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当前,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都明确的指出,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并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仅是有效培养专业型的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与基本保障,而且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加强与各大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从而构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的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专业性的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其所培养的数控人才,必须是具备了一定的数控机床工艺的编程与操作、设备检测以及设备的维修等能力,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必须注重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特点,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培训同实践操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目前在高职院校,其有效开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企业,积极构建“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而对于数控技术专业,其教学的宗旨更是为了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一批不仅具有创新精神与高职业素质,而且具备专业性的实践能力,能面向企业的生产现场的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这种形式下,积极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数控人才培养的难点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国的教育部门已经逐渐开始在各大高职院校的教育中积极倡导“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而且省委也在2009年颁发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企业构建实习基地的要求与衔、对实习人员的科学管理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因此,在实施“校企合作”的数控人才的培养方案的构建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处。
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数控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普遍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从而为学校有效开展校外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学校很难找到适合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合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精力、物力去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而部分企业也是对此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实施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后一年学生就需要到企业展开为期1年的实习活动。然而,在校期间,由于学院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不合理,理论课偏多,而实践课程却是很少,从而使大部分的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都明显的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以至于根本无法真正学到专业的数控技术,到企业实习后难以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构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下的数控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很有必要。
四、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在高职院校,积极构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数控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的合作关系,积极调动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另一方面,学校需要逐渐的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重点突出对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注重学校的校内实习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从而使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真正的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双赢”。
1.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
对于数控技术专业,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就是积极的开展对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目前社会上对数控操作人员、编程工艺员及机床的维修人员等的人才需求类型,对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实训环节、生产实习及相关综合课程的设计与毕设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改革。如在相关的实践操作教学中,通过积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每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在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有效应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之上,为学生积极构建适合且实用性强的知识平台,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对企业的合作
在“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有效构建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的合作,并将其贯穿到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如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与经验的总结,与锦绣铝业、无锡新大中集团以及博耳(无锡)电力成套有限公司构建的密切的合作关系,且在校内建立了多个企业冠名班;而对于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无锡烨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及无锡桥联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和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我院也与其共同构建了多个实践教学的基地,将这些企业作为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基地,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对于上海厚载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与南京翼马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这两个企业,我院就与其共同开展了多个相关的课程项目,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
3.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对于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不断的加强对各大企业的紧密合作,还需要从教学的师资力量方面入手,积极地引进并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的现场担任相关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企业之间的联系,积极的构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保障,进而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钱爱萍,傅强.紧密型校企合作的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263-264.
关键词:藏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33-02
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应用,数控加工方面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会大量需要高素质数控加工技术人员,但现状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备及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现状脱离,学生操作技能培养不够扎实有效,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希望中职毕业生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能力,而且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实现零对接。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岗位需求还不够紧密,毕业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此条件下,提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一、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2012兰州新区建设被批准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将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十大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和兰州新区建设,将带来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据调查,今年上半年数控行业提供的职位数量,比去年同期上涨30%。除少数高端人才外,数控企业急需大量数控、电气控制、设备维修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目前每年兰州地区装备制造业人才缺口上万人。
我校作为甘肃省内国家重点职业学校之一,要主动承担起培养能适应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控技术应用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有力促进甘肃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甘肃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信息技术业的发展,为兰州乃至甘肃区域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 数控技术专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及对毕业生的回访,结合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岗位(群)如下表
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岗位群统计见表
由此可见,企业最需要的仍然是能够胜任一线生产岗位的操作工,其次才是产控、营销等其他人员。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数控技术应用岗位(群)和职业标准的具体分析,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按照职业标准、岗位需求和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实际,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结构。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同时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实施专业技能课程(钳工、普车等)、专业模拟实训课程(机械制图、CAD制图、工业产品设计、数控机床模拟操作等)、专项能力训练(数控车加工、数控铣加工、数控加工技术)以及综合能力训练(数控加工中心操作、企业生产实践)等, 开展“三训结合”的技能训练教学过程,即校内基地练基本技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进行教学见习、教学实践,实现多层次工学融合,促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促就业能力训练,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实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周月季年”多层次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力保障。
四、教学组织实施
1、教学措施
依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以数控加工行业企业的职业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实施项目,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分析―学习情境分析的基本环节,在岗位能力分解对应的基础上形成了数控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两大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施“三训结合”的教学过程,即校内基地练基本技能实训;校外企业见习、实践促职业能力训练;企业顶岗实习促就业能力训练,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教学评价与考核建议
根据学校确定的“六位一体”学生多元化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要求,结合数控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从以下六位维度开展学生综合评价,形成学生学习成长档案。
(1)开展学生品德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2)开展多形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完善学生学籍档案。
(3)制定数控专业技能竞赛、作业展评、社团活动评价标准,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评综合评价改革。
(4)广泛开展社会、行业参与的职业资格认定评价,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
(5)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积极开展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
(6)创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完善数控专业校企共同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式;校企互动式
我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办学定位是: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全省各级各类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师资。就我校培养的对象来看,更应该走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教学模式的前列,这样才能教育出新一代适合社会需要的教育人才,利用校校、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相互提高,共同促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也是现代教育的一种趋势。从2010年开始招收3+2班学生,3+2的学生就是本身在本校或其他大专院校已经学习了三年的大专生,然后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后,再进行2年学习,取得本科文凭。三年的大专学习,学生都参与了一定的实训或者下企业实习,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对于我们进行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一、我国数控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中国经济正加快向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进数控技术的广泛使用,导致数控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高薪难聘高素质的数控技工”成为全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控人才的匮乏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什么我国数控技术人才仍然严重短缺?原因很简单,主要是目前职业院校实训条件难以满足实际训练要求,学院式教育脱离了行业和企业,使得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要想提高我校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建立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机制,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三、两种数控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一)“订单”式培养培训模式
1.现阶段数控技能人才需求的困惑。(1)招聘本科应届大学毕业生培养周期过长,难解燃眉之急;(2)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事技能性岗位工作;(3)招聘有经验的数控专业人士成本偏高,企业难以承受。
2.解决方法。(1)面向企业需求,改革教学体系。根据企业用人的需求,联合培训班的培养目标定位,确定培训对象(如机电、模具或工业自动化)等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方面,学校要充分尊重企业的意见,对第四学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进行大幅度调整,重新安排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实训学时。重新规划课程结构,由学校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企业还可以对这些课程选用的教材、讲授的重点、教学课时的安排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些课程必须要切合企业用人知识结构要求。为了使学生掌握先进数控技术,深入了解企业的数控产品,应安排至少4周教学时间和3个月的实习,增设的与企业相关的教学内容,由由企业的研发、工程服务等部门的技术骨干授课和指导实训。课程的教材可直接采用企业最新的产品技术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作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彻底交叉融合,使学生学以致用,动手能力能得到极大的锻炼。(2)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生实训。实训实习设备和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条件。但同时也是全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以数控教育为例,虽然大部分学校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但由于数控设备价格昂贵,各学校数控培训设备的数量十分有限,技术更新换代困难,难以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训要求。为了满足课程的实训教学条件要求,企业应该为联合培训班的学生,专门设计、制造并免费提供数控系统综合实验台,学生在企业进行3月的生产实习,学生可以真刀实枪地参加数控机床的装配和检验、数控系统的装配和调试。这些企业资源的利用,能使学生获得了难得的动手机会。(3)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校师资,特别是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教师、工程师)严重不足,是紧缺性数控人才培养的瓶颈。抽调企业骨干技术人员担任该联合培训班的老师,有利于缓解了学校的师资压力。而且通过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的交流,互相取长补断,大大促进了学校师资的工程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供平台给教师进修,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相信能培养出一批在数控方面独挡一面的高技能教师队伍。
(二)“校企互动式”培养培训模式
校企互动是校企双方参与,产学研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以解决职业教育资金短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及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这种办学方式的重要特色是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开设专业,企业作为其实践实训基地,协助学校完成实践教学甚至直接负责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学校解决实践教学的师资等方面的困难。
1.创建校企互动实训基地。(1)在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要充分体现“校企互动”的性质特征,以区别于传统的专业课程实验室以及校内封闭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课程的要求进行一些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或者封闭的综合项目实训,要使学生能在实践实训基地更多地接触到真实生产实际的场景和实践锻炼,通过基地里的实践实训活动提高学生适应模具行业工作岗位的能力。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人力资源,积极和相关企业广泛合作,共建与地方产业密切衔接的模具设计及制造实践实训基地,进行对外加工或新产品开发,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模具产业发达的地理优势,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模具设计和“定制式”培养等各方面进行广泛合作,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保证。(2)在实践实训基地的管理上,校企结合建立实训基地指导委员会,改革实践教育的管理体制,深入探索开放式、多功能的实训基地运行和管理新模式。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为目标,进行实训基地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设备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努力形成一个具有整体优势、结构合理的实训基地管理运行体系。实训基地面向学生开放,在实训项目、实训时间、实训考核办法等方面给学生提供较大选择余地。基本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使实训基地具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学科快速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制定实训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按实训立项、实训过程、实训结果与考核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实训成绩,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综合应用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切实保证实训质量。(3)适时引入开放、联合、共享、竞争的新机制,完善校企共建实践平台。基地要争取与外部有关科研院所、知名研发实力雄厚企业进行共建,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益和辐射作用,使之成为地方模具设计及制造的研发基地和现代教学教育基地,凸显地方院校创新应用型模具设计制造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扩大实训基地的影响,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同实训基地有效结合,充实和强化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和产业研发力量。
2.校企互动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改革。(1)依托校企互动的实训基地,改革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模具制造相关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建立模具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关联实践实训体系。在内容上,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践项目来自于地方模具企业,和当前生产实际关系密切。并尝试在模具类课程中开展项目式教学,将项目任务改造为实践实训项目交给学生完成, 将普通课程教学延伸至实践实训环节,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企业需求更紧密结合。在形式上,从传统的以“实验题目”为核心的实践方式过渡到以“实训项目”为核心的实践形式。结合企业项目或企业生产中的难题,改革毕业设计内容,使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直接和企业挂钩,更多的体现设计任务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缩短从学校教育到企业工程实践的距离。(2)以基地建设为平台,加强对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的训练、材料成型加工技能的培养,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地方模具协会积极合作,以他们为依托,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形成并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拓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形成创新团队。(3)聘请企业高级技术工程人员到校授课和指导,并参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做到开设课程与产业需求尽量靠近,关联程度不大的课程能不开就不开,以适用、够用为最高原则。实践环节与企业生产基本接近,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行流程、企业的生产场景以及企业对员工的直接要求,从而在校期间、在实践实训环节上目标明确、行动到位、实践高效,能够尽早在就业竞争中确立自身优势;此外,选派部分具有工科背景的优秀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地方产业最新发展动态,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研究,强化教师在实训基地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寒暑假与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学生在企业从事顶岗实习,从事具体而实际的设备操作与生产实习工作,使生产实习变成真正的锻炼,进一步切实提高、巩固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快速融入企业能力。
总之,校企合作办学是现在职业教育的一种趋势。就其形式来说,不可能有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做法,也不可能有一种能包容一切、适合任何专业的模式,但只要我们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我们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1]刘克勤.转型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
[2]邱秋云.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和探索[J].职深教育研究.
2007(8)
[3]熊芊.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五结合”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4]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1)
一、把握技术潮流,寻找合作伙伴
学院领导深刻认识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立足网络的教学活动以其便捷高效、信息丰富、实用性强、可交流性强等特点,对传统教与学的模式产生着重大冲击。作为新升格本科的民办院校,要充分认识、善于利用和把握这一技术潮流,以网络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形成比较优势。
经过研究,我们确定需要一个综合网络教学、个性化空间、及时通讯、媒体分享、数字图书馆、网上办公等功能的综合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自行建设,但周期长、维护成本高,而且如果不能实现和其他院校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其效用将会大打折扣。经过考察,我们选择了引进经教育部审批的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教育网络服务平台——“世界大学城”项目。“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运用Web2.0、SNS、Blog、Tag、Rss、Wiki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使用该平台不但能够满足学院所提出的所有技术要求,而且可以与平台上的其他院校、用户共享丰富的资源。今年8月,我院与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引进“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建设项目。
二、精心统筹规范,完善基础条件
为保证该项目能够顺利落户、推进,学院成立了以学院常务副院长黄弢任组长,学院其他副院长、院长助理等领导为副组长,各系(部)、室负责人为组员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务处处长兼办公室主任,成立了学院教育教学云空技术支撑与培训团队,明确了相关工作职责、建设目标及工作任务。制定了《广东科技学院教育教学云空间建设方案》等制度。
云空间建设和使用需要相应的硬件基础支撑,学院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校园网络基础建设:
其一,增加网络带宽。我院与中国电信东莞分公司合作,已建成网络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校园主干带宽万兆互联,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出口带宽达2010M,全网接入计算机近9000台,校园网络上行出口采用中国电信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双出口,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可以满足现有师生同时上网的需要;
其二,为学生使用空间建设公用机房。2012年8月,学院决定新建5间多功能机房,用于满足云空间建设及教学改革的需要,整体投入经费100万元。目前5间多功能机房305台电脑已安装到位,全部接入互联网,投入教学使用。至此,学院总共拥有教学用机房27间,教学用电脑1960台。学院通过晚间和周末开放机房的办法,为没有电脑的部分学生开展云空间建设提供条件;
其三,新建电子阅览室。为保证学生使用云空间的多媒体资源、利用数字图书馆,学院决定再投资60万元,在学院图书馆增建一个一次性可容纳120人的电子阅览室,目前,电子阅览室正在建设之中,预计今年可以完成相关工作;
其四,加快了多媒体教室建设步伐。为给云空间的课堂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2012年暑假期间,学院投入资金90多万元,新建了43间多媒体教室,至此我院的多媒体教室数量达109间,已基本满足了绝大部分课程利用空间开展教学的需要。
三、认真培训引导,促进空间建设
2012年8月28日,学院召开了教学云空间建设动员大会,使教职员工深刻认识到云空间建设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作用,明确了相关工作的要求。紧接着,邀请了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全院教职员工组织了为期两天的专场空间建设培训,基本解决了我院教职员工在空间建设中的技术难题。
此后,在学院多次召开云空间建设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推进办法,分布部署实施,各教学单位也针对空间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问题,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在教师空间建设上,我们明确了空间建设目标、方向,规定了在空间建设中具体建设的内容:教师介绍、课程资源(课程介绍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说课资料 、课程单元设计 、课程课件、实验实训指导书 、试题集锦 、教学心得)、课程魔方、课程作业、教学视频教研、教改与科研、其他资源和个性化资源等栏目。要求教师们按要求进行建设,并相互学习借鉴。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数字教学资源上传到空间平台,以资源建设带动平台空间建设,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在开展空间建设时,注重过程管理。学院教务处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对空间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每周数据汇总与通报工作。各系(部)主任亲自监督检查本系空间建设情况,明确指出教师空间建设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不合格的教师空间提出批评,限期改正。
截至目前,我院已开通教师个人空间账号438个,学生个人空间691个,主题与特色空间21个,其中教师空间共各类文章、教学资料6146个,教学视频368个,文章浏览44117次,观看视频3557次。根据合作建设协议,至今年年底,我院师生11000余人将全部开通云空间,实现空间建设“人人通”。
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使用,师生普遍反映:该空间对教学而言有四大益处:一是丰富了教学内容,二是延展了教学时空,三是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四是促进了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空间的进一步建设和使用,将会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整个人才培养要素产生联动作用,将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带来明显的效果。
四、依托云空间,开拓新空间
接下来学院拟依托云空间,推进以下两项工作:
【关键词】供热通风;空调工程;专业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着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基本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暖通空调行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的增长态势,较多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同时,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需要我们从思想认识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等方面进行认真而深入的探讨。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对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行一些探讨。
二、国内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发展概况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最初是由前苏联专家帮助建立的,并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在过去几十年间,该专业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进步伐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这种“专业单一”、“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建国以来所急需的建设专业人才。经过该专业教育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在教育体制、教材内容上,还是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最初所设的专业已有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完整规范的专业教学体系和专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齐全的人才培养系统。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越来越暴露出先天性不足。
三、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培养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知识面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学术型人才。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介绍(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提出了如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掌握该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本专业基本的操作技能,能从事暖通空调工程的安装施工、系统调试、运行管理、设备检修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主要课程设置有: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热工学基础、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制冷原理与设备、供热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热工测量与自动控制、小型制冷装置、暖通空调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暖通空调系统运行与管理、供热通风检修实训、工程项目设计实训、制冷空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这一目标更加强调面向基层,面向施工和运行管理单位,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从而更能清楚地反映高校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上的办学特色。
四、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又要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要认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注重研究、分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的职业要求,特别要关注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态势。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按照实验技能、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三个层次构建实践训练体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实训、设计等实践教学的项目和学时,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3.坚持产学服务结合
在制订和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与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专业顾问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专业顾问委员会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社会行业和企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通过专业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可以大量吸收社会或行业、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进入教育过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推动毕业生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锻炼提高。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紧贴行业办学的特色和优势,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控;职业能力;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23-02
1 引言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数控技术产业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技术,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加入WTO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据统计,制造业发达的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数控机床普及率达70%以上,而我国只有2%左右,差距很大,对于目前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也未能充分利用,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数控人才的匮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数控机床操作工短缺60多万人,为了满足国家对数控专业人才的渴求,近几年来大多数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都先后开设了数控专业,作为新开专业,由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设备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和不足,制约和影响了所培养的数控人才的技能水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相当一段距离,解决这些问题,就课程设置方面笔者认为数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在继承以学科为中心优点的基础上,树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要适应岗位技能的需求。
2 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层次、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分析
对制造企业的调研分析得出,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有三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各不相同,见图1。
2.1 蓝领层
主要指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知识。目前,蓝领层人才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左右。
2.2 灰领层
主要指两方面人才,一是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MasterCAM、Pro/E等,熟练掌握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二是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灰领层人才在企业数控岗位占25%左右。
2.3 金领层
主要指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这类人才占5%左右。
3 当前数控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目前,培养的数控人才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如缺乏工艺意识或工艺知识欠缺,数控加工只停留在理论上,有的全盘照搬普通机加工工艺,其实两者都有联系,但区别较大。
(2)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精,针对性不强,如数控加工专业,学生不能很熟练地、正确地操作使用本专业的典型数控设备,要对其它数控设备难以操作,继续学习能力不够强。
(3)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掌握不够,如对Pro/E、Cimatron、UG等软件应用了解不够熟练,缺乏高速切削技术、模具加工工艺概念等。
通过对毕业生信息反馈和用人单位调查得知,数控人才培养方式上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知识体系或学科的发展为导向,因职业教育相对于学历教育起步较晚,教学方法上主要沿袭学历教育,重视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学科理论的系统性,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学习了大量知识却不知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如何运用,致使“高分低能”现象出现。因此,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密结合职业工作实际,以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避免空洞和远离实际的理论,增强学生数控加工现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4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迁移、类比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此能力是指那些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关键能力指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完成职业所需的专业任务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分析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学习掌握尖端新技术及革新创造能力。
从数控技术职业能力要求出发,参照数控加工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更新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将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与相关知识要求渗透,贯彻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数控技术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内涵融通。围绕以数控人才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构建以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主的职业能力体系,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能力的本位教育,其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的桥梁,其结构不可能来自课程本身,而且只能来自外部世界,数控技能人才岗位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机械模具产品的制造,可划分为岗位基本能力、岗位专业(核心)能力、岗位关键(综合)能力、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持续发展能力。针对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体如下表1所示。
对于数控技能人才的蓝领层和灰领层,应具备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专业(核心)能力,而对于金领层除了应具备以上两层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岗位关键(综合)能力、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持续发展能力,以数控专业能力体系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企业的生产加工工艺过程为导向,构建的课程体系如下表2所示。
表2 构建与数控技能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专业岗位能力项目
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实习教学
岗位基本能力职业指导、数学、语文、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钳工工艺、车工工艺、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铣工工艺机加工见习、金工实习、钳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车工实习、铣工实习、
岗位专业(核心)能力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数控原理及系统、数控机床机械结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AutoCAD、Pro/E、MasterCAM、PLC技术、CAXA、UG、数控电加工技术、仿真加工。数控车工实习及考证、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实习及考证、线切割实习、电火花实习、PLC实习、校外实习
岗位关键能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高速加工技术、五轴联动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习、模具制造实习、五轴联动机床实习、数控机床装调实习、校外实习
岗位职业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数控专业英语、质量控制、企业管理及产品销售等校外实习
5 突出技能训练,将职业资格证考试纳入理论实习教学体系
为达到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就业真实岗位“零距离”对接,坚持理论教学指导实习教学服务,实习教学体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训练,专业课程与实习课程为基础,对应设置职业资格证考试,通过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纳入课程体系的“双证制”措施,将原来松散随意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管理变为严格的课程体系管理,让学生接受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再根据不同的职业标准和特色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力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在数控技术领域持证上岗就业提供保障。
6 结束语
贯彻“做、学、用”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宗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学注重专业技能针对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突出一体化式教学,通过学历教育融入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将课程教学全面涵盖数控操作工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部分,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提供可靠的保证,突出了数控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生才能适合当今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天明.论技师能力形成的规律[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8,(1).
关键词:数控设备维修 高技能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数控加工设备逐渐增多,企业迫切需求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但目前职业院校数控设备维修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本文对数控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体系改革趋势
课程体系,一般被认为是围绕培养某一方面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搭建的课程框架。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这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二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编制出科学、严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及符合实际的教材,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三是教学方法、实训条件以及考核办法,这也是课程体系从宏观到微观的构建思路。
纵观各种不同的课程体系模式,可以看出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1.灵活性
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开发、审核与评价上,课程体系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针对一个专业群的任何一个阶段,尤其是更新方面。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对师资没有严格规定,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导致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与技能,否则就会被淘汰。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坚持产教结合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坚持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融入生产过程。但是由于我国国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不可能让企业承担学生的技能训练,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在我国难以推广,尤其在西部工业不发达地区更是难以做到。
二、培养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原则
笔者认为,应基于现代企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方法。基于现代企业要求构建一体化模块式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将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或者说教学过程就是生产过程,能让学生充分融入生产环境,毕业即可上岗,满足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1.课程体系研发原则
课程体系的研发必须基于一个科学、合理的研发程序,经过博比特、泰勒多年的研究,这个程序有四个环节,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
在这个研发程序中,首先是研发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工种的职业定位,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二是确定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环境,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三是组织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针对企业对数控技术维修人员的能力需求,设计所需课程的基本内容与创新内容;四是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五是强化技能训练:以技能鉴定标准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
2.一体化、模块化的内涵和设置原则
(1)内涵。所谓一体化教学,即是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将理论、实践有机结合、融合为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有效地掌握理论、实践的授课比例,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模块是工作的一个部件、组件,介于整体与零件之间。模块本身是独立的,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模块是标准化的,有严格的指标要求。模块化是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2)设置的基本原则。
①遵循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将数控设备维修专业分成若干模块,如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模块、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模块、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模块等,凡是与上述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就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需要,笔者学校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上下功夫。除了设置专业主模块以外,还配置了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如高等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等课程。这些模块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构建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③遵循弹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据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学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设置模块时遵循复合型原则。每学期都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④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挂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尽量挂钩,在内容上保持一致。模块教学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参加技能考核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日后就业就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3.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的创新点
(1)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传统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能力定位不准。学校对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了解,教学计划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能力不强,不能迅速顶岗。二是知识定位混乱、知识点重复,缺乏优化配置,理论教学课时过多,淡化了实训教学;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离,导致了理论不能为实训服务、实训不能印证理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教学大纲的依据是“三个具有”:一是具有岗位就业竞争力,二是具有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三是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由此确定能力目标以及具体培养目标,设计能力训练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本课程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编制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大纲。
(2)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组织和教师备课的依据,也是教师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根据培养目标,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行业职业标准,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学习单元或模块,每个学习单元或模块都需有具体的理论和技能要求,以此确保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计划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学科教学,而是落实培养目标、训练职业能力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3)一体化模块式教材。一体化模块式教材应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块式的生产任务引领教学形式设计教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切实做到所教、所学、所用衔接。
(4)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场地。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场地是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重要物质保障。要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仿真实训教学,还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场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场地将传统的教室、仿真实训室、实操训练场地合为一体,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每个模块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设置,使其符合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需求。
(5)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师资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学人员既取得技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又取得与岗位能力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至少高级技工职业资格),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进行软件教学,还能指导实操训练。一体化师资还应具有丰富的工艺知识,能熟练地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根据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过程。
(6)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设置的成功与否,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现代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还应进行客观、多元化的评价。因此,应当着力建设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由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制定,切忌由教学部门单方制定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三、培养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案例
1.课程体系框架
2.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
(1)基本素质与能力:素质教育课程、高等数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2)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工程制图Ⅰ、工程制图Ⅱ、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
(3)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PROE软件应用、机械制造基础、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4)数控机床维护、保养、维修: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数控机床原理与结构、液压与气动、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实训。
(5)数控机床销售、售后服务:市场营销学。
(6)生产组织管理:工业企业管理。
>> 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准职业人目标的高职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关键问题探索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施 从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数控大赛对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倡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提升学生就业技能 “世界工厂”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研究 “数字化国标”控制网络技术规范介绍(上) “数字化国标”控制网络技术规范介绍(下) 论“技能调研与培养、需求分析与解决”模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 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订单式技术人才培养 协作创新助力Power技术人才培养 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探讨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美国大学高等技术人才培养探析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 BRT〔W〕. .
〔10〕童小素.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关键词:课程体系;数控技术专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作者简介:敬代和(1963-),男,四川射洪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37-03
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中等收入劳动者比重的重要目标。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也面临着转变自身发展方式、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严峻挑战。职业教育进入改革“深水区”,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迫切任务。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统筹协调推动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体现。
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以来,许多地方已将中高职衔接列为重大改革项目,中高职衔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课程体系衔接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中职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探索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应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衔接。长期已来,“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种教育层次”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中职与高职在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考核制度等方面均缺乏科学的系统性,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中高职的实质性、内涵式衔接。目前中职和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有的中高职学校还存在重学科系统化、轻职业岗位能力综合性的问题,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而有的中高职学校则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轻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培养,造成学生毕业后职业提升困难,终生教育理念未得到落实和体现。
(二)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中高职存在诸多重复现象,造成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高职院校老师组织教学带来了较大难度。
(三)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中高职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素质层次脱节现象,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普遍偏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偏低,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
因此,分析研究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从实质上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之内的中职和高职这两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与阶段的有机结合,才能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才能使面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各自的人才培养数量具备合理的结构,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
二、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情况调研与分析
2011年我们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较大规模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统计并总结,数控技术人才可分为以下五个岗位(岗位群):
(一)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机床操作员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我们的调查中企业需求约占41%。
(二)数控机床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此类人员在模具行业尤其受欢迎,待遇也较高,如在华东地区所调研的企业主要是汽车零部件、模具行业的民营企业,在我们的调查中数控编程人员约占到数控技术人员总数的13%,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三)零件制造工艺员。企业对零件制造工艺员要求能完成编制零件数控加工程序和加工方法、及时解决在数控加工中出现的一般性工艺技术问题、能对企业的数控加工设备的加工方法和程序进行优化改进以及能对企业的数控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这类人才是属于数控技术专业的金领人才,调查需求约占8%,这类人才主要是在高职学生的基础通过企业自己要求进一步的培养。
(四)零件加工计划调度员。零件加工计划调度员主要负责生产任务安排、生产调度、出货安排以及协调相关各部门工作,属于管理岗位人员,调查需求比例约为6%。这类人才要求有较高的学历,主要来自高职和本科学生再经企业培养。
(五)工程服务人员。对工程服务人员我们主要调查了对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人员的需求情况,我们的调查中需求比例约为26%。这类人才要求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主流数控系统的功能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缺乏,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由于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可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