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问题的提出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关系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理论问题。围绕此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这种倾向在学术界占主流,目前在国内出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著和教材大多数都采取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下面的子学科,或者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一般理论、技术在公共部门雇员管理的特殊运用。笔者认为,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子学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对二者关系的严重误解。本文拟从历史的、逻辑的视角论述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各自的发展历史,揭示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关此问题的探讨,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科研、乃至学科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发展历程
在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之所以这样讲,我们可以从国外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或人事管理发展历史的文献中得到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是此前的雇佣管理实践的集大成。它既是企业组织管理应对环境变化的产物,也是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方法和手段的集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企业自身的情况也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雇佣管理实践。
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是由于当时美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变化,这些包括:日益加剧的国际产品市场的竞争,来自日本的威胁,工会组织的削弱等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日本的威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理论界和企业界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使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面对来自日本的威胁,欧美的学者和企业家想从日本企业的成功中寻找管理方面的秘诀,日本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理念、方式及管理模式对欧美的管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与过时的观念相联系的人事管理的代替者让人耳目一新。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此前的雇佣管理--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pm)的继承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继承了以往人事管理的大部分职能,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或雇佣关系管理的最新形式或发展阶段。
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而在此之前,组织中的对人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或阶段。杜尔伯恩(j. dulebohn)等人将雇佣管理实践的发展分为11个阶段:前工业时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现代公司和管理资本的出现,科学管理、福利工作和产业心理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出现,人际关系运动,产业关系的黄金时期和人事管理保持职能,工作生活质量时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出现,战略焦点时代,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1]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代表企业对工业革命以来极大地影响雇佣关系各方面的环境和组织变化的反应。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从业已出现的变化发展而来,还代表组织用来应对这些变化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工厂制度,现代公司的出现,管理资本是使管理雇佣关系的新方式成为必须的因素。包括全球竞争、提高生产力、政府立法、私营部门工会组织的削弱、技术变化、服务导向经济等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雇佣关系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给予回应。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是科学管理、福利工作、产业心理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合并而形成的。这种合并还在继续,并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明显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交叉学科,来自不同学科的管理实践者和学者就雇佣关系的各个方面交换各自的观点。通过从不同的学科吸收理论和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继续进化。
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发展进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就是公共部门雇用的各类人员,也就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公共企业和非政府机构雇用的各类人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公共部门依照法律对雇员行使管理职能与活动过程的总称。
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经历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根据罗纳德·克林格勒和约翰·纳尔班迪的研究,美国的公共人事管理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恩赐制度,公务员制度,集体谈判制度与弱势群体保护行动/反优先雇佣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可选择替代的组织形式、机制和弹性雇佣关系[2]。他们还分析了中美洲一些个国家的公共人事管理的历史,在他们看来,虽然中美洲国家的公共人事管理发展历史与美国发生的演进历史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可以说中美洲国家的公共人事管理制度经历了与美国公共人事管理制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
而在尼古拉斯·亨利(nicholas henry)看来,美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演进大致分为7个阶段:守夜人时期(the guardian period,1789-1829)、分赃制时期(the spoils period,1829-1883)、改革时期(the reform period,1883-1906)、科学管理时期(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period,1906-1937)、行政管理时期(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eriod,1937-1955)、职业生涯时期(the professional career period,1955-1970)、职业公共行政时期(the profess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period, 1970-现在)。
对比于美国的公共人事管理发展进程,英国公共人事管理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君主恩赐制、资产阶级革命革命以后的个人赡徇制、资产阶级两党政治建立以后的政党分赃制以及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等等几个阶段。[5]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进程中,虽然也借鉴、吸收了科学管理、人际关系学派等理论成果,但从总体而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完全有别于人力资源管理。
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或普遍原理。今天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存在一些相同点:如相同的基本理念,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基本职能与方法。但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客体都与私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本质的差别。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具体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方法在公共部门的具体运用。
第二,从概念关系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不是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包含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公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也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
第三,从学科关系方面讲,根据我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目录,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分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不同的一级学科,前者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后者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第四,从学科发展历史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各自的演进历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自己的管理模式,而不仅仅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借鉴管理方法与技术。
第五,从学科发展趋势来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将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发生了变革。曾经支配20世纪绝大部分时期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经转变为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试图把现代管理方法与经济学的逻辑规范结合起来,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相比较,新公共管理更强调:对顾客、产品与结果的关注;采用目标管理方法与绩效测量方法;应用市场与市场机制来取代中央集权型管制;竞争与选择;通过权力、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来下放权力。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基于两种理论,即官僚制理论和政治官员与行政人员相分离的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也有两个,它们分别是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并不是要广泛地、不加鉴别地采用私营部门的方法,它所指的应是发展一种独具特色的公共管理。这就要求考虑到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区别。”[6]
在私营部门管理理论成为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的大背景下,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如下的变革:行政向管理转变,前者主要是执行指令,而后者意味着实现结果,并为此承担个人责任;执行向决策转变,关注过程向关注结果与目标转变,这意味着新公共管理更强调:对顾客、产品与结果的关注,采用目标管理方法与绩效测量方法,引入战略管理;终身雇佣向柔性雇佣转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必将产生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必然会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所借鉴。法纳姆认为,在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雇佣关系有五个主要特征—人事职能更具有战略性、注重效率、柔性雇佣、双重雇佣关系、政府古典式雇主形象的改变。“在此情况下,政府的人事职能似乎日益依托私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hrm)理念及其流行模式,并把它们应用到公共服务的一些特殊领域”。[7]但公共部门雇佣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有其自身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应用必然有局限性,不能完全照搬。
5 结论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分两方面来概括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从学科发展历史、学科归属等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雇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各有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子学科或组成部分,是对二者关系的严重误解。
另一方面,在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转变的背景下,私营部门管理理论成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两大理论基础之一,私营部门管理技术被移植到公共部门管理领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相应的变革。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借鉴、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与技术也是一种学科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gerald r. ferris, sherman d. rosen, and darold t. barnum.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blacwell publishers inc. usa, 1996, 第18页.
[3]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40-41页.
[4]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6页,第53-54页.
[5] 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p33-34.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建议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39-02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公共部门也存在部门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公共性是公共部门的根本特性,失去公共性,公共部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国家行政组织为主要对象,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任用、使用、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全新的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和管理思想上的,它是对公共部门人事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更新,它不同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无论是从管理内容、管理原则、管理方法还是在管理部门的地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二、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现状
2.改革开放三十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89年,人力资本意识复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重新构建 [2]第二阶段,1989~2002年,尊重人的自由和选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全面发展。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以人为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走进新时代,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理念日臻成熟和完善。
2.1.中国特色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2.1.1中国特色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形成新时期的人才思想和科学人才观,这些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人才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人才理论体系。
2.1.2.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初步构建。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整体推进,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成为人才选拔使用的基本趋向;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深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
2.1.3以人为本的“绿色”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选人用人观念得到认可。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先后实施,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中央到地方的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初步建立,为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2.1.4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步伐日益加快。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我国正由人才资源大国迈向人才资源强国。
2.2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2.2.1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2.2.1.1 将“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混为一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行政差别很大,我国许多公共部门仍习惯于把人事管理过程归纳为“进、管、出”三个环节,以工作、职位为中心,把人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强化对人的控制,这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背道而驰。
2.2.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行政部门的激励机制较为规范化、制度化和严格化,激励机制的灵活性不够,激励效果不明显。
2.2.1.3职位分类制度尚未科学化。目前我国职位分类还不发达,公务员的分类系统仍以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划分为主,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具体的工作分析、职位评价和工作说明书等实质性内容,特定的职位要求的职责和条件通常没有明确的规定。
2.2.1.4考核流于形式,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不高。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时,大多数由上级领导来完成,然而工作绩效是多维度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绩效得出的结论是不相同的,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信息面较窄,难以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2.1.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基础薄弱。信息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源和分析源。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大多限于人员状况、薪酬、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简单数据,对人力资源的信息管理也只是对这些原始数据的收集、录入和简单处理,缺乏深入分析。同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信息有不充分、不对称情况,信息分析和利用的工具存在不适用等问题。
3.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3.1确立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实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哲学,它强调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性的完整性和人需要的多样性。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包括尊重个人的人格、劳动等一切权益,确保其获得知情权、参与权、平等竞争权、取酬权、利益共享权等。其次,以人为本需要管理者突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实现管理职能由控制转向服务。再次,应该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始终,使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人性化”色彩,为公务人员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其合法权利,关注其工作生活质量,才能充分调动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效能。
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其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人,强调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重视人的作用,尊重员工的需要,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 把组织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3] 。
3.2加强和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3.2.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优化人才环境
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信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认真研究人才资本理论和人才资本的实现形式,千方百计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同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努力创造凝聚人才、造就人才、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生活环境。
3.2.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引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取得更好效率和更高业绩的最强有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公共管理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引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既要为组织选择和提供适当的人才及储备,发展和提升组织和个人的创新能力,还要及时发现人才存在的问题,提供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案[5]。
3.2.3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等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 统一管理,形成集成的信息库。同时,公共组织的各种政策、制度、通知和培训资料也可通过这种渠道来,有效地改善内部沟通途径。
3.2.4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人才的全球化,人才的跨国流动必将迅速增加。为避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流动失衡,首先要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人才市场”, 引入人才使用的“委托制”;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引入与竞争“对手”合作的理念,可以跨国界、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共享人才”。
3.2.5强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一是逐步废除公职人员的终身雇佣制,只有打破这种格局,通过引入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才能激发公职人员的潜能,使公职人员的选择趋向于敬业;二是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亟需改革和完善;三是建立健全公职人员收入分配机制、权力激励机制、行政监督约束机制等。
三、结论
提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高度,更新管理理念,注重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优化人才环境,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引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强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重视人的作用,尊重员工的需要,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把组织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培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第28卷,第2期,98-100.
[2] 张幼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人才思想的解放历程与实践发展[J].中国人才,2009(3),14-17.
一、新公共管理
自产生于英国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其主要观点就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引入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使得公共部门长期固有模式能够在运用工商部门有效竞争机制和灵活管理模式中得到突破,进而全面整治公共部门的官僚作风。在公共部门引入公共管理时,因为公共部门的制度化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企业的市场人力资源管理,一些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虽然在新公共管理的发展中没有被完全革除,但是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也被不断地推出,有效的加快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步伐。其中私人管理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是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引入时充分结合公共部门现有的管理理论基础和制度,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科学性。
二、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建立在公共权力基础之上,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生产管理要求通过管理社会公共事物,发挥公共管理职能部门的形式。公共事物管理部门、事业单位、政府管理部门是当前我国社会公共部门的主要形式,其中为了满足社会愿望和意志,利用多种形式组织统一管理公共事物,进而实现社会公民权力和保障民众利益是公共部门的功能。传统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僵化、受限诸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通过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新公共管理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成效意义重大,进而推动公共部门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
三、新视角下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主要通过借鉴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进入新公共管理。运用科学的新公共部门管理体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成效,让公共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的扩大化管理中获得新的生命力,通过科学考核制度的构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最终提升公共管理部门人员的管理水平。
1.完善管理体制。
通常来说新理念是变革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途径,通过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拓展公共部门的责任、强化公共部门的工作要求,建立和创新公共部门的新管理理念。公共部门工作不仅要服从于上级要求,还应当有效的服务于社会,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还应当对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进行充分考量,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和成效。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保障补助、职称、待遇、工资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只有在工作人员自身获得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够迅速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实现人力资源扩大化。
评定、考核是传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的主要方式,这种情况下新人力资源的引入受到了限制,在参考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公共部门应利用竞争、培训、市场等方式扩大化人力资源。在扩充人力资源时,应当运用多样化的人力资源选聘方式选择优秀人才。在人力资源的保障环节中,应当采用专业素养和专业培训的方式推动员工队伍的稳定发展。在人力资源日常工作中应当充分运用健全的考核竞争机制,增大提升人力资源工作效率,让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工作中获得提升。应当在具体的公共部门管理、培训活动中贯彻社会发展要求和政府主要职能,在综合考虑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扩展进而推动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实现。
3.完善考核制度。
工商部门公职考核制度是公共部门构建新考核制度的基础,考核公共部门职工的结果是评价管理能力和衡量工作效率的重要依据。其中社会、政治、道德、业绩、全面性等内容都应当囊括进考核内容中,并且应当选用公开选择、民意投票等公开透明的考核方式。在考核对象方位方面,应当将上级领导、普通员工等全体职工都纳入到考核范围,这种情况下能够提升公共部门职责的实现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作用。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依据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演化而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还相对落后,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则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部更显不足”
伴随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部门的改革持续不断,这不仅对公共部门的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出发,探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同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以及同企业入力资源管理的区别,研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内容的变革,以及管理模式和手段的创新,对于促进政府改革乃至我国整个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利于促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整体结构的优化。促进公共部门整体功能的实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员聘用、人员使用和人员培养等各个环节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配置,从而实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和结构的优化。结构与功能是相关联的,不同的组织结构会产生不向的组织功能,而人力资源整体结构的优化必然会促进组织功能的实现和效能的优化。
其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构成了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科学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政府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从源头上遏止腐败、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公共部门腐败事件时有发生主要还是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从制度上规范公共部门公职人员的行为,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文明的进步。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因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应当同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相―致。舒勒和胡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直接目标、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直接目标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目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改善员工的工作质量。最终目标则是要实现组织目标,即维护组织生存,促进组织发展,提高组织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上个目标在逻辑上是一种递进关系:首先要实现的是直接目标,然后是具体目标,最后是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关注的是人,只有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关注的是“事”,是“效率”,它以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为前提,同时它又是组织目标实现的前提。组织有了效率和质量,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同时也为组织员工的发展提供一种良好的环境。
可以简要地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概括为:通过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
理论依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理论是对规律的反映与概括,按照相应的理论来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这也是从理论上回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问题。
人本理论。人本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将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要实现的目标是组织效率,而这种效率是通过尊重人、关心人、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实现的。因此,人本理论要求组织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过程、每一环节中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为提高人的能力投入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理论将人作为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要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就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平衡理论。平衡理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个体能力应同其岗位相对应;二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的能力应该是互补的,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系统的平衡性。平衡是人尽其才、相互补充、实现组织效率的前提条件,由于存在个体特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每个个体的能力、长处等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岗位的需求和个体特性的差异来进行匹配,以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可以通过各个不同个体在知识结构、心理气质、性格特征、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来实现互补,从而使组织人力资源结构在动态中达到平衡。
激励理论。激励是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手段,来刺激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管理实践中,这两种激励都是需要的,并且是互补的。激励机制总是同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相联系,在组织运行中,组织成员上升的通道在某个时间段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通过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总是具有限一性,即获胜的只能是一方。
现实依据。现实依据是要从社会实践的层面来说明为什么要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实施管理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管理。
政府对社会的管理首先是通过对公共部门成员管理来实现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素质及其工作成效决定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知识经济时代,公共部门承担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生产以及为社会正常运行提供相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是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责的先决条件,而配置与整合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样一个时代,国际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提升公共部门管理效率、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公共部门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主体,其政策水平、政策导向和执政能力,不仅影响公共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必须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以及不同时期政府对社会管理的特殊性要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并且按照战略规划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整合,通过培训来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薪酬、福利和绩效管理.来激励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能为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以及政府实施对社会的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指以国家行政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为主要对象,依据法律规定开展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一样,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强调实践教学与操作能力、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而公共部门管理的特点又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公共意识理念、政治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公共部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由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未能受到高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如下困境:
一、教学内容不尽合理,教学素材不够健全
在教学内容上,现行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仍然侧重于介绍一般性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未能体现公共部门管理的特色和个性。随着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其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诸多变革,而现阶段高校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或者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比如在讲授招聘时,主要以企业招聘的流程、内容为主,忽略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的制度、过程、环节等内容,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聘的实际内容相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从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本身也没有专门接受过该门课程的教育,更没有公共部门的从业经验,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略显单一,单纯地照本宣科,有的教师虽然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方式活跃课堂,与学生互动,但由于教师自身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上的匮乏,对公共部门管理的政策性、时效性把握不当,因此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机制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对教学制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现行的教学考核机制并不科学健全,从而造成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整体方向的畸形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视试卷考试,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2)重视理论知识考核,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核;(3)重视期末的一次性结果考核,忽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过程考核。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已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的热门学科,因此,高校要想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公共部门管理人才,必须摆脱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落后,走出教学困境,积极寻求教学改革的出路。
1.选定合理的教材,拟定切实的教学内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以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为主。公共部门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同,因此对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国高校在选定教材和制定教学内容时,应以符合我国国情和贴合我国公共部门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为主。对于国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讲授,应侧重于其历史沿革和值得借鉴学习的先进方法和经验。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践。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一样,强调和重视实践环节。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授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发双师型教师人才,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具备良好的实践水平和经验,并运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实验教学法、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模式客观、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应用回归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统计检验、现象学方法等内容。
3.大力加强与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沟通与交往。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发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正在不断创新和改变。对此,高校必须大力加强与公共部门的联系,努力争取与公共部门的多种合作形式:公共部门为高校学生提供定点实习单位;高校与公共部门联合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高校对公共部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训、咨询和辅导;公共部门选派优秀管理人才担任高校的客座教授、外聘教师,定期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资讯、管理制度和方法向学生传授;政府通过资金资助、政策扶持,对口支援高校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并以优秀的人才输出回报政府和社会。
4.大力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真实体现学生能力,客观促进学生教学综合素质的提高。现行的考核模式,以试卷考试为手段,以期末考核为目的,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然而学生仅需要死记书本知识,掌握课堂笔记,即可取得较好的考核成绩,与公共各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实践运用能力的初衷相违背,不能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高校必须改革传统考核模式,采用笔试、面试、实习操作、调研论文等多种渠道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按照各种考核的难易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值。譬如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般要求学生有800小时左右的社会实验经验,并且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人员甄选与测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等各个环节均有模拟和演练。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是在传统人事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有别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只有对这门课程不断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公共部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滕玉成,于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彭万.西部高校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应用于企业界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价值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全社会(或一个部门)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的从招工、录取、培训、使用、周转、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的管理。研究他们在工作的全过程中,如何合理调配、开发其智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并推动社会的迅速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为人力资源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并将人事管理学推进到了一个崭新形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或称人力资源学。由广泛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定义可以推知,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公共部门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要对象,研究和分析管理部门及管理者依据法律规定和各项规章对其所属的人员进行规划、录用、任用、使用、培训、调动、解雇、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即“将人力当作一种财富的价值观,用策略的方法来系统地发展人及人的工作能力,注重人力的系统开发、合理使用和挖掘人的潜力,从而达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使人适其所、尽其才、畅其流、尽其用。”但是相对于企业来说,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可能照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方法、理论和模型。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政府组织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这一目标而开展。其主要任务是吸引和留住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的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从人力资源的质与量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满足政府组织管理和发展的目标,同时,更要满足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个人成长和发展需求,有效激励公职人员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政府组织与公职人员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功能。
三、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组织目标的不明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组织本身目标的错位和混乱,我国的公共部门对自身的使命定位更像是管制而不是服务社会,缺乏对自身的反思,希望通过公众对公共部门的遵从来建立一种社会管理秩序,这种观念对于公职人员的激励本身就是十分有害的,不利于公职人员树立服务意识,二是员工目标总是与组织目标严重脱节,个人目标中关于生理和心理以及家庭的一系列正常愿望都无可厚非,员工对于组织的使命感和认同感上存在着普遍的缺失。无法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这些现象使组织目标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2)人员流动机制不合理。流动机制的僵化一是横向流动的僵化,即缺乏合理的进出规则;二是纵向流动的僵化,即缺乏合理的升迁规定,典型的表现就是能升不能降。激励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被激励者的流动来实现的当被激励者发现没有合理的途径可以实现其所向往的流动时便容易转向不合理的途径。于是,我国的现状一边是流动机制的僵化,一方面是投机性的流动大行其道,给有效的激励带来很大的困难。(3)选拔和晋升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考核测评表本身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考核制度中主要有:一是缺乏可信性;二是缺乏适用性。所谓缺乏可信性指的是由一个测评者用同一测评项目对同一测评对象进两次以上的测评,或者由几个测评对象进行测评时,会产生不同的测评结果。所谓缺乏适用性指的是,测评项目的目的与测评的结论没有关系。测评表本身的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评价工作和激励功能的发挥。其次是与考核主体有关的考核结果的误差。目前公共部门的干部职务晋升制度尚不稳定、不健全、不科学。干部的晋升没有明确严格的条件、方法和程序,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干部的晋升中竞争激励缺失,还缺乏统一、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长官意志”在晋升中起决定作用,易于导致用人上的腐败;在晋升工作中,资历主义泛滥,论资排辈之风盛行,浪费人才,降低效率;而职务晋升又缺乏公开的民主监督和法律保障,给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这些都不利于用人制度改革的进行。(4)薪酬管理制度缺乏弹性,激励性不强。薪酬制度是公共部门激励机制的重要形式。薪酬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薪酬制度是组织有效地吸引、保留和激励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关键所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制度,规定依据其知识、技能、职责大小与服务时间付给他们相应的工资报酬,它是维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制度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长期以来,不同部门公务员的收入差距己经拉开到了离谱的地步。“权力部门”公务员收入较之“清水衙门”,差距达两三倍甚至五六倍。政府人事部门制定了一个统一的给机关公务员发工资的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公务员直接拿到手的钱和工资有很大差别。
四、完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1)明确组织目标,建立科学的适合国情的职位分类制度。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基础,通过职位分析来确定职责、权限、任职者资格等要素,形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建立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职位分类制度的优点在于对各项职位要素都有明晰的规定,不足之处在于静态的职位描述缺乏灵活性,只强调人适应职位要求,而忽视人的能动性创造力,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如加拿大政府对公务员制定的“通用分类标准”,该标准按照责任、技能、努力程度、工作条件等四个因素,对职位进行衡量,将所有的公务员职位分为类,这种标准具有简单、通用、公平的特点,使管理更为有效。(2)加强公职人员培训,提高公务员服务能力。由于公职人员岗位不同,从事的管理内容各异,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各不同职位的公职人员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培训需求意愿,再结合岗位的工作规范和工作说明书以及现实的状况确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3)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要更具有客观公正性,考核的内容要分类列等;考核的结果的等次要进行细化,以充分反映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真实表现;考核后的奖励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不可偏废。加强对考核人员考核方法、考核技术的训练,提高考核人员考核理论水平,熟练掌握现代考核方法与现代考核技术,并运用到国家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考核中去。同时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考核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就比较全面,考核工作就能按一定的标准有序地展开,考核结果科学合理才能真正对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美)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美)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美)贝克尔著,梁小民译.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5]孙柏英,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周世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5)
摘要:在全球化和“新公共管理”的推动之下,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取得了较快发展,外包项目不断增多。在这一背景之下,从必然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进行探讨,深化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一、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一)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外包”一词是“Outsourcing”的中文释义,直接译为“外部寻源”,最初只是运用在信息技术行业,后来才逐渐延伸到人力资源等领域。它主要是指对于私营单位自身负责其核心业务,而对于其他事务性工作,则交由外部专业机构完成,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界定为:将原来由私营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承担的薪酬福利管理、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与开发等工作职能,通过招标的方式,以约定付费的形式交予从事相关服务的专业外包服务商完成的做法。
(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所谓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外包,是将适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做法引入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以提高其工作效率、核心竞争力以及综合实力,可以将其表述为:公共部门为了专注于人力资源的核心事务,根据需要和业务性质将非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职能进行外包,由其他专业的外包服务机构和组织进行管理,以达到组织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工作,包括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和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以及员工关系、组织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工作分析、员工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作为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事务工作,可进行外包运作,而组织文化、员工关系以及重大决策等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工作,则不适于外包。
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公共部门与各企事业组织也越来越注重效益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效益和服务质量的要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重要性和价值也由此日益凸显。具体而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具有以下优势:
(一) 获得更为专业的技术和服务。
公共部门之所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借此获得更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虽然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几经变革,但仍未能从传统人事管理的框架和束缚中走出来,且在全球化和“新公共管理”的背景之下,专业配套的服务、高效率的管理对于公共部门来说尤为重要。而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一般都出自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服务商,这一第三方可根据组织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外包服务,高效地完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事务性工作。
(二) 减少冗员,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进行了多次政治体制改革,但公共部门的固有弊病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仍然困于改革和膨胀循环往复的怪圈,其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等现象也一直普遍存在。对此,可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与人力资源外包相结合,把非核心业务及相关管理工作交由第三方即外包机构,以减轻公共部门的负担和压力。
此外,专业的外包机构可以利用其管理资源,帮助公共部门进行更为完善和详细的工作分析,用更为专业的方式挑选组织成员,个性化地制定相应培训方案,保证考评活动的公正有效,这些做法都有利于我国公共部门建立和完善高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三) 摆脱事务性工作,提升核心竞争力。
公共部门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能力。在传统意义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常被看作是一项辅的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档案管理和福利报酬等,而随着人力资源对组织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渐从传统的服务性部门上升到组织战略性部门的新高度。
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外包合同的方式交予外包机构,不但可以减少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硬件设备上的投入,而且可以借助第三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管理绩效,使公共部门脱掉包袱,集中于组织核心能力的建设上,从而提升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部门效率。
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可行性
(一) 理论基础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3E”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强调专业化管理,注重提升组织绩效,重视回应性,并以此改革公共部门,其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竞争机制,采用企业的管理方法,认为公共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鉴企业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此改善公共部门效率低下等问题。为此,公共部门可以借鉴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方式,使组织部分市场化,通过竞争等方式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 现实依据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仅有理论基础,从现实角度来看,它同样具备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1.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经验积累
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企业都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路径,也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过程相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一个具有潜力的新兴领域,可以借鉴和应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探索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模式和路径。
2.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的成熟
逐渐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外包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依托和技术支持。伴随着日益专业化的外包服务供应商市场,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也在逐渐完善,可以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环境条件正在逐渐趋于成熟与完善。
3. 公共部门改革的不断推进
在“新公共管理”的推动下,我国政府开始探索新的以公共服务市场化为重心的行政行为模式。事业单位作为此次改革的先导,在多次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引入和实施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政策指导。同时,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部的角色已不只限于业务处理,而是逐渐转变成为组织战略管理的重要伙伴。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在“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浪潮之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仅具有重要性和必然性,也兼具付诸实施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外包市场和环境,还应注重避免威胁信息安全的风险,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得以安全、高效地运行。(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葛秋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安排;路径
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干部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我国转型期间,对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还是存在无法适应的现象。例如:管人和管事相脱节;管理方式的简单化一,限制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强化了以官为本的价值观;滋生了寻租等不良风气;限制了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强化了“人治”,忽视人事法制建设。
以上这些弊端己经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使人才战略得以更好地实施,用人机制也更加灵活,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二、公务员制度对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公务员制度指对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人事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作为行政人事管理制度,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其优越性越来越突出,其中实行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原则,又是针对我国原干部人事管理中的诸弊端进行改革的结果。
(一)实行民主化管理原则。这是针对原干部人事制度缺乏监督与透明度而进行的改革,一方面,在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中,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从而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例如可以通过民意测验的方法,并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另一方面,在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晋升,辞退等一系列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公示制的原则,对其结果进行公示,以便于接受群众的监督,来确保其公平公正,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权钱交易等不良的现象。
(二)实行科学化管理原则。第一,实行科学分类管理体制。这是针对原干部人事管理对象笼统,管理制度过于集中所进行的改革。原干部人事管理对象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群众团体,却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这不仅阻碍了各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也助长了以官为本的思想,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第二,实行激励竞争机制。这是针对过去由“铁饭碗”、“铁交椅”而造成缺乏生机和活力等问题所进行的改革。通过对公务员实行竞争激励机制,将竞争机制应用各个环节上,从公务员录用到使用以及之后的考核与竞争上岗等,从而有效的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增强其责任心。
第三,实行勤政廉政保障机制。这是针对由于经济体制转轨所导致的出勤不力等腐败现象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在当今社会,公务员的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力的行驶也应该服务于公民,做好人民的“公仆”,勤政廉政保障机制要求公务员在其位谋其政,从制度上确保了公职人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不仅保证了政府机关的高效率,而且提高了政府机关公职人员的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了公务人员在公民心中的公信力。
第四,实行权利保障机制。这是针对过去忽视申诉控告机制的所进行的改革。在过去,公务员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无处申诉,公务员制度推行以后,出台了有关公务员申诉控告的相关条例,使得公务员的合法权益有了保障,一些侵权行为也得到了处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
(三)实行法制化管理原则。第一,1993年出台的《公务员暂行条例》使我国公务员有了总法规。尽管相对于法律来说,还不尽完善,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总法规的作用,不仅使我国对公务员进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务员本身乃至全国人民也可以在其中了解公务员制度的内容与推行方法、步骤。
第二,制定各项配套法规。这使得原干部人事法规有了相关的配套制度,制定并出台的多项与《条例》相配套的单项管理的规章,对《条例》也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使《条例》涉及的范围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原则更加充实。
第三,制定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实施细则与政策规定。这是在以上两个基础上,为了充实《条例》所提出的改革措施。为了使地方上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有章可循,在《条例》的基础上,针对地方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细节,来充实我国的公务员法律体系。
三、事业单位聘用制度
事业单位聘用制是指事业单位与聘用人员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聘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实行这种用人制度,要根据单位的用人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竞争考试,来选择聘用的对象。对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需要全员转变观念。进行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才能在改革的过程中积极配合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方面,促进领导的观念转变,使领导率先相应,起到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配合度。另一方面,转变职工的观念,促使职工积极配合改革工作,适时地进行沟通,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进行改革宣传,减少来自职工方面的改革阻力。
(二)合理设置岗位。合理设置岗位要求事业单位根据工作的需要来设置岗位,使每一个岗位都有存在的必要,有其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要针对每个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说明书,用来明确岗位的责任和任务,确保岗位的标准化。
(三)加强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后的管理。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来加强事业单位的聘后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来选人用人,确保公平性的同时,可以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从而有助于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给事业单位带来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工作。
(四)考虑落聘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在人员落聘之后,应妥善处理落聘人员,首先要简化解聘的程序,要做到避免繁琐,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提高解聘的效率。其次是要努力提高落聘者的学业修养,这样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一个人力资源的储备库,来及时为事业单位输送优秀人才。
(五)加快制定配套政策。配套制度作为对聘用制的补充,必须与之相适应,在人事聘用管理中相互配合,共同管理,具体包括完善考核制度,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档案制度,职称制度等等,这些配套政策的完善,对于事业单位聘用制来说将成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其完善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六)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要想更好地解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顾虑,就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做好工作人员的出口工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会流动性。但需注意的是,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再分配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点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一词首先出现于私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其标志是戴瓦纳、弗布鲁姆和狄凯于1981年发表的《人力资源: 一个战略观》一文。随后,其他学者也相继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1984年,比尔等人出版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
学术界一般采用Wright&Mcmanhan(1992)的定义,即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属和管理行为。学者Lundy,O.,& Cowling,M.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中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即要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政策,要能融入组织目标达成的战略之中,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扮演促成与支持组织目标达成的积极性战略角色。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包括:
第一,战略性,即契合性。包括纵向契合,即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契合;横向契合,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的契合。
第二,系统性。指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部署的由人力资源政策、实践方法、手段等构成的一种战略系统。
第三,目标导向性。通过组织建构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组织经营系统,以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二、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点
(一)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学界对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持有不同观点,但就其内涵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的战略性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改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发展组织文化,提高组织的绩效。公共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统一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第二,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与雇员目标的一致性依靠目标任务陈述保持并强调雇员的参与。也就是说公共管理者要向雇员传达目标、调动其积极性,通过雇员参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的过程,促使其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
第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强调前瞻性。前瞻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分析公共部门的内外环境对人力资源的未来需求进行预测;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形成战略议题并制定综合的战略管理框架, 提出备选方案, 经过战略实施与评价最终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
(二)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与私营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三个特点:
1.目标多元化
公共部门自身具有多重目标的特点。公共部门以创造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公平、公正、和谐平稳发展等目标,并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公共部门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公共部门发展战略的下属层级必须考虑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和要求。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起步晚
从传统的人事制度到人力资源概念的引入,起步晚、底子薄是公共部门的一大特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对于公共部门而言更是新生事物。因此,要搞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公共部门必须摒弃传统人事制度的缺点与不足,重新储备相关知识进行管理。
3.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制约因素较多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由于其公共特性受到如《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影响与制约,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更应当慎重选择并严格实施,同时还要接受广大公民的监督。
三、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不仅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成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部门服务水平的要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也要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根据我国国情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以绩效为关键的管理体系
绩效对于任何组织而言都是发展的关键要素。组织的绩效与雇员、员工的绩效息息相关。就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而言,建立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有利于依靠绩效管理促进个体、团队和整个政府组织的绩效改进,最终促成政府组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政府组织还可根据绩效管理结果对公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薪酬设计,提高公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求。
2.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目标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在这一大的理论背景下,我国公共部门也要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自己战略发展的一部分予以重视,培养公务人员的战略眼光,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公共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公务人员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建设学习型组织文化,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保持开放兼容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和文化。
3.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
公共部门对其组织成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沿用部分传统人事制度的做法明显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如何培养和提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能力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素质模型。成熟有效的能力素质模型应该由公共部门组织成员的“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构成”。 提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能力,尤其是国家公务员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对转变政府职能,对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以终身教育为根本手段
教育的本质是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建设学习型组织更要依靠教育手段进行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从学习者的主体角度出发,更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地位,并向着自主的、能动的、随时随地的、不拘形式的学习行为发展。” 公共部门要加大教育学习的投资力度,综合运用高等院校、继续教育、MPA、计算机网络等资源,大力推动终身教育与长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