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动论文范文

运动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动论文

第1篇:运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生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自公然1880年莫索(Mosso)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人们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疲劳的产生机制,研究消除疲劳的措施。但是由于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看法,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1.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运动医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引起疲劳的原因和机理,在运动生理学上目前还没有完全取得一致的看法,仍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生理和心理负担过重,必能引起体内机能的变化,开始是某些生理常数的变化,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旦这些变化不能及时恢复正常,最终将导致训练过度而产生疲劳。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提出过几种假说。

“衰竭”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最有力的证据是长时间运动中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时常伴随血糖浓度的降低,补充糖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堵塞”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堆积造成的。19世纪兰克发现肌肉收缩期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堆积使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这些堆积物被判明为是乳酸等。弗莱彻和霍普金斯(1907)发现肌肉疲劳的同时,发现血乳酸浓度升高。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理论认为:血液PH下降,细胞外液的水分及离子浓度发生变化,血浆渗透压改变等都可引起疲劳。如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高温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迅速达到不能继续坚持劳动的严重程度,且给予饮水不能缓解,必须饮用适当浓度的NaCl水溶液。

“保护性抑制”学说理论认为: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意见,无论是体力的或是脑力的疲劳,均是大脑皮质保护性作用的结果。

2运动性疲劳的测定与判断

科学地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根据疲劳的种类、疲劳的部位及程度,下述列举的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形态变化:下肢围度及体重的变化。

肌力:背肌力、握力及呼吸肌力量的变化。

神经系统机能:膝跳反射阈、反应时及血液反射的变化。

感觉机能:皮肤空间阈、闪光频率融合试验法。

循环机能:心电图试验法。

唾液PH变化:测试运动前后唾液PH值。

尿液测定:测定运动前后尿蛋白和尿胆元的变化。

脑电图描记法: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后脑电图的Q波变化情况。

3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由于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消除方法与恢复手段也因人而异。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体能的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训练竞赛过程中。但通常要谈的是运动训练、竞赛后的恢复过程。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和恢复体力的过程中,主要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在这方面主要是应用“超量恢复”理论。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平衡被打破,在恢复期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在这方面主要是应用Sely提出的应激学说。恢复手段一般分为三类,即教育学恢复、心理学恢复和医学生物学恢复。这里重点介绍和论述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与方法。机体在负荷之后,产生一系列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甚至发生生理病理改变。这样,医学生物学恢复措施就占有特殊的地位。目前被人们采用且有实际效果的方法手段有:

水疗:包括淋浴、盆浴、蒸气浴和水按摩。

理疗:包括光疗、蜡疗、泥疗及电疗等。

按摩:按摩在运动前后均可采用。

针炙和拔罐:针炙是针法和炙法的合称。治疗疲劳的针法可以局部取阿是穴,也可以循经取强壮穴。治疗疲劳的炙法多用艾条炙。一般取强壮穴。

拔罐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吸附于身体一定部位,使之产生瘀血现象。此法在法国称为“杯术”,在前苏联称为“郁血疗法”,在日本称为“真空净血疗法”。氧气和负氧离子:激烈紧张的肌肉活动是以氧化不完全为特点的,大强度负荷运动后,给氧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常用的有高压氧、常压氧、氧舱、小氧瓶等。

此外,还采用营养、药物等手段来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体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第2篇:运动论文范文

关键词:伺服驱动技术,直线电机,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运动控制

1引言

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流向传统产业,引起后者的深刻变革。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机械工业,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冲击下,产品结构和生产系统结构都发生了质的跃变,微电子技术、微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智能与机械装置和动力设备相结合,促使机械工业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力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先进国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层出不穷。机床、汽车、仪表、家用电器、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冶金机械、化工机械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许多门类产品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它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运动控制技术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国内外各个厂家相继推出运动控制的新技术、新产品。本文主要介绍了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FullClosedACServo)、直线电机驱动技术(LinearMotorDriving)、可编程序计算机控制器(ProgrammableComputerController,PCC)和运动控制卡(MotionControllingBoard)等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

2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

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动态响应要求比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更符合数字化控制模式的潮流,而且调试、使用十分简单,因而被受青睐。这种伺服系统的驱动器采用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可以对电机轴后端部的光电编码器进行位置采样,在驱动器和电机之间构成位置和速度的闭环控制系统,并充分发挥DSP的高速运算能力,自动完成整个伺服系统的增益调节,甚至可以跟踪负载变化,实时调节系统增益;有的驱动器还具有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功能,测算出设备的机械共振点,并通过陷波滤波方式消除机械共振。

一般情况下,这种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大多工作在半闭环的控制方式,即伺服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既作速度环,也作位置环。这种控制方式对于传动链上的间隙及误差不能克服或补偿。为了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应在最终的运动部分安装高精度的检测元件(如:光栅尺、光电编码器等),即实现全闭环控制。比较传统的全闭环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统只接受速度指令,完成速度环的控制,位置环的控制由上位控制器来完成(大多数全闭环的机床数控系统就是这样)。这样大大增加了上位控制器的难度,也限制了伺服系统的推广。目前,国外已出现了一种更完善、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使得高精度自动化设备的实现更为容易。其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该系统克服了上述半闭环控制系统的缺陷,伺服驱动器可以直接采样装在最后一级机械运动部件上的位置反馈元件(如光栅尺、磁栅尺、旋转编码器等),作为位置环,而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此时仅作为速度环。这样伺服系统就可以消除机械传动上存在的间隙(如齿轮间隙、丝杠间隙等),补偿机械传动件的制造误差(如丝杠螺距误差等),实现真正的全闭环位置控制功能,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这种全闭环控制均由伺服驱动器来完成,无需增加上位控制器的负担,因而越来越多的行业在其自动化设备的改造和研制中,开始采用这种伺服系统。

3直线电机驱动技术

直线电机在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已在世界机床行业得到重视,并在西欧工业发达地区掀起"直线电机热"。

在机床进给系统中,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与原旋转电机传动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从电机到工作台(拖板)之间的机械传动环节,把机床进给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零,因而这种传动方式又被称为"零传动"。正是由于这种"零传动"方式,带来了原旋转电机驱动方式无法达到的性能指标和优点。

1.高速响应由于系统中直接取消了一些响应时间常数较大的机械传动件(如丝杠等),使整个闭环控制系统动态响应性能大大提高,反应异常灵敏快捷。

2.精度直线驱动系统取消了由于丝杠等机械机构产生的传动间隙和误差,减少了插补运动时因传动系统滞后带来的跟踪误差。通过直线位置检测反馈控制,即可大大提高机床的定位精度。

3.动刚度高由于"直接驱动",避免了启动、变速和换向时因中间传动环节的弹性变形、摩擦磨损和反向间隙造成的运动滞后现象,同时也提高了其传动刚度。

4.速度快、加减速过程短由于直线电动机最早主要用于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500Km/h),所以用在机床进给驱动中,要满足其超高速切削的最大进个速度(要求达60~100M/min或更高)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也由于上述"零传动"的高速响应性,使其加减速过程大大缩短。以实现起动时瞬间达到高速,高速运行时又能瞬间准停。可获得较高的加速度,一般可达2~10g(g=9.8m/s2),而滚珠丝杠传动的最大加速度一般只有0.1~0.5g。

5.行程长度不受限制在导轨上通过串联直线电机,就可以无限延长其行程长度。

6.运动动安静、噪音低由于取消了传动丝杠等部件的机械摩擦,且导轨又可采用滚动导轨或磁垫悬浮导轨(无机械接触),其运动时噪音将大大降低。

7.效率高由于无中间传动环节,消除了机械摩擦时的能量损耗,传动效率大大提高。

直线传动电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运动控制行业中倍受重视。在国外工业运动控制相对发达的国家已开始推广使用相应的产品,其中美国科尔摩根公司(Kollmorgen)的PLATINNMDDL系列直线电机和SERVOSTARCD系列数字伺服放大器构成一种典型的直线永磁伺服系统,它能提供很高的动态响应速度和加速度、极高的刚度、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平滑的无差运动;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三井精机公司、台湾上银科技公司等也开始在其产品中应用直线电机。

4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ingLogicalController,PLC)问世以来,PLC控制技术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随着近代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它已在软硬件技术方面远远走出了当初的"顺序控制"的雏形阶段。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就是代表这一发展趋势的新一代可编程控制器。

与传统的PLC相比较,PCC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类似于大型计算机的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的设计。传统的PLC大多采用单任务的时钟扫描或监控程序来处理程序本身的逻辑运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状态采集与刷新。这样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PLC的"控制速度"依赖于应用程序的大小,这一结果无疑是同I/O通道中高实时性的控制要求相违背的。PCC的系统软件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采用分时多任务机制构筑其应用软件的运行平台,这样应用程序的运行周期则与程序长短无关,而是由操作系统的循环周期决定。由此,它将应用程序的扫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期区别开来,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当然,这种控制周期可以在CPU运算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基于这样的操作系统,PCC的应用程序由多任务模块构成,给工程项目应用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便利。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地按照控制项目中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如运动控制、数据采集、报警、PID调节运算、通信控制等,分别编制出控制程序模块(任务),这些模块既独立运行,数据间又保持一定的相互关联,这些模块经过分步骤的独立编制和调试之后,可一同下载至PCC的CPU中,在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调度管理下并行运行,共同实现项目的控制要求。

PCC在工业控制中强大的功能优势,体现了可编程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及DCS(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潮流,虽然这还是一项较为年轻的技术,但在其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中,它正日益显示出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

5运动控制卡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工业PC机、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上位控制单元。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1)为了满足新型数控系统的标准化、柔性、开放性等要求;(2)在各种工业设备(如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国防装备(如跟踪定位系统等)、智能医疗装置等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和改造中,急需一个运动控制模块的硬件平台;(3)PC机在各种工业现场的广泛应用,也促使配备相应的控制卡以充分发挥PC机的强大功能。

运动控制卡通常采用专业运动控制芯片或高速DSP作为运动控制核心,大多用于控制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一般地,运动控制卡与PC机构成主从式控制结构:PC机负责人机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等方面的工作(例如键盘和鼠标的管理、系统状态的显示、运动轨迹规划、控制指令的发送、外部信号的监控等等);控制卡完成运动控制的所有细节(包括脉冲和方向信号的输出、自动升降速的处理、原点和限位等信号的检测等等)。运动控制卡都配有开放的函数库供用户在DOS或Windows系统平台下自行开发、构造所需的控制系统。因而这种结构开放的运动控制卡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中设备自动化的各个领域。

这种运动控制模式在国外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系统中比较流行,运动控制卡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专门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美国的PMAC、PARKER等运动控制卡。在国内相应的产品也已出现,如成都步进机电有限公司的DMC300系列卡已成功地应用于数控打孔机、汽车部件性能试验台等多种自动化设备上。

第3篇:运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剑术之美是东方之美,华夏之美,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研究探讨剑术之美的内容,形式极其之间的关系,对提高我国剑术运动水平,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增加剑术审美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剑术;内容;形式;关系

前言

中国武术运动在世界独具风采,不仅具有军事价值和健身价值,还有美学价值使人们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和美的教育。剑术——中华武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古誉为“君子”。剑舞形似婉柔而内涵劲遒,活跃豪壮而富有阳刚之美,华夏之美,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剑术美的内容,形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这对提高我国剑术运动水平,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增加剑术审美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剑术美的内容

l.l剑术与身体美

l.l.l剑术运动员的形体美

身体表面另人赏心悦目的形态和优美的姿态往往可以用来代表身体美,常言道“形美感目,意美感人”,美的身体将带来美的运动。剑术似乎不愿具体的炫耀运动员健美的身材,尽管许多武术运动员都具有一副挺拔,匀称,笔直,比例协调的漂亮身段。按理,为了便利运动服装应该越少越好。然而,剑术的传统服装几乎将全身都遮盖的严严实实而仅露脸,手,所追求的是完整的形象,是整体的和谐。剑术服装独特的审美风格强调主观心灵感受,讲究写意和情感寄托,不主张对现实外貌作机械摹拟,而将伦理道德融于美感之中。

1.1.2剑术运动员的素质美

在身体的所有机能中,最能表现身体美的是身体素质美,即人体运动显示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能力。剑术轻快洒脱,身法轻捷,刚柔并济,吞吐自如,富有韵律,矫健优美的动作,无不表现出刚性美(“雄伟”,“劲足”,“快捷”)和柔性美(“秀丽”,“节奏”,“和谐”)的有机结合。身体运动时肌肉收缩的能力,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美,身体进行快捷运动的能力在空间形式上表现出速度美,人体骨骼关节,韧带,肌腱及皮肤等的伸展性带来身体曲线的变化,能表现出柔和,弛缓和轻松的柔韧美等,身体在跌,扑,滚,翻时所表现的灵敏常给人带来惊奇,赞叹和意想不到的愉快情绪。这说明良好的素质能充分地显示剑术的动态美。

1.2剑术的运动美

1.2.1剑术的动作造型美

剑术所表现的运动美主要是在身体形态美和身体素质美的基础上的动作造型美。现代武术竞赛套路向着高、难、新、美方面的发展,使剑术动作造型越来越科学,‘惊险和复杂,甚至令人更难以琢磨。剑术在空间运动的各种动作体现在姿势与套路结构上的美。剑术虽“形如飞凤”,有一种翔动美,但其架势必须步步稳健,中心平衡,腰为轴心,力送于肩,JI顷于臂,达于剑,招招舒展,剑束相抱,八面拱心,其定式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塑形美。可以说与中古古典美学思想的“骨法”相类同。它犹如一手工整俊秀的楷书,既规正均匀,又有入目三分的骨力含蕴其中。这种优美的动作造型其本身的效果,不仅仅在客观上给观众以美的欣赏,而且作为自身在完成动作以后,也会油然产生一种心满意足的高昂情绪,受到美的享受之感触。

1.2.2剑术的技术美

运动之美寓于体育技术之中。如剑术中连续的翻转穿挂剑,转如车轮,剑舞穗飞,恰如古人唐/顷之的诗句所云:“来去星如穿梭”,“天骄天魔翻翠袖”,这种流畅的飞动之美,有如在旁观一位书法家笔走龙蛇,升腾起一种,令人神志飞扬。这流畅,优美,技术高超是文明的精髓无疑也是运动美的魅力之一。技术之美在于“合理”,“有效”之中。在剑术中发挥人体机能的方法越合理,有效,完美程度就越高,运动技术的审美价值就越大。剑术中的一招一势,流畅无滞,吞吐自如,矫健优美的动作特点就在于准确性、协调性、连贯性、优美的节奏性。因此剑术的技术美也是其运动技术水平,以及形态美,素质美,动作造型美的综合体现。

1.3剑术运动的意志品质美

剑,中国古代“武侠之魂”。武林高手在谈及武学修养时大都和剑法有关。剑客在剑法修炼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剑同他们的生命就紧密相连起来,有的剑客修成之后成为士大夫的门客,或效忠于国家社稷,这表现出一种忠实美。剑客们在忠诚的完成使命时,往往需要超越生死,时刻做好奉献生命的准备,不是将自己置身于敌人的血刃之下,就是以剑自刎,保全自身名节,这表现出一种牺牲美,诚实美,坚毅美,悲壮美。如:战国时魏国人荆轲为了报答燕国太子的知遇之恩,前去行刺秦王,虽惨遭失败,但却成为剑客效忠国家和勇敢牺牲自我的典范,无疑这就是一种奉献美,勇敢美,悲壮美。

2剑术美的形式

剑术美的形式美就是人们在剑术运动中构成剑术美外形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及其组合规律(整齐、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矛盾对比统一和多样化同意等)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

剑术色彩的审美特性十分明显,具有表情性,能够传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出能引起人情感的反映信息。

剑术的形体是指事物具体可感的外在形态,包括点、线、面、体。剑术套路中的动作千变万化,造成了生生不已的空间层次和方法位移,使人看不厌,看不尽。其中线条的运用是最普遍,最基本的手段,是一切造型美的基础,从而剑术表现出艺术性较强的特色与风格。

剑术的声音,即动作节奏,韵律。最为突出的是表情功能,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动作节奏和韵律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昂扬、低沉、喜悦、悲伤等,使得本无感情因素的外物的声音带上了感情意味。

2.l整齐是最简单的剑术形式美的要素

剑术有单剑,有双剑;有长穗用的剑,有短穗的剑,有单手运使的剑,有双手运使的剑;有正握走势的剑,有反握走势的剑;有单人独练的剑,有双人对练的剑,也有集体齐练的剑;不管是怎样练的剑,整齐一律给人以庄重,雄壮,刚强有力的感觉。剑术传统服装将全身遮盖的严严实实而仅露脸、手、而且色调和谐一致,所追求的是完整的形象,是整体整齐的和谐,集体齐练的剑术所要求运动员的身材,服装,动作的整齐以及精神状态的高度集中,给人以庄重,雄壮,刚劲,有力等美感,蔚为壮观。

2.2对称,均衡是剑术形式美的核心

对称是物体自身结拼的一种符合规律的存在形式,人类总是追求完美,和谐的。因此,事物对称形式就会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剑器,简称为剑,属短兵器。柄短,身长,尖锐一端,刃利两面,扁薄有韧性,使用灵活,故有“百刃之君”,“短兵之帅”之称。剑器以有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其形体结构上是对称,比例和谐的,这种对称给人一种平衡感和稳定感。而且大多剑身都有图案,更给你神秘的审美感。如:1957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了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其制作工艺极为高超,它的剑格两面用蓝色琉璃镶嵌,剑身经过硫化处理,暗呈菱形花纹,埋地下千年依然光洁如新,岂不给人以美感。

均衡与对称有密切联系,表现为双方的等量不等形。对称是一种均衡,是机械平衡。不恰当的使用会显得单调,呆板,反而不美,而均衡为双方有变化的平衡。在剑术身体锻炼的部位和成套动作的编排布局上显得尤其重要。

2.3节奏,韵律是剑术形式美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节奏就是使不整齐,不规则的声音在单位时间内达到相对规则的秩序,这是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剑术中剑法的精华妙在挽花,即弧圈动作,有立花、平花、顺花、逆花、当前花、旁花等。在技击意义上,挽花可御敌,哄敌,也可顷势反攻。套路中击、刺、格、洗诸多动作,均常以挽花相连,使之贯穿一气,而又能产生徐疾,轻

重,虚实,吞吐,沉浮等十分优美生动的节奏感,不仅突出了艺术节奏的节奏感,而却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发挥,给人以美的享受。韵律是一种富有感彩的节奏,剑术中的动作并非一味求快,而是且行且留,快中有缓,以静相衬。谚语中有“动如涛,静如岳”,“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动如奔濑,静若潜鱼”等说法,也有“疾如风”,“缓如鹰”的形容,这种动与静,疾与缓的对比并存,常常表现了运动员的功力所在,内养所至,使动作充满韵律,在艺术上也是上乘。

3剑术美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本身是复杂的,其属性也是多样化的。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段话的意思是,事物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剑术中的节奏,韵律,对比和谐,多样化统一等是它的形式,而所表现的“意境”,“气韵”,“形似”,“神采”等则是它的内容。应当说,剑术美与其他美的事物相比,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是基本相同的。

剑术的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内容是决定剑术运动性质的基础方面,形式是为内容所要求的存在方式。因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同时,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形式的优劣影响,制约着内容的表达。

3.1剑术美的形式是不能离开内容而存在的。是为其服务的

剑术美的形式是完全与它所表达的内容融为一体的,也就是说,练习者在习剑时,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个人特有的内心世界以及剑术韵、音、形、神、气的具体反映,他的思想情感,精神活力都融化在自己的每个动作中,剑术是表演艺术,它不像单纯的技击随机应变,而是攻防技击中择其要领,编排组合而成的一种形式优美,符合实战规律,气势连贯,又富有节奏的剑术。演练时纵横挥霍,行如游龙。但演练中的身法,步法,剑法要求严谨,准确熟练,然后才能入化,达到流畅无滞。这决定了其特点是以意领先,指挥击、刺、格、洗诸动作,其势为“剑走一偏”便于躲闪:善于“分金”,既攻亦防,放可以避短扬长以制敌。因而演练者身法要灵活,动作敏捷,方能演练出剑术“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使之以至”的意气与神韵,前者是剑术美的形式,后者是剑术美的内容,所以说剑术美的形式是不能离开内容而存在,是为其服务的。

3.2剑术美的形式如何才能充分表现出其积极能动的作用

剑术美的形式如果一旦离开了内容的需要,而变成了目的,则等于小时了内容本身,就会丧失其表现意义请看下面这个典型的例子:剑术主要以刺、点、崩、撩、挂、截等剑法,配合步法,身法等而构成的套路。如果用剑术美的这些形式来表现刀术美的内容时,就展现不出刀术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彪悍的特点,而破坏了刀术美的内容,丧失了其欣赏价值。但如果用来表现剑术美的内容时,就展现出剑术轻快洒脱,身法轻捷,刚柔相济,吞吐自如,富有韵律,矫健优美的特点,从而充分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丰富,充实了剑术美的内容,使其具有形似婉柔而内涵劲遒,活跃豪壮而富有阳刚之美。

第4篇:运动论文范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表现形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蹦床项目艺术表现力的内核构架与表现形式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刘晓纯认为:“美都是有内容和形式的。它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它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同样也适用于美。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产品要达到美,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个事物的形式问题……事物的形式变化与实现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是一致的,统一的。”

2蹦床项目运动员气质

“艺术表现力是蹦床项目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运动员的不同气质类型在竞赛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挥。”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看,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学特征,它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的心理特征。气质上的差异是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的一个本质特征。它不仅影响着感情的表现,也影响着其它心理过程,甚至影响性格特点的表现。所以,“运动员的气质特点对其运动能力的发挥起一定的作用。”魏爽的《试析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及其培养》一文通过进行问卷调查得知,胆汁质气质类型的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我,完全融入比赛的环境,多血质气质类型的运动员适合从事艺术体操运动,认为该气质类型的运动员能很好地活跃表演气氛,全身心投入比赛,粘液质气质类型的运动员适合艺术体操运动,认为该气质类型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稳定,表演内涵丰富,而忧郁质类型的运动员不适合接受竞技艺术体操的高水平训练。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胆汁型气质和多血质气质类型与粘液质和忧郁质类型的运动员相比,在比赛中就更加容易兴奋,更能充分表现自我。运动员气质类型的差异有时直接体现在比赛时艺术表现力的发挥和运用上,并对比赛成绩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3动作风格

体操大词典把动作风格定义为:运动员完成动作的突出特点。常指运动员比赛时某一种类型动作或成套动作的突出特点。世界上任何艺术创作都力求形成一种风格,以显示艺术家的独特风貌。独特的风格是每一位艺术家终身为之奋斗和追求的艺术理想。运动员的技术风格愈是鲜明,愈是独特,其审美的艺术魅力愈是强烈,表明运动员的动作愈趋成熟。动作风格是运动员本人的才智、天赋、气质、综合修养(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身体素质的集中反映和必然显现。凡才能卓越的运动员,均尽最大努力寻找能够有力地体现出自己独特个性的动作,而选择适合表现自己特点的动作,又是充分表现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基本保证,运动员这种寻找动作的过程,本身就是锤炼和创造动作风格的过程。因此,所谓动作风格,其实就是运动员具有强烈个性的动作在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而鲜明的艺术形象。动作风格的形成是运动员的动作逐渐趋向艺术化的标志之一,也是运动员的情感、气质、综合修养、审美情趣和身体素质通过动作的自然流露,更是运动员精神风貌的突出表现。

4表情

表情是人类特有的心理与生理反映,是传递感情的导体。表情被现代人归纳在了心理学的范畴里。表情是通过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来表达内在情感的一种手段,也是表现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竞技健美操等项目中,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优秀运动员的临场表现是精心训练而得来的,特别是表情。在控制好自身姿态的同时,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眼神,运动员内心的情感就可以充分的表露出来,达到内外合一的效果,以此来增强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

5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

成套动作编排艺术性的高低,无疑对体操类竞技项目(如竞技体操、竞技健美操、艺术体操、技巧和蹦床等)艺术表现力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编排的艺术性涉及面很广,包括对音乐的选择;动作与音乐的配合;编排中要有新意;动作连接要巧妙;开始与结束动作要别具一格;成套动作要有起浮,以及快、慢、动、静、张弛等对比及变化。编简单的动作排列过程,而是一个具有艺术性和战术性的创造过程,我们利用同样的难度、数量和完成水平可以编出效果不同的两套动作,如同建筑家以同样的材料,用不同的设计,可建造出不同形式和美感的房子一样。蹦床项目一套好的编排是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处理的,不仅动作独特新颖,难度惊险,风格突出,布局合理,动作的发展与变化应有逻辑性,不能简单的把毫无内在联系的动作堆积在一起,而且要完全符合竞赛规则。成套动作的编排是一项非常细微的工作。它像一个工程师和雕塑家经过精心设计雕刻出来的精品,通过运动员的表演以及自身的技术与能力,来表现其艺术的价值和生命力。

6形体美

形体美是蹦床项目艺术表现力很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形体美兼具自然美和社会美。就人体的生理形态而言,基本上属于自然美的范畴;就人体必然打上人的思想性格烙印而言,又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形体美主要通过人体的自然性因素表现出来。人体的自然性因素是人的形体美的基础。以自然属性因素为基础构成的形体美,也是劳动实践的产物。”就形体美的自然性因素而言,它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在的优美姿态,是人的自身曲线美,是指人的躯体线条结合人的情感和品质,通过形象、姿态诉诸于欣赏者眼前的一种美。它与体型美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形体美更侧重后天的训练,通过训练使人体的一些基本形态方面表现得更加优美动人,它是在走、跑、跳以及转体、绕环、波浪等身体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形态的美。蹦床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直接展示,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直接确证和实现。“形体美是由视觉器官所感知的空间性的美,其特点是边界线,线的运动可以构成具有广度和厚度的空间形体。点动成线,线动成画,画动成体。”

7动作美

动作美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运动而表现出来的,它们受时间、空间、方向、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动作美是运动中健康能力、器官系统机能,表现能力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形体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美不仅来自各种体育运动,还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美。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体形美、姿态美、动作美是形体美的核心,体形的完美和正确的身体姿势可以促进人体外形的完美,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有机体机能的完美程度,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

在蹦床比赛中,运动员用高超的难度动作、独特新颖的构思、,以及优美的动作充分体现出最佳的柔韧性、高度的灵敏性、协调性、速度、稳定的平衡能力,向人们勾画出一幅美丽又惊险的画面,以自然流畅及特大的动作幅度和超常的表现力,给人们展示出优美和谐的动作美。蹦床动作技术的特点主要是多样性、复杂性和优美性。通过动作位置高低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层次的变化、幅度的变化,共同构成了竞技健美操所特有的一种风格和美学特征,使人们产生了惊险、意外、刺激的情绪美。

参考文献

[1]李胜利编著.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5).

[2]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3]赵铮邱著.主体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

[4]郑重,马鸿韬,孟宪君.关于优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第5篇:运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国际田联公布的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年龄和比赛成绩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了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100m速度、速度利用率等参数,对于了解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竞技特征,提高和保持中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参考的依据。

目前,世界110m栏的记录为12.87s,由古巴小将罗伯斯于2008年创立。110m栏曾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一个优势项目,我国运动员刘翔在这个项目取得了12.88s的辉煌成绩。因此,研究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年龄和成绩等方面的特征,对于了解该项目运动员的竞技特征,保持和提高我国男子110m运动员的优异成绩,提高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目前世界上最好比赛成绩在13s以内(包括13s)的所有运动员,共14名,他们的具体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查法本文主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中国体育期刊数据光盘等多方途径进行检索。查阅国际田联年度成绩等资料。

1.2.2数理统计法本研究对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和Excel2003。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指标的定义如下:

1>克托莱指数:体重(Kg)/身高(cm)×1000

2>分栏时间:是指运动员从开始起跑到过第一栏后摆动腿的着地所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以及从摆动腿着地至摆动腿下一个栏着地所用的时间,依次类推。

3>分栏速度:是指运动员从开始起跑到过第一栏后摆动腿的着地所通过的距离,以及从摆动腿着地至下一个栏摆动腿着地所通过的距离,与相应的分栏时间的比值,依此类推。

4>平均栏间速度的波动系数:(最快分栏速度-平均栏间速度)/平均栏间速度×100

5>98℅以上速度跑过的栏间数:是指运动员以自身最大栏间速度的98℅以上所跑过的栏间数,其量化特征值为:98℅×最快栏间速度。

1.2.3逻辑分析法对数理统计的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对采用的指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竞技特征,为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选材和训练等提供理论基础

2.结果与分析

2.1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分析

14名运动员是110m栏最顶尖的运动员,是到目前为止跑进13s(包括13s)的所有运动员,他们的平均成绩为12.94s,他们的身体形态指标平均数代表了110m栏运动员身体形态模式。

从表1中,可以得出目前世界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平均身高维持在1.86m左右;平均体重约为80.79kg;反映运动员身体发育匀称程度的指标—克托莱指数平均为434.93g/cm;为了更直观地反映110m栏这个项目运动员身高、体重的特别之处,特此引入俄罗斯对身高体重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身高-体重指数,其计算方法为:身高(cm)—体重(kg)—100,由该种评价指标得出世界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平均值为5.14,而据前人有关专家研究表明通常世界上优秀的110m栏运动员身高-体重指数一般都是在8左右,造成表1中世界优秀110m栏运动员身高-体重指数平均值明显偏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中有4名运动员的值明显低于8,而且还有2名运动员的指数为负值,从而造成身高-体重的平均值明显偏小。身高-体重指数偏小的原因是因为110m栏运动员自身的体重相对自身的身高偏大,特别是两个为负值的运动员金多姆、奥利弗,他们的体重偏大更多。从力量素质上来说,体重越大运动员的绝对力量也就越大,在跑动过程中运动员所所受到的阻力也就越大。从110m栏运动的本质上来说,它对运动员的力量、爆发力要求的相对于男子100m来说较低,运动员在跨越栏架的过程中由于体重大所受到的阻力也就会越大,所以110m栏运动员的身高-体重指数相对于男子100m运动员来说较高,应接近8左右。

从110m栏这个项目自身的特点来说,它要求运动员跑完固定的距离,并跨越固定高度的栏架。1.067m的栏高要求运动员有相对较高的身高以及相对较轻的体重才能比较轻松的跑过10个栏架,同时9.14m的栏间距又限制着运动员身高不能过高,运动员只能力求步长和步频达到最好的结合。因此110m栏运动员相比男子100m运动员而言身材相对较高。在以上14名顶尖的110m栏运动员中,只有两名古巴选手,罗伯斯和加尔西业的身高达到了190cm,美国选手阿兰-约翰逊一人低于180cm,其余10人都集中在183-189cm之间。

因此,根据世界顶尖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个适合跨栏且接近标准的身体形态指数:身高1.86±0.03m,体重80.79±7.07kg,克托莱指数(g/cm)为434.93±34.11g/cm。另外,身高-体重指数值应接近于8,并且该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110m栏运动员身高与体重相符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很强可操作性。

2.2100m速度及速度利用率的分析

2.2.1100m速度的比较分析

110m跨栏跑作为一个周期项目,以及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确定了世界上优秀的110m栏运动员,他们在全程中跑的步数、步长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通常步数一般都为50-52步,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完50-52步是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其步频的快慢,而不是其步幅的长短。为此,我们从部分优秀跨栏运动员的100m绝对速度以及他们的速度利用率等速度参数来对运动员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进行分析、探讨。

110m栏作为短跨项目,运动员的100m成绩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好的100m成绩是优秀跨栏运动员取得好的110m栏成绩的基础,一般来说优秀运动员的100m成绩越好,其110m栏成绩也就越好。据有关研究表明,110栏运动员与100m平跑速度呈显著相关(r=068),这是因为在110m栏全程跑中,约有74m是平跑,约占110m栏全程距离的67%。由此可见,跨栏运动员的100m速度在跨栏跑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现代110m跨栏跑总的发展趋势为:由跨栏向跑栏过渡,跨栏步向短跑技术过渡,减少跨栏步的腾空时间,加快栏间跑的步频,提高每个栏的周期速度,这就对想取得好的跨栏成绩的运动员的100m绝对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从表2中,得出上述8位世界优秀的110m跨栏运动员的100m平均成绩为10.26s,更加充分地说明了100m绝对速度在110m跨栏运动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跨栏训练时一定要抓好对运动员100m绝对速度的训练,要以此为基础。

2.2.2速度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跨栏跑的速度利用率是指运动员在跨栏过程中,对自身最高平跑速度的利用水平。通常,用运动员在跨栏跑中的平均速度与反映运动员最大速度水平的100m跑的平均速度的比值来表示。从表2可以得出,3名100m速度相对较慢的运动员:刘翔、杜库雷、托尼-贾勒特,他们的速度利用率都比较高,达到了88℅以上,在110m栏这个项目中,体现了对100m速度好的利用,正是由于他们的速度利用率相对于其他选手来说比较高,从而很好的弥补了他们在100m绝对速度上的差距,是他们取得好的110m栏成绩的重要因素。

另外,从表2中可得出以上8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110m栏成绩,100m成绩的平均差值为2.68s。其中刘翔和杜库雷的差值最小,分别为2.48s和2.49s。这可以充分说明他们俩的跨栏步技术以及跑-跨结合能力强。因此,110m栏运动员的110m成绩和100m成绩的差值可以用来作为评价运动员跨栏步技术以及跑-跨结合能力的指标,并且具有强的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由于110m栏是一个速度型项目,100m绝对速度是它的基础,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但是要注意的是速度利用率也是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的亦可不可缺少的因素。另外,110m成绩和100m成绩的差值这个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运动员跨栏步技术以及跑-跨结合能力的指标,并且具有强的可操作性。

2.3在高速的跑动过程中运动员保持跑-跨结合能力的分析

在110m栏的教学过程中,运动员跑-跨结合的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而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高速的跑动过程中的跑-跨结合能力是决定运动员110m栏成绩的重要因素。经统计研究表明,9个跨栏周期的平均速度与110m栏成绩呈显著性相关P<0.01[9],这说明优秀的110m栏运动员成败的关键因素是9个跨栏周期的平均速度,要提高9个跨栏周期的平均速度,就必须发展、提高运动员的跑-跨、跨-跑结合的能力。而运动员在高速的跑动过程中,其跑-跨结合能力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跨越栏架后速度没有很明显的减慢,全程栏间速度的波动比较小,运动员的跨栏步技术和速度达到比较完美的结合。

为了能够更准确、更全面的反映运动员全程栏间速度的波动情况,可用平均栏间速度的波动系数来表示全程栏间速度的稳定程度。波动系数越小,则说明全程栏间速度稳定程度越高,反之,则稳定程度越低。为此,找出了在这方面有着典型代表特征的四名优秀110m栏运动员:刘翔、杰克逊、约翰逊和金多姆,他们分别跑出12.91s、12.91s、12.93s和12.98s时的速度参数绘制程表4。从表4可以看出该名世界优秀男子110栏运动员的平均栏间速度的波动系数在3%以下,表现出他们在全程的跑动过程中栏间速度变化均匀、节奏平稳的特点,在相比之下,英国人杰克逊的平均栏间速度的变异系数最低,为1.29℅。从图1中,可以更加形象的反映出以上4名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平均栏间速度波动的差距。

因此,运动员的平均栏间速度不仅对运动员的110m栏的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而且可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来衡量运动员的跑-跨结合能力。

3.结论

3.1世界顶尖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指数为:身高1.86±0.03m,体重80.79±7.07kg,克托莱指数(g/cm)为434.93±34.11g/cm,身高-体重指数值应接近于8,该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110m栏运动员身高与体重相符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很强可操作性。

3.2110m栏是一个速度型项目,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是基础,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同时运动员的速度利用率也是取得好的成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另外,110m成绩和100m成绩的差值这个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运动员跨栏步技术以及跑-跨结合能力的指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3平均栏间速度是决定110m栏的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同时还可以用来衡量运动员的跑-跨结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2]张军波.中外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运动参数对比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4,3.

[3]许以诚、米卫国、张蒙汉.对雅典奥运会决赛中刘翔跨栏技术的分析[J].体育科研,2004,6.

[4]宋跃先、唐林.刘翔110m栏平12.91s世界纪录的技术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

[5]戴勇.世界优秀跨栏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9.

[6]艾康伟、林宾芳、张铭译.第六届世锦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R].田径,1998,6.

[7]王新宝、郭庆双.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与运动成绩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6,12.

第6篇:运动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改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课题2“分子和原子”P50“分子在不断运动”探究实验,虽说实验现象明显,反应速度较快,但实验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氨气没做处理易挥发,污染环境,加之用小烧杯装氨水,所需药品量大,不能充分体现绿色化学实验量少,回收重复利用,对环境污染小(无污染)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对该装置进行了五个改进,一是用塑料瓶(或塑料管)代替大烧杯形成密闭环境;二是用废弃药瓶代替小烧杯装浓氨水;三是用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代替加有无色酚酞试剂的小烧杯;四是实验药品一次使用为多次重复利用;五是将氨气分子和滴有无色酚酞试剂接触瞬间变色改为依据氨气分子运动路径(总体向上运动)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自下而上逐渐变红,取得明显的实验效果.

一、改进优点

1、污染小。用塑料瓶代替大烧杯,实验后用橡皮塞密闭后集中处理,整过实验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挥发的氨气对教室、实验室空气污染小初中物理论文,确保学生和教师身体健康。

2、药瓶用量少。改小烧杯盛装氨水为带瓶塞的小药瓶盛氨水,改两个盛放滴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为直接在滤纸条上滴加酚酞溶液,药品用量少(若用装棒冰的塑料管等直径小的塑料管代替塑料瓶作为密闭容器,药品用量更少)。

3、可回收重复利用。小药瓶中的氨水和用过的滤纸都可重复利用。

4、速度快。将实验装置改为直立状态,氨气分子向上运动速度快,达到实验目的所需的时间缩短,实验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能提高课堂效率。

5、凸现分子扩散运动的痕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悬挂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自下而上逐渐变红,很直观的反映了实验中氨气分子运动路径(总体向上运动),现象明显,趣味性浓,效果好。

二、实验装置

1、实验装置图

1.制作实验装置(图1)

步骤一:准备

2、实验原理

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打开盛装浓氨水的小药瓶瓶盖(见图二),通过由塑料瓶制作的密闭通道,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氨气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使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滤纸变红色,随着氨气分子向上运动,氨分子遇到滤纸条上滴入的酚酞溶液,由下自上依次变红。

3、实验装置制作

(1)材料:废旧矿泉水(纯净水)瓶2个,宽透明胶一圈,橡皮塞2个,小铁夹1个,小药瓶1个(根据所选塑料瓶口径的大小选择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参麦注射液等废药瓶),浓氨水,无色酚酞溶液,滤纸条cssci期刊目录。

(2)制作:取2只规格一致的塑料瓶保留16CM去掉底部(除掉的底部可以做盛水的容器做图四的实验),用宽透明胶带将去掉底部两只塑料瓶粘在一起(见图一);取一只废旧胸牌上的小夹子,用细铁丝固定在一只橡皮塞上(见图一);将滤纸剪成宽0.8-1.0CM,滤纸条长度也可根据密闭容器的长度灵活掌握;将浓氨水装入小药瓶用瓶盖盖紧备用。

三、实验步骤及现象

1、操作

(1)、实验前按实验装置图制作和准备实验仪器(见装置图一)。

(2)、在滤纸条上自下而上按一定间距(见装置图一)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为增加趣味性,也可以在滤纸条上用无色酚酞溶液按一定间距画圆圈、小花等图案。展示初中物理论文,滤纸条上不变红。

(3)将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滤纸条用橡皮塞上连接的小夹子夹住,固定在塑料瓶瓶口的一端。

(4)、拔掉塑料瓶另一端瓶口的橡皮塞,打开装有浓氨水小药瓶的瓶塞,将塑料瓶瓶口罩在小药瓶的瓶口上,尽量压紧(见装置图二)。观察实验现象。

(5)、实验结束后,盖紧装有浓氨水的小药瓶的瓶塞,以备下次使用;用橡皮塞盖紧塑料瓶瓶口以便处理实验废气(见装置图三)。

2、现象

悬挂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自下而上逐渐变红。

3、结论

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氨气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使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滤纸变红色。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第7篇:运动论文范文

1.运动训练的单一目标和运动训练过程的多目标控制特征

对于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参加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作为教练员或培养运动员的机构来说,如果仅仅将目标导向于优异成绩,则会导致运动员“工具化”的倾向。即培养运动员的机构或教练员,仅仅将运动员作为自己社会地位提高的“工具”,最终忽视运动员的长期发展。中国现有体育培养体制所逐渐表现出来的这种将运动员异化为“工具”的倾向,也正是近年来被人们所诟病的核心所在。在现在体育培养体制下的运动员首先被从社会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以运动成绩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而运动员离开体育系统回归社会后所能承担的社会功能往往被这些机构所忽视。

2.运动训练主要参与人员的多角色特征

正如上文所言,运动训练参与人员主要包括教练员和运动员,两者都存在多角色的特征。近年来,很多体育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了能够在国内外比赛中提高运动成绩,已经开始重视开发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教练员培养计划。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执教问题的讨论明显增多,关于执教问题的文献也明显增多。大多数文献指出,执教过程是一个多任务过程,教练员角色任务多样,从而要求教练员必须有丰富的个人交流和管理技巧。运动训练过程的另一个重要参与者——运动员同样具有不同的角色任务。作为一名运动员他的目标是获得运动成绩上的成功。但运动成绩的获得不仅仅需要良好的专项能力。有研究者用现代成功学的观点分析武术运动员成长过程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仅仅具有专项运动能力是不够的,良好的社会交往过程也是影响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个人业余生活的安排、训练之余的人际交住等社会学因素)。此外,优秀运动员不仅应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而且要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在最大程度上用良好的社会形象影响喜爱他的青少年,积极促进他们的成长。

3.运动训练应全面体现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精神

第8篇:运动论文范文

关键词:临床运动心理学;内容分析;运动表现发展;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损害;运动退役

临床运动心理学(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是随着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于20世纪80年代萌芽于美国,本世纪初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1988年,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USOC)建立了临床运动心理学家注册制度。2005年,美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召开了临床运动心理学家大会[1]。2006 年,首部《临床运动心理学》专著出版[2]。2007 年,《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创刊,为临床运动心理学开辟了专门的学术交流平台。2011年,临床运动心理学的东西方观点(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系列丛书出版[3]。

我国的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积累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从基本情况、内容及方法三个方面对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揭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研究者提供参考,促进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它按照一定维度对论文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和评判,可提供学科研究状况的基本信息[4]。目前,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

之中。

(一)论文取样

本研究从1981年至2010年的13个目标期刊中选出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680篇。心理学期刊包括《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体育学期刊包括《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与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学刊》。

(二)内容分析的维度

本研究参照相关文献[5,6],按照以下程序设计了内容分析的维度系统:(1)精读2007~2008年《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的全部文献,初步制订分析维度;(2)对2009年《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的文献进行试分析,修订分析维度;(3)征求相关专家对内容分析维度系统的意见,修订分析维度;(4)经过培训的研究组成员对2010年《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文献进行独立分析,分析者的一致性系数在0.83~0.86之间,说明该分析维度系统信度较高,可为研究所用。对评判者容易出现分歧的维度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内容分析维度系统由27个因素构成。

(三) 研究过程

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且熟练掌握内容分析维度系统的6名研究生对论文进行独立的内容分析,每篇论文有两名分析者。研究者最终录入数据时检查分析不一致的地方,认真核查后加以取舍。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全部变量的频次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论文的基本情况

1.论文首作者所属机构

表1.中外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首作者所属机构对比(%)

院(所)性质

中国

外国

体育学院(所)、体育教学部

91.7

34.3

心理学院(所)

4.9

37.4

医学、护理、健康学院(所)

0.9

12.1

其他

2.5

16.2

合计

100.0

100.0

表1显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首作者主要来自体育学院(研究所)和体育教学部,而心理学、医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所)学者对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参与度极低,这与国外学者相对多元的研究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分析,这种情况多年来(尤其是2004~2010年间)未出现明显变化。这非常不利于临床运动心理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需要更多临床心理学学者的参与。

2.论文的篇幅

对三十年来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的篇幅统计显示,平均每篇论文篇幅为4.21页,且多年来论文篇幅未出现明显增长趋势。而国外《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以来的论文平均篇幅为16.5页[7]。这可能是由于国内期刊对篇幅的限制制约着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完整性,影响学术交流的深度。这一问题希望得到相关期刊的充分理解和重视,以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3.论文参考文献

对三十年来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的统计显示,平均每篇有9.63条参考文献,图1显示1995年起参考文献量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2006年开始平均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量稳定在17条左右。目前,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条数不及美国《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论文参考文献(平均每篇文章参考文献为42条)[7]的一半。参考文献较少导致研究难免低层次重复前人的工作,提供给读者的新信息就相对较少,文章的质量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非常不利于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及学术交流的纵深发展。

图1.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发展趋势

(二) 论文内容

1.研究领域

图2.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图2显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对运动表现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早,在1994年以前占绝对优势。运动功能障碍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增长,近年来出现与运动表现发展研究并驾齐驱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对运动者心理问题的关注,已经逐渐脱离仅以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表现发展为中心的情况,越来越关注普通运动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及全面的心理健康。

表2.中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比(%)

研究领域

中国

外国

运动表现发展

37.2

17.2

运动功能障碍

31.2

25.3

心理健康

22.6

21.2

运动功能损害

3.5

21.2

学科发展

3.2

13.1

运动退役

2.2

2.0

合计

100.0

100.0

表2显示,运动退役是中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薄弱领域,与国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相比较,我国临床运动心理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对运动表现的发展研究较多,而对运动功能损害的研究较少。运动表现发展研究较多与我国长期以来注重竞技体育发展有关。运动功能损害指运动员存在着明显的临床心理问题,引起其严重的情绪紊乱和行为失调,导致其无法投入训练与竞赛[8]。运动功能损害研究被忽视与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大都来自体育学院(研究所),普遍缺乏临床心理学训练背景有关。

2.研究的理论基础

图3显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一直以认知行为理论占绝对优势,但近年来出现理论逐渐丰富的趋势。这与国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情况基本一致[7]。认知行为理论在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占绝对优势,与认知行为治疗操作性强,更易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有关。

图3.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理论基础的变化趋势

(三)论文研究方法

1.论文类型

表3显示,与国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相比,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类型以调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和论述较多,而临床运动心理学的质性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少。这与国内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大多来自体育学院(研究所)有关,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意识到临床运动心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但由于普遍接受的是体育科学的训练而相对缺乏临床心理学的系统训练,所以,更容易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综述和理论性研究,而深入的质性研究和实验研究相对较少。

表3.中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类型对比(%)

论文类型

中国

外国

调查研究报告

36.3

32.3

实验研究报告

11.8

15.1

测验研究报告

6.3

6.1

质性研究报告

4.8

19.2

质性+量性研究报告

0.4

2.0

论述

25.7

18.2

文献综述

14.6

7.1

合计

100.0

100.0

2.研究设计

表4显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病理机制研究与国外一样,存在过分依靠相关设计的现象,而更能确定心理变化机制的实验研究设计与质性研究设计较少。因此,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关于病理机制的研究设计有待进一步改善,以便更深入地揭示运动者心理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

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干预研究以文献综述为主,侧重具体介绍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实验研究设计较少,而国外临床运动心理学61.5%的干预研究主要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干预的效果。实验研究能为不同方法的干预效果提供充分的证据,有利于提高临床运动心理服务的科学性。因此,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应加强心理干预的实验研究。

表4.中外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的研究设计对比(%)

研究设计

机制研究(中国)

机制研究(外国)

干预研究(中国)

干预研究(外国)

描述性研究设计

16.0

相关研究设计

44.9

75.0

实验研究设计

10.2

12.6

26.7

61.5

质性+量性设计

0.6

3.1

0.5

3.9

质性研究设计

文献综述

说明

5.1

14.7

8.4

6.3

3.1

21.4

47.1

4.2

7.7

15.4

11.5

合计

100

100

100

100

3.研究被试

表5显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更关注高水平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而国外临床运动心理研究更关注大学生运动员和少年运动员。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高度关注高水平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与我国现阶段注重竞技体育的现实有关。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如果得到心理服务的及时介入,就可以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如果等到运动员形成了心理障碍再介入治疗,其难度就会很大。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少年运动员和大学生运动员的关注。

表5.中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被试对比(%)

研究被试

中国

外国

29.0

24.3

高水平运动员

15.9

10.1

专业运动员

11.2

6.1

混合

9.0

8.1

体育专业学生

8.4

2.0

大学生运动员

7.4

20.2

少年运动员

5.9

11.1

学生

6.5

5.1

其他

4.6

13.0

合计

100.0

100.0

4. 资料收集

表6显示,中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在资料收集上的共同之处在于较多采用问卷法和量表法,而较少采用观察法和仪器测验法,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学者更多采用工作经验法和文献法,较少使用访谈法。我国研究者较少采用非常适合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访谈法收集资料,与他们主要来自体育学院(研究所),普遍缺乏临床心理学的系统专业训练有关。

表6.中外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资料收集方法对比(%)

资料收集方法

中国

外国

问卷法与量表法

38.8

38.4

工作经验

20.4

13.1

文献法

19.6

12.1

三种以上方法结合

7.8

16.2

仪器测验法

6.4

3.0

访谈法

2.6

13.1

观察法

1.2

1.0

其他

3.1

7.1

合计

100.0

100.0

5.结果分析

表7显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中涉及多元分析的少于国外。心理现象是多层面和多维度的,其影响因素也是复杂多变的。采用多元分析法进行分析,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能更有效地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在未来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多元分析法有待进一步推广。

表7.中外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研究结果分析方法比较(%)

结果分析方法

中国

外国

定性分析

42.2

38.4

非多元统计分析

39.0

30.3

多元统计分析

17.9

25.3

定性+定量分析

1.0

6.0

元分析

合计

100

100

中外临床运动心理研究中都尚未出现元分析(meta-analysis)的论文。元分析是对具有共同目的但相互独立的多个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报告给予定量统计分析而综合评价某一主题研究的方法,曾被置于循证医学实践证据金字塔的顶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9]。自临床心理学的实证支持治疗兴起以来,元分析方法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7]。元分析对文献的数量与质量都有一定的要求,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尚未出现元分析的论文,可能是由于目前能够支撑元分析的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有限,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统计方法的训练不足。随着临床运动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元分析方法的应用将越来越多。

(四)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阶段的划分

纵观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30年的发展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明显差别。因此,可以对其进行阶段划分,以帮助研究者厘清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内在线索,并能够据此展望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1.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起步阶段

1981年到1993年期间是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刚刚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研究的数量与质量都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如下:论文数量少,平均每年仅有9.9篇;研究极少得到基金的支持;参考文献量少,许多论文根本没有参考文献;研究内容以运动表现发展研究占绝对优势;最突出的论文类型是说明文(35.5%);主要采用工作经验法(21%)和文献法(13.8%)收集资料;论文的结果分析方法中定性分析占54.3%,仅有0.7%的文章采用了元分析。

2.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4年到2003年期间是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数量与质量都表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具体表现如下: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平均每年25篇;受资助项目出现逐年增长趋势;论文的参考文献呈现逐渐增多趋势;运动功能障碍和心理健康研究逐年增多;研究报告超过理论型论文,说明文的比例下降至24.9%,调查研究报告迅速增加到37.3%;以高水平运动员为被试的论文相对降低,以非高水平运动员为被试的论文迅速上升;经验总结法下降,量表测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的应用逐渐增多;定性分析逐渐减少为47.1%,多元分析上升为10.7%。

3.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规范阶段

2004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数量与质量都较前两个阶段大幅提高,具体表现如下:年均达45.3篇;平均每年有16.3个项目受到基金支持;平均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量稳定在15.4条;在研究内容上,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健康和运动表现发展三者呈并驾齐驱之势;69.7%的论文为研究报告,说明文进一步减少;以非高水平运动员为被试的论文达到60.6%;量表测验法、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成为最重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工作经验总结法的应用萎缩;定性分析减少至33.7%,30.3%的论文进行了多元分析。

三、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1. 吸引更多临床心理学学者加盟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理学院(研究所)和医学院(研究所)学者对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参与度极低,这非常不利于临床运动心理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发展。我国需要吸引更多心理学院(研究所、系)和医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学者关注运动者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的加盟,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才能高质量地发展。因此,建议国家体育总局科研立项为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间,并鼓励心理学院(研究所、系)与医学院(研究所)中的临床心理学学者积极申报相关课题,以课题调动临床心理学学者加盟的积极性。另外,体育学院(研究所)要有意识地引进具有临床心理学训练背景的人才,这不仅能够促进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而且也能吸引更多的心理学学者关注临床运动心理问题。

2.加强对运动功能损害与运动退役的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仅有3.5%是关于运动功能损害,而国外21.2%的论文涉及运动功能损害,其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中有四个属于运动功能损害,即饮食障碍、情绪障碍、物质依赖和运动损伤后心理障碍。纵观我国极其有限的运动功能损害论文,研究主题主要为与运动相关的攻击(冲动控制障碍),研究类型主要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分析[10,11],实证性的临床研究报告极少,仅有杨士荣(2010)就我国运动员的饮食障碍进行了调查研究[12]。因此,建议中国体育总局体育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各地方基金的管理者在编制课题指南时关注运动功能损害问题。同时,专家学者也要主动介入运动功能损害的研究,以提高我国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切实维护我国运动者的身心

健康。

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仅有2.2%是关于运动退役问题的研究。由于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举国体育体制,且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尚未普及,所以,我国运动员对运动退役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在运动退役时遇到的心理问题就更多。黄志剑和姒刚彦(2008)研究表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对于从事竞技运动事业对自己人生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对运动退役及角色转换的准备不足[13]。王进(2008)研究表明:我国面临退役运动员的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认知下降,焦虑和孤独感明显增加,应对退役的策略主要为回避;运动员在退役后的1~2年内社会支持感低,孤独感高[14]。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虽然意识到运动员退役相关的心理问题,并就此开展了一系列现状调查、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但针对性的实证干预研究很少,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丰富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显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认知行为理论。过分依赖认知行为理论有悖于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的原则,不利于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复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种唯一正确且适合于各种情况的理论与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可能受益于不同的处理[15]。跨理论整合研究(trans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pproaches)是西方临床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特点。1991年,《心理治疗整合杂志》(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创立,为临床心理学的整合研究提供了专门的学术交流平台。目前,许多治疗师在治疗中采用整合治疗方法[16]。因此,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应广开思路,在注重认知行为理论的同时,注意吸纳近年来生理心理学、精神分析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开展跨理论的整合研究,进一步丰富研究的理论基础。诚然,后者受到循证实践验证的成果不多,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更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4.加强临床研究方法的训练

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质性研究与实验研究较少;研究被试以高水平运动员最多;研究中较少使用谈话法、观察法、仪器测试法收集数据;数据的多元分析较少,未出现元分析论文等。因此,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应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方法的训练,在开展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时注意以下问题:加强质性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使用;扩大研究样本范围,更多关注青少年运动员;丰富资料收集方法,尤其要多使用访谈法、观察法与仪器测试法;加强多元统计分析;提高研究的规范性,为整合研究成果的元分析作准备。

[1] Gardner F L.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in America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J]. 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2007, 1(3): 207209.

[2] Gardner F L, Moore Z 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6.

[3] Zhu Li Jing, Heil J, Wenze T.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 (Volume I) [M]. VDM Verlag, 2011.

[4] Holdford 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J].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2008 (4): 173181.

[5] Buboltz W C, Deemer E, Hoffmam R.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Buboltz, Miller, and Williams (1999) 11 Years Later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0, 57, (3): 368375.

[6] Rhodes R E, Nasuti G. Trends and changes in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20 yea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0 journals [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 53, 1723.

[7] 刘丽, 石岩. 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 现状、问题与建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 (9): 14951506.

[8] 刘丽, 石岩. 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界定、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体育科技, 2009, 45 (6) : 7682.

[9] Rosner A 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siting the pyramid of priorities [J].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6: 4249.

[10] 邓铭一, 季浏, 常波. 运动攻击的理论发展及控制方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8,126(3): 5559.

[11] 石岩, 王莹, 赵阳, 等. 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 [J]. 体育科学, 2007, 27(1): 2440.

[12] 杨士荣. 不同类型运动员饮食障碍的比较研究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4(3): 8792.

[13] 黄志剑, 姒刚彦. 高水平运动员的退役准备与适应: 一项定量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3(5): 393395.

[14] 王进. 我国运动员退役意识与心理状态的定量分析[J]. 心理学报, 2008, 40(4): 496506.

第9篇:运动论文范文

纵观古今中外,体育追求极致和艺术性,不论是观看比赛还是参与运动,人们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以身体运动为形式的体育项目或竟赛活动,它所展现的人体美、艺术性、情趣感、意志力,历来是各种文化作品的良好素材。体育的繁荣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和广阔空间,与此同时文化作品中运动项目的展示与传播,进一步丰富了运动项目的内涵和特质,使体育的美学、哲学、社会学价值得到了提升。正如顾拜旦《体育颂》所赞颂的那样:体育是生命动力,是美丽、正义、勇气、进步、乐趣、和平,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人体美、心灵美,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人类梦想。

当今,现代传播和科技手段的运用,让体育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使体育的艺术价值得到极大开发,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电影等产品更加丰富多元。古今中外的无数文艺作品,或以诗歌、音乐,或以绘画、雕塑,展示各式各样的体育生活场景,表达运动之美、身心和谐甚至是人类梦想,体现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从美学的角度看,体育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审美活动,体育绘画雕塑以及摄影作品,将体育运动中的力与美展现出来,能给人以心灵震撼和精神激励。奥林匹克绘画大师汗斯·埃尔尼的《尤里西斯》《在雨中》等一批体育绘画作品,以跑步中的健硕人体为形象,培育人的审美观点,展示一种永远向前的力量,寓意体育和人类追求永远没有终点。而希腊雕刻家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我国古代诗词对体育项目和运动场景多有描述,并寄予了美学和哲学的寓意。苏轼《蝶恋花·春景》中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描写少女在墙内荡秋千发出的笑声对行人的吸引,而笑声渐去行人若有所伤,词人借助寻常景物惋惜韶光流逝,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元曲《阀阅舞射柳羹丸记尸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构棒起月轮孤,彩毽落晓星谏”,把打马球人的身形姿态刻画的惟妙惟肖。《红楼梦》中大量描写放风筝、荡秋千、划船、下围棋的场景,大观园里的休闲健身活动细节的刻画,显示了清代初、中时期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而“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宝钗扑蝶”展现了封建礼教所无法压制的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情。在那个时代,秋千、围棋等体育项目成为人们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可以说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唯美展现,也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破除封建礼制的精神寄托。

2 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是体育的灵魂和精气神

“精、气、神”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体育促进人类发展,实质上是指体育的文化属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体育运动蕴含了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这是运动项目得以传承发展的文化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内涵来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项目,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项目,尽管其文化、民族背景不同,但运动项目和竟赛活动中所蕴含的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竟争、重在参与、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价值观,是项目得以传承发展也是人类进步的要核。这其中既有健康进取的生命真谛,也有社会和谐的普遍期盼,更有人类进步的共同理想和不竭动力。自由、平等、友谊、进步的人类梦想,是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最高境界,成为一切运动项目的根和魂,也成为贯穿运动与人的精神、气质和神韵。

审美体验、情绪渲染、民俗展示、信念意志,是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最直接体现,这是人们参与、欣赏运动项目的直接动力。如果一个运动项目达不到美感体验、情绪调整、精神激励,那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多数运动项目的文化特征十分明显,比如体育舞蹈、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项目,需要音乐、服装等元素的艺术表现力的整体配合,给人以艺术熏陶和美感;舞龙、风筝等民族项目,或需要音乐的激扬,或需要绘画的技艺,本身就是体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借助艺术表现手段实现运动项目文化张力的最大化、最优化。体育舞蹈由体育元素、艺术元素、文化元素构成,舞者以身体、音乐为载体,以优美娴熟、配合默契的舞蹈技艺,让观众的情绪随着舞者的肢体和音乐变化而升腾跌宕,实现舞者和观众的情感交流与灵魂共鸣。我国的象棋富含仁、义、礼、智、信等理念,蕴藏着“棋如人生”“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治国如行棋”等人生哲理和治国之术,这也是象棋运动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

3 运动项目的跨文化传播增进了人类文化自信

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跨文化传播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体育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无论是民族传统项目还是现代运动项目,在日常生活或是人类交往层面,都带有深厚的民族、国家文化色彩,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把不同区域、族群、国家的人群“连结”在一起,促动了人类文化的融合、发展和变迁。在体育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些运动项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比如我国的太极、美国的篮球、日本的相扑、英国的足球、古巴的拳击、澳洲的橄榄球、韩国的贻拳道,成为该国文化传播、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作为国粹的太极拳得到较快发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亿多人习练,所展示的东方传统文化神韵深受西方民众欢迎,很多习练者因此转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美国国家研究所开展了太极拳研究,结果称:“太极拳几乎无缺点,无任何副作用。”《纽约新闻日报》呼吁人们参加太极拳运动,称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合一的运动。NBA是美国文化输出和打一张的重要载体,它已超越了单纯的篮球比赛,将运动的快乐与观赏、力量和优美融合并发挥到了极致,它代表着“享受快乐”的体育娱乐精神,彰显的是时代个性和流行时尚,展现美国在内的西方文化中具有的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运动项目的跨文化传播,在全球领域展示各国家、各种族的文化精髓,成为国家和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南京青奥会实施“文化与教育计划”,推动运动竟赛和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了“奥运梦之旅”“世界梦之旅”“中国梦之旅”和“青之旅”4个系列4837场文化教育活动,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运动员们走出赛场,登城墙、进戏坊,在互动中交流,参与人次超过100万;204个文化小屋展示了世界文化村的风采,2}项体育启蒙活动将让广大青少年感知不同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各国文化、不同文明交流融合、和谐共处。南京青奥会提倡的快乐交流重于竟技和比赛,强身健体重于名次和奖牌,让体育真正走近了普通民众,回归了体育运动的初衷;在展示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准确地传播了中华文化,讲透讲好了中国故事,有力地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自信,向全世界成功诊释了文化教育与体育并重的青奥会理念。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南京青奥会“完美无缺”。

4 运动项目文化深根于种族本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