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过本科学位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

第1篇: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一、“学术失范”的社会学阐释

学术规范是一个以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的大致认同和确认为前提的,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动态性的系统,是在长期的科研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道德公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指示系统,要求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必须严格遵守。其内涵丰富,绝非仅仅指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EmileDurkheim)将“失范”一词引入社会学,描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出现不协调时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失范只是暂时的规则匮乏状态,社会习俗仍旧可以规定和协调的社会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分工论,1893)“能够限制个体欲望的特殊规范类型的缺席状态”(自杀论,1897)。可见,失范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价值和道德伦理性的规则缺席或弱化的状态。借用社会学“失范”理论“学术失范”表现为特定时期发生在学术领域的、学术规范的弱化甚至丧失的一种无序状态。学术失范的表现各式各样,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之一的学位论文失范也属于其范畴。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为四类:

(一)学术道德层面的失范

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界或学术共同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具备的学术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遵守的学术伦理准则,强调的是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道德失范突出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截取拼凑和大篇幅抄袭剽窃的现象;或采取改头换面篡改、编造、杜撰科研数据或参考文献的现象。如此往复,大量低水平重复和学术垃圾导致了学术泡沬的产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学术研究程序层面失范

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包括选题要求、文献调研、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术语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收集和筛选资料的要求、拟定大纲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操作技术性的失范。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多数是对已学理论的梳理或重组,缺乏实证性、创新性;对文献的检索搜集不够,积累不够充分,对相关领域、相关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了解不足,选题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科的强应用性决定了部分选题开展须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而多数学生懒于调查实践、闭门造车,甚至编造数据,主观臆造论文结论;参考文献数量较少和质量不高,外文资料的搜集不足,对文献缺乏批判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所选文献的信度没有基本的判断,文献综述不到位等。

(三)学术研究方法层面失范

“科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和学科特性,行政管理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解释性研究、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绎和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科学主义的实证思维方式,缺乏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研究方论的运用,有部分同学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应用,但是显然不懂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四)学术制度层面失范

制度规范是学术规范制度化的产物,是保证学术研究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明文规定,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规范,管理规范、评审规范和处罚规范等。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论文管理工作的统筹不够科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实习、有指导论文进展、另外兼顾学生就业;评审规范设置相对科学合理,但是评审制度落实有待改进,使得评审不够严格,有效的监控流于形式,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态因素:先天的规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释放不足

从行政管理学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学术规范建设的历程来看,该学科学术规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缩。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术规范建设历程二者在时间上错位,学术规范建设晚于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管理学术活动在十多年的进行中无章可循、无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中,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色的学术规范建设,而且长时间的讨论和争鸣,没有明确权威的规范加以规制行政管理学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学学术规范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基本规范的实操内容没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来具有的正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功能趋于萎缩。

(二)价值因素:价值观偏离和规范内化的失败

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和学术规范价值内化失败,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使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价值和实际利益,价值观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科研基础能力的知识欠缺;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宽松的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监督,使学生顺利毕业,但是难以就业,求职时“万金油”专业显得毫无竞争力、加上外在就业环境的严峻冲击,学生浮躁的心变得躁动,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参加没有任何挑战的社会锻炼,部分学生致力于死记硬背备战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门砖,各届学生如此往复地为现实利益奋斗着,现实利益的实现成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学术规范内化的学术求真意识、学术创新精神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学生自身科研积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关注重点则是通过顺利毕业,迅速找到心仪的工作,普遍对如何提高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不感兴趣。本科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习惯人云亦云;资料检索和文献鉴别、文献批判、文献整合综述能力不足,通过分析、鉴别社会现象与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研究假设、模型能力欠缺,选择适宜测量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学术话语表达能力需加强;极为重要的是论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极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失范的矫正对策

(一)注重过程监督和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须长期规划的动态师生互动和学生成长过程。要树立大论文观念,即把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体现,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时间长、方面多、环节多,做好过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总体培养思路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上述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实施路径和应达到标准,真正形成前呼后应的递进关系。要根据培养要求,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培养过程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价、有激励,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

治理行政管理学术学位论文失范要从大学入学开始抓起。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学术界和高校要结合我国转型时期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引领行政管理学界逐渐形成“求真、创新”的良好学术风气,建设专门的行政管理学学科特点学术研究规范,通过多种手段,切实落实在新一届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使这种规范通过长时间的约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科学基本素养。另外,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先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开展专业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参与学术课题的相关活动,体验和模拟科研的操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

(三)建立相应课程及考评体系,奠定论文写作基础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和统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阶段和教学管理计划。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评估体系,合理评估现有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需求合理设置公共基础及通识类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等模块的权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重点要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的比例。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学年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融为一体,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凸显本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实际考察学生的基础科研积累和科研训练状况。

(四)遵循科研训练渐进原则,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就应该科学规划,将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的基本素养融入到整个学科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以必修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积累基本的科研素养,有了这种平时的积累并将平时的学术积累渗透到毕业论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论文撰写环节的孤立和滞后,而且也可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以提高论文的指导质量,进而提升论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树立大论文观念,科学规划,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将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本科一、二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阶段,奠定论文开展的知识性功底;在三年级开始以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为模拟,完成课程论文的考核,进而将基本学术规范内化到学生的科研行动中。

(五)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规约关联主体的相应行为

第2篇: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伴随当前培养单位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导致其学位论文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优化生源结构和提高生源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加强招生单位的软硬件建设,培养优势学科势在必行;同时要到重点高校、重点学科点大力宣传,广泛吸引优秀本科学生报考;提高研究生复试的有效性,加大复试权重,推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考察考生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除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制度以外,已经有一些211、985高校开展了暑期夏令营活动,通过在本校开设学术讲座、参观实习等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储备研究生生源。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导师遴选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制定遴选条件时,要采取原则加灵活的方式,对于科研能力强、成果较多、经费充足、责任心强的青年教师可以适当放宽职称、工作年限等要求。同时合理引进校外导师,鼓励联合其他科研、企事业单位,吸纳在本学科内有一定学术造诣和影响的科研人员到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中,导师是总设计师,是第一责任人,在论文开题、中期进展、成果总结的过程中要悉心指导、严格把关。在论文成型过程中提出建设性意见和修改建议,在最后定稿时还要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审查。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是系统进行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败。导师应根据前期预实验情况和科研经费能力加强引导,尽早为指导的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正确指导研究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步骤。上级主管部门也要敦促学生提交开题报告,组织同行相关教师和专家参加研究生开题答辩。这样既可以在答辩过程中了解行业相关前沿,又可以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实验修订方案,避免学生走弯路、走老路,尽可能提高研究生实验效率。

中期考核是在学位论文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对实验进度和论文撰写过程的检查,也是对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通过中期检查可以检验实验是否按照预期方案进行,了解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和困难。中期检查也应由本专业的相关导师、专家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检查,并对前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或进行指导。最后小组成员讨论后得出中期检查的结论。此过程既对研究生截至此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对下一阶段的论文情况提出建议或意见。

已通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研究生,待取得相关科研成果后,可以进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阶段。撰写学位论文是对整个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总结,具体包括:文献综述、实验目的、实验手段、实验数据、结果讨论、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论文完成后需要同行专家的评阅认可才能参加答辩。论文评阅人对于论文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也对作者在答辩前最后一阶段修改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培养单位现在都采取“双盲送审”制度,即研究生提交学位论文要隐去导师和作者的姓名,由学院或学校主管部门按照学科、专业及论文研究方向寄送给校外同行相关专家,同行专家不受外来因素干扰,用学术研究的眼光客观地指出论文的优缺点,能公平公正的对论文进行评阅。这样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鞭策的作用。

通过论文评阅准予答辩的研究生论文,即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的组成应交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答辩委员的学术水平,也可以避免导师之间的亲疏关系影响答辩的公正性。答辩结束后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议,会议审查内容包括:论文授位申请手续、论文答辩组织与材料、学位申请材料(授位要求的论文、专利成果)、论文质量(水平、工作量、格式)等。学位分委会对学位论文建议授予学位的进行无记名投票,投票通过的学位论文再报上级学位委员会进行审核;投票不通过的不予授予或延期授予学位。

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除上述环节以外,还应辅之以一些保障措施。有些学校已经引入论文机制。申请答辩的学位论文送审前必须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操作过程中,各培养单位应制定出相应的操作细则。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制定出全文及各章节的重合率上线;或对于第一次未通过文献检测的论文是否给予修改后二次的机会等等。

综上,研究生学位论文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对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需要在实践中调动研究生、导师和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

第3篇: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这些疑问,下面就告诉各位,双证在职研究生需要与不需要、有与没有、能与不能。

双证在职研究生需要什么?

参加统考:首先需要统考,考试是必须参加的,不考试便不能入学。

满足条件:满足报考院校、专业所需要的条件,具体查看当年该校、该专业招生简章即可了解。

复试:双证在职研究生跟考研一样,有初试和复试,两个考试都要参加,并通过。

到校上课:被录取后是要到校上课的,因为双证在职研究生目前还有网络授课的方式。

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需要的,学习结束通过论文答辩和考核才能顺利毕业并获得证书。

双证在职研究生不需要什么?

学士学位:各报考院校并没有明确报名本科学历人员必须要有学士学位。

辞职:不需要辞职,是在职学习的,非脱产,周六日上课,不影响工作。

本科3年: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需要本科毕业3年,比如法律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等专业,都是本科应届生可以报考的。

双证在职研究生有什么?

专硕:双证在职研究生大部分招生院校都是招专硕的相关专业。

学硕:虽然双证在职研究生招学硕的学校很少,但并不是没有,比如中南大学。

学位:通过考试、学习,毕业有硕士学位证书。

学历:通过考试、学习,毕业获得研究生学历,也就是研究生毕业证书。

双证在职研究生没有什么?

奖学金:因为是非脱产学习,大多数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是不设置奖学金的。

住宿:在职学习学校不提供住宿,学生自行解决。

双证在职研究生能做什么?

升职加薪:双证在职研究生毕业对升职、加薪有帮助。

评职称:评职称一般需要学位证书,双证在职研究生学位和学历都有。

出国留学:国外只认可学位

读博:读博士,有硕士学位即可。

考公务员:一般考公务员都是需要学位和学历双证的。

双证在职研究生不能做什么?

调剂到全日制:双证在职研究生初试通过,如果没通过第一志愿院校分数线,可以进行调剂,但是不能调剂到全日制,只能往别的院校非全日制进行调剂。

第4篇: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钱阳阳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2级硕士生

摘要: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高级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重点要抓好考试与录取、培养、学位论文三个环节。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教学环节

一、考试与录取环节

1.初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主要是考核考生基础理论知识,

因此,专业课初试科目的设置应能基本覆盖本科生在学期间的基

础理论课程和未来研究生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需要的基础理论

知识;在试卷命题时,要注意基础题、综合题和提高题的比例,

要有适当的难度、效度和区分度,要有一定的标准差,使考试成

绩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能体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使

知识水平高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

2.复试。初试虽然考察了考生的知识水平,但对研究生而言,

科研等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通过复试环节把住综合

能力关。复试一般包括面试和笔试,其中面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报

考专业整体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水平,因为有时也不乏有的考生在

硕士学习期间主要精力用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通过面试可以考

察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科研意

识和能力、外语水平、理想和抱负、本科所学的专业和成绩、科

研水平和成果等整体能力水平。笔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报考专业方

向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因此试题的命题应更加具体,应体现报

考专业知识的理论深度,能体现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

为后面的录取提供依据。

3.录取。录取工作是决定考生是否录取的最后一关,这是一

个政策性强,既涉及考生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整个研究生录取质

量的重要问题。因此,一要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择优录取,二

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将真正的优秀考生录取为研究生。

二、培养环节

1.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未来具有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科研人员,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突出特色,

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宽广的知识

面,更要突出专业课程的深度。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在调查

研究的基础之上,聘请相关教授、企事业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

共同制定,以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为目的。课程设置是建

立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的,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内容新颖、结构有

序、学分适宜、学时合理、进度井然的原则,同时应加大选修课

程的开设,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求。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注重讲授与思考讨论相结合,注重与启式教学,根据

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3.阅读与思考。广泛地阅读大量学科领域的学术专著,有利

于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前沿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的思

考,可以有效地理解新的理论,并引发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

新观点、新技术的萌芽。

4.讨论。研究生之间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是激发创新思维的

有效途径,由教师根据某一问题提出讨论的思路,根据这一问题,

学生们可以查阅资料,进行激烈的讨论,可以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5.实践。实践教学是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课程实践

训练,也包括和导师进行的科研实践。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印

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创

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位论文环节

1.论文选题是基础。论文选题是做好学位论文的基础,研究

生学位论文题目要尽可能选择本学科前沿,或者是对于社会有现

实意义的题目。在选题过程中,导师要站在学科的前沿,清楚地

认识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引导和鼓励研究生钻研新技术,采用先

进手段,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吸收、转化,进行

方法上的创新。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完成选题报告,通过由学

院学位分委员会组织的论文选题报告答辩后,方能进行后面的工

作。

2.过程控制是核心。研究生学期论文写作过程就是创新活动

过程,导师的中间控制环节尤为重要,导师主要控制论文的进度、

方向、时间以及论文水平等问题,对于创新内容的研究应予以重

点关注,出现偏差应及时予以纠正。

3.定稿审定是关键。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如何,导师最终的

审定是关键。导师要从本专业出发,综合考虑论文的方向、质

量是否符合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必须

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修改的内容以及达到的程度,直至符合

要求。

4.专家评阅是条件。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在答

辩之前必须经过专家评阅。专家评阅环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

作:一是建立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在此基础

上设计评价表,既能体现评价的准确性又要有利于分析统计。二

是采用论文盲审制,由研究生主管部门统一负责组织评审,以确

保评审结论的真实性。三是专家要对论文的创新点进行评析,给

出结论。只有通过评审的论文,才能进行论文答辩,否则,不能

进行论文答辩。

5.答辩意见是根据。答辩委员会成员需要完成三个任务:一

是审阅论文水平与质量,包括论文题目内容与所学专业的相关

性,论文水平是否达到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可能给出的成绩档

次等;二是倾听研究生的答辩陈述,聆听研究生对整个论文重点

内容的讲解,分析学生对整个论文的理解、主要观点,思考论文

中不完善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整理准备提出的问题;三是提出问

题并请学生回答;四是根据上述进展,讨论答辩意见,给出最终

成绩,得出是否同意授予学位的意见。

6.学位审定是保障。学位授予委员会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审定

是学位授予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保障。学位委

第5篇: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毕业论文是本科培养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综合、巩固和提升。[1]对于理科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培养科研能力的开始,一个好的毕业论文,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学生能扎扎实实地完成毕业论文,这将是大学生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他们今后参加工作或进一步深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理科类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对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毕业论文的完成是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按理说应当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毕竟学位对大学生工作或深造影响巨大。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大幅扩招,加上某些理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很多毕业生在修完课程,取得规定学分之后,将就业放在了第一位。[2]有的学校,以就业和考研为导向,迁就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更为严重的是,受上届毕业生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论得好坏都能毕业,都能拿学位,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对待。当然,除学生认识不够外,许多大学本身也对本科论文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结果造成有些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随意没有介意,过程管理也比较松懈,很难给予学生有益的指导。

2.课题陈旧。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首先由指导教师列出几个课题,再由学生选题,这虽然实现了“双向选择”,重视到学生的意愿,然而却带来了许多问题,最显著的问题是教师有时使用多年的陈旧课题,有的课题甚至几年一贯制,缺乏创新。例如,有的教师要学生研究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可能连续几年换换重金属,换换植物种类,缺乏创新。另外,毕业论文中的综述部分是学生对资料的归纳与总结,如果课题陈旧,重复以前的类似课题,学生很有可能照搬以前毕业生的综述,这对学生文献阅读的培养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3.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和时间的限制。在高校,本科论文的指导一般是由年轻教师承担,而这些教师科研水平相对薄弱,另外,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指导教师资源相对紧缺,很多学校出现了一个指导教师带数十个学生的现象,许多教师缺乏指导学生的经验,毕业论文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3]此外,理科学生毕业论文大多需要通过实验才能完成,这些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宽,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具有创新性,可见毕业论文的工作本质上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有些指导教师,特别是平日不开展科研活动的教师,缺乏课题支撑,没有实践经验,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肤浅,很难担当起指导教师的角色。还有的教师干脆把本科生交给研究生管理,自己不闻不问,研究生包办了论文的选题和方案,结果本科生只起了一个简单实验员的作用,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没有保障。目前,大多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大约为3-4个月。[4]这一阶段正是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的重要阶段,他们要为就业而奔波;有些考研的学生还得准备研究生复试;有些地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考或复试也往往在这个时候进行。所以很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非常短促,不能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工作。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大多需要学生认真进行重复性的实验后方能完成,若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毕业论文的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

此外,经费紧缺、条件不足以及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不健全、实施不到位,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措施

1.认识本科论文的重要性。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各教学专业应采取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离开校门前的“最后一课”,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同时,学校要制定相关制度,严控本科论文质量,对质量较差的论文进行否决,责令其在一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使学生明白,如果本科论文不认真完成,将无法获得学士学位。学校还可以在研究生的录取过程中考查学生的论文质量,优先录取优秀本科论文获得者,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本科论文的重要性。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的途径。

2.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素养。在大多数学校,年轻教师承担了主要的指导本科论文任务,而这一部分教师相对科研较弱,学校应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上向年轻教师倾斜,同时,组织学术团队,让年轻教师融入到科研团队中去,学术带头人或者资深教授可以让年轻教师协助完成相关课题,创造学术氛围,使年轻教师的科研水平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学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制定相关的考核奖惩办法。比如,有的学校把教师职称的评定与是否顺利指导过本科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学校要安排那些具有责任心,平日又一直在开展科研工作、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教师来指导学生。[5]对于带有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可以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协助其指导本科生完成论文,鼓励本科生与研究生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提高。但指导教师要避免本科生成为研究生单纯的“实验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本科生定期交流,了解论文进展。当然,教师要经常深入实验室,及时纠正论文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有时可以亲自示范操作。

3.注重学生选题。不同于其他如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尤为重要,因为理科专业的培养更注重思维的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论文选题必须遵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立足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应当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同时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对不能自拟题目的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应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给出几个相关题目,明确研究目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论文方案,这样,学生的培养目的就达到了。另外,论文选题时,不能单纯求简单易完成,还要考虑选题的意义,所选的题目应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灵活掌握学生论文开展的时间。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把本科论文开展的时间放在最后一个学期,由于时间较紧,加之其他客观原因,使学生本科论文开展的时间难于保证。为避免时间短促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学校可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校可以鼓励学有余力或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选择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提前熟悉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和设备,接受科研活动的熏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在适当的时候与教师一道选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6]。学校也应制定相关制度,弹性处理学生本科论文开展和结束的时间,比如可以把论文开展的时间提前到三年级下学期,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轻,也没有考研和考公务员等找工作的压力,时间相对充足。

毕业论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结合理科类专业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和进行。另外,毕业论文的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原因,这同样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形成一套适应当前形势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49-51.

[2] 刘绮,石林.环境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2):18-22.

[3] 陈景文.如何提高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9-81.

[4] 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第6篇: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第7篇: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20-02我国自1997年开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针对本科学历获得者工作三年以后的在职人员;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则是主要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在职工程硕士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企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企业、社会对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不能满足我国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现实,我国从2009年开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转变,以满足适应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应用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比较

1.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开始招收以来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公众盲目排斥,学生担心就业前景不好、含金量不如学术型硕士等,导致学生缺乏报考意愿和动力,导师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也缺乏认识,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建设不足,企事业单位参与热情不足,行业协会参与不够及认证评价不完善等导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够突出,没有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2.他山之石——美国应用型人才(PSM)培养的情况

美国和我国大致在同一个时间开始应用型人才培养,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联合开展研究国家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特殊领域人才需求的前瞻性预测,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路径信息,在注重培养质量的同时非常注重就业质量。在市场的驱动下,1995年美国科学院的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提议,1997年开始在部分大学设立专业科学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Science Master)。由于PSM项目非常注重与企业界的融合,在工业界顾问的参与下,在培养环节注重核心课程和附加元素的建设,强调项目研究和专业实践,陆续在94所大学开展了200多个项目,为学生在学术界以外的行业领域就业做好了准备,在应用型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功。

二、以与产业界的融合为手段,推动工程硕士培养科教用相结合

解决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建立以与产业界的融合为手段,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的,推动科教用相结合,以培养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从课程体系建设、课堂建设、专业实践、论文及成果测评体系和培养质量反馈体系等方面提高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主要培养研究生将某一学科的新知识或现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研究生自身的需要。

1.工程硕士研究生应用型人才首要是专业学位的顶层设计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邀请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设计其培养教育计划,着力从构建厚实的基础理论、踏实的专业实践、明晰的职业规范、复合的综合素质等四个方面谋划培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数是本科毕业直接考取研究生,没有经过实践的锤炼,只有参与过具体实践并有明确职业导向的研究生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也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需打破常规培养流程,边学边用。

设计“4+2.5(1+1.5)”培养模式,抓好本科和研究生的衔接阶段,探索本科毕业暨研究生确认录取后,进入录取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开展暑期的专业实践,通过实践使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目标,然后再回学校开展1年的高级基础理论的研习,随后再次进入培养基地1.5年开展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院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打通本硕环节,设计“3+1+2.5(1+1.5)”培养模式,在学生修完本科三年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进入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工程实践和项目设计1年,随后再回学校参加高级核心课程学习1年,之后再进入实践基地进行论文工作和专业实践1.5年。学生在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多次反馈和调整后才能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反馈自己的理论学习,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导向的目标。须想办法在研究生开始课程学习前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研究生的实践对课程学习的反馈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功的重要手段。

2.按照同一层次、不同类型设置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8篇: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原告陈某、肖某因不服湘潭大学颁发的“在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及“专科起点”等字样的学历证书与学士学位证书,而将湘潭大学告上了法庭,要求被告给原告颁发普通本科学历及学位证书。7月28日,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

    二原告陈某、肖某诉称,二人系湘潭大学与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招收的本科第三批2001级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修完专科课程后经考核合格转入湘潭大学本科学籍。二原告认为,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弥补了高考时与统招本科生的分数差距,甚至付出了超过统招本科生的劳动和努力,是按本科教育学业标准接受本科教育,修业满四年并通过了论文答辩取得了学士学位的资格。而被告却给原告颁发了一个标有“专科起点”等字样的学历证书与学士学位证书,这样的证书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作依据,根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无法实现该证书应具有的、证明持有者学历和学术水平的功效,不具有公示作用和社会公信力,给原告的求职、考研、公务员考试、工资待遇等带来巨大阻力,并给原告造成了精神伤害。二被告要求被告湘潭大学重新颁发不标有“在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及“专科起点”等字样,而标有“全日制本科”及 “学分”字样的普通本科学历及学位证书。

    被告答辩称,被告给原告颁发的上述证书符合法律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与事实相符,也符合颁发学历证书“客观写实”的基本原则。

    目前,此案正在审理中。

 中国法院网·张阳

第9篇: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学位管理; 教育质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6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113- 01

学位制度的国家,对受过高等教育且达到一定学术水平者,授予相应的学位。现代学位和毕业文凭是互相补充的。毕业文凭着重反映学生所受的教育程度,而学位则着重表达他们的学术水平。学位是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学位制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映。建立学位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教育、科学事业的一项重要立法。

我国学位分为3 级,即学士、硕士、博士,学士学位是3 级学位中的基础学位,对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学士学位反映了大学本科阶段培养人才所达到的学术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标志。但在大学本科毕业生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取得学士学位的。只有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历年课程学习、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的成绩合格,表明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才能授予学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说明中提出,我国大学本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设一级学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这就说明学士学位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人认为学士学位证书无所谓,仅把它看成是一种荣誉的体现,这是因为学士学位与毕业证在政策上没有区别,本科毕业生首先追求的是毕业证,这是择业分配的前提,拿不到学士学位证书既不影响分配和工资,也不影响职务的提升和职称的晋级。对学士学位的基础性、学术性和重要性认识淡漠,学士学位意识不强。因此,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学士学位作用的宣传教育,强化学士学位意识,以学士学位工作为动力,促进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提高。

1 明确学士学位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学士学位意识

学校应把学士学位教育贯穿在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新生入学教育、学年教育、考场纪律教育都应和学位挂钩。使学生认识到学士学位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是学术水平的体现,毕业证是学历证明,学位证是学术水平的标志。

2 以学士学位为契机,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身高为师,学高为范,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教育,各校在授予学士学位过程中,都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遵守纪律和社会主义法制。品行端正,服从国家分配。以学士学位为契机,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 以学位为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授予学士学位。我校以此为依据制订了《学士学位授予细则》,规定:学生学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各门课程成绩合格,其中专业主干课成绩均在75 分以上,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为良以上。参加学士学位外语考试成绩在60 分以上,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取得合格证,参加自学考试本科外语成绩在60 分以上。不得有补考课程(缓考除外) 。学生还要保证拥护党的领导,承认党的有关规定,切实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满足这些要求后,学生首先要向学校提出申请,校学位办公室审查合格后,送有关院(系) 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评审。院(系) 学位评定委员会将通过名单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逐个审核,表决通过后,颁发学士学位证书。通过学位发放的具体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加强对学士学位工作的管理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管理出人才。学士学位量大面宽,又是基础学位,各校一定要加强管理,特别是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要将学士学位放在一定的位置予以重视。学士学位抓好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才有基础。加强对学士学位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学校规定,不能把不合格的毕业生送入社会。做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关键是加强系级的学位管理,日常教学常规管理要严格。要严格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的组织与管理,严肃考试纪律。严格学籍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并认真执行学校关于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及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准则,认真做好学生考试成绩的登记工作;对缺课、补考的学生要及时通知补修和补考;还要根据学校规定的授予标准逐个审核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鉴定等材料,务必做到及时、准确、无误。因此,要求主管人员必须有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肃认真地做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做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对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学士学位建设,是一个基础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学士学位的授予准则,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培养高等人才是我们各大高校的职责所在,我们要严把质量关,将学士学位工作做好。因为教学管理的工作状况和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实现。进一步理顺教学管理关系,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