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车辆工程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车辆工程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车辆工程专业

第1篇: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您好!

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信。

我是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原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学院9701班的一名毕业生,在结束了充实而又愉快的大学生活之后,我不仅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而且在各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相信已经具备了成为贵单位一员的条件,特奉上我的相关材料和一份诚意,希望能早日为贵单位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大学时代只是人生的一段小小驿站,知识的海洋与渴求知识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我们的能力与信心。大学,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留下了我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也带来了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这里,我满怀着对中国汽车工业的热爱,渡过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自信、自强、谦虚、认真,做一名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一直是我奋斗的目标,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不但提高了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而且使自己的各学科知识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大一至大三的每个学期里,我的综合积分和平均成绩都名列前茅,曾连续获得过四次三等奖学金和一次二等奖学金,在1999学年度获得了“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学院优秀学生”称号。此外,我还获得了“国家英语四级证书”、“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和“吉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在任9701班团支部书记期间,使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工作中保持高度的热情,保持一颗高度的责任心,一直是我工作的原则。

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与优秀人才共事,寻求一个团结奋进的团体的重要性。吉林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勤奋创新的作风。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深信:我会成为贵单位出色的一员。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为贵单位发展和进步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第2篇: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摘 要]本文比较了车辆工程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和新教学法间的差异,结论表明: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制订可行性教学方案,是改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必经之路。从课程实验教学设置、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毕业设计、学生创新与实践四个方面介绍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表明,该体系在笔者所在学校人才培养中效果显著,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养、创新与实践能力及合作协调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车辆工程;实践教学理念;可行性教学方案;实践教学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51

[中图分类号]U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1 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车辆工程专业所依托的汽车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制造2025》涉及十大领域,其中过半领域都与车辆工程相关。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给车辆工程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应具有宽广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实践能力对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推动复合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

学科领域的交叉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虽然给专业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也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由于学生专业兴趣、知识结构、个人能力不同,应当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配置,在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和实践模式,这样才能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

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理念,确保科研与育人相结合,教学与科研互动。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和特色,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以建立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2 传统实践教学与新教学法的比较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对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材过时。目前,绝大部分教材的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结果落后,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2)内容重复。实验教材与专业课程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各自独立,相互封闭,难以达到循序渐进、前后贯通、由表及里的教学目标。

(3)实验脱节。进行的专业课教学实验多在高年级,受升学就业影响,难以被学生重视,且实验教学学时难以保障。

(4)O备落后。高校实验仪器的精度难以与零部件生产商相同步,设备更新度难以与整车厂相衔接,实验室师资配置相对薄弱。

基于此,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制订可行性教学方案,是改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必经之路。车辆工程学科实践教学改革可在下面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1)试验内容模块化。将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将实验项目任务划分为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实验技能和综合实验技能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再划分为若干个实验模块,构建实验室总体规划。

(2)试验目标系统化。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课程,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指导-引导-探索”模式的目标教学法。根据实验目标,将实验内容从基础性引导到设计性,最后再到目标性。

(3)资源利用最大化。科学安排实验室开放时间,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将相互关联的仪器设备集中使用,便于维护和管理。

(4)辅助教学信息化。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仿真软件,使学生全面了解试验装备的运行原理和使用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试验技能的同时,降低试验损耗和成本。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3.1 课程实验教学设置

课程实验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任务安排上,可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用以保证学生掌握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选修课用以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可分为验证类和创新类,验证类用以保证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创新类用以验证学生的创新思路在工程上的应用。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作为教学单位,其实验室装备主要用于基础教学,如图1所示;汽车工程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其实验室装备主要用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如图2所示。

3.2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对实习教学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江苏大学形成校内自建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共享共建基地三种模式。在校内自建基地方面,除了机电总厂(基础工程训练中心)和江大驾校外,江苏大学下还新建了9个研究所,开展诸如汽车节能与环保、轮胎与车用橡胶制品、发动机、专用车及传动技术、振动噪声、汽车轻量化与安全技术、综合交通与物流规划、智能交通以及交通安全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与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涵盖车辆、电气、材料、销售多个行业,使学生身临工作环境。在共享共建基地建设方面,与北汽(镇江)汽车有限公司、南京汽车集团、徐工集团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校内建立企业工程研究中心,校外建立研究生科研工作站,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导师,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助推了学校的发展。

3.3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接受工程师素质训练,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江苏大学采取教师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每名老师指导1-2名学生,以保证选题的科学性及解题的独立性。选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企业项目。题目设计难度适中,知识面覆盖度广,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已签订工作岗位的情况自由选择,最大限度使学生发挥自身特长,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另外,每年聘请部分在生产设计一线的资深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给学生进行示范。毕业设计采取自评、互评和答辩组专家集体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证学生的设计得到公正的鉴定和评价。

3.4 学生创新与实践

江苏大学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方面得到了提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创新计划,协助学业导师申请发明专利,撰写高水平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近年来,学校积极参加了节能减排大赛、中国大学生汽车设计创意大赛、东方红农装大赛等活动,成绩喜人。强调在学术交流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沟通与协调,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方面,有效设计“讲授、学习、实践、创新”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法,强化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方面,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施新的“3+1”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并在实施中不断创新,既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科学模式,又能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使校企达到双赢。

4 结 论

本文着重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涉及课程实验教学设置、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毕业设计、学生创新与实践四方面。实践表明,该体系在江苏大学人才培养中效果显著,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养、创新与实践及合作f调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经过几年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江苏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已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统一规划,构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试验教学体系。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中,并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新的考核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学生的工程素养。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推动了学生就业和行业发展,为车辆工程学科贡献了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但也应清楚地看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探索,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准,林慕义,贺敬良.构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2]何彦廷,丁学用,孙文福.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三亚学院为例[J].科技展望,2015(31).

[3]王吉忠,高志彬,王丰元.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探析――以车辆工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第3篇: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时比重偏低,缺乏对新概念、新技术的介绍;

(2)设备陈旧,缺乏实用性实验的开设;

(3)科研活动参与率低,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培养体系;因此,在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进行全新的探讨,既可以作为对“机电结合,特色分流”交叉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以点带面,见贤思齐”,带动其他专业学生对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体系的改革

现有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教学以车载CAN和LIN网络理论的认识为主,实验教学则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内容为主。但是,传统的车载网络已失去原有的主导地位。针对“以车为本兼顾网络”的原则,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通信类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立足本专业课程,学科交叉,勇于探索。通过车辆工程专业导论和认知实习,重点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车载网络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展示本专业前期积累的各项成果,如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等,为后续知识体系交叉学习打下基础。在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选择车辆外围相对独立、功能简单,但系统结构较为完整的网络通信类实验项目,力求学生能在课程实验中能加深对车载网络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车载网络算法优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课程设计、竞赛的形式,选择适当的课题展开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的综合训练。围绕汽车行业生产、研发过程中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问题进行选择,力求实现能正常运行的实验室样机,提高学生在车载网络通信及优化方面的综合能力。

3课程平台的改革

围绕培养体系的三个层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性规划,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网络通信类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成“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并配合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适当增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方向和车载网络通信方向的分流。在先修机械类、通信类公共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主要依据,搭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平台”。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既要增设网络通信类课程,还要兼顾原有机电类课程的设置。相互支撑,构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群,通过车辆机械与电子信息学科体系的交叉,实现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基础平台

通过增设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结合相应的课程实习,将通信网络类课程融入到基础课程平台中。以主题会议、专家报告等方式向低年级学生介绍行业前沿技术以及网络在汽车中具体应用,形成直观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总课时的限制,通信网络类基础课程以小课时、重实践、多交叉的形式进行调整。由于机械类课程在车辆工程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根据“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原则进行压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压缩课时量,以增设相关网络通信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专业分流,势必会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发生冲突。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形成车辆与通信互为支撑、优势互补的格局。创新性的将部分学生引导到车载网络通信方向,有效缓解机械与通信类课时冲突的问题。

3.2特色平台

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等汽车行业重点研究方向,设置课题研究小组,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配备2-3位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选择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创新平台的课程覆盖了车辆、机械、通信等领域,涉及汽车电子、新能源和通信网络等多个方向,满足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兴趣要求。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对部分优秀本科生,仿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指导的培养制度,进入实验室协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实现导师负责、研究生协助的双导师培养制度。

4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通信类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车辆工程和网络通信的知识,既能将教学内容从机械知识结构拓展到网络通信领域,也能够将网络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到车辆工程中。但我国高校中在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了充实教学队伍,可以聘请汽车行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新技术。鼓励学生将新想法、新创意,以发明专利、科技创新竞赛的形式实现。对构思新颖的选题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和指导,同时设定创新学分,进一步推动创新研究。

第4篇: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车辆工程;培养模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对于一些建校时间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从师资队伍及科学研究能力来讲,还是从生源来讲都不具备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的条件。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到企业工作,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强化市场经济意识,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自身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由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

由于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的车辆工程专业一般脱胎于传统的各机械工程专业,在教学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还相当程度地依托于上述专业;特别是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不单是汽车相关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到和汽车关联性小的机械行业。因此,如何在充分保证就业的前提下,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了这些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重要的培养目标。当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培养模式

一般地,各类高校存在以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开发型人才。这些人应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能通过分析、综合科学原理和已有技术,创造出新的技术构思和理念,并在特定的条件下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10―15%。

(2)工程管理型人才。这些人应具备较宽的多学科工程背景知识、较强的企业管理意识和综合组织才能。面对市场经济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他们应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技术水平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生产工艺及生产系统的创新设计,并在确保产品与工作质量而设立的人才考核制度下,能把握市场经济杠杆,实现企业的人、财、物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最佳的企业经济效益。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15―20%。

(3)技术实施型人才。这些人应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面对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以及在更新工艺和更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其专业知识特长,正确处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60―70%。

可以看出,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的工程师需求比例很大,应该把培养这一类型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虽然进行的本科教育与全国性重点高校进行的本科教育是同一层次,但属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重点高校着重培养研究型、开发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则应着重培养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人才,具体地讲,他们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的工艺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管理工程师等。

二、“2+1+1”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2+1+1”教学模式已得到各类院校的广泛认可。

“2”即在四年制专业中,利用2年的时间学习全校性的各工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这2年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个“1”即用1年的时间学习机械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地称为系定选修课。它主要是培养机械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实际上这也是车辆工程专业必须掌握的机械专业基础。

第二个“1”即用1年的时间学习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及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常称为专业方向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可以在车辆工程专业下,也可能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发动机、汽车设计及制造、汽车运用等。不过对于新建车辆工程专业而言,起始阶段不宜开设过多的专业方向,应当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根据自身条件办好一两个方向,以后逐渐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1+1”教学模式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来组织的,而主要表示教学内容所占的时间。如在第六学期就可以从申报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中挑选组成车辆工程专业,并安排专业方向的先期课程,不过这学期还应以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在第七学期也可以安排一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当然这学期应当以车辆工程各专业方向课为主。

通过“2+1+1”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涉及面较广的知识结构,这样更符合21世纪教育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人才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此,必须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专业知识的构架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以知识结构为框架,以培养模式为尺度,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配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加强工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

根据车辆工程的特点,可将课程体系分为5个模块:

第1模块是以目前的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的人文学科模块,包括政治理论、语文、外语、法律等课程。

第2模块是理论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

第3模块是计算机基础层,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微机原理及接口、网络技术等。

第4模块是机械工程基础模块,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工程材料、公差与测量、测试技术、机械制造基础等。

第5模块是车辆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模块,包括汽车构造、发动机理论、汽车理论、车身制造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运用基础等。

采用这种模块分类方法具有下列特点:

(1)将传统的4个模块结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改变为5个模块,这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课程体系和大纲体系的全方位调整,它强化了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传授。

(2)车辆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主要从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出发,发挥高校特有的优势,以汽车构造与制造为重点,夯实基础,提高学校培养的效率。

(3)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其按照专业模式来设置,即从计算机基础到计算机应用,使学生能够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4)由于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属于一种以经验积累为主要形式的非数字化技术,这种知识获取的最佳途径是到企业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学校环境中只能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基础性教育,无论花多大精力和时间,都不会产生质的变化。因此,传统专业知识的灌输应注意知识面而不是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同时,专业知识的应用应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

(5)模型中前4个模块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是相对稳定的,第5个模块的知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调整,将第5个模块的课程尽量压缩到第4学年进行,有利于增强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

四、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工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整个教学计划的全过程。具体形式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些具体、直观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但是这其中有些环节过于死板、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在人、财、物等资源紧张的条件下新建的车辆工程专业,首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校条件,重点建设好汽车发动机和底盘的拆装实验设备和部分测试设备,才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目前不少学校的认识实习都以参观为主,学生走马观花,炮制实习报告,整个认识实习成了走过程。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机械和汽车相关企业。作为参观的补充,还可以组织观看专业录像、组织专题讲座、师生座谈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形式,即老师事先指定几个课题,把学生分组(3―5人为一组),让学生进行专项性调查研究,最后上交调查报告等。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达到了认识实习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很多学校的课程设计都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各课程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而车辆工程是一个由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综合体。因此,在做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如以汽车某些典型零部件作为研究对象,使得学生在做完《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课程的设计,如《机械设计》、《公差与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并最终与《汽车设计》等课程联系起来。这种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做法既让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在作后续设计时,又对自己前面的设计的合理性、正确性有了定性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毕业设计是专业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选题上,应当坚持符合学生兴趣的多元取向,结合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建设,以综合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知识的课题为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车辆工程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必须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和特色,创造出个性化的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陶秀祥,孙凤杰,何京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

[2]劳帼龄.多渠道宽口径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7).

第5篇: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车辆工程 实践体系 工程训练中心

[中图分类号] U46,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06-02

江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首批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是我校四个入选专业之一,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此次培养的契机,出台了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行动计划,并在行动计划中明确了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任务、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基础性课程实践

卓越工程师计划重在构建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3+1”人才培养模式。要使得学生在最后的一年里能顺利地围绕专业知识进行集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前三年的理论教学及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将显得十分必要,否则第四年的实践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校依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构建“厚基础、宽知识、显特色、重应用”的车辆工程专业基础性课程实践体系,着重打造紧密联系车辆工程特色的力学、电学、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基础课程的实践体系,由浅入深、由简至繁,按层次递进,在上述课程传统实验基础上,融入体现车辆工程专业在上述领域应用实际的实验,在基础教学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强化理论学习成果,拓宽学生知识面。

同时,基础性实践内容还包括课程设计,冷、热加工实践,校内专业实践等环节,通过这种体系化的基础性实践,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针对卓越计划要求,对车辆工程实践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按照功能分为模型展示区、拆装实验区、检测与故障诊断实训区、自我创新设计实验区等,每个区域都能完成一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创新实践项目,凸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用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取代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另外,将老师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直接进行详细的实际操作训练,并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力度,改革考核方式,从而客观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及水平。

二、自主创新实践

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主要是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科研课题等为牵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它是前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主要实践场所是我校江苏省车辆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功率内燃机工程中心、校企合作的工程训练中心等。

(一)以科技竞赛为导向,开展学生创新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产品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与形式。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与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精心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多次。参加历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国FSAE)”、“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挑战杯”、竞技大赛等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爱校、爱专业意识,并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二)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高等学校如何使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专业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一直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卓越计划培养中,车辆专业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汽车学院的科研经费在我校多年来一直排名前列,利用这一优势,以“导师制”、“双师制”,以及学院鼓励政策为平台,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教、帮、带”,激励车辆工程专业教师与本科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学生科研论文、专利公开发表,这批骨干力量在校园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激发广大同学创新精神和参与科研的动力源。

同时组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中的骨干力量,积极申报省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科技攻关。鼓励和扶持骨干团队出科技成果,做好学生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及成果鉴定等工作。两年来,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各类竞赛达千余人次,获得省级、市级以上创新奖多项。学生积极申请各级各类创新项目100余项,累计主持校级以上创新项目50余项,申请专利30余项。

三、校企工程训练中心实践

我校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中融入校企合作机制,与南京汽车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的实践教学平台项目,按照“共建共享、互助互动、优质优先、分期分段”的建设方案,服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仅以高起点、高标准满足了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更符合现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践要求,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实验与教学方案

工程训练中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学习教学计划,分操作实践和理论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除南汽主要产品的工艺流程、工装设备等专业课程,另外还增补南汽特色的教学内容,如:企业文化、质量管理、法治管理、岗位职业技能等。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学习技能本领。实训培养内容适应江苏大学的教学需求,在我校大学生来厂实习期间,南汽统筹安排学习与实训,明确实训标准,并结合专业方向,强化上岗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实训中,由工厂提供工艺标准、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安排实训教师,通过生产现场讲解和上岗实习操作,实现工学结合。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依据我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此,我校将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南汽集团工程岗位上工作1~2年,积累一定年限的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我校也从南汽集团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本科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四)构建多功能校企合作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工程训练中心以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创建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校企合作工程训练新体系,该体系以4个相互关联、递进提升的平台为主要特征,体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立体交叉式教学特色,实现了“纵向及顶”(即从专业技能培养逐步进入该领域学术前沿)、“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的现代工程教育目标。

四、结束语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了目标和方案,构建基于卓越计划,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突出学科与专业特色,融入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程实践夯实基础;以“科技竞赛”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工程素质与科研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让企业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让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升华,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全面建立我校工程能力系统化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为社会及汽车行业贡献更多的创新人才、一流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姝,亓昌,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2,15(3):40-42.

[2]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0,(8):9-10.

[4] 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第6篇: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车辆工程;汽车设计;模块化教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032-04 

《中国制造2025》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智能制造则是抢占这一制高点的主攻方向[1],汽车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节能、环保、安全和智能上[2];而我国汽车的发展,经历了逆向工程到正向工程的转变,采用了基于NVH的设计流程、基于安全的设计流程。[3]汽车行业急需培养具有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科学和创新精神,掌握扎实工学基础理论、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汽车测试与检测技术、特种及专用车设计、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综合能力突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车辆工程技术人才。 

在专业能力设计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车辆工程领域必须的机械、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车辆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中遇到的研究、设计制造、实验以及运用等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不少于一门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技术分工和协作,共同完成目标,具备良好的社会活动的能力。 

为了实现如上的设计目标,学院对本专业的汽车设计课程提出了教学要求。作为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汽车设计课程要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与性能,合理选择方案及有关参数,并学到一些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为以后进行毕业设计及毕业后从事汽车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合理匹配汽车零部件方案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根据设计要求,设计选择零部件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汽车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術。 

一、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案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能力矩阵设计要求,按照模块化原则[4][5],项目组将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设计了模块化的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 

(一)模块化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 

模块化教学组织是贯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为此设计模块化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以模块产品设计为目标,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独立存在,强调理论与实践设计的有机结合,模块设计内容和思想与企业目前的产品生产模式相一致。 

2.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和科研特长,将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特长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相长,科研促进教学。 

3.模块总成的结构设计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在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每个模块的工程设计案例和经验,与教师的理论教学相得益彰,相互补充。 

4.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成效,在课堂每个环节引入企业工程师任教,教授实际设计方法和案例,让学生树立工程设计思想,并落实到专业设计中。 

(二)模块化教学的师资条件 

由于模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以由一个或两个教师完成,必须通过各方面有综合能力的教师团队担任,为此,课程采用总成分组、模块化设计的形式完成,任课教师由两部分人员组成,即高校教师和外聘企业技术骨干教师。学校根据课程内容和结构,配置主讲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参加授课的企业教师一般每年有3~6人,参加主要模块的授课,主要来自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骨干,如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奥铃汽车厂、青特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机械研究院、黄海离合器有限公司等。 

(三)课程学习方法 

要将课堂集中授课、分散设计、分组讨论、集中指导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设计答辩展示小组设计成果。 

授课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集中授课,讲解总成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明确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围绕产品设计开展学习和分组研讨;两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校内教师把握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校外教师掌握现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标准,将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培养效果。 

分组设计是让多名学生联合完成指定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环节,通过设计掌握设计理论、方法和标准。学生要分头完成资料查阅、资料分析、设计方法研讨、任务分工、过程协调,并最终完成一项设计任务。分组设计在课内外进行,设计模式灵活、工作效率高。 

通过此项组织和学习训练,培养学生根据实际任务,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完成设计成果并汇报设计成果等环节,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资料查阅及使用能力、汇报交流等综合能力。 

(四)总体教学安排方案 

每个模块内容安排至少两个讲授环节,包括主讲教师讲授和专家讲座。第一次课程重点讲授本模块的主要内容、主要设计流程、主要设计方法,介绍设计标准、参考资料,包括网络资源和资料,分配设计任务,确定任务的时间要求,确定绘图完成的内容。后续课程主要针对设计内容和设计任务进行专项布置、讲解或指导。 设计任务,由学生分组在课外完成。完成的任务应包括设计计算报告、部分关键总成及零件的图纸,必须小组合作完成,制作PPT文件并进行答辩。组内每人必须至少答辩陈述1次,当众陈述。 

所有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的图样设计,参照教师提供的统一设计规范进行,可以在完成全部设计要求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其他设计图样,如3D设计图。 

每章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安排至少1次方案讨论、1次集中设计讨论、多次现场指导、1次汇报交流和答辩。 

最后完成所有材料的系统整理,完成整车的系统设计、计算和資料整理,撰写设计报告,整理设计图纸。课堂教学前后,学生可以按照要求,登录学校课程中心的网站学习、复习,熟悉掌握有关结构的拆装。 

分组及任务,一般将5~6人分为1个设计小组,按照学号或宿舍或自由组合确定。确定完小组后,每组成员自己推选组长。组长负责本组设计任务的组织、分工、考核等任务。 

完成的任务应包括设计计算报告、部分关键总成及零件的图纸,必须小组合作完成。所有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的图样设计,参照教师提供的统一设计规范进行。在整个课程进行中,组内每人必须至少进行大会报告1次,汇报小组的设计成果,包括设计组织等过程所做的工作和方法。 

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设计及分析 

为了测试汽车设计模块化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效果,除了教师要随时了解信息、及时调整课程教学方法、划分内容外,课程组在课程结束后,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与教学有关的状态信息。 

(一)客观评价及分析 

根据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安排,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间的关系,以及教学组织情况,项目组设计了如下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和表3所示,对各指标分别设计了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无法评价五档,并分别赋予5、4、3、1、0的分数。 

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数据来源为参加授课的47位学生,每个人独立给出对每一个指标的评价分数,并给出主观的评价。每个项目的得分值为所有人员对该项目评价分值的算术平均值。 

学生对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总体是满意的,且满意度较高。考核指标8课程设计内容是否有助于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的评价最好,说明课程设计与课程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考核指标7模块设计选取、分析与内容贴切程度的评价较好,说明该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内容较为集中、模块分布较为合理;但考核指标5课程内容模块结构设计合理的评价最低,说明需要对有些模块的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尤其是设计内容、设计方案、设计方法等方面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时间分配;考核指标10课程学习内容与目前流行技术的关联性评价次低,说明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内容或采用的设计方法,没有较为全面地引入目前流行的内容、技术和方法,这可能与学习过程主要基于传统设计流程的过程学习有关,与实际设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实际上,这组统计数据,与学生对主观评价的反映基本一致。 

为考核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组织过程,课题组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主要考核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课堂教学组织情况和目标达成度情况。 

考核指标1和5两项指标评价最好,表明每个模块的授课教师都能够很好地承担有关模块的课程,并且教师对教材或模块内容讲解得较清楚。这证明教师熟悉本模块核心内容,并在此方向有丰富设计经验、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配置方案是合理的。这种教师配置模式是值得推广采用的,它既发挥了专业教师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又提高了授课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能将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设计完美结合。 

但考核指标7关于课堂气氛积极性与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最低,说明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没有有效参与,缺少学生的提问、讨论环节,陈述多、研讨少,这与评价指标次低的第2项考核指标即教师能在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密切关联的。这两项低评价指标表明,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组织,适当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自身非常期望得到的效果。 

(二)学生主观评价及建议说明 

主观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提出,一是学生喜欢的方面,二是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太满意的方面,以改进建议的形式给出问题。 

1.学生对“这个课程我所喜欢的方面”的主观评价 

学生对“这个课程我所喜欢的方面”的主观评价的主要结果是:针对课程内容及模块化组织,“能够在生产要求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汽车设计内容,可以真正体会到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起到了“复习基础,回顾专业基础知识”的作用;肯定了“企业外聘的专家讲课”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设计标准和实际工作流程的把握方面。通过“实际动手设计”,“可以自己设计、理论计算,掌握学习方式”,“对整车的各方面设计全面、系统地梳理所学专业知识内容”。 

在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分组的设计实现了“团队合作”“与同学交流合作”“能锻炼团队协作,能让同学自己亲身去做设计、独立设计”;可以让“自己亲身参与到设计当中”;组内大家一起讨论,针对不同方面做观点阐述;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 

“通过自己设计得出的结果,真正展现个人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能力,巩固知识”;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汽车设计流程”,通过答辩汇报展示了学习成效。“提高了自己对汽车设计的了解和能力;运用了以前学的基础知识,提升了综合素质能力”。 

2.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组织等的建议 

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让每个同学都能切实参与,而不是哪一个同学独立完成”。 

将“时间进行调整,分组形式进行改革,组别设置可以让全班同学更团结”;课堂教学方面“互动性希望更多”,“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答辩考核汇报的同学数量可以增加,设计的车型可以彼此互换;对答辩环节要更严格一些,要活跃气氛,让大家参与,提高学生兴趣”; “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增加设计时间,加强老师及专业人士对同學的指导”。 

3.后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思路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项目组进行了梳理、分析,主要解决如下重点问题。 

(1)优化模块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增加实际设计方法,将教师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设计结合得更加紧密。 

(2)灵活组织课堂,倡导问题引导式教学,引导围绕设计目标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汇报讨论。 

(3)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管理,调动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设计成果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新知识、新理念和新的设计方法,不断改善教学组织方法。 

三、结论 

模块化授课方式是一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改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尤其是付出更多的课外时间。通过5年的教学改革和尝试,课题组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评价可以看出,教学效果得到了较高认可。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了汽车技术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具备了本专业的基本设计知识和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应该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焘,工业设计:中国制造的先导与灵魂[J].中国工业评论,2015(1):48-55. 

[2] 彭剑,项娇.整车产品开发流程浅析[J].上海汽车,2010(8):43-47,51. 

[3] 黄秀芳,李展新.汽车零部件及整车设计和开发流程的建立[J].装备制造技术,2012(9):106-110. 

第7篇: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车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项目资助说明: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628)“车辆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U461-4

汽车行业中,我国作为后起之秀,在汽车的制造以及市场销售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汽车工业体系,培养一大批从事汽车研发、生产及管理的人才,但仔细分析我国的汽车品牌构成,不难发现高端汽车仍旧是以进口和合资技术为主,我国的自主品牌发展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具有创新的研发团队,大部分核心技术仍旧追随着国外,基于此现状,高校是培养汽车行业高端人才的摇篮,承担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各高校探索的重点,我校在2012年新成立的了车辆工程专业,专业成立的比较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重点是培养东北地区的汽车专业人才,在专业培养上根据东北地区车辆发展的方向和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重点确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创新模式,同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对目前其他高校车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发现,普遍高校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建立的专业课程大而全,课程门数多,忽略了以基础应用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注重理论系统的学习,在实践环节上,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开放性综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型实验较少,这与车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其不吻合。

自沃尔沃汽车集团入驻大庆后,带动了本地的汽车企业的发展,我校的车辆专业是以沃尔沃汽车集团的发展及东北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在建设之初与沃尔沃汽车集团进行了前期的多次沟通并兼顾目前汽车企业的需求,设定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高效相比,在保证车辆专业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汽车的行业特点增设了工业工程基础课程,一方面考虑沃尔沃汽车集团对工业工程基础人才的需求,同时考虑了国内的汽车专业课程在此方面考虑较少,这样可补充车辆工程及汽车人才的培养专业的范围,同时将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期在符合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前提下尽可能向前设置,主要是考虑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学生的各小学期的实践环节能够与专业尽早的结合,同时需要将学生尽早的进入汽车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7、8学期的课程中,主要是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理念是进入企业,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培养。这样就将大而全的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使技能型的课程布置在实习及实践环节,例如汽车CAE、汽车CAD以及汽车检测等,课堂内主要是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在实践环节增设了汽车故障检测、发动机性能测试以及汽车性能测试等系列实践课程的开设,同时增设了汽车设计的设计任务,是学生系统的了解汽车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以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训练及培养。

2.车辆专业培养模式的摸索

车辆专业的培养模式虽然是各个高校一直探索与研究的热点,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各个高校发展的重点不同,各个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微小的差异,但各个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差异较大,主要由于定位不同引起的,主要包括:开发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技术实施型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本地对车辆专业的需求,充分发展本地汽车企业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题体系的建设方面,注重宽基础,灵活设置专业模块,推行企业与高校在实践环节的协作,按照车辆专业的需求,设置车辆专业学生的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以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贯穿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通过建立与企业实习双向培养模式,实现一人一岗的实习培训,采用企业与高校老师共同培养的模式,实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并将企业对学生前期培养的内容及理念,同时将车辆发展的前沿技术引入到课堂,让学生能够实现平稳进入企业,同时具备一定分析能力,最终形成“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实践教学的改革

“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需要在实践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改革,第一课程设计的改革,将机械设计的模式进行了改革,在传统的算―查―化的课程设计模式基础上,引入了,专业实习的改革,为了实现校企对接,在学生的专业实习方面,提前与企业联系,设置实习岗位,并分散进入企业,使学生在企业内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师傅,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锻炼,目前,此中培养模式采用了学生选拔入岗的方式,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了试行,效果较好,下一步如何实现将大部分同学实现进入企业的岗位上进行专业培训,是一个难点,第二是毕业实习的改革,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时间,同时结合学生的签约单位,试行灵活的岗前实习,在企业具有导师培养的模式下,允许学生提前进入到企业,将毕业设计的内容与企业需求想结合,同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可较为充分在企业内得到了锻炼,通过上述两次的实践环节,可有力的支撑“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

4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年的实践证明,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填鸭式教学模式目前仍旧在高校的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起到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将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到课堂,这一方面需要老师的专业背景及实践经验,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体系,采用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与更新,作为新专业在此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讨与实践,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课堂上以讨论专题的形式进行的学习,使学生融入到课堂内容中,以解决知识点,从为研究型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文富,周斐芳. 地方本科高校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J] . 中国电力教育,2012,( 5) : 13 - 15.

第8篇: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 PBL教学法 车辆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从全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技术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汽车行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好汽车行业高素质从业人员不足的矛盾,建设以培养汽车行业“紧缺人才”为目标的车辆工程专业具有重大意义。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较强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便较快适应各种复杂的工程技术环境,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1]。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对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而言特别重要,构建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分析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以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利用PBL教学法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构建满足汽车行业需求的新型高质量工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2]。

一、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1.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研究。

车辆工程专业实验室大多按照满足各门专业课程所需开出的教学实验建设的,且各门课程的实验各自按其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滞后,质量标准不够完善,质量监控力度较弱。

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多采用中国传统教育方法,通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流程事先由教师制定好,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执行即可,实验活动需要的观察、设计、数据处理等心智技能很少得到关注,学生养成“模仿教师照做实验,离开教师示范什么都不会”的不求甚解的实验习惯。因此目前实践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进行学生创新性思维引导和培养。

3.实践教学课程建设重视不够。

由于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得不到重视,从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更新慢;实践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和创新,实验、实训技术和手段落后;实践教学缺乏一套能体现本科实践教学特点、科学反映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等。因此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

二、PBL教学法原理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3]。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全新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解决问题[4]。老师把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基于PBL教学法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满足当今国内汽车行业需求的应用型高质量工程人才,本课题将PBL教学法应用于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

1.调整培养方案,构建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当前汽车行业需求,不断提升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自身行业基本知识,逐步优化和完善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一直以来,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是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较低。在PBL教学法的指导下,删减理论教学中一些不合时展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并将PBL教学法理念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

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基于PBL教学法的分层次设计,主要为基础型实验与提高型实验结合、课内训练计划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结合,以及体现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毕业设计等组成的三大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三大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基本型实验改革传统简单验证型实验,将PBL教学法与车辆工程实验技术基础相结合,加强实验内容的思考性和启发性,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增强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设计过程中灵活运用PBL教学法,设计与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及实际工程相关的实验项目[5]。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选做其中一部分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

研究创新型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引入新材料、新实验技术等,根据学生潜能和兴趣,组织兴趣小组,采用PBL教学法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有效方案,并提供相应的实验创新平台,制作实物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开拓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项目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2.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实践积极性。

在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由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被动接受,从而限制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发展。在基于PBL教学法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与传统实践教学方法不同的是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类型,设计与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及实际工程问题相关的实验内容[6]。实验内容形式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最终解决问题。该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以学生为实验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结语

基于PBL教学法进行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构建,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等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车辆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盛楠.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73-76.

[2]张振东,周萍,卢曦,等.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42-144.

[3]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育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8):72-74.

[4]王伟,蒲丽娟.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30(2):108-110.

[5]刘春城.PBL教学模式在工程训练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158-161.

第9篇: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车辆工程 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一些专科学校调整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规模方面不同于已有深厚基础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它们大都把自己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样的定位,既符合这些学校的资源现状,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什么方法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确定实践能力培养内容

我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突出应用性,服务的着眼点放到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这就决定了车辆工程专业在办学方向上必须遵循“地方性”的特点,因此培养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解决的主要任务。

我系每年暑期组织调研小组到省内各市的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情况的专项调研,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并填写“调查问卷”,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要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根据调研的结果和车辆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从改革教学手段、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入手,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立足于本校的实际,突出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才能有基础、有特色、出成果。我院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基础。随着电子、新技术和新能源在车辆中的大量应用,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断修订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的最新发展对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车辆领域中最基本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教学内容的深浅根据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多与少,理论基础的强弱以及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来进行选定。

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弹性学制,不断扩大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自主选择权。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元一体教学系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教学授课方式上利用实验和实习基地现场,积极开展三维式教学,所谓三维式教学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讲,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做到眼睛看、耳朵听、手上干。从传授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讲,是指边讲授、边演示、边动手。这样使学生很容易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很快掌握相应的能力。理论课堂实现多媒体教学,利用CAI课件和动画展示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缩短了学生的理解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生动形象的动画、清晰的视觉形象能有效地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并把现有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转换为网页形式,配上制作的动画,在教学网站上进行演示教学,建立“面授―网络教学―实验”等多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改善了教学效果。

2.完善课程设计体系。

以往的课程设计偏重于基本方法和过程的训练,由于假题假做,学生的兴趣不足,主动性不够,知识运用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而且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都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各课程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而车辆工程是一个由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综合体。

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院设计了整套体系,以实际生产中的汽车某典型零部件作为研究对象,加强了课程设计时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做完《工程制图及CAD》的课程设计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机械设计》等后续课程的设计,并最终与《车辆设计与制造工艺学》课程联系起来。这种真题真做,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在作后续设计时,又对自己前面设计的合理性、正确性有了定性的认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在实习环节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人力、物力等资源紧张的条件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条件,重点建设好汽车发动机和底盘的拆装实验设备和测试设备。学院将《汽车构造》的拆装实习由以前简单的部件构造拆装,改为发动机和底盘总成的拆装、维修和保养。每届学生的拆装实习,都由经验丰富的构造教师和多年汽车维修经验的技师现场讲解和指导,学生的拆装实习不再是单一的拆装,还要对他们拆装的发动机和底盘进行维修和保养,直至正常运行为止。这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且避免了以往由于拆装产生汽车结构零件丢失造成的工作原理无法演示和构造结构不全的缺点。

4.切实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实验室开放。

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按课程开设实验的格局,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被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增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及科研创新性实验,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内容,独立设计、独立完成实验,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既有利于充分挖掘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也有利于促进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5.改变毕业设计方式,实现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毕业设计是专业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选题上,坚持符合学生兴趣的多元取向,结合科研项目、实验室建设或生产实践,以综合车辆工程、机械和电子知识的课题为主,直接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和实验室建设,在研究中当助手、参与研究方案制定,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承担子课题、参与工程设计、软件开发、进行创新性发明和科技制造等活动,可使学生在较高起点了解学科前沿及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增强。并且这种跨学科和专业参加不同的实践内容,实现了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6.课外科技创新和科技活动团体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课外科技创新和科技活动团体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除以往的政治性、娱乐性、公益性的学习活动外,课外科技活动必须被赋予科研性、创新性、开发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课外活动实现了由娱乐型向科技型的转变,并部分地纳入教学计划管理之中。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组成各种科技团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还增加了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科技团队进行实验设备的调试、维修、保养和专用实验设备的制作,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具体的活动内容,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们先后修复、改制和制做了十余台件实验仪器和设备,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参加实践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为实验室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健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1.要健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强有力的激励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为加快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激励体制建设,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我院制定了《大学生专利申报制度》、《大学生发表学术科技论文激励制度》等。

2.改进学生的评价体系。采取教育多样性的观点,以科学平等的态度来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在学生发展和能力的评估标准上,树立多种类、多层次的目标建设,把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科技创新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投身科技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全而发展起到了正面的导向作用。该体系兼顾了学生的发展兴趣,又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并将学生这些科研活动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起来,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实践创新的热情。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项目申请、研究开发、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较早地掌握了实践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并积累了科研项目工作的经验,最终达到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钦满.强化创新意识实践创新教育.教育探索,2003,5:6-7.

[2]常绿,吴建华,范钦满等.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3,(2):78-79.

[3]何成辉,苏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2,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