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双语教学浅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探讨 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初探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初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浅探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基于就业目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分析 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周燕霞.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6):56-59.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BAI Xiang-fang1, WANG Ya-li1, LU Jun2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yuan 454650, China; 2.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of Jiyuan City, Jiyuan 454650, China)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为中职院校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程。我院班级种类多,学生民族构成复杂在北疆地区的中职院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民汉合并授课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各民族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且提供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和文化,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供更大的生活、学习空间,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一、民汉合并授课模式的优势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本身文化基础就相对薄弱,对课程的理解能力不高。我院学生来自新疆各地,民族构成复杂,各地民语言学校汉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对汉语言文字的掌握欠佳。汉语水平好的学生,跟汉族学生几乎没有区别;汉语水平差的,几乎听不懂汉语,阅读汉字存在严重困难,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更加困难了。在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涉及到大量英语词汇和抽象思维方式,就更加造成民语言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降低民语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考试达标率。
1.民汉合并教学有利于民语言学生能力汉语水平提升
民汉合并教学统一采用汉语言授课,能够促进民语言学生学习掌握汉语言的积极性。民语言学生在同汉语言同学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同教师和同学互相交流,这样就能够较快掌握汉语言。对在校学习各项课程,以及将来融入社会起到很大作用。
2.民汉合并教学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
民汉合并教学采用汉语言教学,能够促进民语言学生课程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知识的渴求,从而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与教师沟通,在课外学习中,与同学共同交流学习心得。在教与被教,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共同加深提高了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3.节约、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过去相同专业汉语言和民语言分班教学,小班状况普遍存在,教师配备、设施配备、教具配备都存在捉襟见肘的状况。民汉合教学后,班级得到整合,从而解决了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学生人数虽有增加,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教学所需。
班级数相应减少,学生人数增加,小班现象不复存在,教学设施和教具配备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各专业课程可以选派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进行授课,从而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4.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
民汉合并班是一个各民族融合的班集体,民族环境,民族习俗,思维方式都不同,在大学四年的共同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民族感情、民族认同、民族融洽,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团结思想。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帮助下,使民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能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增强了学习热情和信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民语言学生偏重集中于某些专业的问题,为了学习容易些,转专业的情况大为减少。
二、计算机课程民汉合并授课教学实践
1.调整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针对民汉合班的汉语基础不同,认知能力有差异的现状,制定出确实可行科学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要对应做出精编措施。统一课程资料、教案。 对同一门课程进行统筹安排,要求各任课教师使用规定的课件、讲授内容侧重点一致,统一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进度计划。
相应给出教案模板以帮助任课教师了解其课程定位及各部分的重点、难点,方便其进行教学准备工作,但不要作过于细化的规定,以免降低教师进行教学探索的积极性。
2.建立适用民汉合并授课的电子题库
在试题选取上强化理论教学内容会更容易让民族同学理解和掌握。通过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把培养各民族学生的动手能力做为切入点使其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
3.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灵活穿插项目教学法、演示法指导法、查询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教学法、小组工作法、深入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计算机邮件合并内容时,可使用查询法或引导法等,给出项目让学生自己进行网上查询。
针对课程中的重要理论和概念要求学生做到多读多写多练,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相互配合,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晚自习时间完成布置课后作业。
4.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性开展课后辅导
安排各班级自习课答疑,对个别程度较差的学生用“开小灶”和“一帮一结对子”相结合的方法。
三、计算机课程民汉合并授课过程中突出问题及对策
1.在“多媒体理论授课+上机实训”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民汉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有明显差异,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理论知识记不住,实践操作又做不到位的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加大“课堂习题课”每学期不得少于8节,其次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教育、评价方式 ,积极采用项目教学中小组时按组分的方式。
2.民汉学生统一参加汉语中职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要求一样,教师采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授课,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民族学生厌学情绪较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与观察、验证为一体的变化过程。充分利用学生达标考核成绩中出现得实操部分基本能达标,而理论成绩不达标的现象。
教师应采用从实操课入手,从考试需求入手,根据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其多建立一些电子试题,利用手机等现代化工具,帮助学生提升课程考试达标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机电工程系实行两年试改以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教学质量也大为改善,参加中职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逐年提升,总之百分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课程教学改革只是着力于学生潜力挖掘,有些因素如专业实训周、劳动周等对课程教学的干扰及影响,在课程教学工作中也需引起重视,还应用不断完善。
3.学生语言障碍造成授课困难
民汉合并教育之前,汉语言班有汉语言班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进度计划,民语言班采用民语言班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进度计划。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多年,相对成熟,教师授课得心应手。现在,民汉合并教育后,统一采用汉语教学,统一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进度计划。由于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现行的民汉合并教育新形势。
决不能让学生一半掌握,一半掉队,怎样使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教学进度计划和授课方式,成为学校和各学科教师急需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研究探讨的首要任务。
四、结论
本课程教学是普及计算机教育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结合教学实际需求积极改变教学方法,针对新疆中职学生民族构成复杂的特点采取民汉合并授课的模式,通过课程标准的调整,建立电子题库,采取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和汉语听说能力。
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这些都阻碍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改革,这是高职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
随着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也面临这新的形势。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转折点:第一,在信息技术时代,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巩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技能;第二,在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下,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个基本技能;第三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开展,使得高职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1]。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成为懂自己专业同时又能够应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第一个课程,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利用其解决问题有着积极地意义。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问题
2.1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手段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现在很多学校也开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展示给学生,课堂的信息量也得以增加,进而也促使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提高。然而,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的教和学,还是存在教师教、学生学的现象,只不过是把教学的内容直接搬到了多媒体上而已,学生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应用的知识学习仅仅只能从课堂上获取,教师无法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2 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考试模式落后
当前,高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多采用的是笔试的方法,这种类型的考试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是无法检验的。而且,教师也很难通过考试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检验。完全通过笔试来测验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高职课程考试中具有的学习、选择、发展等功能也得不到体现[2]。
2.3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备课、教学和考试,学生是在被动的学习中学习。这样必然会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不断的消散。实际上,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如何来学习,如何以各种渠道获得学习知识。此外,因为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差异,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无法使得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发展,是不利于因材施教的。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3.1 教法改革
对于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单一的教法进行改革,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模块式教学等方式实施。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来。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2000一课中,先设计好一个符合学生爱好的动画、模板文稿,在上课时先给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制作出这样一个优秀的PPT。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基本概念出发,采用案例引出教学知识[2]。例如,教师在讲解Word邮件合并功能操作中,可通过学生参加计算机考试时打印准考证作为案例来介绍。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整理知识出发,把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进行分层处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作品创作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创新和评价综合进行教学的方法。采用此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先要由教学通过范例分析,提出创作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自主设计,最后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评价。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然后把任务化解到自己的电子作品中去。例如,有的学生使用FrontPage 制作网页,有的学生使用PPT做演讲稿等等。学生从创作中能够体会乐趣,因而也就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有了更高的兴趣。
3.2 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内容
丰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改革教学内容可通过增加实训内容来强化实践环节,使得教学内容不再枯燥。例如,把一些考证的培训内容列入到教学计划中,学生在学习office软件时,先让学生在学习完基础的知识后,鼓励学生参加ACT考试。把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结合,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增强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学习。学校还可以在课外时间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3.3 改革考试方式
传统的笔试方法无法完全的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加上计算机应用技术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有实际操作要求的。因此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平时考核、课堂作业、实践项目考核结合的方式(实践考核包括平时实验考核和期末机试考考核),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评定。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课;体验式教学
前言:在教育领域上,“体验式学习”成为了热门的研究话题。整体上来看,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真实情景的创设,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做、看、论、听、思等多种感官途径,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学习,以此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构建,切合当下中职学生的发展特点,对提高中等职校实践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培养更优质的现代化终身学习者将会大有裨益。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者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经验,投身到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运用上。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更为深入复杂的“做”,比如结合已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制作、融合自己摸索出来的新技能进行有新意的创作,让学生切实地品尝到“做”的乐趣,促使学生把技能融入到生活工作中去,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为其建构知识的大厦打下坚实的底层基础。
(二)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更注重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三者参与的达成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系统、完善,具有一定的情景化;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尤其学生在合作交流时的情感互动,促进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的提升;赋予学生上机实操的现实意义,使学生付出的辛勤努力得到适当的奖赏,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估,乃至于对其今后的人生都有所帮助。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课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任务体验,以终为始
重视新生第一堂课的学习体验。教师要做好“师傅领进门”的功夫,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具体的做法有:第一,制作精美的课件,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视觉体验。第二,说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要求等,提前告知学生期末评分的要求,把平时的学习表现也纳入期末考核,让学生明确:只要平时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完成相应的作业,也可以拿到理想的分数。第三,展示师兄学姐的优秀作品,以终为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体验,熟悉加意外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笔者把课本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可以感知的案例或学习任务。根据最优学习的85%规则,设计学习任务时,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出发,涵盖课本的知识点,让学生有熟悉的感觉和相信自己能做好的信心。同时,额外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创作的乐趣,也就是“熟悉+意外”的结合。比如学习Word图文混排的时候,给身边的同学或老师制作一张贺卡;学习表格制作的时候,做一个班级成绩分析表等。为了照顾部分后进生的学习体验,课程内容安排上会偏向简单化;同时,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不觉得无聊,会额外安排一些拓展性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摸索,如制作PPT课件的案例时,让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的幻灯片版式来设计制作额外至少2张幻灯片等。
(三)设置微项目,深化体验
每次学生来上机操作,都应该有一个微项目,学生能够利用两节连堂、共90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的。每次的完成,都应该有及时的反馈。“完成”的这个动作,能给学生带来必要的成就感。体验是需要时间的,90分钟的课堂,该留有点时间给学生回看自己完成后的效果,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成就感。同时,体验也是实时的,因而,教师要及时给出并登记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针对性的评价,能强化学生即时的学习体验,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个别地、适当地让学生知道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这不仅仅是让学生见证自己努力的成果,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更客观正确地看待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四)创作完整的作品,升华体验
【关键词】基于项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已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更是作为衡量一个人信息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各专业后续信息化类课程奠定最基本的操作基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是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怎样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显得非常重要。经过长期的摸索,结合课程的教材建设,我们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1 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沿袭了本科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是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在实施的程序上,先理论后实践。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上述“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教育的要求,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造成了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的尴尬局而,碰到实际的任务又要重新开始摸索。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先讲解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就某个软件功能进行操作练习,最后的结果是这个软件的大部分功能操作都会,却无法完成一个实际的项目任务。
1.2 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教学只是强调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只重视掌握理论本身,却忽视了学生对所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已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动手和创新能力较差。传统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简单化到无须思考,只须听和记忆的程度,结果便是理论知识掌握了却不会思考创新,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1.3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占主导地位,教师讲到哪儿,学生学到哪儿,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习并不仅仅是要老师将备课的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提示、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真正做到贯彻素质教育。
2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的教学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话动,是一种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教学方式,具有“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这里所说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作品或者任务。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放入某个有意义的任务执行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并通过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地完成知识的构建,从而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的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教育改革中有着显著的优势。
3 基于项目的教学实践与应用
计算机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因此通过基于项目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一种较好的途径。通过一个项目的实施,可以将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以实际的项目来贯穿,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满足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的需要,我们学院从2009年起以自编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材为基础,开始将基于项目的教学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中,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3.1 项目选取
基于项目的教学其项目的确定决定着教学的成败。项目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一方面,项目的选择要紧扣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所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与实际问题相关,切不可脱离知识系统。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确定项目时就要明确通过完成这些项目,学生能熟练使用哪些技能去解决日常学习、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项目的选取还要兼有实用性。最后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等多方面的因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Office)处理相关工作等,因此我们结合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要求对该课程确立了以下六个大的项目,在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个典型的项目案例(具体见表1),每个项目案例再分解成若干个任务。
3.2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是基于项目的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实施时先给出项目案例,展示由老师完成的作品效果,让学生明确本次课要完成的任务。然后给学生分析要完成该项目案例可以从哪几个任务入手,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自己操作完成。在这中间,老师巡回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由老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的任务是辅导和答疑,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控制教学进度。
3.3 评价交流
每一个项目的最终结果都是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所以对学生项目作品的评价一定要及时、准确、公正。教师最应该看重的是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结果,但对项目成果公正有效的评价将使学生能清楚自己的差距。为使不同层次学生对项目教学都能接受并完成项目过程,可以设计一个层次评价标准,以WORD文档制作项目中的设计电子板报为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本项目的给80分,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并有所提高的酌情加分。教师的评价要全面,包括思维、思路上的评价,操作技巧方面的评价和项目整体综合方面的评价,及时表扬完成较好的小组和个人,有效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4 总结提高
这一阶段是基于项目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前面几个阶段教师的精力都是在引导上,而学生会因个体能力的差异而导致掌握知识不一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总结和激励,通过课堂总结,进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跟上教学的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
另一方面,每个项目案例都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应用,所涉及的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针对性强但并不全面,这时就需教师在完成项目后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学生真正掌握该项目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其他同类项目中去,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最后,还可以布置一些与所教项目类似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样除了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外还能将学习兴趣的维持延续到课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结束语
经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最直接的变化是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通过率逐年提高,从最初的60%多提高到现在的近80%。通过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项目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新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更主要的是学生解决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是围绕软件功能(菜单)来进行讲解,由于没有项目任务的贯穿使得学生对各种操作不熟练,经常是记住了前一二个操作步骤忘了后面的。同时即使软件的单个功能都很熟练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基于项目的教学不再以软件功能为主而是以项目任务为主导,使学生从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的各个功能,改变了过去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状况,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原来浓厚,学生也较有成就感。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赋予更高的期望,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2014年5月2日教育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特殊教育,以实践为主,培养应用性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契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一学生模仿操作”是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很难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风格,同时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课堂中,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先教后练”的模式,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进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评价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难点,使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明显增强,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主要关键能力。
1“翻转课堂”模式的含义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网络环境中,教师先把学习内容录制成视频,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家里或课外)观看和学习教师制作的视频等学习资源,然后师生回到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颠倒了传统课堂“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在国内外日渐兴起。
对比于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前者主要改变教学的流程和手段。翻转课堂是“课前学习、课中内化、课后评价提升”,而传统课堂流程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消化”。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点:1)翻转课堂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节奏和时间,可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反复观看视频或跳过自己已懂的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发挥了分层次教学的作用。2)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丰富的情境素材和有声有色的实操视频等来代替原来单调、呆板的预习文字,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真正地激发出来。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更多的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先自觉学习,在课中再对知识点进行答疑,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知识的引导者、解惑者。4)翻转课堂促使教育资源共享,真正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在录制视频之前,教师通过备课小组沟通与交流,分工合作,使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更趋于完美,且视频内容永久保存,可供师生查阅和修正。5)翻D课堂通过分组学习,团队合作去完成任务,更有利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队合作和善于沟通交流等关键能力。
2“翻转课堂”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尝试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把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教学设计中,以此探究其在教学的应用效果。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提升这两大部分来开展。
2.1课前准备
1)选择知识内容
选取《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综合课“图文混排一环保小报的制作”作为实例。
2)学习者分组
实验的对象的是16级平面设计班和16数码维修班的两个班的学生,各班分别为50人。为了达到课堂上小组的相互协作,把每个班的学生依据学习能力的差别进地分组,好差搭配,每组为5m6人,并由小组内选取综合能力强者做组长。
3)配置教学设备
实验学习的场地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一个计算机房配有56台机,1台教师机,每台机都已经装有视频播放器。为便于师生查找资料,每台机都可连接互联网。
4)自主学习资源设计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要通过看视频提前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因此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优秀的视频和相关素材。
首先教师在优质开放的教育资源中找到相符的文本或图片,制作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PPT课件和电子学案。其中电子学案供学生利用晚修时间先阅读理解,让学生知道电子报刊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如可用艺术字来设置标题,用剪贴画或图片来制作插图,用文本框来放置文件等等一些基本常识。
其次教师利用Camtasia Studio 6录屏软件录制教学视频。本次课总共录制了4个视频,每个视频大约4分钟左右,其中1个视频是录制了柴静《穹顶之下》的一小段关于“工业污染大,雾霾严重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的视频作为导入,加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制作环保小报的兴趣,另外3个视频为主要制作步骤,并以步骤命名。
最后为学生设计学习压缩包,里面包含本节课的制作所需的图片和文字素材、效果图、微课视频、电子学案、小组学习评价表等。
2.2课堂教学与课后提升
1)自主学习,确定问题
因为我校的学生都是住校生,学生平时不能回家观看视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把课前的学习安排到了课堂上。两个班每周都有两次课,每次课有两节,因此利用每次课的第一节课把自主学习的材料和作业素材通过教师机发给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观看学习视频和材料。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由小组长以组间汇报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最后教师对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2)协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师生交流讨论,小组完成相关的练习。针对环保小报制作各细节问题,组内通过对话、讨论、商议等形式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究。如何在制作中遇到难题,先以向小组长或小组成员求助,尽量在组内解决,实在是解决不了的话,才交由教师解决。如果是小范围学生不理解的就小范围解答,如果全班学生都有疑惑,教师则做重点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协作活动中无形地锻炼了自己的大胆设疑、创新和批判的思维,提高自身与小组成员沟通合作,协调互助的能力。
3)作业展示,反馈评价
教师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及作业完成的质量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作业作品展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展示的形式更多样化。把小组作品上传到班级Q群的共享文件,各小组成员可以打开欣赏,或将最终效果图截图后传到QQ、微课掌上通、博客、微信、论坛等多种信息平台上,对照教师给出的几个关键评价点进行分类评分。同时每个学生要填好组内的自评表和互评表,适时提出改进的意见,以促进小组的提升。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注重ρ习过程的评价,同时评价体系包含了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良好结合。通过这些评价表教师可以分析获得有益于教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为后期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3翻转课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意义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1)翻转课堂有助于培养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步骤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完全符合中职学生培养的目标。2)翻转课堂以小组团队进行学习,提高了中职学生参与和交往意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现在的中职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而翻转课堂的课堂模式提供给了学生讨论、交流和协作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到同学间不但有激烈竞争,更有密切的合作,为日后学生更好走向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小老师”、“小帮手”帮助组员解决难题,体会着互帮互学带给他们的成就感。3)翻转课堂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从学生角度来看,全班不用按一个步调上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有效性;人才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信息化社会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今天,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一、采用分层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教学存在生源不同的现象,学生在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水平上参差不齐,这就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展开全面调查,了解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情况,制定好促进每一个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达标的目标,并在教学中开展好分层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组织计算机成绩较好或者已经取得计算机认证的学生进入“提高班”,侧重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并丰富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其次,教师要组织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进入“普通班”,侧重于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技能认证考试,注重计算机基本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和水平。
二、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由浅入深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平淡,再加上计算机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就是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学习Word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入Word的强大功能,先为学生展示一些优秀作品,先从整体上对Word软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这时教师再结合作品中的环节展开知识点论述,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2.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
传统的计算机操作教学是让学生按照一定顺序和要求来完成操作,虽然可以达到一定效果,但是这些脱离实际的现象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降低,毕业之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下,高职院校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学生进行讲解,实践操作部分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制作某一主题的演示文稿,这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制作,在展现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设计成果的同时,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结合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连贯性的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 XP相关格式、图片、表格、图表、艺术字与自选图形的插入与设置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Word XP中的知识来学习,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增强,学习能力也逐渐提高。
三、增加教学实践机会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与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增加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在每台PC机上配备必要的教学软件和应用软件,促进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结合专业基础应用这些软件,以促进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高职院校在课余时间还应该全面开放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教师进行指导和答疑,学生在课余时间刷卡上机进行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还应该积极改革考核机制,将理论知识的考核与操作技能的考核结合起来,在考核方式上体现多元化和开放化,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总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从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增加教学实践机会、改革考核机制等几个方面出发,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学生才会在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分层次教学 分组指导
由于新生计算机教育程度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学起点,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十分必要。我们经过谨慎考虑采取了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与分组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即: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评价,并结合对学生的分组指导,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分析差异,明确目标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次教学和分组指导,我们组织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为学生原有计算机基础水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生对计算机教师的建议和要求三个方面。通过对回收问卷逐项统计,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但基础相差悬殊的局面使他们很困惑。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喜欢计算机,有11.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计算机,其中,10.14%的学生不喜欢计算机的原因在于:计算机基础差,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又碍于面子不敢提问,最终导致厌学。
2.教师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在问到“你认为什么可以激发你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时,69%的学生把“一位具有良好个人魅力和丰富知识的计算机老师”放在第一位,可见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
3.充满活力的课堂容易吸引学生。调查问卷显示52%的同学选择“一个能够亲身参与的新的课堂”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谈及对计算机学习的建议时,41%的同学希望有一个活泼、趣味开放的课堂。
4.灵活使用教辅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辅材料应该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如果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有据可依。调查显示52%的同学希望拥有一套操作性强的教材。
二、确定依据,分类建组
按照学生原有操作能力强弱搭配的原则,每六人一组。每组设一名小组长,也就是我们分层次教学中A层次的学生,他们的原有计算机基础好,动手操作能力强,他作为教师的助手负责指导小组学习,小组长完成任务后可以帮助组内同学,以实现学生操作水平的同步提高,同时也将教师从不断解答学生提问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B层次的学生三至四名,这部分学生的原有基础一般;C层次的学生一至两名,这部分学生的原有基础较差。
分组后,我们采取“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即:保留行政班,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评价,并结合对学生的分组指导,使各层次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 针对差异,目标分层
因材施教,合理分层。学生入学后即组织计算机知识的摸底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A层次的学生,他们的原有计算机基础好,动手操作能力强;B层次的学生原有基础一般;C层次的学生原有基础较差。层次划分好后再结合小组指导、组内互助的方式,实现学生能力的异步提高、同步发展,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现动态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学生层次确定后,不是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层次固定不变,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A、B、C层次之间进行调整。A层次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可调至B层次,B、C层次优秀生可调至A层次,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创造一种竞争、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取得最佳的学习成绩。
提高教师素质,满足学生要求。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熟悉和掌握不同层次的教材,系统分析教学各要素,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改革考试制度、丰富评价方式。以大型综合实验或者平时实践课的实践报告作为重要考核手段,在一台专用的服务器上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本学期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所有操作实验和作品,都上传到个人文件夹中,在学期末,学生将本学期所做的作业、对课程学习的收获、个人作品等制作成个人主页。教师根据学生成果的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
分层次教学与分组指导的教学方式,不仅适应不同基础、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特点,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符合个性化教学的要求,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这也非常符合我们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国进 等 高校计算机课程分层次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评议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661-03
"Task-driven -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omputer Application Software Teaching Practice Courses
QING Hui-yang
(Changde Normal School, Hunan 4150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applications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lasses of comput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plays an important proportion of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author's long-term teaching of such courses through repeate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nd gradually formed a task presentation, Jingjiang Enlightenment from, and explore co-operation council evaluation of four Teaching constitutes a "task-driven -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By using the teaching model of a better class of software organization is difficult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is not the high.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Software; Task-driven;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Review
应用软件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组织一直是一个难题:学生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集体讲授的节奏难以控制,教师的个别辅导应接不暇。由于学生的要求五花八门,课堂很容易陷于无序状态。一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心力费尽,学生收获甚微。基础差的,一头雾水;基础好的,索然无味。
设法提高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效率,一直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对“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认识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以真实、具体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以完成任务目标为学习动力,通过对有差异同学的搭配组合,让学生在互补互助的探讨和实践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关键是“任务驱动”。任务具有驱动性、趣味性,就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想方设法的去完成;而“合作学习”是使全体学生都能完成任务的保障,基础较弱的同学吸收别人的长处,在同学的点拨下不断进步;基础好的同学在对别人的指点中,巩固所学知识,激发成就感和责任意识,激励自己深入学习。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互补互助、合作探讨、共同提高。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认知理论认为,“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在较好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个性的知识体会,形成富有个性的能力发展取向。而社会认知观认为,同伴的成功,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激发自主自强意识。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科学组织“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愉快的合作环境中运用已知、探求未知、自励自学、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促进相互理解,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协同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在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任务明确、具体,任务完成的结果可观察、可检验、可评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大,机房操作便于分组合作,只要设计科学、教学组织合理,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2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运作中,应该是一个流畅、完整、由浅入深的操作流程,这个流程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任务呈现――精讲点拨――探索合作――评议评价。
2.1 任务呈现
任务呈现是指老师把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对实现任务的手段要求、主要方法给以简单的提示。要求能在上课之初就抓住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学生完成任务的欲望。因此,在呈现方法上,要尽可能多样化。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教室多媒体设备的优势,让多媒体计算机、数字投影和音响设备等参与任务呈现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任务;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提供相关知识,帮助说明关键问题;可以在单台计算机上显示不同思路以及相应的效果;可以通过打印机直接打出文字命令呈献任务。可以一次性呈现,可以递进性呈现,可以是单纯的布置任务,还可以预示任务完成的结果。总之,任务呈现方式要根据任务的特点,不拘一格。
2.2 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是指老师必要的集中讲解和指导。其内容可以包括:新知的简要讲解;适时的解惑释疑;对学生知识技能运用的评价;课堂总结;学生课外学习的深化指导等等,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精讲要特别讲究“精”。在任务呈现之后,理清必要知识,提供已学的相关知识,提示大致的思路,强调重点难点。对于较难的任务,老师可在关键处进行一定的讲解与示范,这就是点拨。点拨的关键是有的放矢,点到要害上,点到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节骨眼上,点通学生的思路,拨开学习的疑难。精讲点拨的时机选择特别重要,它直接关系精讲的效率和效果。思而不得其解,试而不得其法,此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无论是精讲还是点拨,都要注意方式。有的要讲清讲透,使学生了然于心;有的只需点到为止,给学生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有的可以让学生现身说法,自陈己见,带动全面;有的甚至只提供索引和资料来源,让学生自己课外寻找答案。
2.3 探索合作
探索合作是“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成功的一大关键,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互动的主体,是创新的自主者,他们可以相互讨论,互相指点,在相互启发下完成任务,获得提高。
常言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老师讲、看示范有效得多,这种探索不是盲目的,学生必须根据明确的任务,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反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同学在小组负责人的组织和带领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基础差的同学通过观摩、询问,直接向本组基础好的同学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关注本组同学完成任务的进程,及时进行指点,遇到疑难问题,集中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教师因为有了学生高手的协作,就有更多的时间来监控过程、组织课堂、引导交流,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任务,提高课堂效率。如上《Authorware课件制作》中的移动图标时,老师设计的任务是一面红旗从旗杆底部冉冉升起。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又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第一个层次是对照例子完成,第二个层次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高,第三个层次是要有创新。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层次性任务,学生的操作结果会出现较大差距,但是通过合作探索、互帮互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绝大多数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加工和创新,如:对红旗上升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还做了降旗过程,有的想到了对物体做左右运动,还有同学做了小球从山坡滚下来的运动。合作学习显示出了单纯的个体学习无法企及的功效。
2.4 评议评价
评议评价是师生共同对完成任务的结果、过程、方法进行讨论、比较和评判。这是一个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并进一步开拓思路、获得新知的环节。每一个任务的完成,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这其中有优劣之分,有巧拙之别,有繁简之异,教师在自主平等的气氛中,组织引导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汇报思维的路径,交流解决的办法。在交流中,许多新的、好的操作技巧被接受被推广,成为全体同学共同享有的资源。另外,教师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的点评,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组织观摩学生的成果,是对有创新思维的同学的鼓励;要同学介绍互助合作情况,是对一种学习方法的推广和肯定;引导全班同学对某种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又是对典型学习思路的解剖和趋同,这样,既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合作,又能起到鼓励先进,引导创新的作用。
3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个好的任务设计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吸引并驱动他们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需要在任务设计上下功夫。
3.1 任务设计策略
3.1.1 任务的确定要有系统性
教师要把相对连贯的教材转换成一个个具有独立性的真实的任务,需要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哪些章节是教材的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需要设计哪些任务才能达到教材提出的要求,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各大任务之间需要保持怎样的衔接等等,所有这一切,教师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考虑。一堂课的任务设计要自成体系,包括总任务是什么,完成总任务需要那些具体的任务作支撑,任务如何呈现等等。
3.1.2 任务必须明确具体,带有综合性
任务的确定实际上是教材内容的一种转换,将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通过一个或几个具体任务体现出来。任务是具体的,但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一系列相关知识和操作的过程,任务完成的结果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效的综合体现。任务完成之后,其结果必须可以观察、可以评价、可以保存。
3.1.3 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中
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不同,它是集体智慧的汇集,其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将发挥主导的作用。因此,任务的确定不能仅仅着眼于班级的平均水平,主要任务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以各小组的电脑高手的现有水平为基本参照,并作小幅提升。
3.1.4 注意任务的开放性
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造能力,任务的完成上,一定要给学生预留可供发挥个性的空间,尽量避免设计只有唯一结果的任务。
3.1.5 任务设计应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为了确保在任务设计上的明确、具体。
3.2 小组的划分与合作
实施“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的划分与合作。
3.2.1 合理搭配
合作学习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小组成员的划分实际上是学习资源的一种组合,要使这种组合实现最优化,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除了学习能力的强弱以外,还有性格、意志等非智力性因素。每组四、五人,能力有高下,性格有差别,关键是能有效合作。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富有组织、指导、督促本组同学学习的责任。学习能力强是必备条件,更重要的善于合作,有亲和力。能够集中本组同学的智慧。
3.2.2 强化团队意识
没有团队意识,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变成纯粹的个体学习。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组织激发和强化小组同学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学之间相互关注学习进程,及时提供帮助,遇到疑难问题,共同切磋,设法解决;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注意交流。
3.3.3 适时调整
每组成员相对稳定,但也不要长期不变,根据学生能力层次提升情况适时调整;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组长的能力,学生推举,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
4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年的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用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上课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每次上完课就像是完成了一项小工程,人人都有成就感,增强了学好计算机的自信心,提高了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胆小的同学觉得从同学那里得到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帮助,基础好的同学在辅导别人的过程中,知识更巩固了、技能更熟悉了、知识面更广了,而且还对许多新的知识问题有了更广的兴趣,有些同学还形成了寻根究底钻难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而教师也从关注单个学生无休止地重复个别辅导和不厌其烦的重复演示操作中解放出来,因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宏观调控、整体导向和知识拓展,从根本解决了计算机软件课课堂组织困难,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笔者在二个平行班中进行了对比实验,在上“封闭路径动画”操作时,以传统方法教学,整个讲解操作完成就花了3/4课时,讲解操作完成后,学生再做,能完成的学生不多,能力好的学生又觉得索然无味,老师忙得团团转,而在实验班,同样是用“封闭路径动画”方法制作“时光如水”的动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只用1/3课时就完成了同样的任务。不少同学不仅完成了动画设计,还加上了色彩缤纷各具特色的片头、片尾、制作人等。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学生参加全省计算机应用合格考试,合格率达到了100%,优秀率达到了97%,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各项指标都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 毛春红.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35.
[2] 王晓彤.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在AutoCAD教学中的运用.职业,2007(24):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