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统计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工作会议精神,*年是我省“交通服务创新年”。全省交通科技教育工作的思路是:切实增强交通科技教育工作“三个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围绕办好“十件实事”、实现“五大突破”开展交通科技教育创新,推进交通科技教育工作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服务,为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
二、工作要点
1、科研工作立足服务工程建设、服务科学管理,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创新与应用。
(1)*年省厅科技项目的立项评审,主要围绕构建“便捷高效、安全优质、公平共享、法治有序、文明诚信、环境友善”的和谐交通,以提高质量、降低能耗、科学管理、安全服务为重点、难点,加大实用技术的立项,加大软科学项目的立项。上半年完成省厅立项评审并下达项目计划。7月,组织申报2008年省厅科技预算项目。
(2)组织*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及推荐工作。
(3)依托沪蓉西工程,继续争取交通部西部项目,重点是努力争取交通部“科技示范工程”项目。
(4)加强在研科技项目管理(包括省厅科技项目、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交通部科技联合攻关项目),重点跟踪项目质量。对*年应该完成的科研指令性资助项目,上半年组织各项目单位自查、省厅抽查并通报完成情况,督促年底保质保量实现计划目标。
2、信息化工作立足服务公众、服务基层,大力加强重点项目的建设、完善与应用。
(1)继续推行信息化项目招投标和工程监理。
(2)组织的重点是:省电子政务项目的后续建设和公众出行服务系统的完善及应用,加强维护管理;“湖北交通”门户网站以及厅直单位、市州交通局门户网站的完善与及时更新维护;营运车辆GPS监控系统平台建设;争取交通部电子政务运政网的网上审批、网上监管试点;推广市州交通局VPN虚拟专网建设。
3、环保节能工作立足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交通企业,大力开展重点项目的应用与推广。
(1)建立交通环保专家库。在*年培训的基础上推荐评选交通环保专家。
(2)开展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开展在建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环保监理工作;开展高速公路附属区营运期污水处理装置使用情况的调研和改进方案的制定。
(3)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141号)要求对全省交通质检机构的质量进行宣贯培训,完成全部质量体系文件的改版和转换;全面开展按新准则要求的计量认证评审工作。
(4)对全省交通质检机构计量认证内审员进行新一轮培训换证。
(5)贯彻实施交通部“关于交通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指导意见”,召开车船运输综合节能技术(产品)示范演示会,推广应用4-6项交通节能技术和产品。
(6)建立年耗2000吨以上标准煤交通运输企业(交通重点能耗企业)联系会议制度、能耗统计分析报告制度;贯彻实施国家强制性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开展汽车运输汽、柴油消耗监测研究和试点。
4、教育培训工作立足服务交通系统与行业,加强普及型、资格型、专家型人才培训。
(1)做好交职院“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复评工作,为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打下良好基础。
(2)组织开展交职院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试点。
(3)加强“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落实。积极尝试争取开展省厅学科带头人推荐评选活动。重点做好工程硕士项目管理专业研究生班的开班;公路养护大专班、水运执法本科班的招生和开班;公务员核心课程培训和考试。继续组织好清华大学MPA核心课程学习、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和BFT培训学习。举办县市交通领导干部培训班(或研讨班),以及新技术、信息化、计量、环保、节能、紧急救护(重点开展营运驾驶员、客运乘务人员紧急救护培训)等培训班。争取交通部西部交通干部培训湖北项目、中加合作培训项目,并做好加方专家到恩施州开展技术援助考察的活动。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项目 商务英语 国际商务礼仪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我们对商务英语专业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其岗位主要为外贸业务员、外贸文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等。我们对这些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了分析并按照工作内容、工作对象相似等原则将其划分成若干个行动领域,即外贸函电写作、外贸单证缮制与处理、商务沟通、国际贸易实操、电子商务操作和办公室事务处理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将这些行动领域转换成一定的学习领域,即学生学习的课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商务英语阅读、外贸函电写作、外贸单证缮制与处理、商务英语听说、国际商务礼仪、商务英语沟通、国际贸易实操、外贸会计事务、电子商务操作和涉外秘书事务处理等。
一、课程定位
国际商务礼仪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国际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国际商务活动中各个环节及不同场景所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熟悉并掌握相关的英语表达,同时了解部分国家的礼仪习俗,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它为商务英语沟通、国际商务谈判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国际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和惯例。
2、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礼仪习俗。
3、掌握国际商务活动中各个环节及不同场景所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
4、掌握与国际商务活动相关的英语表达。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礼仪知识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
2、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
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意识和国际视野。
三、课程内容设计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为依据,按照接待客户类型不同,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项目,即三个学习情境。项目是以接待客户的完整过程为主线,根据完成各项目所需知识选择理论教学内容。
(一)项目一:接待参观展会的东南亚国家商务伙伴(12学时)
1、学习内容:展会礼仪、会谈礼仪、宴请礼仪和送别礼仪。
2、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仪容修饰、着装;
(2)能运用展会礼仪接待商务客人;
(3)能正确地使用称呼并掌握交谈的技巧;
(4)能进行合理的会谈座次安排;
(5)能够运用中餐宴请礼仪进行宴请招待活动;
(6)能够合符礼仪地送别商务客人;
(7)能够运用亚洲国家的商务礼仪接待亚洲商务伙伴;
(8)能运用相关的英语表达进行沟通交流。
3、课堂实践
(1)学习化淡妆、打领带;
(2)坐姿、站姿、走姿、蹲姿及手势和微笑训练;
(3)进行展会接待的模拟练习;
(4)模拟练习会谈的座次安排;
(5)模拟练习中餐宴请时的位次安排;
(6)进行送别的模拟练习。
(二)项目二:接待参观工厂的欧美国家商务伙伴(8学时)
1、学习内容:接机礼仪、参观工厂礼仪、会谈礼仪、宴请礼仪和送别礼仪。
2、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欧美国家的商务礼仪接待欧美商务伙伴;
(2)能正确地进行商务介绍、握手、使用名片;
(3)能运用合适的礼仪带领商务客人参观工;
(4)能够运用西餐宴请礼仪进行宴请招待活动;
(5)能运用相关的英语表达进行沟通交流。
3、课堂实践
(1)模拟练习接机时的商务介绍、握手和名片使用;
(2)进行参观工厂的模拟练习;
(3)模拟练习西餐宴请时的位次安排;
(4)模拟练习西餐各式餐具的使用;
(5)模拟练习西餐的点菜。完成这个项目需要8学时。
(三)项目三:接待前来谈判的阿拉伯国家商务伙伴(8学时)
1、学习内容:接机礼仪、谈判礼仪、宴请礼仪、馈赠礼仪、送别礼仪。
2、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阿拉伯国家的商务礼仪接待商务伙伴;
(2)能够正确的使用商务通讯工具并掌握相关礼;
(3)能按照谈判人员的仪表仪态要求进行商务谈判;
(4)能进行合理的谈判座次安排;
(5)能正确地进行签字仪式时的位次排列;
(6)能进行合理的乘车座次安排、能合理的安排上下车的先后顺序;
(7)能符合礼仪的赠送和接受商务礼品;
(8)能运用相关的英语。
3、课堂实践
(1)情境模拟练习商务通讯工具的使用;
(2)模拟练习商务谈判的座次安排;
(3)模拟练习针对支付方式、装运等的商务谈判;
(4)模拟练习乘车的座次安排和上下车的先后顺序;
(5)情境模拟练习商务礼品的赠送和接受。
四、课程教法设计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教学法。同时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教学法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以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为主线,经过导学及知识准备,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和训练,教、学、做合一,教师配合指导、答疑、评价,将理论知识的运用置于一个真实的项目中展开,项目完成后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国际商务活动中各个环节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并提高其国际商务沟通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来解释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并推动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完善。
教师可以用实际商务活动的案例来来介绍所讲内容,特别是列举一些因为在商务活动的组织安排上出现差错、在商务场合礼仪规范上出现失误而导致合作失败的案例,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案例为载体,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三)“角色扮演”教学方法
该方法是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下,让学生扮演特定活动中的有关角色,通过体验式学习演练,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建议在讲授商务谈判场合主客双方位次安排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主客双方以及同一个谈判小组内的不同角色,例如总经理、翻译等,反复演练,达到学习目的。
(四)“情景模拟”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商务活动的真实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方法。建议在完成中西餐宴请礼仪教学任务时,教学地点就可以选择在实训室,教师提前准备好中西餐餐具等,在真实的场景下完成中西餐礼仪等技能训练。
五、结束语
课程开发是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将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单位、毕业学生的调查反馈意见,不断进行课程深度开发和改进,提高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北京: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242-03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多元化与网络应用的普及,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的只是规模的扩大,表面的发展,忽略了高职院校实质性内涵的建设,导致高职院校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然而,众所周知,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出发点。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的应变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与时俱进的关键阶段,只有彻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成长要求,满足社会的需求。
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并分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教学中实施的效果。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历程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点,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就课程体系而言,本文认为主要经历了四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见图1)。
(一)“理论模块 + 实践模块”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三段式”课程体系即: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纵深发展,通常分为三段,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这种课程体系模式一直是高校的主流,然而,自1980年高等职业教育从普通高校单独列出以来以后,为了使课程体系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在“三段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第一次的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1]。为了能对这一阶段改革前后进行对比,本文用图示予以说明(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改革后将实践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改革的趋势是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理论和实践课程完全并列开来,有明显的分界,并没有将职业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而仅仅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一个补充或延伸,其整体导向实际上还是理论为主。故此,相对“纯理论课程体系”来说,本文将之命名为“理论课程体系”。
(二)“宽基础 + 活模块”课程模式
在此之前,高职教育实施的“理论模块 + 实践模块”课程模式只是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一个补充或延伸,并没将实践课程与职业岗位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的提升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宽基础 + 活模块”课程模式是按照学习理论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其课程教育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即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以及全面发展,这个阶段课程开发的要求就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此阶段,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关键能力和从业能力,其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集合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实施的,体现一种专业知识面宽的局势,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并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我们称这部分为“宽基础”部分;“从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学习模块,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块,这主要体现教学中的“活”――“教学模块设置的活,学习模块选修的活”,然后针对相应确定的某个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
(三)“项目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开发模式与基于学科知识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模式有着本质区别。项目课程模式是基于工作任务分析、行动导向的一种教学新范式,是为了行动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此阶段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来确定课程门类,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同时通过职业能力来确定课程的内容,因为知识的掌握应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所以应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来组织课程内容;进而应该按照工作过程来设计并确定课程的顺序。整个过程我们图示如下(见图3)。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工作过程是此阶段课程内容重组的参照系,是课程开发的导向,整个过程主要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学生全程参与职业活动为序展开。在教学中表现为,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然后再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项目课程的开发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立马上手操作;但这种课程模式存在不足就是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以往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团队的观念更新等还无法适应教学要求,有时难以找到和开发出完全满足专业要求的项目,将所有的课程都改为项目课程还难以实现,同时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充足的教学场地、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大量资金投入等。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从而构建相应课程体系,可以说是从工作过程分析到课程体系构建单向过程,而并没能很好的并有效的施行工作过程及课程的双向研究,这就使得“项目课程”存在难以找到和开发出完全满足专业要求的项目这样问题,为此,课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重视,该模式体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间的双向研究,如图4所示。
高职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综合,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2]。
总结本文所述四个变革历程,可以得出: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职业岗位的联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单向研究到双向研究的过程。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按照综合情境的分析-行动领域的导出-学习领域的确定-学习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六步法)的路径推进,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领域(课程)中。
(一)综合情境的分析
本文所指的综合情境分析是通过调查研究对职业岗位分析、企业综合分析及社会分析的综合分析。而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都能做到先对专业所涉及到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专业的课程进行开发;然而却缺少从更广的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以求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本文就认为不仅要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还应该从企业层面及社会层面予以综合分析。企业层面的综合分析包括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岗位职员需求、企业职业能力要求及企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层面的综合分析包括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到国家层面的分析,分析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行业发展需求、劳动力市场等方面。通过实时的综合分析,开发的课程体系实时更新以适应时代需求。企业综合分析与社会的综合分析最终还是要反馈到岗位的分析,企业综合分析与社会的综合分析所起的作用就是保证岗位分析的适时性,我们可以表示如图5所示。
(二)行动领域的导出
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形式的调研,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资深教师、课程专家共同分析职业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并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描述,从而选择典型的行动领域作为未来课程开发的重点。
(三)学习领域的确定
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它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明线,以知识掌握为暗线,最终编制出功能类似于课程教学大纲的课程方案[4]。学习领域以培养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强调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工作能力。
(四)学习情境的设计
在进入实际教学环节前应对相应学习领域进行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实际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故此,如何在教学中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真实要素就成为学习情境设计的核心。前文提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双向过程,即“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互促进与反馈的过程,即不仅要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境出发,利用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或规范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缩短“学”与“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学习情境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完成设计。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
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六个步骤的实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互动、体现了学生“学”与“评”的结合、促使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体提升等。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效果
通常的课程开发过程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对比如图6所示。
从图6我们可以得出,课程的开发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不仅强调理论(应知)与实践(应会)的结合,而且强调工作任务中的任务关联,从而使构建的课程体系体现知识的关联与扩展,这些知识的关联与扩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及构建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可以看到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企业的岗位设置,引导企业进行岗位调整,从而重新知道课程体系的开发,体现教学与工作双向互动循环促进的过程。
迄今为止,国内高职院校通常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方法从注重理论的提升发展到不仅注重理论的提升而且还注重相关技能的提升。而工作过程化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是基于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是技能、理论与价值观的加和,如图7所示,总体趋势还注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的关键阶段,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真正含义,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木特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发和建设学习领域课程,才能建立起属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课程类型和教育类型。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赵惠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1-6.
[2] 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0-15.
为能结合中心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很好的配合中心领导启动进新业务,建立健全中心管理制度、全疆固体废物监管工作的制度、程序和规范;快速推进危险废物处置建设项目的进程,特制定20xx年监管科科室工作计划,以确保科室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快速度、高效率、有条不紊地展开,成功完成中心领导交办的所有任务。
一、工作指导思想
监督管理科各项业务的开展必须坚持的哲学思想,遵循“抓主要矛盾”、“动态的看待和解决问题”、辩证地处理工作中遇到地困难和障碍。在新业务的开展上,既要借鉴和学习同行业(如内地固体废物管理业务的开展情况)的经验,又要结合我中心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实现发展和创新,大事小事追求最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极力打造实力派业务科室,为树立固废中心良好形象做贡献。
二、工作实施原则
确立《新疆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为下半年工作重点,同时开展制度建立、业务学习、固废调研、工作程序等业务。坚持每项工作没有不重要,只有最重要的原则;在重点工作上投入更大精力的同时,不轻视其他工作的重要性。
三、工作内容和进度
(一)建立工作制度
1.制定新疆固体废物监管工作制度、办事程序和技术规范,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全疆固体调查方案、固体废物监督管理办法、固体废物违法排放查处和出发条例、疆内外危险废物转移的管理程序、固体废物污染纠纷处理办法等。
主要负责人:
主要起草人:
完成时间:20xx年6月30日前
2.协助办公室建立中心内部主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中心职能、科室职责、职工考核管理办法、职工考勤制度、中心会议制度、车辆制度、固定资产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学习和培训制度、印章使用制度等。
主要负责人:
制度起草人:
完成时间:20xx年4月26日(草拟稿)
(二)制定办事程序
1.制定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办理程序、制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办理程序、制定进口废物申报初审办理程序。
主要负责人:
主要起草人:林
完成时间:20xx年7月15日前
2.制定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报告表的技术初审程序、制定重大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处置工作程序。
主要负责人:
主要起草人:
完成时间:20xx年10月30日前
(三)开展业务学习
1.法律法规学习,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xx版)。
学习方式:自学+交流
相关人员:全部
截止时间:20xx年5月1日前
2.固体废物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的法律概念和范畴、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的来源、固体废物的危害、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国内、国外)重点掌握焚烧技术工艺;电子垃圾、工业固废的概念。
学习方式:阅读书籍、结合工作
相关人员:全部
截止时间:20xx年5月15日前
3.固体废物处置技术、政策,主要包括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固体废物鉴别导则、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人工水平防渗建设、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等。
学习方式:阅读书籍、网络查询
相关人员:全部
截止时间:20xx年6月1日前
4.固体废物排放和处置标准,主要包括,《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含氰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关于执行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标准问题的通知》、《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等。(时间自定)
(三)推进项目建设
经20xx年4月25日中心工作会议确定,《新疆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是本科室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室要配合中心领导积极推进该项目的进展,协调各相关部门(土地、工商、设计等)做好每项工作,充分估计日后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制定应对方案。
危废项目建设工作进程计划如下:
略
四、预期工作成果
(一)理顺全疆各地、州、市环保系统固体废物管理网络,建立完善的垂直管理体系。
(二)建立中心及科室各项制度建设和程序制定工作,并在20xx年底能使各项制度优化和完善。
会计信息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
(1)以职业生涯为背景,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领域的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从而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规格、课程体系设置等打下基础。通过调查,高职会计专业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财务核算、财务审计、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其中财务核算是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范围;从事财务审计方面主要就业单位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机构等;毕业生在1~3年内多数从事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3年后少数学生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主办会计方面的工作。通过对会计毕业生信息化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的调研与分析,可初步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以职业岗位为框架,分析本行业领域中主要职业岗位。分析各项工作任务、每项任务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性的理论与原理,分析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的课程结构体系。
(3)以工作任务为项目,确定各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课程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仅是对构成工作任务的特征、要求的特定能力进行了专门描述。要在进行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要求,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并依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换,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门类(学习领域),构成专业课程体系。行动领域是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因为行动领域是无序、交叉的,包括职业技能等显性知识,也蕴含职业操守、道德品质等隐性知识,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职业行动领域中可用于教学的部分进行教学处理和优化,从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宜于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即课程门类。会计专业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存在交叉、重叠等情况,需要将工作任务进行序化、整合,归纳合并成典型的工作任务。
(4)精心编写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文件,是编写教材的核心要素。完善的课程标准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内容编写及课程教学组织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专业标准的统一。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参考课时)、考核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这几部分。一份完整的课程标准实质是一本教材内容浓缩,也是编写教材的基础与前提。与原有的课程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学习内容,以职业工作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考核标准,使课程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更加明确并可测量。该阶段工作主要由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共同完成,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以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上。
(5)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学习情境设计过程应注意以下原则:类别性原则,每个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或同一类别的事件;过程性原则,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特定学习情境可选择工作步骤;关联性原则,有纵向关系(即前后有逻辑关系)、横向关系(可以互换顺序)、递进关系(从简单到复杂)、包容关系(后一个包含前一个学习情境)等。例如工作过程系统化系列教程之《会计核算方法》课程,虽然是专业平台基础课程,但学习情境的设计以五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线索的,分别是“分析经济业务”、“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5个学习情境。这五个学习情境既具有递进关系,又有包容关系,每一项情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而后一情境又包含前一情境的知识运用,从总体上看,这五项学习情境又组成了一个大的工作任务,遵循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1)课程开发的整体性原则。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传统学科型课程的开发有很大的不同在于课程开发必须整体推进,而不能随意选择其中某门课程进行。课程开发的整体推进是指在确定了本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按工作任务的先后及教学时段安排的先后次序进行开发。这样教材的开发必须是依次进行,而不能颠倒或只选择其中几门。笔者认为,这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2)课程建设的“双师”结构队伍。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是关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必须有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在行动领域课程向学习领域课程转化过程中,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师”结构队伍必不可少。
(3)学习领域来源于岗位又高于岗位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来看,不仅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现实人才,更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基于此,同时要考虑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学习领域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具有前瞻眭,最终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体现出高、在类型上体现出职、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7-02
目前,计算机已经直接渗透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获得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入门课程和必修课程。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岗位上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一、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体系中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目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内容多集中在常规计算机知识应用方面,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
2.《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就学过,课程的授课方法多是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没什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强调的是知识的记忆,对高职学生所需的“技艺”考虑不多,存在很多缺陷,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简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指课程开发必须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高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必须有系统的逻辑路线.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设计与建构能力的培养.缩短了教育和工作之间距离。工作任务分析(要根据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学习领域转换(根据高职学生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情境)。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针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教授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教学为例,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的需要。
1.确定职业岗位群。成立由学校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会展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立岗位群。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各类会展公司、会展中心、旅游公司、酒店宾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会展服务、策划和管理等工作。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在充分分析职业岗位群,初步概括的基础上再加以整合、提炼、深化基础上,并从中概括为典型工作任务。最终得到整合后的典型工作任务,见图表一中典型工作任务及具体工作内容。
3.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堂教学中传授的只是技能,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强调学生在课程单元学习情境的学习中,通过步骤的重复掌握技能,融入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此我们结合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了会议型会展策划、庆典型会展策划、展示型会展策划、综合型会展策划4个案例,每个案例根据会展策划流程设计了会展咨询、会展决策、会展计划、会展实施、会展检查、会展评估6个学习情境。
4.课程教学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是让学生将计算机知识融入到具体工作实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保证知识与职业经验、职业技能在结构上系统化。以学习情境1会议型会展策划为例分析,课程教学设计如下页的表所示。
我们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时,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课程围绕职业劳动中的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实现了三个理念的转变:将典型任务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创造力作为培养目标的重点。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内容完整”的学习过程。课程的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通过步骤的重复让学生掌握技能,融入专业知识,最终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
[3]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4]齐艳春.关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
[5]李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综合化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单片机;改革
我国地方高校现正在向应用型本科转型,而在转型的过程中,课程的转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型课程,这项技术已成为工业测控、仪器仪表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程应用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则是各种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如此重要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觉得抽象,理解不深刻,甚至到最后也不会熟练的掌握单片机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对这门课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会这项技能呢?下面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传统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
传统的教学内容都是以章节进行编排,分别阐述MCS一51单片机的硬件、指令系统、程序设计、中断系统、定时计数器系统等知识。另外还介绍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技术、扩展技术、键盘显示等接口技术。每一个章节都是单片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要学到最后才能整体了解单片机的基本应用,往往学了前面忘了后面,更别说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了。传统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将知识技能传授学生,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虽然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知识全面!系统地灌输给学生,但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基于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
基于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系可以用一个表格表示。如下图1所示。纵向第一列表示的是课程,这里称为学习领域。纵向第一列显示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是项目的数量,项目由浅入深的数量。第二是项目的排序,专题项目的纵向排列必须遵循知识增长的难度加大的规律。这就把功利性的需求与人本性的发展结合起来了。 第三是课程的表述,纵向排列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横向第一行表示的是学习情境。每一学习领域都由横向的多个学习情境构成。第一是单元的数量。第二是单元的功能,每一单元都是独立的,并且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任一单元就完成了这门课。第三是单元的属性, 同一课程的所有单元都应为同一个范畴的事物。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深入探究的积极性。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以知识生成为主要目的,去除以往的知识堆积为主体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的去学习一些专业课程。这样学生在做中学,不但知识掌握牢固,而且还增加了学生自学和动手的能力,在现在应用本科转型的形式下尤为重要。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创新设计模式如下图2所示:我们通过简单闪烁灯设计、跑马灯设计、交通灯设计以及动态、静态LED显示设计有顺序的穿连在一起。通过做简单闪烁灯了解了单片机的硬件结构。通过跑马灯设计,了解程序是如何编写和运用的。通过交通灯设计,掌握了中断和定时计数器。最后通过动态LED显示设计,完成整门课所有的知识点。这样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每一章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掌握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了。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施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当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后,也带来了诸如实训设备的管理、教师工作量大、课堂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正不断地修正与完善,保证项目课程的顺利实施,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编号XJK016CZY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以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为例,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开发方法、实施思路以及成效。
一、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行业背景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集团企业办学,所属三一集团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该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学院所属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按照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
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经过七年高职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该专业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德国、加拿大等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创新专业建设思路,坚持服务就业的宗旨,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1.企业调研确定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学院寒暑假组织骨干教师形成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座谈、问卷以及研讨会议等方式,对专业服务面向的部门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做好专业技术定位,熟悉企业一线人才需求,做好培养规格定位,最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表1是通过调研得到的专业技术定位和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岗位。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热爱企业文化,掌握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装配工具,运用工程机械通用装配技术及产品调试工艺方法,从事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下线检测及设备维修、生产组织与管理,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在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结合加拿大DACUM课程开发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形成“1235”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围绕1个目的:培养企业招聘不到的;执行2个标准:专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作业标准;完成3个转换:职业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面向5大岗位:装配钳工、维修钳工、下线检测、调试以及班组管理。
4.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
装配与调试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按照岗位群工作典型工作课程设置情境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采用三种方法,完成三个转换。
第一个转换: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的转换。按照生产流程,将实际工作中各关联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完成这些典型工作即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课程开发要对职业岗位群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工作生产流程的顺序,将关联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合并重组,开发出典型工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原始素材。所选典型工作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综合性、复杂性,源于工作现场却又高于实际工作,它是实际工作向一体化课程转换的桥梁,从而解决了一体化课程的来源问题。
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素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形成岗位群工作分析表,详见表2。重点明确专业面向的核心工作岗位和所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
第二个转换:典型工作到课程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典型工作到高端复杂典型工作的顺序,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与排序,体现单一到综合的能力形成规律。归纳总结每个典型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完成典型工作向课程转换的基础。教学内容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为依据,将各知识点串联后形成以完成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知识系统,其内部遵循工程机械产品装配与调试工位流转的流程,课程结构采用项目式教学。课程中的实践部分根据工作的需要设计,既有真实的职业特征,又有系统性的、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知识重构;课程与课程间能力的培养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递进性,同时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形成一整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详见表3。
第三个转换:从课程到学习情境转换。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学习情境中的基本单元是以完成某一任务设计的,将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课程中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来实施。学习目标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主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
1.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均采用创设学习情境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肩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使命。学习情境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
2.课程教学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迁移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结合企业与学院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形成以完成专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获取资讯,分组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并予以实施;教师参与学生互动,对学生整个过程进行引导,实施后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系统。
3.教学保障
(1)硬件条件。校内上课地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外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实施车间生产线式教学。
(2)软件条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并且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本专业以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依托集团公司平台,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3)教材编写。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均采用自编方式,体现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4)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通过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主讲讲师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加强教学沟通和反馈。
四、课程质量评价与反馈
1.教学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是通过收集教学系统各个方面的信息,并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过程。本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学生评教、学习收获评价、行为变化评价和产生的效果。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为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2.分析反馈
根据企业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总结课程体系的缺点与不足,动态跟踪企I人才需求情况,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实时优化调整,使该专业建设始终与企业发展同步,以达到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军利.浅析高职模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2]章慧云,黄晓伟,章建群等.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1(4).
[3]徐涵.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5(4).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情境;个性化;能力目标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主要借鉴的是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成为课程开发的主流方法。由于职教专家的课程开发方法往往是准对所有课程的,难以覆盖具体专业相关课程开发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在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如下几个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习情境的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适合课程特点的设计原则
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的课程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学习情境的设计原则必须要和课程的特点相结合。尤其是第一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学习情境往往难以实施,因为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一般要求每个学习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大部分来自企业,虽然有的教师会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实施,但还是很难实施。我们根据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特点,设计了"分层递进"学习情境设计与编排方法。"分层"是把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境分成两层,第一层学习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重点是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层学习情境中默认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项目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单项技能,要求学生综合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递进"要求每一层的学习情境之间要有一定的递进关系,两层学习情境之间也要求有一定的递进关系。这个原则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能力培养目标单一,不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
我们在教学实践、就业工作、企业访谈中发现,同样是网络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有很大差别,如企业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岗位分为售前工程师、销售、安全顾问、售后工程师、安全实施工程师,对于售前工程师工程要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对网络技术只要求总体上的把握,不需要做具体的实施,而对于安全实施工程师更加偏重于技术细节。由于种种原因,一个班的学生中有些适合做售前工程师、销售,有些则更适合做安全实施工程师,但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往往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和考核学生。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能力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1)能力目标多样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能力主要分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不一样,对这三方面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准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能力。(2)能力目标多样化教学模式中的考核方案。我们从企业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工作业绩(角色扮演、工作态度),通过学生自评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项目成果。
三、"做中学"教学形式和理念单一,教师只关注学生能否"做"起来
"做中学"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与我们期望培养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目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通过对我们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其他同事教学活动的观察,大部分教师开发了实验指导书、案例库等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教师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做起来,这在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课时是十分有效的,但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和能力的提高,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做"的问题上,还应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和思辨能力,解决如何做和怎么样做的更好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计算思维和思辨能力相结合的做中学教学方法。我们实践后认为"做中学"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根据实验指导书或者教师的演示完成一个任务,主要是积累实践经验和掌握专业技能;第二阶段是在特定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完成一个任务,即学生知道如何做,能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第三阶段学生知道如何做的更好,能够评价和改进现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结果,需要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不盲从传统和专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模式
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个性化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主要是大班教学,在时间上不允许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准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学习团队和指导团队的个性化指导模式。(1)基于学习团队的个性化指导教学方式。由于是大班教学,很难做到个性化培养,由于我们的学习情境往往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团队之间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个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因此我们创建了基于学习团队的个性化指导模式。这个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为前提,在注重团队内成员的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要求团队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很多基本问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得到解决,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学习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2)基于指导团队的个性化指导模式。"做中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行动中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任务和学习材料给学生,等待学生学习成果的出现,往往等学生把学习结果上交时,课堂时间也快用完了,可是教师却发现了学生的很多问题,教师只有无奈的把这些问题搁置。我们要研究教师如何有效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控制学生进度,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大班教学,不可能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此我们想组建一个指导团队,如让高年级的学生充当助教或者让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指导。
五、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教学进度关联度低
在学习情境教学中,有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一个是小组之间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另一个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较强准对性的学习材料和实验环境。为了支撑这种教学模式,我们需要开发具备学习材料和实验环境的课程支撑平台--网络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华林.行动导向教学中一种基于团队学习的个性化教学模式[J].教育科研,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