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文学的价值范文

儿童文学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文学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文学的价值

第1篇:儿童文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儿童伦理道德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0-02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中外儿童文学发生和发展史都在不断地叙说着这一事实: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儿童文学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的,二是儿童的。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因此,作家在下笔之时,必须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理解能力。陈伯吹于1956年曾明白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由此可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儿童的立场创作作品,乃儿童文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类很早就发现文学是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凡属某国家某民族某地区儿童文学的发韧之作,大多因服从教育目的的需要而产生。最早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代印度童话寓言故事集《五卷书》的序言中说:古代有一个国王有三个蠢笨的儿子。国王要他的丞相调教这三个儿子,但丞相却无能为力。后来一个年长的婆罗门愿承担这项教育任务,并保证在半年之内教会三个王子管理国家的才能。他以能吸引儿童的动物故事作为教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此编成这部流传千古的故事书。17世纪被誉为“第一个为儿童写作的法国作家”费纳隆,为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王孙布哥尼公爵而写了《忒勒马科斯历险记》。……可以这样说,儿童文学的提倡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才从大文学的母体里分离出来,并独立起来的。因此,儿童文学实际上应该是“成长文学”,可定义为“关注儿童成长,表现儿童成长,有助儿童成长的文学”。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构建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在身体、精神、社会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为健全的社会人”。它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当儿童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茅盾上世纪30年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赵元生是个好学、能干、懂甘苦、自立奋斗的穷苦少年典型形象,为当时一大批由学生变为童工的少年儿童树立了独立谋生的榜样。苏联的卓娅、舒拉、铁木尔,我国的海娃、雨来、张嘎子等艺术形象引导着少年儿童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张天翼笔下的三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贪玩好动的罗文应、懒惰好出风头的王葆、不动脑筋的赵大化,则从反面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2.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然的使命

儿童文学与一样,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幼小的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应怎样对待社会和人生;更能激励孩子对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热情关注,以加深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比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就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又融进了许多有关瑞典的地理概貌、神话传说、文化古迹、工农业生产等知识。它不仅使瑞典的儿童可以从这个美妙的窗口了解自己的祖国,增长知识,而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也可以从中了解这个美丽国度。

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心理,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读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儿童积极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方法。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丹麦科学家玻尔就曾向人们说过: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对他走上科学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3.儿童文学负有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天职

“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曹文轩先生认为,“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们的美陶冶人们的心灵。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像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等,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们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儿童文学负有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任务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

首先,儿童文学有利于健全儿童的情感世界。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张之路先生认为“情感缺席”是现在孩子的一大问题,曹文轩先生也认为当今社会的儿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他们都认为这与孩子的阅读有关联。曹文轩先生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普通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家人既没时间陪他玩,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心里的孤独感,给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的补偿,使他们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愫。类似的作品还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彼得・潘》、《小熊温尼・普》、《玛丽・波平丝》、《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的熏陶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奉献给儿童的美味佳肴。

其次,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儿童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穷,时常会搞些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的独立自信,她的个性十足,她的敢于冒险,处处都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感受着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类似的作品还有:斯蒂文森的《金银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浸染在这样优秀的作品中,现实中的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勇于进取等个性品质就会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从而使儿童的这些个性特征得到启发、培养和加强。

再次,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畏困难,不屈不挠是使儿童能够保持持之以恒的注意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重要保证。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鼓励和发展儿童的这些可贵品质。如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古堡》中,就塑造了两个逆流而上,经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开拓、进取,勇于搏击生活等阳刚气质的热情描写,对他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的礼赞,无疑对于克服儿童性格中的柔弱、驯良等缺憾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如同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我们应充分认识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如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得以广泛推广和阅读,儿童文学引导儿童亲近文学,提升儿童的精神就一定不是梦想。

收稿日期:2006-06-30

作者简介:孙云凤(1969-),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从事儿童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第2篇:儿童文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前语文 “儿童化”语言 价值 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定类型的阶段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和普适性,而有着中等人才培养专门针对性的专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学前中职语文教学,除了要满足培养一个高素养国民的基本需求外,更要对其学前人才培养的标准和需求作一定的渗透和衔接。同时,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而言,“语文”不等同于“语言”,但是语言教学本身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儿童化”语言的施教,为学前中职人才在教学语言上的训练和完善,提供必要的实践情景、载体和指导,是有其施教的教学价值和实践空间的。

一、“儿童化”语言的研究背景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是这样给语言下定义的:“语言首先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借以对社会、他人、自我进行表述与沟通的生成的符号体系。

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化”的语言,就要立足于儿童本身,以“儿童本位”为研究中心。

所以,“儿童化”语言即儿童所特有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倾向的,借以对社会、他人、自我进行表述与沟通的特定的符号体系。

二、中职学前“儿童化”语言教学现状

(1)学前中职生“儿童化”语言实践的无意识

在当前中职学前教学中,有开设幼儿教师口语一课。但在实际学习中,学前中职学生更多地将这门课视为单纯的“普通话”,以求得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为学习目标,以顺利取得普通话“二甲”等级为学成标准。但作为未来专门的准幼儿教师,学前中职生将来要面对的职业需求,从教学语言而言,有着它特殊的标准。幼儿教师的语言有其特质,是由教育的对象――幼儿的“儿童化”特点决定的。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对“儿童化”语言的重要性意识不足,因此在学习中呈现了一种无意识状态。在实习实践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普通话学得很好的同学,在幼儿园实习时,却不知道怎样的说话方式才能更好地拉近与幼儿的距离;也有同学觉得,和小朋友相处,只要语气稚气亲切一点就可了,无需专门学习。

⑵学前中职生“儿童化”语言训练的无情境

对于学前中职生而言,“口语、唱歌、钢琴、美术、舞蹈”这五项幼师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幼儿教师“口语”这一项,除了考核普通话以外,还要一项重要的就是“讲故事”。在2015年的宁波市学前教育五项技能大赛口语项目比赛的点评环节中,宁波市幼教理事会副会长、宝韵幼儿园副园长点评总结:“在幼儿教师口语比赛中,很明显的一个倾向是,学前学生在“讲故事”时缺少了一种场景和情境感,对幼儿讲述的对象感和对话感的意识不强。”虽然,在高中三年里,学前中职生每学年会有1周左右的见习期,但相对而言,现场情境实践的时间仍然太短。在日常教学中,情境创设下、语言材料载体下的“儿童化”语言训练太少,学生缺乏有意识的“儿童化”语言日常训练。

三、中职学前语文“儿童化”语言教学策略

让学前学生充分地了解、体验、实践“儿童化”语言,培养其在未来就职时在学前教育教学场景中所需的“儿童化”语言知识和表达素养,并养成运用“儿童化”语言顺应和调动幼儿潜力发展的能力;从思维的培养、视角的引导、实践的表达等角度,在中职学前语文教学中实践探索“儿童化”语言的教学策略。

⑴“儿童化”语言要有“童心”――儿童思维培养

俄国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思维不是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过程中,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因为言语过程,思维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学前儿童有其独特的思维,呈现了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童心”。正因为这样的“童心”,才会有“儿童化”语言的产生;所以,学前的儿童经常会有不时的“独白”出现;同时具有“泛灵论”的生命化倾向,总觉万物有灵有情,故而会有成人意想不到的生动活泼的想象细节。作为幼儿教师,面对具有“童心”的儿童,必须了解、感受甚至同化其“儿童化”语言中蕴含的“儿童化”思维。

⑵“儿童化”语言要开“童眼”――儿童视角定位

同样的事物,在儿童的眼里和在成人的眼里是不一样。他们对事物的关注点和感受是有区别的,所以儿童在语言表达和交流时,会反映出不一样的“童眼”视角。皮亚杰说“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已经被他外在化了,即似乎已经’客观化’了;而我们成人的言语和思维则有一种内向的和主观的感觉”。所以当一个女孩子的心里不仅回想到进餐时的景象,而且她会把她自己和她的洋娃娃化为一体,乃至把一些木棒和草叶都变成了食物,用来代表他们的午餐。在中职学前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可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和问题,而要多用具体可感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关注具体可感的物象,在言语活动中借助表象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四、中职学前语文“儿童化”语言的教学价值

⑴有利于学前中职生对幼儿教育启智的现实需求

在中职学前语文中开展“儿童化”语言的施教,将为学前同样的事物,在儿童的眼里和在成人的眼里是不一样。他们对事物的关注点和感受是有区别的,所以儿童在语言表达和交流时,会反映出不一样的“童眼”视角。皮亚杰说“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已经被他外在化了,即似乎已经’客观化’了;而我们成人的言语和思维则有一种内向的和主观的感觉”。所以当一个女孩子的心里不仅回想到进餐时的景象,而且她会把她自己和她的洋娃娃化为一体,乃至把一些木棒和草叶都变成了食物,用来代表他们的午餐。在中职学前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可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和问题,而要多用具体可感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关注具体可感的物象,在言语活动中借助表象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⑶“儿童化”语言要发“童声”――儿童用语实践

儿童的语言表达有他独特的呈现方式,从语音、语调、语气、用词、语序、句式等方面都要符合“儿童化”语言的表达方式。幼儿教育大家陈鹤琴非常重视幼儿的语言发展,坚持必须教会儿童正确地运用语言,注意儿童语言的内容,正确的发音和正确的造句等。要特别注意“学话”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成人应“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榜样;另一方面包括成人对初学语言时期儿童所给予的引领与指导,包括随时随地矫正儿童在发音、用词、语气、仪表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在教学中,要打好学生的语音基础,整合儿歌、童话和故事等课程资源,重视教学场景设计、通过早课晚课的系统训练,辅以重音、停顿、语速等言语技巧,达到感情真挚、声音亲切圆润,形象生动的儿童化语言表达效果。

四、中职学前语文“儿童化”语言的教学价值

⑴有利于学前中职生对幼儿教育启智的现实需求

在中职学前语文中开展“儿童化”语言的施教,将为学前中职生“儿童化”语言的研究学习提供场景支持和实践过程。如陈鹤琴所言,“教儿童善用言语文字以及学习种种美术……言语是思想的利器”,这将有利于学前中职生深入探求“儿童化”语言背后的思维动力机制,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及指导,更好地承担起幼儿教育启迪智慧、挖掘潜能的重要使命;也有利于学前学生缩短职场的适应期,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学的现实需求。

⑵有利于教师多层挖掘学前中职语文教育的指向与目标

语文教学是诗意生成的言语实践活动,它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生命成长和自由发展。在这一最终指向下,要结合中职生的学生个性与专业特性,在中职学前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生命成长,更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职业技能素养,这符合职业教育“服务于技能和人的发展”的宗旨,将有利于开发中职语文更切实际更具内涵的教学价值与魅力。

把握“儿童化”思维研究对“儿童化”语言指导的相应策略和机制,立足语文教学的学科载体层面,使学前中职生在浸润“童心”“童眼”“童声”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养成感受与实践“儿童化”思维的能力,培养“儿童化”语言的施教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积淀优秀幼教所需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儿童文学的价值范文

一、强化阅读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文学教育是基于心灵与情感的审美活动,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更是“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要实现这种交流,就需要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科学处理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认识、理解和儿童文学的阅读与欣赏等实践性内容之间的有机关联;就是要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建基于儿童文学阅读实践的同时,将阅读实践渗透在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学习的有序推进中。理论是实践的概括与抽象,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与源头。儿童文学基本原理是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文学原理与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认知并非艰难与不易,但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认同、融摄与持有则是一个极为不易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涉及到社会时代、文化审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而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强化阅读与欣赏等实践性内容的构成,强化其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性存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构成来看,儿童文学的内涵、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儿童文学的文体样式等等,其理论框架与一般文学原理没有区别,教学目的所在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把握儿童文学的独特个性。而这种理解与认识的实现,对阅读实践、特别是比较阅读实践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在各个教学内容中,教师应该大量设置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并以之为基础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予以提炼。如对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理解上,我们可以将题材相近的作品进行参照,如将新美南吉的《小狐狸》《小狐狸阿权》、坪田让治的《狐狸与葡萄》等与《狐缘》《青凤》《娇娜》等予以参照,就可见到儿童文学在主题内涵、形象塑造上与一般的区别。如在认识儿童文学“变幻”特征的时候,就可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格列佛游记》与《百年孤独》《变形记》进行比照,以此直观两者在变幻方式、变幻风格上的差异。不仅如此,在对儿童文学样式的理解上,可以将儿童诗歌与成人诗歌、儿童小说与进行比照互参,让学生在阅读实践基础上,增强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与相关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上述的种种阅读实践,是理解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但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儿童文学的赏析与阐释上。在儿童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儿童文学原理与美学原理对重要作家作品的理解与阐释的实践活动同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在这一教学内容上,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都有赖于实践性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当然,阅读与阐释展开的层面与路径是多样丰富的,但在具体层面上,应当是对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的文本理解及其在儿童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无论是哪个层面,此时儿童文学阅读实践应当是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内容。而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师生在课堂外进行相应的准备。当然,有的时候这种阅读实践并不一定就要通过传统的纸质文本的阅读来实现,动画视频的观看与欣赏在阅读实践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无论是纸质文本的阅读还是电子视频的观赏,最终都要回到具体的理解上来,回到对儿童文学作品审美特性的理解与文学史价值的把握上来。在介绍安徒生童话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安徒生童话现实色彩日趋鲜明的缘由;在讲述E•B•怀特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夏洛的网》和《会吹小号的天鹅》之间的异同;在讲述《小熊维尼》时,就要见到它与《小木偶奇遇记》的变化……只有这样儿童文学的教学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认知与理解、欣赏与审美具有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理性。

二、借助创作黏合差异、生成素养

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多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儿童文学也是如此。但与一般意义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不同,儿童文学教学中要克服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和实践的差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克服成人与儿童在生理年龄、审美意识与情感心理上的隔膜,实现成人与儿童心理的超越与黏合,并进而让学生涵养并生成儿童本位的观念。而要实现这种黏合、内化这种涵养,儿童文学创作无疑是最佳的实践方式。与文学创作置于文学基本原理中进行介绍一样,儿童文学创作也是放置在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中来讲授的,其重心所在也是了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及其特殊性。其实,与儿童文学文本特征、审美特征等相似,这种一般过程的理解在创作理解上进行,相对容易。但要学生从创作主体层面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与具体性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实现双向无间性的自由出入,则是一个极不容易的事情。为此,在讲述儿童文学创作中,要尽量压缩理论讲述的内容,对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审美心理与成人审美心理的融构、艺术表现儿童视角的贯通等至为关键处予以点化外,应该腾出更多的课时与空间让学生自主进行创作。只有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让学生或回望童年经历、或再现儿童生活、或对传统题材进行加工改造、或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激活自我的童年人格、调动才情与创意、放飞心灵与念想,进行具体多样、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创作。只有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学生才能全息性地获得儿童心理意识、情感观念、思想意愿的体验,才能自觉意识到自我与儿童之间的差异,并实现这种差异的有机调控。当然,这种创作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而是旨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从情感心理、文体样式、语言表现等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理解儿童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也是从具体实践层面加深对儿童文学审美内涵、价值取向、艺术风格、文体特征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补足一般写作学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漠视,也有利于学生为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升素养。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许多教师总是从教育出发,以教师的眼光去选材和构思,而不是从生活出发,以审美的眼光去艺术地认识、概括和反映社会生活”。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最好也进行创作,将自我的创作成果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共享。不仅起到示范作用,更让作为儿童文学课程教师的自我葆有不泯的童心童性。我曾利用传统“吴刚伐桂”故事,将其改成《月亮里的孩子》,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小沐是个男孩子,特别清秀。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不哭不闹,特别的乖。但大家觉得他可怜,这样一个乖孩子,却很早没有了妈妈。但大家都不说,不想让他知道他妈妈已经死了。他奶奶也只是跟他说,他妈妈到很院的地方去了。很远很远,不记得回来了。小沐每到睡觉的时候就想,妈妈到哪里去了?很远?难道就不记得回家的路了吗……问奶奶,奶奶说,老远老远的,哪里知道回来啊……奶奶现在不敢走远路了,怕自己回不来。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上山去拾柴火。他问小伙伴,说很远很远的地方在哪里。小伙伴说是山外。于是小沐就背着柴篓子爬到了山顶。小沐看到了,山那边还是山。小沐没有说话,默默地回到了家里,因为山外真是太远了……慢慢的,小沐就长大了。他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妈妈死了,去了天上。到了天上就再也回不来了。原来,那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天上。有一个月亮很圆的晚上,他问自己的奶奶,天上很远吗。奶奶说,是的,很远很远……但怎样才能去呢。奶奶沉吟了一下说,你爬上村前那棵很高很高的树,就可以到天上了。奶奶知道小沐很乖,从不爬树的,也爬不上村前那棵大樟树……又一个月亮很圆的晚上,小沐和小伙伴来到了村前那棵很高的树下。问小伙伴,爬上这棵树真能到天上去吗?……小伙伴说,是的,你看它那么高,都够得到天了。小沐说,那我爬上去看看。小沐就脱了鞋,抱着树吃力地往上爬去。慢慢的,小沐越爬越高,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小黑点。底下的小伙伴都看不到他了,喊,小沐,你下来啊……很久、很久、都没有听到小沐的答应声……小伙伴见他不下来,就说我们回去了,你还不下来?但小沐还是没有回答。有的小伙伴回去了,他们把小沐的奶奶叫来了。奶奶说,小沐呢,小沐呢,小伙伴说,他爬到天上去了……奶奶抬起头望着高高的树,高高的树上是一个圆而且白的月亮,月亮里有个小孩,还在吃力地往上爬着……其实,不仅仅是在儿童文学创作的讲授中要强调儿童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性,在儿童文学文体的讲授上,同样可以采取上述简化理论、强化实践的做法。在讲述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小说、绘本等儿童文学文体时,不要过分注重对其文体特征的辨析与讲述,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在文体特征的直观上进行实践性地体验与把握。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再返观儿童文学文体个性的认知与把握,这样不仅能对上述文体有深切的认识、豁然开朗的洞彻,而且能适当地提升儿童文学创作的能力。当然,上述文学原理的讲述过程中的实践不是完全取论的认知与理解,理论水平的提升依然是其基本的取向。而这种取向的实现,则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注意实践性内容设置的灵活性、科学性。如针对儿童儿童文学体裁的多样性,我们可有区别、有侧重地加强儿童诗歌、寓言等的创作。当然,童话与儿童小说也可通过实践性写作进行理解,那就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其篇幅的适当性,强调其主旨的凝练、创意的新颖、结构的精致。在具体的操作上,不一定要整篇的写作,可以是诗句的抒写、片段的创作,也可以以名篇为基础,进行相应的仿写或改写,还可以对传统题材以“旧瓶装新酒”式进行创造,让其重新焕发审美活力。

三、丰富课外实践性内容的设置

第4篇:儿童文学的价值范文

一部儿童文学史,不仅要有翔实的史料陈列,而且要有“见”与“识”,要有“一以贯之”的史观。《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中所谓的儿童文学史的“识”与“论”即为作者的儿童文学史观:儿童文学史是什么?儿童文学什么?儿童是什么?这一切在儿童文学现代性发轫之后,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这三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依存关系?这些问题形成了一串逻辑严密、互相关联的问题流。为解决这些问题,使得这部儿童文学史论得以有效操作,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定位为“文化研究”。采用文化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整个社会文化视为一个巨大的“文本”,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旨在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蕴涵和文本所隐含的权力关系。而关于文学现代性的反省与思考则是文化研究的基础命题之一,作者敏锐地抓住文化研究这一独特而新颖的理论切入视角,将整个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放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进行考察。

在“现代性”视域中,围绕着儿童文学审美话语与政治话语的交锋这一线索,沿着晚清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的现代性发轫——五四时期文化冲突中的儿童想象——儿童文学的实践话语——民族共同体话语中的儿童身份这一流脉进行梳理,作者在充分肯定“一部儿童文学史,从根本上说就是成年人(创作主体)“儿童观”演变的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之“儿童观”的演变历史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深度开掘。同时开始思考:知识分子/儿童文学作家如何通过儿童文学的创作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及对儿童的建构;儿童作为成人世界的文化他者身份;政治话语的霸权地位如何左右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导致从晚清到五四到三四十年代,儿童身份由“小国民”、“小野蛮”到“小英雄”、“小主人”转变。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儿童文学是建构儿童意义的成人的自觉书写,儿童文学作家作为知识分子正是通过对“儿童”的立法来争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及未来时代的话语权。

二、立法者与他者

现代儿童的发现发轫于晚清民初,此时儿童由封建时代“父之子”身份实现了近代“未来之国民”的角色转换。对于儿童文学的关注,主要出发点不是儿童本身的需要,而是文学需要儿童。儿童的产生只是出于现代性刚刚展开时的必须。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政治意义上的发现。五四时期,伴随着对封建“三纲五常”的批判,对儿童的发现也超越了对“未来之国民”的认识。儿童由晚清“国为民纲”的从属关系转变为“儿童”,实现了儿童与成人的真正区分。之后,作为“立法者”的儿童文学作家、教师、知识分子开始将“儿童需要文学”作为研究与创作的出发点。这是儿童文学最美的童年时代,“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在鲁迅、周作人等一批先驱者的促进与推动下开始确立。到了三四十年代,革命和抗战的大潮将儿童文学这片“适宜儿童逍遥的花园”变成了战场。儿童的身份变成了“革命的接班人”。尽管此时的儿童观由“社会本位”取代了“儿童本位”,作者独具慧眼地指出,“在某种程度上,三四十年代的儿童小说正是凭借其自主性的对政治和历史的介入,才获得了一种力量与尊严。”但是在和时期那个个人融入集体的时代,作为未成年人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已不再成为儿童文学作家们关注的重点,因为那是一个被政治话语霸权所宰制的时代。

儿童从来不是一个超越历史性的存在,同样任何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对“现代性”的认识也会带着当时的意识形态痕迹。在现代性语境中,儿童文学和儿童是被知识分子/立法者所建构的。而在后现代语境中,知识分子的角色不得不发生变化,作为现代性的逻辑上的延伸:在后现代话语情境中,知识分子成为阐释者,对于儿童的立法被解构之时,儿童的可教育性也被剥夺了。在“现代性”视野中考察儿童文学与儿童的建构特征之后,作者立足于当下的话语情境,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反思,指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特殊性,力图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理论批评的原貌。

三、动态、多维的叙事方式

对“现代性的发展如何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中抒写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其过程中又包容着怎样丰富的文学现象”这一问题的考量,作者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学尺度或历史尺度而作出简单的批判或肯定,,而是以典型的文学现象为主,充分肯定它们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的史学价值,并努力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同时于大浪淘沙之中,钩沉那些被主流文学忽视的、不易为人发掘的儿童文学作品,力图找出一种更具整合性的儿童文学史构建的话语模式。采用文化研究方法的另一优势就在于以一种多维的、网状的研究方式,建立各种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并对儿童文学史上种种对立的创作倾向进行协调,如政治性与文学性、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教育性与审美性、文学史的真实性与叙事性等等。在作者看来,那些偶然性的、依然具有五四时期周作人等人倡导的坚持儿童文学艺术的纯粹与审美特质的写作,亦即坚持儿童本位的写作,在革命与抗战时期仍然存在着。作者敏锐地发现,那些以政治话语为先锋的主流儿童文学作品和那些偶然性的显得“另类”的文学作品并行存在,其实正是自晚清儿童文学现代性发轫以来,几种不同的儿童观相互交锋、冲突的遗存与结果。

以往的文学史观点中,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与政治变革、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几乎是亦步亦趋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可能导致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将儿童文学的分期与历史的分期等同的倾向。因此,作者提出了以一种动态的、联系的叙事方式来阐释与评价那些原来已有定论的文本,讲述这些文本在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话语模式的背景之下有着怎样的图景,并确定将儿童文学的规范、标准和惯例作为现代儿童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划分出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细小阶段,从而确定儿童文学史的分期。例如作者留意到在晚清之后,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性的展开过程,伴随着从荒野文化到园艺文化的教育观念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接受过程。这也为现代儿童文学挥之不去的教育情结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对这一点的关注,得益于作者教育学跨学科研究背景。与此同时,作者还力图调和儿童文学审美性和教育性的矛盾,并从教育学的角度指出,“并非教育就不能使儿童快乐。”使得教育(政治)尺度、审美尺度在现代儿童文学史漫长的此起彼伏的力量消长中,获得了与当代儿童文学一致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儿童文学可以同时具有儿童性、文学性、教育性的特征。

四、多样化建构与童年普遍性价值的追寻

第5篇:儿童文学的价值范文

所谓的解释学主要是关于意义理解以及解释的一种哲学理论。儿童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少年儿童,相较于大众文学而言,儿童文学具有起独特性,其包含有丰富的艺术创造性,而且蕴含着极大的文学价值。所以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有解读文本这一过程,究其本质就是对儿童文学读本的内涵进行解释的一个过程,儿童文学教育中,这种解释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通过从解释学的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最终寻找出一些解决儿童教学的有效途径,能够对儿童文学教学的理念有所转变,儿童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也能得以彰显,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解释学;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教育

一、关于解释学的简要概述

解释学主要是与文本有关联的一种理解过程的理论,解释学的核心本质就是在给定的文本中寻求回答对其的有效解释。儿童文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如何有效理解儿童教学,这与解释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解释学的主要观点就是理解管、主体间性等各种观点与儿童文学教育问题,有诸多的启示。首先,我们从解释学的观点上出发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所谓的理解其实就是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把握,对人和物之间关系的了解,对整个世界和人的关系的研究,这就是所谓的理解。解释学的理解也就是关于文本的理解,作为主要理解对象的文本,其主要本质还是在于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其二,解释学的哲学意义认为不论何种理解都主要依赖于理解者的前理解,那些试图消除复原说的则是一种幻想,因为人事不会生活在真空之中的。人在有反思和自我意识之前,对于事物就已经有了先见。一个人的传统观念、文化背景以及思想状况和知识水平等因素都会对他的理解产生深深的影响。解释学认为,一切理解都是主体性的自我理解。理解存在与整个世界历史文化中,也达到对他者的理解和反思,最终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二、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要点研究

1)儿童文学的人文性主要通过对其思想感情的培育。儿童文学和人文性有一种天然的联系,站在儿童文学教化的角度出发,儿童文学的显著本质也就是对人员的培育及发展,没有进过儿童文学熏陶的人属于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之中,通过加强对其儿童文学的阅读,人开始具有一系列的品质和道德,最终使其性格走向纯真善良。所以通过理解这一基础的把握,我们了解到所有的儿童文学所具有的一个普适性观点就是其内容包含有丰富的人文观点,这样的儿童文学才能让人在阅读时有美的感受,而且通过阅读它,我们也能在价值观和情操陶冶上有更深一层的体会。但是相较于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来说,它主要是对儿童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教化。儿童文学的人文性是不可取代的,其促使社会价值的内涵有了非常广阔的文化空间,文学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也因此得到了凸显。在语文体系的儿童文学中,文学性是作为母语教育的核心而存在的。结合解释学的意义生成理论,阐述解释学概念中包含的人文性,其主要通过对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来加以解释说明,众所周知,自然界与人类关系是错综的复杂的,在这样复杂的关系之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各有不同的,人类的主要活动主要体现在各种艺术、神话故事以及语言表达上。在针对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所有这些教学成果和活动方式,都是主要通过儿童文学所承担的。

2)儿童文学内容包含有对学科的认知性。儿童文学将教育性、纯真性、知识性、想象性等观点融为一体,对小学生的人格养成、思维的发展以及创造精神的培养都具有指导作用。儿童文学中的故事内容以及人物形象有很丰富和活泼的艺术特征,儿童文学中所凸显的艺术形象也是其对事理的一种客观认识。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儿童文学中有非常鲜明的表达的。所以,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解,不能肤浅地局限于一种单一文学体裁上,同时还应对其他的学科有一定的掌握,这样创造出的儿童文学才会更具科学性和生活性,对儿童产生的教化作用也才会更加的鲜明有力。除此之外,了解到儿童文学的促进作用后,还应把握儿童文学的启导性,通过与文本视野的交融,儿童的视野也不断扩大,儿童最终形成了自己对故事、对内容的新的感受和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文本这一载体,实现读者与写作者的隔空对话,在对话中不断加以探索,最终将认知更深地推进。

三、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教育

1)积极鼓励儿童参与到文本创造的过程中来。很大程度上,构建儿童文学能力主要依赖于对文本的参与和创造,此种参与过程构成了建构文学的主要内容。儿童是非常乐于参与互动性很强的游戏的,在这一过程中,其主要采取重组和填充的方式进行参与,最终达到满足自己快乐感和好奇心得目的。虽然儿童的年纪较小,但是他们是有着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并且其是主动参与并对作品的内涵加以理解,而且其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些能够超越文本自身,给文本以填充。儿童文学的文本中,包含有许多的留白和不确定性,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开放式结局或者逻辑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可以促使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和感受,然后借由原本的故事框架,对故事进行不断的新的理解和创作,最终丰满故事内容,或者修改故事结局,将那些留白处或者不确定指出加以再创作。由此过程,可以实现读者与作者视野的相交融,最终提升了儿童的创作能力以及其审美价值,而且通过这一再解释的过程,也能培养其人文精神。

2)大力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解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先见或者前理解。不论是理解何种概念或者新事物,在理解之前就应当对其有一种潜在的概念,然后以此为参考,实现对新的理解内容的更好地扩充。所以,在儿童文学教育的环节中,引导其阅读文本内容时,对于其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更加不能忽视,所以就需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挖掘文本润喊的新颖性。要想达成这一点,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多为其提供背景资料,这样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能得到适时的拓展,强化在儿童文学中对于情感以及品质的表达,倡导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此来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化,最终通过文学作品加强对学生文学能力的构建与指导。

四、结束语

总之,儿童文学作为教育教化的一个重要体裁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且影响也非常深远的。在这样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西,儿童文学具有一个特殊的使命,即就是对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重视对这一方面教育的投资,确保儿童可以身心健康地长大。

参考文献:

[1]汪一麟.解释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221-223.

[2]李泰.论当代解释学观照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2015…(28):133-135

第6篇:儿童文学的价值范文

随着国家对边疆文化策略的极大重视,21世纪的新疆当代文学迎来了各方关注,新疆当代文学的大发展,促成了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脱颖而出。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无论是在作家队伍、传播媒介还是文学团体、丛书出版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各界对新疆儿童文学的重视使其正式纳入了新疆当代文坛的视野中。近年来新疆政府对本土文学大力扶持,在政策及投入方面都较以往加大力度,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应运而发展起来,对新疆儿童文学的投入从人力到物力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疆作协也将儿童文学正式纳入到新疆当代文学的轨迹内,提出要繁荣新疆少儿读物创作,创作具有新疆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这项提倡使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激发出新的活力与潜力。其次,对作家队伍的全面建设是促成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发展的基础。作家是文学作品的直接生产者,没有作家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文学系统的其他诸多活动。新疆儿童作家队伍由老、中、青三代组成,有专业作家,也有业余作家。既有二十多年来一直潜心儿童文学的老作家刘乃亭,也有以前写诗后转型儿童文学的作家毕然;既有学者出身的儿童文学作家王功恪,也有新闻出版系统出身的作家于文胜,还有少数民族作家如帕尔哈提•伊力牙斯。

目前较为活跃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家有近30人,他们成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力量,他们也是促进新疆儿童文学发展繁荣的根本资源。随着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培养已成为新疆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再次,新疆儿童文学的“出版热”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增添了勃勃生机。专著具有系统化、个性化等特点,是作者文化积累的重要成果,对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据新疆作协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刘乃亭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疆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少,几乎没有出过专著。进入21世纪以来,儿童文学作家王功恪出版了儿童科幻系列小说专著《小博士漫游科学王国》,李丹莉出版了科普系列童话专著《回家》、《贯穿沙漠的神奇丝带》等,毕然出版了童话集《树林消夏音乐会》;尤其是维吾尔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以多种文化为一体创作的童话式长篇小说《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深受广大小读者的欢迎,引起很大反响。本书被译成汉文出版后同样受欢迎,2008年,维文版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9年,汉文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并进入《当代》杂志2009年度全国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名单,为维吾尔儿童文学争得了很大荣誉。

这些新疆本土的原创专著不但推出了一批有力的新作,而且对于新疆儿童文学的交流及新疆儿童文学走向全国都有积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为扶持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和新疆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5月,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赵光鸣、刘乃亭主编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目前,此书已被列为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这本书收录了近10年内在新疆儿童文学创作勤于笔耕的作者30人,共计41万字的作品,可谓给新疆儿童文学作家予以极大的鼓励。最后,新疆儿童文学的研讨会、笔会及其对外交流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提供了不断发展的机遇。近年来,新疆儿童文学研讨会、笔会的不断举办使新疆儿童文学进行创作探讨、信息交流、佳作观摩、平等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作家与评论家、作家与出版社编辑、作者与小读者、作家与作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趋于密切、和谐。成立于21世纪初的新疆儿童文学研究会几乎每年都定期举办各种与儿童读物有关的读书会、讲座、座谈会等,开展出版社与作家之间的互动。新疆教育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新疆科技出版社等都加入到与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面对面的交流中。出版社与作家的这种互动既为作家找到了合适的出版途径,也为出版社解决了稿源问题。正是由出版社的扶持,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得到了发展的园地。此外,由乌鲁木齐市图书馆、新疆朗诵艺术协会共同举办的“天山珠玑———新疆优秀文学作品系列朗诵会”中专门开辟了“新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已经成功举办了“黄山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毕然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新疆本土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推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新疆本土儿童文学作家的广泛交流对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成效,在新疆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作家们的创作水平。

二、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

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是极其鲜明而独特的。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文体、地域、主题等方面。

1.新疆儿童文学作品文体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的文体丰富性为新疆的各族青少年儿童提供了各取所需的文本。童话故事、童话诗、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种文体都在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中有所体现,文体的丰富多样性充分显示了新疆儿童文学作家活跃、丰富的创作景象。童话故事如刘乃亭的《角马过河》、毕然的《买梦的小王子》;童话诗如于文胜的《小蘑菇》;小说如《葡萄园的影子舞会》、茹青的《沙海觅宝》;诗歌如于文胜的《我和别克的故事》、尹必桥《我的家乡亚克西》;散文如尚崇龙的《童年是个梦》、《我的鞋子》;戏剧如茹青的《会飞的巴郎》等。这些丰富的各类文体使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2.新疆儿童文学的题材选择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新特的自然资源赋予了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话题资源。在他们的作品中,新疆的地域景观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毕然的《森林消夏音乐会》以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作为故事背景,使新疆的小朋友们从心理上产生了对于家乡地名的认同感。于文胜的《海孜勒罕》中“额尔齐斯河啊美如绸缎”,令儿童对新疆的额尔齐斯河产生了秀美的印象,增添了对新疆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作家蒋南桦的动物童话系列中,新疆所特有的动物貂熊、盘羊、野驴等在新疆儿童读者中得到了宣传与普及,新疆儿童对于新疆丰富的动物资源有了自豪感。其中儿童文学作家李丹莉的《回家》通过对新疆雪豹回家的曲折经历描写,不仅使儿童认识到新疆珍稀动物的宝贵性,而且唤起了儿童对于动物的保护之情,可谓是一举两得。作家李丹莉是新疆本土成长起来的儿童作家,她自称新疆特有的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珍稀地矿、地貌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她希望让小读者在与童话故事的亲密接触中轻松汲取新疆特色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新疆大自然中那些具有神秘气息的珍宝。

3.新疆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对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塑造性。对于新疆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的描写在新疆儿童文学中极具吸引力。除了新疆的自然风物外,新疆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在新疆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如维吾尔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的作品《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通过几位少数民族儿童在神秘的新疆楼兰古国的探索,将新疆历史文化地理融入了作品中,文中对玛雅文石碑的介绍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而且具有神秘性,引起小读者对新疆历史文化的强烈兴趣。在《送给孩子们的诺鲁孜礼物》中,作者帕尔哈提•伊力牙斯通过儿童对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诺鲁孜节的喜悦之心,展现了这个节日所特有的风俗,如吃诺鲁孜饭粥等。茹青的《会飞的巴郎》中以维吾尔族小男孩巴哈提与爷爷的对话对新疆的人文景观毡房作了介绍,通过爷爷教巴哈提挤奶将新疆以奶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作出描写。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在内容上的本土化,一方面是由于作家敏锐地发现了新疆地域文化的创作资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疆文化地理对新疆儿童文学作家的塑造意义,新疆文化地理成为新疆儿童文学作家们创作的原点和支点。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中关于新疆风物及习俗的描写充分展现出地域性对文学作品的塑造作用。

4.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话语:团结与智慧。在不同文体及不同内容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于团结与智慧主题的描写是其主流话语。邬庆丰《民族团结童谣》中的《阿凡提爷爷讲故事》以新疆家喻户晓的民间人物阿凡提之口说出:“新疆内地是一家,名字就叫大中华。丝绸之路通四海,民族不分你我他。和和睦睦在一起,自古从来不分家。”他的《古丽,我的朋友》一诗中“:你帮我来我帮你,彼此友谊好深厚”等都对于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行了弘扬。尹必桥出版的太阳花儿童诗集《我的家乡亚克西》通过童谣的形式使新疆各民族儿童牢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刘乃亭的《小小螳螂》中通过小螳螂战胜大蟒蛇的童话故事,将小螳螂智勇双全、善于动脑的特性描写得活灵活现,使小读者认识到智慧的力量。在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智慧的作品各具形式,动物与人,动物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无不充满斗智斗勇的主题。

三、如何拓展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深层发展

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已经摆脱了20世纪悄无声息的状态,获得了新的独立建构,它超越了以往新疆儿童文学的任何时期,形成多维的文学品格与价值。可以说,21世纪的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已是一个适应新疆儿童同化机能的多层次的艺术载体,它在走向新疆儿童世界的同时稳健地走向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艺术个性的自觉。如何使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更好地理性发展,拓展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深层,笔者认为有以几点需要关注。

1.不断增添新的儿童文学观念,确认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具有的价值功能。根据以往新疆儿童文坛的创作,可以看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虽然特点性强,但多数作家对儿童文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反映出儿童文学观念的陈旧性与模版性,多数作品囿于既有的题材内容,如对新疆自然风光、动物介绍的大量描写等,这种状况势必会将新疆儿童文学局限在原有的文学创作旧圈里。作为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应当不断提升自我的儿童文学创作观念,积极探索儿童文学创作理论,不断提升自我的使命意识与人文关怀,汲取儿童文学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话语,表达新疆当代儿童的独特感受,表现出21世纪新疆少年儿童多姿多彩的生命气象与精神成长,让新疆当代儿童文坛奇葩纷呈。

2.走向多元共生的创作状态,创造百花齐放的艺术格局。“儿童文学以其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接受机制与审美情趣,区分为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幼年文学三个层次。”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以表现儿童文学与幼年文学为主,其中童话占了大半壁江山,对于少年文学几乎没有问津。新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花季人生应成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新的生长点与激发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秦文君、杨红樱等描写的少年文学为什么会吸引大量的中小学生是值得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思考和借鉴的。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的趋向应当是多元共生、百花齐放的,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不仅要创作童话,更要创作贴近新疆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学习,反映新疆青少年青春文化特征,符合他们自然心态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因此,在今后的新疆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增加少年文学的创作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

3.走向儿童文学的全国对话,提升新疆儿童文学的全面视野。儿童文学是没有边界的,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不仅是新疆的,也是中国的。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视野已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华文儿童文学,走向更为广阔的与世界儿童文学的交流与对话。新疆儿童目前的局面还在新疆本土发展,与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新疆本土化的儿童文学创作是有优势的,但从长远的儿童文学创作来看,新疆儿童文学应当与国内其他的儿童文学在话题上对接,在创作上趋于同步。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应关注当前信息化、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等,关注人类的共同话题: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当代儿童的生存困境、青少处犯罪等焦点、热点与难点话题,发出新疆儿童文学的声音。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新疆儿童文学的全国性格局,孕育出当代新疆儿童文学的大视野。

第7篇:儿童文学的价值范文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因其特殊的内容与创作特点,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对语文课程的驾驭能力。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的了解不多,那么想要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将会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另外,课标还规定了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了解不够,阅读量有限的话,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分阶段、分步骤阅读文学作品。

(二)儿童文学是儿童了解世界的窗口“儿童文学就是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关怀儿童心灵成长的文学。”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极强、对外面世界充满期待,求知欲旺盛,但由于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窄小,能够接触到的事务还相当有限。学校和家庭为他们创设的成长环境并不能满足小学阶段孩子的成长空间。于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就成了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连接成人世界的突破口。儿童文学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也让教师受益匪浅。

(三)儿童文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促成语文素质的提高儿童文学作品中对美的感知与挖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素依赖于文学素养的提高,而小学阶段的文学素养,主要依靠语文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促成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智特点。“儿童与成人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感受和人生价值标准,他们的心理空间也与成人不同,儿童心理的秘密就像斯芬克思之谜一样吸引着成人,对儿童心理的探询应该是永远的课题,任何一次新发现都可能是对真理的趋近,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儿童心理,破译几个密码是近一两个世纪的事情,这只能是冰山一角。”儿童的是世界美好又神秘,是专属于儿童自己的。儿童文学正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带我们走进这样的世界,带我们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教师可以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鉴赏,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智特点,不仅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也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儿童的各种行为,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情感需求,并选择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决定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基本停留在字词句等层面,儿童很少能从语文的学习中获得阅读的乐趣。笔者认为,语文的魅力是它的文化传承与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刻,而这一任务主要是由语文教师完成的。儿童文学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能够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从而促成更为有效、更有价值的阅读行为与阅读习惯。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可以让儿童获得阅读的乐趣,可以引导儿童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这将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让激起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决定语文课堂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呈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比较开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新课改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与生动的,课堂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声情并茂讲述、置身其中的情感体验最能引起学生共鸣,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美好的情操与优秀的文化融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要求。

第四,儿童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担当。“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那一天起,教师就是桥梁和纽带,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担当,从编辑、创作、翻译到出版传播,中国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践行者多是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和儿童联系最紧密的群体,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儿童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小学语文教师有机会多维度思考并研究儿童文学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第五,儿童文学可以帮助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是完整、生动、个性化的生态生命。拥有一颗童心,对小学教师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感知其中的故事与情感,我们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原来是和成人如此不一样,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地保持童心。当然,如果没有对儿童这个群体发自内心的热爱,读几篇儿童文学作品是不可能让教师“拥有”童心的。儿童文学或许会唤起我们对孩子的爱,唤起我们的童心,进而转化为对儿童、对教育事业的真挚的爱。

第六,儿童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担任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专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这样说:“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只是为了指导儿童阅读,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还是一种职业素养,甚至是做人的素养,这种素养,既有利于你的教学,也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情感世界。”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教师一定能将这样的品质感染给学生,而儿童文学素养会让教师获得这些魅力。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儿童文学作品会为小学语文教师打开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窗户,而这个获取过程是惊喜而又美好的。理解是最好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也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爱。具备良好儿童文学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是语文新课程的忠实践行者,一定会引导学生享受阅读的自由与快乐,从而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8篇:儿童文学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育工具化;成因;改观

著名学者郑荔曾说:“儿童文学其根本属性是文学,是艺术,它的最终归宿是‘文学性’,将其视作思想道德教育的工具和语言学习的工具,从根本上背离了儿童文学的文学属性。”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才从大文学的母体里分离出来、独立起来的,当今教育产业化和影视作品的猛烈冲击中,儿童文学正有着许多值得我们警惕的教育工具化倾向。如果将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定义为儿童教育的工具,这就完全背离的儿童文学的根本属性。鉴于此,笔者从儿童文学教育工具化的表现、成因和改观进行多方位的探究。

一、儿童文学教育工具化的表现

1.儿童文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工具化

由于儿童文学要顺应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在幼儿读物的选材上产生了极大的限制。要孩子们懂得撒谎是不良的行为,便给他们讲述《狼来了》;要孩子们戒骄戒躁,《龟兔赛跑》便成为首选的作品。《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之类的作品长盛不衰,而泰戈尔《新月集》中的散文、天才诗人杨唤的儿童诗之类的优秀幼儿文学作品都因没有明确的“教益性”而始终徘徊在文学教育大门之外,一句“没有教育性”便跨出了儿童文学的精品世界。教育部参考《苏联教养员指南》,于1952年制定《幼儿员暂行工作纲要》,对文学教育的规定是:“培养幼儿爱好文学的兴趣,诚实、勇敢等优良品质。”和1932年陈鹤琴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相比,这一纲要的文学要求明显降低,特别强调文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工具。

2.儿童文学的语言学习工具化

在目前幼儿园教学实践中,音乐与美术活动常常是独立的,而文学作为与音乐美术并列的艺术形式,却被包含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在考察了幼儿园很多文学作品学习的教学目标,发现主要是学习某种句式或者词汇,而通过学习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就更是最普遍的目标,在比较次要的目标中才有可能谈到儿童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当优秀的作品进入幼儿视野,也往往会在教师的肢解下,从生动优美的形象或意境变成干干巴巴、没有血肉的条条目目,变成了孩子们不得不反复记忆的作品名称、故事情节和陌生的词汇等,从而失去原有的韵味和感染力。把文学作品看作语言学习的工具,将儿童文学的工具化,文学仅仅成为达成其他目标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文学内在的“文学性”被削弱甚至消失殆尽。

3.儿童文学的成人化

儿童文学的功能是潜移默化产生的,文学的影响是深远、长久、多方位的,我们在文学教育中,如果期望每一次欣赏文学作品都立刻产生看得见的作用,或者受当今新兴的电视选秀媒体炒作的功利心理影响,给儿童施加压力,强制儿童背诵一些高难度的中国古典文学,甚至要求儿童背诵一些英文文学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儿童文学成人化了,违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面对成人的这个世界,儿童“听到的是成年人的音乐,看到的是成年人的图画,感受到的是成年人的感情反应,接受的是成年人的教导。”很显然这是一个压抑童年的世界,儿童必须超越于这个世界,必须有一个能够抵制这个成年人世界的精神沃土,才能得以健康、快乐、自然地成长。

二、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工具化的对策

1.让儿童文学回归文学性

儿童文学负有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天职“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

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然的使命儿童文学与一样,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儿童文学负有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任务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文学属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文学不便于教,不便于考,也不便于学。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带给学生儿童文学的一种氛围、一种熏陶、一种影响、一种感悟。儿童文学自有其“形象性”和“情感性”等特殊的文学性质。

2.让幼儿文学回归幼儿性

儿童文学唯一的宗旨是为儿童服务。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读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儿童积极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儿童文学以文学的共性及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成为文学大家庭的一员,既要服从教育儿童的客观富率,又要符合文学的一般规律。考虑到儿童文学的“幼儿性”,当我们为儿童选择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按照文学的标准去衡量作品价值;当我们要把作品传递给孩子时,我们要按照文学的内在规律寻找适当的途径,要关注文学最核心的本质特征。

三、结语

在儿童文学里,永远离不开的是爱与美的主题,爱和美总是相伴而行,爱洋溢着美感,美因爱而更加深刻。而快乐原则和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不变的精神底色。出版社、报刊、学校和家长要把经典的、真正符合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儿童,让儿童在人文主义的文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滋养。在儿童文学教育中,摒弃教育的工具化,提高儿童文学素养理应成为幼儿园教师的自觉需要,改变对特殊群体的教育方式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前奏。

参考文献:

[1]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朱鼎元,儿童文学概论[C];1924年中华版

[3]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C];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第9篇:儿童文学的价值范文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趣味性与故事性,因此深受学生所喜爱。从语文教学来看,美育对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文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育素材,语文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儿童文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但是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文学的运用来看,许多教师在运用中还比较迷茫,还在不断探索。本文阐述了运用儿童文学的价值,探究应用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但是儿童从课外获取知识的来源之一,更是教师得力助手,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文学的魅力,用心领悟汉语的美妙。小学语文的儿童文学始终将儿童作为主体,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文章内容,因此许多教师都将儿童文学应用到教学中,其地位是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形势下,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文学的应用具有实践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儿童文学的价值

儿童文学来源于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而语文教材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基础上,依照系统结构得出教学体系。儿童文学就是依据儿童自身特征以及年龄创造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文学阅读作品均被小学生所喜欢与接受,是小学语文中的理想教材。可以说,儿童文学即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得力助手。而且儿童文学主要是针对18岁以下的学生的文学作品,算是一种儿童服务,因此儿童文学具有的特殊性就更贴近儿童的特征,例如儿童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语言逻辑等,均和儿童年龄阶段的性格、心理及知趣相符合。所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的作品,就能够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上就能够准确判断学生思维的方向,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事实上,儿童文学是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说,儿童文学可以称之为生活的教科书。通过儿童文学,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生活、认识真理与世界。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把人类文化转化为自身素质,从而培养学生人格修养。培根曾经说过,读书重点是造就完美人格,这就表明阅读对于培养儿童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阅读课外的儿童文学中,小学生常常被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所打动,逐渐感受真善美蕴含的真谛,同时对于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与思想具有促进作用。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所用教材中,除开一些古诗词,大约80%都是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了大半江山,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儿童文学时,就必须要依据学生实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儿童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儿童文学教学一定要抓住文学中的美学体质,即儿童情趣。所以儿童文学教学就要抓住儿童情趣,发挥文学的教学特色。当儿童遇到有情趣的作品时,就会产生出兴奋、快乐及向往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挖掘作品中所包含的儿童情趣,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但是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够把握儿童情趣,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挖掘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从小学语文教材来看,许多儿童文学都含有儿童情趣,例如《珍珠鸟》、《桂花雨》等,教师就要善于从中挖掘蕴含的情趣。事实上,文本字里行间渗透着儿童情趣,教师就要从儿童视角分析文本。当然展示儿童情趣的方法及形式并非唯一的。其一通过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体现儿童情趣,例如在进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作者描写主人公“我”的可爱外貌、调皮的语言以及活泼好动个性,展现出浓郁的童趣。语文教师要细细品读文学中的每一句话,比如“祖父戴一顶大草莓”“我带一顶小草帽”……提出其中所描绘的童趣童真。其二通过儿童的纯真美好的情感体现儿童情趣;比如在阅读《水》的过程中,这篇文章描写了缺水地区儿童对水的渴望,当下雨时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欢愉场景。抒发出儿童对雨水的渴求与喜爱之情,文中通过这种抒情手段将童趣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其三通过特殊表现手法展示儿童情趣;例如采用幻想、夸张以及拟人等各种手法体现出来。运用多种手法增强儿童文学的可感性,增强文章趣味性。比如《桂花雨》中,作者就是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桂花树的笨拙外形,不和繁花斗艳,通过比喻手法把桂华飘落时纷纷扬扬的场景比喻为桂花雨,通过这些表达手法让文章充满了童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从小学生立场入手,通过儿童思维发现及挖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童趣。2.教学中彰显儿童情趣;教师不但要从文本中挖掘儿童情趣,还要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引导学生体验文学的儿童情趣。教师要紧紧围绕儿童情趣,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内心童真,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品读其中的儿童情趣,从而体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其一通过朗读体现儿童情趣;通过朗读感受文学中蕴含的儿童情趣。阅读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首先教师个人要充分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通过变化声调音量生动形象、饱含深情的范读课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满感情朗读课文,从朗读中去感受儿童情趣。比如朗读《只捡儿童多出行》课文时,当朗读到了“成千盈百”“飞涌”等词时就要上扬声音,从而体现出小学生的精力之旺、人数之多;而阅读“就是开得旺嘛”一句时,就要重读“旺”,表示强调,教师应该指导小学生采用快乐、轻松的语调朗读,从而感受到小学生的活力。当然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朗读模式,激发小学生充满感情朗读,从中体会文学的情趣。其二讲出儿童情趣;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讲解之时必须要充满儿童情趣。因此教师就要抓住文学中的特殊手法,比如采用幻想、夸张等,比如《荷花》文章,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作者化身成荷花在风中曼舞,想象这种美妙场景,想象学生本人化身荷花后的模样,感受其中的儿童情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并且教师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要采用生动形象的言语体现儿童情趣。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文中通过神态、言语及动作刻画出伸手了得、谦虚的林冲。教师通过“起身让座”、“把棒一横”、“不敢,不敢”等各种描写林冲动作、言语以及神态各种词语分析林冲的高超武艺及谦和。通过教师把握着主人公形象,绘声绘色的还原到学生面前,从中体会出儿童情趣。

(二)挖掘美学特质,锻炼学生的语感

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存在差异,这种文学中的美学特质是一种自然状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及纯真而单纯的思想,这种特质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美学特质,将儿童情趣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引导小学生通过行为动作及语言等生动体现出来;比如学习《小动物过冬》时,教师就必须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挖掘,让小学生感受动物过冬时的情趣,用心体会,有效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同时语文教师还必须要全面了解文体的构成及分类情况,结合文学中的内外部因素,合理的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比如儿歌同样具有和相似的韵文类文体,但儿歌中语言要求的音乐美必然高于。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时,就必须要体现出各类文体的语言、形式及风格特色,这样才能够引导儿童进行个性鲜明的阅读。

(三)挖掘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创新阅读课教学的形式,从中挖掘文学的魅力;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加强渗透儿童文学的阅读,将思疑、读和唱以及写等各种手段结合起来,推动学生阅读文学的兴趣。创设情境。采用绕口令、儿歌及情境对话等各种教学模式,实现读唱相结合,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指导学生将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时,就要合理引导小学生去思考问题,对教师所提问题自主探寻,从而实现读和解疑相结合。同时教师还要营造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情境,将写作和阅读相结合,通过“辩论会”或“角色游戏扮演”等各种形式营造交流平台。只有让学生充满疑问去阅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体验阅读的兴趣,从而主动自信的阅读。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要结合学生实况采取合理的应用措施,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巨大作用,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德吉央宗.论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11):48-49.

[2]徐青英.体验生活倾吐真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217-217.

[3]黄丽华,廖智勇.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以识字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5(9):90-91.

[4]汪潮.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12-13.

[5]边春丽.儿童文学在儿童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