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低碳农业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农业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农业技术

第1篇: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水稻种植大户;低碳农业技术;行为影响

水稻种植大户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种植水稻人员的知识水平、当前的设备技术以及种植水稻的规模[1]。因此,要加大提升水稻种植农户的文化水平与扩大水稻种植规模,促使水稻种植大户能够更好地在水稻种植中应用低碳农业技术。

1当前农业种植生产的发展状况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自然资源却十分匮乏,而发展低碳农业顺应了时展的变化。低碳农业是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主要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化肥量、农药量等。在当今的农业发展变化中,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是污染小、能源消耗量低以及排放量少[2]。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农业是其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农业是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头,排放的数量可以占据全世界人为排放数量的13.5%左右,分析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得出,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占据总体排放量的17.0%,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氧化亚氮占据全国总含量的50.0%左右,而甲烷占据90.0%左右,其主要源头是动物养殖与水稻的栽培。参照制定的相关标准,发展低碳农业可以促使农业得到更加有序的发展,也可以缓解地球变暖的状况。水稻种植大户把低碳农业技术应用在水稻种植中,可以促使农业温室气体得到有效的降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2对水稻种植大户运用低碳农业技术进行水稻种植的全面探究

2.1农户的生产特征

首先是站在农户生产的角度上,水稻种植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譬如水稻的种植面积、种植土地及水稻种植户的家庭经济状况[2]。农户生产技术对水稻的种植规模有着直接的影响。水稻种植所占用的面积与种植大户投入的资金成本有直接的关系。水稻耕种的面积越小,农户投入的资金也就越小,以此导致农户对新技术的学习越来越重视。水稻种植的规模越小,会限制现代农业技术的具体应用。只有在农户种植水稻的占地超出一定的标准后,才可以进行规模成本控制。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水稻种植户进行科技投资的主要因素。

2.2农户的主要特征

针对农户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农户自身的文化程度和农户自身性质等方面。理论上,户主自身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技术应用行为也会越好,这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如果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很高,其自身的技术学习能力就比较强,会更加全面地掌握和了解相关的技术知识,而新技术自身的应用也会更高。从农户自身的性质出发,可以将稻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普通的稻农,另外一部分是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相比于普通稻农,可能会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掌握更多的新技术。如果农户外出务农,可以拓宽自身的眼界,有效增强农户的认识能力和接受程度,农户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其收入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新技术的投资,可以积累更多的资金,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2.3政府政策环境

针对低碳农业技术,在正外部性和农户应用新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对低碳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来自政府的政策进行有效的扶持,这种扶持不仅包括资金方面,也包括制度方面的扶持。

3水稻种植大户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政策建议

3.1加强农民职业培训

农村教育要以农民职业培训为主,使水稻种植户的教育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农业新技术的采纳率和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将农业资源的投入不断减少,使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在农村教育中,对于高中和职业教育,需要加入免费义务教育中,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和科技讲座等,通过正确的示范来有效推广各种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为农户提供更好的平台,使农户的生产技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3]。

3.2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将农业的经营方式进行有效的转化,促进水稻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农户的家庭经营当中加入各种生产要素,促进农村对土地进行流转,使土地资源可以实现优化配置。鼓励农户通过联合和合作等方式,建立具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利用能人带动的主要方式,将市场机制等各种因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土地流转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所形成的农业经营体制要做到多元化、多层次,使水稻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得到有效的提高[4]。

3.3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构建出具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加大农业推广体系中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宣传农业生产信息,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低碳转型的实际过程中,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总之,对水稻种植大户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行为探究进行全面的论述,并针对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出具体的措施,以期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启成.江西省稻农应用水稻农业技术的行为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2]钟菁.种稻大户技术应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3]高雪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行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113-116.

第2篇: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1“湿地农业”的提出

“湿地农业”的概念是在“湿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湿地的基本特征。国际上提出湿地的概念,主要是鉴于该类自然资源对调节自然环境和保护生物物种的绝对重要性,即所谓“大地之肾”的特点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6~7]。但对我国江汉平原乃至长江流域来讲,近600年来,已有大片的湿地被开垦成了以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该湿地的主要功能已转变成农业经营的基础条件、生产农产品的功能上来。在该地区农业经营中,除要保护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湿地、发挥湿地的生物和生态功能外,农业的经营本身还或多或少受到本区湿地特征的影响,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农业经营、处理好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湿地农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针对南方多雨的特点,在有效排水和农业利用上就创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鱼塘”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有所谓“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则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而且这部分地区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干旱农业而言,我国南方湿地季风气候条件下湖泊湿地地区的湿地农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有的问题与挑战。开展湿地农业研究意义十分重大[8~13]。

2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特点

在低湿地上之所以短期内发展了出色的农业,固然与人口压力密切相关,但也与其具有独特的优点息息相关。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宜于农作;交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大都位于江汉平原地区之内。但是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江汉湖泊数量和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骤增,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化。农业灾害,包括洪、涝、渍、干旱、病虫、冷热等日益严重,农业耕作和生活的设施水平与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的结构单一,劳动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徘徊不前,农业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基本背景[10,12]。江汉平原的湿地农业还具有一些具体特点。

2.1垸田特征

江汉平原湿地垦殖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大量垸田的产生。所谓垸田,就是人为地由湖边向湖心通过建立堤坝、排干湖水,建立相应的水利设施,即所谓“围湖造田”形成的农田。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由人工开挖形成的水系相对独立的垸落。从大的方面来看,垸田由于开垦历史不同,所属各异,因而垸落与垸落之间形成各种人为的隔离和阻碍,道路和水系混乱,不利于农田作业以及灌溉、排水与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积内渍[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长期接纳河流冲积物和湖渍物,因而表现为土体深厚、有机物丰富、土壤潜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与水利设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温慢,形成所谓“冷渍田”。此外,还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现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结构不良。从土壤营养上来看,该地区土壤严重缺磷和缺锌[4,15]。

2.2地貌和生态上的分异特征

江汉平原的农田多由湖泊开垦形成,在地貌和生态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王克林等在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探讨时指出了洞庭湖区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点。并将该湿地归纳成3个圈次,即1)内环敞水带;2)中环季节性淹没带;3)外环渍水性淹没带[2,8]。蔡述明等在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监利新兴垸进行的研究阐明了四湖地区“湖垸同体”,从湖边到湖心可分为9种农业利用地貌类型的规律[4]。我们通过对典型碟形洼地——高场示范区的剖析,观察到一个没有彻底完成垦殖过程的低湖地在多个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机械构成、土壤营养、土壤温度和综合土地质量)存在明显的梯级递变,因而其适宜的农业利用价值也是不同的。

2.3灾害加剧与生态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日益加剧。主要灾害有洪灾、涝渍、干旱和病虫灾害等[16~18]。叶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涝发生情况时,论述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为特大洪涝年,每年因洪涝使农田成灾面积均超过66.7万hm的标准,平均两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农作物受灾174.97万hm,农业损失55亿元。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旱灾面积增加1.28倍,涝渍面积增加1.67倍。

王学雷等对江汉平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过专题论述[19]。除上述以洪涝为主体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外,江汉平原还面临严重的生态脆弱化问题。包括,1)耕地面积日减,人口骤增,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2)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结构劣化,生产性能下降;3)生物多样性下降,时有暴发性或毁灭性病虫害发生;4)水体面积减小,湖水水质下降,渔农矛盾日渐突出;5)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经济再生产难以完成;6)农业设施老化,基本建设严重落后,农民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等,应该说湿地地区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3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局部性、季节性水环境恶化是南方低湿地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位于该地区的以湖泊为主体的自然湿地既是当地农业的重要环境,又在该地区整体的水资源调度和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南方低湿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开展湿地农业技术研究(图1)。

附图

图1 “湿地农业”构成图

3.1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的探讨

“九五”期间,我们对农业湿地中的主体——涝渍地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关键技术包括:

(1)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研究建立了两个分别代表典型“湖积地”和“冲积地”的涝渍地改良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规划中提出了以“单元水系”为基本单位整治涝渍地的观点,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整治涝渍地的先决手段。规划中还引入了日本区域排水规划的数理模型与土地分析的“数量化理论Ⅰ”,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对江汉平原湿地地区微地域特点的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还将高场示范区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农田整备+梯级开发”,岑河示范区的开发模式为“农田整备+优化模式”[22~24]。

(2)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

湿地农业中农田的排水是一项关键技术[25~27]。研究开发和引进了适合于湿地农业小区排水的数学模型以及农道、沟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术参数。深入探讨了农田涝渍相随的作用过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关键生育期的排渍标准和涝渍排水综合控制指标[28]。

(3)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

选择典型地域对近20年来大范围的江汉平原湿地农田土壤肥力动态演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土壤系统分类法,对涝渍地的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找出了不同类型涝渍土壤的特征与利用方法。探讨了涝渍地土壤的分布与肥力演变规律。

(4)适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

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芡实等的适宜特性进行了鉴定。发掘并开发了新鱼种——月鳢,继续扩大了对适宜于湿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种的筛选,选出适合于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黄宝石”、甜瓜“丰甜1号”。引进筛选出“两优培九”和“丰两优1号”等品种作为湿地高产优质水稻换代“组合”。

(5)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

重点对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种间差别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本地区水稻的抗渍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认为栽培上应重点抓好品种筛选和育苗技术两个环节[29]。

(6)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对涝渍地上易发生的稻飞虱、稻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跟踪调查,以有效排水和节水灌溉为出发点,探讨了病虫草害综合防除策略。

(7)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及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环境异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环境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缓解环境压力,也要注意照顾当前经济发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动。

(8)涝渍地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湿地良好的土壤潜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为本地区农业的主体产品开发和农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自然条件[5,30~32]。以“麦—瓜—稻”模式为基础,面对新的农村形势,新创了4种高效农业模式。这4种模式是系统针对本地区爽水型高产水田、旱田、农牧肥结合以及保护地栽培方式分别形成的,在生产中已得到迅速推广。

3.2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模式总体上可分成农田高效农业模式,农林间(混)作模式,水体养殖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级开发模式等5类。每一类有若干种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

(1)适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层混养模式;

(2)适宜于连片池塘的鱼、猪—禽复合混养模式;

(3)适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网箱养鱼与流水围栏精养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种植园模式;

(5)适宜于河滩湖滩季节性淹水带的耐渍经济植物模式;

(6)低湖田鱼—稻—藕共生模式;

(7)湖区生态公园观光农业模式;

(8)适宜于大面积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适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级开发模式;

(10)适宜于高产爽水区的多种农田高效种植模式,包括:麦—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杂交棉模式;大麦=玉米+绿豆—晚稻—畜禽模式。

优化模式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尤为显著[3,5,33~36]。

3.3湿地农业的若干技术难题

纵观江汉平原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湿地农业的技术研究多集中在点、区或者局部技术环节上,成绩很大但有所偏颇。今后应加强如下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1)关于湿地农作区国土综合整治,即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面积的合理比例及其规划建设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湖泊面积还在继续减少,减少的部分主要用来作渔业养殖用。与低湖农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渔业养殖兼顾了蓄水、生产和调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因而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但江汉平原全域内土地面积如何在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之间分配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并通过具体地规划、布局(该布局还应该与相关的水利、农业设施相匹配),是今后湿地农业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应该学习日本“土地改良区”的做法,大范围统一规划,整体分区建设;通过立法,集中来自于国家、地方和农业经营者的有效投资;规划与建设必须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保护的有机结合。

(2)关于拳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要在减轻涝渍为害的同时,充分发挥湿地地区多水与土地肥沃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建立相应的优质、名牌商品基地。而这一方面恰好是江汉平原湿地农业过去的薄弱环节。具体来讲,需水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动物(鱼、鸭、鹅等)养殖,水生经济植物产品是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但一直以来未形成相应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今后应重点研究其从基地化生产到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技术,形成湿地农业的特色。

(3)关于恢复优美环境与确保食物安全。江汉平原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各种用水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多次循环使用,而且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与生活排水之间极易相互混杂。以水作媒介,农药、化肥及有机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传播与分布,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大面积污染,进而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在江汉平原这个传统的农业集约区和国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保证农村广大土地以及农产品免遭污染,改善农业从业者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将是今后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难点。

【参考文献】

[1]陈世俭,蔡述明,罗志强.生态工程在湖垸湿地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3):253~258.

[2]王克林.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J].热带地理,1999,19(2):130~136.

[3]孟宪民,崔保山,邓伟,等.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醒示:湿地功能的再认识[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14~20.

[4]蔡述明,王学雷,黄进良,等.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区域开发与持续农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黄jǐng@①,雷海章,黄智敏.论我国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3):34~36.

[6]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8,18(4):293~299.

[7]朱建国,姜文来,李应中.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4):50~53.

[8]王克林,刘新平.洞庭湖湿地抗逆型农业开发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3):18~22.

[9]李晓青,程伟民,谢炳庚.江南丘陵稻田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研究——以攸县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1995,6(supp.):112~118.

[10]金伯欣,邓兆仁,李新民.江汉湖群综合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1]徐琪.湿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调节[J].生态学杂志.1989,8(3):8~13.

[12]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4.

[13]丁疆华,温琰茂,舒强,等.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开发,1999,14(3):42~44.

[14]李劲峰,李蓉蓉,李仁东.四湖地区湖泊水域萎缩及其洪涝灾害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65~268.

[15]向万胜,古汉虎.湖北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J].土壤通报,1997,28(3):119~120.

[16]叶柏年,陈正洪.湖北省旱涝若干问题及其防灾减灾对策[J].气象科技,1998,(3):12~16.

[17]傅云新,邓先瑞.江汉平原旱涝时空分布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4):379~383.

[18]金卫斌,雷慰慈.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生态减灾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11(3):38~41.

[19]王学雷.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35(2):237~240.

[20]王洋,齐晓宁.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低湿耕地整治及综合开发模式[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105~107.

[21]张明祥,严承高,王建春,等.中国湿地资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1,(3):23~26.

[22]高绣纺,李方敏,谢红.日本的农村整备事业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112~116.

[23]黄永平,田小海.数量化理论Ⅰ在农地分级中的应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148~153.

[24]朱建强,潘传柏,章贤东,等.中日专项技术合作项目岑河示范区排水规划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69~77.

[25]刘祖贵,郭国双.渍害稻田合理排灌技术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3):1~6.

[26]李振华,管光生.改造湖区低产田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38~40.

[27]朱建强,欧光华,黄发新.四湖流域农田排水有关问题研究[J].灌溉排水,2002,21(3):39~43.

[28]朱建强,张文英,潘传柏,等.几种作物对涝渍胁迫的敏感性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3):42~46.

[29]田小海,龚信文,工藤哲夫.水稻在涝渍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试验初报[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4):289~291.

[30]黄智敏,田小海,鄢圣芝.四湖涝渍地区主要种植制度的气候评价[J].湖北气象,2000,(2):18~20.

[31]江苏省种植制度研究课题组.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高产高效持续多熟种植制度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7,(1):1~4.

[32]李晓储,刘贵阳,黄利斌,等.扬州市珙江低湿江滩地林农复合构建模式早期经济效益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5):6~10.

[33]邓德源,李开伦,向德楷.湿地资源开发模式[J].自然资源,1991,(5):18~20.

[34]王缨,周明全,夏昌锐,等.稻田高效间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1):61~68.

[35]王缨,雷慰慈.旱田间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4):426~432.

[36]黄jǐng@①,冯中朝,黄智敏.江汉平原“三高”棉田优化模式效益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8(7):55~58.

第3篇: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地点:青岛海滨花园大酒店(青岛市市南区彰化路4号)

主办:山东省农药学会 山东省农药研究所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丰县百农思达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

协办:常州汤姆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科源化工有限公司

一. 关于近几年的山东省农药信息交流会

2007瀚生农药论坛:8个省市的240余位代表参会;

2008海利尔农药论坛:13个省市的300余位代表参会;

2009海利尔农药论坛:18个省份的340余位代表参会;

2010海利尔农药论坛:16个省份的360余位代表参会;

2011瀚生农药论坛:18个省市的430余位代表参会。

二. 更多精彩、更多期待尽在2012瀚生农药论坛暨丰县百农思达农药加工技术培训班:

主题—产业转型升级 责任关怀 中国企业发展策略

2012年是中国农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农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月3日公布,指明了未来农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为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规划凸显了企业责任关怀的重要性和必须性;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即将公布实施;配合新条例出台,农药管理机构将起草农药生产、加工、流通、使用诸领域的一系列配套管理规章;借助条例修改契机,农业部药检所拟确定2012年为农药法制建设年;新规章必将给农药发展带来新课题与新机遇,农药企业如何重新审时度势、量身定做自己的策略与发展规划,实现新的发展与跨越?

最近几年,跨国公司产品在我国市场上攻城掠地,快速占有了我国农药市场的很大份额,是产品好还是推广模式先进?我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三. 预约报告

1.农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新《农药管理条例》等政策解读 (国家工信部 张文明处长)

2.中国农药行业形势分析及企业策略 (国家农药工业协会 罗海章理事长)

3.我国农药产品登记方向分析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政处 季颖处长)

4.农药工业转型升级江苏省的实践与体会 (江苏省经信委原材料处 杨东方处长)

5.农药社会责任关怀先进经验分享 (江苏省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冯健主任)

6.跨国公司产品推广、营销模式分析及启示 (兆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丁兆龙总经理)

7.杀菌剂使用发展趋势及有效药剂推荐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袁会珠研究员)

8.我国杀虫剂使用、抗性发生情况及热点品种评述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李永平处长)

9.我国除草剂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 王金信教授)

10.世界主要农药市场准入政策简介及上级分析 (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 秦恩昊经理)

11.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 (国内外贸型企业,具体待定)

12.国内企业如何扬长避短发展壮大(待定)

13.跨国公司发展历程及战略研析 (待定)

14.中国企业发展策略研讨(成功企业经验分享、国际品牌如何打造、如何与跨国公司合作开拓推广自主创制产品、国外公司在华策略、国内市场上如何规避跨国公司产品对自己产品的冲击、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原药供应商等)

四. 同期举办免费的

第五届农药剂型加工技术培训班(丰县百农思达农药加工技术培训班)

主要培训内容

1.助剂功能及科学选用 2.农药功能化制剂的研究

3.如何利用助剂解决剂型加工的技术难题 4.各类制剂的高品质配方研究

5.先进的加工技术 6.高效、环境友好新助剂应用

7.农药加工流程的合理设计及规范化 8.各剂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诚征报告:

欢迎剂型专家及研发人员提供报告!欢迎大型先进助剂公司联系!欢迎先进的包装机械与仪器设备公司联系!

五. 协办、会刊广告征集中!

会议协办隆重招募中!协办费3万元:

协办单位免2~5人会务费,赠会刊彩色广告1页,可免费摆放展板、条幅等宣传品。

会议支持单位隆重招募中:支持费1万,赠会刊彩色广告1页,可免费摆放展板、条幅等宣传品。

会议赞助隆重招募中:可赞助项目包括笔记本、笔、会议礼品、抽奖奖品等。

会刊广告隆重招募中:封面、封底为冠名单位,其他自选。插页广告2000元/页。

产品介绍:15分钟3000元。欢迎农药助剂、原药和加工/包装机械企业咨询、参与!

欢迎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及上游产品提供商会议期间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

讲座及客户联谊会,会务组将大力支持!

六. 收费标准及汇款方式

1.会务费:7月31日之前汇款、会员单位1800元/人,现场注册2000元/人(含会务、餐费、礼品)。

2.团体报名优惠:每企业6人以上参会可享受团体优惠,1500元/人(含会务、餐费、礼品),或者报名费8000元

(含会议资料10本,餐费、礼品另计)。

3.培训班免费为参会代表举办,仅收餐费150元。非会议代表会务费500元。冠名、协办企业免8人餐费。

户名:山东省农药研究所 开户行:工行明湖支行北园路分理处 帐号:1602151009008800197

七.省略

QQ:464711549 1050654998

附件:1.交通

火车站:距离11公里,由火车站广场乘501路公交车在彰化路站下车。搭车20元左右。

飞机场:距离33公里,乘机场大巴至终点站海天大酒店下车换乘31路、501路至彰化路站下车即可到达。搭车约60元左右

第4篇: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农业;保障体系;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902-01

低碳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次深刻的经济产业和社会观念的革命。目前,福建低碳农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低碳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法律保障、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对低碳农业投入不足,发展低碳农业意识淡薄,低碳农业研发和推广能力较弱等问题,低碳农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从制度、投入、政策法规、机制等各个方面加以规范、扶持和引导。

1、制度保障

1.1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政府要将发展低碳农业纳入中长期规划,明确低碳农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开展调研,尽快研究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如:《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福建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等,以明确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规划要把发展低碳高效农业放在突出位置,除了中长期规划目标外,要有阶段性目标和年度目标、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和措施、明确投入渠道,做到切实可行。

1.2 建立机构,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机构,如成立省级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发展低碳农业的领导,负责协调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及重点项目,解决低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低碳农业碳排放强度评价、推动低碳农业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示范试点工作等。

1.3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将低碳农业的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报告和评价体系,设立能效和排放标准,建立节奖超罚机制,制定以有机碳含量为基本指标的耕地地力升降的财税奖惩条例、对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施用有机肥(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利用、商品有机肥等)生产、运输、利用制定集成式的激励政策及措施。

2、经费保障

2.1 加大财政扶持 在财政安排中,要重视对低碳农业的投入,逐步探索形成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投入低碳农业项目试点,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在土壤保护和改良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设与改善节能、节水等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等。

2.2 加强金融支持 发展低碳农业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柱和导向作用,通过示范、引导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农业:①制定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大力支持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的综合利用项目、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②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低碳农业项目、低碳农业示范园、低碳龙头企业,给予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以促进低碳农业规模效益的形成。

2.3 拓宽投入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实施产业化示范应用项目,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同时,在低碳农业领域引入科技风险投资,建立低碳农业风险补偿基金;积极争取外资、台资赴闽投资低碳农业技术和项目,促进低碳农业对外、对台的合作交流。

3、政策法规保障

3.1 健全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分别于2003年1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施行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促进循环经济法》,这2项法律成为我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制保障。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还应考虑就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农业生产排放物等问题进行立法,制定专门规范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今后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制定与修订与农业有关的其他法律过程中要融入低碳农业的理念,如应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要贯穿低碳农业的理念,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规定。福建在遵循现有法律的前提下,还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一批操作性强的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及实施细则。逐步健全福建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3.2 制定财税优惠政策 ①鼓励企业参与低碳农业发展,完善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如:对企业采取低碳农业技术进行财政补贴;对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给予一定程度的所得税减免;对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激励等。②出台政策优惠措施鼓励低碳农业发展,如新增清洁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的补贴品种,对增施有机肥、能源和资源节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实施低碳补偿等。

第5篇: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1中国农业低碳化转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1如何提高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

低碳农业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就是要统筹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Ol。虽然节约能源资源、应对气候交化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但在法律制度、市场机制、政府政策还没有把这种社会责任转化为经济利益之前,农民的本性还是“经济人”,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首先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社会责任、生态发展。“经济”性是低碳农业的生命力所在,对缺乏经济可行性的发展模式农民必然缺乏积极性,即使在政府大力扶持下这些项目实施了,但如果没有长久的经济效益作保证,这些项目也难以持久。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标准还未制定,但是从功能卜来看,目前在实践中推行的循环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努力,可以说是我国低碳农业的雏形。因此,从这些模式推行的艰难就可以预测农业低碳化转型可能面临的困难,这些模式至今难以大面积推广的原冈主要是因为不“经济”:循环经济的推广过于注意循环,忽视“经济”性;我国推行的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在技术上虽较成熟,但是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与我国农业的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相冲突,生态农业推广的基础条件难于得到满足,生态农业发展也难于取得规模效益;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水、能源、化肥等农业资源脱离市场实际价值造成资源滥用,目前的市场机制也不能把这些模式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切实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效益,如由于我困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尚不规范,某些绿色食品被假冒伪劣食品打败,即劣币驱逐良币;还有的模式虽然项目落地时是‘‘经济”的,但是随着外部条件发乍改变,以前‘经济”的模式很可能不再“经济”,例如,在豫北的清丰县,政府鼓励种植速生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并大力扶持利用林地空间进行林菌、林菜、林药问作,林下养殖等复合种养,实行以短养长,在政府扶持下这种模式曾经得剑较快推广,然而,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木材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在农民眼里种植速生林已不再“经济”,因而出现大量毁林滥伐现象,也凸显生态农业发展的脆弱。

要使农业的低碳化转型从理想成为现实,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在设计的制度框架下使低碳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2如何消除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利影响?

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现在的农业生产也产生很多弊端:不仅消耗大最的化石能源,还加剧能源危机,加剧水土大气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气候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人们常常把现代农业称为石油农业、机械农业、高碳农业。推动农业的低碳化转型,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利用和发挥现代农业的积极成分,又要继承发扬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和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推行新的能够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另外,推动农业低碳化转型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还要考虑农民需求层次升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问题。譬如,如果拟推广的低碳农业模式会改变农民业已习惯的高石化能源投入、低人工投入生产方式,有可能因为不能满足农民对安全、便利、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需求而遭到农民反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之中,农业发展具有化学化、机械化、水利化、设施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牛物化等特点。在诸多变化中,化学化和机械化转变倾向最为明显,例如,我国农民已习惯了使用以石油和电能为主要动力的各种机械而不是依赖过去的人力和畜力,习惯了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而不是以往费时费力的农家肥、人工除草。

1.3如何消化产业转型的初始成本?

高碳农业的低碳化转型足对旧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否定,期问必然伴随技术的变迁、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劳动力素质提升、低碳文化创新、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转型,从而将产生较高的转型成本,某些模式如有机农业的转型周期长,见效慢,还带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虽然政府会因为低碳农业的正外部性承担一部分转犁成本,但作为农业低碳化转犁发展的主体,农民仍将额外承担大部分的初始转型成本和风险。原则上,低碳农业带来的高效益可以逐渐弥补部分或全部成本,但对农民来说,这些更多属于长远的利益,预先支付的转型成本过大有可能阻碍农业转型,如喷灌、滴灌足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但设施造价高这一门槛阻碍了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低碳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当前转犁成本与长远利益的分离问题。

1。4如何培育发展与低碳农业相适应的高端生产要素?

与现有农业发展模式相比,低碳农业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对高端,如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高层次的技术研发推广人才、与规模化相适应的管理人才、高素质的农民等。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断层、知识老化问题严重,科研成果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与低碳农业发展的许多相关问题目前还缺乏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一些科研成果缺乏产业化支撑。例如,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很少,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适宜于不同区域水土条件的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体系和应用模式。

低碳农业需要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合作化发展等,因而要求一批有带头能力的经营能人、管理高手,以及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者,而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多数是年纪大、文化低的中老年人和妇女,这些劳动者不易接受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模式,必将制约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中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推进路径

2.1加强法律保障

以国家规范形式保障低碳农业健康发展是国际通彳『的规则,我国的法律设计必须跟上低碳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与低碳农业有关的法律并不完善,例如还没有为低碳农业专门立法;低碳农业发展理念还没有融入《农业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相关法律不够详细,缺乏操作性,导致执法效果不佳等。

完善法律体系,尽快把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国家正式制度,一是要制订专门法律来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要修订现有相关法律,注入低碳农业理念的新内容,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口】。各地也要根据地方实际,制订相应的法规条例以促进本地区低碳农业发展。

2.2加大政策扶持

归根到底,气候是一种困际公共品,低碳农业的正外部性也需要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构建农业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综合政策体系,旨在提升农民、企业等低碳农业主体转型的积极性,引导资源、要素流入低碳农业。适应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科学技术政策重点应放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项目上,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引进、应用、推广。适应低碳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组织政策要鼓励、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合作,支持涉农企业展开产业链整合,延伸产业链条。利用财税政策促使农qk低碳化转型,一方面是通过设屯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专项资金、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低碳产品政府采购等鼓励低磷农业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能源税、碳税、资源税、排污收费等限制高碳农业发展。农业低碳化转型往往需要先期投入转型资金,有些模式如生态农业虽然先期转型成本不高,但是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后才能实现赢利,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以外,还应通过金融政策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技术开发、购买低碳农业设备等。低碳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人员,壮大科技推广队伍,还要大力开展农业实用低碳技术培训,把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低碳农业生产者、经营者。

2.3强化市场推动

单纯运用行政方式强制推动节能减排的成本较高,引导资源要素向低碳农业方向配置还必须完善市场机制,只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真正把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压力转变为农民实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自发动力。政府要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市场、能源效率市场、碳交易市场等,完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探索利用碳交易机制、碳金融机制、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进行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晟终使低碳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町图。

2.4加强技术支撑

技术是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引致的,低碳农qk技术开发与创新必须具有‘系统”视野,高度重视各种技术创新与集成。由于低碳农业涵盖了产业链各个环节,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也应该涵盖整个产业链,如低碳原料与设备、低碳种养业、低碳加工业、农产品低碳物流、农业废弃物低碳处理等综合配套技术。从农业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关系来看,农业低碳化转型的技术路径从理论上讲既包括节碳技术,也包括生物同碳技术。目前农业领域的节碳技术有节能技术、立体种养的节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生物农药及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农用废水净化技术、可降解地膜技术等。目前生物固碳技术开发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耕地免耕、培育“固碳型”作物品种等技术,增加耕地阎碳能力;二是通过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保护林地、草地、湿地等碳库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闶碳能力【3】。另外,我国发展高碳农业还有来自人121方面的压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不能以降低农业产量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从满足农业劳动者工作、生活需求层次上升角度出发,发展低碳农业不能让人类回到农耕文明时代,我国还要开发推广节约人力、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的技术及设备。从低碳技术来源看,除了加强自主创新之外,我围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低碳农业发展先进技术和模式。

2.5培育低碳文化氛围

第6篇: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关题词] 低碳农机;促;农业发展

时下,人们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农机责无旁贷。发展“低碳”农机,不仅要在有效降低农机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机作业效率方面上下工夫。还要在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农机新技术方面给予了探索和研究和实践。发展低碳农机,必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

1983年,实行改革开放、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减少,农民购买力有限,小型拖拉机逐渐在农村成了耕田的主要动力。造就了小规模农业。适合农户家庭使用的小型农机具迅速发展,年均增长8.31%。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主要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它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由于功率小、耕层浅,导致机耕质量下降,犁底层逐年上升,在接近地表10cm左右形成坚硬而光滑的板块,不渗水、不透气、不过肥,加之只种地不养地,弃用农家肥,致使土壤肥力锐减,板结与沙化现象日趋严重,水蚀、风蚀、土地面积逐年扩大。随着近年来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农机化发展与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又日益突出,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已刻不容缓。

二、分析

应用节能低碳环保的农机新技术,也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因为农业机械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所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本增效。这就要求农业机械:

1.必须要求农机在动力,精确度和速度上有所提高,向精准方向发展。

2.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式立体作业,绝非是小型农机具所能胜任的。综合运用先进农艺栽培技术,复式,作业精准,生产作业效率高、质量好,尤其是在农机新技术方面耕作技术先进,整地效果好。有利有效高标准的实现现代农业技术达到的要求。

3.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型农机。高性能和大中型农机具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还可以实现节能减排。

三、发展对策

1.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广泛宣传,宣传提倡“无碳”“低碳”环保理念。利用科技下乡、年度检审和机手培训等机会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机手树立节约意识。

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式立体作业,绝非是小型农机具所能胜任的。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往因其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理解它有效实现农艺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型农机。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积极争取各级购置补贴资金,将高效节能的新型农业机械作为补贴重点,鼓励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节能农业机械,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 “老农机”,大力促进农机节能。

2.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等离子种子处理等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

(1)保护性耕作技术

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近20-30年的田间试验证明,发展保护性耕作,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动水平,是提高化肥和水资源等利用效率,有效解决传统机械化的问题

保护性耕作就是(不烧秸秆、取消翻耕)保护土壤自身的功能,从而实现土壤自我保护与疏松,降低成本、减少能耗。扭转传统耕作发展生产,但消耗大量资源、损害环境、降低土地生产力的局面,转变为发展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局面。

(2)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化学农业出现的大量问题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化学农业以化肥和农药的应用为主要特征,它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然而,由于长期过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地力衰退,环境污染,农作物品质下降,甚至危害人体健康,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发展生态农业,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推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

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将电、磁、声、光、热、核等物理学原理通过一定的装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应用特定的物理方法处理农作物,实现农业生产环境防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达到增产、优质、抗病和高效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一项农业物理技术,它是在农作物播种前5-12d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对种子进行处理使农作物增产的高新技术。处理后的种子的播种方法与常规播种方法相同,没有特殊要求。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内部上端安装了等离子发生器,这种装置通电以后,产生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发出能量照射到种子,经它处理后的种子根系发达能够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改善生物学特性、提高作物的抗旱、抗病、耐寒能力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3)小麦免耕种植机械化技术

小麦是我县主要的农作物产品,其传统小麦种植方式易造成土壤扳结,跑漏水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不足,制约了小麦种植的持续性发展,导致大量使用化肥,大量机械进地耕翻作业,加大了农业生产作业成本,而产量提高受到限制,经济效益受到影响。该项技术采用免耕播种施肥机械,原麦茬不动,利用小麦免耕机播种及施肥作业、镇压整型,一次完成。

3.着力推动农机节油降耗减排

结合农机检审和关键农时的机具检修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专门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动力机械的燃油情况进行检测,对达不到核定动力、核定燃油标准和气体排放标准的,进行检修、维护,提高机械功率,节约燃油,减少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的排放量。

第7篇: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字:农业低碳化;绿色农业;节能减排

西安市农业低碳化的现状

目前全球加剧气候变暖,农业作为与自然环境关系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一方面,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大气CO2的强度和浓度与作物的初级生产力密切相关;而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的过量过多使用,使得其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又对气候起了一定的反作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据估计,农业源排放的CO2、CH4、N2O的量分别占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25%、57%和65%~80%。而西安作为中西部的桥头堡,农业发展规模不大,农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例很小,但是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的投入却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属于典型的化学农业。由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不当使用,使得广东耕地土壤肥力严重下降。耕地土壤的退化一方面造成农田固碳能力的严重下降,另一方面引起土壤自身的有机碳不断向大气环境净释放。由此可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领域潜力巨大,进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西安市农业低碳化的障碍分析

目前,西安通过发展低碳农业,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发展低碳农业的意识淡薄

目前低碳农业的理念在西安农村地区宣传的力度不够,低碳农业的思想并没有在农村深入人心,农民不知道低碳农业,自然不会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运用,这就导致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无形的增加了碳排放量。农民为了增加产量,依然直接燃烧农作物秸秆,造成大气污染和碳排放增加,同时作为聚集高碳汇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也在不断上升,利用有机化肥的农户还很少数,大多数农民对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还未能深刻认识到在农村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没能认识到通过低碳农业能够促进增收。另外由于农民对低碳农业意识薄弱,在日常生产中也就不会采取发展低碳农业的措施。发展低碳农业,还在于技术创新和低碳高效农业科技的应用,包括废弃物综合利用、健康养殖、低碳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节水农业等技术,但由于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相关的培训项目也不健全,从而阻碍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加大了低碳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低效的产业,产出低、抗风险能力差,农民自身是不愿意投入资金改进技术的,技术改进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而并不是农户本身。目前政府的投入机制虽然向三农倾斜,但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还很不足,投入机制也不健全。一些大规模的低碳技术项目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以及政策贷款,或者来自国际机构捐款和贷款,由于资金数量的有限,限制了低碳技术的发展。低碳农业中科研、科技推广和生产环节等资金投入较大,西安在低碳农业方面的资金存在缺口,投入不足。而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影响节能、节水等低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使得农业龙头企业和政府共同来分担低碳农业的推广成本,共同享有其带来的利益。

(三) 农户分散经营影响低碳农业规模化

目前西安农业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之间的生产仍较为分散、孤立、相对分散,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整合,同时农户的经营规模也较小、收益少,这必然使得农业低碳的收益和成本在短期内是不对称的,农户对于低碳农业生产和低碳技术的推广的积极性必然难以调动,先进的农业技术无法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应用。分户经营的农户总是根据各自的判断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不会对未来发展作出长远规划,也就不会考虑农业低消耗、低排放问题,更难以考虑对农田实行少耕、免耕、间歇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分散的农户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整合,直接了导致机械化操作面小、效率低下,单面积耕作耗能较多,直接影响了低碳农业规模化的发展,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成本。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有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注重从农业生产的投入端对农业发展进行低碳化设计,实现农产品生产与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发展,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使用粪肥和堆肥替代化肥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增加土壤养分,防止土壤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探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的营养能力。

(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注重建立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共生网络,有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污染的减少。可以借鉴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在农业方面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的经验,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食用菌+沼气+肥料"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有机融合。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推广沼气技术,可以利用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沼气供农民使用,沼渣可作为肥料返田,沼液可用来喂猪、浸种等;利用牛粪、秸秆可进行食用菌生产等。

(三) 清洁型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要使得农业生产符合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标准,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低碳生态农业的终端产品-绿色食品,推进农产品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国外发达国家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了基础。

(四)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在确保农业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发达国家的耕地资源优势,合理利用耕地,科学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向观光农业转型。目前欧洲很多发达国家建立起了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一方面促进了农业旅游,另一方面减少了农作物的碳排放量。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作物的减碳、固碳能力。

西安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开发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要实现现代农业的低碳发展首先必须大力研发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型、生态环保型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首先,以秸秆、禽畜粪便及其他农林废弃物为加工对象,形成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筹资"的投入机制,大力发展沼气能源;其次结合区域特点,发展太阳能、小风电和微水电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提高低碳能源在西安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使用比例。

(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畜牧业。实现经济循环发展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业,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饲料等工业产品,减少化肥施用量和农用机械的能耗量,改善牲畜的饲料结构,缩短动物肠道发酵过程,合理使用土地,改善水稻种植方式,增施有机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实现农业、养殖业经济的循环、低碳发展。目前西安的绿色农产品品种少,规模小,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和发展潜力,应该有针对性地按特色、分区域建立清洁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按清洁型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经营,使绿色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清洁型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增强西安低碳农业的竞争力。

(三)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西安农业生产仍是相对分散的农户小规模经营,让农民难以应用先进低碳技术,要推广低碳农业必须将农民组织起来,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太规模生产,这就需要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为此,要结合西安各地农村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大力创新类型多样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技术协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技术,将千家万户农民联系在一起,克服家庭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的缺点,变小生产为大生产,行动一致地实行低碳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以减少对人力的需求,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农业生产者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产品质量、价格,有利于增强农民市场地位,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开展低碳生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波, 张俊彪, 李海鹏. 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12): 8-13

[2]马涛.上海农业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1(5):38- 41

第8篇: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生态道路可持续发展

一般地,低碳经济的实施要想顺利运行,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协调好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

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一般来说,涵盖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在内的社会再坐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生态化能源消费。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1.生态破坏与资源浪费频繁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环境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污染破坏问题。比如说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以及土壤板结,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随着人口增长与工业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耕地、水资源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严重影响了提升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环境就受到了一系列破坏,导致致相关工业周围的土地和水资源内的各种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造成影响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更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农药、饲料添加剂、或者化肥就容易导致水资源以及土壤资源的富营养化,不利于动植物相关质量的提升,因此我国的农业产品出口贸易也受到相关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

3.农业发展水平普遍偏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战略一直是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农业投资的力度较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同时相应的土地产出率也是较低的。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普遍较低,推广能力也非常薄弱。农业设施的机械化程度总体不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厦一般较低,缺乏较高的生产经营管理

水准,在此情况下容易导致科技人才的严重流失。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步增多,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于女性化、老龄化的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相对较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现代新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

1.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方法。(1)在现实农业管理中,为了响应低碳经济的时代形势,需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建设,具体来说,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心可能降低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量,尽量使用农家肥,以降低土壤板结的程度,摆脱其对化学能源的过分依赖,努力推进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利用农家肥取代普通肥料,实现土壤有机含量的提升。通过合理运用秸秆还田措施使得土壤写信更多的养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环节中,利用深、中耕作为轮作的方式,引进一系列的微生物,使其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有利于作物根系营养能力的优化发展。(2)为了更好的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进行,需要积极摆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它需要将农业的剩余能量充分运用起来,通过对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运用,防止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确保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利用作物秸秆资源作为营养肥料,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农业经济建设当中,要综合利用相关原则,确保农业生产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土地资源、水源等的相对节约使用,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形成高效益以及投入消耗较低可循环式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循环模式,推动其内涵式发展,有利于预防环境污染的产生。

3.农业的发展要走生态化道路。在日常农业管理中,生态农业是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综合发展,最终建立人与环境相互和谐的发展体系。它是一种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备土地资源,减少裸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现象的产生,减小洪涝与沙尘暴灾害的影响,有效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土地与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4促进农业经济向科学化发展。(1)加大农业科技教学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其农业技术的堵训,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置,以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综合效益。(2)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它包括实施合同化的管理机制,调整以及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合理规范农民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安全保障,确保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风险。(3)推进农业信息站的建立,及时做好农业信息情况的公布,做好积极的农业预警工作,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更多经济价值的有效创造。

第9篇: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 新兴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科技创新;广西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81-02

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已突破传统定义,逐步向新兴农业发展。广西新兴农业呈现低碳、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在“十二五”规划中,广西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与方向

1.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从农业资源看,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属喀斯特地貌,山多面积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虽然耕地少。但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光、温、水等资源丰富,具有生产许多名特优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此同时,广西人力资源丰富,2009年全区总人口5092万人,农业人口4235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61.24万人,占全区劳动力的54.8%,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

从产业结构看,2009年广西GDP达7759.16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458.49亿元,占18.8%,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种植业比重继续下降,经济作物、林果业和渔牧业大幅度增长,农作物及动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形成“四个一”的特色优势产业:①“一根蔗”。2009年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4.2%;②“一块薯”。2009年木薯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与此配套的淀粉、酒精等产业发展较好,据统计,广西木薯酒精取代广西1/10的汽车能源;③“一条虫”。2009年桑蚕产量占全国的33%;④“一棵树”。近10年除种植大量桉树外,其他林木也较多,是全国重要的林业省区。另外,水产畜牧、蔬菜水果等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

1.2 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具有低碳、绿色、生态的特征

近年来,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发展生机蓬勃。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逐渐发展,如上海鲜花港;以生态循环产业链为模式的循环农业生机勃勃,如泸洲老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和发酵工程等为载体的高新生物技术农业势不可挡,如莱茵生物;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种养植方式的有机农业普受欢迎,如内蒙古清谷新禾、浙江有机茶业。

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蓄势待发。一是广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广西风光秀丽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发展低碳的休闲观光旅游新兴农业条件良好;二是地理气候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种多样,森林覆盖率超过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三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广西工业化历史较短,工业化程度较低,污染很少,一些地区尚保持原始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新兴农业的环境条件良好;四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各地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如2005年广西乐业县制定《广西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先后获得“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兰花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茶叶、薄壳核桃、板栗、野生刺梨、甜竹笋、柑橘、猕猴桃、白凤桃、野生香菇、淮山等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享誉全国。2004年乐业县有机茶获有机产品认证,2005年乐业县有机水稻获有机产品认证,2011年乐业县获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资格。成为我国第3个示范基地,是广西唯一一个有机农业示范县。低碳、绿色、生态必将是广西未来新兴农业的显著特征,是广西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2 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

2.1 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增强: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大大加强。目前,广西有6个特色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人才小高地”。据统计,全区有农业技术人员8.3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超过1000人,中级职称人数近6000人,博士约200人,硕士已近1000人;二是科研条件改善,广西拥有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拥有专门的农业高等院校广西大学农学院,已建有1个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拥有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设施;三是创新科研体系和创新平台。广西已引进一批大学、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平台,2009年又聘请13名“两院”院士为自治区政府主席农业顾问团,为广西“三农”和现代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2.2 农业科技在广西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1 农业科技支撑力强,贡献率高。“十一五”期间,广西一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兴牧133工程”、“科技兴糖1105工程”、“科技扶贫1211工程”、“千万亩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开发”、“百万改良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重大科技工程与专项项目,在木薯、甘蔗、桑蚕等产业和领域取得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研制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突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牛繁殖技术等农业关键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推广应用一大批主导品种和创新技术。同时,逐步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全区现有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近2000家,其中星火专家大院27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5个、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12个、农村信息化基地85个、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协会或合作社158个;全区兴办以中心农户为基地、致富能手为骨干、自主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农家课堂”2.98万个,每年就近、就地培训农民150万人次以上;全区累计建立示范基地2.18万hm2,覆盖农户154万户。三是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力求“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据测算,广西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40%,主要特色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其中粮食作物、甘蔗、桑蚕等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水果良种覆盖率达89%。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广西农业迅速发展。2,2,2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广西在取得农业科技创新大批成果的同时,通过实施“星火计划”等项目,将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带给农

民,大大促进广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积极引导并建立资源循环、投入节约、生态高效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发展模式等,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技术的应用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先进技术、沼气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开发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目前,广西农村沼气池建设累计超过300万座,沼气入户率接近50%,居全国第一,燃烧稻草秸秆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二是在生产技术标准方面,制定木薯、桑蚕等种养品种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升级。

2.2.3 农业科技投入呈多元化,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广西农业科技投入增长较快,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一是财政投入增长较快。据统计,广西农业科技财政投入2007年为2.15亿元,2009年为2.88亿元;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较快,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有了资金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

3 靠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创新农业科技组织机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目前,广西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机构,有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单位,也有综合研究机构(如大学)和专业科研单位(如农科所等),其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内容重复度大,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这种状况有计划经济的历史影响,也有组织机制改革不够深入、有限的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的原因,造成了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研究成果易与市场需求脱节。改变这种现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行政手段整合农业科技机构,形成符合产业链要求,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分工协作的组织研究体系: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按项目需要建立有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的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在与市场(企业)密切联系的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上运行,最终形成资源共享、权益分享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3.2 创新农业科技攻关,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

农业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必须要在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上下功夫。一是创新科研立项思路,以推动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二是围绕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通过实施关键技术环节的联合攻关,把分散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整合起来,集中力量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创新。

3.3 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一是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与新兴农业密切相关的技术链成果。推广“研究机构+协会(合作组织)+农户”的成果转化模式,继续做好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户和田块对接,将最新科技成果优先运用到农业生产基地(田边地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物流链;二是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如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等)作用,把产学研、院企校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推广力量调动起来,把现场会、田间示范和农业科技指导结合起来,利用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基地等形成广泛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网络;三是要深化科研院所校、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增强互信交流,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技术入股等技术转让方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