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老院工作总结1
为了弘扬“传承星火,服务你我。”精神,加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我校财会系“星火”服务队于10月10日8:30—12:00到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活动。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能给老人带来些许温暖,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人伦道德、崇尚和睦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必将会留为我们成长路上不可省略的一页华章。
一、活动过程
上午8:30服务队报名的志愿者在老食堂门口集合,大家列前往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约9点多抵达的我们在工作人员的要求下,开始热火朝天的清理起养老院道路两旁绿化带内的落叶和杂草,虽然有女生对爬虫比较敏感,但大家都很认真完成任务,无人抱怨。大概在10点我们结束第一项工作,分小组到老人的居所同老人谈心,倾听他们留在心里的话,并热情的邀请老人们到中央场地观看节目。10:30时我们在老人面前表演了乐器、唱歌等节目。11点多时我们的节目都结束了,大家虽然不舍,但是时间不允许,只能和老人道别。
二、活动评估
参加者很多是刚加入青协的新成员,有些还是第一次和老人们近距离接触,但是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热情高涨的完成任务。不足之处在于:
1、上午集合所花费时间过长。
2、离开时队伍散漫,没有保持绝对安静。
三、活动结果和意义
1、活动的时间虽短,但意义深远,大学的生活需要一种去做点什么的激情,就像一阵风,吹落倦怠的尘,露出它内部的光。
2、这次的活动有利于发扬炎黄子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们见到的一张张褐的、黑的、满是岁月刀刻的面容,悲伤、欢乐深埋其中。我们想给他们的不止是这一点的时间,但对这些年逾古稀的人,心得体会或许没有什么比爱和关怀更重要,更直接。
3、这次活动有利于新加入青协的同学更好的了解志愿者的工作。锻炼和教育了我队志愿者。让我们在成长为一颗树时吸收必要的养分。
养老院工作总结2
在总寨敬老院工作一年多了,回想刚来报到时的自己,同现在的我比起来判若两人。一样的是我的满怀激情,不一样的是多了几分成熟;一样的是规划整洁的院舍,不一样的是多了几分熟悉;一样的是勤劳朴实奋发向上的院民,不一样的是认可了我的存在。但是那为建设模范敬老院奉献自已的心未变,那全身心的投身于敬老事业工作当中的心不移。 这一年中,我在领导的关心、培养下,静下心思工作,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遵纪守法,努力开展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同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并且坚持不断的去学习、锻炼、充实、提升。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从基层工作中了解民情,从优秀干部身上学习领导艺术。不断摸索敬老院工作的特点,不断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载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全身心的投身于敬老院工作当中。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请组织和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一、院务管理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从完善制度入手,努力实现以制管院。先后参与制定了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卫生检查制度,“五好院民评比制度”、“文明院民小组”评比制度、卫生房间评比制度、院民内务整理十项规范、院民外出请销假制度、安全值班制度、五保对象入住敬老院登记建档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管理人员例会制度等。协助院领导通过抓制度落实,有效提高了院民的综合素质,理顺了院务管理秩序。
二、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组织安排医务人员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甲肝、乙肝和心脏病等),专门为老人购置了一台电子血压脉搏测量计,每天对老人的血压、脉搏进行日查,对预防各类疾病复发,及各类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
二是定期为老人配发相应的生活用品,如袜子、裤头、背心、内外单、棉衣裤以及牙膏、牙刷、毛巾、卫生纸等。 三是及时督促老人刷牙、洗脸、洗手、洗脚、梳头、整理床单、床铺,保证了室内卫生和个人卫生清洁。
四是组织其他人员帮助残疾老人打扫、清理桌面、窗台、地面等卫生,为老人清洗衣服,床单、枕巾、被套,洗涮碗筷。
五是为老人订置文化娱乐用品,如书籍、报刊、笔墨纸砚、象棋、麻将、扑克牌等,丰富了老人的日常生活,同时积极组织老人参加义务劳动,整理花园、清除杂草、修剪花草树木等,通过劳动教育增加了老人间的凝聚力。
六是手把手教老人正确使用配置用品,如彩电、水冲蹲、坐式卫生间等生活用品设施。
七是为老人提供可口便于消化的饭、菜、点心、茶水,营养合理搭配,饭菜力争天天不重。
八是积极开展卫生先进评选活动,并组织了一系列全员参与的卫生活动,打扫卫生不留死角,保证了单位办公场所、老人寝室、环境卫生的清洁,开展了灭“四害”活动、“戒烟从我做起”活动等,现有7个老人成功戒烟。
三、生产经营工作
在全力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根据敬老院拥有耕地18余亩,蔬菜大棚2座,牛羊猪舍三栋的实际状况,我们积极探索适合项目,并组织全体具有劳动力的院民大力开展种养殖业生产活动。坚持走不等不靠、积极创收、以副养院的发展经营路子。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我院已发展种植各类农作物十余种,茄子、辣椒、土豆等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盈余出来向市场出售,给敬老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抓种植的同时,也着手开发养殖项目。通过自繁自养、逐年扩大猪、羊等家畜养殖。目前生猪存栏可达8头,羊可达23只,每月和逢年过节杀猪宰羊,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同种植业一样不仅能自给自足,年底还有多余的向外出售。就种养殖项目年收入可达万元。 有效地资补院内老人的生活,使老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四、思想教育工作
1、定期组织工勤人员学习报刊杂志,推崇敬业、奉献、孝亲敬老精神。工勤人员实行倒班制,保证一天24小时不离人,没有完整的过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以肃州区民政大局为重任劳任怨的工作。
2、组织老人召开一、三、五学习例会,学文件,学报刊杂志里的文章,充分发挥老年自治委员会的作用,总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端正了个别老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为了使老人在敬老院过上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我们敬老院购置了丰富的年货,给每人发了50元压岁钱,评选表彰了摸范老人、劳动先进个人、卫生先进个人、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在敬老院老人间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的局面。
4、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20xx年元旦春节,从元旦到十五,在“文体小组”的倡议下,老人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和管理人员一起共歌共舞,室内充满融融暖意,通过开展活动拉近了管理人员和老人间的距离,使老人有了子女陪伴过年的喜悦。
五、其他工作
在全面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级领导及其它部门安排的各项其它工作,加深了与其它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为今后的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在今年10月份就曾参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历时2个多月,顺利完成了分配的人口普查任务。得到了相关部门及领导的一致好评。
六、20xx年工作计划
20xx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1)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本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不论大小,认真对待,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每一项任务;(2)工作中,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3)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行政管理相关的知识;(4)注重与领导、同事之间的交流,同大家一起创造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养老院工作总结3
为了从多方面考核学生党员、重点积极分子,以及关爱孤寡老人,临床医学院“红炉园地”于20xx年11月2日组织了部分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去同心养老院进行重阳节慰问老人活动,给老人们送去冬日的温暖。现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时间:20xx年11月2日
二、活动地点:长春市二道区同心养老院
三、参与对象:10级中医学专业党员、预备党员以及重点积极分子
四、活动形式:陪老人聊天五、活动流程:
(一)分组和老人聊天、谈心
(二)各学生党员和老人们合影留念,全体参与对象合影留念。
五、活动意义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党员更加清楚的知道了去同心养老院慰问老人这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这不仅让学生党员把平时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思想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老人的关爱之心。同时也使同心养老院和“红炉园地”之间的友谊更加长久。
基于环境设计教学的社会实践性不足、课程评价较单一的问题,文章提出在课程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社会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为课程核心,建立起以社会综合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从而增强学生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使室内外环境设计课程模式更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模式;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室内外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和社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设计命题较单一,评价体系仅限于教师评价;设计课题作业的评估与社会实际的差距较大,设计专业缺乏社会意义。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性较差,在课题作业中体现的设计构思较为简单,设计范围狭窄,对于设计中功能因素的理解较为肤浅。从深层次分析,这源于学生对现实条件认识不足,一旦接触实际项目,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设计构思难以解决现实问题。笔者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设计学院访学期间,全程跟踪研究室内设计系大学本科三年级一个学期的studio的设计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完全基于一个社会实际项目,教学效果良好。设计任务来自一个实际的养老院旧楼室内改造项目。课程前期基本上是养老住宅的基础资料收集和基本概念认知的过程。在两周以后,学生要汇报总结对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再进行分享交流。学生进行项目实地调研也分为几个阶段的不同内容。首先是项目概览观察,然后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概览观察是对养老院建筑整体风貌特征的认知;测量主要针对具体实施改造的部分收集数据。第二次调研活动是对于第一次调研测量内容进行补充。第三次调研活动非常有意义,学生直接和养老院的老人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了解使用者。在设计过程中,被服务方定期参与到学生的设计讨论中,提出意见。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分析、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指导和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逐渐弱化。在学期末学生作业完结时,一方面,教师进行总体的课程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设计成果,通过评判选出待用方案,这一步完全取决于服务方,评价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为标准,而不只是教师的个人评判。这是在美国的设计专业里学生必修的一门社会服务课程,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和借鉴以改进教学。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应该跟随社会发展与需求进行必要的革新。文章主要探讨在高年级设计课程中直接进行具体的社会项目实践,采用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特定的目标课题,对特定地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对设计结果的使用预期进行系统性问卷调查,或通过访谈获得反馈;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创作设计方案;评价成果时,由学生小组之间互评,相关专业教师、授课教师、设计使用者等几方面综合评定。这样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设计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教学采用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的方式
1.由以往的虚拟设计课题转向社会实际项目的实践,实现教学与社会现实接轨
目前的室内外环境艺术教学中,大部分设计作业局限于教师布置的虚拟设计题目,尽管高校一直强调设计要结合社会实践,但是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课程中,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在开课期间没有合适的具体项目作为设计课程的实践练习,有了实际项目却不一定适合该年级的学生,等等。因此,目前设计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教学中真正将设计与社会实践结合,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本质。上文提到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学生做项目时必须以甲方意见和现实条件为依据,与教师的课题没有绝对的关系。一些院校以往的设计课题内容一般由教师拟定,设计构思的自由度比较大,几乎不用考虑现实状况,也基本不需要调研,如果需要调研,也只是对与目标内容相似项目的考察性调研。设计方案的形成主要基于学生设计思想与教师指导意见相结合的形式。针对这些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导入新的方法与模式,设计课题采用实际地段的实际公共项目,这样学生的设计从调研到构思再到最后的完善都要考虑实际现状。教师在此环节中,除了传授基本技法之外,还要重点讲授与设计课题相关的专业内容,引导学生调研、分析、与使用者沟通,尤其要引导学生认清设计项目的服务对象和实际需求,加深对实际项目的认识与理解,以转变学生在设计学习过程中的固有思维观念。
2.由个体完成课题作业到培养小组团队合作意识
在以往的室内外设计课程中,基本上是学生独自承担并完成设计任务,学生之间没有沟通,也没有形成设计的合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学生共同调研,互相评价设计方案,甚至可以互相修改方案。通过彼此深入地交换意见,学生可以锻炼学习组织能力,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3.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分析
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构理论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真正落实将理论课中的内容付诸设计课程实践。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条框,学生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理论知识。从调研分析、方案讨论到设计完成,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个设计实践单元的理论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在设计课程活动之中,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关联、互动,进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教师在设计实践中讲授理论,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设计实践中,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掌握理性设计的工作方法。
4.改变授课方式,促进教学有效展开
(1)由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型为以学生讨论、分析、辩论等探究形式为主的课题学习模式设计教学要突破以往教室里的方案讨论,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探讨受到局限。新的教学模式倡导把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构思推向社会,创建一个公共的评价模式体系,鼓励学生带上图纸、模型,在设计服务地与使用者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明确自己的设计意图能否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多种方式表现设计构思与方案在设计课程中,学生通常表现设计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考和分析,他们把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在设计课程初期,学生大多采用软件制图,以建造模型的方式进行初步设计,但实际上在讨论方案的初级阶段,运用此方法操作较慢,形式较为刻板,难以快速地表达设计思想。因此,教师应提倡学生在设计初步草图、草模阶段尽量使用徒手表达的方式,这样更容易推敲、修改方案,在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修改、调整,不断完善方案。在设计完成时,这一过程的图示表达可作为设计构思流程的展示,表现学生设计构思的发展变化过程。
(3)理论授课模式转变为分阶段、有目的的方式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环境设计理论的时间集中于课程初期,在课程的中后期基本以方案讨论和方案评价为主,这种模式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大部分课程。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处于“积食”状态,新的教学模式会帮助学生逐步“消化”理论知识,在学生设计的不同阶段给予其不同的知识支撑,教师依据不同的设计任务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实现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在设计初期的调研阶段,教师应多注重社会学、环境调查学等相关的学科内容;在设计构思阶段和评估阶段,可让学生接触有关环保生态、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环境评价学等。
二、构建学校和社会综合评估的设计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设计教学中,教师选择设计课题,学生进行设计制图、提交作业,教师依据图面问题、构思创意评定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教师的个人情感、主观偏好等因素影响教学评价。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起学校和社会综合评价的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在初期设计中,学生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在方案讨论过程中,社会服务对象可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在评价设计成果时,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使用者和学生都可以参与评价,这样就构成了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
1.促进学生在设计中体现社会服务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单向的评价机制往往会导致教师与学生对立的状态。依据设计专业特征,学生设计成果的价值难以标准化或量化地衡量。教师相对于学生或许有更多的经验,但教师的评价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局限性。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体系融入社会,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会设计的社会价值。
2.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设计的社会性意识
以往的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学生的设计构思、讨论方案的角度也局限于教师、学生的角度,通常只能形成一些理想化的设计方案。将评价体系由教师的单一判断转变为社会的综合评判,学生从调研阶段就要考虑综合性社会问题,学生的知识、经验、个人能力等都会在设计过程中逐渐得到培养。而设计个体或团队最终要接受使用方的评价,教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只是参与性地评价,只是最终评价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基于各个层面的反应,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受相关社会意识的培养。
结语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环境设计教学由以往封闭、单一、刻板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工作以协调、辅助、引导为主。同时,建立多元的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评价与反馈模式,弱化了师生二元对立的教学状况,在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革新的过程中,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设计教学满足社会需求。
作者:王晓燕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度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中学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主成部分,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中学每年的寒假或者暑假都是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的一个主要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让学生去接触这个社会,感受社会的气息,让他们体验除了校园生活外的全新生活。我们学生只有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才能够更多对当地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实践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后好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同时又使自身在奉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增长自身的见识。
正值准高三时期,暑期社会实践时间并不是很多,学生更多的有去亲自而且自觉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充分的方面。在本次实践中,我班推出5名学生参与校用心分子评比,并报送了相关材料。
透过对本次学生的社会时间稿的批阅,以下从亮点和不足方面进行简单的总结。
本次社会时间的亮点:绝大部分学生摆脱了单纯的完成社会实践表格填写的文字工作上,而是真正的去感受这个暑假的实践活动。如:有学生写到,到村委会搞卫生,同时和在各自村里工作的村务工作者进行交流取经,在这个过程了有写同学请教了这些派遣到村里的公务员关于自己的高中学习状况及自己距离大学多遥远的问题;有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到企业里去打工,能吃苦耐劳,得到了企业的老板的肯定,同时也赚取了少许的生活费,为自己的高三生活作准备,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有些同学家里主要是农活,回家后便帮父母亲夏忙,在其总结报告中认为,利用暑假的农务劳动,锻炼了他的身体,让他体验到农活的坚辛,感受到父母亲每分钱的收获的辛苦;有同学到养老院去帮忙打扫,这个充分展示出当代中学的乐于助人的一面,到养老院实践的同学,在谈论到自己的感受时候,利用了想象的手法回忆自己如果以后就应会怎样样的快乐过好每一天,以及此刻如何让这些老人微笑;甚至有人作出了大胆的尝试,自己合作开起了烧烤店,以一个学生的诚实守信经营,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赚了少许的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诚信的可贵,同时屏弃了所谓的无商不奸的想法,这个过程他们体验到生意的挑战性及社会竞争的强度,也充分认识到校园
生活的可贵和知识的宝贵,因此在他们回到校园后,在学习上各自树立了自己的目标,争取在新的高三学年中有所成绩,考上理想的校园。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案例,仍然有很多感人的社会实践事例值得肯定和评价。
本次社会实践的不足:首先,由于高三的课程要求,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较短,所收到的效果,比计划中的不好,学生普遍也感觉时间短难以在短时间让实践活动进入状态并到达锻炼价值;其次,由于校园的安排社会时间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要求或者安排,因此社会实践的贯彻度仍然需要加强,同时也减少了对学生团体协作潜力的培养和提高;第三,许多学生对社会实践没有必须的认识,或对社会实践进行及时的总结,等回到校园才要进行总结遗忘了感觉,因此写出来的社会实践报告质量不是很高,简单应付的学生仍然有一部分。第四,社会实践很重要的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的学生所参加的活动仍待改变,学生普遍没有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齐,以至缩小了社会时间的主要含义,没有把理论和实际进行应有的结合等等。
对于我而言,社会实践的好处很重大,引导我们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和群众主义精神。
高中生暑假社会实践感想体会(2)
春华秋实,岁月潇湘。转眼期盼许久的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就过去了。记得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曾说过:“法乃善与正义之科学。”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透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明白社会上人际交往十分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样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务必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能够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潜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多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此刻,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潜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潜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此刻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校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就应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校园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校园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虽未承担过什么重要的工作,但却也坚守本职,勤于学习,在平平淡淡的忙碌之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与做人的道理。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期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实践,不仅仅锻炼着我们的意志,它更大的作用是丰富着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磨练成才。
高中生暑假社会实践感想体会(3)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这天,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潜力的重要途径,一向来深受校园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向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园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步入高中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高中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我在一个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货,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向十分想了解的电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潜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好处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理解。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潜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潜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明白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简单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应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of cultivating nursing students. Basing on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a new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is worked out, which is consist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evaluation mode, practice bases, practice instructors, practice management mode and second class, aiming to cultivate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nursing talents.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Applied talents; Nursing; Construction
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1]是地方高校向新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辽东学院作为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课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关键是实践,即加强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3],实践性和社会性是护理学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医学院护理学专业适应辽东学院“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品德优良,具有从事护理领域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管理及科研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护理及相关工作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加强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多年办学经验,适应现代护理模式,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以保证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地方高校护理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受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在“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这一思想指导下,实践教学普遍被弱化[4]。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机地融合,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1.2 培养模式单一[5]
以往的护理教育基本上是建立在功能制护理的框架上,是以疾病为中心、以技术操作为分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单一的“基础-临床-实习”培养模式,与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要求不能相适应。
1.3 教学方法单调
护理学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以校内培养为主,而这部分又主要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校外部分以临床实习为主,重点是培养临床操作技能。在这两方面的实践教学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这与护理职业岗位需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有差距的。
1.4 评价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考核以往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职业态度、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没有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全面。
1.5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6]
单一的培养模式、单调的教学模式、不全面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能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2 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创建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业界专家及用人单位意见,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按照人才培养的进程,从护理专业特点出发,以现代护理理念为导向,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创建了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均服务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表1)。这样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共同为培养目标服务,使实践教学的地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2 设置实践学期
2.2.1 临床见习(实践学时:2周) 临床见习是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到医院和社区见习,通过直接与护理人员、不同护理服务对象接触,使学生对护理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形成对职业和服务群体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为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见习,培养学生热爱护理、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独立观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护理程序知识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2 专业社会实践(实践学时:1周) 专业社会实践是学生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实地开展校外实习、社会调查、考察和研究的一项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本课程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护理工作有更明确的认识,了解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护理专业发展中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使他们具有运用护理学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7]
在校内实训环节,根据不同实践教学内容,可分别采用演示法[8]、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9]、角色扮演法、标准化患者教学法[10]等。这些方法的采用需要教师经过学习、研究、实践,灵活加以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4 开设沟通能力训练课程(100学时)
沟通能力训练是以沟通理念学习为经,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交流技能的训练为纬,以演讲、人际交往、求职三大工作情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为宗旨,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及奉献精神,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言表达及文字书写能力,如自我介绍、演讲与答辩、应对结构与压力面试等技术,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2.5 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式[11]
实践教学的考核采取全程考核;为提高就业率,使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要相适应,专业技能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完全按照护士资格证考试大纲制订;除了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职业态度、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也进行考核评价;为保证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也按一定比例纳入到考核结果中来。
2.6 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12]
2.6.1 建立校医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 近五年来,医学院与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建立学校-医院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在满足校内学生实训教学的同时,地方医疗管理部门和单位可利用校内基地进行技能考核和培训。这既可促进实验室建设,又加强了校医合作,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2.6.2 建立校医共享的校外实践基地 争取专项经费,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形式在教学医院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既可用于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技能考核,也可作为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用于技能考核和培训。通过培训,使学生的技能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2.6.3 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与当地社区、社区卫生院、养老院、县区的乡镇建立长久的合作,成立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地点和场所,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2.6.4 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建立三十多个长期稳定的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实习医院是学生临床技能培养锻炼的场所,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2.7 建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计划[13]
为保证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达到“双师”要求,目前护理学专业教师“双师”率为100%;为提高教师临床实践指导能力,要求专业青年教师保证每年到临床实践半年以上,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为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施外聘教师计划[14],每年定期聘请校外临床护理专家来校授课,指导临床技能操作,使校内实践教学与临床接轨,并让学生体会临床技术操作的要领和特点,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2.8 建立双控式、过程化实习管理模式[15]
双控式管理指学生在实习期间既全程接受学校的实习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也要全程接受实习医院规范的运作体系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习带教制度,要求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研究实习计划,认真执行和落实,在实习全程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监督和考核,保证实习质量。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医院的规章制度,服从院方的管理和安排。院方按双方签订的协议,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同时,认真按实习计划履行对实习学生的培养。
2.9 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16]
通过多种形式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各方面才艺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丰富文化活动,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在活动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护理技能、团队精神等都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2.9.1 “5.12护士节”活动 “5.12护士节”活动是我院护理学专业开办以来逐渐形成的专业特色活动。在“5.12护士节”活动中,通过护士授帽仪式、烛光传递、护理礼仪表演、医学生宣誓等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树立爱患者意识,传承南丁格尔精神。参加表演的学生得到自我展示和锻炼机会,观看表演的学生受到教育和激励,对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9.2 各级护理技能大赛 每年定期举办校级、院级护理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护理技能。院级竞赛有护理技能竞赛,校级竞赛有基础医学知识竞赛和基础护理学技能竞赛。从2015年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护理技能大赛,以开阔视野,增进交流,发现不足,使实践训练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9.3 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开展义工活动,慰问看望老人,和院里老人聊天,为老人提供服务,了解老人需求和老年护理方面的知识;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为社会献爱心;开展社区走访活动,宣传卫生保健常识,并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常识了解情况和临床常见病患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帮助社区卫生院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2.9.4 开办天使学报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具体负责天使学报的相关业务。天使学报院内定期出版,至今已连续开办九年。在天使学报的出版发行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9.5 校园文体活动 每年定期开展的院校两级的文体活动包括读书活动、校园艺术节、文化节、演讲比赛、书画大赛等,学生各展所长,从中培养生活品位和生活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一、领导重视,充分动员,认真准备
学院党政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把实践活动列入学生培养的总体框架之中,并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组织好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布置,精心实施,学院专门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余传杰为组长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有关学校和校团委关于社会实践的各项要求,做好暑期社会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暑假前夕,我们通过召开班主任、辅导员会议、班会、年级会、社会实践动员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发动,并对今年的暑期实践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任务和时间上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把社会实践成绩纳入综合测评分的计算中。同时为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安全进行,凡是组队参加社会实践的小分队,我们都落实了指导老师,带队参加实践。
二、精心组织,内容丰富,注重实效
为保证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学院适当转变组团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把集中组团与分散实践的方式结合起来,以学院社会实践重点团队为重点,以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实现组队形式多样化,课题多样化,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特点相结合,与热点话题相结合为目标,本着“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的活动宗旨,采用“二多样”、“三结合”的组织方式(提倡组队形式多样化,课题多样化,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特点相结合,与热点话题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全院学生均按照要求参加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重走路,传承报国志——赴栾川、鲁山、安康、天水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去年“重走路,传承报国志”调研服务活动的基础上,今年我院社会实践小分队以红二十五军“栾川—鲁山——安康——天水”为路线,继续深入调研途中在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博物馆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路上的新农村建设状况,挖掘精神,让广大同学在实践中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并在新时期新的议题下,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交流、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支教新农村,支援老区人民,宣传2008北京奥运会等活动。并以建团85周年为契机,组织扬五四精神继续革命道路活动,把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做到基层支援老区建设。活动得到了安康日报社“汉江晨报”,安康电视台“金州播报”栏目、栾川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
(二)和谐社会千里行,中原崛起献青春——赴周口、南阳、驻马店、内黄开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
以“三下乡”活动开展十周年,建团85周年和88周年为契机,以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原崛起为切入点,组织“和谐郑州社区行”、“和谐农村支教行”、“和谐城乡调研行”、“和谐校园科创行”、“和谐奥运宣传行”、“和谐实践自觉行”六支小分队,组织大学生利用暑假走访各地,尤其是我省经济发展较快和欠发展到的地区,以及有特别代表性的地区,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考察、学习和调研各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为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建言献策。
调研服务团赴南阳小分队开展了“关爱老人、共建和谐社会”活动、“关注环保,关注奥运,共建和谐社会”主题签名及问卷调查宣传活动以及“关注三农献爱心,共建和谐社会”活动,活动得到了南阳日报、南阳电视台的报道;调研服务团赴周口开展了“牵手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和新农村建设调研服务活动,活动得到了周口电视台、周口日报的报道;调研服务团赴驻马店嵖岈山卫星公社开展科学发展观调研服务活动,活动得到了市天中晚报等媒体的采访和报道。调研服务团赴内黄小分队开展了以“不忘红色历史,体验革命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新农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被新闻媒体报道,并在国家人文、革命圣地二帝陵建立了“工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抓学风,长才能”——赴青岛开展专业实习见习实践活动
以“抓学风,加强专业学习、长才能,增强就业能力”为中心,组织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赴青岛了开展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等方面的活动。小分队以调查走访的形式在市6个社区,300户小区居民中开展了“合理使用空调,共建绿色家园”主题宣传调研活动,让广大居民对如何正确使用空调,了解室内装修的注意事项,增强环保意识,共建绿色家园,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活动得到了青岛早报、青岛开发区电视台的报道。;小分队还结合专业赴青岛海信集团开展了专业实习见习调研活动,在公司负责同志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海信日立空调高科技展览馆,生产车间、成品检验室、机械实验室等,并对各种实验设备和实验原理进行了认识和了解,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对在课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同学们的专业思想,也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指明了目标,打下了基础。
(四)热情迎奥运、文明我先行——赴郑州绿城广场开展倡议宣传活动
以“贡献一份力量,让北京奥运更美”为中心,学院社会实践郑州小分队,在市绿城广场开展了奥运知识宣讲、志愿服务宣传、文明礼仪宣讲、奥运筹备建设状况调研等方面的活动,活动得到了大河报、商报等媒体的报道。
(五)志愿社会、泽被你我——赴市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学院社会实践郑州小分队以“志愿服务社会,展现工大形象”为中心,积极倡导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性,赴市郊开展“牵手——留守子女”、助残助困、支教支农、勇作义工、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等多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六)增强艺术修养,传承建筑文化——赴桂林阳朔、郑州城隍庙开展建筑学实习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专业特色,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05级学生赴桂林阳朔进行为期半月的写生实习实践活动,写生实习社会实践就是根据同学们所学知识,一边实习,一边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民风民情,体味名胜建筑的文化底蕴,以在实践中让同学们放开思维的翅膀,去理解、感悟中国古建筑的无穷魅力,增强自身艺术修养,传承中国古老而崭新的建筑文化。建筑学04级学生在我院古建测绘实习基地——明初所建的郑州城隍庙内,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古建测绘实习,并制作了同学们在古建测绘实习中所做的郑州城隍庙内各建筑的等比例缩小全仿真木制模型。
(七)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和谐新农村——拓宽渠道,创新思路,开展各种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为了增加社会实践的影响,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我院组织学生参与返乡社会实践,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并提供介绍信等政策支持。学生们根据专业和年级特点,按照一年级学生以了解和认识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为主;三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以利用所学专业为社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为主的指导思想的要求,同学们以地区为单位,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生态开发、能源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践调研与研究;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农民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状况、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农村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态等问题进行调研实践。各调查小组深入农户家、到达田间、进入村支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掌握了许多具体的现实情况,每位同学都写了详尽的调研报告。学生们在活动中了解、体验了国情民情,纷纷表示此次社会实践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八)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备赛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同学,进行专题培训,并做好立项、调研、资料整理等“挑战杯”备赛工作,为做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九)加强基地建设,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学院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努力建立多种类型的、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和建立规范、有效的社会实践机制。今年我院分别与市西化县南关小学、县二帝陵、豫西革命纪念馆、区康乐养老院、县后河镇等5个单位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
三、辛勤耕耘,效果显着,硕果累累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3月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我省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正以超老龄化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21.77%,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六,多样化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县属于全省经济欠发展区域,因产业单一,社会就业率偏低,城乡青壮劳动力大规模向外县转移,全县在籍人口17万,实际常住人口约10万,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成为社会普遍问题。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和慰藉,需要政府、家庭和相关机构共同承担,用良好的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满足养老需求,单靠独生子女负担很重,依赖政府不够,县级社区(老年)学院如果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适应民情的养老长效机制,就能为政府分担部分责任,为社会家庭缓解压力。近年来,××县在政府“下山脱贫”“地质避险”和“大搬快聚”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人口快速向县城、城郊、乡镇所在地、交通便利的沿溪公路一带村庄集聚,“互联乐帮”居家养老将成为现实可能。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并非最急迫的需求,多样化养老需求还包括老年家政服务、居家护理、文化养生、精神关爱等,国外对机构养老模式非常重视,有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分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发达国家中许多新的养老模式值得我们效仿,如德国的互助养老模式,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日本的邻里互助网络和“时间银行”模式,邻里互助网络是指社区内65岁以上,特别是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在政府的扶持与志愿者团体的帮助下,组成相对稳定的协会组织,通过举办邻里聚会活动来促进老年人之间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实现排解孤独、充实自我的互助目标。新加坡的乐龄义工模式,过了55岁之后的老年人就被称为“乐龄人士”,以 “乐龄”替代“老龄”的生活理念。 “乐龄人士”协助社区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无偿地服务他人,健康的“乐龄”老人服务于“高龄”老人。
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观念,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因为机构养老模式下,老人并不情愿离开自己的家园,对于子女来说也可能觉得是丢面子的事情。我国的上海最先将互助养老理念运用到居家养老中,建立了志愿敬老服务“时间银行”,推出家庭互助服务项目——“老伙伴”计划,为上海高龄老人服务。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或孤寡、独居、重病老人提供服务,并把服务时间“储蓄”起来,以备在自己需要时可提取“时间”接受服务。
“互联乐帮”养老模式,体现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理念,有助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用最大化,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养老压力增大,社会劳动力不足的新背景下,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社会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老帮老,老少互帮,促进邻里及陌生老龄人之间交往,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建立老人的社会关系,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乐龄群体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彼此都体验到快乐。
二、实验项目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所谓“互联乐帮”,就是县老年学院通过组建“互联乐帮社”公益协助平台,把乐龄人士人力、智力、技能等资源整合成网,使“我能”与“我需”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信息,分享快乐。核心工作是充分利用以老年群体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或闲置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利用。该实验项目以社团成员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重点开展与居家养老密切相关的互助服务。社团成员可以自愿自由拼团活动,形式上可以老帮老、少帮老、老帮少,老中青少之间都发挥自身之长乐帮对方,建立邻里乡亲情感。学院从招募制度、回馈激励、教育培训、整合资源以及争取政府政策扶持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合作共享是互联乐帮的原动力,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与志愿服务和有偿服务等情况有所区分。“乐帮时间储蓄银行”是重要的激励机制,乐帮时间储蓄可个人提取,或者赠予,乐帮付出者以收获受助机会作为回报,年轻乐帮人士时间储蓄可以赠予自己家的老人名下,可存可支。互助是一个大课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互助型老龄社会福利体系。
(二)基本内容
1.丰富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主要满足老年人的三方面需求:一是生活照顾;二是医疗护理;三是精神关爱。互助项目范围三个预设:政府现有政策享受不到,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照料不到,社会机构有偿服务不到的。明确指向求互补、讲时效、有温馨。老年人申请帮助的事项满足三个条件:时间不超过2小时,没有责任风险,没有安全风险。
2.设计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乐帮项目。
根据区域分:街道居委示范社、乡镇农村示范社、居民小区示范社、中小学校示范社、老年协会示范社。根据健康状态分:自理型、半自理型。根据需求分:生活解忧型、医疗护理型、精神关爱型、敬老爱幼型。
3.建立养老信息化机制
通过平台实现对社区老年人的统一管理,并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信息。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发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的可视家
庭紧急救助系统,用来监护独居或寡居的老人。
4.推广互助养老服务理念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背景下,推动社会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广不以任何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条件下,满足和改善社区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需求开展的养老服务理念。推进互助型、储蓄型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丰富互助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形式。
5.营造敬老爱幼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假期,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敬老助乐社会实践,同时让乐龄人士的人生经验及智慧转化为教育下一代的丰富资源。
6. 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回馈激励制度,增强互联乐帮的内生动力,它是老年互助服务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表彰、宣传和奖励制度,设置灵活多样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建立互助养老星级认定制度,每年进行考评,根据互助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乐龄人士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积分管理制度。将乐龄人士情况以积分的形式进行记录管理,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折算积分,定期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宣传和表彰。三是建立“时间银行”,记录互助服务时间,推广“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老帮老”队伍中来。 时间储蓄”,建立“邻里互助社”,制定《互助养老时间储蓄银行规则》《互助养老协议》等配套制度。
7.推动政府层面对互助养老的政策支持,如果本项目正式确立为省市重点课题规划,争取用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动教育系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发动街道办事处、乡镇发动居委、农村开展活动,社区学院进行有效的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认真研究嘉兴学院以“实验项目”建设为切入口打造区域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经验,以及典型案例,开展本项目的有关研究活动。
三、预期成果:
1. 实现互联乐帮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由点到面,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并加入到活动中。
2.形成一套互助养老管理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
3.建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实验示范点。
4.该课题最终研究的成果的取向:论文和相关调研报告的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提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研究报告和视频资料送交县市相关领导批阅等。
四、前期准备
1.调查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面向老年协会、居委、老年学院学员发出调查问卷,了解老年群体的对养老服务的关切度和需求情况。申报课题材料。
2.制定实施方案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5—2019.6)
做好调研、前测工作; 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9—2020.12)
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互助养老模式的内容、途径、方法,着
力研究老少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请专家指导,规划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21.1—2021.6)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3.任务分解
本课题由本人组织动员、方案实施,制定计划表。由社区学院校级领导组织实施,其中党支部书记×××负责街道社区试点,副校长×××负责中小学校试点,校长助理×××负责老年学院、老年协会试点,×××镇校负责人×××、×××镇负责人×××、×××镇校负责×××分别负责乡镇村试点。×××、×××负责资料、图片收集、论文撰写。
4.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王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年第 4 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薛晓鸣(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南京210008)
《美国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模式》王秋梅 田新平 沈悌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北京 100730)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途径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生命教育概念,当时是为了应对美国社会“颓废时代”显现出的嬉皮士文化当中不良的吸毒,以及自杀等不珍惜生命的现象提倡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大力普及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进而将此理念传播到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由此形成了一种席卷世界的生命教育浪潮。生命教育,仅从文字字意来看,即能够认知到是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教育,同时是依据生命自身特性,按照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原理,以适合小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唤起对生命的源起、存在、发展、意义等诸多方面进行教育的活动。
一、用体育健身体会生命的存在价值
借助对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研究,能够发现运动前所做的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做的整理活动,短跑前的压腿与扩胸等辅助活动,都充分显现出对生命安全重视的保护意识,倡导科学合理的运动理念。依据运动生理学理念看待,人们运动当中与物体出现碰撞的概率较大,因此体育运动之时,必须牢记安全意识,并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如跳远场地当中注意不要有碎石、认真检测各种运动器械与设备的安全性、体育课上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相互保护等。体育教育课堂上的课堂导语可用“安全运动、相互保护”,增强小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体育运动当中引入生命教育,将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根植于小学生内心深处。
二、在体育教学中陶冶性情
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有效传递给学习者热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每一个人都应该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体育教学当中需要注重生命的源起与存在、发展问题。如“开火车”的体育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排成一排手拉着前面同学的衣服坐在板凳上,按照教师的口令“开火车”,随着转左、右弯道的口令,大家转向开动“火车”,如果有同学不认真听口令,就会造成“火车”脱轨,产生安全事故,“危及”生命安全。让同学们感受现实生活当中的真实环境,并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组织接力跑比赛当中,因为学生配合不好,会产生接力棒掉棒,或者参赛者接力跑的顺序出现问题等,导致不能获胜,出现参赛小组抱怨与不理解等情况,教师应在此时指出参赛者的失误,并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体育教学当中让学生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过程当中,快乐学习,获得知识,并提升能力。
三、促进体育教学和生活情境的密切联系
完全源自于现实生活的生命教育与体育活动,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引入现实生活当中的各个要素。例如,遇到不可预知的突发性事件时,小学生会惊慌失措,并产生不正确行为,体育教师可以创设“保护生命、防范自然灾害”的体育情境,在体育游戏当中导入生命安全预防知识教育,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可进行“游泳急救训练”,针对游泳当中容易出现的腿部肌肉痉挛(腿抽筋)、呛水、全身乏力、缺氧等情况,让学生学会对应的急救知识,学会简单的心肺复苏方法、缓解肌肉痉挛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预防一些潜在的危害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在体育教学当中模拟现实生活体育情境进行集中展示,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懂得预防危险,保护生命常识与技能。
四、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的合作模式
生命教育与社会、家庭、学校具有紧密联系,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遇到挫折与困难时,激励小学生具有迎难而上的意识,面对和解决问题,战胜挫折与困难,学会独立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当中深切体会生命的美好。
师范类大学生是教师的后备军,而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师德的养成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师德状况。本文从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基本内容入手,指出师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从搭建网络教育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课程强内化、榜样示范等方面提出措施。
关键词:
师范类;师德;养成
一个教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更取决于其个人的师德素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师德如何,直接关系着本行业及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提高自身师德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师德内化,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一、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在师范类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少,跟其他非贫困生相比,大多数学生自立自强,乐观向上,体贴父母,往往通过课余时间赚取生活费以便减少父母的负担,尤其是个别学生可以作为师德教育标兵加以宣传。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他们自卑、自我封闭、脆弱、盲目攀比但又囊中羞涩,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差,这就需要高校对这部分同学加以密切关注,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关爱他们的成长,使其能够主动打开心扉,增强师德内化,成为祖国教师的后备军。师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调整教师与同事、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家长及教师与他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要素构成。”[1]师德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沟通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系。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的重要成员,也应该模范遵循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中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我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教师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教师的职业责任,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勇于担当的职责与任务。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教师在教育学生及处理各类关系过程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师的职业纪律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循的规章与条例。师德技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在教学结果中得以体现,也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师德中的教师良心,是教师在处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师德中的教师作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行为的总和。师德中的职业荣誉是学校及社会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肯定及赞扬,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潜能,使其更好的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二、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师范生而言,尤其是要抓好师德教育。贫困生是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开展师德养成教育需要遵循大众化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一)师德教育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
线下线上相结合是指线下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师德教育,线上是指通过网络生活开展师德教育。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潜移默化地教育师范类大学生。90后大学生大都属于“低头族”一类,他们善于且乐于随时随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及娱乐,因此,师德教育必须渗透于网络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他们时时处处被师德的良好氛围所感染,他们会自觉地受到教育,为形成良好师德奠定基础。
(二)师德教育要坚持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反思相辅相成,通过教育可以将师德理论灌输于大学生的头脑,而反思可使这个师德内容进一步内化,实现师德的养成。师德养成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师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师范类贫困生的师德养成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又要强调学生反思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有道德是非观念,自觉规范行为。
(三)师德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针对师范类贫困生,要将师德作为必修课,且要求所有课程中,高校教师都要注重师德内容的渗透。师德作为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之外,还应该有专门的社会实践环节,一门课程既有教学授课环节又要有实践环节。针对师德课程,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传授完理论知识之后,用于实践操作。师德教育只有践行之后,才能内化吸收。“从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道德行为、良好道德习惯养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2]针对师范类中的贫困生更应该将关心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作为实践环节之一,让这些贫困生感觉到学校及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及关爱。
(四)师德养成要注重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
树立师德典型,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及校园文化展示,并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在师德课中进行宣讲,尤其是“自强之星”的学生更应该成为师德标兵进行宣传,使师范类学生耳濡目染的贴近典型、认识典型。定期学习典型事迹后,要求师范类贫困生进行互动交流,谈感受,并要自觉践行师德。在师范类贫困生践行师德之后,提交总结,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三、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师范类学生师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自我意识、自我道德、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是师德养成的前提与基础。增强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内化的最佳途径是能够激发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乐于自我教育,乐于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
(一)投其所好,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的必要方式,尤其是手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需品之后,任何人都至少拥有一部手机,他们随时随处都在通过手机而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因此,师德教育要根据学生爱好上网的特点,借助QQ、微信、易班等平台,通过微电影、电子报、图片等形式,将师德教育渗透于师范类贫困生的日常网络生活中,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
(二)营造氛围,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里最具影响力的隐形教育形态,即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师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要将师德内容通过黑板报、横幅、展板、宣传栏、晚会、才艺表演等方式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让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师德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并注重激发师范类贫困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设计及搭建师德教育活动,促进其对师德的理解与感悟。
(三)注重课堂教育,通过实践内化
“关于道德的讲授无论讲得多么好,如果与通过教育所得到的全部道德的成长作比较,那它总是想对地在数量上比较小,在影响上也是比较微弱的。”[3]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教育内化的最有效方式。首先,在各高校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要注重将理论教育与时事相结合。在讲解基本理论时,注重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时事,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吸收及内化。其次,注重情景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主题辩论、演讲、小品等方式对某些专题进行学习及演练,不断增强学生师德教育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主观应用。最后,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老师,可给学生搭建实践基地,如:养老院,让师范类贫困生定期去照顾老人,在实践中懂得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榜样示范,评选“师德之星”,树立标兵,为其导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刚踏入大学校园,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充满好奇的同时,却又迷茫、彷徨,这时可以通过“师德之星”为其点亮导航,不断为之而奋斗。同时,“师德之星”可制作成视频、展板等,通过网络、校园摆放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促使师范类贫困生师德素养的不断养成。
(五)人文关怀是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催化剂
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爱、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一,要积极掌握师范类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从工作、学习、生活中解决学生干部遇到的具体问题,用真诚、关爱、关注他们。尤其是对一些因为兼职繁忙而影响学业的同学,辅导员要予以情感引导,激发学生正面的积极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增强更好的成绩。第二,要指导他们向身边的榜样、典型看齐,通过榜样来激励贫困生。并在适当的会议上对他们成绩或表现加以肯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激励他们不断努力。第三,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针对部分自卑自闭的师范类贫困生,他们更需要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关爱与教育。教师通过主动谈话、谈心的方式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理想与现实差距,使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能主动打开心扉,乐意接受师德教育及渲染,进而促进去健康成长成才。此外,人际交往是师德内化的内驱力,教师可以调动学生骨干的力量,让他们主动关心这些贫困生,使他们乐于交往,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张慧荣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关键词】特教学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11-02
三流的管理靠校长,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一流的管理靠文化。为了加强管理,提高特教学校教育质量,我们开展了特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思考。
一、特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思路
1. 四个层面
(1)学生活动文化层面。
① 六大主题活动。在四年多的实践中,我校(此处指“湖南省桃源特教学校”,下文同)已初步形成六大主题活动:一是3月的“我为校园添新绿”植树活动。月初,我们进行启动仪式与栽花植草实践(包括园艺知识讲座),月中的活动是日常陪护管理和作品准备,月尾开展成果展示(花草展台、摄影、日记、作文等)与总结。二是4月的“我运动,我快乐”运动会。有团体广播操、个人趣味竞技、田径等十余个项目,每天保证一小时训练时间,月底比赛。三是5月的“我是神奇”综合特长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愿报名参加书法、美术、制作、小品、舞蹈、背诵、口算等小组,月底比赛总结。四是9月的“我是生活小能手”生活技能大赛。有穿衣脱鞋、铺床折被、家庭礼仪、形象整理等内容。五是11月的“阳光运动、快乐运动”体育节。除了个人趣味竞技、田径等赛事,还开展大课间运动、冬季长跑、羽毛球、乒乓球等小型竞赛活动。六是12月的“爱,梦想的翅膀”艺术节。除了书法、美术、制作兴趣小组的展示活动,重头戏是年度的元旦师生文艺会演。
上述活动,因为形式活泼、内容生动、参与面广,得到了师生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主题活动的实施,宛然在我校开辟出了一片“动感地带”,激荡出盎然的生机,散发着无尽的活力。
② 德育活动。每个月都开展“康复明星”“文明之星”评比,邀请大中小学生来校开展“同在蓝天下”联谊活动,开展班级“感恩父母”等主题班会活动。
(2)教师活动文化层面。
① 教研活动。一是校本培训。每学期,我们开展一次专家讲座,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骨干教师在部门展示一节引路课。每个星期,部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会,每个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每年4月,我们进行全员教学比武;10月,开展“授说评”大型教研活动。二是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我们申报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获三等奖。“十二五”期间,我们申报了“特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正在扎实开展研究。同时,我们正在进行“特校活动文化建设研究”的校本课题研究。
② 工会活动。每年暑期,我们组织教师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每年“五一”国庆期间,我们组织教师熟悉故乡的风土人情;妇女节、教师节,我们有时候进KTV纵情放歌,有时候在茶楼喝茶品茗。现在,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老师们每天要锻炼半小时,阅读半小时,练书法半小时。书法室里,留下了老师们屏息挥毫的身影;办公室中,记录下了老师们午间阅读时专注的神情;草坪上,洒下了老师们运动健身时的滴滴汗水。诚然,工作是忙碌的。但作为特教人,忙碌却不能盲从,老师们能在忙碌中守住内心的宁静与祥和,让内心变得充盈,更从容地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教学中去,实实在在地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家长活动层面。我们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通报学校、学生情况,加强家校联系;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组织亲子活动,密切亲子感情。
(4)社会实践活动层面。每年,我们的学生都要去几次敬老院、养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去中小学过六一儿童节。我们也常常组织学生去逛街,体验交通规则或逛超市体验购物。我们编排的节目常常参加会演,也常常无偿为社会演出。
2. 四个融入
(1)活动融入课程。一般情况下,主题活动围绕“主题教学”为中心展开,主题活动和“主题教学”不冲突,且能够丰富主题教学。每次活动,为学生语言、认知、生活、交往等领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良好的实践机会。
(2)教师融入学生。我们要求教师除了负责指导、督促,还要陪着学生一起训练。有些活动中他们互为角色,有时候他们同台竞技,体现出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管理和交流,达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真正融合,师生团队表现出一种纯真的善意。
(3)快乐融入体验。活动给孩子一个尽情“玩耍”、表现和受表扬的机会,把严谨的、逻辑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愉悦的、开放的体验过程,适应学生“童性”,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教师在生活中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在自我展示中表现了价值,在和谐的同事关系中找准了定位,还可以从学生丰富的情感、不断的进步中,体会到职业的成功,这都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4)发展融入过程。对学生来说,一次活动就如同一个教育素材的资源包,可以挖掘认知、生活、语言、健康、艺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开发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教育素材。同时,这些活动提供了学生体验的形式与过程,能够给学生带来综合、整体的康复效果。
对教师来说,每次活动都是一次思考与实践机会,使教师成为学校有机体的一部分。如“授说评”大型教研活动,它包括上课(各部门展示一节课,部门集体备课)、说课(说自己部门的课)、评课(上课者自评、评自己部门、评他部门)、总结表彰等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本部门成员,各有分工,一起合作。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它规范了学校的教研生态,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3. 四个原则
全员参与原则:我们尽量设计好活动,争取人人愿意参加,人人可以参加,不让一个人掉队。
趣味性原则:我们尽量把活动设计、组织得妙趣横生,参与者“玩”得高兴,学得开心,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一个积极的心理支撑其行为。
康复原则: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求教师从不同视角(领域)审视规划,确定个体明确的康复目标,包括认知、技能与心理、生理的康复目标。
专业发展原则:学校教师在建设学校活动文化时,利用五类“文化作品”(包括活动计划、方案、过程、案例和师生成长故事)作为思考平台,分析这一领域尚存的问题,寻求突破。
二、特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学习型校园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体育比赛、才艺大赛、课外活动、户外活动、教学比武、学术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创设了文化建设浓厚的氛围。通过活动,我们维护好了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恬静雅致,自然优美;教室、办公室整洁舒适;宣传橱窗、黑板报、艺术廊、语录牌美观又富有教育意义。通过活动,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紧密,老师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像子女一样信任依赖老师,教风和学风优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康复。通过活动,让每个个体在集体中能够和谐发展,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活动,促使了教师和学生的真正融合,促进了管理的改革,使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开展,学校树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博爱、阳光、创新”的独特文化形象。
三、几点思考
1. 活动的组织重在落实
我们的活动一般是“三步曲”,即制定方案,督促落实,验收小结。管理的重点是过程的落实,只有师生真正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来,才会有情境和体验,才会产生教育的机会和效益,如果各项活动只是为了最后比赛的名次,那么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2. 校园活动文化系统性建设
开始我们组织的活动比较简单,内容也不丰富,但学生非常喜欢,教育效果明显。于是我们重新审视与定位,强化管理,丰富内容,扩大范围,目前已经基本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教学各个领域,达成了与主题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初步具备系统性特征。如去年开始提出“课堂教学活动化”的要求,这表明我们对活动文化建设有了更深、更细的认识。
3. 注重心理、情感方面的康复
心理、情感因素的康复,能为学生认知和技能方面的康复提供基础和保障。因为情绪的稳定、正确的认知、坚强的意志等心理素质,是他们现在获得康复、将来适应社会生活与寻求自身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倡导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趣味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获得力量,在成功中获得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健康、习惯、兴趣等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训练,因为非智力因素能够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4. 把快乐还给童年
康复,应该是个具有多方面内涵的概念,包括康复过程的精神状态、情感体验、习惯等。我们的学生丢失了许多童年的色彩和快乐,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回来,还原作为个体的真实。让感性活动成为他们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让快乐伴随他们的每一天,才是尊重特殊教育规律、尊重生命规律和发展规律,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康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吴水清.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南方论刊,2007(3):109-110.
[2] 陈易.浅谈班级文化建设[J].校长阅刊,2007(3):79-80.
[3] 杨镧.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构建和谐校园[J].甘肃高师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