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3、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2、能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和社会并能书面表达;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不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实验成功的必要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它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适应时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教育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必然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现代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到全面的发展。
二、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一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多年来,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师还没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种主宰式的教学痕迹依然存在。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首先,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因为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不会把事做好的。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尽可能的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总之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更新课程观念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01-0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存在着种种弊端,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思维流畅性也得不到提高。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加强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高中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总体来讲,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语言训练,轻思维培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的是语言训练,这种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使得学生文章写作成为新八股,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第二,教师影响学生的作文思路。很多老师自身在作文写作方面存在着问题,但是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使得学生写作初始便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第三,脱离创新偏重模式训练。由于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了大半个江山,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便会围绕作文开展一些模式化的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获得高分。但是这种脱离创新偏重模式的训练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第四,忽视评价的重要性,使学生无法得到个性化指导。教师对作文的指导过程主要分为讲解技法、指导练习、讲评修改三个步骤,但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前两个步骤,却忽视了“讲评修改”的重要性。
二、高中作文教学策略探析
1.协调语言与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作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作文写作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为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一定要从语言和思维方面入手,对词语、修辞、句式、意蕴等语文写作的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作文写作素材。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仿写,例如在学完《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仿写第一段。模仿只是起步,创新才是最终目的。老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教学。高中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语文教材为主,注重多媒体使用的适度性和适宜性。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度指的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频率不能过高,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倦,进而对多媒体作文教学产生反感。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宜指的是多媒体运用度的问题,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要恰当、合理,合理运用多媒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3.高中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是存在着差异的,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努力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过于忽略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是导致作文教学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改变那种以老师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转变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差异性。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作文水平与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保证学生作文学习的顺利进行。
4.优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个性化指导”。在高中作文写作过程中,评价是相当重要的,学生不可能写出完美无缺的文章,通过写作中的反复修正才能让文章更加完善。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评价过程,在评价阶段给学生有效的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需要改正和努力的地方。
三、总结
作文教学号称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作文的比分有增无减,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作文教学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需要正确的方法引导和平时的丰富积累才能取得有效的提高。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在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为高考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中老师作文教学水平以及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高中作文教研人员应该深入研究我国高中的作文教学现状,创新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郑淑清.高中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的九点结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9).
[2]刘正旭.浅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教学的整合[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02).
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建立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与传统的课程设计大有不同。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的不同:在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是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则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一味地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2.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某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3. 学生学习的不同:新课标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着重大的影响。4.教学评价的不同: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该大力提倡和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出现,使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意识尤为重视。让学生勇于探索,对课内外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培育出新世纪的人才。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新的课堂情境来实现。
1.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安排的时间。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去灵活安排。作为教师,只给学生们一个预定的目标,不要注重他们学习的具体过程。多找学生们谈谈心,聊聊正确的学习方法。多陪他们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并且让他们在娱乐中不经意地学到新的知识。
2.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能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3.新课标强调教师应着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题目,以助于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实验教材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小亮帮70多岁的张爷爷取晨报,张爷爷提出每天给小亮一元钱, 小亮不要, 张爷爷就说, 如果小亮不愿意收这个钱, 以后每天就自己去取晨报,不再让小亮替他取晨报了。小亮听张爷爷这么说,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到底是采用张爷爷提出的建议,还是从此不再给张爷爷取晨报了呢?教师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可以进行以下分组讨论: 先让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辨论:小亮应该怎么做?正方同意收下这个钱,反方反对收这个钱。经过大家的讨论,教师要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收与不收的利弊。同学们在讨论时争得面红脸赤,在讨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并且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最终得出的观点可能有点幼稚,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成绩是可喜可贺的。
三、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难的,学生也最怕上作文课。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在于学生平常的积累。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
1.1 加强文本的朗读引导价值取向。现行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所以,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意蕴,获取价值取向。
1.2 注重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引导价值取向。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或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2.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2.1 交际取向。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一方要根据另一方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回应。因此,双方都应有交际意识,讲话者应该心中有听者,要“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调整自己的内容和方式;听者应该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目的观:教育是“人”的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应是人的教育。教育应始终把发展人的素质、提高与扩展人的价值看作自己的轴心,看作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表面上看,“教育是人的教育”这句话几乎接近于废话。但这句话里面隐藏着多种歧义的可能,可以对它做出多种解读。要培养怎样的“人”?怎样进行“教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就是对教育目的的定位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封建专制时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经世济时的政治人才,这就决定了要通过政治伦理灌输来实现其目的。时代的发展必然引发教育目的的变化。三十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要“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培养完人”。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代的发展变化必然对人才和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
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可以明显地看出它充分体现了新世纪的人才观和教育目的观。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真实的人,生活中的人。它不仅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发展.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它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当前,更是学生的未来。所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蕴含了当今的教育目的观。
二、课程观:课程是过程
以往,人们一提及课程,往往指称的是已经列入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的、在课堂上通过授受途径进行教学的学科课程。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狭隘的课程观逐渐被消解。当代的课程观已经从封闭性、静态性向开放性、动态性转变,认为“课程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这样,课程就由先验的存在变为现时的创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意义创造的过程。课程作为过程,则意味着进程和变化,意味着课程不是预设的一套要实施的计划,不是作为客观的学习内容生硬地摆在学生面前,而是一个具有生成性的展开过程,是学生获得体验的历程。
三、知识观:回归人性化
传统的知识观只关注学科性知识、学问性知识、内容性知识,其结果是导致了学校教育的非人性化现象。一方面表现为,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专门化、学科化而忽视知识间的联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仅仅关注学问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远离了生动的现实生活。再一方面,由于偏重内容性知识而忽视方法性知识,使得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积蓄。与此相应,当代的知识观正逐渐转型。其一,由仅仅关注单一学科性知识向同时关注跨学科性知识转变。跨学科性知识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各学科的交叉与融汇,以完整的人认知完整的世界,而不是以肢解的人去认识肢解的世界。所以,关注跨学科性知识实际上是用人性的眼光对待学生。其二,由仅仅关注学问性知识向同时关注体验性知识转变。学问性知识是学者们已经发现的普适性的知识,它往往要求全体学生面对同一问题寻求教师所认同的唯一正确答案。体验性知识,也称经验性知识,一般是通过日常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它具有主观性、情感性、个别性,重视个人的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因此,体验性知识具有人性化。其三,由过多地关注内容性知识向同时关注方法性知识转变。内容性知识如“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什么是什么”等等,我们常说的“知识、理解、技能”即是。这种知识通过记忆、传授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当今是知识爆炸、信息剧增的时代,内容性知识已无法解决信息的无限性与生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掌握方法性知识成为必然。由上可见,当代知识观是对知识人性化的回归。
四、学习观:自主、开放、合作
一、低学段学生的特点与教学中的问题
当前低学段的学生与几年前的学生相比多有不同,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学生基础水平差距大,兼顾不同学生难度高。目前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城市的幼儿园大都设有识字类的课程。但由于不同幼儿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各幼儿园的教学水平也有差距,所以致使新入学的学生,即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基础差距也非常大。根据我们对某个班的随机调查,有70%-80%的孩子在幼儿园学过识字,但也有少部分孩子确实没有学过。老师们普遍反映,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所以难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管理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就发现,当时坐在我身旁的一个学生几乎没有听课,一直在动来动去。当询问他为什么不听课时,他说那些字他全部认识。这就产生了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生字量大任务重,教学低效水平低。现在有一些社会和语文教育人士对语文教学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现行语文教材识字量小、识字速度慢。比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就认为,识字也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但至少要让学生“都能在一年之内认识2 000字”才比较理想。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学段两年时间学生的识字量才不过1600个,还没有达到理想目标的一半。即便如此,许多老师还是认为每篇课文后有十几个生字,识字量太大,教学任务过重。社会上关于“识字量小、识字速度慢”的批评是实情,老师们“生字量大、教学任务重”的感觉亦不矫情。一方面是识字效率太低的批评,一方面是识字任务太重的抱怨,我们不禁要问,这其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三)儿童语言发展明显超前,语言教学相对滞后。经常和孩子接触的人会有这样一个明显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尤其表现在语言发展方面(主要是口头语言),刚刚入学的孩子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不但拥有令人惊讶的丰富的词汇量,而且能根据语用情境的需要,用完整复杂的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其中的原因除了绝大多数儿童是独生子女外,电视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以及家长有意识的教育是重要的相关因素。尽管老师们也注意到了孩子语言发展水平提速和超前的现象,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很少有人注意这一现象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使得现在的教学活动实际上相对滞后于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这也为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语文教学中如何善用和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
(四)母语文化受到削弱,学生汉语能力下降。近年来,社会上轻视汉语的意识在逐渐增长,很多家长似乎觉得母语学不学好无所谓,外语一定要学好,而且要“从娃娃抓起”。外语教育的不断升温,不仅削弱了语文教育,使儿童错失了学习母语的大好时机,而且造成了汉语能力的下降。中小学生使用的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局限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这已影响到学生思维的丰富性、缜密性。教育部、国家语委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认为,由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母语文化受到削弱。特别是由于“广泛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使得人们普遍手写汉字的机会减少,致使汉字书写教学逐渐边缘化,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母语运用能力水平下降退化的困境倒逼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小学低学段应该让学生打下什么样的汉语基础?
上述这四方面学生明显且重要的特点,对低学段语文教学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但就目前低学段语文教学的整体现状来看,并没有针对这种明显且重要的变化做出积极的、适当的反应,语文教学依然在固有的轨道上惯性运行。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没有把“识字与写字”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常是课文内容讲得多,意义讲得多,常识讲得多,但识字与写字讲得少,学生写字的时间少,而且识字与写字教学活动简单化。
二、“识字与写字”在低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与实验稿的比对发现,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高了对“识字与写字”任务的标准和要求,在教学建议及其它有关部分中对“识字与写字”补充增加了相当重要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识字与写字”在低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明确了“识字与写字”在教学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第一,强化了“识字与写字”的基础性地位。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与实验稿相比,除了继续强调识字与写字是低学段的教学重点外,还特别增加了“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把识字与写字任务扩展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这种表述方式是针对当前低学段语文教学存在的常常偏离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的问题向教师们发出的强烈信息,既然识字与写字都已经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那么在低学段就更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以识字与写字为教学重点不动摇。
第二,明确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综合性要求。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几个方面特别增加和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要求。在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定义。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的理念。在教学建议中又再次强调“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的意见,而且还增加了“沟通听说读写”的具体要求。除此以外,还在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部分,增加了“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建议。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识字与写字”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落实好读与写、说与写之间的综合与整合,发挥和利用儿童口头语言能力发展超前的优势。
第三,提出了“写好汉字”的审美性标准。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高了对汉字书写的质量标准,提出了“写好汉字”的具体要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按照规范要求认真书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和“提高书写质量”等重要内容,还在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部分再次强调要“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这增加的内容使课程标准对识字和写字的要求更加全面完整,也是针对“汉字书写能力退化”这一现象有力的纠正。
第四,突出了“增强练字意识”的实践性内容。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以下几处增加了“练字”的内容和要求,在具体建议中提出“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的观点,明确要求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而且将书写的要求延伸到写作教学,建议“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我们认为,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练字的强调,是对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淡化基本训练问题的强力矫正。
三、低学段语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根据低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和形成了对低学段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我们认为,识字与写字是低学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重心。所谓重点,就是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要以“识字与写字”为主要教学任务和基本教学目标,重点解决汉字的识写问题。所谓重心,就是低学段语文教学要围绕“识字与写字”这一教学重点展开,“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任务在兼顾的同时,要为“识字与写字”教学服务。为此我们确立并实施了“把握随文认读、集中重点强化、力求识用结合、沟通听说读写”的教学策略。
把握随文认读 从低学段与中高学段语文教学的比较来看,低学段应该少讲(内容)多读(课文)。少讲(内容)就是对课文的内容意义或常识性的东西不过多地讲解说明,学生只要略知大意初步理解即可。多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多读、熟读,有的课文甚至需要背诵下来,让学生在读中再认、巩固和强化所呈现的生字,并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感受和理解生字的意思与语用习惯,同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此“随文认读”与于人们通常所说“分散识字”是有区别的,主要强调认(识)字和读(准)音。它分为生字的定位,识读与再认三个阶段,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字的短时记忆。比如,在上课时老师先不示范和领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先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并通过自己查拼音解决。在完成上述生字定位和识读两个阶段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再重新读课文,这时的“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正确就是学生能把课文中的生字再认出来,即能正确识别且把音读准;流利就是对生字更加熟悉,能立即辨认出来,语言流畅,不犹豫迟滞。
集中重点强化 现在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白话文为主,以人教版第二册语文教材为例,每篇课文的字数在150-450个字之间,生字数约7-14个左右。尽管汉字的学习仍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但生字以这样分散的情形出现,确实不利于学生的长时记忆,因此集中重点强化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
集中识记是在学生在阅读课文初识生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可以是生字的集中呈现和集中讲解,也可以是生字的集中归类。集中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通过不间断的各种方式的练习和训练,引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减少遗忘,把短
时记忆尽快变成长时记忆。重点识记是对每个生字的学习和时间分配上要有所侧重,不搞平均主义,要特别关注学生容易遗忘和混淆的字,或特别有价值的字。强化识记就是“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的练习、复习和巩固训练。
力求识用结合 “用”是“识”的目的,同时“用”也是“识”的手段,“用”是沟通语文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所以我们坚持以“用”为核心和突破,将学生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发挥和利用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主要是口头语言)提速和超前的特点和优势,并把它作为低学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的资源,教学中创造性地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但学生必然是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来逐渐熟练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把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或创设更多的运用和使用文字的机会主动识字,甚至有“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的强烈意识。
沟通听说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分类为“听说读写”四大基本任务,有些语文教材也在其中单独设置了“口语交际”和“习作”之类的内容,但这四项任务的教学并不能也不应该截然分开,整合在一起效果反倒会更好。所以低学段语文教学尽管是以识字与写字为主,但在教学中却并不能孤立地识写汉字,必须坚持贯彻“沟通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原则,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指导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创造说一句话或编个故事,尽可能多地使用上面列出的“我会写”的字和“我会认”的字,说话时使用的生字越多越好,随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让学生在写话中进行有意义的写字训练。
这种教学设计把识字、写字和写话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不仅紧密服务围绕于教学目标,更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深度和品质。开始前,老师觉得这个活动难度较高,担心学生做不来。实际上学生对这种挑战性活动非常喜欢,多数学生都进入了积极思考的“愤”和“悱”状态。在老师的示范、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说的话、编的故事越来越有创意,表达也更加生动丰富。这个活动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进行不同水平的语言实践,使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它既是有意识的生字识写练习,也是真实的口语交际,还是自然的写话练习和发散思维训练。
我们认为把识字与写字作为低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重心是有建设性和有意义的探索。识字是语文教育的起点,是奠基中第一块最重要的基石。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小学生来说,一旦突破了识字的语言障碍,便有了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把这识字和写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重心,不但未降低和影响课文其它教育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其它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一、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发挥创造性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革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1.创设情境,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直观,如果在讲课伊始就通过图片、录像等直观教具,创设一个最佳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就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如同身临其境,能主动参与进去,积极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激起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五彩池》。我们学校许多老师都没去过五彩池,我想请你们为老师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语。为了写好广告语,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你们有兴趣完成这个任务吗?”学生纷纷响应。然后,笔者出示精美的图像,并以二、三段内容作解说,接着又请学生们讨论并准备谈一谈自己观看五彩池景色后的心情和感受。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主动参与,认真看,尽情说,为深入地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2.创设良好的交流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好与人交往,喜欢表现自己,依据这一心理特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集体活动和共同解决问题的空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问题要有思考或讨论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独特的见解。
如笔者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从“体面”这个词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要不要讲体面?”学生通过理解“体面”一词的表面含义后,各执一词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师生引起了共鸣――生活中要讲体面,但要讲究对国家、社会有益。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像教师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在交流中思考,在互助中启迪,完善自己的想法,使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3.创设民主氛围,尊重每一名学生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探索和合作学习。做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探索与交流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为了营造这种氛围,我们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作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在学生发表意见或小组交流学习时,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一个旁听者,认真倾听,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欣赏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亲密往来,参与探索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要横加指责。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鼓励和赞扬他人。长此下去,师生间、生生间必然建立起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学习气氛才会更加民主、宽松、愉悦、和谐。
二、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多元化思维,敢于打破“固定的锁链”,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求“多”、求“异”、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1.求“多”
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运用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教学《麻雀》一课的结尾时,通过讨论,许多学生认为结尾不能令人满意。他们提出:猎人只唤回猎狗就走开了。这时,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待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它还是会被凶猛的野兽吃掉的。就算不被吃掉,它也会被饿死的。笔者抓住这一想法,鼓励学生们给这篇文章换个结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言。
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堂上,教师要激发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主动的核心是创造,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具有创造性灵感的火花,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氛围,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发表意见、独见、创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求“异”
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明确认识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的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敢于树立“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在学习方法上,让学生注意两点:
(1)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衡量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2)在思考问题时,不仅从正面想,而且从反面想,提出新看法。
有的学生在学习时习惯于独立思考,常常能提出不同凡响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在学到《买椟还珠》这则寓言故事时,他没有批评那位商人的弄巧成拙,而是提出了“包装”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3.求“深”
比较、分析,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比较,增强识别能力,达到“从这一点想开去”,从而产生思维的悟性和灵感。例如,在学习《南辕北辙》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那个人的行动和目标并不是相反的,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他最终还是能到达楚国的。这种观点看起来是没错的,但是通过学生之间激烈争论后不难发现,如果仅靠坐着马车就想绕大半个地球,去一个其实并不是很远的地方,虽然也达到了目的,但不符合思维经济的原理。通过比较、分析,形成学生思维的广泛联系,养成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迈向创造性思维的境地。
一、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二)动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教师应注重创设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特别是学生个体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操作、创设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过程的教学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和表达的需要,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组织也完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所有的学生都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如教学《我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阅读教学中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出发,创设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的个性化氛围,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甚至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让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得以健康、自由的发展。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实践证明,个性化的语文作业,引导学生强化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合作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一)师生合作。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比如:在教者、学者、作者三情聚焦,产生共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语言单薄影响了共振的效果,这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提升孩子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观察珍珠鸟一文的主题画时,师问:“你会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