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创新教育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教育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教育管理

第1篇: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 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应来源于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创新管理思想,应用先进管理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一、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施进程中,应科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服务的主动学习观念,合理打破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引入选修课、流动性教室、学分制管理体制,进而强化各专业、班级与年级的良好混合性。当今,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使个体学生的视野全面开阔,其实施的思想活动则体现了越发个体化的表现形式,并呈现出隐蔽发展倾向。这些发展趋势均需要适应性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令其管理程序具备科学性、民主性与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开展自主化教育管理,转变固有思想,令学生正确树立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科学态度,并落实到实践学习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同时高职学校应健全发展自治性学生组织,为学生创设开阔、广泛的实践学习平台,肯定学生权利,尊重其社会价值,进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令其成为学习活动主人,激发其广泛学习热情。实践管理中高职院校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不应削弱教师主导因素,而应让教师给予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正确引导,发挥以人为本服务管理作用,拓宽学生发展实践空间,提升学生自主总结意识,并优化自我管理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个性的肯定,挖掘其潜质与潜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并完善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二、提升教育管理活力,实现创新发展

针对新教改要求,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应全面创新,适应性继承、辩证更新,并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实现优化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载体、方式、内容、形式应基于发展前提持续改进,其内容应充满新意、手段应充分体现新时期特色、管理方式应多变灵活,同时应合理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的思维定势、常规运作模式与工作方式,持续探索贴近时代特色、来源于实际的科学途径与有效方式,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践真正体现创造性、时代性与规律性。

1.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创新建设。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优质、素质全面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是提升教育管理综合水平的必要保证。为令工作队伍充满活力,高职院校应树立专家学者型发展建设目标,形成思想政治与党务工作者的优化选择调配,创建奖惩分明、稳定合理、分流畅通的良性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一支全面掌握综合科学技术、精通学术理论,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领导组织能力、开拓创新意识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队伍。

2.创新制定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制度。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长期工作进程中,逐步创设了系列制度,积累了一定的宝贵财富。然而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不应停滞不前、自恃财富,而应结合当前教育管理现实特征,持续完善更新考察培养、学习培训、发展提升、监督激励、评优管理与再教育管理制度,真正推进教育管理实践工作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化与科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实践管理中,高职院校应依据实际,编制教育管理规范文件,例如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党员细则、管理评估实施方案,个性化学生培养管理制度,奖惩措施制度、成绩警示制度等,进而真正优化教育管理实践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应在巩固管理组织模式之上,积极科学探索适应新型运行体制的组织设置,促进教育管理良性循环、评价体系的科学创新、多样性与主旋律的良好结合。对学生干部应实施再教育机制的全面创新,推行进宿舍、进课堂、进社团、进网络、进社会的创新管理实践工程,进而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为其开展优质全面的教育管理。

3.创新教育管理途径方法与载体。多元化社会,应用传统说服教育与集中学习管理方式已脱离了时代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创新管理途径方式,激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行党员挂牌体制,令其接受同学监督,带动其他学生认真学习、自觉遵守校风校级,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风气。同时高职院校应科学应用网络技术促进信息沟通、传播的拓展、创新与延伸。可设置专题教育管理网站,借助多媒体工具载体,营造网络管理教育新阵地,提升教育管理效率与水平,并科学满足高职学生对新型学习模式的好奇心、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开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时期的全新工作局面。

新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入给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践行科学发展观、适应新时期学生个性化需求,高职院校应科学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方式,进而全面提升教育管理综合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管理

引言

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教育管理可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当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完善。因此在创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高等教育的管理,以便于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高职院校中,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高职院校以往的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监管上,管理制度给学生制定了很多约束机制,以便于可以对学生加强管制。高职院校如果在这种管理制度下长期生存就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恶劣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以往实行的管理制度不利于老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长期使用这种管理制度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高等教育管理结构不合理

高等教育管理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许多学校的高层领导都未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无论在学校是从事哪方面工作的人员都可以对高校进行教育管理。因此在选择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方面太过随便,有些管理人员根本就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管理流于表面,不能起到管理的作用。由于缺乏合理的教育管理结构,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综合素质,使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遇到了阻碍,导致高职院校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管理工作流于表面

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强教育管理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逐渐的鼓舞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然而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教育管理工作却未真正的在学校中进行。有些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加上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使高职院校不能实现预期的管理效果。此外,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不能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向上级部门反映,使有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

二、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

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分为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和学术方面的制度体系。首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只有将高校的管理制度加以完善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能型人才。高职学校通过构建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的调动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的使用高效现有资源,为教育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高职院校中可以根据管理层面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防止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其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制度,如学分制等,让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来增加学分,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减少人力、财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调整高等教育管理结构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需要从根本上加以革新。在理论方面,高职院校需要明确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着手于教学手段、教学结构等,加快创新新型教学管理观念。从实践方面来看,拓展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空间,提升高校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快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系统整合,通过这种方式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达到科学化、多样化的目的。同时高校还需要调整教育管理结构,以便于增强教学管理的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组建一支强大的教育管理队伍,在创新教育观念下加快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力度。

(三)认真落实管理工作

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还未真正落实,导致教学质量降低。有些老师不能认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不能严格的要求学生,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需要加快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力度。第一,高职院校需要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道德修养。因为在学校里老师是主要接触学生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需要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尽自己所能指导学生,这就要求高校增强对老师精神文明的建设,尽量为老师举办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第3篇: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1.现行学校管理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的矛盾

现行我国特殊学校管理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不适应表现为:学校虽然实施了校长责任制、聘用制等改革,但是,政府与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学校往往处于附属地位,没有真正意义的依法自主管理。现行学校制度比较封闭,育人环境没有有效贯通,学校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家庭、社会难以有效参与学校的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也难以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现行学校制度缺少对权力运行的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个人专断和人治现象。教育管理者往往把自己看成是学校的一家之长,推崇“一言堂”,凡事都是他说了算,不顾教师的个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大批非师范专业人才进入特殊学校,缺乏特殊教育专业技能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特殊学生的发展

2.教育主体的各方面结构性矛盾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日益增多的心理焦虑和障碍最理想的教育主体。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具体而言,有的政治辅导员刚刚毕业留校或是由业务行政干部兼任辅导员工作,自身的理论素质与本职工作结构性矛盾比较明显。有的辅导员工作时间不长,缺乏经验,对工作不熟悉,常常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有的学校辅导员工作量大、难度大,但是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这些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分散了他们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力,影响了教育工作的质量。

3.学生强调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常常强调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的依赖较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身体、心理素质较差,同时,缺乏自控能力和集体观念,与同学之间缺乏沟通,社会适应能力差。加上大学没有严格的约束,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责任意识与服务奉献精神,因此,对老师管理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学生规模的扩大造成质量的下降

首先,学校扩招后,生源质量明显的不如以前,这就使原来的管理增加难度。其次,学生的大幅增加,但是老师的数量没有增加,最后导致老师的工作做的不到位,不可能全面的了解每位学生。对于学生的管理只是表面上的解决,没有深入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自主要求与管理,从而达到学生自身的个性良好健康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的发展更要强调其个性的发展以应对社会的需要。

5.管理者之间以及与被管理者缺乏沟通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互相尊重、信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尊重与信任是对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如果对被管理者缺乏足够的尊重与信任,被管理者就会产生怨言,因而,在工作中不够努力,工作没有积极性,最后导致工作的成绩不理想。没有把被管理者当作有尊严、人权的人看待,对他们的侮辱及忽视将对其产生极大的不良后果。在现实高校中,教师与辅导员、教师与学校领导、辅导员与学校领导之间也存在着沟通问题,教师负责教学,但是没有将相应的学生学习情况反映给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因而导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不了解,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方面,虽然学校聘用教师为学生教学,但是,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缺乏激励,教师的工作表现不论好坏待遇差不多,因而可能出现有些教师消极对待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不够热情,最后影响的将是学生。最后是辅导员,其工作是最累的,不仅需要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对学校下达的任务做出解决,学校领导对于辅导员的忽视也必将影响整个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改进的措施

1.改进教育管理方法

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者的主要环节,教育管理质量将直接决定整个学院的教育管理水平与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效的社会效益。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而且还应学会如何管理、如何育人。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调动师生的主体性,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将管理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管理创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情感和行为的高度契合,最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从而使高等教育管理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智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收益。

2.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切实推进民主管理

首先,高校教育管理不仅仅是写写文件、上请下达,它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技能技巧。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懂得专业、有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尽量充实、完善自身的管理知识与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育人。其次,高校组织存在学术与行政两方面的职责,高校教育管理应走向民主化。实践证明,在高校管理中,如果只由管理者决定管理内容和程序,而管理对象对此无权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愿,管理对象的许多与管理内容高度相关的信息就难以搜集,其合理要求也将受到压制。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高校各类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和机会。

3.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教育管理改革与研究既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也是自身成长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与研究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青睐,“以研促教”、“以研促管”效果明显;但是,仍有不少教育管理工作者仍不重视教育管理改革与研究,认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只要搞好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就行了,没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改革与研究的真正意义。我们认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就应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学会在教育管理反思、教育管理研究中成长。同时,教育管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高校教育管理者在组织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等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以人为中心,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旋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从而有效激发师生的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促进高校管理的不断创新。

4.层级管理与分配权力

面对学生挑战权威的心理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者的角色混同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行层级管理应该是一个良性的选择。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管理学上的层级制问题。所谓管理的层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同样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等级,包括管理学生的各类工作部门。传统的层级垂直划分过细,不利于权力配置与运作。面对新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情况,我们要建立一种扁平式的网络化的层级管理运行模式。学生规模扩大后,管理方式由以往的增加管理层次转变为增加管理幅度,使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各个部门密切联系,统一协作,集权与分权相统一,从而形成一种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互相联系、有效运作。

5.选择激励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拥有选择的权利不仅是每个学生的追求,同时也理应成为每一个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追求。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善于运用激励管理的工作方法。激励方法,是指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激励而引发学生思想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将管理目标转化为个人行为准则,从而达到高校管理的目的。要把提高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与培养规范行为相结合,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激励他们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持久深入的内在行为动力。同时,要注意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对主流文化品位观念的相互融合,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对立冲突状态,建立起一条畅通的沟通渠道,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第4篇: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一、解析对我国高职教育产生不利影响的相关因素及相关问题

(一)信息发展给高职院校带来正面效益的同时也影响其教育管理工作,现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再仅仅依靠纸质传媒,手机、电脑、互联网,各种高科技的通讯设备,都将大量的信息量灌输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各种文化信息、思想纷纷涌现。信息技术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捷之时,也给他们带来困扰,影响着学生们身心的健康,也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网络上各种不合法的、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其道德水平在负面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出现各种负面效应,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变得更为困难的原因之一。

(二)高职教育生源质量的降低导致管理难度加大。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加大对生源的招取。虽然学生的生源数量在不断的向上涨,但是生源质量却与此不成正比,相反,相比之于以往,质量呈下降之势。这些学生中很多的学习基础不甚牢固,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对这些良莠不齐的学生进行管理呢?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宽松的管理方式会放任他们散漫的行为而导致其荒废学业;而严格的管理方式又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积极调动。

(三)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存在脱节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说教和批评,而是需要面对一群已经具有自己思想的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约束和控制及实行有效的教育。这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管理者就能做好的事。就当前各个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有一些教师还是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当成小学生或者中学生,觉得知识的传授才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才是自己的职业和教师的责任,而学生的管理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之所以存在脱节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人员存在专业异同问题,教育管理人员其职责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指导上不具备指导能力。这就出现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受约束的现象,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凝成一股力量。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探析

(一)加强教育工作于管理工作的优化措施,促进二者之间的合作。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身就不好,因此,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之后其自律性受环境的影响要么变好,要么变得更差。对于自制力差的那一部分学生,一次、两次的教育往往没有效果或者收效甚微。必须与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辅导员老师共同努力,提倡院校全体人员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将有效的管理模式与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工作相结合,才能让管理措施落到实处。以往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管理都是由某个部门担任主要职责,其他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配合。这种形式运行起来不紧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尚可。但是对于复杂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其行为规范管理问题,就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联系与合作,让各个部门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共同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创新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体制的创新。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事迹情况积极改革发展教育管理模式,科学灵活的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基于自由开放原则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不甚灵活,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要积极进行沟通和协调,对于学生的转学、休学情况可以视具体情况适当的降低门槛,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需要,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毕业时间。此外,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应该提高,个别学生想要休学进行自主创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尽量去满足。其次,加强学生转业制度方面的创新。对于需要转业的学生,学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可以适当放宽学生转业的条件。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在遵循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灵活操作,科学优化课程体系,设立第二专业的学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此外,学校应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为其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所学有所获。

(三))高职院校依据自身办学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组织难度较大,且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覆盖面比较小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特点,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注重学生的校外实习及实践工作环节,引入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此外,高职院校也要注重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思想上也得到提升。这样高职院校在学生步入社会的初期工作阶段,一方面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第5篇: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涵盖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是高等教育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模式的创新、方法的创新。观念的创新。行动是以观念作为先导的,高等教育创新的基础是管理观念的创新。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教育发展规划,都是观念创新的领域。只有改变思想观念,把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转进行转变,才有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管理者观念引起的。如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等”、“靠”“贪大”的思想,严重依赖政府投资,贷款大搞校园建设,却不重视软件建设,把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是否发展的重要指标,把金钱和精力耗费在华而不实的园林景观上等等,而没有对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涵进行深入的改变,更没有真正地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培养成效的检验标准,这样的事实不仅造成高校的债务危机,造成巨大浪费,教师待遇难以提升,从而影响到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和教师稳定性,最终导致学校发展也受到影响。管理者只有更新观念,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解决管理创新中的其他问题。制度的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创新中较为核心的一项内容就是制度创新。一项与时俱进的制度,才能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高好的环境,才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我国旧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是在旧有的经济体制和环境中形成的,具有计划经济的特征,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转变,必须创新教育制度,将其作为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障,将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倡导和尊重学术独立、学术自由,以使高校教育管理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匹配。模式的创新。

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主要包括两类管理活动形式上的创新。第一类是对已有的管理模式革新和改造,称之为局部创新。例如在一些学校,已经在运行分权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基础上对权利分配方式进行革新。第二类是已有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用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去将之取代。例如为了在学校创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全放弃过去那种管得太多、太死的集权管理模式,用分权管理取而代之。方法的创新。

三、管理者在分析

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方法优缺点基础之上,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当前社会现状,将社会先进管理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从而使管理方法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要求,这就是管理方法的创新。例如,在上世纪教育管理者将目标管理引入教育管理领域。

四、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路

不断创新教育管理观念。理念创新决定着制度和模式、方法等的创新,因此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创新管理理念,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在管理过程中,充分相信教师,关心教师,满足其不同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教师参与度和满意度作为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摈弃过去的官本位思想,淡化行政权力,突出教学和学术的重要性,确保教师的知情权和决策权。要针对每一位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让教师在钻研教学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发展。要让教师有一个自由独立的研究领域,实现教师的个性发展。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以最大限度的使学校对于教师有吸引力,从而增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此外还应尊重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从学生被动遵守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模式。例如学校提供相应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基金、创业项目;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去,使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广泛培养学生的业余兴趣,开辟更多地领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更为宽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今后的择业面更为广阔。二是要坚持教育管理就是服务理念。教育管理者要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服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合格的公共教育产品,即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教育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服务。三是要坚持开放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较多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教师和学生参与度不够,基本沿用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方式,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创新能力还需加强。管理体系自身也较为守旧。当前的管理者应保持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激发教育管理中各参与者的创新精神。

第6篇: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管理;创新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代表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适应并建构着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尽快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

从管理的层面讲,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这里,略举两例。

1、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就是服务”已成共识。教育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其次,教育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在社区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例如我区教育局就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流经济强区的目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及时确定了建设一流教育强区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教育必须为学生服务,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范畴里,教育投入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场,教育的市场特性已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教育市场会最终开放。教育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市场。从区域空间上看,有国内的教育市场和国外的教育市场之分;从服务功能上看,有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市场,为教育教学提供设备、仪器,为考试、升学提供服务的市场,为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务的市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校办产业市场。培育和抢占教育市场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对教育市场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把眼光放远一点,打破时间限制,把眼光放宽一点,打破空间限制,去着力开辟新的教育市场。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一般来讲,由“三处一室”(即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对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总结多年的管理实践后不难发现,这种学校组织结构,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激活学校工作、彰显学校活力的效能不够。比如,学校职能部门由于有它自己固有的日常事务,工作方式常常是面向本部门的活动,学校及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考虑。

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没有一个人、一个部门承担一项工作任务的全部责任,一个部门只负责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形成了责任分割的状态,甚至一些部门会把一些工作当成额外的负担。因此,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系统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应由分工过细的“金字塔式”结构走向“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应由僵硬的“刚性”模式趋向能适时进行组织目标、人员职责调整的“柔性”模式。  在学校管理中,在现行组织结构规范运行的星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引进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它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一般来讲,项目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没有或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创造性。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在企业叫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官的官”。项目组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得沟通途径简洁起来,使项目负责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去。在项目式组织结构中,项目的目标是单一的。所以,项目组的成员能够明确理解并集中精力于这一单一目标,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把项目管理机制引进学校管理领域,是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学校工作,如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市场日趋成熟的环境下,有关学校经营、形象设计、品牌营造等问题,完全可以使用项目管理的机制进行运作。项目管理的实行,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又能为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既增加了选技干部和优秀人才的途径,又给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有效体观。

三、教育品牌的创新

当今时代,品牌竞天下。学校在奋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之后,不能万事大吉,不能坐吃山空。否则,只会前功尽弃,为竞争大潮所淹没。因此,我们要加强品牌管理,增强危机意识,时刻把握教育市场动态,以品牌经营为中心,走品牌创新之路,创新出更加先进的教育技术,提供更加完美、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务,满足更高的教育质量需求,使学校品牌拥有其他学校难以复制或者在短期内难于效仿的竞争力,增强品牌的核心优势,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任何一个学校品牌都要经历出生初创、成长发展、成熟拓展等阶段。每个阶段部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来不断把品牌的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实力做强、规模做大。教育品牌创新,从教育产品到教育市场再到教育服务,都有很多策略。但是,归根结底,制约教育品牌创新的瓶颈问题,仍然是包括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内的教育资源问题。

站在学校教育主体的角度上讲,学校自身就有一个教育融资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如何有效融入资金?一般意义上讲,主要有几“靠”:如,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依靠政策的教育收费,依靠社会的教育捐赠,依靠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但是,这些举措都是在努力寻求外因的作用。内因才是“根本”。我们在拓宽渠道,确保“外援”的前提下,要以产业运作的教育经管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品牌的资源优势,挖掘和盘活教育自身的资源存量,利用教育品牌的无形资产,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校品牌无形资产,既可大量吸收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吸收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教育机构的利益获得性投资。

时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追求。努力让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是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周鸿;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2]眭依凡;跨世纪教育新模式评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4]郭思乐;繁荣教育科学 促进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第7篇: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改革

世界形式和国内社会形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正在面临这新环境和新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变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体系正在做相关的调整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要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因此教育管理还要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此外,学生素质和思想观念方面的重大变化要求教育管理及时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标。新形式下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方向。

1、在改革阶段,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受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影响,使高校管理变得更复杂了。首先,学生和教师数量激增,管理工作量加大,但同时学生和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在下降。学生需要更好的教师,既有丰富经验教师资源匮乏,年青的教师各方面还需要锻炼。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是高校管理中的难点。其次,为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未来能更好的就业。在专业设置方面新增了许多专业,同时跨专业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跨学科资源管理越来越普遍,但目前高校管理在这方面的实践才刚刚开始。最后,高校合并出现校区分散,跨校区管理增加了高校管理的难道和复杂程度。

2、现阶段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高校正在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改革,但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高校管理。管理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而且人性化不足。与当前人性化教育理念相背离。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仍然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思想的束缚。教学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方面还有很多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最后,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成长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学生个性方面的差异,作为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差异化教育,但现行的教育管理不能有效做到个性化教育管理。最后,现行的教育管理还是以教师为管理的主导地位,学生仍然还是被动接受。没有改变灌输式注入式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关系,还限制了学生独立性人格的发展。

二、新形式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路

认真开展新时期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

1、重视高校管理人员对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开展高校各项工作的标准。不解决高校教师对以人为本的认知问题,就无法有效开展教育管理创新。首先,培养教师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做好高校教师人文主义思想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民好教师。其次,做好传统教育制度与新教育理念的和谐转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影响了国内教育几十年的时间,在管理制度创新实践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传统教育的深远影响,又要坚持教育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好改革的过度工作。最后,教育管理创新的方向应以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独立人格,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为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满足社会需要。

2、重视学校特色教育的打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等知名学府,在国内乃至国外都有很高的影响力。这些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有耳熟能详的教学特色。在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高校管理要注重学校特色的打造。例如:校训,校园文化,学生宿舍设计,学科专业优势等。当然在学校管理特色打造方面要做到正确定位,切合学校实际情况。既不能盲目从流,更不能盲目立项。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仅仅依靠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就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是高质量的人才?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具备良好的思考动手能力,具备高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国内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最大的不足就是不能有效实现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式下,做好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才能有效提高高校管理水平。首先,实行较为灵活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减少专业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限制。比如: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还有一些些高校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二年级结束后再确定专业。这当前非常有效有益的实践尝试。其次,在教学手段、方法内容和培养方式上将实践与理论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相应的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面也要不断创新。最后,重视学生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组织有效的校园活动,开展学生社会适应性心理咨询,净化高校学生心灵,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

三、结束语

新形式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课题。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实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教育未来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需要所有高校教师一起不断努力开拓的。

参考文献:

[1]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

[2]孙伟,张长青.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44.

第8篇: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创新教育;管理体系

近年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唤,各类高校都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寻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然而,从实践情况来看,多数学校偏重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于起导向作用的教育管理的改革,无论是策略、制度,还是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显得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甚至阻碍了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因此,探讨适应创新教育的管理体系,在当前尤为必要。

一、实施创新教育管理,需要确立非均衡发展的管理理念

非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所谓非均衡发展就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以个别方面为榜样和动力,带动其它方面发展,它是对事物发展次序性的一种描述。

学生的非均衡发展,有群体和个体两种表现形式。群体非均衡发展表现在“群体合格,尖子突出”的育人模式上;个体非均衡发展,表现在“全面合格,特长突出”的人才模式上。笔者认为,当前的部分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使全体学生都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目标,过分地注重中间,忽视了两头。因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类型、速度、水平存在差异,人才成长不可能“齐步走”。因此,在教育组织和管理上,需要因材施教、因材施管,需要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培养综合素质好又具有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尖子人才。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完善和改革各种制度,为拔尖人才开辟“快车道”,鼓励和激励他们快速成长,脱颖而出。落实到个体,由于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它是人的发展的原动力;二是独特性,它是一个人区别他人的鲜明特征;三是创造性,它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个性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也是衡量个性发展的尺度。特长是个性中突出的方面,是独特性的重要内涵。具备特长是产生创新的基础。而“个性突出”是群体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特长突出”是个体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创新教育必然始于非均衡发展,而又终于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强调事物发展的次序性和特色性,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策略。对群体而言,非均衡发展强调个性发展,重视个体的差异,重视具有个性意义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对个体而言,非均衡发展侧重素质发展的快慢性,强调素质发展的秩序和速度,尤其是智育方面发展的秩序和速度,两者都没有否定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非均衡发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管。因为全面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个体都发展成同样的程度,都采取同样的发展秩序。杨叔子先生说过:“古今中外,有大成就者,莫不有其鲜明个性,即便是反面人物也是如此。我们每当谈到一个突出的人物,不仅会谈到他的突出的功过,而且必然会谈到他为人的特点,即其突出的个性。”可见,在教育中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和个性差异,通过改革现行管理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引导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

二、实施创新教育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应非均衡发展的管理体系

构筑创新教育管理体系,就是要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人的发展过程,全面实施管理和创设条件。具体包括:

1.在管理策略上,贯彻非均衡发展。也就是说,努力实现“群体合格、尖子突出”、“全面合格,特长突出”的教育目标,从而使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具体化。

2.在规章制度管理上,凸现创新性。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以及尖子学生的出现,都是非均衡发展的标志。而常规的管理制度的很多方面,不论是学习管理、日常管理,还是评价管理、学籍管理,乃至学制管理,显然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须创新常规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教学开放化、考试自主化、评价多样化、育管一体化和学制弹性化。

3.在教学组织管理上,注重多向性。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等技术的使用已经普及,尤其是校园网的发展已具规模,这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多向性提供了可能。学生的知识的来源,不再仅仅依靠教学和教材,也可以依靠现代教育手段从其它方面获得。因此,采用多向教学模式,给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自由,对更好地兼顾学生差异,实现教学过程异步化,都是必然的要求。

4.在教学内容管理上,强化弹性和非线性。弹性就是要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内容的权力,给学生预留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非线性教学内容就是指侧重培养非逻辑思维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因果关系的非一一性上,像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内容。非线性教学内容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生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在管理方式方法上,依托校园网。采用现代技术实施管理,是管理发展的必然,教育管理也不例外。当前,院校园区网建设已经普及,但真正很好地发挥作用的却不多,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把管理架构在校园网上,包括教的管理、学的管理和管的管理,不仅可以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管理的个性化,增加教、学、管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使围绕创新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6.在管理环境创设上,贯彻非局域。校园环境影响到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进而也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也是教育管理上不可忽视的方面。传统教育侧重于在第一课堂上培养各种能力,而创新教育则要求全方位构筑育人环境,充分依托校园网,延伸教育课堂,实现第一课堂与零课堂(自主学习)、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融合,创造适应学生个性、特长形成的良好氛围和条件。

三、实施创新教育管理,需要探索适应非均衡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非均衡发展策略是创新教育管理正常运行的“引导器”。由于“个性突出”是群体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特长突出”是个体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创新教育管理的正常运作必然会出现非均衡发展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管理过程中,以非均衡发展作为发展的方向,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激励、鞭策,努力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既不脱离培训目的,又不偏离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弹性化和非线性化是创新教育内容管理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实施创新教育管理,使学生群体中出现“个性突出”的人才,必然要求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的提供上不能采用传统的“定量供应”方式,而必须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和需求,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从而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教育手段已经现代化的今天,这一点是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善于发散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而非线性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地蕴含着这种思维素材,传统教材又缺乏这种素材,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强化非线性教学内容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多向性是创新教育管理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在当前学生采用多向性学习模式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络来自主学习,这是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客观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多向性,不仅有利于造就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也是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化学习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未来学习化社会,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忽视的一环。

第9篇: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招远市人民医院,山东招远 265400

[摘要] 高等护理专业临床教育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只有规范组织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临床教学质量。该文主要分析影响临床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而总结临床管理实施方法与体会。

[

关键词 ] 高等护理;临床;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43-02

[作者简介] 王春菊(1980-),女,山东招远人,本科,职称: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护理学科发展迅速,中等护理教育逐渐被高等教育所取代,但是目前临床带教情况无法满足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现有护理队伍中,如何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高护理水平以及娴熟护理技术操作的护理师资队伍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已是迫在眉睫[1]。

1 高级护理临床教学现状

1.1护理临床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护理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多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导致在实习中护生不了解该熟悉与掌握的内容,导致临床实践目标无法实现。一些带教教师过于重视操作方面的示教,护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实际操作机会也相对少;一些带教所教授的内容少,只是将护生作为助手;部分带教太过刻板,缺少灵活性,基础知识差的护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同时基础较好护生并未得到充分发挥[2]。

1.2未进行专业思想的正确引导

在高级护理临床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为人师表,在对待患者时应该起到模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目前部分护理人员在专业思想方面不够稳固,对于医疗纠纷以及医药行业不良风气的态度不端正,这会对护生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1.3带教专业理论无法适应护理学科的发展

目前,临床中大多数带教为中专学历,虽然在经过学习后提升学历,但是在知识体系方面同受高等教育的护生相比仍就有所差距[3]。所以一些年资高的带教受到知识体系的影响无法进行带教工作。

1.4带教论年资排辈

各级护理人员逐渐认识到带教工作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带教不仅是责任,也是荣誉。护士长在选择带教教师时经常安排年龄大、职称高护士,认为这类护士比较有威信、经验丰富。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其专业性比较强,仅凭经验已经无法胜任带教工作[4]。

2高等护理专业临床教育管理实施方法

2.1护理教学管理

2.1.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众所周知,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顺利的相结合,灵活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发现学生自身的价值,使其在积极学习的同时,灵活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当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要教师结合着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的设置教学目标,以便护生和带教教师都需要明确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主要目标以及评价方法等,学生每当实现一个目标时,需要给予鼓励,并且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并展开下一个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护生更容易接受[5]。

2.1.2采取带教负责制 各科均设1名带教教师、2~3名专科导师。带教教师需要制定相应护理教学计划,并负责实施,主要包含落实出科考核与教学讲课,负责安排科室实习护生;在当前我国采取的教学模式中,多数专科导师采用的是竞聘上岗,且每人在开展工作时只负责1名学生,这种教带模式在提高学生综合实习水平的同时,还能明确师生关系间的责任,确保实习质量。

2.1.3评估教学 构建评估教学质量相关制度,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教学质量评估需结合终末评估与过程评估,综合教学方法、学生以及教师等因素。目前所采取的教学综合评估主要包含态度、技能与知识。

2.2建立临床带教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主要负责临床工作职责、制度及教育宗旨的指定等,从当前我国高校对护理实习提出的要求不难看出,带教方案的开展,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状况及护理专业的相关需求,以此来确保实习质量;另一方面,临床带教管理委员会的建立,还应在固定的时间内对带教工作经验进行总结,进一步分析教学方法,解决临床带教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带教计划作进一完善[6]。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层面构建临床教学管理体系:在临床教学实际工作中医院临床带教委员会属于决策层;护理部专职的教学管理者,主要负责实习护生的实习管理,负责轮科安排,制定整体护理目标、教学计划以及保证教学质量的控制标准;科室的带教教师主要负责制定护理教学的具体计划,并且组织实行,包含出科考核、教学授课的落实以及安排实习生;带教导师负责实行教学计划。

2.3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水平的带教师资队伍

2.3.1明确岗前培训相关制度 转变传统的带教理念,临床带教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技能,比如评价、组织讨论、解决问题、提问以及讲授等。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开展培训工作时,能够结合着临床带教教师的实际状况,开展与之对应的培训模式,其培训内容除了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外,还应从临床工作的本质出发,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意识,一般来讲,培训内容应从当前我国临床的实际发展趋势出发,将相应的人文知识及护理技术融入进去,确保传统护理与现代护理的有效衔接。

2.3.2科室总带教采取竞聘上岗 对于护生来说,带教教师是临床护理的启蒙者,在临床中带教教师的师风、师德会对护生的行为与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有要求学校在选拨带教老师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以考核、推荐的模式对应聘的带教老师进行综合评定,在将带教老师的学历、人品及教学能力综合考虑进入,确保其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很多情况都需要展现出自身的综合能力[7]。

2.3.3设置总带教 可以选取1名热衷于护理教育,并且具有护理相关专业本科或者是大专以上学历护士长,作为总带教进行临床管理。

2.3.4临床教学中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 注重带教教学心理需求,带教教师不仅有心理与社会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有精神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其情绪因素与感情因素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及时采取激励措施是对临床工作的肯定,进而获取更大成功。每一位带教教师都应该有参加学术会议与学习班的机会;在护理部提拔护士长时,可以从带教教师中选取;带教教师需要有相应级别的奖金,这些措施不仅是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支持,也是对于临床管理人员的选择与培养,为临床管理提供途径。

2.3.5培养教学技能与能力 建立短期培训计划与长期培训计划,为带教教师提供全方位的的学习环境与培训环境,提升其综合素质,以此适应护理教育的发展。

3 高等护理专业临床教育管理体会

3.1 临床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带教导师制与带教教师负责制

培养具有专业职业素养与规范的合格护理人才的关键时期,即为临床实习期间,作为该环节的核心,带教老师应从根本上对整个教学质量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护士长也应发挥自身的检查与监督作用。

3.2 提升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规范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临床教学有效管理组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转变传统护士长负责模式,由于护士长工作量大,对于带教工作所投入的精力有限,这样能保证顺利实行教学计划。

3.3 提升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是护理师资素质

临床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师资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临床实习期间,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环节中护理带教教师是关键人物,带教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态度、仪表、专业素质、知识水平以及言行举止等都会影响实习护生的行为与思想。

4 结语

原本临床带教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护生需要,如何将护生培养成为合格护理人才,需要医院教学管理部门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探索。所以,在总结原有临床教学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实施护理创新教学方法。

[

参考文献]

[1] 张艳.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2] 李慧.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资格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3] 殷磊,王艳. 谈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J].中国护理管理,2009(1):9-11.

[4] 赵文婷.护理本科生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研究现状与进展[J].全科护理,2010(18):1672-1673.

[5] 王静,高敏,张会敏,等.护理临床教师现存问题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3(5):236-238.

[6] 陈燕华,余兆兰,王英.我国高校护理学生临床能力及其评价工作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9-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