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八年级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学困生 参与氛围 语言品味 拓展外延
进入八年级上学期,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退步得较快,从七年级时的八九十分退步到六七十分,甚至是不及格。这难道是因为八年级语文的知识难度较大、学生能力要求更高而导致的吗?答案也不尽然。与七年级的语文学习相比,八年级的语文学习确实对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仔细观察退步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就会发现:课堂上为求知而闪动的双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疲倦黯然的眼神;考试时试卷上空白的地方越来越多,甚至作文也开始交白卷;作业的书写情况每况愈下,涂改、潦草日益严重……是什么让语文学科的学习变得如此被动了呢?是什么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呢?
反思之一,看备课。编写教案,三维目标赫然。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能从知识的积累中形成能力、感受情感塑造价值观吗?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符合学生的学情,还是仅仅为了体现教师自己想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呢?反思之二,看课堂。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思维碰撞的场合。但学困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越来越低,渐渐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剩下的只有麻木和浑浑噩噩。反思之三,看课外阅读。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枯燥而单调,本应该通过阅读来丰富语文的外延,但课外阅读的时间却被作业无情地挤占,课外阅读行为也被“看闲书”的观念所禁止。久而久之,学生就误以为语文学科既无聊又无味,成绩退步便是自然之事。针对“学困生”学习中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营造课堂参与氛围,削减基础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是为了更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孩子如果在异国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只要他融入其中,或许无法书写,但运用当地的语言进行交流是不成问题的。学困生学习成绩退步的根源还在于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愿意融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语文的学习,如果指望学生面面俱到,反而是“面面不到”。由于量多难消化,学困生遭受的学习挫折也就越多,加上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耐烦,如果不能从任务总量上削减,那么,他们自暴自弃的思想就会愈发滋长。如果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进步与肯定,其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打击,因此可适当降低对他们在基础知识积累上的要求,对要求识记的内容放宽一些,以退为进,未尝不是一剂良方。
作为补偿,我将语文课堂上的导入环节和拓展环节交给了学困生,要求班上成绩滞后的学生轮流上讲成任务。具体做法是:课前由教师简要地概括课上的内容,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查找资料,选择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诗歌、图片、影像等,在课堂导入和拓展环节中进行展示。这种做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为了找到相似度高的资料,往往能认真研读课文,从最初的只能找出相同的名称,到后来能找出与课文叙述相似的内容、抒发相似的情感、运用相同的写作手法等资料。在这一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潜行于地下的熔浆一般迸发出来,“想露一手”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以前不肯背诵或背不熟的文章现在已能流利成诵了。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台阶》一课时,有位学生课前积累了三句唐诗,他是这样导入的:唐诗中与台阶有关的诗句不少,如: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唐・刘禹锡《陋室铭》
(台阶上清幽的景色传递出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展现宫女孤单寂寞的心情)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温庭筠《更漏子》
(表现作者离别时凄凉悲苦之情)
台阶可以传递出人物的不同情感,那么李森祥笔下的台阶又传递出怎样的人物情感呢?这个导入既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又很好地将“台阶”能传递出人物情感这一特点彰显出来,看得出设计者花费了很多心思,展现了学习语文的灵心蕙质,而正是这位设计者,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成绩仅仅82分!
又如,学了《岳阳楼记》一文后,有位学生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与庄子的《逍遥游》“无所待”的境界联系在一起,得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超越了古仁人和庄子。言语或许有偏颇之处,但这种心游万仞的发散思维是有益于语文学习的。“景中一蓑翁,融入吟哦境”,不论孩子“吟哦”出什么,只要他们肯做、愿意做,就有了进步的可能。
二、改预设为生成,侧重语言品味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老师的教案最好不要用‘教学目标’这种高雅的词语。改用‘教学结果’行不行?这至少有利于语文教师把事前设计与事后效果区分开来,把自我悬想与学生实情区分开来。”“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即前者侧重于课堂预设,后者侧重于课堂效果。面向学困生的课堂要具有明确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样才会具备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困生多遍朗读和复述课文内容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和复述都是在对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基础上进行的,这既协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听、说、读、思能力的配合,又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王尚文说:“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与作品之间的落差,就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弥合它。”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发现文字之美。如在教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可就第二、三自然段的语言引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品味文章。“……其实……还不就是……只是……使人惊奇不已。”副词的使用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情感一波三折地表现出来,曲折有致又生动多姿。“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在这个吃鸭蛋的语境里,品读动词“扎”与“捅”的区别、“冒”与“喷”的区别,如果学生能在语言的反复体味中品出与初见文章时那种索然无味的不同韵味,那么,心中的喜悦之情就会溢于言表。
三、拓展语文外延,发现生活的美
语文的外延是广阔的,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困生之所以感到语文学习无味,其中作文就能体现这一点。这是未能将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学困生的作文往往事件陈旧,只叙事不描写,语言表达口语化,在经历低分的打击后,他们开始消极应付甚至索性不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来源于生活,如果缺乏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写作材料就会受到限制。王尚文说:“教师对教学事件的设置须是为了营造真诚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为了真、善、美,为了正当的目的与人交流,并且通过写作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我意图的观照意识和能力,实现写作心灵的反塑作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注意观赏四季不同的景象,如发现晨昏中校园的美景,回忆夏日暴雨后的如烟云岚,无意间见到的宠物萌态,极目远眺乡野的一缕炊烟以及寻找平凡中的感动等。仰首春华,俯身秋实,林林总总的美尽情绽放于心。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手机进行照相和摄像能够实时捕捉精彩瞬间,教师可借助现代科技将美好的生活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畅谈感受是帮助学生拓宽写作素材的一种好方法。另外,通过指定书目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以此补充生活体验、丰富生活阅历。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参与、品味、拓展,语文对于学困生来说就呈现出了别样新奇的风景。W生上语文课的热情明显提高了,课堂上的质疑、讨论声明显加大了,学生脸上浮现出了轻松愉悦的笑容。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及格率达98.7%,这验证了对“学困生”实行语文学习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舒城三中 涂德根
一、学生现状分析:
经过师生七年级一学年的努力,本班大部分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语文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但是,部分优秀生的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本期分班,部分来自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新学期开始要耐心的教育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尽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另外,部分学生存在着应试思想和厌学情绪,需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使用的是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本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
第一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文章。两个单元都是记叙性文体,分别反映的是战争生活和平民生活,目的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心;
第三单元,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事理说明文。两个单元都是说明性文体,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第六单元,关于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单元。这两个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都有,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本册教材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第一、三、五单元的是相对大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思考调查桥的历史,领略莲的文化魅力;而第二、四、六单元的是相对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写作为主,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辅,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
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重难点。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重点如下。
(1)一、二两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2)三、四两个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3)五、六两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彩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语文,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感慨良多,不知是该闭门思过还是该怪罪学生的不争气。总之,一个学期以来总有许多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开去。现就本学期本人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教学态度自认为还是挺不错的,每篇课文不能说总是阅读上五六遍,但也能先要求自己至少读个两遍。但对于重点的课文总能多读几遍,每个问题也总能经过多方的思考以达到让学生思考并思有所获的地步。在课堂上常常是走到学生当中去,尤其是学生在讨论时总是走到学生当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在课堂朗读中要求学生读的同时,自己常常是先示范读一遍,以至于有的学生说:“老师这篇文章好像就是你写的。”我自己觉得这个学期的教学态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2、在教学中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册书单元教学的性质很强,每单元都有一个相关的主题,比如议论文单元、小说单元、说明文单元……因此在教学中就注重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以每篇课文作为范例进行教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他们展开讨论,让学生有意识思考,有兴趣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每堂课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备好学生,知道学生喜欢课外的知识,于是每节课前就由我自己给学生讲一个课前小故事,让学生起来复述,并让同学讲讲故事讲了个怎样的道理或从故事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样既锻炼自己的朗读水平,也让学生从小故事当中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还可以锻炼学生听课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课文的迁移积累也是本学期很注意做的一件事,每课都会向课外或生活延伸,作业设计也注意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的设计。即专家所说的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3、作文教学也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命题灵活,形式也多样化了。比如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军训和运动会,因此本学期就有两次作文有关这方面的,因是学生亲眼所见的,写作中就多了几分真实性和真切的情感,作文水准也提高了许多。周记就让学生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做些摘抄,写一写读后感,有时还有意识将课堂延伸让学生写在周记上。还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也有所区别,因人而异,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比如周记我让作文水平中下的同学就摘抄,而中等以上的同学就要踏踏实实的写每周发生的重要的大小事,或在摘抄的基础上写出相对应的感受想。而作文也有区别,一些有能力的作文字数就要求600字以上,而一些后进生则要求450字以上则可以。一课三练一部分可以只同学做第一、二部分,一部分同学则需全部完成。
4、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由于本地区学生受方言的影响,对语文的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语文科目较不重视,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只有多抓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意识到有人关注他们,有人在乎他。当然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但我还是要关注他们,毕竟他们也是班级中的一员,在学习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有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学。
5、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这学期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历时半月,虽然个中滋味无人知晓,但能积极参与这种有意义的教研活动,我还是感到很开心。同时也听了不少其他老师的课,感觉收获颇多.
从上学期期终测试情况来看,跟其它班级相比较,学生的进步较大。但学生仍然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优秀率不高,差生较多,及格率90%左右,平均分80多分。
思想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强,有少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尚未形成,上课学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发言不够活跃。
学习心理方面,有2/5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勤奋,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2/5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但学习自觉性和稳定性不足,上课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1/5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人生思想转变历程;《我的母亲》节选自传,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不懈追求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含有哲理,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具有诗化、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艺人的故事。"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以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5、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2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做好开头的转化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本班现有在籍学生 47 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0人。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热心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对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对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适应。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仍然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进入课改规定的情境,处于无所适从的茫然状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教改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
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
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习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进度表时间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3周第一单元阅读9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了解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的精神。
了解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方法,感受指战员的高大形象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记诵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学习理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4-6周第二单元阅读9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2课时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爱国主义心声。
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句子。
学习有详有略地记叙的方法,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积极参与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全过程,展示劳动成果,培养爱国主义情操。7-9周第三单元阅读9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了解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爱我亲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
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情,引起自己对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品味记叙散文中的选材构思的方法。
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顺序。
学习口语交际中善于察言观色、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10周期中考试复习、中测、分析、评讲11-13周第四单元阅读9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实践活动2课时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热爱世界。
欣赏散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真切的感情。
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学习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学习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14-16周第五单元阅读10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标点符号的修改1课时,语文实践活动2课时正确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体会课文流露出来的对花鸟虫鱼的真情,学习在记叙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了解标点符号的使用的常见的错误,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
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17-18周第六单元阅读7课时。师生自荐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报告会1课时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从小立志做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理解高新科技代表了人类最高的科技水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册共有29篇课文,按主题合成七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二班各有学生(104班)47人、(106班)44人。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虽然优秀率有所差异,但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目前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
五、教改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导学案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广泛博览参考资料,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作文采用全批、抽批、面批,学生互批等方法,快捷、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时指导、评价、交流,激发写作动力,用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最容易接受,最容易受感染的学生作品启发,激励学生写作,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8、指导学生读书和写好读书笔记,形成丰富、生动的语文学习过程,避免死读课本和读死书现象。
梦回繁华
【教材分析】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这一画作 ,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
同学们,《清明上河图》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它是一幅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画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到底画了哪些内容?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起来欣赏这件无价瑰宝。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历史背景,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介绍画作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第3段介绍了画作材质、尺幅等基本信息;第4段介绍了画作的详细内容;第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目标导学二:分析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
1.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作者用摹状貌的方法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教学提示】
作者在文中着力描写画面的整体与细节,因此运用了大量的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使得描写对象无比生动。在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中关注此类句子,引导学生用摹状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形象说明。
2.细读课文第4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①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具体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然后介绍进入大道岔道上的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②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拖船的纤夫,再介绍河上拱桥的结构、形状及其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③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因此,纵然画面内容纷繁复杂,但依然能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提问: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大小。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目标导学四:解读文题,深度探究
探究:由文本可知,作者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清明上河图》为题,反而以《梦回繁华》为题呢?请你研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明确:作者以《梦回繁华》为题另有深意,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1.“梦回繁华”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文化。
2.“梦回繁华”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
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梦回繁华》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教学这样的文章,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了解《清明上河图》是怎样的一件艺术作品,二是弄清作者是怎样来说明的。这两个任务,我认为第二个是重点,所以教学侧重于第二个,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疑难问题稍作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本文虽然对说明方法进行了重点讲解,但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无疑在本文中极具代表性,由于课时限制,不能详细解读,不失为一种遗憾。
第六单元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本学期我任77(班)、78(班)两个教学班物理,共有学生100人,其中77班56人,78班44人,由于刚接手这两个班,对他们的情况不太了解,只能通过上学年期末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下工夫,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5章,第一章:声现象;第二章:光现象;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蕴藏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5、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科学的发展,不但为人类带来财富,也带来福祉。然而,今天人们在享受科技发达所创造的便利、舒适时,也开始为科学发展所困惑。由信息网络化所引发的全球化浪潮,打破了人们安宁恬静的生活,更多的隐私被暴露于世人面前;神奇的生物技术,使人们维护自身的伦理道德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科学发展带来的大规模生产,使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科学史家确信,科学发展的结果确实具有两面性。
那么,如何趋利避害呢?
有学者提出借鉴经济学上赤字的评估方法,即社会发展是否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所能承载的科学发展限度之内。从该角度审视今天科学的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就显得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