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

第1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我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__县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20__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强县富民”总体战略和建设“两地一城”目标,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以目标考核为保障,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圆满完成“十件实事”,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__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综改攻坚年和项目见效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省、市“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两地一城”和全省经济强县目标,坚持“一二四十”发展思路不动摇,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统筹兼顾,对标一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着力在生态立县、综改兴县、产业强县、立城优县、平安稳县上出实招、求实效,确保经济稳中有进,社会和谐安定,民生持续改善,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初步确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经济发展预期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__%,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__%,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07%。

民生保障性指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__.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5%,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生态环保约束性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安全生产完成市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如下六项工作:

(一)实施“百园立农”工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特色化为方向,重点抓好五点:一要扎实抓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建__马铃薯综合种植、纠偏古膳要道食品开发、__养殖等11个农业产业园区,努力培育一批种、养、加农业产业化标志性龙头企业。二要大力发展“一县一业”马铃薯产业。围绕建设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县目标,扶持壮大__、蓬勃、__等一批集育种、扩繁、推广、加工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努力打造马道头、__庄等6个乡带状主产区,使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三要稳步发展养羊产业。年内新建__养殖园区,扩建白羊牧歌、__养殖园区,完善__、__、__养殖园区和根源种羊繁育基地,全县新增棚圈面积8.5万平方米,努力建设年出栏100万只肉羊基地县。四要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继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重点完成人工造林和固沙造林2万亩、人工造薪炭林2373亩、干果经济林1200亩,矿区绿化8000亩以及环城公园二期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管家堡生态治理1万亩。五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完成150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年内启动实施__村、__村、__村、__村4个地质灾害治理村搬迁工作。打造116个“环卫示范村”。

(二)实施“百企强县”工程,推进工业新型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是我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更要迈出实质性步伐。一要全力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年内重点配合同煤集团全力以赴抓好同发__窑、__两座千万吨煤矿建设,争取全面投产;__窑、__窑、__洼、__沟4座煤矿实现转产,__洼、__沟、__、__、__、__6座煤矿实现联合试运转。二要积极培育新型工业支柱。全力抓好总投资288亿元的__低变质烟煤清洁利用示范项目和总投资8.6亿元的__铁__山__窑煤炭储运站建设项目,争取总投资40亿元的__集团2×35万千瓦中海油煤制气配套电厂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__马道头煤电一体化2×35万千瓦发电项目获批,积极推进__庄风电一期5万千瓦发电项目。三要加强园区建设。按照“一县一园”的思路,切实发挥政府对园区建设的主导作用,__煤化工园积极申报省级开发区,扎实稳妥地开展园区土地房屋征收安置工作,研究解决项目建设用水、用电等问题,启动园区道路、管线和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相关

规划,优化园区资源配置,吸引更多的关联产业入园,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现代煤化工基地。四要狠抓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融资难、用地难、审批难、政策落实难等问题。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完善马道头小企业创业基地。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实施“城镇提质”工程,加速县域城镇化。实施“大县城”战略是提高全县城镇水平的根本举措。要充分发挥县城和中心集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聚集辐射作用,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古城保护。按照《__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性规划》和《摩天岭长城风景名胜区建设规划》,加大对朱市街、钱家巷等保存较好的历史街区、居民区、商铺、作坊的保护力度,做好楞严寺佛乐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是强力推进“大县城”战略。主动融入__都市区,编制智慧城市规划和管网专项规划,重点抓好汽车站两侧土地开发、旧城改造、汽车物流园区、北环路改造等工程。三是全面加快中心集镇发展。紧紧依托工业园区、现代化矿区兴起的有利契机,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中心集镇,完成__镇和马道头集镇建设年度任务,积极支持__镇申报全国重点镇。四是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年内将继续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廉租房2万平方米,启动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

(四)强化财政税收管理,确保经济繁荣稳定。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特别要根据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的税收新特点,组织好煤炭主体税源的征收工作。要加强稽查管理,严厉打击偷逃税费的不法行为,坚决堵塞各种漏洞,努力做到财税收入应收尽收。财政部门要强化支出管理,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金融系统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银企合作和沟通,努力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流通领域要切实加强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努力丰富市场供应,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52亿元。工商、质检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进一步整顿市场经营秩序,切实优化消费环境,确保市场繁荣稳定。

(五)强化资金筹措力度,有效改善基础设施。为切实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今年全县安排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是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工程,开展十里河县城段治理二期工程等;交通建设的重点是积极争取实施南酸线改造、210省道县城段改线、高速连接线与中海油厂区道路建设工程。电力建设的重点是改造30个低压台区和37.5公里低压线路,完成110kv元坪变电站建设,满足重大项目、工业园区和西南部工矿密集区发展需要。同时,要全力争取引黄入左工程早日开工建设,为重大项目落地创造条件。继续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个乡镇、10个村、4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确保上述项目的顺利实施,要着重抓好四点:一是改善投资环境,力争在引进大集团、大企业上实现大的突破,合理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放宽社会投资的准入领域,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紧紧抓住我省列为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要历史机遇,精心组织和筛选一批档次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以优质的项目争取上级资金;三是努力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支出行为,加强监督管理,集中有限资金办一些大的事情;四是提高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效益。

第2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79-01

2007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具体而言: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可以说,这就是我们国家今后20年内努力实践科学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为了实现这种战略布局,结合我国地方实际,我们需要实现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的全面协调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为我们需要民主政治,不要专制政治。专制政治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虽形式各异却入神共愤。我们需要民主政治。这样的民主不是党同伐异的“假”民主、不是“无法无天”的“大”民主、不是空谈误国的“空”民主,而是权力不滥的真民主、国富民强的好民主。

我们需要市场经济,不要泡沫经济。市场经济应当是“秩序”和“效益”兼顾、公权和私意共存的经济。由于强调方向不同,市场经济有两个变种,一日自然,二日计划。前者重私意、谋效益,强调丛林法则、自由放任;后者重公权,行调控,强调政府干预、社会福利。过分强调自由放任与过分强调计划命令,都会破坏市场的长期性、稳定性,导致市场失灵、发展失度、社会失衡。一个运行良好、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应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诚实守信、乐善济施中实现、合作双赢。

我们需要法治社会,不要人治社会。社会当然是由人治理的,但不是人随心所欲可以治理的。法治社会不是扼杀、忽视、贬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强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来预防惩治人的避害本能与主观恶性所可能导向的危害行为及其后果。法治也不是只讲法律不讲政治、只谈法治不看德治的“”法治。法治应当是法律与政治、道德、风俗、习惯有机统一,司法与立法、执法、学法积极互动的法治。法治社会应当是惩恶扬善、公平正义、国泰民安、“合情合理又合法”的和谐社会。

我们需要传统文化,不要速食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经验的累积、文明的传承。速食文化则是割裂历史的文化,是夸夸其谈的无根文化,是盲目借鉴的效颦文化。传统文化一日中学,二日西学。中学传统又分两派,一是儒法并用、兼顾佛道的古典传统;二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学传统义分两派,一是希腊一罗马一基督教文明所绵延下来的欧美派,二是原教旨的经典派与苏联化的派。这两大传统四大流派都是对我国近现代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因子,并将在未来的发展创新中纵横折冲、取长补短。因此,我们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对这些文化因子取精用弘,促进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为了不断促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传统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文科学生至少应当通晓政治与宗教、经济与逻辑、社会与新闻、历史与哲学、法律与医学、文学与艺术这12门学问。这既是为了避免书生空谈误国,更是因为这12门学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政治与宗教都是有关待人处世的学问。虽然,政治侧重现世,强调实务俗事,关注利益矛盾;宗教侧重来世,强调因果报应,关注爱与宽容。但是,爱恨相生,宽严相济;利益可投报,矛盾可相容;现世也有因果,来世终为现实。所以,政治是世俗的宗教,宗教是天堂的政治;

(2)经济与逻辑都是有关理性生存的学问。虽然,经济侧重物质,强调现实,关注市场;逻辑侧重精神,强调推理,关注规律。但是,物质精神两难分;不合理的现实将消亡,不现实的推理是虚妄;市场有规律,规律需实践。所以,经济是生存的逻辑,逻辑是理性的经济;

(3)社会与新闻都是有关社情民意的学问。虽然,社会侧重动态跟踪,强调统计分析,关注宏观分层;新闻侧重时事通讯,强调客观真实,关注个案报道。但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分层要客观真实,时事要宏观分析;统计要联系个案,报道要调查跟踪。所以,社会是流动的新闻,新闻是特写的社会;

(4)历史与哲学都是有关人类智慧的学问。虽然,历史侧重广闻博记,强调大音希声、刻画真实,关注形象素描;哲学侧重归纳概括,强调振聋发聩、普遍适用,关注抽象定义。但是,博观约取,繁简有度;厚积薄发,见微知著;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哲为鉴明事理。所以,历史是无声的哲学,哲学是智慧的历史;

(5)法律与医学都是有关身心健康的学问。虽然,医学侧重个人健康,强调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关注阴阳互补;法律侧重社会秩序,强调权利义务、罪刑相当,关注思想行为。但是,无个体,则妄谈社会,无社会,则难言个体;阴阳权务互利共生,症药罪罚相生相克;所以,医学是个人的法律,法律是社会的医生;

第3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民商法/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研究

民商法的固有社会地位在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发展推动下变得日益突出,同时国家立法部门也针对民商立法做出了大量的修订与完善工作,以期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例如《合同法》、《侵权法》以及《物权法》等等。然而在时代不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民商法出现了哪些变化、民商法的变化怎样受到时代影响成为现阶段我们应关注与讨论的重要课题。

一、民商法价值体系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商法将安全和效益视为基础价值所在。而在以往的民商法中,安全则通常处于从属乃至派生地位。以传统交易为例,其交易安全多被定义为信用安全、交付方式以及信息安全;然而在现实交易中,交易安全一般不会受到信息安全的过多影响,第三方知悉交易信息显然不会过多威胁交易安全。与此同时,传统交易中一向秉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这种交易方式很难出现交易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民商法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获取了更为广阔、更为方便的主体自由空间。互联网使得信息时代的交易跳出了地域乃至国界的限制,交易主体能够遵循个人意志,并在网络工具的支持下选择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和任意客体进行信息交易,开展民商活动。市场在此种情况下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有机整体,人们可查询到任何所需要的信息,这对于主体自由而言是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民商法在新时期的变化

(一)基本原则的变化。

首先是平等中立原则,民商法在新时期的平等中立原则是指民商法在信息时代对交易各主体开展民商活动不可或缺的相关条件(如交易平台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等)均应秉承中立原则,而不得有所维护与偏爱,这便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的一种技术性与全球性特质。其次是安全原则,“安全”这一词语的定义在信息时代的内涵更为深刻和广泛。而民商法中的安全原则是指无论何种民商事活动均应以安全为前提和基础,而且立法也应对安全要求有充分的体现与反映。例如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保障交易安全问题,这可视为电子商务法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且也可视为电子商务交易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最后是效益原则,对于法律界而言,公平、公正与效益这一难题所造成的困扰由来已久。在某种程度上,法律即为公正,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公正。而在现阶段,法律仍然是一种上层建筑构建于经济基础上。所以在立法过程中应理解上述两层基本内涵,以确保完全定义法律基本原则。在当前,民商法的效益原则是指民商事所有立法及其相关活动均应以经济效益为根本出发点,重在推动效益目标建设,使民商法价值与整体效益以及网络信息时代的自由得到充分体现。

(二)基本范畴的变化。

在当前时期,完善而且成熟的民商事法律体系是民商事法律事实与主要生活内容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的充分体现。就这一角度分析而言,此类完善与成熟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狭隘性,即某种程度上的阶段性。传统民商事权力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有了大幅拓展,主要以如下两点为体现:1、信息库专用权。信息的开发与提供成为信息时代民商事活动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针对民商事立法时应赋予此类无独创性,但有益于开发与投资信息库的人们以一定的民商事权利,并保护其劳动成果以及工作积极性。2、域名专用权。域名专用权在民商法中尚无完善且准确的定义。所谓域名,即互联网上某台计算机的虚拟地址,计算机通过域名能够访问网络信息并参与通信联络互动,还能够向其他访问者提供个人存储资源与信息。随着信息商业化以及网络化的快速进步,域名在各行业的利用程度也随之加深,并逐步成为当今网络经济时代中一个重要的商业标示符号,其作用几乎等同于企业商标以及知识产权。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民商法的社会与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商法面临着更为全面的挑战与要求,其在经济发展新格局下的必须不断发展与完善,以良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避免落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就这一角度而言,分析民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化与发展对于提高民商法的使用效率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司奇,李锴.市场经济视域下民商法承载的伦理内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4):87-90.

[2]徐晓兰,刘爱珍.论经济法律责任的独立性――基于经济法与民商法功能互补的视角[J].新视野,2013,(5):95-98.

第4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困境;发展前景

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取得了一此成果,社会工作机构初步具备了一定职能,社会工作教育也达到了一定规模,但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工作教育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始终没有从制度层面建立起社会工作职业,离专业化、职业化还有相当的断离。

目前,从事社会工作者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他们都在基层社区直接从事家庭、老年、矫治、医疗、康复等社会上作,并以此为职业,其中的人部分人员未经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他们将成为今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主体。二是兼职社会工作者队伍,他们从事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咨询和研究,承担社会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协调社会工作只是其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他们主要还是政府行政行为的某些有计划的延伸,其知识和工作能力多半不是来自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和一专业实践。三是志愿者队伍,其主要工作是义务性的老年保护、病人护理、诊治咨询等,这类人员人数多、专业分布广、年龄跨度大,他们虽有奉献精神,但大多未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

近年来,我国相关机构正努力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民政部相继出台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慕本规范》、《救助管理机构基木规范》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规范优质社会服务的要求。

二、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面临的困境

从国际通行的经验看,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成规模的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包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完整的课程体系、适合本上的教材、教法与实习场地等:二是政府和民间机构要熏川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社会工作人员本身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对照这三个条件,日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理论本土化困境

社会工作是一个发端于西方国家的专业性社会服务。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社会工作知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庞大的社会工作体系还没有建立,缺乏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知识理论。到目前为止,还卞要是学习、消化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理论,而对不适合我国实际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缺乏深入分析,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半行政、半专业社会工作经验和技巧没有认真进行总结。

(二)专业教育困境

制约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包括以下几点:(1)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上作专业,有一大批社会工作教师,但其中受过高层次社会上作专业训练的教师还比较紧缺。(2)教学规范化程度不高,教育模式不够科学。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在教学规范性程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3)实践本性受到削弱。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乏专业的训练,再加上实践木土化的幽难以及经验缺乏和自身对实务理论的理解不透彻,许多教师难以对实践学生进行专业督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体制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仍是“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制,几乎大部分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和服务都由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负责推行,或由“准政府”机构包办,政府既没有放手发展民办社会工作,也没有让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分享到足够的公共资源,政府与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没有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从而导致大量社会福利资源滞留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内部,社会福利机构缺乏足够的资源现状―福利资源短缺、福利资源的单位占有、福利资源的行政配置。国外的经验表明,发达的社会工作体系通常不是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支撑的,它需要一个发达的民间组织社会下作网络支撑,其中大规模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

(四)职业定位和岗位缺乏困境

社会工作是种专门的职业,在国外己有百年历史,发展非常成熟。但是,在我国,到日前还没有明确界定并广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与律师、会计师等相比,其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威望也很低,分致社会工作专业对学生吸引力不强。一些院校虽然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而毕业的学生因为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实际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大量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也得不到止式的职业门类的承认。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和岗位问题不解决,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五)社会转型带来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史无前例和翻天覆地的结构转型期,社会转型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社会问题从生,社会失范现象比比皆是,越轨行为屡见不鲜,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成为头等重要大事,这些为社会上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来企事业单位承担福利服务的结构己不复存在或很少承担其成员的福利服务,而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在经济效益压力下左右为难,政府相关部门因为体制不顺和裁员而影响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因此,社会福利政策供给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人力资源不足、价值理念模糊、服务方法与技巧缺失等都给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工作发展带了阻碍。

三、小结

国际经验表明,专业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化手段。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是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确保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规范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康姣,任文启.西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现实困境与反思[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05)

[2]罗兴奇,宋言奇.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的本土构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05)

[3]董志峰.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热”“冷”境遇及反思[J].社会工作.2015(03)

第5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 日本;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联合国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现象称为人口老龄化,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4%的社会称为老龄社会。日本在1970年时老年人口(即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7.1%,已经步入了老龄化行列。1994年日本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4.1%,从此进入了老龄社会的行列。人口老龄化将是困扰日本的最大人口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状况

1、出生率明显下降和人口寿命的大幅度提高是导致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日益移向城市;知识女性的增加;离婚率和堕胎率上升以及迟婚等都是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从“合计特殊出生率”(“合计特殊出生率”表示的是一个国家女性的平均生育数量)来看,其下降十分明显,1975年为1.91,1980年为1.74,1990年为1.54,1995年为1.43,2002年为1.32,2003年则为1.29,远远低于抵消死亡人数所需的每对夫妇至少生育2.08个子女的要求。

由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伴之而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完善,日本人口的平均寿命出现了大幅度提高。现在,日本人口的平均寿命超过80岁,已经达到全球最高水平,日本也成为世界第一长寿国,人均预期寿命为82岁,到2050年将提高到88岁。

2、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日本人口老龄化比较晚,但其突出特点是速度快

1950年时,日本的老年人口只有416万;1970年日本的总人口为10465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39万人,占总人口的7.0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增长为3.46%,大大快于总人口1.08%的增长速度;到1994年日本总人口达到12503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59万人,占总人口的14.07%;至2005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中65岁以上高龄人口占到21%。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急剧的人口老龄化进程。1997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5.66%。尤其令人关注的是,1997年日本的人口出现了“老少倒挂”现象,这预示着未来的日本人口将继续向老龄化发展。到2025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7%,人口老龄化系数也将超过200%,就是说老年人口达到少年儿童人口数量的两倍。到2040年每3个日本人中将有一位老人。到2102年,一个多年轻人就要负担一个老人。日本即将成为超老龄化社会,已经是难以改变的趋势。人口减少和持续老龄化将给日本经济和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影响

1、劳动人口减少,总生产力下降

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统计:日本劳动力人口从2005年开始减少,一直到2025年,每年以40万人的速度递减,到2025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将下降到5700万,而到2025年以后,每年以60万人的速度递减。有人认为,65岁以上的人口并非完全是非劳动人口,有很大一部分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仍然可以参加工作。近年来日本老年就业人口确有增加的趋势,1990年,日本65岁以上的就业人口为360万人,1996年增加到了455万人,但老年就业人口的增加并不能完全弥补年轻人口减少所造成的劳动力减少。除了有特殊技能的老年人仍然能够在某些特殊领域发挥着某些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多数老年人并不适应众多需要一定体力与新知识的工作岗位。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日本劳动力减少将是不可避免的。劳动力和资本、科技一样是现代生产体系的基本要素。目前虽然因日本经济停滞出现大量失业人口,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演变和人口老龄化的继续深化,将来日本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中老年从业人员比重扩大,会使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高,总生产力会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劳动人口供给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将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MTMxMDg3NuS7peWFmuW7uuW4puWbouW7uuS/g+i/m+Wkp+WtpueUn+mdkuW5tOW/l+aEv+iAhea0u+WKqDbku6XlhZrlu7rluKblm6Llu7rkv4Pov5vlpKflrabnlJ/pnZLlubTlv5fmhL/ogIXmtLvliqhkAgk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g4M+S4juaXtuS/sei/m+WIm+aWsOmrmOetieWtpuagoeWtpueUn+WFmuaUr+mDqOW7uuiuvjPkuI7ml7bkv7Hov5vliJvmlrDpq5jnrYnlrabmoKHlrabnlJ/lhZrmlK/pg6jlu7rorr5kAgo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g5Nui1sOWHuumrmOagoeWKqOeUu+S4k+S4muaVmeWtpuS4juWwseS4muWbsOWig+eahOiuvuaDszbotbDlh7rpq5jmoKHliqjnlLvkuJPkuJrmlZnlrabkuI7lsLHkuJrlm7DlooPnmoTorr7mg7NkAgs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wJ+e7p+e7reaVmeiCsuWtpueUn+euoeeQhueJueeCueeahOaOouiuqCfnu6fnu63mlZnogrLlrabnlJ/nrqHnkIbnibnngrnnmoTmjqLorqhkAgw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xM+a1heaekOehleWjq+eglOeptueUn+eahOeJueeCueWPiuaVmeiCsueuoeeQhuW3peS9nDPmtYXmnpDnoZXlo6vnoJTnqbbnlJ/nmoTnibnngrnlj4rmlZnogrLnrqHnkIblt6XkvZxkAg0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yLeaWsOaXtuacn+Wkp+WtpueUn+W/l+aEv+acjeWKoeS9k+ezu+eahOaehOW7ui3mlrDml7bmnJ/lpKflrabnlJ/lv5fmhL/mnI3liqHkvZPns7vnmoTmnoTlu7pkAg4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zPOWkp+WtpueUn+e9kee7nOS4jeiJr+ihjOS4uueahOS4u+imgeeJueW+geWPiuWNseWus+aAp+WIhuaekDzlpKflrabnlJ/nvZHnu5zkuI3oia/ooYzkuLrnmoTkuLvopoHnibnlvoHlj4rljbHlrrPmgKfliIbmnpBkAg8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0LeWKoOW8uumrmOagoeWtpueUn+WFrOWvk+acjeWKoeW3peS9nOeahOaAneiAgy3liqDlvLrpq5jmoKHlrabnlJ/lhazlr5PmnI3liqHlt6XkvZznmoTmgJ3ogINkAhA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1M+a1heiuruWvuemrmOagoeWbuuWumui1hOS6p+iuoeaPkOaKmOaXp+eahOW/heimgeaApzPmtYXorq7lr7npq5jmoKHlm7rlrprotYTkuqforqHmj5Dmipjml6fnmoTlv4XopoHmgKdkAg4PZBYEZg8VAQzmlZnogrLmjqLntKJkAgEPFgIfAQINFhpmD2QWAmYPFQQADHh4YnoyMDEzMTA5Nj/ku47igJzpgInnp4DigJ3po47mva7nnIvpq5jmoKHlrabnlJ/pl7LmmofnlJ/mtLvnmoTmlZnogrLlvJXlr7w/5LuO4oCc6YCJ56eA4oCd6aOO5r2u55yL6auY5qCh5a2m55Sf6Zey5pqH55Sf5rS755qE5pWZ6IKy5byV5a+8ZAIBD2QWAmYPFQQADHh4YnoyMDEzMTA5NzbmtYXmnpDnjrDku6PlpKflrabnlJ/mg4XmhJ/mlZnogrLnmoTph43opoHmgKflj4rlm7DlooM25rWF5p6Q546w5Luj5aSn5a2m55Sf5oOF5oSf5pWZ6IKy55qE6YeN6KaB5oCn5Y+K5Zuw5aKDZAICD2QWAmYPFQQADHh4YnoyMDEzMTA5ODDlpKflrabnlJ/nhKbomZHnirblhrXlj4rnm7jlhbPlm6DntKDosIPmn6XliIbmnpAw5aSn5a2m55Sf54Sm6JmR54q25Ya15Y+K55u45YWz5Zug57Sg6LCD5p+l5YiG5p6QZAIDD2QWAmYPFQQADHh4YnoyMDEzMTA5OSfpq5jmoKHlpKflrabnlJ/lronlhajmlZnogrLpl67popjmtYXmnpAn6auY5qCh5aSn5a2m55Sf5a6J5YWo5pWZ6IKy6Zeu6aKY5rWF5p6QZAIED2QWAmYPFQQADXh4YnoyMDEzMTAxMDA55rWF6K6u6L6F5a+85ZGY5Lq65qC86a2F5Yqb5LiO5aSn5a2m55Sf5oCd5oOz5pS/5rK75pWZ6IKyOea1heiurui+heWvvOWRmOS6uuagvOmtheWKm+S4juWkp+WtpueUn+aAneaDs+aUv+ayu+aVmeiCsmQCBQ9kFgJmDxUEAA14eGJ6MjAxMzEwMTAxLeWtlOWtkOWtpumZouinhuinkuS4i+eahOS4reWMu+S8oOaSreS4juWPkeWxlS3lrZTlrZDlrabpmaLop4bop5LkuIvnmoTkuK3ljLvkvKDmkq3kuI7lj5HlsZVkAgYPZBYCZg8VBAANeHhiejIwMTMxMDEwMjbmlrDlu7rmnKznp5HpmaLmoKHpn7PkuZDmlZnogrLnmoTnjrDnirblj4rlupTlr7nnrZbnlaU25paw5bu65pys56eR6Zmi5qCh6Z+z5LmQ5pWZ6IKy55qE546w54q25Y+K5bqU5a+5562W55WlZAIHD2QWAmYPFQQADXh4YnoyMDEzMTAxMDMt6IGM5Lia6Zmi5qCh5b636IKy546w54q25YiG5p6Q5LiO5a+5562W56CU56m2LeiBjOS4mumZouagoeW+t+iCsueOsOeKtuWIhuaekOS4juWvueetlueglOeptmQCCA9kFgJmDxUEAA14eGJ6MjAxMzEwMTA0M+S9k+iCsuaVmeiCsuWvueaPkOmrmOWkp+WtpueUn+aDheWVhueahOS9nOeUqOaOouiuqDPkvZPogrLmlZnogrLlr7nmj5Dpq5jlpKflrabnlJ/mg4XllYbnmoTkvZznlKjmjqLorqhkAgkPZBYCZg8VBAANeHhiejIwMTMxMDEwNTDlnKjlpKflrabkvZPogrLmlZnogrLkuK3lpoLkvZXlrp7mlr3liJvmlrDmlZnogrIw5Zyo5aSn5a2m5L2T6IKy5pWZ6IKy5Lit5aaC5L2V5a6e5pa95Yib5paw5pWZ6IKyZAIKD2QWAmYPFQQADXh4YnoyMDEzMTAxMDZC5Yqg5by65qCh5LyB5ZCI5L2c5piv5Z+55YW75bu6562R5Lia5oqA6IO95Z6L5Lq65omN55qE5b+F6KaB6YCU5b6EQuWKoOW8uuagoeS8geWQiOS9nOaYr+WfueWFu+W7uuetkeS4muaKgOiDveWei+S6uuaJjeeahOW/heimgemAlOW+hGQ蛩刂弧

2、影响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创新能力

人口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最终主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从最基本的层次来看,人口结构状态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需求结构格局,从而最终影响产业结构状态。可以预料,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深,在日本市场上,婴幼儿及中小学生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将出现相对减少,而面向中老年人的用品及服务的市场需求将出现相对增加。因而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一些促使产业结构一定程度调整的动因。但是,从深层次看,人口老龄化主要是通过其影响新知识新观念的吸收和技术创新能力来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劳动力供给状况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成长都与产业结构的适时变动和调整密切相关,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不仅包括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而且包括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动和新产业部门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要求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转移和流动。但是由于中老年劳动力对长期居住的地区生活和长期从事的工作岗位比较习惯,并且形成了比较特定的专业技能,因而一般不愿搬迁到其他的地区居住或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就使得劳动力从衰退产业和地区向新兴产业和地区的流动受到损害,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另外,人口老龄化还将通过影响技术开发和推广影响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适应新的生产体系的需要,但从整体上讲老年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接受适应能力都有所减弱,所以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必然通过制约技术进步的方式影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求状况也存在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首先,老年人的消费习惯不利于新产业的增长。老龄化社会中的中老年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地位相对上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变大。但老年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消费习惯,钟爱长期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不容易接受新产品和服务,这就给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市场的开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其次,老龄化社会的市场规模相对缩小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是和出生率的下降以及总人口增长率的下降相一致的。人口规模缩小是影响一个国家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社会不仅因人口增长缓慢而制约市场容量的扩大,而且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消费欲望低。即使同样经济发展水平,同样人口数量的国家,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市场容量也相对小,特别是许多耐用消费品的市场需求明显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使日本政府提出的通过内需主导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难度加大。

3、国民收入的分配将从生产性转向偏重于非生产性开支

比如养老、医疗、老人护理等等,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由于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增加,单个老年人创造的社会财富日益减少或已不再创造社会财富,而用于养老、医疗、老人护理等方方面面的开支会逐步增加。但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用于非生产性领域资金的比重加大,从事生产性资金的比重就会减少,进入生产领域的金额呈减少趋势,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如果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以上负面的社会经济影响若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日本有可能失去经济大国地位。

【参考文献】

第6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一、信息化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要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它必将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推动了城市政府的管理机制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和城市的服务功能

现代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以及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更是管理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电子政务的施行,有助于改进和优化政府的工作流程,实现资源整合,逐步实现政务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办公效率和政府工作透明度,促使城市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资源而建立的城市各种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也为城市社会各领域提供更加快捷、方便、公平、公正的服务,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运行效率。

(二)信息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应成为我国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同时,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城市原有产业的技术层次并带动城市其它领域的信息化,而良性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将会进一步促进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批新兴的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如软件产业、数据产业、咨询服务产业等,最终实现“城市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支持城市信息化”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城市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变迁,大幅度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缩短工业化进程,实现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信息化提升了城市间的竞争以及参与全球性竞争的能力

信息化将极大地促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带动了城市经济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综合竞争能力,对消除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同时,城市信息化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保持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与协调,使城市的支撑体系发生质的变化,促使城市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及它们的组成要素(资本、劳动、原料、管理、信息、技术、市场等)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中能够频繁有序地流动,这样一方面,城市经济活动得以从城市内部延伸至跨城市、跨地区乃至跨国界的广阔空间,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全球市场体系中,使城市能迅捷地与全球进行经济、信息、资本、技术等全方位的互动。另一方面,城市良好的信息网络支撑环境也吸引外资甚至是跨国公司的注入,使城市成为全球经济的网络节点和产业链条,直接参与全球性竞争。

(四)信息化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维系城市发展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当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强度超过一个客观限度,就会导致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道路阻塞等城市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信息化是解决城市工业经济危机的重要途径,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型、清洁型、低耗能型的产业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从生产、服务、流通等各个环节省略许多无谓的消耗和浪费,大大节约了不可再生的实物资源,减轻了对自然界和环境的压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再需要以牺牲美好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使城市可持续发展从理念成为现实。

(五)信息化推动了城市社会全面进步

一方面信息化引发城市居民的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社会生活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进一步改善居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丰富和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素养;另一方面信息化又完善了城市各项服务功能,缓解地区间、社会各阶层间发展不公平矛盾,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环保、防灾等方面存在的传统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发展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整体的繁荣进步,大大提高人类的文明程度。同时,信息城市是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城市信息化也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表现。

二、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

(一)建立一个权威性的信息化主管机构来规划和协调全市信息化建设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在城市信息化的初始就应该由这样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制定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政策和法规,实施监督、测评和检查,可以解决由多头管理导致的信息化建设力量分散、组织管理和协调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业务应用系统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不能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发挥综合优势等制约城市信息化整体效益发挥的一系列问题。

(二)以政府的信息化为城市信息化的龙头

在中国,由于80%的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也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因此电子政务在整个城市信息化过程中不仅是切入点,而且处于龙头地位,高效的电子政务一方面能引领企业、教育、社区等社会其它部门信息化进程,同时,它所包含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共享资源库建设及社会服务系统建设等对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有着以一带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电子政务是启动数字城市之车的一把最便捷的钥匙”。

(三)以企业信息化为城市信息化的重点

一方面,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城市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并减少其它资源的消耗,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会带动对IT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和开拓更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有利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此外,企业信息化也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完善,会进一步带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因此,重点发展企业信息化,将会加快城市其它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四)以需求和应用拉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

城市信息化建设在考虑到全局性、前瞻性的同时,必须要以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内在需求以及特定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遵循“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的基本原则。任何脱离实际需求的网络建设、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实际经营管理中不能收到预期效益的信息系统建设,无论水平多高、规模多大、牌子多响,都经不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成为发展中的败笔。同时要避免贪大求全,搞花架子和形象工程。

(五)提高全民信息意识,培养城市信息化建设人才

第7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来势猛,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必然加重国家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还导致劳动适铃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改革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阵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提倡和鼓励家庭养老,并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织老年自养。

    党的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上面已经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能缓解我国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更加严重,老年人口的规模继续增大,在2020年以后,老龄化的弊端就开始暴露,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量也增加,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加重。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我国城市的老年人口享有退休金和医保,在经济上社会养老负担大于家庭养老负担,但是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他们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时四个老人中只要有一个生病,便显得十分吃力,如果独生子女夫妻双方面对的四个老人中有两个同时生病,夫妻双方就无暇顾及了;在农村,退休金和医保还没有普及,主要是家庭养老方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年轻人口的比重下降,而年老人口的比重上升,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口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老年抚养系数大。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1.适龄劳动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而劳动力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依据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过多的国情,劳动力数量适当地减少,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缓和失业与下岗问题,但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迟早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劳动人口的高龄化。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我们习惯上把15一44岁的劳动力视为中青年劳动力,把45一59岁的劳动力视为高龄劳动力。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技术熟练,但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创业精神,思想保守,这样社会的主导精神就会趋向保守,在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容易变得相对落后。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结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消费需求影响着生产调整。不同年龄的人口对衣、食、住、行、用的品种、规格、数量、档次的需求各异。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以方便、质软的食品为主,穿、住、用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老龄化使得适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某些专用于老年人的特殊项目趋于增加。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向老年人倾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医疗保健和劳务服务的需求急剧扩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为老年人口生产消费品的行业,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投资内容和投资重点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社会投资的内容和重点,社会需要增加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保健中心,老年娱乐中心,减少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方面的数量投资,而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3.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社会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使人们开始优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老年人往往重储蓄,消费倾向和投资意向趋于保守,从而可能削弱社会的经济活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如果越来越严重,就意味着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使人口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因此,应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调整生育政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行,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这样人口老龄化过程会更加迅速,并将在本世纪30年代进人高度老龄化社会。为了平稳地把人口年龄构成调整得比较合理,现在就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调整政策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口迅速增加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又突显出来,就得不偿失了。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保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受保障的人数和规模都迅速增加。但是养老保障存在很严重的城乡差异,一方面在城市中的老人退休金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享受退休金的面却很窄,乡村95%的老年人口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因此要逐步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使更多的老年人口在离开工作和劳动岗位后享有一定份额的退休金,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继续努力,致力于建设全民全社会健康医疗保险制度。

    (三)提倡家庭养老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

    1.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因此,应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老人。另外,即使老年人经济上有了保障,但也未必能适应随着身体老化带来的心理老化和精神老化,还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2.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社区通常是指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共同心理因素和一定的内在凝聚力的社会群体,生活在一个社区内的人具有比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关系以及相近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老年人口的健康、医疗、交往、文化生活等超越了家庭的界限,同时老年人又行动不便,因此,社区是他们活动最多的场所。实践表明,加强社区建设和发挥社区功能对老年人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第8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建设用地;社会发展;相关分析;经济发展;焦作市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64-02

引言

焦作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近几年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本地资源和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使国民经济从低速徘徊中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焦作立市的基础是工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也在工业。因此建设用地扩展是经济需求增加于技术进步条件下农用地释放的结果,也是人们对相应的生态瞬时保持忍痛的结果。

一、焦作市建设用地现状

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焦作市土地利用一级地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扩展、道路建设、工业发展和兴修水利等都对建设用地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比2002—2008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见表1),从中找出土地利用规律和建设用地变化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焦作市土地利用总的变化趋势是农用地的数量稳中有增,主要原因是焦作市重视耕地的占补平衡工作,在2003年开发增加耕地573 hm2,多集中在温县黄河滩,复垦增加237.8 hm2,整理增加1 766.5 hm2。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其来源主要还是来自耕地,其用途大多数用于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和交通运输用地。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了3 736.4hm2,交通运输用地增加了1 727.5 hm2,未利用地面积有所下降。

二、影响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包括人口、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子,而在短时间序列内,人口因素对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影响程度有限,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结合焦作市的现实状况,采用2002—2008年六年间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人口、城市化率、工业生产总值等指标,代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作动态相关性分析,以定量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

1.建设用地规模与总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关系。人口总量和人口城镇化水平是反映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指标[1],而建设用地是以空间效用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类对空间效用的追求,直接表现为对土地的需求,因此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建设用地的更大需求。随着总人口从2002年的336万增长到2008年的347万,城镇化率相应地从0.29增加到0.45,说明建设用地规模和总人口规模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城镇化的增长速度和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协调。一方面,社会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城镇化的适度扩展保证和推进了焦作市社会的发展,两者良性互动,发展态势良好。

为了进一步说明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之间的相关性,用SPSS软件对建设用地规模及总人口和城市化作相关性分析,其相关系数(见表2)。

表2 焦作市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和城镇化率的相关系数

注:样本数为7,双尾检验结果在0.01水平之间。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总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937,说明焦作市2002年以来城镇化水平随总人口的增加在提高。同时建设用地规模与总人口和城镇化率都有显著的关系,说明建设用地与人口因素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随着总人口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建设用地规模逐渐加大,符合焦作市建设用地发展的现状。

2.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规模扩展。为了分析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选取经济总量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等因素,通过相关分析等分析手段来分析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2002年焦作市GDP为287.62亿元,2008年增加到1 031.59亿元,是2002年的3.59倍,与此同时建设用地规模也62 786.17公顷扩展到68 300.71 公顷[2]。经济发展是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一方面,GDP与建设用地规模扩展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8(见表3),二者相互促进,GDP

表3 焦作市建设用地规模与GDP和工业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

注:样本数为7,双尾检验结果在0.01水平之间。

的增长带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同时,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又满足和促进了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建设用地规模扩展速度又低于GDP增长速度,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焦作市“北山、中川、南滩”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审批建设用地中实际土地可利用率低,不得不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积,使得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相对较高;(2)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2002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14.8∶52.6∶32.6,2008年三产业比重达到8.1∶66.9∶25,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

3.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规模扩展。2002—2008年期间,焦作市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2002年焦作市固定资产投资为72亿元,2008年增加到636.14亿元,是2002年的8.84倍,快于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的速度。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规模扩展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4(见表4),说明固定资产投

表4 焦作市建设用地规模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

资力度的加大,在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驱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建设用地规模扩展速度,说明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在加大,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断提高。

三、实现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措施

1.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增量指标,优先支持重点城镇发展用地及产业集聚区用地,重点保障符合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重点项目用地。制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充分挖掘各业各类用地潜力;强化用地定额指标控制措施,合理调控土地供应规模、结构、时序;重点盘活“批而未用、供而未用、低效使用”三类建设用地。

2.通过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来增加建设用地的供应。理顺盘活存量用地的投资收益机制,加大低效利用和闲置建设用地的整理和合理流转,将其盘活,增加投资效益,严格控制城镇建设范围,重挖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增长速度。

3.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城镇与农村平等互利、良性互动的用地机制。严格控制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展边界,将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严格限定在扩展边界内,明确管制规则和管理措施,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盲目无序扩张。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建设用地规模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这些不可分割的因素的合力形成来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的动力机制,共同影响着其用地规模的变化[3]。因此只有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才能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农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契机,应加大对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丁洪富.试论建设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4):43-47.

第9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 协调度 测算模型

一、引言

城市化是指第二次社会分工后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随着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展,手工业逐步发展成为机器大工业并且在空间上相对聚集从而对人口,能源,信息,资本的吸引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城市化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将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尤其是在90年代初期之后,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并且在2011年人口城市化比率首次超过50%,上海更是接近90%(见图1、图2),城市经济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各地出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以非农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各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化的过程理应分为“量”与“质”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城市面积扩展所导致的“被动市民化”和外出务工途径所形成的“主动市民化”进入到城市人口核算体系中,但是城市化内涵中所包含的三次产业比例的调整、二三产业的向城市聚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管理的完善、居民生活的城市化等元素在我国的城市化中远远滞后于人口的城市化,经济的城市化和社会生活的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不相匹配的现象是造成我国当前大型城市转型升级阵痛,中等城市经济发同质化严重,小型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的根本矛盾所在。

二、国内相关研究

对于城市化发展的质量问题,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这点,并且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周向红等(2000)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特点对城市化的影响;黄雪丽(2004)利用上海人口城市化资料和经济指标资料得出了上海过度人口城市化的现状,并利用时间序列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2005)采用城市化核心载体和区域载体两个部分来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党兴华(2005)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关中地区的不同阶段的城市化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王西秦等(2005)采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及两者协调度测度模型;贺韶伶(2005)从社会学和民主法制的角度考察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生活城市化的问题,得到城市化必须要与民主化过程相辅相成;刘静等(2010)利用经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城市集群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王钰(2011)从城市化本质和内涵出发,借用spss软件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体系并对长三角各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相关评估。

尽管对于城市化质量问题的研究已经有所成就,但是对于之前的研究分析当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第一:对于城市化质量问题的研究时间短,任务复杂,很多城市综合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学者一般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各种指标划分为不同类别,然后就不同的指标进行打分,这在研究过程中难免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对研究结果造成偏差。

第二:完全意义的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生活城市化三个方面,但是之前的学者多将研究聚集于某个单方面的研究,得出其中一个方面的结论,从而无法从整体上比较三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协调度以及三个因素与整体的协调性。

第三:有学者使用协调度测度模型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并没有将此用于城市化内涵的三个因素之间关系研究,并且其使用的模型仅适用于两因素之间的协调度测算,无法推及到三个因素的协调性研究。

在总结上述不足的基础上,本文转变思路,以上海市为例,从城市化的内涵出发将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生活城市化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结合起来,分别设置其指标并且借鉴系统动力学中的多因素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建立PES模型对其单独协调度和系统的整体协调度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的城市化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对未来推进城市化的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三、PES模型的建立与指标设置

1、系统协调度定义

设PES系统分别由人口子系统(S1)、经济子系统(S2)和社会生活子系统(S3)构成,各子系统的发展状况由F1,F2,F3表示,它们是各个二级指标的函数表示,而PES系统的总体发展状况用F*表示,则单个系统协调度Hi的的定义为:

则PES系统整体协调度为:

表示子系统的发展速度,表示系统整体的发展速度,通过比较两者的大小可以判定出某个单因素比较整体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状况,并且根据定义HT(0,1),并且当时达到最大值1。

2、指标体系的建立

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于人口城市化选取了非农业人口比例、非农就业占总体就业的比例和人口密度;经济城市化选取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产值比例、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消费额;社会生活城市化选取了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万人实有道路长度、万人人均公共绿地和万人拥有公共医疗床位数,并分别委以相应的权重。(见表1)

3、指标标准化

在多个指标用于测度时,为了避免指标间的覆盖效应,因此将各指标的数值标准化,采用极差法进行,原理如下:

(3) 当xi>min(x1,x2......)时

(4) 当xi

4、指标值的测算

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的计算公式为:

f2,f3可以按照此公式以此类推得到,则

根据时间序列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三个子系统和系统整体的发展速度,分别求出其导数,其公式如下:

四、实例分析——以上海为例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上海市城市化过程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和整体发展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先利用公式3将所获得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按照公式4和5得到各个子系统和系统整体的发展状况如表2所示:

根据公式6分别计算其发展速度并取绝对值,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数据,运用公式1和公式2可以得到上海市城市化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度和系统整体的协调度,结果如表4所示:

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综合测算指标走势图如图3所示: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市1990年到2010年期间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生活城市化水平都在稳步提高;而就发展速度而言,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于社会生活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而且社会生活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于综合城市化的发展速度;通过对子系统和整体系统协调度的测算可以得到,经济城市化子系统的协调度最好,人口城市化子系统其次,社会生活城市化子系统的协调度最低,可以看出上海市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社会生活的城市化推进比较缓慢,城市社会保障体制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不适应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和要求,人口城市化的协调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上海有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大多从事较为低端的行业,使得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人口密度的指标超越于就业的指标。

五、结论与建议

一方面,上海市的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体系统的快速增长,但是社会生活城市化的增长却略显疲惫,近些年来上海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也随之大幅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在高位持续增长,三次产业中的二三产业增加值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居民生活设施的建设,居民生活保障体制的完善,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源生态环境的改善步伐却滞后于人口和产业的增长所提出的要求。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发展,使得上海整体的城市化进程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从图3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之后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系统协调度大幅下降,在2006年以后由于世博的原因,才有了回升,但是由于世博因素所进行的突击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常态化的社会管理持续性能很低,可以预见到在未来几年内,若没有相关长期政策的激励和支持,系统整体的协调度将再次进入下滑轨道,将进入社会矛盾的多发期。

据此,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优化人口结构,控制人口数量,通过激励机制吸引素质较高的人口迁入,通过淘汰机制将部分无法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人员使其自身作出迁出的抉择,完成人口城市化由单纯的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二,积极实行产业结构转变升级,虽然当前上海市经济城市化的协调度在三个指标中最高,但是其发展速度已经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下滑,中心城市要努力实现三次产业比例的调整,完成三二一产业比例次序的布局;同时大力扩展城市中与市民自身素质匹配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刺激消费;在稳定投资总额的基础上提高投资效率,将更多的资金引向民生,教育,环保等长期性事业中来。

第三,社会管理体制和居民生活的改善刻不容缓,无论从发展现状还是发展速度来说,社会生活城市化都处于三个指标的落后位置,政府应该由“经济型政府”向“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将过去进行经济建设所得出的经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运用于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加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建立长效社会治安管理体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西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 2001

[2]王钰.城市化质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价[J].城市探索,2011;9

[3]陈志等.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 2007;3

[4]贺韶伶.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城市化问题的认识[J].湖湘论坛,2005;5

[5]吴跃明等.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6;2

[6]林秀梅等.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6;9

[7]黄雪丽.上海人口城市化的特征分析与展望[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4;3

[8]周向红等.知识经济时代与上海城市化进程,2000;3

[9]刘甲朋等.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综述[J].人口与经济,2004;1

[10]刘艳清.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0;5

[11]赵显洲.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