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学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109—02
一、有关学术词汇研究
学术词汇是一种独特的词汇,这种词汇主要出现在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学术研究类文体中,在其他文体中出现的频率较低,这类词汇是学习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英语学术论文,只有有效掌握与之相关的学术词汇才能更好地阅读英语学术论文,研究英语学习论文,我们要分析哪些是经常出现的学术词汇,哪些是较少出现的学术词汇,在学习研究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进行学术词汇学习与研究。
比如,在英语的学术类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学术词汇有attribute, capacity, differentiate, explicit等不同词汇,这些词汇在英语学术论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学习者只有对诸如此类的学术词汇准确把握,才能有效克服英语学术论文的阅读障碍。这种具有特殊作用的学术词汇并不是现在才在英语学术论文中出现,它们早在七十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有研究者发现,在七十多年以前,在各个领域的学术论文和学术研究中就有一些学术词汇在文本中频繁出现,这些词汇对于不了解它们的学习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成为阅读学术类文本的最大障碍,但它们在学术文本中普遍存在着。它们不能被称为高频词,研究中为了区分两者的不同性,把这些在学术文本中普遍存在的词汇称之为半技术性词汇(sub- technical vocabu-lary)、框架性词汇(framewords)、专业非技术性词汇(specializednon- technical vocabulary)或者学术性词汇(academic vocabulary),这是学术词汇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称谓。Nation根据词频( frequen-cy)研究的不同内容,根据词汇出现的频率与出现的不同场合,把英语词汇分成不同的类型,这些词汇有高频词汇(high- frequencywords)、学术词汇(academicwords)、专业词汇(techn-icalwords)和低频词汇(low- frequencywords)。
二、有关学术词汇表的研究
Coxhead对语料库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在对语言库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整合编制成了学术词汇表(AcademicWordList) ,又简称AWL, 在语料库中,有3513330个词标, 这些词标是从四个学科产生的,这些学科包括人文、商业、法律、理科, 共分28个专业, 共有414个文本。词汇表是由词族组成, 这些词族是按照字母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这些单词后都有字表,表明单词的所处的位置,在这些词族中,每个词族又有基础词以及它的曲折形式和派生词组成,就像concep-tion, concepts, conceptua,l conceptualisation, conceptua-lise都收录在concept这个族里。RANGE软件详细记录了词族的情况,Coxhead的AWL一共有570个词族, 这些词族的数目相当庞大,按照词语在英语学术论文中出现的大小,这些词族又包括有十个字表,而子表1是指这些词汇是在Coxhead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族, 其他的字表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来的,在一至九这九个子表中,每个字表都有六十个词族,而子表十则有三十个词组,这些词汇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在学术语料库中有百分之十的词标是在这十个子表中的。因此,可以说, Coexhead的AWL对于英语教学意义重大,同时也能促进AWL的快速发展。在学术词汇学习汇总我们要有效了解这些内容,使学术词汇学习更为便捷,有效阅读研究英语学术论文。
三、关于语料库的研究问题
语言证明是大多数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语言证明才能保证语言学研究的科学与准确。在语言证明中语料库则为之提供重要的保证。在语言学研究领域,语料库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语言学研究的实例证明,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研究素材和研究依据,同时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量化标准。即使语料库语言学只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它的地位和重要价值,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已经凸显出来。在语料库的帮助下,关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构成以及语言的功能等问题的研究就能较为科学,语料库为这些研究提供真实的例子和量化的数据,这样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和研究就有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单凭语言学家对于语言的直觉进行描述研究,最大限度地保证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代化工具,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语言学家可以借助各种语料库构建软件快速构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语料库,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中的语料库软件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进行检索信息,提取信息服务,为语言学研究铺平道路。因此,建立语料库对语言学研究作用重大。
四、关于语料库的设计与学术词汇研究
1.语料库设计的丰富多样对学术研究的价值
在语料库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语料库的丰富多样性,只有丰富的语料库才能在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语料库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不同学术领域学术词汇的使用情况,分析学术词汇的使用规律,以保证学术词汇能够更快更好地被人们掌握。同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料库中丰富的学术词语的掌握能够对学术文章有效解读,对学术问题有效分析。学术词汇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律,并不是无序混乱的,我们重点要掌握这些使用规律才能有效掌握学术词汇。语料库的设计要丰富多样,在语料库中要涉及不同的文本,多样性对文本解读是很重要的,语料库的设计原则就应保证其多样化,保证学术词汇的丰富性。
2.语料库的研究工具
语料库的研究要借助Range软件,这种软件可以对词汇的使用频率进行有效分析分类,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通过对词汇使用频率的分析来研究学术词汇的使用规律,对学术词汇进行有效研究。学术词汇的出现频率是指学术词汇在学术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以及出现的规律,就英语学术词语而言,这种研究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方便,为英语单词表的制定提供数字基础,语料库以及其中的学术词汇研究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术研究作用重大。
3.学术词汇的词频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无论是在选择字典的词条还是在建立单词表时都要研究词汇出现的频率问题,也就是词频,学术词汇研究也要讲究词频。在学术词汇研究中,词频是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存在,能够有效说明学术词语的使用情况,对学术词汇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学术词汇中一些高频词会引起学习者对它们的有效关注,而一些低频词学习者则不会对它们过度关注,这些低频词汇的使用情况直接决定着文本听、说、读、写的难易。因此,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学习者,学习掌握学术词汇进行有效的英语学术论文的阅读,都需要对这些低频词汇有所掌握,在阅读文本中,低频词的出现也会影响阅读者的阅读速度,从而影响信息的传达速度。我们在研究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对低频词汇加以总结。
总之,学术词汇学习是很重要的,它在课程设置,英语学术论文阅读,英语学术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词汇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料库中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要知道哪些词汇是应该掌握的,哪些词汇对英语学术论文的研究和学习是有利的。我们知道不同学术背景的学习者在学术词汇学习运用方面也是不同的,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学术词汇。
[参考文献]
[1]刘旸.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词汇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12).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截至目前共收录了10000余种期刊,覆盖了国际上大多数有重要影响的刊物,其收录的80万条论文,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高抒,张红霞,1999)因此,SCI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我国的许多院校也把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该单位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英语写作是语言习得中一个输出的过程,是英语学习者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及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英语写作能帮助学习者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提高逻辑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习一门语言输出的检验。因此,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语言综合技能,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掌握语言的情况,使用语言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程度和水平。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渐频繁,英文学术论文写作已经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和要求。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绝不能沿着传统的方式循环往复,而是应该探寻在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为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提供平台。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更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两者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是教师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特殊需求,以CBI主题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不同教学法或教学手段的动态综合应用探索如何提高医学专业研究生不同具体类型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力争不仅使各种教学法或教学手段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更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的科学化、系统化,最终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语写作水平,并为更大规模的推广创造切实可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本研究以辽宁医学院研一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遵循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主要采用对学生写作文本的分析、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学生写作反思、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定量和定性数据,力争相对客观地全面阐述研究效果,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通过三种不同体裁英文论文的写作培养探究学生在SCI论文写作方面的发展趋向和存在问题。此三种体裁包括研究(实验)报告、文献综述、临床总结的摘要和正文写作。
三、研究结论
(1)在研究(实验)报告的摘要和正文写作中,笔者发现:第一,在摘要写作中,多数学生经历了从片面到全面再到概要的发展过程。初次接触摘要写作,很多学生依据基础阶段英语作文的一般写法,把摘要书写等同于文章的开头段落,因此往往稍点主题,总体介绍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即可。在经过老师的精心点拨之后,学生很快了解到了摘要的总体架构,并知悉摘要的必要组成要件,因此在实际写作中内容缺角的现象大大缓解。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因过于追求要件的全面性而造成摘要字数过多、篇幅过长,这不但不符合摘要的书写规范而且容易与正文内容发生冲突。第二,在正文写作中,学生最难克服的问题是词句选择和表达的规范性、科学性。研究报告不同于普通的英语作文,在语言的选用上往往需要受到一套学术惯例的约束。例如在人称的使用上,学术文章往往要求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进行陈述,体现出研究本身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然而中国学生由于受到母语干扰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第一人称。另外,在写作中大量存在的英汉简单互译现象也是造成中国学生SCI论文质量不高的基本原因。基于汉语思维的英汉互译不仅造成学生在连词、副词等词性上的选用不当,而且导致大量时态、语法和语义错误的频现。
关键词:课改中学数学师生互动地位作用平等合作与交流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达70多人),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
第2、3两种课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较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课都采用了这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极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与这两种课型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有更多的优越性。根据实践经验,这种小组以4——6人为宜,全班不超过10个小组。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工作及充当小组发言人。这种组织形式首先使小组内生、生交流互动比较充分。其次,因为人人都要当组长,所以对组内同学的意见、其他组同学的发言也都能注意地倾听。由于代表组内同学发言,主人公的意识也更强一些。每个组与老师的交流、对话也比较充分,较好地弥补了大班额条件下,师生、生生交往的不便,为互动创设较好的条件,是目前条件下有利于师生积极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文献参考:
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
邓友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1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青睐。它在英语课堂教学、自助学习以及检验教学效果几个方面,使广大师生受益匪浅,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1.1英语课堂教学
多媒体可将图、文、声、象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它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中心作用,又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用途比较广泛。
(1)检验预习效果。在讲课之前,教师可将需要了解的问题在屏幕上列出,看学生对它们的了解情况;把授课的核心问题或提纲列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问题书面或口头作答,引起兴趣、明确重点。这一系列活动既提高了效率,又使教学有的放矢,不致偏颇。
(2)宏观把握授课内容,引入正题。在授课前,教师根据自已对授课内容的把握,可以下载、制做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介绍、小品文或视频等资料,在讲课之前进行学习。这样可自然而然的引入正题,这样就使教学有了整体直观的印象。
(3)对重难点的讲解、练习。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掌握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反复讲、反复练。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灵活采用声、象、文字、视频等形式,对重难点进行反复练习。也可以播放与知识点相关的小品文、小幽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4)拓展教学空间,培养综合能力。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不是靠教师讲解得来,而是靠多说、多练、多听、多用得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功能,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抢答、写作等活动,也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由表达,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
1.2自助学习
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习者。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讲,它的侧重点和针对性往往不够强,在学习进度方面也不够灵活。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学则很好的克服了这些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自助化学习。
(1)随教材软件可以辅助教学,增强效果。这部分多媒体软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既辅助教师讲解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吸收和再学习。同时,它也拓展了教学内容,使所讲授内容更有深度广度,也更全面系统。
(2)专项训练软件可以快速提高学习者相应方面的水平。现在较流行的专项训练软件有词汇软件、句型软件、写作软件、听力软件、阅读理解软件等。这几类软件设计思路基本相同。首先力求讲透所学内容,其次进行相应练习,而后结合趣味内容进行测验。这些软件对于学习者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3)根据特殊需要设计的软件。这方面比较常见的有大学英语四六级模拟软件、托福雅思模拟软件、专业八级和职称英语考试软件等。这方面软件趣味性强,题型全面。往往是既有讲解,又有练习和答案分析,最后有辅助测试。它因自已内容系统全面、形式新颖灵活,既有可操作性,又有趣味性,受到广大学习者的普遍欢迎。
1.3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中,试卷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常见手段,其局限性较大。多媒体教学技术,既保留了传统考试手段的优点,又可以加入语音、视频、图片,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大大优化了考试效果。
2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2.1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单一的教师讲授,枯燥而又乏味。而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片、音象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融为一体,多方位刺激学生感官,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抽象、枯燥的弊端,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地展现出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2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得不在板书上花大量的时间,由于时间有限,很多时候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就过于粗略,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向学生传授大容量的知识,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可更形象直观的突出重点,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教学重点内容。
2.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多媒体综合利用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另外,教师可以联系社会热点,用多媒体互动功能,在既紧张又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4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不受地域、时差的限制,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比如紧扣诠释课文的声像材料以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学生对外国人文社会等知识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
3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有自已明显的优势,使其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了教学中许多的争议,这些问题与争议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形式,忽视内容。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认真的思考,只是把板书内容列在了屏幕上,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有的教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只是将“电子课本”型的教学软件播放给学生看,没有在课堂中发挥其有效作用。这种重形式而轻内容,用电脑玩花样的做法使多媒体教学失去了意义。
(2)缺乏互动,教与学脱节。有的老师在制做课件时贪大求洋,做出的课件花哨好看,实用性差。课堂上,课件成了风景,学生成了看热闹的看客。有些课件干脆就是“电子课本”型读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抑制了主动性、创造性。
(3)信奉唯多媒体论。有的人片面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逢课必讲多媒体。在教学中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不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还因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起到反面作用。
4结语
当然,多媒体教学只是英语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所有的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我们必须合理、适时地使用它,才能更好地优化英语教学模式,发挥其优势,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最佳结合的作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目前,社会上对于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看法不一。为了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和家长们对于高校转型的真实想法,我们对他们做了一份关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定位和教育理念的调查问卷。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定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甚至是一些社会人士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调查发现,当问及“你觉得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教育方面相较改革之前会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时,超过60%的调查对象坚信应用型大学在教育上更侧重理工科;33%的调查对象认为它是专门为培养理工类人才的新型大学;仅有3%的调查对象将它理解为引导大学生将其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大学。通过分析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或社会人士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定义、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有一个狭隘的认识。但事实上,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目的就是希望地方高校能将自身的教育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相结合,期望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
二、外语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以英语专业为例
根据我国目前整体发展需求来看,理工科类的学生就业情况总体一直好于文科类的学生。从最近几年看,英语专业毕业生越来越趋于饱和,毕业生供过于求,导致其就业越来越困难。究其原因主要三点:第一,很多学校盲目扩招,一些学校不具备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的条件,开设的课程也不足以满足社会工作需要,于是导致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的认可度降低。第二,传统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往往只具备单一的外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这一类型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第三,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僵硬死板,对没有就业有一个全面、理性、正确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英语专业学生期望自己将来从事高收入行业,而待遇优越的工作又没有能力去胜任,显得眼高手低,无所适从。但是,通过对常熟理工学院2011年至2014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进行仔细分析,该专业学生近4年平均就业率几近百分之百。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外贸和服务行业的人数逐年递增,从事传统教师职业的人数逐年递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开始在其他行业找寻就业机会,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外语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方向——以英语专业为例
英语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一座桥梁。在国际会议、论坛、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商务谈判中,外语无处不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特别加入WTO以后,我国更加积极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使得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为英语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工作岗位从传统的教学领域已经慢慢延伸到金融、IT等领域。因此在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不应像清华北大那样偏重语言学这样理论性很强的内容,而是应将重心放在对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的培养上,因为“应用型大学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生产或其他社会实践”,只有这样英语专业学生才能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普遍不理想的状况下脱颖而出。例如,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专业翻译机构、新闻出版社、高级酒店宾馆、旅游公司、涉外企业、政府涉外部门等行业或部门从事翻译、驻外记者、外文编辑、商务洽谈、导游、涉外公关等工作。在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随机挑选的100名学生就业选择的调查时发现仅有20%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成为教师,有近65%的大学生想要从事商务或翻译类工作,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充满热情。
四、结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教学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3个层面来解释。就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就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就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二是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组成的。
2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教学必须改革。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人手:
(1)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英语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被动形式转变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形式。
(2)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念。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
(4)要转变传统的教学媒体观念。以前的教学媒体都是教师用来上课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5)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合作学习”、隋境创设”、“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意义构建”等多样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要更变教学手段。要从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角度出发,使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目的地使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只有通过英语交际活动和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掌握。具体来说,这不仅要求教材真实且接近生活,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进行交际性教学。教师还要善于营造出使用英语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运用英语学习和思考。英语教学要改革,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英语教学数字化,我们没有理由不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3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3.1有利于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完成知识信息的转移
(1)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有两个:给学生传授书本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2)面对教学信息,学生必然有两种反应:学生将理解的知识转换为自我能力的提升:构成反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把图像、声音、文字的教学材料融合在一起,向学生提供多种刺激,使学生获得视听等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同时大容量的多媒体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大了教学容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而且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评价机会,促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品质。
(4)从教育科学的视角看,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限度。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有以课本为载体的信息,声音、图像等多元化的信息也都将作为教学内容被引进课堂。这种教学内容的更新,必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不再接受单一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递渠道,而仅是本学科知识的压缩与精选,以多种媒体组合成的教学资源,必须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学科空间,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学科的最新知识。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将会大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从教学理论的视角看,由于学生对课本的学习兴趣本来就不是很高,又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被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所遏制。而在多媒体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授课的接受程度将直接体现教学效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变单纯的说教为情景的熏陶,是一种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提供知识、示范练习、边演示边讲解的多层次启发性教学方法。这种启发式教学必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基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可引导他们上网进行再次学习,通过互联网络实现教师、媒体、学生的自主交流,使学习向完全个性化的目标靠近。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动者,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教学观念更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2有利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调节注意、提高记忆
注意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心理条件,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保证。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而且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如果教师能精心选择和制作视听教材,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把学生带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难点或比较抽象的问题时往往因感触不深,产生厌烦情绪而走神教师若能以多样化的电教手段,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抽象的材料变得具体,使枯燥的事物变得有趣,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走神,起到集中和稳定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3.3有利于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1)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的多些、快些、好些,能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
(2)最优化的标准有两个:意识效果最大:时问最少。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做到既增加教学内容和知识容量,又不增加教学时间和学生负担,只有依靠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它能把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缩短教学时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有利于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使之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它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这种欲望和热情是学生毕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融汇于学生学习的任何方面。其基本内核是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主体研究精神,促使基础教育以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创造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倩息技术对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为英语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开放、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网、互联网、教师等校内外教育资源,为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2)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信息化、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和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资源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到互联网,不断发展、丰富,学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局限于课堂的教与学活动发展到了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3)为研究性学习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评价工具。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这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感受和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学生探究的课题有多大的价值,他们的探究方法有多少科学性,探究的结果是否有社会效益。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了探究的意识是否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是否学会了认识世界的一些方式。要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并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与实践活动。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过程性记忆和评价工具。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网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便于教师、学生进行评价。
关键词:文化输入 英语教学 差异 途径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和竞争日益加剧,知识应用型人才也越来越为企业所看好。而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功利思想较为严重,一味追求英语证书,忽视了语言交际的场合、对象、目的以及语言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以英语为交流工具、以旅游、商务或外事文秘等为谋职方向,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只强调英语语言结构,而忽视语言的背景文化和相关知识的输入,势必会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二、语言和文化
语言文化的载体,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语言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成相互交际而使用。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本文主要是谈人们在说英语时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正如River所说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思维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Kramsch认为文化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英语教学必须与社会相适应。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三、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不同,在使用上自然地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对待表扬,中国人与西方人有显著的不同,一位英美人士夸你:“Your picture is very good.”中国人一定会说:“No,it’s just so so.”这样会引起对方的误解:难道你是一个判断力低下的人吗?反之夸奖一位西方人:“You speak Chinese very well.”他则会勇于表现自我“Thank you.”或“I’m glad to hear that.”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
1.听说技能的影响
听力理解的过程不是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再构建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势必影响对话语深层次的理解。同样,说的能力不仅仅是语音、语调的问题,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歧义甚至误解。如:到别人家串门或作客,告辞时,英美人习惯说:“I should go now.”或“I’d better be going now.”意思都是“我得走了”。英美人在告辞时从不说:“I’ll go back.”(我回去了)或“I’ll go first.”(我先走了),因为在英语里“I’ll go first.”的意思:“It’s late. It’s time for the guests to leave.I’ll go first and set a good example.So all the other people should follow me.”即:时间不早了,客人们该离开了。我先走给大家起了头,其他客人也应该马上离去。
2.阅读技能的影响
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文化背景知识也十分重要。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及其他专业知识共同作用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会对语言学习者产生消极的影响。如:safe from Boreas and bluecoats,seemed to Soapy the essence of things desirable.(O.Henry: The Cop and the Anthem)不受北风的侵袭和警察的干扰,似乎成了苏比所有心愿的精髓。Boreas在希腊神话中是北风之神,bluecoat指警察,因为警察身穿蓝色制服。
3.翻译技能的影响
翻译同样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赵元任先生说:“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即使是简单的词语也不可背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民族风俗随意处理。如:as thick as thieves亲密无间,又如:He saw himself,in a smart suit,bowed into the opulent suites of Ritzes.(他发现自己身着漂亮的礼服,被恭恭敬敬地引进像里兹饭店一样豪华旅馆的客房里下榻。)“里兹饭店”在欧美国家家喻户晓,以奢华著称,后来成为豪华宾馆的代名词。
四、文化输入的途径
1.创设语言文化环境
教师要重视环境的设计,多收集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文化典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只有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越了解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语言国家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英语学习也就变得更积极,更有效。
2.渗透文化学习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就语言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随文进行讲解。比如在教学中“colour”系列单词时,教师可列举西方国家中,既是姓又是颜色的一些单词,也可以补充一些有趣的习语如:White怀特(白色)、Brown布朗(棕色)、the White house(白宫)、blue Monday(抑郁的星期一)、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等。另外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设置一些特定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可逐步提高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3.在生活中注意英美文化的渗透和吸收
学习和掌握英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利用课外时间,正确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杂志,观看英语原声电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语言国家文化的欲望,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正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学生才能一点一点地感受到culture shock,才能逐渐运用所学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交际。
第二,遵循中西文化差异教学导入基本原则。首先,实用性原则。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的中西文化方面的内容和大学生的语言内容紧密相连,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文化方面的教学与语言实际密切相连,使大学生感觉到语言与文化是实实在在的,进而激发广大学生的语言与文化学习积极性;其次,阶段性原则。教师在文化导入方面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从大学生的接受能力、语言水平以及领悟能力等方面出发,确立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由现象到本质;最后,适合性原则。它指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该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方面应该有充分的选择,对主流文化或者是具备广泛性的内容,需要认真讲解,反复演练,并且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文化自身较为复杂,所以需要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如何展开课外阅读与实践,并进一步增加文化的积累。平常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侧重对学生开展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语言背景,进而去了解文化,并实现二者之间的密切沟通,互相促进。
第三,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别。大学英语假如可以在比较中进行学习与使用,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比较,教师能够让学生将中西两种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比如英美人士在接受别人表扬的时候,是愉快接受的,但是中国人却是寒暄一番。再比如问年龄,对西方人来讲那是侵犯他的隐私,而对国人来说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以说,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英美国家存在的一些文化禁忌,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至于陷入尴尬境地。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讲英语是不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讲好英语、更得体讲英语却是非常不容易的。英语讲话得体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增强文化底蕴,加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四,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学习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量的单词、短语以及句子都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比如最初的美国黑人被称之为是Negroes,但是随着黑人反压迫运动的逐渐兴起,黑人群体开始为自身的肤色感到自豪,就开始使用Black这一词语,而原先的词语Negroes则几乎不再使用。
第五,善于利用多种学习渠道。教师可以在课外多收集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资料,比如邮票、杂志、照片、画报等,对西方不同国家的装饰、发型等进行广泛的研究,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审美标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能学会去观察并识记西方国家的社会情况,进而做到与西方人交往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并适当组织学生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以提升对西方文化的体验力。
正因为如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氛围,尊重、关爱、信任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也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给他们更多的鼓励。教师要懂得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了解他们,用欣赏与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用宽容的心态包涵学生犯的每一个小错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而不让他们感受到太多的负担。只有在这种丰富、和谐的氛围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够达到既定的效用。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内容的融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潜能,缓解他们思想中还存在的压力。
二、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词汇学习的辅助工具
英语词汇的教与学都离不开词典的辅助。目前,网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词典,如《金山词霸》、《Roboword动态英汉词典》等等。这些电子词典使用起来是十分准确、快捷的,学生可以随时将需要的资料拷贝使用。因此,教师就可以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己到网上查询有疑惑的生词,教会学生电子词典的正确使用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电子词典进行记忆与练习。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单词。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提升词汇教学的人文性
词汇教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简单的单词教学。单词只有成为一个完整的话语,并且处于特定的交际情境中才能够发挥出其交际功能。因此,要学会每一个单词包含的意义,就需要更多具体的语境与情境,而作为信息技术产物的多媒体就能够轻松的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景。例如,当教师讲授到关于“Myschool”的内容时,就可以先将校园中的“gym,hall,office,school,library,classroom,playground,building”等场所拍摄成照片,再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在看到自己熟悉的场景时,就能够立刻集中注意力,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表达。这样课上涉及的词汇量也会比教材更丰富。如果单纯根据教材来开展教学,让学生机械的来讨论“Ourschool”,“Myclassroom”,则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场景制作为课件开展教学,学生就会从心底产生表达的热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单词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
如果将单词比作砖头,那么英语学习就如同盖高楼一样,只有确保砌好每一块砖头,才能保证摩天大楼有一个十分坚固的基础。要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实现单词的积累,而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工作。通过多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单词训练,如看图猜单词,看单词选音标,同义词与同类词的过家家,读单词音标归纳,反义词跷跷板练习等等,这样的单词训练有着极强的趣味性,操作也很方便,对改善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学习有着非常大的成效。
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复习与检测,助学生深刻的记住学过的每一个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