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 陶行知重视儿童的科学教育, 因为他相信, 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 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儿童科学教育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来源主要是大自然、大社会, 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以“科学精神在事上去求学问”, 实施儿童科学教育的关键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能力, 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的国家和民族造就科学的孩子。
【关键词】 陶行知; 儿童科学教育; 教学做合一; 造就科学的孩子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 职称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1891- 1946) 曾努力以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 进行科学教育。陶行知认为, 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 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要造就科学的国家和民族, 首先就应该从“造就科学的孩子” 开始。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研究陶行知的儿童科学教育思想,不乏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容———“大自然、大社会”陶行知认为, 每个社会生产和生活单位都具有教育职能, 马路、街道、工厂、农村都可以是儿童接受科学教育的场所, 也都可以是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来源。因为生活即教育,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受什么样的教育, 所谓宇宙是我们的学校、生活是我们的学校、社会也是我们的学校, 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首先就要从儿童身边的实际生活就近取材。教小孩子看天文、教小孩子看星宿、让小孩子认识动物和植物, 我们大可不必在教室里、从书本中去求知识, 因为我们的周边四处都可以找到相当的科学教育资料比如要认识青蛙, 可以带着孩子到河边去观察; 要认识小鸟, 可以带他们到树林里去, 等等。让儿童经常到“大自然、大社会” 中自由活动、自主探索, 实地认识自然、体验社会, 积累丰富的科学常识和科学经验, 因为儿童周围的环境、日常玩的把戏、儿童的生活处处都存在像“阳光、空气一样普遍”的科学知识, 所谓“处处是学校,事事是活书, 人人是先生”。从自然观察中学习科学, 从生活经验中学习科学, 儿童的科学教育可以随时随地地发生而不必限制在封闭的学校和课堂里,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解放儿童的眼睛, 让他们尽可能自由地去观察大自然、分析大社会。陶行知把教育上的经验主要分为个人的和人类全体的两种, 在重视儿童直接科学经验学习的同时, 他也并没有排斥儿童对科学理论的系统学习。1931 年, 在上海倡导“科学下嫁运动”期间, 他组织编写了《自然科学丛书》和一批通俗科学译著, 其编书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让孩子懂得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数学、外语、中文、科学方法四把打开人类社会知识宝库的钥匙。陶行知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 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的认识活动规律, 凝聚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经验,这
【文章来源】/article/66/9154.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关键词: 陶行知 学前教育 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年),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原名陶文氵睿 ,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小名和尚。陶行知小的时候,因家道中落,曾中秀才的父亲无力供他读书,但小行知自幼聪颖过人,被童蒙馆老师方庶咸发现,愿意免收学费为他启蒙。七八岁时,其父携其到休宁万安镇谋生,外祖母喜其颖慧,决意着力培养陶行知,先伴读于蒙馆,后师从当地著名儒者、前清贡生王藻攻读四书五经,接受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他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博入精深,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他的著作已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和论文也大量涌现。他的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也就是说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是生活的三方面,并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也曾用种田为例,他说就拿种田举例子,如果要在田里种田,那首先要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从他的角度看来,“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一种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就拿平时的教学生活来说,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秋叶,秋叶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飘落下来的。如果光凭教师的说或者观看多媒体课件,孩子们是不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的,只有带领孩子们去户外观察,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发现,才会使孩子们从心底里明白秋叶,才会真正懂得秋叶。
(二)创造性教育思想
创造是建立在“实、活”基础上的一种伟大举措。曾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说:“不懂得创造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创造性教育家,他的创造思维、创造思想、创造智慧、创造实践、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已经在教育界为大家所熟知。“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生对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进行了改造,根据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创造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晓庄师范、新安小学、湘湖师范、科学下嫁运动、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都是陶行知的创造实践。小庄、老山的地名,小庄改为晓庄,老山改为“劳山”,先生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三次,陶文F――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行)。
创造性教育的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思想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其创造教育的核心。先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先生曾经指出“第一流教育家”的特征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主张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在培养人们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他还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三)“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仅仅只有理论上的,那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更加丰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指将教育从理论的到实践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这个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活更好地融入学校中,融入学习中,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已有经验融入新的教学中,贴近儿童生活,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将终身教育意识灌输进儿童思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热爱学习。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连,先生也曾经做过形象的比喻,他将社会即学校比作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得像整个社会一样。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这样的学校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他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所以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能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陶行知倡导“社会即学校”并不是把社会和学校截然等同,而是要冲破传统学校的桎梏,打破当时少数统治者对学校的垄断;更不是要取消学校,宣扬“学校消亡论”,只是要建立一种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民大众所享有的新型学校取代“老八股”、“洋八股”教育,和取代社会生活根本脱离的传统的“死学校”。他亲自创办的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这种着眼于人民大众,使全民族文化翻身的教育思想,是有伟大意义的。这种教育思想在旧社会不可能实现,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却是可能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利用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论文关键词:职教语文;陶行知;创造教育;创新人才
引言:
人类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和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把职业技术院校建成学生“创造教育”学习的第一场所,建立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配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发挥职教语文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均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笔者及课题组的成员,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总结出如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一、树立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初提出了创造教育理论。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所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内容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别出心裁”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至真至善至美”的活人。而达到这样目标的途径就要让学生去做,在做中学,要行动起来,解放学生手、嘴、脚、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通过做,才会发现困难,困难解决了,新价值才能产生,而想办法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这一思想对于占据中国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首先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而言,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而不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科研人员。这就强调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适应时代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如果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容易被淘汰。其次,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而言,职校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所以学习中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也就是“做”很重要。最后从职业教育的现状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仍未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重讲有余实践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同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严重排挤语文等人文素质的软科学严重排挤。这也与职教语文教学存在众多弊端进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有重大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应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以生活为内容,让学生灵性地学习语文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强调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创造教育,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的聪明才智。他进而指出“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应该生活化。只要善于挖掘,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很好地取舍,引入课堂,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也会教学轻松,师生在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容易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种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符合职校生的智能类型,在教学中必然会举步维艰,教师痛苦,学生沉闷。那么如何把生活和语文相联系,实行语文教学生活化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这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了。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摆脱“三脱离”,实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和贴近社会,把生活充分引入到课堂中,用生活诠释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理解生活,目的是更好地懂得生活,将来更好地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
1.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是热爱生活的人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在教材中,有的课文所写的内容或对象经常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或现象,但学生因为平时不善于观察,所以对此在内心并未存在相关的知识架构,造成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的障碍。如果老师去讲,学生们不屑去听。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学习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一文时,笔者就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不过多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去观察不同时期荷花生长的过程和形态,甚至要求学生把不同时期荷花的形态画下来,进而思考荷花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学生们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攻自破,同时还衍生出很多新知识。 转贴于
2.再现生活。职业教育的教学应该以情境教学为主,这是建立在“建构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是主动存在的,而教师是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是反应存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真实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事半功倍。如学习《氓》《雷雨》《祝福》等文章时,笔者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倾情演绎。学生们认真研读课本,反复讨论,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角色定位,这个过程便深入理解了课文。同时,学生们思维活跃,紧跟时代,演绎了现代版的《氓》,把文中的生活和现代生活进行了比较再现,效果很好。
3.体验生活。这里的体验即为“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做。“通过行动来学习”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关注的一面。教师把课文内容形象展现给学生之后,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元认知,进一步加深体验和感悟。如学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笔者把课文中描写的幸福瞬间结合学生的实际做成幻灯片,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每天生活在幸福和爱中,应该学会珍惜,学会热爱生活。同时要求学生给爱自己的人做一件事,让别人感到幸福。这样学生明白了“生活即语文”,提高了生活的觉悟,拓展了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克服了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有利于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的教学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创新,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反对偏重书本知识、偏重主观研究、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注重体验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通过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提供帮助、咨询,在课堂上流汗的应该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以师生及生生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
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第一步,笔者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给以分析、评价和质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谈出了不同的见解。如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简短而有内涵,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此文很普通,甚至在用词上存在不妥之处。第二步,笔者并没有忽略学生的看法,而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通过精彩的唇枪舌剑,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成了共识。第三步,教师针对辩论多元评价,同时给以明确的指导,把此次课的重点和精华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第四步,就文章主题,结合社会现实,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第五步,请一位同学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观瞻墓地,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给大家建构了一次生动感人的旅游历程。同学们重新回归课文,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样,通过师生多种形式的互动,学生不仅开阔了思路,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并表现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学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从正面给以肯定和启迪,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善于否定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断创新。
四、营造和谐民主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前元庄实验学校当前办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运用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思想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前元庄实验学校;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自觉实践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大力推进村校结合、三教一体、教科劳兼顾的教育实验,办学成果显著,其倡导的农村教育新模式迅速在我国教育界传播开来,被誉为“学陶师陶”的典范,前元庄也因此成为我国农村教育实验改革成功的典型。
但近年来,前元庄的教育实验和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办学陷入了难以为继的绝境。本文试图结合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思想,分析其办学现状,探讨其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前元庄实验学校的办学现状
(一)青壮年劳力的大量流失,使得成人教育难以为继
从前元庄通向县城的公路已经修好,前元庄的大量青壮年劳力就通过这条公路外出打工。随着金融危机前能源价格的飙升,以煤、焦、铁为工业支柱的柳林县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一夜暴富的神话、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和相距十几里地的县城充满诱惑的世界,吸引着年轻人不顾一切、不计成本、前赴后继地离开村子,奔向县城。随着成人教育资源的减少,实验学校的成人教育面临着无人可教的尴尬境地。
(二)技能培训含金量不高,很难吸引农民参与
由于近年来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跟上,教师没有提高的机会,使得其上课的水平和质量大打折扣,科技含量不高,技能培训的内容对农民创业致富的作用不大,已经很难吸引农民的参与。前元庄实验学校一般仅仅在开学前象征性地开上几节培训课,此后就很难再张罗起热闹的报告会。农民种地缺乏安全感,大多认为不如在煤矿打工一个月将近2000元的收入更让他们踏实。
(三)学制恢复了以前应试教育的模式
4年制的初中已于2004年9月初中入学时宣告结束。由于家长不希望孩子在初中多浪费一年时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挤上高考独木桥以改变命运,实验学校的4年制初中又恢复为3年制初中,学校又以升学为主要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向基础教育渗透的时间被应试升学所挤压,三教合一成为以升学应试为主要目标的普通教育。
二、前元庄实验学校办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主导产业
前元庄是个纯农村,缺乏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很难持续长久开展下去。前几年,前元庄种过葡萄、核桃、红枣,甚至想过退耕还林,但是一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当地的产业发展决定了其教育的走向。主导产业发展了,必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缺乏合适的主导产业,就无法带动前元庄经济的发展,前元庄实验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二)缺乏合格的师资
前元庄青壮年大多没有经过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就外出打工的现实说明,当前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无法为有需要的农民提供合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的关键在于前元庄缺乏合格的、能为人们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专业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
前几年前元庄实验学校职业技能培训科技含量不高,实验学校的教师很容易学会,也很容易的教给农民。而一旦职业技能培训的初级阶段结束,农民就需要更高级、科技含量更高、能使他们快速致富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实验学校目前恰恰缺乏这种专业师资,因而也就无法教给农民最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三)办学机制不灵活,办学模式封闭
农村教育的困境,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打破的,它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自身内在的迫切要求,也需借助外界强有力的力量的推动。从目前前元庄实验学校办学的实践来看,其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经济实体,以及当地政府的联系沟通不多,呈现出一种自成单元、自成一体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对外界,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信息反馈渠道不通畅,与市场对接程度不高,办学缺乏针对性和开放性,呈现相对的盲目性和封闭性。
三、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村教育实验改革的启示
前元庄实验学校的教育改革实验暂时遇挫,是因为其在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发展瓶颈。要突破这种发展瓶颈,只有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努力实践陶行知有关农村教育的思想。
(一)中国的农村教育,应该“在农业上扎根,在工商业上出头”
陶行知认为,中国虽然是个农业国,但处在一个西方文明迅速传入与发展的时代,与外部世界沟通与联系日益增多,中国的农村必然受到影响。影响的结果是什么呢?陶行知说:“现代的中华民族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也就是说,现代工业文明是中华民族,当然也包括农村的农民发展的惟一出路。陶行知说:“我们要想中国活起来,就得要在农业上扎根,在工商业上出头。”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一文中,陶行知指出,教育教人创造工业文明,创造合理的机器文明,引导中国这个农业国在合理的工业上出头,最终由农业国成为工业国,农民成为工人。他指出,中国乡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农民认识并创造工业文明,在合理的工业上出头,执工商业之手耳,做机器的主人,做新文明的创造者,使农业成为工业化的农业,农民成为农业工业化的主人。他强调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出路,也是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 转贴于
联系前元庄实验学校目前遇到的困境,改变现状的关键是怎样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在农业上扎根,在工商业上出头。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培植自己的主导产业,带动和发展农村经济,使教育围绕产业的发展也能发展起来。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有经济的支撑。只有经济发展了,三教结合和农科教统筹才有坚实的基础和鲜活的内容。要寻找和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就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要改变目前前元庄实验学校封闭的、自成一体的办学模式,实行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学方式。要主动出击,向上挂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当前应该请专业人员给他们把脉,找寻到解决办法,尽快摆脱眼前的困境;在横向方面,要与有关经济实体,尤其是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向下辐射方面,要依靠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首先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创业致富成功的农户,然后通过以点带面,把整村的经济发展起来。
(二)重视师资培养,实现职业教育生利功能
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说:“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就是创造物质财富和增加社会价值。陶行知认为,凡生利之人都是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是职业教育。在这个理论前提下,陶行知提出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的三条标准,即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和生利的教授法。所谓生利的经验,是指直接教授职业的师资必须是能生利之人。陶行知认为,没有生利经验,即使在职业学校教书,也不能算作职业教师。所谓生利的学识,是指来源于生利的经验而又高于生利经验的科学知识。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师资只有把经验与学识结合起来,才有能力对所产事物进行改良。所谓生利教授法,是指职业教育师资在熟悉学生心理、教材性质的前提下采用不同职业特点的教学方法。陶行知认为,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三条标准中,生利经验为最根本的一条。因为即使不具备学识和教授法,只要有生利经验,学生仍然可以模仿教师的经验进行生产,而只要能进行生产,就符合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如果没有经验,即使学识高深,教授法也很难适当,就达不到教学生生利之目的,也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本旨。所以生利经验是判定职业教育师资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标准。陶行知重视乡村教师的培养。他说:“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的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我们想要达到运用教育改造乡村的目的,必须出代价去培养教师,去培养教师的教师。这是地方教育根本之谋,也是改造乡村根本之谋。”
而前元庄实验学校恰恰在师资的配备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忽略了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有生利经验这一点。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较高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时,实验学校却无法满足农民创业致富的根本要求。因为其师资本身没有生利之经验,因而也就无法向农民传授创业致富的基本技能,其技能培训内容缺乏创新和科技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吸引农民的积极参与。
为此,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要将有培养前途、专业思想稳固的年轻人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成回村担任专业课师资;同时要请外地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来村讲授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
(三)职业教育课程应是兼业的、充分生利的课程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专题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96-01
在语文教育界不断呼吁改革创新的今天,对历史上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仍然十分必要。回过头去审视语文教育历史,择其精华为今所用,必定会对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总观2009――2010年硕博论文,在语文教育史领域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研究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上,朱自清、夏D尊、陶行知等人的名字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肩负文学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以振兴国文教育为己任,扎实的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丰。
尹艳瑚在《试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中,对朱自清著作、文章中的语文教育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教育哲学”和“语文教学”两方面,揭示了朱自清语文教育实践对我们的启示,即语文教育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魅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影响力。
黄贺在《夏D尊语感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一文中,阐释了夏D尊的语感论。“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本文不仅是对夏D尊先生的“语感”及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经验进行梳理,也与当代语感论学者的语感及语感教学相比较,颇具有现实意义。
李怀源的《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对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进行了研究。“读整本书”思想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构想,在语文教育领域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小学阶段尝试“读整本书”是对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的实践探索。
程洁《陶行知关于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尝试从陶行知的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法的角度,针对当前农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来探讨他的“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从做中学――行是知之始”、“有教先学――以教人者教己”、“有学有教――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的教学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来源,以及在当前农村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等。
二、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观念的研究
除了对个别教育家的思想的回顾,有的学者着眼于大的时代背景,对某一时代的语文教育观念和潮流进行研究。
葛雨菲在《浅论东晋时期的人格教育》中,对《世说新语》中有关东晋时期人格教育的记载进行梳理,将东晋时期人格教育与当代人格教育进行纵向的比较,探讨当今语文教育中人格培养出现的问题,希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吴黎《宋代三次宰相兴学及其现代启示》中,研究了宋代三次兴学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及其结果。总结其对后世教育影响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税锐华《清末民初语文教育研究》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语文教育、晚清“变局”下的语文教育、国语科的诞生和经学教育的淡出。并在结语部分提出语文教育天然受制于时代和政治及如何对待经学教育传统的观点。
正如作者结尾所写到的,尽管贯穿于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传统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不假辨别地将其同封建时代一起抛弃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尤其当下,语文教育处于新一轮改革时期,总结和借鉴本国固有的语文教育经验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切忌完全照搬传统,否则就会陷入倒退。
三、语文教育专题的研究
作文命题方面,刘光成《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时间跨度长,梳理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发展作出构想。历史资料考证严谨,论述全面系统。而郑研科《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之人文价值探究》以人文价值为切入点,通过对1999年至2009年间出现的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梳理,揭示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发展的轨迹,力求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四、小结
我国的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历经百年历史。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以上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涵盖了教师素质、语感教育、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农村教育、人格教育等多个方面,为今天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尹艳瑚.试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
一、化学教学情景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不要简单地把学生看做一张白纸。在正规的化学课堂学习之前,父辈的告知、自己的观察或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给与等等已经让学生形成了自己对于生活中某些物质或现象的模糊理解。那么我们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已有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主动构建新的化学知识网络。如学习《爱护水资源》时,可通过展示学生提前准备好自家附近受污染严重水源的照片引入;可以通过展示生活化且外形相差较大的钻石戒指、炭笔画、焦炭等物质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以生活化的问题“为什么蚊虫叮咬后用肥皂水涂抹可以减轻痒痛?”引入;在学习《溶解度》中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因时,演示生活化的场景---打开摇晃过的汽水引入。化学教学情境生活化将化学知识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一点一点地展示给学生,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二、化学教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过度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情、生活和实践,导致很多学生生活经验严重缺失。每学期我总会遇见成绩不错的学生问一些“化学弱智题”,比如“――老师,如何区分酒精和汽油?――闻气味。――老师,这两个闻得出来味道不同吗,我从来没有闻过呀,考试的时候我怎么知道”。或是试卷中的一些生活题,学生们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怪,总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如何防止铁锅生锈?――刷漆;用真空装置包装起来;撒盐”。这样的学生缺乏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也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更不用说创新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学情,我们更要注重化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下手。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各种来自生活中的实验素材。开学我就按物质的分类让学生收集化学素材,比如铜丝、铁钉、铝丝、锌皮;碳棒、生石灰、铁锈;食盐、蔗糖、小苏打、苏打、大理石、石灰石、熟石灰、注射器、各种饮料筒及各种说明书等。这些物质的收集既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以后教师的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实验探究做好了准备。其次我们可以把实验生活化。如《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可以由学生制作简易净水器;《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可以由学生根据所学灭火原理,自制简易灭火器;《第十单元 酸和碱》要求学生自带厕所清洁剂、洗洁精、洗衣液、炉具清洁剂等,由学生按照pH试纸的使用方法当堂测定其pH值。或者我们还可以将教学知识选择性生活化。如《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中为什么“人心要实,火心要空”,从而学生认识到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中为什么“真金不怕火炼”,学生知道金的活动性弱,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等。
化学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生活,化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生活化知识的学习,很容易?w移知识,学以致用,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化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化学作业布置生活化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学生“题海战术”的最佳时间,往往布置大量的课本作业,学生苦不堪言,哪里还有时间将课本所学转化为生活实践,何谈“生活化”。
[关键词]首都博物馆;校本课程;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90-02
一、情景描述
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探访“首博”,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人数:三(2)班全体学生,共计26人。
时间: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
地点:首都博物馆。
准备工作:
1.学生预习并搜集首博相关知识;
2.教师先行学习“首博”相关知识;
3.实地考察,制定“寻宝路线”。
组织形式:探险队探宝――参观、记录、创作、交流、反馈。
注意事项:前期需要周密准备,不能忽略后期的反馈、讨论、评价与总结。
程序:
(一)前期准备
1.联系首都博物馆,申请讲解员与交通车辆;
2.为队员提前进行中队班会,共4课时;
3.教师进行人员分工;
4.辅导员对队员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
5.准备活动用的照相机、录像机等。
(二)活动过程
1.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首都博物馆方形主题展览区;
2.根据藏宝图提示,在圆形展厅中分组进行探宝――寻找四件镇馆之宝;
3.完成藏宝图内容;
4.离开首都博物馆,回到学校。
(三)后期总结
1.完成作品并展览;
2.队员集中汇报,谈感受与收获,形式不限;
3.教师总结本次活动。
二、活动设计指导思想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经验促进发展。儿童智慧、情感的发展是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实现的,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实现的。只有通过主动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得到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活动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而体验性学习正是摒弃了枯燥的说教,将队员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使少先队员们能够积极思考、倾听、发言、动手……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体验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完善队员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这也是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的重要职责。
三、活动意义
本次体验活动由三(2)班26名同学参与,前期进行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活动中并不单是参观与欣赏,而是带着“寻宝任务”,进行自主探究。
几件需要寻找到的“宝物”分布在首都博物馆的各个楼层,宝物的提示是宝物的特点描述,这就要求队员在活动中一定要详细地观看所有的展品,根据外观与文字描述确定宝物。队员的自主参观是积极的、有效的。
当然,体验活动更应该重视趣味性。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活动,获得更多的收获。活动中,教师的功夫应该下在活动设计与引导,在活动中作为旁观者观察队员的言行,为活动后的延续工作做准备。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行知先生要干什么。陶行知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灌,大公鸡拼力挣扎,还是不肯吃。陶行知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退了几步。这时,大公鸡就吃了起来。这时陶行知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公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
而体验活动就是一种极佳的活动形式。学生在兴趣与知识的引领下自主活动,受到的教育效果是真实而深刻的。
四、反思和分析
本次少先队活动的设计本着队员自主体验的原则,辅导员的大量工作是前期准备以及后期总结。在活动中,队员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他们自发按照小队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在活动过程中也受到了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关注与肯定:“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形式的学校活动,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活动现场效果很好,但最关键的还是后期辅导员的引领反思。通过对首都博物馆的参观与了解以及辅导员的引导,学生在看到如此珍贵的宝物有什么思考和想法呢?还有很多的“空位”等待着漂流在外的宝物回归,学生有什么感受呢?队员思考后写道:“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民自古就有聪明的头脑与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这么多宝物,我们是华夏子孙,一定也能创造出新的‘宝物’与‘奇迹’。”“国强才能发展,国强我们才能幸福,而国家今后的强盛任务落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也要强!”……从队员的反思中可以肯定本次体验活动在“玩”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玩”中强化了队员们的爱国思想。
这样不用口若悬河的说教,不用血腥历史的刺激,面对“已有和失去”的博物馆“宝物”,队员在活动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金乐.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论文,2009.
[3] 严五胤.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出路[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论文,2006.
附表:
探宝在首都博物馆学情调查表
学校: 中队: 姓名:
一、填空
1.“首博”全称为 。
2.原首都博物馆于 年开始筹备, 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二、选择
1.你知道“首博”的建筑特点是什么吗?
A.知道 B.不知道
2.“首博”有多大呢?
A.知道 B.不知道
3.你知道全国博物馆最多的城市是哪吗?能说出三个博物馆的名字吗?
A.知道 B.不知道
三、问答
1.你知道历史悠久的“宝物”对国家有什么意义吗?
2.对于流失在外的中国国宝,你怎么看?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们大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和爱戴的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甚至成为教育家,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然而,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实现这一理想。它需要一种爱,那是对教育无限的挚爱,为了这个教育理想和挚爱,能够一生锲而不舍。而在这追逐教育理想的征程中,爱心奠定基础,专注成就理想。
一、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有一个故事,真实而感人。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让班上的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一个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们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让学生做后续调查,看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男孩中有176人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天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教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她的回答多么简单、淳朴、淡定!然而,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老教师对学生浓浓的爱。
她看起来就是普普通通的教师。她可能教学水平一般,一生默默无闻,但他对学生、对教育怀有博大的爱,对学生有赤诚的执著的期待,她在学生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播撒了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追求,所以她把平凡的孩子培养成了社会的栋梁,她的内心充满幸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说:“爱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对教师来说,爱学生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是教育艺术的核心。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教师的关键。魏书生老师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李吉林也只是师范学校毕业,他们却登上当今中国教育界的巅峰,是他们对教育事业痴心不变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的飞跃。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艺,但更需要有爱心。对教师来讲,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师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教师要用这神圣的师爱滋润学生的心灵,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尽情地播洒爱的阳光,让生命因为有爱而丰富,人生因为博爱而精彩;教师因为有爱而美丽,教育因为博爱而高洁。
二、专注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有一个故事说,爱迪生在新婚之夜想到一个问题,就起身到实验室里研究起来,把新娘子都忘了,直到有人来叫他,他才想起这是什么日子。如果不是一个连睡觉都想着发明的人,不可能达到爱迪生这样的成就。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说他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有一天,不约而至,而此刻陶行知刚刚登上讲台。听到这个消息,陶行知没有停下讲课,而是派了几个学生去接待。这种“课堂不能停,‘总统’请稍等”的办学精神,十年后成就了激荡中国教育界的陶行知教育思想。
从以上这两个故事中我们不难悟出,爱迪生和陶行知之所以能有成就,是得益于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受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爱迪生专注于寻找灯丝,专注于实验,最终为人类带来光明;陶行知专注于教育,创立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居里夫人十几年如一日专注于从矿石中提炼放射性元素,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比尔・盖茨专注于软件开发,造就了微软帝国;陈景润专注于数论,终于登上了数学王国的巅峰……专注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专注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更是成功的关键。
何为专注?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的人。著名的股神巴菲特跻身世界首富,在慈善晚宴上,当人问及他成功的密笈时,他的回答是“专注”,而更巧合的是当晚比尔・盖茨也回答了同样的提问,答案竟和巴菲特的答案如出一辙。
专注的精神应该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无论外界多么浮华,事情多么复杂,只要真心有所追求,就可以静下心来,专心去做一件事。如此,我们就不至于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古今中外,智商高者不一定会成功,而有毅力、专注者往往会成功。因为目标专注的人不畏挫折和磨难,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总是能够充满信心、勇往直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精力集中于锁定的目标上,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途,需要经历许多困难和考验,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很多时候,一个人不成功,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而是因为不够专注。
专注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个专注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即使面对诱惑、遭受挫折,也不为所动。相反,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就不可能集中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做事情只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正所谓“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专注源于强烈的责任感。一个对事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而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当成谋生的差事,工作提不起精神,更谈不上专心致志。那些真正能干事、干成事者,都具有勇担大任的胸怀和豪气。因此,强烈的责任感是专注的原动力。
[作者简介]唐子江,男,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为解决师资短缺和学用分离而提出的一个教育创举。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做法,我们在高师中文专业实践“小先生”制。简而言之,就是让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充当低年级师弟师妹的“小先生”。我最初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本科生的《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中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基本的操作方法就是邀请参加过实习的大四学生担任大三学生的“小先生”。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对于解决师范专业课课时有限以及因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导致的课程实践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很有帮助。
积累了在本科生中实践“小先生”制的成功经验,我将“小先生”制进一步迁移到研究生的培养中。研究生实践“小先生”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读书报告“小先生”。在读书报告会或者学术沙龙上,主发言人以及活动支持人就是“小先生”,而作为“大先生”的导师只是参与其中并相机介入指导。第二种是以高带低的助教“小先生”。我让2012级8位学生充当2013级5位学生的“小先生”,要求“小先生”们在课程学习、课程论文写作、研究生生活等方面像我的“助教”一样去指导2013级的师妹们。第三种方式是专题性研究“小先生”。我提出每个研究生要研究透一名语文特级或高级教师,要熟读一本专著,要成为自己研究专题的“小先生”。
本期特别关注的三篇文章是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在高师中文专业课程中实施'小先生'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GB120)的阶段成果。作者以郑桂华、韩军和窦桂梅三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研读他们的著作,分析他们的课堂实录,探究教育名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从实践的视角诠释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用理论的眼光分析教育实践的状况。这既是她们作为“小先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又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为高等师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