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传统文化的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总结

第1篇: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自从倡导"德育回归生活"及教材内容贯彻"三贴近"原则以来,中学政治教材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为此,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依托本土资源,激发兴趣,提升能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备课环节,一是认真钻研教材,能灵活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更好服务于教学,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二是贴近生活。为了更充分体现平遥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课前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材料、图片准备充分,整堂课内容丰富多彩,多角度展示平遥传统文化,给学生提供赏析文化的素材,在赏析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三结合学生实际,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贯穿于这个教学设计中。

情境探究一:感受传统文化。请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平遥传统文化(秧歌、四合院、剪纸和婚嫁风俗等)展示出来,并注意归纳传统文化的表现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不仅北京、西安是我国的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平遥同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为学习传统文化的特点做必要的准备。)

情境探究二:感悟传统文化。我们提到的平遥传统文化,有的已经经历几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保留至今?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平遥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例如,剪纸不但是一种传统习俗,也可以利用其举办剪纸艺术节来吸引各方人士,推动平遥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传统文化的是相对稳定的。

情境探究三:分析传统文化。平遥冠云牛肉集团公司是平遥企业的领头羊,公司在发展中既认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凭着企业拥有高超的传统手艺,肯定能赢得顾客的信赖。但同时也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公司锐意改革,不断创新,采用现代的管理手段,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出旅游、喜庆、08奥运会纪念等系列产品,产品销售额猛增,公司利润翻番,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对于如何发挥传统文化你有什么启发?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发展?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情境探究四:指导现实生活。平遥大戏堂位于古城九龙壁处,西临文庙、财神庙,南望魁星楼,东临古城墙,是与法国"红磨房"齐名的高品位演艺场所。"大戏堂"原名"礼乐堂"。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历史上曾为官绅礼宾、商贾休闲和演戏燕舞名所。一代宗师启功老先生为平遥"大戏堂"题写了堂名。初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历史上为官绅礼宾、商贾休闲和演戏宴舞名所。整个平遥大戏堂是一处占地1600多平方米、古朴典雅、环境优美的古典游园,由九龙壁、戏廊、大戏堂、演歌厅、酒吧厅和东南海宾舍6部分组成,集北国豪放大气之雄,兼江南玲珑溢彩之秀。

课堂探究:从上述材料中,对于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应持什么态度?结合平遥的实际,如何发扬平遥传统文化?

教师总结: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平遥县当地浓厚的文化资源,以"平遥县的传统文化"为线索,辅以丰富的资料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概括出传统文化的的特点和真正内涵,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作用)和正确的态度。这样处理教材,符合新课程生活化的理念,以学生"学"为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使学生在更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第2篇: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交流会的主题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交流会的宗旨是: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两广弘扬传统文化的机构、企业、学堂、学校、社区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弥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领导、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领导应邀出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广东省孝道文化促进会、湖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筹)、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等11个省(区)、88个机构的21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99名义工(志愿者)为交流会辛勤地默默付出。

两天的会议由开幕式、领导报告、嘉宾分享、经验介绍、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问题解答、会议总结和闭幕式等环节组成。其间穿插了舞蹈《礼仪之邦》;播放《你的祖先叫炎黄》等感恩励志视频微电影;古琴・情景剧《回归华夏雅生活》、情景剧《游子吟》;太极拳、书法表演等。

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北海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沈立同志致欢迎词。沈会长对代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会议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宗旨作了介绍。

广东省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会长卞理同志在会上致词。卞会长指出,两广很亲,缘分很深,山水相连,两广本来就是一家人。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无论遇到什么磨难,想起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对我们的考验,只要团结协作,坚持下去,就能攻坚克难,达成目标。

会上共有22名代表在会上作专题发言。其中,广东省人民政府退休老领导、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顾问赵汉超老师的发言,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赵老以《反思与借鉴 前瞻与共勉》为题,作了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发言。赵老提出,大时代需要大智慧、大格局。交流会正当其时,圆梦正当其势。要低调做人,谨慎弘法,本色做人,角色做事。赵老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考虑处理好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定位问题;二是关于成立机构的问题;三是关于建设团队的问题;四是关于财富的问题;五是关于自利利他的学习的问题;六是关于如何组织活动的问题;七是关于如何管理的问题;八是关于如何讲课的问题;九是关于安老逸力的实业问题;十是关于与宗教的关系的问题。十个方面的问题非常全面。

云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筹)会长、正本系统经典教育创始人、企业导师黄柏力老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代代相传的统一不变的文明教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吸收了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所形成的长善救失、层次分明、究竟圆满的教育体系。黄柏力老师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和推广者,要成为有钱、有名、有地位、有尊严的人,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同道参与进来。要有经营的头脑、企业家的格局,把握趋势,才能赢得未来。黄柏力老师认为,第六次经济浪潮的重要发展项目主要集中在七个板块:第一文化产业;第二健康产业;第三养生产业;第四环保产业;第五新能源产业;第六教育产业;第七旅游产业等。黄柏力老师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共鸣。

交流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举办,一定要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脊梁,让更多的国人受益,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如何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说到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独树一尊,不搞宗教迷信,坚持正确的方向。让古老的智慧插上科技的翅膀,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传统的思想,秀出现代的风范。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必须要有幸福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文化,也是增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武器。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精神文明必须始终贯穿着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心……因为我们深知:只有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无比强大,才不会被外人所侵略、所欺负,人们才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感恩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为我们保驾护航!感恩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交流会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求真务实,精彩纷呈,覆盖面广,信息量大,针对性、可行性强,整个会场充满正能量,凝聚真善美,代表们感受很深,感触很大,收获很多,受益匪浅。更加坚定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增强了自信心。交流会首开两广传统文化交流与合作先河,彰显两广及与会省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航者的雍容气度,远大格局,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和宏伟蓝图,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件大事,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更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首届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的顺利召开,为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推动两广乃至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交流会形成一份“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倡议书。倡议书决定,第二届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于明年在广州举行。

第3篇: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应用;专业素养

当前,我国的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的文化的理解薄弱,具有片面性,不能正确科学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旅游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开展特定的教育,并将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好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运用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结合专业课和文化课,拓展课程的深度,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升华自己的知识,内化自己的知识。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没有系统读过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对中国的文化停留在电影电视的认识层面上,缺少系统的接受教育。

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典范,对旅游管理人员提供价值引导。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等思想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品德素养的积淀和形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态度提供了很好的培养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学生时代就爱家乡,爱祖国,激发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责任心,确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知识能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传统文化还教会旅游管理学生学会推己及人等,保证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融洽关系的形成,让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积淀。

2.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审美的体验,获得对美的体验。导游要向游客讲解自然景观和人文知识,因此,人文中就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是旅游管理者的内在素养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国家吸引外国友人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产生积淀,精神上得到享受,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二、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建设

教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到基础课程体系中,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可以加强课程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中国人保留丰富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感和自信心。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能提高未来旅游管理从业者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让游客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游客们热爱中国传统诚信的行为。

2.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在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重视传统文化内容和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实现教学中融合旅游管理专业和传统文化的知识的目的。(1)我们应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教师的优秀的文化素质为了实现高素质的优秀的教师资源的获取和培养,教师要加强行业内的自我培训过程,注重继续教育弥补段提升自己的优秀的文化素质。教师要保证行业的诚信服务,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中,重视管理学和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更要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输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重视内容的传输,重视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道德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不断通过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吸收传统文化知识,让融入了传统的文化课程充分活跃起来,发挥教师的魅力,实现感染学生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应该重视理论教育的基础,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不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逐渐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中,最终形成顺应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师要逐渐丰富大学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书法学习活动。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教育,加强书法教育,在学生练习中国书法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体会书法的内涵。教师要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书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提升将来旅游行业的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高质量的服务,挖掘传统文化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4.以点带面,引起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切入点,引申学生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想象。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孔子和老子等人对礼的认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礼仪要求,带动人们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再如,讲解饭店管理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论语》中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进行讨论、总结,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切入点,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加以讨论和总结,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现实的旅游管理的联系,实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关联,实现现代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师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此优秀,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恰当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多一条文化发展的道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收获学生好的学习效果。

第4篇: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一、在常规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一)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二)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课文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须对教材内在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比如:在文言课文中出现万乘之国时,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战车文化;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讲讲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鸿门宴》中的座位安排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还可以在课堂上专门介绍某些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时,对古诗和文言文的运用。古诗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最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去延续这些传统。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中秋节、重阳节可以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可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有春节、元宵节等。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这既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也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

三、在经典阅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积累传统文化的精华。教材来源极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作品

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现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还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文言水平,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高一,推荐他们读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高二推荐学生读语言较浅易的较长作品,到高三则结合高考复习,充分利用古文复习题目的文段,这样一方面进行了文言文的高考训练,一方面又不放松古代文化的渗透,同时又为高考作文准备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素材。一举三得,效果良好。

(二)蕴涵丰富传统文化的现当代作品

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在教材选编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导读基础上,利用学生的节假日时间,开列一些现当代名著书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品,可以独立研读,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研读。并写读书报告,要求明确总结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业检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能够很好地认识传统、感受传统,但很多东西他们独立理解还比较困难,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毕竟时过境迁,很多传统与习俗令他们难以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他们对这种较深层次的文化表述接触也较少,于是在写作读书报告时很难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括清楚,以至没有很有价值的相关材料,这是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遗憾。

(三)作为文化对照,还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经典外国名著

第5篇: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理课堂;应用与继承

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与人文性,既可以将各大地域的自然风光进行介绍,又可以普及该地域的人文风俗与历史文化,其中也蕴藏了其他科目所具有的一些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地理课程都有所涉及。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正是由于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个性风格,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加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讲解,对广阔的河流、巍峨的山岭进行展示,使学生领略云南的喀斯特地貌、新疆的荒漠、江苏的湖泊、东北平原一望无垠的田野。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汉族的花朝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播放《向天再借五百年》,使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油然而生。

2.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

大多数学生因为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对本乡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讲解有关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家乡的认识,迸发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针对东北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讲述小兴安岭的丰富资源、二人转等文化的产生缘由。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施华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崇洋、不守公德、责任心不强、不会与人和谐相处、缺乏感恩之情等现象。在地理课堂上加强传统文化知识补充,可以使学生变得心情平和,饮水思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

4.有利于传承和谐理念

通过对包罗万象的自然地理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二、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地理与文化相结合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不仅包含着人文风俗,还包含着自然景观,对世界各国的光照降雨、农业种植、经济发展、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经纬度、旅游热点等都要进行讲解,不仅包含着历史、政治、语文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解地貌形成、寒流暖流时还涉及化学、物理、数学等知识。而且由于涉及一些理工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地貌的形成、地方时的计算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庞大复杂的学习任务单靠知识点灌输、插秧式教学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因此,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能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在讲述黄土高原时向学生播放视频《信天游》《黄土高坡》等陕北民歌,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地质地貌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果说繁荣的经济是一个民族的衣着,那么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血液,如果一个民族丢掉了传统文化,视汉服为奇装异服,那么这个民族就离灭亡不远了。在国学大热的今天,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将国学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重拾民族精神,培养勤劳谦和、仁厚敦实等优良品德。

3.努力探究地理知识元素,挖掘文化底蕴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文学内涵,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与运用,在讲解的过程中精炼而不乏内容,通俗而深藏韵味。在课堂上,教师对传统文化应用生动的语言、风趣的方法进行讲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效率。

4.实践与应试相结合

很多学校对地理等科目没有引起重视,只学习课程,并没有要求考试,导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却忙于其他作业。这样,即使教师的文化素质再高,也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另外,有一些教师以及社会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轻浮和庸俗,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并没有实际作用。曾经有一位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历史的过程中,讲到汉代张汤的官职时,教师将廷尉一词用司法局长代替,虽然容易理解,但是却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

5.将古典诗词与地理课堂相结合

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一些有关地理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古典诗词进行讲述,既能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能与传统诗词相联系,使地理课堂显得更有生机和韵味。例如,讲到冷锋时,可以用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讲暖锋时,可以应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讲夏季风时,可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典诗词还能帮助导入新课,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导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求学生辨识这是形容天气还是气候。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时候,当学生对风力搬运作用不能理解时,可以引用“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在做课堂小结时,如在对月球讲解之后,可以引用有关月亮的诗词,做出总结。将古诗词应用到地理课堂中,可以使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从而对传统文化加深感情。

三、总结

将传统文化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和爱国情怀,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针对如何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加强利用,多加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在课堂上与古诗词加以联系,对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议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6-89.

[2]陈金赛.近三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第6篇: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国家文明的传承,而文明的传承需要靠传播和继承文化来完成。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特色,弘扬本土的文化,让国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发光发热。英语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基础,它是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工具,所以,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现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进行改良的英语教育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它给我国的英语教育提供了新的前进方向。那就是立足于我国的本土文化,将英语教育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人才。21世纪的世界,英语将会是各国间进行交流与和沟通前提,如果将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那将会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说,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但是如何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前首要关注点,以下是笔者就当前英语教育发展形势提出的三点建议策略:

1.英语教育中对教材进行创新

在对英语教材进行编制时,要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和典籍作为英语教材编制的蓝本,对英语教材进行全新的编制,还可以用英语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是典籍翻译过来,在内容上进行融合。

2.英语教育中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

在英语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方法,利用英语课堂讨论、课后发现和实践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讨论,课后学生可以收集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资料,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翻译交流,以达到转变原有英语教学模式,促进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好融合。

3.英语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普及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英语教育过程的始终,以达到二者更好的融合。如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加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评价标准,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视地位,加大英语教育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达到二者最满意的效果。

三、总结

第7篇: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00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也逐渐加快,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记住,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也更容易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上不会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即便语文教材涉及到了相关内容,老师也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没有进行延伸、拓展。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已经逐渐重视传统文化,这也就表明,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会占有一定比重,但因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导致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量很少,他们的传统文化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引进传统文化已经势在必行,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灌输,有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还是从学生自身出发,传统文化教育都非常必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快餐文化”“洋文化”泛滥的时代,老师如果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传统文化,希望他们能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虽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却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如今的小学生过早的接触高科技产品,于他们而言,对国外的某位明星的作品如数家珍,但对于我国传统的知识诸如老子、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却一概不知。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无疑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学校把英语当成重点,学生自然也就将重心放在英语上面,但如果学生连本国语言都无法掌握,又怎么能学好外国语言。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兴趣转移到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上,这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这就是对学生学习语文、学习传统文化进行政策支持。

(二)侧重背诵,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定义仅仅局限在一些难懂的古诗、几篇拗口的古文,这是极其错误的看法,需要老师进行纠正。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们将教学的主要方法变成要求学生背诵。举个例子,杜甫诗《绝句》,原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很多老师在讲这首诗时,仅仅带着学生读几遍,之后布置下“背诵”的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不知道背诵诗文的意义,更不能体会诗的意思,但不能违背老师的意思,只能强迫自己死记硬背,这就偏离了教学的初衷,教学不能仅仅是为了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做到对诗词的深入的了解,学生记忆起来也更简单,也才能从诗词中学到知识。

(三)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学生缺乏语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朗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语感较差,对于部分词语理解不深或是根本不认识,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进行默读,他们的语感很难得到增强。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恰恰忽略了诵读的重要性,古人读书无论是幼时上私塾,或是长大后准备科举都离不开诵读,长时间的朗诵,可以让学生做到出口成章,很多诗句、名句本来不记得,但说话时突然就说了出来,对于一句诗本来忘了,但读到上一句诗时,下一句诗自然从嘴边蹦出来。这就是诵读的益处。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老师也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最好的做法就是迎合学生的心理,将教学进行改变。以诗仙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原诗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李白思念家乡的感受,让小学生来理解诗中的思乡之情恐怕有些牵强,所以就将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上。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即假设身处月夜,学生自己假象成李白,将透过窗户的日光想象成月光,学生们抬头“望月”,低头“思乡”,同时大声诵读,这相当于是一个小游戏,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也就有了学习兴趣。

(二)改变死记硬背的做法,鼓励理解式记忆

如果小学阶段就提倡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习内容更难,需要背诵的内容更多,全部依靠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无限叠加,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进行理解式记忆,以《静夜思》为例,学生要先对这首诗进行理解,对于这首难度并不算大的诗,老师要教会学生进行理解式记忆,这样学生就会对诗词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举行传统诗词、文章诵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读

诵读具有一定重要性,但却被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所忽略,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感,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还要在课后举行诵读比赛。参赛内容不能局限在课本上,学生可以去图书室找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目,在比赛中进行朗诵。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语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去阅读课外的读物,诸如《百家姓》、《弟子规》等,对于他们的积累也有一定的益处。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老师予以肯定之后,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就会愈加发奋,而表现较差的学生也会受到激励而努力学习。

第8篇: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园林;造景设计

园林是集历史文化、审美于一体的产物,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园林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现代园林造景设计工作受到西方园林文化的影响,另外还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园林文化。

当代园林设计不仅需要秉承传统文化,还要结合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特点,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现代园林造景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神,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理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用以打造现在园林中的文化内涵,突出中国特色,独树一帜,展现不一样的现代园林造景设计。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底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不同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的合体,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沧桑发展,慢慢积淀形成了文化内涵丰富的图形、纹饰和图腾等传统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欣赏价值,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今天的园林造景设计应该传承和更好地诠释这种完美。除了图形符号等表现形式以外,园林艺术从古至今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式、质感、文化特征无不在空间与人之间传递着某种氛围、某种情感。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园林设计同样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底蕴,另外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考量。因此风水是中国古代一种景观设计理论和东方的环境科学。

2传统文化对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的影响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秉承传统的园林文化,然后融入建筑、植物、审美、文化等元素进行自然环境的改造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环境范围下,通过园林艺术和相关的建筑技术,运用改造原有的地形、植物群落、建造园林等方式打造出贴近自然的园林。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园林造景设计具体的影响有以下四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园林造景善于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打造天人合一的空间形态。现代园林造景设计注重运用花卉、盆栽、草坪等,构造亲近自然,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空间。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风水学统一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园林的视觉环境。这是一种崇尚自然,倡导和谐共处的理念。其最终目的是希望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平安吉祥。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宁静致远的意境。这对现代园林造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现代园林设计不仅是一种视觉的感受,更是一种触及人类心灵的外在表现形式。现代造景技术要将本身的自然环境结合人类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与园林造景设计之中,从而丰富园林造景的内涵。现代园林造景不仅是制造一种美的自然人文环境,更是借环境以明志,表现和流露人的精神境界。流露出人的品位以及节操。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是拘泥于形式的表达,而是对于文化内核的深层次挖掘。现代园林设计,园林的景观布局不仅是形式上的设计与布局,更要反应出设计者的内心境界和精神意图。园林的造景设计是对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人们对于园林造景的审美,不仅是审其视觉上的美景,更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灵魂的触碰。

第9篇: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使用大量的专业性词语。传统文化爱好者对英语文化新闻报道中的专有名词了若指掌。但是,不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障碍。如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翻译:LanternFestival(元宵节),而“lantern”本是“灯笼”的意思;TombSweepingDay(清明节),而“tomb-sweeping”本是“扫墓”的意思;DragonBoatFestival(端午节),而“dragon-boat”本是“龙舟”的意思。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有时牵涉到成语、谚语以及古诗词的翻译,此时要准确把握诗句的含义,不要一味地追求句式的对仗工整。再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是建立在了解其浓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不仅要了解它的来源、典故,还要了解它的传统民俗如食品、服装、节日、礼节、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二、生态教学法培养传统文化翻译能力的策略和方向

生态教学指的是把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和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和环节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指引下有机联系、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生态课堂各要素、环节中始终贯穿的是联系、发展、共生、平衡、开放等生态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翻译能力方面,需要教师的教授、讲解、分析、指导和学生的学习、讨论、总结、交流有机结合。

1.课堂教学内容应体现整体性和联系性生态理念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一个整体之中,整体是部分存在的前提。在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以联系性和整体性作为指导。其一,教学内容要体现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要体现性质相近课程的整合。在传统文化翻译教学中,应恰当地融入英美文学、语言学、词汇学、修辞学等课程内容,体现与其他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整合。其二,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与其生存环境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联系意识的培养。

2.课堂教学过程应体现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传统文化翻译教学过程应贯彻动态性、联系性、发展性等生态理念。教学过程应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多鼓励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另外,还应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拓宽彼此视野,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3.课堂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文化翻译课堂教学方法应贯彻多样性、联系性等生态理念。一是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与导入。背景介绍主要指教师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课的同时讲解给学生,使他们对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特定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进行不同的文化对比指教师在讲解本国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侧重与外国文化内容进行联想和比较,使学生形成全球文化意识。二是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探索。教师可以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实现词汇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此外,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报纸、图书,并督促他们在阅读时认真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案例分析实践。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编写相关的案例,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思辨能力、翻译技巧和沟通能力。四是角色扮演与情景模仿。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规定情景和目标完成角色扮演;另一种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任务完成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翻译技巧、策略完成特定情景下的传统文化翻译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充分地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知识。五是适度地使用多媒体。传统文化翻译课堂的构建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播放视频,利用模型、照片和PPT等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相关研究证明,学习文化翻译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文化氛围,促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4.课堂教学评价要多样化生态理念认为,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系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离不开各个部分多样性的存在。传统文化翻译课堂的生态化必须以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作为重要条件。教育生态学要求教学评价应当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实现其全面发展。例如:同学之间的评价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这种评价既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训练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