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竹石古诗词范文

竹石古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竹石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竹石古诗词

第1篇:竹石古诗词范文

【关 键 词】 古诗词教学;兴趣习惯;评价机制

对于诵读,古代贤人曾有经典的不朽的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特级老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60篇,《语言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词篇目44篇,足以见得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应该注重诵读。

一、古诗词诵读现状

现状一:老师对古诗词诵读重视不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但是仍有部分老师因为诸多原因,不敢放手让学生积极诵读。他们有的因为课时紧张,为赶教学进度而疏于诵读;有的为了应试教学,诵读成了象征性的走过场;有的没有掌握古诗词诵读技巧,教师范读、播放录音或学生齐读一遍后,便匆匆进入课文讲解;更有甚者,教师以“独角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塞整个教学课堂,而学生则鸦雀无声一片。

现状二:学生学习古诗词多为应试强行背诵记忆,而忽视了诵读。初中学生课程繁重、科目多、中考压力大,语文容量大、课时紧,加之老师引导不力等种种原因,学生的古诗词诵读只停留在表层。他们多认为学习古诗词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强行背诵记忆,但遗忘很快。或者是对古诗词学得肤浅,了解甚少,从而忽视了古诗词的诵读。

现状三:缺乏古诗词诵读的环境氛围,应用太少。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人贤士建诗社,开诗会,吟诗作词,相互交流,书信互往,其乐融融,有着古诗词诵读和应用的良好环境氛围。如今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环境只停留在晨读和少数语文课堂,诵读环境氛围微乎其微,应用更是少之又少,着实令人担忧。以上现状,导致了古诗词诵读的欠缺,让学生学得不快乐,老师教得不舒畅,大大影响了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好好反省。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了解古诗词诵读现状,发现缺点和不足之处,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对症下药,改变教学方法方式,古诗词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授古诗词诵读的方法

古诗词诵读教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和技巧。“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古诗词诵读教学应注重传授学生诵读方法,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读准字音,掌握含义

明代朱熹曾说:“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诵读古诗词就必须如此,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准确,不可多读、少读、错读、倒读一个字,这是诵读的标准要求。古诗词中有些多义词、通假字学生很容易读错。如王维《杂诗》中“寒梅着花未”的“着”应读“zhuó”,含义为“开”。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中“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那”同“哪”,应读“nǎ”,“甚”同“什”,应读“shén”。我在教学生古诗词诵读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若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同时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诗意,把古诗词读得自然流畅。

(二)停顿恰当,读出韵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诵读要得法,停顿恰当就至关重要,古诗词诵读更是如此。为了把握好诵读节奏,我教学生正确划分停顿,读出韵味。

1.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停顿划分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按意义单位划分,第二类是按音节划分。我们现在诵读五律五绝一般采用意义单位的停顿读法。

(1)按意义单位划分,分为“二三”式,共两个音节。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按音节划分,分为“二二一”和“二一二”式,共三个音节。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二二一”句式中的“一”主要是对前面的内容作补充说明,“二一二”句式中的“一”是动词,与后面的词构成动宾结构。

2. 七律七绝的诵读停顿,基本采用“二二三”“二二二一”句式和“四三”句式断句。(1)“二二三”句式划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二二二一”句式划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巴山/夜雨/涨秋池”只能用“二二三”句式,这是根据句意“涨秋池”句意不能分开而断句的。(2)“四三”句式。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停顿,就用“四三”句式。我们现在诵读一般都采用“四三”句式。

3.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数是四言诗,诵读一般采用“二二”式停顿,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词的诵读停顿是按意义划分的,朗读时节奏灵活而无定数,读起来长短相间,抑扬顿挫,韵味无穷。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古诗词诵读只有停顿恰当了,才能诵读出韵味。

(三)读好节奏,读出美感

读好古诗词的节奏,要注意把握好节奏的三要素。

首先是读出轻重。声音的轻重是构成节奏的第一要素。重音轻音处理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听起才会动听。重音响亮,多表达喜悦、兴奋、紧张之情;低音低沉,多表达悲哀、失意之情。如读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时,其中两个“故乡”要重读,这样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他乡遇故知”时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因此,古诗词轻重诵读恰当,才能准确生动地传递出诗句中表现出的诗人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

其次是把握好语速。声音缓急是构成节奏的第二要素。语速与古诗词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情绪息息相关,因此选择缓急快慢要合乎前后语境,要合乎情理。如诵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时语速要快速急促,表现出词人矢志报国、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再次是声音的抑扬顿挫。声音的抑扬顿挫是构成节奏的第三要素。中国古代诗歌讲究音韵和谐,平仄相从接应。我们诵读时要平声扬,仄声抑。以诵读《关雎》为例:参差()荇菜(),左右()耄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通过这样抑扬顿挫的诵读,就读出了整齐的韵律、和谐的音韵,读出了音乐般悠扬的美感。

(四)读出语调,把握情调

语调是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为了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处理好语调的升降、高低变化,读出韵味。如诵读王维《杂诗》中“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时,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读“着花未”时语调轻柔而略有上扬,韵味无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诵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时,“商女”要读得平缓,“不知”要读上升调,“亡国恨”读要出高音、重音。通过语调的表现,激起读者心中的忧愤,从而领会诗人的情感。另外要把握好古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李煜的《虞美人》感情基调是悲慨,辛弃疾的《破阵子》的感情基调是悲壮。学生把握好古诗词的感情基调,读出了古诗词中活泼逼真的情调,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寄寓的诗人的丰富感情。

三、培养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

(一)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

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古诗词诵读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指导诵读应采取灵活多变的诵读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积极性,激发诵读激情。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我采用了多种诵读方式。首先用配乐录音范读,让学生一下子陶醉于美轮美奂的意境中,品味优美妙词佳句。接着单个学生试读,其余同学听。再接着分组读,齐读,自由朗读,最后配乐诵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在愉快惬意的诵读中,加深了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和对苏轼情感的把握,不知不觉走进词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美妙的意境中,也加速了学生对课文背诵的速度。正如特级老帅钱梦龙说:“教师要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打下的比较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兴趣是何等重要。

(二)创设古诗词诵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良好习惯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兴趣是学生获取感情体验色彩的真正动力,兴趣是学生诵读古诗词获得美的享受的法宝。而创设诵读情境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长久的诵读兴趣。创设诵读情境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营造宽松愉快和谐幸福的课堂浓郁氛围。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宽容体谅学生,面带微笑,表扬鼓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诵读的强烈兴趣而乐此不疲。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求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因此,对学生在诵读中出现不足与缺点切忌加以讽刺和打击。

2. 搭建学生古诗词诵读的平台。我们要做成任何事都需要时间和空间,都需要展露才华的舞台。为学生搭建古诗诵读的平台,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又一重要途径。首先,在班上,我常利用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词,也常利用开课前几分钟时间让男女生各一名诵读同一首古诗词,看谁诵读得更好。其次,我班每学期至少举行3次诗歌诵读比赛。方法是:①确定朗诵比赛的时间、地点。②确定朗读篇目。③制定评比标准。④推举主持人。⑤聘请老师和同学共同担任评委。⑥颁奖。再次,我每学期都要推荐朗诵优秀的同学参加语文组组织的朗诵比赛,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二・九”朗诵比赛,甚至参加区级、市级组织的朗诵比赛。这样的比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中收获喜悦,还能增加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良好习惯,古诗词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建立有效的诵读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我要求学生除了记诵积累课内经典古诗词外,也扩展到课外经典古诗词的记诵。我还建立有效的诵读评价机制,制定诵读评价表格,从音色、停顿、轻重、缓急、语调、韵味、情感等方面着手测试学生的诵读效果。我常常组织古诗词诵读比赛,从中评出班级诵读之星,以此激励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诵读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感知古诗词意境,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诵读中,学生能激发兴趣,增加记忆力,增添丰富的想象力;在诵读中,学生能体悟诗人丰富、美好的情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诵读中,学生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建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培养较高的汉语言素质。总之,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诵读教学,让古诗词这朵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 傅德岷,卢晋. 唐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第2篇:竹石古诗词范文

1、悬梁的主人公是孙敬,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

2、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3、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竹石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自主互助;指导策略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三大障碍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对多数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与古诗词之间有三道“障碍”。

(一)只知记背,不懂诵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些要求一方面保证了古诗文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师生把背诵、默写当成了学习古诗词的终极目标,古诗词教学被简化为“读几遍—背出来—默过关”,古诗词失去了灵性和美感,变成了干瘪的仅仅用来应付考试的文字。至于古诗词的合辙押韵、平长仄短,因为教参中没有强调,考试也不会涉及,不少教师就选择性地跳过。高年级学生不知何为“韵脚”的大有人在,偶尔公开课上的所谓“吟诵”成了卖弄花拳绣腿,甚至演变为一场闹剧。

(二)只知分析,不明意境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古诗词的遣词用字一时很难理解。诗词中有的字是通假字,有的字古今义发生很大变化,有的字序出于押韵需要做了调整……更有古诗中的押韵、对仗、推敲,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感到十分陌生。而教师对古诗词的解读往往仅限于对诗人和创作背景例行简单介绍,在教参范围内逐字逐句串讲诗意,或迫使学生借用《课课通》上的语言去“迎合”教师。这样一来,学生看似理解了古诗词,其实对古诗词欣赏已完全“失语”,体会不到古诗词的意境,“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与大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与悲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愁思,都成了学生眼中的“镜中花,水中月”。

(三)只知接收,不敢存异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好的教师会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的感动。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大多数教师自认为对古诗词的研究不够,没有信心对诗词进行多样解读,也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读,看似有深度的课堂往往复制的是某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很少有授课教师自己的独立思考。教师从“解诗题”到“悟诗情”全部包办,以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学生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实现的是自己预定的教育目标。如语言方面,教师的导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多用华美抒情语言,古诗词教学多用“教参语言”,这些书面语言少了口语的自然、亲切、活泼、生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隔阂,学生对这样的古诗词学习没有兴趣。再如解读方面,教师总觉得自己依据教参对文本的解读是最准确的,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灌输给学生才能显示自己的古诗词底蕴和解读功力,而忘了面前的小学生虽然正处在知识接受的旺盛期,却觉得古诗词索然无味,排斥古诗词学习。

二、以自主互助跨越三道障碍

(一)乐于分享,走近作者

古诗词是按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来构篇成章的,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是理解古诗词的前提。笔者在课上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其自主收集作者资料,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起先,学生只会照搬资料;渐渐的,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来认识作者;后来,就有学生发现同学们喜欢听故事,连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听故事时也聚精会神,他们在分享交流中就开始介绍作者的小故事,并把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也编成趣味盎然的故事,俨然成了小老师。把古诗词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再结合“真学课堂”自主学习之星的评价制度,学生更乐于做这样的分享。

(二)勤于吟诵,领悟诗情

古诗词教学,最根本的策略是“读”。那么,怎么才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呢?“三分诗七分吟”,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口头表现艺术,它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朗诵者个人的理解,依据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为了改变以往“两字一顿”的单一模式指导,笔者开始学习戴建荣老师的“吟唱”教学法,把戴老师的吟唱视频给学生看,并示范吟唱的方法: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班级人数多,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都当众吟诵的时候,就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实训。一方面小组成员可以互相监督、评价,保证一定的吟诵质量,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可以在竞争中实现提高。每月班级举行一次主题“吟诗会”,评选“展示之星”,这样一来,学生的吟诵兴趣更浓了,还可以诗带诗,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感悟交流,深入诗境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格律严格,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丰富的想象结合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创造了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引路”,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总结出方法,再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完善加工。小组学习完毕,可让小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词的理解,这更为学生打开了古诗词欣赏的大门。

(四)共同展示,张扬个性

第4篇:竹石古诗词范文

2.前程似锦,美梦成真。

3.长命百岁,祝福满门,寿无疆!

4.呈辉南极,霞焕椿庭。

5.母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娇阳;宽广如江海!老妈,生日快乐!永远爱您女儿!

6.祈愿您心灵深处,好花常开,好景常在,好运永远盈满胸怀!生日快乐!

7.当我忧伤时,当我沮丧时,我亲爱的父亲总在关注着我。你的建议和鼓励使我渡过难关,爸爸,谢谢你的帮助和理解。愿您的生日特别快乐!

8.爸爸,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它的爱是隐形的,但是它的爱又是最感人的!

9.安逸静谧的晚年,是一种休息,是一种愉悦,是一种至高的享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健康与快乐永远伴随您!

10.祝我美丽的、乐观的、热情的、健康自信的、充满活力的大朋友──妈妈,生日快乐!

11.送你一根无忧烟,幸福开心永相随。

12.爸爸生日了,恨在他乡。只得道声:老爸保重!

13.亲爱的老爸,爸爸生日到了,我对您的想念更加悠长!

14.父亲生日来到,祝福赶个早,健康平安先送到,吉祥如意跟着跑,快乐幸福随身绕,天伦之乐享尽了。父亲生日,真挚祝福父亲安康!

15.爸爸生日了,恨在他乡。只得道声:我爱您!

16.如果天空坍塌,您会做我头顶的最后一根支柱。如果大地枯裂,您会做我身旁的最后一注甘泉。亲爱的妈妈,心与你同行,爱与你同在。妈妈生日快乐!

17.岁月飞逝,青春易去心难老;仙福永享,寿比南山不老松。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愿您万寿无疆,福禄天齐。

18.我为你收集了大自然所有的美,放在你生日的烛台上。将能说的话都藏在花蕾里,让它成为待放的秘密。生日快乐!

第5篇:竹石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古诗词 导游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界更注重对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素养的要求。整体素质较高的“知识型”导游成为了业界的稀缺和新宠,有些旅行社甚至不惜出高价招聘人才。但现在的导游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循守旧的问题,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导游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我国旅游产业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后提出的新理论。它作为一种后结构(post-structuralism)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维果茨基认为,了解学生对他们所教授学科的知识背景,并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作了探索,旨在改进原有的导游教学方法,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

1.关于学生古诗词的知识经验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重文的传统,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大纲除更加重视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50首、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这些篇目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经验积累较为丰富。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这就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相关的导游知识具备了条件。

2.古诗词的特点分析

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可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那么古诗词具有哪些能为导游教学所运用的特点呢?

2.1古诗词与景物交相辉映。

古诗词的题材大多是景物。而且已达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地步。明朝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就是文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文学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在诗论中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须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ige)两个要素。自古以来风景名胜与古诗词歌赋就彼此交相辉映,相互增色。

2.2古诗词具有丰富的知识。

古诗词有着极大的认识价值。写景状物,是我国古代诗歌(乃至整个古代文学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因而许多古诗词歌赋描写了自然万物、地理形势,历史的变迁,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内容丰富。

2.3古诗词能让人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古诗词经常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感染力。语言自然含蓄,生动活泼,而且特别讲究音韵的美,利用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来实现声音的美感,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那独特的语言魅力特别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并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2.4古诗词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

古诗词中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虽然古诗词是高雅的艺术形式,但它却完全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再加上我国自古就有尊贤重文的历史传统,所以游客对一些古诗词歌赋耳熟能详。有研究表明,国内旅游教育程度累积人数与旅游人次关系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游客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这也为导游在带团中运用古诗词进行导游讲解提供了可能性。

3.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对古诗词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不仅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大多为学生所耳熟能详的篇幅。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新的信息和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修改或重新解释旧有知识,以使其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过程。

倘若能鉴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原有的诗词知识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架构起相应的导游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导游的整体素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和学生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诗词可由教师引出,亦可让学生从记忆单元里精选。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在今后从事导游工作时可以灵活地运用古诗词,增加讲解的感染力。

3.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中国文人历来重视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文人们在面对祖国美丽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时,往往会在文学作品中对大自然的美景和无限生机进行礼赞,抒发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情感。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对故乡的赞赏――这是爱祖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感情源泉。”所以利用古诗词歌赋大多以景为题材,并情景交融之特点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受文人们的这种情感,从而自然而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例:《旅游地理》讲到长江三峡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讲到黄河时可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也可以用王之焕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几首诗将长江和黄河的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3.2弘扬儒家文化,提高学生的情操、道德修养。

中国儒家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仁”。仁的意思就是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孟子・尽心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子所采取的生活态度。同情人民大众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在中国诗歌史上,许多诗人写出了反映民众疾苦的诗。在《导游基础》中讲到园林中所用的植物竹子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品读郑板桥的咏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诗语言朴素自然,侃侃道来,情真意切。再向学生介绍竹子在我国有什么寓意,从而引起学生的心境与诗境的共鸣。所以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歌赋不仅可以弘扬儒家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3.3可烘托景物的神韵,增强景物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审美活动而古诗词歌赋本身就是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古诗词歌赋讲究韵味的美,通过声调、音节、平仄、压韵等不仅可以让它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可唱可吟。特别是一些山水诗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那如梦如幻的美是用普通语言表达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古诗词歌赋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从中激发联想和想象,神游其中,获得美妙的美感享受。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而这样也可克服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旅游地理》在讲解杭州西湖时,教师在课堂上可讲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除了运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以外还可以用四首诗歌来描绘西湖四季不同的景致。春天可以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可以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可以用宋之问的《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冬天可以选取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四季美景在唯美的诗词中得以升华。最后,教师可以引用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这首词作为对西湖美景的概括性总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白居易为颂扬杭州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若能将这些诗词灵活运用,不仅可以将西湖四季的美景呈现给学生,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湖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4巧用古诗词歌赋来掌握史、地、宗教知识。

古诗词歌赋拥有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知识。

3.4.1历史的复杂和沉重可以在生动、浪漫的古诗词歌赋中得以重现。

如讲唐朝的“安史之乱”时,可用白居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解释在李隆基统治后期,唐朝历史由兴转衰的原因;讲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时,则可用杜枚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加深学生对佛教历史的的记忆。

3.4.2可用诗词来引印证地理现象。

如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中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时,可以用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印证。

3.4.3自然万物之知识均可在古诗词歌赋中窥见斑斓。

古诗词歌赋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内容。钟嵘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

因此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时若适当挑选一些名言佳句,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细致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当讲到草本植物分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时,可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我国的各种植物时都可引用相应的诗词歌赋。比如,植物中的荷花可举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仙鹤可用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讲到天气景观时可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雪景,可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形容雾景。

3.4.4宗教之深奥可通过诗词来获得顿悟。

中国的文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影响。而道佛教义之深奥,导游常见名词之晦涩难懂。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歌赋来让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例如可用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来讲教追求“长生成仙”之教义。也可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再用李商隐的“嫦蛾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学生不仅能领悟道教之教义,而且获得美的享受。

另外王维《辋川集》辛夷坞一诗:“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首诗中,芙蓉花成了“法本自然”的写照。这也印证了道教修炼中要以老庄的“清净无为”为指导,“无为而无不为”的追求。

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也极为深刻。特别是我国佛教主要流派中的禅宗对知识分子影响最大。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罄声。”就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四大皆空”之教义。

综上所述,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若能精心挑选一些古诗词,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从而提高导游教学的质量,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古诗词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还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汲取中国古老文化之精华。而导游作为“文化的使者”,又肩负着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向游客进行传播的使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意义就显得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3]李洪波,韩荔华.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

[4]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5]张舒哲,高娴子.导游口语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

[6]建构主义与当代职业教育教学观的转变.[J].天津大学学报,2007,(1).

[7]侯新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J].教学与管理,2007,(2).

第6篇:竹石古诗词范文

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古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可是,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代中学生离得是越来越远,学生对古诗词是越来越陌生。

诗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很多内容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将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章肢解为一个个知识点。“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独白式”教学已很少存在,但普遍呈现一种较为肤浅的“对话教学”——“问答式”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在满堂问中,尽管学生有机会发言,但教师仍是权威的代言人,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垄断了沟通,哪里谈得上倾听学生的心声,更不用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悟诗歌的神韵和优美的语言,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熏陶。

二、建构主义理论简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其核心内容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些核心内容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难看出,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探讨如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一)情境设置,激发相关经验认知。

1、反复吟咏,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的情境。

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意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记,咀嚼体悟,进而产生共鸣。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

2.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二)激发经验,累积经验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离不开“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从感觉信息中建构意义,必须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建立联系,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意义是经验的生成。教师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已有的旧经验,让学生的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累经验,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四、总结

第7篇:竹石古诗词范文

作者简介:徐欢澜(1970-),女,汉族,上海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广西十佳建筑师。

摘要:成功地处理了酒店、娱乐、办公、培训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多种流线的分区、分流,通过对区域的整体解读,营造出具岭南建筑特质的、具有现代感、细部变化细腻、富于个性、与环境交融的建筑形象,这次建筑设计实践是对现代新古典主义的一次有益尝试。

关键词:分析;定位;设计/地块分析;建筑个性;功能;流线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12-03

1 建筑区位与设计定位

广西建设大厦位于南宁市琅东新区,是南宁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作为南宁市城市地理和功能核心的中心,金湖广场北侧的三环位置。该区由于其功能活动的聚集程度高,中心性强,商业活动与事务机构密集的特性而成为城市高楼密集的城市新形象的代表,在这里高楼林立,使得中心商务区形成了国际化的面貌而丧失了自身的城市文化特色,对该区的建筑群总体印象是现代且形式多样。广西建设大厦是广西建设厅筹资建设的,它的建成将代表广西建设系统的形象。怎样才能在这个狭小的地块上、在高耸的建筑缝隙中找到我们在现代大规模建设中所失落的建筑文化内涵,同时又表达出我们对城市的尊重与认同,这是我们最难以把握的,同时是最需要表达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所塑造的建筑造型以一种谦和的现代古典式美阐述着设计者对于城市景观的理解。

2 功能与流线

该建筑是集四星级酒店、娱乐、办公、培训于一体,是一栋多功能的高层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9万m2,共26层,于2001年完成设计。该设计成功地处理了多种功能、多种流线的分流;主入口为酒店客流人口,西侧为酒店次入口,东侧为职工办公入口,北侧为员工入口:做到了办公人流、客流、内部员工等多种流线交通顺畅,互不干扰;1~4层裙房为酒店附属用房,5~14层为酒店客房,15~25层为办公用房,各功能分区明确,便于管理;建筑坐南朝北,通风采光良好。

3 立面造型与建筑性格

第8篇:竹石古诗词范文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诗词大赛开场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大赛开场白1男:今天,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那么,就让这快乐响彻云宵吧。

女:陈捷,你知道吗?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像,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

女:我当然知道,就如《出塞一样》,作者以诗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战争的仇恨和失去家人的痛苦。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由劳获、陈捷、朱朗晴、李煜涛、冯朗荣、周钧信等同学带来的朗诵《出塞》,希望你们能从中体会到边防战士们远离家乡,失去亲人的情感。

男:让我闪一直来感受吧。

男:人未还。战争是多么残酷,诗人用真切的情感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体现了自己对战争的痛恨,诗是如此裸露地展现了自己。

女:的确,接下来,陈麒名、林文静、黄子谦、戴健锋一组同学将描写春夏秋冬的四首诗结合在了一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次来自四季的感受吧。有请--

女:多美的意境啊!四季真美好!我们知道,描写四季的不仅有古诗,还有现代诗。

古诗词大赛开场白2女: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女:有这样一种书,被代代相传,人们称之为“经典”。古诗文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

女:经典古诗文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经典古诗文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男: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女: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女)让我们读着诗唱起来;让我们唱着诗舞起来。

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老师共六位,他们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判这次比赛,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评委老师的光临表示欢迎。

接下来有请戚校长就古诗文唱诵比赛活动发表讲话。大家欢迎。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现在,我宣布:兴谷小学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古诗词大赛开场白3尊敬的各位领导、广大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伴随着火热夏天的热情步伐,第二届古诗文朗诵大赛如期而至。大会第一项:有请张校长为本次大赛致开幕词。

一、张校长致开幕词。

感谢张校长的一席话,它让我们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古诗词的璀璨耀眼。下面进行大赛的第二项:有请教师代表李老师发言。

二、教师代表李老师发言。

听了李老师对古诗词的独到理解和精彩诠释后,让我们再来聆听一下学生的心声。第三项:

三、学生代表发言。

在选手的摩拳擦掌中,在观众的认真聆听下,第二届古诗文大赛拉开了序幕——

古诗词大赛开场白4望千古故乡明月,唱一阙历史弦歌。古往今来,每年当夜,文人骚客面对良辰美景,小饼嚼月,评古今、论兴亡,引诗情、上碧宵,看那大漠长河,边塞雄关,春花秋月,雨雪风霜。

在这竹舍青青,月上西楼的美丽夜晚,让这似曾相识的古远意境,唤醒我们心中渺远迷蒙的情思,能够照耀尘世的,不只是诗仙邀约的明月,更有那万世流芳的日月山河一卷诗。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文学大师的精神世界,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1.《古诗联颂》

你可曾见过江南水乡莲叶何田田的醉人风光,你可曾听过婉转动人的春鸟啼鸣,你可曾在云雾缭绕的深山中遇到采药的隐者,你可曾珍惜过粒粒皆辛苦的盘中餐,你可曾感慨西楚霸王徒留千古壮烈英名?今晚,一群特殊的吟诵者将再现这些诗情画卷,开启我们的精神之旅。

2.《春江花月夜》

刚才大家欣赏到的是附小的小学生和留学生朋友一起表演的古诗联诵,接下来请欣赏兰霞老师朗诵《春江花月夜》。

在《全唐诗》浩瀚的星空中,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孤篇压全唐”的作品,正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花木流霜,如梦似幻的小夜曲潺潺流动,这哀而不伤的盛唐之音伴随着江潮明月缭绕千年。现在,就让我们进入《春江花月夜》的美好境界吧。

3.《钗头凤》

沈园孤鹤轩前的残垣断壁上,记载着陆游与唐婉的凄婉爱情。八百年间,那深挚无告的缱绻真情被诗情和画意渲染着,被时间和记忆洇润着。“错错错”、“莫莫莫”,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诗人陆游被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他一生都放不下的,除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就只有这位“咽泪装欢”的女子了。

古诗词大赛开场白5甲:敬爱的各位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甲:大家好!

乙:我们四年级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

甲: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乙: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诵中华经典,展示同学们激情澎湃的风采。

甲: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乙: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甲: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乙: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甲: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第9篇:竹石古诗词范文

一、注意标题的信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该诗词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了它的感情基调。如果抓住题目,注意思考,很容易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脉络。例如《枫桥夜泊》:题目中的“枫桥”交代了地点,“夜”交代了时间,从此可推知诗歌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又如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曾被誉为老杜“生命第一首快诗也”,而标题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安史之乱以后,杜甫饱尝漂泊之苦,如今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其惊喜之情,溢于全诗。

二、注意作者的经历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人生经历不同,他们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从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方面来鉴赏诗的思想内容。例如,杜甫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多富有浪漫气息。再如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金人南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一腔抗金抱负,却报国无门,词中于是迸发出“忠愤”――一种壮志难酬的情怀。解读诗歌,就要求我们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三、注意意象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意象上,久而久之,有许多意象就有了共通的审美意义,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往往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意象蕴含丰富的意旨、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才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对于把握意象,不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应该学会分类、对应,例如:酒与愁,月与离,羁旅与思乡,战乱与忧国忧民,离别与亲情、爱情、友情,怀古与沧桑变迁、怀才不遇,名山大川、田园寺庙与仕途失意、超凡归隐,草木枯荣、花谢春去与人生易老、变化无常等等,都是具体的典型的人、事、物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一般对应关系。心中有了这些对应关系,再去鉴赏诗词,差不多就可以明确诗词的主旨。例如:柳永的《雨霖铃》,词的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组合一体,不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也点染出送别的气氛,离情的凄楚也就跃然纸上。之所以“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人们离绪的意象,合成一幅凄清意味十分鲜明的画,也写满了词的别离之情。

四、注意意境的“情韵”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代诗词中,诗人就是借助某些语句描写的景致来抒发感情,感染读者。“境”与“情”彼此依靠,相互渗透。或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见到的情景,诗人的描绘创造出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怀。再如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融情于景,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五、注意蕴含的哲理

有些诗句常常富含哲理,虽历时长久,但仍鲜活有生命力,成为千古名句。赏析时,要注意从诗的本意出发,结合语境,再根据它隐含的深意来理解。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作者说不害怕任何东西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只因为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即表明作者不惧怕任何反对势力的阻挠,大胆改革的决心,又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道理。这和杜甫《登高》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人世间常有悲欢离合之时,这种事自古以来都难以两全。此句即表明了作者豁达的襟怀,也说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乐观地看待的道理。

六、注意典故的意蕴