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教学探讨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探讨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探讨论文

第1篇: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一、对讨论法的误解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一是将简单问答当做讨论。一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一次上课后总结说,该节课采用了讨论法。而实际上整节课他仅向学生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就请一个学生回答,而学生仅需在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念一遍,其余的时间都是老师讲述教材,这显然不是什么讨论。

第2篇: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法律课在内容上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初中法律课的教学,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着更多的特殊性。因而,我们探讨初中法律课的教学方法,从其特殊性而始,至教学效果而终。

初中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强,但思维活跃,兴趣广博,探索精神强。如能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激发其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法律课的教学中,成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对象。而且,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初中生的接受特点,有利于学生将具体、直观的材料和经验同法律课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知识和理论。下面,我们来分析、探讨法律课教学中能够收到上述效果的几种方法。

一、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演讲

所谓多种层次,就是从正规的演讲一直到不太像演讲的各个层次;所谓多种形式,就是记叙、议论、夹叙夹议、感想、心得等等。这样的演讲,虽然常常会不太像演讲,但可以使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演讲活动中来,因而,对于法律课的教学来说,是有其特殊功用的。

开展演讲活动,应先确定一个较大的主题范围。主题的确定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刚开始接触法律课的时候,很多同学认为法律是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事,跟自己的关系不大,反正自己不去犯罪。针对学生的错误观念,不妨选择这样的主题:法律和公民的关系。主题确定后,可安排同学预先准备。每一节法律课开始的时候,可以请两位同学来做演讲。每个同学的演讲不少于两分钟,不超过三分钟。演讲结束后,可先由同学组成的评比小组评一下,再由教师作简要的归纳和引伸。比如,一个同学说,他去买了一个微风扇,没过多久发现是伪劣产品,于是去找消费者协会,可购买时忘了开发票,结果消费者协会不予受理。教师引导说,法律是最讲证据的,刑事方面是这样,经济方面也是这样。要想维护自己权利和利益,就必须掌握充分的证据。通过演讲活动,同学对法律课有了崭新的认识,不仅纠正了原来的偏见,而且学到了很多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律意识。这比教师光讲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二、讨论

讨论是一种很受同学欢迎的形式。演讲有时会让一些同学紧张不安,而讨论则让人放松自在,参与更积极。与演讲一样,讨论也需要一个主题,但应具体一些,以便同学可以围绕主题集中讨论。主题最好是同学比较关注的、感兴趣的,比如隐私权问题、青少年自我保护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讨论可分四五组,教师参加其中的一组。每组安排一个同学做记录,讨论结束后归纳一下,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有利于同学交流看法,探讨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同学的动态,做到有的放矢地正确引导。

隐私权问题是大多数同学都遇到过的,不少同学还因此和家长发生过冲突。将隐私权问题列为讨论主题,同学们感兴趣,容易展开讨论或争论。在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学生的隐私权受到家长不同程度的侵犯,主要形式为未经同意擅自拆信、偷看日记、偷听电话等;而学生发现后有一种共同的心态,那就是非常反感。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结论,既然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大家应有意识地维护。但是,在家长侵权时应如何维护的问题上,同学们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主张大吵大闹,有的主张充分说理。通过争论,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首先应对家长宣传法律知识,使其明白隐私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然后根据法律知识和家长进行讨论,以理服人。有了法律知识,有了同学的共识,一些隐私权受到侵犯后忍气吞声的同学也准备和家长说理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讨论这种课堂形式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同学交流经验,展开讨论或争论,最后达到共识。

三、信息、资料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列出大纲,同学在大纲范围内按照自己的兴趣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定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信息、资料有多种方式:购买多种报纸,然后将有关资料剪下,分门别类地贴起来;阅读有关杂志图书,将所需要的复印下来;在电脑网络上查阅,下载信息资料。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带的是实物资料,有的同学带的则是软盘信息,介绍后供同学拷贝。通过信息、资料的交流,同学不仅开拓了视野,扩大了自己的信息资料库,而且还学习、借鉴了其他同学收集信息资料的经验和方法。

在课堂上进行信息资料的交流,同学们的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果好,而且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课外学习,使学生的自学精神得到培养,自学的方法得到提高。另外,信息资料库的扩大也十分有利于演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有利于组织论文写作和课堂辩论等活动。

四、文章的交流、评论和修改

掌握了较多的信息、资料,就有了写作的基础。如演讲、讨论一样,布置写作时应确定一个主题范围。主题应是较受同学欢迎且易于展开的,比如,环境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文章的形式应灵活自由,不受限制;可以是调查报告、专题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随笔、感想,甚至是小品、科幻,只要是同学感兴趣的,都可以。文章写好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对文章的长处和不足同学可进行自由的、充分的评论,并提出调整、修改的意见,最后,由教师作归纳总结。作者可综合大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一次较大的修改。如有必要,可和语文教师协商,请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指导同学进行修改,并将该文章作为语文课的一次作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得到更好的写作指导,从而提高文章的水平。好文章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如有条件,还可以出一个专刊,集中刊登优秀作品。

五、模拟和表演

对有益于法律课教学的一些事件进行概括,提炼出必需的要素,写出脚本,然后由同学根据脚本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一个同学的自行车被盗,报案后,他写了一个脚本,大致内容是这样:失主打电话给派出所报案,警察告诉他,报案本人应该去一趟,并带上有关的车照、发票。失主去派出所后,警察询问了被盗的时间、地点及有关情况,记下了他的住址、电话,最后,失主将被绞断的钢丝锁给警察看,警察说对调查破案可能会有帮助,将锁留下了。通过这样的模拟,同学们明白了报案的几个要素:报案应该去人而不能只打个电话;口说无凭,应带上相关的证件、凭据;应详细提供各种有关线索。模拟生动、直观,对于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小品由于其高度的艺术夸张,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下面的这个小品就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去寄车,拿到取车凭证后不当一回事,随手扔了,可是取车的时候,却发现车没了。他到处奔波,到处受挫,最后,只好自认倒霉。不过,他还是觉得有所收获的,那就是明白了一个道理:法律讲证据。

六、辩论

辩论是一个难度很高的项目,对于初中生来,尤其是这样。可以利用其他课堂形式先做一些准备工作,主要是资料的积累和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确定一个辩论题目,让辩论双方分头准备。由于有胜负之分,辩论双方的斗志被激发起来,各自的支持者热情也很高。应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以便每一方的几位同学能协调起来,确立己方论点,寻找充足的论据,讨论出最佳的论证方式,并对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进行充分的估计,以便进行有效的反驳和应变。

辩论总有胜方和负方,教师应向同学明确指出,这仅是辩论技巧的胜负,而不是论点的胜负。比如,在一次题为“盗版弊大于利”的辩论中,反方胜了,但不能就此认为盗版是正确的。教师总结时应该根据有关法律,说明盗版是违法的,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应该加以制止和惩罚。

第3篇: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时代,学校教学,网络,网络教学,课堂教学

有人说,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技术杠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

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开展网络教学有何意义?它对学校教学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开展网络教学应注意些什么?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1、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个产业,其产品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同样,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对网络教学的讨论也必须从信息时代的特点谈起。

信息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知识膨胀",信息量大;

2、知识更新速度快;

3、人才竞争激烈。

这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只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其实,创新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信息时代,由于竞争的激烈,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显的犹为迫切。

2、培养的人才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信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想从老师那里学点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以不断获得新知,使自己与时代同步。

3、具备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学习者学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构建完善、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进行知识更新。

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同样由于信息之多、更新之快、人才竞争之激烈,对教育除了有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其内容科学、方法优化,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一方面对教育的产品即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我们步入信息社会,同时,计算机和网络也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宽带网络与服务器及多媒体计算机相连,具有以下特点:

·资源共享

·享受服务不受时空限制(服务器具备记忆功能且24小时服务、网络四通八达)

·可快速传输多种媒体信息(宽带网与多媒体计算机合作可以传输各种媒体信息)

·多向交流(信息的多向传输)

这些特性用于教育以后,可以为教育带来以下好处:

1、教育信息的共享(资源增值)2、不3、受时空限制(受教育的机会增多,4、学习更加方便,5、便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6、多媒体多感官刺激效果好7、超级连接,8、沟通便捷,9、便于合作、协商、求助

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信息时代教育的极大支持

首先,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4篇: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课堂教学的启发性。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果都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起着重要作用。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有两位教师教《燕子飞回来了》这一课中“飞过”一词,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飞过”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词义却不一样。前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点出了三个“飞过”,不仅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意思,而且进行板书,这是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后一位教师所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当课文第一次出现“飞过”时,稍微点拨了一下,“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你们阅读时注意了没有?找出来,结合句子思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式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但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决不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因此,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作业设计的艺术性。

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组织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比较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数量多,学生负担重;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多,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一般说来,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灵活性。

很多字词如果只是让学生读几遍、抄几遍,就没有多大作用,应该根据词语特点进行各有侧重的训练,有的重在读准字音,有的重在比较中掌握字形词义,有的重在理解中运用等。阶段性。小学有低、中、高三个阶段,一个学期也有初期、期中、期末三个阶段。作业设计也应有阶段性,不要总是“老面孔”,要有变化和发展。综合性。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功训练,作业设计也要相应地体现综合性。单一性的训练,不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

趣味性。

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一样,也应该讲究趣味性,要让学生爱做作业,而不把做作业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负担。

第5篇: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平面设计本身是种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在人类历史上,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时也标志着

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步伐。但客观地看,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今天的学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因而,旧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凡高;用徐悲鸿的方法也不会有贝聿铭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过多的基础训练,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平面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科间的交叉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论课是有必要的。

再次,前面提到了“包豪斯”的教学。本来,包豪斯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加强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设计管理”课程

过去我们搞平面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从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企业形象策划(CI)潮以来,教学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础教学我们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传下来的三大构成。这时候的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装潢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形象策划为主。而且在引进CI方案时,我们把它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块。设计专业的教学以视觉识别为主。而“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总共不过23年,各领域都在经济大潮中摸索着前进。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时间更短,“设计管理”课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部科学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面临的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设计管理”课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仅以设计的基本创作为主线,没有注意到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技法滞后等造成:

(1)学生只顾埋头做手工设计的技法练习和相应的简单肤浅的设计思想的思考,对设计的深入思考缺少认识。

(2)理论体系不健全,对所学专业企业形象策划(CI)缺少认识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市场运作等方面处于一种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有所高度的认识。

2.平面设计教学应模糊学科间的边缘界限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新的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同时还担当了传达思想的、甚至是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文学、哲学、艺术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交叉而兴盛的一种新的学科,其自身的边缘性应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另外,还可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题。当然,在强调学科“边缘性”时,并不是要求平面设计者个个成为多面手。模糊学科间的界限,不是模糊专业本身,只是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设计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既然平面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专业性是其立足点。

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要在这个需求逐渐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的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式化,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平面设计教学要符合人性化与绿色设计需求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危机,例如资源的破坏、能源浪费、生态环境失调等。因此二十一世纪设计的突出主题是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此种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不同年龄的人对设计有不同的需求,年轻人通常喜欢能够充分张扬个性和体现青春活力的设计;年壮者对那些能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的设计情有独钟;年老者则希望设计体现出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因此,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绿色设计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这给平面设计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平面设计师有责任使平面设计维持合理的视觉秩序,制止材料污染和视觉污染。另一方面,通过传达对环境的关注与自然相关的图像以及文字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计师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在纸张耗费与污染技术应用方面所扮演的主要决策人的角色。1996年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院出版了《平面设计中环境责任指南》,又为某纸张制造商起草《设计之生态学》手册,为美国设计师提供了关于减少对环境冲击的指导。在中国人们也已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将会是中国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长期的目标。

第6篇: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英语环境活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有着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素质,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正确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完成作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老师提出要求,抑或是考试,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以这个为原则的。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死”知识,并且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学生的智力兴趣,使得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因此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积累知识,只是为了“储备”知识,久而久之,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首先是不能被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不能进入周转。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

如:英语课堂上,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语法,领着学生做大量的训练,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学生们天天上英语课,课下却从来不讲一句英语;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年轻人,见了外国人,却根本不能正常沟通……我们所学的,原来都是些“哑巴”英语。也许,我们培养出的学生,高考中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所得到的,只是分数而已,而不能得到的,恰恰是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所必需的能力!

因此,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去创造,不能把知识当成“死”的东西,要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利用它去掌握更新的知识,利用它去实现我们更高的人生目标。一句话,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一定要改变以往的“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观念,让知识“活起来”!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而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知识“活”起来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种观念,即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可以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思维、交际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思维,进行交际。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或是新的语法项目时,我们不能按传统的“填鸭式”来授课,而是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创造,进行思维,进行交际,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掌握知识,体会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比如,学习了每个单元的词汇时,我常常让学生用一些重点词汇造句连文。并给学生设定一个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了语法后,除了进行专题训练,我经常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语法结构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造句成文。这样,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知识也变得“活”了起来。

其次,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良好的英语环境是我们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一个幼儿,如果让他在一个说英语的国度成长,不用专门培养他说英语的能力,他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我们的中国学生,从小学英语,大学毕业后,不少的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这就说明,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我规定只允许说英语。每堂课前,让值日生用英语汇报天气、学生出勤情况,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词汇汇报一下发生在班级或校园的重要事件。每隔一段时间,便拿出一天作为“英语日”,规定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其他英语老师一起组织英语角,每周进行活动,模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英语交际活动,比如购物、问路、就餐、出游、聚会等。还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主题演讲,英语歌曲演唱比赛,举办英语晚会等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英语环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第三,要让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活”起来,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可以通过过洋节、英文电影欣赏、英文名著原著阅读、英文报刊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母亲节、愚人节等节日,我都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熟悉西方的文化习俗,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达到形成跨文化意识的目的,并且用这种意识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我们高中英语教学,就是要让知识“活”起来,把学生的知识变成一股“活水”,使学生形成运用知识进行思维、交际、创新的能力。只有让知识“活”起来,学生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终生受益;只有让知识“活”起来,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便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当前,高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仍然以课堂、教师、教材及电视广播技术为主体,以培养和训练趋同性思维见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已不能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寻求改革的出路。而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实现教学内容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推广和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毋庸置疑将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国际国内把“现代教育技术”比喻为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在新世纪教育中处于有利位置。这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将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发挥出了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首先,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使内容形式呈现出多样性。这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构成,多媒体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例如,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多媒体技术可以放大或缩小时空距离,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总之,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操作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巩固,就越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2]其次,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应用于教学可大大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体现教学的个性化,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习娱乐融为一体,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再者,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好,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均可通过集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形式在相关的教学领域中传递、交流,使更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课件的学习获得在普通教室中难以得到的精神食粮。另外,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适当应用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首先,网络教育具有资源共享,信息量大的特点,这大大提高了教育过程的科技含量。目前,在Internet上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3]运用网络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有利于发展其联想思维能力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其次,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综合应用提供了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充分体现出了个性化教学和层次化教学的特点,这是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先进的教与学方式。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对学习的内容会理解得更深刻,学习思路会更开阔,学习方法会更多样化,智能培养也就会更高效,学习效率也就会更高。此外,网络教学还可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现代远程教育通过网络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每时每处都可以学习的条件和模式,使学生接受优等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在校教育,学习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某一种单一的教学,而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使学习多元化。总之,网络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多向性、反馈性的特点,可以使学习者成为教材制作的设计者,许多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是从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中产生,并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培养。[4]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虚拟现实,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高度交互的多媒体环境,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完全沉浸在计算机所产生的虚拟世界中。虚拟现实具有多媒体的诸多特点,如高度集成了多种媒体,信息表征具有高度交互性、多样性、灵活性,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模拟,能够表现某些系统(自然的、物理的、社会的)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例如,在虚拟的化学系统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假设,将不同的分子组合在一起,电脑便能虚拟出组合的物质来。通过这种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很有可能研究出新的物质。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虚拟教学环境可以减少硬件投资,却可以达到和实际实验环境等同的教学效果。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教师或学生能在电脑上精确地做各种试验,包括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去做的实验,并达到真实实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又可避免真实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如在虚拟的地理实验室里,可以做地震波传播、火山喷发等实验;在虚拟的生物实验里,可以做各种解剖实验。以往,对于危险的或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实验,一般采用观摩电视录像的方式来取代,学生无法直接参与实验,获得直观感性认识;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则既可以免除可能的危害,又可以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此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技能训练。如军事作战技能、外科手术技能、教学技能、体育技能、汽车驾驶技能、果树栽培技能、电器维修技能等各种职业技能训练。由于这些虚拟的训练系统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还可进一步构建协同虚拟环境技术下的网络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室,实现合作实验,远程验,协同研究。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上网进入虚拟教室或实验室学习,获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体会,从而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完成实践技能的训练。[5]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置身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需灵活地进行决策,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充分锻炼和提高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和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之间具有一致性。我们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促进高职教学的改革。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改革高职教学以培养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个性化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对一些传统的教育理论和观念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方法和技术决定于相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却认识不到教学方法尤其是教育技术的能动作用。这是由于过去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缓慢,远远落后于理论的更新速度,技术对理论的反作用没能充分体现出来。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媒体与传播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们的学习方式,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很多方面超出了原有的理论范畴,对理论的牵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就指出:“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6]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传统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将发生新的变革,如何变革?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的形式、手段、方法、环境等,寻求提高学习效率,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才能完善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课程结构、师生关系、人材培养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素质教育、超前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活化教学、发展个性等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必将逐步确立,这些教育教学观念的改革又会进一步指导现代教育技术发挥优势,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建设发展,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职业技术院校因投资经费欠缺,往往难以大力进行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这制约着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操作步骤事先写清,学生只要照着步骤一步一步做,得出实验结果即可。对于设计性、创造性的题目,教师的工作量就会增大,同时又很难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常常只能用固定的仪器仪表来进行实验,这使学生多数只能局限于掌握使用方法,要想进一步开展研究非常困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而且能大大拓展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范围,突破对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时空限制,拓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时间与空间。[7]例如,建立基于网络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的实验室,一方面比购买硬件设备建立的实验室节约经费,另一方面,网络技术无时空局限的特点和虚拟仪器模块化、开放性和可重用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水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选择相应的实验课题和实验任务进行操作,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进行个别指导,从而实施教学改革。又如,运用虚拟现实对学生进行汽车驾驶培训,学生在汽车驾驶模拟器上进行驾驶训练,不用害怕出现不可预测的紧急事故或因决策错误而造成的可怕后果。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这类软件还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技能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改革中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革新积极性。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关系的改革高职教育应以学生能否熟练掌握技能为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训练,否则技能培养就会流于空谈。但传统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内容,掌握着教学的进程、方法和结果,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多被摆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为主导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产生了两方面的转变:一是对学生学习的监控、评估和指导作用加强。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或课程,合理调动、组合各种教学资源,使其发挥各自优势,把注意力集中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讲课上。二是教师将成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人员。课程软件的质量及适应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直接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师应是课程开发设计的主要人员,这是因为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实施教学,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学经验,通过他们来制作课程软件,针对性强、适用性广、教学效果好。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使教师与学生构成一种伙伴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学生由被动的“听”变成主动的“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过程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和个别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习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学习过程。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将会更加深刻、巩固。[8]超级秘书网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信息化的教育技术,能把图、文、声、像等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进行大容量储存,成本低,信息量大,检索速度快,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使得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速度、距离、范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现代技术优势,使得各类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可能。首先,教学形式实现开放化,远距离教学趋于完善,它将有效地覆盖职业技术院校各个单元的计算机网络。通过校园网把所有的教室、实验室以及办公室和学生宿舍连在一起,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讲解、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教师讲解、收集资料、请教问题、交流心得体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任何一个站点学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和教师。这就使院校、班级、专业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使教育形式将不再那样”垄断”和僵化,而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其次教学过程实现个别化。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状况,决定学习内容及其顺序、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次数、复习时机,以及是否需要补习、回答问题,是否需要反馈,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各取所需的学习过程。同时,多媒体文件和便于自己使用的编辑工具,使教师能对课程做出相关安排,实施柔性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已不再按传统的知识组织与结构的观点来制订,这使得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内容可以变成一些单元体系。这些单元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学生也就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特点和现有水平,选择一条最适宜自己的发展途径。

三、结束语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将关涉到教学过程各个组成因素的相应改革和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促使教学观念发生变革,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而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完成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工程,尚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转变教学观念,身体力行,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2]张奇.学习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EB/OL].gradiose@20021

[4]罗伯特.M•加涅.教育技术学基础[M]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

[5]汪成为.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

[6]张际平.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热点和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99,(5)1

第8篇: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应用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对于缺点也要巧妙点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抹杀学生创造力,又使学生得到提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找到他好的地方,先鼓励,然后纠正错误。

四、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利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湖南教育,1999,(11).

[2]黄绍业.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广西教育,2005,(28):34.

第9篇: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美国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比较先进的,这与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多次公告,敦促各高校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师给予鼓励有关。我国的会计教育由于存在教学观念陈旧一重知识、轻能力,教学模式老化一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问题,所以会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由于知识淘汰的加速,会计发展十分迅猛,高职会计学生毕业后必然面临所学知识老化的问题,不会再学习的人就会成为现代文盲,被社会所淘汰。因此,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的快速步伐和知识淘汰的加速,使得会计改革也不断拓展和深化,会计发展十分迅猛。高职会计教学不可能把滚滚而来的新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会面临毕业后所学知识陈旧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人必须经常不断地学习,不会再学习的人就会成为现代文盲,并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美国会计学会(AAA)下设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1990年9月就提出了关于改进会计教育质量的第一份研究公报:状况公告第一号—《会计教育目标》(ObjectivesofEducationforAccountants)指出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主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要彻底转变学校充电,社会放电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知识不仅要靠存量,而且要靠增量,即终身学习的教育价值观。

一、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培养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基本上每个高职院校都在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会计教学仍存在许多陈规陋习。

(一)陈旧的教学观念—重知识、轻能力。一是在评价老师教学质量高低时,认为老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越多、越深,学生的考试成绩越好,老师的教学水平越高。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分,内容重叠,一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就拼命增加课程和学时,片面追求高层次,使得学校的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针对性。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认为遵守纪律,完成作业,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而考试成绩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记住老师所传授知识的多少上,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

(二)老化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教学方式方法上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被动的,单项式的教学模式。老师是广播电台,学生是收音机。课堂上,老师讲课不休,学生记笔记不止。这种注人式、满堂灌的教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被动,为了应付考试,记忆是他们唯一的法宝,由此造成学生毕业后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教学内容上重政策,轻学术。过分地强调国家在会计实务上出台了哪些相关的法规、制度、准则,会计人员必须熟知、遵照执行,不能违反,而不去研究会计规则的合理性。三是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性教学是高校会计教学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特别是受资金、场地、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性教学只是象征性的。

以上这些陈腐的教育思想和老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会计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二、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转变会计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观念。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的强烈追求和主观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巨大的塑造力。这是因为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学习者的兴趣与学习内容的和谐,在于个人的需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所以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即“学为主体”,充分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转换会计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学识的权威转变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或辅导员。如果把讲台比作舞台的话,教师应是“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的作用应着眼于引导,特别要鼓励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质疑和探索的习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多是能力的提高,因为知识与能力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知识贝狱不上能力,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多未必能力强。

(三)提高会计教师业务水平。同志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会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维系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高低,要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首先教师就要自己教有所宽,教有所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永远追求新知识的勇气和能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会计领域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会计教师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充实、更新自己,才能适应正在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惟有孜孜不倦、求新索异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为此,高职学校的领导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引导教师参加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鼓励教师攻读更高学位,参加社会实践和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兼职等,加速教师的知识更新,丰富其实践经验,以利于教学,把课讲在学生的未知处、困惑处和期待处。

(四)改进会计教学方法。今后的会计教学方法应当由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化,由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由重视记忆训练变为原理应用。其基本改革框架为:

1.坚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原则。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更替,会计知识也不断更新,传统的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仅供数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矣。”故引导学生“要学”显然比“学好”更重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终身主动地坚韧不拔地追求新知。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因为“会学”显然比“学会”更重要。

2.授课前设计独具匠心、新颖、效果最佳的教学方案。会计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把大纲的共性要求和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更需要付出艺术匠心,将学生、教室、教材三位一体化为活的艺术,从教师是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全身心地忘我地融人到教学中来。

3.多种教学形式并存。(1)课堂讲授以引导启发为主,系统阐述为辅,即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通过自己能动的思考活动,领会和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自立性和创造性,同时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能够自主、容易地把握和领会。(2)加强课堂讨论,包括专题讨论和作业总结。教师要艺术地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和理论分析能力。(3)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点是把理论知识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结合起来,具有仿真性、趣味性、生动性、灵活性等优点,使学生能以更短的时间、更少的精力、更便捷的途径掌握所学的理论和原理,教师旁征博引,抛砖引玉,富有创新能力的培养,会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4)要建立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便提高学生操作能力。首先尽快建立在实验设施、手段、内容、管理都现代化和规范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其次加强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企业作为教学实验基地,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学生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

4.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会计教师由于长期接受的就是传统的单项式的教育,会计学本身规范经济学的特征阻碍了教师们的创新精神,对数字化工具的运用存有疑虑。据对100名高校会计教师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课堂教学方式一项中,能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例仅占10.49%。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基础上的,21世纪的会计教学手段应当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会计教学软件(集画面、图象、文字和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加上传统教学手段三者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所以要求会计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