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语课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双语教学是地方高校大学教育的一大难题。本文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使用比例、课前准备、课件制作、作业和考核等问题提出了初步改革方案。
关键词:双语教学;英语使用比例;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95-02
在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了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双语教学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化的必然选择。教育国际化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师生国际流动。双语教学能为学生出国留学做全方位的铺垫。因此,双语教学的意义尤为重要。
早在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国际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材料类人才,我校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采取了双语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双语教学定位
从双语教学的英文表述(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中可以看到三个关键词:学科内容、语言技能、整合学习。其中“学科内容”置于“语言技能”之前,是首要目标。“整合学习”是双语教学的精髓,体现了双语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设计上,要将学科内容和语言技能两个教学目标整合,处理好语言与学科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语言是学科内容的学习媒介,而学科内容是语言学习的资源。“整合学习”也是双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在教学设计上,要创设多种有效活动,形成任务链,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努力探究、亲身体验的学习情境。
二、教学实践
1.课程性质与目标。本课程是我校为材料类宽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凝聚材料学科知识和应用型英语知识的精髓,使用全英文专业教材,通过中英双语授课使学生在学习材料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和交流的能力。
2.教学方式与考核。本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课件以英语为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每6学时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要求用英语完成。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兼顾双语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试卷的卷面采取英文题目,学生作答可以用中文。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30%(考勤+习题)和期末考试成绩70%组成。
3.授课对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班级人数在20-40人之间。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已学的专业课有《材料科学基础》。由于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约有1/3学生通过英语4级考试。
4.教师与教材。本课程授课教师为本学院材料学R到淌ΑV鹘滩奈青岛科技大学陈克正教授编写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双语教材。该书以国外原版教材做参考并根据国内的教学情况及材料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全书共分固体材料的结构、常用工程材料结构等9章。
三、问题与改进
1.英语使用比例。在双语课程中,英语的使用比例到底占多少,极大地决定了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限制,本课程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即部分采用双语教学。一般情况,双语教学要求英语使用比例不低于50%。在最初的教学中,因为追求英语使用比例,所以除了教材全英文外,电子课件也是全英文的,教师讲课采用中英文结合。但是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较难接受,教学效果较差。分析原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原本就比较差,再加上诸多生僻的专业词汇和科技英语长难句,使得大部分学生上课无法听懂。根据双语教学“学科内容”为首要目标的原则,结合课堂互动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计划将教材更换为许并社编写的全中文教材《材料概论》,从而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为了实现双语教学“语言技能”目标,仍然保留了多媒体课件中较高的英文比例。
2.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地方高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于很多专业英语词汇甚至大学英语词汇都没掌握,造成了学生听课困难。因此提高本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个措施是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每节课下课前,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的学习章节,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预习准备。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会有更好的预习效果。同时注意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提供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回答,使学生都能参与。
另外,为了使学生理解英文课件内容,编写专业词汇集发给学生,使其提前掌握每一课的专业词汇,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专业知识而不是查找单词。
3.课件制作。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从方便学生理解出发,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对英文专业词汇加以中文注解。为了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收集视频、动画、图片等各种教学素材,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课题或学术论文等,特别是教师科研工作中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相比刻板的教材理论,更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见科研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将科研引入课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科研兴趣和信心。在本课程中适时适量地给学生展示写科研成果或论文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开拓学生在材料领域的眼界,从而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其今后在本专业中的工作或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4.作业与考核。由于全英文教材中没有习题,所以课后作业题为教师自拟题目。主要针对的是课程的重点知识,题型多数为简答题。为了督促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采用英文答题。但是学生反应太难,多数学生直接照搬教材相关文字,效果非常不好。后来简化为可以用中文答题,大部分学生能把教材中文字翻译为中文答题,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将互联网搜索的中文解答直接照搬。不过至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中文答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程期末考试采取笔试闭卷,但是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经过实践反思后采取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查阅参考书和英文字典,但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等电子词典。考试题型有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开卷后,学生的考试结果有所改善,但是学生的成绩及格率还是偏低。将试卷的大部分题目改为中文撰写,降低了试卷中的英文使用比例后,及格率提高许多。但是从学生掌握知识出发,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又将开卷考试改为了闭卷考试。经过几次考试改革后,学生考试成绩分布良好,及格率达到正常范围。
5.课时安排。本课程的总课时为32课时。采取双语教学后,要兼顾专业知识和科技英语的学习,课时量明显不够。因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求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语授课,然而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某些重点难点句子,教师必须反复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减慢了授课进度。这就产生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为了使该课程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修改教W计划,增加总课时数到48课时,才能实现本课程采取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6.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授课方法单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英语教材时,注重对ppt课件或教材内容的讲解,主要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讲解,没有形象的描述和过多的专业阐述。这种授课方式枯燥单一,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和上课的积极性。解决方法之一在继续使用英文课件的基础上,更换教材为中文教材。方法之二是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加强师生互动。采用小组讨论等其他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丽文,等.《材料概论》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47-48.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双语教学 教学策略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63-02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是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广西大学已连续7年采用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广泛吸收现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环境问题-产生机制-影响程度-控制方法-过程原理-效果评价”的课程结构;建立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提供创新与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还要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教学实践的探索,于2010年成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一、双语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一)根据专业人才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双语教学目标体系。双语教学目标是双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双语教学中师生共同的行动导向,具有激励和评价功能。在双语教学目标体系中,最高层次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双语教学目标,再次是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本课程依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双语教学目标体系(见图1),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宏观指导和具体行动指南。
(二)构建双语教学内部课程体系。此内部课程体系由双语课堂教学、小组活动和隐性课程组成。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教中学”,以系统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专业本领和科技英语知识;小组活动(Group learning)主要在课后进行,这是一种“动”的状态,其意义则是让学生在“动中学”,以巩固课堂知识,以“用”为导向,实现学以致用,这两项教学活动之间是一种“学用结合”的关系。双语隐性课程则要求为学生创设一种浸润式的双语情境,如通过视频、音频、科技文献、游戏等给学生营造―种语言氛围,使之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习得双语;课堂教学是显性课程,教学网站提供的影像资讯、材料阅读和论文写作是潜在的隐形课程,二者之间就是一种“显隐结合”的关系。
(三)课程考核改革与试题库建设。首先对考核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以平时成绩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绩构成分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平时成绩又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堂表现及课堂作业;二是基于解决问题的小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三是课程小论文。
在课堂作业形式、小组学习内容、课程论文选题方面,教师精心设计,在内容上既要考虑涉及的知识点,又要保证合适的信息量;在形式上既要顾及年轻人喜欢挑战、敢于展示能力的一面,又要做到轻松有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予以考察,根据大家时下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热点,结合专业理论,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设计为《××大学新生环境意识调查》,具体任务为:一是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如环境意识调查、某个具体环境问题的公众参与问卷等);二是完成调查工作,回收问卷;三是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按格式撰写调查报告;四是选读调查报告,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采用汉语或英语陈述。此环节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提前做好准备,采取小组现场抽签形式选出代表宣讲,避免性格内向的学生被边缘化。教师和助教按以上四个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小组评分,各小组根据每个组员的具体表现,民主评议分配总分。
课程小论文可以设计为以“家乡环境”为主题,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书信收集家乡环境信息,分析家乡环境问题,撰写以家乡环境问题调查为内容的小论文,格式上严格按照《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要求。学生在撰写中英文摘要时,就是对“双语”教学一种“学以致用”的体验,也是对双语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教师可以将学生中英文摘要作为专题教学素材予以点评。
所有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学习、课程论文)都要及时讲评和记录,并及时在课程QQ群里公布,以便于及时提醒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本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平时成绩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把“教”和“学”双方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对“学”的进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把控,学生对“教”的目的和“学”的内容及时了解,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心中有数”。
对考试内容也要进行改革,使考试内容具有较强思考性与启发性,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安排较合理,紧贴教学大纲;命题符合大纲要求,科学、合理,注重学生双语能力的考查。
期末考试方式采用英文出题,除论述题外,其余用英文答题。既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基本的知识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常识,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一套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水平的评估体系。构建针对学生、教师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调节、鉴别与激励功能,为使双语教学向其他课程辐射奠定基础。双语教学评估体系可以包括:一是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如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专业英语交流能力、专业信息获取能力等;二是针对双语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如专业知识传授能力评价、专业外语传授能力评价、课堂组织能力评价、教学绩效评价等。
[关键词] 双语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73-05
为了贯彻教育部“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相关精神,按照《上海政法学院双语课程建设实施意见》,结合上海政法学院“十二五”内涵建设,笔者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重点学科课程《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开展了双语教学工作。本文结合上海政法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的双语教学实践,试图深入分析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的建议,以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1 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双语教学实践
《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以下简称《中外社保比较》)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选修课,2学分,30学时,开设时间为大三春季学期。上海政法学院从2009~2010学年春季开始对该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改革试点。4年来,共计5个班122名学生选修了《中外社保比较》双语课程,其中60%左右学生来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1 教学目标设计
《中外社保比较》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学生继二年级学习《人口学》后的第2门双语课程。该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本专业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同学已经具有全国英语四级水平,并掌握了社会保障基本知识。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双语授课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即通过英文教材的使用与学习,熟悉社会保障专业英文术语,加强学生对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入了解以及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借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尤其是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1.2 筛选教学材料
笔者搜索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方面的英文书籍和论文等资料,参考了多所高校针对此门课程的相关教学大纲,并充分考虑选课学生的英文阅读水平,精选了5篇英文文献[1-5]作为教学材料。总体而言,这些文献行文流畅、语言规范、可读性强;内容不仅涉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状况(文献[1]、文献[2]和文献[3]),也介绍了外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文献[4]和文献[5]);作者不仅有政府相关部门(文献[1]和文献[3]),也有相关专家学者(文献[2]和文献[5]);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1942年时贝弗里奇的伟大设想(文献[4]),也有当今社会最新前沿试点(文献[1]、文献[3]和文献[5]);不仅有中国国人自己介绍中国情况(文献[1]和文献[2]),也有外国学者对中国社保的评述(文献[2]),还有外国学者对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四个国家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文献[5])等。鉴于学生外语阅读水平可能参差不齐,教师也推荐了穆怀中主编的《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教程》等中文教材作为课外补充书目。
1.3 组织课堂教学
鉴于《中外社保比较》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授课时间为每周2学时(90分钟),15周,共计30课时。将5篇英文文献作为5章教学内容进行课前备课工作。教师在课前必须精读教学内容,并使用英文备课,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全为英文。课件内容主要是将文献内容分成不同的reading,提前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和答案,并准备好重点讲解的知识点。
笔者在借鉴李桢[6]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见图1):首先,进行热身运动,即简单介绍本次课堂主要内容和用中英文解释文献涉及的专业术语;其次,在进行正文内容授课时,根据事先分组的reading进行阅读、提问和回答,接着对该reading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然后进入下一个reading;最后,在结束时,对本次上课内容进行总结,并简单提示下节课内容。
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multimedia aids)、互动式教学法(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分组讨论法(group discussion)和反馈教学法(feedback)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时,除了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板书外,主要内容是阅读每个reading时的问答互动环节和重点讲解。在问答互动环节,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积极回答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在采取中英文结合讲解时,除了关键概念和要点在讲解时使用中英文,其他分析尽可能地使用英文,有利于同学们重温以前中文的专业基本知识,也使得他们可以从英文角度加深其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为了加深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笔者一共安排了2次分组讨论。在学习China's Social Security White Paper后,进行了第一次分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分别是:(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Basic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for Employees in Urban Areas);(2)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 Rural Areas);(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Urban Employees);(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ervice System);(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Guarantee of the Minimum Standard of Living for Urban Residents);(6)廉租住房制度(Low-rent Housing System)。在学习整个5章后,进行了第二次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分别是:(1)老年人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for the Elderly);(2)儿童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for Children);(3)残疾人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for Disabled People);(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Relief for Urban Vagrants and Beggars);(5)灾害救助(Natural Disaster Relief)。小组讨论的具体安排是:首先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共5个小组左右,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准备讨论;讨论时,要求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准备10~15分钟的讨论材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小组间还需进行问答环节;最后,教师对小组讨论进行点评。
笔者除了在上课时间请同学们随时提出有关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外,在期中时(第7周)特地布置了中文的个人报告,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体会,反馈上课信息,广泛收集建议和意见。同学们十分重视这次作业,各抒己见,总结了个人的学习体会,例如从惧怕全英文文献到能接受并习惯全英文文献,从开始的看见不认识的单词就立刻查字典从而导致阅读速度缓慢到熟悉专业词汇并提高阅读速度,从课堂被动学习到在课外主动学习等等。另外,同学们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和意见,有的同学建议增加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有的同学建议提供一些介绍他国社会保障制度状况的网站和网页,有的同学建议推荐社会保障中英文专业词汇集,还有的同学建议授课教师谈谈自己在国外的亲身感受等。这些反馈体现了同学们对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强烈学习需求。针对这些建议和意见,笔者在后来的课程教学中增加了一些教辅内容,如观看并讨论反映美国医疗保险体制的电影Sicko等,推荐一些社会保障相关的政府和机构网站和其他大学的课程网站,授课教师整理并介绍在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个人体会等等。这些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让授课者受益匪浅,也更感性地、深刻地体验到教学相长的重大意义。
1.4 考核学习状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在每一章学习后会简短地用英文总结和回顾课堂知识,要求学生在每一章学习后用英语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对学生的成绩评定,着重于学习过程,因此采取过程考核为主的方法,即15%学习态度(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等)、10%平时作业、25%期中论文、50%期末论文。其中,期中论文和期末论文都是用英文命题。期中论文要求学生搜集某国某一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资料,并概述该制度的特点;字数要求在500个单词左右。期末论文则要求学生针对上述国家这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查找我国相同或类似的社会保障制度资料,并概述我国的特点,然后进行中外比较;字数要求在1000个单词左右。这两次所撰写的论文,都要求全英文,以考核学生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
2 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双语教学效果
根据上海政法学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对《中外社保比较》课程的数据库,笔者将从授课质量和学生评教两个方面分析本课程双语教学效果。
2.1 授课质量的评估
从5个班级学生总评成绩来看,优秀(100~90分)的比例在30%以上,50%以上集中在89~80分,平均分都在79~87之间(见表1)。从不同学年来看,2010~2011学年优秀率因为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仅为17人,较其他学年选课人数相对少些,因此在同样考核方法下该班级总评成绩的优秀率(41.8%)相对较高。从2009~2010学年和2011~ 2012学年3个班级的学生总评成绩可以看出,大多集中在89~80分,并且优秀率稳定在20%~40%之间。2012~2013学年也与2010~2011学年的选课情况类似,优秀率高达47.82%。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外社保比较》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激励了授课教师继续进行双语教学和改革。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在开设专业双语课程过程中,也遭遇了学生们对双语课的“暂不适应”情况。2010~2011学年选课学生人数比上一学年锐减,仅为17人,未达到教务处要求的最低要求(下限为20人),但后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还是把双语课程开设了起来。随着双语课程的推广,2011~2012学年的选课学生人数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平。而2012~2013学年的选课人数仅比最低要求多3人。
表1 《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双语课程学生总评成绩情况
2009-2010学年 2010-2011 2011-2012 2012-2013
1班 2班 学年 学年 学年
学生人数 21 27 17 34 23
100-90分 5 10 7 9 11
优秀率 23.81% 37.04% 41.18% 26.47% 47.82%
89-80分 10 15 9 25 9
良好率 47.62% 55.56% 52.94% 73.53% 39.13%
79-70分 4 0 0 0 0
中等率 19.50% 0.00% 0.00% 0.00% 0.00%
69-60分 2 1 0 0 1
及格率 9.52% 3.70% 0.00% 0.00% 4.35%
59-0分 0 1* 1* 0 2*
不及格率 0.00% 3.70% 5.88% 0.00% 8.70%
最高分 97 92 95 92 94
最低分 62 0 0 80 0
平均分 82.57 83.78 82.82 86.97 79.70
及格率 100.00% 96.30% 94.12% 100.00% 91.30%
* 因平时出勤率未达到学校规定要求,而取消考试资格,总评分数为0分。资料来源:上海政法学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课程数据库。
2.2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
学校要求学生在修课后,必须对所学课程进行教学评价,满分为100分。从118名学生参评情况来看,本课程四年来的评教结果均在90分以上,最高达到95.79分(见表2)。学生们从教师的品格和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肯定了《中外社保比较》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鞭策了授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3 推行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推行双语教学的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双语课程重视度不够。由于《中外社保比较》为选修、双语课程,在每年秋季选课时,学生们因对自身英语水平的不确定而对选修双语课产生了恐惧感,导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人数不太理想。例如2009~2010学年,在社会管理学院领导、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鼓励下,本课程才能选够20人及以上、顺利开班;而2010~2011学年,虽然有教师的鼓励,本课程尚未选够20人,但出于对双语课程的支持,学校同意开班。经过这两学年已选修课程的同学们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在2011~2012学年时达到了34人选修。而2012~2013年却仅有23人选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专业学生对双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低。《中外社保比较》的授课对象主体为本专业三年级学生,少数为本专业二年级学生和其他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因此英语程度相对较好。但由于大多学生是高年级的,且已进入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学习,面临就业或者升学选择,学习态度较以前松懈,因此对课程学习的投入水平不高。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因长期习惯应试教育、被动学习,对要求较高的双语教学的准备还不充分,没有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对双语学习的投入不足。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做课前预习,仅在上课时间学习,课后基本上很少复习。而在短短的每周90分钟的课堂时间中,同学们被动地接受授课教师的讲解分析,即使当时没弄明白,课后也不太花时间去解决问题,从而听之任之,产生畏难情绪。如此少的学习投入,即使采取全中文的教学形式,对《中外社保比较》这样中等难度的课程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
3)教师的英文水平有待提高。授课教师是双语教学重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英文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外社保比较》的任课教师虽然在香港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也有短期留学经历,但尚未受过系统的、专业的英文授课训练,在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以及中英文互换等能力上,与专业英语教师存在客观的差距,对英文授课也需要适应,因而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中外社保比较》是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因此对授课教师本身的英文水平的要求也较高,需要教师较全面地掌握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现状和改革新动向等,用英文熟练表达出来,并能和学生用英文进行无障碍的双向沟通,从而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4)教学计划有待改进。近年来上海政法学院积极推动双语教学,不少院系也尝试开展双语教学,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仅开设了《人口学》和《中外社保比较》两门双语专业课程,《人口学》是惟一的双语必修课程,《中外社保比较》是唯一的双语选修课程,且《人口学》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授课,《中外社保比较》则设置在大三下学期选修,两门双语课程间隔时间长达整整一学年之久。这表明当前的教学计划对双语教学的开设课程和开设时间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无法保障双语训练的连续性,也不利于检验推行双语教学的效果。
4 对进一步推行双语教学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如下探索。
1)坚持双语教学改革,积极改进教学条件。双语教学首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专业知识和外语学习这两者的关系。在双语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趋势下,学生们也认识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双语教学实践却倾向于牺牲专业知识而侧重英文教学,那么这样的改革是本末倒置的。因此,对于教师资源和学生条件不太优越的学校而言,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条件,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如大力引进归国留学人员,加强现有教师外语培训,提高英语水平,改进双语教学方法;改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强化其英语应用能力;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全面调整教学计划,确立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双语教学难度从低到高,确保双语课程教学的连续和均衡。
2)探讨积极有效的双语教学形式。教学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结合,因此双语教学必须要考虑到选课学生的英语水平。《中外社保比较》双语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虽然是大学三年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同学,但少部分是二年级本专业或者外专业的同学,因此同学们自身的英语水平不尽相同。另外,同学们对这种英文授课为主、中文为辅的双语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不同,有的同学接受目前的英文授课、中英文板书的形式,有的同学希望用英文讲授、中文板书,有的同学建议用中文讲授、英文板书,有的同学提出同时学习中英文教材等。这说明学生的需求是不同层次的,虽然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改善教学效果,但由于师资有限等现实,在短期内实行分类教学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虽然母语教学比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但同时学习中英文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进行双语转换等存在较大难度,也可能对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双语教学推进工作中,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易到难,逐步地增加外语讲授比例,最后实现全英文授课。
3)改善双语教学的考核激励制度。从根本上推动双语教学工作,就是要从授课教师和选课学生两方面来着手。虽然上海政法学院大力支持双语教学,例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双语课程建设、院级重点课程建设中对双语课程实行倾斜政策、开设双语课程后计入多倍教学工作量,但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其备课难度远远高于中文教学,加上选课制的实施,虽然有的教师有心想开设双语课程,最终却因学生选课人数不够而取消开班,有的教师却因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评价不高而不愿继续开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选择双语课程,其所修学分并未和授课教师工作量所计算的系数同步增加,而且在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两者不能兼顾时,由于对自身英文水平评价较低,会倾向于考虑中文学习,放弃难度较大的双语教学。如果教师和学生都对双语教学认同不高、缺乏热情,那么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必然会很困难。因此必须从师生两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对双语授课教师的支持,例如通过适当降低现有双语课程工作量计算办法从而鼓励教师先开课、逐步提高双语比例,同时设立双语教学专项教学项目,通过国外进修、相互听课、探讨交流等方法帮助授课教师改进双语教学效果等;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双语教学宣传,强化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营造双语教学氛围,对选修双语课程给予学分计算上的倾斜等。
参考文献
[1]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China's State Council.China's Social Security White Paper[EB/OL](2004-09-07)[2013-09-11].http://.cn/english/doc/2004-09/07/content_372369.htm
[2]Feldstein M.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2):99-107.
[3]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Statistical Communique on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Development in 2008[M].Beijing: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2009.
[4]Beveridge W.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EB/OL].(1942-09-01)[2013-09-11].http://sochealth.co.uk/history/beveridge.htm.
关键词:双语教学;智能控制课程;教材选用;教学效率;学习兴趣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学过分偏重理论、脱离工程实际、内容比较陈旧;英语语言教学也采用低效的应试教育方式,因而教育部和科技专家都提出了在高校开设双语专业课程[1],选用英语原版教材,甚至引进外国专家授课的建议。从2008年起,教育部连续3年推出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我国现阶段开展大学双语教学非常有意义,有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使教学内容务实、结合工程实际,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2];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效率低,学生掌握慢、兴趣降低等[3],教学管理难,教学难度大,很多学校主动愿望不强,一些非顶尖的应用型、教学型高校,一般每专业只选择1~3门简单的基础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现在,各层次科研、技术人员的工作与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不可分[4]。因此,教师应逐渐加强双语课程的比例。首先是专业导论课,其次是发展快的新技术课程,太过宽泛的基础课程反而不是首选,因为专业词汇少、新概念少。比如对自动化专业,我们的开设选择顺序是:自动化导论、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技术。相反,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并不适宜作为首选。
1双语教学的问题
目前,智能控制课双语教学中的问题表现在教与学两方面:
1) 教师教学难度大、教学效率低。目前的双语教学主体基本都是国内老师,英语水平有限,交流能力不强。智能控制课需要理解理论,更需要掌握应用技术,内容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同时,英语讲解慢,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减少,按原来的教学课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表1是双语教改前采用全双语教学与未使用双语教学的普通班教学效果对比。
2) 学生学习兴趣低。学生开始学习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但由于英语水平不够、学习效率低、理解差,会导致很快失去兴趣。作为专业选修课,开始选课学生人数还很多,最后坚持下来的人数少。表2是教改前学生选课人数变化对比。
从表中的数据也可以看到,采用双语教学后,虽然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提高,但专业学习反而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意见也很大。
2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
结合学生情况和意见进行分析,我们学校是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英语水平比较差。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和双语比例上进行了改革。
目前,国内还找不到很满意的双语教学教材,而直接选用国外教材,难度太大,学习效率低。值得借鉴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机器视觉算法与应用》教材[5]直接译自德语原著,同时双语对照,虽然占用版面,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好。
在尚未有好教材的情况下,采用教师自编讲义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自编讲义基本采用双语对照方式,核心概念、新技术内容完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内容,同时介绍一些最新技术文献,供学生自学阅读,介绍相关计算机软件英语版的使用。
由于智能控制学科起源于西方,很多基本概念、理论都翻译自国外文献,直接使用原文的概念定义、理论解释、应用举例,对于更准确地理解概念、掌握基础理论是很有帮助的。
3英语讲授比例掌握
在双语教学中,英语讲授比例一直是困扰双语教师的问题。过去只强调英语教学,口语、课本几乎全是英语,教学效率低、学生兴趣差,教学效果很不好。结合双语教学的目的、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汉语入门、英语加深、双语互助、师洋根本”的教学思想。不把英语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数据作为开设双语课程教学的一个指标,而是根据需要采用英语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1) 新概念、新课程入门时先使用中文介绍,使学生有基本概念,能先入门。
2) 再学习英语材料,对关键概念、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正确理解。
3) 对最新技术和发展快的技术知识,较多地使用英语材料,并侧重于阅读,使学生掌握智能控制技术的核心根本,并能灵活应用。
4) 淡化口语、听力教学。绝大多数学生以后主要是阅读英语文字资料,所以双语教学应以专业教学为核心,英语是教学辅助,学习国际最新的先进技术知识是根本。
4教学方法改革
智能控制课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很强;相关技术发展很快,不断有新的研究突破和技术进步;而且该课程的工程应用性很强,是一门技术应用型课程。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
4.1结合英文原著阅读
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比较复杂的,照本宣科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没有兴趣,而且也难以准确理解。在教学中,我通过中文介绍,使学生对基本理论先有一个简单了解,然后直接选用著名学者的经典原著、代表性的研究论文作为学习材料。西方学者的研究原著、科技论文是深入浅出的,而且结合理论的图解、实例非常丰富。通过教师讲授,专业词汇学习,学生可以很快看懂、理解这些英语材料,而且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准确。
例如,学生对模糊集合、模糊推理等概念的理解不好,我在教学中讲授了模糊逻辑创始人扎德教授标志性的研究论文《Fuzzy Sets》[6]。论文中对模糊逻辑的研究背景、思想起源、概念定义、结论推导的翔实介绍,使学生对整个技术的起源、发展都有了了解,对概念理解和知识掌握很有帮助。
为了使教学内容与最新技术成果联系得更紧密,我们还从IEEE数据库下载了很多最新研究论文,布置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进行讨论。
4.2知识讲授结合工程设计应用
智能控制课是技术应用型课程,要培养学生应用开发智能控制系统的能力。美国Matrix公司的MATLAB软件有专门的智能控制技术相关软件工具箱,如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而且有很好的仿真平台,用户可以利用该软件开展设计和仿真实验。在教学中,我们就是结合MATLAB专业工具箱的智能控制系统开展设计开发和仿真实验。MATLAB软件目前还是英文版,对英语专业词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使用该软件。
在学习了模糊控制技术后,学生可以使用MATLAB的模糊逻辑工具箱设计水箱液位模糊控制器、倒立摆模糊控制器,而且进行仿真实验。动态仿真显示实验效果、曲线显示控制数据,使教学形象生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工程设计应用能力。
在学习遗传算法工具箱时,如果不学习专业词汇,学生根本无法看懂大量的参数设置,更无法使用该工具进行应用开发[7]。图1是MATLAB的遗传算法图形用户界面,可见参数设置要看懂大量的专业词汇。
5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改革后,我们在2006级自动化专业同样开设了双语班和传统全中文教学普通班,对表1和2的统计项目重新进行了统计对比,如表3和表4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经过双语教学改革后,学生不仅英语能力提高了,而且专业成绩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大大改善。
6结语
由于我国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领域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措施。对双语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还必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改革,适当掌握双语讲授比例,注意双语教学的根本。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双语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 [2007-01-22]. edu. cn/gao_deng_781/20070205/t20070205_217843.shtml.
[2] 韩秋. 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9):37-38.
[3] 吴平. 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4] 黄明.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国外双语教育之比较[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49-54.
[5]C. Steger, M. Ulrich, C. Wiedemann. 机器视觉算法与应用[M]. 杨少荣,吴迪靖,段德山,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1.
[6]L. A. Zadeh. Fuzzy Sets[J]. Information Control,1965,8(3):338-353.
[7] 雷英杰,善文,李续武,等. 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及应用[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60-172.
Reform on Bilingual Teaching of Intelligent Control
LUO Bing, GAN Jun-ying, ZHANG Jian-m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关键词: 双语实例 传播学教学 教学组织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而在授课中采用中(汉语)、外(英语)两种语言交叉进行,作业、实验、考试均采用外文(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高(2001)4号文件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各高等院校纷纷加紧双语教学的进程。目前国内的双语模式主要有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沉浸型”模式(Immersion Model)、“维持母语”(Maintenance Model)模式和“双语过渡”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这三种目前,在我国,双语教学只是在试行阶段,各院校对双语教学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工、农、医及经济等学科,文科涉及较少。在社会学科的部分学科,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自欧美发达国家传入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推行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传播学概论课程采用《传播学教程》作为教材,在本文中,主要探讨如何在传播学教学改革的摸索中,尝试添加双语案例,逐步将其构建为双语课程。
二、传播学教学中双语教学的定位
沉浸型模式要求有很好的外语交流环境,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能力状况来看,“维持母语”模式和“双语过渡”模式是比较现实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此前提下,对较浅显的内容及专业术语,可用外语教授;对于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则可用中文详细讲解,不盲目追求外语使用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课后阅读原版教材和使用外语完成作业等环节实现。
随着我国与国际的逐步接轨,国际交流日趋增多,这就对新闻传播学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能利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双语人才成为必需。因此,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适应新时期新闻传播业工作中实际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实施双语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双语教学方法和模式还未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在什么层次上实施双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该从培养人才和具体的客观实际出发,使学生在掌握汉语的同时,较好地掌握英语,能够自如地进行资料查阅、理解,并在工作中熟练地使用英语解决现实问题。
三、双语教学的组织
1.教学方案的撰写
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文字部分,主要是传播学理论的概述、传播学主要观点、传播现象的解读;还有学生所做的优秀作品(优秀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二是与文字相关的影像、图片、图表,将教师的教学搜集与学生实践所得结合起来,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延伸课堂和扩展教学领域,在直观、互动、动态的层面上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语言的编排
对上一节内容的回顾,一般使用如“In previous chapter,we focused on (or looked at)...”等结构简单、通俗易懂的英语语句开始。而对于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则通过如“In this chapter,we will explore (or examine)...”来引入。对于已经讲完的部分的概括,则使用“So far,we have seen(can conclude)...”,当衔接到下一部分内容时,可以使用“We are ready to look at (or move to,take up) sth.”等引导句。
3.教学案例的组织
传播学属于专业基础课,主要以讲授为主,并辅以案例教学、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理论框架进行系统梳理。首先采用文献法对传播学的学科历史和发展进行归纳和介绍,接下来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基本框架。该框架符合所采用教材的结构和讲解顺序,从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等五个方面对传播学展开具体讲授。在此部分,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其间多有双语的教学案例,使得学生对传播理论和传播现象有更清晰透彻的理解,达到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如:在传播类型部分,结合电影《画皮》的主题曲《画心》MV,讲解群体传播中的集合行为,其出现原因、呈现形态等传播机制;结合好莱坞动画电影《花木兰》的主题曲MV “Reflection”(双语)解读库利的“镜中我”和米德的“主我客我”概念。在媒介控制研究部分,采用二战时期罗斯福对日宣战演讲音频(双语)、罗斯福“炉边谈话”(双语)进行解读,涉及国家和政府对传播内容的政治控制,考查了学生搜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此环节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传播效果研究部分,涉及使用与满足理论,结合电影《勇敢者的游戏》片段(双语)和迈克尔杰克逊MV “Black or White”(双语)对该理论的合理部分进行求证,同时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于各种媒介的使用情况,以及如何满足每个学生的特定需求。
4.案例资料库的建立
建立双语研究案例资料库,使教学中的讨论与交流更为便捷。现有的案例资料库已经初具雏形,共含教学音频视频100余个,教学图片数百张、教学文字资料3种(论文、书籍、新闻),共计100余个。建立传播学案例资料库,有相当一部分案例是历久弥新,而其中一些时效性强的案例则需要定时定期进行调整、更换甚至删减。如1998年世界十大传媒集团的相关数据就显陈旧,需要添加新世纪以来传媒业的变化情况和最新的排名情况,因此,资料库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效工程。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双语教学资源的匮乏
基于现有的网络资源、图书馆馆藏等信息渠道,学习资源已然相当丰富,但有效资源,尤其是适合用于双语的教学资源十分匮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业界学界同行搜集到英文原版图书、英文书籍、英文论文及其它英文资料,但真正将之梳理、分析与归纳成为系统化、科学化、实用化的知识体系尚需时日。通观全国的传播学双语教学,仅有武汉大学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尚无十分成熟的先期经验供直接借鉴,因此,建立适合本校、本院系、本专业的双语教学体系主要靠授课教师及其它相关科研力量的协助和长期不懈的建设。
2.专业教师英语水平有待提高
进行传播学的双语教学,教师需要接触大量英文原版书籍和文字资料,不仅需要熟练使用常规英语,还需要对其中的专业术语提前进行学习、记忆,避免在理解时出现不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存在表达不够流畅和用英语解析专业知识不够准确透彻的问题,亟待教师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备课工作,不然,双语教学只能停留在形式,难以达到既定目标。因此,教师的课外再学习、再进修、再培训成为了建设合理、可操作性强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双语教学为传播学教学体系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EB/OL].双语教学/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2007.3
关键词:双语教学;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工程材料课程;实证研究
一、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化与民族的接触与融合,双语与多语现象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文化互相交融的必然结果。双语教学作为教育的社会性体现,目前在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逐渐展开,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1-5]。高校作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基地,双语教学的探讨和发展对各级双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目前全国一千三百多所普通高校中,有一千二百多所为地方政府所属,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2%。尽管就在校学生数而言,地方高校所占的比例会略低一些,但我们还是可以说,地方高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和主体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高校的建设发展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针对地方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幅射推广价值。
根据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的观点,一般系统均由多个元素组成, 同一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每一个元素和外部的一些要素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系统的每一个元素在系统中都具有一定的功能, 而整个系统对外部表现出具有一定特征的宏观功能。据此, 我们可以把双语教学课堂视为一个系统, 组成这个系统的主要要素包括: 教学的主体、客体、介体、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环境。教师是双语课堂的教学主体, 而学生是授课的客体。教师专业知识量的多少、教学能力以及用英语流利、清晰地阐述专业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其教学成效;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听力以及口语水平都对他们能否上好双语教学课程产生重要影响。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介体如双语教案、板书及双语教材传授知识。另外,教学环境可为师生提供教与学的氛围,这里的环境包括课堂内教学环境, 也包括课堂外环境。课堂内环境主要指师生会话的渠道是否畅通, 而课堂外环境主要指学校为学生的双语教学提供的双语文化、双语活动、双语竞赛等方面内容。这样使学生时刻处于双语的氛围中, 接受双语的熏陶, 从而提高双语应用能力[6]。本论文针对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体、客体、介体、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环境等诸因素中,锁定其它因素,仅仅针对客体-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
二、双语实践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从2009年3月开始至2011年7月为止,历时三年期间,对2007级、2008级、2009级创新班90名学生先后进行了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方法为参照有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集中发放问卷,被调查学生是否记名填写采取自愿原则,并当场回收的形式进行。发放问卷调查时,首先明确要求学生本着对双语课程负责、对自己未来负责的原则,实事求是如实填写。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态度、对双语教学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双语教学应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的听懂程度等。共发放问卷共计90份,回收90份。
对获得的一手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去粗取精,力求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对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双语教学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最终,通过比较研究法澄清了在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通班级上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问题。
三、双语教学调查结果及分析
图1 被调查班级英语水平情况分析
由图1可知,被调查的创新班90名学生中,在大学第四学期末,有9人(10%)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有54人(60%)通过四级考试;还有27人(30%)未通过四级考试。由此可知,被调查的创新班学生虽然是全学年约440名学生中选出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既有英语水平通过六级的9名学生又有连四级都没有通过的27名学生。通过学校教务处及教学干事了解到,创新班是按学生入学时的成绩高低直接选出,并在其后并未根据学年学习成绩做出调整。图1的调查结果说明,经过约一年半的大学学习生活,同一个班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英语水平差异。
图2 被调查班级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的态度
由图2创新班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的态度上可知,72名学生(80%)对双语教学非常感兴趣,18名学生(20%)感觉一般,认为不感兴趣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其中绝大多数“非常感兴趣”组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用双语形式听工程材料课程,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单纯的中文传统教学,双语可以锻炼我们的英语听力和语感。而且,上课未听懂部分还可以通过双语教材的阅读进一步得到澄清,提高了我们的自学能力。我们认为重要的不是英语水平有多大提高,而是双语课程本身导入了全新的教学环境,使我们在深入探索学科内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习得了英语语言能力”、“有幸听到了一门双语课程,因为在此之前的大学学习中,我们只有在英语课上接触到英语,而将工程材料专业基础课用双语形式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语言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掌握和得到提高的学习规律”、“双语课程直接营造了英语语言环境,有一种留学学习的感觉,一堂课既学习了英语又掌握了工程材料知识”、“以双语形式讲授学科内容,在主观上使我们更加集中精力去听、去揣摩每一句话,还可以使我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因此我们对双语教学很感兴趣”。认为感觉一般的学生普遍认为,“因为专业外语生词量大,同时还有一些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需要去掌握,本来英语水平较差,再加上授课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使学习兴趣降低”、“刚开始很感兴趣,因为第一次听双语教学,而且还可以培养英语语感,后来随着教学内容深度的加大,上课不能做到完全听懂,兴趣逐渐减退”。
由图3创新班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开设必要性上可以知道,三届创新班只有3名学生(2.7%)除外,87名学生(97.3%)认为完全有必要在工程材料课程上开展双语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可以知道并熟悉很多相关的英语术语,使我们上课更能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为我们今后阅读原版英文文献资料以至与国外专家学者交流提供了便利。从长远角度来看,对我们未来发展还是很有益处的”、“因为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学科是近代特别是英国第一次及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在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西方国家内首先发展起来的,用双语形式进行教学可以从根本上理解材料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使我们更容易接受学科的知识脉络。例如,这门课程的各种金相组织名称均来源于英文本身,即珠光体、铁素体、马氏体本身来源于英文单词Pearlite,Ferrite,Martensite,用双语形式学习省去了大量繁琐的翻译过程”、 “材料科学中的退火(Annealing)、正火(Normalizing)、淬火(Quenching)及回火(Tempering)等常规热处理技术均来源于近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工业发展。而且,现代新材料如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以及隐身材料基本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发达国家最先研制和发展起来的”[7]、“双语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突破,代表着教学的一个新方向,它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双语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提升英语语言能力,有助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还有的学生不但认为必要,还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建议。例如,“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专业术语及概念的原译文最好写到黑板上便于学生课堂理解”;“建议老师在涉及到一些专业名词时,即时作出解释和翻译,这样在理解课程内容时有连续性,保证前后知识体系能够得到系统理解”。另外也有学生指出,“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汉语讲授的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老师不仅需要考虑多数学生去把握教学进度、讲授语速、英语使用比例,还要适当考虑英语水平相对比较差的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因为本人英语水平不高,所以老师讲的内容有一些是听不懂的,当然这和我的课外预习情况有关。但我对这门双语课很感兴趣,它给我的感觉与其它课程不一样,也许这就是双语的魅力吧!具体原因说不好,总之这门课很吸引我”。
图3 被调查班级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的
必要性认识
不过,还有少数学生存在异议。他们认为,“工程材料本身生词量大,很多又是专业术语,看书耗费时间较多,课堂上经常听不明白老师说什么,若是中文教学,我觉得应该学得更好,若是将来需要接触这方面的英文单词,到时看也不迟,这样既省时又有效率”。
图4 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听懂程度分析
由图4创新班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听懂程度分析结果可知,6名学生(6.67%)能听懂90%以上的工程材料双语教学;30名学生(33.33%)能听懂80~90%;27名学生(30.00%)能听懂70~79%;15名学生(16.67%)能听懂60~69%;3名学生(3.33%)能听懂50-59%;余下9名学生(10.00%)的听力不足50%。能听懂80-89%以上的学生认为,“部分没听懂可能是由于初次遇到的生词或者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再者听力不是很好,有时出现‘听力迟滞’现象的结果”;能听懂70-79%的学生认为,“余下没听懂可能是由于自身的英语理解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陌生感,还有自身的懒惰限制了学好工程材料双语课程的结果”。总之,当问及听懂程度的原因分析时,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听力差、课程本身生词量多是影响听力的主要原因。正如图1所示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调查结果表明,创新班虽然是全学年440名中选出的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组成的班级,但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既有英语水平通过六级的9名学生(10%)又有连四级都没有通过的27名学生(30%)。而且这两个数据正好与图4中“能听懂90%以上”和“听力不足70%”的百分比相当。这充分说明,图4中双语教学听懂程度比较分散的主要原因是与学生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听力差别比较大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实际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尽管目前国外已有一些成功的双语教学模式[8],但把它成功地应用于中国国情还有相当的差距,因为尽管中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双语氛围,但高校集中的大城市完全是单一汉语语言气氛。因此,国外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难以直接应用于国内并取得成功。而是还要考虑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和具体的双语教学软硬件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自身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比如,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中英两种语言的比例也是双语教学需探索的课题之一。使用中文过多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全部用英文又可能影响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而且,双语教学首要目标是学科知识的掌握,其次才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课堂英语授课比例,多数学生认为没有统一标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先英语,再用中文解释;或基本内容及容易理解的内容用英语讲解,重点难点则用中文讲解等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及中英文比例,以防止‘学科损伤’现象的出现。
总之,对工程材料专业基础课开展双语教学仍然需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尽管目前还有缺点和不足,但作为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增强学生英语使用能力的一种举措势在必行。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和改进双语教学模式、完善管理措施。同时建立相应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使双语教学更加规范,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由图1、图4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基础是双语教学效果好坏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教师双语能力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双语教学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非常高。首先,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新知识的学习上,也才能在课堂上比较流畅地与教师用英语进行交流。否则,盲目对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不但很难提高其英语水平,更会大大影响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即,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对象,他们的原生态的英语水准,会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组织实施。
总之,历时三年对创新班学生的工程材料双语教学实践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即在组织针对地方院校机械类普通教学班级双语教学时,可对学生进行英语等级测试(包括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考核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英语水平,然后按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级双语授课;也可以同时开设双语课程和汉语课程,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外语水平选择双语或者汉语课程。这样,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基本一致,教师可以较好地把握授课内容深度和教学进度,也有利于在双语教学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互动,还能保障学生的个人自。
参考文献:
[1]罗珊珊,李文魁,多树旺.高校双语教学的分歧、误区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9.04: P67-69.
[2]兰劲华,安琳.高校双语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教育, 2007.01: P45-47.
[3]刘卓林.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模式评价[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04: P44-46.
[4]杨焱. 论双语教学的改革与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7.5: P115-116.
[5]谷志忠. 简论高校的双语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P89-91.
[6]田 锋.双语教学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 2006 年8 月, P428-429.
[7]黄根哲,高艺,曹国华.针对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双语教学法”本土应用所感,中国素质教育研究,2011.10: P38-40.
[8]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后记:本课题历时三年的实践与研究,初期阶段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文献查询和研究;中期阶段,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系列工程材料课程双语教学资源,包括双语教学大纲、双语教案、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双语试题库、双语教材、双语教学网站(网址:http:///gccl/)等,并针对学习成绩相对优异的创新班学生开展了工程材料双语教学实践;后期针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实践结果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总之,从国外双语教育到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研究,从工程材料校级双语课程开发到申报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和反复,终于迎来了结题的时刻,作为该课题负责人希望此项研究成果能为广大双语教师与双语研究者提供有益的思想启发与研究资料。
本论文属教育部2009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基金
文件名称: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
文件编号:教高函[2009]19号
1) 作者简介:
黄根哲,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激光表面改性;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卫星路7089号 长春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13610700242,
2)作者近几年代表性论文著作:
Δ 科研论文:
1)Genzhe HUANG, Dongsheng Shi, Zenghui LI: Microstructural Change and Hardness Profile of Roll Materials after Laser Irradiation and Tempering Process, ISIJ International, Vol.52(2012),?No.10 pp in press (SCI收录).
2)Genzhe HUANG, Zenghui LI, Jianyin TANG, Ye TIAN: The Effec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arbide Reinforced Indefinite Chilled Rolls,ISIJ International, Vol.51(2011),?No.6 pp 939-945(SCI收录).
3)Genzhe Huang, Zenghui Li: Effect of Vanadium and Niobium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arbide Reinforced Indefinite Chilled Cast Roll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311-313 (2011) pp 864-870(EI收录).
4)Genzhe Huang, Zenghui Li,Jianyin Tang: Effect of Laser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Tempering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Profiles of roll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314-316 (2011) pp 1900-1905(EI收录).
5) Genzhe HUANG, Tianqi GU:On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Laser Modified Roller Materials,MACE 2010, Wuhan in China, June,2010, pp5907-5909(EI收录).
6)朱虎,黄根哲,李建雨:复合快速成形中支撑生成研究,中北大学学报,2007年05月,P394-397(EI收录).
7) 黄根哲,刘小东,宋程文,李铁:轧辊激光表面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与性能,金属热处理,2009年3月,P32-36.
Δ 教研论文:
1) 黄根哲,高艺,曹国华:针对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双语教学法”本土应用所感,中国素质教育研究,2011年10月,p38-40
2) 黄根哲,杨勇:新加坡双语教学培训与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月, p5-6.
3)黄根哲: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初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专刊, p106-108.
Δ 教材编写: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建议
一、就业导向下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大量的外企、合资企业、物流、管理机构等迫切要求经管类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实践领域英语化,不仅能看懂和翻译资料,还要能开口说、动笔写。相对理工科学生来说,经管类学生的工作使得学生必须更多地使用外语,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想进一步学习深造,想出国旅游、定居等,都要求极高的英语应用能力。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勇于实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二、目前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传统教学模式的先天缺陷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及专业理解力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效果也不够理想;大部分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并非太高,不能胜任;考核方式过于死板,学生没有展现自己才华与风采的舞台等。
三、就业导向下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把商务英语讲授纳入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之前即在学生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商务英语相关课程,即把商务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桥梁和纽带,承上启下。
同时,双语教学的课程安排也要与其他专业课设置进行通盘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比如《管理学》、《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学》、《物流学基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可以作为学生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适应性课程,在教师讲授中穿插双语,可以尝试中英文结合,核心概念可以使用英语讲解,难点分析以中文为主进行展开。
(二)积极探索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1、情景模拟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并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可以模拟招聘会英语面试现场,也可以设置相关专业场景让学生来解决实际问题,设立工作项目,能让学生有切身感受,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2、Presentation教学模式
Presentation在英语中的释义有“提供”“显示”“演示”“报告”等,用于商业和教育领域时指“演讲”“演示”简言之,就是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布置课题,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准备,课题可以是教师规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的。学生准备充分之后,各小组用Presentation进行课题演示并演讲,最后进行师生互动,给出相应分数。这种形式不仅给老师一个良好的反馈,也让学生学习如何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转杯与讨论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小论文。
3、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经管类课程大多实用性极强,教学中应该结合章节内容,选择贴切的精彩案例,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分析,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完成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分析过程中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教学手段多样化
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中,由于合适教材选择方面的困难,应该充分利用其它资源,比如网上的资源,可以编写专业术语对照表,搜集多种教学辅助材料,比如找一些英文解说,中文字幕的视频,不一定局限在专业领域,相关的都可以。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语音室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素养和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相关技能。
(三)积极开展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考试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可能只是期末的一张卷纸,学生一开始学习就是结果导向的,来上课也只是为了学分,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并没有真心想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什么。在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可以改变过去一张期末卷纸给分数的情况,建议改成考查方式,提高平时表现成绩的比重,比如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适当增加口语多占比重;再比如进行更细的划分:课堂发言占10%,小组讨论表现占10%,案例分析占15%,小论文占15%,期末卷纸占50%等。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不要严格局限在考核方式上。
(四)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建设
双语教学推行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现有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二是积极引进优秀的双语教师。学校院系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一切为教学服务。
(五)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该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学生英语的底子不同,领会能力及关注点也不同,为了更好地上好双语课程,必须在开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式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上好课。
2、课堂外语使用比例应渐进式增加,由易到难。比如可以制作中英文对照的PPT,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讲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先培养学生兴趣,慢慢提升英语使用比例,如果学生不懂,也可以用中文再讲授一遍。英语只是学习的工具,不能一味强调使用英语,最重要的目的是学生领会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能力,不可在教学中本末倒置。
3、提倡小班授课,以30人为宜。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堂效果,有时还会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所以班型不宜过大,课堂上的讲授、沟通也方便,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便于学生的自我展现。
参考文献:
[1]欧阳强.“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吴志平.《管理学》双语教学中的Presentation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3]郭虹.《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市场论坛,2012(10)
作者简介:
王倩(1980.2-),女,山东东营人,硕士,副教授,工作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作为全国较为有名的独立学院,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实用而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开设了体现“涉外”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现将我院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适合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1. 中英文双语教学
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这两种模式都可以用于商务英语课程的讲授,但是有一定区别。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朱文忠副教授的定义,“全英教学是指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包括讲授、板书、教学软件、实验报告、讨论、作业、案例分析、考试、答疑等,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点术语、重要理论概念等,可以辅之以汉语翻译或解释。”在实际教学中,全英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教师能够坚持在讲授、板书、讨论等环节使用英语授课,除少数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无法听懂授课内容,只是较为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双语教学采用英语和汉语结合的形式,使用英语讲解课文,在分析难的专业术语和补充背景知识的时候采用汉语补充说明,这种简单、实用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丰富商务方面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灵活设置课程
目前我院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有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翻译、公关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总的开课原则是,入门、听说、写作、阅读等基础课程,在低年级阶段开设教育教学论文,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商务英语基础,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日后的进阶课程做准备。谈判、翻译、公关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商务知识,开拓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在商务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实际授课中,采用小班上课,4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是比较合适的,达到了开课成本和教学效果上的平衡。在课时安排方面,每周可以安排4个课时,一是能够加深印象;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其他的商务英语课程。
3. 选用合适的教材
在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从教学实践看,国外原版教材虽然权威性、实效性占优,语言也更地道,但是难度偏大,关注的也大多是外国情况教育教学论文,涉及到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很少或几乎没有,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中英文对照版本教材提供了课文对应的中文翻译,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长句和段落结构,但是其难度过低,英语占的比例偏少,更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选用。以英文为主带有中文注释的混编教材难度适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又对一些较难的术语进行适当注释,适当降低了难度,受到学生的广泛青睐。目前我院主要采用外研社拓展系列商务英语教材,包括《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谈判》和《商务英语翻译》,难度适中,既能使学生学习丰富的商务知识,又能让他们熟悉商务方面的各种英语表达,提高商务英语水平。
4. 优化软硬件设施
优秀的师资团队不仅可以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院在安排教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因素教育教学论文,选拔能够熟练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并且有一定实际商务工作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为了加强商务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定期招聘专业过硬、英语突出的复合型教师,同时选派本院优秀教师继续深造,以适应现代商务英语教学的要求。未来我院计划投资建设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真实的办公和贸易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熟悉各种业务流程,从而真正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相信通过提高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力,一定能够打造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文忠.对商务英语专业全英教学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5,(S1).
[2]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