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制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制度;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41-02
一、会计环境假设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组织对象,会计主体划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核算的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实际上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复杂的,各项具体经济业务之间相互关联。所以,确定核算的范围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在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还可以是多个公司组成的集团。广义上的会计制度设计可以是对一个整体企业的设计,也可以是专门对企业内部一个部门的设计,还可以是对整个集团的设计。当然,企业内部部门设计的会计制度不能偏离企业的会计制度,而企业的会计制度设计也应该以集团总体会计制度要求为纲领。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假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经营不会因为某些客观原因而终止,企业的会计核算应该以此假设为前提。
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使用的很多方法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例如,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价、企业对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企业对资产计提相关的减值准备、企业赊销赊购商品的账款处理等。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会计信息才能更具可比性及真实性。
二、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
1.企业的组织形式
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通常来说,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的业务量不大,日常的经济业务基本在所有者可监控的范围之内。对于这种企业的会计制度设计,可采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大,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较为健全,所以公司制的企业应该分别建立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系统。首先,公司制的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向股东、债权人、管理者、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的提供会计信息。其次,公司制的企业也要建立起管理会计系统,以便及时地向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经营决策、预测分析、责任控制、内部风险控制、预算管理、业绩考评等财务数据信息。
2.企业的规模
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经营业务量、内部组织架构、管理层次的多少等都受限于企业规模的大小,而企业财务部门架构、内控流程制定、会计核算组织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企业规模较小的小型工厂,可以采取分工厂及车间两级核算、两级管理的组织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总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及核算的组织形式。
3.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及所处行业
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行业特征,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其经济活动形式、管理方式、管理要求及重点也就大不相同。企业经营特点及行业特征的不同,使得企业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上必然有差异。例如,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就是购进商品,然后在商品上加价出售,这就决定了商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关键点在商品流转的核算方法上。在设计核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其能否与企业的业务特点、经营商品的性能、货款的管理要求等相适应,核算方法是否能够与企业管理制度密切结合,在不影响管理及核算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简化相关流程手续等。
三、社会大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上表现出来。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在会计环境上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相似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1.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国家主要采取的是间接调控的方式,其基础是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信息收集与分析,国家必然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使用者。由于我国采用的是证券与银行分开经营的方式,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是不被允许的,在国有经济成分里间接融资产生的企业对银行的负债是国对国的行式,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所以,在会计信息及会计目标方面均以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及社会公众利益为主要方向,特别重视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
德国社会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而且发展较为成熟。这种社会经济极为注重限制垄断,且特别鼓励市场竞争。与我国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不同的是,德国私有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德国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使银行贷款,德国企业在实务中对历史成本严格遵守,解释也更为保守。另外,德国会计制度也特别强调如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私人投资是德国经济的主要投资体,在德国企业的负债也主要是私人对私人的形式。这样的社会经济特别强调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特别注重对私人权益的保护,这也就决定了其会计目标不能定位于一种模式。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所有制的不同对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财产的所有者是会计信息的最大使用者,如果是多种所有制并存,那么会计信息也将呈现多样性的状态,会计目标也必须要满足多方面的信息要求。
2.法制环境的差异
我国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及法律法规执行方面与发达国家均存在一定的差距,用法律规范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我国的法律条款中通常都是原则性的规定,会计法应该可以看成是我国会计行业的基本法,其他的准则、制度、规范是相关部门对基本法的补充及细化,但也是会计实务操作中必须遵守的。
德国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国家,其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严谨的司法制度,更有严格的执法规范,法律条款的设立更多的是针对事件,而对人的规定相对较少。在会计记账基本原则、会计报表编制、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方面,德国均有较为详细的法律明规定,同时法律强调契约自由,突出维护社会公众经济权益、维护公众的财产所有权,所以德国很多的企业以总收益观念为基础,使用总费用法编制收益表。另外,在德国会计是用最严厉的法律来进行规范的,这也说明了德国法律对会计制度是极为重视的。
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对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法律应该更注重对事件的规范。创造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环境,才能使会计制度更切实、有效的执行,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才能够更加规范。
3.社会文化的差异
我国的社会文化相对于法律更注重人情,社会上的权利意识较强,人与人之间存在身份等级,同时也认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这样的社会环境使我国会计信息、会计目标对国家完全公开,会计制度更强调规避风险。
德国的社会文化中民族意识强烈,自信、固执是其主要的民族性格特征。这样的社会文化使得德国的会计制度对其他国家经验借鉴较少,更多的是坚持自己的制度,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制约德国会计发展与改革的主要原因。另外,德国的民族性格中也有严谨和谨慎的特征,这样的民族特征使得其会计实务操作偏向保守,更关注会计的规范性与法律性。
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对会计制度的影响较大,文化土壤实际上是各国会计制度制定的根基,一项制度只有更适合本国国情,更符合社会人文环境,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文贤.会计制度设计案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核算
一、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
中小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比较简单、层次少、分工不明确;有的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也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其他人员监管,或由企业主管一手包办。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少、分工不细、兼职多专职少、专业水平一般较低、还一人多岗、甚至无证上岗现象严重。很多中小企业不单独设计会计制度,而采用照搬现成的会计制度,会计人员没有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
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第一,遵循《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为基本原则。设计小企业会计制度必须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违反国家的统一规定。第二,因地制宜原则。会计制度设计既要遵循国家的统一规定,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三,责权对等原则。首先,企业要落实承担财务指标的单位和个人,然后赋予财务管理责任人相应的管理权限,并按照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给予应有的物质利益。第四,成本效益性原则。要考虑其设计和运行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组合。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企业目标利益的实现,所以设计制度时应特别注意,并非制度越完善、越严密就越好,应权衡制度成本及其产生的收益,力求做到不仅会计制度设计科学化,而且制度效益最大化。
三、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第一,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是指规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具体包括核算形式的选择、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设计、财务会计报告设计及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可以手工操作,也可以实行电算化,其会计核算制度应根据本单位使用的不同核算工具作出设计。第二,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财力和人力都十分有限,应允许一些单位不设会计机构,其会计工作由社会中介机构。对于经济业务数量少且交易简单的单位,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在有关部门设会计组织,并配备有关人员。设置单独会计机构的企业,其机构设置应小些,宜多采用集中设置方式,即仅在企业一级设置会计机构,并允许一人多岗。具体如何设置会计机构,则根据各单位的规模大小、经营特征及管理组织形式等情况予以决定。第三,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设计。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会计制度、材料物资管理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档案和会计工作交接制度、内部稽核和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虽然中小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相对简单,配备不足,但是仍需依照《会计法》的规定,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在能力范围内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建议
第一,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实行内部会计监督,以便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事项的合法性和企业人员的廉洁性。会计监督制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是记账与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明确,并应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是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应有明确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第二,规范基本会计核算制度。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会计科目制度,中小企业设置会计科目要根据集中统一、政策法规和财经制度,能够全面反映资金运动,有利于组织会计核算和加强单位的经济管理;二是财务会计报告制度,财务会计报告要按期编制和提供。中小企业应按要求编制相应的会计报表,完善对内会计报表编制的制度,如独资与合伙企业需要编制个人财务报告,股份合作企业需要编制股本状况表、劳动量换算表、分配状况表等。第三,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和教育。在我国中小企业里,会计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未系统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不少企业的会计人员知识陈旧,技术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财经法规的不断完善,会计改革不断深入,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陆续出台,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和后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必须加强会计业务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产权 会计制度 设计
人力资源会计自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以来,众多的国内外会计界的学者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价值会计、权益会计等研究方向进行了艰苦的理论 探索,并尝试进行相应的会计制度设计。但是,其理论成果的应用,仍不能解决有关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后,其资产化处理的部分不能与物力资产一样用来承担任何的经营风险,而在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其资本化处理的部分也不能与物力资本一样据以享受任何的经济权益的标准问题 ,使得单纯性计量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任何意义上的会计都不应该抛开对经济生活中产权运作的一般现实所进行的有效归纳,而片面地满足于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具体事实的需要。本文就人力资源产权运作的有关制度及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给出一些建议。
一、人力资源产权运作的相关概念
1.人力资源的所有权界定
笼统地说,人力是指人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具体地说是指人所具备的完成特定任务,比如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所需的体力、智力、情商等能力的总称。它是以一定的天赋为基础,并通过后天多种途径的投资而形成的。其投资涉及到多个主体,如个人、家庭、学校、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但是除本人以外,其他主体都不能对它声明所有权。如果对其所有权进行界定的话,则不但涉及到多个权力主体,如个人、家庭、学校、政府、银行、企业以及社会等,还涉及到多层权能要素,如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以及收入权等。尽管每个主体都可能拥有包括所有权在内的其它要素权能,但是,只有人力资源的人身载体可以让渡所有权给其他权力主体,而其他权力主体则只能让渡除了所有权之外的其他要素权能,这是人力资源所有权对承载主体的人身依附关系。以上有关所有权的界定,在人力与人力资源之间是被细致地区分开来的。只是人力的所有权先天性地锁定在人身载体上,而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则被制度性地约束在其所有权主体一揽子的被统称为“产权”的权能组合体系之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地分析其产权结构。
2.人力资源的产权结构
从站在中间立场、从权能要素的角度把人力资源的产权结构分解为以下几个相对独立的权力构造:
(1) 所有权。与纯自然人力不同,人力资源的所有权是可以让渡的。在大多数的所有权交易之中都表现为人力资源整体产权的交易,如人力资源载体把自己的人力资源所有权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给企业,企业在获得该项人力资源产权的同时接受人力资源作为一项生产要素以人力资产的形式进入企业组织,并依据其所有权而获得剩余性收入(组织租金)。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载体在私人产权基础上的个体所有者之所有权通过产权交易转变为人力资源所有权主体在法人产权基础上的集体所有者之所有权,同时这个过程又是产生其他派生权能的基础。
(2)占有权。占有者的占有权与所有者的所有权不同,表现为占有者未必一定是所有者,只是占有权通常表现在占有者实际控制的前提下。由于是通过让渡了人力资源载体的占有权而取得实际控制的,如在契约界定的范围内,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占有者则直接对所占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支配和使用,而且占有权的内容直接关系着受支配程度的深浅、受使用频率的高低,以及应给予的补偿性收入(契约租金)的多寡。
(3)支配权。一般说来,人力资源占有者拥有对该资源的支配权。在企业中,谁行使这种支配权?可以说上一层的管理者取得了对下层的人力资源的支配权。而企业家的人力资源受谁支配呢?在私有制企业里,是由自利动机支配的;而公司制企业里,则一般要接受所有者或代表所有者的机构如董事会的支配,这种支配也不可能像对其下层那样直接与经常性,而可能是受诸如目标管理或激励机制之类的支配。
(4)使用权。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与其他生产要素(资源)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其使用权仍掌握在其支配者手中。支配者在契约界定的范围内,决定使用的时间长短、使用频率的高低及使用强度的大小,行使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权。由于团队生产中监督成本的存在,因而“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是很可能发生的,所以,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是取决于被使用者所受到的激励与约束的强度、频率及其有效性等。
(5)收入权。这是一种在以上各种权力基础之上产生的派生权力,可分解为对补偿性收入(契约租金)的分享与剩余性收入(组织租金)的分配。它是最有实质意义、最受关注的要素权能,又是由以上权能组合的不同性质类型、对团队的贡献份额、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大小、工作成果测评的难易程度、与其他资源所有者的博弈(谈判)结果、经济与 政治 制度环境等综合决定的。
很显然,人力资源产权是法定主体对人力资源的一组(束)权力,其各项要素权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因此,就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有关人力资源的权能交易。
3.人力资源的权能交易
随着人力成为可以与任何所有权主体进行权能交易的社会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的权能交易就被明确地区分为成本化的处置权(包括占有、支配、使用)交易与资本化的产权交易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
(1)成本化的人力资源处置权交易。它是人力资源载体把人力资源的占有权、或支配权、或使用权,或兼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处置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期获得补偿性收入权。其中出让权能的一方按照契约让渡人力资源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或处置权,则获得权能的另一方就要履行偿付费用的义务。其主要特点:一是交易的短期性,也就是让渡人力资源权能的时期较短,只形成短期的债权债务关系。二是行为的持续性,也就是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不是在交易行为产生的瞬间,而是在契约的有效履行期内继续发生的。在这类交易中,人力资源处置权作为一种“商品”的形式被离散地出售,并期望从产生的“契约租金”中分享到补偿性收入。至于所有者的收入实现的份额,则取决于人力资源成本在这类交易主体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其博弈过程导致人力资源的占有成本、使用成本及开发成本的形成。
(2) 资本化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组建或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载体与财务(物力)资本所有者达成的契约中,其基本手续是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让渡它对其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并接受财务资本所有者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与监督,成为企业的一项人力资产。其主要特点:一是交易的长期性,也就是让渡人力资源权能的时期较长,形成了长期的股权关系。二是行为的一次性,也就是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是在交易行为产生的一瞬间,而不是在契约的有效履行期内持续发生的。在这类交易中,人力资源产权作为一种“资本”要素成批地投入到企业的团队生产中,使企业在拥有了一项人力资产后,从“组织租金”中分享到剩余性收入的期望建立在所持有的人力资本的份额上。而人力资本的持有份额则取决于人力资源价值在这类交易主体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其博弈的过程导致了人力资源定价决定于交易双方所处的市场环境、风险的态度、合作收入与成本等。
上述两类人力资源权能交易的博弈过程,客观上揭示了人力资源只能以人力资源成本或人力资产的身份进入会计程序,被确认为会计主体的资产,其中人力资源成本则是为控制人力资源而发生的、尚未摊销的其它资产的耗费,而人力资产则是会计主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至于人力资源的所有者所享有的经济权益,则需要实事求是地进一步分析人力资源的权益构成。
4.人力资源的权益构成
如果说企业是人力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则可以按照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人的权益的保障内容之不同,把人力资源权益划分为所有者(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人)权益和劳动者(人力资源处置权投资人)权益,其中所有者权益又可进一步分解为资本所有权益和收入分配权益,劳动者权益则只能包括劳动补偿权。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是指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人在被投资企业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它不仅在量上包括原始投入的、表现为企业人力资产上的人力资本和分配累积的、凝结在企业物力资产上的留存收益两种,而且在质上是通过用货币来量化的资本所有权益和收入分配权益;而劳动者权益则是指人力资源处置权投资人在企业享有的经济权益,它在量上只包括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时,劳动者的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消耗的物力资产价值,在质上是通过用货币来量化的劳动者对人力消耗之劳动补偿权益。
这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权益的实质是特定主体对经济活动结果的归属权利,权利的拥有者可以据之获取经济利益,而产权的本质则是法定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被赋予的权力,权力的行使者则可以据此谋取经济利益,因此,利用对资产的产权与利用对资本的权益取得利益的途径是有区别的。作为对资产行使产权的企业来讲,它通过对资产的直接控制包括所有、占有、支配、使用来取得利益;而作为对资本拥有权益的投资人来讲,它则通过对资本的所有权来间接为自己获取利益。两种权能相比之下,利用对资产的产权来谋利是直接的,而利用对资本的权益来获利则是间接的,这是因为资本的权益只有借助于资产的产权才能取得。至于这种资产是物力形式的,还是人力形式的,已经不重要了,关键在于量化其产权运作的会计制度是如何进行规范的。
二、 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
依靠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只能对产权实现清晰的概念性界定,至于产权实体的完整性,则需要依据会计制度设计来提供有力的实质性保护,才可能在产权运作过程中减少人们的不安全感,同时增强人们预期的理性与决策的准确性。所以,在人力资源进入会计视野以后,对它的会计就是要为各产权主体提供决策所需的有关初始的人力资源产权结构、动态的人力资源权能交易、最终的人力资源权益构成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以所有权界定为基础,对人力资源的产权结构、权能交易、权益构成的制度安排,可以解决人力资源会计运行所面临的标准问题 ,为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提出了总体框架。
1.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要以人力资源产权结构为基本依据
由于人力资源的权能交易才使得其它主体拥有了对人身所承载的人力资源的相应权力,如果这种权力的拥有只局限于以占有、支配、使用为核心的处置权,则企业既没有得到其所有权,也没有付出其原有的投资部分,而只是为人力资源在占有、支配、使用发生了物力资产支出,是企业应在人力资源效益期内分摊计入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的耗费,应该确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如果这种权力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包括占有、支配、使用,或处置等整体产权,也就是人力资源的所有者以人力资源的产权作为一种“资本”要素成批地投入到企业,则人力资源的原有投资部分在企业形成了一项以人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资产,被确认为企业的人力资产。
2.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要以人力资源权能交易为基本事实
企业在人力资源的产权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源载体让渡它对人力资源的所有权给企业,在接受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控制与监督下使企业拥有了一项人力资产,而以这项资产为保障所持有的人力资本份额则取决于这类交易在主体之间进行产权博弈的过程,其结果导致对人力资产的定价决定于双方所处的市场环境、风险态度、合作收入与成本的比较。至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处置权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资源成本,则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要履行及偿付的费用,应该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对其有关投资支出进行计算。
3.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设计要以人力资源权益构成为基本内容
有关资本所有权益应根据人力资源产权博弈的结果,在借记“人力资产”账户的同时,贷记“人力资本”账户;有关劳动者权益则应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按对有关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或处置权的投资支出,在借记“人力资源成本”账户同时,进一步分析其中对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要履行及偿付费用的义务,并贷记“人力负债”账户。至于收入分配权益则取决于已入账的人力资源产权博弈的资本化结果,以它作为分配基础进行比例计算,则回避了对“人力资源资本应该得到多少”的利益分配之纠缠。由于与属于虚权益的资本所有权益所代表的人力资源投资人对人力资本之所有权截然不同,则收入分配权益所代表的是人力资源产权投资人对作为构成企业收入内容的物力资产增值部分之分配权,与劳动者权益一样,都属于实权益,都可以得到用物力资产来求偿的实际权益。因此,可以参照“普通股”分红的方式进行明细化处理,再通过属于“未分配利润”科目下设的明细账户来反映人力资源的收入分配权益。
参考文献:
一、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原则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性原则。内部报表提供的信息应尽可能满足高校内部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有关各方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2.重要性原则。内部报表应反映高校经济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而不是面面俱到。可根据会计信息的性质及其对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报表的重点。3.简明性原则。内部报表中涉及的财务指标及指标间的关系应简明、通俗易懂,不应过于复杂而不利于决策者理解和使用。4.灵活性原则。内部报表的种类、格式、内容、编制时间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高校经济业务的变化而灵活的进行调整,以便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相关、可靠的信息。
二、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的构成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而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报表除了这三张报表外,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而编制收入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贷款支出明细表、银行贷款表、国库指标汇总表、收费情况表、基本建设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表等。所以说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财务部门可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管理者的需求而不断地调整报表内容,也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多少及重要性原则而编制月报、季报、年报。
三、如何设计高校内部会计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参照国际通用做法,取消了原制度资产负债表中所包括的收入、支出类动态要素的指标,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编制基础,以便更好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所以,高校在编制内部资产负债表时,其编制基础、格式、内容、指标等也应与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保持一致。
(二)收入支出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事业支出”科目具体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分别进行核算和反映。与此相对应,收入支出表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校内部收入支出表可参考表1进行编制。
(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每年年末进行编制,反映高校某一会计年度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高校内部编制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也应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编制,一般无特殊性。
(四)收入明细表。收入明细表每月进行编制,主要按照高校收入的来源进行设计,如表2所示。
(五)事业支出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可以清晰地反映高校每月的支出情况,便于管理者了解学校办学经费的支出结构,把握办学资金的投入重点和学校事业发展方向。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与表3格式、内容相同,教育事业支出明细表、科研事业支出明细表、行政管理支出明细表、后勤保障支出明细表和离退休支出明细表也可以根据需要每月进行编制。这五张明细表的支出合计数应等于事业支出明细表的合计数。
关键词:小型企业;会计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国家鼓励创业以及对于成立企业条件的放宽,新兴的企业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小型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在内部控制、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上容易产生重叠交叉现象,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因此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和内部控制的要求设计会计制度就十分必要。
一、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现状
会计制度设计就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并结合实际,对全部会计事务和会计处理手段及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系统规划的工作,它是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组织机构简单,人员较少,工作无法细分,同时很多小型企业属于自然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结合,对债务要承担无限责任,企业本身发生的各种经济事项与所有者个人及家庭的其他事项常混在一起等原因,因此有些人认为小型企业不仅不需要控制实际也无法控制,使得小型企业普遍存在不重视会计制度建设现象。
二、设计小企业会计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 及相关法律法规。设计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必须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的统一规定。
2、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小型企业会计机构简单,人员较少,不适合设置专门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符合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
3、贯彻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尽量兼容的原则。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税收征管的需要,因此,小型企业会计记录最好能尽量与税收法规相协调,使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尽量与税法规定相符。
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小型企业会计制度一方面要遵循国家的规定,另一方面要考虑小型企业自身的特点,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前提下,尽量使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5、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之时,要考虑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之间的关系,选择制度效益最大化的方案。设计制度时应特别注意,制度的完善和严密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权衡制度成本及其产生的收益,力求做到会计制度设计科学化的体现与制度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三、小型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第一,会计组织系统设计。会计组织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会计组织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由于小企业业务量较少,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由于小企业人员较少,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也少,从内部控制要求看,一般以2-3人为宜,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在综合性管理部门设立会计组织,并指派一人担任财务主管。
第二,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即会计信息指标(会计科目)的设计、信息载体(凭证、账簿和报表)的设计及信息处理程序的设计。
1、会计科目的设计。首先,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小型企业会计科目设计做到够用即可,不能面面俱到,人为地增加核算的工作量。其次,科目设计也要体现会计制度与税法一致。小型企业由于受其会计人员少、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要避免税务处理上的大量调整工作,尽可能照顾税法的相关规定。
2、会计凭证的设计。会计凭证的设计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设计,小型企业原始凭证设计时要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考虑核算的需要,避免重复设计,同时应注意简化原始凭证的相关手续。因小型企业自身特点,记账凭证可以采用通用记账凭证格式。
3、账簿的设计。设计账簿应适应企业的特点与规模,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账簿的种类、数量、格式、层次。小企业可以选择简单的三栏式订本账,普通格式的三栏明细账、数量金额明细账、多栏明细账。
4、会计报表的设计。会计报表包括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小型企业对外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实际工作中,平时每月一般只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内报表主要根据管理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5、信息处理程序的设计。信息处理程序也叫会计核算形式,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量少,在账务处理程序方面的设计应选择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较少且一般一人多岗,内部控制尤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企业经营的风险。设计时既要做到规范会计行为,保证财务目标实现,又要保证其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应在满足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使会计制度设计更简洁明了,更具操作性,要考虑其设计和运行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组合。
设计小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应该对小型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重点是小型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规模、运作方式、组织体系和机构设置以及相关的外部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小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设计的重点,应以预防控制为主,查处为辅,特别应注意相互牵制的设计:在横向上,一项业务至少要经过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部门或人员;在纵向上,一项业务也需要经过两级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上下级相互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军改,彭智军.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J]. 现代商业. 2008(30)
[2]杨萍.浅谈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7)
财务总监判断和决策的基础是会计信息,如何及时、准确地取得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总监进行财务管理、作出正确判断、决策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对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总监来讲尤为如此。2001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在此基础上,各单位可以设计企业内部符合统一制度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以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但并不是新企业才需要进行专题探讨内部制度设计,老企业也应该随着业务的拓展、组织结构的变动、流程再造、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以及特殊的财政、税收政策,对旧有的内部会计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
一、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目的性
财务总监进行会计制度设计前,应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对大型企业集团尤为如此,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至今尚未执行新会计制度。在进行设计前,财务总监应考虑制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哪些特殊业务或内部监控需要设置内部科目来体现,使用内部科目需具备什么条件;如何设计内部报表(报告),以及时、全面地得到集团内部企业的财务信息及它们之间交易的情况,并辨别下属企业对集团的依存程度,如资金来源或利润来源。
(二)合法性
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必须以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财经法规为依据,内容上应与《会计法》、《会计准则》协调一致。企业在设计会计工作组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时,必须充分考虑《会计法》的各项规定,要符合《会计准则》中的一般原则,符合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各项规定。
(三)效益性
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以提高信息质量、工作效率为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总监应充分考虑设计成本、运行成本和与之带来的效益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例如对大型企业来讲,划小核算单位能比较有利于控制成本,但相应会增加运营费用和核算环节;向下属单位委派会计人员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另一方面却增加了母公司财务负担,某种意义上削弱了下属单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意识。当然这些判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只能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的要求进行判断。
(四)可操作性
与国家颁布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相比,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表达方式上应该尽量浅显,并与企业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内容上更为全面具体,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一个细化。对属于国家财务法规中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应作出明确规定,对未作规定的有关内容、程序、权限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使企业会计流程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如提取福利费的依据是应发工资还是实发工资,工资中那些项目不能作为提取的工资基数,福利费的列支范围具体包括那些事项,超出范围之外应通过什么方式向上级部门汇报,经批准或备案后才能进行处理等,以及企业内部各单位内部科目使用、凭证(票据)交换、会计帐目处理流程等,便于基层财务人员实际操作。
(五)监控性
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某种意义上是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思想的体现,应贯彻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始终。对每项重要经济业务都要安排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方式,便于及时掌握和归集所需要的信息。对会计账目列示方式、财务报告的披露方式要进行详尽地规定。如企业所有者权益非损益性变动、财产盘亏或盘盈、递延资产,予提费用科目的使用,重大资产处置、投资等事项财务处理前,所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需要的支持文件等。必要时可在公司计财部门设置内部科目与下属单位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资本性支出项目建立起对应关系,使下属单位的资本性支出项目支出始终受到有效监控。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上文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进行了叙述,在具体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内部核算单位
内部核算单位的设计,应本着效益性原则,以企业内部行政责任划分,按照工序、业务性质设立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便于成本(费用)控制、业绩评价。
(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管理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管理的设计(委派、派驻等),原则上每个内部核算单位都应设置固定的财务机构,并配备具备从业资格专职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数量最少应配备3人以上(1个负责人、1个会计、1个出纳),各单位根据自身管理的特点对会计人员采取松散型、会计人员全员委派、财务主管委派、委派财务总监等管理方式。
(三)会计科目、凭证、工作流程
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传递、会计工作程序的设计,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关键点和难点,在国家统一规定科目的基础上,各单位可结合自身管理和一些特殊业务处理的的需要,设置内部科目,对各科目的使用范围、条件、二级科目划分应尽量进行详尽的描述,便于监控和及时收集需要的信息。对大型企业来讲,会计凭证传递、会计工作程序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完整、准确及会计工作的运行质量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四)对内、对外会计报表(报告)
摘要: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是独立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存在的传统专业会计核算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存废成为当下业内讨论的重点,本文将以经济环境改革为背景,讨论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当下经济环境中的缺陷,为会计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体系;缺陷
引言:建国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一直作为一种独特的会计核算制度而存在,这是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之一。随着我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之后,国家不再担当企业的主人,只能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关于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存废的声音在业内兴起,并且展开讨论。对于这个观点的讨论,需要对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缺陷进行深入讨论。
一、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部门预算中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国家,部门预算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预算方法,要求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当中,这样就能够较好的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真正的综合预算。但是,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当中,所反映出来的仅仅是自筹基本建设的那部分资金,这就造成了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着基本建设业务和日常业务两个核算体系,显然难以满足预算编制部门对账务监督的要求,更加难以反映监督部门对预算进行监督的真实情况。
由此可见,独立存在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当下政治环境下事业单位账务管理要求将基本建设拨款和支出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将是会计核算制度的趋势之一。
二、现行基本会计制度建设本身存在的缺陷
现在实行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指的是颁发自1995年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这个制度仅在随后几年做了几项补充规定就再没有进行更新,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企业单位的基础建设会计制度并没有按照国家制度执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企业会计制度要比企业基本建设业务设计完整的多,不管是在核算方法上还是在审批执行上都已规范化管理。因此,尽管仍旧需要对企业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审批,也已经失去了监督规范的意义。在调查中发现,已经很少有企业在从事基本建设活动以外,还在执行着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即使另外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也只是将相关报表合并到企业报表中,否则就违背了企业会计准确的要求,存在较大风险。
2.事业单位执行也将实现并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相对缓慢,许多事业单位仍旧按照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执行基建活动。但是,事业单位实行两套制度并轨是改革的必然要求,假如连事业单位也不再执行国有建设会计制度,那么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将真正走向名存实亡的境地。
3.经营性基本建设项目也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制度。随着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和项目资本制度的实施,但凡是经营性项目要组建公司,就必须按照公司制管理,并且按照规定筹集项目资金,这些资本在项目建设后应该转化成为相应的企业资本。这从实际情况来看,就是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要求,按照这样的规定进行落实,那么经营性项目也就没有必要按照国有建设会计制度执行。这也是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缺陷的表现之一。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现行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要求,需要按照一个项目一套帐,单独分开银行账户的做法。已经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这样的方法真正去落实了。因此,现行会计制度本身在实践中就存在着以上诸多缺陷,有碍于我国会计核算系统与时俱进的发展。
三、在会计基本理论中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缺陷
1.在会计主体确认中存在缺陷。从会计基本理论的分析角度出发,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核算的主体,主体在核算中占有重要位置,核算范围也相对广泛,包括事业大内的各项经济活动。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基本建设项目则是主要活动之一,应该是核算范围内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不执行本单位的会计主体核算。这样一来,就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主体划分成了两部分,在国家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投资进行审核时,也不能将该单位的事业状况纳入一个会计主体内,很难真正掌握事业单位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即使掌握了也有较大难度。
2.信息的完整性遭到质疑。真实而完整是会计基本理论对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要求,也是日常会计专业管理中的必然要求。但是,若要实行经费基本建设两套业务,也就将需要两套账本管理,两个会计主体,两个会计报表。这样一来,每一套会计业务都是整个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体现经济活动的全貌。这明显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明确要求。因此,即使每套会计信息都是真实的,那么其说服力也很难体现。假如将两套会计业务进行整合处理,就需要对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要求作出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实现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3.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与现行会计准则存在矛盾。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最初是作为预算制度的补充或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起到相互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复杂的经济体的出现,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变得越来越独立,并且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报表设计中,本应该遵循预算会计要素的要求和会计平衡公式,但是,现有的基本建设会计仍然采用的是原来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会计平衡式。这样一来,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就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准确的要求执行,也没有遵循预算会计准则的要求。因此,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从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角度来看,是违背会计基本概念和原则的。
结语: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存废在业内的讨论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于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思考必将有利于当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也将有利于会计管理和工作人员更加完整准确的思考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缺陷,从而对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所以说,了解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缺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思考,但是在开展思考的同时,还需要对当前事业单位基建业务和日常经费核算业务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先行的政策制度要求,使改革后的会计制度能够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升效率,完整准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丽萍.浅谈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基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J]. 现代商业,2010(27).
[2]杨蕊芬.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1).
一、建立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制度
农村信用社要办成现代化的银行,迫切需要会计先行。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管理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提供预期经营目标能否完成。全社财务、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的信息,还能迅速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助领导做出最优化管理决策。
1、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加强财务管理。
影响经营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变动成本。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影响经营利润的是资金来源的结构,而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农村信用社利润的则是贷款的质量结构。因此,目前农村信用社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资金来源结构与信贷资产质量结构的动态管理上,努力要求最佳负债结构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资金成本和增加贷款利息收入。
2、实现全面控制,加强财务监督。
按规定审核、汇总、编报信用社各种会计报表,真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经营成果,并向联社领导提供准确数据和信息依据。同时,进一步加强重要空白凭证、帐表及密押、印章保管和会计档案管理,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实行责任管理,完善经营机制。
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它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并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信用社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
二、农村信用社当前会计操作中存在风险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会计操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不严、账户管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极不规范、储蓄业务操作管理松懈。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健全规制,实现流程化管理。
农信社内部规章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风险控制功能。随着电子化和新业务的发展,对原有业务,要根据有效管控需要对流程进行优化、提升,对新业务,必须设计业务操作流程并建立相应的管控流程,使其风险在有效控制之下。当每一笔会计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人人都按规定程序操作时,必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会计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和相伴而生的安全隐患。
2、落实责任、强化培训,增强基层执行力
规制建立后,关键在落实。再多、再好、再新的制度规范,没有执行落实或执行落实不到位,都形同虚设。要积极加强规制的教育培训,建立定期强制培训制度,员工每年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规制培训教育,使每个基层员工全面掌握规制的内容和要点,深刻理解规制的意义、作用和落实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不执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切实增强基层员工对规制的执行意识和理性认识,从而在工作中自觉提高执行力。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当前农信社有少数会计人员业务技能较差,缺乏起码的业务知识和风险意识,极易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从而产生会计操作风险。近年来,农信社的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新知识、新业务不断充实到农信社的理论和业务实践,提升农信社员工整体素质,加强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教育,从思想上和技能上增强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已是刻不容缓。
4、建立严格缜密的问责机制
事前严加防范,有助于减少操作风险。建立问责制。加大对违规违纪案件的责任追究力度,其威慑作用亦不可低估。
针对农信社会计操作风险形成的特点,有必要将问责机制落实到每个岗位,对执行者、管理者、前任、检查者和用人者等“五种人”严格问责。
5、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对操作风险的预警预报,是农信社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应该发现的风险没有及时发现,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了处置风险、减少损失的时机。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保险、中介组织等形式,增强农信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对农村信用社会计制度实施有效的监督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信用社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把它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其领导,在强化管理中,必须把信用社会计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把会计监督人员行为管理作为重要事务来抓,对监督人员不断进行业务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要大力树立先进典型,宏扬正气。
2、配备高素质的专职会计事后监督人员
首先配备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专职会计事后监督员,让既懂业务,又懂电脑,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会计事后监督工作。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再次要稳定会计事后监督队伍,努力造就一批精通会计核算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3、构造和完善事后监督机制。
在专门设立辖内事后监督机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订统一的实施细则、操作流程,明确监督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过失责任,建立监督日志、移接交传票传递及接送登记薄,让会计事后监督员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
4、规范事后监督的操作行为,完善奖惩办法。
会计事后监督人员要严格按照自订的规章制度,要求对监督内容进行全面序时监督,按日审查各营业网点的传票、报表,复核确认后,造出清册,入会计档案部门保管。
5、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事后监督。
[关键词]高校;会计;财务;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38
[中图分类号]F232;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学校办学体制、经费来源等多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高校发展日趋集团化、规模化,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一道难题。
1 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财务信息统一标准
新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细化,在满足信息化的同时也给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出新要求。财务信息标准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基础信息数据的利用是重中之重。但由于缺乏统一筹划,还存在着院、系、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只考虑局部需求,不但导致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造成各部门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管理维护成本过高,工作效率低下,阻碍了高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1.2 缺少复合型专业人才
财务信息化不同于广义上的高校信息化,是建立在财务数据平台基础上的财务信息数据化,对于普通网络工程师来说,没有一定的财务知识则无法胜任。对于普通财务人员来说,更无法直接解决网络和数据问题。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只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建设需要。由于学校在引进专业知识扎实、认真敬业的人才的过程中,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招聘困难,难以留住人才。对现有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深造和培训少之又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1.3 “校园一卡通”建成“校园多卡通”
目前,校园一卡通系统中比较常用的子系统包括:身份认证识别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校园餐饮收费管理系统、校际班车收费系统、校园浴室和开水房管理系统、预付费水电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校园一卡通网络计费系统等。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实现“一卡通”,比较常见的是多卡同时使用,也就是说正在使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独立运行的。
1.4 缺乏网络安全规范和意识
互联网时代以来,网络安全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建设,网络建设离不开安全建设。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贯穿于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子系统中,与财务信息化相关的子系统,更应成为网络安全建设的关键。
虽然许多高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但缺乏完善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标准和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管机制;小组成员大多由部门领导等兼职,很容易受日常工作影响,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且职责不明确;缺乏应对网络黑客、病毒攻击以及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向校园渗透等问题的预警机制,给高校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1.5 财务管理职能缺失
目前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无法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分类分级管理和财务综合评价系统,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的最大区别,就是能使高等学校财务状况、预算执行及事业成果得到更加真实而全面的反映。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实现财务管理职能变成可能。
2 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 建立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信息化平台
建立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信息化平台,是高校财务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虽然我国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但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也遇到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同的问题,就是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统一身份认证问题,这在一定时间内限制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程。近几年,有一些高校管理部门认识到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借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机会,提出将不同业务范围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身份认证管理,提高相关管理部门的安全性与办事效率,打造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2.2 建立长期特岗人才培养制度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在高校内部建立长期特岗人才培训制度至关重要,实施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目标,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是关键。要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自动化办公能力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加强专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网络运行保障能力,根据需求合理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网络信息化理论研究能力。
2.3 坚决推进“校园一卡通”建设
随着网络数字化的推广和普及,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校园,实现无纸化办公。现代化的学校离不开信息智能化的管理,学校的收费管理、教学服务及后勤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信息化去实现,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校园一卡通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具有消费简单、方便、高效、安全等特性。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给所有校园一卡通的使用者带来了很多方便,真可谓“一卡在手,行遍校园”,大大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同时,在加强财务管理,促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规范学校经济秩序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4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安全小组的职能
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在安全性和系统管理方面,需要大量的IT技术管理人员,分别管理和维护不同系统的用户信息。因此要建立可靠、安全、保密的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环境,保证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环境安全,保证高校业务不受破坏和干扰。首先,高校要成立真抓实干的信息网络安全小组,小组成员必须是有时间、有能力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其次,利用网络安全小组这个平台,加强对教师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行政管理人员自动化办公能力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管理服务水平。最后,要加强网络安全小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网络运行保障能力,并根据需求合理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网络信息化的理论研究能力。
2.5 加快财务信息化管理职能的转变
在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工作职能不再只是记账核算,而应向经营管理转变。这要求财务人员要熟悉政策,掌握相关法规,以全新的理念投入管理,提高服务意识,解决管理中精细与效率的矛盾。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使管理者按照企业的思维去治理高校,财务不局限于简单的核算收支,更重要的是要把数据信息管理起来。
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信息化使财务管理职能转变成为可能。新会计制度提出的是一种精细化财务管理,高校应树立精益的思想和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新会计制度对预算概念精细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进一步提高了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充分体现了财务信息化的管理职能,解决了领导决策凌驾于财务部门意见之上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自平.浅析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6):213.
[2]段世芳.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企业经济,2013(3):181-184.
[3]王红娟.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3):189.
[4]孟晓伟,王海燕,刘运锋.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究[J].价值工程,2014(34):288-289.
[5]沈锡臣,陈怀楚.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52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