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训报告自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对一般财经院校、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财会专业临毕业或已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基本达不到实际工作中一般业务处理需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而且在实践操作上也并无过人之处。主要表现为不会编制基本财务报表,看不懂企业会计账簿,不了解各账户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看不懂记账凭证,粘贴原始凭证毫无专业可言,更谈不上美观。财会教学上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1、存在的问题
1.1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仍以模拟为主,大致可分为: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单项模拟主要是在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完之后进行模拟实训;综合模拟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前根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教学形式。这些模拟实践教学仍以在实验室或教室里用习题式练习方式进行,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距很大。
1.2 会计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许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财会实验室,但并未得到很好使用,实践教学组织散乱,不系统,不连续,缺乏创新,学生实训过后就忘,学生未能利用综合实训充分学习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未能融入模拟企业情景之中,缺乏热情,未对该情景留下深刻认识,在其专业成长之路上未留下值得回味的烙印。
1.3 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很多高职院校财会教育较注重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财会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又划分很细,课程结构专业知识性比较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训的比例不合理,技能训练往往只放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或流于形式,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最终导致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理论比不过财会本科的毕业生,而又缺乏高职生应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做法都失去了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的特色。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
高职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联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财会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过分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因此,需要加入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注意开放性地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高职财会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原则上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要考虑到高职办学特色。
2.2 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财会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2.2.1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学习目的明确,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充分快速吸收、掌握和运用知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打破目前传统性的教学方式。
2.2.2 案例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是丰富教学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设计的得当与否,则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案例。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
2.3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
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财会人才,即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吸取优秀实践教材的优势,结合本校实际,自编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材,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并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努力贴近企事业单位实际,增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2.4 改革成绩评价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
[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54-02
1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1 校内实训
(1)课堂实训。课堂实训是指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讲练结合、当场指导的实训,重点围绕会计基本应用能力、财务分析应用能力等课程,有计划地设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课堂实训课程。
(2)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是指职业岗位最基本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基本要求,属于专业共性技能,主要包括数字书写技能、点钞技能、电脑操作技能,进行会计核算所需的账户开设、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技能等。
(3)专业技术实训。专业技术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技术,属于专业方向性技术。如出纳核算、往来款项核算、存货核算、工资核算、薪金核算、财务成果核算、总账报表核算的技术,涉税业务处理、纳税申报的训练,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的训练等。
(4)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综合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专业后续发展能力而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所进行的实训,属于专业拓展性技术实训。综合实训是轮岗方式下的会计综合实习,设置出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内部审计等职业岗位,通过一整套会计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在实际会计职业岗位中的会计处理、操作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和素养。
1.2 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包括暑假认知实践、社会调查、毕业顶岗实习等形式。暑假认知实践是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参观企业经营场所、财务机构,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结构情况,初步了解企业财会机构的设置,认知会计的基本资料,使学生对专业岗位进行实质性接触之后,能了解并热爱专业。社会调查是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调查完毕,让学生根据调查的目的、内容和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顶岗实习是校内教学的有效延伸,最能体现“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教育特色,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最好方式。学生带着毕业设计任务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
2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卷面考试成绩优秀只代表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其他的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所以如何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成为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安排相对较短,考评的内容主要采用阶段式考核模式,考核内容不可能包含改阶段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只能从本阶段学习内容中选取部分,而且考核内容的随机性使得考核项目的难易程度无法很好地把握。
2.2 考核评价方法比较单一
会计专业学生现行的评价标准,往往采用一次终结性考试评价。考核方式模式化、形式化。这种考试评价又是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这种单一形式难以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另外不利于学生平时知识量的积累。导致学生对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的要求不严格,实践教学考核流于形式。
2.3 考核评价给分较为随意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多数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较少,甚至没有,只能让学生自己找单位实践实习。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没有教师进行指导,有的实习单位不让学生上手,只有旁观而已,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让学生接触会计岗位,但几乎所有的实习单位给学生的成绩都为优秀;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一天实践教学,找熟人随便在某个单位出具一个实习表现的成绩,以至于校内指导教师没办法相信校外实习企业的实习鉴定。学生最后的实习成绩校内指导教师也只能凭感觉给分。
2.4 考核评价时间相对滞后
会计实践教学涉及部门及人员较多,因此大多以事后即实践教学结束后回收的实践报告为考核依据。会计实践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考核的滞后,无法形成实践教学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能够及时得到矫正性信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预期效果。
3 对高职会计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议
3.1 改革考核评价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
由于实践时间少,传统的考核内容大多只是选取部分项目进行考核,难以实现会计课程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对学生掌握实践性知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突出对学生会计岗位技能的培养,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技能教学,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全面内容的考核。另外,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内容应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在毕业之前,让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数码字书写证书、小键盘输入证书、点钞证书、办公软件的应用等证书。规定这些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让学生持多证迈出校门。
3.2 拓宽考核评价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评价内容选择上,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探索,采用无标准答案的问题,着重评价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解决不足和完成任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信息的截取能力,以及参与意识、自信心、主动性等,突出跨学科、跨领域,强调考核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实践成果外,更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如社会调查、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找、走访调研等,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设计多元化考核方式,突出会计职业胜任能力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根据实践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根据实践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将结果评价、课堂记录、学生座谈、统一考核、卷面考试、调研报告、课后作业、项目设计、综合成果展示、口头提问、知识竞赛、情景模拟实操等方法进行组合,综合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培养能力。评定成绩的时间应灵活多变,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变原有的阶段式考核为过程考核,做到实践教学考核全程化。为了激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可以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专业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
3.4 转变教师单一评价,延伸评价主体
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的同学,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在这众多的考核主体中还是以每个实训环节的专任教师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全面考查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学生职业技能的高低。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每个情境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必须完成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总结,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3.5 校企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建立多元化实践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高职会计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是学校本位的。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也有实践教学,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进行。因此,学校本位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企业会计实务及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欧美发达国家,职业培训都是以企业为主的。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及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施、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以充分落实。职业能力评价由学校根据学生所开设课程,在学生参加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培训单位的相关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学校在制订会计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时,应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与支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订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研究[J].财会通讯,2009(6).
[2]林松池.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关键词:高职生物技术类专业;毕业实践;“四段、四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57—02
随着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职毕业实践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例如,学生基础不够、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论文选题不恰当、指导渠道不畅、时间仓促、考核不科学等。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毕业实践模式,并且对高职毕业实践进行整体式设计、阶段性推进及过程化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毕业实践体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实践改革方向
(一)选择“多元化”
在完成毕业项目的形式上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能够选择一种最感兴趣的、最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来完成这项工作。具体可分为设计模式、论文模式、作品模式、报告模式、技术实践等。鼓励学生改革创新,用毕业作品取代毕业论文。毕业作品包括制作的实物、加工工艺方案、产品设计方案、工作(岗位)分析报告、调查分析报告、专题策划方案、商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参赛作品、应用性研究论文等。
(二)评价“多样式”
对学生的毕业项目的评价方式采取多样的方法来评价,避免采用“阅卷一答辩一评分”这种缺乏全面考核学生能力的陈旧办法,评价的具体方式应根据学生选择的毕业项目工作的模式、顶岗实习表现等有关。
(三)监控“多层次”
毕业项目教学改革势必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会因此下降,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控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新模式下,建立起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四联”的质量监控体系。
(四)搭建“多平台”
作为学校实训教学基地的补充,应建立大批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企业的人力及物力资源,是学生教学实习的有力保障;学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培训企业职工、满足人才需求等方面提供便利,通过“毕业生就业双向洽谈会”、“校企实践交流恳谈会”、“企业进校园宣传周”等活动搭建校、企、生沟通平台。
二、“四段、四联”毕业实践模式基本思想
“四段、四联”毕业实践模式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本模式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特点,实施全程监控,其结构如图l。对毕业实践实行从前期指导、顶岗实习、毕业项目到答辩的整体设计,形成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实践体系,实现从入口到出口的顺畅通道,最终指向“就业”这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四条主线(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实现了毕业实践质量监控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
三、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为保障毕业实践“四段”顺利进行,质量控制必须贯穿始终。在毕业实践过程中,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合理选题
选题工作由各院系组织实施,提倡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去,可以提前组织学生选题,使学生在协助指导教师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受到更多的实际训练;也可以在完成顶岗实习过程中,依据行业、岗位需求和实际工作,逐渐确定合适的毕业项目选题。提倡选题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设计型题目和“真题真做”题目的比例。原则上应一人一题。如果课题需要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完成,需经院系主任批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并独立完成毕业项目。
(二)建立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校企互动机制,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使毕业实践这一教学环节顺利进行重要保证。学校应制定一系列制度,明确学校、实习基地、学生的相应责任和权利,了解实习学生在外的情况(包括学习、生活、安全)和单位对实习岗位的需求情况等,使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能够及时地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指导和处理,使实习基地、学校和学生之间相结合,促进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工作的持续顺利进展。
(三)调整教学环节,完善实训实习计划内容
为使企业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学校应有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完善的实训实习计划内容。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到专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中,讨论、完善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训实习的内容,制订合理、符合企业实际、满足学生培养目标、操作性强的实训计划和实习内容。
(四)校企共同合作,健全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指导的能力。学校在引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的同时,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聘请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习,从而健全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校企共同指导,加强毕业实践教学管理
学生在教学实习和顶岗实过程中,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所以,学生应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也应由学校安排的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安排的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在整个实习过程结束后,由实习单位根据学生自我总结、平时表现给出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然后由学校专业教师以学生实习日记、实习单位意见及论文答辩情况作为依据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
(六)校企合作,搭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平台
高职院校通过毕业生就业基地,培养出高质量、满足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学院注重与就业基地的联系,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借助信函、电话、网络等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增进双向互动,拓展了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就业基地。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与嘉兴、昆山、苏州、连云港、南京等地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合作关系。与江苏今世缘酒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的协议。通过把企业请进校园,把课堂搬进企业的方式,使学校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和校外分别建立实训基地。
“四段、四联”模式通过对高职毕业实践进行整体式设计、阶段性推进和过程化管理,让学生再就业前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协议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证了学生毕业实践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外贸英文制单;教学改革;商务英语;进出口贸易
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与国外之间的经济交易增多。这一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交易规则,英文货单,需要专业的人才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我国多个省市以外贸为主,需要人员具有极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并且要不断的进行英文写作和英文交流。高校作为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要将培养学生的外贸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商务英语特点和学生的职业潜能作为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我国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1《外贸英文制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外贸英文制单是竞技类和商务英语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课程的难度不高,但是课程的重要性较高,且涉及的内容广泛。目前,这一课程的教学存在滞后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发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具有必要性。外贸英文制单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方法、学生素质和教学设备三个方面。
1.1教学方法方面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基本的问题,由于对外贸英文制单实践的忽视。导致专业人员毕业后一些细节上的操作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基础课程教学加上实训教学,并且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远大于实践课程的时间,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学生所参与的实训也与实际工作中存在差异,更新慢,内容重复,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差,系列的问题影响了专业的教学效果。
1.2学生素质方面
学生素质存在较大差距,面对不同种类的单证,学生的填写能力将存在差距,在变换格式的同时,将导致一些学生的单据填写问题体现出来,忽视单据的个性差异以及多样化特征将影响学生的单据填写效果。这要求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是完成外贸英文制单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当然也是学生职业能力中重要的一部分。
1.3教学设备落后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多个专业开始引入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外贸英文专业中,由于单据填写主要采用传统手段,教师擅长采用教授传统的方法,这使得多媒体等电子设备的引入落后。对电子单据的填写能力差是学生的主要特点之一。模拟软件是当下外贸单据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学生的能力有限,计算机打字速度较差,英语基础也较差,直接影响了其单据填写。为了弥补这一问题,还需要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高校在学科衔接上存在问题,在外贸英语制单课程中刻意去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不现实的。
2《外贸英文制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外贸英文制单》课程是由实践体系是由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校内综合仿真模拟实训与校外短期实习与校企合作实习构成。
2.1课内单项能力仿真模拟实训
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应大量增加实训课程,减少基础课程教学,并且时间基础课程与实训课程教学的结合。并且帮助学生梳理制单过程,其中包括审单、制单、交单和归档等工序。课程体系的建立套从方针模拟实训的程序化入手,设置相应的工作情景。不仅重视单向能力的培养,还要保证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出问题,准确而完整的完成外贸制单过程,增强课程实践。校内单向能力仿真模拟实训是课程构建的基础,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前提。
2.2校内综合仿真模拟实训
校内综合仿真模拟实训是对单项实训的深化,是要求学生对不同付款方式下的单据整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付款方式已经增加,包括电汇、信用证或者托收等方式,电汇和托收方式主要应通过合同缮制全套单据。而信用证是一种特殊的付款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是通过信用证的信缮制整套单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将同国家在贸易交易中所使用的交易方式作为参照,这一参照不需要背诵,但是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熟练掌握,尽量减少资查阅的时间,提高其制单能力和准确性。
2.3校外短期实习与校企合作
仅靠校内合作无法满足课程教学需求,要通过短暂的校外实习来进行补充,如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校外实习,尽量与发展前沿的企业合作,为学生争取到工作岗位,并且获得企业培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通过几个学期的串联可以保证学生的制单能力。对外贸单证的缮制和操作进行实际操作,打破以往课堂束缚,使教学延伸到课外以及企业,在具体是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制单能力,保证其职业能力的提高。
3《外贸英文制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3.1加强实训效果
在外贸英文制单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这一点,学校应加强实训,注重实训效果。首先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并且要具体外贸制单操作能力,深入企业,对企业需求具有深入的了解,在企业挂职或者有过工作经验的教师应成为学校聘请的对象。另外,教师还可以向行业兼职教师学习,提高其实践指导能力,拓展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完善的实训过程。在完善校内仿真实训室功能的同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之间合作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建立长效机制,不仅可以为企业输送人才,还能够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课改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教学难度,加大新课改的执行力度,保证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教师作为实训和基础课程的指导者,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起到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对教学实训的串联作用。制单过程中,教师应秉承专业的素养。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喜好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有条件下完成外贸英文单据的填写,完成教学改革过程。合理的设置外贸交易场景,完成单据细节的填写。
3.2加强制单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对于外贸英文制单课程而言,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距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制单课程理论的强化以及其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实践内容,并且要在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中渗透实践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工作目标,激发其学习兴趣。讲解所涉及的所有英文单据的填写方法,使用方法,尤其是细节上的讲解。包括填写规则,填写变化等,从根本上促进教学实践的进行。其理论教学过程中,依然要重视,扎实的基础也是保证教学效果,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方法。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善于打开局面,合理化教学内容和顺序设置,并且促进教学执行过程。打破传统教学束缚,正确理解教学过程,并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激发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注重教材实用性的发挥,始终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3.3革新教学方法
目前,多媒体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英语,外贸英语制单课程开发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将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高。在教学中,还应采用具体的案例分析法,注重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如在模拟法教学中,学生被赋予不同角色,针对外贸英文制单的特点,进行真实环境的工作操作,这一教学过程的完成较大的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一课程的实践性,以真实的工作环境模拟为基础,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模拟进出口方的任何一方,两两配合,完成实践操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英文函电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并且相互之间可以通过角色切换来使学生掌握专业细节,尤其是对于外贸英文这一具有复杂性特点的教学课程而言,角色切换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在教师在实训过程中要充当指导角色,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纠正学生在方法和内容上从错误,提高方针实践课的效果。保证学生日后职业能力的提高,以便于从各个角度去提高其实践能力。具体上可以采用的方法如下。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对于熟练掌握的知识可以要求学生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并且侧重于制单流程和制单细节,深化其对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理解。由学生来介绍行业背景也可以帮助其记忆,使学生积极的进入教学过程,保证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由于学生对于复杂的内容记忆能力差,客户由教师进行引导,将知识进行全面的归纳,使学生了解信函和制单过程的惯用语言,给予学生固定思维的同时,提醒学生大量阅读信函,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讨论中使所有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这一过程中还能应具有针对性,讨论后形成报告。总之,总结归纳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往都是教师主动总结,忽视了学生自主总结对其知识内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4总结
外贸制单课程这一简单且重要的课程需要教学中注意教学细节,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的能力,增加实践时间和效率。就目前的教学方法而言,需要进一步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文章对外贸英文制单课程教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很多学生毕业后专业能力差,企业又不愿意从头培养学生,这就造成了教学问题的存在,加强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校内实训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虽然强调多年,但是真正的实现效果几乎没有,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对学校毕业生的支持较少。学校在教学中忽视实践教学,使学生无法完成企业要求的基本工作,制单能力差,英语基础差,这是导致专业发展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为此,还需要教师以及所有专业教学人员不断的思考,采用合理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缩短,进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人才,促进我国外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宝良.外贸制单[J].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2]郭晓晶.项目教学法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
[3]黄茜.浅析《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9,(28).
关键词:通用机床;零件加工;一体化教学
为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应构建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专业发展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要进行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课程体系设计,以满足职业工作的需要。
《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等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包含《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等多门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在教学计划上安排了车工实习、铣工实习。本课程针对本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通用机床实训要以提高学生综合技术素质为主的思路,整合机械制造技术与车工实习、铣工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在典型通用机床操作、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和车间生产管理岗位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知识体系构建
该课程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构、序化,具体设计思路如下:第一,以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在实现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岗位素质;第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充分体现能力进阶,便于不同阶段不同要求的学生学习;第三,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兼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该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技术素质为思路,着重以培养学生具备现场工艺工程师的综合能力为整体目标。
课程将相关的机床、刀具、工艺、夹具等知识点融入各个项目中,项目体现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要求,以项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训室中,教师变成了项目主管,而学生则变成了项目的执行者,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明确要求学生在限期内完成任务。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施
通过对企业实际生产零件的搜集和表面特征分类,以适度、够用原则确定《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的教学内容,共设计8个工作任务。对每个工作任务都进行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载体要求的设计。
现以套类零件车削加工为例说明各项任务的具体实施。学生若想顺利完成任务,首先要看懂零件图,熟悉相关的公差、尺寸标注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感到了知识的真正用途。学生要进行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等要求,确定毛坯尺寸及合理的切削余量,确定合理的加工方法,编制车削加工工艺,选择机床及刀、夹、量、辅具。学生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学习工艺、刀具、夹具、量具、机床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边学习边应用,教师在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知识时,学生要非常专心,懂得掌握这些知识就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体会学习的成功感,从而有效体现知识与应用一体化。
三、教学组织方式改革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训学时,在《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课程实操教学中,实行小班制教学方式,通过适当分组,基本实现一人一机操作。该课程教学计划共6周,每周24学时,共144学时,分两学期上课,每学期3周、72学时。在安排教学时,前一学期就将一个班(40人左右)分成车、铣两大组分别进行教学,下一学期两大组交换。而已分成车、铣两大组的学生又分别分成上午组和下午组,这样每组10人左右,可以保证一人一机一天操作4学时,晚上车、铣两大组分别集中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整周连续教学,每周理论课8学时,实操课16学时,保证理论与实践比例为1∶2。这样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同时提高了实训设备的使用率。 转贴于
四、教学方法改革
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50%~70%的时间是在教师指挥下,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的。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包括研究完成任务的方法、制订方案、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修正及完成任务后的讨论、分析、填写完成任务报告及考核结果表等。学生通过上述活动学习,并掌握了相应知识和技能。
课程教学是实行以项目带动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提升理论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零件图(项目)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并按自己编制的工艺进行零件加工(包括选择切削用量)、部件装配和精度检测。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各种加工方法和设备的合理运用;建立材料、工艺、加工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推动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学会学习与工作,培养求知精神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是靠过程控制保障的,过程控制的重点是实施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完成任务情况的过程考核。本课程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按照完成实训(加工)报告单规定的内容占总成绩60%、平时出勤考核占10%、期末考试占30%的比例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记录考核。考核任务完成过程、结果记录及总结、教师根据记录的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情况作出的评价。此种方式考核将彻底改革以往只靠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模式,考核内容发生质的变化,在确保个人相对独立完成自己承担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使考核的结果更客观、更准确、更可靠,更能反映职业教育本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严格,教师的责任更大;也更便于学校对整个教学过程分析、监督、检查、指导,使学校更准确地掌握教学实际情况。考核的作用也由单一评价功能转变为督促整个学习过程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的过程,因为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纠正,可以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效果。
本课程改革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法,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者特点,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为做而学”,而教师的角色则成为学生工作情境的创设者、引导者,进行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这样使学生在做中学到职业技能、体验职业氛围和养成职业素养,达到零距离上岗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其主体地位,他们更容易融入教学过程中,学得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吕英播.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J].机电技术,2006,(1).
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实验课程计划,并将实验课程分层次地安排到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中,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能够对不同阶段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1.通过展示工程模型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对所学知识的用途与用法不甚了解,往往容易陷入迷茫。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工程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便将“激发兴趣”作为实验教学的“敲门砖”。为了更好地开启实验教学的大门,可以在学生入学时便安排其到实验室参观一些与学科领域相关的典型工程实物模型,努力向其展现本学科专业的光明前景,让学生体会大学学习所能带来的乐趣,并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使其能够逐渐形成一种自我奋发的精神状态。通过工程模型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将学生带入实验课堂的第一步。
2.基础实验教学初步渗透工程概念
基础实验课程的开设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传统的基础实验教学主要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内容安排上更侧重于验证型实验。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基础实验教学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如焊接等)的训练,可以单独设立实训课程,主要模拟企业中的生产操作环节进行训练;第二阶段进入到理论课程的实验部分,这部分实验分为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3个方面的实验内容,在安排实验内容时适当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内容,并结合实验内容讲解工程案例及工程解决方法,不断渗透工程概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基础实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学生通过基础实验课程理解相应的理论内容,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并初步形成工程意识,可为后续的专业实验和工程实践打好基础。
3.专业实验教学中模拟工程师角色
专业实验课程一般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陆续开设,直至大学四年级,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2个部分。专业基础实验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程所学内容做一些验证工作,专业综合实验主要是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传统的专业实验的授课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在基于工程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下,专业实验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专业基础实验在内容设置上仍然以夯实课堂所学知识为主,但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由教师综合理论课堂知识提出验证某些理论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在规定的课堂学时内设计实验方案,并利用已有器材进行实际操作,完成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仍延续传统的课程设计的方式,但在实验内容上应将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给出具有相当弹性的设计题目,学生将根据题目自行查阅资料,进行原理设计,然后利用已有器件实现,以验证设计是否达标,最后须对自己的设计及验证结果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并形成报告。工程教育背景下的专业实验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开放性的实验题目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专业实验中,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模拟工程师角色,从设计到验证全程体验,初步领略工程实践的魅力。
4.创新实践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现如今许多高校都有举办各种类型的创新实践竞赛,学生一般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参与。这种创新实践竞赛规模虽大,但学生的参与率并不高,许多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中都没有机会体验这种活动。在基于工程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创新实践活动不再以纯竞赛的方式举行,而是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开设,使所有学生均能参与其中。实验室可与相关领域企业联合,以企业赞助的方式进行。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领域特定的产品作为开发工具,学生利用指定产品进行一些创新开发,而实验室将为学生提供全开放的自主实验环境。在实验课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人左右,模拟产品开发流程,分工合作。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开发环境和参考资料。实践活动可在1~2个学年内完成。待到产品开发完成后,由实验室举办小型产品模拟推介会,给予学生展示自己产品的机会。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近似的工程实践环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熟悉了产品开发流程,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为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做好准备。
5.实验教学效果评估
传统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估主要采用“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完全按照“标准答案”的固定模式来评价,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地位。基于工程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不同阶段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培养进行评价,并在最后阶段进行整体效果评估。阶段性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估可以采用“操作考评报告审核综合测试”的方式进行,操作考评和报告审核伴随着每次实验教学而进行,综合测试可以在该实验课程结束后由实验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供一份综合性试卷,学生根据实验操作的实际情况在规定时间内作答。整体效果评估主要是针对创新实践活动而言,由于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采用“产品模拟推介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模拟推介和学生互评,考查学生的人际交流与自我展示能力,而自我评价则是考查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分析能力。实验教学效果评估的结果是实验教学改进的主要依据,完善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是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结束语
关键词:物流专业课程 网络 自主学习
一、设计思路
(一)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21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向全球中小学生提出的要具备四会的能力的第一会就是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匮乏等等),要求学校要进行自我发展教育。自我发展教育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心理学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的教育活动,要求学校构建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的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整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最能体现自我发展的教学体系就是“学会学习”。信息社会为“学会学习”提供了最为优越的环境,就是基于现代信息资源(Internet 资源库, Internet教育网络等),来支持学生的“学”,开拓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我发展的素质能力,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
(二)目前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专业是新兴专业,我校创办时间短,师资紧缺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学校除了聘请外聘老师兼课外,其余的课程就是由本校教师内部消化,边学边教,解决燃眉之急。虽然物流专业教师队伍边学、边实践,在学习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提高,专业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同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添实验实训设备,但目前的教学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大部分学生对一些空洞的理论缺乏兴趣,上课未能真正参与到专业教学中去,在课堂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在这种教学下,大部分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来,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能动性的发展主体,而物流专业课程中仓储、配送、第三方物流等内容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研究、探索、实践和交流。
与此同时,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与中学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据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上网的占57%,且每年均以较高比例递增。因此,利用网络学习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21世纪对人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和模仿学习;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能放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得出自己见解。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难谈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相关的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问题解决。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实地研究、阅读、网上搜索和发表学习报告等。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本人决定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二、初步尝试
在日常教学中本人时刻牢记素质教育下教学强调人文性。它要求课程教学应该是多元目标的全人教育,即专业教育同文化教育一样应该是对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品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本学期初,我在任教的06物流1、2(电五)两个班进行的调查,发现班级90%以上的同学使用网络,40%的学生几乎每天网络聊天或打游戏的时间超过3小时,存在着沉迷网络的现象。我决定充分利用“仓储与配送管理”这一课程教学时间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使用网络。在每章教学中,我总会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并在课上交流以拓展知识。比如学到“仓储与配送基础理论”,就让学生收集“沃尔玛公司的成功之道”、学习了“自动化立体仓库”就让学生收集“nike配送中心自动拣选系统”。这样使学生上网不再是单纯的聊天与打游戏了,并且使他们在收集的资料被大家认同时感受到了尊重,课堂的学习气氛不再是沉闷了,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了兴趣。
在学习“共同配送”这一章节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华润超市如何选择共同配送的合作对象?06物流2(电五)班学生的观点集中在外资零售企业和本土零售企业上,而且男生主要认同外资零售企业比较合适,而女生偏向本土零售企业。为了让学生加强自我意识和进行一次自主学习,我决定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一次题为“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华润超市应选择本土零售企业作为共同配送的合作对象”的辩论,女生为正方,男生为反方。准备时间两天。可以借助任何工具查找有关资料。这样,事先分工,把所有学生都调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到课堂大辩论那天,正方由程丹为主辩手,反方以俞杰为主辩手。教室里的桌子分成两组,两个主辩手主持辩论。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所以我允许一对一的自由发言辩论,双方准备充分,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途径收集材料,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辩论气氛热烈。学生们见解独到,充分体现当代年轻人的个性。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浓了。最后,双方的主辩手进行各自的总结,我作终结性总结,对课前及课上辩论的结果,并要求学生以此为题作为课后的作业,把查阅、辩论落实到写作上来。
三、全面运用
关键词:评价体系;课程类型;参与方式
1打造评价体系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中等职业学校主要为企业提供从事计算机基础操作的人才,这类人才要求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事实上,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是“理论+实训”的培养模式,评价主体单一、内容单一、方法单一,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社会、企业、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到评价当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行业和社会脱节,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中职教育需要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2评价目标
依据职业岗位的规范与标准,构建学校、企业多方参与的“能力本位,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定位等方面考虑,围绕校内、校外两个专业教学环节,科学制定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完善学生学业评价组织机构及相关制度,重点针对学生技能考核、实习评价、技能考证等教学环节开展多元化考核评价,实施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储备和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
3评价模式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是对课程体系实施的框架,是对教学各环节实施考核的标准。一个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建立直接影响到整个课程的实施和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多方参与,打造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3.1评价体系结构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等应用性技能人才。联合企业,探索适合本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评价制度,改革主体单一、内容单一、方法单一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构建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按照企业人才岗位能力需求的标准,以能力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健康心态和理性价值观等内在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职业素养。本专业的评价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1)评价形式:分为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两方面。(2)课程类型/教学阶段: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考证、校外顶岗实习。(3)评价主体:学生、教师、企业、行业、学校。(4)参与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评,企业考评,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制定评价标准。3.2评价内容及方式课程评价不能由教师一人决定,应该采用“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相结合的“能力本位,多元考核”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评价”能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锻炼学生评价能力、自信心理;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增强责任、不断提升。课程评价内容及方式对应表。评价内容及方式如下:(一)公共基础课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考成绩,其中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即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考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评价方式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评等方式。(二)专业课评价内容包括: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等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方式,实行学校、企业于一体的课程评价模式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评价方式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考评。(三)职业技能大赛评价内容包括:校内技能竞赛、市技能竞赛、全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比赛、全国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1)校内技能竞赛:凡参加校内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除了获得学校给予的奖励之外,其参加的项目代替所属的课程平时成绩加10-20分。(2)市级、区级技能竞赛:凡参加市级或区级技能竞赛的学生,除了获得相应奖励之外,其参加的项目所属的课程期末考核成绩评为优秀。(3)国家级技能大赛: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除了获得相应奖励之外,其参加的项目所属的课程期末考核成绩评为优秀,总评成绩加5-20分。评价方式实行学校考评、行业、企业考评。(四)职业技能考证响应国家对中职学生双证毕业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参加相应的技能等级考试,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资格鉴定为标准,通过培训考试获得相应证书。考试工种包括:全国一级或者二级考试、平面制作员、网络管理员等。在学生考取证书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评价方式有学校考评、行业企业考评。(五)顶岗实习评价内容:校外顶岗实习是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实习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时间为一个学年即第三学年。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内容及考核标准;在实习期间,企业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过程考核,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自评;实习结束后,学校根据学生实际表现与考勤等相关记录、总结进行校方终结性评价。(1)考核内容①出勤情况、劳动态度、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心理素质等职业素养的情况。②考核学生利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考核要求①过程考核: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协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心理素质等情况,由企业考核。②提交实训总结报告,由学校教师进行考核。(3)成绩评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控制和考核,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考核分两部分: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50%。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或岗位进行,企业要对学生在每一部门或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填写《学生顶岗实习评价表》,并签字确认,加盖单位公章。学生每更换一个单位要再填一份此表;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日志、周报告及时进行批改、检查,给出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50%。顶岗实习综合成绩考核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次。评价方式为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进行学生自评、互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
4评价体系改革组织与实施
我们将建立计算机应用专业组、学校教学部、招生就业部三个层次的管理机构,形成“组织实施”——“监督运行”——“信息反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管理与运行链,确保其正常有效运行。计算机应用专业组主要组织各课程团队制定多元化考核评价评价标准,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行。学校教学部将组建教学督导室,通过检查制、听课制、评教评学制等方式,负责对各课程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的运行进行监督,发现并反馈这种新型考核评价方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管理部门予以解决。招生就业部负责联系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组织相关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评价,通过调研评估制、跟踪调查制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表现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等内容。
5评价体系改革保障措施
5.1机制保障由于实施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涉及部门多,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组、教学部、招生就业部等,涉及面广,有教师,也有管理人员,需要一个建立在学校层面的机构进行总体组织和实施,制定相关的运行、监控、反馈管理办法,才能确保其正常有效运行。5.2人员保障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我校是一项新事物,很多工作开展都是一边试验,一边实施。学校除建立一支教学督导等专职管理队伍外,还应建立相关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聘请职教专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教师外出培训、教师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对多元智能及其评价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正确理解多元评价模式的真正内涵,最后通过试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整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各课程中的实施。5.3激励措施建立一套与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相配的激励措施,奖惩并举,促进这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 职前培养 自主训练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为本”发展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是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要求,是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走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本文将从分析当代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探讨新形势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原则和途径、方法,以期为拓展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提高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一、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主体特点分析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主体即当代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同时又处于为特定的教师角色做准备的职前培养时期,因而具有独特的师范特质,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构成了当代小学教师教育师范生的独特特点。这些独特性为其实现自主训练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生理和心理依据。
(一)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当代小教专业师范大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8―22岁左右,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一代。其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及耐受性强,这一特点奠定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自主训练的生理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增强与发展。
在现代大学生活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作为小教专业的师范生由于其所处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及所将从事的教师职业与担当的使命,更能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前途和责任,自我沉思、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增多,自主自立意识强烈,渴望独立地走自己的路,为将来的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这一心理基础之上,传统的以外在强加的职业技能训练方法已不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只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由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训练向以准教师的身份置于训练情境之中转变,把职业意识转化成自主参与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才能切实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三)兴趣广泛,求新求变。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利用,他们的知识面、视野较过去更加开阔,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更加丰富。他们喜欢求新、求异、求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特点为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以有效提高小教专业学生技能的自主训练质量,达到目标,提供依据。
(四)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当前社会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但是,在这种多元格局中,在我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客观环境条件下,其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如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仍居主导地位。一方面多元的价值观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把握教育教学理念时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其主流价值的主导,有利于增强其开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奉献意识,为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提供持续不断的内在趋动力。
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原则
(一)序列化。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习得与熟练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长周期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因此,在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中必须贯彻序列化原则,在职前教育的整个阶段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据其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体现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由易及难、由单一至综合的逐步深化过程。如,一年级,主要进行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的训练;二年级,抓好教学工作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教育反思技能的训练;三年级,以课程研发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训练为主;四年级,强化教育研究技能的训练及各项技能的综合、提高训练。这一序列化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开始大学学习生活时成竹于胸,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有条不紊的持续开展的自主训练,逐步提高自身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另外,序列化原则还意味着通过训练在技能水平要求上的层次性、递进性。学生在自主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达到基本要求,即全面掌握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次要达到发展要求,即技能掌握运用熟练,为终身发展、成长为优秀教师奠定基础。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当今时代的精神特征。开放性教学是当前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在训练内容、途径、方法上做到开放、多元,拓展自主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寻求规范化、多样化的训练途径与方法。
此外,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其职业技能的职前培训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它与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开放性原则还要求做好职前训练与入职及职后培训的接轨,即职前训练不能只是存在于“象牙塔里”的风景,而应当走向小学“实战场”,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整体性。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中,学生的训练是被动、有限的,不同技能的训练缺乏联系,重点在“三字一话一画”等基本功,智力技能等训练被弱化,学生整体技能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小教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中必须确立整体意识,从全局角度来考虑,既要熟悉每项职业技能的特点,又要把握各项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自主训练在内容、途径、方法上的系统性,实现技能水平的平衡发展。
三、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课堂教学、相应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及其他各学科课堂教学来实现技能训练的自觉性、自主性。如,在口语课程与写作课程中强化听说表达技能的训练;通过艺术课程和书法课程来实现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等,则在教育教学专业课程中加强。当然,每项技能的训练并不能因课程的不同只机械地进行分类训练,还要把握课程与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方面联系,善于思考、多做总结。比如,在每位教师授课过程中,仔细观察、体会教师是如何导课、设计、讲解、小结的,又采用了什么样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有什么优点,如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等等,并做好总结笔记。课堂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就会在这种不断的思考、分析中得到潜在的提升。此外,还应抓住课堂训练的机会,多实践、多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自主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外训练则是指在课堂以外通过多种途径,拓展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来加强自主训练。比如,很多学校都建有包括有艺体教室、书法教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内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专门的场所,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建立一个专门的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技能训练中的心得或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收集教育名言,多做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教育教学知识,提升研究能力;每学期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讲座,汲取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发展新动态;通过到小学的“观摩”、“见习”、“评课”、“实习”等活动积极进行校外实训;在青年志愿者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着重教育教学的领域,突出师范性的培养;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与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相关联系的各类竞赛,以赛促训,以赛强训……
总之,将课外训练与课堂训练相结合,使自主训练的内容与范围得到延伸和拓展,实现与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师职业技能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构建起自主训练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职业技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长足的保质保量的训练与发展。
(二)个人分散训练与群体集中训练相结合。
个人分散训练是学生训练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可以根据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促进技能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比如,通过临摹字帖,利用小黑板练习“三字”;晨起在校园一角朗读练“一话”;做家教练教学工作及管理技能;写教育教学实践的心得、总结教学反思技能;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撰写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调查报告,强化教学科研能力等。
个人分散训练的同时还应当与群体集中训练相结合。因为,学生之间通过交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群体活动对其成员的智力、能力等发展有着积极的重大的影响。群体的感召力将为学生的自主训练提供持续不断的心理能量。譬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到诸如书法协会、教育协会等各类社团中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按一定人数组成若干自主训练小组,定期在组内进行演讲、说课、上课、集体备课等演练;推行班团干部轮换制、辅导员助理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成立如舞蹈、器乐、写作等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在群体活动中相互激励,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三)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各项技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因此,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单项的、个别的技能训练,根据其性质、特征,依循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规律,由易及难、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在夯实好这一基础之上,贯彻整体性原则,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如,教学工作技能可先将其细化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总结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专项逐项训练,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把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就可望有效地达到小学教师各项职业技能的形成和优化。
(四)定期自检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目前,许多学校都已建立起一套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制定的考核评价机制,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外在趋动力。然而,学生是职业技能训练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这种外在的驱动力就无法发挥最佳效果。因此,在学生职业技能自主训练中,应当建立自主评价机制,通过定期自检,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总结,加强自我监督,激发内在潜能。具体操作方法是,建立学生技能水平自测记录卡,按每个月、每学期、每年的周期,对各项技能按总目标要求进行自测,将每一阶段技能训练所达到的状态及训练的反思等在记录卡上作相应的记载。学生技能水平自测记录卡,不仅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中感知自己动态的发展过程,积极进取,而且为教育者的总体评价提供参考,使评价机制多元开放,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展要求。
总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也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的始终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研究,以继承、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在教育者的科学、规范的指导下推进学生积极、有效的自主训练,就能更好地发挥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培训对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司成勇.当代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与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9,(9):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