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成必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日,美国医师保险协会(PIAA)对5 825名医生进行的医师执业信息调查显示,近40%的美国家庭医生及初级卫生保健医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遭遇过“被”,更糟的是,1/7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生被过2次以上。而医疗诊断错误是最主要的被诉讼原因。
我国的情况又如何呢?《中国社区医师》联合中国社区医师网发起“医生,您是否遇到过医疗纠纷?”调查。结果显示,72.22%的基层医生遇到过医疗纠纷,40.74%的医生更是遇到过2次以上的医疗纠纷。基层医生遭遇医疗纠纷情况,见图1。和美国的情况非常相似,其中因医患沟通和诊断错误,占所有医疗纠纷的85.71%;医疗过失而发生纠纷的仅为11.90%。基层医生遭遇医疗纠纷种类,见图2。那么,哪些因素是基层医生容易触到的医疗纠纷“地雷”?怎样做才能保证行医安全?本期将由多位专家、一线医生结合自身经验,来给基层医生提个醒儿。
现状
7成以上基层医生遭遇过医疗纠纷
近年来,医疗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徐玲对此有过专门研究,我国医疗纠纷存在“四多四少”的特点:无过错纠纷多,有过错纠纷和医疗事故少;协商解决多,经鉴定、司法解决少;外科纠纷多,内科纠纷少;恶性事件多,有理有节少。“这其中有着医方、患方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所能做的是从自身出发,尽可能避免因沟通不足、违反诊疗常规、盲目自信等原因造成的医疗纠纷。”
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医生易诊断错误的前几位病种为:急性心肌梗死、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及阑尾炎,共占索赔案件总数的1/3以上。而“医生,您是否遇到过医疗纠纷?”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最易出现诊断错误的病种为:心血管疾病(33.33%)、消化疾病(17.95%)、药物问题(12.25%)。
与美国调查情况相同的是,心血管、消化方面的疾病是基层医生较易出现医疗纠纷的病种。美国研究基层医疗诉讼的专家保罗・加贝尔表示,没有获得完整的病史是家庭医生容易在心血管病治疗方面出现错误的首要原因,患者可能忘记告诉医生最近心电图异常,这需要医生花大量时间获得详细病史再评估疾病风险,最终给予患者明确的建议。而消化疾病出现诊断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检查不足造成。“由于基层医生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即使患者看了无数个医生,最终还是会将延误病情的罪过归咎于第一个看病的医生。”
而在癌症防治过程中,华盛顿律师阿尔弗雷德表示,美国基层医生容易被诉讼的例子主要是,常把女性胸部的肿块诊断为囊肿,没有进行胸部X线检查或转诊到上级医院,从而耽误了治疗乳腺癌的最佳时期。还有就是,没有意识到吸烟人群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胸痛和咳嗽症状漏诊了肺癌患者等。
我国基层医生在癌症治疗方面很少出现纠纷,原因在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很少接诊癌症患者。云南红塔区李棋镇山头卫生所郑艳波告诉记者,这是基层医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形成的,基层医疗机构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与大医院存在差距,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加,基层医生害怕出现误诊误治,因此患者病情稍重就会赶紧上转。
分析
诊断错误概念宽泛,包括误诊、漏诊、未及时转诊等种种情况,而医生对这些并不陌生,但落实在诊疗实践中,却常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多数基层医生在收到法院的传票时感到十分惊讶,有的医生对患者不来随诊的原因毫不知情,直到收到传票才明白出了事故;有的医生甚至从未见到过上诉的患者,只是接受过电话咨询,但却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
我们请专家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把脉,看看哪些是基层医生容易忽视的问题。
详问病史 避免误诊漏诊
在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生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老年患者前来问诊,主诉胃痛,医生未详细询问病史和做检查便开了胃药,结果患者在回家路上突发心肌梗死。
“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如果胃痛,一定要注意详细问询病史,如果有异常要及时想到是否有突发心肌梗死的可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王吉耀教授表示。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我国医疗保健系统面对着庞大的慢性病人群,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病程长。目前的治疗手段不能治愈这类疾病,需终身服药,医疗费用巨大,但患者对此疾病却知之甚少,加之患者多,就诊时间有限,医生很难提供全民的保健知识。一系列因素错综复杂,使得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心血管方面疾病出现医疗纠纷的较多。”第二军医大学法学教研室主任、律师徐青松副教授表示。
徐青松提醒基层医生在诊治心血管类疾病时应注意:除诊治外,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除开药外,应告知患者或家属该疾病潜在危险及注意事项,如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时,一定要就地休息,同时呼叫医务人员。
注重“三基” 运用全科思维诊断
在诊病时,王吉耀除关注患者病史外,还要给患者“按按肚子”。记得有一次,前来诊病的患者被告知要按肚子做检查,觉得很奇怪:“之前去了很多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没有一个医生这么做过呀!”
王吉耀表示,临床“三基”技能是医生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时候做好查体比靠仪器检查更管用,可以规避很多误诊。如阑尾炎漏诊,很多医生都知道右下腹疼痛可能是阑尾炎,但有的医生并不清楚阑尾炎病情开始时是右上腹疼痛,然后才反应到右下腹疼痛。如果患者自述右上腹疼痛,而医生不做检查就很容易出问题。这时,应该做详细的查体,即使是阑尾炎初期,按患者的右下腹也会疼痛。
“不仅如此,胆囊炎、胰腺炎等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检查出来。”王吉耀说,就患者腹痛而言,可能的疾病很多,如心、肺等都需要考虑在内。这就需要基层医生运用全科思维诊断,如肚子痛,可以做个淀粉酶,看是否存在胰腺炎的可能。“这些不需要在大医院才能诊断,有时候摸摸肚子就可以了,养成查体的习惯非常重要。就怕医生只是问一下,然后就开处方,这是大忌,并不是缺少仪器,而是态度问题。”
对症下药 仔细观察用药反应
医、药不分家,很多医疗问题的背后伴随的多为用药问题。不少医生向记者反映,目前用药问题,尤其是药物过敏已成为基层医疗纠纷的一大原因。
北京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郭玉珍表示,在用药方面,首先需要注意是否对症,如高血压疾病,要根据患者年龄、血压情况用药,一般老年人选择CCB类药物,而中青年患者可以选择ACEI类或ARB类药物。此外,在用药方面还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如有人用ACEI类药物会出现咳嗽,应询问患者是否咳嗽,有无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病史;对于病程长的疾病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反馈,根据病情变化用药。
保罗・加贝尔则提出,基层医师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并告知患者饮用的食物或其他药品可能与当前服药的药物发生反应。但我国的现状是,药品是医生开出来的,但患者用药情况如何没人跟进,家庭医师应该勇于承担起这个责任。
在防止药物过敏方面,郭玉珍也有自己的经验:不管是肌肉注射还是静滴,第一针一定要在开药的医院注射,因为在临床上确实碰到第一次肌肉注射过敏需要抢救的患者。如果患者在开药医院已经注射过药物,拿到社区卫生站输液应该询问打完针有否不舒服的症状,患者是否是过敏性体质。如果碰到有输过液不舒服的情况,应及时让患者去开药的医院就诊;在输液时要告诉患者,刚开始输液时要慢一点,如果有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对每个外院带药的患者均应测量血压,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尽量避免在用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药物过敏一般发生在用药的10分钟内,对于不可预测的药物过敏,如克林霉素、利复星,鱼腥草等药物,要立即抢救,及时转诊。”郭玉珍表示。
加强沟通 挽救医疗纠纷
调查中,不少医生认为,医患沟通是易发生医疗纠纷主因。徐青松表示,一些医生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患者到医院就诊,就是医生说了算。
而据《中国社区医师》联合医师网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患者最讨厌医生说的话就是:“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家准备钱吧。”
以“医师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应该转变为“分摊决策模式”,即医师依其专业知识及经验,为患者提供医学诊断、治疗等信息,患者根据自身对健康照顾的需要,以及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医患双方共同决定采取一种诊疗方案。”徐青松说。
越来越多的医生也意识到,应该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但说话是门艺术,要学好其实很难。国外的专家给我们支了两招:不要对患者期望过高和不轻易给患者做承诺。
美国新泽西州放射科医师阿尔芒德表示,有的医生认为如果将医疗风险都告知给患者,可能会把他们吓跑。但事实上,医生有义务告知患者面临的风险,特别是面对不切实际的患者时,就更需要仔细阐述,确认患者听懂为止。“可能由于沟通出现的诉讼,患者不一定能胜诉,但如果医生能多花些时间讲清楚病情,就可以为自己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王吉耀表示,看病是看病人,而不是病本身。患者本身是带病而来,身体不适,如果医生不给以好的态度,他们可能会更不舒服。医生看病不能埋头写病历,需要目光交流,有些疾病可能跟精神有关,如有的患者看病一年都不好,可能好好交流沟通,疏导其心理,病反而就好了。“总之,医生的工作不光是开药,还要关注患者整体健康,叮嘱患者回家的注意事项等。”
转诊并不能完全规避医疗纠纷
在基层医疗实践中,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凡是医术水平较高医生越易出现纠纷,因为这样的医生往往自以为有能力诊治,而延误患者病情导致不良后果。但医术水平一般的医生却稍遇重一点的疾病就赶紧上转。徐青松表示,在基层医疗机构,当患者的疾病或者病情超出医方的医疗服务范围或治疗能力时,医生应及时履行转诊或告知义务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作为基层医疗医生,懂得告知和转诊十分关键。
本报讯(记者 陈文)9月22日“世界无车日”当天,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与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共同发起的“科学环保有问必答”大型主题活动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体育馆举行了“环保创新”探寻成果会,现场展示了探访过程中发现的通过生物技术把污水变清水、利用动植物废弃物打造生态农业、让虫子参与厨余垃圾处理、地沟油转化或生物柴油等环保新技术。
会上,主持人对话环保专家、企业代表,回顾了探寻的精彩过程,分别以生命之源、万物生辉、发现财富、能量之光为篇章主题揭晓了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垃圾回收处理、节能环保四路探寻团的探寻成果,传递正确的环保理念,分享科学环保知识,共同推动绿色出行。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三家指导单位的领导、主办单位领导以及专家、媒体代表共同朗诵《绿色宣言》,呼吁公众践行环保。
“科学环保有问必答”大型主题活动于4月22日启动,历时5个月时间,百姓提出的近5000个环保问题得到专家全程“有问必答”。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组建了四支环保创新探寻团。7月至8月,北京电台总编辑带领由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听众代表组成的“环保创新探寻团”,聚焦生态农业、垃圾回收、生态环境、节能环保四大环保课题,分别探访了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江苏、浙江、江西、广东8省市的12家环保单位,深入厂房、车间、工地、实验室,了解前沿的环保新技术、新思路、新项目。
据了解,“科学环保有问必答”大型主题活动随后将从市民群众提出的5000条问题中精选100个问题,出版《科学环保100问》环保科普手册,完成四项环保色探寻报告呈报有关部门。
近几年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举措,对环境治理动真格、出狠招。但环境治理这样一个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的命题,只有全民参与、全民行动,才能真正得以破解。北京电合作为主流媒体,不仅积极宣传倡导环保行动,通过舆论的作用推进环境暂治,同时通过了解、推介前沿环保技术,发现、帮助环保创新企业,力求更务实更落地的为北京市的环境整治提供积极的帮助,进一步推动北京市环保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我院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但毕业生就业一年难过一年,以分析该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切入点,分析为何该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面狭窄的原因,并提出如何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拓展毕业生就业视野、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促进该专业长足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毕业生就业;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正式批准的地理学下设的理科专业(编号07070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近20年专业名称调整最为频繁的专业之一。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本科专业设置仍沿用在学科下设置专业。在理学门类的地理科学类依据学科门类分别设立了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四个本科专业[2]。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需求的变化,使得新兴行业、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传统行业、过剩或落后产能行业人才供过于求。再者中国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速增,使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人数需求之间产生阶段性不匹配,使高校毕业生一年比一年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3]。在此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阵地,所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反馈故乡建设家园,就业选择面窄,就业困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湖北民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笔者所在湖北民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国土、规划、环评、测绘和房地产等领域,面向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共计222人,其中148人在当年8月31日前确定了就业岗位,占近5年总就业人数的66.67%,46人确定了升学去向,占近5年总就业人数的20.72,28人未就业,占近5年总就业人数的12.61%。
统计2010-2014年就业的毕业生当中,在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工作的分布情况分别为13%、12%、75% ,其中,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毕业生主要包括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规划管理局、环境保护局、乡镇政府及其社区等公共管理机构。就业于这些行政管理部门的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与专业相关的人数占84%,与专业不相关的人数占16%。
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就业的去向主要有城乡规划设计院、资源勘察机构、城市管理、教育管理、其他类型机构,详细分布情况分别为:11%、22%、22%、28%、17%。
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到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城乡建设项目管理类、房地产开发与咨询类、国土咨询规划类、资源环境及评价类、地理信息技术类和其他类企业,详细情况分别占比为:9%、7%、14%、14%、14%、42 %。
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学科方向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如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学等专业。据笔者调查,考研的同学大多有意向进入科研、教育机构等对学历要求较高的单位。
在就业地域分布来看,大多毕业生主要选择生源地就业,因湖北民族学院地处湖北恩施,生源地主要为湖北省内,毕业生也大多选择在湖北省内就业。
二、毕业生就业去向趋势分析
根据笔者统计2010年―2014年毕业生就业去向人数情况,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到行政管理机构工作的比例逐年下降,去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去各类企业就业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变化趋势与近年来城乡规划学科和地理学本科专业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变化相吻合。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也以行政和事业单位领域向现代企业领域进行转变。据笔者统计,2010年-2014年该专业就业于与本专业紧密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占就业人数的58%,就业于其他企业的占42%。就业于与本专业紧密相关企业的毕业生在企业中大多从事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如土地规划、调查、整治、地籍调查;房地产评估、经纪;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类应用软件开发;测绘地理信息、地质勘察等。很多毕业生就业企业大多同时具有多种资质,行业间融合趋势明显,这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综合性进一步提高了要求。
三、紧跟社会需求,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被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三者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纲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陈旧,更多的倾向于选择稳定的职业,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或不能依据就业市场形势变化多元化选择就业方向,过分追求高薪资,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淡薄,就业的去向还具有很大局限性,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宽,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在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逐步实现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的就业观基础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该专业就业工作体制改革创新:
1、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体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修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趋势和时代需要。
2、建立该专业较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形成专业老师与班主任、辅导员全员指导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局面,让学生得到贴近化服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化解学生择业期望值偏高的矛盾。
3、激发学生创业潜力,拓展就业思路和范围。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约为1%[4],跟其他国家相比均很低,提升潜力很大。在我国实施新一轮创业引领计划的背景下,通过各项政策扶持该专业毕业生成功创业。
4、利用校友资源,对每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通过一系列对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对重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等工作,可以与用人单位形成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巩固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得到拓展。并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友回校举办讲座、交流会等,使该专业发展就业工作获得长足发展。(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兰霞,赵喜江,王蕾,李巍,胡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2).
关键词:作文水平;写作能力;习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90-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作为“写”之范畴的“课堂小练笔”,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精心选择好“课堂小练笔”的时机,才能准确把握住它的教学方向,真正使阅读教学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共生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1.把握文本,模仿经典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作为现行的语文教材不乏句式精美、结构精巧、写法独特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创造了条件,更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提供了“蓝本”。模仿性的“课堂小练笔”为学生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精美句式或精彩片段,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本语言向学生自己语言的有效迁移。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应指导学生品读文本中用排比方法描写出的赞叹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句子,并以此作为学生仿写的有效载体,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训练,不但提升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促进了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2.填补空白,引导创新
教材文本中往往有那些体现作者匠心独具的“空白”,它的存在为学生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本、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有价值的“空白”作为创造性“课堂小练笔”的有效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去诠释和想象,使学生在畅所欲言的空间里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文中省略了受伤至伤好的情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补充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适的文本空白处适当地安排一些创造性的“课堂小练笔”,不仅使学生的智慧和才华得到张扬,潜能与情感得到挖掘和升华,也使课堂变成了学生智慧的乐园。
3.把握关键,拓展文本
教材中有些课文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学生学后,心中有许多话想对文中的角色说,或想为他们改变一个环境。教学中指导学生仿写文本中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段落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模仿加创造,既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也能帮助学生领悟到文本的一些基本写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关键片段,启发学生有效地挖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词句的关键处经常性地进行理解性的“课堂小练笔”,更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地体会文本写法的同时,巧妙地将阅读教学引向深入。如课文《猫》的第一段中,用了“说它……吧,可是……”的句式来表达对性格古怪的大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在引领学生充分品读、感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该句式写写第二、三段中所描述的猫性格古怪之处。又如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想象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也对依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4.巧用共鸣,抒写情感
课堂小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范本,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特别关注每一课的教育价值,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反应,努力找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处,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练笔,叩开学生的情感扉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抒写自己的情感,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抒写情感中受到启迪和感悟。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当学生正为杨科的遭遇而惋惜时,适时引导学生变写“神笔马良救杨科”。这样的练笔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为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续写文章,适时延伸
论文关键词: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原因;
桐城向称诗歌之乡。据《桐山名媛诗钞》记载,清代以降,桐城有女诗人近百家,吴希廉所辑《桐山名嫒诗钞》序言中云:“吾桐白昔多耽吟之士.而闺阁中亦往然。……我朝选闺秀诗者有王西樵《然脂集》,陈其年《妇人集》,胡抱一《名嫒诗抄》,汪仞庵《撷芳集》,……其以女史选诗者则有王玉映《名媛诗纬》,恽珍《浦正始集》,吾乡方唯仪则《宫闱诗史》,未闻辑一隅闺秀诗至有百余家者。”清代桐城女性诗歌创作之浩繁。成为整个桐城诗歌创作中别具一格的一道风景,是桐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探究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首先应该从明末清初整个社会思潮变化的背景出发。
一、明末心学思想的传播与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影响明代士人风气的一个特殊因素是心学对理学的冲击,宋学经明初政府的大力推动,一时形成所谓“道德一而风俗同”的局面。从朱元璋建国到正德时期,(1368-1506)年,是明初文化的保守期,与明初严密的政治统治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学术上承袭元代,尊重程朱理学。有人曾这样记叙明初思想界的状况:
“明兴,高皇帝立教著政,因文见道,使天下之士一尊朱氏为功令。士之防闲于道域,而优游于德囿者。非朱氏之言不尊,”从正德至万历中期,(1506--1602),是人文注意思潮兴起的市民文化期,随着王阳明“心即是理”的学说大兴,宋儒包办、政府选定的对儒家经典的解释,除了供科场之用外,不在对士子的行为发生有效的规范作用,在传承方面,王学倡导的自由的书院讲学风行之后,游学大兴,官办学校为之一虚.士人不在学校而到山水坊院之间去“致良知”了,正如明史中所说:“嘉隆之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所谓“致良知”学说,认为“喜怒哀惺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而且良知人人皆有,虽众人、贤人、小人没有区别。”嘲§董梦石跟晚年的王阳明学道,一次出游回来告诉老师,:“今日见一异事,……见满街人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王艮出游归,也发现满街人都是圣人,王阳明说:“你看满街人都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翻由此可见,王阳明学说,大大取消了圣人、小人的道德和本体上的距离,这对于与小人并列的妇女是有利的。而且他的良知是融合着“性、情、理、欲”的浑沌未分的“一点骨血”,其中“主真”“主情”“主欲”说与文学关系甚密,而真、情、欲往往被认为是与妇人、女人性近。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晚明妇女解放思想的萌芽,有待于礼教这根绳索的松动,而这种松动在理论上是由李贽完成的。
王学后进中李贽是谈论女性问题并与女性接触较多的人,有人对他说:“妇人见短,不堪学道”李贽作答书道:“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子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李贽的“童心”说,从王阳明“良知”而来,但偏重以“真”矫“伪”“假”。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本心也。”闱四‘‘真心”包括“真情”和“真性”,他又说:“念佛时但去念佛,欲见慈母时但去见慈母,不必矫情,不必逆性……真心而动,是为真佛。”眷五他以此为准则来对待一些妇女问题。李贽的这种思想无疑为明代后期乃至清代女性文化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而在桐城众多女性诗人中。以方氏一门,最负盛名。《中国妇女文学史纲》认为“清初龙眠闺阁多才,方孟式、方维仪、方维则姊妹尤杰出。”阎探方氏家学之源流,则多以心学为宗.据黄宗羲《明儒学案》所列,方氏姊妹之祖父方学渐属心学的重要学派——泰州学派的继承者:“泰州学派是一个强调以身为本的具有平民色彩的学派,以个人为中心来重新审视个人与家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妇女问题上认为:妇人、女人在本质上、智慧上是亦同有是理,并不比男子逊色,夫权也不是绝对的,族权主要是用来通财济贫的……”。学渐育三子,长大镇,次大铉,皆进士,季大钦,郡廪生,孟式、维仪乃大镇女,吴令仪乃大镇媳,维则乃大铉女。陈济生《方大镇传》记载大镇躬亲政务,好尚心学,曾与当时名流聚集京师,建首善书院,讲学其中,可以说,正是方学渐父子两代道德学术滋养,至第三代才出现一门名媛彬彬盛况。
二、婚姻的需要与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清代女性文化的繁荣的背后还体现出社会对女性需求层次的提高。清代有禁止官员狎妓的禁令,致使大多数有闲阶级的男子们把兴趣转向了自己的家庭,有些买姬妾、蓄家乐,有些便以与妻妾们酬和为乐事,文学毕竟是比较风雅的一种消遣,于是士大夫们争相效尤,蔚成风气。对于妇女自身来说,文学成了名正言顺的事,更加求之不得.因为不仅她们被束缚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某种施展的机会,而且还因此增添了家庭生活的情趣,增进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
谢肇制,《五杂俎》的作者,在一段关于女子之才与色的论述中曾说:“妇人以色举者,而惹次之,文采不章,几于木偶也。”他说得非常清楚,美即意味着长相,也意味着文学才华。清代王相母亲作《女范捷录》,其“才德篇”日:“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犹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诚非;——盖不知才德之经与邪正之辨也。”这段话即明确了“才”在“女教”中的位置。“才”之地位的确立。为女性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机。
《桐城续修县志》卷之三风俗卷中有这样的记载:“女家重择婿.男家亦重择妇。”誊三虽然文章中没有详细列出“男家择妇”的标准,但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出,女子的才学应该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桐城名嫒诗钞》一书中记录了不少闺房之内,夫唱妇和,举案齐眉的和谐画面,可见受过良好教育的妻子是成为“闺中良伴”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张莹,方中履之妻,性慧,喜读书,于归后,即屏弃纷华,从夫学诗,以写起意,多见道语,不类世俗女子香奁之音。著有《友阁集》;
张姒谊,与莹为姐妹行,太守同邑姚文燕室,工诗,随夫宦游蒲亭皇华,而不废吟哦。文燕每退食,必倚身唱和为乐。著有《保艾阁集》;
姚苑,幼读史书,好吟咏,年十五归茂稷,闺中唱和,如良友焉:
姚凤翔,幼博经史,既归云旅,分题梧阁,此唱彼和,积稿盈尺:
左如芬,阶州知州同邑姚文熊室,伉俪甚笃,文熊远客,如芬思念,辄赋诗遣闷;
姚德耀,中城指挥同邑马占鳌室,素娴内则,性喜为诗,闺阁中倡随歌咏,互相诗友,不减梁、孟。
三、母教的要求与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母教”是儒家伦理传统的一个长久信条。刘向的《列女传》以十四位模范母亲的故事为开篇,是女性训诫文学的开山之作。到了明代,通过给士大夫的妻、母授予名誉头衔,明政府从官方正式承认了女性对男性的教育贡献。桐城一县,明清两代,男子外出做官或远游者不计其数,母亲就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教育后辈的职责。正如《桐城民俗风情》一书中所录地方民谣:“桐城好,乡校颂声传。都堂继志开家塾,南路延师启后贤,膏火给良田。
桐城好,母氏更操心。有父做官还做客,教儿宜古更宜今,宵共补衣灯。”书中且有后记说明:“吾乡宦游与远幕者,十居八九,故幼稚得力于母教者尤多。先慈张太君,秉外王母胡母训,恭俭人慈,深明大义,虽膝下仅不肖一人,而教诲之严与煦育之恩并重,故日则竭蹶延师,夜则篝灯课读,每同志过谈时,必于厅事后侦之,或援经道古,语语在名教中,即典衣沽酒出,以助谈其兴,倘稍涉戏谑,则呵逐立加。”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需要有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桐城大作家成材的经历来看.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个共同的特点:全是出身于书香之家,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严格。刘大抛的祖父死后,祖母章大家的眼睛失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樾五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统奴皆睡去,独大家偎炉火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日:‘若书熟否?先生曾扑责否?’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姚莹是姚鼐的侄孙,他在得到姚鼐教诲的同时,还得到其母的严格家教,用他本人的话来说:
莹兄弟方幼,太宜人竭蹙延师教之,每当讲授,太宜人屏后窃听,有所开悟则喜,苟不慧或惰,则俟师去而苔之,夜必篝灯,自课莹兄弟,《诗》《礼》二经,皆太宜人口授。旦夕动作,必称说古今圣贤事。”桐城的一代文学宗师姚鼐也曾竭力赞扬妇女的才学过人。尤其认为母教对持家、教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在《郑太孺人六十寿序》中,他赞扬“侯官林君母氏郑太孺人,少善文辞。”在其丈夫死后,他说:“上事姑,下抚两幼子,辛苦劳瘁,以其学教二子,同一年得乡荐,季者成进士,为编修。余每与两林君言论,非世俗浅学也,而皆出于母氏。”
桐城母教之美誉最为登峰造极的是桐城龙泉学博孙森之女,张文端公张英之妻姚氏。据马其昶所著《桐城耆旧传》所载,姚氏性好简朴,虽夫位至卿相,不改其态,生平于《毛诗》、《通鉴》悉能淹贯,旁及医药、方数、相上之书,而尤好禅学。子廷玉,继入翰林,直南书房时,康熙帝尝顾左右日:“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
四、桐城特有的文化氛围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桐城以一县之地.产生出如此纷繁的女性文学。其原因当然离不开文化之乡浓郁的文化风气。一是读书风,桐城境内,书院多,私塾多,家学多,读书的人数多,“通衢曲巷,夜半诵读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学子不仅在本乡本县读书。还到外县外省读书,许多人几岁就学,二十出头就读遍经史百家,学问渊博,在科举考试中蟾宫折桂,名列前茅。“穷不丢猪,富不丢书”这是桐城世代相传,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民间谚语。
《安徽名嫒诗词征略》中便有许多桐城女子自小博览群书的记载:吴令则,……博通经史,小从父学诗,声调婉丽;吴令仪,……自幼勤学不倦;章有湘,……幼时人塾,常背诵《捣衣篇》《长恨歌》,一字无讹,与姊瑞麟、妹玉璜、回谰、掌珠,并善才名;吴坤元,……幼奇慧,从从祖应宾受书,辄成诵,十岁知属文;姚宛,……幼读史书,好吟咏;姚凤翔,……幼博经史,善吟咏;吴氏,……诸生询女,幼读书时,父以“自古以来天气好”诗句命对,即应声日:“放怀之处世情疏”,父奇之;方份,……性好书史,幼从祖姑读,及笄,学益进,……弟自塾中归,必与讨论诗文,一日,弟持师出联“桐子迎秋老”五字至,未及对,份辄举唐人诗“桃花带雨浓”句应之,父大喜,谓工致蕴。
二是尊师重教风。明清两代,桐城县内私塾遍布,教师颇受尊重,文人从教者多。“与文人贤儒重教重读相呼应,地方官宦士绅亦积极捐资办学兴教,数百年间,学风熏染,书香四溢”。桐城甚重女教,《桐城续修县志》指出:“邑重女训,七八岁时以女四书、毛诗授之读,稍长,教以针黹尤必习于井臼,虽巨室不娇惯。”%如姚鼐《郑太孺人六十寿序》云:“儒者或言文章吟咏非女子所宜,余以为不然。使其言不当于义,不明于理,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能以辞为之,天下之善也。言为天下善,于男子宜也,于女子亦宜也。”
三是讲学结社之风。“桐城地处畿内,易得风气之先,……明代中叶,朝廷腐败,部分名宦、硕儒隐居桑梓,倾心办学。正德十六年,兵部郎中何唐弃官归里,首倡讲学,继有统自澄设辅仁馆,赵鸿赐组织“陋巷会”,方学渐筑“桐川会馆”,授徒讲学。明末,县内聚友结贤,讲学论政之风更盛,钱澄之、方以智、方文、孙临结有“泽园社”,胡如理、方咸亨、潘江组织有多种文会,清代桐城派崛起,其代表作家往往躬行力荐,极力倡导教育。”桐城文人足迹遍及全国。一时听者如云,极大地提高了桐城的文化品位和学术影响。这一学术风尚或形式,影响了家族女眷。据县志记载: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女诗人方唯仪、方维则、吴令仪等相聚唱和于县城清芬阁,此为县内最早的名嫒诗社。在这几位名媛的带动和教导下,先后有多位女性从事过文学创作,直至清代,并有集行于世。如方御(方以智之女)、潘翟(方以智之妻)、陈舜英(方以智之子中通之妻)、方如环(中通长女)、方如璧(如环之妹)、张莹(方以智之子方中履之妻)、张姒谊(张莹之姊妹)等。
内涵进行了一番探讨,得出相应结论。
[ 关键词 ] 刘勰 风骨 “风” “骨” 《文心雕龙》 情
辞
Abstract:
“ Strength of character ”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LiuXie ’ s《The Gentle Heart Carves Dragons》,and there ar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for it. The article first sum up some ideas about this subject concluded by people of past and make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to the more influenced viewpoint, then make a study about its mean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entle Heart Carves Dragons》, that means from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clues related to 《shensi》-----《tixing》-《Strength of character》and the horizontal contact aspect that theorie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assage of 《Strength of character》,and draw a conclusion.
Kew words:
liuxie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e Gentle Heart Carves Dragons》 “feng ”
“ gu ”
qing
ci
“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涉及到书法,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如梁袁昂《书评》在品评书法时,说蔡 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又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爽爽有一种风气。”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蔡希综《法书论》中说:“每字皆须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态。”东晋画家顾恺之评画时用“有奇骨而兼美好”。“骨趣甚奇”等语。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里讲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 “二曰, 骨法用笔是也”; 又称曹丕兴画:“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些可以说都是风骨说在书论,画论中的具体运用了。但是真正首次对“风骨”作出具有文艺理论意义阐释的,当属刘勰的功劳。正是他第一次把它运用到了文学理论当中。本文主要是对《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含义作一番探讨,而不涉及书论,画论中的“风骨”理论。
一. 关于“风骨”之种种解说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风骨》篇是最受研究者重视的篇章之一,而对于“风骨”的解说则是众说纷纭,观点不一。 对它的阐释,分析,历代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均有论述。
关于“风骨”最有影响的说法当属黄侃先生的“风意骨辞”说。在《文心雕龙札记》中,他说:“二者(指风 骨—— 引者注)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宜达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滤写中怀,显明条理 ,譬之于物,则犹骨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 [1] 这一论点影响颇大,其后追随者甚多。他们或在黄先生的基础上稍有深入,或在这一观点上作补充等。范文澜先生在《文心雕龙》中完全同意黄侃的说法。他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详矣。” [2] 周振甫《文心雕龙释》中说:“先看风,是对作品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 [3] ,“要求它写得鲜明而有生气,要求它写得骏快爽朗。”“骨是对作品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 “是对有情志的作品要求它的文辞精练,辞义相称, 有条理、挺拔有力、端正劲直 ” 。 [3] 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黄先生观点的补充。穆克宏先生《刘勰的风格论刍议》 [4] 一文认为:风是指内容之充实,纯正和感染力。骨指文辞之准确、精炼、道劲和表现力。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认为刘勰所言“风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它的基本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有力。 [5 ] 马茂元在《说“风骨”》 [6] 中认为:“风骨”是兼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特点是明朗,健康,遒劲而有力。 王运熙先生在《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和《从〈文心雕龙·风骨〉说到建安风骨》一文中也说到:“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 骨指语言端直刚健”。 “风骨结合起来,指作品具有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 [7] 上述所列诸家观点, 本质上是一致的, 即“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之内涵。
对“风骨”的研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持与黄侃先生等不同的看法。舒直先生在《略说刘勰的“风骨”论》中认为:“风是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骨指文章有正确的思想内容。骨为志,即情志。” [8] 这一观点,与上述所举正相反。 刘永济先生认为:风以喻文之情思, 骨以喻文之事义。廖仲安、刘国楹二先生共同撰写了《释“风骨”》 [9] 一文, 影响颇大。其对黄侃先生“骨是文辞”之说持反对意见,认为风骨是文章内在的人力与骨干,都是内容的概念。文辞时形式的概念。风是作家发自内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体现;骨是指精确可信、丰富坚实的典故、事实,是合乎经义、端正得体的观点、思想在文章 中的体现。简而言之,风是情志,骨是事义。寇效信先生认为:“风”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作家刚健骏爽之气;二是指风与时代紧密联系;三是风是教化和感染作用的本质。“骨”主要是指对文章辞语的美学要求,只有经过锤炼而坚实遒劲,骨硬有力的辞语才符合骨的要求。 [10]
上述所举种种对“风骨”的释评,很明显存在的分歧较大。应该说这些观点既有所长,亦存在不足之处。从《文心雕龙》严密的体系看,刘勰提出“风骨”一词, 并以之命名独立篇章,其理论容量是很大的。但是与此同时,这一术语本是一个比喻,用形象的比喻去揭示一个概括极为丰富的理论命题,这就需要我们用全面科学的观点对它进行分析与阐释。下文将试图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出发,进一步揭示“风骨”这一术语的内涵,以便更好地了解刘勰的文学思想。
二、 “风骨”释义
“ ‘风骨’的概念是形象的,有所本的,因此有迹可寻,但它又是抽象的。” [11] “风骨”究竟是什么,刘勰并没有正面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风骨”所比譬的意义中去理解。从方法上说,我们对“风骨”的考释不能就《风骨》篇谈“风骨”,还应联系刘勰《文心雕龙》整个体系来进行考察。
(一)《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中《风骨》篇是居于《神思》篇与《体性》篇之后的。刘勰作这样的安排不是偶然的。“《文心》上篇从史的角度考察了各种文体的特征和流变,在此基础上,下篇主要是总结创作规律,刘勰以《神思》开篇,正是文学从普泛的学术文章中独立出来以后,抓住文学思维特征这个关键问题,揭示了文学独立的本质。” [12] 围绕创作活动的具体进程,刘勰在探讨了文学创作思维活动的特征之后(《神思》),便以“体性”命名开始深入探讨文学创作规律。“神思”,作为作家创作思维的特征,这是共同的、普遍的,但创作本身又是千差万别、因人因体而异的,这是因为构成作品的情与体是变幻无穷的。这个“体”,就指风格。《神思》篇末曾讲到:“情数诡杂,体变迁贸。”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非常复杂,因而风格上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 “ 刘勰认为艺术构思中许多细微曲折的地方,是‘言所不追的’ [13] 。但作家的艺术风格虽然变化无穷,其基本情况还是可以探讨的。《体性》篇是从“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的创作过程来探讨风格形成的。又说:“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体性》篇实际重在论“性”,所谓“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尔而辞溢,……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在刘勰看来,风格形成的内核是作家的情志、情理、情性,作家有什么样的情志情理,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格,“文如其人”,刘勰的主张与此类似。
既然情志情理是形成作家风格的内在的决定因素,并不是任何情志情理都可以形成良好的风格,应对其有一定的规范。在刘勰看来,作家的情志情理必然通过作品的情和辞表现出来。这样,他对作家情志的规范就落实到作品构成的这两个主要部分上,“风骨”正是对作品的情与辞提出的一种美学要求,《风骨》篇的旨归就在于此。
(二)上文从《文心》的结构上,即《神思》——《体性》——《风骨》的纵的发展线索明确了《风骨》篇在《文心》体系中的位置,指出“风骨”正是对文学创作中作品的情与辞提出的一种美学要求。而对它的释义再以《风骨》篇为主,从理论发展的横的联系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其内涵指向。
《风骨》篇开宗明义:“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这是刘勰对“风骨”实质最明确的提示:“风”是对“情”提出的美学要求,“骨”是对“辞”提出的美学要求,“风骨”正是对作品整体的美学规范。
《风骨》篇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从创作过程强调风骨作为文章内在生命力和骨干的特点和重要性,他继承和发扬了曹丕“文以气为主”的主张,强调风骨而又归之于作家务必首先充实内在的“气”,“务盈守气”的意义正在于“刚健既实,辉光乃新”。五色兼备的山鸡却只有百步的活动余地,骨劲气猛的雄鹰却能高飞摩天,刘勰用这个比喻告诫当时的作家:决定创作成败的是风骨,只有加强风骨,使作品保持内在的充沛活力,才有锤字振采,结响负声的天地。又言:“若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由此可见,所谓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都是从文章内质方面来规定的。在此范围内探讨风骨的具体涵义。先说“风”。首先根据刘勰自己提供的线索,追朔到诗歌的六义说。在《毛诗序》中,“风”也是一个比拟词:“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是用“风”来概括诗歌的教化作用的,肯定了诗歌具有普遍的打动人感动人的力量。又言“风”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这比《毛诗序》的含义更为丰富。志是作家的主观情怀,气则偏重于作家的气质个性,都属于作家主观精神面貌的范畴;这样,刘勰就把诗歌的教育风化作用与作家的志气联系起来了,作家主观的志与气决定着诗歌的这种风化作用。其次,什么样的情志才能具备感人的“风力”,使作品产生风化作用?《风骨》篇中又提到“风”对“情”的美学规范的内容。文章中说到“风”的地方有六处:“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这是把情与风的关系比之为形与气的关系,没有气的形是没有生命的,没有风的情是不足道的;“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是说“意气骏爽”才能产生有风之情,把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必然表现出一种显豁明朗的感情力量;“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是从反面说明同一个意思:作家缺乏刚健的志气,枯寂无力,作品必然是无风的,而无风的情是不能打动人感化人的;“相如赋仙,气号凌云,——乃其风力遒也”。又以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为例,正面说明作家有了充沛刚健的凌云之气,作品就有了风力。从《风骨》篇看,“风”总是和作家情感之气的刚健相联系着。再次,从作为写作《文心》指导思想的《宗经》篇的相关内容来看,文中提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可见刘勰特别强调情志的深沉和 不诡异,不诡不杂,正如《明诗》篇所谓“三百之蔽,义归无邪”,都是要求作家的情志合乎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可知“风”的涵义:“风”就是被作家刚健骏爽的情感和志气所决定,为文学所固有的一种教化和感染人的内在特性,一种通过感情作用使人潜移默化的力量。因此,“风”就不等于情志,更不是任何作家的情志都能构成有“风”的作品,只有情志深沉、充沛、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作家才能创作“风清骨骏”的作品,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因而就能最有效地发挥诗的教化和感染作用。
关于“骨”的内涵,归纳前文所述各种论点,大体说来有两类:一类认为骨是对文章辞语的美学要求,只有那种经过锤炼而坚实遒劲、骨鲠有力的辞语,才符合“骨”的要求,辞指言辞;另一类认为骨是指作品的事义,事即用事用典,义即义理,事义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材 料、内容。这两类意见都各有不足之处。其中,事义说是没有把“骨”当作刘勰对言辞的美学要求看,离开了言辞谈骨,忽视了辞和骨的表里关系;言辞说虽纠正了事义说的这一缺点,但却局于言辞本身的锤炼。其实,并不是任何言辞经过锤炼都可以变的坚实遒劲、骨鲠有力的。它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的质的可靠性,才有可能经过锤炼而铸成合乎“骨”的要求的辞语。辨析 “辞”的概念, 它除了指“言辞”这种泛指的意义之外,往往又和“情”、“义”、“理”、“采”、“藻”、“文”、等联合构成新的概念,“辞情”、“辞义”、“辞理”、“辞意”是属于言辞内容领域的,“辞采”、“辞藻”和“文辞”则是属于言辞形式领域的。联系《文心》其它相关篇章,分析可知所谓“骨”是对辞所表现的内容方面提出的美学要求。《征圣》篇说:“《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辨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矣。” 刘勰认为断辞必由辨物正言出,故宜体实,也就是宜“体要”,不是“体实”之外另有什么“体要”。只要以辨物正言,贵尚体实为本,则虽精义曲隐微辞婉晦无妨,断辞的特点是理类辨明,名理相因,“弗惟好异”也是从辞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要求的,因为辞的主要功能便是宣理。“辞尚体要”,正是从辞的宣理功能出发,要求达理的端正确切。《正义》说:“谓观辞以知得失也。”正因为辞是宣理的意义单位,所以它能外现宇宙的本体精神,观辞而能知得失。很明显,因为辞有宣理功能,它总能与情意密切关连着,所以宣理功能是言辞内在的生命。
《风骨》篇论及“骨”的五处:“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若瘠义肥辞,繁杂实统,则无骨之征也”。前两条是说,铺辞以骨为先,骨是辞的主干,辞必赖骨而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是直接承上“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来的,“莫先于骨”句从正面说明骨与辞的先后主从关系,“文骨成焉”句则从因果角度说明了同样的关系,“沉吟铺辞”而能“结言端直”便是有文骨了。“析辞必精”与《物色》篇“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是一个意思,析辞必精靠的是“一言穷理”“义少总多”的本领,这是“练于骨者”的必然成果。“瘠义肥辞”句是以上各条的小结,因为“瘠义”便不可能做到析辞必精,必然是繁杂失统得,瘠义是造成辞之无骨的必然原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才把“义”的因素当作“辞”的骨干,从辞的宣理表义功能方面对它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要求。
这种把义理作为辞的内在骨干的思想,是贯穿《文心》全书的。在《论说》、《才略》、《表章》《议对》、《诸子》等篇中都有相关论述。刘勰在《文心》下篇建立创作理论的时候,便把辞与理的这种内在联系从理论上肯定下来了,《情采》篇中说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由此可知,“骨”作为对文章言辞的美学要求,指必须用丰富贴切、雅驯体要的事典和义理来强固言辞内在的宣理功能,这样,通过不断的锻炼加工而铸成的言辞,便是端正刚健、骨鲠有力的,只有这样的言辞,才有可能加强情志的表现力量。
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祈子于龙门,俄而有一大鱼,顶有二角,轩鬐跃鳞而至祭所,久之乃去。巫觋皆异之,曰:“此嘉祥也。”其夜梦旦所见鱼变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氏,曰:“此是日精,服之生贵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征也。吾昔从邯郸张冏母司徒氏相,云吾当有贵子孙,三世必大昌,仿像相符矣。”自是十三月而生元海,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龆龀英慧,七岁遭母忧,擗踊号叫,哀感旁邻,宗族部落咸共叹赏。时司空太原王昶闻而嘉之,并遣吊赙。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尝谓同门生朱纪、范隆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降灌无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耻也。二生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业,两公属太宗而不能开庠序之美,惜哉!”于是遂学武事,妙绝于众,猿臂善射,膂力过人。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有屯留崔懿之、襄陵公师彧等,皆善相人,及见元海,惊而相谓曰:“此人形貌非常,吾所未见也。”于是深相崇敬,推分结恩。太原王浑虚襟友之,命子济拜焉。
咸熙中,为任子在洛阳,文帝深待之。泰始之后,浑又屡言之于武帝。帝召与语,大悦之,谓王济曰:“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济对曰:“元海仪容机鉴,实如圣旨,然其文武才干贤于二子远矣。陛下若任之以东南之事,吴会不足平也。”帝称善。孔恂、杨珧进曰:“臣观元海之才,当今惧无其比,陛下若轻其众,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权,平吴之后,恐其不复北渡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任之以本部,臣窃为陛下寒心。若举天阻之固以资之,无乃不可乎!”帝默然。
后秦凉覆没,帝畴咨将帅,上党李憙曰:“陛下诚能发匈奴五部之众,假元海一将军之号,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孔恂曰:“李公之言,未尽殄患之理也。”憙勃然曰:“以匈奴之劲悍,元海之晓兵,奉宣圣威,何不尽之有!”恂曰:“元海若能平凉州,斩树机能,恐凉州方有难耳。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帝乃止。后王弥从洛阳东归,元海饯弥于九曲之滨。泣谓弥曰:“王浑、李憙以乡曲见知,每相称达,谗间因之而进,深非吾愿,适足为害。吾本无宦情,惟足下明之。恐死洛阳,永与子别。”因慷慨歔欷,纵酒长啸,声调亮然,坐者为之流涕。齐王攸时在九曲,比闻而驰遣视之,见元海在焉,言于帝曰:“陛下不除刘元海,臣恐并州不得久宁。”王浑进曰:“元海长者,浑为君王保明之。且大晋方表信殊俗,怀远以德,如之何以无萌之疑杀人侍子,以示晋德不弘。”帝曰:“浑言是也。”
会豹卒,以元海代为左部帅。太康末,拜北部都尉。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杨骏辅政,以元海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元康末,坐部人叛出塞免官。成都王颖镇邺,表元海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
惠帝失驭,寇盗蜂起,元海从祖故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等窃议曰:“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左贤王元海姿器绝人,干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于是密共推元海为大单于。乃使其党呼延攸诣邺,以谋告之。元海请归会葬,颖弗许。乃令攸先归,告宣等招集五部,引会宜阳诸胡,声言应颖,实背之也。
颖为皇太弟,以元海为太弟屯骑校尉。惠帝伐颖,次于荡阴,颖假元海辅国将军、督北城守事。及六军败绩,颖以元海为冠军将军,封卢奴伯。并州刺史东嬴公腾、安北将军王浚,起兵伐颖,元海说颖曰:“今二镇跋扈,众余十万,恐非宿卫及近都士庶所能御之,请为殿下还说五部,以赴国难。”颖曰:“五部之众可保发已不?纵能发之,鲜卑、乌丸劲速如风云,何易可当邪?吾欲奉乘舆还洛阳,避其锋锐,徐传檄天下,以逆顺制之。君意何如?”元海曰:“殿下武皇帝之子,有殊勋于王室,威恩光洽,四海钦风,孰不思为殿下没命投躯者哉,何难发之有乎!王浚竖子,东嬴疏属,岂能与殿下争衡邪!殿下一发邺宫,示弱于人,洛阳可复至乎?纵达洛阳,威权不复在殿下也。纸檄尺书,谁为人奉之!且东胡之悍不逾五部,愿殿下勉抚士众,靖以镇之,当为殿下以二部摧东嬴,三部枭王浚,二竖之首可指日而悬矣。”颖悦,拜元海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间,众已五万,都于离石。
王浚使将军祁弘率鲜卑攻邺,颖败,挟天子南奔洛阳。元海曰:“颖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然吾与其有言矣,不可不救。”于是命右於陆王刘景、左独鹿王刘延年等率步骑二万,将讨鲜卑。刘宣等固谏曰:“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未驰,大事不遂,右贤涂地,单于之耻也。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单于积德在躬,为晋人所服,方当兴我邦族,复呼韩邪之业,鲜卑、乌丸可以为援,奈何距之而拯仇敌!今天假手于我,不可违也。违天不祥,逆众不济;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愿单于勿疑。”元海曰:“善。当为崇冈峻阜,何能为培塿乎!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虽然,晋人未必同我。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乃迁于左国城,远人归附者数万。
永兴元年,元海乃为坛于南郊,僭即汉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诞资圣武,恢复鸿基,祀汉配天,不失旧物,俾三光晦而复明,低俗作品请删除幽而复显。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叶重晖,炎光再阐。自和安已后,皇纲渐颓,天步艰难,国统频绝。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顾兹尪暗,战惶靡厝。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置百官,以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刘宏为太尉,其余拜授各有差。
东嬴公腾使将军聂玄讨之,战于大陵,玄师败绩,腾惧,率并州二万余户下山东,遂所在为寇。元海遣其建武将军刘曜寇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皆陷之。二年,腾又遣司马瑜、周良、石鲜等讨之,次于离石汾城。元海遣其武牙将军刘钦等六军距瑜等,四战,瑜皆败,钦振旅而归。是岁,离石大饥,迁于黎亭,以就邸阁谷,留其太尉刘宏、护军马景守离石,使大司农卜豫运粮以给之。以其前将军刘景为使持节、征讨大都督、大将军,要击并州刺史刘琨于版桥,为琨所败,琨遂据晋阳。其侍中刘殷、王育进谏元海曰:“殿下自起兵以来,渐已一周,而颛守偏方,王威未震。诚能命将四出,决机一掷,枭刘琨,定河东,建帝号,鼓行而南,克长安而都之,以关中之众席卷洛阳,如指掌耳。此高皇帝之所以创启鸿基,克殄强楚者也。”元海悦曰:“此孤心也。”遂进据河东,攻寇蒲坂、平阳,皆陷之。元海遂入都蒲子,河东、平阳属县垒壁尽降。时汲桑起兵赵魏,上郡四部鲜卑陆逐延、氏酋大单于征、东莱王弥及石勒等并相次降之,元海悉署其官爵。
永嘉二年,元海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永凤。以其大将军刘和为大司马,封梁王,尚书令刘欢乐为大司徒,封陈留王,御史大夫呼延翼为大司空,封雁州郡公,宗室以亲疏为等,悉封郡县王,异姓以勋谋为差,皆封郡县公侯。太史令宣于修之言于元海曰:“陛下虽龙兴凤翔。奄受大命,然遗晋未殄,皇居仄陋,紫宫之变,犹钟晋氏,不出三年,必克洛阳。薄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愿陛下上迎乾象,下协坤祥。”于是迁都平阳。汾水中得玉玺,文曰“有新保之”,盖王莽时玺也。得者因增“泉海光”三字,元海以为己瑞,大赦境内,改年河瑞。封子裕为齐王,隆为鲁王。
于是命其子聪与王弥进寇洛阳,刘曜与赵固等为之后继。东海王越遣平北将军曹武、将军宋抽、彭默等距之,王师败绩。聪等长驱至宜阳,平昌公模遣将军淳于定、吕毅等自长安讨之,战于宜阳,定等败绩。聪恃连胜,不设备,弘农太守垣延诈降。夜袭,聪军大败而还,元海素服迎师。
是冬,复大发卒,遣聪、弥与刘曜、刘景等率精骑五万寇洛阳,使呼延翼率步卒继之,败王师于河南。聪进屯于西明门,护军贾胤夜薄之,战于大夏门,斩聪将呼延颢,其众遂溃。聪回军而南。壁于洛水,寻进屯宣阳门,曜屯上东门,弥屯广阳门,景攻大夏门,聪亲祈嵩岳,令其将刘厉、呼延朗等督留军。东海王越命参军孙询、将军丘光、楼裒等率帐下劲卒三千,自宣阳门击朗,斩之。聪闻而驰还。厉惧聪之罪己也,赴水而死。王弥谓聪曰:“今既失利,洛阳犹固,殿下不如还师,徐为后举。下官当于衮豫之间收兵积谷,伏听严期。”宣于修之又言于元海曰:“岁在辛未,当得洛阳。今晋气犹盛,大军不归,必败。”元海驰遣黄门郎傅询召聪等还师。王弥出自轘辕,越遣薄盛等追击弥,战于新汲,弥师败绩。于是摄薄阪之戍,还于平阳。
以刘欢乐为太傅,刘聪为大司徒,刘延年为大司空,刘洋为大司马,赦其境内。立其妻单氏为皇后,子和为皇太子,封子乂为北海王。
元海寝疾,将为顾托之计,以欢乐为太宰,洋为太傅,延年为太保,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以其子裕为大司徒。元海疾笃,召欢乐及洋等人禁中受遗诏辅政。以永嘉四年死,在位六年,伪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墓号永光陵。子和立。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国学的四大意义:提高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拓展了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国药的自豪感;加强了对学生的医德培养。
关键词 :国学 药理学教学 应用
课?题: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建设”(总课题编号:01040131)的子课题“国学教育在职业学校德育中的实践研究”(编号为GXSD-311)的研究成果。
社会的进步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是提高中职学生软实力的得天独厚的教材。
一、国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面对学习难题的心理承受力
很多学生在学习药理学时感觉很吃力,对此,国学中有很多精华可以借用,比如中药方剂歌诀中的《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这样学生喜欢听容易记。我们还可以将西药,如地西泮也编成歌诀:夜三更,盼天明,地西泮,焦虑消,鸡鸣时,方可醒,抗惊厥,抑癫痫,中枢损,可肌松。同样,借用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将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编成一句顺口溜:“阿庆嫂渴死了,借你一桶水喝。”如此帮助学生记忆。在国学的熏陶下,小小的药丸可以编成朗朗上口的诗歌和口诀,变成相声段子,也可以成为风趣幽默的小品等。
二、国学拓展了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
借鉴国学,学生由单一的书本学习,转变为多途径的自我学习,提升了再学习的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职业培养相接轨。国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知识的学习更加灵活。例如,药理课上介绍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而实际上治疗心绞痛的速效救心丸含有川芎、冰片、麝香、蟾酥等名贵中药组方和西药硝酸甘油,既具备了西药高效、速效的特点,又有中药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小的优势。这就是课本和现实的脱节。在我国,中药是常用药,随着技术的发展,中药的研究运用了西医的方法,大有中药向西药发展的势头。例如西药阿托品,可由颠茄类植物提取。颠茄植株主要的有效成分是莨菪碱,并含有少量东莨菪碱。莨菪碱在贮藏、加工、提制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消旋生物碱阿托品,尚含其他微量生物碱。国内颠茄提取物系列产品有稠膏、流浸膏、酊和复方颠茄片等,主要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肠胃道、肾胆绞痛等。因此中西药结合讲解才能符合国情,更好地满足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国学提高了学生对国药的自豪感
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资料,编辑了一本药理学教辅读本——《国学中的药学魅力》,介绍了古老的药物甲骨文、诗圣杜甫与药有关的生活、《红楼梦》中的药学知识、《水浒传》中的药学知识、医痴叶天士、熊猫药材雷丸等。有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红楼梦》中有很多医学知识,对饮食、保健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与今天“管住嘴、迈开腿”的健康理念是一致的。还有的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有些药材虽然是有毒的,危害人体,但经研究后,可用于治疗疾病,以毒攻毒,体现了国学中药学的博大精深,深入研究,可造福人类。也有学生讲述了自己知道的药学故事,如金银花姑娘、李时珍等。在浩瀚的国学中,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药学的踪影,古代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药学知识与其同根同源,相伴相生。
四、国学加强了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
读一本好书,就像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捧起先哲们的著作,笔者折服于古代圣贤的睿智。笔者根植于国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讲授名医济世救人的佳话、轶事,并在班级成立国学研讨小组,每周进行心得交流。例如,一代名医叶天士一直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遇到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前往,必待学成后始归。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深深地被名医名家的仁义之举所感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最终使学习目标发生变化,不仅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开始关注文学、法律、伦理学、哲学。学习目的也由个人发展扩展为为家庭和社会负责而学习,增强了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因此,国学提高了医学生的软实力,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胜难.漫话《红楼梦》中的药膳[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
塔克吐与逃荒人
永发村,原来叫塔克吐村。塔克吐,蒙古语,汉译“涸甸”,意思是“干枯的田野”。
据老人讲,原来这里没有人烟,枯草有一人来高,后来不断有逃荒人来到这里开荒,于是人就越来越多了,草也就越来越矮了、越来越少了。塔克吐,是逃荒人的救命稻草,它挽救了太多生命,并孕育了逃荒人的子孙后代。
长期生活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逃荒人,一代又一代,发挥传统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特点,在穷困中挣扎,把荒野一块块开拓为桑田。
在探索中寄希望于未来的祖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把“塔克吐村”改成了“永发村”。 永发,顾名思义,永远发达之意。而这个命运的节点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刚刚开始,逃荒人的后代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今的永发,却是天翻地覆。蔬菜基地、设施农业种植、肉鸡养殖、奶牛乳业、生猪繁育、食用菌栽植等产业项目,遍地开花,致富效果明显。回乡下同学家做客,本地产的肉蛋蔬菜变成了美味佳肴,尤其是那香菇,口感之好,让我多喝了很多酒。
塔克吐河与劳改犯
村北有一条河,叫塔克吐河,是蛟流河的分支。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粮食的高产区。
那是条母亲河。我家曾经在河北岸有一块10亩地的自留地,后来又迁换到河南岸,被母亲精心莳弄得很好。正是那么一点土地,却填补了父亲工资的严重不足,养活了一家5口人。再后来,发洪水,自留地被冲没了,母亲的心也伤了一大半。
那是我童年的乐园。钓鱼、游泳、洗澡、滑冰、割猪草,就有一样项目半途而废,就是学游泳练“狗刨式”,结果淹没在沙坑里,幸好被伙伴不顾危险将我救出,自此再也不学游泳了。
塔克吐河上原来有一座木桥,常常被洪水冲垮。后来,来了一大批人马,有百十来号,大部分穿着囚衣,是劳改犯。就是这些劳改犯汗流浃背,忙乎了一年,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坚固耐用,至今还在111国道上昂首挺立。
上小学时,体育老师领我们跑步拉练,总要以塔克吐桥作为目标。老师总要让我们参观桥梁上的一行字,是当年劳改犯留下的刻字,歪歪扭扭地写着:“前辈建桥苦又苦,后人行路福中福。”老师教育我们要记得大桥来之不易。我们纳闷:“劳改犯也做好事啊?”
后来,十年九旱,塔克吐河干涸了。好在,今年祥云四起,阴雨连绵,塔克吐河萌芽一股子清冽,把我那干涸的记忆湿润起来。
敖牛山的传说
村子南面的敖牛山,旧称闹牛山,属大兴安岭余脉,为突泉县与吉林省洮南市界山。
每年端午节前,我都要和伙伴们上山采杏,苦涩的山杏打发着没有水果零食的童年。大雨后,又上山采蘑菇,回家炸成蘑菇酱,香喷喷的,拌在玉米查子饭里,能吃下去很多碗。至于山峦起伏、逶迤壮观一类的风景如画,却从未在意过,我只知道去找吃的,就像一个婴儿只知道贪婪地吮吸着奶汁,哪还注意母亲的美丽面容。
山名由来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古时此山丛林藏神牛一头,其力迅猛异常,其声如雷贯耳。神牛上窜下跳,众勇士只好以绳缚牛,再用铁环穿牛鼻,在山东北立一个铁桩子以拴神牛,使神牛训服。故此,乡民称此山为“闹牛山”,将东北铁桩之地,称为铁桩子。如今,铁桩子、神牛虽不见,但民间仍流传着“阴雨天可听见闹牛山的神牛叫声不止,山上云雾升腾必降大雨”的神话。“闹牛山”、“铁桩子”地名沿用至今。
另有一说,清宣统年间,有敖姓和牛姓两家财主在此山脚下占荒立屯,此山以两姓得名敖牛山。
山上有丰富的铜矿,是座“宝山”。已经建厂开采,很多村里人在矿上就业出力。面对着山上被开采的大口子,我很是神伤:童年的足迹和欢乐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一直想重登敖牛山,在山腰间与纱巾般的白云一起轻轻漂浮,爬上高梁沟山峰上登高远眺,在老鹞子山的岩石林立里寻找童年留下的“到此一游”。10余年来,每每欲行作罢,来年一定要去,那山里的阵阵鸟鸣声一直在呼唤着我的心弦。
辽阳人和山东人
其实村里本来都是逃荒的外地人后代,久
了,就成了本地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来了一大批新的逃荒者,很多是辽阳人,一小部分是山东人。新的逃荒者带着饥饿而来,也带来了新的文化,与本地人交流和碰撞着。
辽阳人说话比较咵,而且转弯抹角,只要到县城里一张嘴,人家就问:“永安的吧。”因为永安盛产“辽阳杆子”。
辽阳人过日子精明的很,被称作“辽精”。精明已成为辽阳人人格的组成部分,是骨子里的。据说,过去山里人一头牛要喂养许多年,直到它老死。而辽阳一带的庄稼人春天买进一头牛或一头驴,秋后就拉到集市卖掉了,来年春天再买。这么倒腾一下,起码可省下一冬的草料钱,闹好还可赚上一笔。
辽阳人做事十分低调,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可谓“但见其富,不见其美”。后来的辽阳人往往比本地人日子过得好,引起本地人的嫉妒和不满,一提起辽阳人就说:“切,辽阳杆子说话咵不溜丢,辽精辽精的,不实在。”
辽阳人自称“热情好客”。本地人却反唇相讥:“热情从不真情,一句实话也套不着;好客从不请客,送客能送出半里地,嘴上还说‘留家吃呗’……”
不过,有姑娘的本地人家还是愿意嫁给辽阳人的,毕竟穷不着。
相比之下,山东人以豪爽直性、吃苦耐劳的特点,赢得了本地人的欢迎,被称作“山东棒子”。我的父亲就是山东人,当年是跟着奶奶“逃荒”过来的,来的时候才17岁,身无分文,落了户口没有地,在粮站干苦力抗麻袋。
我的母亲是本地人,而且是美女。我一直很纳闷:凭我母亲当年的秀气,为什么要嫁给这种程度贫穷的父亲?奶奶解释说:山东人智商高不耍滑、能吃苦耐劳会过日子。果不其然,父亲在抗麻袋的同时,居然捡起农业课本读来读去,自学成才,以全盟第三的成绩自考上了中央农广校的中专文凭,被公社安排为农业技术员,成了国家干部。
父亲工作努力,奖状满墙,以此文凭和能力,曾经险些被提拔为科技副乡长。可是,豪爽直性的山东人性格得罪了很多人,误了前程,后来连农技站长也被撸职了。而父亲身边当杂勤员的辽阳人,无文化也无能力,却凭着会来事的嘴和腿,步步高升,成了领导。
父亲不服辽阳人,就改道做生意,赚了钱,成了富户。同时,我和弟弟深受父亲影响,都考上了大学,堂堂正正地就业上班,并且弟弟现在已经是留美博士。而辽阳人的几个孩子早就辍学了,辽阳人就挖门盗洞走后门求人安排工作,缺钱了,就找父亲帮忙借点。辽阳人和山东人都笑了:各有所长嘛,都是为了生活。
故乡和母亲
近年来,我极少回故乡,即便回了,也是匆匆忙忙的,呆不了几个小时,原因是母亲不在。5年前,54岁的母亲因癌症去世。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曾经的清明节,轻风摇曳着葱翠的柳枝和粉白的杏花,我怀着难以言说的心情,踏上山青水秀的故乡路,去看望长眠于小村西山坡下的母亲,去寻找故乡天空那颗照亮儿女心灵的星星。
老屋前,沙果树依旧翠绿,我呆望着,回忆着母亲的身影。就在这里,母亲坐在树下,一边忙忙地洗衣裳,一边给我们小孩讲故事……
我的故乡,并不遥远的故乡,因为母亲的缺失,今年让我再也没有勇气踏足。就连清明节,也只是在县城的十字路口烧一把纸钱,以寄托哀思。我害怕看到那里的一草一木,害怕看到那座杂草丛生的孤坟,害怕无数次梦中还想起母亲已化为一堆白骨,尘归尘,土归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