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教学反思与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反思与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反思与建议

第1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三英语 写作教学 建议

一、高三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问题

当前,从高三学生的英语考试看,在写作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对词未能明确掌握;be动词及动词原形连用的情况的较多;动词短语固定搭配在应用上不够熟练;句型应用不熟;未能掌握好英语固有表达方式,绝大多数是采取中文思维来表达的;未能准确把握住文章结构及表达顺序;缺乏应有的写作策略,在逻辑处理上不到位。以上问题直接影响高三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提升,进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三英语写作教学反思

(一)强化英语基础

英语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英语属于结构性语言,有其固定搭配、基础句型及习惯用语。写作者应围绕话题或主题,通过相应的句型、词汇等逻辑有序地表达自身感受或看法。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在英语写作中出错是难免的。在高三复习中,应特别重视最基本、最简单的五个句型的教学,如此可有效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避免写作思维的生硬迁移[1]。只有严格合理应用这五个基本句型,才能够保证作文的意义完整性。特别是对于英语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加强基础词汇的记忆,全面掌握并能灵活应用五个基本英语句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加强书写练习

书写、卷面整洁性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绩。语言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是英语写作中的重要内容,语法和词汇的应用准确度性是写作评价的重要参考,拼写、标点符号的正确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会影响到整个写作水平。具体而言,一是书写方面,即字母、词汇、语句及标点符号等的正确书写。二是写作方面,也就是表达。写作的第一侧重点是写作的技能及技巧,第二侧重点就是思想情感上的表达,写作中这两点是统一协调的[2]。书写技巧不强,字迹潦草,会让读者无法看清内容或产生厌烦感,如此直接影响到思想内涵、情感的有效表达。同样,只追求书写质量,而写作内容贫乏,语法、词汇应用错误,同样也会影响到写作质量。所以,书写不佳会影响最终的写作成绩。

(三)加强释义训练

在高三阶段,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开展paraphrase训练,不但要充分抓好写作课训练,在听力课、阅读课乃至口语课教学中也要进行此项训练[3]。比如:当前英语阅读细节题大多数要求学生不但能准确识别某一个信息点,而且应系统有些的理解,这就是paraphrase,原因在于正确答案并非原文中某一句原话,大多数是对原文某一句话的一个paraphrase。

三、提高高三英语写作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灵活应用基础词汇

在初步练习写作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常用词汇,即以往学习的词汇及常用句型,包括初中阶段学过的词汇及句型。比如:Suddenly,a good idea hit me.该句中的“hit”一词将灵光一现之感充分全面地描绘出来。当达到一定阶段,再运用新颖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但是复杂句式应慎重应用。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将简单句转变为定语从句,将其变为强调句,或应用非谓语动词短语,即应用复杂句子结构。

(二)写作练习内容应贴近生活实际

在高三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倘若可从社会热点中找寻到和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点并充分利用,就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形成价值观。比如:在模拟考中关于“光盘行动”的话题写作,这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节约的习惯。但是如片面追求话题的“新”和“热”,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会让学生去胡编乱造,直接影响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写作习惯。比如:关于奥运会自愿者感受的写作,学生未能直接参与奥运自愿者工作,因而谈不上发表奥运自愿者的感受,所以学生整篇习作都是拼凑、编造的,个人的内心感受如口号一样毫无实际意义。实际上,教师进行作文练习题材选择时,可尝试选取和高三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如此学生有直接体验后,就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写作训练应多样化

高三英语写作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可指导学生写随笔,让学生自由表达和发挥,如此可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所要表达的问题,让作文教学更具针对性;也可进行带答案写作练习,使学生先自我修改,再让教师改,如此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性,还可减轻教师负担。同时可让学生开展模仿性写作练习,原因在于语言基础学习阶段要重视模仿,模仿写作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使学生开展真实交际的写作训练,这样可充分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和热情,也可以提升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李钰.高三英语写作教学反思及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9,(05):247-249.

第2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反思;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2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46

当代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在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学习激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 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 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 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第3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校;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自从我国各大高校推行扩大招生规模政策后,迈入高校门槛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高校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多高校医学贫困生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并不多,经常顶着很大压力来进行学业,巨大的压力影响着医学学生学习的情绪,甚至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深入了解高校医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对其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一大重要任务。

一、高等医学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医学贫困生在长时间处于贫困环境中,很多都是来于落后农村的,每年都需要承担过重的学费与生活费,经常都是靠社会资助与亲友帮忙等渠道来维持。学校中有很多家境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无形之中刺激了高校医学贫困生,使其心理失衡。所以,在承受巨大经济压力后,很容易出现心理自卑,封闭自我,进而造成如下心理问题:

1.焦虑感

焦虑通常表现为丧失学习自信心、损伤自尊心等而带来的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高校医学贫困生因为自身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压力,经常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中。他们有的因为自身家中收入低而焦虑学费和生活费;有的担心家里年迈多病的父母发生意外;有的担心因为自己在校学习成绩不理想,愧对父母拿着血汗钱而出现焦虑。因为长期处于焦虑中很容易影响着医学贫困生日常心理活动,造成出现心理疾病,进而影响其正常的进行生活和学习。

2.自我封闭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爱交朋友的时期,但很多贫困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经常封闭自我。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朋友的认可,并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医学贫困生经常以逃避、抵制的态度来拒绝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将自我完全封闭。追溯根本,还是贫困生内心太敏感,太在于周围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多贫困生都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他们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他们通常担心同学不能正确理解自己而进行封闭自我,这种封闭自我的方式不但不利于自身成长,而且也影响着自我心理健康发展。此外,我们也需要明确意识到贫困生这种自我封闭方式也在无言抗拒学校内的“高消费”。当前,学校中生生之间聚在一起通常需要一些物质消费,这笔消费对于贫困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对此,他们只好逃避。在行动上拒绝与其他学生交流,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方式不但限制了他们自身个性的发展,并且也会引发很多人际关系问题,对于他们健康成长而言是百害无一利的。

3.强烈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十分消极的自我评价,是自己有些瞧不起自己。自卑感通常来源于自身心理上消极暗示。每个人都有自尊,高校医学贫困生正是因为具有高文化、高素养,所以他们的自尊心更强,他们以“人穷志不穷”作为人生格言,而经济上的不足是他们最想逃避的事情。医学贫困生因为自身物质生活的不充裕,使他们从迈入学校门槛后就感觉到一种天生不公平的心理感觉,这样也在无形中为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同时,自卑感也会油然而生,贫困生内心特别敏感、多疑,内心有很多道障碍,对于他人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经常以为别人议论他、嘲笑他,自尊心特别容易受到伤害。

4.挫败感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发加大,在大学阶段中通过考证、考研等渠道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广大学生普遍选择之路。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经济基础,贫困生若是想要获得同等机会,就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同时,医学贫困生渴望薪资待遇高,这样就能够贴补家用,而自身整体能力还相对较弱、就业市场风气不良等问题,这些都会让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挫败感。

二、高校医学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其一,与普通高等院校对比,医学院校学费要高出很多,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以及住宿费等费用通常都是父母贷款或者节约家庭开支而来,虽然当前各大医学院校推行“奖、贷、勤、助、减、免”等措施来资助医学贫困,但不健全的资助体系,使很多贫困生学习与生活中缺乏可靠的、稳定的经济保障,他们一般需要奔波于巨额的生活费与学费中。同时,医学院课程相对而言很多,学生面临着较重的学业,在经济压力与学业压力下,他们经常出现恐惧、焦虑等问题。其二,贫困的认知方式有问题。经济贫困导致贫困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压力,而多年教育教学下,很多高校只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准,只以教育他们如何学习好,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如何正确调节自我、战胜困难等,这些问题都缺少关注。其三,医学贫困生很多都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在城镇中,他们生活经历并不丰富,甚至很单一,他们能够共享的学习资源也并不多,人际交往能力、英语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都不能与城市学生相对比,这些差距很容易让贫困生出现自卑心理,进而造成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三、相关措施

1.构建积极的帮扶理念

学生工作者需要主动与医学贫困生共同解决贫困问题,转变贫困生的认知,他们并不是被同情的对象,而是整个医学院中重要的一份子。转变医学贫困生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新时代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医学贫困生获得谋生知识技能后,需要强化对其开展生命教育,让他们明确意识到人生与工作的意义,确保帮扶活动落实到实处。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队伍从以人为本理念入手,关注实现贫困生的人生价值。在与贫困生平日交往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其正确认知贫困。

2.多方位进行经济资助

高等医学院贫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究其根本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所以,想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大医学院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针对性采用方法,帮助贫困医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如开设一条专门针对于贫困生的“绿色通道”,加大力度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动员社会积极参与其中,构建形式多样的保障基金,探索专门用于贫困生的奖学金与助学金,成立专门的勤工俭学办公室,专门管理贫困生工作,健全相关机制。使学分制能够成为一种灵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对于贫困生允许他们中途休学来参与勤工俭学,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帮助贫困学生中完善激励机制,从整体上扩大奖学金管理制度,提高贷款数量,为减轻贫困生心理负担,促进高校顺利开展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真正关心贫困生实际生活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来开发医学贫困生各种能力,但前提是免费的,进而来提高贫困生的发展能力。高校鼓励贫困生打造自身团队,主动发挥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力。在支持这些团队中,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为主。同时,高校医学辅导员需要积极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动深入贫困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贫困生能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以此来不断加强综合素养,学会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为成为一名心理健全、具有经济理性的现代医学人员而不断努力。

4.加强教育引导

高等医学院要注重引导非贫困生教育,使学生之间要做到换位思考,互相包容。努力让贫困生融入于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学校环境,使他们日后能够自信的、积极的走入社会中。唯有引导贫困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引导贫困生主动战胜心理问题,才能够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贫穷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不去改变贫穷的自己才是可耻的。唯有贫困生勇于树立自立、自尊的意识,艰苦奋斗,学好专业知识,就一定可以转变贫穷的状况。

四、结语

第4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教材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增多,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教学策略思考与实践

针对我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在高一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究中,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着重在“读、讲、练、辅、作业”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一定效果。

1、读。俗话说“不读不愤,不愤不悱”。首先要读好概念。读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原始概念,是不加定义的。它从常见的“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家的家用电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数”等事物中抽象出来,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体的实物集合,集合的确定及性质特征是由一组公理来界定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词。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和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的细微差别;根据定义如果终边不在某一象限则不能称为象限角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掌握数学概念。其次读好定理公式和例题。阅读定理公式时,要分清条件和结论。如高一必修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中由三个条件推导出一个结论;对数计算中的一个公式,其中要求读例题时,要注重审题分析,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书写规范。读书要鼓励学生相互议论。俗语说“议一议知是非,争一争明道理”。新课程教材中每一节内容都辅以相应的探究内容和思考的内容。例如,让学生议论分别通过图象与单位圆的三角函数线分别掌握正余弦函数的性质等。

2、讲。外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冰冷”的知识加温后传授给学生。讲是实践这种传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讲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每堂新授课中,在复习必要知识和展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着重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解决学生疑惑。比如在学习两角和差公式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五套诱导公式,可以将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某一个锐角三角函数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半特殊的教(750度,150度等)能不能不通过查表而求出精确值呢?这样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就呼之欲出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中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同步。让学生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例如,讲解函数的图象应从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进行变化,然后再综合,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次讲要注重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3、练。数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怎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进行练习。首先练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忌过早地进行“高、深、难”练习。鉴于目前我校高一学生的实际现状,基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课本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要求学生要题题过关;补充的练习,应先是课本中练习及习题的简单改造题,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得着”。一定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知识、应用方法,在练习中分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获得再练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老师们在现有习题的基础上基础上简单地做一些改造,便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题目;其次要讲练结合。学生要练习,老师要评讲。多讲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成功的与错误的。特别是注意要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发生过程,在课堂造就民主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法。还可适当让学生涉及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要求学生掌握通解通法同时,也要讲究特殊解法。最后练习要增强应用性。例如用函数、、三角、向量等相关知识解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知识,研究此数学模型。

第5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 《国际贸易法》 双语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语言 教学方法

一、双语教学内涵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中国高校实践看,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将双语教学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和借鉴国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借鉴国外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试考核规范;积极借鉴和引用优秀的原版教材、国外经典案例,逐步实现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同步接轨,提高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本项目教改实践证明,如果生搬硬套上述目标,即有落入为双语而教学的本质主义倾向,则会影响实际效果。双语教学的施教对象、课程特点、教学管理的要求不同,适合的双语教学的方案必有很大差异。笔者认为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内涵和目标设定应是: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借助英语工具解决法律专业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即查阅英文文献、解读英语法规、解读英语案例和撰写英文小结等能力[1]。

二、教学语言的选择

双语教学评估的指标要求其授课语言达到某种量化的标准,比如有50%以上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有50%的考试语言是英语等。许多双语教学研究者试图对其内涵、教学目标和教学规范做出限定,共识是:以英语教授专业知识,并以此作为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课程的区别。此类量化标准的出发点是约束教师并保证教学质量,是双语教学不可逾越的探索和有益尝试。

从境外经验看,美加等移民国家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基础教育的一种语言政策,目标是帮助母语为非英语的少数族裔孩子更好地适应英语社会。我们讨论的是大学阶段的双语教学,是在中文环境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以适应未来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显然,国外双语教学与中国双语教学只是异出而同名,内涵不同,其经验和理论对双语教学的借鉴意义不大。

香港的双语教育从大学前的基础教育开始,贯穿大学专业教育始终。由于其社会语言背景和语言教育需求与大陆有相近之处,其经验和教训更值得我们关注。从学者的研究结果看,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香港双语教育并不成功。研究者的结论是“一个在语言环境、社会政治背景和经济实力等方面比内地任何一所城市似乎更适合进行全英文教学的城市”,“香港已经为这一实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并带来了严重的语言与社会问题”,“大多数使用英文实施教学的学校未能培养出预期的高水平学生,与此同时,学生的中文水受到严重影响”。研究者提醒:“现在内地为解决传统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开始流行起似乎是多快好省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模式,显然是忽略了双语教学的众多问题。”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够,而强行推动实施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学。值得警醒的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足以完全采用英语教学,为了有效的知识传授和课堂沟通,而产生一种混杂的课堂语境。香港双语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中英双语的转换,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听老师的中文讲解,而不必理会教师使用英语进行的解释。这种做法既延搁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在语言教育方面又事与愿违[2]。

从英语学习规律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相关能力有:书面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口头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传统观点是中国内地的学生口语听力差,因此,采用英语作为双语教学的授课语言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让学生在双语课堂上提高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本课程的教改实践结果显示:第一,高标准的双语教学对大部分学生的听说能力没有显著的帮助,投入大产出小。第二,对于专业英语能力而言,最困难也最基础的环节,并不是口语和听力,而是书面语言的输入能力,即阅读能力。如果拥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和基础,口语和听力只要方法得当,短时间就能得到突破,而阅读能力的提升,绝非短期可以见效。因此,双语教学的语言能力目标重点不宜放在授课语言本身及英语听说能力方面,而是学生在某专业领域的书面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近年有些教师将实验式教育引入双语教学课堂[3],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本文也做了相关尝试。从调研的结果看,学生对本课程的接受和欢迎程度比较高,原因不在于双语教学对他们的帮助,而在于采用了如下与传统灌输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引。

大多数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英语过程中,缺少方法,也缺乏兴趣。本教改项目给学生专门设置了基础英语的学习方法专题、专业英语的方法指引等环节,并指导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于课程学习中。

(二)把双语课堂设计为使用英语的过程。

在课堂用语、一般交流、学生已经熟悉的专业表达这些学生有能力适应和接受的环节使用英语讲授课程,重点放在书面英语应用能力训练:法律专业英语文献数据资源、英语词汇工具软件、法律英语工具书和英语学术文献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研究式学习。

《国际经济法》是《国际贸易法》双语课程的先修课程,学生对国际贸易法的重点问题已经有所学习,以双语方式对内容重复讲授意义不大。因此尝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式的研究学习,由老师提出方向,引导学生查阅专业英语文献并研讨。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程在大班和小班模式中都尝试分组学习、每周分组总结报告、师生深度沟通,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组织讨论并答疑,同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在小班模式中,老师只给学生研讨框架、基本方法、基本工具和基本要求,将更多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要选择方向,把握进度,检索收集和整理文献,翻译整理,撰写英文结论,大多数学生显示出比大班模式更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

[2]顾永琦,董连忠.香港双语教学尝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现代外语,2005,(2).

第6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汽车维护; 一体化教学;快速保养;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D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381-01

汽车维护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基本技能,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汽车维护的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以及环保节能和安全意识。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对于纯理论的学习感到厌烦,欠缺抽象思维,甚至一听课就会感到困倦,但他们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具有活跃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实施一体化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为了让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理论的知识实践化,将快速保养这个知识内容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理论和技能双赢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环境

为了完成职业岗位的需求,首先具备的是一个实用性强的情景模拟教学区,即售后服务检测区,完整的检测工具箱、保养资料、机油等等,一切要准备好,同时,要有5套桌椅,一块黑板,电脑等等,以备学生分组讨论时用。

2、学生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监督的作用,每班20名学生,每班安排两个老师,一个老师主要负责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讲解,另一名教师负责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而给予评价反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和理论的比例大概是3:1,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双赢的教学效果。

3、课程特点

快速保养,关键要掌握保养流程的项目和步骤,因此不仅要求学生需要识记一些内容,同时需要多次的练习才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保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练习,提高技能,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教学品质。

二、教学活动

本次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完成汽车快速保养,首先进行分组,一般分为5组,每组4名学生,每组选派1名组长。

1、明确任务

教师扮演车主,汽车行驶大概7000km,需要做保养。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客户要求,明确维护项目。

能力目标:完成快速保养,能执行6S现场规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2)解读任务要求

①进行任务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汽车快速保养。

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该公里数需要保养的项目内容和步骤。

③小组制定快速保养实施流程步骤,方案要求得到小组认同;方案需要考虑完整性;方案需要展示与说明。

④小组合作完成汽车快速保养。

⑤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每人完成工作页的填写。

⑥能根据业务流程,完成车辆的业务交接,作业过程符合6S规范。

2、获取信息

(1)快速保养的项目内容

①更换机油和机油滤清器。

②项目检查,比如制动液、变速箱油、防冻液、玻璃清洗液等检查少不少。

③底盘检查螺栓是否有松动。

3、制定计划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制定出汽车快速保养方案。要求:

①制定的方案要求图文并茂。

②制定的方案要有工具、仪器、设备。

③制定方案的流程思路要清晰。

④制定的方案要有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学性。

4、做出决策(优化方案)

(1)展示维护方案(2)小组互评(3)教师点评

(4)根据各组展示及点评情况优化自己的维护方案

5、实施计划 过程监控(实施方案)

操作安全提示:

①操作前,检查车辆停放是否安全可靠。

②启动车辆时,要确认安全,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③动态检测时,要注意用电安全,不要带电插拔插头,带电检测元

件,以防损坏用电设备。

三、教学过程的管理

由于教学安排在实训室,空间较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自律性较差,教师在教学安排上会很难实训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于中职学生,要特别加强学生纪律和安全意识,要求不允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每次上课前和下课时都要进行考勤,并在实训过程中不定期查考勤,每组组长协助老师负责监督学生纪律、考勤,从而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团队意识。另外,强调人身安全和工具安全,排除隐患事故,不允许出现安全事故问题。

四、教学评价

一体化教学评价区别于传统教学,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快速保养流程及项目内容的掌握,是否熟练正确快速完成保养内容等。

学生互评:出勤情况、学习认真程度、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

(1)工具、资料的准备

(2)是完成过程中是否按照正确流程进行

(3)任务工单的完成情况

(4)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按照20%、30%、50%的比例进行总评,从而得出学生在该任务中的成绩。对于在学习和实践中能提出问题、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突出的学生进行一定得奖励加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师对小组及学生进行总结、考核和评价,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供反馈信息,综合提炼感性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加深认识理解,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实训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帮助学生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进行信息反馈时要注意,提出批评前应有肯定,并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解释和说明,对评论的现象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对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越具体越好、越明确越好,宜细不宜粗,提出意见的重点要集中在可以改进的方面,提出的改进意见要以工作或评判的标准为尺度。

汽车维护课程通过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想学、乐学,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一体化教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紧密,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用性、针对性、先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因,学生想学,同时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乐学。在一体化教学中,无论是课题准备还是教学过程,采用面向对象的教学方式,体现分层次教学精神,学生能学会。通过这样一体化教学,更能实现校企结合,学有所用。

总之,通过一体化教学,我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要善于总结,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丰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提高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成为国家合格的蓝领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敬贤.汽车维修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2012.

[2] 陈军强.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型学生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3] 杨建良.《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第7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实践路径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当然这一切都无法离开教材本身的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其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习惯培养等在这个阶段能够得到很好地形成,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联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1 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度

小学《品德与社会》既然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存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一学科的特性,简单来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也要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获得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就应提高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意义,更要让学生知道《品德与社会》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何重要作用,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够达到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

2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1集体活动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后,几乎所有课程都增加了一种教学方式,既集体活动教学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合作学习,将集体活动教学方式应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品德与社会》这种与实践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来说,集体活动教学方式更适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若讲到了与爱国主义精神过关的内容,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扫墓活动,并为学生讲述革命先烈奋斗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将《品德与社会》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2.2单独活动教学方式

单独活动教学方式即是自主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单独活动教学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自我道德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教学内容时,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较高的问题,如让学生设计一些警示语句,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或者将生活中看到过的警示语进行修改,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思考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对完成度不高的警示语加以修改,完成较好的警示语将其放在校园显眼的位置当中。这样一来,既能帮助学生将实践活动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也能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能力。

2.3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实践当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自然而然也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后,将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当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图片、影像等,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都是能够与实际生活相结的,这样一来,就能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3.1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爱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学生实际生活当中都会不定时的乘坐公共汽车,那么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开展如何遵守公共汽车秩序的教学活动,首先为学生创建一个公共汽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正身处公共汽车上,然后在不讲授有关公共汽车秩序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在起点站上车是否排队、有老年人上车是否让座等,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模拟公共汽车上的场景,这样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也能使学生了解到社会的真实现状。

3.2课外教学活动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活动,更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为学生增加一些课外教学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意义在于,既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也要学生在了解社会的万千百态,因此在实际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添加一些社会环境的活动。例如:家庭教育是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Я煅生参与一些与家庭教育有关的课外活动,如与父母一起参加校内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等,或者让学生去到敬老院,与老人形成良好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意识,也能让学生了解社会,通过这些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8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不完善,甚至没有翻译课程。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如今,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以及进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开展工作。就翻译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目前参加各种等级翻译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既然社会需要具有翻译能力的学生,同时又有这么多在校大学生到社会上学习翻译、参加翻译考试,那就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在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的约30名0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到灯塔软件(成都)公司从事科技翻译。据毕业生和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英语专业毕业生极度缺乏其他专业知识,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虽然后来曾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却没有招到一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几乎没有作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翻译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2.2 英语学习规律的要求 

    现在的社会要求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翻译要求准确、透彻的理解,学生做翻译时的理解率就应该比一般阅读要求高,通过译文,教师就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效果远比一般阅读的多项选择题好。另外,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考虑,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都是他们最实用的外语技能之一,尤其是专业翻译和应用文的翻译。笔者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以前,曾从事过建筑工程翻译,旅游及商贸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然而,做好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没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及丰富的背景知识,不经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根本无法胜任。 

    在英语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只要词汇量足够大,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翻译自然就不成问题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看下面学生作业的例子: 

    S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because the earth is divided into twenty-four time zones,one hour apart. 

    学生将之翻译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你旅游的时候。因为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一个时区。 

    出现上面这种翻译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他们往往遵从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这句话可以改译为:你乘船旅行时,时间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因为地球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为一个时区。 

    当然,除了英汉语言对比,还有翻译技巧,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都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而学习这些知识,对提高翻译水平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而这些知识和技巧决不是在精读课堂上能够一带而过的,学生也不可能在精读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必须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有计划、有目标而系统地学习。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学习翻译是勉为其难。据了解,在08年四川省大学英语年会上,外研社社长说,进入08年全国CCTV杯前三名的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敢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谁还敢说他们就没有学好翻译的基本条件?近几年,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在进入大学后,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够达到翻译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较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略低,但经过两年左右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一样可以开始翻译课程的学习。 

    4. 措施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落后,但却可以奋起直追。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促进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 

    首先,要从理念上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因为非外语专业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另外,就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基础)而言,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亚于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潜力方面甚至更强。这从近几年进入CCTV杯最后决赛的选手大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例子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不要认为只有英语专业才能开设翻译课程,大学英语当然也可以开设翻译课程。 

第9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一引二导三思 教学模式 实践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作为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设计以“依课标预设问题,据学情决定讲解”为主导,学案引领为轴线,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检测”这三个层面的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了解了”上升到“记住了”、从“记住了”上升到“学会了”、从“学会了”上升到“会用了”为内容的“一引二导三思”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能够得到真正实现。下面,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第一课时为例,说明“一引二导三思”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习目标制定

一次函数的本质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线性增长关系,但学生理解这一本质属性有困难,因此,本课时只从其外在表现入手,从“数”的角度上认识一次函数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定为:一是会判断一个函数关系式是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并能说出变量之间的数值变化关系;二是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二、情境导入设计

本节课从小品《打工幼儿园》“白菜卖多少钱”视频片段播放入手,学生看完视频片段后,提出以下问题:

1.在卖白菜这一问题中,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是函数关系吗?为什么?

2.若卖x斤白菜,需要多少钱?

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并不困难,且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

三、学习过程设计

1.自主学习问题设计

阅读P182“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课文内容后,思考下列问题:

(1)你能解决课本中提出的问题吗?

(2)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___,k和b的值分别是___;y是x的正比例函数的是___。

①y=x-6;②y=2/x;③y=x/8;④y=7-x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

B.不是一次函数就一定不是正比例函数

C.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

D.不是正比例函数就不是一次函数

2.合作探究问题设计

你能不看解题过程解决P183课文中的例1与例2吗?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同伴吗?若不能独立解决,通过看书或与同伴交流能解决吗?你认为教材编写者通过对例1的解答想让我们掌握哪些知识?例2呢?

该环节主要解决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或拓展性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思维神经,扩展思维时空,竖起思维导向的路标,引导学生走出知识的十字路口。

3.分层检查问题设计

基础题:你能迅速做出P184“随堂练习”中的第1、2题吗?

中等题:关于函数y=kx+b(k、b都是不等于0的常数,k>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与x成正比例

B.y与kx成正比例

C.y与x+b成正比例

D.y-b与x成正比例

综合题(作业):1.P186 习题6.2 第1、2、3题;2.选作题:能做出P186 习题6.2 第4题吗?

实践表明:应用“一引二导三思”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以真正实现,学生思维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明显增强。在实际操作中转变教师的观念,渗透新课改的理念,不失为一种快捷的办法,边实践边学习边探索,更有利于迅速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宋乃庆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