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析学情为分层教学设计奠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分层教学,必须对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学情进行甄别,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备每一课前,我们都需要根椐教学内容,以当前学情为基础,针对差异性学生设定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学习方式方法,为课堂分层实施做好铺垫。
如在古诗《望洞庭》备课时,教师依据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教学过程上,相对应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会读古诗中的生字新词,在理解词意的前提下,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二层次,在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走进作者的精神生活;第三层次,品析诗文,体会诗中透露出的真情实感。以上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班级中学习能力一般、良好、较好的学生,这三个层次就像游戏中的闯关一样,从易到难,如果有学生能力提升较快,也可以开展跨跃式学习,形成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虽有挑战,但更有趣味,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必将提升个人能力水平,促进最优化发展。
捕捉重难点,明确目标导向
教师在设计分层教学时,一定要仔细研读教材,理清所教内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教学中如何来突出重难点,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在《桂林山水》一课学习前,教师要根据学情,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本课的重难点,随后再进行分层学习任务的分解。如一位特级教师提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景色之美。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的方式。依照这样的重难点,他将自己的这节课有机分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第二自然段是写桂林的水,而第三自然段是讲桂林的山;第二部分,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学习,感受桂林山水的景色特点,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整个桂林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第三部分,透过课文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描写方法,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对重难点的把握给予更多的重视和肯定。尤其是将“分层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之后,更是必须对重难点划分工作特殊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所给出的教学结构、教学层次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分?悠兰厶逑担?架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结尾艺术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84-01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如同一本精彩的小说,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韵味无穷的“结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里,结尾所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举足轻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它能帮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认识,巩固记忆;它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冲刺,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课的结尾艺术,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激励式结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时,讲读完课文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美丽极了,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前往观赏。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水小了很多,有的小泉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2 归纳式结课
归纳式结课要求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主要是对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加深理解,进而完全掌握。如在教《景阳冈》时,教师这样设计:“《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武艺高强、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3 延伸式结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经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目光引向课外更深更远的空间。上《白公鹅》一课,教师这样结尾:“我们已经知道了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特点,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争着回答。趁学生兴趣正浓,教师建议学生可组成小组,共同探讨研究种子发芽、母鸡生蛋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4 启发畅想式结课
这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课堂结尾方法。这种方法并非课文前面情节的延伸,而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作为一种设想,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拓展性,而有意识地设计的一个训练环节。人教版《穷人》一文,主要讲了渔夫和桑娜这对穷夫妻不顾辛苦劳累主动照顾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孤儿的故事。针对文章非常富有戏剧性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教师设计了以《桑娜拉开帐子后》为题,展开丰富想象的结课法。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这样的课堂结尾,不仅深化了文章主题,丰满了人物形象,而且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会有极大地促进。
5 辩论式结课
教师在结束课文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索,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延伸。人教版《灰雀》一课写的是列宁和一个小男孩对待灰雀的故事。文中很多地方直接描写了列宁是如何喜爱灰雀的,却没有直接写小男孩是否喜爱灰雀。教学该课时,教师给学生留下如下思考题:小男孩喜欢灰雀吗?为什么?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持男孩喜欢灰雀的态度,另一组持不喜欢的态度,他们反复讨论,积极发言,课的结尾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辩论现场,学生妙语连珠,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组织语言,并寻找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课堂结尾的字里行间,通过辩论提供给学生联想、思索的余地,使课文内容更耐人寻味。学生在相互交流辩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共享语言带来的美的享受,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6 欣赏式结课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指明了方向,语文阅读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支点和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彰显活力呢?首先,加强课堂管理,调控课堂节奏。把握好时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其次,利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总之,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反思中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加强课堂管理,调控课堂节奏
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思路清晰地教学,才能在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中进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好时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专注度。要求我们在安排内容时应错落有致,时间分配大体适当,平缓中有,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把教学重点应放在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体会人物形象;然后,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先画出小夜莺言行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小夜莺这样说、做时的心里是怎样的;敌人听了小夜莺的话,看见他这样做,会怎样想;接着进行讨论: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在画、读、想、议中对小夜莺的机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二、利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并能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根据教学活动进展的需要,通过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性的提问、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我先在课前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的美丽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情境导入法,并说今天我们要去游览我们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根据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来描述桂林山水的美景,然后再设置悬念:作者又是如何来描绘这一美景的呢?他的语言和你的有哪些不同?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文中,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每个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都不一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个性的阅读。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同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充分思考后,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出现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如对课文中重要的问题,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对比,把文本的内容另作解读。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群鸟学艺》一文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环节:“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说: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但是,有几个学生却回答的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这一回答引起了学生激烈的争辩和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然后,我在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让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更全面、正确的理解。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还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展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促使学生乐读、读会、会读,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读“得”其乐,读“得”其法。我们尝试在不同阶段恰当地借助信息技术,使它发挥积极的作用。
(1)预习阶段
激励学生在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电脑网络查阅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2)阅读理解阶段
此阶段,学生对文本完成了由认读到理解再到感悟、欣赏、积累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参与加速了这一过程,并提高这一过程的质量。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文中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难句时,我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漂亮画卷,再配以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曲子,让学生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使学生仿佛亲临桂林,置身于漓江之上……从而达到了诱导学生入境悟情、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3)拓展阶段
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它辉煌的过去,对于它毁灭的过程只用了一个短小的自然段、三个简短的句子来介绍。“圆明园到底是怎样毁灭的?它原来所收藏的奇珍异宝到底有多少?现在又流落在何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提出以上几个问题,并诱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他们从散落在英、法、美等国各大博物馆中的收藏谈到了圆明园的建筑历程,谈到了两次对圆明园的野蛮洗劫以及丧权辱国的“”等等。借助网络资源,孩子们仿佛打开了一部关于圆明园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学好文本的基础上自由安闲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思”
朱熹说:“读书要做到三点,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关键。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如何提高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提升思考的质量,降低思考的难度,我力图借助媒体的参与达成此目标,并有了一些收获。
(1)创设良好的情境,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奇形怪状、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视频的播放,创设了情景,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突破知识难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仍以《海底世界》为例,本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就以突破这些难点为内容,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
①化虚为实,启发学生对课文中句与句之间联系的理解。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先问:“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学生马上回答:“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模拟出海底动物的各种声音,让学生仔细听。学生听后说:“老师为什么不把声音调大一点?我们听不清楚。”“那就对了,因为它们在‘窃窃私语’吗。”我笑着说。
②化静为动,强化对课文重点词、句的训练。第四自然段中描写的几种动物:海龟、梭子鱼、乌贼、章鱼……学生对它们的样子、特点都不熟悉,存在很多疑问:“海龟为什么爬得这么慢?梭子鱼是什么样子的?乌贼和章鱼怎样区分……”于是,我就让学生上网到“海洋资源”查找这几种动物的资料。最后,我扮演《海洋日报》的记者和学生分组扮演的几种动物进行对话,让学生通过说、演换词等方法,有机地解决课文中的难点。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交流”
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思维碰撞中不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参与会使此过程更加开放、活跃。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写”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找到由读到写的训练点,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使学生爱写、会写。如教学《丑小鸭》一课,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我说:“变成了白天鹅的丑小鸭开心地拍拍翅膀飞上蓝天,这时,地上的鸭子、公鸡、猎狗都仰望天空发出一声声赞叹。孩子们,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吧!(出示:我想对鸭妈妈说——我想对鸭哥哥、姐姐说——我想对鸭子、公鸡、猎狗说——我想对农夫说——我想对丑小鸭说——)请你自选一个内容,将想说的话写出来吧!”这一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再度与文本做深层对话,让心灵去感动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并将感动溢于笔尖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摘 要]教学设计要从“设计教”向“设计学”转变。《写导游词》的教学设计要围绕“世界遗产”“写导游词”和“模拟导游”三个关键词展开,并精简与整合,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阅读和习作的起点,探寻合理科学的学习路径,融通阅读与习作、指导与评改。这样,才能创新教学设计,凸显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教学设计 定点 寻径 融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15
《写导游词》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教材中仅有这样一段文字: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初读这段文字,“世界遗产”“写导游词”“模拟导游”这几个关键词引人注目。 基于这样的理解,试教时,先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熟知的世界遗产,然后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一处世界遗产,最后设计黄金线路,模拟导游进行讲解。三大板块貌似有条有理,结果处处使力处处不得力,学生对“世界遗产”一知半解,写导游词仓促为之,模拟导游更是走过场。课后反思,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求满求全是课堂崩盘的原因所在。那么如何将“设计教”变为“设计学”?三个关键词孰轻孰重?又该怎样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与整合?在专家们的引领下,仔细推敲,反复揣摩,努力践行生本课堂的理念,慢慢探寻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三个起点
“学为中心”的课堂,应该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我们经常说: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经过不断的推敲、琢磨,我们发现“写导游词”的教学,应关注学生三个方面的起点,而后定位教学原点。
(一)关注儿童的生活起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习作离不开他们个性化的生活。写导游词,是一项非常生活化的习作内容。学生要介绍的景点应该是他了解的,感兴趣的,最好是他游览过的,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如果让孩子去介绍他自己都不清楚的地方,语言肯定是苍白的,表达肯定是假意的。“写导游词”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生生活的。杭州的学生往往会介绍西湖十景,而北京的学生往往会介绍万里长城、北京故宫。
桂林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百里漓江、龙脊梯田、象鼻山、银子岩……美景环绕着城市,城市拥抱着美景。赛课的会场国学堂就在靖江王府之内,场外就有著名景点独秀峰。在这样的一座城市,写导游词何必舍近求远,硬要拽着“世界遗产”这块招牌不放手呢!再说“桂林山水”也在世界遗产之列。在桂林上课,就应该让孩子们推荐桂林的景点,写一份桂林景点的导游词,感受家乡桂林的美。
(二)关注儿童的阅读起点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阅读积累在很多时候会延伸到习作中,而习作需要从阅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料。“写导游词”这一习作与写景类文章相关,又有别于写景。对于本次习作,教参提出“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这是典型的阅读与习作的衔接。人教版教材在本次习作之前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就是为写导游词做准备。而桂林的孩子使用的是语文S版教材,这三篇课文在该版本没有编入。浏览了语文S版教材,发现在三年级上册以“祖国山河”为主题编有《庐山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和《赵州桥》三篇课文。除了这三篇课文的阅读,学生在课本中、在课外还有大量的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所以,对直接描写景点风光应该不是难点。很多孩子从小就是听故事、读故事长大的,有的还热衷于编故事、讲故事。如果学生选择介绍有关景点的故事传说,应该有更扎实的阅读基础。基于这样的阅读起点,“写导游词”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导游词的表达特点。
(三)关注儿童的习作起点
关于“写导游词”,课本中提示“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这只是在习作的内容上作了要求。导游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导游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写导游词应该写到怎样的程度?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后,终于在《大学语文》中找到了比较全面科学的介绍——《导游词及导游词创作》。书中对导游词是这样定义的:“导游词是导游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吸引和招徕游客的重要手段。” 文中对“导游词”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语言诙谐、幽默和具有诗歌音乐美,灵活运用各种修辞和表达方法”等。这是大学语文的要求,小学语文又该如何处理?基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习作水平,反复研究之后,确定指导习作时应该紧紧抓住导游词“讲究口语化,注重互动交流”的特点。另外,四年级上册还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因此,本次习作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写一段导游词。
二、探寻最佳路径
(一)前置学习做准备
前置性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差异,有利于教师基于学生的真实起点组织教学。“写导游词”的教学,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回忆参观游览的某个景点来进行习作,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是相当困难的。如果由教师提供某些景点的风光介绍或故事传说展开教学,学生面对的是他未必熟悉或未必感兴趣的内容,想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困难的。同时,这样做法跟当下倡导的“生本课堂”的理念也是相悖的。因此,根据《写导游词》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桂林学生的学情编制了《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让学生提前一天完成。
桂林山水甲天下。你觉得哪儿最值得游览?请推荐桂林的一处景点,并完成资料收集单。
1.我推荐游览的一处桂林景点是 (填景点名称)
2.我重点收集了:(选择一项在括号里打“√”)
景点风光( ) 景点故事、传说( ) 其他( )
3.我能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文字。
课始,呈现学生推荐景点的统计,让学生感受到那一个个景点是他们真诚用心推荐的,一个个数字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晶。这既是对前置性学习的回应,又是对课堂学习的驱动。习作前,展示优秀的资料收集单,并对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罗列给予表扬,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习作兴趣。习作时,有了这一“前置性学习单”的支撑,大大降低了写导游词的难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合作探究寻方法
通览教师的习作课,往往会从“习作提示”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对“习作提示”的阅读、讨论、分析,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教师再根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作前指导。这样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学习。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作用,从“教而学”走向“学而教”呢?在“写导游词”的教学中,又该从怎样的途径让学生明晰习作的内容,掌握导游词的习作特点呢?
首先,制作了一段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讲解视频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对导游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出示课文《赵州桥》相应片段,架构起习作与阅读的链接;最后,同时呈现赵州桥课文片段与导游词,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①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②比一比,导游词和课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让学生小组探究。
学生经过对比探究,不仅明白了导游词的习作内容,而且了解到导游词最大的特点是导游与游客的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发现导游与游客交流的方式有欢迎、指示、提醒等,发现导游在介绍时经常会用自问自答的方法引起游客的注意,引导游客参观游览。
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探究、讨论,对有关导游词的知识了解逐步深入,对导游词的表达特点逐步明确,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个别学生回答的策略,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对提升全体学生的能力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分层习作自主选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课堂。那对四年级的学生“写导游词”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比较合适?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兴趣点也不尽相同。于是,在反复研究之后,设计了分层习作的要求:“请选择一项内容写导游词:①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导游词,可介绍景点风光或景点的故事、传说等;②把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写成导游词,既介绍景点风光又介绍有关景点的故事、传说等。”
这样的要求,通过一个“或”字与一个“和”字,使得学生在习作的内容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选择,在习作的难度上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加以选择,摒弃以往星级分层的做法,将分层的形式淡化、弱化,充分观照学生的心理感受。
三、融通指导评改课
在习作教学中,有“习作指导课”和“习作讲评课”之分,两种不同的课型一般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呈现。“写导游词”的教学,根据中年级习作的要求和习作内容的特殊性以及前置性学习的支撑,设计了评改与指导的融通。具体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一)借助清单自评自改
在习作教学中,哪怕在习作前学生已经非常明确习作的要求,在习作时有些要点也会被他们忽视甚至忘却。因此,我们在学生的习作单下面设计了一份“评价清单”。
评价清单
互评 自评
1.介绍景点风光或景点的故事、传说了
吗?
2.介绍时与游客互动了吗?
3.介绍的内容讲清楚了吗?
4.提醒游客注意事项了吗?
有了这样一份清单,学生就会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照清单修正自己的习作。初稿完成后,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导游词,对照清单在自评一栏里打打钩。这样一次自评,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习作时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避免了孩子无从着手的尴尬,也改变了以往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仅仅改几个错别字和标点的状况。“习作评价清单”对孩子们深入地把握导游词的基本特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帮助,同时也为孩子们自主独立地评改习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习作评价清单”在自我层面上融通了评改和指导。
(二)互读习作提出建议
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完成200字左右的导游词,大部分的孩子大约需要12分钟,少数孩子只要8分钟左右,而有些孩子需要15分钟以上。如何让先行完成的孩子继续提高,而不是无谓的等待,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自评完成后,让他们寻找学习伙伴交换评改,读一读对方的导游词,在“评价清单”互评一栏里给对方打打钩,并且提出修改建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可以看到他人的缺点,另一方面也能够学习他人的优点。这是一个互相评改、互相指导的过程,在同伴层面上融通了评改与指导。
(三)指名展示二度指导
有了“评价清单”的指引,有了自评和互评的铺垫,集体的评改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没有了以往评改时零碎、跳跃的发言。
在展示习作、集体评改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针对“互动交流”提出赞赏和建议;针对“提醒注意事项”讨论得出“注意事项”要根据不同的景点、环境等方面来提,有时要提醒保护文物,有时要提醒保护环境,有时要提醒注意安全……针对既写风光又写故事的导游词,提出要运用恰当的连接词或过渡句做好两方面内容的衔接。这一次评改,让慢一拍的孩子跟上来,让快一拍的孩子再提升。在学与教的层面融通了评改与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于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心灵就会得到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往往思维活跃,智慧的火花往往不断闪现。因此,课堂上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他们,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激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松心情,充分地读,认真地想,无拘无束地说,心领神会地写,手舞足蹈地演,津津乐道地画,个性才会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提问富有启发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现采撷课堂教学中的几朵小浪花,以求大方。
片断一
"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
甲:"老师,白色,黄色,紫色怎么会在车窗上流动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真是个个"小脸通红,小手如林"。)
乙:"一定是那些花将雨染上了颜色,这里是说彩色的雨在车窗上流动。"
(多么奇丽的想象)
丙:"不对,不是雨在流动,是千万朵不同颜色的小花在流动。"
丁:"小花是不动的,你怎么说是小花在流动呢?"
丙:"我们平时坐车时感觉车窗外的景物在往后退,而文中的'我'也是坐在车里看花的,所以说各种颜色在车窗上流动。"
甲:"是的,我们在《桂林山水》也学过'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是的'流动'就写出了花很多很密,一片连着一片,让人应接不暇。"
片断二
师:"渴得嗓子冒火的小女孩舍不得尝一丁点水,却无私地把水给小狗喝,给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喝……"
甲:"老师,课文说故事发生在一天夜里,可这幅图(指课文插图)却看得很清晰,那故事应该是发生在白天。我觉得这里很矛盾。"
(一个孩子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的话。我一愣,这显然是我备课中没有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相冲突时,我只好中断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放手让孩子们带着这一问题到文本中去探求原因。)
乙:"虽然故事发生在一天夜里,但这一夜小姑娘做了很多很多事,当她遇到过路人时,也许天已经亮了。"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说。
二、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火药”即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开端引趣,激发兴趣。开端引趣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开始,通过设疑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推进课堂有效进行。比如在教学《五彩池》时,可以通过设问学生———五彩池在哪里?五彩池具有哪些色彩?五彩池的池水为什么是五彩的呢?请从文中找答案———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2.结合实际,灵活教学。教学并不是完全预先设计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地取材、以学定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赤壁之战》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朗读:“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唉———”一声叹息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灵机一动借题发挥,让同学们猜想该同学为何叹息,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该同学不忍心看到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有的认为是为曹操战败可惜等等,继而教师把话题转入曹操战败的原因,使课堂深入到同学们对曹操战术、曹操性格以及战后的假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赏识教育,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进行赏识教育,给予学生出自内心的赞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课堂上学生朗读《生命生命》一文时,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如“你读得真棒,朗读情感表现很丰富,进步很大,非常了不起”之类的话语,或给他竖起大拇指。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进步处,巧妙进行赏识教育,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4.采用竞赛,激励鼓劲。竞赛同样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造条件将学生引入竞争机制中,通过个体、同桌、四人小组、学组或男女生分组等不同组织形式,开展竞赛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生字时让学生比赛,看看谁认字快,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比比谁读得有感情,谁吐字发音准确,谁领会深刻;理解精彩句段时,看看谁批注理解更入情入境等等。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1.选找教学突破口,落实语文“例子观”。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强化例子意识,提升语文意识,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积极挖掘文本的语文价值,寻找教学的最佳突破口,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领会方法,分享形式,学习表达,分享阅读,实现一课一得或几得,扎实推进语言文字训练。
2.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同步阅读。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必定会导致课堂内容单一,教学密度小,信息含量低,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敏锐地发现与该课堂教学在主题、写法、作者等紧密相关的资料,将其科学合理地纳入课程体系,开展同步分享阅读。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本课为中介,引导学生对安徒生的生平、成就、作品特点、丹麦的风土人情、安徒生系列童话、安徒生文学奖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提高主题知识含量,领悟人间冷暖悲欢,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润德。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
1.巧借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官冲击,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和创新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实景,再配合艺术音乐,渲染桂林的山水美,使桂林的美好印象深深地融入学生脑海中,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
2.提高课堂互动分享的质量。课堂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办法,但是泛滥无深度的提问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学生学发展区,提高提问质量,在分享交流的基础上找准在本课中很重要却被学生所忽略、所误解或随意放弃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达成教学目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其原生价值是让人们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而教学价值才是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评价人物形象,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评价人物形象的问题重心应放在对“了不起”的分析上,父亲的“了不起”是通过“精神失常”来表现的。
3.创设适宜、合理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深度思考。比如教学《桥》时,学生对“桥”的比喻义是较难理解的,如果通过情境中的具体的实物“桥”两端所接的对象,类比到老汉是党与群众、生与死、家族血脉、公与私的中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进而,类比其他只要在中间起连接作用的对象,都可以理解为“桥”或称为“桥”,这样教学更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总结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为高效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它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灵活的展示平台,更为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与方便。既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并结合笔者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做了探究。
1 开阔学生眼界 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笔、放大镜、复制、拍摄等功能进行重难点的教学与实践,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以注解、板书、画图、列表、圈画等形式进行汇报交流。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如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在新课引入中,笔者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与白板的特有功能,同时播放出与桂林山水有关的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了刺激,接受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那种美的享受不言而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文的文眼“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含义,领略到了课文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和谐。教师在此稍加引导,教学重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原来枯燥单调的讲解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灵活的运用电子白板,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增长学生的见识,还能分解教学难点,同时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 转变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电子白板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白板技术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方便。同时,在高效课堂中,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以及师生与专家提供了交互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由此可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高效课堂顺利推进。
如在执教《丁丁冬冬学识字》时,先选择好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笔,选择笔的粗细、字体的颜色进行示范写字,再利用修改功能,把写好的生字变成各种颜色,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学生的记忆水平,紧接着利用回放功能,让学生感知汉字的笔顺笔画和间架结构。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时,教师按照分好的小组,让他们比赛,学生们纷纷举手上台参与写字比赛。学生的欲望得到满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做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电子白板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多种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
为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应用交互电子白板,教师既能用电子笔在白板上随意操作电脑,又能用电子笔或手在白板上自由书写,不恰当之处,直接点击板擦,随意涂改。同时,教师可随意对投射到白板上的任何画面进行注释讲解,可实现在白板上的无痕书写与绘画,在授课过程中对书写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对需要加注之处勾画出来。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古诗《江雪》时,笔者运用给诗配画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设立了4个画框,在框下面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中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4句古诗进行出示,先让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在白板上画图,再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有关《江雪》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课文,最后打乱诗句顺序,请学生上台,直接利用电子笔连线,连完后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连。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他们真正体会到互动的奇效,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更好。可见,电子白板的妙用,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为优质高效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通过利用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学生除了对课文内容有感性的认识之外,更能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学生的认识理念有了较大的提高,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高效课堂的效果得以充分展示,使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高效课堂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改变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
电子白板的强大交互功能,极大地解放了教师和学生,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变,优化了课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选择问题做答,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课堂中的民主和谐气氛得以体现,使高效课堂更加开放。这样的课堂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他们更加自信,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殿堂。
如在教《草原》这一课时,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在这堂课上,笔者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有功能,先将文本内容在白板上显示出来,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再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让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把自己的感想带进阅读。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也体会到在阅读中如何进行批注,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充分体现出大课堂中师生的民主和谐。这种方式的阅读教学,使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同时,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展开讨论,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所以利用交互式白板,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参与意识更加强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电子白板的出现给师生交流构建了互动的平台,师生之间实现了更多的交流沟通。充分运用白板的交互功能,能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与紧凑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又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高效,充满活力。
一、了解教材中每组课文的知识结构
1.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学段的课文编写都有很强的系统性,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编排。各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的编排和知识结构,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低年级注重字词的学习掌握,中年级注重词句的阅读掌握,开始习作,高年级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2.各个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组课文教学中要落实标准学段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三、四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结合课文的词语特点,重点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在教学五、六年级的课文时,我们要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3.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大类型,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如人教版教材中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上水》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课文中,《桂林上水》属精读课文,我们在分析教材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课时,必须精讲多练,把握课后练习和拓展训练。《七月的天山》属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大意,逐步掌握略读技巧,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独立阅读的能力。
4.在语文教材中,根据不同的学段,都编排了诗歌、古诗、文言文等,诗歌突出朗读、背诵。古诗和文言文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己读懂。根据学段的不同,各个年级古诗教学在理解和感悟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鹅》一文,重点突出读读背背,识字写字,就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这几首古诗要突出读读背背,解词解句,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高年级应突出自主感悟,朗读欣赏,如,六年级语文下册中《七步诗》这首古诗,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感悟每句诗的意思。
二、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根据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分析教材得知,每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文,教学目标是:(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教学重点是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三、分析教材要仔细体会课后思考练习显示的编写意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由八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识字课、阅读课、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都围绕本组主题合理安排,相互联系。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如,四年级语文下册中《桂林上水》一课,课后的练习是:写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要把课文背下来;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把课文第二自然段抄下来。从教材课后思考练习来看,注重从“文体”向“学体”的转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了解每一组课文的知识结构,掌握每一组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弄清每一组课文作者的编写意图,就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真正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