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是指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制药工程、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1],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形式多姿多彩,但理论知识及操作性知识对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生存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要求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吃力,这些现象已成为困扰质检业、制药业和教育界的两大问题。学者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很少基于人类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1.教材建设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
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对事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认知过程,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事物、思维活动、进行情景迁移[2]。认知心理学强调[3]人脑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他会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其本质,把主要的、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4]。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5],创设能激起学生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要建设有机化学系列教材,就应该了解学习者已知了什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其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中,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如果一味地只顾自己讲解,不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教学过程就会是痛苦、不愉快的。
2.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课程内容乏味、脱离现实生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化学有关的专业也在其中,这就需要把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经典原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即要求教改的相关教师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制药工程、药物分析、药物检测、药物工艺及其过程中所涉及精密仪器的使用,等等,需要有针对性地把这些知识链接,让学生对该领域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再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加工,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编著上要求教材知识体系纹路清晰,背景知识充分,教材建设中应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体现进一步探索的深入性。
3.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开展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已经不在新鲜,教育界也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设置甚至相互脱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性知识之后有必要让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研究,让其有机会使用有机化学甚至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机会接触大型研究设备,用这些设备解决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性的报告,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小心翼翼,每一步过程都不敢独立思考操作,生怕出错,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能否用另一种方法做,换另一种方法做效果怎么样,结果会不会不同,能否用另外一方面知识解释,如何解释合理,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的转化。
4.鼓励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新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结合二级学院教师的课题科研工作和其他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此时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再是重点,在学习操作性知识的过程中伴有研讨性、设计性、综合性甚至多步合成或全合成性实验,对合成产品进行药理学筛选、药剂量分析等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生可能达不到教师的期望,但是能系统理顺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所用到的仪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为掌握一门技能和提高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从本校的招生阶段出发,潜心对本专业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颖,王晓忠.高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29):56-57.
[2]孙凤琴.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2:130-132.
[3]谢春艳.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与战略,2005:83-86.
一、指导思想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良好习惯,1把读书作为教师精神生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促进自己更新及理论素养、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天要研读1小时。
提倡带着问题读书,2读书要与反思相结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要个人阅读要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读书目标
转变教育观念,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使自己业务精良,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溢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4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强化自身修养。
有所思就记录下来,5读写结合。旨在养成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反思自己。重点谈学习体会、感悟,提出思考性问题,
三、读书内容
1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2教育类的书籍:家庭教育》夸赞孩子的艺术》
3自己喜欢的文学性教强的书籍:杂志《读者》家庭》女报》外国经典名著等。
4儿童文学:淘气包马小跳》海蒂》秦文君小说系列
四、读书形式
集中学习为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1个人自学为主。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大家下午好!我叫*,来自*小学。下面我就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单的回报。
一、我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所作的工作
1.建立实施方案,完善规章制度。
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中心学校制定了《*镇中心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中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具体实施都有明确的要求,我们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对中心学校的方案进行了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工作计划。同时修订完善《坐班考勤》、《廉洁从教》、《教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等各项规章制度,引导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这些制度的逐步落实,教师的师长形象、社会形象进一步提高,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私立学校离我校只有不足半华里路,但我们学生没有一个转到哪儿,为什呢?家长说的话最朴实:“*小学老师认真负责,花那么多钱到私立学校没有必要。”
此外,中心学校还建立了师德考核制度。每学期末,中心学校都成立考评组对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其中“师德表现”包括“政治表现、为人师表、依法治教、团结合作、服从分工”五个方面
2.坚持教师政治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素养。
按照中心学校要求,我们学校每周一召开教师例会。例会上,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学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东至县教师行为十不准》等文件。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每一个教师的“依法治教”的能力,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我们要求教师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建立学习笔记,认真拟写个人学习计划,写好学习心得,着力打造一支懂教育、强管理、善教学的教师队伍。
3.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教师是一所学校的主心骨,更应该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排头兵。我们*支部共有18位党员,分散在4所学校。为使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根据中心学校总支的部署,我们分校成立学习小组,使党员的学习正常化、制度化。我们农村小学规模虽小但事务繁杂,光靠校长一人是忙不过来。我校党员教师主人翁意识强。以今天早上为例:因为下雨,校园积水严重,有党员同志主动疏通下水道,主动清扫水中落叶。教师这样的平凡举动很多,说明了党建工作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推行校务公开,倡导廉洁从教。
中心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阳光政务,积极推行校务公开,这学期,中心学校以“校务公开简讯”的形式,及时将老师们关心的职称、评优、财务等学校事务告知每一位职工,我校教师反映很好。我校自身,凡大小事情均以例会的形式向教师,或以公开栏的形式向家长公布并征求意见,教师关系融洽。我校执行财经纪律,没有乱收费乱开支的现象。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关注的地方
1.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扎实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中小学教师适应教改需要、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举措;是中小学教师实现生命价值、升华主体境界的明智选择;是中小学教师获得教育成功、享受教育幸福的重要条件。
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诸环节中具有基础和动力作用的一个环节。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指中小学教师为适应中小学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证其主体素质全面、和谐、自由、持久的发展能力不受损害的发展,其核心是创造素质长久、持续地发展。这里含有三层意思:第一,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和中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中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和动力;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为社会和中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第二,所谓保证其主体素质全面、和谐、自由、持久的发展能力不受损害的发展,是说无论是社会还是中小学教师个人都要自觉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使中小学教师能够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既指中小学教师作为一般公民素质的发展,同时还指作为教育者的专业素质的发展;要保证这两个方面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自由性和持久性。同时要保证主体素质能力发展的长久性、强劲性。第三。创造素质是人的主体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人的主体素质的核心和精华,也是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质、关键素质。没有创造素质长久、持续的发展,就没有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他对中小学教育及整个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支撑作用上,而且表现在他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引导与激励价值上。
1、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中小学教师适应教改需要、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举措。中小学教师在中小学教育岗位上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师在培养积极的或消极的学习态度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还应努力把教育过程延伸到校外”。广大中小学教师要适应教师工作的这些新变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小学教师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其促进和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状况与水平。没有中小学教师的超前发展和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水平和高效益。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小学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和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两个高度,来充分认识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意义和重要价值。
2、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中小学教师实现生命价值、升华主体境界的明智选择。在国内有学者将教师成长划为“三个阶段”,即幼稚和欠成熟阶段、成熟阶段、专家型阶段。在幼稚和欠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初步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教育技术较生疏。存在大量问题,或教育技术较差,工作陋习较多。在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认同职业价值。有较成熟的职业技术。忠于职守,勤于修养。在专家型阶段主要表现为高度体认职业价值,有高超的教育技术和专业研究能力。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职业生命价值的不断攀升,实现职业成长阶段的逐渐过渡。在这里,每个中小学教师都要正确处理好奉献与进取、学生成长与个人自我成长的关系。教师的生命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奉献上。体现在被教育对象的成长和进步上,它同时应体现在教育者自己的不断自我进取、不断地自我完善上。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生命价值、升华主体境界的过程,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3、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中小学教师获得教育成功、享受教育幸福的重要条件。人们常把教师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职业的光辉,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同时是一种享受幸福的职业。教师职业的幸福不是他人给予的,也不是社会所能封赐的,它全凭教师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内心体验。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他似乎还从来没有体验到一种职业的幸福。有的教师他只要站在讲台上、站在学生中间,他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一种幸福。体验到职业生活的快乐。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不求进取,更无创新之念,因而也享受不到职业的成功与快乐;后者能不断有新的追求,把职业生涯的每一天都看成是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一天,在追求中体验快乐,在自我完善和发展中享受职业幸福。一个有理想、有志向、有境界的中小学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享受职业快乐与职业幸福的教师,其条件就是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当一个中小学教师觉得他的今天不同于他的昨天。他的明天又不同于他的今天,他就能时时体验到一种快乐和幸福。许多优秀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已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中小学教师,都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成功者、幸福者。也都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卓越的实践者。如果我们每个中小学教师都能坚持“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一定会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绚丽迷人的光华。
推动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与追求。从当前来说,就中小学教师个体而言,我觉得。学习、实践、反思、写作,是中小学教师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1、学习: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
教育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作为从事这个职业的教师,不应当仅仅是教学生学习,而必须在此同时注重自身的学习。一个教人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是难以取信于人的。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
说到学习。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读书。读书当然是学习,但并不是学习的全部。就读书而言,不少老师只读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这是远远不够的。“读万卷书”是学习,“行万里路”也是学习。其实,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除了要读有字的文本类的书以外,还应读一点无字的非文本类的书籍,这就包括“行万里路”式的游览与考察活动,包括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包括经常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一些研讨会议等等。这种学习有时能产生书本所起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处处留心皆学问,坚持这样做,我们就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要使教师的学习真正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就必须使教师的学习成为全面的学习。只有全面的学习,才能赢得教师的全面发展。就学习的内容而言,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的学习,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与学习。就学习的方面而言,不仅要学习怎样做人,而且要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学问。努力坚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不仅三者缺一不可,而且顺序不能颠倒。教师的学习应当是持续的学习。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学习要有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任何长进的。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坚持根据计划的要求将之落到实处,那样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难以长期坚持。教师的学习应当是自觉的学习。只有自觉的学习,才能赢得教师自主的发展。学习的自觉性来源于对教育工作崇高使命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自身价值理想的不懈追求。学习贵在自觉,自觉就能把学习变成主体的一种内在需要,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快乐,进而真正变成一种享受。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学习,不仅可以是全面的,而且可以是持续的。因而也是最能推动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
2、实践: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教师的实践,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是人类社会整个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对象的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既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发展的必要载体。坚持把教育教学实践,作为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载体和重要通道。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是现实趋利的选择;不仅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且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不仅是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是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表现。这就是说,中小学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一方面推动和促进着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检验和衡量中小学教师是否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依据和重要标准。
要使教师实践真正成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就必须努力使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就必须努力使实践成为中小学教师自身主动的和能动的活动。我们知道,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因其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意识性,不仅无益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反而会影响和阻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被动的和机械的实践是缺乏灵性的实践,而缺乏灵性的实践,因其难以触及人的内心深处特别是灵魂,也就必然缺乏生长性和发展性。因此,在这里我们特别倡导教师以科学理论为先导的主动的和能动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往往渗透着教师主体的聪明才智和智慧文化,因而常常能够使整个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会逐步形成教师外在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改善,而且会对教师内在素质修养的提升起到催化作用,因而也就能使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3、反思: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过滤网
教师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对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不断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飞跃的过程,因而也就可能成为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一个要想有所成就、有所发展的教师,就不能不十分重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进行持续不断地自我反思。
我们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具有同等的含义。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真正的教育科研,其研究的对象应当是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研究的目的应当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科研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只有这样,我们所倡导的具有反思性质的教育科研才能真正起到推动和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要使教师的反思真正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过滤网,首先必须使教师的反思,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反思的过程中,不能仅就零碎的局部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进行片面的反思,而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整体的观点,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进行全面的反思。只有这样的反思,才能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其次,必须使教师的反思具有适时性和灵活性。要根据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的需要,对其结果和过程进行适时的和灵活的反思。所谓适时,就是要恰当选择反思的时机,努力把事前反思、事中反思和事后反思有机结合起来。所谓灵活,就是要灵活选择反思的方法和形式,尽可能综合运用多种反思方法和形式,以求真正收到实效。再次,必须使教师的反思,具有长期性和全程性。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坚持把反思贯穿在实践过程的始终,使实践的过程与反思的过程同一,用反思来改善实践的效益,用实践来提升反思的质量,进而使实践与反思形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局面。
4、写作: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中小学教师的写作不同于一般人的写作,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写作常常是同他的工作密切相关的。有学者研究认为,教师的写作既是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基本能力,又是教师履行角色职能的一种辅助方式,还是教师释放自身潜能的一种重要载体。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师的写作既是对自己学习体会的整理,又是对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是对自己反思成果的提炼,因而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与进步,特别是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可替代的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今校本培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能较好适应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校本培训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培训模式。阐述了这种培训模式的理念、特征、操作与制度保障。
受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育也被视为终其一生所需的教育过程。本文根据当前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构建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备受重视,但有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形式单一的集中培训。教师的培训大都采用寒暑假集中培训,每期培训教师的数量达到几百人,而且是不同科目的教师都在一起培训。第二,教师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动力是拿证书。因为评定职称需要各种培训证书,参与职称评定。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消极和被动的。第三,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可持续性不强。对教师培训没有顾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教师的培训时间上没有连续性、内容上没有相互衔接,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第四,培训内容空洞,培训的实效性低下。培训者主要是聘请来的大学教师或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虽然他们的理论水平很高,但他们缺乏中小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培训难于适应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暴露出理论的空洞和脱离教学实际。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二、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
针对我国教师职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一种有效的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理念
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强调教师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在外界要求下的被动学习。共同学习的校本模式,其基本理念有三点:(1)教师是学习者。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引导教师把学习当成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倡导教师要学会学习。(2)教师是学习文化的建设者。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工作,而且也是为了充实个人的精神生活。教师追求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所以,共同学习能够内化生成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起新型的教师学习文化。(3)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互为日的和需要。教师的专业化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样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强调学校应当使教师获得持续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教师的学习将带动学校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使学校成为开放性、创新性、教师发展学校。
(二)学习共同体校本模式的特征
在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的特征为:(1)合作式学习。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具有的经过专门训练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思想、感悟等,都是教师合作学习的资源。在当今快速更新的知识时代,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应是当代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品质。作为当代的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学习。(2)自主式学习。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教师的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可以制定自己的自主发展目标。其自主学习的程序是:第一。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第二、确定自己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目标。第三,制定并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完善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第四,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第五,总结评价。通过教师互评,交流,反思,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3)研究性学习。教师即研究者,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地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成熟的重要途径。共同学习体的校本模式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着力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研究能力、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促进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
(三)学习共同体校本模式的实施过程
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的关键是在学校中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和舍恩在《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具有某种目标的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学习,促使团队成员和团队组织共同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学习共同体校本模式是通过组织学校内部成员的共同学习,促使教师个体自我发展。其实施的程序是:反思——计划——行动——总结。第一,反思。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第二,计划。就是通过自己的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的今后做一个规划和设想。做计划时,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把问题考虑得全面而周到。第三。行动。行动是整个实施阶段的关键,这要求学校建立良好的教师共同学习的学校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的学习应坚持研究性的学习,教师以学习带动教学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反思,并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研究。同时开展与此问题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第四,总结。在总结阶段。一方面要总结教师在共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不断成熟和教师的集体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要持续地进行自我反思,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的保障机制
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涉及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使它有序、高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教师自我反思机制,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熟的前提,反思型教师的形成是教师个人成长的关键。教师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反思是教师挖掘自己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可以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的探索的心态。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极为重要。教育教学反思是一种生成性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为合理、有效。可以及时地发现、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让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高质高效的目标。学校应该经常开展教师的反思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总结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反思型教师。
第二,形成相互协作的机制,构建生态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反思。也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就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而言,只有教师集体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才能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应倡导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形成互相协作的机制,自由的学习氛围,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提供平台,创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完全依靠他自己,需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学习。教师之间的共同学习,可以使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从而快速达到其专业成熟。
[关键词]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差异教学;小学数学
最近几年,许多学校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突出学校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此背景下,连云港教研室积极进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探索,旨在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标准,灵活运用迁移运用、矫正反馈、精讲点拨、互动探究、交流展示、自学质疑六个模块.
班级授课制仍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一般针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备课,这样就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出现了优秀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所学知识“难消化”的现象. 长此以往,一个班级内学生在学习成绩、作业情况、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态度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每一个孩子最大的学习潜能,如何才能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灵活运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进行差异教学,这样不仅能真正体现高质、有效的教学,而且能给有差异的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从而真正促进孩子最大限度的发展. 本文将从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个体差异的类型和对个体差异的测查、和谐教学环境的创建三方面探讨基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小学数学差异教学的策略.
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差异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真实地认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像在教学实践的课堂讨论环节,交流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往往被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优秀生占据,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没有空间,教师需要把这种差异看做有用的教学资源. 据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人类的潜力是无穷大的,小学生只是利用了自身潜能的一小部分,并且每个学生个体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当前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并不能说明以后的发展潜能. 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捕获每个学生的闪光之处,试图发现每个学生的变化,而且要明确自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传授者,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鉴于差异性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有效课堂的管理能力、多元教学的设计能力,还要具有科学的测查诊断能力. 教师要学着抛弃以前只是凭经验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仅仅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并没有找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真正原因,不仅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基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差异性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准确地诊断学生之间的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亮点与不足. 相同的教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理解是很正常的现象,此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付出更多的时间设计适用学生差异的教学设计. 此种教学方式抛弃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使得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个体差异的类型和对个体差异的测查
个体差异的类型主要包括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态度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学习准备水平的差异四部分.
学习风格的差异主要是指每个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偏好,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在光线较弱的地方学习,有的喜欢在光线较强的地方学习,有的喜欢在喧嚣的地方学习,有的喜欢在安静的地方学习. 从智力类型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存在主义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自知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身体智力、音乐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以及语言智力等. 相关实验表明,若一个人学习方式和智力类型相吻合的话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应通过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的方式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智力类型,指导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态度的差异主要受学生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常交往同学的影响,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学习兴趣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兴趣的效能、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广度和兴趣的指向性四方面. 学习准备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理论体系结合的能力差异.
若想基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进行差异教学,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异测查是必须的. 通过差异测查不仅能准确、科学地预测每个学生的社会潜力、职业潜力和教育潜力,而且能为他们制定精确的训练学习计划.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通过差异测查能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扬长避短.
笔者认为,在小学教学中,常用的差异测查方法包括:测验法、调查法和观察法. 测验法按照测量的目标又可以分为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和成就测验;按照测量的功能可以分为速度测验、难度测验、概观测验和诊断测验. 差异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水平,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在学习新的数学章节之前,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预习. 教师可以针对将要学习的新章节设计几道比较容易的试题,在学生预习结束后,进行一个简单的小测验. 通过上述测验,教师可以提前知道每个学生的准备情况,在随后的课堂授课中就会有针对性,也能更好地实施差异教学.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和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教师采用针对性的措施.
笔者针对自己所在学校200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兴趣的调研,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的学生无论在数学学习风格还是数学活动中的爱好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采取多变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观察法主要是教师通过一些科学仪器或自己的感官来测试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最多的地方,教师可以在课堂授课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例如参与课堂互动活动是否认真、听课注意力是否集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来判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当然,教师也可以从别的同学身上了解一下某一个学生的情况.
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基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进行差异教学的必要前提,因为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学生才能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然而,如何才能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
1. 学校要始终鼓励和支持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基础上进行差异教学. 首先,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大的相关培训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小学教师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培训;其次,学校应大胆改革教学管理理念;最后,学校应提供更大的教学硬件设备,例如实验器具、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
2. 提高学生对差异教学的认识. 若想顺利完成差异教学,学生的配合是必要保证,因为学生才是差异教学的主角,若是学生抱着抵触的态度来对待差异教学,教学效果肯定好不了. 教师在进行差异教学之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基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进行差异教学的背景、优势以及兄弟院校取得的效果.
3. 教师之间对差异教学的相互合作. 因为基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进行差异教学需要教师从教学评价、作业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单一学科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不够的,因此,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需要加强交流、互相探讨合作,将每个教师的独到见解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差异教学方式才能日趋成熟.
一、初步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
为实现我区基础教育“二圈层第一,成都市一流”和职业教育“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发展目标,我们在学年初明确提出了我区教师培训的工作思路,即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立足校本,覆盖全员,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深刻认识到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实现我区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各校以行事历的形式落实校本研修工作,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在我区已初步确立,有效地规避了校本研修的风险,教师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健全了培训机制,完善了评价制度
1、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前几年的培训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为培训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区教育局近年来每年都以文件的形式对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出台了《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细则》、《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考核细则》等工作规范,要求学校做好五个方面的保障:第一,机构保障。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牵头,教导处或教科室主管并由专人负责;第二,制度保障。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出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月考、期总评,并与评优评先晋级挂钩;第三,文化保障。学校以校长为首带头学习带头举办讲座,创设共生的校园文化,让每位教师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其不断反思更新自我;第四,经费保障。学校每年都把教师培训经费列入预算。龙泉实验小学、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初中部还对教师培训经费进行了分类使用,只要教师外出学习都极力支持。学校也千方百计为老师寻找和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航天中学、龙泉中学、同安中学、洛带中学一年利用暑假送教师外出培训或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题研究培训就达数万元。大兴小学一年为教师订阅学习用书达4000元以上。各学校都投入了资金加大了培训力度;第五,技术保证。利用校内外的一切可能调动的技术资源,加强与校外有关专业机构的合作,为教师上网交流提供便利。由于学校努力做好了这方面的保障,使得校本研修得以有效开展。
2、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机制
过去,我们对教师培训的考评过于刻板,影响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我们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和学校三个层面对教师教育评价机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让教师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内的组织文化、结构和领导角色,实现文化重构,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狠抓过程管理,突出培训实效
1、确定了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师资培训忽视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软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悟出基于学校实际,基于教师实践才是师资培训走出“效果不彰”的必由之路。为突出培训实效,我们确定了我区师资培训抓校本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两个工作重点,初步实现了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和教师研修学习的教师教育实施策略。
第一、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育局建立了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宁旺成同志为组长的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推进校本研修制度的有关文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狠抓过程管理,把师培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奖励先进,从评价激励、督促协调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强化对教师教育的组织领导。
第二、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区教研室紧紧围绕“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核心制订了相应的操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整合力量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于一体,把区教研室建成资料资源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
第三、学校行动跟进,教师主动发展。我们要求各校从校情出发,从教师培训需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针对本校亟需解决的教育教学具体问题,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并借助外脑开展以教育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研究课程的有效实施,营造研究氛围,关注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二)充分发挥教师自主学习能动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继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好教师的学习问题上。区教育局在本学年度教师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六个一”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培训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变革学习方式。一是要主动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更是一份责任,把它作为所从事的事业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二是学有特色。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掌握已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创新知识,更新技能。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观察和思考问题。三是要求结合实践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行为,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四是一定要带着问题学。要求教师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对待。善于将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归类,去分析,去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三,不断改进学习手段。《龙泉教育》网的建立为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建立起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互动的全新机制。教师通过《龙泉教育》网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正在一步步形成。
四、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师培训的操作办法
1、充分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学校和教师确定目标。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找准培训的切入口。在校本培训中,以学员的需要为中心,力求解决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使教师知道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是重要的,是能够用于他们实际工作的。教师则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立自己的侧重点,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内容体系。
2、转变角色,关注个体,重视教师的能动性。
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中要求培训者成为引领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催化者,关注学员的需要和期望,正视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允许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校制定培训规划、计划时,既规定学校培训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又给教师富有较为宽泛的自我发展空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3、预设有效的问题,注重培训的实践性
在上一学年度培训结束后,我们要求各校进行对教师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找出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设想。同时,区教研室每周两天深入学校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教师培训的问题和需求。在本年度制定规划时,我们要求培训者要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独自思考和反思。在培训中运用互动式的问题,注重调动参与教师的热情,进行了有效的双向沟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学习状态。我们在工作中还特别注意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意识,帮助教师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自我评价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4、创设“共生”愿景,共享教育资源。
在各级培训中我们十分强调为教师的学习创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的氛围。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始终处于一个平台,培训者作为平等之中的首席发言人,与教师充分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为充分挖掘教师在学习中的集体智慧,培训者总是充当激发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给教师贴“是与否”的标签,让教师在培训中享受着自我评价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将集体研究成果上传到《龙泉教育》网与全区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以文字的形式推荐到龙泉《课改在线》上进行刊登。
五、全面高效地完成了培训任务
通过督导检查,各校完xx师培训任务质量很高。龙泉中学的学科组建设,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的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与网络教研,龙泉实验小学的行政领导深入课堂研究与资源中心建设,航天中学、洛带中学、同安中学的青年教师培训等都很有特色。许多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六个一”活动,建立健全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由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课堂质量提高上,聚焦在队伍建设上,努力创设共生的校园文化,一批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茁壮成长。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努力,我区教育质量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想象力 阅读
发展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当然,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本文着重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解决学习课题为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读读、议议、画画、写写的综合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想象力的一些做法。
一.概念的界定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
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从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目前的合作学习活动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和全员互动。由此,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也很难统一。我们在这里采用王坦先生的定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组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笔者对此理解是: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师生、生生为活动方式,以解决一定学习任务为目的,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具体做法
(一)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在我国,无论是农村的学生,还是城市的学生,他们生活环境中语文资料和文化设施,一般而言,都是缺乏的,从而导致他们的想象力发展得不够充分。所以,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教学,使学生通过一定方式的阅读,发展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为此,我们采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的形式,以小组活动来带动教学。这样做的理由是: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能促使学生积极用脑,培养他们独立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培养他们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即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二)读一读
首先,各小组各自独立阅读文本,让学生穿越时空界限,各自与这些文本的作者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产生共鸣。
其次,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以小说教学为例,我们不妨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
1.主人公在这种环境下,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要采取这种行动?
2.在这种环境中,主人公有这些心理活动,而在不同的环境中,主人公还会有这些心理活动吗?
3.想一想,主人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行动?若是你,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这样做吗?
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理解这些问题,进而展开联想。
初读文本之后,要求每个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出“初读印象”。接着,针对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出学习课题。
所谓“学习课题”,就是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之后,提出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作为下一步学习的重点内容。由此,学习的形式,也由个人学习自然过渡到小组学习。
(三)议一议
由于学生各自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理解不同,因而拟出的学习课题亦有差异。首先,将每个人的课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挑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课题,作为小组学习课题。同样,各小组在选择课题上也有差离,于是,将这些课题在全班展开讨论,最终确立一些有代表性的课题交给教师,教师要兼顾教学要求,拟订学习计划,对学生所拟出的学习课题作归纳、整理、调整;然后,将其以适当形式(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打在屏幕上等)呈现给学生,供学生学习使用。这是通过“议一议”来选择并确定学习课题的过程。
在解决学习课题的过程中,议论的方式有:
1.生问生答。在小组内,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先让一个学生把自己对课文没有理解好的地方提出来,然后,小组的其他成员一个个对这个问题相继发言。可以轮换地提出问题,转换地解答问题。这样做,一方面解答了同学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发言相互启发,使理解更全面,学习更深入。
2.师问生答。即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小组内指派代表回答教师的提问。
3.生问师答。即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将本组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本组学生代表向老师提出问题,最后由老师来解答。
在进行小组展开议论之前,老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对学习课题的理解写成发言提纲,同时,最好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和句子,作为理解的依据。这样,围绕学习课题展开议论,先选择课题,后解决课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尤其是议论这一环节上,师生关系应“双向”互动的。(图示略)
(四)画一画
把文字所提供的形象变为画面上的形象,再用画面上的形象来表现文字所提供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这正是老师要学生开展“画”的训练的意图所在。
其步骤可以是:教师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要求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画成图画。以《少年润土》为例,可看到这种“画”的训练程序:
1.寻找契机
设问:这篇文章中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都很美。请你们根据这些语言,试力图再现当时的景物?
要求:让学生再读课文中有关段落,各自把理解和想象的结果用图画表现出来,最好是用纸画出来,少数同学不会画的,可在头脑中构画出轮廓。然后再在小组内展示或描述。议一议,看谁画得或描述得最贴近文字所表达的原意。
画,是学生在理解文本后展开的想象,议一议,则由想象再回到文本,扣住文本原意来加深理解。
2.抓住重点
设问:根据你对文本的理解,少年润土应是什么形象?
要求:每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画一幅人物肖像。
这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作进一步分析,并通过画面来表现人物性格,反映课文内容。
这些训练着重理解和表现,故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五)写一写
短作文,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一项训练。训练时间通常安排在上课开始或结束前的五至十分钟。写短文的材料,可以与所学的课文有关,也可以无关,但一定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把所见所闻真实地写出来。并发挥想象力抒发自己的感受。
写好作文后,小组内的同学要交换阅读,并且互相评改、定稿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至两篇优秀的文章在全班朗读,师生共同给该组作出评价,若小组要想受到表扬,每个成员都需努力。这种评价,既可打破小组由好学生包揽一切或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的格局,又可以推动成员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同学明白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沉浮与共”、“同生死共患难”。
关键词:学案导学;电子书包学习系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20-04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诞生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协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因其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相一致,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青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电子书包作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1]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将会在技术变革教育的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2]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梯度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沿着教师提供的问题脉络,体验完整的问题解决、知识建构过程。
“学案导学”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与方法。[3]
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笔者在实地访谈和教学观摩中发现,“学案导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你教我学、重教轻学、硬性灌输、包办代替”[4]等教学现象,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1.实施过程流于形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往往囿于旧思维、老方法,不能按新课程理念去活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致使实际的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学生学习过程普遍存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方式简单、教学材料的感知与理解不深入、知识经验的巩固与应用方式老套、学习效果的检测与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2.教学主体定位不明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然而,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下,现有的学习环境还难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按需学习,整个“学案导学”过程仍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更像是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执行者。
例如,很多教师直接将学案设计成“题案”,学生按照既定的思维脉络解答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所有的问题和思维都是教师的,学生看似是自主学习,实则依然是被动接受。
二、电子书包对学习的技术支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5]这就要求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现阶段教学过程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电子书包作为数字化聚合的技术产物,融合了第一、二代教学媒体的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计算机的媒体特性,[6]突破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集中化特点,使学习者开展个别化的学习成为可能。电子书包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硬件终端,而是集硬件、数字资源、虚拟工具和服务平台于一体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电子书包不仅具备一般移动媒体的基本特性,还具有个性化、按需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电子书包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人们所期待的“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等教育理想成为现实。[7]
1.电子书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电子书包整合了学生学习所需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结构化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同时,学习者可随时接入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资源。
2.电子书包支持个性化按需学习
电子书包不仅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等为学习者提供全面反映学习主题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还能为学习者提供辅助其进行拓展学习所需的拓展性材料,以及方便其搜索相关资源的搜索工具和绿色网络资源。
此外,电子书包支持学习者依据自身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主把握学习进度,可有效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电子书包在教学中的应用,真正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任务中解脱出来。依托电子书包平台,教师可针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进行宏观、科学的监控。
3.电子书包支持多形式教学交互
一方面,电子书包强大的统计与分析功能,可以对教学效果形成及时反馈,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师能更快更全面地掌握课堂教学情况,从而能通过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来实现高效教学;学生能快速直观地了解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与班级同学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另一方面,电子书包整合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性网络工具,使师生摆脱了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使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三、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
所谓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以电子书包作为支撑,以学案作为载体,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导学,实现课前自习、课中学习以及课后复习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
电子书包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将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焕发新的生机,使“学案导学”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
1.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
本文通过实践研究,在分析现有“学案导学”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借鉴它们的经验和做法,抽取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并结合当地电子书包支持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及现有研究,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教学模式结构图。
在此教学模式中,学案就是学习内容,是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的依据。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是硬件(以平板电脑为主的教师终端、学生终端)、资源(数字化教材、教辅、工具书、习题库、试题库、教育游戏库、网络拓展资源等)、工具(虚拟教具、虚拟学具)、服务(资源推送、学习管理与评价、社会互动等)有机融合的整体,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的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
其中,资源是基础,强大的资源库是整个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物资基础;工具是支撑,多样化的教学支持工具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力支撑;服务是核心,完善的教学服务则是教与学资源和工具发挥有效性的必要保障。
在课内/课外学习环境以及电子书包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活动主要包括学案的编制与、依据学案对可利用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既要依据学案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同时也要积极地参与合作探究,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展示成果,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2.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学案导学”教学过程由相互关联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多个教学环节组成,因此,笔者将基于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自习、课中学习以及课后复习三个阶段。其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
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可分别开展教与学活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则分别为其提供不同的技术支持。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前自习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利用电子书包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出满足不同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分层学案,并将其至班级共享空间。学生进入个人学习空间,明确学习目标,依据学案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自主搜集资源,对课程主体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通过电子书包中的班级论坛与班级同学、教师交流讨论,也可以在教师答疑区进行问题咨询。
学生自学完课程内容之后,根据学案中的学习安排进行自学检测,电子书包自测反馈系统会即时将自测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教师根据课前自测统计数据以及学生重难点问题记录,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学生根据自测反馈评价自学效果。
(2)课中学习阶段
教师根据课前自学反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精讲点拨。针对共性问题,采取重点讲解的方式解决;针对个性问题,则指导学生自主解决或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为了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设定探究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电子书包主题论坛完成探究任务、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围绕探究成果,对各小组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与点评,并引导组间交流与互评。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程作业,并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相应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课程内容并进行学习反思。
(3)课后复习阶段
教师将课堂教学相关课件、重难点讲解材料以及问题分析与习题解析材料打包共享至电子书包资源库,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相应地,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利用教师共享的课程资源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依托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四、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
为进一步检验该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笔者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为例,开展了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
1.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习
教师在上课前1-2天将学案(图3)至电子书包班级共享空间,学生根据学案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根据要求完成课前自测。
根据学生课前自测以及疑难点问题反馈,教师发现虽然在学案中针对每个问题都给出了学法指导,但是部分学生对于乙醇分子结构的分析仍存在一定问题,不少学生难以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对于乙醇的各种化学反应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取消了原定于课上进行的拓展探究活动,转而将其作为课外学习材料上传至资源库,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巩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2)课中学习
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将课上教学所需的化学装置和实验物品下发至各学习小组。由于有少数学生对乙醇的物理性质还存有疑问,教师首先组织各小组通过观察乙醇实物,对乙醇的物理性质进行讨论归纳。
接着,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展示课前学生们通过Mobile Hypererchem free软件拼出的两种乙醇分子模型,并通过旋转、转换成比例模型等操作加深学生对两种分子结构的认识,同时抛出问题“这两种结构哪种是乙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实验并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对该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在确定反应生成物之后,学生们通过分析确定了乙醇的分子结构。为了加深学生对该化学反应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在电子书包上拖动完成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微观过程。
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探究,由于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已初步掌握了该反应的操作流程,教师只简单地引导学生对催化反应现象进行了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很快便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并能快速地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后半节课,教师组织学生在电子书包作业区完成课程作业。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选择电子书包自动阅卷。通过作业反馈,教师了解到还是有部分学生在书写乙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时有困难。于是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解,引导学生回顾了本节课内容并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效果自评。
(3)课后复习
教师将《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课件上传至电子书包资源库,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对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有的学生通过电子书包在线咨询教师以赶上学习进度,有的学生还将电子书包作为探究工具来进行扩展学习。
2.教学实施效果
电子书包学习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服务,学生能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学习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与化学反应原理,从而突破学习难点,感悟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观察、分析教学实录可以发现,学生乐于通过电子书包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确实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自主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五、结束语
电子书包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教学功能决定了电子书包能够对教学过程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电子书包支持的教学过程会有所不同。但是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笔者希望基于电子书包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能促进我国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认识,推动电子书包支持的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仇勇平.电子书包:建设数字化课程环境[J].上海教育,2011(Z2):40-41.
[2]徐兵.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析[J].考试周刊,2013(85):47-48.
[3][4]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35(12).
[5]钟士军,张妲,钟绍春等.电子书包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以小学科学“眼睛的科学”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9):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