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粮食安全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安全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粮食安全论文

第1篇: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确保全国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这就要求对粮食安全进行预警和监测,并用正确的决策对粮食安全进行调控。为适应新形势下湖南省粮食安全领域发展变化的新要求,研究适合省情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为粮食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科学快速的决策支持工具,成为当前粮食安全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每个省的地理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存在种种差异,使得各省在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上均有不同,所以不能盲目引用。

1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分析

目前,国内对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储备等各个环节,其指导思想就是在出现粮食不安全时,立即启动系统中相应的调控措施,确保粮食市场安全、社会稳定。当然,系统采取的措施应当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应对粮食不安全警报而建立的,用来消除、防范、抵御粮食不安全,实现粮食安全。本文分别以上海、河北、福建为例介绍。

(一)上海市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的粮食消费城市,一个由市场检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环节有序衔接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在上海已经逐渐成型。这个预警监测模式的特点是能够即时应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上海信息监测网络涵盖了九个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五个粮油加工、销售骨干企业以及19个区县的粮食市场。其中有33个监测点,这些监控点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不同要求,将各自的进货量、销售量、价格等数据上报汇总。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就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监测。

随着上海粮食流通市场的发展,监测点的数量和检测网络的规模都将不断的扩大。除此之外,上海还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走势,以及国际农产品现货、期货的市场行情。业内人士认为,在广泛监测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将对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而实现先兆预警,然后即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河北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建国以来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1949年河北省粮食产量仅为469.5万吨,到1998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917万吨,50年来增长了521.96%。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7年河北粮食产量为2841.6万吨,与1978年相比河北省粮食年产量增长了68.3%,增加了1153万吨。但是河北省粮食增产速度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出现负的增长,由于种种原因河北省粮食产量在年度间的分布并不平均,而且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因而需要生产预警系统来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目前,河北已经研究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把经济波动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粮食安全预警监测分析之中,并运用灰色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计算手段,以及扩散指数法和预警灯图法对河北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实证和预警。这种模式的建立已经成为河北省研究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

(三)福建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型

为了确定粮食生产警情,福建省也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它的特点是研究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方程。福建省对粮食生产一直持积极支持与鼓励的政策,但是福建省粮食生产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而不是需求,故在方程中应选择主要投入要素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变量,诸如农业劳动力X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2、化肥使用量X3、农机动力X4等,用这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建立方程,经参数估计和检验后发现,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充足,农业机械虽然在提高产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关键的作用,因而农机劳动力在方程中并不显著。重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模型1:ln(Y)=O7340741n(X2)+0.186691n(X3X2)+U

(0.056382)(0.10234)

(13.02)(1.824)

R2=0.99987,F=59234.33832,

SE=0.07582,D.W=1.49310

模型2:In(Y)=0.8065071n(X1)一0.1731421n(X2)+V

(0.108729)(0.089483)

(7.418)(1.935)

其中方程下方第1行为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第2行为对应参数的T的检验统计量值。R2为较正可决系数。模型1的参数估计值0.734074,0.18669分别为播种面积,每亩化肥使用量的产出弹性。即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734074%;每亩化肥使用量是这样的:播种面积增加1%,产量增长0.18669%。所以模型1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类似地,模型2也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两个模型的方程和变量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都很高,接近于1。两个模型的随机干扰项都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由于未采用截面数据作样本,且观察值全部为实物量单位,两个模型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性可以避免。因而两个模型都是较理想模型。

(四)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相关研究

尽管国内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根据不同的省份来设计的。不过它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模式。这种共同的模式可归纳如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由信息网络、信息处理、信息、预警指标、发出预警信号等子系统构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信息网络,它能借助现代互联网工具将遍及全省的粮食信息网点相互连接,并有效且及时的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预警系统进行处理。这种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早作防范,然后信息处理。信息模式的特点是将信息处理形成信息网络,加强对粮食市场监测,及时收集、分析监测省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即时将这些信息定期提供给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粮食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参考,采用适当的渠道定期向社会,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法规,调整生产计划或经营策略,以期达到调节市场供求平衡目的。预警指标,建立灵敏、准确提供信息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进行粮食安全预警。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因为从这些指标中可以判断粮食安全与否,如粮食生产、需求、进出口、储备、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指标。所以要建立某省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就要根据该省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

2国内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三个省份的具体分析,以及对国内研究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都是根据各自省份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我们不能盲目的借鉴。但是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其中适用于湖南省的可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的关键,国内对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地区粮食安全预警的研究较少,分省尺度上的粮食安全预警监测不仅受国家整体水平上的粮食安全的制约还受各省具体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湖南省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时考虑的警情指标较全国尺度要少,可以忽略国际粮食供需变化的影响,同时重点考虑涉及湖南地区本身的指标。

本文认为可以将预警指标设置如下:粮食亩产增长率,受灾面积增长率,播种面积增长率,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化肥销量增长率,农药销量增长率,役畜拥有量增长率,农民与非农业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例增长率,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农业商品率增长率,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粮食经济作物比价,农用机械动力增长率,化肥价格指数,另外,农资价格是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受农民本身货币购买能力的限制,农资涨价对农民的购买能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监测好农资价格是影响农民投资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套自动的预警监测系统。网络不仅可以提高预警监测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利用统计信息和遥感估产信息动态分析区域粮食的年度和年内供求状况,对湖南省粮食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进行预测和预警。这将为我省粮食宏观调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各粮食部门提供方便有用的信息参考发挥着重要作用。

3湖南构建粮食安全预警监测模式的思路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把经济理论、经济预警理论运用到湖南省粮食生产中,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根据监测、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先兆预警等有序的环节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从粮食生产增长率的角度去发现湖南粮食生产中潜在的问题。

从湖南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运用预警的有关理论,进行粮食生产的监测预警研究,构建湖南省粮食生产监测预警系统。这种系统从逻辑上讲应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预报警度。这里,明确警情是大前提,是预警研究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情的因素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的最终目标。湖南粮食生产监测预警是根据粮食生产所出现的严重偏离正常的状态,在未造成粮食生产灾害之前进行预测、预报及调控。湖南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模型就是依据宏观经济预警的逻辑过程,即确定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并对湖南省进行粮食生产预警研究。通过探索建立湖南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对湖南省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分析市场走势,确保湖南省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预警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范措施。粮食生产预警系统是为了防止粮食生产运行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危机而建立的报警系统。湖南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但近些年其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000年湖南耕地面积为507.98万顷,而到2003年耕地面积只有452.98万顷,平均下降13.75万顷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少有回升,但是增长速度缓慢。

参考文献:

1.贡光禹译.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未来的粮食危机.未来与发展[J],1995.2

第2篇: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新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农产品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食物必须无毒、无公害才算的上是安全食品,我国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农产品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1农产品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农产品投入不合理,收获不科学,市场监督不善,农产品餐桌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市场上流通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可引发中毒事件,危害公众健康。有学者指出,农产品的化学投入数量较多,每年应用的农药中,有30%的农药含有有机磷。有机磷农药对消费者健康影响重大,应合理控制其应用比例。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8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在环境因素中,因有毒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占8%,农药引起的食物污染可直接增加疾病发生率,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病死率日益增高,并出现了诸多怪病、奇病。

1.2化学添加剂滥用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可增加食品种植时间。为促使瓜果蔬菜早日上市,多数农民不顾农产品质量滥用化学剂、激素、催生剂,以上举动不但降低了农产品的食用口感,还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有研究显示,每年卫生部均会接受大量因农药污染引发的中毒报告。此外,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性要求、营养性要求日益增高。目前,农业有着集约化发展趋势,集约化农业环境下,一旦发生病虫灾害,就会导致大片农业面积受损。为应付病虫灾害,种植者必然会大面积施肥,大量应用农药产品,而农产品的大量应用不但会增加种植者种植成本,还会降低农产品安全性。

1.3食品污染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燃烧煤中的氟,重金属铅、砷、农药等有害物质污染可长期在机体体内蓄积,严重时可引起急性中毒,影响机体生命健康。具体而言,铅中毒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氟污染食物可导致氟骨症;有机汞污染可引发肝、肾器脏损伤,增加胎儿畸形发生率。

2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关键点分析

2.1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控制点

2.1.1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融入新技术

新的科技技术能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政府应加强地区科技建设,鼓励农民选用良种播种,合理控制农产品栽培密度,做好农作物保护工作,此外,政府还应适当进行资金投入加强农产品科技建设,不断引入高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进行支持、鼓励。农户应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融入新技术,比如农业航化作业技术、大农业机械化栽培技术、抗寒良种繁育技术等,不断推动农业健康发展。

2.1.2改造低产农田

部分农业生产地块因低洼、干旱、交通不畅等因素容易发生病虫灾害,致使农作物不能健康成长,单产水平较低。为提高农作物生产量,应对低洼、干旱、交通不畅地块进行改造,最大限度提高农产品产量。

2.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点

2.2.1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

若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应向农产品种植者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农产品安全意识。笔者认为,可借助电视媒体、村委会讲座、农产品安全生产传单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应用趣味性语言,并通过实例分析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2.2.2制定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相关法规

为保证农产品安全,促使我国农业朝着高效、高质量、国际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并严格执法,提高公众对农业安全生产法规的关注度,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2.2.3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行政主管部门应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准备,建立农产品质量专家评审体系、质检机构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行认证,对知名农产品进行管理,与此同时,适当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安全监测和管理。

3结语

第3篇: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糕点行业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规范我国糕点行业生产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以提高我国糕点行业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糕点是以粮、油、糖、蛋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辅料,并经调制、成型、熟制等工序制成的食品,一般可将糕点分为中式糕点和西式糕点两大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糕点消费量将迅速增加;国内焙烤行业发展越来越快,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糕点生产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正在缩小,地区间交流日益频繁,并且较快地渗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中。

1糕点行业质量安全问题及危害性分析

1.1执行标准存在的问题

由于糕点食品种类繁多,行业发展速度快,标准难以统一,标准比较落后的现象比较明显。特别是中式糕点,由于地域广泛,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各有特色,差别很大,难以用统一标准进行严格规范,现有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更新和细化。但随着近年来对食品标准的重视,糕点标准也在迅速改进之中,如相关的新标准GB/T20977《糕点通则》已于2007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将取代一系列旧标准。新的面包标准GB/T20981-2007也已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替代已经采用16年之久的旧标准。《食品馅料》等标准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不久将实施。虽然部分标准出现滞后的情况,但绝大多数糕点生产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的质量标准都已远高于现行标准,甚至高于新出台的国家标准。小型糕点企业和小作坊在执行标准问题上难以控制,无标生产和不按标准进行生产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1.2微生物超标问题

糕点类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含水量,是微生物的天然优良培养基。除大中型糕点企业已建立具有良好操作规范的现代生产线外,占绝大多数的小企业、小作坊和大部分中式糕点企业主要采用手工制作,容易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生物性污染。特别是现做现卖式和小作坊式企业由于硬件设施条件不够,卫生意识淡薄,微生物污染严重。作为糕点主要原料之一的鸡蛋,是沙门菌的主要来源,部分企业和作坊由于所使用的原料蛋未经挑选、清洗和消毒,很容易造成糕点中沙门菌的污染。此外,霉菌污染和霉菌毒素超标也是糕点食品中的主要危害之一。

1.3油脂酸败问题

油脂是糕点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是决定糕点终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糕点制作成本中占比重最高的部分。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质量较低的油料,甚至许多不法企业和生产作坊采用或部分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业油脂、回收“地沟油”等生产糕点;另一方面,许多糕点,特别是中式糕点没有采用现代化包装技术,甚至长时间以散装形式销售,容易使糕点中的油脂在自然环境中产生酸败、酮、醛类物质大量产生,容易对人体产生危害。

1.4防腐剂超量、超范围使用问题

糕点类食品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在生产和销售中很容易污染微生物,特别是霉菌的控制是糕点的一个难题。控制糕点中微生物污染的关键是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操作规范,进行完整的包装,并辅以少量的防腐剂对可能感染的少数微生物起抑制作用。生产企业由于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往往过量添加允许范围内的防腐剂,甚至私自使用禁止在糕点中使用的防腐剂,如苯甲酸、苯甲酸钠、富马酸二甲酯等,来达到保证糕点货架期的目的。

1.5铝含量超标问题

膨松剂是糕点类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主要添加剂之一,特别是以松软为主要特点的糕点食品。

目前,我国标准规定允许应用于糕点中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磷酸氢钙和酒石酸氢钾。但部分厂家为保持良好的口感和节约成本,经常加入甚至过量加入在糕点中禁止应用的硫酸铝钾、硫酸铝铵膨松剂,造成终产品中铝含量超标。

铝含量超标是导致糕点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标准中规定,面食制品中铝的限量为100mg/kg。铝含量过高会引起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记忆减退,视觉与运动协调失灵,严重的会对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产生影响,引发老年人痴呆。正在成长和智力发育过程中的儿童,过量食用铝超标食品会严重影响其骨骼和智力发育。

1.6色素使用问题

糕点是色素应用最普遍的食品行业之一,除了糕点主体需要适宜的色素以得到所需要的色泽外,色素对蛋糕装饰加工尤为重要,鲜艳的色泽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刺激食欲。其中,对人体潜在危害最大的人工合成色素,在糕点中基本上都在应用。

我国标准中规定,人工合成色素只能应用于糕点的彩装和中式糕点中的红绿丝,而且对于应用限量具有严格规定,严禁用于糕点主体。有的不法生产企业和作坊甚至使用更便宜的工业用色素。

1.7甜味剂的使用问题

甜味是糕点类食品的一个重要特点,绝大多数糕点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都要使用蔗糖或其他甜味剂。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甜味剂基本上都允许在糕点中添加,但有一定限制。部分甜味较重的糕点可能在生产过程中超量使用价格较低的糖精钠及甜蜜素等甜味剂;另外,部分糕点中可能加入甜味素(阿巴斯甜),但没有在标签上注明,或者使用“蛋白糖”等易误解的不规范标注,使苯丙酮尿症(PKU)患者在食用后受害。1.8反式脂肪酸含量过高问题

糕点加工过程中,为了制作出细腻柔软的蛋糕口感,常加入大量甚至超量油脂,如蛋糕油、起酥油、奶油和人造奶油等。如作为添加剂的蛋糕油只要用到面粉量的0.5%左右就能起到稳定的作用,但实际上大多数蛋糕房通常加到8%左右。因为这样才能轻易地令蛋糕变得更为顺滑、松软,也更容易成型。除纯正奶油外,其他3种油脂都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特别是标称的奶油蛋糕,目前大量厂家都采用价格远低于奶油而又更容易保存的氢化植物油(即人造奶油)来代替。目前已经明确,过量的反式脂肪酸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增加患冠心病和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诱发妇女患Ⅱ型糖尿病和造成大脑功能衰退;干扰婴儿必需脂肪酸代谢,影响生长发育。美国自2007年1月起,已强制要求所有包装食品业者,必须在包装上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要求反式脂肪酸含量不得超过2%。我国还没有对反式脂肪酸的限量做出明确规定,但已开始着手制定检测方法标准。

2应对措施及建议

2.1加大对糕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

根据糕点的生产工艺和现有生产水平,为保障糕点食品质量安全,除应加强对非食品级原料的监督查处力度外,还应加强的监督项目包括铝、防腐剂、色素、过氧化氢、反式脂肪酸等指标。目前,糕点食品的质量安全危害尚未被充分重视,通过提高糕点监督抽查的频次和力度,可以及时掌握糕点食品质量状况,督促大中型企业关注和维持自身产品质量,稳定主导地位产品质量和引导消费,还可以督促地方部门对小企业和小作坊进行治理的强度。

2.2加强相关标准制定

目前,糕点相关标准还存在一些欠缺,如在国际上已经引起广泛重视的反式脂肪酸的限量问题,作为其主要来源的糕点目前还缺乏相关检测和限量标准;在糕点中应用逐渐增多的纳他霉素尚无检测方法标准,其限量标准在监督和监测中也缺乏可操作性。此外,一些产品标准,特别是中式糕点还存在标准老化和可执行性不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修订。

2.3加强对糕点相关原辅料的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力度

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和小作坊,糕点食品行业具有原料专用化较强的特点。通过对糕点相关原辅料的管理和监督,对提高糕点食品的总体水平,特别是保证中小型糕点企业和糕点小作坊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4加大对糕点小企业和小作坊的监管和整治

糕点小企业和小作坊不但数量众多,也是糕点质量安全隐患的重灾区,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其进行梳理和整治,对严重不规范和非法生产者进行淘汰。进一步探索实施更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如加强对糕点小企业和小作坊负责人的糕点食品安全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区域性协会自治等方式,对规范或比较规范的生产者进行引导。

3参考文献

[1]王学政,王启贵.中西糕点大全[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

第4篇: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隧道上跨既有老襄渝铁路,两隧间最小净距只有2.7m,既有隧道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为条石结构衬砌,背后有不同程度的溶腔或空洞,交叉段设计为Ⅴ级围岩,施工中安全风险极高。为了保证既有隧道运营安全和新建隧道的施工及后期运营安全,在施工前,利用“天窗”时间,对既有隧道交叉影响段进行钢架临时加固(图2),加固完成后注水泥砂浆填充衬砌背后空洞。既有隧道加固段达到设计强度后,利用铣挖机对新建隧道进行机械开挖(图3、图4),以保证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扰动降至最低。在交叉段施工期间及施工完成后均要对既有隧道进行自动化监测,以保证对既有隧道沉降或变形的实时监控。下穿遂渝高速公司大学城左右线隧道施工两隧立交最小净距为7.7m。在该段落施工时首先采用40m长、直径108mm大管棚进行洞内超前加固,然后在利用控制爆破分台阶开挖,实施期间委托重庆交通大学对既有大学城隧道爆破振速、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及路面不均匀沉降进行自动化监测。其他立交段施工情况随着施工的推进隧道又分别下穿重庆北右联络线隧道,上跨渝黔铁路童西线新双碑双线隧道,下穿襄渝二线双碑隧道,上跨渝黔铁路新双碑隧道,目前各交叉段均已顺利通过,施工期间新建隧道安全、稳步推进,既有隧道营运一切正常,充分证明了各交叉段施工方案合理性,同时也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2.处大跨段施工技术措施

成渝客专需联接重庆北站和重庆西站,在新中梁山左右线隧道内共设6处大跨段,其中在隧道正线有3处大跨段,分别为重庆北左、北右和重庆西右联络线大跨段,3个大跨段均采用错台式变截面过渡方式,其中重庆北左联络线大跨段全长230m;重庆北右联络线大跨段全长253m;重庆西右联络线大跨段全长253m,3处大跨共经过18次变跨。最大开挖跨度达21m,高度达16.82m,最大开挖断面(H断面)达279m2,最小开挖面积10.64m2(图5、图6)。另外3处为重庆北左、北右联络线接入襄渝二线既有双碑隧道和重庆西右联络线接入渝黔童西线新双碑隧道的大跨段。新中梁山隧道大跨段施工有几个难点:一是开挖断面变化频繁,共有6种断面形式呈阶梯式变化;二是围岩破碎,多为岩溶角砾岩,多段落进行了超前周边注浆措施,掘进极为困难,且变跨时最大挑顶高度达到4.9m,施工风险极高;三是在变跨时衬砌台车改装困难;四是“2条主线,4条支线”同时施工,洞内9个掌子面同时掘进,施工组织异常复杂。在施工过程中针对众多难题,项目分别利用双侧壁导洞超前法、双侧壁导坑法、CRD法(交叉中隔壁法)、CD法(中隔壁法)、台阶法对大跨段的不同断面进行开挖,实施过程中通过一些创新,有效解决了施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通过研发液压伸缩式衬砌台车(可伸缩台车宽度)来应对断面变化频繁的问题,新型台车的应用,大大节省了台车洞内拼装时间,有效加快施工进度。另一方面采用双侧壁导坑超前施工方案(图7、图8),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工期,该优化方案比原顺序施工法提前工期128天,为后期隧道提前33天贯通垫定了基础。

3.岩溶富水段落施工技术措施

第5篇: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字:市政工程;安全管理;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国基础建设伴随经济的发展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诸多原因出现了很多工程质量问题,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不仅关系到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以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要求更是重中之重。某些单位为了经济利益会加快施工进度,就会对安全方面的管理放松。为了提升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提升施工人员对于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加快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市政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 施工过程中对于质量监控的方法

最先要做的就是先确定将对于工程的要求,也就是说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施工单位要做到什么程度都要提前定好,确定好后还要将其按照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难易程度等分开来,同时一定要确定好质量监控的重点所在。

接下来就是一些质量监控的具体措施问题了,根据具体情况现在分成三步 : 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

施工前就是要提前做好一切准备,以备工作时的需要,确定工作的重点所在。这个过程是要求专门的工作人员在结合以往的经验和实际地理位置制定严格的监管工作。对质量的控制一定要对现场进行勘测,测量,对材料进行检查,确定人和仪器的到位,然后制定出一套完美的能保证工人安全的监管系统。

施工中监管的对象主要是工人和施工单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减少事故的发生,让工程可以顺利完成,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施工单位的时候对人员,材料,仪器,监管方案等等进行的一系列的控制。比如说,对于材料就要在其进场前认真检查其是否达到要求,合格后还要进行反复试验才能投入使用;仪器也要提前检查好看其是否可以正常的安全工作;监管体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如若发现工程中有不符合规定的地方,就必须立刻停止工作,等一些修正正常后再继续工作。

施工后也要对质量进行测量,当完工后,一定要对其质量进行检测。看看设计,各种签证,材料等的合格证,是否都存在。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监管人员认真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检查后在归档,保证工程的合格。

在最后还要对可能引起质量问题的一些因素进行必要的分析来避免其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就是环境对其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包括了自然、施工以及监管的综合因素,它们每一个都可能会引发质量问题。这里面的施工、监管就要靠专门人员来确保,争取让工程处在一个安全的有全面监管系统的环境下,对于自然就要时刻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然后根据其变化来对工程进行调整。

第二就是技术对其的影响,这里的技术也是包括整个过程中的技术,比如:设计、勘测、材料检查、施工。工程之前先要进行严格设计,然后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综合对其进行适当修改。

第三就是人员对其的影响,以人为本是我国现在重点的战略措施,所以在质量控制上,人还是占主导地位的。这样就更要让监管人员知道对质量监管的重要性,对工人就要进行必要的质量监控培训。要想避免质量出现问题,就必须像这样让工人知道质量监控的重要地位。

2、 施工过程中对于安全管理的方法

作为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对于安全的管理措施就包括了整个过程中的所有方面,对于安全管理的好就可以为单位带来莫大的利益。在对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后得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案:

培训施工单位上对于安全的管理。在正式施工前,就要让管理人员知道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每个部门的监管都要到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工作的每个步骤进行严格检查,并随时记下来,如果有问题出现就要立刻上报然后进行修正,让这种问题不会在出现。对于人员的安全知识要进行时刻培训以及检验。

施工的单位进行现场后就要个各个部门合作,对安全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在开始工作之前的一个小时左右积极宣传安全的重要性,以保证工人们的安全问题。

建立一些专门的监管职位,对让其对材料以及设备等进行严格的管理,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对于材料等的放置位置,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对其量的监管,还有就是工作中仪器等的保养问题。在材料使用前一定要对其质量有一个严格的把关过程,保证所需的材料一定是符合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从材料上保证施工的安全。对于仪器的管理也要密切注意,要时刻对设备进行检查以及维护,发现问题后一定要及时的修整,避免仪器带着危害使用,对于材料与仪器的使用也一定要有相应的记录。

施工设计也是一个方向,这就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负责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看其是否能够合理的实施下去,还要看看施工所在地的情况来确定一些技术能够使用的范围。对于那些非常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一定要和工人一起在现场监工,争取不发生任何危险。除了这些以外,还要在选材时注意安全问题,一定要在施工质量能够保证的同时选用那些毒害较小的材料,这样一来,建筑对人的危害性也会大大降低。

3、解决施工中难点的办法

施工中经常遇到施工环境复杂、工程涉及方面较多、施工时间短,工期紧张、受环境和气候影响大等因素。下面叙述解决的方法:

3.1协调相关部门职责

市政道路改造施工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施工所涉及的方面极其繁杂,牵涉的部门和单位数量众多。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由政府部门出面,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和控制,促进各部门共同合作,降低施工难度。道路建设部门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应与负责该施工路段的供水、供气和供电部门相互协商,获得地下管道和线路分布的具体明细情况,以保证在工程施工中尽可能地避免对于管道和线路的破坏,保证施工范围内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3.2施工尽量避开流量高峰时期

道路施工收交通流量的限制也是十分巨大的,为了保障交通的正常运行,道路施工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完全阻断交通,这也就使道路的施工时间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尽量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避开交通流量的高峰时期,选择夜间或其他流量较少的时间段进行工程施工。

结语:

进过一些列的分析和举措,可以看出,在市政施工的过程中对于质量的监控和对安全的管理是非常繁琐的一件事,因为它们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施工单位所能获得的利益,而且它还能为其带来量好大的社会效益,所以质量好坏的意义是非常大的。除此之外,市政工程一般来说都是一些和人民紧紧相连的工程,所以它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都要受到严格的监控,结合场地的具体环境设置相应的监管系统,让工程更加完美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可以保证人们的安全,这样一来,市政工程的真正作用也能全部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邱晓建.浅谈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中华民居,2012,(5).

[2] 刘学斌 . 建筑电气施工安全与节能管理控制 .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2,(16).

[3] 彭海升 . 浅析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 科学与财富,2012,(12).

第6篇: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1-0018-2

1.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的特征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各方面的工作,也有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人员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建筑工程质量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影响因素多

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

1.2隐蔽性大

在建筑工程中所有被后续分项封闭的施工项目均可称为隐蔽工程,比如基础工程、预埋件工程、地下室工程、防水工程等,对于隐蔽工程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单从建筑产品表面进行检验,是很难发现内部问题的,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对隐蔽工程进行质量控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工序。

1.3波动性大

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建筑施工的单件性,因此建筑产品的施工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就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波动性,即使同一类型的建筑物,选用标准设计、通用构配件,由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施工条件下,对于建筑产品施工的准备工作、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多,交叉作业多,任何一道工序存在质量问题都会对后续工序产生不良的影响。

1.4终检局限性大

建筑产品在完工以后不可能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通过拆卸,分解进行质量检测,仅从建筑产品的表面进行检查,很难发现内部的质量问题,从而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终检的局限性。

1.5评价方法多样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2005年,建设部颁布并执行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本办法规定接受委托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对涉及结构安全项目的抽样检测和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见证取样检测。在标准中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性能检测检查评价方法,质量记录检查评价方法,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检查评价方法,观感质量检查评价方法。

2.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2.1混淆基本的建设程序和标准化施工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施工效率, 标准化、规范化以及走基本的建设程序就十分必要。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有的工程未办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手续即开工建设,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规定;有的工程不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存在图纸未经审查合格即用于施工,以及重大修改和变更不重新报审的情况;有的建设项目脱离正常监管,工程质量存在失控风险,有的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2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责任不明确

实际上, 现代工程管理在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 如人身安全、设备管理以及工程的进度及现场的文明施工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同时也会有一些企业的相关人员责任不落实,如工程勘察野外记录,工程验收记录等无有效签字,不按施工技术方案对质量缺陷进行处理等;勘察设计深度不足,甚至违反强制性标准要求,如勘察钻孔数量少,钻孔深度达不到要求,设计计算书存在缺漏项,荷载及配筋取值不足等;施工质量通病仍比较普遍,不少工程混凝土有胀模、烂根、夹渣、裂缝现象;少数工程混凝土回弹强度不达标,甚至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2.3监理、施工图审查等单位的问题

监理工作力度较弱,把关不严,如现场监理人员配备不齐,旁站监理不到位,监理通知单和监理日志缺失,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督促整改不力;施工图审查存在错审、漏审现象,特别是对勘察文件的审查深度不够。同时,一些施工图审查单位对违反强制性条文的行为不记录、不上报,客观上纵容了勘察设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

2.4从业人员技术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严重不足,超资格范围执业情况仍较普遍;部分技术人员水平偏低,对标准规范理解不准、掌握不深、经验不足;一线操作工人缺乏有效培训,缺乏基本的质量安全常识,职业素质较低。

2.5有关安全质量监管部门执法不严

不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临经费不足、人员紧缺的问题,影响监管力度;部分监督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如有些明显的质量问题,当地质量监督机构多次巡查、抽查却未能发现;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不严,督促整改不到位,监督责任不落实。

3.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3.1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都会影响到施工过程当中的质量。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树立质量方针,从而让其更加有指令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要将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首先,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把人作为控制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施工材料作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最后,工程施工的机械是进行施工机械化的主要标志,对现代化项目施工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所以,选好用好工程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实施有效的施工现场控制,为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2加强成本控制,节约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是一项重大工程项目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只有节约好成本,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项目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工程管理本质特征可以由项目成本管理体现出来。首先,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其次,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再次,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第7篇: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根据计算的结果将2000—2010年11年的廊坊市城乡结合部的粮食安全状况利用利用ArcGis的NaturalBreaks方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4年;第二阶段为2004—2006年;第三阶段为2006—2010年。廊坊市城乡结合部的粮食不安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廊坊市城区以和开发区附近的乡镇,比较典型的是北史家务乡,11年来粮食安全形势都比较严峻;总体上,廊坊市城乡结合部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各乡镇的粮食安全状况较好,而中部地区尤其是城区扩展方向地区的粮食安全形势较为严峻,说明经济的发展占用了耕地并且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粮食安全重心转移变化根据计算可知,2000—2010年的11年内廊坊市城乡结合部的粮食安全重心发生了较大变化,粮食安全重心从城市建成区附近向西南部地区偏移,其重心点坐标由2000年的38°45'14"N、116°16'14"E移动到2010年的38°52'24"N、116°36'17"E,共向西南部远郊偏移了2.39km。

粮食安全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分析利用式(6)分别计算2000、2005、2010年的投入要素弹性系数,利用弹性系数表征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的大小。选择化肥投入量、农药投入、劳动力投入、机械动力投入、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作为粮食生产投入主要要素,为反映这些因素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2。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系数与零有显著区别,各方程通过检验结果为F值检验,且相伴概率P<0.00,回归模型有意义。在此基础上,取回归方程中各因素的系数绝对值,作为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因子对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影响强度见图2。由图2可知,不同阶段各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2000—2010年不同时期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与变化。总体上,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2000年后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变小,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利设施的完善,耕地灌溉面积变大,因此有效灌溉面积已不是粮食产量的制约因子;化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减少,根据有关数据[15],廊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化肥投入量大大超过全国水平,化肥投入出现部分地区投入过量现象;劳动力投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减少,但是作为劳动力投入的替代,机械动力投入在增加。

粮食产量重心转移变化分析将图2中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归为2类,即影响粮食产量的“量”的因素(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和影响粮食产量的“质”的因素(化肥投入量、农药投入、劳动力投入、机械动力投入),“质”的因素主要影响粮食单产。“量”与“质”的因素相互作用,在不同时期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廊坊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经历了2个过程。2000—2005年,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此期间“质”的因素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表现为粮食生产重心向生产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的转移。2005—2010年随着各乡镇农业条件的整体改善,农业要素投入量地区间差异减少,但由于廊坊处于京津经济都市圈发展内,随着京津二、三产业向廊坊的转移,廊坊结合部地区的农地非农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快速减少,粮食产量的“量”的影响因素,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决定因素。廊坊市的万庄镇、南尖塔镇、北旺乡和落垡镇受到京津经济增长极的影响,耕地面积减少最快,而北史家务乡受到廊坊市自身城市化的扩张,耕地减少也比较快;相对于上面几个乡镇,九州乡、杨税务乡和仇庄乡,受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影响相对较小,耕地面积呈低速减少。由于耕地面积的变化导致粮食生产的重心,由“外”(北京、天津方向)向“内”偏移。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学者从土地利用、地理学、农业经济学等角度对区域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研究区尺度上,有学者从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区域尺度以及大城市周边地区等尺度范围进行了粮食安全相关研究。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快速城镇化地区农地非农化、耕地流失、闲置等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乡镇尺度上粮食生产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论文基于快速城镇化地区廊坊市乡镇为研究角度,借助Cobb-Douglas生产函数、粮食安全指数、重心转移矩阵等模型,系统研究近10年来快速城镇化地区粮食安全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在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把区域土地利用与粮食生产进行结合,深入分析相互作用机制,加强在国家宏观政策背景下的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研究。

作者:杨悉廉 杨齐祺 金晓斌 周寅康 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安徽省国土资源储备发展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第8篇: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我们就是要通过控制粮堆的非生物因素来达到抑制微生物活动以确保储粮安全,延缓储粮品质的陈化。

一、微生物是构成粮食霉变的前提

粮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长的天然培养基。 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及病毒等类群,对储粮危害最大的微生物类群是霉菌。他们主要是半寄生菌,其典型代表是交链孢霉,此外还有芽枝霉、弯孢霉、黑孢霉等。在粮食收获后感染和侵害粮食的腐生真菌。这类霉菌很多,但危害最严重的是曲霉和青霉。

一、般粮食都带有微生物。在正常储粮条件下,这些微生物处于抑制状态,并不能对储粮造成危害而霉变。因为除了健全的粮食对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外,储粮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是决定粮食霉变与否的关键。只有当环境温、湿度条件适合,粮食水分增高时,微生物才能进行生长繁殖,粮食才可能发生霉变。由于粮食微生物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不论田间或仓库、土壤或空气和水、农具和仓具等一切空间和物体上,几乎都是粮食微生物活动的场所。因此,在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流通环节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粮食清理,尽量防止、减少微生物污染,控制微生物区系的扩展,是粮食防止霉变的前提。

二、粮食微生物的危害

在与粮食储藏相关的微生物中,放线菌和酵母菌的数量很少,对储粮安全影响不大;细菌数量虽多,但由于生长条件的限制,其对储粮的危害远不及霉菌。霉菌是危及粮食安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谷物不能及时干燥或储藏期间水分过高,就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导致储粮数量损失及品质降低,尤其是在温度较高时储粮损失更为严重。粮食收获后及时晒干了,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储藏仍然会导致储粮水分含量回升,加速粮食霉变。此外尘土杂质较多的不洁净粮食携带微生物数量多,受机械损伤或害虫危害的极易感染微生物。发展中国家每年由于害虫及霉菌危害造成的粮食产后损失至少在10%-15%。

1、微生物浸染对储粮品质的影响

粮食霉变对粮食品质产生的不利影响表现在:重量减轻、水分增加、脂肪酸值升高、酸度升高、气味不正、发芽率降低、工艺品质变劣等,从而降低了食用及饲用品质,甚至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2、微生物对人畜造成的危害

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真菌毒素会对人畜健康造成威胁。真菌毒素对机体的危害可体现在其对机体各个器官的损害,包括肝脏、 肾脏、脾脏、大脑、肺、消化系统、皮肤和生殖系统。真菌毒素可引起许多严重病变,历史上曾有几次严重的真菌毒素污染事件,

如欧洲的麦角中毒事件曾造成几千人死亡;1960年在英国东南部由于黄曲霉毒素污染引起10万只火鸡死亡。真菌毒素由于种类、剂量的不同,造成机体危害的表现也是多样的,可以是急性中毒,也可是肝脏中毒、肾脏中毒、神经中毒、致癌、致突变。

在所有真菌毒素中以黄曲霉的毒性最强,因为它们可引起肝中毒、突变、癌变和免疫抑制等。黄曲霉素有如此广泛的毒性,它是一组极毒的化学物质,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随气候条件由温带到热带,地势由高地到低洼草原地区,粮食、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随之增高,人畜摄入的机率也越高。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急性毒性,也有明显的慢性毒性及致癌性。动物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紊乱、贫血、黄疸、肝脏损伤,急性中毒黄曲霉素B1最强。慢性中毒表现为生长缓慢、发育停滞、体重减轻,生殖能力降低,可降低产奶和产蛋量,造成免疫抑制和反复侵害。人类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食品后可出现食欲减退、发热、腹痛、呕吐,严重者2-3周内出现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皮肤粘膜黄染、腹水及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炎症状。也可能出现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症。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1A类致癌物质,人类长期低剂量接触可能会有影响,在食物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地区,居民肝癌发病率升高。

三、粮食是构成霉变的基础

微生物为了生存,就必须从环境中分解和吸收营养物质,用以合成自身的细胞物质并获得代谢所需要的能量。粮食就是微生物天然的营养库。虽然各种粮食的营养成分含量不同,但微生物所必须的各种营养物质,在粮食及制品中几乎都有。所以,粮食是微生物良好的天然培养基,这正是在发酵工业中,常以粮食及副产品为原料的原因。但在粮食储藏或食品保藏中,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粮食及其制品便构成了微生物营养代谢和导致霉变的基础。

因此,要收购颗粒饱满、完整、无虫、无病、干燥纯净的高品质粮食,努力保护粮食的完整度和生活力,增强粮食自身的抗霉、防霉能力。好的粮质是储粮安全的基本条件。影响微生物的环境条件很多,主要是水分、温度和气体成分。其中水分最重要。

水是微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水不仅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直接参与代谢作用,而且是各种生化反应的媒介,此外,水还有调节渗透压和温度的功能。在过于干燥的环境里,微生物就不能生长。

储粮环境的水分条件,包括大气湿度、仓房湿度、粮堆湿度和粮食含水量。其中粮堆湿度和粮食含水量对粮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微生物对环境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细菌和酵母菌对水分要求较高,而许多霉菌对环境水分要求不高,所以,对储粮来说霉菌的危害远比细菌和酵母菌大的多。

干生性霉菌生长的最低相对湿度为65%左右,与之相平衡的粮食水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安全水分”。这种水分含量因粮种而不同,谷类粮食水分为13%左右,豆类水分为12%左右,油料水分为6%~8%。在这种低值水分条件下,微生物难以生长为害。因此,控制环境的水分条件,保持干燥,是粮食防霉的首要关键。 综上所述,防止和减少微生物污染;提高粮食质量使之具有抗霉能力;控制环境条件的水分,是粮食防霉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措施,才能保证储粮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粮食局人事司.粮油保管员.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

[2]殷蔚申.粮食微生物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

[4]李荣涛 粮食微生物与粮食防霉 [期刊论文] -垦殖与稻作2004(3)

[5]蔡静平 粮油食品微生物学 2002

[6]闵炎芳 高大平房仓储粮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期刊论文] -粮食储藏2004(3)

第9篇:粮食安全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农业大市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粮食种植业效益低以及受世界粮食市场的冲击,进一步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势在必行。

一、哈尔滨粮食种植业现状

哈尔滨市的粮食种植结构在几十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并形成了产业化、专业化、区域化布局。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哈尔滨市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252.8亿斤,比2009年增加25.6亿斤,增长11.3%。近几年来,粮食生产都在稳步的上升中,为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以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的总体平衡做出了很大贡献。虽然说,粮食生产在稳步地上升,但从哈尔滨市整体来讲,粮食种植的结构却有些不尽合理,限制产能的释放。2007~2010年,哈市农作物、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均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哈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70.8万公顷,比2007年增加2.4万公顷,增长1.4%;2009年比2008年增长2.2%。三大主栽作物呈两增一减格局:水稻43.7万公顷,增加2.6万公顷,增长6.3%;大豆42.0万公顷,增加5.3万公顷,增长14.4%;玉米81.0万公顷,减少5.1万公顷,下降5.9%。

二、哈尔滨市粮食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1.品种及品质结构需要改善。2009年哈市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占粮食面积的89%左右,绿色粮食种植面积近3000万亩,继续保持绿色食品黑龙江省第一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优质品种中三大粮食作物品种多,小杂粮和经济作物品种多;二是高产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三是普通品种多,名牌品种少;四是品种结构的科技含量低,种植面积的调整大多是适应性,而科技含量较高的战略性的调整较少。

2.“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哈尔滨市相对突出的高油大豆和专用玉米产品品牌没有得到全国品牌评估体系的认可,主要是由于质量问题。大豆的出油率较低,玉米品质不优、品种杂,收获期籽粒含水量高,这些问题制约了产品品牌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哈尔滨市的粮食竞争实力,导致产量很高,价格较低,农民收入不高的局面。

3.水利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水利设施薄弱导致抗灾能力弱,严重影响粮食的稳产和高产。

4.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但普通农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推进和完善粮食种植业调整的策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粮食种植业科学、合理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1.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奠定种植业调整基础。首先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的提高和专用化生产。调整种植结构,是发展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的基础。应重点加强与新品种相对应的施肥培肥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连作障碍消除技术、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技术等研发和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粮食作物品种的遗传潜力。重点发展高油与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各种加工专用型与饲用型玉米、优质强筋小麦、专用马铃薯等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技术。其次, 加强标准化生产。从大豆、玉米、水稻等重点粮食作物抓起,把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转化成易于操作的农艺措施,用生产过程标准化保证粮食产品质量标准化。同时搞好粮食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培训。 转贴于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以及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比例,集中国家中小农业水库、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整体连片推进,改变哈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同时加快普通农区小型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方面普及推广粮食机械化综合高产模式,推广机械深松为主体的松、耙、起相结合的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械分层深施肥、机械与药剂灭草灭虫、机械收获、机械化秸杆根茬还田等技术;另一方面加快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另外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3.发展绿色和特色产业,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粮食种植业结构调整,不仅是要调整各种粮食品种数量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调整粮食品质结构,全面提高粮食质量。减少劣质品种的生产、增加优质品种的生产,成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粮食品种中占的比重,实现粮食生产以普通货产品为主向以优质专用产品为主的转变。

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粮食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加强粮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设施网络。二是建立粮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粮产品由于其生产的周期性和农民的信息不灵通性,其信息系统必须由政府提供,这是帮助农户特别是小农户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哈尔滨市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要政府与地方统筹兼顾,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农业信息网,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提供及时、全面、系统、权威的信息服务保障。规范粮产品市场交易行为。应加强粮产品市场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维护粮产品正常的贸易秩序,保护农民利益。为此,应规范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行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行为,把完善的粮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5. 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育农民合作组织

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技术等提高了,农业的丰产、丰收、调整才能很好的实现。一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和培训,注重农民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科技提升。二是发挥高校在农民技术培训中的作用。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配合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通过实现乡县联合、校村联合进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科学合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真正做到为农排忧、为农解忧,做实实在在的合作组织农民“娘家人”。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周到、细致服务,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桥梁、纽带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燕泽英.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难点及对策[J].价格月刊,1999(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