酚的含量
试论抢救滇东北彝族上层史学资料的必要性
卡明斯“inJust-”中的视听效果
文学翻译与思想表达的前景化
试论部首分析法在汉字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蚩尤问题研究综述
浅谈非语言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从工业化视角研究云南新农村建设问题
发展滞后区域MIS开发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与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
浅论苏轼赋中的佛老思想
从浮力定律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善意谎言及其言后行为的语用分析
论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强化及其影响
论雷平阳诗歌的底层叙事
文以情变:沈约文学思想之关键
储光羲与陶渊明田园诗之比较
从文化移入谈云南杂居回族的民族认同
昭通汉族民歌的衬词特点
江西诗派诗歌所代表的宋诗的理性特征探源
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爱情悲剧
从文化移入谈云南杂居回族的民族认同
哥特式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点
没落的斗士——郁达夫颓废思想的剖析
昭通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师范院校校风建设原则初探
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的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重要内容;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73-01
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1.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
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然而,许多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正逐渐丢失了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言谈举止上,都有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表现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愤世嫉俗、无病、为赋新词强说愁等特征。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英文、火星文、网络语言,甚至是自己生造出来的一些词语,在思想上故意剑走偏锋,以走极端来表现自己的创造性。体现自己的创造性无可厚非,我们也想把"中国制造"改成"中国创造",但我们不能因此丢失自己的传统。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虽然仁义、希望、进取、豪壮、一切事无不可为等气质都在当代青年身上依稀可见,但是他们身上缺乏中国的传统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味在他们身上淡不可闻。北京市一所中学的调查表明,在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中,有69%的学生选择和各学科有关的教辅资料,20%的学生选择了动漫及一些畅销书籍,只有9%的学生选择经典名著,而且在选择经典名著的学生中也有超过60%的学生是由于教师的推荐。
中国的传统文化哪里去了?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远的方面来说,的一大要义是对传统的反叛。在当时,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力量;从近的方面来说,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体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历史被戏说,宫廷剧盛行,娱乐大众的节目收视率最高,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低俗化、低劣化。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校园,同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枯燥无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语文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传承文化应有的功能。
2.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裂。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生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的平台。
2.1 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2.2 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3 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中国的语言文字也是如此,"小桥流水人家"由三个简单的名词组合成了江南的绝美景色:流水潺潺、青石板、白墙黑瓦、吴侬软语、莺飞燕舞。所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并让他们感悟其中的意境,是教师的职责。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把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中,如秋风起了,"无锡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星期五了,"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星期六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痛快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忧愁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浪费时,劝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念物力维艰";豪放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难事,教师要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学生就能纠正在阅读写作过程中背离传统文化的倾向,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赵咏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中国科教创新杂志,2014年第9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 德育课程; 对接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 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 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③ 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④ 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转贴于
XX春节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XX年春节将至,在这个传统而又重大的节日里,喜欢热闹、喜庆的家乡人民会选择怎样的方式“过大年”呢?他们的年夜饭会在哪里吃?哪些消费领域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今年的“黄金周”是否依然金光灿烂?孩子们的消费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有人说:“这一年的辛劳赚来的钱,正是为了欢渡春节。”所以也就是说,这是一年中花钱最多的一次节庆。于是,趁势我就春节消费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消费投向在哪里?
在调查中,大人们的消费投向可谓五花八门,各种方式都在选择之列。不过,购置衣服以微弱票数胜出。其次是餐饮,再次是送礼,接下来还有文化娱乐、压岁钱、购置日用品、旅游等。
1、新年就要穿新衣
春节期间购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节日期间的首选。在一家公司上班表姐告诉我,她们这些职业女性因为工作关系平常难得凑在一块,刚好利用休假时光快快乐乐地逛街购物。据了解,有表姐这样想法的大有人在。一些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平常都是没有充足的时间逛街购物,春节的休假正好可以弥补。一位平常只在家围着老公、孩子干家务的阿姨说,“往常在家里就是围着灶台、洗衣机转,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现在他们都休假了,我也要放松放松,买几件称心的衣服好好地打扮打扮自己。” 另外,给爱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节女士们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
2、 民以食为天 对很多人来说,春节活动基本上围绕吃进行。
家乡人春节期间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钱呢?世纪联华的一位收银员告诉我,大概在节前20多天,超市就进入销售高峰,顾客一次购物花费大多在200元至600元之间,有不少还上了千元,卖出去的东西绝大部分是食品。“有一次,一个五口之家买了1000多元的食品,装了好几辆手推车,他们的孩子还吵着说不够呢。”收银员笑着说。 在购买食品方面,我了解到,有以下几种食品几乎成为了家家必备的。有各类小食品、糖果、瓜子、饮料、葡萄酒。但是除了葡萄酒所占花销较大,约达到六七十元外,其余各项基本在三四十元左右。
餐饮消费也是家乡人民春节的一大消费支出之一。对多数人来说,春节期间走亲串友是常情,既然是走亲访友那就免不了吃吃喝喝,我从家附近的一些酒楼了解到,今年春节从三十到正月初五的酒席早20天前甚至更早就被预定一空。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告诉我,在他们这预定酒席的平均消费大多为六七百元,有些还超过千元。“民以食为天嘛,何况还是过节呢。”
在酒店消费的市民大多是图个方便,不愿亲自下厨,但也有不少人为追求家庭气氛,在家里设宴招待亲友的。家住红星小区的王先生说,“大过年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不就是图个开心嘛,犯不着上酒店花那冤枉钱。”
3、 送礼开销过大 亲戚朋友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礼。如今,送礼已经成了过年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吃的支出。我对运河小区的一些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过年的人情消费最多超过5000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这其中包括给亲朋好友的礼品、礼金,给孩子的压岁钱等。
一位吴先生说,一年只过一次年,亲戚朋友间总要是要走动一下的,又不能空着手去,现在的人品位高了,送低档的东西显得寒酸,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就不能少于200元。粗粗算一下,春节期间送礼的钱就达到XX多元。 其实,春节人情消费的增加只是一个缩影,不仅是春节,就是平时,人情类的消费也占了人们消费中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一项很主要的消费。
随着家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上档升级,礼金数额水涨船高。人情类消费的增加也成很多人的沉重负担。一位去年春节期间人情类消费达到3000多元的李先生无奈地对我说:“人情费超过了小孩学费,面对众多的人情费,我真的有点捉襟见肘。”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人们习惯将白酒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选择白酒送礼的家庭比率达69%,平均送礼金额中也是白酒最高达到143.94元。
4、快快乐乐春节游 近年来,春节游一直很火爆。我在市里的一些旅行社了解到,一些旅游线路基本排满。在春秋旅行社报表上,大年初一和初二的海南游已“满座”,而前来咨询的市民仍是络绎不绝。
“如果天气晴好的话,外出旅游的人还会多些呢。”一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我。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节是个团圆的的日子,也是游玩的日子,一位熊先说:“我挺喜欢旅游的,但不知道春节期间天气怎样,如果天气不是很坏,带着亲戚朋友一起自驾游也是件快乐的事。”
调查显示,在旅游形式上,57%的人选择随团出游,43%的人选择自助旅游。在地点上,广东、厦门、深圳、云南等气候宜人的南方和气候相对寒冷的北方城市(如哈尔滨、长春等)最受欢迎。在境外游方面,香港仍是许多人的首选。
二、春节的疑问
1、春节打算在哪过?
相对于“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调查显示春节是最深人关注的节日。在被采访者中,83%的人认为,在所有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须要过的一个节日。53%的被采访者表示要在家度过春节,16%的被采访者表示要以旅游的方式度过春节,27%的被采访者表示要以走亲访友的方式度过春节,有4%的被采访者称,他们会以知识充电或健身的方式度过春节。
2、年夜饭在哪里吃?
关于今年的年夜饭,62%的被采访者表示要在家里吃,38%的被采访者表示会选择近几年流行的方式,在酒店里享受店家推出的年夜大餐。在饭店里吃年夜
饭,48%的消费者预计消费在1000元以下,21%的消费者预计消费在1000~XX元,13%的消费者预计消费XX~3000元,有8%的消费者称,他们的预计消费在3000~5000元,有10%的消费者打算在年夜饭这一项上花费5000元以上。 我在我市一些三星级大酒店了解到,酒店推出的1666元、2888元的年夜饭在除夕之前约十天就被订购一空,且比去年预定量要多出10%。而“豪华级”的6666元、8888元年夜饭的预定量较比前几年有所下降。这说明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改变的同时,已经初步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不再刻意追求“天价”带来的那份虚荣,而是选择过一个富裕而不浪费的春节。
3、春节应当怎样过?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而如今那浓浓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在对待春节的态度上,有63%的人认为现在春节年味太淡,缺少传统文化,希望能过一个传统型的春节,16%的人认为现在的春节简单轻松,比传统春节要好,据我了解,这么认为的大多数位年轻人,另有21%被采访者认为现在的春节和“五一”“十一”长假没有什么两样。 我市今年举行的“运河之都”文化庙会,集民俗风貌、文化演出、传统小吃、特色饰物于一体,成为百姓过年消费的一大去处,也是今年市民欢度春节的方式之一。在庙会上我了解到,百姓对这种过年的方式十分满意,认为这种在城市里少见的庙会不仅让人了解到本地的传统文化,还使这个春节变得年味浓浓,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让他们真正了解春节传统的渠道。在城市里举行庙会,不仅拉进了城乡间的距离,更为市民提供了消费好去处,也给更多的商家带来商机。
4、过年送礼送什么?
69%的被访者表示春节送礼会选择白酒,27%的被访者表示会选择一些保健品送亲友,极少数被访者表示会选择其他有意义或对方真正需要的礼品。由此可以看出,春节送礼还是停留在送传统礼品上,并没有深入实际的考虑。
5、 压岁钱该怎样花?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压岁钱也是越来越多。那么,这些交到孩子手里的钱,是怎样花的呢?我在家附近的第八中学对初中学生作了调查。调查发现,近八成中学生的压岁钱在800元左右,超过1000元的和低于500元的在少数,极少数的学生压岁钱在1500元左右。他们的压岁钱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用压岁钱上网,买游戏卡,为自己添置新衣服及饰物,买平时就喜欢的图书,购买高档文具,请同学一起去吃肯德基、德克士等洋快餐。 调查中,很少有学生提出会把压岁钱捐给希望工程或贫困家庭,但经我提醒,有不少学生表示会考虑这么做。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学生平时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中学生春节期间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每月的消费大多数都是有规定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习惯随时向父母要,而这些同学的零用钱一般都比有规定每月零用钱的同学多,每月零用钱在100—200元的占很大比例,200元以上的同学也有很多。
据调查分析,在每月零用钱的分配中,用于书籍的一般都在50元左右,用于学习用品的一般都在20—50元,而在零食方面每月支出约50—100元,但也有37%的中学生超过100甚至200元,另外音像制品的消费为20—50元,对于同学朋友生日时送的礼物,大多数同学都认为50元左右比较合理。
从调查表、调查内容及情况分析,当今中学生的消费观有3大特点。
①、从每天的消费金额来看,大约是5—10元之间。
②、都比较注重音像制品的消费,如磁带vcd等等,在这方面,消费大约是每月20—100元左右,这个数字已经较大了,基本已远远超过了学习用品和书籍方面的消费。
③、在零食方面,每人每月大约有50—150元用于平时零食消费,而同学生日送礼的消费大约是50—100元之间。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却知之甚少。在对本校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呢?因此,我们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如《青花》一文介绍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民间瓷艺人的精神: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属,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著名瓷器青花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继而引发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比较完美的?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他坚强、乐观,关心国家的命运,敢于和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更要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事迹挖掘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让他们受到精神上的洗礼。透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似乎读了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祖国各地的风俗,回顾了祖国的历史。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两三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抑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地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演讲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原因;举措
一、中国大学生性教育的现状
"性"作为人类自身文明发展史上的永恒课题,到了教育领域却成了最敏感和忌讳的一个词。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时代的浪潮不仅带来了科技生活的全面革新,同时也让埋藏已久的性教育问题重新聚焦在镁光灯下。跟随改革开放之风到来的西方解放思潮,与中国传统"禁欲文化"的激烈撞击,让无数人摇摆于困惑与矛盾中,而作为社会发展先驱力量的大学生更是首当其冲。[1]一项由杰士邦公司(安全套生产行业领导品牌)在2011年发起的,面向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大学生性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受访者大学生中,有近30%的人承认在此之前与他人发生过,其中一线城市和男性受访者第一次发生时在"16-18岁"的比例高达40%;在大一学生中出于好奇发生性关系的比例高达50%,这一比例超过其他年级学生;第一次未使用比例高达六成,选择避孕药作为避孕措施的只占一成,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方式的占比近五成。这一结果让包括诸多教育学家在内的社会各界错愕不已,也迫使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被忽略已久的教育问题。
二、导致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推波助澜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领我们进入了无线互联网科技时代,在享受沟通无障碍的便利时,文化无国界也开始变得势如破竹。中国年轻一代早已摒弃了传统文化中有关"禁欲"的观念,开始探索西方"性解放"的模式。[2]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之前学校作为性知识教育单一途径的格局,成为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性知识获取渠道。各类隐藏商业目的网站,书刊和电子产品铺天盖地,各种与性有关的影视文艺作品频频亮相,以及社会大环境中的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这些都成为了腐蚀当下大学生健康性观念的时代蛀虫。
(二)学校教育点到为止
在我国,性生理卫生知识被纳入中学教学内容,而性教育也往往以青春期教育的名义被公开提及。[1]在杰士邦发起的《大学生性调查报告》中,当被问到"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到性知识教育的时间"时,超过九成的受访者给出了一致的答案"中学时期",并且其中大部分受访者给出了以下描述:"印象模糊","提到了一些生理知识","没具体讲","直接跳过了没讲"等等。调查结果同时显示了性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只有极少数受访者表示进入大学之后依旧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学校对性教育的保守态度,导致了学生在出现疑惑和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了其他暗藏危机的可能性途径。
(三)家庭教育完全缺失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父母在面对孩子问到与性有关的问题时总是讳莫如深,也习惯性认为性教育理当是学校的责任。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父母自身也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性教育,他们缺乏相关知识,也缺乏对性教育的正确认知,更何谈对子女进行正确教导。有些中国式家长甚至认为性是一种生物本能,随着个体发育成熟自然会懂,无须教育。 [3]2005年一份针对青春期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家庭在子女性教育方面采取回避的态度,大约三成的家长认为过早进行性教育可能导致过早的性成熟和,并且有半数以上的受访家长缺乏基本的性健康安全知识。
(四)自我探索危机四伏
作为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的成熟迫使他们更加渴望了解性的本质,然而学校和家庭都无法给予他们正面而积极的回应,这就造成了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生理成熟与心理稚嫩非平衡状态。而这种长期的不平衡状态,导致了他们只能将目光锁定在其他能够满足其需求的途径上--杂志刊物,电影录像,展览活动以及无所不能的互联网。这种"被动"性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对内容的不可控,缺乏必要经验和判断力的青春期学生在面对这些未经筛选的性信息时极其容易产生道德偏差,误入歧途。
三、解决目前大学生性教育问题的举措
(一)家庭方面:性教育的启蒙老师
美国家庭在孩子的性教育方面向来走在世界的前沿。[4]一般从孩子3岁开始,美国的父母会有意识地开始让孩子形成性别的概念。他们会通过亲子共浴,书本讲解和绘画的方式让孩子区分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帮助孩子建立对性的早期概念。并且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提供不同方式的教育和情感支持。中国家庭应当摒弃过去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将性教育纳入孩子早期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与孩子建立信任的情感并满足其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两性问题。同时,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家长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修养和认知,这样才能在孩子寻求解答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降低他们品性偏差的风险。
(二)学校方面: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多元文化碰撞和西方性开放观念的涌入,要求作为社会教育主体的学校必须走出传统的禁锢,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性教育问题。学校应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不同阶段设计和授予符合该阶段心理特征的系统性教育课程。例如参照美国学校的做法,[4]给小学生讲解妊娠过程和生理特征,给中学生讲解生理构造和身体机能,给大学生则主要传授避孕,疾病预防,性心理和性道德方面的知识。 [5]性教育是一门兼具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复杂学科,教育内容涉及生理,心理,伦理和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只有专业知识丰富和道德品质高尚的教师才能真正胜任。学校只有在建立充足和高质的师资力量基础上,才能为性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三)社会方面:性教育的健康卫士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离不开社会。社会通过各种舆论媒体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产生导向性影响。近年来文化娱乐产业的膨胀式发展让不少媒体不惜以"大尺度"节目内容和宣传方式吸引人气,这些蕴含着强烈性暗示的文字图片信息往往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判断力,造成价值观的混乱。而社会大环境就如同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加强对文娱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如同净化其空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发展。
人类两性关系的文明程度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性教育作为一门严肃的科学需要配备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中国的性教育应该围绕着以性生理为基础,性心理为重点,性道德为精髓在国民教育中推广。保持生理发育与心理成熟的统一步调,中国的年轻一代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何欣.杰士邦之大学生性调查报告:大学生"伪开放"[EB/OL]. http:///xwzx/shgj/gdxw/201011/26/t20101126_22000812.shtml, 2014-3-14.
[2]徐莉,刘爽.对青少年性知识、态度、行为模式和性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6):51.
[3]严为光.青春期学生家长的性知识及其对性教育态度的调查[J].中国校医,2005,(1):36.
[4]刘文利.美国家庭对青少年的性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8,(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