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

第1篇: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主题班会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小学开展德育研讨活动总免不了开设一堂主题班会公开课。最近,许多学校都在组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领导组织开展这样的班会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学生安全事故。然而,常规的主题班会很多时候是高耗低效的。一节主题班会课常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准备资料,排练节目。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学生收获甚微。因此,许多班主任谈“主题班会”色变,特别是主题班会公开课。主题班会的生命力何在?如何才能让师生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大的收获?要解决这些问题,这还得从反思常规主题班会为何高耗低效开始。

一、常规主题班会活动的三大误区

一谈起公开课,教师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可看性:活动形式单一、沉闷的肯定不行;看上去动作不规范、乱糟糟的肯定不行;学校特色、班级学生特长得不到展示的肯定不行。于是,主题班会成了学生才艺展示。这种无视主题、盲目选择活动形式的“大杂烩、群英会、表演秀”在外行人看来很是轰轰烈烈,常常能够获得阵阵掌声。在这种以“好看”为主要目的的思想驱使下,常规主题班会活动走入了以下三大误区。

1.重活动,轻体验

常规主题班会,不论主题如何,只要班级有什么好的节目,班主任就千方百计地把它放进活动中。我曾经观摩过一节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活动课,因为考虑到让每个有特长的学生都能亮出来,教师特别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了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节目,台上热热闹闹。演完了,这个环节也就结束了。如果安排得好,这个环节应该可以成为主题班会的亮点,但如果只有少部分特长生演出,没有给更多的学生谈感受的机会,又如何产生“生活很美好”的情感体验呢?

2.重形式,轻实效

常规主题班会形式上力求新颖和多样化。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教师会花上很多时间去搜集资料:视频、歌曲……还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排练节目:唱歌、相声、小品,甚至是书法、舞蹈等。就一堂“亲亲热热一家人”主题班会课而言,为了期中后要上的这一堂主题班会课,教师在开学初就利用自修、放学后等空余时间排练节目,甚至连春游分班活动也不忘记再练习一番。这节主题班会中的一个环节是这样安排的:有书法、美术特长的学生在一旁现场作书作画,中间一位女生随着优美的音乐跳起新疆舞。欣赏了这台教师和学生精心烹饪的“节目大餐”后,许多观摩的教师不禁拍手叫好。几个月后在《班主任之友》杂志中,我却看到了有专家对这堂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这样的主题班会的形式是新颖了,实效究竟体现在哪里?

3.重程序,轻应变

常规主题班会课往往是班主任幕后导演,师生间缺少一种完全融于一体的互动状态和心灵的感应,学生的发言也往往追求完美与正统,尽量与主流社会的道德标准、政治标准和纪律规范保持一致,或有意识地向这些权威的标准靠拢。所以,活动的形式相对程序化。这样一台戏的出台,教师在课前写好了学生需要说的全部台词,包括主持人的台词和学生的回答。所以,一堂课上下来,完全是一个声音,不会有不同的看法。一旦需要应变,学生主持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说话了。

二、常规主题班会活动与心理活动课的契合点

既然常规主题班会有这么多妨碍取得实效的弊端,那么,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改进主题班会活动形式,让主题班会向高效低耗靠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心理活动课和主题班会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于是,我们就通过“探寻共性、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方法找到一种既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又可以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的主题班会形式——“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

1.探寻共性,把握本色

心理活动课和主题班会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因而“主题性、活动性、主体性”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也是两者的魅力所在。“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既然是一种改进后的主题班会,就应把握主题班会的本色,就应该选定一定的主题,以活动为中介,充分关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2.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心理活动课和主题班会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区别:(1)从实施的过程来看,主题班会重在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而心理活动课则注重个体的人格发展问题。(2)从实施的形式来看,主题班会总是给人一种事先设置答案的程序化的感觉,而心理活动课就相对真实、轻松,具有随机性。(3)从使用的方法上来看,主题班会更多地运用规范、示范和权威影响力,而心理活动课则需要运用倾听、关注、同理等技术。因此,主题班会的几个弱项正是心理活动课的强项。“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就是吸收了心理活动课的优点弥补主题班会的不足,改教师幕后策划为台前引领;改学生自主活动为师生共同参与;改程式化为随机性;改灌输式的教育为体验式的感悟。

3.形似神非,融会贯通

通过以上的阐述,大家是否会产生另一个疑问:那么,“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和心理活动课不是一样了吗?这个不必担心,因为心理活动课是由受过培训的,至少取得三级证书,有一定的心理辅导基础,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术的心理教师来上,专业性比较强,要求也更高些。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是由班主任来上,对于辅导技术的运用不作严格的要求,只要求在设计活动时能够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切身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能够感悟更深。心理活动课中的讲故事、小品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而“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尽量让学生现场表演,给学生展示才能,锻炼自己的机会。

三、设计“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的30字秘诀

那么如何设计一堂比较高效的“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课呢?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主题有针对性、教师引领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活动服务目标、团体动力发展”30字秘诀。

1.主题有针对性

“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主题的设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主题的选择应以班级发展的需要为导向,针对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抓住教育契机,确定相应的主题。具体来说就是要求班主任根据校情、班情、学情,及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综合了解,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加强的认知,从而确定相应的班会主题。如小学中年级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易冲动,缺乏交往技巧,面对磨擦容易感情用事,以牙还牙,造成人际冲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因班里连续几天出现了同学间的小矛盾,于是我们选择以“如何预防和处理同伴之间的‘小矛盾’”为主题,以期通过一节课的辅导,让学生了解一些处理小矛盾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会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师引领作用

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是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设计阶段,班主任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本次主题班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为什么这样解决?(2)在实施阶段,特别强调课堂上的生成,虽然活动设计时会有一些预设的内容,但班会进行中会有师生碰撞、生生碰撞生成的新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给予引导。(3)结束阶段,班主任要善于总结、集中和提炼,把主题班会当中学生有分歧的方面或对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加以引导,从而使班会课的教育目标顺利达成。

3.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在安排活动时要考虑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因为只有亲身参与,投入精力和情感,才会融入其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而主题班会不仅要让能歌善舞的学生参与,而且还要安排小品、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在活动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反对说假话套话,要营造心态开放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工作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深深地体会到我是班会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撞击、对接,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自然地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4.活动服务目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詹万生教授提出班主任在组织班会课、德育活动课时,要遵循“新三中心”的原则,即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活动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选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目标来设计。以“称赞的魔力”为例,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用适当的语言真诚地称赞他人,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称赞的过程,感受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为了让学生“经历称赞的过程,体会称赞的快乐”,本课设计了这样的活动:(1)出示录像资料:看了录像,你忍不住想称赞谁?(2)破难题:寻找“称赞小锦囊”;

(3)游戏活动:击鼓传高帽;(4)小组活动:互送神奇果。这四个活动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没有一个环节是流于形式的。

5.团体动力发展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一书中把团体动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暖身活动、转换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暖身阶段的工作重点为“情绪接纳”,转换阶段是“展开主题”,工作阶段为“问题探索”,结束阶段为“问题解决”。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团体动力发展的轨迹。还是以“‘小矛盾’来敲门”为例,(1)暖身活动:通过“抓手指游戏”活跃气氛,引入课题;(2)转换阶段:通过《小猫和小狗》的故事,让学生认识产生小矛盾的原因;通过抽读烦恼故事,让学生了解产生小矛盾的消极影响;(3)工作阶段:通过“yes or no”活动,师生讨论、续演故事,小组合作、换个新结局这几个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预防和处理“小矛盾”的方法;(4)结束阶段:通过“共读《处理矛盾三字经》”和“齐唱《好好说话歌》”巩固预防和处理“小矛盾”的方法。在设计活动时,始终考虑到团体动力是否会按一定的轨迹发展。工作阶段是团体动力发展的最高峰,我们安排的活动是能够活跃团体氛围,学生参与度最大的讨论、分小组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表演,是学生思维投入最多、情感体验最强烈的活动。所以,这部分应该是活动的。

“教师引领型”主题班会是常规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的融合,它既继承了常规主题班会“主题性、活动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优势,又吸取了心理活动课教师引领、师生共同参与、注重体验、分享感受的优点,是一种实现主题班会低耗高效的新的活动形式。

第2篇: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安徽合肥女学生周岩被男友陶某某故意伤害一案,网上传得沸沸扬扬。2012年,遂昌周边某县一所中学里,也因学生恋爱问题,发生了极其悲惨的事件。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近八年,接待的许多来访者也都是为情所困,因此笔者深感给学生开设以恋爱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开设“青春恋情”辅导课不是鼓励学生恋爱,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进行异往。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设计了“青春恋情”为主题的系列课,设计思路如下:第一课时“做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第二课时“我的爱情观”,第三课时“我的爱情行为”。

由于本校是一所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因专业而组成的教学班中学生性别比常常差别很大,以笔者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为例,11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1)、(2)、(3)班,虽以男生为主,但都有一定比例的女生,而11机电(2)全为男生。在恋爱主题的第一课时“做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笔者从我校傅湘奇、陈佳丽两位学生成为2010年浙江“校园歌曲”(春季、秋季)高中版封面人物的故事引入,并展示了一些网络上的“校花”“校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是一个吸引人的男生(女生),思考的角度从外在的美到内在的素质。学生纷纷发言,还有学生进行总结,课堂气氛很好。笔者发现课程进入一半以后,学生的表情更为和悦,坐姿也更为端正。

因为在电子专业的三个班级的课很成功,学生感觉也很好,笔者就想着如何在机电这个男生班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到该班没有女生,于是就从其他班中借了一个几乎全是女生的旅游班,通过调课共上这一节课,结果是想法美好,效果却不如意。少部分男生刻意表现“怪异想法”,绝大多数女生保持沉默不语,最后只得用讲座式的方法,将一堂心理活动课上完。

由此,笔者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学生为什么会拒绝参与?为什么同样的活动设计,几节课中成败差异会这么大?静心思忖,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是:场地不适合,团体不成熟,暖身不到位,教师不理性。

一、场地不适合

平时的心理活动课都在本班教室上,学生有一个相对熟悉的外界环境,虽然达不到专业心理辅导活动教室的水平,但均配备有多媒体及音响,通常上课的效果也尚可。这次是一个男生班与一个女生班同时上课,只得选择小会议室,虽然音响及多媒体效果很好,但由于会议室的座位所限制,学生只能形成一个相对拘束的小环境。另外,由于小会议室只有两条通道,不如教室里相对宽阔的通道,也没有类似教室后面的空余空间,不利于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客观上,学生进入这个小会议室后,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与局促感。

延伸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一个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这个心理氛围构建的基础是一个让学生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物理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加上辅导教师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对氛围的调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活动课最佳的环境是专业辅导教室,其次是原班级的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及音响+窗帘,再次是普通教室,会议室之类本身就不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中,学生的心理是逐渐打开的,安全感与自由感是心理开放的前提,活动课的场地是否合适是辅导教师所必须考虑的。

二、团体不成熟

一个成熟的团体应当具有安全、宽容、支持、和谐等基本特征。就本课时来讲,纯女生班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与男生交往相对较少,突然要将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展示在另一个男生班的群体面前,必然导致女生在课堂上展示出矜持的一面。对于男生班来说亦然,虽然他们可能有很多想法,但在一个临时组成的团体中,也不会随意展开自己的心扉。

延伸思考: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在班级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推动班级团体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经历了诸多挫折,逐渐形成了“不接嘴、过脑子、不嘲笑、不攻击、气氛好、不能乱”的班级团体规则。在每个学期初的几个课时中,课前均让学生朗诵上述内容;在活动课中,通过语言及非语言信息引导学生将上述要求内化,避免了心理活动课中的调侃与冷场现象。

在一个班级团体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破坏力最大的是极少数学生的说怪话、唱怪调、做怪动作、故意展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等行为。对此现象,笔者也曾压制、嘲讽过,却不见效,这部分学生依然如故。思考之后,渐悟到行为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心理需求,那就是这些学生极其渴望展示自己,但是他们在学业、体育、娱乐等方面几乎无任何特长,这种“怪异”的课堂表现是经历长期失落后的结果,这些学生不应是我们的批评对象,而应当是我们辅导的对象。应当通过课外的同质小组辅导,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引导这部分学生改变,对于推动团体的优化与成熟,具有重要

影响。

三、暖身不到位

在本课时中,笔者通过展示网络中及本校现实里的“校花”“校草”图片,如奶茶妹章泽天,我校傅湘奇、陈佳丽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后用傅、陈两位同学成为2010年浙江《校园歌曲》(春季、秋季)高中版封面人物的故事引入。这样的引入对一个正常的教学班来说,已足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达到暖身的效果。然而这个由两个原本独立的异性群体组成的团体,有其特殊性。而笔者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上课时依然沿用上几节课的模式,必然导致暖身活动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处于封闭、僵硬、高度防范的心理状态下,心理活动课的失败是必然的。

延伸思考:心理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暖身活动,通过暖身活动让学生放松下来,融洽班级氛围,打开紧闭的心扉。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同一课题、同样的暖身活动,在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时,却不一定都适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群体特点,设计不同的暖身活动,或对原有活动进行小修改、小调整,如同数学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例题一样。

心理辅导教师在活动课中,要重视暖身活动是否到位。因为这关系到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打开,那么在一节活动课中,就不会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暖身活动的运作,手头有一些短小的、有效的营造氛围的活动,当原本设计的暖身活动达不到效果时,辅导教师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外,辅导教师要充分了解所任教班级的活跃分子,适时让他们打破沉闷气氛,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式的“讲座活动课”。

四、教师不理性

在这次失败的教学中,首先,笔者有些头脑发热,认为活动设计合理,已有三个班级课堂效果很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调控好这一节实验课,面对两个平时独立的、没多少交往的班级,在课程的设计上没作有效的调整。其次,在发现暖身活动失效,极少数男生故意展示自我的“怪异”时,笔者作为学科教师的“本性”暴露了出来,采用了压制、批评等常用手段,结果导致学生更为沉默。而最实质的问题是,笔者没有理性地分析一个女生班与一个男生班突然相遇到一起时,学生应该有的心理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话语、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理性的分析是这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

延伸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应分析学生在活动中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而不是想当然地猜测。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当辅导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时,活动课的设计才是紧贴学生的,活动课的效果也才能好。

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现状,可以采用问卷法、个案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还可从学生的周记、科任教师、班主任等处了解情况,一言以蔽之,唯有用心而已。

第3篇: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2006年至今,我一直在初中任教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在工作过程中我常会听到个别学生说“我的心理没有问题,我不需要学这门课程。”在辅导室值班时,会听到路过的个别学生对同伴说“你的心理变态了,快进去让老师治疗一下……”由于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误会与偏见,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如何提高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的主动性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总结出如下三点经验。

一、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端正态度

必须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提高理性认识。在每届初一新生入学时,我都会给学生上“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一课,首先介绍2008年在雷州地区发生的三起校园突发事件,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注意与思考;然后讲解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通过本课两个学时的学习,学生明白了“健康的心灵是一切财富与成就的基础”这一科学道理,形成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我校初一年级就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可本地区的其他中小学基本上尚未开设,因此学生对这门课既好奇又排斥。为打消学生的排斥心理,我在课堂上注意师生间的互动,大量运用心理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在学期初,我给学生上了“破冰之旅”,课是这样设计的:第一环节是鼓掌欢迎在座的各位学生成为雷州二中7000多学子中的一员。首先教师提出发现的问题:鼓掌的差异很大。教师夸张性的模仿,引起学生的欢笑进而拉近彼此距离。然后一起学鼓掌:龙的呼唤,节奏——一二,一二三,一二三四,一二。分组练习竞赛,提高团结协作观念。第二环节是相互认识。教师先简单自我介绍并留下适当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个别学生:开学至今,你认识了多少位同学?说说他们的姓名、兴趣等。最后是写一写“我眼里的自己”,每人拿一张空白纸,在纸上写上:我的姓名、我最喜欢的事、我最成功的事、我最讨厌的事。写完后四人一组相互交换看一看,相互握手并说:“你好!我叫×××,很高兴认识你!”第三环节是“我信任我的集体与同学”。选定数位学生,一半人扮盲人,另一半人当向导带他们在班内走一圈,然后互换角色,最后说说在游戏中的感受。这节课以活动为主,通过几个小活动让师生、同学之间打破“坚冰”,相互认识,为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又如,我在“沟通合作”一课,通过团体康乐辅导的形式,让学生玩以脚代手猜拳、兔子舞、丢沙包认识、组名、爱在指间等游戏,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了集体观念。此外,在学习技能主题课时插入手指操、健脑操等小游戏,让学生放松情绪健康身心。

除了心理小游戏外我还注重运用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一课,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受欢迎的人与不受欢迎的人分别具有哪些特点,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写一写,比较哪一组做得最好。在“成才靠什么”一课也是采用了分组讨论与写一写的方法。

根据上课主题选用心理小游戏及分组讨论和写一写等方法,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日益独立与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讲课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课余或期中、期末时,我会通过开放性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匿名写出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记录下代表性的问题,做好备课工作。比如在这学期初,我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如何适应初中的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时间的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惑。我开设了破冰之旅、认识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初中新生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沟通合作、知识改变命运、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学会学习等十多节主题心理活动课,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体会到解除困扰后心灵成长的快乐。

又比如在这学期的期末,通过问卷调查五十多位学生,我发现了十多个焦点问题:住宿生如何管好自己、与父母吵架怎么办、世界上是否有鬼、如何控制情绪、青少年常有的坏习惯、遇到挫折如何调整心态、学习与考试焦虑、平凡人如何找到幸福、爱情的困扰等,这为下学期顺利开展心理活动课提供了充分的选题依据。

第4篇: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一、设置温馨的心理咨询环境

心理咨询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学校为充分保护学生心理咨询的隐私,专门投入资金建立心理咨询室。目前心理咨询室的软硬件都比较齐全,硬件上有沙发、档案柜、书架、各类心理杂志、录音机等各项设备,只要是心理咨询室需要的设施都尽量满足需要,从而使我校的心理咨询室能够以良好的面貌向学生开放。在校园环境上,在每个班级设立了班主任信箱来反映学生中积累的问题。学校还投入资金为每个办公室、教室张贴字画、名人铭言、在校园种植花草树木,优化环境,美化师生心灵、放松心情。

二、组建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

心理咨询和辅导要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设立的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定期参加心理教师培训。同时积极提供各种机会促进德育队伍心理咨询兼职建设,学校经常选派专兼职老师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咨询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通过订阅大量心理健康书籍、杂志,大量的培训研讨使心理辅导队伍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强化内部管理

1.学校领导重视,建立管理机制。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和班主任老师为成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学校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学校课表,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一节。学校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宣传到位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使师生有心理自助和心理辅导的意识。心理学和心理辅导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在学生心里具有神秘色彩,相当多的教师对于学校开展心理活动课和心理辅导也不清楚,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好心理辅导的宣传工作,澄清师生对心理辅导的疑惑,树立心理辅导的意识。心理咨询室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如:制定心理咨询室宣传计划;在橱窗设立心理专栏,介绍相关的心理常识和心理辅导的一些问题;利用夕会、班主任工作会议、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进行心理辅导方面的宣传。

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活动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质是发展性和预防性,其主要载体就是以课堂形式进行的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学生所处的环境特点,实时调整心理活动课的内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选择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最感到困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积极主动此参与、主动探究。使得学生在45分钟的活动内容当中能够有所收获。心理活动课要求每个学生用情感和体验来学习,在心理活动中,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活定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心理剧、拓展训练、冥想思考等多种形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吸引过来,参与到活动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四、工作状况

1、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心理教师根据自己的课表和学校的总体日常安排,制定心理辅导室的开放时间,我校定于每周二,周四下午开放,做到守时、守信,每个按照开放时间前来的来访者都能够得到热情的接待。每学期都接待了相当数量的个体来访者前来。

2、学校在校园里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学生用信件的方式向心理辅导教师寻求帮助,心理辅导老师也采用信件的方式对来信人认真、及时的答复。心理教师的电话号码向全体师生公开,向师生提供电话咨询。

3、学生的发展是受到家庭、教师、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全方位的影响的。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心理辅导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学校全体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学校利用教师会案例交流的方式来交流心得。为教师进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方面的讲座和学习资料,学校也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这一时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家长在子女成长中的心理变化、科学的教育和沟通方法等等,使得家长能够为子女创设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

第5篇: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操作规范;原则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分组讨论是常用的基本活动形式,分组有助于强化团体成员的互动,突破全班讲授的模式,发挥价值澄清和多元互动的功能。但是在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同样是分组讨论,却常常出现不同的效果。最近笔者参加了湖州市心理辅导活动课优质课评比的听课活动,六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但只有两节课讨论得比较深入,团体动力启动得比较好,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而其他的四节课,讨论不深入,团体动力方向与活动主题不一致,有的课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调侃现象。

为什么同样的主题、同样的形式,活动的效果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通过对本次活动中六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分组讨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笔者自己上课和以往听过的其他活动课的情况,发现心理教师缺乏基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的组织操作规范,从而造成了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团体动力无法启动,活动效果差。分组讨论效果差的活动课常常有以下不足:第一,小组在活动室内整体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第二,班级成员自己组合小组,没有进行重新组合;第三,小组内活动规则不明确,小组活动混乱;第四,大组交流时教师站位不合理,不能兼顾所有小组;第五,大组交流过程中,小组间转换过渡不自然。

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应该遵循怎样的操作规范?笔者根据自己六年来作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在120个班级执教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经验及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的心得,结合多年来对上百节不同的班级、不同类型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分析,认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的组织应该遵循以下一些操作规范。

一、合理分组

1.小组数量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一个班分几个小组,各小组的位置如何进行布局,这些都会影响分组讨论的效果。因此,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前,首先要根据班级和活动室(上课地点)的情况合理确定小组数量,并进行统筹布局。一个班分几个小组,首先要考虑小组不能太多,一方面,活动室内空间有限,小组太多就会显得杂乱并且相互干扰;另一方面,为了全面了解情况,大组交流时会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有人发言,小组太多发言用时过长,不利于活动课的环节安排。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在初中或高中,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分4~5个小组为妥,最多不超过6个小组;每个小组以6~10人为佳,最多不要超过11人。在小学,小组内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6人最佳,多了往往难以控制小组纪律,一般来说宁可多分几个小组。

2.组间布局

小组在活动室内位置如何布局?首先,要考虑小组之间不能太近,尽力拉开各小组之间的距离。其次,所有小组在活动室内最好组成一个整体,一般组成马蹄形或半椭圆形整体,中间留出适当的空地。整个布局要考虑到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个小组的情况,每个小组都可以和教师对话,中间没有其他小组的阻断。

3.成员安排

分组讨论中小组成员的组成常常会影响到小组讨论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团体动力方向。在很多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有的心理教师没有规定分组的要求而让学生自由组合,常常出现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坐在同一个小组内,另外还常常出现男女生分组而坐的情况。这样的小组常常趋于同质,不利于学生拓展思路;而且小组讨论往往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讲一些他们都喜欢的话题,既不利于小组成员更好地投入活动课的主题中,又不利于课堂纪律管理,容易出现课堂纪律差的现象。为了避免上述的缺点,增加小组成员与班级其他成员接触交往的机会,扩大学生人际交往面,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常常采用课前教师安排分组或课堂上随机分组的形式。

课前教师安排分组是心理教师或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各自的特点以及活动的内容,本着有利于活动课中小组讨论的开展的目标,进行精心安排,按同质或异质原则进行分组,事先确定小组名单并告知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按照事先的分组名单就坐。此外,也可以利用电脑对姓名随机排列进行随机分组。

课堂上随机分组是心理教师在心理活动课开始时运用报数、发扑克牌等方法进行分组。比较常用的是用扑克牌按点数随机分组,它的优点是简单、快捷、便于控制。具体操作方法:根据每个小组人数选用几副牌合在一起(同一点数的扑克牌数正好与小组人数相同),按小组数选取其中相应的点数,随机洗牌,随机将扑克牌分到小组中(以上工作最好在上课前做好)。上课时让每个学生抓一张扑克,然后按扑克的点数到指定的小组就坐。由小组组长检查并收取自己小组成员的扑克,收齐后交还给教师。

4.特殊情况处理

现在很多学校条件有限,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室,心理辅导活动课只能在班级教室上,上课时也无法重新排列位置,因此只能采用就近分组方式。每组6~8人,按就近的原则组合成若干小组。一般两人坐或单人坐的班级,以两列前后3~4排为一个小组,第一排学生面向后坐,中间的学生侧坐形成一个小组;三人或四人并排坐的班级以前后两排为一组,前排学生面向后坐组成一个小组;多出来的学生随机插入就近的小组。

另外,为了避免学生自己调换,教师应该制定对自己调换位子或不按规定到指定小组成员的惩罚措施,如表演节目、打扫活动室等。

二、规范讨论

1.小组组长

为了让活动进展得更加顺利,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活动中最好给每个组确定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起到组织小组活动、维持小组秩序的作用。小组长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小组推荐和随机产生两种方式。小组推荐是在分组就坐之后,由各个小组快速自行推荐产生大家认可的成员担任组长。

随机产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组形式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报数分组,教师可随机指定第几轮报数的学生为组长;如果在教室中上课,教师可以随机指定在小组的哪个方位的学生作为组长;如果是按扑克牌点数分组,可以在每个点数中安排一张与其他扑克有显著差异的扑克,抓到这张扑克的学生确定为组长。随机产生组长可能会导致一种现象,就是组长不被小组其他成员所认可,可能会影响小组的活动,特别是在上有小组竞争内容的活动课时,学生会更加在意谁当组长。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对学生强调尊重每个同学,无论是谁担当组长,大家都要积极配合开展活动。在有竞争性的活动中最好不用随机的方式产生组长而采用小组推荐的形式。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关键环节,它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相互沟通与传递意见、想法、信息和感受,推动团体动力发展,从而实现活动的目标。小组讨论活动的质量如何将关系到整个辅导活动课的团体动力是否能够启动,关系到辅导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有的教师没有重视小组活动组织的规范,小组内活动规则不明确,小组讨论活动混乱,从而影响了整个辅导活动课的开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首先在课前就要规定小组讨论的规范,在发言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讨论主题,发言不偏离主题;(2)倾听他人发言,并具备批判能力;(3)把握发言机会,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4)用和谐友善的态度提出不同的意见;(5)提出的意见应该具体明确,不宜空洞抽象;(6)试着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宜要求自己的想法完美无缺;(7)充分掌握时间,遵守时间规定。为了避免各小组之间因为声音过大相互影响,在小组内讨论时要规定声音的大小——以小组内每个人都能够听清楚而其他小组成员都听不清楚为标准。

小组讨论形式通常有轮流发言和组长主持自由发言两种方式。小组成员轮流发言,从组长的左手边第一个学生开始顺时针方向轮流发言,组长最后一个发言。全部发言之后小组成员还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补充发言。自由发言则由组长主持,大家围绕主题自由发表意见,相互讨论,但所有发言必须针对整个小组和当下的讨论内容。一般来说,团体活跃、讨论积极的班级可以采用自由发言形式。对于讨论不够积极的班级,最好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为了避免个别学生不发言,教师可以解释为“认为自己的发言重要,小组人数少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因此规定小组内不发言的学生大组交流时首先发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来回巡查各个小组,发现小组讨论偏题或冷场情景,要进行指导或参与该组的讨论。当发现小组内没有学生发言时,可以询问组长轮到谁发言,如果这个学生说自己说过了,教师可以说:“老师很想知道你发言的内容,请你再说一遍。”这样带动整个小组继续讨论。

3.大组交流

大组交流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和延伸。在大组交流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倾听、观察和引导,通过组与组之间意见、想法、信息和感受的相互碰撞,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更加充分,从而进一步推动团体动力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实现活动的目标,使心理辅导活动课达到预定的活动效果。如果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大组交流不规范,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一般在组织大组交流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发言内容与发言人员的确定

小组发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小组讨论产生的意见、想法、信息进行汇总,一般由组长或指定的人员进行记录然后由他进行汇报;另一种是个人感受的交流,这种情况下小组发言人员应该是小组内感受最深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人的确定最好是由小组推荐产生,而且被推荐学生也同意。为了避免小组无人发言的情况发生,在大组交流之前教师要请各组发言代表举手,以确定发言人员。对于未能推荐出代表的小组,可以解释为“每个人的观点都重要,小组内无法权衡”;或者每个学生都想发言,没有诚心诚意推荐别人,因此最后让小组内每个成员从组长开始轮流发言。为了避免小组发言时间过长,影响活动进度,在操作时当小组组长发言后可以问是否能够代表小组成员的意见,若回答“可以”就不再往下轮流。

(2)小组发言学生要遵循的原则

小组发言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同样要遵守前面提到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应注意的几点内容。

(3)教师回应学生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组织大组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积极营造民主、和谐、信任的交流氛围;倾听、接纳、尊重每个小组学生的意见,并善用幽默感;充分鼓励、强化和支持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又能够顾及学生的体验和生活感受;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向正向发展,避免嘲讽、责备发言学生。

(4)小组发言顺序

大组交流时小组发言顺序的安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各小组竞先发言,哪个小组先举手,就由哪个小组先发言。这种情况适合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讨论气氛比较热烈的班级;另一种是教师指定一个小组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轮流发言。无论按哪种顺序发言,当一个小组发言时,教师可以在倾听的基础上适当地追问或概括摘要,但不要进行较长的复述、总结或解释。并非每个小组发言教师都要有话语回应,当学生发言比较充分,教师不需要再补充时可用简单手势过渡。为了激励发言,在一个小组发言之后,最好能够全体鼓掌,但鼓掌时间不宜过长,笔者上课一般规定学生鼓掌三下。对于交流有深度的自我暴露内容或悲伤话题时不适宜鼓掌,可作少许停顿。

(5)教师的站位

大组交流各小组发言时教师的站位很重要。很多教师由于发言的学生声音较轻,习惯于走到发言学生前面,或者重复发言学生的话让其他学生能够听见,或者直接和他单独交流。这样就会把其他小组抛在后面,教师无法顾及他们,从而使其他小组脱离了讨论话题,无法将全体学生融入大组交流活动中,整个团体动力无法启动或无法朝预定的方向发展。在整个大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站在与小组发言学生相对应的马蹄形或椭圆形的另一侧(如下图所示),教师要始终能够顾及在场所有学生。当发言学生声音过小无法听清楚时,应当要求学生提高声音。如果是公开课,由于场地的原因,其他教师和部分学生无法听清楚学生发言,应该事先准备话筒和扩音设备,教师和学生应该各有一个话筒,最好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话筒。当条件受限,现场只有一个话筒时,教师可以走到发言学生身边,与学生共用一个话筒,但教师必须和学生并排站立,面向全体学生。

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操作规范是笔者多年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经验总结,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肯定还有更加有效的方法。另外,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讨论内容还应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笔者盼望有更多的老师对此进行探索,从而能推动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规范、更加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坤崇.班级团体辅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2]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第6篇: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107-03

我国的早期教育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现象。尤其忽视对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养,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心理不健全,甚至造成心理疾患。有关调查表明,仅北京、上海学前独生子女心理变态的比率就高达50%以上。[1]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以下几条途径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情绪情感

(一)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2]它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因此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认真分析体育活动的各要素,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1.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实施因人而异的指导,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主要通过动作感知周围的事物,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一些成功或挫折的评价和体会获得自我认识。体育活动中大量基本动作练习可以使幼儿进一步获得对自身动作的感知,有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但身体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同时,每个幼儿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任何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和要求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利。超出幼儿实际水平的运动项目不仅会使幼儿运动机能损伤,还使幼儿屡次遭受失败,产生否定的自我;过低的学习内容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活动,并提供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如:平衡练习时,我们可以从平衡木的高度、宽度、距离,以及在平衡木上设置障碍来调节活动的难度,让每一位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目标;还可组织类似过关斩将游戏,鼓励小朋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并与以往成绩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

2.认真做好课前的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让幼儿主动参与、积极表现。活动前,教师要提供幼儿丰富的体育活动器械,刺激幼儿活动的欲望,合理布局场地,方便活动,还要做好安全检查。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做好知识准备。知识准备可以分两种角度进行。一种是面向全班幼儿的。如,体育活动《有趣的圈》,课前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朋友回家去想一想玩一玩“圈有多少种玩法”,然后组织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交流。由于幼儿有了充足的准备,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玩出各种玩法,教师及时发现,并组织幼儿互相学习,使幼儿在教师和同伴的接受和肯定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另一种是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提出的。让这些幼儿事先做好准备,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表演示范,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3.客观、正确地评价幼儿的动作,让幼儿学会自我评价。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并受认识水平影响。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做到:①客观。在体育活动中,每个孩子不可能都是优点或者都是缺点,有的幼儿速度快,动作灵敏,但缺乏耐力,有的幼儿动作发展一般,但遵守纪律、刻苦练习。教师在评价一个孩子时,应引导他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应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孩子,这会使幼儿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影响良好个性的发展。②具体。教师评价孩子时,要有证据,事实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比赛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而且学会了评价的方法。 ③有意识地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转向对内在品质的评价。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是自发的好动性,以及机体运动带来的,但体育活动中不乏大活动量带来机体的不适,动作有一定难度,不能轻易完成,摔倒、碰撞等都会影响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产生退缩、畏惧、逃避等心理。所以,在评价幼儿动作完成情况的同时要挖掘其优秀的内心品质,如不怕困难、意志坚强、勇敢等,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内心品质进行评价,增强评价能力。

4.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有意识地进行增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训练。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和监督上。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不够完善、成熟,不能很好地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行为,易受外界刺激和情境特点的直接制约,例如成人的奖励和惩罚,同伴的态度,扮演的角色的特性等。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加强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模仿性游戏较适合小班幼儿,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一只夜里出来偷东西的老鼠时,会自觉地踮起脚尖轻轻地走路。竞赛性游戏时,教师不能只注意到速度和动作质量,还应要求幼儿遵守纪律。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自己讨论体育活动应该遵守的规则,使他们明白到没有这些规则会影响活动,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从而自觉遵守规则。除了利用纪律和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行为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对能达到刻苦锻炼,不怕困难,努力完成目标等要求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 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诸多观察和研究都表明,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或抑制作用,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还是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一个中介环节。动作的发展可以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觉醒水平,使人精力充沛,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3]一般来说,体育活动能使人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但是如果组织不善,也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情绪。因此,我们要做到:

1.避免单调、死板、机械的被动学习。体育活动中有大量的基本动作学习,要掌握这些动作,是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有些教师不认真分析动作原理,不找重点难点,练习不讲方法,久而久之,幼儿从不喜欢到厌恶,产生消极情绪。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重复,教师应多选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还可以编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练习,如:练习前滚翻的儿歌是:一立正,二弯腰,三低头,四蹬腿,翻过身来站站好。有些教师大胆地把音乐引入体育活动,这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另外,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还应注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和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玩球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不做示范,让幼儿自己想出玩球的方法,并交流,有些动作还可以拿出来集体练习。

2.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幼儿情绪在很多方面受成人态度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对全体幼儿都抱以积极的期待,针对不同特点付之于积极的行动,多用鼓励的方法指导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注意到动作发展好、能力强或各方面特别差的幼儿,练习活动设计时也只考虑两头,忽略了中间的幼儿,不太注意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幼儿的指导问题,这些都会给幼儿带来消极的情绪情感,是我们应该克服的。另外,成人的情绪对幼儿有感染作用,如果教师自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幼儿又怎能愉悦得起来?因此教师保持饱满的情绪十分重要。

3.努力发掘体育活动中的美感因素。美感是人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后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试想如果教师提供的体育用具美观、实用、安全,教师示范动作准确、熟练,口令流畅,体操动作设计也很有艺术性,并能将体育活动与音乐活动、语言活动有机结合,就有利于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身心舒展、愉快乐观。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教师乃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与监督者”,因此,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创设良好的、优美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幼儿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利用心理活动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活动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它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组织心理活动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在准备阶段,首先要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方案要有具体内容、实施方式及程序;要主题鲜明、科学合理,依据教材、教参及《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要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心理活动课的设计必须针对幼儿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注意创设情景,安排情趣盎然的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欢声笑语中体验情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和强化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还应制作好活动所需的道具,准备好相应的文字材料、挂图、音像材料等。如活动中有短剧、小品表演,还应在课前物色“小演员”,向他们讲解“剧情”,并指导和协助他们排练等等。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具体,并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在实施阶段,心理活动课要求教师组织得当,学生踊跃参加,形式新颖别致,过程活跃可控。只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才能防止出现学生参与率低,气氛沉闷或活动过程中跑题等现象。在总结阶段,教师一定要升华主题,加深印象,充分肯定,正面教育,提出要求,巩固成果。防止总结片面肤浅,一味训斥,无巩固性措施。

心理活动课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现列举常见的几种:

故事会。将深奥的心理知识寓于趣味故事中,将具体的行为要求寓于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中。教师可以让一名或多名幼儿上台主讲,但必须在主题范围内。例如,我们在学习《开拓进取--可贵的品质》时,让学生讲述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马克思撰写《资本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诸葛亮谋划“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的故事来阐述开拓进取的五个特点:要强、求实、奉献、不满足和胆识。

课堂演讲和专题讨论。课堂演讲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准备材料,各组在课堂推荐一名幼儿上台演讲。专题讨论要让幼儿有话可说,容易形成两极或多极观点,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避免跑题。课堂演讲和专题讨论都要调动全体幼儿的热情;而不是让几名幼儿对讲对论。小品短剧表演。小品短剧表演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趣味性较强。一般事先要选好角色精心排练,充分准备道具。表演时教师要合理组织,注意把握时间,注重节目的衔接。

设置展示台。当堂展示幼儿的小制作,如折纸、航模等,劳动技术成果图片展如陶器、蜡染等,还有科学小论文会、新闻会、诗歌朗诵会,专题知识系列讲座。通过设置展示台,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和胆量,显示幼儿才能,体验成功喜悦。

心理活动课不是纯粹的幼儿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幼儿有心理体验和心理训练的机会,达到教师有的放矢的目的。因此,心理活动课要处理好幼儿活动与教师讲解点评的关系,幼儿活动是前提,教师讲解点评是手段。讲解是升华主题,画龙点晴,而非面面俱到。只有既注重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也注重教师科学引导活动,才能真正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三、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心理卫生保健功能

(一)游戏是解决幼儿心理上的主要矛盾的途径

随着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及与成人接触的日益频繁,幼儿渴望能像成人一样独立地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而这种心理需要与他们独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促成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便是幼儿教育中值得关注的主题。殊不知,游戏在其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事实上许多游戏都为解决幼儿心理上的主要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在游戏中,可以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去当“爸爸”、“妈妈”、“警察”、“医生”,去“烧菜”、“煮饭”,去“开汽车”、“开飞机”、“开火车”……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尽情地想象,并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从而获得巨大的快乐。

(二)游戏是帮助幼儿宣泄紧张和负性情绪的形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在生活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难免会使幼儿的心理产生紧张或受到压抑,而游戏则是松弛幼儿紧张情绪的良好方式。男孩特别爱玩粘土,那一系列用劲的“挤”、“压”、“扭”、“捏”、“摔”等动作,就具有宣泄功能;有的幼儿喜欢反复地搭积木,然后又用力地把它推倒,这也具有宣泄意义;有的幼儿喜欢玩娃娃家游戏,他们把布娃娃的裤子拉下来,然后狠狠地打它的屁股,并且口中念念有词;还有的幼儿喜欢玩打针游戏,他们将自己在打针时受的痛苦发泄到“打针”的活动中去等等。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幼儿通过游戏把精力和情绪发泄之后,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一种满足和痛快的表情。

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在游戏中进行适当的宣泄。幼儿自发地表现出来的一些具有宣泄意义的行为,即使有一定的破坏性,我们也应多一分理解。当幼儿表现出这种自发的宣泄行为时,教师应意识到孩子正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他们需要帮助。教师要努力找出引起幼儿处于这种心理紧张状态的原因,对症下药,消除造成幼儿心理紧张的种种因素,从而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心理诊断的手段

实践证明,从游戏中可以了解幼儿对周围现实的态度,既有他们生活经验的反映,也有他们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游戏好比是指示器,能够为我们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喜、怒、哀、乐等提供线索。如:一性格极端内向的幼儿用积木搭成一幢没有窗口而四周有很高围墙的房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防卫意识和抑郁性格。一害羞的女孩用积木为自己搭了一栅栏,在这栅栏中,她可以获得安全感。一女孩一直不喜欢玩娃娃家游戏,后来,了解到她的父母已离婚。还有一个女孩,在玩娃娃家游戏时,总是喜欢当“爸爸”而不愿当“妈妈”,她在其他角色游戏中担当的也都是男性角色,后来,才知道她父母一直希望她是个“男孩”…… 只要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

(四)“游戏疗法”是矫治幼儿心理问题的妙方

在心理治疗方法中有一种叫做“游戏疗法”,即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幼儿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治。如孩子对黑暗产生恐惧时,可以和孩子做这样的游戏--将房间里的灯全关上,在黑暗中进行抢球比赛,看谁抢得多。多次活动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又如,当孩子有恐惧、害怕狗的典型症状时,可以和孩子做捉“狗”的游戏。开始时成人扮演“狗”,让孩子捉“狗”。多次游戏后,可以调换角色,由孩子扮演“狗”,这样,可以引起孩子对狗的兴趣,进而使孩子不怕狗。

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教师在运用游戏来矫治幼儿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例如,对行为稳定性差的幼儿,我们可以多安排他们在游戏中担任安静的角色(如交警、医生、门卫、木头人等);让患有孤僻症的幼儿多参加集体游戏,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游戏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逐渐改掉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要注意循序渐进,否则游戏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过家家游戏中,常常看到能力强的幼儿扮演的“儿子”或“女儿”指挥着能力弱的幼儿扮演的“爸爸”或“妈妈”做这做那,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在安排幼儿进行类似的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 刘道敏:《如何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幼教博览》(京),2001.11

第7篇: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心理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寓教于乐,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六(1)班学生黄梓铭同学,在谈上校本心理辅导课体会时谈到:“这样的课让我知道了许多人生当中的道理,如每个同学都要有上进心;自己要知道和谁比。我又知道,学习不能放弃,应该从小打好成功的基础。”“上这样的课,让我有了勇气,一种不怕放弃、失败的感觉。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小学生理所应当做的事情。”

1.有助于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只是学困的原因不同而已,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转化与发展。如五(5)班的一位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上课发呆、作业一个字也不写。班主任周苹老师采用“故事启发”、“语言鼓励”“心理暗示”等方法,使这位同学树立了自信,上课敢于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五(7)班的一位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养成了纪律松懈、行为粗鲁、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作业的习惯,在班主任李斌老师的正确引导、爱心传递、信心鼓励下,该同学原有的不良习惯亦有所改变,学习也进步了。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11月,林炜发明的“盲人楼梯扶手”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二等奖;夏洁发明的“能显示落点的训练用安全标枪”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特等奖;贾程鹏、姜阳阳、陈雨生、夏洁小发明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B组一等奖;辛晓涵的科学幻想画“污水转化站”获昆山市一等奖。2012年10月,五(7)班学生龚衡越同学获“新华杯”摄影比赛二等奖。在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的“法治格言”征集活动评比中,五(7)班的龚梓欣荣获二等奖,同时获昆山市一等奖,五(2)班的李子邑荣获昆山市三等奖。2012年11月,施彤、胡梦婷、黄景轩、何蕾、陆杰等同学荣获昆山市第二届“德泰杯”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三等奖。昆山市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数学报竞赛中,1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3名。2013年1月,黄梓铭荣获昆山市第六届“阅读之星”一等奖。2013年5月,王奕楠的故事《学法之途一路欢歌》在昆山市法制教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8篇: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比较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印证了地球的自主;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

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食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地理知识之间带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性,学习上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知识间一般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不要包办一切。如在区域地理中,气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响,气候和地形等又决定了区域的自然特征,而经济特征、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综合法),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好像讲述青藏地区的特点时,由于前面已讲述了多个区域特点,学生已大概掌握了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此时,就不应再由教师讲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几个提纲式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决,再由教师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设立一个地理主题,让学生按小组收集资料进行讲解,效果也好。

二、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活动课的意义

1.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健康心理,优良品质,是课堂教学中不易实践的内容,在教师带领下的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互动交流,有互动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行举止都比在课堂上更自然、更真实,他们的思想、情绪、观点、行为、个性、品质、心理活动更易表现。地理活动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掌握,如教材中讲到地球一章时对其中涉及的天文知识,只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应有计划的安排天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活动课中创设道德感情境、美感情境、理智感情境和综合情境,让学生发现、欣赏自然和人类经济建设的美,对祖国、家乡、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对前人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由衷的崇敬之情,以此激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理想。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谚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济建设成就,均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乡土地理内容成了创设好活动情境的主要阵地,让学生深入乡情调查研究,发现、欣赏、赞美家乡自然之美,经济建设之美,风土人情之美;同时也找出家乡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主人翁精神。

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四季星座及其行星,日食、月食的观察,气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测定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道从最熟悉的现象来思考自然的奥秘、探究科学的道理。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和细观察、善始善终的品质。把这些观察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逐渐发展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开展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操作

1.结合教材设计活动课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活动课,安排了“小型演讲会”,主题是:正确了解地球在变暖;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2.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例如,七年级《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布置学生搜集天气预报资料、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

第9篇:教师心理活动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研究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我校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这种教育方式是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学生接受面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等特点,因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我校自2007年起,在四年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初步尝试。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调整,心理校本课程教学不断成熟。如何提高小学心理校本课程教学的效率更是每一个小学心理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校始终力求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在设计与实践上追求有效教学的研究。

每一节心理活动课背后,都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作为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复杂抽象的概念、定理、规律隐藏起来,取而代之的只是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后进行启发、点拨和总结。

在整体的课程设计上,心理校本课程要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帮助他们解决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心理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实践工作中,学校心理教育和心理课程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少年期过渡的儿童期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四年级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意志发展开始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等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四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目标在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具体地说,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目标有:1.根据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2.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开发他们的个人力量和潜能。

二、丰富多彩的心理校本课程内容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我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几个大部分。

1.认识自我。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他们渴望了解自我,发现自我。这单元内容就是结合学生这一年龄特征,通过“我是谁”、“假如我是……”、“自画像”等内容向他们介绍了解自己的方法,通过“优点轰炸”、“我真的很不错”等内容明确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

2.学习心理辅导。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的苦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归因”,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做正确的归因,“目标在心中”,让学生在学习上树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你会考试吗”进行考试技巧的辅导。“集中你的注意力”、“挑战你的记忆力”等训练学生的能力。

3.人际关系,学会交往。在交往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撕纸游戏”教给学生怎样实现有效的沟通,“学会赞美别人”、“交往ABC”、“学会合作”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沟通,学会合作。

4.调节、控制情绪。这部分主要介绍情绪调节中的理性认知方法,例如“我的情绪我做主”、“正确对待挫折”等内容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对待挫折,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丰富多彩的心理校本课程内容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保证。

三、多种多样的心理校本课程教学形式是有效教学的途径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心理体验,让学生从有所感悟,有所领会,并通过一定的练习和模拟,将体验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参与、体验、感悟、领会、模仿为主的互动、开放的教育。

心理辅导活动课可运用的教学形式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习了解类。这类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类似。教师运用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艺术赏析、故事启发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常识,在理性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改变不良认知,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2)分组讨论类。在心理课堂上,讨论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专题讨论、全班讨论、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脑力激荡等。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

(3)情境体验类。一个真切的情境可以激发出学生真实的体验和切实的思考。

(4)角色扮演类。这类方法包括短剧表演、角色互换等。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学会某些角色的行为技巧,提高人际交往中的自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四、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1.课堂板书要有效

课堂板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而适时书写的,它将一节课的知识系统简要勾勒出来,给学生一种自然生成的感觉,让知识的形成过程顺理成章,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2.多媒体课件运用要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我真的很不错”一课,在剪纸尝试中,多媒体的运用很直观的了解剪法。

3.教师教学语言要有效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来实现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并且说话具有亲和力。例如:我们常在课堂上说:“你听明白了吗?”换成“我讲的内容能让你明白吗?”效果就大不相同。

4.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我们制定了活动须知:一、坦率真诚;二、认真倾听;三、相互尊重;四、参与交流;五、助人自助;六、促进成长。以帮助学生活动有序地进行。

5.学生讨论要有效

教师经常运用到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如何让讨论有效?教师确立临时组长,作为中心发言人,组织本小组同学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每个小组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

五、教师、学生的发展是心理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体现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循环式开发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重在不断地开发改进的过程。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专业动机、工作兴趣和职业满意度、自主研发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均得到较大的提升。

2.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各找其需,各显所能,自主选择,在课程学习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活动中学生大胆创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很多的学生在课程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自己的信心。而这些从课程学习中得到的情感、兴趣和方法将会对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把研究学生和有效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