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压力大范文

学习压力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压力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压力大

第1篇:学习压力大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成为近年来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作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由于多数独立学院成立时间不长,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还缺少社会认可度,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歧视,于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就业数量和质量都显得相对更加难。根据前期研究中所做的几项调查都显示出目前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大,本文在分析这种压力来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为独立学院学生能够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些许帮助。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

1.与家庭相关的一些原因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来校以前基本上是长时间的与父母亲人在一起生活与成长,他们的自我因素与性格塑造都受家庭影响较为明显,并且在后期家庭的因素也会在很多地方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影响着学生们在毕业时的就业心理,学生学习几年后从学校走向社会这个过程本身即是学生个人的一个发展也是一个家庭中的大事,那么来自家庭的评论与建议,提供些支持都是会发生的,如果一些地方做的不是很科学与理智,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心理。

2.与学校相关的一些原因

独立学院也就是近十年之间开始成立并逐步发展的,很多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历史不多,少的学校也就2-3届毕业生工作,对于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特别是表现在:(1)针对就业形势所进行的学科与专业设置不多,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专业的设置与开展并没有与社会需求接轨,很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就是照搬挂靠的公办学校的设置,和为了自己代课的老师而设置专业,都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2)独立学院在学生实习机制上还有所欠缺。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安排些象征性的参观企业这样的实习,其他就很少。这样学生们在校的学习很多都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学生们对于所学将来会以哪种形式进行所用都不甚了解,这样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所需要的适应时间就更长,企业也越加不敢接受这样的学生。

3.与社会相关的一些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并且在这种发展与竞争中出现了很多负面的东西,道德缺失严重,诚信意识淡薄,假货欺诈现象突出,以及分配制度的不公。这些现象学生们在校期间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何况走上社会后接触更多的人或事,这样长时间后就会动摇学生们的心中的支柱,对于就业也看的很淡,抱怨自己为什么需要找工作,为什么不能去过一些衣食无忧的生活,产生不良的就业心理预期。

4.与自身相关的一些原因

(1)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自己本身对于就业期望值还是很高的,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对于应聘者的需求标准也不断提升,当学生发现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并不相符时,压力感顿时倍增。学生在校期间关注于校园生活而并未较多的关注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这样学生本身的能力相对于企业要求来说是存在差异的,也造成了后期我们的学生在求职时经常处于被动的局面。(2)关于就业的准备不充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校园里的几年学习后,似乎准备好了所有的激情去投入工作中去,没有考虑到就业竞争的激烈度,总认为自己是那个可以胜出的人,让周围的人对自己充满感叹与羡慕,这样一旦遇到了困难或挫折时,心理起伏变化就会很大,在找到工作时就显得自负,找不到工作时就会自卑,走进这样的极端,并且在就业后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不会很好的内省,多数时候把原因都认为是与自己没有关系。适应期就会较长,心理压力水平也会处于高的水平。

二、缓解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建议

目前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是许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只有社会、学校和学生本身一起努力才能够有效降低他们的就业压力水平。(一)社会与学校都需要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有着清醒认识。就业压力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独立学院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出现很多问题影响学校与学生的发展,早日认清就业压力,充分准备,更加积极面对,才能有效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顺利就业。(二)学校与家庭都需要给学生们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正确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都能够很好的减轻我们的学生的就业压力,尤其是要重视主观支持的重要作用,所以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应对的方式,尽可能的提供帮助与支持,伴随他们走出眼下暂时的困境,成功走向社会。(三)学生要学会提升自我能效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资源网络,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学生要想早日实现理想就业,成功走上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除去社会、学校与家庭给予的支持外,更加要懂得自己努力,早日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科学合理的利用社会支持网络来帮助自己更好的就业。

第2篇:学习压力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机遇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也充满了竞争和挑战,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成为现代青年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反而比同龄人更多。我国目前有在校高校大学生2000多万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与就业,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压力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大学时期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它是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相关的科学研究都表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生理方面的身体不适,心理方面的消极情绪甚至行为方面的过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3年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2004年7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0%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0%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0%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由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文献回顾

压力是一个有多种内涵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中有不同定义的词语。1936年,“压力研究之父”,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HansSelye)首先将压力的概念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又于1956年将压力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并界定为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1]自此后,有关压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学者亦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压力的概念。

回顾1985年至2005年的西方文献后发现,这十几年当中,西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没有明显变化。西方文献所报告的校园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或来自于个人方面。主要的学习压力源有考试、竞争、时间、教师、课堂环境和就业等,主要的个人压力源有亲密关系、父母关系、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居住条件、外表等。[2]这与我国的研究基本一致,我国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三个方面。我国著名学者樊富珉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3]李虹等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测试,发现大学校园压力的主要类型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消极生活事件。[4]

与大学生压力研究的数量相比,研究生压力的研究显得不够。张月娟等研究发现,研究生承受的主要压力是学习负担重、就业升学压力、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恋爱不顺利或失恋等。[5]陈江波研究发现,研究生压力由八个因子构成,即专业发展、论文要求、担忧未来、经济和相貌、人际孤单、学习任务等。[6]

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类别的研究多集中在日常生活事件方面,认为日常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应激源,其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前途、经济等问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件。但是这些研究各自的概括、归类方式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可比。[7]

也有很多学者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生源这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

(1)从年级特点分析,大多数西方研究认为一年级大学生的压力最大。然而国内的研究结果却和西方的大相径庭,学者们各有所执,没有形成普遍观点。(2)从性别角度讲,西方的文献基本都认为女生的校园压力要高于男生。我国的研究则发现男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在不同的压力源存在一定的差异。[8](3)从专业角度分析,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方面有明显差别,理、工、医科大学生在学习、交往情感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学生。[9](4)从生源角度分析,很多研究都显示农村学生的感到很有压力者超过城市学生;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女压力较小,应对方式也更健康。[10]

现有的关于压力应对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比较多。不太严重的压力,大学生自己也能解决。但大学生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的很少,如果遇到相对严重的压力事件,不去寻求专业援助是有害的。[11]目前对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方法与内容都比较单一,分类标准也不统一,大学生压力应对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缺乏,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明显。

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的概述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问题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还需要学者们做更多更全面的研究与探讨。从研究视角上看,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三种学科介入,其中社会学的视角比较缺乏,研究多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托,停留在个体的微观层面,缺乏社会学角色理论、社会化理论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社会环境因素的探析。从研究对象上看,现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研究,对于大学校园中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群体的压力也缺乏探讨。本课题通过对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较研究来对现有研究作一个系统补充,以期完善现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心理压力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一般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进而产生一种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本文采用刘克善的定义,心理压力是个体对一定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并且是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者共同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1]所以本研究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属性、心理压力的来源、压力感的大小、面临心理压力的身心反应、应对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二)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选取的南京某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比较有代表性。

总体为该大学所有在校学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以学历层次为分层属性,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分别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层次样本由多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第一阶段,以学校的宿舍楼名单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住宿区分别抽取5幢宿舍楼;第二阶段,以每幢宿舍楼的所有宿舍名单位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个宿舍;第三阶段,进入每个宿舍,以床号为1、3的两名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2.访谈法

本研究将另外采取访谈法,选取10个个案,本科生研究生分别5名,以了解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压力上的异同。

(三)资料分析方法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2.个案编码分析

本研究采用编码法对10个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组为学生学历层次编码,本科生用“B”表示,研究生用“Y”表示;第二组为个案编码,用“个案”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第三组为话题的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Q1、Q2、Q3等表示。

例:“B-C1-Q1”表示某本科生(B)个案1(C1)对问题1(Q1)的陈述或看法。

(四)实施过程

本研究在收集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的相关资料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以南京市某高校所有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个案的被研究者是问卷被调查者中的10位大学生。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在调查的197名大学生中,本科生100人,研究生97人,本科生中大一学生12人,大二学生37人,大三学生43人,大四学生8人;男生91人(占46.2%),女生106人(53.8%);文史类66人(33.5%),大农类89人(45.2%),管理类42人(21.3%)。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

(一)总体状况

1.心理压力的大小

表2目前的心理压力大小

频数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压力非常大,以至难以忍受

压力比较大

一般

压力很小

完全没有压力

从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9名同学感觉“压力非常大以至难以忍受”,87名同学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感较大的同学比例(48.8%)接近一半,这说明现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不同学历层次的比较中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的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只有极少数学生(3.5%)认为自己压力很小或者完全没有压力。调查结果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大学生已成为新的心理高压人群。

2.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按顺序依次为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33.7%)、学业问题(23.3%)、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18.8%)、家庭与经济问题(12.5%)、异往问题(7.4%)、其他(4.4%)。

其中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是当今大学生的三项主要来源。

表3心理压力来源频次分布表

选择次数选择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

学业问题13323.3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10718.8

异往问题427.4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19233.7

家庭与经济问题7112.5

其他问题254.4

总计570100.0

从表4可以看出,67.0%的学生把“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前途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压力,这和许多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心理压力来源方面有很大的趋同性,但是两群体又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我们从表4中发现,78.4%的研究生都把“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列为最主要的心理来源,而本科生的比例是56.0%,研究生中把前途就业问题当成最大心理压力来源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本人认为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群体中有相当多的人当初选择读研这条路时,是为了逃避大四的就业压力,在短短两三年的读研期间,他们不得不考虑出路问题,因为无处可逃,读完研仍需面对毕业就业问题。在处于第二位的学业问题上,研究生群体(29.7%)中的选择比例低于本科生(31.3%),在第三位的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上,研究生群体(25.9%)的比例更是明显低于本科生(40.8%),这说明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增加,个体逐渐成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适应性逐渐增强,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少的人会为学业和人际关系问题烦恼。

表4本科生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前三项排名

第一位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第二位

学业问题第三位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

3.具体压力事件的心理压力的均值比较分析

经统计,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压力均值约为1.76(在0-5分范围内),本科生的压力均值约为1.89,研究生的压力均值约为1.61。总的来说,本科生的压力感要大于研究生。在所列出的18项具体压力事件中,“亲人过世”带来的压力感(3.38)是最大的。死亡给人的感觉都是灰暗的、悲伤的、消极的,大学生正处于生命的黄金岁月,面对亲人过世这样的事件一时总无法接受,有的人甚至长期沉浸在悲痛中走不出来,给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类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尤其大,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会因措手不及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对人生事件的心理预期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理智对待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除此,专业的就业前景(2.89)、对前途的困惑担忧(2.94)、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3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56)、人生的意义(2.09)这几项的压力感都相对较大。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1.14)、对自己的身形容貌(1.20)等都产生相对较小的压力感。

社交与人际关系虽然是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之一,但调查结果显示该项目下列出的几个具体事件产生的压力感并不是很高。而通常被认为是一大突出问题的异往问题带来的压力感也相对较小。笔者认为这是由于随着当今大学生的观念日益开放,已普遍抛弃了过去封建保守的思想观念,能正确看待异往,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异往问题。关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种恋爱动机下,尝试恋爱的情况越来越多,受挫成为普遍现象,即使有压力,也只是阶段性的,大多能理性对待。但对于某些个体来说,异往引发的高压力感仍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学业问题、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异往问题下列出的几项具体事件中,研究生的总体压力均值都小于本科生,这说明研究生在这些事项上感到的压力要小于本科生。

表5心理压力的均值比较分析

具体事件本科生研究生总体

学业问题期末考试1.900.851.38

英语四六级2.221.391.81

考研1.921.241.58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与同学朋友的相处1.200.801.01

与宿舍成员的相处1.080.690.89

与老师辅导员的相处1.170.941.06

异往问题失恋1.551.381.47

暗恋1.230.781.01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专业的就业前景2.773.012.89

对前途的困惑担忧2.922.962.94

家庭与经济问题家庭经济状况1.511.631.57

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472.222.35

其他问题亲人过世3.293.503.38

丢失财物1.491.031.27

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1.161.121.14

对自己的身形容貌1.371.031.20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542.582.56

人生的意义2.311.862.09

事实上,访谈的内容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

“现在当然有压力啊,最大就是学业啊。我们课多得要死,痛苦啊。还有就是宿舍人际关系。上学期还好了,但这学期开始老有一些摩擦,很烦人的。”(B—C1—Q2)

“学业压力挺大的,考研的时候感到压力最大,这是我整个大学阶段最难熬的一段时间”(B—C4—Q2)

“有压力,但是不是特别大,和本科时候比没很大变化,现在主要是就业方面的压力。前途未卜的感觉。学业方面比本科时还轻松一些,没什么压力。”(Y—C7—Q2)

“人际方面也有些,不过是很轻微的,有些小摩擦一两天就没事的。”(Y—C8—Q2)

研究生在学业和人际方面的心态明显比本科生从容。

但是在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方面,研究生感到的压力就要大于本科生了。

“就业压力挺大的,当初是保送上的研究生,觉得读个硕士挺不错的,但是农业院校的农科专业就业前景渺茫,怎么能不担心。”(Y—C10—Q3)

“压力肯定是有的,还比较大,还有一年研究生也要毕业了,不知道何去何从,看当初的同学现在混得已经很不错了,自己还一无所有……”(Y—C8—Q3)

(二)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的身心反应

通过对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和身体反应的调查,我们发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在这方面的差异不大,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经常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有:头痛、头昏、睡眠障碍(失眠睡得不稳、噩梦等)、胃口不好、烦躁、焦虑、感到孤独苦闷、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等。大多数学生因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都处于轻度及轻度以下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到了中度甚至偏重、严重水平。这说明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还是较强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了那些少数。

表6面对压力的主要身心表现频次分布表(%)

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头痛、头昏或身体其他部位疼痛38.148.210.22.01.5

健忘,记忆力下降27.457.910.73.01.0

睡眠障碍(失眠、睡得不稳、噩梦等)31.540.117.37.63.6

肠胃不适,感到恶心、胃口不好44.237.113.74.11.0

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34.043.714.25.62.5

感到孤独苦闷32.042.618.83.03.6

烦躁、焦虑,神经过敏,容易激动32.042.618.83.03.6

对事物提不起兴趣21.353.816.25.63.0

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38.643.111.75.61.0

第3篇:学习压力大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价值取向,并结合当前形势,提出改变就业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健,并给出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引导策略。

2009年应届毕业生达611万,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将应届毕业生就亚纳入2009年工作要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启动“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就此我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要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就要引导毕业生主动地树立符合当前就业形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就业价值观。

    一、就业压力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2007年毕业生为478.97万人,2008年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应届毕业生611万,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裁员也给毕业生心理增加了就业压力。据新华网最新进行的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网络调查显示,91.05%的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5.33%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正常,而只有1.59%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妖

    2.就业供求仍有矛质,形势依然严峻

    高校的扩招使我国高等学校由精英教育模式进人到大众化教育模式,2002年以后就业率逐年增加,但是增长幅度缓慢,整体就业率只有76.25%。虽然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放慢,但是还是处在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1000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分缺乏,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一些企业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人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相对于每年的社会用工需求,与社会的其他就业群体相比而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竟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不存在。但每年却有25%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这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目前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单位范围扩大,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是首选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当前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中,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16%, 19.93%. 16.33%,  14.29%,选择合资企业、自主创业的人数最久所占比例分别为12.84%和7.35%。另一份网络调查显示选择就业单位无所谓、国家单位、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是37.27%. 20.86%. 19.30% 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名通过审核的人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以上数据显示选择稳定的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是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毕业生就业面已经慢慢地扩大。

    2.大学生就业地区范围扩大,但经济发达地区仍为大学生首选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对于在校生来说,26.6%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地点为北京,36.7%选择上海,24.2%选择广州,12.5%选择中小城市和基层。另一份网络调查毕业生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66.91%选择是,而只有33.09%的人选择否。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让刚走上社会的萃萃学子对其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但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毕业生不再把这些地区当作找工作的必须地,而是转向了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

    3.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大学生主流的择业观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中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高达57.47%,而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人的只有29.68%,不就业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分别为5.49%和7.36%。但是部分毕业生职业规划缺乏,使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大,同时也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且在就业选择中易盲目而行。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遵循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原则,部分毕业生并没有准确理解什么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是盲目就业,即使找到工作,也是从兴趣出发,往往对所面对的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估计不准,工作中会明显缺少责任感,导致最后跳槽。由此可引起的问题是用人单位担心为别人培养人术在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银。

    4.大学生就业注重能力的发展

    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分别占30.53%和27.09%,薪水和公司重视人才程度分别占18.45%和18.04%。大学生就业更注重就业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这是毕业生就业后的愿景,他们也更加重视单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希望得到学习深造、专业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创造适合自己早日成才的环境。自由竞争的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为自己选择更好的环境,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但过高的期望值也给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失落。就业中过多的挫折,会造成人才的失衡和浪费,也使毕业生官己为顺利择业设置了障碍。

    5.大学生就业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

    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暗示,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知所措,不敢果断地作出选择和决定,在压力下觉得还是从众有把握。因而放弃目标、计划和兴趣爱好,甚至放弃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方面,盲目地以众人的选择来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很少从实际出发,认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择业选择。就业价值观模糊导致毕业生就业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最终导致就业行为的盲目性。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策略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原因。毕业生就业已不再是单方面的问题,它还会带来许多其他社会问题。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树立起适应就业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价值观对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企业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大学生应该树立起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的理念,抱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寻找工作岗位,进人就业市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是大学生所不能改变的,只有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调整好就业心态,从而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面。

    2.引导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近几年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上看,大多数毕业生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没目标、没准备,靠碰运气,有意向没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导致就业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对个人职业愿景要有充分认识,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足够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水平、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管理能力、个人需求等方面,对就业目标有更明确的认识。如果不清楚个人的职业愿景,或对企业的用人缺乏了解,就不会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也就难以真正适应企业的需要,即使已经就业,也会形成很高的流动率,成为一种“隐性失业”。

    3.引导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

由与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匾乏的现状,蕴藏着较大的就业空间,大学生在基层还有广阔的市场。政府为推动基层、西部发展,制定了许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到基层去,从基层做起,是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追求同国家与社会需要关系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去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在西部、在广大农村可以获得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大学生这种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就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且对于大学生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大学生创业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持而使创业热情不高。创业给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商业规划、经营活动等,毕业生要创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注重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主动学习帐务财务、金融、税收及相关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管理才能。二是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创业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调节状态,善于调控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三是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专业技能、人文知识和思维方式等。

第4篇:学习压力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压力 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目的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业择业等。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尤其突出:包括学习上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感情问题、环境因素等。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学习上的压力问题,近年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表明,大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业上的问题而造成了此等的悲剧。那到底学习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呢,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有这么严重的学习压力呢,大学生对此又有什么表现?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通过调查,笔者将进一步了解现今大学生学习压力的问题,了解学习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程度,发现大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在他们自我调节的方式中作出分析,对笔者调查的结论作出判断和讨论,给出一些建议,为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自己调节学习压力,排除心理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提供一定参考。

二、学习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调查显示共有65名的大一年级新生都认为课业压力非常大,86名的同学认为比较大,按照基数为215的比例计算,两项加起来,说明有70%的学生认为学习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同样得调查,在大二年纪的同学当中,这个值为65% ,而在大三年纪的同学们当中,这个数字相对较少为32%。总体来说,比例呈现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而降低的趋势。

伴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笔者进一步探究这种压力产生的原因,以及不同年级之间差异的因素。在时间的安排上,大一年级感到时间缺乏占到总人数的比例竟然达到了83%还多,大二年级的数据则为68%,大三年级则为54%略强。有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以上两项都是对于大学生学习是否有压力的探索,接下来则是,探究这种压力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大一年级有85.83%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是他们从生理上感到了不适,同样的情况在大二年级则为80.7%,大三年级则为79%相对来说更为乐观。并且考虑到爱不因素对于心理压力的影响;大一年级有79.51%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学习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大二年级为72.7%,大三年级为75.34%。又是呈现下降的趋势。

当然与个人学习相对应的是集体的发展与荣誉,最后一个是有关于面对班级荣誉与自身学习相矛盾的时候如何选择的问题,对此大一年级同学中有84.9%的表示愿意适当的牺牲自己的时间为班级争光,08及同学中有64%持类似的态度,大三年级则有86.51%最高。这个问题的结果有些出乎笔者的意料。

三、结果分析与总结

1、压力来源分析:

第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造成部分大学生学习压力增大。20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显著加快, 一系列强度较大、影响深远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但是处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尚未准确定位,中小学思想教育工作投入明显不足,高等学校思想工作也没有同步跟进,加之社会对高校一系列改革也未能很好地提供相配套的物质环境,从而使得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快速变化的形势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素质明显下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第二,自身因素。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 导致学习压力过重。而且在笔者调查的学生中有71%的学生对学校环境、班级作风或教学质量而产生学习压力的。大多大学生是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相对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尤其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几乎贯穿其全部生活,学生像一群羔羊,被学校、家长和社会形成的合力驱赶着涌向通往高校的独木桥,他们对人生、社会、未来的思考几乎被成堆的作业和试卷所淹没,取而代之的是对大学的非理性憧憬和崇拜。但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真的进入高校后,他们却突然发现原来一直向往的神圣殿堂与中学一样单调无味和充满荆棘,学习任务更加繁重,考试依然无休无止,成绩排名竞争激烈,各种资格证书仿佛成为塑造未来栖身之所的钢筋与水泥,没有改变的永远是“三点一线”,改变了的是应试教育更加激烈悲壮和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经过高考争夺战后,疲惫的身心还没来得及放松和休息,却又开始肩负起父母的期望、家庭经济的压力和对个人前程的惶恐,在强手如林的同辈人中竞相前奔。连续的疲于奔命,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异常脆弱。

2、减压办法:

一、当感到有情绪压力时,找一个自己所信任的人,开怀倾谈一次,或是邀几个亲朋好友去聚餐一次,或去观赏一部电影。寻找最近自己在生活中处理成功的一件小事,给自己奖励,买一件礼物送给自己。在休闲时,进行体育活动,但一次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不要过猛,做到细水长流。如压力已造成身体的不适(如心脏作痛、大量出汗、不眠、肠胃消化功能下降等),要认真对待,及早进行健康检查。

二、将家庭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方面遭到压力的原因用一张小纸条写出,然后对每个压力想出三个不同的点子来对付它,可以与友人和信赖的人商量。不要将所有重担和责任背负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要信赖他人,做到责任分担,学会同他人合作。对自己要求不要过高,记住一首赞美诗中的七个字:“只要一步就够好”。勇于决断。错误的决断比不决断或犹豫不决要好。决断错误可以修正。不决断或犹豫不决会导致压力的产生,有损身心健康。要有充分的睡眠时间,损失的睡眠时间要补足。运用幽默、微笑来调节情绪,用自我催眠和深呼吸等方法来放松身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第5篇:学习压力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激烈竞争的加剧,人们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自杀已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同样面临着许多压力,并由此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是缓解压力、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使用由段鑫星等编制的《大学生压力应对量表》[2],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以期通过此研究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中的被试取自南京某高校学生。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注意了对被试的专业、年级等情况的平衡,并将专业划分为文科、理科、工科、管理。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4%。篇幅有限,此处省略有效样本的构成表。

2.2工具

本研究中,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问卷采用的是由段鑫星等编制的《大学生压力应对量表》,对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测查。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6,问卷的信度、效度良好,符合测量的要求。

《大学生压力应对量表》包含32条目5个因子,5个因子分别为解决问题(如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去做等)、合理化(如对引起这一麻烦的人表示不满、认为有失必有得等)、退避(如听天由命、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等)、自责(如常自暴自弃、把不快埋在心底等)、幻想(如不相信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想一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我们把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称为理性应对,把合理化称为中性应对,把退避、幻想、自责称为非理性应对。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每个条目均要求被试从“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作出评价。

2.3程序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由被试学生的辅导员或任课教师组织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要求被试学生统一时间填写大学生压力应对量表,实行群体施测。按照问卷指导语对被试进行必要的解释,让被试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作答。完成问卷总共所需时间大概为20-30分钟。问卷回收后,对所有数据使用了“spssforwindows11.5”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总体特征

由表1可知,大学生在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上得分由高到低的是: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

对32个条目进行频数分析,得出发生频率排名前十位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具体如表2:

3.2性别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在退避、自责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3.3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幻想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分析(LSD)表明,在解决问题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在合理化、退避和幻想上,大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

3.4学习成绩差异

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上差异显著。进一步的事后分析(LSD)表明,在解决问题上,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合格和较差的大学生;在合理化上,学习成绩较差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在退避上,学习成绩优秀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学习成绩合格和较差的大学生。

4.分析讨论

4.1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特点

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发现(表1),大学生在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上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这说明当面临压力时,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是积极的,能够理性面对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当寻求解决问题不能成功时,就采取位于第2、3位的幻想和自责等非理性应对方式,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御机制,尽管长期使用会带来不良后果。排在第四位的应对方式是合理化,属中性应对。在某些情景下,选择中性应对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酸葡萄”心理就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心理平衡的技巧,这对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特别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处于不可预期、不可控制时,采用合理化方式非常有价值。

通过对32个条目进行频数分析研究发现(表2),发生频率排名前十位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常用的具体方式依次为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能理智的应付困境、对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充满信心、求助于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制定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去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转移注意力以忘记不快、认为有失必有得、找人聊天可以减轻烦恼。在这十种具体应对方式中,有七种属于解决问题应对方式,有一种属于合理化应对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幻想、自责非理性应对方式。这说明,大学生面对压力情境,会优先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和适应性行为,最后才会选择非理性应对。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是积极、健康的。

4.2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群体差异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学习成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在退避、自责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男生在压力应对策略使用上,与女生比较更多试用退避、自责等非理性应对方式,而女生表现的相对成熟、理性。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在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幻想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分析(LSD)表明,在解决问题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在合理化、退避和幻想上,大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这说明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找工作过程中经常四处碰壁、束手无策,降低了其解决问题的信心。大二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且距离毕业还有2年多时间,相对于大三、大四学生来说,危机感并不强烈,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采取中性或非理性的应对方式。根据大学生压力应对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性,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综合干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大二、大四学生,侧重于培养其压力应对的技巧与方法。研究发现,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上差异显著。进一步的事后分析(LSD)表明,在解决问题上,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合格和较差的大学生;在合理化上,学习成绩较差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在退避上,学习成绩优秀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学习成绩合格和较差的大学生。这说明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相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选择理性应对方式,在压力情景中会主动选择解决问题策略,表现出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高的压力应对能力。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相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选择合理化、退避等中性或非理性应对方式,表现出较低的压力应对能力。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综合干预过程中,在危机应对方式上要多关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在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家庭类型、家庭收入、社会工作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家庭类型、家庭收入、社会工作等不是影响大学生压力应对与策略选择的主要原因。

5.结论

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是积极、健康的,在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上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在不同性别、年级、学习成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校应重视压力应对的科学认知教育,加强培养大学生选择积极、理性的压力应对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科学指导,教给学生解决压力的策略与有效方法,特别要多关注大二、大四学生以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另外,要更好地发挥专业心理辅导的作用[3],学校心理咨询应注意结合实际,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苏斌原,张卫,周梦培,林玛,孟彩. 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识别和预警:基于应激-易感模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78-84. 

[2] 段鑫星,程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科学出版社,2006:60-63. 

第6篇:学习压力大范文

如今人们承受的压力空前巨大,而大学生作为劳动市场的主力军、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更为巨大。该文以调查问卷形式展开,以研究广州大学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出发,调查所选取的三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的状况。且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和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一些帮助,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州大学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状况为研究对象,调查广州大学城三所高校的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全体毕业生。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在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3]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特点,编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选取广州大学城校区的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所高校第2018届体育教育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71份,回收251份,回收率92.61%;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为91.63%。

1.2.2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充分利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维普网、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广泛参阅了有关的教育理论、体育理论、学校体育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等专著以及国内外与此有关文献,对收集阅读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有所了解,并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1.2.3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运用Excel、SPSS 17.0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2.1.1 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为了分析广州大学城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计算总的就业压力及来自六个维度的压力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了排序,结果见表1。

从表1的结果可见,总的就业压力均数M=2.81,略微低于理论中数3,可认为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此外,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求职竞争的压力、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

2.1.2 广州大学城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院校差异比较

(1)对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压力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中结果可见,Sig.值均大于0.05,故认为华南师范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两所高校却有差异,华南师范大学依次为:求职竞争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而广州中医药大学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求职竞争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

(2)对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压力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中结果可见,Sig.值均大于0.05,可见广州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样这两所高校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也不一致,广州大学依次为: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而广州中医药大学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求职竞争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职业素质评价压力。

2.2 分析

(1)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2)三所高校总的状况。从表1的结果来看,被进行调查的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M=2.814,略微低于理论中数3),与陈宇红[3]等的研究一致,也与该研究的预期结果一致。而且该研究的调查问卷测量时间是在2016年12月―2017年3月,因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程度的真实情况,这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首先第一位的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他们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市场需求量较小,对口的就业岗位不多,人才供过于求。由于本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生毕业后首一的目标就是当体育教师。而教师这个行业,工作相对稳定,一当上基本是干到退休。排在第二位的是缺少求职帮助压力,第三位是求职竞争压力。而排在第六位的才是职业素质评价压力。看来体育生对自身综合素质评价较高的,是相当的自信。

(3)院校差异比较。从表2表3的结果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处于中等水平。这与预期结果不一致。按预期结果来说,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比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的体育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大。因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是一个医学院校,医药类为主,体育系只开设体育教育这一专业,而华南师范大学是一个师范类学校,其体育系成立的时间早,还设立了两个专业,一个是体育教育,另一个是社会体育,广州大学也开设这两个专业,另外这两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数也稍少。但调查出来的结果是差异不显著,这可说明就业压力的大小与你开设多少个专业及招收多少个人没关系。而另一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同是广东省一本线重点院校,从两者看来,虽然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理论方面稍强,但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能较好地将医学与体育相结合,从而拓宽了就业途径。广州大学与前两者相较而言,著名度差不多,但由于招收广州本地的学生居多,极具广州本土特色的院校,在就业方面相对有优势。因此三所高校第20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的就业压力方面不存在差异。但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就有差异了。广中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华师的分别是:求职竞争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缺少求职帮助压力。广大的分别是: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这与学生所在院校,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同时在前三名中,三所高校所共有的是专业供求矛盾压力。这说明本专业的就业面确实较窄,对口的岗位确实不多,可选择的机会确实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建设资金缺乏,学校不够重视,专业就业市场不够成熟等。

3 结语与建议

3.1 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压力水平为中等程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为: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求职竞争的压力、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

3.2 建议

3.2.1 从学生角度考虑的建议

学生首先要做好职业规划,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提升核心竞争力。“命运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不断增长知识,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从而有效地缓解自身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

3.2.2 从体育教师角度考虑的建议

体育教师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及时间的分配,不定期举办一些专项技能大赛?授课大赛或师生经验交流会等,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并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等等,为将来走进职场做好准备。

第7篇:学习压力大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亚健康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显著,每年因此而退学、休学学生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与极端案例相比,一般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亚健康问题更值得社会的关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成为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一、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化,国外心理学家曾提出许多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和罗杰斯的“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式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健康七项基本标准:智力正常;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为:第一,心理健康应表现为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第二,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豁达的心胸,充分展示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第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宽以待人,尊重、信任他人,有合作精神。第四,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思想、信念和行动都能与社会保持同步。第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精神。

二、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一般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对心理亚健康的界定多为描述性的,例如“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

心理亚健康状态多表现为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特征。心理亚健康状态使人们在家庭生活、人际沟通等方面产生困惑、压抑、郁闷等心理感受,从而导致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现:

1.人际交往弱势心理状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退缩、消极、敏感,常常难于与人沟通。由于不善于与人交往,这部分学生的性格孤僻,在人际交往时担心不被别人理解,怀疑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产生危机感。此类学生自我封闭,不愿找人倾诉,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但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们在对人处事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他人意见,不理解其他同学的需要,经常责备别人,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交往弱势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健康。

2.学习焦虑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感到学习困难,担心自己成绩下滑。还表现为放大自己的心理问题,把问题看的很严重。此类学生对外界的反应有极端化倾向:一种是亢奋型,另一种是压抑型。此类学生往往过去取得过较好的学习成绩,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

3.灰色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懈怠、冷漠,对事物缺乏兴趣,自卑感强烈,对事物有畏难情绪等。部分学生表现出周期性的情绪波动,情绪高涨时充满活力,低落时则异常消极。这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明确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4.情爱挫折心理状态。这类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主要是因爱情不顺而产生过分强烈的情绪并走向消极状态,但又不能自我调节的心理反应。在不同的情况下,情爱挫折心理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在情爱问题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消极情绪,丧失自信,失去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追求。

三、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适当。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往往采用功利主义的教育方法,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部分家长因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形成抑郁焦虑、敏感多疑、偏执敌对、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质。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后只重视对其提供经济支持,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出现。

2.社会不良现象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诸如未通过公平竞争而赢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甚至形成扭曲的大学生价值观。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人身心疲惫,也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3.网络带来的心理压力。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28.96%,高于25.6%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网民数达到3.84 亿,其中学生占31%,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浏览网站信息,其次是消闲娱乐、与人沟通及阅读新闻。网络上信息泛滥,心理活动规律表明,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容易造成压力和混乱,妨碍深层思考,而且上网减少了学生与现实世界的交往,造成其人际情感匮乏,进而产生各种情感冲突。而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容易丧失自制力,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4.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大学新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导致其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的大学与他们理想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都是精英,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头顶上的光环消失了,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使得这些学生或自暴自弃,或自我封闭。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5.家庭贫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的援助也可能会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此外,现行的就业制度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既不能依靠父母,也没有金钱做后盾,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四、应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措施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要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尽早进行有效干预,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亚健康最有效的办法是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激发其自我调控的潜能,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互助机制。同学和朋友是大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他们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自发的、随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机制,以此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8篇:学习压力大范文

关键词:聋哑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研究分析

一、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聋哑学生,是指因为自幼听力存在障碍,使得部分或者全部听力丧失,从而自幼面临着语言表达能力弱的缺点。针对聋哑学生的教育,这些聋哑学生在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仅有小部分的聋哑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有层次的语言表达,而绝大部分聋哑学生的语言表达只有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才能看懂、听懂。绝大多数的聋哑学生的语言表达,不能完成老师提问或基本的交流。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聋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认为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正确的语言表达是按主谓宾的顺序进行的,但是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过程中往往出现主谓宾混乱无序的情况;二是因为聋哑学生多使用手语进行交流沟通,对于文字书写要求不高,错字、别字频出;三是特殊教育教师开展手语教学过程中,面对着手语教师按照自我意愿进行重组释义的现状,使得手语表达自身就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面对不同手语教师手语表达教学的不同,手语表达意思的差异,聋哑学生面临语言表达困难就可想而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是制约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根本原因。

二、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学设施落后

对于聋哑学生的教学,多采用手语教学为主,几乎没有辅助听力设备和配套的教学设施。没有根据聋哑学生的差异进行差异教学,教学形式统一,不仅使得特殊教育止步不前,还严重影响了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聋哑学生害怕与正常人交流,显得更为自卑,无法融入社会。

2.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教学的不足

(1)聋哑学生与特殊教育教师沟通出现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特殊教育教师通常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完成教学,与手语教学中语法的重组和表意不一致,不同的教师手语教学不同,从而出现教学矛盾,不仅师生之间出现沟通困难,而且势必影响聋哑学生的语言学习。

(2)聋哑学生语言交流学习缺失。就特殊教育教材来说,内容多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而真正练习学生对话交流能力的内容欠缺;就教学方法来说,特殊教育教师通常采用手语和口语并用的教学方法,但未强调聋哑学生对口语的运用,使得聋哑学生一味学习手语表达,忽视了口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势必影响聋哑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3)不注重聋哑学生的语言积累。手语教学有着先天的缺陷,如手语并不能完全表达出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和使用语境;另外,除去作业,聋哑学生都用手语沟通交流,对语言运用少之又少,这种语言运用环境较少的现状,对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带来影响。

三、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

1.重视聋哑学生口语训练

其一,是重视聋哑学生的发音器官的训练。毕竟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的发音器官是完好的,这就为发音器官的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天生听觉障碍,使得正常的发音器官得不到应用,长期以往造成了发音器官的不灵活,这就需要进行发音器官的训练,让其舌、唇、牙齿、颌以及腭等,有关发音的器官变得灵活、协调,为语言表达提供生理基础。

其二,是让聋哑学生习惯倾听、擅于倾听。在聋哑学生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组织开展口语训练,多让聋哑学生学会观看说话人的口型和声音,让他们养成听、看的意识,从而通过倾听来发展语言能力。

其三,是重视聋哑学生的对话训练。通过有意识、有组织的对话,让聋哑学生学会或者鼓励其与人交流,通过与人交流来锻炼聋哑学生的说话能力。

2.重视课堂教学对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通过课堂词汇教学,让聋哑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从而通过词汇来有意识的引导聋哑学生掌握句型。这是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基础。

其次,在训练聋哑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要讲求听说结合。说话训练中聋哑学生若出现错误,教师要对其鼓励,让他们通过听到教师的鼓励来建立自信,从而勇敢进行语言表达。

最后,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训练要讲求情景结合,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聋哑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精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要善于借助或者创设各种情景来激发聋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让其从各种情景设定中,获得交流的机会,从而发展其口语能力。

另外,要通过丰富的课余生活来培养聋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让聋哑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多阅读图书和书刊,提升其阅读能力;而且在平时交流中,要鼓励其说完整的句子,必要的时候要让聋哑学生对这些完整的句子进行书写,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要让聋哑学生多接触社会,通过加强社会交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

四、总结

总之,对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聋哑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支持,才能真正达到培养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只有开展好对聋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工作,聋哑学生才能毫无障碍地实现与社会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文.对聋生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探讨.中国特殊教育,1997,(04):35-36.

第9篇:学习压力大范文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有些省市在执行这些政策时打折扣。如,政策规定“省及省会城市打破户籍限制”,但许多城市为了局部利益对外地生源的专科毕业生做出落户限制规定。

(二)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有些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或专业设置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三)部分用人单位“求高”趋势提高了就业门槛。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引致的毕业生生源“充足”让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上更加挑剔、更加苛刻。的确,随着社会进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一部分用人单位需要高技术、高素质、高能力、高层次的人才加盟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冲击,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部分企业单位对待毕业生态度居高自傲,形成了“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大专生靠边站”的盲目求高现象。并且从近年来的形势来看,这种“求高”的趋势仍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在客观上对许多大学毕业生造成不利影响。

(四)毕业生的个人因素

1、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就业能力偏低,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但高等教育的改革却滞后于社会的需要。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由于没有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机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相当一部分高校对高科技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不清楚。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必然降低,就业成功率自然不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变化迅速,而高等教育本身却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难以吻合,这些都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2、个人职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大学教育是脱离了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所认可的培养较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在享受这个层次的教育时,学生个人必须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其高等教育费用成绝对正比或是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这样两种心态的交合就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

(一)就业市场要加强就业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如今形形的人才市场的确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供需见面的平台,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真正在人才市场觅到合适岗位、签约成功的几率是相当低的,且不少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的就业市场未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就业市场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致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建设,促进就业市场信息化,力求在市场运作中节省资源、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立体化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统一规范、有序竞争,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二)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程

1、做好专业调整。专业设置要市场化。首先,要以市场预测为依据,不能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坐在办公室里搞决策,名校办什么专业,也跟着办类似专业,造成专业设置雷同。应该在市场预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定位、师资情况,做出适合的专业设置。其次,利用就业作为反馈,将教学质量不高、就业不好、前景不佳的专业减招或停招,这是大学专业设置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方法,无疑将使大学生受益。

2、专业课程要社会化。人才培养要瞄准社会需求、盯紧市场变化,更新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走出招聘误区,完善用人单位聘用制度。用人单位聘人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能胜任工作、具有潜力的人才,盲目崇拜“光环”、信仰学历,忽略对个人实际能力的考察,无疑为造假行为提供了市场。由此,应形成“不求最好,但求最适”这一用人观念和“重能力、轻经历”考察人才的方式。对于学生提供的材料,用人单位应建立起严密的核查制度,主动与学校沟通,辨识材料的真伪,使造假者无空可钻。

(四)毕业生个人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