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实习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从几千年前开始至今。然而,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新的教学手段、课堂手段层出不穷,朗读声也越来越少,传统的朗读教学方法越来越不再被重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也回归到他们的视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阅读、发音和朗读的启蒙阶段,是当前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将阅读的相关理论结合具体课文教学,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方法的基本训练的策略,以期对小学低年段朗读教学提供一些简单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语文;朗读训练
我记得以前有人说:“我的语文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确实,古代的人说,请读一百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然可以读懂其中的意思。训练和开发语言教育需要结合朗读,特别是语言教育研修和文化的理解,低学年的阶段更是不可分割。低段的孩子们刚刚去上学,起步阶段对一切都不理解。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会接踵而来。最常见的是闭着眼睛瞎读、像唱歌一样等情况。这都是低年段教育中语言阅读的最大困难。教育实习几年之后,我为了和大家共同分享,总结了以下小小的经验。
一、针对闭着眼睛瞎读现象
第一个闭着眼睛瞎读主要为低学年的孩子们。他们日常学习的行为都还像在小时候,虽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但有着出奇的记忆力。因此可以背诵所有的内容,但是让他们对着讲解却又都答不上来,这就是经常提到的“看象形文字”。为了处理这个现象,提出了如下建议:
1.因为低阶的孩子们不知道字,所以要通过老师领着阅读。当然,耳朵、眼睛、手、嘴巴要同步,特别重要的是老师读到哪儿学生手就要指到哪儿,读了之后大致要明白读到哪儿了,不能唱天书。
2.其他学生解说,其中一个学生阅读,指出哪里不足,哪里出错了,也可以分小组比赛,同一桌子的人朗读之后,其他组的人听了之后作比较,合作评价谁听得最认真。为了报答孩子们的热情,可以适当地进行鼓励,以保持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3.选出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派一个代表出来教大家读书,有两个很大的优点。作为教师你可以趁这个时候在下面观察,指出学生有可能发生的朗读错误和问题,增加给孩子们学习指导的时间。还有就是选代表这个事情动员了孩子的热情,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非常光荣的,所以在他们眼里,不仅是“老师”,不仅是名誉,也能得到明确的评价!每个人都会努力。以上措施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读的是哪个字、词、句。既避免了读“望天书”,又帮助了学生识字,效果非常好。通过这个方法,大多数孩子放学后回家找父母帮忙,都争先恐后地为了当上领读代表而努力,全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会议上,许多父母对我说:孩子们很喜欢读书,还每天缠着父母教呢!
二、关于唱读现象的对策
第二是教育中出现的唱着读出来的现象,这样的现象的出现有两方面因素:首先,学生对词语,标点符号理解不了,不会判断速度节奏。第二,读文章拿捏不好感情基调,不能表现恰当的语气。孩子入学的第一年,理解的焦点主要是标点、音高、音调和语言。低阶的学生词汇量有限,理解不了文章的大意,所以教师的指导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讲解词的意义,增加孩子的词汇量,问题就会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其次就是多读多练,然后让学生试着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到了二年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口吻和感情则成了核心问题。对此,我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以下措施:
1.单句训练。学生们要理解表达情感种类的语言,我们可以做任何一件事让学生去理解。朗读的时候读什么样的语气不仅仅光读书,这是根据老师和读书的阅读范围的学生比较的,为了概括自己的结论而引导学生。另外,点学生起来朗读,其他的孩子们评论:什么地方都是经常被阅读的?哪里有阅读错误?评了再读,不断地实践,总结。还有,游戏或者各种形式都能表现:通过阅读游戏来阅读个人战,小组之间的竞争,看看男生和女孩谁读得好等。不仅仅是朗读,同时也是为了唤起学生的热情。这样孩子们从通过练习的理论结束后,从理论到实践,可以正确地表达对应感情的音色和表现的方法。
2.角色扮演。首要明确每个人物、年龄和特性,以及为了反映作用的特性而朗读的方法,我先将全文朗读演示了一遍,然后开始点学生起来分角色,读了让大家评估。这样做的意义是让朗读能力弱的学生也有机会表现,提高效率,另外参与这个过程的持续改善,学生不断地取得进步。
3.讲演故事。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根据读书的作用分担,不仅仅是训练演技能力,也唤起课堂上学生的热情,《丑小鸭》中,我让孩子们选择各自角色的表情、动作,以及几个组考虑时让其他的孩子们旁白。评价比赛和演出是属于孩子们的游戏,通过这种做法,可以深刻理解文本中那些内容的作用,孩子们深陷其中,一遍一遍的玩耍……在教室里有长时间温暖的掌声,更让人振奋了。在短期训练和学生读书的栽培中,首先要改变观念,大声朗读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融入。第二,我们为了使朗读效果得以实现,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练习,为学生创造机会。最后,训练,所谓的“一天不练就生疏了”是有依据的。
参考文献:
[1]肖洪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4-94.
[2]任惠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技巧和形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230-230.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近两年来,在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翻转课堂在各学科教学中的高效性,所以开始在教学中尝试实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前,通过看视频、听博客、阅读文章或调动自己原有知识储备去思考问题或者写一写小论文的话,那么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究和讨论,长此下去,学生听、说、读、写等专业能力就会有大幅度提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课堂容量,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教学的教师们会煞费苦心地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古诗词的背诵、现当代小说的阅读以及外国经典名著影片的赏析……然而,没有人监督,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教师又无法在课堂上检查和反馈,所以教学效果特别差,学生专业能力也无从得到锻炼和提高。当教师真正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去解读文本的时候,学生一问三不知,所以根本无从参与讨论。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文学类课堂教学现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结合教材适当地记一点笔记;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不去思考分析、不去讨论写作;考试的时候,背一背现成的人物形象特点和作家的艺术特色而已。这样的状况,不仅学生学习的内容有限,更谈不上专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学院在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中展开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或者是“颠倒课堂”。既为颠倒,意思也就是教师与学生,课堂与课下合理互换。我们高校的文学类课堂一直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互动参与,然后学生课下在家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却是学生在家在课下通过微视频、小讲座以及一些文字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成了师生交流讨论互动的天地,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目前,我们的学生大多住宿(个别学生走读,家里更是方便),都上晚自习,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班级,以及学生个人手中的笔记本、IPAID、手机等都能随时上网,这样方便的互联网以及信息化的手段,为学生课后的自学提供了保障。由于课下有了任务,学生有事情可做,所以晚自习的秩序井然,学生要么查找资料、要么热烈探讨;要么墨香四散,要么书声琅琅……同时,由于课下的精心准备,反馈在课堂上,便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 翻转课堂模式在文学类各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翻转课堂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距离学生太远,像《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等内容,学生学起来困难,于是教师就在课前录制了重点学习篇目的音频,让学生下载,课下自由播放倾听,几次听下来,学生便自然把需要背诵的重点篇目——《关雎》、《蒹葭》《鹿鸣》《子衿》,甚至是《涉江》、《湘夫人》《山鬼》等稍长篇幅的难于理解甚至是拗口的篇目都背诵下来了,这样的效果让师生们都为之惊讶。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史,我们推荐学生阅读《中国通史》,为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我们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推荐学生看《孔子》《屈原》《曹操》等影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曹操、屈原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与历史本来面目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等等。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了作家作品,课堂上讨论积极热烈,主动去重读《三国演义》,这样的教学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再有,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去参与文学批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目前,他们自发地背诵起《论语》来,这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国学教育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翻转课堂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现当代距离我们的时间太短,很多作家作品是否优秀还有待时间的考证,尤其是对当代作家的评价,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然而,我们的学生不喜欢伤痕文学、不理解反思文学,对于课堂教学有抵触情绪。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老师利用翻转课堂,通过视频讲座,让学生去了解那一特定阶段的历史,从而让学生去感受那特定时期的作品的特定内涵,而后在课堂上,老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让学生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再有,关于戏剧的学习,为了不再出现学生观看《雷雨》时笑场那痛心的一幕,我们在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剧目简介,然后再观看话剧,最后还组织学生亲自上演话剧,这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品学习中、主动背诵台词、请老师指导,这样的教学效果能不好吗?他们在反复的排练中,不仅深刻地挖掘了作品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去纠正自己的发音,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自我表现力。
(三)翻转课堂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外国文学的课时量在不断减少,因为学生不感兴趣,他们的英语水平又大多不能阅读原著,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落实教学内容,教师更有必要利用博客、录制音频等方法,在课下让学生去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从而体会作品的人文精神和特有的精神风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外国文学教学中,我们主要安排学生观看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影片,像《哈姆莱特》《简爱》《巴黎圣母院》等,并联合英语教师,让学生背诵原著中的精彩片段,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翻转课堂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尽管儿童文学课已经成为师范类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但是跟以上三门文学课程比较,儿童文学课程似乎受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可在中小学,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现状,不熟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话,不利于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外貌描写的语句极妙,可是,你拿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当教学案例时,孩子们会觉得难,会觉得深,即使学生们能理解老师的用意,他们在写作文时,也绝写不出那样的外貌描写来。所以,你还不如结合学生的实际,来一段大家熟知的曹文轩《草房子》中,关于秃鹤的外貌描写,“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腊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他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一下唾沫去轻轻摩挲他一下的欲望。”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外貌描写要突出人物特点并且要注重细节,适当的时候加入一些修辞更能使人物活起来。所以,我们在课下经常给学生播放实习录制的真实视频、有课堂实录、班会及其各种活动实录,让学生去真正了解孩子、喜欢孩子。
从以上四门文学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类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翻转课堂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四 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人才。现在的小学生不比从前,他们求知欲强、接受教育早、思维灵活、知识储备丰富。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相当高水平的朗读、演讲、表演、分析、写作等专业能力以及组织活动、管理班级等综合能力。那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这些能力又如何取得与提升呢?显然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初等教育专业的文学类课程是专业课教学的主体,一旦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那么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例如,古代文学课,选择小学教材中的古诗作为材料,课下布置内容,让学生探讨“小学古诗意境的分析”,课上反馈讨论,总结小学古诗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得以加强,毕业后真正到小学去,拿下古诗教学这个内容就不在话下了。而且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熟练背诵《小学必背古诗词70首》,在检查背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等教育专业特别开展了“戏剧节”活动,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积累儿童文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一些生动的寓言、童话故事,同时配以相关的讲故事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又将高校的文学类课程教学与小学教学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教学有的放矢,落到了实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参与比赛中,展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总之,高校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但不会合理利用,如果我们教师在专业课中都能有效地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并且学生得以重视的话,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有不同,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红,崔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刘红存,董伦红.基于翻转课堂的休闲体育课程教学模型构建与探索[J].常州大学学报,2014(6).
[3]张金雷,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一、 偶发事件的辨识
从偶发事件性质的角度可分为两种:一是认知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即所发生事件和所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二是认知范围外的突发事件,即所发生事件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但已关涉到每一位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行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非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就是偶发事件。我们认为,一个偶发事件起码应该满足四个条件:是教师本人意料之外的;这个事件应该关涉到课堂上的每一个人;认知范围内突发事件应是在教师精心的预设和关注生成的基础上产生的;隐含着可开发的教育教学价值。
[案例一]有一次笔者带着一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到某小学去观摩《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上课教师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当老师问到谁愿意上来横切苹果时,课堂气氛达到了,下面自然是小手如林。老师微笑着请上一位男生,结果横切后,发现是四角形,老师稍微一愣(显然和自己预设的会切出五角星不一致),马上又拿出一个苹果,切开后还是四角星,老师显得有点尴尬了。最后,在大家的期待中,老师拿出了准备的最后一个苹果,切开后竟是六角星,并未发现所期待的五角星。遗憾之余,老师说出了本节课最为轻率的一句话:同学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会切出五角星的。(众笑)
师生动手切苹果,体验小男孩的惊喜发现,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从当时课堂的氛围也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该教师显然做了精心的准备,之所以拿三个苹果来,本是为了体验横切、竖切、斜切后的发现(课后与该教师交流得知),但横切时发生了以上意外。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认知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具备了所要求的四个方面的条件,极具教学研究价值。上课教师或许是因为紧张,显然处理得极不妥当,从而失去了一次精彩生成的契机。
[案例二]一位教师正在教学三年级课文《掌声》,一位学生突然呕吐起来,附近的同学纷纷掩鼻闪躲,教室里立刻混乱起来。该老师未表现出任何的不快或厌恶的表情,而是迅速走过来询问呕吐同学的身体状况,并安排她的同桌带她到洗手间洗漱,另外两名同学外出取土掩盖呕吐物,几分钟后一切恢复正常。此时老师趁机倡议,给帮助别人的同学送上热烈的掌声。
这类事件,课堂上并不陌生,它的突然发生,尽管与学习内容无关,但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继续学习,显然是非认知范围内的突发事件。教师的从容应对,显示了其对课堂的有效调控,最后,教师建议送上掌声,与所学内容巧妙结合,显示出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睿智。由此,要对偶发事件有效调控,依据条件迅速判断发生事件是否是偶发事件、属何种性质的偶发事件,是有效调控的第一步。
二、 偶发事件的权衡
课堂教学往往在时间上按教师预想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行进,偶发事件如同行进道路上的岔口,如不处理学生就有可能倾向于走另一条路途,如果处理,就可能会打断原来的思路,进入一个新的境遇,存在一定的教学风险。面对这种困境,就需要教师拿出勇气,运用智慧,在最短时间内权衡处理与否的利弊。
1.要考虑这个事件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秩序的关系有多大
如果紧密相关,则必须处理;如果有一定的关系则要考虑处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利大于弊应处理到什么程度,才能凸显这一事件的教育教学价值等问题。例如“案例一”是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相关的事件,虽然没有像小男孩那样切出苹果里的五角星,却发现了苹果里藏着的新秘密:四角星、六角星。这个意料之外的发现超越了原文的内容,但并没有游离于课文“要善于突破常规思维意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外,适度地处理它不但不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还可能会大大拓展本课教育教学的价值。
2.要思考这个事件和谁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是和中等程度的多数学生关系密切,就应认真对待,如果仅仅与少数优等生或后进生关系密切,就应慎重了。
三、 偶发事件的调控
基于以上敏锐的判断、权衡和选择,接下来需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予以巧妙处理,尽量凸显其教育教学价值。
1.认知范围内偶发事件的主要调控策略
(1)因势利导。“势”乃是课堂教学中因一个个落差所造成的学习趋向。学生不断地蓄势待发,教师不断地因势利导,课上得才“筋道”。一些与教学目标、内容相关程度高的突发事件调控,要扣住学生思维走向和情感的蓄积所在,因势利导,不仅可以迅速把住偶发事件的“脉搏”,使教学仍能顺畅自然地进行,还可能因此将教学带入意料之外的新情境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人教版第八册《苦柚》教学实录片段:
师:大家设身处地地想想,周围的人会怎样称赞小姑娘呢?你也能夸一夸她吗?
生1:这个小姑娘真不错,是个好孩子。
生2:世上多些这样的孩子该多好啊!
生3:这个小女孩是我们的骄傲,是学习的榜样!
师:讲得好,还有吗?
生4:她可真是一心为别人着想啊!
生5:(犹豫地举起手,又放下,再举起手来)老师,我认为在我们身边没有像小姑娘这样卖东西的人了。一个人出去卖东西,肯定是为了赚钱,伯父给她一百元钱,做生意的谁会有钱不要呢?
生6:(马上站起来)老师,我认为小姑娘可以收下这一百元钱。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师:(犹豫了一下,笑着说)现在,如果你是这个小姑娘,你会怎样做?同意小姑娘做法的同学站到左边来,同意小姑娘收下一百元的站到右边来。让我们来开个小小辩论会,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看看小姑娘到底该不该收这一百元,好吗?
(在辩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从左边跑到右边,有的从右边跑到左边。)
师:(小结)刚才的辩论会可以说是精彩极了,大家谁也不让谁,到底小姑娘该不该收这一百元钱呢?我认为,小姑娘不收这一百元钱的做法更好一点。作为一个学生,我们不应该贪小便宜,这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问题。如果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可以通过其他的办法来解决困难呀!相信小姑娘的诚实、善良,也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她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犹豫,显然是没有预料到学生思维表现与课文主旨的冲突如此激烈。这位教师瞬间便完成了辨识与权衡,顺着这一冲突,以小小辩论会的教学方式,将教学思路引向更利于学的路径。结果,学生唇枪舌剑,精彩纷呈。最后,教师以总结收尾,明晰了主旨,达成了目标。
(2)见仁见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放性强的问题较多,学生应答常出人意料。教师的轻率、固执可能会扑灭见仁见智的精彩。因此,要予以恰切的期许、等候,并理智地撷取一些突发点,将问题的讨论引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并最终基于教学的要求,使问题解决达到的目的。
比如:一位刚工作一年的新手教师执教的低年级课文《北风和小鱼》片段:
师:读了3、4自然段,你想对北风说些什么?
生1:北风不要再欺负人了。
师:好,请坐。
生2:反正小鱼不是你的对手,雪是你的对手,雪结冰,保护小鱼。
师:很好,请坐。
生3:我想说,我害怕北风。
师:嗯?(教师流露出责怪的眼神,许多孩子马上叽叽喳喳表达了对他的不满,该生像犯了错,蔫蔫地坐下,但嘴中仍嘟嘟囔囔。)
生4:太阳公公出来,你会成为水蒸气。
师:很好,请坐。
生5:北风,你要和小鱼做好朋友。
教师问的是一个评价水平的问题,开放性较强,抓住第三个学生的不同回答和思维状态本可以将讨论引向多元,但教师并无意或没有勇气处理这一偶发的应答,最终使讨论陷入一元化的境地,失去了一次精彩生成的尝试。
(3)对症下药。应该说,多数突发事件还不足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态势,更多地需要教师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迅速判断、权衡,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追求一击而破,踏雪无痕。一般不旁逸斜出,节外生枝,对既定教学秩序造成过多干扰。
比如:人教版第八册《麻雀》教学片段:
师:学了《麻雀》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觉得小麻雀很可怜,猎狗很凶猛,老麻雀真勇敢。(掌声)
生2:老麻雀伟大的母爱打动了我,妈妈就像老麻雀,我以后要孝敬妈妈。(掌声)
生3:小麻雀自不量力,明知自己不是猎狗的对手,还要同猎狗搏斗,这不是找死吗?(教室出现杂音)
生4:我觉得老麻雀很傻,冒着生命危险救小麻雀,也没有使小麻雀获得安全,还不如待在树上,日后再孵一窝小麻雀。(教室内稍乱,学生议论纷纷,教师面带窘色,欲“讲”又止。)
师:同学们都能从自己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想法独特。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坚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上例从第三个学生的观点开始便游离于课文的题旨之外,观其教师的反应,显然出乎其意料之外。此时,本应及时抓住这一看法,直接阐明其症结所在,把讨论引入到课文所体现的主旨和内在逻辑上来。但因该教师不能及时判断突发事件的问题所在,以及处理经验的缺乏,造成了教学的失控和自身的困窘。
2.非认知范围内偶发事件的处理策略
(1)审慎处理。对一些不得不处理的非认知范围内的偶发事件,要审慎对待,迅速处理。如“案例二”中那位教师,不但处理得快速、清晰,还与教学内容结合,用事件诠释了掌声的内涵。可见,对这类偶发事件处理得好与坏,对师生关系的和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对教学的深入等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暗示调控。诸多非认知范围内的偶发事件,如果都拿出时间审慎对待,会影响教学进程,也没有必要。因此,如何利用声音、体态等进行暗示,化有形于无声,解决问题于无痕之中,保障教学顺畅行进,显得十分必要。有的教师总结了四点有效的经验,值得借鉴。①空白暗示法,即教师突然停止讲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往往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②体态语言暗示法,即不要停止讲课,而是用眼神、手势对学生进行暗示,使其按教师的暗示自觉地调整注意对象;③语音暗示法,即通过改变讲课的音调、音量使学生感到意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④迫近暗示法,教师向学生慢慢走近,对他们产生一种“威胁”,使其自觉地调整学习状态。
(3)巧妙化解。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真有趣,伴以知识、经验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给教师带来挑战。僵硬、强势、漠视不如机智、幽默、巧妙更能化尴尬为神奇。例如:一次公开课上,一名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突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您写的字不好看。”下面听课的有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全体语文教师,还有实习教师,所有人都看着那位教师。只见那位教师转身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田字格,边画边说:“字写得不好,没关系,我再写一遍,好看的字就是一遍一遍练出来的。”写完后,教师还特别提问了刚才那个孩子:“你认为老师这次写得怎么样?”这个孩子再次站起来,像个小老师似地审视一遍,说:“有进步,老师,您真棒!”当轮到孩子们写的时候,听见有孩子小声嘟囔:这个字写得不好看,我再写一遍。
(4)相机转移。这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基于教学内容相机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一位教师正在上课,快结束时一位不速之客——蝉,突然从一个学生的抽屉里飞出来,鸣叫着在教室里盘旋。几十双眼睛一下子被吸引,一时注意力难以收回。这位教师不慌不忙地笑着说:“看来同学们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连蝉都帮你们宣告‘知了’,下面谁能把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同学们在心领神会的笑声中,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上。
课堂的生成性、开放性和不可预见性等使课堂经常处于失衡的态势中,致使偶发事件频发,这就需要教师有效调控,勇于面对,机智处理,使课堂不断行进在理想之中。
参考文献
[1] 丁舒.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丁文贵.组织学生高度参与的几种课堂调控方法.教学与管理,2004(5).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91-0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它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美妙,陶冶美的情操。
一、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朗读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加深了印象,让学生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范读,学生每一次朗读,都比上一次有新的体会,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效果,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积累。
其次,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方法。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感的培养时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让学生去感受、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去理解、挖掘作者深蕴于课文中的情感,去揣摩、想象字里行间的“留白”之美。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最后,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通过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气、语调体现自己的爱恨情仇。如《桂林山水》用舒缓、轻快抒情的语调使人如身临其境一般,“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记得当时给学生泛读完,学生第一反应脱口而出,“好美啊!”。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一个人倘若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能心力专一,全神贯注。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思想,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一厢情愿”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发现,失去自我发现的兴趣和能力,没有充分体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培养兴趣,让学生想读就成为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之一,那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总结了以下做法: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分角色读,优秀学生领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保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5、教给学生朗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1)朗读的基本知识一般有下面四点:即不读错字、不读破词、不读断句、确定感情基调,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整篇文章确定的感情基调是悲痛。
(2)朗读的技巧包括语调、速度、重音、停顿四个方面。像紧张的场面或紧急、热烈、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些如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将心比心》中护士因连续扎针失败道歉的那一段“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你的鼓励,我真不敢给你扎了。”;像紧张的场面,心情很沉重,悲伤的要读得慢些,如四下语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细节描写已逝父亲的句子“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重音是指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父亲临走时给孩子的承诺:“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6、通过朗读训练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依然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由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和平国度的孩子很难理解和平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第2、3、4自然段,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一个因战争失去父亲的孩子的痛苦,并不断的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深切期盼,进而树立维护和平,抵制战争的理念。
【关键词】单元整体观 习作教学 读写结合 综合联动
关于习作教学,一线教师和从事研究的专家一直都在探索、实践和研究,大家往往都是针对单篇单元习作进行教材研读和教学思考,更多出现的是在一两节课中对学生进行习作要求分析、素材选择、方法练习等方面的指导,但对基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策略却极少关注,本文就此开展了探寻。
一、化零为整,明确目标
综观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是以主题来划分的,即同一个单元中每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对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教师要有“化零为整”的智慧。
要做好单元习作教学的整体设计,前提是深研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样依托文化主题来编排的,预设好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单元的习作目标,确定系统的习作训练要求,让学生在训练中习得写作技法,为单元习作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习作主题是“说明文”,单元习作目标是学生能运用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表达方法练写说明文,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在给该单元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习作训练要求。
《鲸》:明确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学习课文按几个方面来描写动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写动物特点的说明方法学写一段话;能用学到的说明方法练写鲸的自述。
《松鼠》:通过对《鲸》和《松鼠》的比较,发现《松鼠》写法的特点,明白《松鼠》的构段方式;学习《松鼠》仔细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方法,仿写一种小动物。
《新型玻璃》:明确课文介绍新型玻璃采用“特点+用途”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特点;运用课文中“特点+用途”的介绍方式介绍一种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前3个自然段相同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学习这篇说明文的构段方式和语言特点,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一种事物。
口语交际:课前搜集、了解一些商品,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会阅读说明书,能按照几个方面有序地介绍一样商品;设计一段广告词来介绍一样商品。
交流平台:能说出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能在课文中、习作中或课外找出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例子;会使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句子。
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始终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时落实好这些目标,能有效降低单元习作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时,一定能学得扎实,写得轻松。
这样的习作教学设计模式也可运用在单元导读课上,使其变成导“写”课。教师应当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主动从单元前的提示语中理出单元读写训练的主题,真正提高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在导“写”课上,我们应从单元整组教学出发,思考:“学习这组课文,我们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应该主要抓什么?关注什么?”然后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的图式。
总之,我们在导“写”课上应该让学生站在整体观下感知单元,明确单元写作目标,将单元主题作文的训练要求落实到单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
二、分散练笔,巧得技法
所谓单元整体观下的分散练笔,就是教师在教学时立足每篇课文,多角度、全方位地与文本对话,寻找单元习作与课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实施分散训练,让阅读教学课成为学生单元习作的练习课。
(一)于情感触动处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胸怀习作意识,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文本之情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时,当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了第1~9自然段,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文中的孩子们会兴奋地谈论什么。然后,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写写父母在自己生日那天对自己表达的爱。这样,让学生以文本为据点拓展到生活,为自己的习作寻找到切合素材,激发了表达情感的联系点,从而在表达中提升习作能力。
(二) 于所思所悟中练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时,学完《扁鹊治病》,教师请学生写下《跨越时空的对话》:如果蔡桓公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完《普罗米修斯》,让学生写下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的话。再比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可以写写读后感,或者写一写对“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这句话的理解;学完《鱼游到了纸上》后,除了可以写一写读后感,还可以写一写对聋哑青年的看法。这些都是为提升文本价值和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而设计的练笔。
(三)于阅读做题时练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文中的“小泡泡”提示等来提升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首先,文本中的“小泡泡”是一盏明灯,如果我们能利用“小泡泡”的提示,捕捉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训练,那我们就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课后的习题兼顾理解和表达,既是阅读思考的重点,又是言语表达的训练点。有些习题完全可以纳入习作教学体系。如《人物描写一组》的课后题:“小嘎子和胖墩儿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这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寻找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形象,学会通过人物动作描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于拓展延伸点练
在教学留有极大想象空间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让他们在文中言而未尽之处或空白之处进行补白或续写等,从而提高单元习作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练笔主体角度设计书面表达。可以写写“对自己说”,还可以写写“对课文主人公或其他人物说”。如学了《尊严》《全神贯注》等课文,写写“我想对自己说”;学完《触摸春天》,让学生仿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海伦写一封信,写写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学完《生命 生命》,让学生给作者杏林子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练写,提高学生的片段习作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习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构段方式等进行仿写,在创写中增强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
三、多元联动,整体融通
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多方联动,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逐步积累语言材料,积淀习作素材,获得习得方法,实现单元系统的整体融通。
(一)与课外阅读联动――拓宽习作训练视野
在学完整组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同主题或同主旨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习作训练视野,加深学生对单元习作的理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我是这么组织课外阅读教学的:首先,回顾主题,展示知识树。让学生回顾第七单元中四篇课文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板画知识树。接着,抓典型事例,提炼小标题。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中的四篇文章和《同步阅读》中的四个故事,想想这四篇文章是分别抓住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的,列小标题并交流。然后,品典型事例,抒感。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把动物当成人来进行描写。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用抓典型事例的方法练写。最后,推荐《有志气有感情的狗》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延伸阅读。
在与课外阅读联动时,还可以推荐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对不同年级教材特点,编制“年级推荐阅读书目”,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积累单元写作素材。
(二)与交流平动――总结习作训练方法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低段称之为“园地”)中,都会根据单元主题安排一个“交流平台”(中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我们可以凭借 “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这两个栏目,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交流自己的发现、收获与体会。如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第一部分让学生交流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印象。这其实是让学生集中回顾、交流本单元描写特点鲜明的人的方法。在第二部分,教材先举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然后,让学生总结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这是对本单元写人方法在学生习作中运用效果的检测与点评。学生在赏析、讨论、点评中优化了习作方法,提高了习作质量。
(三)与口语交际联动――营造习作训练氛围
口语交际和习作联动,可以营造习作训练的氛围。人教版各单元的口语交际大多是与习作安排在同一板块,体现了“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这一理念。比如,我们是这样教学习作课《父母的爱》:首先,学生观看漫画故事,说说自己想到的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往事;接着,回忆课文中感受深刻的地方,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口语交际中的几则小故事;然后,让学生畅谈感悟并联系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鼓励关心,激起学生书写的欲望;最后,学生落实书写。因为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为规范,充满个性。可以说,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四)与综合性学习联动――充实习作训练素材
平时,不少学生总觉得自己缺少写作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单元主题为基点,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实学生的习作训练素材。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翠鸟》的课后就安排了一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笔者设计了一张调查小报告,小报告中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感受和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开展这项实践活动。经过观察、体验,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自己的思考,为单元习作积累了丰富、真实的写作素材,《永安溪的哭泣》《十年后的家乡》等习作也顺利完成。有的单元如果没有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有侧重地在课文学习时布置综合性、实践性的作业。
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在单元整体观下发挥教材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将单元习作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分解,在单元的系统教学中一以贯之,单元习作教学必定能举重若轻、花开似锦!
参考文献:
[1]徐维娜.围绕“单元主题”进行习作训练的尝试――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为例[J].语文知识,2016,(6):91-94.
[2]崔蕾.基于单元整体观照,优化教材习作指导――刍议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视界,2015,(10):23-25.
[3]贺蕾.单元整组兼顾下的读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以五下第二组课文为例浅谈读写融合的有效策略[J].作文教学研究,2014,(3):19-22.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有人说,感恩是鞋,穿上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而我觉得,感恩更像是生命中那一朵朵不谢的花,因为感恩,所以我们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世人对此职业的尊重;无时无刻不在心底充满着拥有神圣职业的那种自豪。而在自豪的同时,我也深知,自己所拥有的神圣,所拥有的光环,所受到的尊重,无一不来自党和社会的关怀,来自家长的信任,来自学生的期待,来自亲人们默默的支持。
感谢党这个温暖博大的怀抱,让我从小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是党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使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扶助教育事业,党和政府给予教师及教育工作无限关怀。这扶助,这关怀似一股股暖流,涌动在教育工作者心田,时刻激励我们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期望。
感谢我们的地方政府,是政府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我们身心愉悦地培育下一代。县政府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想方设法地为镇内四所学校和两乡建造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积极筹集资金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委对师资培训的高投入,精心设计安排的各类教师培训比赛,使家乡这片热土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成长的沃土,使学校成为我们实现理想的摇篮。当我在地县的公开课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时,当我站在人才济济的演讲舞台上慷慨陈辞时;当我胸戴红花耳灌掌声接受劳模表彰时;当我被人民推选为光荣的人大代表时,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政府的关怀,学校领导的信任,同事们帮助。没有成绩背后的支持,就没有这耀眼的光环。
感谢可爱的学生们,感谢这份光荣的职业。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一批天真的孩子来到我们的身边。他们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源泉。这求知的孩子,是我永远的朋友,欢乐、悲哀、憧憬、奋发,构成了师生之间和谐的乐章。当我们默默地目送孩子们在自己的教育下满载知识,满载人生的理想踏上高等学府的时候,他们将成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延续。是他们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那是去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我正准备出差,刚走出家门,迎面拥来了一些孩子。原来是班级的孩子特意起个大早自发地为我送行。这些孩子,有的向我手里塞几块糖,有的递给我一瓶水,有的送我一袋小咸菜,还有的送给我几个鸡蛋。孩子们的举动让我这位平时严厉的老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当列车缓缓启动的时候,我望着这些天真的孩子们挥手和我告别,刹那间,再也抑制不住那份感动,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此时,我心里怀揣的是孩子们一颗颗滚烫的心。是他们让我带着无限的祝福,感受着无限的幸福踏上旅途。当他人无从体验的师生情感时,孩子们的行为让我彻底感悟,并为之自豪。我怎能不感谢孩子们,他们不但是我的学生,还是我最真挚的朋友。孩子们所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将成为我永远的财富。因此,我甘愿做一颗星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做一个天使,为孩子们插上奋飞的.翅膀。我将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他们。
我感谢家长把孩子重托于我们。这是家长对我们的高度信任,他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于我们,使我们有机会展示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我们承担更多的是责任——和家长一样的培养、教育、扶助孩子的责任。一次次家访赢得的信任;一次次活动赢得家长的支持,一次次困难赢得家长的安慰与鼓励,无一不让我坚定培养好孩子的信念,并为之努力。这些家长是我事业和生活的挚友,促使我们为了共同目标不懈努力。
我感谢家人对我的默默支持。父母理解我由于工作忙无暇陪伴他们,难以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爱人宽容我废寝忘食的工作,而少了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孩子容忍我把全部的爱和精力都给了自己的学生,给她的却少之甚少……。XX年末,父亲身患癌症,已进晚期。由于我是班主任,工作十分繁忙,我没有请假来照顾病榻上的爸爸。弥留之际的他还不时地叮嘱我不要因为他的病影响了我的工作。在他去世的当天早上,我还一如往常地来到班级上课,可就是在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我似乎从他这位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那里得到了前行动力我暗暗发誓,决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来慰藉九泉之下的父亲。当自己为了社会的嘱托、为了家长的期待,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把自己的家人置之度外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着对家人无限的感激和愧疚。没有他们的默默鼓励和支持,就没有我对教育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当工作成功的喜悦和荣誉的光环环绕我时,我深深体会这样一句话:“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我怀着感恩的心去工作学习,常想起一首歌:“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让我一生有勇气做我自己!”我自己的成长,自己的进步,自己价值体现,自己理想的实现,都来源于党和政府、学生和家长、亲人和朋友、领导和同事的恩泽。我将穿上感恩的鞋,驾上感恩的帆,将这份浓情汇入我滚滚流淌的血液中,注入活力,增添力量,出色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
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在目前这个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思想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实施感恩教育。下面就感恩教育在教学中的影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备课,备“感恩”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以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即备学生、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教育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引用影视插曲等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一些感恩节目,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感恩”的内涵,训练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并对身边的人事物常怀感恩之心。
二、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1、父母之恩。
写不完的是关于亲情的深厚,说不清的是关于亲情的期待,道不尽的是关于亲情的感慨。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父母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我们遭受暴风雨的时候,让我们安全地停泊。父母也像永动的马达,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给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小学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例如《落花生》中教我们如何为人之父,一个父亲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时,让学生感受父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2、自然之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吸引着无数文人为之倾诉衷肠,那是因为大自然都给人一种美德享受。日月经无,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陶醉,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谢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例如《黄河颂》以其雄壮之词让我们心潮澎湃,通过想象深入意境,激起我们热爱自然的万丈豪情。
3、祖国之恩。
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祖国。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现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颐和园》歌颂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三、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师在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的高大;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博大的爱,激发人类要敬畏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的感恩行为。
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有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只有感觉到别人对自己欣赏时一个人才会更加自信。在反复的锻炼中让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平时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通过感恩教育的活动强化感恩意识,让学生体会师长之恩。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更加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教学水平上仍需努力学习,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总而言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能简单地依靠课堂教学,各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关“感恩”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塑造人灵魂的需要。
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
今天上午,学校邀请了中国感恩励志教育讲师团的老师来给学生、家长、教师们做了一场“励志感恩”报告会,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家长同学都为之感动。老师深情的讲起了感恩:首先我们要感谢的是老师: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会没有老师呢?再次,感谢是父母:懂得去孝敬父母,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其次,感谢是关心、帮助过我们的同学和他人,因为他们不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老师,你辛苦了!你是我生命中的恩人,我爱你们!” “妈妈,你辛苦了!从今天晚上起,我不再让你给我端饭了,我不再惹你生气了!”-------
“爸爸,你辛苦了!你为我付出太多了,感谢你!” 上千名学生一起呼喊,一起举拳头,一起高歌,这壮观
的场面,草木为之动容,风云为之变色。是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名名同学和我握手,对我鞠躬,和我拥抱,晶莹的泪花在眼眶里转动。一个个家长和我握手拥抱,表达他们对我的敬意。爱需要表达,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
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有责任把“感恩”这个传统美德传递下去。让我们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吧——
让我们回报父母: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聊聊天,主动做一些家务;让我们回报社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为文明社会尽一份力,让我们知恩、感恩、报恩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记得有一首小诗写得很好:“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塑造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
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四
一、活动意义
11月23日是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国家一个古老节日,是合家欢聚的节日。中国自古就有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语,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感恩节流行于中国。南宫实验中学全体顶岗实习生借此机会,向帮助我们成长的领导老师表达我们的感谢,特举办感恩有你团日活动。
二、活动目的
感恩之心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感恩是一个永不退色的话题。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得到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关心。我们正值人生的第一次实习,在这期间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借助感恩节这个契机,向帮助我们的每一个人表达我们的感激。
三、活动实施
感恩节当天,我们每位实习生通过寄送贺卡和发送短信的方式向特聘名师以及没人的指导老师表达了我们的感恩之情,感谢老师们在教学方面耐心的指导,在生活方面对我们的关心,同时老师们也向我们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四、活动效果
(1)通过本次活动提醒了全体实习生要时刻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要忘记帮助过我们教导过我们的每一个老师,简单的一条短信和手写的一张贺卡,带着的是我们满满的感激,通过这样简单的活动,向老师们表达了感激之情。
(2)感恩节活动总结:飘扬的蓝丝带
感恩,是一种对爱的感谢,对接受爱的一种回馈。虽然爱的是不需要回报的,但是我们坚信,如果世界上没有爱,世界将没有任何意义人们不会觉得温暖,再也不会感觉到关怀。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精灵,是世界上最需要关心和关怀的精灵。他们是美好的象征,也是对任何事物无法感知的个体。所以,我们倾尽所有的去爱,去关怀以及去付出。在这样一个犹如一张白纸的孩子身上,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对他们爱的付出,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是可以付出爱,付出关怀的。在感受的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他人对他的爱有多伟大,也会坚信那颗感恩的心。而孩子们在了解后,迫不及待的要送给你们,那孩子般天真的感恩行动。
为爸爸妈妈洗洗脚,捶捶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爸爸妈妈送上一句温暖的话,一句感谢的话,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亲手自作的小礼物,而这些,就是他们对至亲至爱的人的感恩行动。
或许你会觉得这份礼物很轻很轻,但是这却是孩子们最真诚的心,请正视这样的一举一动,请重视孩子的一份感恩。他们在用他们的方式感恩于你们,请同样用真诚的心回馈给孩子们,他们从此会改变,会铭记
在感恩节到来的这一天,请让我们家长给孩子一次共同经历感恩的机会,只需要您的十几分钟,让孩子感受一次感恩,只有让他感受到了,他们才会知道和了解感恩的事情。给孩子一次成长的机会,同时让孩子成长的路上多一个指航标,我相信他们的未来会向光明更进一步的!
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
现在的小孩子由于都是独身子女,家里人都看得重,让孩子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是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痛的事情,父母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含辛茹苦,无怨无悔,但我们的无私付出能否得到孩子的理解呢?我认为孩子们不能理解。因为有一次,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一点也不幸福”,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都凉了半截,你说不幸福?我就问他,什么是幸福?在他眼里的幸福是天天有好吃的,好玩的,没有人约束他们的行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作为家长,我们把焦点全部都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前途上,都忽略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要不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算文化知识水平再高,也会成为一个自私冷漠,没有人情味的人。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如何要孩子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现在的孩子攀比心较为严重,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索取,要这样要那样,总之,别人有了他必定要有,却不知道父母挣钱艰辛,作为家长让孩子在体会父母关爱的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更要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如父母要有
意识地让孩子为家里,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整个过程中,使孩子懂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其次,要孩子懂得,如何感恩,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受到别人的帮助,家长要利用各种时机,在孩子的心底播种善良种子,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孩子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与人为善。
再其次就是培养感恩的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就是一种无声语言,言教不如身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是最深刻的,因此,我们做父母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在假期都要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购礼物,朋友送来稀有的食物首先给老人留一份,在家庭中,父母、孩子间要相互尊重,关爱,体贴,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多用:“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
最后教孩子会感恩。过年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的礼物,并表示感谢,回到家里都要求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现在孩子喜欢过生日,我们可以多利用生
日时候教育孩子家长告诉孩子:孩子的生日是妈妈的受难日,讲妈妈怀孕的辛苦。
关键词:高校汉语类课程 改革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05-02
作者简介:梁晓玲(1971―),女,黑龙江肇东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方言、现代汉语语法。
王立东(1990―), 辽宁辽中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一、高校汉语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汉语类课程包括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及其他一些专题课。语言类课程一向不受学生欢迎,与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比,语言类课程理论性强,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论思辨性,缺乏文学类课程的表情性、情节性、故事性、形象生动性。这门课对于偏重于形象思维与情感体悟的文科生来说枯燥乏味,被称为中文专业的数学课。
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以适应各种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个方面就是为培养专业人才打好基础。然而,从目前来看,本科阶段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这类课程明显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连每学期的期末考试都有大量学生不及格,至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那更是言不达意,漏洞百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改变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性质,只能从教学方法上去寻找途径,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的。
2012年1月, 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一指示精神对于改变高校汉语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只关系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而是关系到每个运用语言交际的人一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变目前语言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寻求一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语言类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发表出来与大家分享的还很少,根据我们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看,专门讨论高校语言课教学方法、教法改革成果的文章还很少。
二、高校汉语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法
笔者从事现代汉语课程及其他语言类课程教学十七年,每年带学生到中学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写作,对学生在语言类课程学习中和在语言知识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较多了解,深感语言类课程教学教法改革的必要性。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摸索,向其他高水平院校学习,观摩国内一些知名教授的教学视频,并借鉴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逐步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包括:
(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语言类课程由于其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课堂教学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虽也采取一些师生互动的形式,但因课程性质,这样的互动教学环节并不多。语言理论原本抽象,再一味抽象地讲解,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接受效果不言而喻。事实上,语言学科的很多内容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可以借助试验设备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国内外一些条件好的学校都有语言学实验室,比如国内的北大、南开等学校,但由于设备昂贵,大多数高校是没有实验室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语言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语音,离开语音实验设备,确实很难通过讲解使学生顺利理解接受。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者们陆续研发了一些语音教学软件,相对于昂贵的语音实验室来说,这些教学软件经济实用,借助它们也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这样的软件并没有被普及应用。我们曾购买了一款南开大学“桌上语音工作室”软件,该软件是南开大学的石锋、朱思愈教授开发研制的,专门用于语音教学和语音研究。其功能类似语图仪,可以把声音形式转化为图谱形式,主要用于声调、音高、音强、音长、变调、轻声、儿化和推广普通话等部分的教学。该软件的运用弥补了我们在语音实验条件方面的不足,也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介绍一些实验语音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以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实践教学法的尝试
实践教学法可分为课内和课余两种形式。比如在语音内容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安排一些读和说的训练,内容针对不同方言区的方言特点安排,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把自己的方言同普通话对比,同其他方言对比,互相讨论。这样,学生对于音素、音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就可以有形象地感知,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中体会、理解抽象的理论。语法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也会安排一些方言语法和普通话语法的对比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开阔了视野,既了解到普通话以外的一些简单的方言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普通话语法的理解和认识。
课余实践主要针对对语言学课程有兴趣的学生。我们曾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带领学生去各地进行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实践之后,学生对语言理论的理解明显改变,对他们而言,语言学课程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具体的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对于这个工具的原理,我们可以轻松地掌握。
目前,我们制订了一套具体的社会实践计划和方案,内容涉及现代汉语课各部分,如语音实验、社会公共场所用字规范情况调查、和谐话语和冲突话语在社会各阶层的使用特点调查、套语在各机关单位的使用情况调查、濒危语言和濒危方言调查等。
三、已取得的初步成果
此前,我们组织了多次方言田野调查活动,在调查过程中,两位学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方言语法问题,目前这两名学生正在撰写论文,争取公开发表。由此我们设想,以后如果能缩小班额的话,我们每个学期都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实践调查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些调查计划,并鼓励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学生去做一些这样的研究工作。
王立东同学对老师正在研究的《东北方言、华北方言中的后置原因的助词“的事儿”》很感兴趣,并参与到调查当中;邹贺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五常境内的拉林阿勒楚喀方言岛进行了田野调查;徐小茜等调查了云南蒙自方言的音变问题;孟宪等10名同学对牡丹江的语言文化特点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流民文化对当地方言的影响;郭平、曹臻等同学对西北方言的双宾句等语法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这些调查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及早地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