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星球大战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星球大战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星球大战计划

第1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目前担任卢卡斯影业联席董事长的凯瑟琳·肯尼迪(Kathleen Kennedy)将成为卢卡斯影业公司总裁,向迪士尼电影公司董事长阿兰·霍恩(Alan Horn)汇报工作。此外,她将担任《星球大战》(Star Wars)的品牌经理,直接与迪士尼全球的业务项目合作,从而进一步整合“星战”这一全球性特许经营项目,并将其价值最大化。

迪士尼计划在2015年出品《星球大战》第七部,并在此后每隔两到三年推出一部新的《星球大战》电影。肯尼迪任新《星球大战》电影的执行制片,乔治·卢卡斯任创意顾问。

根据协议条款,本项收购交易金额为40.5亿美元,其中迪士尼以现金方式支付约一半的对价,并计划以2012年10月26日的收盘价增发约4000万股新股,金额相当于目前迪士尼股票市值的2%。迪士尼首席财务官杰伊·拉苏洛(Jay Rasulo)表示,随着新股的发行,预计迪士尼股票在2013年度和2014年度的每股收益率会下降几个百分点,增发股票将列入追加的股票回购计划,在两年内购回。

迪士尼收购卢卡斯影业的所有权后,除可获得《星球大战》系列、《夺宝奇兵》(Indiana Jones)系列及该公司在真人电影、消费产品、动画、视觉效果和音效后期处理方面的运营业务外,卢卡斯创办的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和天行者音效公司(Skywalker Sound)都将归属迪士尼。

卢卡斯影业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乔治·卢卡斯随后声明:“在过去的35年中,我最大的欣慰之一就是看着《星球大战》一代代传承下来。现在是时候将《星球大战》传递给新一代的制片人了。我一直相信《星球大战》将会在我身后延续下去,因此在我有生之年达成此项交易至关重要。在凯瑟琳·肯尼迪的领导下,我坚信加入迪士尼大家庭的卢卡斯影业定能让《星际大战》香火不灭,并繁荣发展。迪士尼的成就和经验将给卢卡斯影业带来电影、电视、互动媒体、主题公园、直播娱乐和消费产品方面开拓创新的良好机遇。”

迪士尼在声明中称:“在收购卢卡斯影业前,迪士尼曾成功收购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和惊奇漫画公司(Marvel),这两笔交易证明了迪士尼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全面发展,具有扩张高质量创意电影的财务潜力,可通过创意和全球多平台销售网创造最大价值。将卢卡斯影业纳入迪士尼世界级品牌阵容,将大大提高迪士尼服务消费者的能力,创造更多全球性高质量的内容,并为我们的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此前,卢卡斯影业1/4的业务来自《星球大战》,1/4来自版权产品,20%来自游戏作品,剩下的30%来自家庭影视、后期制作等其他服务。收购完成后,迪士尼将把卢卡斯影业的业务重心转向《星球大战》及相关衍生业务和产品的开发运营上。

迪士尼保守预测,在媒体市场电子化的大潮之下,家庭娱乐市场利润将继续下滑,而最具商业潜力的当属特许经营产品和相关版权。

2012年卢卡斯影业版权和特许经营方面的营收为2.15亿美元,接近2009年迪士尼收购惊奇漫画前后者的营收水平。2009年后,惊奇漫画相关产品销量有了显著增长,迪士尼希望同样的故事能在《星球大战》的产品上重演。

分析认为,卢卡斯影业的电影作品数量虽远不及皮克斯和惊奇漫画,但《星球大战》具有可观的品牌效应和绝好的跨平台发展潜力。

目前迪士尼每年发行8到10部影片,其中1部由皮克斯出品,1-2部由惊奇工作室出品。未来《星球大战》电影也将被列入发行计划。此外迪士尼还计划将《星球大战》品牌推送至视频和电子游戏领域。业界分析认为,社交媒体及社交媒体游戏也在迪士尼为《星球大战》设计的扩张版图之内。《星球大战》相关影视作品也可能给迪士尼旗下ABC和多家有线电视网带来更高收视率。

第2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整整30年过去了,当年的星战迷们大多已人到中年,尽管如此,仍然什么也阻止不了他们对《星球大战》的热爱,尽管导演乔治・卢卡斯在两年前就已宣布,将不再拍摄“星战”电影,千千万万的星战迷们依然热情不减。

在美国“星战30年”纪念活动中,3万名死忠的星战迷聚集在洛杉矶会议中心。他们装扮成身穿白色盔甲的“暴风突击队”士兵,手握光剑的“绝地武士”,兴奋不已。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名星战迷们涌进影院,在17个小时中,连看了《星球大战》6部影片一套星战纪念邮票也在美国发行。全世界的星战迷们用无限的热情来迎接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当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怀着忐忑不安的赌睁心态,决定投资拍摄《星球大战》,而年轻导演乔治・卢卡斯虽然踌躇满志,但肯定也无法预料,这将是一部改变电影工业、改变世界的影片。

2005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一些数据指出,6部星战电影在全球共获得65.2亿美元的票房而截至2006年,有关这一系列电影的玩具和其他促销商品的销售总额更是达到了90亿美元。每一部星战影片都是台疯狂的赚钱机器,而星战的成功并不仅仅在商业上。

里根时期,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这个以影片命名的宏大军事计划的震慑力已是有目共睹。为此,卢卡斯还曾经过里根总统。也因为这个计划,很多人把星战影片和美国政治联系到了一起。而无论这是不是一种过度阐释,都足以证明“星战”超越了电影本身的强悍影响力。

“嗨,别那么当真,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这是《星战前Ⅱ》的宣传口号。事实上,它并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迄今为止,恐怕没有一部电影的影响力能与《星球大战》同日而语。

即使是在相对遥远的中国,它也拥有不少粉丝。科幻作家杨鹏在7、8岁时,第一次看到星战的连环画,一下子就着迷了。“太神奇了!”杨鹏开始沉迷于星战世界,幻想自己是天行者卢克,将与黑武士进行决斗,拯救银河共和国。,“它就是我童年时代的圣经。”因国星战,他决定从事科幻创作。“愿原力与你同在”也曾经成为他的励志语录。

生逢其时

“星战”已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它跨越长达30年的时间,经久不衰的原因错综复杂。

“星战迷大多是科幻迷,而科幻迷对科幻故事的热’隋,并不亚于教徒对宗教的狂热,”科幻作家杨鹏说,“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它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人们在心理上完全投入,并幻想其中的角色”。

而且,这种超脱于现实的幻想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人来说尤为重要,“在第一部星战影片上映的1977年,美国刚刚结束越战不久,民众对政府处于失望状态,经济也处于萧条时期。‘星战’给了美国青年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正义战胜邪恶,民主、个人奋斗、英雄主义等影片所表现的东西,把年轻人从长期的颓废中唤醒。”扬鹏说这正如第一部星战片的名字所预示的那样――《新希望》

影评人周黎明也认为星战赋予了人们“做梦”的享受,使美国人从现实的痛苦中跳出来。“因为受到欧洲‘新浪潮’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是以现实题材为主,表现真实世界的影片占主流这在一段时期之后。引起了叵弹,人们更向往遥远的,超脱的电影。‘星战’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而且,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影工业正日渐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举足轻重的媒介形式。

商业与娱乐的成功

当第一部星战上映时,《时代》评价它是“流行艺术的伟大结晶”,《新闻周刊》称它“一路都是纯粹可人的乐趣”。星战系列的成功。首先是商业与娱乐的成功。“它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有趣生动,通俗易懂。”杨鹏认为星战是商业和科幻结合的最好的作品。另一著名科幻电影《2001漫游太空》(导演库布里克),先于星战,而目在艺术性上也高于星战,但是也因为它更偏于艺术,缺乏一个通俗故事,而成为小众的“阳春白雪”。无法流行于大众。

星战电影则更追求娱乐的效果。在故事性的基础上,设定了个性鲜明、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邪恶的西斯,正义的绝地武士。勇敢而美丽的公主,风趣风流的索罗船长……在娱乐性方面。影片更是下足功夫。打斗、战争、邪恶、正义、阴谋、爱情。所有吸引观众的娱乐元素都在里面。

特技是影片商业性和娱乐性的重要因素。在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中。星战的特技被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和同期的电影比起来,它的特技效果也是出类拔萃。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卢卡斯用传统手段,拍出了梦幻效果。那些快速飞行的太空船,激烈的太空战。奇形怪状的生灵等都是用传统的模型、木偶、爆破、化妆术来实现。尤达大师是个木偶。初器人是真人扮演,用土豆冒充银河系的陨石,用女性剃毛刀充做武士的无线电,找来36000支上色的棉签充当赛车场上攒动的人头。而纳布星球缥缈的瀑布则是从25英寸处精心撒下的细盐……在技术相对落后的上世纪70年代,声卡斯和他的特技团队绞尽脑汁,为观众奉上了精彩的视觉大餐。

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卢卡斯说“最初的故事的确只是开始那《星球大战》三部曲。我从未想过能有机会讲《星球大战》三部曲之前的故事,因为我是按照当时非常有限的科技水平设计故事的。我必须在没有电脑特技的情况下描绘未来世界。”为了能尽可能地拍好特技镜头,卢卡斯特别组建了工业光魔特技公司。而这家公司日后成为好莱坞最棒的特技公司。

“星战电影在特技的运用上开创了先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电影工业。”周黎明说。星战在商业上的成功,使之后的好莱坞开始偏向于特技在电影中的大量运用。

到了星战前传,卢卡斯更是把特技发挥到极致。据统计,《前传1》有70%的场景是由数字合成;《前传2》是第一部完全由数字拍摄的电影;《前传3》里100%的戏都在室内拍摄完成,所有自然景观都是后期叠加而成。

浩瀚如银河

“星战的架构大,内容丰富,包容性强,而且又借用了很多东方元素。具有世界性,又几乎照顾到了所有的阶层。还超越了时代。”周黎明认为这是它在世界上拥有那么多影迷的重要原因。“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虽然它是一部科幻片。但它吸收了很多其他元素。如童话、神话、宗教、哲学、武侠、魔幻、历史等。”杨鹏说。星战系列构筑了自己的独特世界和完整的体系,浩瀚如银河。在银河共和国里,有不同星球、不同族群、不同的生活,基于人类社会,却比人类社会更加丰富精彩。卢卡斯甚至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银河共和国(GalacticRepublic)、原力(The Force)、绝地武士(Jedi)、西斯(Sith)、光剑(Lightsaber)等。

第3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张港

在几千年以后,人类早已发现14个大大小小的星球,有7个正义的星球和7个邪恶的星球,他们既将发生一场大战,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邪恶的星球想吞掉地球,让邪恶势力变得更大。然而,正义星球和他们相反,为了使母亲星球不受到破坏,他们一定要除掉邪恶星球。

今天,是他们第一次战斗,邪恶的星球派出了“飞行者”号战队,正义星球派出了火力战神,冰封战神和水龙战神。“飞行者”战机发出了“激光波”和“毁灭导弹”正义的战士们用正义磁盾形成了磁场,这个磁场拥有反弹的能力,将他们发出的“激光波”和“毁灭导弹”反弹了回去。这些武器把邪星球打的措手不及,他们被击毁了10个飞行战机,他们见事不妙,便变成超级形态成为邪恶战士,他们只要一变形就可以增加很多能量,正义战士各自亮出自己的武器,火力战神的武器是火力神剑,冰封战神的武器是冰裂之弓和冰龙之箭,水龙战的武器是水龙宝刀。他们三个各自施展自己的招数,将邪恶战士打得只剩下五个人。

后来,邪恶战士使用究极变形,他们超级合壁,组成巨大的机器人向正义战士冲去,正义战士也组成巨大机器人将邪恶的飞行者号战队打的全军覆没。

后来,正义星球和邪恶星球又发生了7次战斗,最后,邪恶星球只剩下了一个星球——Y星球。

Y星球决定和正义星球拼个你死我活,于是每8次大战又要开始了。

第4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挖掘IP衍生物新潜力

我国IP开发的一般趋势还是落脚于影视项目,主要由网络小说向电视剧和电影发展,介于网络小说的一般特性与受众分布,在IP的衍生经济中自然具备了相当的观众数与可见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在网络小说领域经过检验的作品,在电视台和电影院也自然容易经过检验,版权作品业已形成的粉丝群体又可以为之兜底,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相当的风险,这也是诸多IP运营者积极牵头网络文学与影视产业的原因所在。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除此之外,漫画与游戏是IP开发的另外支柱。

漫画IP改编电影的最大宠儿,漫画家熊顿的《滚蛋吧!肿瘤君》成为新力量的典型代表。《滚蛋吧!肿瘤君》由白百何和吴彦祖主演,导演韩延执导,数量庞大的漫画粉丝将成为这部漫画IP改编电影强有力的票房保证。

游戏方面,以《仙剑奇侠传》为例,以中国古代的仙妖神鬼传说为背景、武侠和仙侠为题材,迄今已衍生出品种繁多的游戏作品,荣获多个游戏奖项,并被改编为漫画、小说、电视剧、电影、舞台剧等,拥有众多粉丝。网剧《仙剑客栈》是“仙剑”版权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延展,融合了动漫、游戏、社会热点、时空穿越等多种元素。

至于网络文学,一度被视为电影工业的“强心针”。作为主要的内容提供商,网络文学为电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再加上我国电影工业的逐步扩大,院线扩张,银幕增加,渠道为王与内容为王的合并,势不可挡。”陈少峰总结道。

然而就在大家排队购买《星球大战》等大IP影片的电影票时,不知是否会有人想到IP除了可以落脚于影视项目外,在别的领域也可以开发出无数可能性。在美国,距《星球大战》上映还有两周,各种消费品牌围绕这部西方国民电影所打造的限量版商品早已呈疯狂态势:惠普星球大战限量笔记本、阿迪的《星球大战》定制版Superstar、Crocs的定制版“洞洞鞋”、卡夫的星战包装通心粉……总之对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来说,这种营销方式已经不能说是“顺风车营销”,根本就是“搭火箭”。

因此,对于2016年的IP产业,在泛娱乐化的趋势下,影视、动漫、文学都会与游戏产业相互融合,优质IP也能够为游戏引入人气资源。2016年,优质IP将成为各大厂商们追逐的焦点。但伴随动辄百万的IP费,将会促使部分厂商的目标开始拓展到小众冷门的IP资源和IP衍生物上,并会最大化地挖掘IP潜在价值。

互联网IP更需内容为王

目前,互联网依靠IP已在传统电影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互联网对电影创作者的孵化主要从视频网站开始,“筷子兄弟”组合就是借助优酷与中影的活动创造《老男孩》一炮打响,开辟了互联网IP新纪元。不久前阿里影视宣布建立十亿元“A计划”基金以孵化优秀的电影创作者。对此,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认为,互联网将会在未来十年引领中国电影的发展,但他同时也表示,内容是互联网的短板,“内容创作,这一环互联网做不了。IP不是剧本,IP是创意的原始材料,要转化成剧本,需要创意人才。那么这一环是留给电影产业唯一的生存空间。”

此外,由网剧衍生出的电影,往往容易令人联想到“低成本”、“劣质特效”、“剧情松散”等特点,此类网生电影能否持续获得高票房仍然需要市场检验。而不管是传统电影还是新兴电影,从根本上来说,其内容属性没有变。“都是从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提炼,然后搬上大银幕。”《万万没想到》导演易振兴表示,2015年,将网剧搬上银幕,使其去“网剧化”,是不少开发商的新玩法。从网络剧走向大银幕,《万万没想到》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暑期,脱胎于网络节目的大电影《煎饼侠》,就在暑期档上映,票房轻松过11亿元。而这些“票房黑马”的共同点一方面是它们都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病毒营销和粉丝经济,另一方面也与它们优质的改编内容息息相关。

这一点从失败的IP改编电影中可以略窥一二。比如有小说和电视剧打底的《何以笙箫默》就在激烈的竞争中遭遇口碑和票房惨败。对此,陈少峰认为,IP最多带来的是品牌效应,吸引艺人加盟。而一个IP能不能做成好电影,不是在于IP本身多强,而是在于电影开发操盘手,或者工作人员里面有没有深入了解IP。因此,在利用互联网手段改编IP进入商业电影这一层面,未来不仅要学习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技术,更要有对小说的改编,对细节的推敲,以及对制片的合理规划统筹。

IP本身价值面对挑战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再创新高达到440亿元。而借着2016年元旦假期,短短3天票房就达到8.49亿元。2015年城市影院观众达12.6亿人次,同比增长51.08%。中国电影全年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比2014年增长48.13%。数据表明,我国电影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票房将达到600亿元,未来3年我国电影票房将破千亿大关。

而票房的激增,让资本的心态更为急迫,几乎在推着IP前进。资本追逐IP,背后的驱动力是希望IP快速兑现利益,这样,便会挤压创作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电影变得与其他没有太多文化属性的产品一样,重要的不是艺术标准,而是怎么卖,以及能够在哪几种渠道上卖。另一方面,市场的快速扩容,也令电影人才短板、技术薄弱及环境不成熟等问题迅速暴露出来。粗制滥造电影充斥国内银屏,口碑与票房呈现倒挂态势,从业人员心态亦日趋浮躁。

“市场环境的饥渴,带来的就是电影从投资制作到最后发行的整体周期的压缩。”对这一现象,陈少峰告诉记者,中国电影现阶段正处于“野蛮生长的时代”,现在的主要矛盾还是“盘子不够大”,“而IP只是做大这个盘子的手段之一。”

第5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变身X翼战机的Parrot Swing感觉像在玩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中充满了正义感的X翼战机由T-65升级成了的T-70,如果能有一架无人机能做成T-70形式一定相当带感,擅长在无人机玩法上玩出新花样的Parrot让设计师继续脑洞大开,固定翼还带四轴的无人机Parrot Swing孕育而生。

这款带四轴的无人机确实是一架固定翼无人机,也就是通过机翼产生前进和飞行动力,Parrot Swing的4个电机被分别固定在机翼末端,这样的设计意味着Parrot Swing起飞方式与传统四轴无人机并无二致,因此在放置Parrot Swing时候也与四轴无人机一样螺旋桨朝向正上方。为了保证无人机能够垂直上升以及在空中悬停,四个螺旋桨的方向并非相互平行,而是采用了螺旋桨轴心朝内设计。它还配置了一个30万像素的摄像头,能够拍摄480×640 VGA分辨率照片。此外Parrot Swing也内置了300MB的存储空间。

可以装进口袋的智能小门铃

第6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话说以诺兰导演为代表的一代代电影人前仆后继地投身太空题材,用自己的方式纪录并展现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的太空。而太空电影也一直都是好莱坞电影中很受欢迎的一个类型,从100多年前的那部《月球旅行记》开始,它就一直在为影迷们提供着无限的乐趣与遐想,带着人们遨游神秘的外太空。

因为天上没有人间,因为太空离我们太远,所以关于太空的电影,总是那么神秘又令人欲罢不能。

《星际穿越》提醒我们,是时候整装待发了

或许是因为第一部太空题材的电影《月球旅行记》也是第一部科幻电影,所以“太空电影”这个类型一开始就是科幻电影旗下的一个重要分支。随后又伴随着人类一步步太空计划的实现,进一步丰富了电影人对太空电影现实性的深度挖掘。如果要对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太空电影进行粗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类:现实风格和科幻风格。

一些太空电影很容易归类,比如描写人类航天事业发展进程或事件的纪实性电影,如《太空先锋》《阿波罗13号》毫无疑问属于现实风格;《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一眼就看得出是科幻风格。

不过太空电影的划分其实也没有那么严格,现实和科幻风格往往是既交错又重叠,事实上大部分科幻类的太空电影也具有现实意义。不管银幕上的太空征程使用的是哪类风格或形式,都体现着人类对星空的向往和远远没有终结的探寻或征服欲望。

有一些太空电影具有相当比例的虚构或超现实主义内容,比如《地心引力》《天地大冲撞》,但大部分观众还是认为它们属于现实风格,因为它们只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增加了灾难等其他元素。如果加上探索元素的话,《超时空接触》甚至《第三类接触》也可以划入现实类。《2001:太空漫游》和《星际穿越》兼有现实风格和科幻风格,但它们的科幻元素并非单纯的天马行空而是具有非常扎实的科学基础或学术内核,所以更偏向现实类。

一百多年来,现实风格的太空电影也经历了各个阶段,从最初的少人问津到一度层出不穷,随后又数次起起落落。之前的风潮几乎都是由太空人发起,而现在电影人正在通过他们的努力反过来影响太空人。最近几年,如果说2012年的《普罗米修斯》引发了观众对起源的思考,2013年的《地心引力》让地球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太空,那么现在的《星际穿越》正在提醒地球人:是时候重装待发了。

每一次太空探索,银幕都没有忘记

宇宙的神奇魅力一直带给电影人无限遐想,在莱特兄弟1903年正式发明飞机的前一年,电影先驱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就已经让人类乘坐炮弹飞到了月球。在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中,这部人类最早的科幻影片尽管只出现了不到2分钟的太空画面,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早期电影人对太空那份童话般的憧憬。

1961年,美国的墨丘利飞船带上黑猩猩汉姆飞越大西洋700公里,最终汉姆成功着陆海上。它的事迹给2008年的动画片《太空黑猩猩》赋予了灵感,影片讲述了汉姆的孙子汉姆三世和其他黑猩猩同伴再次为人类两肋插刀,穿上太空服、驾驶飞船穿越虫洞到达遥远星系,寻找失踪船员的故事。还是在那一年,美国开始实施阿波罗计划,美国人的流行观念也由西部片以及西部电视剧向太空为主题的影视、广播剧转移,阿波罗计划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西部片的让位。赶在宇航员登陆月球之前,好莱坞先期抵达:1968年2月上映了《太空登月记》, 同年4月又上映了《2001:太空漫游》。虽然这部电影在第二年只获得了一座奥斯卡最佳特效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太空史诗巨作的地位愈发显赫,它不仅是史上最伟大的太空电影,更是电影艺术、特效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尽管2001年距今已经过去14年,片中的星际旅行、杀人电脑并未变成现实,但它作为科学寓言以及有关进化、人性和宇宙的思考依然有效。

太空让好莱坞如获至宝

真正让太空片成为主流的应该是1977年乔治・卢卡斯导演的太空科幻史诗《星球大战》,这部兼具全新高科技视效和拓展太空新疆域精神的科幻类太空电影开始全面俘获观众。

1970年代末,科幻电影成为好莱坞最倚重的类型片。1977年11月,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上映票房爆棚,这多少反映了当时很多美国人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UFO和外星人。1978年,彼得・海勒斯的《摩羯星一号》大胆挑战权威,以揭穿“登陆火星”的骗局来质疑美国政府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在经历了时而大热时而平淡的发展之后,太空电影迎来了1995年《阿波罗13号》的问世。这部影片云集了一批演技派好演员,紧张的灾难场面、逼真的太空镜头以及荡气回肠的配乐令《阿波罗13号》反响颇佳,并取得了惊人的票房。而现实类太空题材电影也因此受到好莱坞的青睐。

《阿波罗13号》给之后的现实类太空电影最大的启发就是灾难元素的使用,这让好莱坞如获至宝,宇航员成为拯救世界的大救星。趁着这一轮热潮,《异形》《地心引力》《星际迷航》又让此类电影持续加热。

太空离你很近,请随电影去遨游

太空电影就这么一直在持续加热中走过了很多年,虽然它并不是始终热得当仁不让,但它总能时不时地给人惊喜。而由去年的《星际穿越》之后,以诺兰导演为首的大师们似乎又有意让我们进一步“走近”太空,让你我觉得,太空离我们这些普通影迷很近。所以,准备好跟着接下来的太空电影去遨游太空吧。未来还有更多太空电影值得我们翘首以待,比如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号称是《阿波罗13号》遇上《荒岛余生》的《火星人》,仍由斯科特执导的《普罗米修斯2》,环球影业改编自传记小说《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的生活》的《尼尔・阿姆斯特朗传》,《黑洞》重拍版等等。这些都将是非常精彩的太空影片。

曾几何时,美国人的太空探索给人类和好莱坞带来了无限鼓舞,并一度给人错觉――人类就要登陆火星、飞出太阳系了,但这一切都没发生。而如今,以导演诺兰为首的电影人们正在用大银幕上的太空行动,唤起大家对太空探索的再次关注,尽管任重道远,但也许会给略显停滞的人类太空事业带来一些推动力。

IMAX:太空电影的最佳拍档

上世纪80、90年代,IMAX公司携手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拍过一批IMAX原生态的太空科教片,比如《嗨!哥伦比亚》《执着的梦想》《蓝色星球》等,但当时这类片子的属性主要还是科教,和娱乐并不沾边。随着渐渐收到好评,太空片慢慢成为IMAX很重要的类型。

《阿波罗13号》就是第一部IMAX电影。当影片中的阿波罗13号摆脱巨大的火箭发射架升空时,IMAX将地动山摇的效果放大到叹为观止的效果;宇航员透过太空舱的窗户遥望硕大的蓝色星球,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几乎触手可及,这种视听冲击恐怕只有IMAX版才能展现。

IMAX因此成了太空电影最好的搭档,《星际穿越》就是由IMAX 2D胶片拍摄的,其中最震撼的画面是摄像头绑在飞机头上拍摄的。不过由导演托尼・梅耶斯执导的《国际空间站》和《哈勃望远镜》所创造的身临其境的效果,才被称为或许是目前所有人类视听播放设备当中的最极致的。因为这两部影片最精彩的画面都由宇航员扛着IMAX 3D胶片摄影机在太空中拍摄,身临其境感就好比你在空间站内或和他们一起进行太空行走。梅耶斯接下来将完成太空三部曲,下一部作品《完美的星球》的拍摄设备已经搭乘宇宙飞船升空。这当然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事情。

都说像《星际穿越》这样的太空片挺烧脑的,那么,怎么样才能轻松看懂今后有可能越来越烧脑的太空片呢?当然是多看点这个类型的片子了!那就重温一下史上较受欢迎的经典太空片,看得多了,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奥秘和魅力。

《太空漫游2001年》:棱角体飞船横空出世

影迷们说,1968年问世的《太空漫游2001年》赋予了太空科幻电影真正的哲学意义。影片里外星人始终不露面,但它们显然比人类先进。影片在技术运用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展示出当时可能实现的太空航行日常生活的所有细节,让人感到十分真实。《月球之旅》中的宇宙飞船呈铅笔状,而《太空漫游2001年》的飞船则由多块材料组成棱角体,与浩瀚的太空更协调。

这部电影的伟大在于它将人类的想象力抽离出来,以宇宙、时空、极限、生命等概念阐释着一部精神哲学似的太空史诗,宏大而深邃。

《星球大战》:飞碟状飞船狰狞可怕

1977年,这部由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将太空科幻电影推向了新的高峰。由于对高科技的充分运用,导演得以创造出大量更复杂、更奇异的太空景象和太空飞行器,如大量外表狰狞可怕的飞碟状飞船。而电脑特技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突破,第一次达到了使画面没有破绽的境地。

本片不仅成为了第50届奥斯卡的大赢家,横扫多个奖项,还在英国老牌电影杂志《完全电影》评选的“最伟大五十部科幻电影”中排名第五位。

《星际迷航》:经典全新演绎

2230年出生于瓦肯星的男孩史波克,因为母亲是人类而经常遭到同僚的嘲笑和欺负。父亲萨瑞克是瓦肯星的一名外交官,长大后的史波克遇到了同样怀着远大志向的柯克,两人通过种种任务考验逐渐开始互相理解……

有人评价说,《星际旅行》在整个通俗科幻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圣经》,而2009年的新版也是导演融入自己的影像风格的大片。精美绝伦的视效奇观和折紧凑的故事情节获得了新一代影迷的认可。

《阿波罗13号》:飞船发射全过程记忆犹新

影片改编自人类宇航史上最为波澜壮阔而险象环生的一次太空事故安全返航事件,也是电影业界与美国航天局第一次合作拍摄的影片。汤姆・汉克斯等人的出色演绎和卓绝精致的特效制作使得电影非常受欢迎。片中最令人记忆犹新的当属飞船发射的全过程,各类舱体的分离,对接特写以及三位宇航员在狭小的舱室内面对无垠黑暗太空中所上演的各种自救措施,当飞船正式返回地球大气层时的加速构成了全片情绪点释放的最大。

《星际传奇》:三个太阳神秘妖娆

《星际传奇》极富80代太空科幻电影趣味,再造了一位异能孤胆英雄的星际之旅。虽然票房不佳,但是复古的设定与惊悚十足的剧情都让影片在一部分死忠影迷群中不断流传。

第7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A little over 50 years after the first aeroplane flew, Yuri Gagarin became the first human in space. The “space race” of the 1960s and 1970s saw huge advances in technology that enabled people to go to spac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n land on the moon. No one has been back to the moon since 1972. However, America has announced (宣告,公诸于众) plans to return, as well as a manned mission to Mars.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is heavily involved in the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due for completion in 2010. Could you imagine where we’ll be in another 50 years?

第一架飞机升空50多年后,尤里·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20世纪60、70年代的美苏“太空竞赛”见证了科技的巨大进步:人类首次步入太空,随后登陆月球。但1972年之后,再无人登上月球。不过美国已经公布了重返月球乃至登陆火星的计划。欧洲太空署正在殚精竭虑建造和维护将于2010年完工的国际太空站。你能想象再过50年,人类将会到达哪里?

Stars 群星璀璨

Earth orbits (尤指地球围绕太阳或月亮、宇宙飞船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 around the sun, just one star out of the many billions that exist in our galaxy(星系), the Milky Way. There could be between 100 and 400 billion stars in the Milky Way and the universe could contain as many as 140 billion galaxies. It is not too difficult to imagine that on some other stars than our planet there live high-intellectual(智力超群的) beings like mankind. They could be even wiser than us and have visited our planet by some 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s (UFO).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d encounter an E.T.?

围绕太阳运行的地球不过是我们这个星系——银河系里数以百万计的星星中的一颗。银河系有1000亿到4000亿颗星星,而整个宇宙可以容下多达1400亿个星系。不难想象,除地球以外在其它的星球上也有像人类一样的高智商生物存在。他们甚至可能比人类更聪明,并且曾经乘坐某种不明飞行物(UFO)造访过地球。万一你遇到了外星人,你会怎么办?

Our Planet 我们的星球

Earth’s position in space affects many things from the length of our day to seasonal changes.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n is very important, especially as most organisms(生物,有机体) on Earth require light and warmth to exist. As the Earth orbits the sun, it sits tilted(倾斜) on its axis(轴线), so for half the yea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半球) is closer to the sun and we experience summer. During this time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s tilted away from the sun and experiences winter. We have two high tides every day because the gravitational pull of the moon is different at the Earth’s centre than on its surface. If we were positioned anywhere else in space Earth would be a very different place!

地球在太空的位置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每天的长短和季节的变换。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地球上许多生物都需要光和热才能生存。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自身是倾斜的,因此有半年时间北半球距太阳较近,会经历炎夏;此时南半球远离太阳,会经历严冬。地球上每天有两次涨潮,这是因为月球对地心和地表的引力不同所致。如果地球处于宇宙空间的其他位置,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Science Fiction 科幻小说

第8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世界银行的一次会议上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情,第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如果我们把“21世纪”换成“过去30年”,放在全世界来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过去30年全世界最重大的事件就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中国的城市化。

不妨从现在的经济危机谈起。随着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深化,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场危机跟全球居民特别是中国和美国的储蓄行为有关。中国人储蓄,并且生产,美国人是大量消费,美国人消费缺钱怎么办,美国人就问中国人借,所以中国买了很多美国的国债。

再往下深究,危机其实和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下降有关。美国人的高消费实际上是由借债支撑,而不是自己的现期收入和购买力。我们来看美国的储蓄率下降趋势,其实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1984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居民部门的储蓄率还是比较稳定的在7%到11%。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下降是从1984年开始的,这个现象非常重要。1984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美国开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比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无论星球大战计划最终在多大程度被执行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成为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且领先全球的技术创新。如果技术创新持续进行,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这样,美国人的贷款消费就是合理的。

就这样,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局面:美国人借贷、消费,日本人和中国人是储蓄、生产。这样有什么问题没有?关键要看美国的创新是否可以持续。如果可以持续的话,美国人贷款消费就可以支撑,而世界上的其他经济体出现贸易盈余,然后再将美元储备投资于美国,实际上就分享了美国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成果。

问题是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假设,实际上并不总是成立。2001年前后网络泡沫破灭之后,美国实体经济的增长就慢下来了。这时,靠什么实现经济增长呢?实体经济不行就靠虚拟部门,利率低低的,大家就借贷,借完钱就消费,后来导致房产泡沫出现了。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次级贷,危机就变得不可避免。

现在人们都问一个问题,当前的经济危机和以前的数次经济危机有什么不同?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因素。首先,世界上历次的经济危机主要是来自危机国的内部;第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一下子加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参与了全球分工体系和全球贸易体系,它如此大,而且发展差距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第三,借用美国人的一句话:从来没有这样穷的国家,成为这样富的国家的最大债主。

最近这几年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用了一个词――恐怖平衡――来描述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恐怖平衡”该怎么调整?其实,在经济危机冲击到中国经济前,这种调整已经以多种形式发生了。第一是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第二是资产价格的大涨大跌;第三是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特别是能源和资源的价格上升。这个上升过程中,谁受损最大?谁用那些资源谁受损最大,所以受损最大的是中国,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用资源、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这些调整过程中,中国出口受到了冲击。当所有这些调整都难以到位时,最后就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实际上也是“恐怖平衡”调整的一种方式。

全球经济有没有可能走出“恐怖平衡”?我认为有两点因素要看,如果21世纪美国可以进一步进行高科技创新,而且劳动生产率的速度可以和上世纪

80年代、90年代的速度一样的话,我看形成“恐怖平衡”的机制不会彻底转过来。当日本人和中国人想存钱的时候,最好把钱借给美国,获得高回报。但美国劳动生产率不大可能持续快速增长,即便是生物医药、新能源,这些领域的变化不太可能像信息技术那样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必须找到另外一个走出全球经济“恐怖平衡”的方式。世界需要找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个增长点,应该可以支撑一定数量、一定等级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个增长点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是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后30年经济持续增长基本动力。

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在最近的一项研究里指出,中国即将进入低增长时代,因为过去30年代的高增长,第一靠人口红利,第二资本积累速度非常快,第三是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会那么快,原因在于:第一,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储蓄率将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最多维持原来的水平。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估计会进入一个年均6%-8%的时代。

我认为,帕金斯教授的研究里有一个矛盾的地方。他说,东亚经济从高增长到低增长时代的转折,基本出现在人均GDP13300美元。拿这个标准来看的话,中国人均GDP才3000多美元,即使在上海,人均GDP也才过10000美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大。解开这个矛盾的钥匙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城市化,以及经济活动进一步向沿海地带集聚。

第9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成为优秀制片人的起点,在于找到一个好故事。从新闻事件到报纸杂志再到出版动向,以及审核现成的剧本。当故事确定,就要对电影项目进行评估,诸如拍摄成本、市场需求、票房风险等。这是个比寻找故事更复杂的内容,很多制片人都栽过跟头,连17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大佬麦克・麦德沃也难保不失手―他曾重金买下一个剧本,两年后考虑到美国社会反暴力情绪的高涨,最终选择放弃,而那个剧本的名字叫《低俗小说》。

2 招揽资金、拟定导演

作为“导演身后的导演”,制片人首先要精通各种电影融资渠道与方式―比如杰瑞・布鲁克海默,就能让五角大楼免费为《壮志凌云》提供帮助。此外制片人还要能确定哪个导演的能力值得信任―大卫・黑曼就将《哈利・波特》的执导权从斯皮尔伯格手里,转给了克里斯・哥伦布,因为后者承诺会更加忠实原著。

3 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

有人说王家卫在好莱坞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好莱坞制片人的影片制作计划往往精确到天。《珍珠港》的目标是复制《泰坦尼克号》,拍摄规模可谓空前。但在布鲁克海默的掌控下,影片拍完只用了109天―只比计划多1天。

4 前期筹备、仔细选角

通常好莱坞一部影片的筹备周期是拍摄周期的3到4倍。曾以《辛德勒的名单》问鼎奥斯卡的布兰科・勒斯蒂格在制作《米拉尼的小提琴》时,带队亲赴上海,全面考察了70年前犹太人流亡上海的遗踪,整理了详尽的图文资料,不仅为之后的拍摄打下基础,也保障了影片的艺术水准和历史质感。

5 监督导演、掌控拍摄

制片人对导演的制约和对影片的掌控很大层面体现在影片的拍摄环节。乔・西佛对《V字仇杀队》拍摄工作的控制堪称典范。这部影片大部分的拍摄工作,是在英国伦敦和德国波茨坦的摄影棚同时进行的,除此之外,剧组还在柏林拍摄了北方之火举行集会的闪回片断、拉克希尔拘留中心和利利曼主教的卧室等三个镜头,而废弃的伦敦地铁的镜头则在已停用的奥德维奇站拍摄,几条线路并行不悖,有条不紊。《V字仇杀队》自2005年3月开机,到了同年6月拍摄工作已经结束。乔・西佛对《V字仇杀队》的管控,成了好莱坞制片人的模范事例。

6 后期处理

后期工作对制片人来说并不复杂,但同样考验创造性,比如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后期制作时,全国没一家让他满意的特效公司―卢大师一怒之下,工业光魔诞生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