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教育论文范文

班级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教育论文

第1篇:班级教育论文范文

“人文”的内涵即尊重人的真实情感,关心人的真实需求,思考人的积极发展。“人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领域,会有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人文底蕴是促进一个人的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持的综合体。因为是“底蕴”,所以它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事物之中;因为是“人文”的,所以它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人,他的心智必将是豁达的,他的情感必将是纯净的,他的意志必将是经得起磨砺的。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他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必将对班级管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班主任具有人文底蕴,他就会懂得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就会努力挖掘班级管理中的人文价值,就会真心实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着想,这是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发展中多么需要的理解和帮助啊!。 那么如何设计、安排班级活动,让它能具有人文底蕴,让它产生更为积极、深远的教育影响呢?笔者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抓住契机型”班级活动

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张而忙碌。学生往往非常看重自己的学习及成绩,而对真正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比较忽视。同时,他们又非常渴望友谊,非常害怕孤独。这一对矛盾,常常困扰着学生,使他们的情绪、心理常常处于波动状态,严重的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如果用传统的简单说教,学生会觉得是一套套大道理,离自己很遥远,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如果能够抓住契机,捕捉他们生活中平凡的点点滴滴,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读报时间,发生了这样的事。读报的同学非常认真的朗读,而听者寥寥。或埋头做作业、或趴着睡觉、或小声讨论。大家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人注意读报同学的感受。后来,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班会——“看漫画,取名字”。画面上,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读报的情景。同学起先感到新鲜、有趣,随着取名的深入,大家的表情中渐渐多了沉思的份量。名字由“鹤立鸡群”的不妥,到“读报写真”的一般,再到“都是读报惹得祸”的调侃。渐渐的,“谁听谁的”的沉重,“下面的同学看过来”的呼唤,得到了更多的呼应。事后,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需要我们用心的去发现,用心的去感受。”

2、“展示自我型”班级活动

当代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很强。希望展示自己,希望得到社会、同学、家人的肯定的愿望也很强烈。如果能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展示自我中锻炼能力,提高认识,丰富情感,密切交往,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呀!班级活动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20××年10月1日,我们班举办了庆祝祖国生日的主题班会。地点不在教室,而在学生操场;师生没有坐着,而是或蹲或趴或站;手里不再拿着钢笔、圆珠笔,而是五彩的画笔;面前不是课桌,而是印着“祖国生日快乐”的雪白条幅,围绕“祖国生日”这个主题,每个小组各显神通。有的画长城美景,有的画熊猫,有的画金狮狂舞,有的画火箭发射。擅长绘画的主画,擅长配色的配色。有的当下手,有的当对外联系员,收集信息。大家彼此团结一心,又各显其能。画完后,正值学校班会课下课。许多同学走到操场,围着“美丽的画幅”,兴奋地评评点点。这时,有同学灵机一动,在画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一时间,同学们纷纷涌上来,都积极地留下自己的签名,这一场面将活动推向了。这个展示自我的绘画比赛,被拍成了照片,选入了我校70周年校庆的图册中。这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肯定,同学们的爱国心、自信心空前高涨。无疑,这样的班级活动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交流、合作型”班级活动

21世纪的学生应学会什么?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合作。交流、合作是当今学生致命的一项弱点。有的同学性格内向,有的同学不会正确交往,有的同学自我意识过强。这些都会影响正常的合作、交流。长此以往,对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发展都有危害。因此,开展“交流、合作型”班级活动,正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美化教室的评比活动。经班委讨论,我们形成这样一个思路:发动同学,加强交流与合作。首先请同学设计美化教室的方案,广泛征集意见。经过民主协商、统一方案后,将各项具体布置任务进行招标,择优选取参加者。各个活动小组确定了布置教室的时间、选用的材料、不同的分工,然后分头开始行动。布置完后,参加学校的评选。根据评选的等级,用班费给与相关的同学一定的奖励。整个活动,参加同学之多,同学间的配合、交流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有了班级活动这个纽带,大家很自然、很融洽地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4、“与生活接轨型”班级活动

德育的外延等与生活的外延。学生不仅仅生活在课堂里,书本中,校园内,他们更生活在火热沸腾的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他们内心或感动、或振奋、或困惑、或消沉。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多的追求。他们渴望能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人生。如果学校教育、班级管理不适当引导,学生就会感到自己了解社会的愿望不被理解、不被重视,他们就会从各种别的渠道,甚至是有害的渠道去获得这些信息。许多学生留恋网吧、荒废学业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为此,我们的班级管理开展了“与生活接轨型”的班级活动。挖掘生活资源中的人文价值,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事实面前受到人生的启迪和感悟。从而拓宽视野,放开胸襟,勇于进取。我们组织了“家长故事会”。他们有的是下岗工人;有的是部门领导;有的是公务员,他们的社会角色不一样,但他们的人生故事都是那么真实感人。同学们听得非常专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对父母的误解,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父辈的坚强、执著。平凡的父母,甚至原来自己看不起的父母,都是多么可亲可敬的人啊。同学们都觉得受益匪浅。

第2篇:班级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本教育;走向

执教几年,越发觉得班级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很多老师往往重教学研究,轻班级管理。他们似乎觉得教学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能力,教得好,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带班管学生,有什么可说的。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其实,这才是一门最复杂、最深奥的学问。

人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高级动物,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思想情操、喜怒哀乐各不相同,要把一个班五十多名学生的特点琢磨透,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个家长一辈子连一个孩子都不一定能管好,一个老师要在三年内(甚至一年内)要将全班几十个学生都吃透,非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教育专家不可为也。因此常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们,更要注重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本教育”运用。

一、何为人本教育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教育承担着开启人智能的责任。在这一方面,从最初对智能的单一理解(语言——逻辑智能),到20世纪中期加德纳等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在往后数十年间进行实践,人类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将在智能开发上探索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然而人之为人,除了智能的开发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灵魂的塑造。一个智能发达的“个体”能对世界有所裨益,然而灵魂重量的缺失,将使生命丧失其特有的灵动和丰盈,流于纯智能的寡淡和单薄。

在思想史上,人本的哲学取向其源可溯至普罗塔哥拉“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论断。普罗塔哥拉的论断乃是基于认识论的,它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人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从“人本主义”到“以人为本”或者说“人本”,核心的理念就从“人是认识的主宰”转向“人是实践的目的”。因而,“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就演化为“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席勒发展了这一学说,他认为:“人本主义要求,人的整个本性应该被用来作为哲学必须全心全意以其为论证起点的整个前提,人的全面满足应该是哲学必须以其为目标的结论,哲学不应该借助一开始便抽象……来脱离真实的生活问题。”席勒的论述表明,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人在其中的两个基本的规定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以及人的需要之满足作为归宿。

人本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最终极的目标应是培养“人”。这样的人,不仅在智能上得到全方位的开发,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属于他自己的灵魂。纵观中国当代教育。在智能的开发上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灵魂的唤醒”更似渺渺无期。然而诚如一位教育者所言。我们无力凭己之力改变这个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宣扬一些合乎教育本质的理念,用以感染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获益。具体来说,人本教育就是要在一线的教育实践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进行智能开发的同时唤醒沉睡的灵魂。

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智力启迪的同时不放松对其灵魂的塑造,这才是一个好老师应该做的。

二、当下教育的非人本现象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总觉得我们还处于一种原始的低层的管理水平,我们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在现实具体的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着“非人本”教育的现象。

非人本的教育重共性、划一而非个性、差异。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之属性,可以理解为人所共有的属性,也可以理解为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非人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并非是以单个对象的属性为其出发点,而是以对象的共同属性为出发点。它试图将复杂的教育对象归结为简单的整齐划一,其结果是差异的消除。抽象导致无差别的划一,而对抽象划一性的追求,则必然是抹杀个性和差异。教育的计划要求是这种划一的宏观表现,而班级授课制则是这种划一的微观形式。而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只见到抽象的“人”,而看不见一个个活生生具体的人。有情有感的生命的人。我们管理中的人本主义成份太少,总是企图以这样的制度、那样的纪律去制约学生。我们常常习惯于以多少个“不准”,多少个“严禁”来要求学生,但我们却很少考虑学生这时候都想些什么,他们的希望和要求是什么。有时候学生的要求不一定过多,不一定超越了现实,但由于我们的疏忽,我们的不理解,常常让学生失望。试想。那些常常带着失望情绪的学生能对你的那些“不准”、“严禁”心悦诚服地去遵照执行吗?有的大打折扣。有的置之不理,有的还要“顶风违纪”。久而久之,学校、老师与学生形成了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正确要求都难以贯彻落实。因此,无论是在教育理论的论述中,还是在教育实践的言说中,学生是作为“对象”而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作为对象的学生是一个总体性概念,而非是一个具体性概念。总而言之,教育的出发点已经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抽象性的和划一性的人。划一性和抽象性成为真实的存在,而差异性和个别性则成为被排斥被压制的对象。当代教育所面临的真正矛盾和症结正在这里,

三、人本教育的走向

实践“人本”教育,首先必须要在人的观念上取得突破,从本质主义的人性观转向生成主义的人性观,把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差异性的而非划一性的人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只有在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示,人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人的主体意义也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尊重人的差异性意味着,教育只是人的存在。它不是与人的发展相分离的,而是人自身发展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完整人格的培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没有人本精神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急功近利的破坏性的教育。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去教育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老师、校长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我们以往的悲哀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这实际上是“师道尊严”的余毒还在作祟,一个老师放不下“师道尊严”这个包袱永远不能与学生为伍。让学生听令于自己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要因袭旧制,抱残守缺,实在到了该伤筋动骨,清洗脑髓的时候了。

第3篇:班级教育论文范文

本文作者:姜波刘金凤工作单位:广东商学院

在民办高校所走过的三十多年的历史征程中,应该从整体上来讲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无论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师德建设方面都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尤其是在师德建设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视生如子、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实敬业,他们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急需解决的问题,表现出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所存在的固有特点,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受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使部分思政课教师道德出现了滑坡。例如,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滚滚狂潮以及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撞击,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许多新变化,使人们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例如,小悦悦事件中人心的冷漠,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怕被诬陷等等,当然社会上的这些不健康、不文明、不道德的恶习也在冲击着宁静的高校校园,使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出现了退化,甚至滋生了一些不良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思政课对学生的教育。例如,有的思政课教师过度关注自身利益,而把教师工作就只视为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从而淡化了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有的不安心做教师,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是过多地抱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想得过且过,敬业精神急需加强;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不敢大胆地管理课堂纪律,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地位、权益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障,所以导致部分教师缺乏安全感。虽然法律规定了“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但是事实上,一般的民办高校仅仅为教职工交纳了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而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不给教师缴纳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有些学校甚至限制教职工的种种权利,如限制考研、考博、职称评定等,即使有些人评上了职称,但也得不到聘任,教师基本没有申诉权。而且民办高校“以学生为上帝”,这就使学生对师资的期望变成挑剔。教师好不好,行不行,不是依靠专家、同行的评价,而是主要看学生的评教。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就主动要求调换教师的比例远远超过公办高校,同时课时量又大,超负荷运转,使很多教师身心疲惫。有些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师德制度的建设却是非常滞后的。制度缺失和制度建设滞后是导致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问题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首先,培训机制不健全。当前,有一部分民办高校正处于盲目的扩张时期,因而对教师只是重利用,却不重培养,其中也包括师德方面的素养。这种态度使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培训上大多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例如,在组织新教师培训上,过多的就是强调对学校的认可度,忽略了对其进行教师师德、素养方面的培训。当然虽有一些院校也制定了师德建设规章制度,但大多数都是脱离现实,或者难以实施、操作。其次,评价机制不科学。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师德评价方面还只是流于形式,内容也比较空泛。师德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晋升职称、工资调整时,学校多是凭借其科研成果、课时数等硬件,并没有把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同行评教进行一起量化,所以在这种导向下,势必会造成一些思政课教师师德观念淡薄。再次,激励机制不明确。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缺乏对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措施。很多学校,包括公办院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地位认可度是低于专业课教师的,认为只有专业课才是本学校重要的品牌特色,而忽视了“两课”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措施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的,这样就会严重地抑制了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奋发积极性。

解决问题新举措虽然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有其特殊的问题与特点,但是也存在着它本身固有的规律,我们一定要把握其规律,探索建立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是具有其外在性的,是可以测评的,所以应构建多层次的监督体系。首先建立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四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通过院系领导听课或调研,教学督导委员会不定期地抽查听课,本院系教师互评,学生每学期对教师进行综合测评,学生家长反映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个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状况。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师德监督网站”,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行为状况进行公开评价,也鼓励教职工之间互相进行监督与评价,督促每个思政课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最后通过教育使教师由职业道德的他律转化为职业道德的自律,由师德规范的外在要求、外在规范与约束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要求、内在规范与约束。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是具有示范性的,这样应该大力宣传、报道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教书育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要注意发现培育身边的教书育人典型。身边的典型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作用,要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奖励也应该包括物质层面的奖励,例如对师德高尚者在职务评聘、晋级晋职、进修深造等方面应优先考虑。而对于那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要予以严重处分,使校园的师德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净化。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具有可塑性的,所以应培养教师的自律意识。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的,对于大是大非、善恶美丑还是清醒、了解的,所以应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培养每一名教师的自律意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提高。21世纪,科技和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个时代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与人才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依靠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春蚕”,这是教师奉献精神的写照。笔者认为作为21世纪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够照亮别人,自己也要学会使自己永远灿烂,这样能使我们传统的道德美德永恒地得到传承下去。

第4篇:班级教育论文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源已经成为教育市场的主体,而河南民办高校招生工作依然停留在简单化的操作层面,民办高校招生人员和创办者日益被人诟病为“逐利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实质是作为民办高校的管理和招生人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迷失,缺乏以经济哲学的视角思考民办高等教育营销理论的战略价值。其主要表现为:

1.大多数民办高校招生人员的理念还停留在“招生就是要多招学生、多赚钱”的层面,学生成为其“牟利”的工具。

在招生实践中,由于这种工具理性思维的放大,客观上造成教育价值的偏移,招生人员往往认为,招生任务的完成要靠与高中班主任教师的交易、广告宣传和搞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来完成,因此多采用“买卖学生”的隐性腐败、多渠道宣传推销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公关营销手段来开展工作。事实上,宣传、推销仅仅是营销手段,不是营销的全部。

2.民办高校招生人员多由学校的行政、后勤等人员组成

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纬度缺乏认知,造成招生人员教育营销价值理性的先天不足,导致其缺失对优质师资、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实验室等教育营销“软资源”和“硬资源”的深度挖掘。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招生工作解决的是生源数量问题,教学质量解决的是生源质量的问题。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忽视对教学质量价值属性纬度的营销属于不完全营销。具体而言,民办高校忽视了教育营销的精髓,即民办高校必须把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教育营销价值的核心内容,必须全程监控教育产品(学生)的塑造和社会对教育产品的认可度,而这些才是有效教育营销价值的基础。

3.从目前河南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的现状来看,民办高校教育营销的策略主要停留在功利性的战术层面而不是促进民办高校大发展的战略层面

教育营销目标只是停留在扩大生源、实现“以学养学”的工具性层面,而没有上升到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层面。更为严重的是,民办高校的个别领导也不具备教育营销价值理性意识,对招生工作的重视只是出于生源危机的本能管理动机,而其他职能部门、院系从教者往往更不善于对教育营销理念做深刻思考,这既不利于民办高校教育营销实践的深入探索,也不利于其良性、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教育营销是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创新

1.教育营销理论的提出

改革开放之初,市场营销作为外企开拓中国市场而引入的一种营销模式,其市场趋利动机明显。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浪潮已经不可逆转,我国逐渐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已成为共识。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发挥教育价值功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效能的教育营销理论应运而生。教育营销从工具理性层面来看是手段,而教育营销价值本身隶属价值理性范围,其价值导向上归于传播和推广等目的,两者之间的辩证结合有助于指导民办高校教育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效发挥民办教育的价值功能,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效能。

2.河南民办高校招生工作引入教育营销理论的必要性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持续,民办高等教育将会成为教育产业化的主战场,民办高校的发展将始终伴随着生源的激烈竞争,在招生工作中引入教育营销理论将成为民办高校生存的必然选择。我省民办高校引入教育营销理论既有现实生存的需要,也有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伴随着河南民办高校发展的双重需要,把教育营销理论提升到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的战略高度,是保障民办高校在招生战场上生存下来的重要支撑之一。笔者认为,从教育营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综合上提纯教育营销理论是经济哲学思考的切入路径,教育营销理论贯通于围绕教育市场核心而展开的一切实践活动,应当植根于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生成过程之中,民办教育机构有义务将社会需要的产品———人才与科研成果输送到有关的社会生产部门或机构,其指向是教育目标价值的实现。教育营销理论在民办高校招生工作上具有价值先行性,其应用则集中体现在民办高校招生工作教育营销策略的路径选择。

三、河南民办高校招生工作教育营销策略的选择

1.进行招生市场调研,实现生源目标细分和准确定位。

事实上,在招生工作教育营销的实施中,首先要重视对生源市场细分找准生源目标,比如在学生入学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研掌握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及报考意愿,在学生到校学习之后对入学新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服务,然后根据调研信息寻找民办高校可供给教育产品与生源目标之间的契合。

2.宣传学校特色专业,提高学校品牌声誉。

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准确把握自身办学特色。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的定位、办学的价值理念、学科的水平、课程体系的构成、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方式和效能、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以特色吸引学生、培养学生、成就学生是保证学校声誉的基石,民办高校学生的质量要接受教育市场终端的检验,教育品牌的优劣取决于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招生工作上的宣传推广要重点从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等方面做文章,以提高学校品牌声誉为导向。

3.树立教育营销战略意识。

第5篇:班级教育论文范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鼓励即兴创编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在语文课程中有诸多复述、背诵、创编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即使出现一定的问题,也不会用过分严厉的态度批评学生。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初中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并且鼓励其积极表达,采用“口述作文”的方式进行作文课程的语文教学,形成学生积极向上、敢于表达、活泼乐观的态度和性格。学生就应当无忧无虑,对于未来充满希望,那种首鼠两端、几番思量的态度是成人为人处世的方式,过早接触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而语文课堂的开放性、灵活性正是帮助学生放松自我的有效方式,一定要利用起来。

二、树立“教学文化”,形成语文课程教学文化

语文课程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文化,班主任的管理思想也应当有效地融入教育文化当中。“入班即静,入座即学”是班级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可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理念与方式。在教室环境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实是不宜“动”的,教师可以给班级干部、管理初中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引导学生在班级中保持良好的秩序,进入班级之后就不再打闹、玩耍,铃声一响就要坐到座位上,坐下之后就应当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在语文课程文化中,不妨加入一些“读书”的元素在其中。阅读是进步的阶梯,在电子媒介遍布的当下,能够手捧书本阅读,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为了让学生领略纸质阅读的乐趣,教师和学生在班级角落中设置了读书角,放置了一些图书,由值日的学生负责发放和回收。正是因为如此,下课时间许多学生更加愿意在座位上坐下读书而不是打闹、嬉笑。这小小的举措,不仅使班级的风气越来越好,还使学生在书香的沐浴下,更加文明、懂事。

第6篇:班级教育论文范文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是说过的话。在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是各式各样的学生,成绩差的、性格孤的、很要面子的、喜欢听好话的等等。我们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招拆招。在不一样的学生面前,我们要不停地“切换”,努力做到游刃有余。有时候我们要滔滔不绝,有时候我们要沉默不语。笔者现在所带的班级有个叫杨斌的男孩。他长得很眉清目秀,看上去很成熟稳重,却是很令笔者头疼:寝室里不搞卫生,不按时就寝,常让小同学帮忙洗衣物;教室里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作业不肯做,还极易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几乎天天违反纪律。开始时,笔者对他除了说教,就是处罚,甚至惩罚,但收效甚微。有一天,他又犯错了(作业不做,与语文老师起冲突),笔者将他叫进办公室,但他就是那样不在乎地等待笔者的批评。笔者清楚,在以前的交锋中,什么大道理小道理他比教师还懂,而且还会说服笔者。这次笔者决定来个“无声对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笔者依旧只看着他,没说教也没批评。慢慢地笔者发现,他竟然有了变化,从刚才的满不在乎,现在到有点局促不安。又过了一会儿,他低下头,偶尔抬头瞟一下。笔者知道,他在窥测老师的内心,但笔者还是很平静地看着他的脸,就好像在欣赏一幅画。他的头越发低了,也更加不安了。良久,笔者打破了沉默:“这里有本多余的语文练习册,你拿走吧。”他抬起头惊讶地望着笔者。“你可以走了。”笔者重复了一遍。他默默地走了。当天晚自修课他把前天的作业补上了,而且接下来好几天的作业也都按时完成了。在师生沟通中,班主任老师的适时沉默会体现出一种自信心和力量感。因为沉默能迫使学生说话,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出解释或向老师道歉。因为缺乏自信,心虚的人往往害怕沉默,要靠喋喋不休的讲话来掩饰内心的忐忑不安。因为教师的沉默,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自我进行反省,检查自己的过错,领悟老师无声语言的暗示,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在学生面前流泪——心灵感化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有情绪冲动,不够理智的时候,甚至会做出一些傻事。当老师发现某种情况时,不要轻易动怒,避免过激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是要尽量保持冷静,要有用语言和行动去悄悄感化。我们的学生都是很有思想的,他们也是挺懂事的。有一次,笔者的心情很差,班级女生之间又发生了矛盾;再过两天要跑操考核了;儿子身体又不是很好,不能去上学;老公所带的高三学生要高考了……总之生活上、工作上的压力忽然集中在了一起。终于在课堂上笔者“爆发”了。学生对笔者的大发雷霆无动于衷,甚至嗤之以鼻。激情表演一点效果也没有。第三天在得知跑操考核的结果时,笔者激动不已,冲进教室首先向同学们鞠了一个躬。然后向同学们吐露了心声,并为前几天无过发火深深地道了歉。“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努力,你们的跑操成绩相当的出色,是年级第二名,老师真的很激动也很感动。”说着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同学们有的递上了餐巾纸,有的沉默了,有的眼中闪着泪光。不知哪位同学带头鼓了掌,哗的一下,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的心都被掌声震动了,我们的心灵在洗涤在感化。正当此时,笔者拿出了准备好的棒冰:“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会做得更好,请你们也相信老师。”没想到,当天晚自修出奇的安静,课间有不少同学给笔者来了短信,其中有一条是说:倪小龙同学带头和解了两个女生寝室间的矛盾。双方还签下了保证书,要让老师作为鉴证人。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用欣赏的眼光关注你的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取得共同的进步。

三、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借力发力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学会借助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笔者充分利用墙面“汗水凝香径”“欢乐伴我行”“风采展示台”,把一些优秀的作业、作品、好人好事、星级明星等张贴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评比,去竞争,以实现教育的魅力。同时和各科教师商量好,如有作业不做的或做得不像样的利用前面黑板的一角挂出名字;和生活委员说好,各寝室的卫生、纪律要及时反馈在显眼的地方。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展示评比,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更加明确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并不断内化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从中体验着收获的快乐。这种自我教育是相当深刻的,是一般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俞美华同学,一个爱说爱笑,不太爱学习的女孩,但她酷爱画画,尤其是画芙蓉花。一天,她又在同学的本子上乱涂乱画,而且俩人发生了争执,并有肢体冲突。笔者把她叫到办公室后没有数落她的一些缺点,而是准备把她的闪光点发挥出来为班级服务。于是,笔者拿了椅子让她坐下,语气委婉地说:“美华,我想让你做两个事情。第一,上午玩的色子借我,很有趣的,我想让我儿子也玩玩;第二,我想请你帮忙。一直以来,我班的黑板报质量都不高,只拿过三等奖,我想把这事交由你来负责,还有教室也想再布置布置,你有什么好想法吗?”听到我的话,她当场表示不再买色子了,还保证一定“会让老师满意”。从此我班的黑板报质量上了一个台阶,教室里开满了芙蓉花。这给了俞美华展示的平台,让她重塑了信心。

四、对学生不要太刻薄——遗忘该遗忘的

“忽视”教育,是一种淡化教育痕迹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悄悄教育。对反复出现错误的学生,不再一味地批评他,更不揭他的短,而是故意“忽视”孩子错误的存在,只当作没看见、没听到,让它过去。这种做法既能对学生形成压力,又可以使学生释放压力并转化为动力,迸发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教学中,常常有学生,会莫名其妙地让你不高兴:不由自主地说脏话,有意无意起恶意的挑衅,无轻无重违反学校常规。此时,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宽容、欣赏的心,那么,我们就会不开心,不快乐。蒋琦同学,白净瘦弱,单调的表情中,我们总担心会从他的嘴里冷不丁吐出一根伤人的暗器。有一天课间,笔者发现蒋琦的值日工作没有做好,于是笔者批评了他,他不仅不承认错误,还挑衅:“我就是做不好,而且扫把都没有了,叫我拿什么扫?”一时的语塞让笔者马上意识到僵持会使矛盾激化,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此时铃响了,笔者“刹住车”,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开始上课。回到办公室,同事正在传授健康秘籍:“我要活到120岁,我不跟你计较。”听后,笔者在午饭过后,站在办公室门口的走廊上,看见蒋琦从食堂走来之后,立即面带微笑,清清嗓音,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亲切,向蒋琦打了招呼,并招手示意他来一下。在蒋琦惶惑的眼神下,笔者递给他一把新的扫把,一边拉出凳子:“来,坐一下,我们好好谈谈值日工作以及教室的保洁。”笔者的话还没有说完,他连忙说:“老师,我先去搞卫生吧。我明天一定自觉把教室卫生搞好,行吗?”那一刻,我很幸福,因为我很快乐,为那一点似夜幕下小橘灯散发出来的亮光般微茫的成就感。第二天早自修前,蒋琦就已经做好了他的值日工作。罗西说:“不幸福是因为刻薄的人。”是的,刻薄者其实很可怜,损人不利己,烦人又自扰。而当我们对学生的错误少一点偏激狭隘,多一点“宅心仁厚”,然后优雅地微笑离开,那么,我们的内心将会温润圆满、快乐安宁。

第7篇:班级教育论文范文

要想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班级主题教育环境,首先要获取环境创设的丰富素材,而它们往往存在于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收集和整理。下面以主题教育活动“有用的瓶子”为例,谈谈如何多渠道获得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的素材。1.素材来源于幼儿的学习过程主题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学习成果,如活动照片、美术作品、记录统计表等,教师都可将其作为环境创设的素材。(1)活动照片。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学习的行为表现时,可以随时用照相设备捕捉其中的精彩瞬间。如,用照相机或录像机拍摄幼儿使用废旧瓶罐制作体育器械的过程,以及幼儿利用自制体育器械自主进行体育游戏的场景。(2)美术作品。幼儿处于前书写期,喜欢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通常会用绘画、手工等美术作品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如,在装饰瓶子的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水粉、毛线、贴纸等材料把瓶子装饰成各式手工艺品。同时,幼儿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心目中最漂亮的花瓶。幼儿亲手制作的“瓶子”及绚丽多彩的花瓶绘画作品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环境创设素材。(3)记录统计表。记录统计是幼儿数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运用记录统计表,让幼儿在具体的记录操作中初步感知数与量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事物的内在关系与变化,如统计幼儿园的物品、记录园内植物的生长和每天天气的变化等。又如,在回收瓶子的环保活动中,让幼儿使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统计表记录每次回收瓶子的数量;对回收的瓶子进行分类,并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记录表里。2.素材来源于幼儿的家庭生活主题教育活动需要家长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也是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素材。(1)文本资料。为了丰富主题教育的材料,家长和幼儿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需要,事先收集一些与主题教育相关的文本资料,如照片、图片、文字资料等。尤其是涉及到幼儿成长、亲子旅游、家庭生活等的照片,是主题环境创设的重要素材。如,在“环保齐行动”活动中,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提醒幼儿把使用过的瓶子分类投放到回收垃圾桶里,并用镜头来记录幼儿的这一分类过程。同时,家长和幼儿可以通过画报剪辑、网络搜索等形式来收集与主题教育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拓宽幼儿的眼界。(2)实物。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决定了他们对实物更感兴趣。因此,实物是主题教育环境的重要部分。教师根据主题内容适当地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实物,用于班级主题教育环境的创设。如,教师在班级里设立瓶子回收站,倡议家长与幼儿在生活中收集各类的废旧瓶子,清洗干净后放到瓶子回收站中。幼儿可以在瓶子回收站里整理瓶子并创设生活体验区“瓶子小超市”。(3)亲子作品。教师根据主题教育的需要,提出完成亲子作品的任务,如社会调查、观察记录、口述记录等,邀请家长在与孩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帮助孩子增长主题知识。如,教师以超市里的瓶子为主题设计亲子调查表,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在超市里观察并画出其中五种不同形状的瓶子,还要记录瓶子的材质以及用途。3.素材来源于教师的协助幼儿的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协助。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谈话记录、统计记录、文本资料等协助幼儿进行记录。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过程中及时记录幼儿有代表性的言行表现,既能记录幼儿的成长瞬间,又能让环境呈现出多维度特征。

(二)明确创设者的角色

1.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体主题教育环境的创设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合理规划环境布局,培养幼儿建构空间思维;让幼儿利用色彩装饰环境,培养欣赏美、运用美的能力;让幼儿整理各种各样的素材,学习分类与整理;让幼儿自主剪贴照片、作品等素材,锻炼手工基本能力;等等。可以说,在主题教育环境创设中,生活物品是幼儿收集的,美术作品是幼儿创作的,活动照片是体现幼儿学习过程的,环境创设是幼儿亲手完成的。如此的主题教育环境无处不看到幼儿的影子,幼儿由此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由于幼儿的发展能力不同,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创设班级主题教育环境时的参与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创设“我的家”主题环境,在小班活动室里,由于幼儿的动作技能和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让幼儿带来自家的全家福以及家居等照片,或者带幼儿自己在家喜欢玩的玩具和生活用具,与幼儿共同在班级创设温馨的“家”的氛围。在中班里,幼儿的动作技能有所提高,表现能力也初步形成。在创设“家”的氛围时,幼儿通过讨论、协商,利用自己和同伴从家里带回来的物品,与教师一起布置自己喜欢的“家”。在大班里,幼儿的动作技能和思维能力都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教师可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幼儿自己设计、操作、商讨、管理环境,把自己想象中的“家”通过绘画、建构、手工等形式展示出来,在班级环境布置中实现心中梦想的“家”。2.教师是环境创设的主导在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中,教师的主导角色主要体现在对活动的调控,做到适时介入、适度干预、适当支持,引导幼儿自主创设环境。在介入时机上,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活动,观察幼儿在创设环境时的表现,尤其当幼儿遇到困难而出现停顿时,要能及时判断此困难幼儿能否自行思考或在同伴的启发帮忙下能否自行解决。同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主导环境创设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对环境创设的干预程度将随之减弱。

(三)展示多元内容

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是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实施路径和探索过程。因此,主题教育环境是变化的,遵循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路径和探索过程,展示着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与成果,多元呈现着幼儿的学习过程。1.环境要呈现出主题活动的实施路径教师按照主题网络图的实施顺序把最能代表幼儿探索兴趣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清晰展示出来,既方便幼儿在活动后进行回顾和反思,又能让家长完整地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如夏天里“玩水”的主题活动,教师提前让幼儿从家里带来泳衣、泳帽、泳镜以及游泳圈等游泳装备,共同创设“游泳装备展示区”,让幼儿直观认识各种各样的游泳装备;组织趣味水上游戏,教师用照相机拍下游戏的全过程后,让幼儿自己先把活动的照片分类展示在墙面,再帮助幼儿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结合水上游戏,教师引导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游戏的欢乐情景,并用绘画作品创设环境;教师还提出假期安全游泳的亲子活动任务,并把亲子活动成果展示在环境中便于大家分享并凸显安全游泳的经验做法;等等。2.环境要体现出幼儿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若干个与主题有关的活动个体的简单拼凑。教师应引导幼儿对主题进行纵向深层次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主题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活动形式,是幼儿“产生问题提出假设动手探索验证记录分析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因此,主题教育环境应把对主题的探索路径完半月整地展示出来,赋予教育环境更深层次的内涵。

(四)把握适宜的创设时机

第8篇:班级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目前,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悬而未决的法律问题,为了保障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对一些法律问题有效解决。本文试图通过厘清民办学校的定性问题、民办学校是否营利问题、民办学校的师资问题、民办教育的外部竞争环境问题,以保障民办教育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民办教育 民办学校 法律问题 发展

2010年,国务院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创造了新的机遇。然而,我国民办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的法律难题与发展瓶颈。未解决好这些法律问题,会使得我国民办教育仍然裹足不前。为了保障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

一、民办学校的定性问题

我国的民办学校在民政部门登记时的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样一来,民办学校既不是事业单位,又不是企业,法律上给其的定位非常模糊。而我国公办学校则明确地被定位为“事业单位”,使得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首先在法律地位上就产生了差别,不平等。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明确民办学校的事业单位的性质。民办学校本应是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民办学校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民办学校具有公益性,民办学校所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公益性的活动,并且向社会输出社会需要的劳动力人才,与企业的营利性与产出的私有性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故把民办学校定位为企业是不合适的。将民办学校法人类型应定位为“民办事业单位”。可以很好的界定民办学校的性质,并实现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这样一来,很多使民办教育的发展裹足不前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了。

二、民办学校是否营利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5条第3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条第1款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法律上把民办教育定位为非营利性的机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民办学校都打着“非营利性“的招牌,实则在营利,法律的规定形同虚设。因为,不营利是不可能的。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有限,不营利难道要让民办教育的举办者去喝西北风吗?所以说,只有在营利性与公益性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平衡点,以公益性为准则,以营利性为补充,兼顾双方面利益方能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同时,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我国在法律上把民办教育定位为非营利性的机构,但是,相关的法律规定对这一“硬性”条件也有所放松。《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个规定意味着对民办教育的营利性不再绝对的禁止了。同时,在《规划纲要》中有关“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规定为我国民办学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奠定了基础。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私立学校的办学经验,允许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并存,但实行分类管理的模式。营利性民办学校按照企业经营的方式实行自主经营,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按照公益组织的运作方式实施,而且,对于非营利性的民办教育要给予类似于公办教育的政策扶持、财政援助、给予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以及社会地位等等。

三、民办学校的师资问题

民办学校的教师得不到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同等的社会待遇,自己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所以,大量的民办教师资源流失,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成为了一大难解之题。

笔者认为,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并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的保险制度。法律应该给予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相同的法律地位,社会各界也应该对他们一视同仁。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完善好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政策保障、人身保障,稳住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

四、民办教育的外部竞争环境问题

首先,国家在法律定位上就给予了民办教育不公平的待遇,民办教育得不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只能自寻出路,要么咬牙坚持,要么自生自灭。此外,社会中不乏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态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认为民办学校招纳的学生都是被公办学校淘汰的学生,民办学校的社会地位骤然下降,断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抗衡。

笔者以为,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民办教育自身也应发挥办学灵活性优势,努力改善竞争环境。《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给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和可操作性的平台。《规划纲要》进一步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健全公共政策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等等。同时,针对社会中对民办教育的歧视观念,《规划纲要》中提出“理清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相信有了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民办教育定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民办教育自身也应创新办学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优势品牌,变不利环境为有利,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卫,董圣足.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8-22.

[2]张丽娟,马云峰.民办教育发展中的几个法律问题探析[J].行政与法,2011,(4):70-72.

第9篇:班级教育论文范文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不足

1.新型编排方式为教学带来不便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色之一是按照专题编排,即将统一专题的课文统整在一个章节中,并在章节后面进行该专题的写作指导。这种编排的明显目的是在一个单元中专门学习了某个文体的课文之后强化学生对该专题的理解,并“趁热打铁”锻炼学生对该专题的写作能力。然而语文教学是要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的,欠缺了人文性的语文课无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欠缺了工具性的语文课无视语文的技术技能作用,按照专题编排过度突出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只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弱化了对语文“双基”的落实,不利于凸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另一个编排特色是文体错乱编排,这是由专题编排引发的连锁反应,文体错乱编排即同一专题由不同文体的篇目构成,这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截然相反。文体的错乱编排增加了教学的跳跃性,容易使思维发生断裂和错乱,而这种方式的最不可取之处在于它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在流畅的认知顺序中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结构。

2.古诗词选文少,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了十首古诗词,并且范围集中在唐诗宋词,相比人教版选择的二十九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魏晋诗、唐诗、宋词都有包含,苏教版中古诗词的数量少不利于有效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范围窄不利于呈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仅局限在唐宋时期。

3.讲读篇目过多,师生负担过重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五册(必修版),新课程要求必须用1.25个学年完成全部内容,也就是半个学期完成一册书的教学,这对于师生双方都显然负担过重了。教学内容过多、教学进度过快,这只会使教师只顾追赶进度却罔顾教学质量,而学生也只能机械化地追赶,却不能细细品读文本。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但苏教版过多的篇目却容不得师生把“刀”慢条斯理地磨快,教学质量无从说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说起。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改进策略

1.着重把握各专题及各课文间的联系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融合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各种要素,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精神境界的基本素材。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以文章赏析为教学中心,以读写能力的养成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能力为教学重点,虽然是“传统”教学方法,但也有其可取之处,有利于将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整合起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不利之处则在于欠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用性不够,多是“坐而论道”。而苏教版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这正是按照专题编排文本的目的所在,教师要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这一意图并努力贯彻。

2.额外摄取,举一反三

古文阅读鉴赏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篇目较少的现实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鉴赏能力。对此,语文教师可以采取额外摄取和举一反三的方法来弥补古文篇目少带来的弊端。额外摄取即教师除了教好教材收录的古文,还要根据教学经验,发挥教学敏感性,从选修教材或其他版本的教材中选取价值较高的古文教给学生。举一反三即掌握了一类知识之后也能掌握同类知识,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应善于在古文教学中融入拓展性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区分知识点间的差异并在运用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另外,既然苏教版只选取了十篇古文,说明这十篇文章有巨大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教师要着力讲解这些文章,将其中的精华输送给学生,使其能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